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3 17:56:0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1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71-02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以什么样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来有效地进行素质教育呢?笔者遵循学习学的一般原理,从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品德教学观出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与之相对立的被动的机械学习则只能阻碍学生素质的发展。因此,变被动的机械学习为能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的根本要求。笔者归纳、整理了自己的教学、教研实践,并延伸考察和思索,认为应以“求实”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来体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

“求实”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讲求实效,也就是说教学要有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课程,没有针对性就没有生命力。现在的学生与以往任何年代的学生都不一样了,社会发展与过去也不一样了,如何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出发,这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篇2

高职教育本质上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讲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视野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责任、法律意识教育,要鼓励学生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使学生具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同时,更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进步、都能更加优秀。

一、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有其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它需要比中等级的技术人才有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比普通工程型人才有更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突出职业中的“技能教育”这一部分,因此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技能教育”这一主体。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谋生教育,教会学生将来能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取得谋生的手段,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体现。然而,当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满足的是学生的谋生需求,只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一技之长,而置精神关怀、心理关怀于不顾,那么当学生们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变幻莫测的人生时,就会出现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自制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缺乏团队协作精神,缺乏热情,缺乏责任意识,不敢于担当,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艾自怨等种种问题,而“一技之长”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因此,职业教育在注重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总结,在高职专业改革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如下:

1、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教育教学不是单纯的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不足,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在掌握好传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师不要只做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培养其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手把手,育巧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生要做的则是“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合一”。伴随着各个学习情境的进行,教师的“单向传授”授课方式逐渐淡化,在教学内容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学习成效就会更加突出。这样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改变被动学习、被迫学习的状态。

2、注重养成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最终做到“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牡丹江大学全面开展“强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双强”工程教育活动,“双强”即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即强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教育思想)和强化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做”一体化和学生养成教育的“双轮驱动”,在加强素质教育、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上勇于创新。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品行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贯彻落实双强工程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与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召开主题班会、问卷调查、心理测试、行为习惯测试等途径,掌握学生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点,有的放矢,跟进式地开展工作。

(2)结合高职大学生特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教育、控制、激励三步法来推进“双强”工程的深入开展。根据各班学生基础差异,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生干部发挥示范作用,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行全员育人。从每个人做起,从每堂课抓起,充分发挥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形成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的局面,切实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

3、注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启发学生自发去学习、自发去努力、自发去奋斗。

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去启迪学生,去“点燃一把火”。因此,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2-02

素质教育,不是就教育而教育,实施过程既是教育制度文化不断创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个体获得公平、公正教育权益的过程。

一、高点定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1.培养学习兴趣。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从教育社会的角度,辩证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将学习兴趣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2.加强思品教育。正确面对和分析时代赋予教育的局限性,在理性审视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政治条件的同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多举行爱国教育系列活动,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3.加强信息互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探究,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关键环节。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搭建良好信息互动平台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构筑有章有序的有效教学

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良好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1.以科学指导促进学习。要尊重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对于学困生,要有意通过安排擅长的题目,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学困生体验成功,进而更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

2.以教案反思促进学习。在课堂将要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回顾,促进对知识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以学案促进学习。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课时为单位合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强基固本确保教育引导的及时有效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核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基础。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人对班级的直接感受,作为学校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不仅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更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

1.以朋友的视角关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以小助手形式强化主人翁意识。“班主任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民主竞选班委,放手让有威信、能力强的学生独立策划、组织活动、实施管理。

