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技巧

初中化学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化学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化学技巧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79-01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把“记住”作为认知性学习目标之一,由此可见,记忆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教师就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在提高听课的注意力和分析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记忆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有很多教师找不到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正确方法,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1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增强记忆效率

(1)以实验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效率,激发他们的兴趣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例如,在绪言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做“魔棒点灯”的演示实验,从而唤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2)适当变换教学方式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精、简、活”,尽量把该讲的重、难点内容放在每节课的最佳时期讲授。当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时,可采用小组讨论、做实验或学生练习等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教学过程显得紧松有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例如,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质疑: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学生作出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或增加或减小共三种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三组,堂上完成相关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实验),实验完毕后,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教师再作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了。

2 注重识记方法,增强记忆力

(1)有效复习,帮助记忆

根据遗忘的规律,学过的知识只有做到及时复习和巩固,才能有效地防止遗忘。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注意以旧引新的教学方法。化学这门课程前后联系非常紧密,一环扣一环,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材中究竟涉及了那些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再引导学生重新记忆原来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首先回忆什么是纯净物、混合物。这种以旧引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头脑中本已模糊的记忆内容恢复起来,使学生克服遗忘,增强记忆。

(2)总结归纳,优化记忆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机械记忆”中,记忆对象在头脑中形成的刺激并不强烈,所以很快被遗忘。而理解记忆,是在对记忆对象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分析、比较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的深刻认识,记忆相对持久而牢固。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记忆。

例如,讲“离子反应”的概念中,其中一个“有”字,说明并非一定要所有物质都以自由移动的离子来参加反应,有一种即可。在这样理解的基础上,不难用这样一句好理解的话来总结离子反应的概念,即“只要化学反应中包含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该反应就是离子反应”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3 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记忆效果

记忆必须在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呢?教学中,可从如下几点做起:

(1)想办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首先,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要做好预习。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能明确本堂课所讲的内容、做些什么实验,以及将预习时所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上,那么学生就会很自然的集中精力去听课了。

其次,可以加强课堂演示实验,以各种不同的、明显的现象来吸引学生。这样讲课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要调动好学生的感官

要求学生做到耳听、手记、脑想,使学生集中精力。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做笔记的技巧,这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要将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来。例如在讲授计算题时,书上所写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就需要学生记下来。

其次,教师在讲授化学概念和理论时,应把学生在理解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指出来,且让学生记下来。如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必须注意到四点:一是指明一定温度;二是指明100克溶剂,三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明确溶解度的单位是克。以往学生在计算时经常会因为忽视了这四点的某一点而发生错误。学生在课堂上注意了这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记忆效果。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记忆,必须注意方法,讲究实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不断领悟知识、挖掘其深度,最终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记忆特点,遵循记忆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参考文献

[1] 李颖.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11):34-35.

[2] 蔡冬燕.中学化学创新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1):1-5.

篇2

在初中刚进行化学教学时,教师一般会做一些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兴趣盎然,但却对于分子、原子和元素等一些抽象概念,感觉不好理解,心中难免产生失落感。有经验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可恰当运用图表、分子、原子模型图,制作和运用多媒体动画,通过声音、色彩和形状描述原子、分子,从而揭示化学变化的实质,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质量守恒定律等概念。

二、综合归纳,形成概念

归纳法是许多教师在实施化学概念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大量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抽象出化学变化的本质,使学生水到渠成地形成概念。

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概念时,教师要把铁、镁、铝、锌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反应现象一一列出,引导学生寻找它们共同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讨论,用各自的语言表达出来,再通过大家的补充完善概念。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的办法得出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即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我们在学习其他概念时,如“质量守恒定律”“复分解反应”等教学时,都可以借鉴使用归纳法。

