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196-01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一部分,贯穿于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已成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和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1]。儿科健康教育是指对患儿进行精心护理的同时,以患儿及其家长为教育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完善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患儿及家属了解病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缩短病程,同时,也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2009年1月成立健康教育委员会以来,我科更规范了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了适时宣教、按需宣教、反复宣教的儿科病房健康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措施与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0月收治的肺炎患儿68例为对照组,其中男40例,女28例,平均年龄1.2岁。同期收治的肺炎患儿66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年龄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智力和陪人的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随机宣教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医院、科室环境,医院制度,责任护士、管床医生的介绍等;介绍疾病的症状及观察要点、治疗药物的作用、预防保健知识,示范静脉输液部位的保护方法等。宣教从患儿入院即开始,非特意地选择宣教对象和时机。观察组采用规范的宣教法,包括①适时宣教:在患儿安静、陪护者注意力较集中时进行重点宣教。主要宣教内容是医院、科室环境及制度、呼叫器的使用、告知安全防范措施等。②按需宣教: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护士用声、光、色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感;对3-7岁的学龄前儿童,用讲故事、做游戏来满足其好奇心,与其建立友好的关系;对学龄期儿童,以正面鼓励和讲道理来帮助他克服对注射的恐惧心理,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对家长的宣教,有意识地选择患儿的主要陪护者作为对象,在其最需要的内容上作详细的介绍。如服药时家长想了解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输液时家长需要知道如何保护静脉通路的通畅;高热、腹泻时家长最希望了解疾病的过程、程度和治疗方法;恢复期家长最想知道的是疾病的预防知识;
2 结果
两组陪人接受宣教内容的有效率、静脉输液一次性成功率及患儿陪人对护士综合满 意率的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 例数 宣教内容的有效率 静脉输液的成功率 对护士的满意率观察组 66 82.3% 90.1% 97.2%对照组 68 61.5% 75.6% 80.5% 结果显示,两组陪人在接受宣教内容的有效率、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及患儿陪人对护士综合满意率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中的重要内容[3],健康教育的核心就是积极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4]。健康教育的质量直接反映整体护理的效果,做好这项工作对促进患儿健康恢复,预防疾病,改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因素,可以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早日康复[5]。应用规范的宣教法,使各项护理行为更合理、更安全、更有序,强化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此规范的宣教法强调了护患沟通、健康教育等环节,提高了患儿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改善了护患关系,有效的避免了护理纠纷,提高了住院病人满意率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建华.开展医院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667-669
[2]成美娟,覃雅芬,吕少娅.儿童专科医院家长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2010(07);46-47
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由于医院儿科病房的特殊性:主要是儿科病人年龄小,发育快,健康需求旺盛,但是由于病人缺少卫生知识方面的理念,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再加上现在每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4、5个大人陪同1个患儿来住院是常事,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期望与对患儿的疼爱成正比例增长。所以儿科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儿童和家属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儿童和家属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儿童和家属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护士要把将被动式服务转变为主动式服务,积极为患儿和家属提供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加强落实人性化服务观念,将尖端的医疗医护技术与高科技的检测手段相结合,强化人文关怀、康复指导以及心理安慰等。
医院儿科里住院的基本都是儿童,介于这种特殊性,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
第一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认识。
护理人员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护理观,护理人员应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就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就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努力把健康知识传授给病人。明确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长期性,切实把健康教育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最健康的知识解决患者出现的新问题,满足患者新的需要。
第二要注重选择的健康教育时机
护士不能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或急于求成,而是应该选择最合适的时机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护士应该多做观察,选择合适的时机,采取阶段性和随机性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才能取得明显有效的教育效果。
第三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健康教育要因人而宜、因病而宜,根据患儿和家属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护士要注意分析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对病人的需求作出突出个性的判断,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力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健康教育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针对患儿的特殊性,一个完整的、质效优良的应该是,护士的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形式,应该坚持双向的健康教育形式,调动患儿和家属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患儿情况和病种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第五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