3.以人文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班级是个小社会,有着一种为学生集体所接受的价值观,要以良好的班风、先进的班级典型鼓舞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统筹谋划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没有高水平教师,就没有高素质学生,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关键资源,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1.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把教师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构建自学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行动研究,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通过推行组内教研专题化、组内作课轮流化、专家引领常态化、培训保障制度化、外来学习互助化、名师培养目标化、表彰奖励学习化,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2.提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要按照培养“具有强壮体魄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目标,把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篇4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篇5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培养高素质、身心健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就应该从幼儿时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与新世纪的社会需要相适应。艺术教育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进行的教育,即以各种艺术手段感染幼儿,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创造美与识别美的能力,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幼儿审美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实施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例如: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手舞足蹈、自编自唱;在绘画中幼儿可以乱涂乱画,对此类情况不要以“不对”、“不行”等以成人固定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选择恰当的方法,去发现幼儿的可塑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孩子自由想象,大胆思索,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首先,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提供给孩子去创造、去感受、去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教师要让幼儿多看多听,丰富幼儿的感官,增长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其次,教师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培养孩子的感受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在美工区准备了供各年龄层次、能力层次不同的孩子的美工活动材料,供孩子自主选择,并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发现问题。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对美有切身的感受,也会评价自己的作品,美好的一切会从孩子的作品中一一展现。如在音乐活动中,孩子在听、想、说、唱、动等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情感世界丰富和充实起来,从而产生主动感受、领略音乐美的积极心态,思维愈发活跃,好奇心更加强烈。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例如,在绘画中,幼儿的画与教师的示范画颜色不同或有的地方不太一样,这虽然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孩子表现的却是自己眼中喜欢的色彩、线条,这正是孩子的“闪光点”。其实,也是孩子的表现风格和必然特征。教师不能扼杀这种真实情感的表达,而要加以肯定,并正确引导、启发,让孩子大胆探索,自由发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渐渐地,孩子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随心所欲地、快乐地陶醉于艺术活动中。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当这一兴趣得到满足时,幼儿不但学会了技能技巧,而且产生了成功感、自信感。成功的次数越多,幼儿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越高,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在各方面及各阶段的能力,并以此来安排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例如,在舞蹈活动中,幼儿通过欣赏、感受音乐,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对歌词、舞蹈进行创编,教师要用赞许的目光、鼓励的微笑,使孩子充满自信地一一展现自己的舞蹈动作。当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时,教师肯定的口吻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从中获得更强大的推动力。那么,幼儿在实践锻练中,体验了成功,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就更加有了表现自我的欲望,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篇6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驾驭教学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高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地提高其他教学能力,有效组织教学实践,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那么,政治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素养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看法,对于政治教师语言素养的提升途径作初步的探索。

一、教学语言要锤炼——“精、准、当”

“精”是指语言要精练,即教学语言宜精确不宜赘述。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讲解高一经济生活中“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时,我简要地用“标价”二字说明价值尺度这一职能的运用;用“付钱”这一动作描述说明流通手段。学生一下子就记住这个知识点并能准确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语言不精炼,华而不实,就会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

“准”是指语言要科学,教学用词宜科学不宜过分口语化。政治学科属于社会科学,它的基本概念、原理等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不顾科学性、教育性,满堂大白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当”是指把握好运用各类语言的恰当时机。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要使用相应的恰当语言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应避免讲得过多,该教师引导的部分,是教师必须抓牢的恰当运用语言的时机;该学生思考、讨论和思维形成时,教师要“噤声”,不讲或少讲,至多在这一过程中作适当的总结和引导。

二、教学语言要“含情”——“情感加幽默”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共鸣,促进思维,巩固知识,树立价值观。“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上充满热情、快乐,有利于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在情感共鸣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自然而然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1]

教学幽默语使师生关系更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夸张的情节,讲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俗语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到“影响消费的因素”,关于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时,我说:“老话说得好,钱是人的胆儿,有钱有胆儿,没钱没胆儿。收入高的话才有消费的信心。”学生边笑边说,我们将来要努力挣钱才能有胆气,在幽默的气氛中达到了课堂教学目标。

三、教学语言要“个性”——节奏起伏,音量适中,语言风格独到

语言声音不宜过平,要有节奏起伏。平淡无变化的声音会让学生昏昏欲睡。就一节课来说,导入、提问、讲授、诱导、结束语等,语音响度应有所变化,甚至有明显的落差。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增大音量,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个演员,要能够根据“剧本”需要,有相对应的情感付出和情绪表达与之呼应,这样才能很好地演绎教材内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如,我在教学高一经济生活“多彩的消费”时,关于四种消费心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我用“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求异吓死人;虚荣攀比活受罪,理智求实乐融融”四句话做了总结。这其中,每个小短句都是强调前两个字然后加上后三个字作为着重音调,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对于四种消费心理的应有态度。

总之,政治教师要适时恰当地掌控音量及语言节奏,一切着眼于很好地演绎教材内容和课堂需要,使教学充满个人魅力,最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目标。

