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园区综合管理

园区综合管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4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园区综合管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园区综合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一、市政道路综合管网概述

通常所说的市政综合管线主要系指与市政道路配套、依附于道路上空或地下的常规管线,即给水、雨水污水、路灯、电力、通信、燃气等。如果说道路市政道路好比是一个城市的骨架,那么道路综合管线就好比毛细血管,由此可见综合管网的重要性。正是由于综合管网将市政道路作为承载体,而道路依靠综合管网才能正常发挥作用,那么从前期规划决策、到完工投用等环节,综合管网必须与道路建设同步实施、统筹安排,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市政综合管网要做好实施前的总体决策和规划,实施中的总体控制和协调,使用前的综合验收,使用中的分类管理。

二、市政综合管网建设特点

1是涉及管线种类多。如水、电、气、讯、污、路灯等管线。

2是涉及产权管理单位多。各种管线产权单位不同,分属不同的行业或部门管理。

3是管线规划统筹难度大。由于管线基本布置在宽度有限的人行道或绿化带下,走廊十分狭窄,汇集在道路上难免产生矛盾冲突。

4是施工交叉穿插作业多。实施期间常常是道路与各种管线同步或穿插施工,在时间、空间、利益、权益等方面交错。

5是后期管理信息量大。不仅有投运前的数据,使用中管线信息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和增加。

三、综合管网的规划和设计

在综合管网的规划层面必须处理好以下方面:

1、道路宽度与管网走廊配置:目前在两江新区等开发区的新建市政道路,常见路幅宽度主要有16米、26米、44米、54米、66米等规格。人行道宽度从2.5―16米,一般在4-9米之间。对于4-5米左右的路幅宽度综合管网布置难度最大。

2、绿化走廊和绿化景观带的合理利用:对于一些主要干道由于节约用地需要,人行道的宽度往往在4.5-5.5米左右,而主干道一般都有水电气讯管线且管线为主管线,规格容量大,加上排水、燃气、给水、通信的阀井或操作井尺寸较大,造成人行道管廊十分紧张,往往无法满足《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要求的管线净距标准。因此,在设计和实施期间,应尽可能利用人行道外侧预留的景观绿化带或绿地来布置一些管线,或者协调在项目用地围墙边缘布置少量管线,以满足管线走廊需要。

3、区域道路管网配置和优化:在一些路网区域,可以根据地块大小、用地使用性质,用户和管线需求等情况,合理布置各种综合管线,实行管线在不同道路交错布置,既可以节约管线投资,又保证了用户使用需求和管线走廊、净距等满足规范。

4、设计时序:首先是确定区域道路路网方案,再由规划单位根据道路、用地、用户需求统筹研究提出道路综合管网规划方案,召集园区、管线产权管理单位、道路、规划、市政等相关单位评审确定最终方案,然后各专业管线单位细化设计,完成初设和施工图设计。

四、实施管理

综合管线实施阶段主要要做好建设计划、实施准备、实施协调和竣工验收等环节。

1、编制年度建设计划:首先园区要将要将下一年度的市政道路建设计划通告各管网产权管理单位,明确新建道路的基本情况以及实施时间。各产权单位要依据园区的建设计划编制专业管网建设年度计划,并纳入自身年度投资计划中。

2、产权单位实施前期工作:根据道路建设时间和配套管网规划,提前作好施工图设计,概预算编制,设计、施工、监理、物资等招标,以及资金安排、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3、进场启动会议:道路开始施工以前,由园区组织召开项目建设启动准备会议,明确项目相关管线进场施工的时间,工序配合、现场管理,以及进度、质量、安全管控等要求。

4、过街管线预埋。在道路实施的过程中,在路基达到设计高程后,园区要及时通知管线单位预埋横穿过街管道。为保护路基质量和过街管道安全,一般是在路基形成铺设了第一层水稳层以后,进行开挖埋管并采用砼满包保护,然后采用高于水稳层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填满沟槽至水稳层顶面,待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层路面结构的施工。

