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篇1

1 前言

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注重于边坡的稳定和安全,以工程措施为主,有的虽也考虑了植物措施,但是没有系统地、综合地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整体规划。传统方法如浆砌石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喷射混凝土等工程护坡方式不能恢复自然植被,且存在施工成本高等弊端,不仅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大面积的砌石和混凝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流通,形成了一种视觉垃圾。

我们把岩土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既保证山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遵循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山体的生态修复新模式。以边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乏等为特征。

2 物种方面的处理

将植被恢复至“原生态”,以石岩山废弃石英矿的边坡生态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植物配置来做到项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的品种。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植物配置的选择又反作用于边坡的稳定性,植物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工程地质手段不足的作用。

岩质边坡具有以下特点: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及养分条件;边坡坡度大;坡面自然生态条件恶劣。

山体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因此,用于山体生态修复的物种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②根系发达,能够固持土壤,涵养水分;③生命力强,管理简单;④生长迅速,分枝稠密;⑤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于分解。

在具体选择时,遵循植物学及生态恢复的理论,提出以下物种选择原则:

(1)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

(2)物种多样性原则

(3)根系发达原则

(4)遵照生态位原理

(5)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

3 边坡生态复绿的设计要点

生态复绿设计的主旨是建立见效快、持续效果好,最大限度地达到近自然的原生态植被状态,实现边坡可持续生态保护,提升自然景观。

(1)营建目标植物群落

以草本为先导,以灌木为主导,通过马道、挡墙后缘种植和局部筑坑种植,最终形成乔、灌、草复层混交植物稳定群落。

坚持“原始野生植物是真正主人”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实现植被可持续性。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抗性强、景观表现好、繁殖容易的植物,这样能和周围环境融合一起,使边坡人工痕迹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少养护和免养护、节省成本打好基础。

(2)调节草本、灌木之间的竞争

草本生长过旺会影响灌木出苗、成苗和建成。但先期需要草本快速成坪以“削弱溅蚀、控制径流、保护基质”。因此要减少草本、增加灌木用量,后期控制肥水,做好草本刈割等措施以抑草助木。

(3)植物组合及搭配模式

将草灌生长时空分隔,错开其竞争时段,选择不同生长特性的灌草组合模式,如慢生型草本+速生灌木+慢生灌木混播,实现多种植物良好共生。常绿植物:落叶植物=4∶6;木本与草本喷播种子重量比为1∶1,在种子搭配上加入适量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在生态功能中凸显景观效果,随着时间延续,形成疏林―草地―灌木―山花的自然生态景观

4 植物品种选择

栽植灌木――连翘、山杏、山桃、扶芳藤、金银花、紫穗槐;

栽植小乔木――臭椿、刺槐;

栽植针叶树――油松、侧柏;

栽植地被花卉――鸢尾、大花萱草、马蔺、大花秋葵、福禄考;

播种草种草花――二月蓝、波斯菊、羊茅、紫花苜蓿、沙打旺;

5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边坡植物的选择要根据边坡的特殊的立地条件,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草坪学、岩土力学等为指导依据,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加以选择。遵循适地适植物的原则,合理配置,才能很好的恢复边坡的植被。

(1)选择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植物是关键环节。在选择绿化材料时首要考虑的是气温。最高气温决定植物是否能安全越夏,而最低气温决定能否安全越冬。因此,在北方应选择冷季型植物,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而在南方应选择暖季型植物,如狗牙根、假俭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

(2)选择根系发达、分生能力强的植物:植物根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固土能力。选择具有根状茎的植物,如狗牙根。

(3)选择抗性强、耐瘠薄的植物:边坡土壤一般较为贫瘠,因此,应选择较耐瘠薄的植物。同时由于养护强度低,还要求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在温带和寒带,可选用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在半干旱地区可选择野牛草、冰草。

采用混播技术:一种草往往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单一植被易退化,且难以恢复。而多种植物混合可以增加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可将不同的草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使其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6 结论

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参考文献:

[1]丰瞻, 许文年, 李少丽等.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23-26.

