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从众心理的作用

从众心理的作用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5:21: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从众心理的作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从众心理的作用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42

本文以2015年江苏省J老师的高三英语课堂为对象,从新课标的角度解读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课堂分析

J老师的课题为高三英语的Reading部分,其教学内容以六个词汇为中心,同时辅以文本的阅读赏析。

首先,J老师以个人秀开场,将本课主要的六个词汇串联起来融入其自我介绍中,既预热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自然地引出了教学内容,并给出交际语境下的使用实例。这正是J老师充分立足于课程标准,对于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的体现。

其后是课文内容阅读。一是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之前所示的六个中心词汇,然而J老师似乎忽略了评价过程,在学生答对时没有赞赏性的鼓励,答错时也缺乏实质性的回应,没有落实新课标“评价建议”中“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这一条,作为观摩者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答完坐下时失落的表情。二是要求学生对一幅图片进行描述,但J老师似乎过分执著于预期目标,不断提示和诱使学生往预期答案上靠,当三次诱导失败后便抛开学生,给出答案让学生直接朗读。这不但无法实现课标所要求的“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习者提高分析能力与认知水平”,甚至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而放弃思考,无益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长远发展。

课堂的第三部分是对于六个中心词汇的解释与应用训练,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这里采用了选词填空、同义词替换、辨别词性、句型操练等方式解释和巩固词汇意义及其用法,遵照了“使学生通过接触、理解、操练、运用语言等环节,逐步实现语言的内化和整合”“创设有利于学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的语言实践活动”的要求。其中“虐待小狗”的图片描述环节尤其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的优势,激起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渴望和需求,使其在真实的交流中主动运用和掌握语言。但J老师仍更多的关注于既定的教学设计和活动流程,常常错失师生互动中本可以激发思考和观念碰撞的机会,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核心教学理念。

在课堂后半部分,J老师播放了有关课文中美国脱口秀明星的视频。这一做法立足于课本,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外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的窗口,“逐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之后,J老师以一首乐观积极的原创小诗结尾,体现了课标“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要求。课后作业是请学生搜集有关笑容的名言谚语,与班级同学分享和交流。这个任务虽然简单,但对于拓宽知识面、增进同学友谊、加强英语学习氛围十分有益,且不会占用高三学生太多时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语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和塑造性格”。

二、讨论和建议

在本次课堂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对于教师理解和实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以下几点建议。

篇2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643-02

Focus on the Theory of Precaution of Disease in Tradition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Function of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 to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Illness

LIANG Cheng-zhi

(Guiga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gang 537100,Guangxi,China)

Abstract:Precaution of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on't cure that disease which is on and what we should do is to prevent disease before it occurs.'It includes two parts:one is that preventing disease before it occurs;the other is that preventing the disease won't be worsening. Precaution of disease in history is based on keeping in good health. A fat lot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of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ng disease won't be worsen,especially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f cure and preventing efficiency is good and side effect is few and fit for long cure. 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 is regarded as typ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uring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illness,a lot of practices proved that this kind of medicine can retard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s illness pathological changes efficiency,this kind of illness complication and reduce the death and cripple rate of it. The data shows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s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prevent disease before it occurs in the theory and the clinic's practice.

Keywords:Compound Danshen Dripping Pill;precaution of disease;heart and blood vessels illness;use medicine in advance

治未病,中医早有论述,其意义一是无病先防,正如《四气调神大论》所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强调了疾病重在预防、养生调控等,但人不可能不生病,所以《丹溪心法》对治未病又有了新的见解:“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因此治未病还包括已病防变,此为其二。已病防变,即对已患有的某种疾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先或长期干预,使疾病不再深化恶化,对疾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首要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高,本文通过探讨复方丹参滴丸(简称滴丸,下同)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作用,阐述中医治未病中已病防变的理论。

1 药理研究证明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滴丸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丹参主要提取丹参素为主的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份,三七提取三七总皂苷。张伯礼等[1]的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滴丸的抗心肌缺血、增强缺血预适应效果的机制,可能与扩冠和激活内源性保护物质的释放有关;丹参的作用侧重于血管,其扩冠效应强于三七,三七的作用侧重于心肌,对缺氧心肌的保护作用强于丹参;丹参水溶性成份适于速效,而其脂溶性成份和三七总皂苷类成份远后效应明显,适于长效;丹酚酸B与丹参酮ⅡA均有抗心肌缺血作用,但各有侧重。李金风等[2]的药理研究结果提示,滴丸对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后所致的钙超载有拮抗作用。赵明中等[3]则证明滴丸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后心肌细胞凋亡等,明显减轻心肌细胞坏死性损伤,显著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江文德等[4]的实验丹参素显著对抗心肌缺血缺氧的作用,可能与舒张冠脉和抗血小板聚集有关。

2 动物实验证明 滴丸具有对微循环障碍的多靶点改善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韩晶岩等[5]通过建立动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设立滴丸预给药组和其它药物预给药和后给药组,实验从血管管径变化、粘附细静脉管壁白细胞数、细静脉管壁DHR(dihgdrorhodaming 123)荧光强度、活体染色肥大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等涉及与反映微循环障碍有关的多个靶点因素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滴丸预给药组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具有多靶点改善作用,表明干预性给予滴丸,对占体内90%,维持机体新陈代谢重要部分的微循环的病变,在各环节进行多靶点调节时,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保护和恢复作用。王芳等[6]以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血栓为模型,实验前预给药滴丸,结果提示滴丸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赵雅君等[7]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变化中,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在缺血前预灌时及缺血后再灌注时用滴丸对心肌给予保护,观察心肌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LPO)变化,设立正常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滴丸前保护组,滴丸后保护组,结果心肌缺血40min再灌注20min,心肌组织内高能磷酸化合物明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多,与正常对照组比P0.05)。表明滴丸在缺血前后的预灌注和再灌注均可通过增加心肌能量储备,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而保护心肌。

