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纺织服装产业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1-0061-03
[作者简介]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和东华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方向:纺织服装市场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2YJC63015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项目(校启2012-09,2012pg33)。一、引言
纺织服装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服装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地区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对我国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张龙琳,2009;王革非,2011;郑小碧,2011;高顺成,2011;李廷,2011;刘泽仁,2012;杨俊,2013)。但我国专门针对纺织服装产业较全面的区域产业转移研究还不多,且研究方法多数为定性研究,缺乏对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采用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实证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具体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1—2011年苏州和绍兴市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其中苏州数据来自苏州统计年鉴,绍兴数据来自绍兴统计年鉴。
2变量的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构建很多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如李雪梅和张素琴(2009)选取了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19个指标。本文认为GDP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核心指标,与其他指标具有较强相关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因此选取GDP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
以专业化、多样化、竞争因素三个变量测度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程度。
专业化可表示为:SPt=Xst/Xt,以Xst、Xt分别表示纺织服装产业s和整个区域在阶段t的产值,这一比率测度了产业s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比重。因此,SPt越大,产业s在区域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专业转移力度越小。
多样化可表示为:DVt=∑s s=1[Xst/(Xt-Xst)]2,这一比率表示产业s的生产规模占该区域所有其他产业部门生产规模的比重。因此,该比率越低,则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越大。
竞争程度可表示为:CPt=(Est/Xst)/(Et/St),其中Est表示区域中产业s的企业数量。因此,如果在该区域的某产业s中,单位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高于全区域水平,那么在该区域中,产业s的竞争程度较高,则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度较小。
3.计量模型的构建
以GDP的对数值为被解释变量,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多样化和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GDP=k+k1SP+k2DV+k3CP+η
其中,k1、k2、k3分别表示专业化、多样化、竞争程度对GDP的回归系数,η是误差项,k表示常数项。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两地GDP的对数值相差不大,而专业化、竞争程度和多样化的数据相差较大,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纺织服装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变化较大,纺织服装产业产生转移的可能性较大。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苏州与绍兴GDP和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的相关性较大,基本符合回归分析的要求,绍兴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竞争程度、多样化之间相关性较强,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通过VIF检验发现,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结果分析
(1)专业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和绍兴的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值,说明纺织服装专业化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负面的,即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绍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程度越大,产业集聚程度越高,产业专业力度越大,因此苏州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3)多样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苏州的纺织服装多样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影响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而绍兴的数据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苏州来说,多样化程度越高,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力度越大,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从绍兴数据未发现此种影响。
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东部等纺织业较发达地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不断调整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程度,产业转移逐渐成为趋势,并以此带动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优化。从目前情况看,纺织服装产业海外转移时机还不成熟。虽然东南亚地区,如越南、老挝等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在员工素质、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效率及地区政策等方面都无法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从模式选择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或应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首选。因此,为了配合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促进东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协调发展,东部地区主要抓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两端:上游的设计和技术创新,下游的品牌提升和市场营销;中西部地区应该利用较低的人力成本与土地资源优势,合理承接东部省份纺织服装产业的转移。
四、对策建议
1加快技术研发和推广
建议加大支持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攻关成果产业化推广,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建立常态化机制,增加专项资金支持纺织行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突破。促进政府资助技术创新项目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技术扩散,可通过买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项目,或选择国际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通过相关协会或行业组织向广大中小企业免费推广,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和决定作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
2建立东部和中西部产业转移协调机制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需要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协调配合,由于东部和中西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转出区和转入区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其中难免存在利益冲突,阻断产业转移。因此,各地区要从全局利益出发,建立起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协调与平衡机制,着力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域协商机制的建立,推动区域产业转移和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3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优化企业经营环境。由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的工作方式和办事程序还有许多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改变依靠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的模式,在转变政府管理模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上下功夫,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政府密切关注产业转移东向,围绕本地产业结构,制定各种产业政策引导资本流入,如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或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企业淘汰落后设备,促进产业升级。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开展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参加各类相关行业展会,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等。
[参考文献]
[1] 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 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 李雪梅,张素琴主成分分析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19):204-206
[4] 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 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波特1985年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含生产、销售、物流和服务等)和辅活动(含原材料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两部分来完成。”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是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较广泛研究的机构。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二)纺织业全球价值链构成
纺织服装业在区域兴起之初,其研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随着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到产业竞争中来,各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一般选择从事该产业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竞争使得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附加价值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进入障碍不同,附加价值的减少也就不一样。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看,全世界不同的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着从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营销、售后服务等活动。
虽然纺织服装生产遍布全球,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的纺织服装生产已被逐步整合纳入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纺织服装业全球价值链。欧美国家和日本处于全球纺织服装业产业链的高端,它们拥有品牌,从事着最专业的服装设计及其他研发工作,引领着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风向标和时尚走向。东亚和南亚等地区包括中国的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经过长期积累,它们已经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已发展成为各类纺织服装的生产基地。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升级应当从生产制造环节最低端的产品加工出口开始,到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权,再到引进和吸收外来新技术,进入高端产品和环节,自创品牌生产和出口,逐步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升值,最终实现转型升级。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现状分析
(一)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
1.产业集聚度高,产品特色明显。宁波是全国最大的色纺纱生产基地、最大的大提花织造基地、最大的针织品生产基地、主要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宁波是中国服装最大的制造基地和主要出口城市,综合实力特别是男装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2.港通天下,地理位置优势大。宁波地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拥有深水良港,毗邻上海和江苏,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给宁波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平台。
3.政府重视程度高。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一直将纺织服装业列为宁波市的十大优势产业之一给予重点支持。在2008年出台的宁波市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仍把高档纺织服装列入“5+5”产业之中,该产业将在政策上得到更多的倾斜和扶持。2009年底,宁波市政府制定了《宁波市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宁波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主要企业的发展方向。
4.人力资源丰富。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为宁波造就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特别是数以万计的纺织技术工人,以及一大批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和国际贸易等人才。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下,宁波纺织服装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为接受国际性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宁波纺织服装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环境
1.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10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纺织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对企业的盈利影响很大。纺织服装业近年来工人人均月工资每年上升200-300元,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15%-20%,劳动力成本加上养老保险和福利,大约提高25%左右。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宁波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利润微薄,只能维持经营。
2.外贸环境恶化,出口风险上升。近期受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外贸出口环境恶化,出口增速下降。宁波的纺织服装产业是外向型产业,出口占比较大的比重,人民币升值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降低了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还迫使许多企业减少订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一旦突破6.5,很大一部分纺织服装出口生产企业将会被压垮。
3.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宁波土地资源稀少、一次能源短缺,纺织企业面临着比中西部纺织企业更加严峻的资源要素制约。随着宁波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用地用能问题日益突出。