篇2

近年来,由于鼓架山和长山长时间无序的开山采矿,多处山体形成大块裸露石壁,矿坑残垣随处可见,植被损毁殆尽。其结果严重影响着鼓架山、长山作为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连接纽带的生态功能的发挥,更直接影响着东湖生态旅游区整体景观效果的体现与提升,因此亟需对整个山体进行绿化修复和生态改造。

2项目概况

鼓架山、长山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东北部,行政隶属鼓架村。鼓架山位于长山东边约680m,其东紧邻严西湖,北临近花山大道。长山西距青王路直线距离约1.6km,北紧邻花山大道且距严西湖直线距离约470m。鼓架山及长山地处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过渡地带,具有生态、景观双重地位。

鼓架山、长山山体破损治理区大多是裸露的岩石面,倾角在50°~70°,裸露高度最高约50m左右,岩石风化厚度在20cm以内,几乎不存在绿化改造可利用的土壤有效厚度。

根据治理区周边区域土壤的经验数据以及现存植被种类判断,本地区的土壤呈微酸性,pH值介于6.5~7.5之间,适合武汉市大部分植物生长。

治理区表面岩石裸露,无植被存在。山体周边植被分布有次生林,杂灌、杂草等。其中山顶主要为马尾松,山腰为湿地松,且零星分布有樟树、泡桐、构树等,山脚有?草及爬藤类植物。鼓架山及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山体修复工程,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209998m2,长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54407m2,鼓架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155591m2。

3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3.1设计原则

3.1.1节约高效原则

重点考虑山体稳固、绿化覆土、树种选择以及后期人工管护和成活率等方面的因素,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1.2适地适树原则

一方面考虑到树种的适应性,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保证成活率。另一方面考虑到岩石陡壁的生境特点,针对特定部位选择喷混植生、开槽覆土等特殊化处理方式。

3.1.3景观、生态兼顾原则

考虑近、远期的生态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于能形成景观视线的鼓架山西北面以及部分场地平整、视线开阔的区域应当进行景观化处理。

3.2设计思路

本着“先固山,后复绿”的设计顺序,结合国内外不同区域修复山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现场实地的勘察,本案提出“平立面结合治理法”的设计思路。

考虑到该山体周边有村庄及建设用地,设计中应当保留。根据测量计算,确定山体破损平面的范围和距离,通过设计之前多次详细查勘现场,从安全、美观、生态多方面综合考虑,并进行多视角的立面绘制,进行比较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局部破损崖体,较高处采用上部人工爆破建造种植平台,下部堆土蓄坡种植植物的综合治理方法对山体破损面进行最大限度的美化遮挡和生态恢复[1]。

3.3修复方案

本次修复方案主要分为土石方工程和绿化修复工程两部分。

3.3.1土石方工程

具体划分为对现有山体进行安全排险、地形整理以及边坡覆土。设计上,首先通过现场的勘察,在平面上将破损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仪器测量绘制出不同的断面形式,根据各种断面采用削方、填方、平整等不同的技术手段,形成安全稳定的山体。

(1)山体排险。由于鼓架山及长山长时间的开山采石,造成多处开挖面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松动,必须采用人工爆破的方式将松动的浮石和岩渣清除干净。同时对高陡岩质边坡坡体后缘的强风化层、残坡积层及边坡中部出露中微风化岩体按1∶1(45°)削方,已减缓坡度,消除崩塌滑坡产生的可能,使其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2)地形整理。清运山体表面有机物、风化松动的岩石,并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的棱角进行修整,确保坡面基本平整圆滑,以利于覆绿,一般按照1∶1进行修坡,对于岩性较好的逆向坡,坡率可采用1∶0.5~1∶0.8。对于破损边坡断面基底及洼地,应该采用土质或石质进行填方,边坡基底需保证1∶1.5~1∶1.75的坡度,以保证边坡稳定。洼地应该进行填平,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山体覆土。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设计对种植区覆土20~45cm,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对场地内的现有用地进行平整,满足用地排水。

