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4 16:32: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5-0103-01
一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就是要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培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韩语的积极性。在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跨文化教育的方式,将文化渗透在韩语学习活动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兴趣。
第二,提升学生学习韩语的效率。教师通过在韩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方式,能将抽象的韩语语言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和生动,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才能进一步降低韩语学习的枯燥性,减少韩语学习的单调感,提升韩语的掌握能力。
第三,综合提升学生的韩语沟通能力,这是韩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的,中国和韩国曾经是相同的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中,在文化背景、政治历史、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必将会成为学生学习韩语过程中的阻碍,制约学生韩语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韩语,就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育。
二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原则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方式是要首先将韩国文化引进学习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文化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充分融合,这也是韩语教学在实践中的一种原则性延伸。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时必须要明确文化教育的渗透和导入完全是为了韩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一定要遵循适度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主要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教育手段要符合科学性的原则。在韩语教学中渗透的韩国文化要避免出现主观随意或以偏概全的情况,所引用的教学案例要具备有效性、准确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韩国的文化教育不应该是机械的补充知识,而要结合韩语发展的特点和韩国文化的背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文化介绍,才能更好地达到跨文化教学手段的目的。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在思维模式和意识中的差异,是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的,不能因为不符合中国语言的特点,就对其进行否定。
第二,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与韩语教学的知识有充分的关联性。在教学中引进跨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韩语、应用韩语,不能脱离韩国文化的发展,选择正确的渗透内容,才能在跨文化教育中提升韩国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韩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在讲述韩语基本的知识点时,为了避免知识的枯燥,可以渗透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介绍,韩国民众早期的发展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但是总体来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同中国人之间的宽泛接触。韩国人民是从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业社会开始劳作的,韩国人的文化逐步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在制造铁质武器和铁质工具上,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不断引用案例介绍,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在文化的介绍中不仅会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会学习韩国文化的优点,进而学好韩语,提升对韩语学习的兴趣。
三 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策略
第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韩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灌入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要尽量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韩语氛围,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韩语的兴趣。具体来说,韩语教师在教授韩语单词时,可以对单词背后的文化进行引申讲解,对背后蕴藏的韩国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做不仅反映了韩国民族文化的内涵,还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了韩国文化,提升了学生对韩语学习的兴趣。
第二,提升韩语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教师是整个韩语教学中的指导者,要想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教育,就要加强韩语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韩国的文化背景是十分宽泛的,教师不仅要对韩语的知识有扎实的功底,还要对韩国文化有更深厚的了解,才能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渗透跨文化教育。
四 结束语
在韩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渗透文化教育,这不仅是掌握韩语的一种途径,也是吸收韩国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必经之路。韩语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学习的思维和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对韩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才能使韩语教学更具时代感,才能更好地顺应韩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我国的汉语言文化传承已久,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着、变化着。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和人们对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能够使汉语言文学富有现代信息化的气息,并使其与学生的才情培养相关联,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只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才能赋予现代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生机,使其与时俱进,在实现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才情的培养。
一、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不断创新
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历来是各个阶段都十分重视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映射的表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其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初始阶段,与社会发展速度和进程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将信息化和对学生才情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当今的社会风尚和特色紧密相连,有利于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培养出更具能力和才气的学生,有利于汉语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2.有助于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对我国语言文化和语言使用的学习,其对各种应用文体、语句使用、语言文化等都有着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这门专业可以说是较为“书本化”的一门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时,虽然有很多的社会岗位能够接纳这类毕业生,但是往往因其专业特质而不能委以重任,只做些简单重复的工作,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很大程度上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有关系,以往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忽视信息化发展和对学生个人才行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将信息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中,能够使学生通过对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平台的学习和应用,提高其就业能力。而加强对其才情的培养,则会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具有才情的学生往往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学识,其在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3.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在当代,汉语言文学创新的步伐越来越缓慢,甚至呈现出一种疲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和代表,也代表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为人处世的行为依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的形态已经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说,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将信息化融入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中,有助于汉语言文化的扩散和传播,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必然会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髓完全体现出来,在信息化这一平台的带动下,人们将会对汉语言文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得谦和、文雅的中国传统风貌得到弘扬和发展,因此,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对汉语言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够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为了能够与飞速发展的经济相适应,人们对应用型科学越来越重视,大力鼓励和倡导应用型科学的发展,却忽视了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在教育界,“重理轻文”的理念被许多人崇尚,在教学中重视数理化的教育,而对于文科类的教学却一直不太重视。这种对汉语言文学的轻视态度,不仅使得教师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采用一种应付的态度,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才情,造成了这一学科教学的失败。