4.企业研发缺乏前瞻性。宁波企业注重于对传统产品的研发,而开放型的调研和对外交流不足,对国际服装业的材料变化、工艺变化敏感度不高;研发人员视野及思路相对比较狭窄,跟不上形势发展;对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生产组织流程付诸于生产上的应用缺乏进一步的掌控和研究。
5.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宁波纺织服装企业推进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宁波纺织服装业目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研发、设计人才。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得宁波纺织服装业模仿能力强,原创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少,重要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
三、宁波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一)科技创新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转化,加速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二是鼓励和吸引国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向宁波纺织服装业转移先进技术,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建设更加开放的自主创新体系。
2.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增加对高新技术纤维领域、高档面料的研发的支持力度,尽快产生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走差异化道路,以不断获得的关键技术为基础,增强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开发出功能差异化产品,满足甚至是创造市场需求。
(二)品牌建设
宁波尽管拥有很多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品牌,但大部分企业通过承接外国公司的贴牌订单进行生产、出口。在内外部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缺乏自主品牌的贴牌企业生存和发展已经开始面临一系列严重危机,因此创牌成为宁波纺织业转型升级之关键。
1.企业实施从OEM向自创品牌转变。随着国内大型贴牌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技术水平逐渐增强,开始出现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设计。企业应该向自创品牌转型发展,以自有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
2.现代服装业是一个时尚驱动的产业,从本质上说是眼球经济,一个服装品牌能否成为世界知名品牌,不仅有品质、设计的因素,也与文化、创意等息息相关,宁波服装业应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引领服装消费时尚潮流,在品牌塑造上多体现文化和时尚内涵。
(三)内外销并举
外销是目前宁波纺织服装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实现内外销并举,是实现宁波纺织业平稳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一是要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二是响应扩大内需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加快对国内营销网点的布局和建设。
(四)重视网络营销建设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服装纺织业出口创汇成绩显著,2013年2月份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达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9%,其中出口164.8亿美元,同比增长69.7%。尽管服装纺织业整体开始出现趋稳态势,各项指标也有所好转,但是服装纺织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制造到下游终端销售的复苏情况迥异,全行业需较长时间才能进入真正的复苏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对无形资产不够重视,而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有形资产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无形资产的竞争,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自20世纪70年代实证方法引入无形资产领域研究以来,有关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越来越多,与行业相结合进行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无形资产整体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Barron等研究了无形资产与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信息特征之间的关系,发现分析师盈余预测的一致性程度与公司的无形资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认为针对拥有高额无形资产公司的盈余预测中包含了相对更多的私人信息,这些私人信息是指某一特定分析师所独有的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Barth和Clinch(1998)对1991-1995年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无形资产的重估价值与股票报酬率和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国内的研究主要有薛云奎、王志台对1995-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检验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检验了我国投资者对无形资产定价以及信息披露的认识。吴刚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了无形资产逐年递增的趋势,并且通过对制造业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检验,得出了无形资产对制造业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正向显著贡献的结论。赵敏、朱黎敏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每股无形资产与股票价格呈显著的正相关,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的贡献是显著正相关的,对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国外的研究主要有Aboody & Lev(1998)考察了1986-1995年期间168家软件公司后发现,每年资本化的软件开发成本与公司的股票回报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Lev和So ug iannis(1996),分别从研发费用和软件开发成本的资本化处理角度,分析了资本化数额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发现在研究开发支出密集度比较高的产业中,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有限的。国内的研究主要有田昆儒、万翔通过对中国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进行抽样,考察不同的无形资产构成要素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不同,技术含量较高的无形资产对信息技术业公司业绩的影响相对较大,技术类无形资产的作用逐步增强与体现,甚至最终取代使用权类无形资产,成为无形资产最重要的构成要素。赵敏对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行业特征、内部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无形资产对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因为不同行业有各自的行业特征,无形资产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影响的程度因行业特征有所不同,不同类别的无形资产在不同行业中发挥了不同的效用。
这些研究结论和成果对我国企业更好地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充分肯定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对无形资产的许多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强化。本文将无形资产和服装纺织业相结合,来进一步研究我国服装纺织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现状,这对服装纺织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9-2012年为研究区间,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服装纺织企业为研究对象,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剔除了亏损的、无形资产明细资料不齐全和无形资产净额最终为零的上市公司。
(二)数据来源
本文有关各类无形资产的明细信息,来自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巨潮资讯网中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及其报表的附注信息。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SPSS 17.0统计软件。
三、无形资产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对企业中无形资产绝对值和相对值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发展趋势,详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服装纺织业的无形资产净额的极大值、极小值和均值的绝对数一直呈增长的趋势,2012年均值达到了9 359万元,比2009年增长了15.79%,均值占总资产比重的相对数也从2.18%提高到3.09%。由此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服装纺织业无形资产的规模不断壮大。由此可以得出,企业加大了对无形资产的投入,越来越重视无形资产的构建。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年度无形资产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很大,而这种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2年开始,无形资产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差距上升到30 839万元以上,说明无形资产净值分布不均匀现状的趋势加大。这种趋势可能是由于各企业之间不同的发展规模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服装纺织企业之间无形资产发展差异较大,分散不集中,没有形成共同发展的趋势。
四、无形资产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
(一)研究设计
参照Aboody.Barth & Kasznik(1999)在研究英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和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以及Aboody& Lev(1998)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采用的方法,以及薛云奎、王志台(2001)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所采用的方法,本文用下列模型来检验样本公司无形资产对经营业绩的贡献程度:
OPINCti=α0+α1PPEti+α2INTANti+α3OPINCt-1+α4CSti+α5ASSETti+εti
其中,t=2009,2010,2011,2012;i=1,2……50。OPINC表示第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PPE表示第t年末的固定资产净值;INTAN表示第t年末的无形资产净值;OPINC表示t年末的资产负债率;CS表示控制公司资本结构和成长性的影响;ASSET为t年末总资产的对数,控制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的影响;ε表示残差项;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t表示年度;i表示样本公司。
(二)研究假设
无形资产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其作用和价值有可能远远超过有形资产,可创造出巨大的效益。以无形资产参与竞争,获取收益是当今国际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本文采用上述模型来检验无形资产对样本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从而反映出服装纺织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如下假设: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是显著的、正向的。
从服装纺织行业的拟合优度看,线性回归的效果还可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见表2。从T检验结果上看,自变量固定资产净额、无形资产净额、上期主营业务利润、资产负债率及总资产对数对主营业务利润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都是显著的,因此研究假设成立。这说明各年度的无形资产对同期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是显著的、正向的。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在服装纺织企业中,无形资产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无形资产对主营业务利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未将行业无形资产的各个构成要素逐一分析,但无论是土地使用权,专利、专有技术,还是商标使用权和研究费用,对服装纺织业的盈利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作用。只是服装纺织企业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不是很明显,但服装纺织行业的任何企业都需要车间厂房、土地、技术、商标和研究开发费用来支持运转,给企业带来盈利。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必然的。
(二)对服装纺织业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
服装纺织业虽然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无形资产总体的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因此,服装纺织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应根据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可行的方案,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能力。
1.增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提出的迫切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成长的不同阶段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案和策略。利用证券市场,打造企业品牌,同时配合各种媒体等多途经、多手段广泛宣传企业的产品并提高良好的服务,获得公众了解、信赖和兴趣,树立企业的知名度。同时要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品牌建设为导向,拓展营销渠道,化无形资产为有效的经济效益,达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培育和增加无形资产价值的目的。
2.加强无形资产的权益管理,提高无形资产的保护能力。目前我国企业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商标注册滞后于外国,因而在进出口贸易中常常发生因出口产品侵犯外国专利而遭索赔的现象。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无形资产权益,及时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优先权原则,利用国际公约,来提高对无形资产的权益保护。
3.加强无形资产运营能力,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我国服装纺织上市公司的规模不同,无形资产的拥有量和掌控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提高无形资产的运营能力。规模小的企业,主要是依靠外部无形资产的力量;有一定规模、掌握一定无形资产的企业既要强调内部无形资产的运用,又要依靠外部无形资产的力量。同时企业还要根据自身的规模和特点,从延伸品牌价值和融资策略上来实现无形资产的运筹和谋划,从而提高无形资产的创造能力,促进其可持续成长。
4.加强无形资产创新与拓展,增强企业自主生产能力。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还不强,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无形资产的创新与拓展显得比有形资产的积累更为重要。企业应在创新与拓展上下功夫,在观念、组织、技术和管理方式上不断革新,以新知识、新观念引导生产与消费,来满足多元化消费的需求;以市场多元化需求整合扩充企业规模、生产和经营方式,来建立高效率、高弹性的营运网络;以重视知识和智力投入,实现终身学习机制,提高职工素质,来迎接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以新产品的开发和新知识的发明创造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来增强企业自生能力。只有不断地创新与拓展,无形资产才能不断发挥其效用,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Orie,E.,Barron,DonalByard,Charles Kile and Edward,J.,Riedl.High-Technology Intangibles and Analysts'Forecas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
2.Baruch Lev.Remarks on the Measurement,Valuation,and Reporting of Intangible Assets[J].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
3.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
4.吴刚.制造业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A 股上市公司[J].消费导刊,2007,(10).
