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4 16:32: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篇1

最早的汽车电源仅仅需要满足汽车的基本点火需要就可以了,但是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适应于更多人的需要,因此汽车的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也得到了不断的加深。在当今汽车制造业日益严峻的竞争趋势下,谁掌握了市场需求和核心科技,谁就更具竞争力,企业只有加强科研领域的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于生产,才会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总之,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以及CAN、LAN、MOST三网合一技术是符合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的。

1 新型电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1 汽车电源电压的发展历程

在汽车制造和产生的初期,汽车的电源仅有7V,7V的电压足以满足发动机的点火需要,但是后来汽车的发动机技术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发动机的实际功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汽车的电源供电压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这种背景条件下,14V的汽车电源幸运而生,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种14V的汽车电压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并一直应用了近半个世纪。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汽车电源电压需求的增加,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室内的舒适度以及安全方便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被逐渐的应用与汽车之中,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一些豪华车的需要,一些车辆的发动机功率都已经达到了一个更好的程度,这就要求汽车电源电压进行不断的升级,开发并应用新型电源是汽车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42V电源的应用发展分析

随着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高,汽车的功能性也变得比以往更强,42V电源的出现为汽车的很多功能提供了便利,在汽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大大提高了汽车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主要得益于曲轴―起动机―发电机系统,该系统简称为KSG,这种系统目前最适合在42V的电源电压条件下使用,长期以来,很多的汽车生产厂家都在对这种KSG系统进行开发和应用。基于42V电源条件下的KSG系统大大缩短了汽车的启动时间,同时还具有减阵作用和驱动作用,因此提高了整个车辆的驱动系统的工作效率。其次,它使得更多的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可能,以往很多的机电控制系统、空气净化系统、高性能的定位系统和娱乐系统等都需要很高的电源电压才能正常投入使用,而这些系统同时使用仅仅供应14V电源是远远不够的,而42V电源电压的出现和应用确使得这些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了可能,在很多的高科技应用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分析

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使得汽车内部线路系统也在不断增加,电源系统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庞大的线路系统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无论是从汽车的成本控制还是从汽车的工作效率来看,都是具有不利影响的。基于这样一个特殊情况或是基本现实,我们应该在节省成本的基础上尽量的简化汽车内部系统线路,努力实现信息的共享以及数据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信息化的网路技术,其中CAN、LAN、MOST 三网合一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AN、LIN、MOST 三网合一技术中的CAN总线是数据传输的重要基础,CAN总线的分类很简单,主要包括低速和高速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其应用的范围不同,比如高速CAN主要用作要求比较高的控制模块,而低速CAN主要还是应用在车身的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控制模块领域。其中的LIN是一种具备局域网功能的局部控制系统,它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成本,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经常被应用在一些对于精度要求比较低的控制系统上,比如电动车窗控制系统、后视镜控制系统等等。MOST网络传输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通信协议的标准控制网络,它具有极强的传输速率,还可以将很多的像音响、导航仪等的总线集成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共享。总之,汽车电子业的基础就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汽车信息化控制系统发展的道路中,CAN、LIN、MOST 三网合一技术必将影响更深,作用更显著。

3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面对我国汽车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分散的缺点,我国更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去应对这一新的挑战。伴随着汽车电源电压的不断升级,大量的电子器件都要随之更新去适应新的电源需求,从而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将造成不小的冲击。当然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这一复杂局面,如果我国汽车工业应对正确,这将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只要以自主研发为主,适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大技术投入,我国汽车工业就有可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国家要对此次电源升级以及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要充分认识汽车新型电源的优点和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努力把握它们之间的契合点,力争我国汽车行业与相关配套行业同时实现质的飞跃。另外汽车电源电压的变化使得更多汽车电子设备的应用成为可能,这势必会引起能源结构的变化,所以在对汽车电源电压研究的同时,同时要多角度观察,把能源政策,技术发展纳入研究的范围,以实现电源资源的节约。整个汽车技术的发展,无论从哪一国的发展计划来看,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也正是政府不断地创造条件与对厂商的引导,才使得这些研发企业得以顺利发展。作为汽车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电源和网络技术的研究亦如此。所以政府在政策法规、产业政策等方面应创造有更利于汽车电源电压研究发展的环境。

4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人们精神需求的新需要,汽车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才逐渐成为了人们在车辆的选择时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不得不引起更多的汽车制造企业的关注,为了满足汽车的基本供电需求,提高汽车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就必须加强新型电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创新,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汽车的布线和信息共享等技术难题,从而将汽车的生产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理光.国际汽车电子技术发展新动态:42V汽车供电系统[J].汽车技术, 2001(02).

[2]宋飞.浅析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0(35).

篇2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炳林(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

学科历史研究不仅是一门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反思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该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在南国农先生、李龙先生、桑新民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引领下,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也许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或许是对学科理解的不同,电化教育的起源及早期阶段的划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

一、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电化教育的起源

“起源”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事物产生的根源;②发源”。根源指事物最初的发生形态,发源多指江河等开始流出的地方。学科的起源常理解为第一层意思。追溯起源就是探究某事物之成为某物的根源。电化教育的起源指电化教育最初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产生的,也就是最早的电化教育事件诞生的情况。电影学探索电影起源时认为电影诞生于1895年。当时“电影”采用了伊斯门软片,安迪生“影像映出管”和“电影摄影装置”及勒根、亚玛脱“银幕”映射技术,具备了“电影”的基本属性,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诞生。而1891年核心理论申请专利及1833年人生之轮机械发明,还不完全具有“电影”的属性,作为电影的起源不够确切,这是一个“度”。探索电化教育的起源也要把握这个“度”——符合电化教育本质事件的出现。

(二)早期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历经“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早期主要关注视听媒体及其应用。我国电化教育也起源于视听教育,确切地说是电影教育。电化教育的起源也有其他较有影响的说法——泛化说。1995年,《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一文,开启了对教育技术的大讨论。[1]我国学者开始从美国AECT定义的视角勾画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AECT1994、1997、2005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电化教育的历史起源被向前“延伸”了千年,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技术”在教育中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电化教育的本质是“电”化设备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2]尤以电影教育为重。[3]播音与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只用于新闻传播。我国最早的播音教学出现于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我国最早的广播出现于1926年,很多年后才结合无声电影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因此,追溯我国电化教育起源的核心就是探寻早期电影教育的起源。

(三)早期电化教育的取向

早期电影理论催生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取向。电影教育先驱们在电影出现不久便意识到电影的科学传播功能,并将之与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唤醒民众爱国精神、发展民族实力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4]这奠定了早期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大教育取向的基础。

早期人们对电影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广义的观念,凡是市场上供映的影片,施设教育的目的,都属于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则只限于教育影片”。[5]前者认为影片在电影放映的场合,加以利用都可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效果。电影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影片自身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而在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应用目的。按照这种观点,电影教育的边界被模糊掉,起源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事件。后者认为电影教育是运用基于教育目的设计制作的教育影片开展的教育活动。作用对象可以是一般观众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影片设计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机构,更加强调设计的“教育”目的性。这种观点代表了早期电教者对电影教育的普遍理解——基于教育影片的大教育活动。商务印书馆早在1918年也指出电影发展的这种取向,认为我国必须自行制作教育影片,“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风,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以裨益社会教育的目的”。[6]