5、施工顺序:综合管网的施工应遵循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无压后有压的顺序分别实施。一般是先安装雨水、污水,接着是给水和燃气,以及电力预埋管和电缆沟,最后是通信和路灯管线。如果有110kv电力隧道,因其截面大埋置深,那么电力隧道应该最先开始实施。

6、实施组织和协调。由于市政道路综合管网数量多、产权单位多,管线纵横交错,因此在施工期间,园区管理部门应该牵头做好总体的统筹组织和施工期间的协调。目前我园区的做法是将道路和路灯、雨水污水、电力管沟和电力隧道工程一并打包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由中标的道路总承包施工单位一并实施。其余给水、燃气、通信和专用管线由产权单位组织实施(包括设计、施工、监理)。对于弱电通信管道,为了节约规划管道走廊,两江新区与各通信运营商采取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模式,由几家通信运营商牵头、园区参与共同完成设计和施工、监理招标,园区牵头负责施工期间的实施管理和协调,定期组织召开工地例会,检查协调相关问题,造价控制方面由共建各方按各自的管网配置比例承担相应费用。

7、质量安全进度管理:除了各管线产权管理单位做好自身专业管线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管理外,园区管理部门也要做好统筹的组织协调,在总体进度、各专业管线之间实施交接、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以及相互间的成品保护,隐蔽工程的检查实测等方面发挥总体统筹管理职能。为此制定了园区《市政综合管网建设管理办法》,明确相应的奖惩措施,保证各环节可控、有序,按进度要求及时、顺利进行。另外要做好施工期间的工序交接和作业面交接,明确对前面工序的成品保护职责。

五、后期维护管理

1、竣工资料审核、汇总归档:各产权单位要认真检查、核实管线竣工资料,做到竣工资料完善,真实,详细,数据准确,能如实的反应管线的真实情况,完工状态。尤其是对隐蔽工程,除了图纸资料齐全以外,应提供重要部位和施工阶段的声像资料、检测资料等等一系列的数据。园区应将各个综合管线的竣工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对每一个管线的竣工情况都应该全面掌握。

篇2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85-01

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很低,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为70%~90%,提高灌区的用水效率,对于缓解农业水资源危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2]。现将灌区水资源综合利用与管理的措施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现有的灌区改造,在水源的设计上,应在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基础上考虑引水。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在灌区改造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的合理调控,最大限度地把天然降水转化为农业可用的水源。此外,经过适当处理的工业和城镇生活排出的污废水以及具有一定矿化度的地下咸水等都是灌溉水源。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当且充分利用浅层地下水,适当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增加降雨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和潜水蒸发,不仅能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有利于旱涝盐碱的综合治理,而且能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多年调节作用(干旱年适当多开采,多雨年得到补偿),提高农业用水的保证率。劣质水处理利用是增加灌溉水源和保护、改善环境的战略措施。劣质水包括工业和城镇生活污废水、地下咸水。污废水经过处理使之达到灌溉标准,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灌溉水源,还可防止污染环境,其充分利用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井渠结合

井渠结合是地上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有效途径,其机理是调控地下水埋深在适宜的状态,通过降雨入渗地下形成土壤水和地下水。井渠并用、优化调度水资源,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的方式:一是春灌。地下水位回升到最高,返盐盛期,采用群井汇流,井渠间灌,防止返盐;二是夏灌。以井为主,降低地下水位,预防渍涝;三是冬灌,河水充足,渠灌可用于洗盐补淡。

3灌区水资源统一管理

目前,水资源管理为政及多部门争权现象普遍,在上游地区,大引大排,大水漫灌,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导致渍涝灾害加重和土壤盐碱化蔓延;而下游地区则由于河道来水供不应求或枯竭,不得不掠夺性地开发利用地下水,以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诱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灌区水资源必须统一管理,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源的统一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在制订灌区改造规划时不能忽略。灌区水管理机构给各地区和各部门分配的水资源,要以这些地区和部门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为前提。