三、不断剖析,理解概念

教师对概念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例如,我们知道“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一些学生因为本课中二氧化锰对双氧水产生氧气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因而认定催化剂就是能加快反应速率的物质。可当教师把改变分为加快和减慢时,催化剂是否只是加快反应速率?“改变”又怎么理解呢?于是教师告诉学生,有些有机物的反应速率太快,现象难以观察清楚,需要用催化剂来减慢其反应速率,如炔烃的某些反应。学生在讨论思考以后,理解得到: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这个改变不等于加快,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教师通过对概念的剖析,将一些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对化学概念要全面正确地理解,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进行深入剖析。

四、具体分析,把握概念

如果我们对通过归纳得出的概念不进行具体分析,概念的定义容易唯一化,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对概念的机械背诵,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在学习中可以提出这么几个要点:(1)100克溶剂。(2)一定温度。(3)溶液为饱和溶液。(4)所溶解的是溶质的质量。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准确把握住“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可以理解为在60℃时,在100克水中溶解硝酸钾110克达到饱和状态。

同理,我们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学习,要把握三个要点:(1)有相同的核电荷数。(2)同一类原子。(3)总称。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可以做出如下判断:(1)同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相同。(2)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学生通过分析,领悟出要把握抽象的概念,就要突出概念的关键,对概念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化学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五、比较辨析,掌握概念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可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把握不同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化学有一些概念容易造成混淆。一是由于字义相同。如“冰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一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是“冰水混合物”,不会想到冰水是同种水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同样学生也易将“纯净的硫酸”理解为纯净物。二是一些概念受生活经验影响。如盐的概念,学生就会想到食盐。三是用字相近。如“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学生极易混淆。四是概念表述符号相似。如酸根与原子团、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等。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比较,掌握概念。

六、明确关联,理清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化学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它们的个性和共性。

化学概念之间相互联系,并非彼此孤立,概念与概念或概念与知识相互联系,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关注并分析这种关系。

如元素与原子、分子与原子的相同点为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同点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分子可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等。原子描述物质微观构成,元素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概念的构建过程,效果会比较好。

七、理解记忆,巩固概念

对比化学用语,虽然其中需要较多的机械记忆,但某些化学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理解记忆。分析概念、发现规律、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加巩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

例如,我们要把化学式与化学试剂结合起来,把典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结构初步知识结合起来,如有一种碘和氧的化合物可以称为碘酸碘,其中碘元素是+3、+5两种价态,则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为I4O9,亦可写成I(IO3)3。

篇3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利用各种手段来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起学生听课的兴趣,我们就把这种方法称为导入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好的导入,才能够在上课前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知识讲授做好铺垫。化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科,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开始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

一、故事导入法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初中生也不例外。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听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作为引子,以精彩有趣的小故事来带动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这样,会给接下来的新课讲授起到非常积极的铺垫作用。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缓慢氧化”的知识时,就给学生讲了欧罗巴战舰由于喂马的草料堆积导致草料发生了缓慢氧化而引发火灾,最后沉没的故事。学生在听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以后,开始对于如何发生缓慢氧化,发生缓慢氧化需要哪些条件等知识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就这样,在故事的引导之下,学生开启了思维之门。接着,我再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学生听得就会更加兴致勃勃,从而有效提升了听课的效果。

二、游戏导入法

寓教于乐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玩乐的过程中,学生会放松心情,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有趣游戏的引导之下产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例如,在给学生讲到“空气”这节的知识时,我就用猜谜语的游戏进行导入:“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一听到要猜谜语,所有的学生都来了兴趣,纷纷竖起耳朵认真听,在听到了谜语以后,大家纷纷开动脑筋猜了起来。就这样,在学生兴高采烈的讨论思考中,开启了本节课的知识。这样,学生在玩乐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而这种导入效果,比起教师一遍又一遍重复:“同学们请认真听讲!”效果要好的多。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进,各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化学课堂,其中多媒体工具就是我们最为常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形象生动的画面,从而会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这些优势刚好与我们的导入环节的目的相一致。因此,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可以经常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例如,我在给学生上到“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时,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搜集了很多火灾抢险录影片段,当学生看到熊熊大火越烧越旺直至最后被扑灭的惊心动魄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彻底吸引过来,紧接着,我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火灾一般是怎样发生的?如何尽量避免火灾的发生?当火灾发生时,被困人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避险等,从而在录影和问题的双重刺激之下,顺利地进入了今天的主题“燃烧与灭火”。