四、教学语言要“机智”——应对突发事件有“话”招

政治教师应具备对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具备随堂应变能力,是教师自身高超的教育机智和老练娴熟的教学经验及灵敏的语言对策的统一。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要机智应对,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比如:我在上一节哲学课时,要使用多媒体课件,可是那天投影幕布有故障,怎么也不下来,学生在一边叫“跳!跳!”,那时候,我没多想,就一跳,拉下了幕布。结果,学生们哈哈大笑,我也觉得有些许尴尬。我微笑着说:“我这么做,是有用意的哦。我想用刚才的举动来说明了一个人生哲理。有些目标,是你跳一跳就能够着的,不要害怕难为情,要砥砺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自己的努力去达成目标。”这个突发事件就通过我的语言应变,转化为了很好的课堂资源。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8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因为在解放人类智力和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历史教学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如何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既是一部中华儿女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讴歌先辈的传统美德史。历史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突出榜样引领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初中历史教师要充分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杰出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教育,升华学生人文精神。比如在讲述孔子“仁爱”思想时,着重强调爱心、宽容,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比如从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先辈到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楷模,再到强国富民道路中的领路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借助多媒w手段,向学生展示他们伟大而光辉的形象,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能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

2.以史为鉴,提升学生的辨别分析能力

历史给后人以启示和借鉴。初中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并注重与当今社会生活的联系。例如,在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景象时,都离不开这些共性:发展经济,以人为本,重视文化教育,整顿吏治;国家统一,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政局稳定,社会和谐。这些共性也使学生认识到:如今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拥护正确的方针政策。

二、活用乡土教材,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乡土教材是教科书的补充,而初中生又充满好奇心,初中历史教师如果能把乡土历史与丰富的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历史课堂中,适当联系乡土历史

例如,在讲述孔子时,可引用常熟地方名人言子的故事,使学生既了解孔子和言子,又能领略到常熟虞山脚下的景点言子墓的人文内涵。在讲述元代书法绘画时,可穿插讲述常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黄公望及他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并介绍常熟黄公望墓,增强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在讲述明清相关历史时,可适当引用明代钱谦益与柳如是及清代著名小说家曾朴与《孽海花》的相关史料,使学生了解常熟红豆山庄与曾赵园的历史。在讲述时,可引用常熟历史名人翁同的资料,使学生了解到他对维新派的支持以及他对光绪帝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感受身边历史

在学校每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前笔者都会做好功课,搜集相关乡土史料,利用竞猜或表演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节假日时,学生常和父母去深受常熟人欢迎的虞山、尚湖和沙家浜景区等景点游玩。平时笔者会有意让学生把这些信息积累下来,再精心设计具体方案,选择合适时间来让大家互相学习交流,感受身边的历史。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仅局限于课堂活动就会沉闷,也会限制学生的情感激发。因此,教师要重视拓展教学空间,以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及时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比如,可以组织历史主题班会、编辑历史报刊、开展历史故事演讲比赛或在每年的一些重要纪念日举行专题讲座,还可以组织开展历史专题研究活动。比如在教学《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在课外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从身边的变化着手,搜集现在和之前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对比,让学生既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体验,又能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应是学生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篇8

二、注重学生默写能力的培养

默写有助于存储形象,为创作提供丰富的源泉。在教学中我尝试出三种默段。一是对作业进行默写。课后的作业默写能加深学生记忆,增加他们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让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最精彩的部分再现出来,成为永久的东西保留下来,对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作业默写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实物进行默写。默写前重视观察理解,要求学生反复比较,观察形体的大小方圆、明暗的浓淡强弱、线条的粗细曲直等可视因素,做到胸有成竹。开始表现时强调第一感觉,大胆舍弃次要细节,对最有感触的部分进行夸张、强调,运用掌握的理论和经验完成作画程序。最后,再和原物进行比较,找出不理想的地方加以修正,使画面更趋完美和整体。三是默写优秀的范例作品。对整幅作品甚至局部进行揣摩,精彩的部分要多次默写,直到记住。经过长时间默写训练,学生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水平会日趋熟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作画。