4工程统一规划

渠系工程的理想配套模式是干、支、斗、农毛各级渠道都经过防渗处理,各级调控建筑物一应俱全。如果都进行防渗处理,都安装闸门,不仅投入大而且很难维护。因此,在灌区主体与末级灌溉工程的规划方面,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一是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机地结合。非工程性节水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灌区管理主要是理顺供水和用水机制,灌区优化配水节水技术主要根据灌区的可供水量、作物的需水量和生产函数以及各级输配水渠道的技术参数,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制订灌区水量调配方案。节水灌溉制度是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作物生育期内进行优化分配,采用非充分灌溉,限制对作物的水分供应,在作物生理需要、关键时期进行灌水,加大土壤的调蓄能力,增加降雨的有效利用。二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规划灌溉用水[3-4]。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挤占农业用水,农业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低,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覆盖率减少;草地生态破坏加重,目前全国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仍然严重,水蚀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km2;荒漠化面积扩大,荒漠化扩展速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1 560 km2/年增至80年代的2 460 km2/年。为了抑制这种恶化的趋势,国家已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保障生态环境用水,有助于流域水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长期引用河水灌溉,通常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在一些灌区,由于过分强调渠系衬砌,导致渠系两侧的树木因缺水而死亡。在制订灌区改造规划时,应该将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作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纳入到规划体系之中,尤其是对于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的半湿润的三北地区灌区,规划要保证生态用水,为生态用水预留较大的空间,这不仅符合可持续战略要求,而且也是灌溉自身所必需。在考虑生态用水时,总的原则是:灌溉不能导致当地及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井灌区应保持采补平衡,不能出现过量超采而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渠灌区为流域生态环境林木用水、草地用水、生物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等提供保障。

5参考文献

[1] 高建峰.淮北井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模型[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10-14.

篇3

1、工程概况

河头水库灌区工程位于贵州省凤冈县中南部,水库坝址位于凤冈县进化镇沙坝村境内,系六池河一级支流沙坝河上游河段,坝址以上流域流域面积35.7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241.8mm,多年平均流量0.66m3/s,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万2070万m3;河头水库总库容1115万m3,正常库容为982万m3,兴利库容889万m3,水库供水保证率P=80%时年总供水量1490万m3,水量利用率70.8%,水库为中型水库,工程等别为Ⅲ等。

河头水库灌区综合利用任务以农田灌溉为主,兼顾农村人畜饮水。

河头水库灌区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兴建河头水库及灌区渠系:水库工程主要建筑物有砼面板堆石坝、岸边溢洪道、放空兼冲沙隧洞和放水隧洞等组成;灌区主要渠系由总干渠、双山干渠、党湾干渠及5条支渠组成。渠系总长93.755km,其中隧洞4座(长3.47km),倒虹管4座(长1.255km),渠道长89.03km。

2、灌区水利资源现状

河头水库灌区涉及凤冈县进化、永和、王寨、峰岩、石径等5个镇(乡),区内耕地集中,坝子毗连,耕作水平高,是凤冈县主要产粮区,因而凤冈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打造“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县”的重点建设项目。但由于河头水库灌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河流属山区河源型河流,源短流细,且属岩溶山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岩溶发育,地表、地下水滞蓄能力差,田土分布又较高,取水困难,加之降雨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无可靠的水源保证,其保灌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3.9%,人均保灌面积不足0.1亩;另灌区内现有水利化程度仅为7.2%,而且现有水利工程已年久失修,不能发挥应有效益,基本上三年一小旱、五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每遇干旱年份,灌区粮食大面积减产,多年来粮食产量不稳定,靠天吃饭的局面难以扭转。

灌区内现有水利工程主要有“河头上”引水灌溉及其它一些小规模引提水工程,共计灌溉面积为11330亩,有效灌面9170亩,保证灌面4530亩,保证率P=80%的年可供水量为427万m3。根据规划灌区控制灌溉面积为40700亩,其中新增灌面31530亩,改善灌面4640亩,灌溉需水量根据各农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和历年逐月灌溉定额、水利用系数计算历年逐月灌溉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经计算分析后采用0.72;水田复种指数取1.95;旱地复种指数取1.97。根据长系列调节计算统计得到,河头水库灌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1240万m3,保证率P=80%的灌溉需水量为1380万m3。