3 临床实践证明 滴丸对各种心血管疾病具有治疗和预防其并发症的作用

金明等[8]通过对58例Ⅰ~Ⅲ期糖尿病患者为期3个月的临床观察,认为滴丸在治疗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上,具有改善血管血流变学状态,对眼底微血管瘤、小出血灶等病理改变有减轻、改善作用;在控制微血管瘤、出血,提高视力、改善视野方面具有明显疗效。张雪峰等[9]首次将滴丸应用于高原自然现场低氧环境,对高原心肌低氧症(High Altitude Myocardial Hypoxidosis,HAMH)的人群预防和实验动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滴丸预防HAMH具有效果显著、作用确切、起效迅速、机制广泛等特点。向竹南等[10]在对160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后认为,滴丸对不同程度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与心绞痛分级明显相关,即心绞痛分级愈重疗效愈低,预示早期预防性治疗对心绞痛病情控制和防止心梗发生的重要性。

4 讨 论

无病先防,已病防变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涵,养生调控固然对疾病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但仅是辅助部分,而对于已患有的许多当今尚无治愈可能的疾病来说,寻求有效且宜于长期使用的药物来减缓疾病病变过程、增加远后效应、改善生命质量则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已病防变的实质内容。祖国医学以独特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使中药在已病防变的治疗和预防上潜力深广。复方丹参滴丸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1997年12月,复方丹参滴丸首次以药品身份通过了美国FDA的临床用药申请,并被国家列为临床急救药物之一。如上所述,无论从药理实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实践都须要在预防性给药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临床上比如血栓的形成一般在数小时至十余小时之间,这段时间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溶栓治疗,否则一旦血栓形成牢固,溶栓便失去了可能。所以,不难看出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在已病防变的数千年实践中,着重强调了对防止病情深化的预防性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如心梗、脑血管意外等本身就是原发疾病的深化、恶化,因此早期干预性治疗,对预防未病的发生意义非凡,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所在,也是医务人员指导患者预防疾病深化的必要步骤。

参考文献

[1] 张伯礼,王永炎,高秀梅,等.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C].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265.

[2] 李金风,王孝铭.丹参滴丸对鼠心肌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10):1026.

[3] 赵明中,汪家瑞.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4):288.

[4] 江文德,陈玉华.丹参素和另外两种水溶性丹参成份抗心肌缺血对冠状动脉作用研究[J].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2,9(1):13.

[5] 韩晶岩,秋叶保忠,堀江义则,等.复方丹参滴丸及其主要成份丹参、丹参素、三七、三七总皂甙对微循环障碍的多靶点改善作用[C].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15.

[6] 王芳,刘育英,刘连,等.复方丹参滴丸对光化学反应诱导的大鼠肠系膜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C].第三届全国复方丹参滴丸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28.

[7] 赵雅君,朱世军,史从宁,等.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能量代谢及脂质过氧化物变化及复方丹参滴丸的保护作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3,37(4):290-293.

篇3

一南一北,永盛玩具IT经理刘新荣与《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进行一场相隔两千多公里的电话采访。

从零做起 低调前行

1993年踏入社会的刘新荣没有任何的IT背景。在最初工作那几年,他经历了十多次跳槽和转行,曾做过销售、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和电子技术工程师等等。1997年刘新荣来到中山并结缘IT,1999年加入永盛玩具至今。

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刘新荣认为,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历并不是第一重要,他更看重个人能力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与高度,“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作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玩具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的永盛玩具信息化程度极低,虽然当时企业规模已上万人,可电脑总数不超过10台,主要功能是用33.6k的Modem拨号上网发送和接收邮件。刘新荣回忆道:“我作为IT技术员的身份入职,当时遇到的最大IT难题就是如何能把一个5M的邮件快速发送给客户,因为客户在等我们的交货清单和验货报告。”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作坊式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永盛玩具的业务发展。而由于玩具行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上线ERP系统的时候遭遇了难题。“如果去购买符合永盛玩具需求的ERP系统,恐怕得把所有模块都买了,非常昂贵。”刘新荣被“逼”无奈,开始着手自主研发ERP系统。到了2011年,ERP系统上线,而永盛玩具的信息化规模已发展到六百多台电脑。在这期间,刘新荣也将网络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企业信息化工具武装到位。

就这样,刘新荣与永盛玩具的信息化建设一同成长,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

企业管理模式亟须转型

玩具,已经不仅仅是过去的儿童专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和国际范围玩具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显然,传统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玩具企业的发展,我国玩具企业管理模式亟须“变脸”。

在信息化领域“摸爬滚打”近二十年,刘新荣认为,IT管理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大势所趋。然而,有很多传统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很慢或者重来,根本问题出在了管理模式上――传统管理模式对IT发展的制约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他看来,未来的企业应该是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企业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是由信息化来驱动,而不是像眼下这种“人治”的管理模式。“用信息化驱动的时候,企业的管理将扁平化、透明化,而企业管理的科学程度取决于信息化驱动规则,而不是当下的依赖于人或团队的经历、学历、性格、心情、态度、状态等因素制约。”刘新荣很憧憬信息化驱动的企业管理愿景,“企业管理用信息化驱动,用数据说话占主导地位,企业管理模式会被整个颠覆掉。”

对于永盛玩具这样还保留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制造企业来讲,信息化驱动还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整个管理理论的产学研用互动,经过一段较长时期的探索,企业管理观念的彻底颠覆转变,才能达到真正的信息化企业这个愿景。

