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平衡的特点

生态平衡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5:05: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态平衡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平衡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064-02

人类对自然环境无节制、无理性的开发利用,滥采滥伐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系统平衡性,严重破坏了部分地区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针对此种境况,我们必须重新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应当把自然仅仅置于一个被奴役的地位,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该以环境的牺牲为代价。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使自然与人类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生态平衡的基本理念

(一)生态平衡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生态平衡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发展到了相对成熟阶段的时候,其中系统内的各个要素与环境之间、各个要素之间,环境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通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使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高度协调一致的关系。换言之,即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间也处于相互协调的关系之中。在一定的时空界限内,系统内的输入和输出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系统自身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状态。首先,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而不是静态的平衡。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的平衡,实际上是处于非平衡状态中的稳态。其次,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是在长时间的范围内形成的。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但从总体范围来看,生态系统是处于平衡的状态的。再次,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的功能,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洁净。但是这种自我修复和调节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便不能够自动恢复。最后,生态系统的维护不单只是维护生态系统最初的稳定和谐的状态,还是指要在人类有目的有秩序的实践活动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一种更为合理的结构,实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很多,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为的外部的原因,一是自然自身的内部的原因。其中,人为的原因占主导方面,是影响生态平衡最大的影响因素。人类为维护自身利益,追求经济利益,过度攫取森林资源,以致地表覆盖物大面积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沙尘暴等恶劣现象,进而导致了气候异常、物种消失、生态系统失衡等,打破了生态原有的结构。罗马俱乐部总裁奥尔利欧·佩奇指出:“自然界以其惊人的智慧发展了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成为生命有机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一种调节装置。这种特性给各种生态系统带来了显著的能力,使之能够排斥外来的污染物或异常物体。但在现代人们的压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打乱了这种制约性。”[1]

二、生态平衡的哲学思考

(一)平衡是最好的状态

现代生态集大成者尤金·奥德姆认为,平衡是最好的状态。他于1981年提出了控制论和自然平衡对比的观点,把自然界看做是一系列成熟的或早期的平衡生态系统,这也使他十分坚决地支持保护土地,使之尽可能地接近于天然状态。

尤金·奥德姆坚持认为,所有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具有“发展历程”——一种能够给整个自然界及各个单独的组成部分以总体方向的发展规划。它们的战略就是“在有效的能量供给和占优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界限内,尽可能达到大而多样化的有机结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处在两种状态之下,一是系统处于向理想目标发展的过程中;一是系统已完成完善过程,达到既定目标,这个目标也就是达到一种健康有序的状态。奥德姆坚信,每一个单独的生态系统或者是正在向既定目标发展,或者就是已经达到了健康有序的目标。每一生态系统所追求的目标无一例外地是要使系统内的各因素处于平衡有序的状态,也就是奥德姆所说的“体内平衡”。奥德姆认为“体内平衡”类似于人体自身系统的健康平衡,多种外部病毒感染因素不断侵犯身体,扰乱身体内部的平衡和谐,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困扰。但同时身体自身系统也会自我调节,产生抵抗因子,将这些进入身体的侵略者驱逐出去。同理,影响生态系统平衡性的一大因素即是外部因素扰乱,但这种干扰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始终总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点在波动的,就像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一种健康正常状态总是处于无穷无尽但很成功的斗争中以保持着这一稳定点。

(二)大自然的惩罚

长久以来,人类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不顾长远发展,过分开发、掠夺资源,造成了资源无节制的浪费。人类具有发现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人类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却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客观条件对人类自身的限制约束作用,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全球生态危机严重,这恰恰表明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没有协调好自身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里的报复,不仅仅指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攻击破坏,更表现出了大自然在抵制人类无节制疯狂举动的主动性。当人类的行为超出了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范围,自然界就会给予人类一定的报复和惩罚,阻碍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6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城市资源的使用量,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同时,各种污染源的出现,也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社会服务人员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管理者要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1 生态园林的定义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参考,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条件,种植在不同的地区,形成植被群落,让其互相协调,保证在每个生长季节都有植被生长,产生季相色彩[1]。这些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在互不影响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土壤、水分等,减少群落中植被生长的冲突。

随着各项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增加了环境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这种情况让人们注意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持城市生态平衡。

2 生态园林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与粉尘

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改变城市大气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和粉尘[2]。