四、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很多的知识规律都是依托实验而诞生的。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手段也是教师讲授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与其他学科相比,化学是一门带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而与理论讲授相比,教师利用实验讲授新知识会使得化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具体,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的思维难度,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正因为如此,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化学实验往往会更有兴趣。而在化学课堂上,实验也被经常用在导入的环节。例如,为了给学生讲授“物质的构成奥秘”我就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环节:首先,我在黑板上写道1+1=2的算式,然后问学生这个式子对不对,结果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对的。接着,我就在等号上画了一条斜杠,并告诉学生,1+1并不一定等于2。下面我就来进行这样一个小实验:首先,要拿出两杯体积分别为50毫升的酒精和水,然后提问:“如果我把这两杯液体倒进一个杯子,这时候容量应该是多少呢?”“100毫升”所有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回答。接着,我就把这两杯溶液混合在一起,然后用量杯测量,结果发现,混合后的液体并不是100毫升,而是小于100毫升。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然与学生的常识相背离,这样,教师就利用实验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再利用新课的讲授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自然会兴趣倍增。

导入环节虽然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只占有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它起到的效果却不容小觑。一个好的导言设计,不但可以帮助教师自然地引入新知识的讲授,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要懂得把握导入的技巧,利用新奇有趣的导入在上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了这个作为基础,教师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会事半功倍,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淑荣.浅谈初中化学课导入方法[J].成才之路,2011年第10期

篇4

一、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配平,先要采用“奇数配偶数法”,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P+O――PO

②Mg+O――MgO

③KNO――KNO+O

④HO――HO+O

通过观察,发现①②属于化合反应,③④属于分解反应,我们可以先用“奇数配偶数法”进行第一次步配平,如P+O――PO,此化学方程式中无氢无素,首先要给是奇数的由氧元素的化学式前面填数量“2”,则P+O――2PO,然后用“观察法”使每一个元素的分子个个相等,即2P+5O=2PO。

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板书演示,最后让学生练习②③④题,使学生掌握好以上配平方法。

二、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配平技巧

化学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复合分解反应方程式配平,一般用“观察法”,即先配“金属阳离子,再配阴离子,最后配氢、氧元素的顺序进行配平。

例如:①Fe+HCI――FeCl+H

②Cu+AgNO――Cu(NO)+Ag

③CuSO+NaOH――NaSO+ Cu(OH)

④CaCO+HCl――CaCI+HO+CO

通过对反应类型判断,①②属于置换反应,③④属于复分解反应,我们就用观察法配平。

如:Cu+AgNO――Cu(NO)+Ag,Cu、Ag元素原子在等号两边个数相等,再看阴离子,发现等号右边NO原子团个数为2,左边原子团个数为1,就给右边含NO原子团的化学式前配化学计量数为“2”,然后在等号左、右两边的Ag原子的个数配上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Cu+2AgNO=Cu(NO)+2Ag。学生理解了这一方法后,练习①③④题,熟悉配平的知识技巧。

三、有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技巧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采用的顺序为:先配碳,再配氢,最后配氧。出现分数等号时两边两边同时扩大分数分母的倍数,如果有机物含氧元素,最后配氧时,用等号右边的氧原子总数减有机物中的氧原子个数,再对O进行配平。