二、民国电影与教育电影的起源

篇3

1.电影场景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的场景设计最早起源于舞台喜剧的布景,戏剧出现的场次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布景作情景烘托。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场景的设计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在电影追求真实性和情感诉求的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可以把观众带入电影本身所表达的世界,这种真实性感受使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内心产生共鸣。电影是一门空间艺术,讲究立体概念,通常利用空间描绘故事发展。

早期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以梅里埃为先导,他模仿戏剧开始把电影场景设计提升到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上来。从电影诞生之际就有了电影场景布置这门空间艺术,受到戏剧舞台美术的影响,电影场景设计跟随于舞台美术的特色,经过不断发展,使得电影发展越来越多元化[1]。电影场景的设计是全片总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说过:“电影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的新语言,凡观者都能理解。”如今电影作为一种以情感和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需要一个和剧情匹配的空间环境,所有的人物情感,故事脉络都建立在这个空间环境之上。电影空间环境是为了迎合剧情而创造的,是现实生活的还原而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特殊场景。无论什么电影,场景布置都需要涵盖电影的置景,灯光,道具,色彩等元素。电影中的空间场景即使与现实生活无差或差距较小,也能强化视觉感染力。电影场景设计经历了现实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以及后现代主义场景设计风格的变迁,其意义也基本上反映了电影艺术本身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规律发展。

2.电影场景设计的艺术性

电影场景设计是由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构成,内部空间主要指室内空间环境,外部空间只要指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风格呈现多元化艺术风格,由于创作者对剧本的阐述方式和表达方法不同,场景设计也在电影中不尽相同。

2.1电影场景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电影场景设计的真实性和镜头拍摄。电影中真实的场景,让观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剧中人物所体验的生活和情感,一部电影之所以让观者感动,离不开场景的渲染,真实的场景让观者与电影产生共鸣,一些观者沉浸在人物的故事里,为剧中人物而喜而忧。电影的真实性要符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要有年代归宿感和空间真实感。电影场景设计师要尽力去设计符合故事发展背景,符合电影内涵和大众审美的典型场景。

在李安导演的最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旅行》中,我们看到少年派因为灾祸而漂流在大海中的真实场景,电影中值得一提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少年派漂流到海上,大海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的大海使观众看的胆战心惊;其次是电影中的奇幻生物,除了第二主角老虎理查德·帕克逼真的形象之外,还有海中那些布满青苔使人叫不出名字的鱼,留给观众的还有星光灿烂的夜空,景色旖旎的海岛等。这些场景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惊险的故事不得不为电影拍案叫绝。

2.2电影场景中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但其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超现实主义是以“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的幻觉、梦境为主要创作源泉。超现实主义电影设计风格往往强调无理性真实,不协调或不符合传统形象。这种电影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对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布置,需要更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这种“不切实际”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胡乱设计,它需要基于现实,让观者思绪游荡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设计具有不可束缚性,一般情况下,把两个毫无关联的空间物体放在同一个地方,才能表达空间所隐藏的内涵。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主角骑着摩托去了宋朝,在宋朝岳飞抗金的时出现一个现代社会标志的物品是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宋朝”和“摩托”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让观者随着剧本和导演一起在天马行空的空间里畅游。

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车逝》中,主人公在幻境中坐在一张床上,那床犹如一艘小船,在月光下飘荡,画面中的元素脱离正常存在的时空而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时与空的置换,以建构出超现实空间的意境。

2.3电影场景设计中的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的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场景需要有象征意义。现代主义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一种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抽象和夸张,打破传统的再现故事发生场景,而以一种视觉冲击力大,浓墨重彩,明暗对比强烈的手段创造出一种神秘而纯粹的精神世界[2]。现代主义的场景设计注重抽象化真实,立体而抽象的视觉效果驱使观众继续往下看而不觉得乏味。

保罗·安德森导演拍摄的电影《生化危机》讲诉了一个被病毒感染而变形扭曲的社会,主角艾力斯被安布雷拉公司无限克隆,和安布雷拉公司展开一系列斗争与反抗的故事。剧中的场景涉及宇宙,从未有人见过的病毒和克隆技术,如此大跨度的场景使得观众内心期待,使得生化系列电影风靡全球。

3.电影场景设计的重要性

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剧本需要有强大的场景设计做支撑。电影场景能对剧中人物情绪做一个烘托,突出电影主旨,表达人物情绪和增加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电影场景对电影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电影场景设计是电影的重要表现,一个良好的场景设计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场景的创建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成艺术形象,为电影提供表现空间,凸显电影的时空感。

结语

场景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摆设,生活的仿制,自然环境的模拟,场景设计需要符合剧本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整部电影具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岩东.论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45-46

篇4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88-02

弹幕,指的是直接显示在视频上的评论,最早起源于日本,和日本的“宅文化”有密切关系。如今,弹幕电影已经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成为电影观众新的议论焦点。观众可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即时评论、吐槽,同时评论和吐槽的文字会立刻从屏幕上飞过,有时带有其他特效。这种弹幕电影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尤其在年轻人的世界,弹幕电影更是大大满足了他们尽情吐槽的欲望。

一、弹幕电影的起源

(一)“宅腐”、吐槽文化的新热

游离于网络并且不能自拔的人,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同,在虚拟世界中社交欲望强烈的人。在中国,越来越多这样的年轻人加入“宅男(女)一族”,这种群体概念最早源于日本,然而今天,所谓“宅腐文化”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群体,而是存在于大量有抱团娱乐、虚拟社交渴求的人群。他们每遇到一件新鲜事物,或者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乐趣,便有“不吐不快”的心理需求,并且从网络社交里他人的吐槽中获得认同感,满足发泄感、新鲜感、看热闹的心理和猎奇心理,从而形成娱乐氛围。吐槽文化也因此形成。

吐槽,并不是在今天才存在。从古至今,哪怕是妇女们在一起谈论别人的八卦,也可称之为吐槽。如今,各种社交平台使任何人之间都能形成交流、互动,集体讨论电影更不成问题。为了满足观众的吐槽欲望,弹幕电影应运而生,它使观看电影和评论电影同时进行,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表对电影作品的赞叹或批评,形成现场直播式的互动,这是吐槽文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吐槽文化发展的动力。

吐槽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来源于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猎奇、娱乐心态,另一方面也归结于烂片给了吐槽发展的土壤。每一年,新电影层出不穷,然而真正得到赞誉的并不多,在经过多次期待与结果的反差之后,中国的电影观众对国产片成为“烂片”司空见惯,但还是要通过吐槽来发泄对烂片的不满,结果,烂片虽不是好电影,却成为了好的娱乐品。

(二)社交媒体时代的电影发展需求

社交是人作为社会性生物的必需品,而网络社交就扩大了人的社交平台,也给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成功交际的人群以新的交际方式。在今天新媒体时代,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和Mobile(移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的本质,就是将以往一对一(如电话)、一对多(如传统视频网站)的传播方式转化为更加多元、立体的多对多方式。很明显,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交,它将信息在毫无关联的人群间互动、传递,从而形成了社交网络。电影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的代表,自然有加强其社交能力的需求,而及时的电影吐槽,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当时得到热情互动,实现观众本身的社交满足,也完成电影社交功能。