信息化战略五步走

在大多数传统制造企业中,IT部门还仅仅定位在服务部门的阶段。刘新荣认为,信息化建设是对企业管理的一种渐进式的整改升级过程。“信息化建设的动机是源于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最终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的。”

他介绍说,企业管理的内容应分为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五部分。这五部分是顺序性的,而信息化建设在理论上也是在经历这样的五步走:MRP、ERP、PDM等算计划管理;OA、工作流等流程再造(BPR)过程是流程管理;企业整体架构则是组织管理;信息化战略规划(CIO职位的设定)是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等则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范畴。

因此,刘新荣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就是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未来的企业管理是信息化驱动的管理,信息化企业则是信息化建设完全融合到企业管理体系中的现代化企业。

刘新荣同时提到,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战术规划,应当从企业的短、中、长期的角度分开三部分来制定。战略规划以当前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优先级,兼顾企业的次要发展方向,统筹兼顾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定位企业信息化战略目标,让战略目标既可达到预期,又具有前瞻性和整体宏观统筹性。

做个有情怀的IT建设者

“我是个直性子,说话不会绕弯。”这是刘新荣对自己性格的评价,不过在他看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和我相处,很真实,很靠谱;缺点就是有时候会让人不爽,很得罪人。”

然而,也就是这样的性格加上凡事不计较的大度,让刘新荣在永盛玩具一呆就是十七年,带领着仅有4人的IT部门团队为永盛玩具的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在这个过程里,他深深地体会到了陪伴企业IT建设成长的成就感。

“应该用情怀去对待企业的IT建设或者CIO这个职位。一个企业的成长,真的需要有人去跟着它、陪着它,IT经理或者CIO的离开,对企业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事情。”

篇4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47-01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一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信念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种“他们是自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四级、六级等全国性考试受到了广泛重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就包括从众心理这一方面。从众心理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儿童、已工作者还是老年群体都无一例外,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口语能力等。在这其中,从众心理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可谓巨大,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课堂参与意愿方面。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课堂现象——不爱主动发言。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国文化重视谦虚,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说错挨批评等。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人数较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公共课堂一般是两个甚至多个自然班共同进行,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回答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在如此众多的同学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压力,不如选择沉默。

其次,害怕错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的敬畏也是一种普遍心理,即使任课教师为人随和,学生也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时会遭到批评。另外,人们常有一种“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会错”的错误心理,这也是学生选择“随大流”的原因之一。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产生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法抓住练习机会。我们知道,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它的培养离不开反复和长期的输出练习。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最重要的练习机会,而从众心理导致他们选择了放弃这些机会,长此以往,必会对他们口语能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

第二,懒于思考。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不再积极思考。“既然不需要进行口语表达,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这一情况长期产生,必然会导致学生不爱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这对口语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泯灭个性。英语口语练习与其他科目不同,绝大多数相关题目与练习都是开放式的,回答可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学生多想出自己独特的答案。但学生不去主动回答,就会导致不再积极思考,随波逐流,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有个性的想法。

四、应对方法

了解了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思考和讨论如何去应对这种影响,怎样使这种阻碍变为正面作用。

第一,利用从众心理,提升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文提到,从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的口语课堂积极性,那么余下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加努力,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机会进行口语练习。

篇5

经过一段时间的用心观察,在体育课的游戏中我发现小超与其他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讲游戏规则时他听得很认真,而且明白得很快,在游戏中非常遵守游戏规则,如果有其他同学违反规则,他都要叫停游戏,和其他同学讲明白,他一本正经的那股认真劲常常触动着我。有一次我参加学校举行的“师徒赛讲课”活动,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而且是二年级的孩子,我担心孩子们会出现意外情况,所以尽量把每一个准备要求说清楚。其中一个要求是全班同学必须穿校服,我怕有的学生忘记,强调了好几遍。到了上课的时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各就各位了,我一点人数少了两个人――小超和宗×。听学生说他俩去借校服了,情急之下,我当时有点生气――唉!又是他!上课几分钟后他俩呼呼地跑来了,我问:“你们干什么去了?”小超回答说:“牛老师,你不是叫我们必须穿校服吗?他忘了,我和他到别班借去了,刚借到了回来。”刚才的气烟消云散了,有一种感动涌上心头。

篇6

国内的文章数量众多,但是精品很少。存在着极大的重复雷同现象。大多是一些小杂志的期刊类文章。真正算得上有价值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从业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写的。但是对问题阐述不够全面系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持。不过有些经验做法也是很值得借鉴的。

国外的文章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他们对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进行的研究也大都放在大的研究之下。几乎没有单独将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研究来作为一个大课题的。

从文章的内容来看,有一下观点基本上被研究者广泛认可的。

(一)、初中生其身心处于一个人生命当中最为特殊的一段时期,其身体发育迅速,基本上在这段时期身体的机能方面从一个儿童状态发育到了接近成人的水平,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和性成熟。身体的发育同时会带来心理的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时期的“我要长大”变成了“我已经长大”。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会让初中生特别向往一种独立性,表现在不想再受家长的约束,想要得到成人世界的承认,能够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但是其身体的发育非常迅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是不可能同身体的发育一般齐头并进,故而只能是落后于身体的发育,其个人认识、思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与儿童时期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但是,因为这种状态与他们本身想要像成人那样去独立承担问题,得到成人社会的认可相矛盾,故而,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矛盾和敏感的。

这种矛盾和敏感,以及迫切想要的独立性,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相关的认识的不足,导致初中生的叛逆心理和从众心理特别突出。先不说叛逆心理,但说从众心理。其从众心理大多是由于其认识、经验、思考能力的不足和成人引导的不够,以及同龄人小群体的自发引导而形成。