例如:①CHOH+O――CO+HO

②CHOH+O――CO+HO

③CH+O――CO+HO

如对CH+O――CO+HO方程式的配平,先配碳,等号左边为“2”,右边为“1”,即右边的CO前配化学计量数“2”。再配氢,等号左边为“4”右边为“2”,即给HO配化学计量数为“2”;右边总数为“6”,即给O前配化学计量数“3”,即得CH+3O=2CO+2HO。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方法做习题①②④,使学生熟悉配方知识技巧。

四、对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化学反应物中有CO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看另一反应物化学式中含氧原子的个数,含几个氧原子就给CO配化学计量数为几,然后用观察法进行配平。

例如:①FeO+CO――Fe+CO

②FeO+CO――Fe+CO

③AlO+CO――Al+CO

我们以①为例来看,由于反应物①FeO中含3氧原子,因此我们给反应物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再用观察法进行配平,右边Fe的化学计量数为“2”,左边的CO配化学计量数为“3”,即得:FeO+3CO=2Fe+3CO。讲清这一方法后让学生练习②③,做到举一反三,教给学生方程式的配平技巧。

综上所述,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我们要“为了一切学生”,树立发展观、整体观,讲究加强联系,形成规律的策略,选择恰当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讨论、归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化学方程式配平时,使用以上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Abstract】It is important stage of genenral review in the final of entrance test of chemistry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You can quickly make a progress on your students if you do it great first,reduce the scope of review;second,do a good job of focus questions; third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Key words】General review of chemistry ; The final phase ; Technique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1.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2.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3.紧抓关键物质,以点带面

篇6

化学概念是用简明、精辟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有一定的内涵,它既揭示了概念的本质,又是与易混概念的区别。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剖析概念,弄清含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词,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的干扰。如“催化剂”这一概念,一要抓住“改变”两字(有加快和减慢之意);二要以反应前后为条件,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三要明确“剂”的意思(指一种物质)。再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

二、深入剖析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教学中若能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从正反两个方面讲清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从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有些概念,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一概念,可剖析为:①构成物质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②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离子;③同种分子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不同种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④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再如,“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

四、注意前概念对学生的影响

有些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之前,已经对某些物质有了一些认识,而且这些认识已在头脑中沉淀下来,有了相当长的发展时间,且已形成了系统的却并非科学的概念,但和我们所学的正确的科学概念有时会相互抵触。这样对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在教学“盐”的概念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存在“盐”的概念,他们生活中“盐”的概念是NaCl一种物质,而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一类物质的总称,如果教师在教学前不对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前概念进行“破”,就不可能有对新科学概念的“立”,造成学生对新的科学概念模糊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可能出现哪些前概念的影响必须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五、利用学生的前概念来教学

篇7

一、章节内容: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引入设计1:情景引入模式——用幻灯片出示一组与化学有关的精美图片(或视频):四通八达的立交、五彩缤纷的烟火、升天的火箭、精美的陶器、华丽的服饰、昂贵的轿车、常见家用物品等,告诉学生:这些都与化学有关,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或化学所创造的,通过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引入设计2:趣味实验引入模式——由于初学化学都在九月份,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因此,我们可用凉白开变红茶再变雪碧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这门课程:如图1,先出示一小杯凉白开(碳酸钠溶液),滴入1-2滴“食品添加剂1(酚酞试液)”后,凉白开马上变成红茶了,如不喜欢红茶,也好办,再加入“食品添加剂2(稀盐酸)”,红茶马上会变成清凉可口的雪碧啦(流程如下).至此,用简洁的言语告诉学生,这就是化学的魅力所在,急于了解并想学好化学的欲望油然而生.

图1二、课题内容“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引入设计1:情景引入模式——出示一组人体因缺乏某种元素而患疾病的图片:

触目惊心乃至悚然的照片带来的震撼肯定不小,此时,可轻缓的告诉大家:其实,要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很简单,只要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均衡,就能避免因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或元素而导致某些疾病的“惠顾”.

引入设计2:设疑导入——今天请大家来做回医生,帮助诊断下列病人患有哪种疾病?如何防和治?