每一部新片无论好坏,总要经历一番观众的口水折腾才能安歇,新的电影功能也亟待挖掘。所以,弹幕电影也是社交媒体发展的产物,使电影具备了社交平台这一新功能,是电影发展的需求所致。

(三)电影营销的手段

当电影已经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而且是营销时代的产物,就注定了电影不仅仅要考虑电影艺术的展现,还要注重发挥其商业价值。甚至在很多烂片的背后,都是电影制作人将电影过于商业化的结果。在电影不仅要博眼球、拼技术,还要夺票房的今天,营销者以各种奇特的方式吸引观众已经不足为怪。

电影要营销,就意味着要有一个卖点。而卖点在于满足观众的需求,不论是好奇心理,还是聚众娱乐心态,弹幕电影都能吸引他们为之消费。即使是烂片,集体吐槽也成为了一个噱头。对于电影营销商来说,票房第一是真理,没有观众,就发挥不了电影的商业价值,更谈不上艺术价值了。

二、弹幕电影的发展概况

(一)牢固的受众基础

在弹幕电影发展的同时,甚至是弹幕电影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广大的受众基础。

弹幕电影突袭电影院,看似突然,实际上在广大的爱猎奇、爱吐槽的观众群体中,早已形成了吐槽互动的电影观看模式。在弹幕电影进入电影院之前,就有很多年轻观众是弹幕网站的用户。弹幕电影的发展是基于这些广大受众的需求,也由此固定了这片受众,从而在这些沉浸于吐槽文化、以娱乐之上的观众中,弹幕电影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争议中发展的弹幕电影

弹幕电影作为商业产物、娱乐产物,不得不遇到传统电影观众的抵制。首先,作为电影作品,将和电影无关甚至破坏电影艺术的文字肆意添加到电影荧幕上,本身就是对作品的不尊重。再次,弹幕吐槽往往是观众短期内对电影的即使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戏谑成分,这是基于对电影艺术不熟悉、不了解的基础上的妄自评论。除此之外,即使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也会受到弹幕的影响,成为吐槽大片。由于中国观众普遍存在对于政治、八卦、流行文化等都有窥视和传播的欲望,而且一般人很容易受到他人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弹幕电影很容易扭曲观众对电影的价值认同。

从营销手段上,弹幕电影也遭受批评。利用吐槽来增加票房,很容易被看做是“卑鄙营销”,因为好电影之所以获得高票房,就在于它的艺术性和宣传的成功,而弹幕电影对电影艺术无丝毫贡献,也不属于宣传电影的范畴。

然而弹幕电影的牢固受众并不因此改变对弹幕电影的热情。他们认为弹幕电影是新形势下电影发展的产物,只要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就是有价值的。部分电影营销商也认为弹幕电影不能单纯理解为营销噱头,而应被看作是新的营销手段。

(三)未来发展方向

弹幕电影因为有其广大的受众基础,所以不会是昙花一现;但因弹幕电影娱乐性质强于艺术性质,所以其受众并不成为电影观众的主流。因此,弹幕电影如果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发展就会遇到瓶颈,只能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寻求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保证弹幕质量,将是弹幕电影发展的原则之一,现在,弹幕技术已经可以自动检测不文明吐槽。

寻求不同观众之间的平衡点,也是弹幕电影未来发展的重点。作为新生的观影模式,弹幕电影有自身的个性,但不能全然不顾反对者的声音,弹幕文明化、简洁化、人性化、将是弹幕电影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

三、结语

电影的出现,代表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狂欢式的现状,它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时代下电影商业文化和社交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推动电影商业化、社交化的发展。尽管弹幕电影与电影艺术本身有不可避免冲突,但作为一种新事物,应该受到理性对待。如果电影制作人用良心制作好电影,营销商在考虑营销时同时考虑电影的社会责任,观众在猎奇、娱乐之外,能有尊重电影、理性吐槽的原则,那么弹幕电影就会获得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微电影起源之——视频广告短片

这种类型的微电影最初尝试可追溯到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八位世界级一流的导演,推出八部具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每部都制作精良。电影的故事性与广告的宣传性结合,使其在很多方面都完全颠覆了以往的广告表达方式。国内的视频广告短片也纷纷效仿。2005年,百度的三则视频广告在网络上受到追捧,在第12届中国广告节上,第一次将代表中国广告创意最高荣誉的全场大奖颁给了其中的《唐伯虎篇》。2006年初,阿里巴巴和雅虎联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邀请知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张纪中围绕“雅虎搜索”创作视频广告短片。在7—10分钟的时间内,三位导演运用了各自擅长的电影风格,陈凯歌的《阿虎篇》充满了人文色彩,张纪中的《前世今生》延续了他一贯的武侠风,冯小刚的《跪族篇》则继续诙谐幽默。这三部短片不仅是广告,更是出色的艺术短片。而真正借“微电影”新概念进行营销的则是凯迪拉克于2010年底拍摄的广告微电影《一触即发》,剧情通过90秒的“微时间”讲述吴彦祖利用调虎离山计脱险的故事。全剧场面宏大,也是第一部大制作的网络微电影。而本片也以史上首部“微电影”概念引发网民关注,短片播出后不久,在百度百科查询微电影定义的就有3万余人次,“微电影”一词开始在网络流行。2011年初,雪佛兰的广告微电影《老男孩》的爆红,直接将微电影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微电影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了一大批电影和视频爱好者。一时间,在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强烈的“微电影”风。

特点一:摆脱不掉的广告气质。微电影的风靡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直接结果。传统广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广令”,针对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时间、长度以及广告类型等作出一系列规定。限广令的对广告微电影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对于广告商来说,视频网站上动辄几百万的点击量,以及低廉的制作发行成本显然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广告是微电影产生的源动力之一,甚至有人认为微电影就是广告的高级形式。从我国网民的实际情况来看,免费服务始终是受众的惯性思维,所以目前微电影还没有具体的收费模式。而要在激烈竞争的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只能通过广告商的投入,来与广告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相对传统的广告植入,受众更愿意在故事化的情境里自然地接受商品和品牌。所以广告微电影可以有效地影响观众的情绪,帮助品牌建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提升品牌美誉度与忠诚度。也正因为如此,微电影目前已经成为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的宠儿。

特点二:短而精的广告化制作手法。传统的影视广告时长一般分为5秒、10秒、15秒、30秒不等。微电影广告追求电影画面的唯美以及广告的宣传作用,因此都是时间短、质量精,时长根据故事内容可展开到30分钟,也可精简为30秒,既适宜深度情感体验,又可简洁明了地推荐商品或品牌。微电影广告仍然是电影,不同的是,商品成为了整个电影的第一角色或是线索。为了增加广告信息的故事性,能够更深入地实现品牌形象、理念的渗透和推广,能够更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广告微电影的故事内容都深度地贴近生活,以日常生活形态作为切入点,很自然地再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断,把商品融入某种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而缩短消费者与广告的心理距离。如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的广告,就是以过年回家为主题,打动了无数离家在外的游子心,完整版全片时长9分48秒,讲述了一个关于过年团聚的温情故事。其精简版则分别以三个孩子为线索将其分成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在30秒以内,都是一则独立的广告。

