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5:05: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篇1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综合性新兴学科,它融合了生物学、医学、兽医学、遗传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同时它的发展又推动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对科学研究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逐步步入了高等医学院校的课堂,是中医药院校多数专业研究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部分中医、中药、药学、生物工程、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1]。我院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设这门课程也有近十年的历史,这对于我院普及实验动物学的有关知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多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工作人员或病理、生理教研室的教师),加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不统一、考核办法的过时以及该课程是选修课的缘故,使得教学效果不好,流于形式化,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2]。为此,笔者在实验动物教学实践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考试考核办法,在我院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及中医、中药、药学等本科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

在以前的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基本上以讲授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忽视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完后即进行理论考试,与当时开设这门课程主要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初衷不符。因为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单纯讲授理论对于以往很少接触实验动物的学生来说,往往非常抽象,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更新教学观念,确立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改过去的以理论学习为主为现在的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重点,改过去仅重视课堂学习为现在还重视实践操作,采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学生进入实验室和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的这个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左右。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不单纯停留在实验动物的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给药等基本操作上,而是把科学设计实验、选择合适动物复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进行相关的中医药实验等综合项目放在学生的实验课上,确保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各种实验要求的实验动物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符合要求的实验动物合理地设计、开展动物实验并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对于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未来大多是实验动物的使用者。因此,对如何培养标准的实验动物的内容可略讲,而对如何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科学实验的内容要详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有所侧重。对研究生来说,重点要讲授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动物模型的复制技术、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及其控制、相关的动物实验方法、最新的法规和动物实验的进展,增加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提高实验课程的深度和难度;对本科生来说,重点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讲述实验动物学的新技术、新进展(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实验动物的一般操作技术等。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根本,侧重相关知识、前沿知识的原则,通过对实验动物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其历史、现状、前沿等方面的知识有整体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除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外,还采用演示法、参观法、实验法等[3],以提高教学效果。

2.1演示法实验动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信息化的今天,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就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的黑板加粉笔上,而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不然的话会造成教师努力讲,学生认真听,但收效不大的现象,为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授、描述等传统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还应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如投影、幻灯、多媒体课件等,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视、听并用,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介绍实验小鼠的常用品种、品系时,可以将KM小鼠、DBA小鼠、C57BL/6小鼠、615小鼠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并结合图片介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加深对不同品种、品系小鼠的认识,改变过去认为实验小鼠就只有单纯白色,而没有黑色、野生色、灰色等的错误观念;再如介绍该学科较前沿的转基因和克隆技术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嵌合体小鼠、绿色荧光小鼠、移植技术使身上能长出人耳朵的裸鼠及动物无性繁殖(即克隆)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2.2参观法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是实验动物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在讲授屏障环境时,涉及到屏障环境的温、湿度调节系统、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以及屏障环境系统内要做到人流、物流、动物流“三流”分开时,在课堂上讲,教师往往难以讲清楚,学生也难以听懂。如能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并讲解,那么效果将十分好。屏障系统除感染性实验室以外,一般多为正压,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进入实验室时开启每一扇门迎面吹来的气流就可以切身感受到屏障环境内不同区域存在着的压差;通过实地参观,可以更好地理解屏障环境要进行人、物及动物分流的重要性,了解消毒隔离系统的操作规程。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实验室工作掌握第一手感性资料。

2.3实验法在实验动物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仅充当指导与协作者,让学生多动手、动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知难而进的勇气。让其独立完成实验的各个步骤,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对于诸如捉拿、保定、麻醉、采血、给药等基本操作技术,在进行示范之后,要让学生亲手操作,对于学生因将动物抓得太紧引起动物窒息死亡和灌胃灌到气管里导致动物死亡等的错误操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对于不同动物为何要采取某种采血和给药的方式。如小鼠采血为什么多采用尾静脉和摘眼球采血而不用心脏采血,主要原因是因为动物小,心率太快,无法进行心脏采血,让学生在实践中找答案。这样在教师指导下,既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技术,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又能对一些实验方法有更深的了解。

当然,实验动物学教学除了以上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或问题式教学方法。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平等、和谐、求知、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4]。如对某抗肿瘤药物的实验研究可以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动物(如裸鼠)而不选择别的动物,同时还可以对造模接种的部位、给药的方式及药效的评价等进行探讨,让学生对抗肿瘤实验研究从实验设计开始到实验结束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强考试考核改革,培养“高分高能型”的科技人才

