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4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篇1

1 前言

传统的治理方法主要注重于边坡的稳定和安全,以工程措施为主,有的虽也考虑了植物措施,但是没有系统地、综合地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全面整体规划。传统方法如浆砌石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喷射混凝土等工程护坡方式不能恢复自然植被,且存在施工成本高等弊端,不仅缺乏对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而且大面积的砌石和混凝土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影响了自然环境的物质能量流通,形成了一种视觉垃圾。

我们把岩土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既保证山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又逐步建立起一个健康、稳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遵循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研究山体的生态修复新模式。以边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乏等为特征。

2 物种方面的处理

将植被恢复至“原生态”,以石岩山废弃石英矿的边坡生态环境治理为例,通过植物配置来做到项目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选择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固土效果显著的品种。后期的景观就需要靠植物的配置来推进可持续发展,同时植物配置的选择又反作用于边坡的稳定性,植物遮盖的坡面,可以抵御暴风雨的溅蚀和面蚀。植物的深根深入坡体内部,一定程度上起到锚固坡体的作用,起到了弥补工程地质手段不足的作用。

岩质边坡具有以下特点:缺少植被生长所必需的土壤条件及养分条件;边坡坡度大;坡面自然生态条件恶劣。

山体对植被生长影响最大的就是土壤贫瘠和缺乏水分。因此,用于山体生态修复的物种一般具备以下特点:①耐干旱贫瘠,适应性强;②根系发达,能够固持土壤,涵养水分;③生命力强,管理简单;④生长迅速,分枝稠密;⑤树冠浓密,落叶丰富,易于分解。

在具体选择时,遵循植物学及生态恢复的理论,提出以下物种选择原则:

(1)乡土化和地带性原则

(2)物种多样性原则

(3)根系发达原则

(4)遵照生态位原理

(5)具有较好的改良土壤能力和互利共生原则

3 边坡生态复绿的设计要点

生态复绿设计的主旨是建立见效快、持续效果好,最大限度地达到近自然的原生态植被状态,实现边坡可持续生态保护,提升自然景观。

(1)营建目标植物群落

以草本为先导,以灌木为主导,通过马道、挡墙后缘种植和局部筑坑种植,最终形成乔、灌、草复层混交植物稳定群落。

坚持“原始野生植物是真正主人”的原则,以乡土植物为主,实现植被可持续性。在植被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抗性强、景观表现好、繁殖容易的植物,这样能和周围环境融合一起,使边坡人工痕迹降到最低程度,为后期少养护和免养护、节省成本打好基础。

(2)调节草本、灌木之间的竞争

草本生长过旺会影响灌木出苗、成苗和建成。但先期需要草本快速成坪以“削弱溅蚀、控制径流、保护基质”。因此要减少草本、增加灌木用量,后期控制肥水,做好草本刈割等措施以抑草助木。

(3)植物组合及搭配模式

将草灌生长时空分隔,错开其竞争时段,选择不同生长特性的灌草组合模式,如慢生型草本+速生灌木+慢生灌木混播,实现多种植物良好共生。常绿植物:落叶植物=4∶6;木本与草本喷播种子重量比为1∶1,在种子搭配上加入适量木本花卉和草本花卉。在生态功能中凸显景观效果,随着时间延续,形成疏林―草地―灌木―山花的自然生态景观

4 植物品种选择

栽植灌木――连翘、山杏、山桃、扶芳藤、金银花、紫穗槐;

栽植小乔木――臭椿、刺槐;

栽植针叶树――油松、侧柏;

栽植地被花卉――鸢尾、大花萱草、马蔺、大花秋葵、福禄考;

播种草种草花――二月蓝、波斯菊、羊茅、紫花苜蓿、沙打旺;

5 边坡植物选择的原则

边坡植物的选择要根据边坡的特殊的立地条件,以水土保持学、生态学、草坪学、岩土力学等为指导依据,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加以选择。遵循适地适植物的原则,合理配置,才能很好的恢复边坡的植被。

(1)选择适合于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植物是关键环节。在选择绿化材料时首要考虑的是气温。最高气温决定植物是否能安全越夏,而最低气温决定能否安全越冬。因此,在北方应选择冷季型植物,如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而在南方应选择暖季型植物,如狗牙根、假俭草等都是适宜的草种。

(2)选择根系发达、分生能力强的植物:植物根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固土能力。选择具有根状茎的植物,如狗牙根。

(3)选择抗性强、耐瘠薄的植物:边坡土壤一般较为贫瘠,因此,应选择较耐瘠薄的植物。同时由于养护强度低,还要求植物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在温带和寒带,可选用草地早熟禾、黑麦草;在半干旱地区可选择野牛草、冰草。

采用混播技术:一种草往往不能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单一植被易退化,且难以恢复。而多种植物混合可以增加群体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可将不同的草种按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使其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6 结论

山体的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结合山体的生态修复特点,深入分析目前山体生态修复中的不足,并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体生态恢复的规划设计方法以及要遵循的原则,以岩质边坡和废渣堆积体的生态修复为主要设计对象,提出了综合应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和防冲刷基材(PEB)生态护坡技术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

参考文献:

[1]丰瞻, 许文年, 李少丽等. 基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山体生态修复模式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4):23-26.

篇2

近年来,由于鼓架山和长山长时间无序的开山采矿,多处山体形成大块裸露石壁,矿坑残垣随处可见,植被损毁殆尽。其结果严重影响着鼓架山、长山作为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连接纽带的生态功能的发挥,更直接影响着东湖生态旅游区整体景观效果的体现与提升,因此亟需对整个山体进行绿化修复和生态改造。

2项目概况

鼓架山、长山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东北部,行政隶属鼓架村。鼓架山位于长山东边约680m,其东紧邻严西湖,北临近花山大道。长山西距青王路直线距离约1.6km,北紧邻花山大道且距严西湖直线距离约470m。鼓架山及长山地处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过渡地带,具有生态、景观双重地位。

鼓架山、长山山体破损治理区大多是裸露的岩石面,倾角在50°~70°,裸露高度最高约50m左右,岩石风化厚度在20cm以内,几乎不存在绿化改造可利用的土壤有效厚度。

根据治理区周边区域土壤的经验数据以及现存植被种类判断,本地区的土壤呈微酸性,pH值介于6.5~7.5之间,适合武汉市大部分植物生长。

治理区表面岩石裸露,无植被存在。山体周边植被分布有次生林,杂灌、杂草等。其中山顶主要为马尾松,山腰为湿地松,且零星分布有樟树、泡桐、构树等,山脚有?草及爬藤类植物。鼓架山及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山体修复工程,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209998m2,长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54407m2,鼓架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155591m2。

3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3.1设计原则

3.1.1节约高效原则

重点考虑山体稳固、绿化覆土、树种选择以及后期人工管护和成活率等方面的因素,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1.2适地适树原则

一方面考虑到树种的适应性,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保证成活率。另一方面考虑到岩石陡壁的生境特点,针对特定部位选择喷混植生、开槽覆土等特殊化处理方式。

3.1.3景观、生态兼顾原则

考虑近、远期的生态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于能形成景观视线的鼓架山西北面以及部分场地平整、视线开阔的区域应当进行景观化处理。

3.2设计思路

本着“先固山,后复绿”的设计顺序,结合国内外不同区域修复山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现场实地的勘察,本案提出“平立面结合治理法”的设计思路。

考虑到该山体周边有村庄及建设用地,设计中应当保留。根据测量计算,确定山体破损平面的范围和距离,通过设计之前多次详细查勘现场,从安全、美观、生态多方面综合考虑,并进行多视角的立面绘制,进行比较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局部破损崖体,较高处采用上部人工爆破建造种植平台,下部堆土蓄坡种植植物的综合治理方法对山体破损面进行最大限度的美化遮挡和生态恢复[1]。

3.3修复方案

本次修复方案主要分为土石方工程和绿化修复工程两部分。

3.3.1土石方工程

具体划分为对现有山体进行安全排险、地形整理以及边坡覆土。设计上,首先通过现场的勘察,在平面上将破损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仪器测量绘制出不同的断面形式,根据各种断面采用削方、填方、平整等不同的技术手段,形成安全稳定的山体。