微电影起源之——网络草根短剧

2003年左右,央视新闻评论部春节团拜会的保留节目《大史记》系列在网络上流行,其中《分家在十月》,讲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闹分家之际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其母本取自两部前苏联经典革命影片《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年》,使用原有电影镜头,只对配音部分进行改动。此后,草根电影爱好者的恶搞拼贴视频在网络上大行其道。2006年初,胡戈截取电影《无极》中的画面,并借用《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及其主持人的镜头和片段,通过重新组合和配音,制作了20分钟的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起网民的追捧,并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热点社会话题。虽然此时的网络短剧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拼贴手法粗糙,而且大部分的画面都是截取其他的影视作品,并非亲自拍摄。后来《鸟笼山剿匪记》和《小强历险记》可以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短片作品了,这些短片的爆红也刺激了网络个人影像的发展,个人化的创意视频开始在网络兴起。2007年初,中国最大的草根电影剧组——“成都草根剧组”成立,团队从3人发展到1000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DV团队。他们倡导原创不恶搞,其拍摄的电影《别摸我》成为国内第一部进入院线放映的草根电影。团队化的制作方式,也大大提高了短片的质量。

特点一:娱人娱己的恶搞精神。恶搞起源于日本,进入网络时代后,恶搞文化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方式。最初受欢迎的《大史记》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美轮美奂的精致画面,他们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娱人娱己的恶搞精神。从一个人的娱乐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个性,从一群人的娱乐方式可以判断一个时代的脚步。而这些恶搞作品往往正在以冷嘲热讽的姿态来解构真实残酷的现实生活,如《红领巾》让我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红领巾所带有的强烈的符号意义;《雷锋侠》充满黑色幽默式的荒诞,没有让我们捧腹大笑,反而是其强烈的反讽意味和现实意义让我们产生共鸣。

特点二:互动参与的口碑传播。最初经典的网络短剧都是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进行的口碑传播。而微博、SNS等社交网络的普及,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轻松有利的途径。微电影的主要传播途径正是在网络围观基础上进行互动参与的口碑传播。在微电影的传播过程中,观众的互动参与更加深入,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互联网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个自主参与的平台,受众充分体验了参与的。《老男孩》过亿的点击率,也主要是靠网友在开心网、豆瓣网等社区网络的分享与口碑宣传。正是通过观众对众多环节的逐一参与,微电影得以迅速传播。

微电影起源之——电影短片

电影短片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已产生,早期的电影几乎都是短片。短片类型丰富,形式也各有不同,是电影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一种形式,它既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个种类。短片也是影视专业的训练手段之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院长蒲剑表示,微电影的形式在电影教学中早就属常规内容。学生们的想象力、创意,正是目前传统电影创作中普遍缺乏的,微电影的形式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发挥空间。2001年伍仕贤打造的片长11分钟的影片《车四十四》,也被看作是国内微电影的最初火种。

电影短片作为学院电影人的练习手法之一,其最大的意义就是形势和内容上不断革新的探索精神。形式上的就是对视听语言的实验,在画面摄影、视觉特效和剪辑技巧方面研究电影实在未知的可能性,探索适合平板电脑、MP4、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的微电影语言。王小帅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上担任评委时曾说过,短片“可以开拓导演思路,探索电影语言的可能性”,在内容上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和类型,更加贴合时代脚步。此外,微电影还需要进行商业价值的探索。微电影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目前微电影的制作还没有走向产业化,盈利模式也相对单一。如何将微电影与新播出平台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其商业价值,成为微电影亟待破解的课题。

微电影是微时代下新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微电影已经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网络的一种主流应用。但是,微电影只有形成规范化、产业化才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因此,微电影需要在继承其前身的视频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特质,才能让微电影这一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应。

(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 济南大学)

篇6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43-02

拉斯维尔[1]影视传播学具有以下五要素: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而这些基本要素在我们所议论的影视传播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传播媒介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形式和载体,也就是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影视传播中,大众媒介是在市场经济中运转,大众自主选择的性质就极为重要,所以一部影视剧让大众的接受则是极为重要的。选择吸引大众的传播内容是影视传播人员必须做好的部分。现在的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在接受着影视传播者通过影视传播媒介向我们传播的内容。

一、影视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影视传播学是伴随着早期电影的兴起与发展逐步衍生而来的,也就是为了将电影更加全面具体的传播给大众而兴起的一门学科。由此可以看出影视传播学的发展就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而不断演进。

既然叫做影视传播学那我们不得不从电影的起源说起,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第一次放映影片《火车到站》,再到电视的兴起,影视剧便潜移默化的进入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随后电影传播技术的发展又经历了默片时代、有声电影、彩、高科技电影几个阶段。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影视传播始终朝着更加人性和便捷的方向发展。随着电影的发展,影视工作者积累的大量经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影视传播学理论,可以说影视传播学理论既是影视发展的结果,也是影视工作者智力的结晶。

二、日新月异的影视传播

传播效果是影视传播要达到的一定的传播目的。如果一部影视剧在其他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好,那么相对来说他的传播效果也应该很好,因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达到一个良好的传播效果是影视传播的最终追求目标,为了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影视发行方通常会绞尽脑汁,而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给一部影视剧的成功锦上添花。因而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传播的形式则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

在早期电影诞生阶段,可能一部影片直到上映也没有什么宣传,顶多有几幅简单的海报。很显然这样简单的宣传手段已很难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影事业。随着影视业的发展,其宣传媒介也变得多种多样:电视广告宣传、媒体网络宣传、海报宣传,以及官方举报的电影宣传活动等等,近年来聊天软件兴起,很多电影制作方更是巧妙的利用微信微博为电影做宣传,都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2](P12)是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界一个重要理论发展,该理论现在己经得到了企业界和营销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近几年来,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一度出现“整合营销热”。

三、影视营销的具体应用

(一)电影《泰濉酚销策略

近年来大陆院线票房可谓是风风火火,2014年总票房已经突破300亿,今年票房实力也不容小觑。取得这样了不起的成绩脱离不了影视宣传的作用。

《泰濉氛獠康缬埃2012年底,在贺岁档强敌如林的大片夹击下,投资仅3000万左右的公路喜剧类型片《人再逋局泰濉飞嫌常上映27天,票房超过11.4亿,刷新国产电影票房记录,并开始逼近《阿凡达》。有人说这是影片内容的胜利,有人说是因为电影档期促成了票房的胜利,但我觉得这是影片营销最成功的一次。可畏的不是票房记录的惊人,而是投入与回报的比例。《泰濉返挠销成本占了电影总成本的50%,而这个标准是好莱坞电影的标准。为了避开《一九四二》、《王的盛宴》、《十二生肖》、《大上海》等大制作电影,光线传媒将《泰濉返牡灯诙ㄔ12月12日,这个时间没有什么强劲的对手,这使得《泰濉房梢栽谝欢问奔淠诳梢砸恢Χ佬恪S捌的导演兼主演徐峥全程参与了影片的营销活动,不仅参与了《泰濉泛1ā⒃じ嫫的制作,甚至参与了影片定档等工作。