2.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私塾、书院到现在的高校,教学形式不断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然而,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教育如若不能随着经济文化和现代的行事方式而适当变革,那么它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就现代而言,很多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与中学乃至小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别,基本上都是对文章的阅读、背诵,对文言文、诗词的阅读背诵这类的强制性知识灌输。这种强调被动接受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才情能力培养,而且教学目标设定的滞后,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太多益处。所以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目标,是发展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任务。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汉语言文学的不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而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却依然显得单一和乏味。很多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时,采取传统的、如同以往教书先生般的单一讲授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注重课堂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而在人才培养上,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才情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学生才情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三、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及才情培养的建议
1.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的重视程度
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关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优良品德的培养,关乎祖国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讲。
首先,在教育政策上,加大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倾斜和重视。以政策和规范的形式将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比如,可以提高各个教学阶段中汉语言文学在整体教育框架中的比重。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以提高学生才情为教学的重要任务,积极鼓励各大高校进行教学创新,对有助于学生才情发展的教学创新予以奖励和推广,并在各类考试中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其次,在资金上,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予以支持。相关部门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努力构建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媒介。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调研和发展,开拓出符合当前主流意识的汉语言文学之路。
2.更新教学理念,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当前文化经济发展的节奏,亟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对各类文章和古文学的背诵以及“模式化”的赏析,以应付考试。这种模式化的教学理念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是亟须改变的。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的革新,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以提高学生才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其实践能力、丰富汉语言文学应用这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我国语言文化、文学内涵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文学素养和以后应对就业所具备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要想促进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就要做好教学方式方法上的创新。首先,应当积极促进信息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点体现在对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上,以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依托的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变得更加立体、形象、引人入胜。同时,还应强化对学生的办公自动化、企业信息自动化的教学和训练,有助于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其次,在保证课堂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比如在对某些古代文学进行学习时,可以采用意境再现等方式进行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辅以琴棋书画等富有汉语言古韵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才情。
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缺乏公众和教育者的重视、教学目标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陈旧等,都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其发展的重视,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等途径来加以应对,使得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和学生才情的培养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学科;教学方式;改革
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指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培养以及个性思S的发展,尤其注重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双方面的培养。根据语文课程的相关教育标准规定,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应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内涵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既可以提高对汉语语言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感悟中国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从小学到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到中职或者本科阶段后,汉语言文学在不同学校内的开展情况各有不同,有的成为必修课程,有的则成为选修课程。从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看来,其本身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各个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是时展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学科。在当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之下,企业需要的人才往往是复合型人才,除了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也强调人才的其他能力,这就包含人文素养。这些都说明,在高中院校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前我国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中职院校的改革,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收到就业压力激增的影响,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不少学生,甚至教师自身都认为汉语言文学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基本理论只是的传输,包括文章结构、写作结构等。有时,一些教师会适当的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阐述,但是仍旧是按照考试的答题模式来进行讲解。学生若不能理解教师所说的内容,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住内容,缺乏人文关怀。
这种不适当的教学方式,是与时展需求相背离的,也难以满足时展要求。在当前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虽然多次被提到,但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很多青年人过于追求物质文化,忽视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公德道德观念淡薄,个人主义盛行,造成这种不良现象的原因最主要都来自于学校家庭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从长远看来,会对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加入人文素养的内容,以此来改善素质教育的现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首先,中职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当把人情关怀放在首位,强调用情感来培育学生仅仅使用专业知识来培养学生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的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但是却难以让学生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必须把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首位。要增加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对美与道德的判断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来感染学生,达到人文熏陶的作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单纯的应试教学模式,脱离了学生情感心理的需求。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从学校层面来看,还应当加强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训练。只有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了,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
四、结语
由于我国中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往往为职业技术培养,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忽视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导致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往往出现匮乏的现象。不少中职院校中虽然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教师深层面来看,该项课程的开展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不少教师把上课看作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极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序开展。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开展,越来越多学校逐步明确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师资力量培养是很多学校的做法。在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方向,让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开展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娟娟.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