(1)山体排险。由于鼓架山及长山长时间的开山采石,造成多处开挖面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松动,必须采用人工爆破的方式将松动的浮石和岩渣清除干净。同时对高陡岩质边坡坡体后缘的强风化层、残坡积层及边坡中部出露中微风化岩体按1∶1(45°)削方,已减缓坡度,消除崩塌滑坡产生的可能,使其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2)地形整理。清运山体表面有机物、风化松动的岩石,并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的棱角进行修整,确保坡面基本平整圆滑,以利于覆绿,一般按照1∶1进行修坡,对于岩性较好的逆向坡,坡率可采用1∶0.5~1∶0.8。对于破损边坡断面基底及洼地,应该采用土质或石质进行填方,边坡基底需保证1∶1.5~1∶1.75的坡度,以保证边坡稳定。洼地应该进行填平,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山体覆土。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设计对种植区覆土20~45cm,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对场地内的现有用地进行平整,满足用地排水。

3.3.2绿化修复工程

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绿化改造方式分为喷混植生、坡面植草和覆土植树3种种植方式。

(1)喷混植生。削方区经过工程治理仍然呈现1∶1的陡坡,且坡面全部为裸露岩石,无法在其上覆土,乔灌木无法正常生长。因此针对削方区石壁陡峭的特点采用喷混植生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此类改造面积共49379m2,其中长山28988m2,鼓架山20391m2。

喷混植生是利用客土掺混黏合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通过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形成大于10cm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植生层,种子可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2]。一般客土掺混黏合剂的基质层为优质客土55%,0.3~0.5mm,砂10%,水泥3.5~8%,泥炭土20%,木纤维6%。植生层为粘土30~40%、泥炭土50~60%、植物纤维2%,有机肥5%、保水剂0.8‰~1‰、粘合剂1‰~1.5‰、复合肥2%。此种方式对于坡度在30°以上的岩质边坡能够使植生层与岩面紧贴,牢固结合,从而防止由于雨水冲刷造成护坡失败。本项目钢丝网规格为8号镀锌钢丝网,孔间距50mm×50mm,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

(2)坡面植草。针对填方区坡面较陡、土层厚度低,不利于乔灌木生长的特点采用坡面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填方区经过工程治理坡度较削方区平缓,但仍处于1∶1~1∶2之间,栽植乔灌木不利于日后养护,成活率不能得到保障。坡面植草可以使山体复绿,逐渐恢复山体生态功能,且成本较低。植草区范围内回填土方厚度约20cm。此类改造面积共45184m2,其中长山8638m2,鼓架山36546m2。

(3)覆土植树。覆土植树主要针对场地开阔、坡度较平缓的修坡整治区和土地平整区。这两种区域面积占山体修复总面积比重大,且经过工程治理后,坡度基本控制在1∶2以下,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种植土回填满足乔木生长必须的条件要求,回填土方厚度约45cm。在以常绿生态防护树种为基础,满足生态修复、山体复绿的要求的基础上,配置一些落叶、色叶、观花的乔灌木,通过季象、色象变化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此类改造面积共115435m2,其中长山16781m2,鼓架山98654m2。

3.4树种选择

结合长山、鼓架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治理后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植物选择时要考虑地带性规律,应以长江中下游的植物为主,尽量选择武汉市的乡土植物,还坚持耐寒性、抗旱性、耐贫瘠、生长快和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等特性,所选的植物种类应具有速生、发育良好、保持水土和保健卫生及经济功能等特性,且植物吸附能力强,能适应陡坡生境。

(1)喷混植生区采用结缕草草籽,混合基材整面喷植,同时在坡面治理形成的平坡面坡脚种植爬藤类植物,进一步巩固边坡绿化治理的成果,藤本植物品种有爬墙虎、五叶地锦、金银花、油麻藤、凌霄等,藤本植物规格为藤长1m。

(2)坡面植草区采用以65%狗牙根草籽,35%灌木种子(灌木包括花叶络石、伞房决明、三叶草、松叶景天、火棘)满铺种植,形成草、灌结合的特色效果。

(3)覆土植树区以湿地松、杉木为基调树种,间植或部分片植栾树、樟树、乌桕、石楠、夹竹桃、狗牙根、结缕草等草坪,营造景观性强、生态性优的混交林。湿地松、杉木选用干径2~3cm的小苗,其它树种干径3~4cm,由于采用自由式种植方式,其树间距最小保持1.5m,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管养带来便利。

4其它措施

4.1安全措施

(1)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及专业技术要求,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并请专业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有效的施工。

(2)局部保留施工作业后的便道,可利用其形成消防通道及山林防火隔离带。

4.2管养措施

篇3

一、林地采石现状

经过调查统计:我区采石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引起了挖损及石漠化2类生态破坏。挖损总破坏面积969.13公顷,石漠化180.79公顷。其中生产矿中挖损破坏825.74公顷;闭坑矿中挖损破坏149.39公顷、土地退化180.79公顷。

㈠林地采石面积与分布情况

我区矿业开采企业在发展高峰时达到300余家,经过几次清理整顿,截止到20__年底,全区矿产企业有39个联合体合计125家,年产量368吨。

全区采石开采涉及开采面积17246.1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100亩,灌木林地面积1006.5亩,无立木林地5449.8亩,其他土地454.65亩。采石主要集中在××、××、××、××、××、××,相对比较少的乡镇是××、××、××、××。采石分布的范围、面积分别是:××街1862.15亩,涉及7座山体;××564.45亩,涉及5座山体;××716.25亩,涉及2座山体;××街1307.4亩,涉及6座山体;××2703亩,涉及18座山体;××街2438.55亩,涉及24座山体;××街1982.1亩,涉及27座山体;××镇272.55亩,涉及2座山体;××57.9亩,涉及3座山体;××216.3亩,涉及2座山体;××街5024.55亩,涉及8座山体;××镇100.2亩,涉及3座山体;××800.7亩,涉及8座山体。

㈡已停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停采情况比较好的乡镇为××、××、××。

通过几次的整顿和矿区的分布调研,历年呈不断减少趋势,到20__年底,全区已停采的面积4811.4亩,分布在75座山体。分别是:××街530.1亩,涉及4座山体;××716.25亩,涉及2座山体;××街1307.4亩,涉及6座山体;××454.5亩,涉及10座山体;××街510.6亩,涉及15座山体;××街413.7亩,涉及19座山体;××镇272.55亩,涉及2座山体;××33.45亩,涉及2座山体;××62.85亩,涉及1座山体;××街440.7亩,涉及3座山体;××镇11.55亩,涉及2座山体;××57.75亩,涉及4座山体。

㈢正在开采的面积、分布情况

正在开采地集中在××、××、××。

截止到20__年底,正在开采的面积12434.7亩,分布在43座山体、12个乡镇。其具体分布为:分别是:××街5320.05亩,涉及3座山体;××564.45亩,涉及5座山体;××2248.5亩,涉及8座山体;××街1927.95亩,涉及9座山体;××街1568.4亩,涉及8座山体;××24.45亩,涉及1座山体;××153.45亩,涉及1座山体;××街4583.85亩,涉及5座山体;××镇88.65亩,涉及1座山体;××742.95亩,涉及4座山体。

㈣林地临时征战用审批情况

我区林地临时征占用审批严格按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占用征用林地审批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时效为一年,对每家采石单位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20__年办理临时征占用林地手续的采石企业31家,目前已有7家截止,另有24家到今年6月31日截止。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况

由于长期无序掠夺性开采,已形成采石迹地面积17235亩,其中造成重度破坏面积2150亩,中度破坏面积12383亩,轻度破坏面积2712亩。为了遏制林地采石,××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一方面从资源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入手,加强对采石单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对采石厂秩序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多次组织专门人员对采石破坏山体进行调研,精心规划山林扶绿、森林植被规划,林业局于20__年5月组织进行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调查,制定了××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方案(主要目的与任务是查明矿区基本情况、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矿区开发引起的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问题及危害种类、面积、分布状况;调查与评价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模式、恢复成本及效果;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汇总、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测算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提出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建议。),为下步开展生态修复奠定基础。另外,配合××区对乌龙权环境大气污染破坏综合治理,制定了《××地区森林植被恢复规划》。

