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1:4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对艺术的欣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审美是美术欣赏过程的首要环节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力,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美术欣赏为平台,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著名雕塑家丹罗在自己的创作活动生涯中所得出的艺术感悟。创作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如果一个孩子对社会接触不多,观察的东西也很有限,他是无法创作出带有带有丰富内容的想象画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多注意生活,多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生水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有了形象的来源和发展想象的坚实的根底。
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对抽象派、野兽派的作品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后,他才会凭审美直觉来领略这些艺术品之美。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自去感受,他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欣赏者亲自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自去看,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学习美术是提高审美能力有效途径,审美能力是为了在未
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运用美,为生活增添美。
二、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创造美
再创造性是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性的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用自己已有的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欣赏性的作品,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水平越高,他对作品的再创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作为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即艺术欣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术创作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决定着美术创作的质量、艺术情趣和审美品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创造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知、情、意、行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并借助美术手段,把生活中美的体验,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对发展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美术欣赏的艺术渗透
欣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基础, 美术创作能力的高低与欣赏和审美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影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这是由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相关联的知识,时刻在教学中渗透。
美术欣赏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能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通过欣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对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培养美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智慧,他都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我们却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生活中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满足人们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欣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首要条件。也只有真正懂得、理解什么是美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创造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改革形势喜人,加大了艺术欣赏内容的幅度,高中艺术欣赏课的开设增补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高中阶段长期匾乏的空白,而高等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多达数十门,其内容涉及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摄影、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为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把艺术欣赏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前锋,担负着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强的新一代的重责,如何进一步重视学校艺术欣赏教育和怎样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开展艺术欣赏,解决在学校艺术教育实践中,艺术欣赏内容的丰富与教学课时的稀少,艺术欣赏形式的多样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充满种种矛盾的艺术欣赏教学现状,找出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办法来改变它,使我们的学校艺术欣赏教育真正短时高效,丰富多彩’,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探讨能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艺术欣赏教育观念。
一、艺术欣赏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一些地方存在着重技能,轻审美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倾向,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艺术欣赏就成了薄弱的环节,违背了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原则,严重阻碍21世纪全民族的整体的审美素质的提高。
有专家预言,艺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21世纪产业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通过学校美术欣赏教育对学生实施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讲话中强调指出,要重视美育,不仅小学、初中要开好音乐、美术等谦握,高中、大学也应开设艺术欣赏课,教会学生欣赏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等。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通过学校艺术欣赏教育这一具体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能正确的理解美和感受美,从而为创造美打好基础。
二、艺术欣赏是认识世界的有效方式
艺术欣赏是在接受艺术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戴之情。在开放.的艺术博物院,一个个画展,一堂堂艺术欣赏课中,让学生在漫漫的艺术长廊中流连忘返,品味在人类文化宝库中蕴藏着数不尽的艺术珍品,感受艺术世界的广阔无限,从艺术的解放去认识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国家的人民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取得的巨大成果,例如欣赏彩陶,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历史的人类童年时代”。正如别林斯基说的,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早在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把德国杰出的、为无产阶级大声呐喊的女性艺术家坷勒惠支的版画作品《面包》介绍给国人,通过画中处在历史重压下,为捍卫劳动者而献出自己一切的伟大的母亲形象,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从而使欣赏者达到对世界最深刻的认识,扩大生活的视野。在艺术作品面前感受美,在艺术强大的魅力牵引下,去感慨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
三、艺术欣赏以情感介入为重要标准
欣赏中国花鸟画,认识一个人的情绪、意识,进而体会一个时代的一代人的命运方面往往有更形象的“历史”内涵,明徐渭墨葡萄,作者“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情绪和点点泪痕般的墨叶,使欣赏者在伤口的形式技巧的审美之外,进一步体味到作者凄苦的命运和倔强的个性,对那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意识,以及封建专制下的平民的命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艺术考核教育的重要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起到教化的作用,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只有对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达到了“共鸣”,才能使艺术品的存在具有价值,才能使艺术美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的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胸襟。
随着思维科学的发展,科学家日益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正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上,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所追求的目标就是真理的普通性。艺术通过欣赏作用于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震撼,激发和强化了人的创造冲动,利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比智力更具有功效。
在旧的艺术形式不断翻新,新的艺术形式迅速涌现的今天,只有以情调动学生的全部的艺术审美感官,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领悟各种艺术形式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艺术欣赏以个体感受为评价标准