灌区范围内饮水不安全人口共计2.53万人,目前已经解决0.74万人,尚需解决人口1.79万人,但是部分缺水人口由于距离水库较远或居住高程较高,难以用水库供水解决,只有通过其它地表水源进行解决。经统计,需要由河头水库供水解决的现状人口有1.097万人,至规划水平年2020年需从河头水库取水的农村人口为1.173万人,集中饲养牲畜4700头,至规划水平2020年,平均日用水量为2360 m3,年需水量86.1万m3。

3、灌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

为降低工程投资、效益最优,在灌区开发方案、水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水库枢纽建筑物及灌区渠系布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比选和优化。

(1)对水资源的可靠性作充分论证:河头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5.7km2(其中闭流区23.9km2,明流区11.8km2),通过现场连通试验和实测枯流,进一步查明库区发育的大堰至河头上和艾坝至河头上两暗河水均补给河头水库;通过大量水文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查明库区河谷及地表水、地下水补、径、排特征,水库不存在向邻谷党湾河和河谷深层渗漏问题。

(2)开发方案合理性:根据灌区地形地貌、水土资源等特点和现状水利设施情况,遵循蓄引结合的原则,拟定的以河头水库为骨干,充分利用灌区内现状水利设施、天然河道与沟溪布置的灌排体系。即灌区渠系布置上充分利用已成总干渠、双山干渠及渠系建筑物,大大减少了工程投资;对于党湾干渠,则充分利用已成的董家山隧洞,沿永和、新民、王寨方向延伸,主要灌溉新民、官塘一带。并利用沙坝河和六池河作为灌区排水系统。

(3)选择经济合理的坝型:由于具有建坝成库条件的坝址处于河湾地带,左、右岸均有垂直于河床方向的冲沟切割,特别是右岸因河流转弯,为一穹窿状山体地形,且山体较单薄,地形完整性较差,坡面、坡向不规则;而且坝址区出露基岩为奥陶系湄潭组(O1m1~3)地层,河床段及左岸坡中下部、右岸坡上部均为泥页岩,仅右岸中下部和左岸上部为灰岩,泥页岩区岩体风化较严重,岩体较破碎,承载力较低,属软岩。结合坝址河段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水库规模、坝高、枢纽区总体布置、施工条件等因素,拟定了砼面板堆石坝方案和碾压砼重力坝方案进行坝型的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选择适宜本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可以充分利用溢洪道等开挖料、当地丰富的天然筑坝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简单、便于机械化作业且总投资较省的砼面板堆石方案。

(4)生态环境影响:本工程淹没、占地小,影响人口少,移民问题易于解决。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小,并且是暂时性的,可通过一定的预防和补偿措施加以减少和改善。工程区水土流失也可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篇4

[中图分类号] R562.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7-0118-03

The effects of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on asthma control in community patients

ZHANG Shuangmei1 MAO Wei1 YE Guofen2

1.Respiratory Department of Huzhou Central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2.Aishan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Wuxing District Hu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Huzhou 3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on knowledge apprehension and conditions of disease control in community patients with asthma. Methods To strengthen asthma health management through establish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Meanwhile,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over 1 year management by our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od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n the post-managnment informa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e pre’s, including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asthma knowledge and asthma control situation evaluated by ACT. Results After the one-year health administration through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ode, the understanding of asthma knowledge of the 98 patients, including disease essential quality, provocation factors, pathogenetic condition monitoring, medication knowledge and therapy objective was improved obviously. The conditions of disease control evaluated by ACT was improv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Pre-management,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pre)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pre) of post-manag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P < 0.05). Conclusion General hospital specialist-community cooperation managemen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asthma control.

