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3 16:53:4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2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水平,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2.1科学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信息的采集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需要采集文物的照片、历史信息以及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文物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检测,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检测,特别是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文物在材质、工艺以及病害机制、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在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2重视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损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一般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即在文物遭到破坏以后才开始进行抢救,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甚至一些文物在遭受到严重破坏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不利于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重视预防性保护,即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结合文物的病害机制,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2.3规范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程序
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效果,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文物保护,提高保护技术的可靠性,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工作,并遵循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适当的修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保护性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所有的修复材料必须经过科学的试验,对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最大限度地避免修复性材料对文物的再次破坏,提高修复性材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近年来各国加强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对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的巨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以人为本。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员,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工作开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先进工艺的推动下,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中渗透着多种工艺和技术,技术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②全民化。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③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很多博物馆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中图分类号]G2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16-03
我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便以丝绸古国闻名于世,但是我国对纺织品文物的考古及保护修复工作却是由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启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纺织考古收藏、科研、保护修复等工作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1991年以来,平均每年十大考古发现中都有一项以上为纺织品的出土,我国也成立了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之后又有很多从事纺织品文物的科研及保护修复实验室成立,如2001年,随着法门寺地宫出土纺织品的保护工作的开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德国美茵兹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一起成立了纺织品保护实验室。
欧洲的纺织品文物保护强国包括英国、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美洲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少数南美国家。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特点主要是重视预防性保护、谨慎科学地对待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保护修复方法的选择,并且也会对与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相关的社会、文化、宗教、种族等因素进行探讨,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工作探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刺绣的国家,丝绸更是我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但是这些文物由于材料属性使其保存困难且易受损坏,加之气候、环境等外部因素,许多出土的珍贵织物由于无法保护和保护不当而毁损。因此研究保护修、复纺织品文物的方法对妥善保护我国丰富的纺织品文物资源、更好地研究我国的纺织和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 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属性