5.赵敏,朱黎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与公司价值、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财经论丛,2010,(6).
6.Baruch Lev.Intangibles:Management,Mea
surement and Reporting[N].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2001.
7.Baruch Lev,P.Sougiannis.The Capitalization Amortization and Value- relevance of R& D[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6,(71).
8.田昆儒,万翔.运输仓储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要素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J].现代财经,2008,(10).
9.赵敏.无形资产的行业特征——内部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6).
中图分类号:F416.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 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 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 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 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 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表1所示,从国际比较来看,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增长优势指数都处于第一的位置,这充分显示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庞大规模和它的外向型性;但是,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土耳其的纺织服装出口贡献率、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高于我国;说明我国存在着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有个全面的分析。
二、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纺织服装业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首先,二元结构型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次,从纺织服装业产品结构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经济结构,而不同的经济结构又受需求、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再次,产业链长而复杂,涉及的产业部门多,各产业之间的依存度高;最后,纺织品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发展具有永续性。纺织服装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竞争力首先依赖于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其次相关产业部门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竞争力的大小,最后产业的运行机制与竞争机制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直接影响。因此本文在这里选取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中的四大因素对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
(一)要素条件
1.原料资源
我国是产棉大国,棉花是纺织服装生产基本的原料资源。由表2可知,2005-2008年,中国棉花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2008/09年,达7,79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3.48%,预计2009/10年,中国棉花产量将保持7,185,000公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06%。虽然我国在棉花产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但是棉花价格不断上涨导致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升。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国内棉花价格在1988年还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65.47%,到2008年就涨到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93%。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成本。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中国目前的服装业劳动力成本是0.76美元/小时,而印度、印尼、越南分别为0.67美元/小时、0.55美元/小时和0.28美元/小时。与此同时,《新劳动法》的实施,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人力资本,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8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上涨30%。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利润空间将受劳动力成本上涨的直接挤压,其国际竞争力将会弱化。
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一方面,纺织服装业越来越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倾向,发达国家如美、日等不断把高新技术应用,这当然缺少不了高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服装业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品牌,然而只有优秀的设计师才可创造知名品牌。我国纺织服装职工主要来自农村,缺少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经验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才,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资金、技术和装备
投资情况。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纺织服装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从不同地区来看,尽管东中西部的纺织行业投资增速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减缓,但我国纺织行业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调整步伐仍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08年,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分别达27.05%和28.43%。东部地区占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降低,从上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而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投资比重相应提高了6.46个百分点。
技术和装备。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引进了为数众多的配备电脑的先进服装设备。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的服装CAP/CAM系统,日本、法国的先进机电一体化缝纫设备,美国、法国、瑞典的电脑吊挂生产系统及MIC服装管理信息系统等。但从整个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看,我国装备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有10-15年的差距。
(二)需求条件
1.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是所有产业的立足点,更是民生产业的生命线。当前形势下,内需市场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意义更加不一般。《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与扩大国内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被列为稳定国内市场的两个主要任务。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判断,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有较强的市场潜力:2007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14.6千克,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农村地区纺织品服装的消费必将成为纺织品内需市场拓展的强大拉动力量。
2.消费者的成熟度
美、日等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业的高档市场形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成熟的、高要求的消费者。与之相比,我国的消费者还有不小差距,普通消费者仍把价格作为选择商品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市场的国际化,我国消费者的成熟度逐步提高。高收入阶层倾向于购买名牌商品,并且也知道如何区分假冒商品,而且把高品质作为服装消费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
1.相关产业
纺织机械业。纺织机械部门是一个重要的相关行业,它是生产质量和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纺织机械部门逐步发展,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据纺机协会对1020家生产企业统计显示, 2008年,22个生产纺织机械的省市中有14个省市有产品出口。出货值排在前五位的是: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五省市出货值合计占全部出货值总额的88.94%。
专业市场。中国拥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如: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广州国际轻纺城、中国湖塘纺织城、中国清河濮院羊绒服饰制品市场、常熟招商城等。这些专业市场在促进当地纺织服装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大的市场容量扩大了区域产业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市场拉动效应带动了加工产业的进一步分工和支持产业的发展,出现一批新兴产业;市场良性发展有利于区域整体品牌的树立,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
行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业组建了较多的相关行业协会,如中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商会、宁波市服装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在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信息收集、协调各企业行为、规范出口秩序、研究进口国反倾销法规与条例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支持性产业
展览业。伴随着中国服装经济的不断繁荣,服装专业展会的发展也是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2008年第九届中国义乌国际针织机械展览、CIGF2009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2009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为企业和其他参展商在形象展示、业内交流、品牌推介、加盟、出口贸易、OEM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机会。
教育业。目前,我国形成了多所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的高校,如我国理工大学、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校不但为纺织服装业输送了大量纺织工程技术、服装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而且与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这大大提高了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其他支持性产业。与纺织服装业运行相关的其他支持性产业包括物流业、信息业和金融业等。尽管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本身基础薄弱,所以仍不足以对纺织服装业提供有利的支持。
(四)企业结构和竞争战略
1.企业结构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占据4成以上,国有企业增长乏力。2008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93亿美元,增长11.1%,占42.8%;国有企业出口354.1亿美元,增长0.7%。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多属中小型,整体水平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行业内的企业大多是属于“散、小、弱”,并以加工型为主,一直未能摆脱数量增长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出口由来料加工起步并徘徊不前。
2.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包括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积聚战略等,基于品牌在纺织服装业的突出地位和本文篇幅,此处论述主要以品牌战略为主兼顾其他。在出口过程中,大多企业没有自创品牌,贴牌仍是纺织品服装企业出口的主要方式,没有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利润上升空间很小,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日益个性化、时装化和高档化的发展趋势。图1反映了纺织服装产品的价值增长曲线。显而易见的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应该在价值曲线上由OEM向品牌构建和设计方向移动。
三、研究结论
我国纺织服装具有强竞争力,具体表现在:纺织服装国内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成熟度不断提高;行业投资由东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调整;专业市场、行业协会、展览业、教育业等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逐步完善,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起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竞争力下降的隐患:纺织服装业在原料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渐丧失;劳动力素质、纺织服装技术装备、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纺织服装企业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在竞争战略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参考文献:
[1]2008年对外贸易运行情况[OB/D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8-0058-06
一、问题提出