3.3.2绿化修复工程

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绿化改造方式分为喷混植生、坡面植草和覆土植树3种种植方式。

(1)喷混植生。削方区经过工程治理仍然呈现1∶1的陡坡,且坡面全部为裸露岩石,无法在其上覆土,乔灌木无法正常生长。因此针对削方区石壁陡峭的特点采用喷混植生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此类改造面积共49379m2,其中长山28988m2,鼓架山20391m2。

喷混植生是利用客土掺混黏合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通过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形成大于10cm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植生层,种子可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2]。一般客土掺混黏合剂的基质层为优质客土55%,0.3~0.5mm,砂10%,水泥3.5~8%,泥炭土20%,木纤维6%。植生层为粘土30~40%、泥炭土50~60%、植物纤维2%,有机肥5%、保水剂0.8‰~1‰、粘合剂1‰~1.5‰、复合肥2%。此种方式对于坡度在30°以上的岩质边坡能够使植生层与岩面紧贴,牢固结合,从而防止由于雨水冲刷造成护坡失败。本项目钢丝网规格为8号镀锌钢丝网,孔间距50mm×50mm,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

(2)坡面植草。针对填方区坡面较陡、土层厚度低,不利于乔灌木生长的特点采用坡面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填方区经过工程治理坡度较削方区平缓,但仍处于1∶1~1∶2之间,栽植乔灌木不利于日后养护,成活率不能得到保障。坡面植草可以使山体复绿,逐渐恢复山体生态功能,且成本较低。植草区范围内回填土方厚度约20cm。此类改造面积共45184m2,其中长山8638m2,鼓架山36546m2。

(3)覆土植树。覆土植树主要针对场地开阔、坡度较平缓的修坡整治区和土地平整区。这两种区域面积占山体修复总面积比重大,且经过工程治理后,坡度基本控制在1∶2以下,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种植土回填满足乔木生长必须的条件要求,回填土方厚度约45cm。在以常绿生态防护树种为基础,满足生态修复、山体复绿的要求的基础上,配置一些落叶、色叶、观花的乔灌木,通过季象、色象变化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此类改造面积共115435m2,其中长山16781m2,鼓架山98654m2。

3.4树种选择

结合长山、鼓架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治理后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植物选择时要考虑地带性规律,应以长江中下游的植物为主,尽量选择武汉市的乡土植物,还坚持耐寒性、抗旱性、耐贫瘠、生长快和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等特性,所选的植物种类应具有速生、发育良好、保持水土和保健卫生及经济功能等特性,且植物吸附能力强,能适应陡坡生境。

(1)喷混植生区采用结缕草草籽,混合基材整面喷植,同时在坡面治理形成的平坡面坡脚种植爬藤类植物,进一步巩固边坡绿化治理的成果,藤本植物品种有爬墙虎、五叶地锦、金银花、油麻藤、凌霄等,藤本植物规格为藤长1m。

(2)坡面植草区采用以65%狗牙根草籽,35%灌木种子(灌木包括花叶络石、伞房决明、三叶草、松叶景天、火棘)满铺种植,形成草、灌结合的特色效果。

(3)覆土植树区以湿地松、杉木为基调树种,间植或部分片植栾树、樟树、乌桕、石楠、夹竹桃、狗牙根、结缕草等草坪,营造景观性强、生态性优的混交林。湿地松、杉木选用干径2~3cm的小苗,其它树种干径3~4cm,由于采用自由式种植方式,其树间距最小保持1.5m,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管养带来便利。

4其它措施

4.1安全措施

(1)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及专业技术要求,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并请专业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有效的施工。

(2)局部保留施工作业后的便道,可利用其形成消防通道及山林防火隔离带。

4.2管养措施

篇3

一、林地采石现状

经过调查统计:我区采石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引起了挖损及石漠化2类生态破坏。挖损总破坏面积969.13公顷,石漠化180.79公顷。其中生产矿中挖损破坏825.74公顷;闭坑矿中挖损破坏149.39公顷、土地退化180.79公顷。