病例a:患者感觉倦怠、全身乏力、虚弱、厌食、营养不良、面色苍白,牙龈肿胀,出血,骨关节肌肉疼痛,皮肤瘀点、瘀斑、毛囊过度角化、周围出血.

病例b:头晕.发麻.酸软.无力.身体发肿.

病例c:在夜间或光线昏暗的环境下视物不清,行动困难.

学生不一定能准确说出疾病的名称,但急于知道怎样合理膳食才能预防疾病的迫切心情自然而生.

三、课题内容:“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设计:设疑导入——课前板书: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在学生叽叽喳喳讨论一番后,引导学生要想解答这道题,应该通过实验探究+理论分析的途径,而不能凭空猜测,探究欲望和参与热情肯定会空前高涨的.

四、课题内容:“金属材料”

篇8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12

教学节奏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张弛快慢、动静疏密及其有规律性的变化。”初中化学课程作为学生接触自然科学的一个新的起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要力求创新,但是教师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正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就应该如同音乐家奏乐一样,教师是音乐家,而学生则是台下的观众。教师按照既定的主旋律,在演奏过程中,应该做到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始终牵动和吸引“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并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想增强自己教学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课堂上重视教学节奏的调节与控制。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并逐步形成具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教学语言要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清晰明了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不管是在速度的快慢上、力度的大小上还是语调的升降上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他们是教师形成独具自己个人特色的教学节奏的基本组成要素。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教学语言的表达,就可以很明显的调节自己的教学节奏,并增强自己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要做好这一点,首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合理控制自己的讲话速度,该快的时候就快,该慢的时候就慢,主要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来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一般在没有做实验的情况下,学生上化学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在课堂刚开始时,学生的精力尚不集中,精神也较为松弛,这时教师的语速就应该适当放慢。当课程进行到正轨,学生听课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能力也进入活跃状态,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加快语速。当进入重点和难点的讲解过程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难点,就应该适当放慢自己的语速,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当介绍到一些一般的材料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加快自己的语速。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时间里并不是一直都如小桥流水一样平静,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程度适当对自己的语速做出调整,从而使一整堂课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合理的变换语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调的变化能够体现出教学过程中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高低起伏,进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当课程进行到的时候,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能够刺激教师的教学情绪更加高涨,这时,教师的声音可以适当的高亢、洪亮一些。当讲到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时,教师的语调应该尽量严肃认真一些。当教师要表达命令和愤怒时,应该使自己的语调先低后高;当教师要表达惊讶和诧异时,应该先高后低等等。学生通过教师一系列语调的变化能够判断出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也能揣摩出教师的情绪,因此也就能更好的把握化学课程的学习。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使用停顿,并注意吐字清晰,表达清楚。停顿,指是一个人说话时的语言间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间歇是传情达意、调节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偶尔适当的停顿,可以很好的起到叙述清晰、集中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注重教学语言表达的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来增强教学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二、神情举止应该恰当合理,富于变化

教师在教学时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行为举止、教仪教态等,也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合理运用这些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也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上课铃声响起,教师精神饱满、步履轻快的走上讲台;当提问学生时,给学生投去信任、鼓励的目标和微笑的表情;学生不认真听讲时适当给他严肃的关注等等。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些无声的因素,使之成为有效地教学表达方式,形成和调节良好的教学节奏。

三、教学信息要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初中化学课程还没有太繁重的知识要学习,但是偶尔学习到一些新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还是会存在一些掌握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把握好教学节奏,掌握好教学信息的密度,做到疏密有间,这样,才会给学生带来张弛有度夫人心里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

首先,教师应该把握好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要在分析教材对一整节课知识点安排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哪些知识点需要强化,哪些知识点要弱化,哪些需要补充等,以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为基本原则,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既避免学生“吃不饱”,过于松弛,也避免学生“吃不了”,过于紧张。其次,教师要合理控制教学的时间。一堂课的知识容量确定后,如何传授,要在时间上有一个总体的安排。一般来说,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要详细讲、反复讲,需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而一般问题只需简要地讲,可安排较短的时间;新课导入应该快速带过,时间不要太长;需要学生记录的地方应该较慢,可适当多安排点时间等等。