加工贸易产业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面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国际形势的改变,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出现瓶颈。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当下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巨大,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导致产品出口价格上升,销售受到影响。这需要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广东省纺织服装业为例,该产业是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①,2011年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4.6%,其中纺织服装业增长12.1%。该产业发展对于广东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近年纺织业从业人数稳步上升,据估计该产业2011年解决全省就业70余万,对提供就业岗位,稳定失业率有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原本具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纺织服装业有一部分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其有很强的资源依赖性。我国2009 年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强节能管理和成本管理,其中纺织业就在16种亟待整治的行业之内。所以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同时对比台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发现其通过多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台湾地区的企业普遍的注重研发设计,生产运作环保高效,同时注重自主品牌的发展,由此推动其产业整体盈利能力增强,竞争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上升,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了有效的升级,与大陆纺织业服装业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大陆的纺织服装业,尤其是广东的纺织服装业同样有升级的空间。
纺织服装产业在广东省发展多年,也有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发展经验,具备条件实现产业的有效升级,使纺织服装产业整体竞争力得到大幅提神。本文通过对转型升级相关文献的研究,提出整体升级概念,基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具体的情况,结合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关于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升级的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转型升级
升级(upgrading)的主体可以是企业、行业或产业(industry)等,其对象可以是产品、技术、治理模式或结构,Gereffi(1999)认为“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能力的过程[1]。波特(1985)的理解产业升级是资本的资源禀赋相对于劳动力和其他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发展比较优势[2]。Poon ( 2004) 认为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3]。我国学者毛蕴诗(2011)认为转型升级不但表现出附加值和获利能力的提高,还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的提高[4]。所以我们认为,产品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是衡量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准,也是升级空间大小的客观表现。
(二)整体升级
Gereffi ( 1999) 将产业升级的不同层次分为:①企业内部,②企业间(企业网络),③地区或国家经济体,④国际性区域。同时他认为,地区或国家经济体的产业升级是要有效利用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从简单加工到复杂的整合生产(OEM/OBM)[1]。孙文远(2006)根据产品价值链分工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以下三种升级战略:①微观层次上企业个体努力,②中观层次上产业的集体行动,③宏观层次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通过不断地嵌入价值链方式,促进产业实现持续升级,而且产业集体行动有利于产业的升级[5]。企业是整个产业中最基本的单位,地区经济体的某一产业要得到升级需要,必须让该地区相关企业的整体获利水平得到提高,从产品的角度理解即要提高附加值。在对地区产业升级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毛蕴诗等(2011)在对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研究中发现其通过研发设计升级、生产模式(制造)升级到品牌(营销)升级等使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附加值和盈利能力整体有了很大提升,用“整体升级”形容了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的升级模式[4]。事实上也有其他学者在文献中用“整体升级”来描述企业集群转型升级,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整体升级还没有明确的定义。根据毛蕴诗(2011)在台湾地区自行车产业升级研究中的发现,用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分析(Porter,1985)[2],“整体升级”可以发现其由价值链的一端到价值链的另一端所有环节附加值的提升。所以,“整体升级”用施振荣提出的“微笑曲线”曲线来表示即微笑曲线整体的上移的过程如图1所示,是价值链各环节附加值整体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分类号]G250.74
1 引言
伴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已有10余年的发展史。迄今为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产、学、研相结合,尤其是面向企业服务的特色数据库项目还较为少见。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下属的特色数据库,秉承产、学、研结合并面向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是其区别于国内其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个建设要求对承担项目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提出了全新的挑战。2007年以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承担了宁波市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在校企合作建立特色数据库以及面向企业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2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背景
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选择与确定特色数据库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模式以及服务对象关系到项目建设成效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建设前期,把好立项关、选好项目非常关键。我们把当地的产业优势和学院的学科优势作为申报和建设特色库项目的基本背景。
2.1 特色库建设的产业与学科背景
纺织服装业是宁波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有杉杉、雅戈尔、罗蒙、唐狮等众多中国著名的纺织服装企业。但是,宁波纺织服装业还缺乏能支撑产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平台,因此,建设宁波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有望填补这一空白,为宁波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宁波纺织服装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地产生大量的信息资源,集聚、利用企业信息对于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地处宁波的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就将纺织服装专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学院图书馆收藏的纺织服装类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互为补充,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具有资源优势。
2.2 特色库建设的校企合作优势
学院建立了家纺研究开发所、纺织服装经济贸易研究所、染整技术研究所、纺织服装技术研究所、中国衣型技术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这些科研机构先后与地方政府及雅戈尔集团、维科集团、博洋集团等纺织服装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我院承担的纺织服装特色文献资源库,以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巧妙通过校企合作的优势来进行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学院人才智力为支持,既让学院享受到企业的技术,同时企业也分享到学院的人才优势。
3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目标与内容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NBDL)”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遵循“统筹规划、综合集成;需求导向、服务社会;多方共建、共建共享;分步建设、边建边用”的原则。
3.1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总体目标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集成数字化资源,为宁波纺织服装的教学、科研、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为全市提供纺织服装资源共享服务,为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打好坚实的基础。到2012年,把宁波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初步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功能齐全、资源丰富、覆盖面广、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区域性特色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20万条,并通过NBDL中心门户和本特色数据库专业门户,深度揭示和充分调度本地区纺织服装数字资源,提供方便、快捷、顺畅的数字化文献服务环境。
3.2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内容
宁波市纺织服装产业特色数据库主要分为四大类:“纺织服装期刊数据库(引进+自建)”、“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库(自建)”、“服装款式图片库(自建)”、“服装样板图片库(自建)”、“宁波服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自建)”。
纺织服装期刊库包含了国内外的各种期刊,依托省内纺织服装专业高校的合作共建,组织丰富的文献资源,使数据库在综合性、专业性以及完整性上得到充分的保证。同时提供新的文献搜索引擎和查询手段,使读者能更便捷、更广泛地获取所需的文献、期刊资料。
宁波纺织服装企业信息数据库将建成一个拥有纺织、家纺、服装、印染、服饰品、面辅料、印绣花、服装专卖店、服装品牌、箱包、包装箱及相关企业名录和简介的平台。在每个项目中,包括单位全称、地址、联系方式、经营内容、企业文化等基本资料,并配以图片、视频等。此库意在使宁波本地纺织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该平台推销自己,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市场;同时也能使该行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迅速了解本地企业的新动向以及可横向合作单位的相关信息,建立起纺织服装产业的信息链;同时此平台的建立亦能为外地企业来甬寻找合作伙伴提供方便。
男女装、童装款式数据库,将包含服装品牌、流行趋势、国际动态、服装货品、产品宣传册、服装面料等内容。通过对各类服装图片以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和深度揭示,使每条数据包括产品名称、产地、图片、编号、品牌、设计师、设计主题、色彩、款式特点、面料、服饰搭配等信息,并对服装流行的趋势进行分析。使服装设计师、时尚人士直观地浏览到带有文字描述的高清晰图片,获得翔实的数据以及服装设计的前沿信息,从而为设计方向的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库中的作品集锦是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生历年的优秀作品集,是纺织服装企业了解高校研发水平的一个窗口。
男女装、童装样板数据库,主要有工业化成衣样板,高级定制时装样板,梭织服装样板,图片库有衬衫、裤子、外套、风衣/大衣、马甲、半身裙、连衣裙、T恤。还包括领形、袖片、口袋及各种的原型。
宁波服装博物馆藏品数据库,内有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展示的宁波服装博物馆的所有藏品。进入这个库,可以直观地看到100多年前美国制造的“胜家”缝纫机;半个世纪前使用的熨斗、剪刀、弯尺、水壶等工具;60多年前编印的《西服裁剪指南》;时期的圆下摆半袖女装、长衫、旗袍、三寸金莲等。无论是从事纺织服装历史研究的专家,还是喜欢怀旧的读者,都会从中各有所获。同时本库也是基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创建的,利用数字技术将历史的文化遗产进行记录、编辑、保存和再现,从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方位感受。
上述特色库,既有对纺织服装流行前沿信息的整理、分析、提炼,亦包含宁波当地传统纺织服装手工艺的整理、归纳和展示,形成时尚结合传统、国际结合本土的特色。
4 特色库的构架与检索
纺织服装特色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简称NB-DL)建设项目之一。是由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各在甬高校图书馆、宁波市图书馆、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及广大企业等共同参与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NBDL门户平台功能分层框架如图1所示:
4.1 特色库的构架
特色库的资源构成是按照性质和功能分类建库的,目前建成的特色资源库主要分为:①地方特色文化库,有宁波金银彩绣图库、宁波博物馆藏品库;②地方支柱产业资源库,有纺织服装款式与样板库、纺织服装企业名录库、纺织面料库。如图2所示:
4.2 特色库的检索
纺织服装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库是宁波市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统一整合到宁波市数字图书馆中心门户网站(nbdl.省略)上,随着数字图书馆正式开通而同步对外开放试运行,用户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门户网站直接连接到本资源库网站进行检索,也可与其他3个特色资源库进行统一检索、浏览、下载或人工全文传递。如图3所示:
5 校企合作建设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实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本校的科研项目为切入点,广泛地与宁波市内外的纺织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和文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目的是为了使建设的特色数据库适合于纺织服装企业的需要,同时促进学院纺织服装专业的产、学、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学、研究与产业服务的水平。