[Key words] Asthma; Community; Health management; Disease control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世界范围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中国有近2千万人患有哮喘。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自己的疾病[1],这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哮喘严重发作及肺部长期损害的风险,自从199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首次发表和提出“世界哮喘日”以来,我国上海、北京、沈阳、南京、广州等许多城市的呼吸科均举办了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和哮喘夏令营等许多宣传教育活动。但中小城市及广大基层的哮喘控制情况鲜有报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市中心医院为位于浙江北部小城市湖州的唯一一所综合三甲医院,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已近8年,4年前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密切合作,通过建立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加强对社区哮喘患者的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的建立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培训社区哮喘健康管理医务人员,定期组织哮喘专科医生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课,宣传GINA知识及学习哮喘防治指南,进行哮喘专科-社区间的医-医交流。②建立社区哮喘健康教育中心,使之成为哮喘宣教的主要基地与平台。中心设在所在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内,方便患者参与,提高依从性,内容涉及哮喘防治知识介绍,医师解答患者提问,病友经验交流区等。③依托社区哮喘健康教育中心,综合医院哮喘专科医师定期进行医-患面对面交流,根据中华医学会哮喘诊治指南,给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哮喘治疗方案,鼓励患者间交流经验,每月1次组织哮喘健康教育讲师团进行基层哮喘健康教育讲座,系统性讲解哮喘常识及监测、管理和治疗知识。④定期举办病友联谊会,促进患者间交流成功经验。⑤由医护人员定期在中心指导正确有效地使用药物及指导吸入药物的使用,指导使用峰流速仪,肺功能检查技术人员及社区医生定期对其所在社区哮喘患者进行肺功能免费测试。⑥发放哮喘健康教育宣传资料。⑦专科-社区间互派专人检查并沟通社区哮喘健康教育和管理的落实情况,保证管理措施真正实施,建立哮喘健康档案。

1.2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来自社区,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订的哮喘诊断标准[1],为参加过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管理1年以上的98名慢性持续哮喘患者。其中男41例(41.8%),女57例(58.2%);年龄15~78岁,平均(41.6±19.7)岁;病程0.5~59年,平均病程(8.3±4.9)年。

1.3 评估方法

1.3.1 调查方法 管理前后由哮喘专科医生以面对面问卷方式调查患者对哮喘的认知水平,主要包括对哮喘为慢性气道炎症本质的了解、哮喘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及处理、病情自我监测的方法(包括哮喘日记的记录及呼气峰流速仪的使用)、哮喘药物的认识及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哮喘的长期治疗目标等。

1.3.2 ACT评分 参照Nathan[2]等制定的评估哮喘控制程度评分(ACT评分,涉及过去4周内的哮喘控制情况,共5个问题,每项5分,得分总和为ACT得分,25分表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表示部分控制,

1.3.3 肺功能测定 测定患者肺功能(便携式肺功能仪,美国GOULD公司),记录主要参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哮喘认知比较

根据问卷调查,管理前后患者对疾病本质、诱发因素、病情监测、用药知识及治疗目标等哮喘基本问题的掌握率明显提高,见表1。

表1 98名哮喘患者管理前后认知掌握率[n(%)]

2.2 管理前后ACT评分比较

根据患者ACT评分结果判断,管理前达到哮喘控制的患者为5.1%(5/98)、部分控制为73.5%(72/98)、未控制为21.4%(21/98)。管理后控制、部分控制及未控制的比例分别为83.7%(82/98)、部分控制为14.3%(14/98)、未控制为2%(2/98),疾病控制情况明显提高,详见表2。

表2 ACT评分测定98名哮喘患者管理前后控制水平[n(%)]

2.3 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及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预计值)比较,肺功能改善明显,详见表3。

表3 管理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的比较(x±s,%)

3 讨论

哮喘为慢性疾病,时有反复甚至加重,GINA及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要求哮喘患者在医生的长期指导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治疗[3]。我们纳入的98名来自社区的慢性持续性哮喘患者,病程平均已有8年余,管理前大部分患者有在各个诊所及医疗机构的就诊经历,但ACT评估疾病控制率仅为5.1%,对疾病的认知率低。据统计,在我国,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比例