《泰濉沸传渠道多样化,大批的广告投放到网络以及与光线传媒合作的全国1200个电视频道,包括火车、飞机、公共汽车、机场、3000多家药店、医院、大学、加油站在内的户外媒体,同时还有新浪微博等网络渠道。在新浪微博上的宣传活动,宣传方考虑到微博用户人数众多以及扩散效应显著还特地增加了微博互动活动,使大量影迷可以参与到影片的宣传活动之中,这使得《泰濉返闹名度大大增加,影片还未上映就有大量的影迷在期待影片,而影片上映之后更是一传百、百传千,最终取得了票房成功。

(二)电视剧的营销策略

在电视剧方面,以前大多是请一些人们喜欢的实力派演员,并没有过多的宣传模式。而现在制作方为了给影视剧达到更大的知名度往往想尽了办法,除了上面谈到的积极营销的方式,制作方往往会制作一些有关主演的绯闻来给即将播出的电视剧造势。

最近的热播剧《武媚娘传奇》得到了极大的关注,首集就牢牢吸引观众目光,收视率达2.14亿,打破了中国电视剧史上开播最高收视纪录,最后就连大结局也创下了近年来电视剧的新高。其中不得不称赞范冰冰在剧中服饰造型方面的用心,独范冰冰在剧中的造型就超过260套,一众演员的戏服加起来有3000套左右。

除此之外,该电视剧的成功,自然有美女范冰冰的超高人气还有剧中靓男美女们的齐心宣传,以及电视剧本身的魅力所致。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电视剧播出前,范冰冰与同是主演的李治廷的绯闻极大的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再加上《奔跑吧,兄弟》正火的李晨与范冰冰的联系不断,这些或多或少的促进了人们的关注度。虽然这样的绯闻炒作并不能通过传统的传播方式来解释,但是我们不得不肯定这种营销方式可以带来的效果。当然,并不是单一的营销策略就能使《武媚娘传奇》如此的成功。其中不乏各类的炒作营销,如“胸器”、“大头剧”等的宣传,更是促进了人们的关注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功的营销策略对影片起积极作用。

五、小结

传播对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好的营销策略更在现代影视业中起了积极作用。研究影视传播学不能局限于研究影视传播学本身,而要借鉴各领域积极有效的方式,为影视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影视业才能健康发展。本文在论述影视传播学发展过程的同时,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分析影视传播学的内容、功能、效果等一系列问题,并浅略分析当代影视剧的营销策略,以便更好的理解传播学在影视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无论国内外,认同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永恒话题之一,像台湾眷村电影《艋胛》,香港卧底电影《无间道》,西方电影《海上钢琴师》《黑天鹅》《辛德勒名单》等等,都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和群体的探索。但是在一部电影中,既有对我是谁的质问,又有对我们是谁的探索,还有对我们未来的疑问,能同时反映这三个主题的并不多见,电影《普罗米修斯》作为《异形》的前传,就是带着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来到人们面前 我是谁?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影片中故事起源于汤占公司的大老板维兰德在垂死之际,希望通过寻找人类起源延续自己的生命,与此同时,科学家伊丽莎白·肖和查理·赫洛维发现人类可能是由遥远星系的外星人创造的。在不同目的的推动下,维兰德派出普罗米修斯号飞船,带领伊丽莎白等科学家以“科考”的名义去寻找人类的起源。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戴维,他是维兰德创造的仿生机器人,维兰德说,戴维的官能、力量和思维都比人类发达千万倍,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灵魂。戴维表面上是帮助维兰德寻找长生不老的秘密,实际上是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于是一群不同目的的人踏上了同样的未知之旅。 

二、 《普罗米修斯》中的认同困惑 

(一)机器人戴维的自我认同困惑 

戴维在电影的开场不久就出现,他有着精致的外表、轻盈而利落的动作,不停地在飞船内忙碌。没人的时候,他看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对着镜子模仿男主角的发型和语言,他还喜欢打篮球、骑自行车。他不需要呼吸,还故意扣上呼吸面罩,即便遭到赫洛维的讽刺。这说明,戴维极力去模仿人类的行为,想方设法地成为人类。他因好奇而偷窥伊丽莎白的梦境,从而思考人类创造他的目的。尽管他比人类聪明千万倍,人类却没把他当回事,甚至认为他和烤面包机没什么区别。听到维兰德赞美他像儿子一样时,他十分欣喜,但随后听到评价他没有灵魂的时候,他的心情如同脸色的变化一样,阴沉又转而隐藏。这说明戴维极力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身份,想成为一个人,人类却没有接纳他,仍把他看做是一个简单的机器。戴维努力向人类靠拢,但总是受到人类的拒绝与嘲弄,这让他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社会心理学中,身份认同的本质是心灵意义上的归属,更关注的是人心理上的健康和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归属。社会心理学家哈金曾说,无数种人以及人的行为与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一起携手诞生。戴维是一个机器人,这种标签他极力反抗,却无法改变。他的身份认同是矛盾的、断裂的,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身份之间没有连接的桥梁,他必须建立起新的身份认同来抵御心理上的不平衡。当他和人类接触多了之后,发现他的造物主们没有他聪明,且血肉之躯不堪一击,戴维由向往人类变得憎恨人类,认为自己是高于人类的存在。他独立发现仍在休眠的太空骑师,首先看到太空骑师留下宏伟壮观的宇宙全息影像图,只有依赖于他,科考队才能够与太空骑师交流,于是,戴维转而希望获得太空骑师的认同。但戴维的结局让观众大惊失色,太空骑师被唤醒后,伸手抚摸戴维,却没有宠爱他,而是像踩死蚂蚁一样用力拧下了他的头,这一刻,失望的戴维几近流泪。可以说,戴维的两次身份认同都以失败告终。影片最后,戴维要与创造了他又被他鄙视的人类——伊丽莎白继续合作,逃离险境。逃离后,戴维觉得应当回到地球,但伊丽莎白重拾梦想,想继续探索为什么外星人在创造了人类之后,又要毁灭人类。戴维不理解为何在乎这些,伊丽莎白说:“那是因为我是人类,而你是个机器人。”这或许就是对戴维两次身份认同失败的最好解答。有研究认为,戴维的塑造违反了科幻作家制定的机器人原则,必须服从人类和必须知道自己是机器人原则(即必须明确自己的身份认同)。本文认为戴维的结局恰恰印证了这些原则,如果机器人不能准确定位,便不能善终。 

篇8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163-02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进程

(一)电影广告化的起源

电影广告化得产生最早从美国的电视栏目里开始。二战后,宝洁公司开始有意识的将其旗下品牌产品及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产品融入媒体节目当中。之后,其他跨国公司看中了电影这种传播媒介带来更广的传播效果,他们开始充分利用电影这种全球化的传播手段。而今天,随着广告手段发展的日益成熟。即便是在在较为脱离实际的科幻电影和动画电影中,也能寻觅到广告的踪影。在电影广告化的宣传中,所要宣传的广告通常跟电影的剧情发展联系在一起,这种表现方式较为隐蔽,尽量避免观众对广告出现之后的不满和反感。通过类似的展现,电影中的广告因素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在影片的展映中,也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二)电影广告化的发展进程