(二)、初中生的从众心理大多是盲目从众,消极效应比较大

在众多文章当中,都列举了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的各类危害。其中,本人对其做了简单的分类。

日常生活从众心理消极效应的危害。1.小群体现象。初中生的小群体经常伴随着打架斗殴,甚至违反法律,吸毒、犯罪。一般会影响一个班级甚至是整个学校地学习风气。一部分小群体中的人大部分会从此远离校园,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2.攀比吃穿玩乐现象。这类危害是在学校最为普遍的从众心理现象。“别人有了,自己也要有”的心态,不仅会使班中风气不正,更会给学生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3.追星现象。每当一部青春偶像剧热播,或者像“超级女声”等节目的火热,班内的气氛和话题几乎都会围绕着这一中心。这种现象造成不少学生对“偶像”进行模仿。这些模仿一定程度上对早恋以及叛逆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4.网络不文明现象。当前初中生没有不接触电脑的,但是初中生的网络文明和安全情况让人担忧。几乎随处可见这个年龄段的网民在网上留下的不文明痕迹。非主流、人云亦云的批判、不文明网络用语等几乎成了初中生网民的最常见现象。5.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盲从和人云亦云,使得从初中开始,学生的创造力普遍的开始下降。

偶发事件从众心理消极效应的危害。1.校园踩踏事件。几乎是每年都会出现的事件,给学生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经常是很小的事情,造成很严重的后果。2.自杀现象。初中开始,自杀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更多。这有着其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原因,也有着从众心理的缘故。

另外,从众心理具有其积极效应也是普遍承认的。其最多提到的就是可以应用在学习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

(三)、针对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研究者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对策。大的框架上基本类似: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负责,三方面引导;树立榜样,加强对初中生的教育和引导。

但是在具体方法上却存在着对策空洞,方案不详尽,和方案可执行性不够的问题。大多数只是提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问题,却没有提到具体措施。

二、总结与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来说,这一课题的真正研究者并不多,研究并不深入,不系统,但是也得出了大体的成果框架,取得了一些公认的成果。但是可挖掘的东西依然很多。

主要有:

(一)、当前初中生的从众心理的复杂的表现,除了其自身处于一段身心比较特殊的阶段意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比如当前社会的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不良宣传,家庭成人对孩子的早期成长和初中生阶段的学生身心变化的把握不准和适时的教育不够。特别是家长方面对于刚从童年转入青少年的初中生的教育方式缺乏转变教育内容不相适应等。这一些问题也都是值得挖掘,也是必须要认真挖掘的问题。

篇7

一、大学生从众的常见行为

大学生的从众主要表现在学习、消费、恋爱、就业等方面。

(一)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从众

走进大学校门,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来说,一切都变得不同,所有的感觉都很新鲜。他们会不同程度上的学习宿舍甚至班里的其他同学,他们不但保持自己固有的学习习惯,并且与其他的同学保持一致。而且在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以及作息也容易从众和趋同。如果自己不从众的话,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认为孤僻,与众不同,甚至不合群。大学校园中常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刚进校门时,大家的程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大多数同学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进步与退步。参加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证书考试以及培训、考取各类证书,所谓技多不压人。不管是宿舍,还是班级的同学无不努力的学习,为以后毕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大学生之间的这种心理趋同,正是从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从众

现如今的众多消费群体众,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备受关注。大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所处的群体又十分特殊,所以他们的消费理念和心理都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不同。现在的大学生愿意追求时尚,容易攀比,消费出手阔绰,从众心理也十分明显。尽管家里不是富裕,但是他们为了不被其他同学看不起,不愿意让人说自己穷,他们更愿意在消费上与其他同学保持一致,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

(三)大学生在恋爱方面的从众

进入大学后,学生们都不再似以往埋头苦学,他们放下考入大学的思想包袱,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征途。而且大学生又处在青春期,身体里的荷尔蒙使他们表现出和异流的强烈愿望。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学里面的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有的宿舍几个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往往会觉得是自己哪方面不出众,感觉自己和同宿舍的舍友在这方面没有共同话题。甚至班上一大部分人谈恋爱了,没有谈恋爱的人就会感觉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到群体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向大家看齐。

(四)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从众

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愿意从事蓝领工作,更多的愿意进国家单位,觉得有保障,生活比较安逸。大学生学生在毕业的季节就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或者是加入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大军中。甚至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择业的时候根本难以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从而表现出从众心理,

二、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一)舆论

大学生的三观还尚不成熟,又易受其他人的言论影响,过多的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俗话说“众志成城”,“众怒难犯”,在受挫或是自信心不够的情况下,他们就容易受别人的舆论影响。他们就会放弃自己的原有想法而去在意别人的舆论,行动上就会备受影响。希望自己与别人保持一致,尊重别人的意见,变得优柔寡断,思想易受影响,进而形成随大流的心理,进而走进从众的漩涡。

(二)群体压力

个体在认知,判断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众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然而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却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一种不约而同,他们会在一些方面表现的特别突出。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压力。所以为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大多数学生就会重视群体的压力,从而选择从众。

(三)言语暗示

大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总是以同宿舍、同班级的情况出现,关系好的几个经常在一起,聊人生,聊学习,谈古论今,遇到问题总会大家一起商量,一起解决,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别人的言语暗示,会使大学生很快做出决定,他们会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大家都是为了他好,甚至觉得就应该这样子做。有时候个人可能会产生疑问,但是同他关系好的人又给他讲的头头是道的,也会促使他放弃自己的想法,接受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从众心理。

三、结束语

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重要原因,才能使高校工作者更进一步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大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如果将从众很好地引导大学生,将会使它更加的发挥出它的优势,从而使大学生的发展更加完善,使社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韩华.大学生从众心理,高校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9).

