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技巧

初中化学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化学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化学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79-0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把“记住”作为认知性学习目标之一,由此可见,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教师就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在提高听课的注意力和分析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记忆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找不到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正确方法,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记忆效率

(1)以实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做“魔棒点灯”的演示实验,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适当变换教学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精、简、活”,尽量把该讲的重、难点内容放在每节课的最佳时期讲授。当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时,可采用小组讨论、做实验或学生练习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教学过程显得紧松有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质疑: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学生作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或增加或减小共三种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堂上完成相关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实验完毕后,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了。

2 注重识记方法,增强记忆力

(1)有效复习,帮助记忆

根据遗忘的规律,学过的知识只有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遗忘。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化学这门课程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材中究竟涉及了那些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再引导学生重新记忆原来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首先回忆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这种以旧引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本已模糊的记忆内容恢复起来,使学生克服遗忘,增强记忆。

(2)总结归纳,优化记忆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机械记忆”中,记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的刺激并不强烈,所以很快被遗忘。而理解记忆,是在对记忆对象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深刻认识,记忆相对持久而牢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例如,讲“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物质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有一种即可。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3 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

记忆必须在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学中,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1)想办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首先,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能明确本堂课所讲的内容、做些什么实验,以及将预习时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集中精力去听课了。

其次,可以加强课堂演示实验,以各种不同的、明显的现象来吸引学生。这样讲课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要调动好学生的感官

要求学生做到耳听、手记、脑想,使学生集中精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做笔记的技巧,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要将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来。例如在讲授计算题时,书上所写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学生记下来。

其次,教师在讲授化学概念和理论时,应把学生在理解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指出来,且让学生记下来。如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必须注意到四点:一是指明一定温度;二是指明100克溶剂,三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明确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以往学生在计算时经常会因为忽视了这四点的某一点而发生错误。学生在课堂上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必须注意方法,讲究实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挖掘其深度,最终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记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 李颖.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11):34-35.

[2] 蔡冬燕.中学化学创新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1-5.

篇2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篇3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利用各种手段来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导入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好的导入,才能够在上课前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做好铺垫。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科,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一、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初中生也不例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精彩有趣的小故事来带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会给接下来的新课讲授起到非常积极的铺垫作用。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缓慢氧化”的知识时,就给学生讲了欧罗巴战舰由于喂马的草料堆积导致草料发生了缓慢氧化而引发火灾,最后沉没的故事。学生在听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后,开始对于如何发生缓慢氧化,发生缓慢氧化需要哪些条件等知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就这样,在故事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我再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学生听得就会更加兴致勃勃,从而有效提升了听课的效果。

二、游戏导入法

寓教于乐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玩乐的过程中,学生会放松心情,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有趣游戏的引导之下产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空气”这节的知识时,我就用猜谜语的游戏进行导入:“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一听到要猜谜语,所有的学生都来了兴趣,纷纷竖起耳朵认真听,在听到了谜语以后,大家纷纷开动脑筋猜了起来。就这样,在学生兴高采烈的讨论思考中,开启了本节课的知识。这样,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而这种导入效果,比起教师一遍又一遍重复:“同学们请认真听讲!”效果要好的多。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进,各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化学课堂,其中多媒体工具就是我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生动的画面,从而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些优势刚好与我们的导入环节的目的相一致。因此,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可以经常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搜集了很多火灾抢险录影片段,当学生看到熊熊大火越烧越旺直至最后被扑灭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彻底吸引过来,紧接着,我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火灾一般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尽量避免火灾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险等,从而在录影和问题的双重刺激之下,顺利地进入了今天的主题“燃烧与灭火”。