在当今这个崭新的娱乐化时代,广告要想存在,要想实现自己的话语体系,就必须寻找能够保证它自身宣传效果的表现方,而电影与广告的整合发展恰恰迎合了趋势的发展。在我国,电影广告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电影事业的产业化进程,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承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已如箭在弦,这种与产业的融合已经势不可挡,中国电影产业随之被卷入国际化大生产的产业浪潮之中。美国一家报纸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电影市场:“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在这丰厚的市场中,国家上很多电影公司参与到我国的电影市场中,他们凭借丰富的人才管理经验,先进且高效率的经营理念、资本运营手段,非常迅速进入到我国电影市场,并逐渐开始影响整个电影产业。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中,有的电影企业间的竞争会呈现出不良状态。一些比较成功的电影广告化经营案例多是由电影制片方操作的个案型、自发广告的行为。从全球整体的市场经营状况来看,中国电影广告市场还处于电影广告化得发展初期,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比较规范的电影广告经营模式和电影广告体系,它的利润空间和可发展潜力都还很大。我们知道,中国的电影产业不可能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产业,它与其他文化产业有着很多相关性,乃至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利用这种关系,以资本为基础,通过资本制作的投入,广告赞助的投入,电影广告的植入来达到电影与资本的联合,运用资本运作手段,改革电影产业投融资体制,实行产业经营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加速实现资本扩张和产业规模的扩张,提高电影广告化自身的竞争力。电影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产业,具有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大众传媒所不及的特点。用资金、优秀的拍摄团队、顶级的演员、高科技的后期制作和卖力的宣传炒作引起大众的关注,来丰盈电影和广告之间的结合度,这样不但能加速电影的产业发展,也能带动品牌效应所能带来的利益链。

虽然说我国电影广告化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按照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电影正由事业向产业、由计划向市场转化,有理由相信,电影广告化带来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电影广告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任何电影都有自己的内容和叙事方式,而通过电影这个平台存在的商业广告通过考虑每部电影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地点、时间和情节中插入广告的相关性信息,从而使电影成为一种特殊的广告展示平台。具体言说与表现的形式主要有:

(一)镜头背景的表现化

即把企业品牌作为背景广告放入电影画面中,从而展现广告效应。《疯狂的石头》班尼路的品牌标识通过此方法就是很好的表现。

(二)电影情节表现化

电影情节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电影情节的改造和建设,将广告成功地融入电影情节中去,会取得自然流畅的效果。例如,出现在《变形金刚》里的诺基亚手机,通过展示火种源这段情节,诺基亚手机连贯的出现在情景中,体现的效果的确不俗。

(三)电影道具的表现化

即影片中演员所使用的用品用来宣传某品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会不断接触各种商品的,电影按照正常的叙事过程也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到商品的使用。如果女主角在买衣服,就让她穿某牌子衣服,如果男主角开车,就让他开某牌子汽车……把现实生活中人与用品的结合方式,放入到影片中,就是影片与广告的一种有效自然的融合。

(四)品牌广告的特定音效或旋律表现化

具有特定的音效或音乐旋律的广告暗示,使受众联想起某品牌。例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具有标示性的音效和旋律经常运用在作品中,虽说观众不能清楚地看到手机上的品牌标志,但可以通过耳熟能详的特定音效去想起某品牌

(五)冠名形式的表现化

广告用冠名的形式出现在影视作品中。这种方式在电视节目中会经常出现,比如说某栏目或者某电视剧由某公司赞助播出,有的还会出现某某剧场、某某在线、某某直播等形式。这种模式比较直白一些,但是又不同于纯粹的广告推销,而是相对隐性。

以上几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会单独出现某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电影片段中通过不同表现方式的综合从而达到和谐精彩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影片中的制作人员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电影情节的把握,对叙事的描述,以及对整部影片的把握都是影响电影广告化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赞助电影企业和其品牌必须与他们展开非常默契的合作,才能将电影和广告产生互惠互利共同提升的效果。

三、电影广告化的未来趋势

篇9

二、文化生态与中国动画电影之间的联系

生态学是一门“超级显学”,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己经超出了科学范畴,生态学中具有多种生态类型,比如社会生态、市场生态及文化生态等等,文化生态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动画电影事业发展的文化积淀,文化生态与其他生态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它具有开放性、普遍性与发展性等特点,文化生态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所呈现的文化生态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在中国动画电影中充分体现文化生态,需要对我国文化生态的衍变过程有一个清晰客观的了解,只有在全面了解文化生态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将其融入到动画电影创作中,比如说《秦时明月》这一动画电影就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贯穿于整个动画电影中,能够增强动画电影的文化底蕴,赋予动画电影深刻的内涵,文化生态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在传承文化生态的同时大力发展我国动画电影产业,无论是对文化生态还是对动画电影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关注文化生态衍变过程,可以在文化生态中找到新颖的动画电影素材,充分展现我国动画电影史中的全面视野,文化生态可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而动画电影是一种有形资产,文化生态需要通过动画电影这种有形资产表达其本身的内涵与价值。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经历了起源、辉煌、低谷与复兴等阶段,这些都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动画电影创作中融入文化生态,能够使动画电影更加真实。

三、当今形势下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

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状况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在当今形势下大力发展我国动画电影产业,需要了解整个动画电影市场需求、新时代文化背景及人们对动画电影的需求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动画电影,促进动画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动画电影是现今广泛开展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优秀的动画电影产品能够鼓舞观众,给观众一定的精神寄托,丰富动画电影文化内涵,能够为观众提供多重选择,实现动画电影的时效性,动画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在贫瘩的情况下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那么在接受动画电影文化时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与勉强性,这种情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是指观众从心理上喜爱动画。因此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应适当加入一些文化生态理念,让动画电影产品丰富起来,如此一来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市场受到了国外诸多动画电影大片的冲击,逐渐开始与国外进行交流合作,其目的是为了改变我国动画电影的萧条状态。近年来,我国从多个国家引进了诸多类型的动画电影,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比如说《阿凡达》、《爱丽丝梦游仙境》、《玩具总动员》、《哈利拍特与死亡圣器》等这些影片的引进标志着我国动电影事业己经向全球化时代迈进,是我国电影与国际动画电影接轨的重要起点,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动画电影事业的历史性转变,这些影片与我国传统动画电影截然不同,它们属于一种商业大片,这些影片在我国上映后掀起了一阵浪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这一利益驱使下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开始有了转变。我国引进诸多国外大片,大大提高了我国观众的品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本土动画电影的发展进程,制约了我国动画电影产品的生产与推行。面对这一状况,若我国动画电影不进行改革与创新,必然会被国外电影浪潮所覆盖,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我国动画电影开始进行全面革新,完成了新时期的飞跃,国外电影产品的引入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而言有利有弊,一方面它阻碍了我国本土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但是从另一种角度上来讲,国外大片的引入给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带来了一定机遇,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动画电影市场,启示我国在动画电影产业中不应固步自封,在创作中应吸收一些国内外创新元素,使动画电影创作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具备一定的时代气息及人文思想。总而言之要保证我国动画电影具备其独有的魅力,同时增强我国动画电影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合理化进程。动画电影在创作中能够融入多种文化元素,这也是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比较活跃的原因,现今的动画电影己经摆脱了传统动画电影创作中的年龄局限,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虽然国外大片不断冲击我国动画电影市场,但是我国动画电影产业在这一冲击下一直在发展创新,《宝莲灯》这部动画电影标志着我国动画电影产业重新走上了发展创新道路,不再依附国外大片的市场效应,这部动画电影从整个筹备到拍摄发行都是我国导演吴贻弓全面操办的,是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伟大变革,在一定意义上鼓舞了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从事者与创作者。动画电影在创作中要结合艺术性与经济性两方面内容,艺术性可以体现我国特定时期的文化生态背景,而经济性则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提升我国社会经济整体水平,使我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动画电影产业中,这是一个良哇循环的过程,需要我国动画电影创作者以一种包容性的姿态在动画电影创作中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及动画风格特点等,积极面对新形势下动画电影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辉煌。