[2] 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篇8

目前,许多方法被采用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如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分层奖励等,这些方法均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问题仍然普遍而又顽固地存在着。如: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英语课堂的发言次数越来越少,时常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观点的欲望,一味埋头于题海,为应试做准备;教师耗费脑筋想出的新方法经常夭折等。作为一线的初中英语教师,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我。究竟还应该采用什么途径来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

2. 从众心理的研究现状

2.1从众心理的概念界定:“从众”是个人由于无形中受到群体影响而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跟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即别人都这么做,于是自己也就这么做,别人都这么认为,于是自己也这么认为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是在群体中生活,因此,人必须而且能够接受群体影响,不仅现实的行为具有感染力,而且认识和观点也有感染力,这就产生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他们的思想、情操、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打扮等,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2从众心理对青少年学生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从众心理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凡对正确潮流、规范、习惯和舆论的依从就是积极从众,会有利于学生发展,反之,不论正确与否,盲目跟随别人做事,则是消极从众,可能导致生存独立性的缺乏。

2.21积极影响。由于从众是个体对大多数人行为的一种妥协与顺从,与他人保持了一致性,因而,可使个体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持,感到踏实、有安全感,更愿意去干。对学校、社会中形成的良好风尚、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造成一种舆论氛围,有利于良好风气的形成,使个体感到一种无形压力,会促发积极从众行为的产生。同样,当群体在学习、行为、生活中具有良性正常表现时,也能使个体受到熏陶,通过先进群体力量促使个体朝好的方面发展。

2.22消极影响。虽然从众心理有其可取之处,但对青少年成长而言,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导致部分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差,缺乏个体倾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一旦脱离群体就很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极度迷茫。

在课堂教学中,从众心理使得部分同学顺从另一部分同学,听从他人差遣,使得个体自主意识在群体压力前持续退缩,从而造成部分同学缺乏独立决策意识,养成了思维依赖性。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思考速度慢,准确性又差,与其说了或做了让人嘲笑,倒不如跟随其他人做,何必自己费神。这种思维依赖性进而又极易引发人格的依赖性,使得这些学生一旦独处就感到安全感缺失,处事犹豫,不敢独自做决定,怕承担责任,凡事以他人为标准。从众心理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总有少数同学(甚至是中差生)会突然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对教师的问题,有其独到见解。但在群体压力—下,为避免“出错”的危险,面对群体的一致见解,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独到之见,使得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肯定,从而影响其创造性思维动机的激发。

3.合理运用从众心理,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

3.1运用从众心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评价是教师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提问,表扬等是教师进行评价的主要方法。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如:降低合格的标准。也就是,增加表扬的人数,使之达到班级的半数以上,甚至更多,由于从众心理,不合格的学生便有了危机感,从而促成其努力向合格的队伍靠近,表扬的效果便达到了。

3.2运用从众心理提高课外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学习兴趣不仅仅形成于英语课堂。由于课外的英语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往往难以调控,目前,主动进行课外英语学习的人数在逐年递减,大部分学生对课外学习只求分数的提高。合理运用初中生的从众心理,能够激发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向组员推荐适合的英文影片或者报纸杂志等,并利用课前、课上或者课后的时间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模仿,表演等,一方面,提高了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3运用从众心理提高小组合作的积极性。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始终是研究的课题。小组成员能否密切配合?能否用英语而不是母语交流?教师可以在小组分组时便考虑到学生间的友情等因素,尝试使几个好友能够同处一组。这样,虽然好友之间存在着英语水平的差异,但是由于从众心理,合作时少了茫然无所适从,特别是在关系密切的好友伙伴群体中,从众行为显得更为明显,好友们的意见和想法往往代替了个人的想法,为了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个人经常选择从众行为,或者由于之间的亲密关系,合作中会畅所欲言,避免了盲从的现象,提高了合作的有效性。

4.研究结论

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尝试运用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本文在认真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本研究课题,并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和证实了它的有效性。本研究认为,对从众心理的合理运用,会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仍然有待更广泛的验证。而且,由于受到研究设计和数据资料的局限,研究结论只是初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一个自发的熵增的过程,也即混乱度和复杂度同时增加的过程。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如何管理将成为一个重大的议题,管理学发展至今,已然成为各大组织一颗璀璨的明珠。无数企业竞相追逐,寻求最好的管理方案以实现其效益最大化。而未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物生产资料趋同的形势下,人力资源的管理必将成为管理的核心,因此人力心理的研究将成为管理的核心方向。而管理心理现象正是一个比较前沿,但是不算完善的学科,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事实论据,在此我仅初步探讨其涉及组织心理方面部分内容。

一、组织群体心理产生原因

人的心理有非常明显的特性。从自身的角度来说,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不确定性是说人的心理变化莫测;不可控性是说有时候自身无法理解和克服自己的心理状态。从对人的角度来说有不可知性和恶意揣测性,不可知性是说明心理状态的隐蔽,让人无法知晓;恶意揣测性是说揣测对方心理的原假设是建立在恶意的角度上的。当然,上述的情况都是建立在一个组织群体之中。先看组织中利己和利人之间的关系,一共有以下几种:自己利己,别人也利己;自己利己,别人利他;自己利他,别人利己;自己利他,别人利他。毫无疑问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说,自己利己,别人利他,那么自身效益最大化;而自己利他,别人利己却恰好相反;而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利他的效益最大,其他所有的效益都不会高。假定一个人会以为其他所有人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必然会选择利己,那么自己利他达到的效益的最小的,因此那个人也会选择利己。每个人的想法趋同,于是恶心循环产生了,个人的利益不大,组织的效益却最小化了。然而正是由于人的心理这些特性,造成了组织利益的受损。我们迫切需要一门科学,能克服这样的心理,于是管理心理学应运而生。由于这样对人对己的特性,使得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存在的很多不确定性,一念之差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结果。