纺织品文物主要有丝织品、毛织品、棉制品和麻织品。在距今500年前后的史前时代出现的丝绸曙光,发达于商周时代。西汉时期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语言的交流,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播、物种引进,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创造人类新文明,均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丝织品则是当时开启通往世界大门的钥匙。丝织品由蚕丝加工而成,蚕丝是一种天然蛋白质纤维,是由蚕体内绢丝腺分泌出的丝液凝固而成,主要含有丝素、丝胶及少量其他物质。丝素、丝胶蛋白质中的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和酪氨酸等。因此,丝织品易损、易氧化、易在水解作用下发生变质,这对丝织品的保存时间及质量有严重影响。在现存文物中,发现最多的纺织品文物就是丝织品,并且有很多文字、图像等均记载于丝帛之上,所以对丝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科技考古所用。
古代毛织品的原料主要有羊毛、兔毛、牦牛毛、骆驼毛,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天然蛋白质。我国发现最早的毛织品文物是1980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罗布淖尔孔雀河古遗址发现的粗毛织品。1978年秋,在新疆哈密地区五堡遗址有精美的毛织品出土。这说明当时哈密地区的毛纺织染技术已有很高水平。
最早传入我国的棉花是原产非洲的草棉和印度木棉。非洲草棉产量低,纤维品质较差,种植面不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仅限于新疆。印度木棉传入我国的时间要晚一些,它结核多,产量高,棉花的纤维一般长1寸左右。中国发现的棉制品文物有: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遗址出土的棉织品有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和手帕等残片,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一个布俑以及1959年在巴楚脱库孜沙来晚唐遗址出土细密的棉布等。
我国古代人民最早使用的纺织品就是麻绳与麻布。新石器时代遗址、 商墓、西周墓、战国楚墓等都出土有麻布,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苘麻的双股麻线和三股草绳、河北省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两块大麻布残片、陕西宝鸡西周墓里出土有平纹麻布等。这些文物说明当时已经有绕线框、斜织机等较先进的织具。
无论是植物纤维还是动物纤维的纺织品都有一定的吸湿性,并且具有一定的蛋白含量,所以非常适宜微生物的生长,也就很容易导致纺织品发霉腐烂,但是每种纺织品材料上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又不尽相同。因此,纺织品文物的材质属性的判断对保护和修复非常重要。
二、 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国外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上有着丰富的沉淀,虽然受体制、人力、资金的限制,但是得益于他们对保护修复实用技术的开发、交流和推广的重视,不时有大的文物保护技术突破或科技创新。而国内现在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国外同领域相比,由于发展历史较短,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专职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教育培训体系落后;绝大多数纺织品文物保存环境差,保存设备和材料落后;专业保护修复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数量少等。因此,总体来说,国外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水平要高于国内。
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文物进行具体处理的技术,另一类是可以标准化的规范性技术。前者主要包括考古处理、清洗、加固各环节中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进入博物馆后的修复、保存等技术。
(一)揭取技术
纺织品通常由植物纤维(棉制品和麻织品)或动物纤维(丝绸和毛织品)组成,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易发生水解,动物纤维中的蛋白质易发生酶解和降解。当其从埋藏环境中发掘时会加快氧化反应,使有机纤维炭化;紫外线会使纺织品中的丝纤维氧化降解,使之断裂、褪色;高温则会使织物发生霉变。而且地下的环境通常湿度大、缺氧,可能会使纺织品水解,不堪提取。因此,当出土文物中有纺织品文物时,最好先整体移到避光的室内,再进行揭取等操作。
李玲、张晓梅等人对古代丝绸的老化和保护做了研究,刘秋香、吴顺清等人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古代丝织品的降解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表明,丝织品经过长时间的地下环境的影响,其质地不再致密均匀,丝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钛键、碳键断裂,结晶度变小,热稳定性变差等,使古代丝织品失去了原有的强度和手感。因此纺织品揭取要掌握好揭取时的干湿程度。如果含水率过高,织物会呈烂泥状;如果纺织品湿度过低,纤维无弹性,不耐折、压。这时揭取,也会造成织物断裂,甚至成粉末状。在揭取出土织物时一定要掌握好干湿度,将织物用卷曲的方法,进行揭取。其总的原则就是通过温湿度的改变逐步使织物之间的粘连强度改变,进而进行揭取。
(二)回潮技术
回潮法对于抚平褶皱、展开折叠、剥离粘连、去除印痕及校正扭曲变形等操作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回潮法指通过间接或直接的方法,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可觉察的湿气而非潮湿或饱和湿气为物态来增加纺织品纤维的含水量的技术操作。在回潮操作之前,应考虑纺织品的湿度敏感性、回潮中的发霉及外观变化等问题;在选择回潮方法时需考虑文物大小、结构、纤维强度及回潮时间等因素。