四、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的知识规律都是依托实验而诞生的。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手段也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是一门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而与理论讲授相比,教师利用实验讲授新知识会使得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具体,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往往会更有兴趣。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也被经常用在导入的环节。例如,为了给学生讲授“物质的构成奥秘”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首先,我在黑板上写道1+1=2的算式,然后问学生这个式子对不对,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对的。接着,我就在等号上画了一条斜杠,并告诉学生,1+1并不一定等于2。下面我就来进行这样一个小实验:首先,要拿出两杯体积分别为50毫升的酒精和水,然后提问:“如果我把这两杯液体倒进一个杯子,这时候容量应该是多少呢?”“100毫升”所有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接着,我就把这两杯溶液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量杯测量,结果发现,混合后的液体并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然与学生的常识相背离,这样,教师就利用实验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再利用新课的讲授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自然会兴趣倍增。

导入环节虽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占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它起到的效果却不容小觑。一个好的导言设计,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自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讲授,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懂得把握导入的技巧,利用新奇有趣的导入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了这个作为基础,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荣.浅谈初中化学课导入方法[J].成才之路,2011年第10期

篇4

一、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配平,先要采用“奇数配偶数法”,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P+O――PO

②Mg+O――MgO

③KNO――KNO+O

④HO――HO+O

通过观察,发现①②属于化合反应,③④属于分解反应,我们可以先用“奇数配偶数法”进行第一次步配平,如P+O――PO,此化学方程式中无氢无素,首先要给是奇数的由氧元素的化学式前面填数量“2”,则P+O――2PO,然后用“观察法”使每一个元素的分子个个相等,即2P+5O=2PO。

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板书演示,最后让学生练习②③④题,使学生掌握好以上配平方法。

二、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化学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复合分解反应方程式配平,一般用“观察法”,即先配“金属阳离子,再配阴离子,最后配氢、氧元素的顺序进行配平。

例如:①Fe+HCI――FeCl+H

②Cu+AgNO――Cu(NO)+Ag

③CuSO+NaOH――NaSO+ Cu(OH)

④CaCO+HCl――CaCI+HO+CO

通过对反应类型判断,①②属于置换反应,③④属于复分解反应,我们就用观察法配平。

如:Cu+AgNO――Cu(NO)+Ag,Cu、Ag元素原子在等号两边个数相等,再看阴离子,发现等号右边NO原子团个数为2,左边原子团个数为1,就给右边含NO原子团的化学式前配化学计量数为“2”,然后在等号左、右两边的Ag原子的个数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Cu+2AgNO=Cu(NO)+2Ag。学生理解了这一方法后,练习①③④题,熟悉配平的知识技巧。

三、有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采用的顺序为:先配碳,再配氢,最后配氧。出现分数等号时两边两边同时扩大分数分母的倍数,如果有机物含氧元素,最后配氧时,用等号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减有机物中的氧原子个数,再对O进行配平。

例如:①CHOH+O――CO+HO

②CHOH+O――CO+HO

③CH+O――CO+HO

如对CH+O――CO+HO方程式的配平,先配碳,等号左边为“2”,右边为“1”,即右边的CO前配化学计量数“2”。再配氢,等号左边为“4”右边为“2”,即给HO配化学计量数为“2”;右边总数为“6”,即给O前配化学计量数“3”,即得CH+3O=2CO+2HO。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做习题①②④,使学生熟悉配方知识技巧。

四、对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看另一反应物化学式中含氧原子的个数,含几个氧原子就给CO配化学计量数为几,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FeO+CO――Fe+CO

②FeO+CO――Fe+CO

③AlO+CO――Al+CO

我们以①为例来看,由于反应物①FeO中含3氧原子,因此我们给反应物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再用观察法进行配平,右边Fe的化学计量数为“2”,左边的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即得:FeO+3CO=2Fe+3CO。讲清这一方法后让学生练习②③,做到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综上所述,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们要“为了一切学生”,树立发展观、整体观,讲究加强联系,形成规律的策略,选择恰当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归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配平时,使用以上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stage of genenral review in the final of entrance test of chemistry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You can quickly make a progress on your students if you do it great first,reduce the scope of review;second,do a good job of focus questions; third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Key words】General review of chemistry ; The final phase ; Technique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1.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2.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3.紧抓关键物质,以点带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