[2]王蕾滋.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新西部,2016(04).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汉语言作为语言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广博的内容,博大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这一辈学习和借鉴。大学生是高素质人群,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群,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文素养决定了我国人才未来发展的方向。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现状
1.1国外的汉语言学习掀起热潮
当今世界已经掀起了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并广纳人才,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在欧美国家广泛流行,日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也非常高,日本很多大企业家自己爱读《老子》、《论语》、《周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些我国的经典名著在外国大行其道。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已有60多个国家,1000多所各类学校开设汉语课,不少大学设置了中文系。汉语言文化正是因为其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才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传承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它值得人们潜心学习。
1.2大学的汉语言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相比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汉语言学习,大学汉语言学习课程逐渐减少,甚至有的工科类院校并不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很多大学生也认为汉语言学习在未来的就业中并不重要,对汉语言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其实,汉语言的学习非常重要,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一个人的谈吐礼节就看得出他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也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对新时期中国的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应当责无旁贷。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
2.1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其价值观及行为准则。汉语言的内容有《论语》、《老子》、《孟子》以及唐诗宋词等优秀的文学著作,其中不乏古人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智慧。学习这些古典文化有利于提高阅读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从古典文化中体会到真正的人生智慧,古为今用,用先人的智慧来解决人生中的困惑。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基础,并具有语言文字分析、解读能力。大学生要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气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素质、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在于其是否满口的之乎者也,而是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子。
2.2有利于提高道德品质
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本身就具备许多优越的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中的英雄人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史记》作为司马迁的传世之作,其中记录了许多的人物传记,鲁迅先生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史记,是对人道德品质的洗礼,无论是崇高的理想,还是普世的价值观,都是汉语言文学的巅峰之作。正是从小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之下,才让我们形成了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法律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最低标准,而道德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
2.3有利于充实自己的精神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学术载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代社会多数人追求金钱名利,却忘了精神的追求,内心的安逸。汉语言文学正是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在黑暗中指引人们依旧追求光明、追求信仰的罗盘。汉语言文学用其自身广博的知识,为人们的精神之路开辟道路。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却越来越匮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缺少内心的坚持和信仰,在挫折中选择放弃生命,这些都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找到自我,不随波逐流,有精神追求。
2.4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告诉我们要“以和为贵”,要懂得“礼义廉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有序,这些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正是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使社会发展井然有序,才有了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这正是汉语言文学的作用,让中国社会千百年来遵循着“百善孝为先”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正所谓,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汉语言文学就具备规范人们思想的强大力量。无论是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还是汉语言文学的潜在规范,学习它们都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修正人的思想,保证社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3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中依然重要,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学习汉语言文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我国拥有五千年绚烂的历史文化,在这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语言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精髓,从甲骨文到文言文,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国的语言文化一直在发展,在国际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依靠语言,因此,对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揣摩十分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应用,并阐述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及语言的应用
(一)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讲人际关系的社会,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主要采用应试化教育的方式,重视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二)阅读理解
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理解文学内容,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文字,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作
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是一种静态的文学语言应用,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工作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很准确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1]
二、汉语言文学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意识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给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文化修养,造成“重钱轻文”的不良社会风气。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生活、经济利益方面,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过于漠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对汉语言文学缺乏了解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只注重汉语言文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并不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研究。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很难会有人沉下心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2]
三、汉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
要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和意境解析的能力,必须要培养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学习意识,通过开展汉语言文学辅导班,举办汉语言文学作品大赛,举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交流活动,开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角等活动,来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加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和意境解析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认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增加背诵、朗读、阅读量
阅读、背诵、朗读永远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增加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量,通过反复大量地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印象。另外,可以通过重复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语感,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背诵可以拓展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比如每天的早读课可以用来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是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手段与工具,是教育体系进行深入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在职业院校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实用性与应用性引入到教学当中。
一、汉语言文学在职业教学的重要性及发展追求