湖州市中心医院为位于浙北地区小城湖州的唯一一所综合三甲医院,呼吸科开设哮喘专科门诊已近8年,并于4年前建立哮喘之家,每年组织3~4次哮喘患者联谊会,建立哮喘健康档案,针对患者特点制定长期规范化治疗方案,科内医师定期外出交流及学习哮喘防治指南,在哮喘防治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经验,并带头联合湖州其他市级医院于2年前成立了湖州市哮喘防治联盟。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最基层的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的防治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全科医生要为社区居民建立和更新个人健康档案,并对慢性病进行定期随访,社区医生和患者的距离更近,与患者沟通和对其宣教最便利,监测疾病情况更便利。同时,在社区防治,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就医时间,提高依从性。

4年前通过哮喘专科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密切合作,初步建立了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体系。在此期间笔者发现,管理前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导致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及进行疾病自我监测,比如患者和家属希望“根治”、对长期治疗目标不了解、部分患者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而不愿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依从性差、对一些诱发因素不了解等等。社区医生在管理前的误区主要存在有把支气管哮喘的咳嗽咳痰症状当作呼吸道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导致滥用抗生素。未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作为哮喘治疗的基础和一线药物,药物选择不当,疗程过短等,该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未能长期使用吸入药物抗炎,急性发作时在社区医疗机构内短期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症状暂时控制后即停止治疗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通过这种合作型管理体系,积极消除患者及基层医师对哮喘治疗的误区,并反复强化对患者的教育,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哮喘的本质是慢性气道炎症,了解哮喘的控制目标,尽管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均未完全阐明,但只要能够规范地长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使哮喘症状能得到理想的控制,减少复发乃至不发作,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提高患者认识和避免常见诱发因素,了解病情监测和用药知识,从而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和规范性。

ACT评分是近年来评价哮喘病情控制的简易方法,简明易懂,研究[4,5]提示ACT问卷调查结果与医生评估、肺功能检测有较好的相关性,适合中国哮喘患者尤其是基层患者。该组患者经管理前后,随着对哮喘认知和依从性的提高,ACT评分及肺功能检查均提示管理后哮喘控制率明显提高。

总之,通过建立专科-社区合作型哮喘防治及管理模式,建立了医患及专科医生-社区医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增进了医患配合,提高了基层医生对哮喘的规范化治疗,增强了患者对哮喘防治知识及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但如何实现科学的长期管理模式,任重道远,进一步提高哮喘控制的水平,仍然是呼吸专科医生及社区医生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2] Nathan RA,Sorkness CA,Kosinski M,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Asthma Control Test:A survey for assessing asthma control[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59-65.

[3]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J]. Revised 2006. Http. // ginasth-ma. org.

篇5

Abstract: "three points, seven FenYang construction of"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he virescence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his paper, from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technical control measures, control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in the north of garden plant maintenance management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garden plants;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园林绿化工程的植物养护管理是园林生产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效果;而养护工作的对象主体都是具有生命的植物,所以决定了养护工作常处于变化和不稳定情况下,它随着园林植物的生长情况变化和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俗话说,园林工程“三分建设,七分养管”,充分说明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不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忽视这一点,往往能高水准规划设计及建造,但因为养护水平低,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好景不长的状况。科学的植物养护管理,应根据苗木的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才能养护得当,植物生长健康,景观效果良好。

园林植物养护工作的项目是很繁杂的,而且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各树种甚至同一个品种因不同年龄期的差别而区别很大。为了切实搞好这项工作,不断提高养管水平,笔者把在工作和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进行总结,从组织管理、技术控制、措施控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述如下。

建立养管组织团队

建立责任明确的养护管理团队非常重要。由公司指派副经理担任养护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选派有养护管理经验的职工成立养护管理班组,确保目标责任制,执行严格的养护管理标准。养护班组根据养护工地的规模、植物品种和其他特征特点确定人数。常规的人员组织结构为:

按养护品种进行关键点的技术控制

(1)乔木类苗木栽植后的养护

苗木定植后,新栽的树必须浇足三遍水,待水撤后回填植物土扶正树木并压实,树冠大要用枝干支撑防治倒伏。雨季要注意排水,冬季注意防寒。耐寒的植物不需要防寒,进入11月中旬为了防止生理干旱现象,必须浇一次防冻水,第二次早春萌芽前3月份浇返青水。在苗木生长期内,生长三个高峰来临之前要进行土壤施肥、浇水,以后根据土壤水分情况、气候特点、缺水时要及时浇水并防治病虫害。严格根据国家CJJ/T48-9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标准施工。