例如,在“服装面料数据库”建设中,在学院日常教学中,面料的知识点比较传统单一。如何获得最新最流行的面料,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一线企业获得,企业是新面料设计和生产的源头;此外,从服装企业出发,他们亦迫切希望掌握面料的流行趋势。面料数据库就是以企业产品为载体,以学院人才智力为支持,进行校企合作的建设。面料的元数据主要来自绍兴柯桥轻纺城及相关企业,将新面料进行整合、分类,再加工,以图文并茂的数据条目的形式清晰展示,每条数据包括面料名称、织物分析、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信息。然后,将建成的面料库反馈给纺织服装企业,品设计开发应用。
我们还注意与宁波市的服装相关学术文化机构合作建库。例如与宁波服装博物馆合作,把博物馆藏品数字化,让市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服装博物馆的全部物品;另外还专门做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宁波金银彩绣”特色库。它是宁波工艺美术史上最为悠久的“三金一嵌”工艺(金银彩绣、朱金木雕、泥金彩漆和骨木镶嵌)之一。但是作为地方小绣种,宁波金银彩绣的困境在于它不仅仅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它同时还面临着大绣种的同化。因此,“宁波金银彩绣”特色库的建设,对于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性的意义。通过走访老艺人,收集分散在民间中的绣品实物、刺绣材料、刺绣工具、刺绣文献等相关产品,并把它拍成照片,加上文字描述后人库。目前已有了800多的物品图片,这对保护、研究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与宁波红帮服装研究所合作,以红帮的精湛技艺为突破口,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服装工艺间的渗透,寻求传统服装文化内涵延伸的进一步多元化,挖掘红帮洋服技术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途径,从而促进宁波红帮服装文化的传播。一方面是收集整理以往红帮洋服的传统板型,作为企业样板师学习借鉴红帮洋服的传承研究依据,结合当前红帮研究所量体定制的高档手工西服样板,把不同体型的样板分类并标注尺寸入库,建设特殊体型的板型结构图库,为企业提供特体西服样板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是与红帮研究所合作,探讨红帮洋服与现代西服样板结合的新技术,综合英式、美式、意大利式等不同风格的西服样板数据,建设自20世纪初始各个时期流行趋势下的西服样板图库,为企业产品开发提供齐全的西服样板技术。通过样板库建设小组、红帮研究所及企业三方的合作交流,推广传统西服手工特色与工业化生产的融合,推动企业西服样板技术的优化。
6 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为企业服务的实例
向社会开放,为经济建设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必然趋势。在满足校内师生的基础上,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我们利用纺织服装特色数据库的资源,努力探索高校图书馆新的服务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积极利用特色库资源,与宁波纺织服装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提供先进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服务。如服装款式数据库,已与宁波俊亿服饰有限公司、宁波狮丹努集团、宁波“黑蜻蜓女装定制”等多家企业合作,尝试进行个性化服务。根据企业不同服装品牌的需要,将国际流行趋势、服装货品、装饰设计、款式风格等方面的图片资料进行分类、提炼和深度揭示,为企业提供及时的信息推送服务。
例如,宁波俊亿服饰有限公司主要是做外贸童装,年产各种童装400万件,产品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年出口创汇1000多万美元。为应对金融危机风暴的影响,公司计划做内销,已于去年注册了内销品牌。虽然已有了较好的生产基础,但缺乏设计力量。我们利用特色库,一方面收集整理国际上的童装流行趋势,为他们提供童装的流行款式、色彩、图案、工艺等信息;另一方面再根据该公司JS品牌的风格要求,将童装款式图片进行分类提炼,并将各种相关风格的服饰元素图片进行组合打包,及时提供给设计人员,使他们及时获取有效的信息资料,节省了收集和整理信息的时间。
为深入落实《关于加快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及“紧盯前沿、沿链谋划,龙头牵引、培育壮大,打造生态、集群发展”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推动产业链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规模效应及行业带动作用,提高中小企业质量效益水平和为大企业配套能力,建立产业合作机制,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营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加快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制”推进机制,以工程化、项目化方法抓好产业链规划设计。加强重点项目策划,聚焦产业链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高端面料等短板弱项,省市一体化谋划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集聚资源要素、完善产业链条。举办产业链领航龙头企业、关键节点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以及科研单位、基金、智库、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支撑服务机构对接活动。成立山东省纺织纤维产业链联盟、山东省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工业互联网联盟等更多行业组织,依托联盟和协会开展常态化行业服务。
二、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建立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沟通交流、分工合作、产品配套等协调机制,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开展产业集群观摩暨能力提升行活动,挑选省内外知名度较高、发展程度较好,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进行调研观摩,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提升。重点支持培育壮大滨州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青岛市即墨区中国童装名城、淄博市淄川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烟台市海阳市中国毛衫名城、潍坊市昌邑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潍坊市高密市中国家纺名城、枣庄市市中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滨州市惠民县中国绳网名城、菏泽郓城县中国棉纺织名城9个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培育六大产业基地。基于各市产业基础与优势,依托重点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增强产业链配套协作能力,重点建设6个全国知名产业基地。(一)研发创意、品牌运营、展会赛事基地。依托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市的研发、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技术研发、时尚创意、品牌运营基地。(二)新型纤维材料基地。依托烟台、潍坊、济南、泰安、威海、青岛等市技术与产品优势,重点发展芳纶、石墨烯纤维、莱赛尔纤维、海藻纤维等新材料,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纤维材料基地。(三)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滨州、淄博、德州、济宁、烟台、泰安等市产业优势,加快多纤混纺纱线、多组分机织坯布的技术研究,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纺织研发制造基地。(四)智能绿色印染基地。依托泰安、青岛、滨州、淄博、烟台等市在智能化印染以及印染关键技术的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化印染产业基地。(五)时尚家纺服装基地。依托威海、潍坊、淄博、济宁、烟台等市设计及品牌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服装产业基地。依托滨州、潍坊、烟台等市创意设计及产品开发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床上用品产业基地;依托聊城、潍坊、滨州等市毛巾行业的全国领先优势,打造全国重要的毛巾产业基地。(六)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基地。依托德州、泰安、东营等市产品及技术优势,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四、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发挥大企业科研与人才优势,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引领带动行业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支持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快研究成果在我省转化。积极培育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通过整合资源、人才引进、品牌孵化、成果转化、服务共享等途径,打造全省纺织服装产业 资源聚集高地。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纺织服装分赛,办好中意服装设计大师班和中国国际华服设计大赛。成立山东省时尚产业联盟,推动纺织服装与鞋帽配饰、珠宝首饰、文化艺术等时尚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到2022年,全省力争培育壮大纺织服装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12个以上,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示范园区(平台)10个以上。
五、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重点项目库,瞄准原创设计、新型纤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健全服务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定期组织重大项目专题推介,综合运用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纺织服装产业项目。树立产业链招商思维,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集成政策,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到2022年,第一批重点跟踪协调并支持推进20个产业链重大项目(总投资202亿元)。
六、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支持引导企业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应用,实现管理、设计、制造、营销等全流程数字化转型,推广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和精准化营销。建立企业与数字化服务商常态化对接机制,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保障等。开展行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活动,一企一策制定数字化建设方案,指导企业进行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改造。大力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平台、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重构,促进企业间结成更紧密的生态伙伴。到2022年,全省诊断培训纺织服装企业500家以上,重点培育推广纺织服装行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
七、深入推进“三品”战略。深入推进纺织服装行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组织企业参加春秋两季上海五大联展,集中展示和推介山东省纺织服装优势产品,提升“山东纺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利用天猫、淘宝、京东、必要商城、亚马逊跨境电商平台等网络购物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平台,重点客户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快速、精准、高效营销。到2022年,全省累计培育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100个以上,重点培育品牌企业50个以上。
根据学术界现有研究观点,一国特定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是其获利能力的直接体现,国际定价能力较强,则意味着该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本部分笔者运用海关统计数据,从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两个方面,对近年来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海关统计编码,纺织服装类产品属于第十一类,分为14章,分别为第50章(蚕丝)、第51章(羊毛等动物毛;马毛纱线及其机织物)、第52章(棉花)、第53章(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机织物)、第54章(化学纤维长丝)、第55章(化学纤维短纤)、第56章(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第57章(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第58章(特种机织物)、第59章(簇绒织物;刺绣品)、第60章(针织物及钩编织物)、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第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第63章(其他纺织制品;成套物品;旧纺织品)。由于最后一章为杂项纺织品,在测算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时笔者将其舍去。
在测度出口价格时,我们采用以2002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表1报告了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价格。可知:2002-2008年间浙江纺织品出口价格中仅有第55章(化学纤维短纤)和第59章(簇绒织物;刺绣品)产品的出口价格有略微的提升,分别提升了0.03美元和0.102美元,而剩余的11大类纺织品的出口价格均呈下降的趋势。虽然上升和下降的幅度都不是很明显,但伴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劳动力价格、出口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的上涨,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利润水平是不断降低的。由此可见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定价能力并不明显,而且定价能力还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表2报告了2002-2008年浙江纺织服装品的贸易条件,可知:在考察范围内,浙江的13种纺织服装品贸易条件中仅有第56章(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等)产品的贸易条件呈略微的改善,这表明与2002年相比,浙江出口第56章产品国际定价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与2004-2007年相比,其值是恶化的,且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这一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实际上是在逐渐弱化。其余的12类纺织服装品出口条件均呈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恶化程度最为明显的是第57章(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该产品2008年的贸易条件值仅为2002年的10.85%。综上可知各章产品的国际定价能力并不强,且均有显著下降趋势。