现在,很多城市周边都开办了化工厂,在城市内部,行车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有毒气体排放,增加空气的粉尘数和噪音,这些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伤害。针对上述内容,社会服务人员在城市中种植一些可以吸收有毒气体的树木,比如土杉等,过滤城市空气,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并且,还要适当调节植被的种植密度,让植被在适当的距离生长,通过树叶的微震吸收车辆发出的噪音。对于空气中的粉尘,可以种植林木,因为林木叶子的表面有很多被毛,还有较为粘稠的油脂,能够吸附空气中的粉尘。除以上几种污染源外,化工厂也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病菌,绿色植被可以利用自身的净化功能吸收病菌,消除它的有害性。通过这几种方式,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生态平衡。

2.2 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其结构与功能处于协调的状态,能量的输入输出基本平衡,让整体效益达到最高[3]。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展开园林建设时,要客观分析城市当下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植被的种植,把多种自然景观加入到城市建设中,让城市更具观赏价值。

2.3 根据“生态位”的原则,建设生态园林

生态位指的是某个物种在一个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地位。它可以让城市根据特定的环境,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提高城市生态园林的整体功能。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必须按照“生态位”提出的要求,建设生态园林。首先,要根据生态位的特点,挑选符合这一特点的植物种植,形成生长群落,减少竞争,合理利用土壤、阳光等,建设符合城市特点的生态园林。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选择主要针对这一地区的植物进行种植,比如,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可以种植一些抗旱耐寒的植被,增加植被的成活率。

另外,大多数城市都会选择一些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抗虫性较强,不需要精细照顾的植被,最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主要种植物。生态园林的建设,必须注重植被生长的差异性,以差异性为基准,划分种植区。像是槭树与杜鹃,因为槭树的树干很高,可以吸收上层的阳光和深层土壤的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要零散的阳光和浅层的土壤即可满足生长条件,种植在一起后,不仅可以保持形成群落的良性发展,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观赏性。

3 总结

生态园林是以生态学为原则,构建城市复层次、多结构的园林。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的保护中,要首先从生态园林的角度入手,利用城市发展的有利因素,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所以,社会服务人员在建造园林时,要根据独特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观赏性。

参考文献

篇3

内蒙古莫尔道嘎森工局是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的国家大型二档森林工业企业,行政隶属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市,年木材生产能力为27.2万m3商品材。莫尔道嘎林业局地区属于大兴安岭山地寒温湿润林业气候区,并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某些特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湿热短促,温暖湿润。地理位置东经120°00′20″~121°19′20″,北纬51°03′15″~52°08′08″,东西宽92km,西北长120km。北与奇乾林业局毗邻,东靠满归、阿龙山、金河林业局,南与得耳布尔林业局接壤,西与吉拉林林业局相连,西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在莫局施业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施业区植物区系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资源为蒙古植物区系,森林资源极为丰富。莫尔道嘎林业局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机械化作业,达到采、集、装、运、贮、供销相互配套的格局,商品材年产量达到27.2万m3。全局营林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年生产能力更新造林达0.13万hm2;天然幼、中林抚育达1.33万hm2。林产工业,先后开发了板方材、地板砖、单板、抽屉板、卫生筷子、木棒、细木工板、指接集成材、本笔文具、雪糕把、装饰条等多种产品。

莫尔道嘎林业局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主伐局中的一个开发较晚、资源较好的大型森工企业,也是林区上缴利润大户。从建局开始每年需大量采伐森林,而且随着森林采伐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生产木材能力不断增强,这就使得人类对森林资源索取速度加快,这种单纯适应增长的技术体系,并由此产生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其一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资源消耗加快,消耗结构不合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负影响加剧,而恢复生态平衡技术却严重滞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而且随着莫尔道嘎地区人口增长呈上升的趋势,造成人口和经济增长对资源消耗的压力有增无减,资源稀缺度将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的日渐减少,莫尔道嘎地区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在莫尔道嘎地区从未出现的沙尘暴已开始光顾此地区,莫尔道嘎河和激流河的鱼类数量明显减少,近几年,水灾和旱灾现象明显增加。综上所述,如不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和经营发展战略,二三十年后势必重蹈“两危”之覆辙。所以,对莫尔道嘎地区乃至整个林区必须实现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的良好统一。而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首要条件是较好地控制人口的增长,逐步减缓人口增长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观念,生态经济适度人口的本质就是要把握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这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其次,充分认识资源的稀缺性,把保护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集体化利用,集体利用方式主要是高度重视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科学合理地进行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这就形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集体化利用。从而不断提高产出投入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为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创造必要的条件。最后,应充分认识环境容量及其净化能力的有限性,必须加大控制环境污染的力度,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客观生态环境平衡应遵循的原则