人是一个社会化的群体,每个人都有基本的意识行为,包括知觉、归因、学习、能力、人格态度、价值观、伦理道德等。组织中的个体同样有多种心理与行为,包括心理契约、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平感、组织支持感、组织社会化等。个体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偏好,组织有不同的文化和气氛,所以处于组织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组织环境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于是,行为就成为自身意识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成为了组织中一个与众不同的竞争因素,其中有一种环境我们称之为群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组织中的个体将会产生不同意义的群体行为。

二、组织群体心理现象

群体的行为起于施加于群体的外部条件,经过群体成员资源和群体结构,产生群体行为过程,

产生绩效和满意度。组织群体心理现象特征有:社会堕化作用、社会助长作用、从众行为和去个性化。

1.社会堕化作用

当群体中个人的贡献可以互相累加而增加群体的工作产出时(即人们从事可叠加性工作任务),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体的贡献趋向下降的现象成为社会堕化作用。心理学家谢达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择特定人数进行拉物体的试验,一个人时平均拉力为63千克,8个人时仅有31千克。当人成为群体一员时,堕化效应立竿见影。因为扩散到群体个人的责任已经相当微不足道,较低的责任产生较低的焦虑感,效益自然就低了。

2.社会助长作用

由于别人在场或者同别人一起活动而带来工作效率与绩效提高的现象叫社会助长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做过一个试验,个人在单独骑行自行车的时速为24英里,一人伴跑时为31英里,与人竞赛时为32.5英里。当群体能够为个人带来紧张和兴奋感时,顿时成为了效益的催化剂。

3.从众行为

第二是行为参照,群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将是正确的。情景的确定性程度、个体公开自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之下,观念或行为向着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为了偏离焦虑,服从一个群体的决策分散责任总强于自己决策;己意见的情况、个性特征和群体结构特征是影响从众行为程度的很重要因素。

4.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失去个性。因为群体中的责任分散和模糊,从众的压力很大。

在这四个方面的群体心理特征中,社会助长作用要充分利用。其余的力争避免。组织可以从个人贡献的可识别化、分工责任的明确化以及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性这三个点来加强和控制组织中的群体心理现象。

控制和利用组织心理的另外几类方式主要有激励和沟通。激励的目的在于满足个人成就感,提升个人价值。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教授做过这方面研究,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只不过是20-30%;如果实行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沟通能够为群体和组织成员提供交流感情、宣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的机制,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切实了解个体的想法和需要,满足个人需要。通过这些有效的调节手段,才能充分发挥个人心理的积极因素,避免组织中个人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提升组织效益。管理在于管人,管人在于管心。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才能获得更加明显的成效。

篇10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19-02

情景一:初三某同学在周记中写到:“人家在看、在谈,我不看、不谈,显得太傻冒、太老土;人家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寒酸、太落伍;同学们在一起看、一起聊,我不关心、不加入,就跟不上时代,就显得不合群。所以……”

情景二:班级的几位女同学相约假日上街买衣服,A同学看见一件漂亮的毛衣,式样和面料都不错,她觉得这毛衣就是平时自己一直想买的,怎么看怎么喜欢,可试穿时其他的同学都说不好看,不适合她,可A同学自己就是喜欢这衣服,可在众人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她犹豫了……

以上看似平常的两种情景,却折射出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也就是常说的随大流。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的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它可分为积极的从众和盲目的从众。从众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进入初中的学生生理和心理在迅速的发展,但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对不足,自制力较差,从众心理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特别是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他们身上时有体现。盲目的从众心理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不利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的盲目的从众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盲目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所处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心理的不利影响。家庭和社会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说每位家长都为孩子的成长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但不可否认,有些家长和他的亲友在教育孩子时往往带有一些世俗观念,如“入境随俗,要遇事随和,不要做出头椽子,不要标新立异,人家怎么样,你就怎么样”。长此以往,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形成无主见,“遇事墙头草,两边倒”的盲目从众心理。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而心理发长不够成熟,知识阅历不够丰富,这就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而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2.社会规范的压力的影响。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规范,因而按照规范行事,成了一种心理准则和定式。应该说,这些规范在大部分时候是产生积极作用的,但有时它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使中学生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比如生活中常出现的“少数服从多数”规范往往使学生倾向于从众而避免枪打出头鸟。情景二中A同学就属于这种情况,就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在作祟。

3.生活中的经验压力和情景压力的影响。经验压力引起从众的情况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能力较低的同学,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大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较为明显;第二类经验压力,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者虽然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心保留自己的看法。由于一时的情景所引起的盲目从众,在中学生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例如,一个班级中,假如好人好事没人表扬,坏人坏事没人批评,那么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较易产生盲目从众行为。

二、盲目从众心理的克服

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并不容易,采取的方法不当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更不利学生的发展,要克服中学生身上存在的盲从心理,我认为以下几个方法是可行的。

1.努力践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俗话说“无知出偏见,真知出灼见”。现实生活中学生产生盲从心理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知识,缺乏阅历,学生有了真知就会产生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远离盲从。这就要求:一方面老师要努力践行素质教育要求,改变原有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单一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不是只习惯于按老师的意志和命令办事的方式,不是只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中去,自己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求同学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对原有的自己认为有问题的知识体系要敢于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提出自己见解的过程中才可能慢慢远离盲目的从众。