儿童基本都在家属的监护之下,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活动场所,儿科的健康教育活动必须得有家属的参与,这样才可能让健康教育有效进行,使得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总体来说,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要以改进和提高患儿和家属健康观念为导向,从而提高患儿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进而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具体的健康教育实践中,由于在患儿的住院过程中,家长都会全程陪同,在结合儿童身体和心理的特点,所以儿科病房里的健康教育对象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患儿的教育,二是对患儿家属的教育,在儿科的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热情的迎接入院病人,积极地介绍主治医生、责任护士以及其他医护人员,发放入院须知,同时指导家属配合整理房间,提醒家长要注意卫生,以免疾病的再次传染。另外对于住院的患儿要注意安全健康方面的教育,比如防坠床、防误服药物等。
二.了解患儿的疾病检查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其用药的目的、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要告知相关疾病的检查和护理知识,另外还要对家长进行一些必备的儿童护理知识和经验,例如,提醒家长在照顾患儿吃饭前要注意洗手等。
三.了解患儿的心里情况,大多数患儿对医院有恐惧心理,护士要积极观察患儿的外部表现,了解患儿的心理情况,积极安抚患儿的恐惧心理和家属急躁情绪,让他们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护理。
四.对患儿在饮食方面的教育。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家长为患儿准备合适、合理、营养的食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健康的重要,到医院各专科就诊的人数剧增,我院现全年门诊量已达六十多万人次。门诊也成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我院门诊利用各种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知识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及预检分诊。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健康长寿的目的。为此,在宣教过程中,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正确选择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作用的方法,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给患者心理支持。
1 门诊病人的特点——流动性大
1.1每日门诊的就诊量大。我院是综合性医院,到医院就诊的病人种类多,其病因、病种、预后各有差异。
1.2就诊人的职业,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状况,文化习俗,对医疗的希望、需求无从知晓。
1.3门诊病人相对停留时间短。
1.4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患者关心的是患有什么疾病、自身病症是否严重,希望尽快明确诊断,能否很快治愈,要用经济实惠且有效的药物,最好是特效药,同时争取早看完、早离开。
2 门诊健康教育的对策
门诊病人的特点是门诊健康教育应掌握的主动权,减少和克服被动的局面,必须做到:
2.1因地、因人、因病 视情况实施健康教育,病人是为求医而来,健康教育要伴随医疗活动的全过程,门诊中有什么样的病人就应该以这些病人的防治宣传为主要内容。因地:护士导诊时、候诊厅、输液注射中、巡视过程中、接诊时实施。因人:老年人的自身保健,儿童及家长的防病宣教,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因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
2.2健康教育内容要简单易懂 形式新颖,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在输液时对高血压患者:嘱低盐、低脂、低胆固酿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长期选择有效的降压药及血压的监测。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主、副食颠倒用餐,即先吃蔬菜再吃鱼肉及其他,不饱的情况下再吃少量主食。合理的饮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及保障营养,同时告之理想血糖值。
2.3在宣教中力求简洁,态度要和蔼,以减轻患者顾虑 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绪,尤其是肿瘤患者,情绪低落,生活悲观,即使术后心里也不踏实,要关心安慰他们,给他们信心。方法:在输液或导诊中,以温和、肯定地话语告之,生病的部分已被切除,也被彻底治过,相信现代医学,病人自然也就产生一种积极的心态。
2.4候诊宣教 既可安定病人情绪,又可向病人及家属传播一些卫生科学常识,自我保健措施。如在儿科的候诊厅张帖宣传:小儿退热常用几种方法,如何预防红臀,正确的哺乳方法等。
手足口病的预防宣教:1)该传染源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认真做好预检分检,同时告之候诊的儿童及家长:勤洗手,保持手的清洁卫生。2)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3)肠道病毒性脑炎(ECH030)的宣教:15岁儿童出现发热大于或等于37.5度伴头痛及呕吐症状者督促家长及时到医院就诊。告之儿童及家长:勤洗手,注意保持手的清洁卫生,不吃霉变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
流感的预防知识:暴发期间,不到公共场所,注意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流感样症状及时就诊。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用SPSS8.0软件分析,采用百分比描述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
1.3调查问卷:以社区健康促进模式为理论框架,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对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查问卷,各问卷的主要项目都一致,有疾病护理14项、疾病预防7项和健康促进12项,共33项,随机排序;另有开放性问题。对居民需求和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分别按程度或频度分3个等级调查。该组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评定,效度和信度系数都在0.90以上。正式调查之前在小范围内进行了预调查。对居民的调查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上门进行,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调查由问卷制定者本人进行。
2结果