通过价格和贸易条件的测算可知,虽然最近几年浙江的纺织服装品出口量在不断增加,市场占有率也日益增大,但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并不明显,并且还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国际定价能力的缺失和弱化,对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很不利的,首先,定价能力缺失引致型低价将引起其他国家对浙江纺织服装品的倾销指控,进而出现贸易摩擦;其次,过低的国际定价能力将致使浙江企业面临亏损的困境;最后,国际市场定价能力的下降,迫使浙江纺织服装的出口创汇能力不断下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前文研究表明: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国际定价能力不明显,并且国际定价能力力呈进一步削弱的趋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呢?本文分析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后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贸易比重较高。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多采用加工贸易的形式,因而纺织服装品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较高,一般贸易比重较小。以2008年的各季度进出口为例, 2008年四个季度的一般贸易比例为31.76%、36.84%、41.37%和31.72%。这表明浙江纺织服装品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采用加工贸易时,浙江的厂商处于纺织服装生产工序中的加工组装环节,而当今的产业国际分工模式是以价值链为基础,整个分工模式按照生产工序排列呈“V”字型,即学术界称之为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附加值最高部分在该曲线的两端,即设计和品牌销售,而组装加工阶段该曲线的最低端,属于利润最低的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浙江纺织服装品在国际上定价能力的缺失。
2.国际知名品牌长期缺失。由于浙江纺织服装品出口多采用外贸、外贸包销、海外委托销售等方式(即通过中间商),使得浙江纺织服装品牌难以穿透至国际市场,品牌国际化并不明显。不仅如此,部分厂家满足于现有的虽然稳定但很低的利润率,如国内学者统计表明当利润率低于2%时,不少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仍愿意接单,而在发达国家,当利润低于8%时,其厂商要么停产,要么转厂。而且很多浙江的纺织服装厂商并不在意品牌的国际化,以宁波市为例,全市6500余家出口企业仅有367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知名品牌的缺失使得浙江纺织企业面对的不是最终消费者,从而让中间商抽走了大部分的利润,而且由于品牌的缺失,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对国际品牌或知名品牌商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定价能力一再被削弱。
3.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价格影响能力有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当一个企业在市场中拥有较大份额时,其会具备一定的价格影响力,此时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较强。而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根据浙江省纺织服装制造业名录数据库数据,2008年浙江省纺织服装企业有13516家(不含规模较小的企业),可知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年平均出口额为312.55万美元。如果加上规模较小的企业,出口均值将降到150万美元左右,按平均利润10%计算,浙江纺织服装产业出口平均利润为15-31.2万美元左右。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影响能力相对有限,在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国际定价能力难以得到体现。
4.企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较低。高质量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国际定价能力,但高质量的产品多源于企业自身高品质的技术装备。改革开放后浙江的纺织服装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口额大幅增加,但是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普遍不高,出口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占的分量很低,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目前在浙江纺织服装行业所占比重明显偏小。技术装备水平限制了浙江纺织服装企业生产高端产品的能力,如多数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的高档针织纺、喷气纱、高支、高密、阔幅织物等高加值纺织产品。而生产低端产品则陷入与多数国内外厂商同台竞争的局面,因此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定价能力的缺失。
5.重视价格竞争,忽略非价格竞争。由于多数浙江企业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出口营销渠道,为此,其出口竞争方式多采用低价争夺国外客户的形式,这使得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断陷入了“同室操戈”的窘境,进而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不断降低。以浙江萧山某企业为例,其今年订单比前年同期增加了五成,但收益率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因为其销售价格下降了近一成。依赖价格竞争忽视非价格竞争,容易使浙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陷入“恶性竞争”,国际市场定价能力一再削弱。
三、提升浙江纺织品国际定价能力的战略选择
本文运用出口价格和贸易条件两个指标对浙江纺织服装品的国际定价能力进行分析后发现:浙江纺织服装品国际定价能力缺失,并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在深入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后,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扭转浙江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不利地位:
出口定价是反映一个产品获利能力的最直接指标之一,一个产品的出口定价越高,该产品的出口获利能力越大。我们计算了2005-2006年部分月份我国和欧盟主要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单价(见表1),在所考察的23类纺织服装品中,我国只有羊毛、动物毛纱线的出口单价高于欧盟,其他22类产品都低于欧盟。以2006年为例,欧盟价格是我国1-2倍的产品有:棉纱线、丝线、地毯、无纺织物;欧盟价格是我国2-5倍的产品有化学纤维纱线、棉布、丝机织物、羊毛、动物毛机织、物、化学纤维机织物、化纤制针织服装;欧盟价格是我国5-10倍的产品有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棉制梭织服装、毛制梭织服装、毛皮服装;欧盟价格是我国10倍以上的产品有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皮革服装;其中化纤制梭织服装的单价是我国的13.8倍。可见与欧盟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单价具有较大的劣势(见表1)。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虽然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量很大,但相比欧盟而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定价非常低。由于出口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获利能力,而我国产品出口定价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纺织服装品的出口获利能力。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导致该现状的内在原因,以提高中国纺织服装出口获利能力。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定价过低原因分析
与欧盟相比我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定价很低,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却很多,本文在总结众多原因后认为主要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其他相关原因都可以从中找到源头。
(一)国内纺织服装企业的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在国外经济学文献中又称“自杀式竞争”(cutthroat competition)。与欧盟相比我国纺织服装企业进入条件相对较低,纺织服装的数量相当大,如纺织企业就有2.4万多家,服装企业有1.6万多家,并且多数企业规模不大。尽管现存的纺织服装企业已经很多,但还有很多企业继续在纺织服装行业进行投资。欧盟的情况恰好相反,纺织服装产业在欧盟属于“末端产业”,且由于在该产业失去了比较优势,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逐渐退出该市场,相对中国而言其国内竞争激烈程度不高。
随着竞争的激烈以及恶性竞争的出现,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以致在中国从事传统纺织服装出口的制造商或贸易商销售利润普遍低于2%,从事加工贸易和外贸的企业甚至低于千分之几;而欧盟的纺织企业销售利润率一般都超过8%,如果低于8%,企业要么破产出售,要么转产或调整经营方向。恶性竞争还致使很多企业出现了亏损的现象,如我国有纺织服装企业2005年的亏损面高达37.3%,规模以上亏损企业的数目达到了六千多家,说明产业内很多企业得到远低于社会正常水平的利润,因此出口价格普遍较低。
(二)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多采用贴牌、加工等形式。在2004年和2005年纺织服装出口中,采用加工形式出口的超过1/4;在一般贸易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采用贴牌的形式出口的,贴牌和出口加工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差异性并不大,基本处于组装加工。而欧盟企业由于拥有大量的品牌,占领了研发(如巴黎、意大利的设计)与品牌销售两大领域。现代产业研究表明,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业分工基本上是以价值链为基础,分工利润呈现出一个“V”字型,即所谓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组装加工阶段属于利润最低的部分。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恰好处于世界纺织服装分工的中游位置,研发和设计基本来自国外,很多销售交给了国外的经销商,而欧盟企业处于该产业链的上游或下游位置(即设计与品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的获利能力根本不可能赶超欧盟的企业。欧盟企业还可以通过其拥有的设计与品牌进行价格操控,而我国由于处于国际分工中的组装加工位置,外国经销商还不断打压我国纺织服装的价格,挤压我国企业的利润,从而使得我国出口价格过低。
(三)企业的国际知名品牌及其战略长期缺失,价格成为竞争的唯一选择
对比中、欧企业,欧盟拥有大量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知名品牌却长期缺失。并且在当今纺织服装的消费者不断追求消费乐趣的大环境下,欧洲纺织服装企业非常重视品牌战略。如EmanuelUngaro公司曾经投入50万美元重新设计品牌的各个方面,包括形象、LOGO、代表色彩等;YvesSaintLaurent公司为了应对竞争,使品牌在遍布各个角落的激烈竞争中展示强烈和广阔的形象,所有专卖店均以YvesSaintLaurent这一统一形象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定价能力。
品牌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缺少知名品牌使得中国产品差异性低,相互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价格成为企业竞争的唯一选择。一方面,对于品牌差异不大的产品,消费者往往具有较强的价格偏好,加上其具有的被替代可能性大等特点,极大的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定价能力。另一方面,纺织服装品牌的缺失,滋生并强化了企业间向下的价格竞争,不仅使企业间合谋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也使价格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唯一选择,从而使得提高价格的能力消失殆尽。
(四)员工工资与福利低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1993-1998年仅为54.785美元/月,1999-2005年的平均工资为110.3美元 /月,不到欧盟企业的1/10。以欧洲的纺织服装大国意大利为例,1999-2005年其制造业的劳工平均月工资为1547.7美元,是中国的14倍多。在劳动工资较低的同时,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在其他福利上也远远低于欧盟企业。国内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提高利润,在安全卫生、劳动保护上投入较少,工人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如环境的通风、采光、照明、防毒、防火、防暑等条件缺乏),还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如加班加点赶订单)。较低的工资与福利为中国纺织服装品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低价竞销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的受益者却是国外的买方,而中国受益却甚少。
(五)出口企业污染由政府买单
由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特别是纺织业)工艺、设备相对欧盟而言较为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同时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产量较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主要纺织地区的水污染已经超过了环境容量本身,情况相当严重,特别是纺织业中的印染行业的高污染性,其排放的“三废 ”对社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欧盟的企业如有污染,需承担一定的清除污染的成本,如引进相关去污技术,或委托专门去污企业处理,但我国的很多企业并不采取相关的措施加以处理,因之造成的环境污染到最后往往由政府去清理(即污染由政府买单),这样为之节省了大量的成本,造成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价格过低。这种情况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三、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价格的主要对策
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提高纺织服装业价格与获利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单价现状与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条:
第一,发挥产业的自组织功能,从而形成“协作机制”。通过培育核心企业,并发挥其自组织功能,形成行业的“领头人”或企业联盟,使企业间建立以协作和分层竞争为主的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并且由“领头人”企业引导和规范国内市场有序竞争,推进市场结构改进,改变无序多头出口与低价竞销带来的恶性竞争,为出口产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出口平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的恶性竞争,并提高中小企业获利能力,优化产业内部的分工网络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的出口加价能力。