汉语言文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措施,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在职业院校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以意识物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1.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教学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人文学科。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现有的相关理论知识全部掌握与领悟,还应当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知识与文化精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过程中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得到升华。
2.汉语言文学的追求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追求实质上也就是对于文学的追求。文学是没有界限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存在形式略有不同而已。对于文学的追求主要强调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一种自然现象。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史相对于一般文学形式的发展历史要早许多,因此不管是从其体制还是要求来说,都相对比较完善。如今,各种语言形式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较为系统的管理控制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文学的追求依然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汉语言的特点及其新方法
汉语言文学在职业院校设立的专业中属于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显然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断创新,选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文学的探究能力。
1.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事实上,汉语言文学是由多重概念以及方式组合成的一种理论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这一门专业在职业定位方面并不具有明确性,应用性相对较弱。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社会各行各业对于技能分工十分明确,这就给汉语言文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要求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向应用性方向发展。汉语言文学是人们通过对过去各个事物的认识来对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根据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分析,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应当从就业必备的几方面入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能力。
三、小结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入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职业院校中必不可少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等优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蕾,邹细华.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的教育教学发展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更是承载着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的艰巨任务。
1审美教育
1.1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对人审美能力的综合培养,是审美感受、想象和创造三种能力的统称。审美的感受能力是其他能力开展的基础,审美想象能力主要是通过将外部感知的知识、能力等要素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力则属于审美能力的高层次,这一层次也是当前审美教育需要达到的标准。
1.2审美活动
第一,对学生的审美欲望进行培养,主要是从学生的审美活动开始的,通过刺激学生的审美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其目的是为了全面激发学生在审美阶段的创造力。审美欲望和审美创造能力都属于整个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之所以会涉及学生的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审美心理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知,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第三,审美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其中所占的比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性化差异,让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能够在这一大教学氛围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2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教学始终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重点教学内容,在经过了新课程改革后,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呈现出了全新的教学特点,其在原有的教学特点基础上又增加了适合现展的相关教学特征。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进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实现了对学生品格的培养,但是从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缺陷,很多高校开设的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相对较少,再加上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内容都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其次,由于教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相对比较落后,使得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教师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中只是关注理论教学,并没有将实践教育列入到重点教学内容中。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得出的结果就是,学生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当作是教学效率的衡量标准。此外,很多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很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学习观念出现了偏差,这一状况的出现也会影响汉语言文学教学目的的实现。
3汉语言文学教学开展审美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3.1挖掘审美教育素材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教师一方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内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从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上入手,教师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文章内容,认真分析作者在文章中所运用的创作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想法,进而通过认知、思考、内化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在整个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汉语言文章中的内涵,才能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文学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的目的。
3.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教师还要在实际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期的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教师也要紧抓学生这一特点,通过汉语言文学本身的魅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第一,熟知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在审美教育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的字词非常感兴趣,尤其对字词结构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这一类学生,教师可以从字词结构方面入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第二,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教师还需要将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连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目的。
3.3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方式
创新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助推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创新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第一,合理安排课时。在课时的设计上,教师要适当增加审美教育的时间,改善传统意义上注重知识点记忆的做法,并引入审美教育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审美需要。第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汉语言文学作品是文章作者想要表达内心情感的主要表达方式,不同读者对文章进行解读时,其欣赏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实际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此外,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文章内容教学的综合性优势,帮助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4结语
审美教育对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帮助的。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重新定位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素材,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创新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是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有效举措,更是全面提升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亚光.加强实践提高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1,(01):27-28.
[2]潘新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0-124.
[3]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5):102-106.
[4]胡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其发展性因素简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3):137-138.
[5]郑健儿,范世清.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2):115-117.
[6]汪聚应,王德军,郭治锋.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泛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06):133-136.
[7]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1):172-174.