2.1社区护理需求: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及社区护士与卫生管理人员对居民的社区护理需求的看法见表1。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为因变量(希望=1,不希望/无所谓=0),以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目前有无疾病、自觉健康状况、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家庭月均收入、住处与最近医院或卫生站距离等因素为自变量。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居民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距离近者、患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需求高。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者对各项需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社区护士工作内容:108名社区护士对自身工作内容进行评价。40%及以上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4项: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51.9%)、上门基础护理(45.4%)、护理咨询(41.7%)、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46.3%)。20%以下者评价“经常做”的服务有19项:妇女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营养宣教、残疾人康复指导等。
3讨论
3.1居民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对社区护理提出高需求:调查显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3方面开展各项服务,68.5%以上的社区护士和17名的管理人员赞成各项服务为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说明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高。以上反映居民的健康观念较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始重视自身健康。
3.2社区紧急救护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等是社区护理在3方面的主要需求:调查显示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社区护士对居民社区护理需求赞成的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咨询,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健康促进方面的心理卫生宣教;调查中一些管理人员指出目前居民对社区护理的主要需求为注射、配药和相关慢性病的咨询。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赞同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老年慢性病护理和上门基础护理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但没有认识到社区紧急救护和口腔卫生宣教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
3.3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目前有无疾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自觉健康状况是部分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距离近者、有病者、家庭长期居住人数多者、自觉健康差者的社区护理需求高。社区护理服务应多考虑这些人的需求。
3.4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调查显示社区护士自身评价主要工作是疾病护理方面的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护理咨询和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等,并参与一些其他工作。调查中不少人表示目前社区护士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在卫生站内和上门进行肌内注射和静脉输液;上门基础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老年慢性病护理是家庭护理的内容;某些中心因为社区护理开展较早及防保人员不足等原因,则社区护士会从事一些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上显示社区护士目前工作主要是疾病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较少考虑疾病预防,更少考虑对群体行为干预而达到健康促进的最终目标;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考虑家庭、群体、社区还较少。用社区健康促进模式来指导,社区护士工作内容应从对个体的疾病护理扩展到对家庭、群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核心是健康促进。[6]
1 健康教育内容及防治方法
1.1健康教育讲座
专科医护人员对儿童家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防治与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传授儿童斜弱视的有关眼保健知识,让家长了解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儿童斜弱视的关键,充分认识学龄前是治疗儿童斜弱视的有利时机。
1.2采用面对面的交流
利用就诊时机进行健康宣教,让其了解视觉检查是发现儿童斜弱视的重要途径,对首诊儿童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准确的屈光检查及验光配镜对诊断斜弱视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3儿童弱视的防治
通过健康宣教,使儿童家长增长了一定的斜弱视防治知识。临床治疗斜弱视的主要原则为合理矫正屈光不正和增加弱视眼的使用。弱视治疗需要综合进行,具体方法包括:(1)键眼遮盖法:其为一种传统而有效地弱视治疗方法。遮盖健眼或视力相对较好的眼,遮盖必须严格彻底,避免患儿偷看。遮盖的时间根据患儿的视力和年龄而定,年龄越大则应酌情延长遮盖时间。每月复查一次,复诊时注意双眼的视力变化,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2)视觉刺激训练:运用弱视治疗仪的红光(波光640μm)闪烁刺激弱视眼,使视觉中枢提高兴奋性。每日治疗一次,直至弱视治愈。(3)家庭治疗方法:患儿家长可在家对患儿进行精细目力训练,包括穿针线、穿珠子、描图、用筷子夹珠子等增加弱视眼的应用。此方法不仅可以训练眼、手、脑协调能力,还可以唤醒黄斑部休眠的视细胞及其视觉通道,以促进视觉中枢的兴奋。弱视治疗虽然方法很多,但要因人而异,治疗过程短则半年,长者达到2-3年,且方法繁琐枯燥,所以说,儿童和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2 结果
通过防治与健康教育,使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学龄前是治疗斜弱视的有利时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斜弱视的关键;视觉检查,散瞳检影,验光配镜的必要性,弱视训练的重要性;健康教育科普知识的传播,使儿童家长对眼保健知识和斜弱视防治知识有所提高,增加了自我保健意识,建立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和正确的健康行为观念,从而增加了弱视儿童的就诊率。
3讨论
弱视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其发病率高,对视力影响较大。近年来,儿童弱视的防治与健康教育受到广泛关注,防治与健康教育的宗旨是通过专业医护人员对患儿以及广大家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眼部健康教育及宣传,使其了解弱视的防治和眼部保健知识,用知识的力量理性的正确的与疾病斗争。防治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医护人员在患者整个医疗护理中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宣教,内容及方法包括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交流、与医护配合,使其了解有关疾病的康复和保健防治知识,用知识的力量与疾病作斗争。结果提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成功治疗斜弱视的关键;有目的、有计划实施防治与健康教育是降低弱视儿童发生率的重要和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