回潮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密闭式和敞开式两种模式,简易帐篷式回潮法是最简便的密闭式回潮方法,主要的加湿手段有容器水挥发法、饱和盐溶液法、硅胶法、水含体释放法和超声波加湿器法。密闭式回潮还有湿度自动控制回潮箱回潮、低压吸力操作台回潮和半透膜回潮。开放式回潮方法主要有房间环境控制法、冷膏状含水体法、蒸汽法、加湿器法和化学试剂法等。
(二)加固技术
加固是近年来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取得成果的一个方面,主要用于粘附在器物之上的纺织品。首先要去掉织物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用丝网贴在采样的织物上以防止散落。起初是利用稀疏的锦纶丝网,下面填以棉花或丝棉。例如,在保护修复一件1821年产的彩绘镀金旗子时,将丝绸绉纱染成旗子颜色,在绉纱表面涂上粘合剂,并加热粘合在旗子上,使脆弱且已断裂成许多块的旗子平展完整地展示出来,效果良好。后来由湖北省的文物保护人员改进为用微生物法来加固脆弱丝织品,主要原理是利用乳杆菌分解丝绸角质化的物质为糖类和有机酸,并将这些代谢物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稍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开始尝试用丝蛋白来加固脆弱丝织品。
(四)清洗技术
国外有的专家就纺织品文物表面的有些污渍该不该洗掉以及洗掉的利弊进行了讨论,有的对纺织品文物该不该用不可逆的湿洗操作发出了质疑。但是,不清洗就可能使该文物继续遭受泥土等所带来的病害隐患,对文物的长期保存不利,因此清洗处理过程是保存文物原真信息或者保护文物本体材质的选择过程。一般情况下本着布兰迪的最小干预性修复原则进行判断,对文物施加的技术手段越少,干预越少,文物保留的信息越多,为后人留的空间就越大。
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初期,由于条件所限和认知不足,对清洗文物的水质因素没有进行考虑。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多种经过不同处理的水曾被用于纺织品文物的保护,用水的质量和要求逐步提高。路智勇等人对这些用水的水质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普通自来水含有杂质和重金属盐,若用于纺织品文物的湿洗或回潮操作,不但会影响表面活性剂的清洗效果,还会带入新的污染,并可能对纺织品纤维的水解、织物染色的稳定性和老化产生影响;软化水的水质并不高,并且其中存在大量钠离子,对某些染色纺织品文物是非常有害的;纯净水较高的电导率标准、含有机物及偏酸性,矿泉水含有多种金属阳离子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纯度较高的蒸馏水基本适宜在纺织品文物保护中应用,但它的溶解力很强,使用时需要进行判断;使用去离子水时也需要考虑纺织品文物及其附属材质的老化程度和保存状况。
(五)针线法技术
对纺织品文物进行修复常用针线法技术,缝线的材质、染色、强度和粗细,缝针的材质、粗细、弯曲形状,缝线在文物残破区的应用针法、分布区域和密度选择,以及对不同类型织物服饰所应采取的针线处理方法都是针线法技术的考虑范围。简言之,针线法修复就要对其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进行选择。总的来说,修复材料及修复工艺的选择应与纺织品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尽可能的相同或相似,但修复后效果也应有所区别,以体现布兰迪修复理论中的可辨识性修复原则。
(六)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是纺织品保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将优质的丝绸、棉、麻等纺织材料或缝线经过恰当的预处理及染色后,用于文物背衬托护、表面覆护,或用作展览背景及包装材料等操作是纺织品文物保护常用的方法。国外对纺织品文物的染色非常重视。美国纺织化学与色彩学研究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对纺织品实验室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1994年,瑞典学者对古代织物上使用的红色染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2004年,瑞士阿贝格基金会博物馆发表了关于古代织物染料的科学分析方法、染料化学组成、来源与分类的研究结果。国内由于缺乏对纺织品保护修复过程中染色技术的认知和重视,没有相关的修复染色实验室,也缺少对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在染料选择、织物材料选择及预处理方面的认知,在文物染色上的使用成果不是很让人满意。
纺织品文物保护实验室染色过程通常包括对纺织品的预处理、具体的染色过程、染后清洗和整理。染色技术在染料、添加剂及染色工艺的选择都应该以不会对文物带入新的有害物质,有好的色牢度及耐老化性为前提。纺织品的染色预处理是用来降低现代纺织工业使用的添加剂对织物的老化速度的。我国古代纺织品的着色剂分为植物染料和矿物颜料两大类,而相应的染料施色方法称为“草染”和“石染”,“草染”是利用染料分子与织物纤维之间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染色,而“石染”则要借助粘合剂使颜料与织物结合。染色的方法主要包括:染液煮染法、染液浸染法和染液蒸染法,其中煮染法的操作最为简单。
(七)除霉技术
纺织品的纤维原料主要成分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是微生物的理想营养源,因此防腐防霉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方面。要控制纺织品文物保管库的湿度、温度,以防止织物腐烂与霉变。对出现腐烂霉变的纺织品文物,应该根据纺织品文物性质及害虫的生命特征进行处理。纺织品文物常用的防腐杀菌方法主要有物理及化学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有冷冻法、去氧充氮法、微波法,化学方法主要有熏蒸发。
三、 结语
加强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是当前纺织品文物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加强纺织品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交流、总结,培养专业人才。这样,我国的纺织品保护修复研究工作才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路智勇. 国外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现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3).
[2]刘秋香,吴顺清,赵宇等. 古代(战国)丝织品的降解特征初探[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3]路智勇,惠任. 纺织品文物回潮方法[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8,(3).