第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一个产业的产品差异性越大,该产业出现恶性竞争的可能性越小,产品的价格制定能力越大。创新是产品差异化的源泉,其可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单位产品的获利能力,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价格。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产业还应通过整合全球要素,积极寻求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实现创新与获利能力构建的有效互动。一方面,创新带来的产品的差异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另外一方面,企业获得一定的超额利润后,有助于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产品的差异化反过来又促进定价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72-02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007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外贸总值为1 756.1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值的14.42%,同比增长19.11%,贸易顺差1 568.79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总值的59.83%。
然而金融危机爆发给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2008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1 852.2亿美元,增长8.2%,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增幅比上年明显下降。2009年1―12月中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1 670.24亿美元,同比下降9.8%。
从2009年11月份开始,纺织品的出口同比增幅已经转正,12月份同比增幅更是高达25.10%,直接带动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增幅转正为4.48%。纵观2009年全年,纺织服装纺织出口终在年底飘红。面对大量短期订单和国际市场缓慢复苏,市场上对2010年纺织服装出口的乐观愿望在回升。
二、纺织服装外贸面临的国际形势分析――有所回暖,但不会出现根本改善
在各国大规模宏观政策干预下,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世界经济出现了趋稳的态势,但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严重受损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道路将是漫长和不稳定的。据IMF预测,2010 年将增长2.5%。其中,美国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2.6%和0.8%,欧元区分别增长-4.8%和-0.3%,日本则分别增长-6.0%和1.7%,亚洲新工业化经济体分别增长-5.2%和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增长1.5%和4.7%。总体来看,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0 年将比2009 年有所上升,发达经济体除欧元区外重回增长轨道,但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均要低于潜在增长水平。在世界经济有所复苏的带动下,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形势在2010年会好于2009年,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和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过程将使消费需求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具一定优势,但仍需面对挑战
(一)中国纺织服装外贸的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完备的生产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虽然金融危机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由于国内市场的继续扩展,在世界经济回暖时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复苏和发展将起到较好效果,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逐渐转好,特别是国内市场对2010年经济复苏预期良好,增强了企业信心,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技术改造和减员增效明显、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本取向不会发生改变,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和在建项目的完成都决定了政府公共投资仍会维持较大规模。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供给将较为充裕,能够满足投资增长的资金需求。外贸形势的好转会带动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增长加速,国家对纺织服装产业各项支持政策的效果将逐渐显现,这都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外贸创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金融危机后中国纺织服装外贸需面临的挑战
1.美欧日纺织服装进口步伐依然缓慢。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家,也是中国服装外贸第二大市场。美国次贷危机及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服装消费市场不景气,也使得对中国服装的进口力度明显减弱。而受美国市场萧条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对中国服装进口的需求也呈下降态势。欧洲市场消费能力减缓,日本消费市场低迷,服装进口缩减。
2.人民币汇率变化不稳定,纺织服装外贸竞争力下降。200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升值幅度达6.4%,2009年汇率变化不稳定,但已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意味着国外从中国进口服装的成本上涨,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上的价格优势削弱,而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因汇率上涨大大减少了利润。
3.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中国纺织服装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低成本优势。国家此前大幅度调整外贸关税税率,一些无自营进出口权的中小服装企业生存将受到威胁。由于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低成本的实现主要得益于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但是现在社会要求提高职工待遇的呼声不断升高,政府也加强了企业用工保障措施,企业的用工成本也不断攀升。同时,能源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外贸压力加大。另外,纺织行业的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和环保部门监察力度加大,污水处理投入费用增加,成本上升。
4.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经济形势和贸易形势非常严峻,经济危机导致外需衰退,各主要贸易国的外贸增速急剧下滑,甚至出现大幅萎缩,各种具有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方案纷纷出台,这种现状在短期内无法根本改善。取消配额仅仅是取消了外贸产品在数量上的限制,并不表示纺织品服装外贸真正畅通无阻。除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外,“绿色壁垒”也成为发达国家的有力武器。例如,欧盟市场要求进口商品附有“生态标签”,德国要求中国外贸的纺织品不能含有108种偶氮染料等,这些都是非关税壁垒。除了传统的质量标准(ISO9000)、环境标准(ISO14000),还有新近出现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其核心是保护劳工权益,如不允许使用童工、保证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广州和江浙沪一带不少从事外贸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不过是国外纺织品的加工基地,产品附加值低,过去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欧盟已普遍要求中国企业执行SA8000社会标准,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企业若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很难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
5.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只拥有土地、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工艺等非核心竞争优势,而品牌和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都被外商牢牢掌握。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尤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将持久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海外订单量不稳定,诸多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已经面临危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品牌的知名度远远不够,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主要是在国内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非常少,或者说基本没有。
四、金融危机后促进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发展的对策
1.积极通过“参展”开拓国际市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展会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参加国际展会,是目前大部分沿海外贸企业选择的一条突围之路。“展会方式比较实际,可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去年的一个展会上我们接到了三四个客户,有美国的,也有欧洲的,还有不少南美客人。”在某纺织用品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看来,走出去参展是寻找新客户的有利渠道,他认为,“面对面与客商进行洽谈与沟通”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该负责人认为, “展会总比电子商贸靠得牢一点,采购商既然到了展会现场,总是有采购的意愿的,现在形势不好,多参加展会也就会增加我们的曝光率,增加我们得到海外订单的机会。”
2.采取适当方法,规避汇率波动的影响。中国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应对汇率风险方面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使用远期结售汇,即企业与银行签订远期结售汇协议, 约定未来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期限及汇率,到期时按照协定的币种、金额、汇率办理结售汇业务。通过该种方式避免汇率大幅变动带来的利润损失。二是尽量与客户协商,选择强势货币结算。三是针对少数客户可以协商使用汇率中间点,即约定一个汇率点,结算时如果即时汇率高于该点,则价格保持协议价不变;如果即时汇率低于该点,则由供货企业和外商共同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四是利用人民币升值,进口部分辅料加以冲抵。
3.从技术层面提高竞争力。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促低端商品的制造商们向高端产品生产转型,推动科技进步,以适应高档产品外贸的需要。目前中国外销服装的面料约70%左右依赖进口。丝绸服装和牛仔服装使用国产面料虽较多,但经商检判为不合格产品的达30%。中国主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人员素质和研发高科技产品的能力上具有优势,应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拓展技术纺织品的路子。
4.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历史经验证明,当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或不景气时,贸易保护主义便容易滋长。当前,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性市场萧条必然会出现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对此,应当树立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同时我们应积极引用外资,开展国际合作,这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产业的障碍具有积极的作用。
5.开创自主品牌战略。在经济形势还没有完全明朗,甚至可能继续阴云密布的情况下,大多数以贴牌加工或者外贸为主的服装企业必然要经历一段痛苦的过程。研发推出自主品牌,打造自己独有的信誉和品牌是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扶持纺织服装外贸企业走出阴霾的必由之路。尽管纺织服装外贸企业在转型做自主品牌的尝试过程中坎坷不断,但危机=危险+机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金融危机反而能够让更多的外贸企业摆脱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纺织服装外贸企业选择自主品牌之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符合未来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找准机遇,果断出击。
参考文献:
[1]郭晨.试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物价,2009,(8):52-55.
[2]周运宝.纺织服装外贸企业战略突围研究[J].经济论坛,2009,(8):31-32.
[3]董道梅.江苏纺织服装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12):42-44.
[4]启言.服装外贸企业品牌化提速难[J].市场观察,2009,(10):83.
一、问题的提出
1.1 浙江纺织服装业介绍
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从2005年的2938.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82.06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5.7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45.71亿元(见图1)。从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13331815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157999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11111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2066532万美元(见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从1995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出口总额到2002年年末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浙江省的服装产业已呈现块状聚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服、衬衫、女装、童装、休闲装以及领带等的内外销专业化生产区域。