㈠林地采石面积与分布情况

我区矿业开采企业在发展高峰时达到300余家,经过几次清理整顿,截止到20__年底,全区矿产企业有39个联合体合计125家,年产量368吨。

全区采石开采涉及开采面积17246.1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100亩,灌木林地面积1006.5亩,无立木林地5449.8亩,其他土地454.65亩。采石主要集中在××、××、××、××、××、××,相对比较少的乡镇是××、××、××、××。采石分布的范围、面积分别是:××街1862.15亩,涉及7座山体;××564.45亩,涉及5座山体;××716.25亩,涉及2座山体;××街1307.4亩,涉及6座山体;××2703亩,涉及18座山体;××街2438.55亩,涉及24座山体;××街1982.1亩,涉及27座山体;××镇272.55亩,涉及2座山体;××57.9亩,涉及3座山体;××216.3亩,涉及2座山体;××街5024.55亩,涉及8座山体;××镇100.2亩,涉及3座山体;××800.7亩,涉及8座山体。

㈡已停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停采情况比较好的乡镇为××、××、××。

通过几次的整顿和矿区的分布调研,历年呈不断减少趋势,到20__年底,全区已停采的面积4811.4亩,分布在75座山体。分别是:××街530.1亩,涉及4座山体;××716.25亩,涉及2座山体;××街1307.4亩,涉及6座山体;××454.5亩,涉及10座山体;××街510.6亩,涉及15座山体;××街413.7亩,涉及19座山体;××镇272.55亩,涉及2座山体;××33.45亩,涉及2座山体;××62.85亩,涉及1座山体;××街440.7亩,涉及3座山体;××镇11.55亩,涉及2座山体;××57.75亩,涉及4座山体。

㈢正在开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正在开采地集中在××、××、××。

截止到20__年底,正在开采的面积12434.7亩,分布在43座山体、12个乡镇。其具体分布为:分别是:××街5320.05亩,涉及3座山体;××564.45亩,涉及5座山体;××2248.5亩,涉及8座山体;××街1927.95亩,涉及9座山体;××街1568.4亩,涉及8座山体;××24.45亩,涉及1座山体;××153.45亩,涉及1座山体;××街4583.85亩,涉及5座山体;××镇88.65亩,涉及1座山体;××742.95亩,涉及4座山体。

㈣林地临时征战用审批情况

我区林地临时征占用审批严格按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占用征用林地审批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时效为一年,对每家采石单位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0__年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手续的采石企业31家,目前已有7家截止,另有24家到今年6月31日截止。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况

由于长期无序掠夺性开采,已形成采石迹地面积17235亩,其中造成重度破坏面积2150亩,中度破坏面积12383亩,轻度破坏面积2712亩。为了遏制林地采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一方面从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入手,加强对采石单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对采石厂秩序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多次组织专门人员对采石破坏山体进行调研,精心规划山林扶绿、森林植被规划,林业局于20__年5月组织进行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调查,制定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方案(主要目的与任务是查明矿区基本情况、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矿区开发引起的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问题及危害种类、面积、分布状况;调查与评价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模式、恢复成本及效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汇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测算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提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建议。),为下步开展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另外,配合××区对乌龙权环境大气污染破坏综合治理,制定了《××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规划》。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虽然已经多次调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复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个问题:

㈠采石场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林业部门对矿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有管理权利,但是对采石厂管理必须依靠区政府,多部门互动协调,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必须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类企业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森林植被恢复已经远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政府牵头,科学合理有序关停这类企业。

㈡矿区恢复植被难。

一方面是技术上,废弃矿区一般土壤稀少、没有水土保持功能、岩石分布广泛、坡度大,不具备植被生长的必备条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废弃矿区将是个很大问题,需要引进比较成功的分阶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条件的山体扶绿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金上,在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需要的资金是一般地段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矿企业缴纳的森林植