一、古旧字画修复方法分析
古旧字画的修复,一般遵循常见的方法,包括揭画心、修补填色、托画心、重新装裱等。
(一)揭画心
在露出古旧字画的中心之前,用薄纸、水和油在古旧字画的中心划线,根据古旧字画中心的材料不同,采取不同方法,主要目的是使中心不失真。[1]拆卸时,先在古旧字画中心的空白处找一些容易找到的东西,根据底纸的情况,按照说明一步一步来。丝绸古旧字画和材料精细,不能取下衬纸,以免丢失原始古旧字画的内容。如果底纸脱落,从正面涂上细膏,使丝绸和纸牢固地粘在一起。
(二)修补填色
对于破损、虫蛀的文物,使用质地柔软、纯纤维、高强度、高透光的纸,涂防霉驱虫剂,盖上心口,打细孔。摩擦后,支持直接绘画古旧字画修补孔的边缘和上浆的心,瑕疵后可以画心。修复时,根据质地、图案和颜色选择额外的材料。选择附加材料后,根据孔的边缘,使用锋利的刀具轻轻刮出0.1~0.2cm的斜面,将界面弄平,避免留下痕迹。[2]这个过程称为剃须。黏合和修复缺陷的方法包括修补、切割和镶嵌。所用的黏合方法主要由画作中心的损坏程度和各种纹理来决定。旧漆中心经过以上工序后,就要补上色差,这通常称为全彩色,目的是恢复古旧字画的完整性,在保持古旧字画中心干燥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用毛笔蘸有全彩墨水,填补字画中缺失的部分。
(三)托画心
古画内衬的托起是经过清洗、陈列、修复等工序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艺,可以重拾字画的魅力。[3]对于粘在一起的旧画心,通常使用两种方法:聚焦或叠加。画好的心就位晾干后,必须在断裂的后面粘上一条宣纸,称为折条,其目的是防止对已涂漆画心的破损部分造成持续损坏。
(四)重新装裱
在修复之后,应当进行重新装裱,从画的中心重新组装完成的画,选择合适的安装形状和材料,重新组装镶嵌,背涂层,顶底壁,压光,进行天地杆的安装等。
二、古旧字画修复工艺流程分析
古旧字画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和发展阶段,是基于对文物保护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的保护修复目的,遵循文化文物保护原则。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应当使用与文物样品相同的纺织材料制成的纸张进行修复。[4]在进行书画保护与修复时,要采用科学方法,将传统修复方法与先进设备相结合。修复材料的选择应在材料、颜色、纹理、图案等方面接近文物。修复过程必须保持画作的完整性,绘画技法和画作不得偏离原文物。修复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保留或拆除原画座,保留修复作品,维护文物的历史公信力。
(一)拍照留存
在一项古旧字画修复的工作开始之前,应当正式进行拍照留存,对古旧字画进行全方位的记载,详细记录画作的基本信息,以备日后参考。
(二)纤维检测
在纤维检测步骤,用固态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观察纸纤维(丝布)的表观结构,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纤维的化学结构和老化程度,并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区分判断纤维的种类、结晶度的变化、纤维的老化程度等。
(三)酸碱检测
由于储存环境中的酸性物质,古旧字画和书法(纸、丝绸等)可能会变成酸性。使用酸度计测量古旧字画和书法的pH值。[5]如果pH值小于5,应立即将酸脱氧。
(四)颜料加固
对于颜料较厚且易于去除的文物,可用明胶和热水制成一定比例的溶液,均匀涂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强化颜料不会破坏文物或干扰文物的加工。即使不小心涂抹过厚,书画的面貌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遵循了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
(五)污渍清洗