篇10

中图分类号:J9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149-02

电影在美国是最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电子媒体形式之一。恐怖电影试图激起观众的恐惧心理,不断地吸引着不同受众。随着电影的发展以及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

一、美国恐怖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恐怖电影的表现形式和恐怖内容也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纵观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历史,本文大致把它划分为原始期、发展期、分化期和融合期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原始阶段,它从十九世纪末电影的出现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止,也就是美国电影历史上的默片时期。1910年爱迪生第一次把传说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搬上银幕,宣告了美国恐怖电影的诞生。随后较有影响力的恐怖电影有《科学怪人》(1910)、《吸血鬼》(1913)、《钟楼驼怪》(1923)、《化身博士》(1920)和《剧院魅影》(1925)等。这一阶段的恐怖电影受舞台剧和魔术的影响较大,比较重视舞台布景和演员化装,题材一般局限于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的魔怪。

第二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发展阶段, 处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二十年代末有声电影和电影制片厂制度的出现,美国电影工业迎来了第一次大发展。在1931年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制作发行了《德拉库拉》和《科学怪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奠定了恐怖电影在美国电影产业的地位。紧接着出现的《木乃伊》(1932)、《畸形人》(1932)、《金刚》(1933)和《科学怪人的新娘》(1935)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以低成本和粗制滥造为特色的B级片在四十年代开始盛行,B级片的出现壮大了美国恐怖片的市场,很多恐怖片都作为B级片来拍摄,深受好评的有《狼人》(1941)、《猫人》(1942)、《与僵尸同行》(1943)和《猎尸者》(1945)等。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美国恐怖电影题材很多与第一阶段相同,但是电影拍摄及生产逐渐发展成熟。

第三阶段是美国恐怖电影的分化阶段,从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这一阶段的美国恐怖电影不再局限于各种传说及文学中的魔怪,开始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恐惧,并且常常与科幻的元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拥有巨大破坏力的各种变异怪物开始出现,如《它来自海底》(1955)、《狼蛛》(1955)和《地球与蜘蛛之战》(1958)等。同时,外星人也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题材,如《火星入侵地球》(1953)、《天外夺命花》(1956)和《外星人入侵》(1957)等。六十年代起美国恐怖电影开始表现各种社会恐怖,如表现性格扭曲的人所带来的威胁的《精神病患者》(1960)、《兰闺惊变》(1962)和《蝴蝶》(1965)等,还有表现畸形婴儿的《魔鬼圣婴》(1968)、《它是活尸》(1974)和《活尸归来》(1978)等。另外作为恐怖电影的一个亚类型,肢解电影(slasher film)从七十年代起蓬勃发展起来,它们通常形象生动地描绘病态杀手如何用残暴的方式悄悄跟踪并杀害一系列受害者,如《德州电锯杀人狂》(1974)、《13号星期五》(1980)和《平安夜杀人夜》(1984)等,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混乱和危险。

第四阶段从九十年代开始持续到现在,不同恐怖题材的融合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美国恐怖电影在这一阶段涵盖了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这一时期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经典恐怖电影的重新阐释,如《兰闺惊变》(1991)、《剧院魅影》(2004)和《蜡像馆》(2005)等,吸血鬼和同性恋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主题,如《夜访吸血鬼》(1991)、《本能》(1992)和《女魔头》(2003)等。灾难恐怖片继续盛行,如《侏罗纪公园》(1993)、《异种》(1995)还有《狂蟒之灾》(1997)。还有一些低预算的心理恐怖片,像《第六感》(1999)、《女巫布莱尔》(1999)和《小岛惊魂》(2001)等由于紧紧抓住观众的恐怖心理,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娱乐成为人们最大的精神需求。美国恐怖电影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在商业利益的主导下的恐怖电影紧紧抓住观众喜好,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约束,几乎任何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焦点乃至人们的常生活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成为恐怖电影的取材对象,加上科技与艺术水平的提高,美国恐怖电影不断开创着新的历史。

二、美国恐怖电影的文化内涵

神话和文学是各种恐怖类型的主要起源,二十世纪开始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为各种恐怖类型的呈现提供了新的平台。从文学到电影,恐怖形象的基础结构并没有改变,它们都是人类解释未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同时满足人们理解各种无法控制的抽象事物的心理需求。恐怖电影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因此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不同时期的恐怖电影及恐怖形象。

美国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促成了恐怖电影的蓬勃发展。面对突然降临的生活灾难,让人们彻底地迷失了方向,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恐怖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某种精神寄托与逃避现实的方式。两次世界大战同样激发了民众对恐怖电影的狂热,战争的残酷现实和恐惧不断地投射到恐怖电影中,各种血腥场景映射了现实战争的恐怖,而科学怪人那种死后的畸形重生则成为了部分与死亡恐惧相抗衡的心理慰藉。

美国五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上的,正准备好迎接美好新生活的美国民众发现美国又卷入了朝鲜战争和与苏联的冷战,他们的生活仍然处于各种恐怖阴影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向人们证实了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对核武器的担忧使得各种拥有原子弹一样破坏力的变异怪兽不断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恐怖电影中。同时处于冷战状态下的美国民众对另类意识形态的恐惧,也被反映到恐怖电影中,能控制人的思想的危险外星人成为一个热门的恐怖类型。

六七时年代开始物质繁荣下的美国的社会问题成为恐怖电影关注的主题。对现代科技和生育的焦虑,以及对堕胎问题的争议导致了恐怖电影里各种变异婴儿的出现。性格扭曲的人对社会的威胁也成为流行的恐怖主题,引发观众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还有一些恐怖电影以血腥恐怖的形式讽刺了资本主义下的金钱崇拜。另外恐怖电影中虐待杀害妻子与儿童的情节,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男性的压力与焦虑。

八十年代艾滋病的出现复苏了以往人们对吸血鬼和同性恋的恐怖心理,而吸血鬼不死的形象又为惊慌失措的大众提供了一种护身符式的心理安慰。吸血鬼的形象又再次出现在美国恐怖电影历史舞台中。此外美国恐怖片还反映了消费社会下的心理危机,如《搏击俱乐部》(1999)还有《美国狂魔》(2000)。在极其文明的生活方式下,人类竟然倒退到了最原始的争斗与砍杀中。这些恐怖电影思考了人的本性,探讨了文明与野蛮的关系,揭示了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背后潜伏的危机。

三、总结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构成世界观、价值观、行为甚至是认同性的材料。如何理解分析媒体文本对人们了解时代社会文化有重要意义。美国作为一个电影输出大国,其恐怖电影也占据着大量的文化市场。从发展的角度理解美国恐怖电影的历史及其恐怖类型,受众就能在欣赏同时提高认识水平,在恐怖的表象下深入思考,发掘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受众的媒体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Kellner,Douglas. Media Culture: Culture Studies, Identity and Politics Between the Modern and the Postmodern. London:Routledge,1995.