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2008年,浙江省有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54亿元,;从业人员831.04万人,生产单位有27.4万个,分别占全省的54%、62%、56%和30%。从产值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最大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集群之一。
图1 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1 出口主要商品情况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情况 单位:万美元
1.2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自从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对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缺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在对外的竞争中是以量取胜,因此浙江纺织服装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其竞争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外部环境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面临以下若干因素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消费信心遭受重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2009年1~2月,浙江省服装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2.4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已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09 年开始,国内服装市场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大量存在的中小纺企,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所能容忍的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将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3)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取胜,随着熟练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和物价的上涨,这个压力越来越显现出来。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以10%以上增幅向上递增。《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调查发现,浙江省服装行业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后,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8%~30%之间。2008年,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274元,按1000人的中等规模企业计算,将新增年劳动力成本600万元,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尽管近几年来服装行业职工工资逐年增加,但“劳工荒”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困扰浙江省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受累于2008年的棉价低迷等原因,棉农种植信心受挫,种植面积减少。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另一方面,去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由于气候灾害等原因减产近四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同时,国际棉价也处于上升通道,而印度等棉花出口大国暂停了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因此,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大,利润越来越薄。
(5)土地等资源制约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已基本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二、解决挑战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更多的扮演“中国制造”的角色,而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完成。中国的这种制造环节的暂时优势的可复制性很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相关成本的上身,中国的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弱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美国北卡大学Peter Kilduff 教授,将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5个发展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从这一规律来比较,我国目前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既包括以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方面的代表,也包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方面的代表。以技术装备而言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而浙江仅占20%和30%;纺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浙江省仅为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更为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产品开发方面。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其次,产业上下游产品,诸如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技术难以突破;再次,相关支撑产业,比如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最后,熟悉WTO规则,精通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因此,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担任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层次不高,大多属于低技术,贴牌代工生产,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少。根据对全省三地(宁波、杭州、湖州)40多家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构成比例中,高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本科、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员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员从事的是中高层管理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见表2)。
表2 参与调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汇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员工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本地区,跨市、跨省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外省,企业主要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
表3员工地域来源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中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长在一周以内的占到了73.17%,10天以内的占到了19.51%,半月以内十天以上的比例仅占7.32%。而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内的为61.54%,1%~3%之间的占38.46%。
在对企业的薪酬考核及人才机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2%的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发放奖金和工资,只有5%左右的企业是为了改进绩效以及晋升。
四、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一般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的演变趋势。以制造业为例,至少隐含三方面内容:(1)生产要素密集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2)高加工度化,产业加工过程不断延续,产业链拉长,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于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3)重化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李建中,2009)。针对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我们认为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拉长产业链,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人”的问题。基于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政府和机会)。我们认为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要素 ―― 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它的增长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必然也需要相关的投资(李悦,2006)。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员工的技能和操作,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们调研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超过百分之60%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大多是招收熟练工,招收那些能及时上岗操作的工人。因此,目前企业急需要加大针对管理人员和一般蓝领操作员工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基层员工。
(2)需求条件 ――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纺织服装的设计人才,品牌推广以及营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销售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丰富。那么,在人力资源方面,就需要管理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市场的脉搏,洞察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企业家及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紧跟市场步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在本文的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详细提到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所以,企业要注意培养与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如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问题,与经销商的合作,企业产品展览等。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人员引进以及培训的投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 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在制造这一环节,复制性很容易,企业间的竞争就显得异常的激烈。企业间如果一味的以压低价格来出售产品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压低了盈利的空间,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因此,提升企业自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要在对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上狠下功夫,不可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企业产品的宣传,提高在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5)政府 ―― 引导、监管
政府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制度建设,防止企业间的恶意竞争,确保纺织服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浙江省应该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政府对引进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避免企业的闭门造车,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6)机会 ――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存在着“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的现象。而且,对于企业人员等各项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不是很规范。因此,顺应时展趋势,将现代的管理理念带到管理中去,将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到纺织服装产业中去,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也要适时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有许多。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讨论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和提升的不可或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快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建迪,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研究分析[J]. 现代纺织技术, 2009(5): 53-56.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受累人民币升值多数纺企欲提价[EB/0L].省略ga.省略/news/View.asp?NewsID=26393.
[4]棉花价格暴涨纺织行业陷困境[EB/0L].biz.省略/05biz/system/2010/09/26/016957816.shtml.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先升级研究[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嘉宾访谈之二[EB/0L]. sznews.省略/sznews/system/2009/07/31/01131382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