(2)花灌木类苗木栽植后的养护

参照乔木类苗木栽植后的养护措施,花灌木类植物养护措施的灌水时期中,生长期灌水分为花前灌水、花后灌水及花芽分化期灌水,注意各个生长期病虫害,及时对症下药进行防治。小灌木要根据气候特点进行灌水,干旱季节要多灌水。花灌木的管护要严格根据国家CJJ/T48-9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标准。

(3)草坪栽植后的养护

草坪要及时除草,及时修剪,及时施肥,及时喷药,及时浇水。浇水根据生长季节等情况而定,干旱季节每周浇水1-2次,保证地下15厘米的湿度,灌水一般在早上较适宜。刚剪过的草坪不能马上浇水,春季要浇返青水冬季要浇防冻水,草坪的养护也要严格根据国家CJJ/T48-92《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标准施工。

(4)苗木的整形修剪

工程竣工后,进入养护阶段。常青树栽植初期适当进行修剪如疏枝,保证成活率。落叶乔木树木成活后及时抹芽及时除萌蘖,培养主枝生长。修剪树冠的时候特别注意树冠的平衡,避免出现偏冠的现象。

花灌木生长季节适当进行疏枝,并剪除枯枝、病枝和徒长枝。开花的灌木根据花期的季节有不同的修剪季节,秋季开花的灌木在冬季进行修剪,春季开花的灌木在花后进行修剪。低矮的灌木类以组成模纹图案为主。5月1日、7月1日、9月1日进行苗木修剪,修剪的时候为了保持苗木的高度一致,修剪的时候一般拉线找平,达到良好的观赏效果。

(5)病虫害防治

园林树木病虫害较多,所以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出现病虫害及时对症下药解决,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近几年气候不正常,干腐病、蛀干害虫天牛类等发生极为严重,使大片树木造成病虫害,根据病害、虫害防治最佳时期早做预防,不能掉以轻心。

每年保证三次打药,4-5月一次,6-7月一次,9-10一次,杀菌剂,杀虫剂混合喷打。

(6)冬季防寒

苗木进入冬季后约11月中旬左右,浇防冻水。对不耐寒的植物要采用防护措施用草绳或彩条布搭防寒棚进行防护,对小灌木类的植物要用防寒布围起来进行防寒,花卉类的植物月季等进入秋末,将地上部分剪除然后培土防寒。

(7)清理杂草

杂草主要在夏季生长量较大,除草有人工除草和化学药剂除草,药剂除草根据杂草选择药剂。必要的时候使用化学药剂除草,注意保护栽苗木不受损害。但主要还是以人工除草为主。

保证养护质量的管理措施

在上一节中,按苗木品种的不同叙述了具体的养护管理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以往的养护管理日志和有关资料编制绿化的养护月历,使养护管理工作不仅有横向的按品种技术管理措施,还有按时间月份进行的纵向的管理计划。

结合往年管理月历,公司技术部门在夏、秋季病虫害高发期,应提前编制病虫害预报预测简报,下发各养护班组,对病虫害的防止工作决不掉以轻心。在班组实际操作时,要求对苗木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及时防止,对症下药、把握用量,以提高防治效果。

定期加强技术培训和联查对比总结。在冬闲季节对养护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在养护期内每两周进行养护管理联查,将各个项目中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分别整理总结,对好的做法推广,对不足之处改正。

加强巡查和业主回访,对养护质量提高有一定效果。公司主管领导加强监督,确保完成各项养护任务。加强养护质检巡视,责任落实到人,对破坏的铺装及缺损的植物及时进行修复。在养护过程中,每二个月公司领导对业主进行一次回访,请客户填写回访单,及时处理业主提出的意见,争取做到客户的最大满意度,有效提高养护质量和管理水平。

本文中所述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就需要在以后的生产管理实践中继续不断积累经验。组织得当,管理到位,技术全面,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科学的进行绿化养护管理,才能真正把我们的养护管理水平提高上去。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