[2]Skal, Robert.Movie-Made America: A Cultural History of American Movie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4.

[3]Whetmore Edward Jay. Mediamerica: Form, Content, and Consequ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 Belmont: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4]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篇11

一、影视剪辑的意义

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剪辑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

1、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2、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

1、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2、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

四、剪辑师的工作要求

1、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

篇12

1.西方新媒体艺术发展分析

新媒体意识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是由立体艺术演化而来的,毕加索等著名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装饰物、报纸、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的融入不仅让画面更加的生动,而且生活气息浓厚,人们也可以运用画布之外的空间来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渗透,数字技术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并逐渐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而随着近几年新技术的不断传播,也使得在电影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现实内容,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也会置身于这一现实幻想中,给观众留下了虚幻的意识,但这一技术所呈现出的画面又是非常真实的,虚拟现实属于一种在虚拟环境与特定范围内所呈现出现的一种以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主要呈现手段的现代化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在经过不同设备之间的交互处理之后,让观众能够以一个自然的方式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沟通。由此所产生的环境就是观众真实感觉的场所,而且在电脑上看到的所有都是虚拟世界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这其中融入了艺术的成分,那么整个艺术的数字化程度也会随之增多,而此时观众的想象力也就越来越重要。

2.西方新媒体艺术与西方当代电影

电影艺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与新媒体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是有关系的,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传输效率较高的技术手段,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信息自身的传输速度。不仅节省了运行时间,而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有效促进了影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西方当代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指导。新媒体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变了传统的电影艺术形式,而且其影响范围也远超之前任何技术的影响,整个电影制作的过程中都涵盖了高科技技术的使用,打个比方,电影在制作、发行以及放映的过程中,都会随着技术的转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在我国当前的电影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技术不仅会影响到电影艺术的内容,而且还决定了电影的表达形式,给我们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广大观众提供了更精彩的娱乐体验。现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电影行业中,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着全新的媒体艺术形式,为当前的电影制作注入全新的活力。电影工作者在运用新媒体数字技术之后所得到的影像作品,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现实中难以出现的现象都可以在电影中展现出来。这样一来,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电影设计中,大部分镜头除了摄影机拍摄以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的也不在少数,运用这一技术创造出一种开创性的生成图像方法,摄影看不到的东西,计算机技术能够看到,这样一来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也就更加的强烈。是其他电影形式无法比拟的。很多电影中为了给观众呈现更加立体的观影效果,都会用到特效,而这些特效的实现基本上都是基于真实场景模型和电子模型来实现的,还有一部分特效是电影技术人员运用计算机软件制造出与实际拍摄画面相结合而产生的特效内容,能够实现原始三维空间的展示和四维时空效果的提升。除此之外,传统形式下的电影叙事方法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而发生了变化,数字技术不仅让电影的展示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它可以让镜头设置的原则更加完整,再加上图片结合空间、时间所做出的夸张情节,最终呈现出来的视听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很多的电影中,观众也会发现,电影的开头和结尾往往会采用相同的场景转换,如果我们的电影技术人员美育运用数字合成技术的话,这种场景转换基本上是实现不了的,而这种场景转换也能够给观众带来深层次的观影体验,提升电影的内涵。总体来说,西方当代新媒体艺术已经与电影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可以说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

当前电影领域的发展主要是以数字电影为主,而数字电影又强调形象本身的娱乐价值,要确保观众是融入画面中,而不是游离在画面之外,要让观众享受到电影带来的视觉体验,而不是对着屏幕中所表演的故事情节进行客观识别,技术人员在运用数字技术的时候,不仅可以起到丰富电影内容的作用,而且也为当代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更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也更加的真实。

篇13

据统计, 2013年中国电视人日覆盖率为98.42%,中国网民达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在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影视业发展之快令人咋舌。而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的感官。相对而言,文学这种朴素无华,深邃如大海的文学作品,面对如今的读图时代,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线。然而,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使文学作品逐渐跃入大众的眼线。随着科学、经济、信息的快速发展,全国的生活节奏也在大大加快。对大部分人而言,阅读文学作品相对于他们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但电影不同,无论在哪个人群中,看电影都可以作为娱乐、放松、约会等形式来进行着。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甚者深入探究相关的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就如2008年上映由吴宇森执导的《赤壁》,它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场场三国鼎立时期著名的战争,如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等。当众多观众被惊心动魄、淋漓尽致的战争场面震撼的同时,也逐渐了解到三国时期的乱世、战争、烽烟及对中国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认识。当然,对电影里演绎的曹操、刘备、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有甚者,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在这之前呢?又有多少人翻阅过《三国演义》来了解赤壁之战的情节、缘由、经过呢?

是电影,让文学以跨艺术电影改编的形式再次闪亮的跃入大众的眼。人们都说鲁迅的小说晦涩难懂,虽然平时对《阿Q正传》,祥林嫂等略有耳闻,但却是极少人数会去图书馆或书店找书来看。但如果将它拍成电影呢?1956年,由编剧,桑弧执导,自杨、魏鹤龄等主演的故事片《祝福》,让观众们在同情可怜祥林嫂的同时,也感悟到鲁迅先生高超的文学水平,对祖国的热爱、民族救亡的热诚和理性批判精神,深切体会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习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中国农村深受封建文化制度的束缚,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二、文学为电影提供材料

一部好的电影,是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精心演绎的人物,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时代背景,这些都不是凭空想象或信手拈来就可以了的。而电影辉煌成功的背后,文学的身影也呼之欲出,因为文学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材料。2013年4月,赵薇执导的由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的同名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5亿票房的成绩,创造了华语2D电影票房的纪录,也预示着畅销文学作品改编迎来一个新的。在此之前,也有许多根据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都成为华语电影广受追捧的作品。例如,2006年黄鹤逸改编的《东京审判》,2011年鲍鲸鲸改编的《失恋33天》,同年台湾网络起家的作家九把刀改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还有2013年作家郭敬明也将他的小说《小时代》搬上了大荧屏。关于作家电影,作家刘震云曾表示,就是要关注当下生活,要有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评论家李敬泽认为,就目前影视剧创作原创力还比较薄弱的情况而言,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对于影视剧,文学作品可以提供一个丰富的母体,一片沃土。沃土上结出的果实肯定是盆花的果实无法相比的。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难能可贵的,它也蕴含着无数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而它的价值与魅力不应该只有阅读这唯一途径才可以领略到的。电影改编文学作品,使文学作品可以得到更充分的机遇来展现它的光辉。

三、新形势下的潮流

电影的起源地是法国,时间为1895年,随后传到美国,在好莱坞这片土地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传播,而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也就是说,电影已存在一个世纪之久了。电影的发明与发展给人类文明一个全新的冲击,我们也因而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审美时代。在时代的大潮流下,如不紧跟潮流的脚步,不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存在形式,那等待的终会是淘汰。在现下的读图时代,成熟内敛,朴素深沉的文学作品紧跟时代步伐,与电影振翅高飞,给广大观众和读者带来娱乐,知识和思考,也不断提升全民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