2.1双重目标原则

生态环境平衡必须坚持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这是由生态经济平衡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生态平衡这一有机统一体中,生态平衡是基础,经济平衡是主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强调生态平衡,而忽略经济平衡,引起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生态经济平衡不可能实现;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平衡,特别是在社会总需求日益扩张的情况下,就会因资源稀缺性、环境容量及净化能力有限的影响,降低生态目标,基至导致生态系统恶性化循环,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态经济系统运行与生态平衡这一必要的客观基础和生态经济平衡也不能实现,所以,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双重目标相统一,才能在提高生态质量的同时,满足经济日益增长的需求。

2.2综合效益原则

就是指生态经济平衡必须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以来,我们便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全局利益的短视作为,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任何强调效益单一性的做法都会对生态经济平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实现生态经济平衡。

2.3优化结构原则

生态经济结构是具有立体网络结构的复杂机构,由生态要素和经济要素复合而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互统一的整体,即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在一定结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结构优化是功能正常和高效发挥的根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态经济要素,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结构优化对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4强化管理原则

生态经济管理是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重要环节。从经济上、法律上、行政上约束人的行为,充分发挥管理在维护、建设生态经济平衡中作用,从而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保证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实现生态平衡。

3经营模式转变途径

目前,莫尔道嘎地区林业生产还未脱离传统林业经营模式,如何把现有林业经营转向生态林业生产,其基本途径如下:

3.1正确把握生态与经济二者的关系

把现有经营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经营现有林,必须正确处理保持生态平衡与开发自然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科学地采伐与更新方式以及相应的营林措施。莫尔道嘎局在对现有森林资源管理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重点保护林业局的现有天然林资源,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积极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妥善安置富余人员,逐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选择合理的采伐作业方式,主要以低强度的择伐为主,逐年减少高强度的皆伐作业面积。在生产中严格按规程要求作业,做到不超计划、不超采伐限额、不超强度的三不超原则。三是加快更新造林步伐,林业局已成立了30个专业营林队,配备了营林设备,全力开展更新造林和中幼林抚育。四是在防治森林病虫害中,不断强化森林病防站职能,采用国内先进方式灭虫、灭鼠,认真贯彻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效地保护了森林。五是在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计划时,优先考虑制定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进行。#p#分页标题#e#

3.2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篇4

中图分类号:S7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3

1 P-1拒避剂概念的界定

P-1拒避剂是一种新型的树木保护剂,与以往的磷化锌一类灭鼠害的化学制剂不同,它具有迫害性小,不影响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1是由防腐剂、溶解剂、植物汁液、乳化剂和粘着剂复合加工而成的新型植物保护剂,使用范围广泛,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用P-1拒避剂进行搅拌播种与喷洒防护都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P-1拒避剂在药物作用上促进了生态的平衡,从根本上保护了人与动物的生命安全,利用P-1拒避剂的喷洒与搅拌在保障药物效果的同时,极大的降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P-1拒避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上非常具有推广的意义。

2 传统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森林虫鼠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首要问题,保护树木,维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防治虫鼠害的方式有很多,防治虫鼠害的植物药剂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药物虽然在防治虫鼠害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非常不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现针对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化学灭鼠害缺乏科学性。在以往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缺乏系统的防治流程,没有考虑季节的因素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影响,秉承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应构建完善的生态控制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应该相结合,传统的化学灭鼠多以磷化锌一类的为主,快速防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森林中的其他动物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森林虫鼠害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更要将眼光放长远,考虑防治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是无影响,因此,传统的化学灭鼠危害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对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防治观念落后。森林病虫害时刻威胁着林业生产发展,科学有效的树木保护剂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的防治观念也是必不可缺的,现阶段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在防治手段上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人工防治,耗费大量的劳动力,缺少现代科技的融入。专业人员的防治观念落后成为森林病虫防治实施的关键要素,相关人员应该摒弃以往的重造林,轻管理,重防治,轻预防的理念,不仅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还要从整个造林过程出发,落实生态平衡的防治理念。

3 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p-1拒避剂通过刺激性气味对目标生物进行有效的驱赶,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相较传统的快速防治法,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在进行有效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同时也实现了生态平衡的目的。以下内容将针对p-1拒避剂特点,给出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喷洒p-1拒避剂,保护幼林地。传统的森林防治通常是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即耗费人力也耗费物力,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在效果上也不是很理想,在大面积幼林防护上,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采用喷洒p-1拒避剂,利用喷雾的方式在森林范围上就没有特定的要求,并且喷洒均匀,弥补了人工防治的缺陷,同时也省去了大量的人力,p-1拒避剂带有刺激性气味在喷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虫鼠害都可以进行驱赶,在进行p-1拒避剂药物制备时,专业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过滤,以保障后续喷雾的顺利实施。