被恢复费远远无法弥补植被恢复的需要,如何筹措资金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工作建议及进一步打算

㈠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采石企业的管理。

采石企业采石行为必须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下有序进行。区政府制定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利用资源方案,协调多部门联合管理,采取多样措施,对于现阶段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给予坚决的关停;对于不注重保护环境、生态破坏未予治理的企业给予处罚和限制,将保护环境、植被恢复的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㈡恢复生态,进一步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的步伐。

篇4

山体是城市建设和开发中遗留下的恶疾,一方面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七台河市城区周边山体恢复治理的现状分析、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对城区山体治理的方法及实施建议。

一、山体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七台河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开山采石对山体的破坏形成的山体,对城市景观破坏较大,山体高度从5-50米不等,多为不规则的裸岩坡面,坡度大,交通不便,无土壤覆盖,岩石裂缝少,植被生态恢复难度很大。二是由于公路、渠道、水库建设等工程对山体的破坏所形成的边坡,这类山体坡面短,坡度较小,局部有残留土壤,岩石裂缝多,比较容易恢复植物生态。经过调查,七台河市山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出口,这些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表结构,不仅影响了七台河的生态景观,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极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二、山体治理进展情况

七台河市从2005年以来对城市开发建设中采石取土等造成的山体缺口进行了治理。分别对南北两出口、万寿山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采用削坡、平台修复、局部加固、客土喷播等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山体的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效果。

三、山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七台河市在整治山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山体的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及重要进出口两侧,仍存在不少废弃石场、遗留边坡,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必须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由于先前开山采石大都是沿着山体表面进行,没有统一的开采规划,因此在山体上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岩壁,补种上去的植物很难在这些岩壁上形成覆盖,绿化的难度要比单纯在山坡地上植树种草大的多,虽然有关部门在这些部位采取了挖洞、开辟台阶等工程措施来营造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增加山体绿量。因此陡峭岩壁的绿化成为制约山体复绿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四、山体治理方法

(一)传统的工程护坡方式

传统的护坡方法包括挡土墙护坡、干砌块石封闭护坡、浆砌块石棱形网格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等,均属于工程护坡的范畴。其优点是护坡能力强,但一次性投资大,难以恢复自然植被,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外观上较为单调生硬,多数情况下与周边景观不协调,与目前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因此,上述工程护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做为局部特殊处理。

(二)生物护坡方式

常见的生物护坡形式有直铺草皮、铺设草坪植生带、液压喷播等,主要特点是能快速形成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直铺草皮是把草坪直接铺植在坡面上,可以迅速形成地面覆盖,杂草少,景观效果好。草坪植生带中有木质纤维、草坪种子、保水剂等,铺植后既覆盖了坡面,防止水土流失,又固定了种子,防止种子被水冲走,而且杂草少,造价低于直铺草皮方法。液压喷播法是把纸浆、木质纤维、保水剂、胶结剂、水、染料、肥料、草坪种子等混成浆状,通过专门的高压喷播设备喷到坡面上,必要时在上面覆盖无纺布,防止水分蒸发。草籽通过喷播层得到水分,发芽出苗,形成草坪,该方法适合大面积的公路护坡工程。

以上几种植物护坡方法的应用条件是坡面上必须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以保证植物发芽出苗后能正常生长,对于岩面则不适宜。也有人用攀缘植物覆盖地面,对于粗质岩坡来说这种植物绿化效果非常好,而对于有土层的边坡固土能力则比草本植物差,但这种植物覆盖的方法造价低廉。

五、山体治理建议

(一)山体治理与开发利用

有些山体的治理可以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处于市区和城镇内及其周边的山体,根据其分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体的特征,可通过工程美化(如浮雕、叠水)成为观光景点。对于绿化难度较大的岩壁,可以结合一些游乐设施的开发来进行治理,增添新的旅游资源。