1.水渍、泥斑的清除用软毛刷轻轻清除纸张表面的灰尘,然后用毛刷顺着纸张纤维或裂纹的方向擦拭。使用滤纸或浸水的棉签打印墨水和颜色,以检查是否褪色或渗色。如果颜色褪色,应当使用胶水和化学试剂进行加固。也可以将古旧字画放入清洗槽中浸泡清洗,并定期更换干净的水,以达到古旧字画的去污目标。但是,在浸泡前检查古旧字画中心的质地不应被忽视,保持字画的质地结实完整,浸泡时间不宜过长。2.霉斑的清除古旧字画中的霉菌种类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和通风不足造成的。此外,还有纤维、糊状物、黏合剂等。古旧字画和书法都是霉菌生长的媒介,其中霜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污染现象。对于古旧字画上的霉斑,首先应当在保护期间用清水冲洗模具数次。如果霉菌无法洗掉,可以用温和的漂白剂去除。3.“泛铅”的清除首先,将字画放入古旧字画槽中,在4℃~50℃的纯水中浸泡15~30min,使酸性物质溶解于水中,每一种溶解的酸性物质用纯水冲洗干净。洗涤时,水会缓慢而自然地流动,从上到下。清洗完字画后,应当用酸度计检查,重复数次,直到满意为止。综上所述,古旧字画特定的修复工作总是会遇到不同的情况,策略和方法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需要根据每个文物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修复措施。
三、绢类字画修复可行性分析
(一)绢类字画概述
中国绢类字画艺术源远流长,对于画师来说,很早就开始在绢上作画。古人选择在丝绸上书写和绘画,主要是因为丝绸比其他面料更结实、更硬、更平整、更容易编织。用于书画的丝绸可分为生丝和熟丝两种。生丝又称真丝,是不经挤压而织成的丝绸。熟丝又称扁丝,用明矾压制加工而成,又称“矾丝”,特点是易碎。用于书画的丝绸比普通丝绸质地更好,具有柔软、光滑、厚实、坚硬等特点。绢画和书法在古代绘画中很常见。唐宋最著名的绘画用丝绸,明清两代的许多书画都用丝绸。
(二)绢类字画修复可行性
书画与纸丝书法软硬程度有限,对收藏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应根据纸帛书画的特点和一般的破损现象,结合纸帛书画的复原方法和技术要求,对纸帛书画进行复原和保养。丝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很容易被霉菌、害虫和光辐射损坏,尤其是紫外线造成的伤害很大。只有采用正确的存储方法,将其放置在正确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良好的保护收藏效果。仓库相对湿度在50%~55%之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6℃~18℃之间。不能将滚画或书法多层存放。古旧字画的重量不是很重,但堆叠的抗压强度对于古旧字画来说并不弱。很容易扭曲、起皱,并最终破坏古旧字画。再次修复会对书画文物造成更大的损坏。因此,要尽量保护已修复文物的现状,减少对书画的进一步破坏,扩大书画的保存和利用。
(三)绢类字画修复工艺
很多书画一般都有托贴,但由于保存不善,大部分书画已破损、虫蛀、腐烂或变色,有淡染迹象。在修复和保护过程中,某些步骤需要不同于修复纸质文物的材料和方法。在恢复书画和绢画的过程中,由于作品的保存和损坏情况的不同,也会存在差异。维修前应当仔细观察字画,针对不同的损坏情况做好各种准备。在选择字画正面的清洁剂时,应当避免材料误用而对字画材料造成二次伤害。由于蚕丝由蛋白质构成,在洗涤时当碱增加,蚕丝的蛋白质在水的作用下水解为氨基酸,对蚕丝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必须用蒸馏水洗蚕丝,水温保持在35℃左右,不进行脱氧处理。如果古旧字画的材质老化严重,有的因经纬线变质被压成小块,更严重的是粘在活纸上呈泥状,无法复原,就需要慎重选择修复方法。另外,在修复丝绸书画时,不要在有紫外线的房间里工作,工作时要在漫射冷光下工作,以免光源的热量进一步损坏丝绸材质。工作场所温度应当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对文物、书画的修复是非常有利的。修复一幅绢画时,需要根据绢画的损坏程度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
四、结语
保护和维护对于损坏字画文物的长期保存尤为重要。古旧字画很容易被霉菌、害虫和光辐射损坏,尤其是发掘过程中,紫外线对字画造成的伤害很大。只有采用正确的存储方法,将其放置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获得良好的保护收藏效果。然而,修复方法不当,不仅无法起到修复效果,还容易让字画扭曲、起皱等,最终破坏古旧字画,这种修复会对书画文物造成更大的损坏。因此,要尽量保护已修复文物的现状,减少对书画的进一步破坏,扩大书画的保存和利用。
参考文献:
[1]欧美,李玉虎,邢慧萍.模拟熟宣纸古旧字画修复过程中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04):43-46.
[2]王瑞,田育星.古字画修复的难点技术[J].陕西档案,2010,000(005):50-51.