三、存在的问题

我区虽然已经多次调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复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从根本上解决还有一定的难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个问题:

㈠采石场的管理需要多部门联动。

林业部门对矿区的森林植被恢复有管理权利,但是对采石厂管理必须依靠区政府,多部门互动协调,对于生态破坏严重的企业必须引起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该类企业的生态破坏导致的森林植被恢复已经远大于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让政府牵头,科学合理有序关停这类企业。

㈡矿区恢复植被难。

一方面是技术上,废弃矿区一般土壤稀少、没有水土保持功能、岩石分布广泛、坡度大,不具备植被生长的必备条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废弃矿区将是个很大问题,需要引进比较成功的分阶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条件的山体扶绿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资金上,在矿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植被恢复,需要的资金是一般地段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矿企业缴纳的森林植

被恢复费远远无法弥补植被恢复的需要,如何筹措资金将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四、工作建议及进一步打算

㈠保护环境,进一步加大对采石企业的管理。

采石企业采石行为必须在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资源的管理下有序进行。区政府制定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科学利用资源方案,协调多部门联合管理,采取多样措施,对于现阶段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给予坚决的关停;对于不注重保护环境、生态破坏未予治理的企业给予处罚和限制,将保护环境、植被恢复的工作放在一个重要位置。

㈡恢复生态,进一步加快矿区生态修复的步伐。

篇4

山体是城市建设和开发中遗留下的恶疾,一方面影响着城市的面貌和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对七台河市城区周边山体恢复治理的现状分析、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对城区山体治理的方法及实施建议。

一、山体形成的原因及现状

七台河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开山采石对山体的破坏形成的山体,对城市景观破坏较大,山体高度从5-50米不等,多为不规则的裸岩坡面,坡度大,交通不便,无土壤覆盖,岩石裂缝少,植被生态恢复难度很大。二是由于公路、渠道、水库建设等工程对山体的破坏所形成的边坡,这类山体坡面短,坡度较小,局部有残留土壤,岩石裂缝多,比较容易恢复植物生态。经过调查,七台河市山体主要分布于城市出口,这些山体严重破坏了地表结构,不仅影响了七台河的生态景观,同时也极大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极易引发生态环境恶化。

二、山体治理进展情况

七台河市从2005年以来对城市开发建设中采石取土等造成的山体缺口进行了治理。分别对南北两出口、万寿山山体进行植被恢复,采用削坡、平台修复、局部加固、客土喷播等技术进行生态修复,山体的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效果。

三、山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七台河市在整治山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山体的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全市主要交通干线及重要进出口两侧,仍存在不少废弃石场、遗留边坡,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必须继续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由于先前开山采石大都是沿着山体表面进行,没有统一的开采规划,因此在山体上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岩壁,补种上去的植物很难在这些岩壁上形成覆盖,绿化的难度要比单纯在山坡地上植树种草大的多,虽然有关部门在这些部位采取了挖洞、开辟台阶等工程措施来营造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需增加山体绿量。因此陡峭岩壁的绿化成为制约山体复绿工作的一个难点问题。

四、山体治理方法

(一)传统的工程护坡方式

传统的护坡方法包括挡土墙护坡、干砌块石封闭护坡、浆砌块石棱形网格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等,均属于工程护坡的范畴。其优点是护坡能力强,但一次性投资大,难以恢复自然植被,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外观上较为单调生硬,多数情况下与周边景观不协调,与目前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因此,上述工程护坡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可做为局部特殊处理。

(二)生物护坡方式

常见的生物护坡形式有直铺草皮、铺设草坪植生带、液压喷播等,主要特点是能快速形成覆盖,防止水土流失。直铺草皮是把草坪直接铺植在坡面上,可以迅速形成地面覆盖,杂草少,景观效果好。草坪植生带中有木质纤维、草坪种子、保水剂等,铺植后既覆盖了坡面,防止水土流失,又固定了种子,防止种子被水冲走,而且杂草少,造价低于直铺草皮方法。液压喷播法是把纸浆、木质纤维、保水剂、胶结剂、水、染料、肥料、草坪种子等混成浆状,通过专门的高压喷播设备喷到坡面上,必要时在上面覆盖无纺布,防止水分蒸发。草籽通过喷播层得到水分,发芽出苗,形成草坪,该方法适合大面积的公路护坡工程。

以上几种植物护坡方法的应用条件是坡面上必须有一定厚度的土层,以保证植物发芽出苗后能正常生长,对于岩面则不适宜。也有人用攀缘植物覆盖地面,对于粗质岩坡来说这种植物绿化效果非常好,而对于有土层的边坡固土能力则比草本植物差,但这种植物覆盖的方法造价低廉。

五、山体治理建议

(一)山体治理与开发利用

有些山体的治理可以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相结合,处于市区和城镇内及其周边的山体,根据其分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山体的特征,可通过工程美化(如浮雕、叠水)成为观光景点。对于绿化难度较大的岩壁,可以结合一些游乐设施的开发来进行治理,增添新的旅游资源。

(二)清除危岩

对于山坡上的摇摇欲坠危岩,在治理前宜进行适当清理,以避免坠落危及到人和破坏树木、草皮影响绿化效果。

(三)规范采石点

政府应控制自发性地去采石,开山采石应该以科学的规划,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采石地点不应在市区主干道附近,影响城市环境,依法进行严格管理。

(四)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整治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城市进出口岸两侧的山体缺口;重要工业区、居民生活区、生态风景保护区等区域附近的山体缺口。

(五)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应定期对山体绿化范围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篇5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a.尊重规律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调和;

c.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d.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

e.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1.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a.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含: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b.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c.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d.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e.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普遍的地区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进程,预见城市增加到稳固态的进程。

二、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以下将用《大亚湾・霞涌滨海地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这个规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阐述。

1、规划需对基地的整体环境进行总体的发展策略研究,经分析得出以下要点:

(1)利于生态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素:山体、河道、海滩、自然植被及现状城镇肌理等。

(2)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外在环境要素:规划区西面的大亚湾石化基地,如影响空气质量;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污染及消耗等。

(3)对于石化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是惠州产业的两大重点,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是霞涌片区发展的首要目标。

(4)对于游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战略,多管齐下,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要点出发,规划确定基地的环境总体发展策略为:以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和自然资源作为未来城镇强而有力的发展框架,以先保护与修复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规划始终紧扣“与环境共生”这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以达到有机平衡的目的。

(1)生态保护――合理保留自然生态要素

基地内现状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包括河道、水塘、山体、滩涂、自然植被等,规划从城镇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点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合理保留并适当整改。

①保留现状水网及乌山头东面水塘肌理,水系周边引种适宜植物,建立水网生态廊道;

②保护乌山头整体形态,进行保护性开发,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态美景。

(2)生态修复――适当隔离,阻隔不良环境

①毗邻石化基地,无天然屏障,需依靠人为建设绿化隔离,根据《大亚湾分区规划》,石化基地红线0.2公里的范围内应建设生态绿地;

②“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生态建设模式,更好的阻隔石化基地对滨海地区的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

(3)――空气质量控制建设:碳氧平衡

石化基地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无可避免的降低了滨海旅游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更好的改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规划提出重建地区碳氧平衡的发展战略。

①结合大亚湾城市空间规划,充分发挥绿地的多种用途,通过不同绿化/生态面积 (包括:阔叶林、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等) 达到碳氧平衡;

②通过循环经济和可更新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耗氧排碳。

三、基地主要地形因子的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1)山体――乌山头:保护、控制、适度开发

对于地形中生态属性最强的山体,基地中部的乌山头无疑的城市的生态核心,为了达到保护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规划首先需运用GIS技术对乌山头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

通过GIS分析,并根据各项建设用地的适宜用地坡度,我们以对规划范围内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为基础,将山体划分为:

①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0―8% 之间,坡度小,地势较为平整,场地景观资源好,容易改造的用地。

②较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8―25% 之间,坡度较小,便于开发,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改造难度不大。

③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45―75% 之间,坡度很大,岩石地质,地势落差大,难以改造。