篇9

化学实验属于化学学科里面的本质表现,化学实验具有现象丰富的特点,比如颜色变化、气体形成、沉淀发生、燃烧爆鸣等,种种现象都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另外,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认知规律、物质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的,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分析并抽象出具体的解题方法.在实验现象里面总结解题技巧,无疑是最直接的做法.

例1下面四个选项中,同普通蜡烛进行燃烧实验时的现象表述相违背的是().

A.蜡烛是固体,在实验之前触感滑腻

B.当蜡烛熄灭时所产生的烟雾能够点燃

C.当蜡烛发生燃烧时,火焰分成内、中、外三层

D.蜡烛置于水中时会出现下沉现象

解析: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蜡烛的燃烧现象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由于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积累的这些经验,所以在进行知识链接的时候难免会觉得生疏或是遗忘,因此在做这道题时,教师要利用课堂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唤起内心当中本就存在的认识,在实验现象中总结解题方法.对于这道题,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手中已准备好的蜡烛,并与A项答案所阐述的蜡烛形态相对照,并让学生将观察的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写在本上.由于B、C、D三项不是按照蜡烛的燃烧顺序进行阐述的,所以教师也可忽略这几个选项的顺序,按照未点燃、点燃、熄灭的这几个顺序进行实验分析.对A项进行考查之后,紧接着是对D项的考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还未燃烧的蜡烛置于水中,观察它是否下沉,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蜡烛并未沉于水中,所以显然D项与事实相违背.虽然通过实验已找出问题的答案,但是教师要培养学生求实探索的学习态度,继续对B、C两项进行实验观察.凭借实验的最佳顺序,先对C项进行考查.将蜡烛点燃,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发现其颜色由深到浅分为三层,所以很容易断定C项是与事实相靠拢的.最后是对B项的考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蜡烛熄灭,然后将熄灭之后的烟雾点燃,经过观察,B项也与事实相符.这样,答案通过课堂实验显而易见,学生既在课堂实验中寻求了答案,又在其中找到了乐趣.

二、形象归纳法让做题更轻松

学生学习时会遇到各种类型的题目,教师应当善于帮助学生将习题进行归纳总结,把同类习题放在一起,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形象归纳法在化学问题中的应用较广,对于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帮助很大,比如杂持去除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都有所体现,学生失分率较高.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除杂问题时应用的都是排除法,即随便找到某个物质,让此物质同其他物质产生反应,再分别判断哪种物质能够起到除杂的效果,这种解题手段耗费时间、容易出错.通过不断地做题、分析,有些学生归纳出交叉除杂法,是一种相对直观、简便的解题捷径,值得其他同学效法.

例2用实验方法得到银、铜、锌三种物质的活动顺序,并具体写出两个验证方法所需要的物质.

篇10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体现重难点,在“节骨眼处”巧妙设置的问题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例)这种问题既紧扣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拓展了化学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育心理学上,“认知冲突”就是造成对某个问题,学生急于要解决它,但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又无法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一旦造成这种心理状态,就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探究的动力。这时,学生处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的状态。