篇11

一、引 言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与群体发生意见分歧时,个体放弃自己意见并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倾向[1],它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生在社会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年龄相同、心理类似、共同学习生活和成长成熟的特点,这些很容易导致他们在日常行为中相互模仿和跟随,从而产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因此,探析大学生从众心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它的消极影响,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象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社会的共同语言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希望有共同的行为模式。要想成为新时期的一名合格大学生,他们必须在多方面和班级同学、宿舍舍友保持一致,自觉地融入到群体中去,以减少因与群体隔阂造成的心理冲突,展现自己理想化人格的一面,适应大学生活,适应社会。本文通过对某高校500名学生的在线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会表现出以下三大方面的从众心理,如图所示:

从该表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学习从众同学共有423人,占84.26%,选择生活方式从众的同学有350人,占70%,选择择业从众的有430人,占86%[2],无论是哪个方面,受访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从众心理倾向。

(1)学习方式从众

该从众心理主要包括学习、逃课及作弊三个方面。

学习从众。与高中阶段不同,大学进入了全新的“自学”环境。由于大学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区域性和限制性,逐步形成了他们特定的交流圈,从而导致学生慢慢的以自己接触的人或群体为中心,相互效仿、相互学习,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分布在一定的班级和宿舍之中,学习从众从而形成。

逃课从众。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处于相对自由和轻松的环境,因此,也养成了他们的惰性,逐渐形成不好的学习风气。随之而来的逃课现象也随着年级上升而愈演愈烈,成为很多高校的难题之一。

作弊从众。近年来,大学作弊现象呈现出由高年级向低年级学生蔓延,作弊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方式多样,严重妨碍了高校正常的考试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2)生活方式从众

在消费方面,大学生们有了更为宽松的经济条件和相对自由的金钱支配权,许多人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过生日、会朋友、比穿着,名目繁多,盲目从众,出现很多挥霍浪费现象,造成消极影响。在恋爱方面,大学生的生长发育已趋成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非常在意异性的举动以及异性对自己的看法,有着恋爱的冲动。加上高校在学生个人自由管理方面相对放松,所以,高校恋爱现象十分普遍,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什么罕见现象。

(3)工作选择从众

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择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当前的“公务员热”到“大都市情结”的走俏,透露出了大学生选择工作时盲目从众,毫无个人思考的问题,呈现出就业岗位和人才需求比例失调的现象[3]。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塑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尽管他们的生理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熟度还有待提高。针对上述列出的三大从众心理,这里主要分析了产生这些从众心理的原因。

(1)生活环境的影响

生活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和家庭两个方面,他们对大学生心理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些环境成长中,大学生不断接受来自家庭和世俗的观念,潜移默化的变成了自己的处世风格,长久便形成了自己的心理习惯。

(2)人格不完整导致自信缺失

在进入高校之前,学校教育大多属于“填鸭式”,学生都是被动接受,缺乏自主选择权和决定权,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形成了在学校和老师的影响下盲目跟从的“随大流”现象,导致人格不完整,易受暗示和蛊惑。进入大学后,学生一时间适应不了高校自主选择的大环境,在没人引导的情况下失去方向,从而使得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只能跟随“大队伍”,缺乏自主选择的自信,行动上易受他人左右。

(3)责任心不强导致避错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期望得到奖赏而不是惩罚,因此,在人群中个体常常失去自我控制、理性和批判态度,比较容易屈服于不理智的冲动和暗示,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非个体化” [4]。

(4)喜欢群体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在群体中,当群体做出一个决定时,个体由于害怕被孤立,往往不敢表达自己意愿,而是拥护群体做出的决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行为。所以,从众的真正原因是害怕同群体有分歧,孤立自己。

四、从众心理应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性的从众心理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克服矛盾心理达到道德社会化的目的,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5]。

那么,如何利用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呢?

(1)利用从众心理,发挥积极文化的影响力

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校园群体文化,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科技和文体活动,创建一个充满学术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尚的人生情怀,使大学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抗挫能力

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模拟一些受挫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演练中做出群体抉择,达到共同选择目标,这样既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逐步形成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力,又能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

(3)增强责任意识,塑造独立人格

大学生群体虽然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是传统的中华美德和道德认同仍然存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因此,利用不同的媒体方式,比如言传身教、经典再现、主流网站等进行广泛宣传,引起大学生共鸣,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和集体意识,鼓励大学生在遇到责任问题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教育,抓住大学生积极人格特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帮助大学生群体塑造具有积极特征的独立人格[6]。

(4)做好榜样教育示范工作

利用榜样教育和情感带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从高年级大学生群体中选取品学兼优、作风优良、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来引导他们树立起良好的行为方式和大学学习生活习惯,对新生开展“传”“帮”“带”工作,促使学生积极从众行为的发生,达到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此外,要帮助新生做好心理调适,消除他们在陌生环境中的学习生活压力,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5)注重群体教育,提升心理素质

“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抓住大学生在群体教育中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从众心理,注重群体教育导向,为大学生群体创造一个严谨学习的班风、和谐团结的院风及生动活泼的学习社交网络[7]。

五、总 结

进入新世纪,时代的进步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创新发展,需要不断转变工作方式。本文从大学生学习方式从众、生活方式从众和工作选择方式从众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旨在挖掘大学生心理变化和心理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渠道和方法。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君亮.从众心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2] http:///s/bIbURz,http:///s/bEbQNn,http:///s/fIFNvu

[3] 方鸿志,朱玲.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4] 石成奎.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5] 栾忠恒; 李君亮.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J]学理论,2013(9).

[6] 缪勇.刘红胜.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研究[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2(10).

[7] 王喜蔚.从众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史志,2009(12).