(2)山体开发除划定适宜建设用地外,山体建筑的布局、建筑的体量及山体城市界面的美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山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山地建筑的布局策略

①量减小开发土方量――建议减少山体建筑的前院红线后退,以尽量减少由于建设车辆通道所造成的土石方工程,并使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后部的填坡需要。

②应顺应山坡开发――需根据山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山体与建筑、道路之间的关系,尤其需研究不同坡度山段的建筑挡土墙等技术要求高且影响重大的问题。

(3)――对于建筑与山体的体量关系

①山小建筑大――一般用于体量较小,山地建设适宜性较好山体,建筑较密集,不以山体作为背景,山是建筑景观的一部分。

②山大建筑小――建筑以山为背景,总体开发量较少,建筑一般功能性较强,如游览功能,高尚低层住宅等,并通过景观优化等方式,使建筑成为山体景观的一部分。

篇6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绵远河流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尤其是绵竹市境内的汉旺镇至九顶山的绵远河源头流域段灾难空前。不仅当地基础设施、住房和设备等损失惨重,而且林地和森林植被也损失严重。地震后,由于岩石大面积松动,土壤层与岩石部分脱离,造成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加上灾后泥石流、堰塞湖、洪水等次生灾害,使植被失去了附着的基础,很多林地变成了不毛之地[1-2]。修复绵远河源头流域生态系统事关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是极重灾区绵竹市最重要、最困难的工程之一。

1地震造成的危害

一是道路、水、电和房屋等设施被彻底损毁,不仅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制约了生态修复的进程。二是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地震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损毁大量植被,从汉旺镇入山口至九顶山源头,沿河两岸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裸露的岩石和秃岭。植被的破坏也影响到了该区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大量野生动物无法在被破坏后的环境中生存。而垮塌的山体掩埋了河道,造成原有水生物的消失。这些都对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三是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在短期内增多。由于山体崩塌、松散,没有植物附着在上面,雨水直接冲刷地面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在遇洪雨季节随时出现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四是生态景观发生变化,旅游资源面临重组。由于地震影响,旅游景区、景点、景观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有的景观不复存在。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景观,如地震产生的一些堰塞湖、奇异的地形地貌,都是一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使震后的旅游资源与震前将有很大的不同,面临着重组。

2生态修复基本原则

在修复工作中,应该多角度与多层次相结合、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结合、开放性与系统性相结合、阶段性治理与长期性维护相结合[3-4],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与组织下,集合相关专业单位和人员组织实施。生态修复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该区域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修复必须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不管无人区还是有人区,人迹罕至区还是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在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方案、措施时都必须生态效益优先,在执行过程一以贯之。二是整体性原则。把流域的生态修复、保护和整个流域的利用、补偿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建立长效机制,从政策、项目资金和制度上保障生态修复取得实效。三是重点性原则。修复重点是在源头、河流两岸、公路沿线、城镇周边、农业生产集中地、旅游景点周边。注意防范工矿业、农村聚居地和流域内的水质污染,逐步恢复水生物种类,达到流域水质良好、生态恢复、景观优美等重点目标。四是多样性原则。应用技术的多样性,倡导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以工程措施支持生物措施的综合技术应用,达到低成本创造高效益的最佳产出目标;应用物种多样性,应以本地物种为主,引进适生品种,丰富植物种类;在生物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做好文章,尤其是生物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实现功能互补。

3生态修复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是功能因素。该区域由乡镇及工矿企业、农村及农业、自然生态系统3个系统构成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复合的生态系统,因此应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并落实相应修复措施,兼顾流域生产、生活、旅游、生物繁衍等,使人类与自然活动所依赖的基本环境得以保存,在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海拔和立地条件。针对不同的海拔、立地条件应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宜自然修复则自然修复,宜封山育林则封山育林,宜人工栽植则人工栽植。对必须采取工程措施稳定植被基质的地块,就应科学落实相应的工程措施,确保生态修复成效。对于需采取撒(点)播或人工植苗进行生态修复的,必须选择适应修复地块海拔、立地条件的物种,做到适地适树。三是植物的配置。植物的遴选配置要进行充分研究和论证,即使通过试验确定了一些先锋植物品种,也必须考虑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对环境的响应与作用以及植物群落种间相互关系。对于乡镇、工矿企业、居民聚居区选择植物既要考虑绿化又要考虑美化;农村选择植物可适当考虑经济类林木,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景区选择植物在生态效益优先的前提下,需考虑景观类植物的搭配,做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4生态修复的难点问题

一是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从汉旺镇入山口至九顶山受灾区域复杂多样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4 000 m以上的高差,形成了高山生态系统、盆周山地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等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二是地质与土壤的复杂性。该区域处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褶皱地带,地处龙门山断裂带,山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依次形成高山、中山、低山。因受强烈褶皱、断裂和地震影响,山体破碎,奇峰突起,岩断峡险,沟狭谷窄,在长期的气候、地貌、植被、成土母质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活动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 600 m以下为山地黄壤,海拔1 600~2 300 m为山地腐殖质黄壤,海拔2 300~2 850 m为山地棕壤,海拔2 600~3 500 m为山地区黄棕壤,海拔3 300~3 500 m为亚高山草甸土(阳坡),海拔3 500~4 000 m为高山草甸土,海拔4 000 m以上分布高山流石滩荒漠土。三是受损林地适宜物种的稀少性。由于地震受损林地山体破碎、土壤流失、岩石裸露,大多数受损地块立地条件非常差,在这样的地方能生长的物种较少。四是生态功能需求的多样性。在这一区域生态修复的主要任务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绿”是主要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是主要目的。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功能的需要,如旅游对生态景观的需要,未迁徒的当地农民增收对林种、树种的需求。

5生态修复的主要措施

一是按适地适措施、适物种的原理进行植被修复。由于地震损毁的林地多处于陡坡地段,且立地条件差,因此总体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海拔2 800 m以上地段、海拔2 800 m以下坡度大于45°的地段和较大面积岩石裸露地段宜采用自然修复;海拔2 800 m以下,坡度大于35°、小于45°的地段可撒播和点播,进行封山育林,让其自然修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段可人工植苗;海拔2 800 m以下、坡度35°以下地段和公路沿线尽量以人工植苗为主。二是先锋植物种类遴选与配置。在地震损毁立地条件差的地块应选择先锋植物,要选择适生、对周围环境无害、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种类,如刺槐、槭树、沙棘等。同时,对先锋植物的配置要以乡土植物为主。三是土壤基质巩固。对于人为活动频繁、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段需采取工程措施巩固土壤基质,如挖截流沟、砌挡土墙等。四是生态修复技术措施。对于封山育林的地段应划定封山育林区,禁止人畜进入,加强巡护和宣传。对撒(点)播地块应考虑不同种类种子混播。对人工植苗造林地块,在整地前首先清理林地,清除落石和倒木,整地采用穴状整地,在穴内植苗;栽植乔木树一般要求苗高1.5~2.0 m,针叶树一般要求苗高0.6~1.0 m,灌木苗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栽植苗木符合壮苗要求,提倡使用ABT生根粉浸苗处理。在土层较薄的地方,栽苗后应选用苔藓、死地被物、枯枝落叶或石片覆盖穴面。

6参考文献

[1] 陈广仁,苏青,吴晓丽,等.加强震后生态评价促进灾后生态修复[J].科技导报,2008,26(15):19-26.