三、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的穿插安排是中师素描教学的有效途径

中师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大面宽,课时又少,学生没有充分表现对象的时间。因此,学生的作业大多都像“速写”,这促成学生追求表面效果和急于求成的思想,长此以往,造成作品空洞,只能粗看不能细品,使作品感染力大打折扣。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在教学中将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穿插安排,从而达到提升素描教学质量的目的。

短期作业能培养学生概括整体的作画观念,摆脱钻局部及缺乏整体观念的不良因素。但短期作业却又有不够深入、缺少细节的缺点。所以,教师应将长期作业和短期作业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准确掌握造型能力的同时,拥有更为丰富的细节表现能力。

四、突出素描的借鉴作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光靠自己一味地描画,会使作品格调不高,进步迟缓。多看一些前人的理论经验,临摹其代表作品,领会其精髓,注入自己的实践,尤其是总结和借鉴同学的优点,更有助于素描技能和理论的提高。对优秀的作业还要组织赏评,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再由教师归纳总结。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交流,既突出了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又使学生的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避免只会画不会讲的弊端,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强调个性在素描中的体现

篇9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改革从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的修订到教学模式、手段、方法、内容、评价等环节的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然,这样广泛深入和全面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广大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而英语教师的素质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但我国大学英语师资比较薄弱,教师素质总体不高,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英语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21世纪的种种挑战。众多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之一,为全世界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所接受。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意义 

 

反思性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内省和展开思考的过程,它力求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反思体现在对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评价、对解决策略的实施和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和完善教学。反思性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开放的头脑,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精神来探索和反思教学。因此反思性教学对于大学外语教师的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为大学英语教师持续成长提供了可能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它意味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才得以不断丰富,教学理论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如果能够坚持自我反省,那么他的成长就不是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以持续终身的成长的过程。 

2 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思考,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及评价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结果改正不良行为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促使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3 能促使大学英语教师逐渐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个教书匠的角色。而在反思性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了学习型的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因此反思性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 

 

4 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创造力。 

反思源于对问题的思考,而教育问题则来源于教育情境之中。教育情境是复杂、丰富多彩而又变化多端的,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师职业实践中充满了“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而学生则是具有一定主体性、能动性和个别性的。这就促使大英语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敏锐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有效的解决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创造力得以不断地提高。 

 

二、结语 

 

反思性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素质的途径。在当今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跟上改革的步伐。通过反思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搞好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水平,并走上科研之路。因此,反思性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英语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英语情景交际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技能及教学水平,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是英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

目前,农村初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部分教师对语言教学规律吃不透、拿不准,“用英语教学英语”尚不能熟练驾驭,对学生学习心理缺乏全面的了解与研究,严重地阻碍了英语教学进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农村英语教学提倡小班教学是英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走出当前农村英语教学的困区,小班制教学将是未来可选的最佳途径。它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师更容易根据课堂的情况及时地改变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与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四、遵循语言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篇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找到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及其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知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生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学生掌握已知、探索未知,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研究和探索来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及模式,并使其逐步丰富与完善,更好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目标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创新教育的目标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当说两者是一致的。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强调的创新与创造,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相应知识、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这样的人才会敢于创新,不断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创前人所未创。所以说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主体性、个性培养,加强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多样性与发展性,使教育教学改革走上健康发展之道,才能谈得上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有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加强德育工作,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首要的地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外延得到扩大,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加密切,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德育教育融于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落实在教育、管理及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去,进而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按照思想道德准则做人、做事、做学问。

首先,德育教育要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发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融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制度。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三是,德育教育要和道德实践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各种道德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工作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育的时代感、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德育教育和道德实践的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2、推进学校教学改革。HtTp://

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彻底根除“应试”教育模式,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模式,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把教师的释疑解惑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始终把握现代教育思想的脉络。要逐步形成一个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3、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

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创造愉悦身心,富有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首先,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或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其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已有场地和资源,从各个方面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及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三、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新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型教育,它不以知识积累的数量为目标、也不以知识继承的程度为目标,与传统的教育相比创新教育同样也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同样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发掘与培养。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像传统教育那样培养同一规格的人才,而是要全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创造型、复合型、通才型的新型人才。

创造性的思维是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想象力、好奇心、挑战性、冒险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