2.借助错解提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教师必须经常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作出批评和评价,如果教师对学生出现错误一味地给予严肃认真的指正,学生往往因产生思维定势而对教师的批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故之收效甚微。如果有意识地设些“陷阱”进行课堂提问,,反而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错误”中寻找“正确”,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3.精心设计开放性提问,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鲜活个体”。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使提问更加科学。讲授中的突出重点提问、化解难点提问、小节中的知识总结提问、整理知识提问,还有为激发生趣而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提问、应用性提问等。这些提问能及时优化课堂教学的节奏,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如(例)。当然,这仅仅是浅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思维的广阔性指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能全面的看问题,即对同一问题或现象要①多角度的思考②多因素的分析③多方法的解决,这也是作为一名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这样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评价,达到发现并纠正错误,优化解题策略,弥补知识缺陷的目的。另外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还可以克服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扩大了课堂的内涵和延伸,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天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4.重视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就是在精心设计提问,设计的问题要精,同时也要估做到鼓励太简单的问题,比如纯粹识记性问题,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它是教学停留在简单灌输的低层次上,久而久之,学生对学科兴趣索然,教学质量必然下降。例如,为了加深理解“化合反应”这一概念,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一个单身汉,娶个巧媳妇,两家合一家”。要学生猜是什么反应?再如,“兄弟不合闹分家”又是什么反应?同样,若是问题过难,太抽象。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已知知识和问题之间悬殊太大,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极为不利。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的关注、表扬,至于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的赞赏或青睐。他们的年龄特征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提问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例)为此,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为每一节课设计一些高质量,有能力梯度的系列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循序渐进。

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提问是师生感情交流的一条纽带。教师指定学生回答,这本身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切忌使用“不太差”、“差不多”、“仔细想”等笼统的判断语。其次要客观评价,用词恰如其分,既不夸大其辞,一味赞扬,也不讽刺挖苦,全盘否定。第三评价要中肯,要切中要害,指出问题不足,扼要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通过提问,然后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勇敢精神,还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增加师生间感情。

篇11

(1)生成的沉淀是(填化学式);

(2)10g原固体混合物和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g;

(3)m=g;

(4)固体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对于本题中第(2)问“最多生成沉淀的质量为g”这个问题如何破解?实际上可以从上面表1中的实验3、4中一窥究竟。将表格内容转述为相应文字语言即是“在加入的原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都是10g的条件下,加入30g和40g的CaCl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都是5g”,由此可知最多生成沉淀的质量就是5g。

在分析这道题目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表1中的数据,首先判断这四次反应中哪些是充分反应的。这点可以说是解决本类题目的关键,只有找准了这组量,带入方程式才能快速、正确的解答。根据表1中数据分析,在实验3中,固体混合物中的Na2CO3已经反应完全,且生成CaCO3质量为5g。

解:设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则

而对于第(3)问,在前面已经分析得知在这四组实验中,只有实验3药品完全反应,也就是前面两组实验中碳酸钠均没反应完,所以加入10g的氯化钙溶液可以生成2g的沉淀,按照这个比例可得知,当加入的氯化钙的质量为20g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4g。即m=4g。

在解决第(4)问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时,关键是判断原混合物的总质量到底是10g还是30g。这实际上就是要判断该实验中的药品是否累加的问题,是本类题的难点。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主要是教会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如题目中的“分别分成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这些关键字眼实际上就在提醒学生本题中的药品量不能累加,所以就可以得到:

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5.3g10g×100%=53%

答: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例2 将29.1g由NaCl和BaCl2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解于94.2g水中,向所得溶液中滴加质量分数为14.2%的Na2CO3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如图1所示的是所加Na2CO3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图,计算:(1)生成沉淀的质量是多少?(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篇12

1.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溶液是指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和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组成,其中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混合.两种液体混合时,量多的作为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溶液的一种分类方式.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饱和溶液转换成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添加溶剂、改变温度的方法;不饱和溶液转换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添加溶质、蒸发溶剂或者改变温度的方法.

3.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物质在100g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也就是说,当一定量的溶质融入到另一种溶液中,其溶质在整个溶液中所占的比例.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有:少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也有极少数固体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小.

4.溶液计算的常用公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初中化学溶液质量计算方法及解题技巧

1.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在该化合物的一个分子中各元素原子的原子量之和的比值.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要先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计算出所有元素的原子量的总和,再计算出各元素的原子量之和的比值.