篇7

关键词: 岩石坡面;植被护坡;植被混凝土;柔性防护网;框格梁护坡

Key words: rock slope;vegetation;vegetation concrete;flexible protective net;frame beam revetment

中图分类号:U4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119-03

1 电厂边坡概况

1.1 概况

神华神东电力重庆万州发电厂工程总装机容量4×1000MW,本期装机2×1000MW机组。电厂新建工程地理位置位于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天德村长江右岸,北距新田镇约2.5km,北距万州区主城区15km。厂区建设和道路建设开挖山体形成了大量次生裸地(山体边坡),西侧开挖后的山体边坡主要表现为险峻陡峭、物理结构不良、贫瘠、干旱等,对厂区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平地采用一般绿化工程手段即能较快恢复植被和景观,而对于陡峭山体边坡需采取针对性强的技术和工艺实施植被恢复,以创造和谐、自然的坡面生态环境。山体开挖所形成的陡峭边坡靠自然界自身的力量恢复植被往往需要十多年,如果能达到生态平衡则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应采取积极的人工措施来加快植被恢复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善电厂区的生态环境,打造秀丽山峰环抱的神华万州电厂。

电厂建设期间,工程扰动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神华神东电力从建设初期,就正确认识电力开发与生态的关系,科学评价电厂建设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科学规划、优化设计,力争做到电力工程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得益彰,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相和谐。

1.2 边坡特征

由于电厂建设需要,在电厂厂区西侧山体进行了大量的开挖,使原地地表覆盖的土层和植被剥离,形成了面积接近3.5万平米的岩质挖方边坡。开挖后的边坡经风化形成了坡度60°~76°的不规则边坡,边坡高度15~58m不等,开挖平台已不明显。边坡岩性为中风化泥岩和砂岩,岩体总体结构以层状和块状为主,受区域构造活动及风化地质作用的影响,节理裂隙相对较发育,结构面相互交切,但其结合良好,发育部位多位于岩层浅表层,均为反向坡,结构面及结构面的组合线倾角均对边坡整体稳定较为有利。在卸荷回弹的作用下,并在后期又受风化作用的进一步改造,但其影响深度较浅,一般受层理面的控制;局部还可见靠陡坎外缘的岩体中节理面有一定程度拉开,局部可能产生小的崩塌及掉块,边坡尚处于变形调整之中,处于较稳定状态。

2 几种护坡技术的组合应用

根据高边坡实际情况,边坡坡面按照1:0.8~1:1进行开挖后,清除坡面破碎岩体,于191~192m高程处设置2.0m宽马道。在边坡坡顶外缘设置截水沟,马道内侧设置排水沟,截排水沟采用预制混凝土块砌筑。最终采用的生态防护方案为:混凝土格构锚杆+挂SNS钢丝绳网+6m支护锚杆+喷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截排水沟+自动喷灌系统(见图1)。

2.1 支护锚杆

电厂西侧永久边坡,马道以上坡面采用挂主动防护网喷射CBS植被混凝土防护,矩形布置锚杆,锚杆采用Φ25二级钢筋,长6m,倾角27°,钻孔直径110mm。采用砂浆锚杆支护主要作用为提高边坡的完整性,施工过程中埋置于植被混凝土内,避免外露。打入地表岩体预先钻好的孔中,利用其头部、杆体的特殊构造,或依赖于黏结作用将围岩与稳定岩体结合在一起而产生摩擦(或粘结)阻力、补强效果,增加了边坡整体抗剪能力,以达到支护的目的。

2.2 SNS柔性防护网系统

与6m支护锚杆联合,起作结构加固作用。其防护使用寿命可达30~50年之久。采用钢丝绳锚杆或钢筋锚杆和支撑绳固定方法将钢丝绳柔性网覆盖在具有潜在地质灾害的坡面上(见图2),从而实现坡面加固或限制落石运动范围的一种防护网。柔性特征能使系统将局部集中荷载向四周均匀传递以充分发挥整个系统的防护能力,即局部受载,整体作用,从而使系统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并降低单根锚杆的锚固力要求。

柔性防护网系统的开放性,地下水可以自由排泄,避免了由于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该系统对坡面形态特征无特殊要求,不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其开放特征给今后需要实施坡面绿化提供必要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上自由生长,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从而抑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反过来又保护了地貌和坡面植被,实理最佳的边坡防护和环境保护目的。

2.3 植被护坡技术的选择

格构梁以上高边坡采用了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植被混凝土生态基材是一种新型护坡型植物生长基材,由种植土、水泥、有机质、植被混凝土绿化添加剂AB菌、缓释肥、保水剂、混合植绿物种等组成[1],依据目标边坡的地理位置、边坡角度、岩石性质、生态修复要求以及本地基材原材料情况等来确定各组分的比例。此基材的技术关键是植被混凝土绿化添加剂AB菌(发明专利),添加剂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植被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增强护坡强度和抗冲刷能力,而且使植被混凝土层不产生龟裂,又可以改变植被混凝土化学特性,营造较好的植物生长环境(见图3)。

2.4 坡面排水孔

考虑边坡浅表层裂隙较发育,降雨工况下裂隙中将存在不利于块体稳定的静水压力,故于坡面增设排水孔。3m×3m间隔布置排水孔,孔深0.5m,上扬5°,孔内设Φ50PVC排水花管。

2.5 格构梁+填筑种植土袋

马道以下边坡坡面采用混凝土格构锚杆+植被护坡进行防护,格构梁为框格状,间距3.0m×3.0m。格构梁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20,混凝土格构尺寸为30cm×30cm,格构埋置深度为10cm,格构内采用袋子回填肥土,表层预留15cm厚喷播空间,挂网喷射植被混凝土绿化[2]。

2.6 绿化养护(喷灌)设计

养护用水源通过管道引至坡脚(坡面平台)蓄水池,采取高压水泵(扬程160m,功率18.5千瓦)输送到坡顶,供水主管采用?准63mm镀锌管,分管采用?准50mmPVC管,支管采用?准32mmPVC管,喷灌喷头采用旋转式全圆喷头[3]。设计喷头与喷头之间的纵横间距均为25m,喷射半径为8m,流量2.62m3/h。详细喷灌布设根据坡面实际情况现场确定。

3 生态护坡技术的效果

3.1 植被生长效果

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应用7个月后,植被生长良好。可以预见,随着应用年限的增长,本地植物的组建进入和先锋物种的退化,边坡植被的物种结构、物种多样性将逐步增强,岩石边坡的生态功能将逐步达到与周围自然环境一致。

综合考虑各种特征,共选择了6个样地,取样面积30m×20m,每个样地沿对角线取3个5m×5m的灌木样方,灌木样方中沿对角线取3个1m×1m的草本样方。记录指标主要包括:植物种类 、株数 、高度 、盖度 ;群落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是植被混凝土高边坡坡地植物群落中重要的生态指标之一,通过计算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植被混凝土生态基材形成的群落发展趋势和状态。

物种多样性、丰富富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①Gleason(1922)指数:D=S / 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②Margalef指数:D=(S-1)/ lnN 式中:S为群落中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③Simpson指数: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表1为高边坡植被混凝土坡地物种多样性指数情况。

表1 评价范围内01~06号样地共有植物4~7种,优势物种为草本高羊茅、狗牙根2种,植被盖度90~99%;通过此数据反应出来,经过植被混凝土生态技术的实施能让各类植物种子落地生根。灌草群落层Gleason指数在2.681~4.745之间,Margalef指数在0.223~0.886之间,Simpson指数在0.602~0.892之间,此数据反应出来形成的草灌植被群落持久稳定。

3.2 浅层防护和水土保持作用

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应用到发文止,未发生坡面坍塌、基材与坡体剥离等现象,同时通过坡体基材侵蚀模数监测试验,在110mm/h的降雨条件下,植被未覆盖时基材侵蚀模数小于11g/m2・h;植被覆盖率达到99%后,侵蚀模数接近为零。植被通过截留作用降低了到达地面的降雨强度和有效雨量,对控制侵蚀和保护坡面有重要意义。植物根在生长过程中在土中挤出通道,根衰老或死亡后枯萎而留出孔隙,使地表径流能顺着枯萎的根系通道、根土接触面及孔隙渗入土壤,有利于水流的分散和入渗,从而减少坡面径流量[4]。

通过大量现场取样试验,植被混凝土基材2天强度为0.45MPa左右、28天强度达到0.86MPa左右,植被生长条件下1年后(2-5年)综合强度为0.39MPa左右。基材的强度保证基材能够长久附着于坡面,保证植被的生长,同时避免原坡体表面的进一步风化。

3.3 经济效益分析

边坡植被混凝土喷射护坡工程技术与传统的格构梁、浆砌石护坡技术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节省劳力,机具设备投入少,可节省费用,降低造价;材料中大部分为种植土和腐殖质,均可就地取材,可节省投资20%~30%;作业面宽,受外界干扰小,便于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大大缩短工期。随着护坡高度的增加,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的价格优势逐渐体现出来,护坡高度从10m增加到80m时,其工程造价为浆砌片石40~50%;如果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在神华万州电厂厂区、码头港口的建设中全面推广,恢复植被近60000m2,增加大约100亩左右绿地。