[8]郭秀敏,王,王贵宝.关于普通理工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定位与发展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12-114.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众所周知,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色彩和一味地应对考试的观念,使得人们把更多精力放在汉语言文学研究方面,语文教学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要明确的是,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出具有语言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每一个院校都应该以提高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使得语文教育更好地与汉语言文学接轨。
1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1.1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从小学开始就有语文教育了,所以语文教育不是属于一个阶段的教育。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每一个阶段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也是有所差异。每一个阶段的学生特点也不同,所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必然趋势。因此,每一个阶段的语文老师都必须要确定当下的教学目标,要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再针对当前的教学重点与目标提出自己有见解性的看法,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学。我国的汉语言教育虽然已经有了完整教学体系,但是教学目标依然是存在不确定性。语文教学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改变的,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不同,自然语文老师采用的方法方式也有不同要求。汉语言教学应当具有灵活性,在不同阶段教师应当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是把方法搬来搬去,那就显得毫无意义。汉语言教学当中,只有教师先了解学生的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教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够掌握好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1.2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理论教学
要培养更多的优秀语文教师,就应当明白实践的重要性。理论知识只是生搬硬套,真正想要提高自身水平还是需要投入到实践中去。实践经验对于教师的教师方式以及教学质量提高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汉语言的教学中不应当仅限理论教学,要把实践当成重点的课程方向。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实践上非常少,甚至有的学校并无开展实践课程。就算是学历极高教学年限长的教师,文学知识与教学方法都具备一定水平,但是教学实践较少,无法把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实践中去,教学资源无法做到最大化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现象。因此,应当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开展实践课程,让教师能够真正的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更大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的实战经验,让语文老师能够把教学资源更好的利用到实践教学中去,采用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2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对接的优势
2.1整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
每一个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基础的延伸,它更注重的是通过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综合运用的方法,提升每一位学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整合。
2.2提升语言能力
应试教育下的传统道德语文教学模式并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要想改变传统的语文教育,在实际语言应用中将汉语言文学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地传授学生知识,便要将语言文学融入语文教育中。而这,就需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对接。
2.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之所以说汉语言文学对语言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是因其具有艺术性,同时它肩负着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责任。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深入探讨,改变语文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性。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有重大的意义,它能够增强和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陶冶学生的情操。
3结语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压力在不断增大,教师的教学压力也是在不断增加中。语文教学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它是知识与文化传播的灵魂。在学习过程中,繁重的作业以及升学的压力都会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积极性,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应当不断的完善汉语言文字教学,把语文教育与汉语文文字教学做到完美对接,通过实践来加强语文教师的教学训练,提高教学水平,才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家胜,康佳琼.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语文建设,2014(20):21~23.
(二)时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在国际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将汉语言文学学习放在越来越重要位置。以孔子为代表,以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命名一些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设。必须要好好把握这一时机,努力的学习好我们国家母语,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三)自身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深厚文化道德素养,更加可以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汉语言文学学习不仅仅完善了学生道德文化修养,更加对学生人格魅力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汉语言文学学习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有助于学生素质文化修养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拓展汉语言文学是记录我国历史发展变迁一种文字,教师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时候,就像是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幅几千年历史画卷,充分地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尽情的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将历史与现在还有未来进行融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讨论,而不是一味在课堂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解。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虽然晦涩难懂,但只要学生愿意思考、勤于思考,相信一定能够学好这门课。例如,教师在讲解《扁鹊见秦桓公》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揣测角色的内心思想,进而了解课文的主旨。学生通过对《扁鹊见秦桓公》这篇文章进行思考,通过课文可知,扁鹊作为一个人才,在遇到秦桓公几次的“不悦”、“不应”后,扁鹊并没有想方设法的客服各种困难,反而选择了“逃秦”之路。学生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不仅仅掌握了汉语言文学学习要求,还从课文中人物的身上汲取了一些人生经验,扁鹊必须要做到意志坚定,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想起到了净化作用,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学生观古论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方法,对学生汉语言学习跟道德品质培养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并且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文字运用功底。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上到《岳阳楼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头引入岳阳楼壮丽的美景与波澜壮阔场面,使学生立刻感受到岳阳楼吸引中外游客的神秘美景,这样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对课文进行学习。让没有去过岳阳楼的同学能够领略岳阳楼美景以及作者写这篇文章心路历程,更好的帮助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学习。在课文《孔乙己》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课前预习,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声音画面方面背景资料,展示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不同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比较,学生能够清晰认识到人物悲惨命运,看到旧时代封建思想对人们迫害。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使课文中场景能够真实展现出来,更好帮助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现代社会不断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科学技术运用于现代中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为我国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带来新的发展,使中学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三)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中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学生必须树立一种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精神。对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提高个人自身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候,课前可以了解一些课文中重点难点词句的意义。课文中作者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对于作者写下这一句时候的心境,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成绩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各国的影响也逐渐突出,我们在面对全球化为我们带来机遇的时候,也需要看到其带来的挑战。就拿文化来说,现如今人们“崇洋”的现象越发严重,很多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已经慢慢的在人们的印象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洋节日”。我们不是说西方的节日不应该过,而是应该再保有自己“根”,了解自己的节日的基础上,再去吸收国外的节日,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的冲击。汉语言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多人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仅仅限于课本上的文章,而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却能侃侃而谈。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对于国外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只是表面的理解,无法触及到里层。面对这样的现状,汉语言文学应该采用必要的手段去挽救,去宣传。