注解:

① 李君亮.从众心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3).

② http:///s/bIbURz,http:///s/bEbQNnhttp:///s/fIFNvu

③ 方鸿志,朱玲.从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④ 石成奎.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篇12

中学生处于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的年龄阶段,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奇玩意儿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在保龄球道边、卡丁车上总能看到肩挎书包、胸佩“某某中学”校徽的学生族的身影。如今,很多学生对“DDR跳舞机”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这种消费心理的支配。

2、兴趣性

据了解,有的学生是“追星族”,每月开支中的大部分即用在了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有的学生是DIY(组装电脑迷)或“小网虫”,钱包里的不少储蓄自然花在了采购相应的软、硬件或书籍上……总的来说,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换言之,兴趣爱好越广泛,所花费的款项也就可能同比例增长。

3、从众性

身处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风气。这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流,更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于是有许多中学生加入了追赶潮流的大军。

4、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推出了许多商品,导致中学生消费的无的放矢。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用不了多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甚至是否有使用价值,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中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79-01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一方面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常常以标新立异的装束和独特的言谈举止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自制力、意志力及分辨是非的能力都不是很强,往往会陷入焦虑、困惑和迷茫之中,导致行动上随波逐流,思想上迷失自我。

李焕是我校一名临床专业的学生,他性格内向,一与陌生人说话就脸红。在班中年龄最小,经常与大他两三岁的同学一起玩。平时去干什么或不干什么他从来不作决定。面临毕业分配时,其他同学根据自己所好决定到公司去。一来能将自己所学医学知识用到市场营销的专业实践;二来争取将来能有出息,当个公司经理或总裁什么的。于是几个同学纷纷行动,很快与大小公司签了约。而李焕呢?他深知自己性格不适合从事竞争激烈,商业气息太浓的工作,但又想,几个朋友都去了,自己不去,不是太各色了吗?于是,他也和一家大型医药销售公司签了约。同时拒绝了一份适合自己到医院上班的工作。但工作没几个月,他觉得自己实在无法融入单位的商业氛围中,也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里不能充分发挥,因而感到压抑,情绪低落。而此时他的朋友则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自己的公司干的有声有色。最后,他还是回到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李焕的曲折在于他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方面做出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当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是“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产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 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团体压力。如团体的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李焕主要受朋友的信息压力,而导致他不十分情愿地进了公司。因为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别人获得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多数人都赞同的意见正确的概率高。因此, 是否同意多数人的意见就成了人们评价自己个人的判断和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致使别人提供的意见、信息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

2. 从众心理使人获得安全感。比如有时我们在街上溜达, 看到许多人排队买东西, 虽然不知买什么, 但想着这么多人买的东西准不会错, 于是也跟着排队。在毕业分配时也一样, 许多人都想去的单位肯定好, 于是, 也跟着凑热闹, 也不想想各人之间的差异, 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3. 从众心理使个体容易为群体接受, 使人有一种归属感。人是社会的人, 需要群体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从群体中获得自己想获得的认同和情感满足。尤其是在毕业分配的关键时期, 任何一名毕业生都想得到一份同学认为好的合适的工作, 以得到亲戚朋友的赞许。因此, 一些毕业生还来不及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草草地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性别、年龄、个性和从众心理也有一定的关系。岁数小的人易从众, 个性随和自卑感较重的人也容易倾向从众。

大学生从众行为的利与弊:

从众行为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众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一个社会需要共同语言、共同的价值与道德观、共同的行为方式,作为担有预期社会化责任的大学校园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如果不能在很多方面与班级体里同学保持一致,那他就会被群体视作异类。反之为了融入到群体中去,采取从众行为便可以减少心理冲突,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有很多大一新生就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离开家庭贴身的照顾,时感孤独寂寞,于是为了和同学打成一片便采取从众行为。而同时这也为后期的大学四年生活是积极还是消极埋下了伏笔。

2. 理性的从众行为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独立意识增强,但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交需要强烈;求知欲旺盛;自我期望值高等。这些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对所属群体具有较强的归属需要,而要获得归属感,从众就是一个必然选择。大学生对其群体的从众,有益于具有开创性的大学生群体亚文化的形成及发展,促进社会主流道德的发展变化和完善,并产生德育的群体效应。

3. 盲目地从众使个体失去个性和创造性。从众行为是在群体压力下发生的,因此盲目从众会使自己失去个性,限制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失去接受挑战的机会。大学时代是追求个性、完善人格的时期,盲目的从众会使思维形成依赖性,遇事不动脑筋就随从于别人。尤其对于那些在班级、宿舍中处于劣势,容易放弃己见而从众的学生就更不可能在大学期间完成真正锻炼自我的任务。久而久之形成强烈的依赖性,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毫无主见。

4. 被动从众诱发大学生心理障碍。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只会是退化自我真实性格与实力,使其独特失去价值。被动的从众带来只有迷茫和无措。

那么, 怎样才能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呢?

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评价, 扬长避短,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争取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增强自信心。一般来说, 自信心和个性强的人, 从众行为少,,缺乏自信,个性软弱的人从众行为较常见。因而, 毕业生应该在毕业分配过程中保持充分的自信, 敢于面对社会中的问题, 相信自己能在求职大战中战胜对手, 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好工作成千上万, 然而并非都适合自己。因为任何工作都有其特殊要求, 如学历、专业、性格、性别等等。我们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特长, 确定适合自己的地方、岗位和任务。

在分配时, 如果觉得自己年龄还小, 阅历不够丰富, 看问题不够深刻, 易受他人影响,你可以求教自己的父母, 长辈及老师, 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集思广益。这些都可以有效避免不良的从众行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