4 建议边坡监测工程

为了方便该边坡防护工程完工后的监测工作,便于及时监测边坡变形情况,可于坡眉上砌筑若干监测点,于电厂厂区建立监测基点,采用全站仪定期观测。

5 结论

格构梁、主动网、CBS植被混凝土几种护坡技术的合理组合运用,体现了不同的适应性和优点。SNS主动柔性防护系统在边坡地质灾害防护方面可以替代一系列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以外,在环保和景观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喷射型CBS植被混凝土生态技术完美结合能达到经济优化、工程施工优化、防护效果最优化的效果。在岩石边坡浅层防护的应用中,与传统的格构梁相比,在植被生长适应性、抗冲刷性方面表现出难以比拟的效果和优势,能够使生态受损的岩石边坡较快地恢复其原有生态效果,在类似边坡的处理上,可以广泛应用。真正实现了边坡防护和生态两大功能间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工程绿化新概念。

参考文献:

[1]牛海波,刘高鹏,等.植被混凝土肥力水平变化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02).

篇8

文章标识码:I10 B-4 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5-004

一、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作为山西运城盐湖区关公祖庙和家庙联合申遗,以及关公文化产业文化集群建设的重要配套提出。

关公故里、解州盐池富集的人文资源,近百个历史遗迹,是文化的瑰宝。而其北临盐池、南接中条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盐湖开采作业、山中采矿作业,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使得关公故里失去色彩,更成为其旅游开发上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次规划旨在通过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层级的研究,提出针对盐湖南岸高盐碱地区的湿地及生态廊道系统恢复策略,以提升片区的生态效益、景观品质,成为关公故里旅游发展的有效支撑。并借由此项目,对类型项目研究策略进行总结,希望对日益发展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文化产业类型项目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促进生态保护与景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场地与环境认知

1、区位概况

项目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运城位于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以及山西向西向南的桥头堡和大通道的战略地位。解州镇位于运城城镇发展主轴上,是运城向西发展的重要中心城镇。同时,解州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景区――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帝主祠,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祖茔。关帝庙、关帝家庙和关帝祖茔合称“三关”。每年来解州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40万人次。项目规划范围北至盐湖南岸,南至中条山山脚,东至曲村,西至交斜村,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全部重要文保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文化旅游资源。

2、现状主要问题

而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及景观环境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相匹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内长期的农耕、采矿、采盐、盐业生产活动,导致场地及周边山地,林木稀疏,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区域景观面貌恶化。

问题主要包括:

2.1多年采矿作业对中条山山脚区域的林带造成破坏,有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脚以小苗和荒地为主,生态效益和景观面貌不佳。

2.2受盐湖及周边盐业企业影响,盐湖岸边区域植被和湿地基本退化。

2.3部分农田产生了盐碱问题严重。

三、 多层次的生态恢复策略

1、 基于gis分析的湿地生态格局重塑[1]

通过对场地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以及项目组十余人,近半个月的现场踏勘调研,整理出场地现状详细数据。采用GIS软件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梳理出沿中条山山脚山前廊道和联系盐池和泻湖的滨水廊道在内“两横八纵”十条廊道。廊道中包括了滨水恢复生态廊道、山体恢复生态廊道、山体修复生态廊道、雨水径流生态廊道和生物通道五类。

十条廊道的架构,修复了现状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南北方向廊道沟通了场地的山水格局,打通山水生态通道,架构了完善的生态网络。生态网络的架构形成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和山水风貌格局,复合了生态、旅游和文化,将景区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城镇建设融入与生态骨架中,实现景城一体。

2、 分区湿地生态控制导则和景观风貌提升

为确保生态廊道的实施,除了明确廊道宽度、长度、范围,划定生态绿线以外。还参照城市控规标准及深度,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明确规划了分区生态控制导则。按照不同类型廊道的修复改造要点划分为一个湿地公园、七个标准生态修复段。每一个生态修复区段(单元)明确其功能定位、修复目标、景观模式、苗木选择、苗木种植方式、水体营造方式、修复生态技术等。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确保生态廊道的范围合理和可操作,并为景区及产业区地块落实提供支撑,为后续详细景观及生态设计提供依据。

具体包括:

2.1硝池湿地:生态鸟岛,水自然净化系统[2]

功能定位:

纳入城市水系统,作为城市终端湿地;

面向南部城市,作为服务整个城市郊野公园;

承担水净化展示、生物栖息、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

景观导则:

以生态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为目的构建一套水自然净化系统;

构建适合鱼类生存的“浅滩与深潭”,恢复自然驳岸;

构建适合鸟类生存的鸟岛,须种植大量湿生植物;

挡土墙、花池等使用多孔隙生态材料,结合植物种植,为昆虫、爬行动物提供栖息地;

采用净污能力较强的湿生植物( 如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等),构建层次丰富的湿地景观;

以最小干扰为原则,开辟少量场地,开展野外烧烤、垂钓、观鸟、湿地游览等活动。

2.2硝池滨水标准段

景观导则:

模式:硝池+湿生植物带+滨水绿化带+内塘+滨水休闲带

硝池:严格控制人工养殖,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逐步恢复和提升硝池生态功能;

湿生植物带:分层构建滨水湿生植物体系,塑造河岸空间;

篇9

开山采石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造成水土流失、滑石、塌方等地质灾害非常严重,因此,加大对采石塘口进行综合整治显得格外重要,植被恢复是塘口整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采石塘口植被恢复与景观营建应遵循'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持续发展'的原则,要依据塘口土质条件及采石后的立地条件不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覆绿方案。

1试验地概况

云台山山体周围共有废弃采石塘口121个,其中位于主城区12个,位于高速公路直视范围9个,位于主要风景区11个。实验选择位于连徐高速公路北侧的2个地块,1号地块为云台乡朱麻西山石子厂、2号地块为朱麻建筑石料场。塘口场地总面积约11000m,原开采面平均高差约40米,坡面陡峭,一般都在60—70左右。岩口局部山体表部及坡角处有强风基岩及第四系夹石松散坡积物,厚薄不均,一般0—2m,易松散坍塌,但有利于剥离;下部岩石中片麻理产状大多向北倾,倾角12—39之间。岩口及附近无地表水体存在,无大的破碎带存在,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季节性特征明显,绝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形式排泄,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中。

2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通过边坡治理,消除崩塌、滑坡和滚石等安全隐患,采用常规绿化(鱼鳞坑式、点播、扦插等)与喷混植生绿化相结合,促使山体植被恢复,消除山体白化,最终达到边坡岩面的生态环境与周边自然景观相融合。根据试验地现状可分为四部分,第1部分为坡面较平,局部地区有平台,这一地段采用了坑式绿化;第2部分为岩石裸露严重,坡面较陡,可先采用人工降坡后,再进行喷混植生技术进行复绿;第3部分为坡顶和坡下,可采用山顶和山脚原有的浅层土壤栽植垂挂植物和攀缘植物向下垂挂和向上攀缘生长;第4部分为地坪,通过回填土栽植乔木树种。综合可概括为一挡、二喷、三挂、四爬。第1、3、4部分采用植苗造林技术,第2部分采用喷混植生技术。

2.1植苗造林

主要选择坡面较缓,利用原有的自然平台,使用简单的小型工具如风镐、铁钎等开挖栽植塘口,利用人工回填土,栽植乔木、灌木、藤本等。

2.1.1树种选择:试验地面积为5600m,试验树种有桧柏、火棘、海桐、黑松、刺槐、紫薇等,栽植树木3040株。

2.1.2栽植技术:采用风镐挖塘口面积为60*60cm以上,如开挖较难可适当以块石围高,然后回田有机质土,加保水剂、复合缓效肥,厚度不小于50cm。为防止塘内过量积水的情况发生,在底部设置泄水孔或者周遍设计排水沟。

表1造林成活情况调查表

造林树种

造林株树

成活株树

成活率(%)