一、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现如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瓶颈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便是来自学生时代的基础打的不够牢固。在中学时代,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仅是限于语文课上的学习,比较的简单,而此时学习更多是为今后的高考而准备着的。语文这一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显然没有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重要,所以说,教学上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在此时未能培养起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而在大学时代,学生更是看重专业课的学习,也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后,成年人更没有兴趣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仅停留在学生时代。
(二)外语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
外语对汉语言文学的冲击,最为明显的便是英语。英语作为国家间交流的官方语言,虽说使用人数不是最多的,但确实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很多外资企业进入到中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意味着能够找到更好的平台,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社会人士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英语,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自己的英语能力,会从各个方面进行学习,而这其中也就包含了外国文学作品。本身对于自己祖国的文学作品未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而自己开始主动的探求其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被吸引。长此以往,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措施
(一)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式
在学生阶段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学生时代能够接触到中国大量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学作品。其次,应该组织适当的交流会,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分享自己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所得。外国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冲击,可怕的地方在于,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文学作品,忘记了传承。所以说,我们不必害怕主动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只要这些外国的文学作品的学习是建立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并不是阻碍学生去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而应该是在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之前,能够培养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推广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下来的语言,这其中的魅力是其他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本国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引导汉语言文学作品积极的走出去,去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比方说,建设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讲述中国的文化,比方说孔子学院等等。现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利用网络积极主动的去推广汉语言文学。利用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去慢慢向其他国家传递中国的文化。当然了,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隐形因素,便是国家的综合实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文化,这便是经济实力对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发展的影响。所以说,要想中国汉语言文学更好的走向国际舞台,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推广手段,还有经济实力的提升。坚实的经济基础,能够让汉语文化的推广更加的顺利,走的更加的长远。
三、总结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每一位国人都能够很好的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也为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各项考试,还应该是针对学生的长期发展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只有我们自己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我们才不至于担心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文化的流失,我们也不会面临“崇洋”的尴尬境地。在这个基础上,在本国打下扎实基础的同时,我们才有能力、有人才,去国际舞台上推广中国汉语言文学,利用全球化趋势,采用适当的推广措施,去让更多的人来感受中国的文学作品,感受中国的文化。中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必将会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汉语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在国内,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从未停止。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该专业的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文学评论能力和文字输出能力上都有较大优势,但在如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仅仅有语言表达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升工作效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不仅符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也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语言作为人们思想的载体,能促进文化素质的提升,丰富精神世界的内涵,将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能够有效避免知识传输单一性的缺陷,使高等教育与时展紧密结合起来。
2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现状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不适应信息化时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陶冶情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强调实用性人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生产效率决定一切,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显得与社会发展与需求格格不入,该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屡屡碰壁。高校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对于实现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和完善还有一定的困难和距离。
2.2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了信息化应用的相关课程,但课时较少,教师不重视,课程安排也不合理,使其难以与教学计划相协调。其次,汉语言文学信息化改革并不彻底,很多时候只是走形式,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建设了汉语言信息化基地,但受种种因素的限制,基地的利用率不高。
3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的具体对策
面对现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有在熟练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掌握信息化应用技术才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针对以上问题和现状,下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技术提出建议。
3.1建立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素质的提高,也要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使信息化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中来,合理安排课程,加强信息化管理。为了避免信息化管理流于形式,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采用工学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去相关单位或企业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将学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也使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压力与形势,从而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意识会得到大幅提升,工学结合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途径。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空白”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让学生拥有更多自我选择和自主安排的空间和余地,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
3.2增加师资投入,提高对信息化应用技术的重视:教师是将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主力军,只有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自身信息化综合水平,才能更有效的指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教训,使教育主动与社会接轨。教师要定期接受专业化的培训,以便更好的言传身教。学生要积极主动的进行自主学习,不要过于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而要自主学习信息化教程,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还需要学校和相关教师提高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增加师资投入,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良性转型,逐步构建汉语言文学信息一体化教学模式。
总结: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提高国民素质,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高等教育也要紧跟社会节奏,使汉语言文学教学符合多元化时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景宏.浅谈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的重要性及有效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