21世纪对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便是提高整体的审美素质水平,针对学生而言,则指,使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爱美、求美,有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经验,有较强的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就不能沿用旧有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作业评价或用所有学科共用的“百分制”来抽象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实践结果。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有利于艺术的个性发展,对艺术欣赏评价的改革应首先注重艺术的这种个性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实践都给予极其个性化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33-1
一、讲授中西方审美的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像维纳斯那样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灵活的骨骼关节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出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或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
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这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的无视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识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描绘人体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一直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才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二、注意教态,创造一种和谐舒适的氛围
教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外部表情与内在气质的形象反映,它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好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师面带微笑,和颜悦色,会给学生愉快的暗示,学生会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在面对青春期人体的敏感话题时更应该自然大方,不能扭扭捏捏或者故意回避,应传达出一种健康自然的讯息。
三、在愉快的环境中接受人体构造的知识
在教学生学习人体结构时,除了讲解骨骼、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外,还要告诉他们,这个世界由男女两性组成,学习人体结构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内在结构及外部形体。其实这些内容生物课都学过,在美术课上就要告诉学生: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丰腴的曲线美之感。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我在教学时准备了其他特殊道具如体育动态图片和服装动态效果图,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思考体育健儿强健的体魄所体现出的美感;再引导他们回忆看过的服装表演;或看一些体操表演的图片,使他们对女性的丰腴秀美有一定的认识。
四、在愉快的环境中直面人体
人类自从认识到自身性的差异后,千百年来,对男性人体美及女性人体美的认识便有了某些标准。在西方,人们将其分别归为崇高(壮美)和优美(秀美)的对立范畴,在中国则以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来形容。如果说男性人体犹如一首交响乐,那么女性人体就是一首小夜曲。
不同的特征从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和《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再从中国汉代画像砖、北魏石窟造像中的男人体和唐代飞天的造型上,就可得到确证。我在教学时将《米洛的阿芙罗狄德》与《掷铁饼者》及《大卫》挂图挂在一起,有些女生甚至捂起了眼睛,我鼓励他们勇敢面对,这并不是肮脏的东西。介绍作者及作品,尤其加深对美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讲解,从人体的健康美出发,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表情也变得自然,我感受到他们心里的变化。为什么希腊雕塑几乎都是雕塑,这是学生常常会提出的疑问,原因在于希腊人对于人体十分崇尚,认为只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他们把关心集体的利益、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心绪宁静、善于克制自己的公民道德,作为完善的心灵寄寓在强健的体魄中而创造出了身心统一的人体艺术形像。希腊人非常重视体育锻炼,自公元前七七六年起,每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他们重视运动锻炼的表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通过舞蹈艺术鉴赏课程的实施使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将世界著名的舞蹈呈现给学生。观看舞蹈表演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其中的舞蹈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讲解,对于感性表现、感情流露、动作协调性,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境等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及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去,使自身的精神形态能够随着舞者的动作变化随机改变,与此同时也会将自身的艺术细胞激发出来,在此鉴赏过程中,不断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
1.2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方面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静态的教学方法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有很好的记忆,因此就不能有更好投入学习的热情。以往学生掌握知识大多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后果通常都是当时会记住知识要点,但不能使之理解,导致遗忘。但是通过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这种感受性、灵活性、节奏性都较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提升记忆力的方法,再把它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使得学习效率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1.3 学生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方面
通过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展示,教师也是乐意听到学生的想法,即使由于表达错误而产生了分歧,也是好的,因为学生通过自我的表现,使自己敢于发言,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在不断进行思想强化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创新的习惯,把创新改革当作是一种乐趣,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在对舞蹈表演进行细致的观赏、深入的探究的时候,其中会发现不可言说的艺术奥秘。这种奥秘就在于通过对舞蹈的鉴赏,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参与能力,将自己不断进行融入,使自身的建设与舞蹈鉴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走出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怪圈,并将这种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渗透到起到教学课程中去,有益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1.4 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默契方面
教师通过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深入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到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天鹅湖》、《千手观音》、《孔雀舞》等舞蹈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一一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和学生对作品的探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与教师不断拉近距离,在进行艺术的交流的时候,互相进步、互相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以往的“上下级”关系打破,从而达到高度的默契。
2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发展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课程实践的时候,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主导的位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后,将艺术气息不断带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师来进行评价,教师“退居二线”,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自我研究,发现舞蹈艺术的灵活性,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比如,学生进行舞曲与舞步的结合阐释,将其中的节奏快慢和情节的流露进行详细阐述。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舞蹈中对细节的把握标准,这是不易的,这是他们通过深刻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还有其他学生也能够就其感性的东西进行阐述,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大胆地畅想,使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2 将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
提到灵感,它并不是自始至终就有的,它会在某一瞬间迸发,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灵感会很多,但是真正把握住的人却不多。教师有责任进行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将学生在舞蹈鉴赏学习中提升一个档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将新型的艺术构想说出来。
进行舞蹈鉴赏,了解到了舞蹈表演、编排、编剧等各个细节的注意事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一定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但是现在的教学不注重创新,学生有一个好的想法,创作出新的舞蹈来了,教师通常不会放在眼中,这就使学生的信心受打击,无法得到鼓励,灵感也会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