桧柏

200

187

93.5

黑松

200

196

98

刺槐

200

154

77

紫薇

200

162

81

海桐

1120

1066

95

火棘

篇10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C

苔山风景区位于隆化县伊逊河西岸,多年来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原因形成了大面积的悬崖和陡坡,碎石堆积,草木萧疏,严重影响了苔山风景区的景观风貌。苔山沿伊逊河形成了大量次生裸地(岩石边坡),目前苔山裸岩边坡主要表现为险峻陡峭、物理结构不良、贫瘠、干旱等,对隆化县伊逊河沿岸整体景观、土地资源、居住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均产生不利影响。

县林业局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科学谋划,周密部署,工程分两期完成,明确质量和时间要求。采取工程式生物措施,及时对露天采石场、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复绿。2012年5月份施工一期建设,初见成效。现已完成造林56亩,栽植油松大苗850株,栽植蒙古栎70株;完成秋季栽植前整地23亩;完成幼林抚育20亩;完成边坡裸岩挂网喷播8700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

隆化县苔山地处河北省承德市东北部,南靠滦平县,东北与喀喇沁旗为邻,北与围场县相连。隆化属中温带、半湿润兼半干旱、大陆性季风型冀北山地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春季骤冷骤热,升温快,大风多,气候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气候温和,雨水集中。

二、裸岩边坡现状

苔山治理区域范围内共计有6处岩面,由原采石坑坑壁组成。林业局一期治理选择4个裸岩面进行治理绿化。治理前的裸岩坡面基本无土壤基质。坡度大于70B体娠量假Z较缓部位有少量草本植物涉b眼可辨其身指标减錾教逯患嘀始胁闩级猩倭啃嗄净蚣傩怨嗄旧ぃ渲旮呙飨缘陀谥芪教逋嘈蜕铩W苤教寰诤螅乇碇脖黄苹笛现兀δ芑旧ナВ渚欢问奔涞淖匀桓橹茫蛩亮魇в跋欤墓畚⒑跗湮T教迳衔淳墒牟课唬脖桓哺橇己茫悄疽运墒魑鳎衔∈瑁黄溆辔缤敛荼局参铮猩倭康桶嗄尽?

三、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原则

结合苔山治理区具体情况,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规划苔山综合治理方案,明确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向。依据治理难度,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编制分区治理方案,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工程进行重点防治。并按各分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四、综合生态修复模式

苔山裸岩坡面、地面碎石间含土量少、水分难以保持、太阳辐射强烈导致高温、干旱或水涝等极端环境条件。植被复绿必须有与相宜的立地条件,即需创造和解决土壤条件、营养条件、物理条件和植物物种条件等。同时,要恢复植被,首先需了解植物生长和与其密切相关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按不同类型治理设计的要求,结合边坡物理治理工程的手段可进行以下一种或同时进行数种类型相结合的生态治理,以达到景观要求与生态修复的最优化目的。

(一)堆积体边坡挖种植穴绿化技术。

对坡度60度以下,高度一般不大于60m坡面稳定性好,底质有一定风化性的,清除浮石后交错挖鱼鳞坑,坑大不小于1m,坑低边设弧形石块(砖块)围栏,弧口向上向边延伸50―100cm,离坑底5cm设排水洞,坑内填50cm以上含有保水剂的有机基质(营养土)。

对于种植穴土质不好的,应加大坑穴的规格,并将杂物筛出清走,换上好土。栽植樟子松、蒙古栎,采用支撑树干的外来木材必须杀虫消毒处理。

对坡度较大,高度较低,用扩大境界、放缓边坡、覆土绿化。首先向后或上边扒开泥土堆积层,暂存堆放,然后放缓边坡,再在坡面上回覆堆积保存泥土。

(二)挂网喷播绿化。

苔山裸岩治理项目引进了适用于高陡岩石的绿化技术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本技术是采用特定混凝土配方和混合植绿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一种新技术。此技术的核心是植被混凝土绿化添加剂技术,植被混凝土绿化添加剂是三峡大学的专利产品,它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加植被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增强护坡强度和抗冲刷能力,而且可使植被混凝土不龟裂,改善植被混凝土物理、化学特性,营造较好的植物生长环境。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岩质边坡防护与快速绿化问题,而且在灌草植被与基材的共同作用下,基材的抗侵蚀性会得到进一步增强。此外,该技术还可以保障植被快速成型及生态稳定性。可选择的植物种有狗牙根、紫花苜蓿、根茎羊茅、胡枝子、波斯菊、多花木兰、紫花苜蓿、白三叶等。

(三)柔性防护网系统技术。

倒坡岩石部位采用SNS主动防护网,柔性防护网系统是由菱性钢丝绳网,镀锌铁网双层构成。柔性防护网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以覆盖或包裹斜坡或岩石的主动防护系统和阻拦斜坡上的滚落石的被动防护系统。防治各种斜坡坡面地质灾害和崩塌、坠物等危害的柔性安全防护系统。

(四)坡脚种植穴栽爬藤。

在里面种植耐干旱、贫瘠的灌乔木和藤蔓类攀爬植物,远期藤本与木本结合面式绿化。在种植前,在坑穴、槽台内填充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水分的种植基材(成分与钢筋植生袋笼框内相同),藤蔓类攀爬植物种植在坑穴边缘达到上攀下垂的效果,为加快爬藤的攀爬速度,可在坡面挂塑料网或铁丝网。爬藤类可选扶芳藤、蛇葡萄、金银花、五叶地锦、爬山虎、葛藤。

五、综合生态修复模式效果分析

通过对苔山裸岩边坡的治理,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破损山体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将会大大改善。草木茂盛,植物的叶片可以洗尘、滞尘、吸收有毒物质,释放有益健康的杀菌物质,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发达的根系可以固定砂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贮水能力。生态系统将逐渐恢复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净化大气的功能,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作者:金章利,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李桂圆,刘高鹏,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篇11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篇12

现在,徐州主城区有300亩以上的大型公园、景区、园林近30个,并且全部免费向市民敞开。今天的徐州,正以“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全新景致和“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赢得了人们“错把徐州作杭州”的惊叹!

昔日废弃采石场成为今天的金龙湖宕口公园

9月6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当地林业部门人员带领下,来到了被誉为徐州市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典范的金龙湖宕口公园。今天的金龙湖宕口公园,到处亭台轩榭,绿树葱茏,花香阵阵,但谁能想到,7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废弃采石场。由于历史上无序的爆破和采掘,造成岩体破碎,危崖累累,曾经像“明珠”一般的山体因为人为的开采,整个山体就像“城市的伤疤”。开发区本着“生态修复、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将其打造为一个生态公园,主要体现为“两潭、两岛、一瀑、一谷、一云梯”七大主体景观。

“要是你们几年前过来,根本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徐州市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处处长李全胜指着宣传栏上的一张图片说,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寸草不生”。

“金龙湖宕口公园矿山治理及景观绿化工程包括东珠山北坡、东坡和南坡。”据李全胜介绍,公园用地面积512亩,原始背景为废弃的采石场,山上乱石成堆,日久风化形成宕口,岩体就像一块“城市的伤疤”。开发区本着“修复生态、覆绿留景、凝练文化、拉动经济”的理念,将整个公园“变废为景”,成功打造出一个“显山露水、山清水秀”的金龙湖宕口公园。东珠山宕口公园一期2010年建成,主要以山体绿化为主,已建成的日潭、月潭、珠山瀑布等是公园的亮点,开放后游览者络绎不绝。二期主要包括东珠山北坡、东坡景观绿化工程,已于去年5月完工并敞园开放。

“从外面运来2万多方土,种植乔木1万多株,灌木1.5万株。政府总共投资了9000多万元。”李全胜说。

如今,金龙湖宕口公园内清水交融、碧水满园,园内湖面辽阔、河流蜿蜒曲折,每逢周末,城区及周边群众呼朋唤友,大人带着孩子,纷纷来到这里,既可以浅滩戏水,又能体验瀑布、休闲垂钓,漫步亭台水榭,徜徉小桥流水,尽情享受大自然淳朴的生态风光。