(二)清除危岩

对于山坡上的摇摇欲坠危岩,在治理前宜进行适当清理,以避免坠落危及到人和破坏树木、草皮影响绿化效果。

(三)规范采石点

政府应控制自发性地去采石,开山采石应该以科学的规划,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采石地点不应在市区主干道附近,影响城市环境,依法进行严格管理。

(四)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整治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进出口岸两侧的山体缺口;重要工业区、居民生活区、生态风景保护区等区域附近的山体缺口。

(五)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定期对山体绿化范围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篇5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a.尊重规律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调和;

c.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d.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

e.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1.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a.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含: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b.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c.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d.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e.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普遍的地区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进程,预见城市增加到稳固态的进程。

二、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以下将用《大亚湾・霞涌滨海地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这个规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阐述。

1、规划需对基地的整体环境进行总体的发展策略研究,经分析得出以下要点:

(1)利于生态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素:山体、河道、海滩、自然植被及现状城镇肌理等。

(2)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外在环境要素:规划区西面的大亚湾石化基地,如影响空气质量;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污染及消耗等。

(3)对于石化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是惠州产业的两大重点,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是霞涌片区发展的首要目标。

(4)对于游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战略,多管齐下,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要点出发,规划确定基地的环境总体发展策略为:以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和自然资源作为未来城镇强而有力的发展框架,以先保护与修复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规划始终紧扣“与环境共生”这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以达到有机平衡的目的。

(1)生态保护――合理保留自然生态要素

基地内现状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包括河道、水塘、山体、滩涂、自然植被等,规划从城镇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点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合理保留并适当整改。

①保留现状水网及乌山头东面水塘肌理,水系周边引种适宜植物,建立水网生态廊道;

②保护乌山头整体形态,进行保护性开发,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态美景。

(2)生态修复――适当隔离,阻隔不良环境

①毗邻石化基地,无天然屏障,需依靠人为建设绿化隔离,根据《大亚湾分区规划》,石化基地红线0.2公里的范围内应建设生态绿地;

②“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生态建设模式,更好的阻隔石化基地对滨海地区的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

(3)――空气质量控制建设:碳氧平衡

石化基地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无可避免的降低了滨海旅游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更好的改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规划提出重建地区碳氧平衡的发展战略。

①结合大亚湾城市空间规划,充分发挥绿地的多种用途,通过不同绿化/生态面积 (包括:阔叶林、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等) 达到碳氧平衡;

②通过循环经济和可更新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耗氧排碳。

三、基地主要地形因子的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1)山体――乌山头:保护、控制、适度开发

对于地形中生态属性最强的山体,基地中部的乌山头无疑的城市的生态核心,为了达到保护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规划首先需运用GIS技术对乌山头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

通过GIS分析,并根据各项建设用地的适宜用地坡度,我们以对规划范围内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为基础,将山体划分为:

①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0―8% 之间,坡度小,地势较为平整,场地景观资源好,容易改造的用地。

②较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8―25% 之间,坡度较小,便于开发,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改造难度不大。

③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45―75% 之间,坡度很大,岩石地质,地势落差大,难以改造。

(2)山体开发除划定适宜建设用地外,山体建筑的布局、建筑的体量及山体城市界面的美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山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山地建筑的布局策略

①量减小开发土方量――建议减少山体建筑的前院红线后退,以尽量减少由于建设车辆通道所造成的土石方工程,并使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后部的填坡需要。

②应顺应山坡开发――需根据山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山体与建筑、道路之间的关系,尤其需研究不同坡度山段的建筑挡土墙等技术要求高且影响重大的问题。

(3)――对于建筑与山体的体量关系

①山小建筑大――一般用于体量较小,山地建设适宜性较好山体,建筑较密集,不以山体作为背景,山是建筑景观的一部分。

②山大建筑小――建筑以山为背景,总体开发量较少,建筑一般功能性较强,如游览功能,高尚低层住宅等,并通过景观优化等方式,使建筑成为山体景观的一部分。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