1、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价值观。创新的价值观即是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整个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坚定地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的观念,把不断探索和积极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看作是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求教育的职能从继承为主转向创新为主;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开发创造力为主;从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为培养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在课堂的基本结构中,重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情境教学,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运用探索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发现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发展其创造力,同时教给学生发现的方法,包括观察发现、模型发现、相似发现等发现方法。这样,学生就能更有目的地、更自觉地进行发现活动并取得发现成果。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将自己的创造个性渗透于研究探讨教材过程中,实施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以敏捷的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确的审美价值,优美的语言,饱满的精神,优雅的举止进行教学,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同时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环境,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思维和方法,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2、通过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

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校期间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进行。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多媒体授课、讨论式教学、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成立兴趣小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以计算机远程教育、视听结合的声像教学,在提高教学效益的同时,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视听感知、感受人类创造创新活动的成果,激发其创造的意识,树立起创造的志向。

通过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结构和过程,使学校工作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使学校教育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效果更加有效。而现代化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不但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复合型教育,而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生命力的综合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启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基础教育中,如何把各种基本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创新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我们将按照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向加强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能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杨国祥,论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镇江高专学报,2009(4)。

篇12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古代有关道德教育、道德观念中那些一直在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上起积极作用、为历史所弘扬的、传诵并培养了一代代志士仁人,促成良好社会风尚并至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良好作用的道德传统。而新形势下的学校“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都是离不开传统美德对其的影响和铸就。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美好的道德传统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的源泉。因此,把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按照传统美德系列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抓好几个环节教育:利用升旗仪式,唱国歌,讲爱国主义故事,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充分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学生理智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气概。

其次,结合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如“清明节”“五四”“七一”等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寓传统美德教育的各项活动之中。帮助学生树立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价值观,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 抓好课堂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

育,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也是寓传统美德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模仿力强,求知心强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甚至一个微妙的眼神,幼小的心灵都会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教师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武器。教师要努力在课堂上展示自己,通过渊博的知识、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把学生带入知识的迷宫,寻找人生的价值方向,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与觉悟的双丰收。

3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提

高学生自身素质

1)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环境,活动,校风等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对教育人起到情境的陶冶,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促进环境育人。在校园可以利用画廊,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开展传统美德教育。

3)加强活动设计促进活动育人。学校可以经常开展群众性的活动。如故事会、讲演、夏令营、参观的活动,把传统美德教育寓与教育之中。

篇13

目前,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而减轻学生负担,加强素质教育,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减负需要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那么,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呢?

一、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归根到底,主要是不是升学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上常常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优劣,家长们总是把升学作为孩子发展的唯一出路。教师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紧紧束缚,盲目追求“分!分!分!”长期以来,学校的教学工作都围绕高考这条指挥棒转。于是,出现了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相继出现的增加教材,增加课时,滥印、滥发资料,书山题海,死记硬背等五花八门的“法宝”,压得师生难喘一口气,而学生则更需要承受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三重压力”,真是不堪重负!

分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决不能代表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因此,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就应彻底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改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正之风。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把学生从时间堆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使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二、减负不减质,教师是关键

减轻学生课余负担过重的根本途径是要把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向45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素质高,教育就能高瞻远瞩,对学生就能抓根本,抓素质。学生学的“巧”,学的“活”,课业负担就轻;低素质教师只能靠加班加点,通过“灌”、“压”、大量的“练”、重复的“写”、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来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减负”工作的关键。首先,教师应自觉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既要减轻学生负担,还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其次,教师要多读书,多吸收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等,从中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又可以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第三,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使教育教学由“经验型”转化为“科研型”,变“教书匠”为“专家型”教师。最后,教师还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各种培训,以提高业务能力。

三、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重点

1.作业要多样化。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有需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既要有知识的记忆、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搭配得当。

2.题量适度,人偏不难。既要照顾优生,又要考虑差学生。

3.布置作业要有梯度,分层次,让优生“吃得饱”,中生“吃的好”,差生“吃得了”。

4.避免机械性的重复。灵活地调动学生做作业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用他们有大量、足够的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才能。

作业是否收到效果,最后一环是在教师的批改。教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指导。特别是后者,学生知道了教师的评价,才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才能更好的努力。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绝不能仅仅打X或∨,要有批语,要有指导性意见。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才能,培养好一技之长,将来参加工作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做出特殊的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