[3]欧美,李玉虎,邢慧萍.模拟熟宣纸古旧字画修复过程中超纯水有限洗涤脱酸的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3(04):41-44.
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时期其规制划分也有比较大的不同,例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主要将其划分为殿堂、厅堂和余房三类基本的规制;在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中则主要划分为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1]。由此可见,古代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对古建筑的规制给出明确规定。此外,中国古建筑雄伟庄严的风格体现出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
2 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原则
古建筑如同其他的历史文物一样,是经过若干年的积淀保留下来的东西,不能够再生产及再建造,如果遭到破坏就不能挽回。因此,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相应的基本原则。
我国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及修复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原状”是指古建筑建设时的原来状况,未被他人修缮改动的状况,是古建筑健康真实的状况而非残破的状况。通过相应地勘察得到其建造时间、工艺和类型等具体信息,分析出古建筑中的原有构件和后变构件,以此来确定古建筑是否“原状”。
《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中强调“恢复原状”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恢复原状所需资料不足时,可以“保存现状”,等资料足够时再“恢复原状”。此外,对于一些经历过修改变动但其形象独特、为大家所接收的古建筑可以“保持现状”。
总而言之,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时应严格按照以上基本原则实施,不能随便加入个人主观看法。
3 古建筑的修复方法
对于古建筑中损坏的构件,能够修复的都尽量不替换。当必须替换时,应参照原材料的外形特点及内部构造选用匹配的新材料。倘若修复缺失的构件,必须有准确的历史资料和相应数据,而不能通过臆测想象来进行修复工作。对于替换的构件涉及结构本体时,需要对古建筑进行详细的勘测调查,以便确定最优的修复方案。当情况不清楚或者不易探查时,需要事先设置必要的临时支撑再进行下一步工作,例如在米兰大教堂柱子的修复工作中,曾使用过一种繁复的拱顶架体系,由于此结构的支撑,可以对柱子进行任何的修复。
英国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栋早期的木构架建筑,为防止其倒塌,曾经提出过两个加固方案:原位补强和落架大修。最后根据现场情况综合分析后选择了落架大修的方案 [2]。此外,归位复原法在古建筑的修复中也是一种常用方法,将现场挖掘得到的散乱部件进行原位组合重建,使得古建筑的面貌全部或者部分再现。由于归位复原法的独特优点,使得其应用相当广泛。
4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一些问题
4.1 缺乏针对性
由于古建筑的建造时间不同和历史背景各异将导致建筑结构形式多样,在进行保护和修复时,应当因地制宜,从建筑类型、气候环境、结构类型、所用材料及构件部位等进行全面考虑,避免出现一概而论的情况。
4.2 技术选择的不合理
现在,虽然古建筑有关部门对于其修复工作已有足够的重视,但是由于修复人员掌握的技术比较陈旧而无法给出优秀的修复方案。古建筑修复规范指导的缺乏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使得修复人员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无法得到相关培训,对于古建筑缺乏保护意识。此外,一些修缮单位盲目使用新技术,使得古建筑产生一些严重的损伤。
4.3 缺乏对木结构破坏的认识及维护措施
书画文物的存在是我国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受人爱戴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国所留存的完整纸质文物的数量并不多,很多的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使这些历史的瑰宝被完好的保存下来,我国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采用多种修复物质来完成对书画等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
1 纸质文物修复技术