种子搅拌p-1拒避剂,从根源防治病虫鼠害。在进行种子搅拌时,可以将p-1拒避剂进行药物稀释,再将种子放进稀释好的p-1拒避剂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将种子取出,晾干后进行播种,实验表明未经过p-1拒避剂处理过的种子被虫鼠等盗食的概率在80%-95%之间,幼苗成活率极低,经过p-1拒避剂浸泡后的种子极大降低了虫鼠的侵害,从根本上实现了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p-1拒避剂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对生态平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篇5

(一)城乡一体化理念

所谓的城乡一体化,即为基于加快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贯彻落实,以城市为主体,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辐射拉动作用,从而使得城乡间的各种要素可以互相流动,进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资源进行配置以及共享[1]。

(二)小城镇生态规划

所谓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在小城镇的开发过程中实行生态规划。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守相关规划的制度与规则,而且绝对不可以破坏生态平衡,要设法改善城镇环境与居民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城镇的和谐发展,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城乡一体化理念基础上的小城镇生态规划,即为能够将城乡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然后将其统一规划到小城镇中的一种规划形式。其不仅充分重视城乡间的彼此协调、均衡发展,而且还非常重视整体以及局部之间利益的均衡,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以及高效的原则。这种规划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强城乡间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对各项资源进行统筹配置,以最终获得资源的最大效益。而且,这一发展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经济水平的共同提升。

二、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现代美的盲目追求

当前,我国的很多乡镇在建设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华丽,致力于美丽乡镇的建设,然而却忽视了对其独有特色的保护,这样就会破坏城镇的生态平衡,破坏其独有的特色以及魅力,进而使得城镇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

(二)对城乡一体化的盲目推崇

当前,我国很多的小城镇并没有充分分析自身的经济条件以及现实状况,而是盲目地将大城市作为模版,开展小城镇的建设。而随着小城镇发展速度以及扩张规模过快发展,造成了对业区以及基础设施等的超规模建设[2]。而且这耗用了大量的资金,然而小城镇周边的一些乡村区域却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法对一些在医疗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而造成了这部分设施的短缺,无法充分满足居民的相应需求,最终导致了城乡建设发展的不均衡。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策略

(一)统筹生态建设一体化

(1)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过程中,要从全局入手进行深入地分析,要踏踏实实,与时俱进,要努力实现城乡间在文化、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要充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土地资源的流失;要充分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将归属于城镇体系的一些核心区域进行重点地规划,加强对这部分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地布局,充分重视生态文明,重视环境保护,要将城镇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示出来,将特有的特点表现出来而且要建设出一种新农村、示范村以及特色镇等比较有特点的城乡空间新布局,进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特点显著的和谐新局面。(2)强化生态平衡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地保持生态平衡,就必须要充分重视对天然林的保护,对于破坏天然林的行为要及时地制止,情节严重者要给予相应的惩罚,要重点发展林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平衡等。可以在乡镇一些废弃的土地上种植一些树木,使得这部分土地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对产量较低的天然林进行改造;也可在城市公路的两侧种植一些绿化带,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维持生态平衡,而且能够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3)加强环境保护。环保是近些年来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也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对环境的整治。要积极地开展绿色乡镇以及生态村庄的建设工作,要积极地建立健全的生产管理以及实施制度,要鼓励企业寻找并使用清洁生产的方法,并且要制定完善的环境认证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河道的治理,要合理地增加绿化面积。

(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1)公共卫生的一体化战略。在公共卫生方面,首先要积极地发展卫生医疗事业,要逐渐建立可以覆盖全部城乡居民的医疗体系,使得城乡居民都能够充分享受医疗服务,而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及药品供应制度,从而能够充分满足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的多层次要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进而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相关人员与部门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加强农村卫生医疗基础性设施建设,进而使得农村卫生医疗能够具备充足的基础性设施。要加强乡镇卫生服务制度,努力提升乡镇卫生服务水平。(2)教育一体化战略。在教育方面,要做乡镇以及城市的教育资源的好统一筹备,努力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加大教育投入,不断地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要在一定的区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加强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进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现代化。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从实际上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要在城乡之间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并且要保证机制的充分贯彻与落实,从而努力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提升城乡教育的总体水平。(3)公共财政一体化战略。在公共财政方面,首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关制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并且要做到“四个倾斜”:第一,要倾斜于基础产业。其中包括生态平衡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第二,要倾斜于公共事业。其中包括体育以及卫生建设等;第三,要倾斜于基础性设施建设,其中包括交通以及水力水电建设等;第四,要倾斜于福利事业,其中包括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等[3]。要对这些领域进行重点建设,加大资金投入。除此以外,还要积极地引领更多的民资以及外资前往乡镇进行投资,进而为乡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为其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经济保障,从而努力缩小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实现公共财政一体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