例1计算氧化铁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析:氧化铁的化学式是Fe2O3.在Fe2O3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3个氧原子,2个铁原子的原子量之和是:2×56=112,3个氧原子的原子量之和是:3×16=48,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12∶48,化简后为7∶3.所以在Fe2O3中Fe与O的质量比是7∶3.

在计算过程中,一定要熟记元素表,知道元素的原子量.只有这样,在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有关质量守恒的计算

质量守恒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也就是说,化学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之前与发生化学反应之后总的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例2某种化合物中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设混合物的质量为100g,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xg,则38.4÷24×2=x÷80×1+(100-38.4-x)÷16×2a=40g.因此溴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100=40%.

3.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的计算

篇13

1.文字叙述型

文字叙述型是采用文字对化学实验步骤和实验中获得的事实进行描述,根据描述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

2.框图题

框图题是用线和框对所做的实验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实验事实进行系统化和简明化的表示方式,它能直观、明了和系统地反应实验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的主要实验现象。

二、解题思路

在解推断题时,我认为首先应该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和要求,找出明显的条件和隐藏的条件;其次通过性质特征、反应现象等确定某一成分的存在,并以此做突破口,然后再从突破口出发向外扩展,通过正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

解推断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口,初中化学推断题的突破口主要有以下六类。

1.物质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推断题中,所有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中,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物质、或含有同一元素的物质,范围十分有限,非常有利于锁定推断范围。

(1)组成元素完全相同的物质

①H2O2和H2O。

②CO2和CO。

③KMnO4和K2MnO4。

④Fe2O3和Fe3O4。

在中考中尤其容易考查有关H2O2和H2O, CO2和CO的推断题。

(2)某些物质中含有同一元素

①H2O2、H2O、O2。

②C、CO、CO2、CaCO3。

③CaCO3、CaO、Ca(OH)2、CaCl2。

④NaOH、Na2CO3、NaHCO3 、NaCl。

2.物质的性质

(1)颜色特征

①蓝色沉淀:Cu(OH)2。

②红褐色沉淀:Fe(OH)3。

③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BaSO4、AgCl。

④黑色固体:CuO、Fe3O4、MnO2、C、Fe粉。

⑤红色固体:Cu、Fe2O3。

⑥浅绿色溶液:FeCl2、FeSO4、Fe(NO3)2。

⑦黄色溶液:FeCl3、Fe2(SO4)3、Fe(NO3)3。

⑧蓝色溶液:CuSO4、CuCl2、Cu(NO3)2;

(2)状态、气味特征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HCl、SO2。

②无色无味气体:H2、O2、CO2\CO。

③无色有毒气体:CO。

④无色液体:H2SO4、H2O2、H2O、C2H5OH。

3.特征反应

(1)O2的特征反应:能使的带火星木条复燃。

(2)CO2的特征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H2O的特征反应:能使无水CuSO4变蓝。

(4)能使CuO由红变黑的物质:C、H2、CO。

(5)在空气中燃烧有H2O、CO2生成的物质:CH4、C2H5OH。

4.反应条件

(1)高温:高温煅烧CaCO3;C和CuO高温反应;CO和Fe2O3高温反应。

(2)通电:通电分解H2O。

(3)催化剂:H2O2的分解、 KClO3的分解。

(4)点燃:点燃条件很容易确定反应物之一是O2,加热条件的反应较多,无典型特征,不易准确确定具体物质。

5.物质的用途

(1)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NaCl、CH3COOH。

(2)发酵粉主要成分:NaHCO3。

(3)胃酸的主要成分:HCl。

(4)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MgOH)2、Al(OH)3、NaHCO3。

(5)常用的建筑材料:CaCO3、Ca(OH)2。

(6)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Ca(OH)2。

(7)食品干燥剂:CaO、Fe粉。

(8)波尔多液:Ca(OH)2和CuSO4。

6.化学之最

(1)地壳中、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l。

(3)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

(4)产量最高的金属:F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