古人所使用的修复技术自然是比较粗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人将比较珍贵的字画装裱起来[1]。该种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多传统的纸质文物修复技艺都被传承了下来,我国的文物保护也进入了发展的时期。为了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长时间保护,国家开始研究能够保护双面都有字的纸质文物修复技术,以及对纸质文物所进行的脱酸技术。根据纸质文物受到的不同损坏,国家的文物工作者研究了不同的修复措施和技术。经过长时间的精力投入,文物工作者已经能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取得文物修复技术的成果,并将其用于修复工作当中[2]。现存的古代纸质文物大多受到的损害都是残缺或者是被虫蛀咬。而我国为了保障对于文物的修复,通常都才用手工的方式来保障修复工作的成功。文物的修复需要工作者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文物的修复也不是将损坏的文物修复成新的形式,而是保持其完整性的同时还要还原其旧貌。
2 生物酶特性
所谓的生物酶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所含有的蛋白质成分,是生物体中最为重要的催化剂。纸质文物之所以采用生物酶作为修复原料,主要是想利用其催化反应来使修复过程中胶黏剂的分子能够充分分解,并在生物酶的催化下实现对纸质文物的高效修复[3]。
生物酶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般在纸质文物的修复中,修复工作者将利用生物酶的特性来完成修复工作。生物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高效的催化作用,在生物酶的催化下,纸质文物上的胶黏剂的分子链将会被破坏,进而失去粘性。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要比一般的催化剂更加实用,其所使用的温度也比较适宜。在同一时间、同一温度环境下,生物酶所产生的催化作用是普通催化剂的106倍到1010倍之间[4]。
3 生物酶在纸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实验
3.1 实验准备
笔者为了更好的了解生物酶在纸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的应用实践,进行了关于生物酶修复纸质文物的模拟实验。首先,准备出实验当中需要用到的纸质物品。物品选择使用已经被浓度为7%的淀粉浆糊装裱过的废弃书页。其次,笔者购买了呈现出胶凝状的生物酶制剂。最后,准备好实验过程中将会用到的器具:棉签、镊子、加湿器、石块、刷子、聚脂薄膜以及一张被用于当做试验台的桌子[5]。
3.2 实验方法
首先,现将已经准备好的书页用加湿器加湿十分钟,该步骤也可以采用均匀的花洒或者喷壶进行。该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酒精被喷入到书页当中,以免造成酒精与生物酶之间的相互反应。然后,将用于修复的接触纸放入到清水中(该清水应是离子水),使用吸水纸将接触纸吸干一些,促使其能够紧紧的贴在书页上。使用滴管将生物酶的制剂小心的滴在纺织物上,并将纺织物盖在接触纸上。其次,将已经完成生物酶接触的书页及接触纸用硬纸板盖住,并用石块压住。经过十五分钟的等待,生物酶制剂已经能够对书页上的淀粉浆糊产生反应,打开实验物品,观察书页上的淀粉浆糊。如果发现实验物品比较干燥,可以适当的用滴管加入水,加快其反应速度。小心的解开实验物品,观察实验物品的修复效果。在该实验当中,压在实验物品上的石块重量也会对生物酶的催化反应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研究者选择合适重量的石块来进行实验。最后,实验完成以后,研究者需要将已经完成实验的书页进行清洁,使用棉签将书页表面残留的淀粉酶擦除。
3.3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在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能够充分发挥其催化作用的特性,来帮助文物工作者完成纸质文物的修复工作,并且能蛉繁V街饰奈锊换岜簧物酶本身的作用所破坏。生物酶的应用能够使粘连在纸质文物上的原有的装裱胶黏剂脱落,并使胶黏剂本身的分子链分解为短的分子链,使粘结物快速的从纸质文物上脱离出来[6]。生物酶本身的选择性使文物工作者能够通过简单的处理来使其不对新的装裱胶黏剂产生作用,便于纸质文物的再次装裱。纸质文物修复工作中所使用的生物酶制剂还能够在文物工作者的控制下来控制生物酶的反应速度,促使生物酶本身不会在纸质文物上留下污痕。
4 结论
对于我国来讲,书画等纸质文物一直是文物保护和收藏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但纸质文物的保存实在太过复杂,因此造成了很多的纸质文物都遭受了破坏。为了保留纸质文物的价值,国家致力于研究纸质文物的修复技术,并采用多种方式来还原纸质文物的原貌。生物酶作为一种具有超强催化作用的物质,能够帮助文物工作者在不破坏文物纸质结构本身的情况下,完成文物的修复工作,应该作为纸质文物修复的有限选择。相信在未来的文物修复工作当中,生物酶一定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实现更多书本、字画的保存和修复。
参考文献
[1]何俊,彭志勤,周D,等.天然材料在丝织品文物清洗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05(02):83-93.
[2]张小菊,杨娟,李横江.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矿化沉积中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05(03):19-21.
[3]闫丽,阮晓东.书画文物揭裱过程中生物酶的可应用性分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06(04):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