“以前这里都是荒山、秃山,到处尘土飞扬。”正在公园里带着老婆孩子游玩的一位徐州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王先生说他特别愿意带家人来这个地方,金龙湖宕口公园是徐州老百姓周末最喜欢来的地方。

徐州苗圃科技园坐落于著名的吕梁风景区内,位于崔贺庄水库西岸,土地总面积1247亩,是一个集科研、旅游、生态修复为一体的大型苗圃展示基地。

记者看到,园区内包含中心双龙湖垂钓区、自助采摘作物区、紫薇区、落叶乔木区、常绿乔木区、花灌木植物区、球类植物区、新品种技术研究区、经济林植物区等十个观赏区,共种植130余个品种近30万株苗木。

徐州苗圃科技园的建成,为吕梁山风景区又增加了一道优美靓丽的风景线、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园。

徐州苗圃科技园里,记者见到了一位66岁的老汉耿上海,他说自己每天在这里上班,给工作人员做饭,每个月给1400元工资,他家里还有5亩地。农村土地流转,国家一亩地一年给1000元钱,5亩地就是5000元。耿老汉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他还笑着要让记者们尝尝他的家常菜手艺呢。

徐州煤炭规模化开采已有130余年历史,形成了约32万亩塌陷地。塌陷区内房倒屋塌、沟壑纵横,被称为城市“伤疤”。徐州因地制宜,把塌陷区改造成为生态湿地,诞生了上百个湖泊、湿地。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以西晋美男子潘安命名的潘安湖湿地开创了“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建设,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湿地、AAAA级旅游风景区。2015年,潘安湖湿地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金秋时节,行走在碧波荡漾、蒲草摇曳的潘安湖畔,记者团的成员们难以相信,这个今日的“中国最美的乡村湿地公园”,昔日竟是1.74万亩采煤塌陷地。

在潘安湖湿地公园担任解说员的小张姑娘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了,她说每天在工作在湖阔景美、绿林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心情都无比的舒畅,所以干起工作来也是干劲十足。

向荒山进军,石头缝中绣出绿色森林

环徐州皆是山。云龙山、凤凰山、九里山、白云山……72座山峦环抱四周。徐州山体多为石灰岩,平均土壤厚度不超过10厘米,树木难以存活。解放初,徐州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1952年,站在云龙山上,眺望徐州山岭,发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奏响了徐州百万人民绿化荒山的乐章。半个世纪过去,徐州50余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然而,至2006年末,徐州市还有15万多亩荒石山未被绿化,而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2007年以来,徐州市两次启动“向荒山进军”绿色行动,累计投入5.9亿元,向全城的荒山秃岭进军,啃下“硬骨头”。

60年年年栽树,几代人代代植绿,徐州创造了“石头缝里种出森林城市”的奇迹,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1.9%,位居江苏第一位,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2.6%,成功于2013年入选“国家森林城市”。

徐州市贾汪区是一个山区,平原、低山丘陵和采煤塌陷地三分天下。“石灰岩构造的山体由于无土缺水,干旱贫瘠,植被难以存活生长,种子到地里,还没发芽就了,一桶水倒下去,5分钟内渗漏得只剩一片水渍。”徐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梁雄柱介绍。

谁说石山造不成林。据了解,在苏北地区山地绿化工程中,造林技术人员采取引水上山、悬索运苗、施用保水剂等妙招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记者在徐州市贾汪区大洞山景区采访时,贾汪区林业局副局长王春玲介绍,海拔361米的大洞山是徐州市第一高峰,过去岩石面积高达70%以上,且远离河湖水库,是徐州市荒山造林难度最大的地段。

从2010年起,徐州市全面启动“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大洞山被定为首选战场。45家施工单位探索出了引水上山、悬索运苗、爆破碎石、机械挖坑、客土植苗等一整套荒山造林办法。2011年初至2013年底,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投工20多万人次,栽植乔木260万株、灌木320万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大洞山荒山绿化工程已成为全国石灰质山体造林的样板工程。2011年12月6日,国家创建森林城市检查组调研大洞山绿化,连称奇迹。首席专家盛伟彤当场说:“谁说石山造不成林,就请他到贾汪来看!”

据调查,贾汪区2005年以前的年蒸发量平均为1154毫米,自从实施“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以来,近几年的蒸发量基本保持在1052毫米左右,年均蒸发量下降了100毫米左右。与之相对,近几年来贾汪的年降雨量在逐年上升,从年平均降雨量900毫米上升到1100毫米左右,这相当于将贾汪区南迁了400公里。

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贾汪一改往昔的灰色印象,而这也正是徐州市最真切的缩影。

创建森林城市,带给徐州的不仅是一个称号,更是改善生态、延展文化、惠及民生的壮举。

让绿于民,公园免费开放“敞”出宜居家园

记者发现,徐州的公园非常多,而且基本上是没有围墙的免费公园。云龙公园、云龙湖风景区、彭祖园、奎山公园、珠山景区、徐州植物园、汉文化景区、泉山森林公园、快哉亭公园、奥体公园、楚园、龟山汉墓景区、劳武港防灾公园、百果园……这些公园,或新建,或重装,一个个次第绽放。并且,这些公园建成之后,全部免费向市民和游人开放!“让绿于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土地商业价值的诱惑。以云龙湖为例,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政府拍卖环湖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直接收益将超千亿元。然而徐州市却这样算了一笔账:普通市民可能一辈子只去一次五星级酒店,如果做成开放式的公共景区和绿地,市民却可以天天来公园,这样就改变了新一代徐州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在党委、政府为市民建设的“城市客厅”里,老百姓无论老幼、贫富,都能够自由平等地享受美丽景观。

彭祖园位于徐州市南部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江苏省一级园林、徐州新八景,占地520亩。记者现场看到,彭祖园内林水相依,游人如织。一位带女儿来游玩的来的李女士表示,公园免费开放后,在四周设多个出入口,游园很方便。

有“徐州名胜之冠”美誉的AAAAA级景区云龙湖是国内少有的免费开放式景区之一,自然景观独特,历史文化厚重。景区作为徐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先后投资150多亿元,不断完善景区生态系统,加强景区生态环境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彰显“山水城市、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2014年,景区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现在的云龙湖景区,同样也成为了徐州人心目中最美的城市客厅。

事实上,云龙湖景区高标准的改造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样让人赞叹:景区230多个坐凳,全部以塑木做材质,为的是让市民在冬天坐上去的时候也不会觉得冷,同时凳子的高度控制在人体最舒服的42~45厘米,凳子上的棱角都被打磨掉,避免伤到人,甚至连男士坐上去裤脚不能碰到泥土、穿裙子的女士坐上去泥土不碰到裙子之类的细节,都有标准界定。

现在,云龙湖水体超过国家二类地表水质,远远高于城市景观水四类的标准,引来了众多候鸟,野鸭戏水、白鹭纷飞成为云龙湖边常年上演的生态景象。

还绿于民不停歇。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块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的目标,徐州市对城市绿地进行了重点布局和建设。目前,市区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已达到177个,5000平方米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徐州市区已经实现了公园全免费开放,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亲民便民。

煤都秃岭大转身,山水相依总相宜。徐州日渐成为绿色宜居的生态城市,实现了从“黑能源”到“绿能源”的华丽转身。徐州市是国家首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和省新能源高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代替煤炭成为新能源,为徐州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徐州充分发挥板材加工、优质林果、银杏产业、森林旅游四大产业主导作用,大力延伸森林产业链条、提升林业竞争力,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其中板材业产值超过200亿元,落叶水果罐头出口占全国一半左右,涉林旅游成为全市旅游经济重要增长点。

篇13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 355 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 430 k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h值单位,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这两年汛期发水,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造成径流水ph值偏高。“十五”期间,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5年中ph值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 mg/m3,降至“十五”期间的7.26 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这说明,“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由于管理不善,石体材料,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散落堆放,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是造成库区p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明渠段较长,渠道年久失修,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多年来,岩石裸露,植被很差,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由于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2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 m、高20 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裸露,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3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 km,肩负着1 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4参考文献

[1] 郎黎明,沈必成,侯炳红.龙头桥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4):71-73.

[2] 高旭,赵宠富,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