多年来,在我国人才培养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工作能力一般的所谓“高分低能型”人才现象,造成这种“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考核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的结果。对于实验动物学教学同样存在这种情况,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是否对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能否应用实验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熟练地开展有关动物实验,能否对动物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科学的处理,既能反映学生“学”的效果,也能反映教师“教”的水平。以前多是通过理论考试,根据学生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的效果和教师“教”的水平。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对像实验动物学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培养“高分高能”人才,在本学科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了考核办法的改革,对理论考试的基本概念部分可通过问答、思考、判断题等形式考查;对综合应用部分可提出某个科研设想,由学生自行设计,并根据其设计方案评分,同时加强实践基本操作考核,将实验成绩单列,并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成绩提高到该门课程总成绩的40%。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尽管在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许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如本课程内容及相关基础课(生理、病理、药理实验课)合并的改革;编写全国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科书;建立专业化的实验动物学教学队伍;开设教师进修培训基地,加强实验动物学科建设等。我们期望中医药实验动物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广大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邹移海,黄翔,连至诚,等.中医实验动物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1.

篇2

2实验动物学理论教学的改革

2.1贯彻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伦理与福利、实验动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的理念

随着实验动物管理的不断完善,课题申报、鉴定、文章发表都需要提供相关实验动物的伦理资料证明,对实验动物伦理福利与标准化的要求也日趋严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实验动物伦理观念的灌输与标准化的介绍。不同国家对实验动物管理和立法有不同的尺度,但都是围绕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动物质量两个方面进行的[3-4]。自1988年我国先后了国家和地方法规100余项,《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是指导本省实验动物管理具体做法的地方法规[5],因此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介绍中,不仅要让学生对国内外的实验动物立法有一定的认识,还要重点解读关于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与实施现状。

2.2在保证实验动物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的前提下,侧重前沿知识的更新

实验动物技术正朝基因工程技术发展,国内多家大学与研究所都相继建立了先进的模式动物研究平台,如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北京大学的“转基因/胚胎冷冻平台”、“人类疾病实验动物平台”等。实验动物教学必须随着实验动物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时地调整、改革才跟上形势。新的实验动物教学应该使学生既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熟悉实验动物的实验技术,还要进一步了解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动态及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讲授基因工程动物制作技术及应用,介绍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做流程、最新的模型种类、相关单位在该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等,并鼓励学生多看实验动物方面的研究文献,让学生对基因工程动物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认识,并了解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

2.3科研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实验动物学的理论知识广泛,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而且很难将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科研案例,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科研案例教学应如何实施?授课教师通过收集有关实验动物的科研项目以及文献资料中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案例给学生举例讲解;随后拟一个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动手设计科研课题,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案,若条件允许可进行方案实施;最后,学生将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论述,由授课教师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3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强化基本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在实验动物教学中,动物实验技术是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所占课时的比重较大,在本校实验动物实验课的学时与理论课学时都为16学时。作为生物专业技术的人才,动物实验技术是必备的实验技术之一,因此动物实验课要求学生对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技术必须熟练,坚实的动物实验基础是一切高深动物实验的技术储备。实验动物的基本实验内容,包括正确的抓取、固定、处死方法,各种给药途径,体液的采集和手术方法,不同种属的动物麻醉方法及急救方法等。若经费足够的条件下,在实验动物的选择除了大小鼠、豚鼠、兔子外还应适当增加大动物的实验内容,如犬或猪,让学生熟悉不同动物的生理学、解剖学特性与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该部分课程设置为12个学时。

3.2锻炼动物模型的制作能力,增加实验设计环节

为结合前沿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4个学时让学生结合实际应用,自主设计和完成一个实验方案,做一些疾病模型,如肿瘤模型、中风模型、皮肤移植模型等,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过程由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具体实验方案和步骤。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交流,每一步实验都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整理、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一实验环节,不仅能验证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解决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3.3完善动物实验平台的建设

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和环境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动物实验条件稳定的前提。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对实验动物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研究平台建设,不仅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对于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及科研实力的提升更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本校没有专用的动物饲育室与动物实验设施,对实验动物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为了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应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筹划实验动物标准化平台的建设项目,建立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实验动物中心,为教学与科研供应高质量的实验动物与提供标准化的实验环境设施。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61-02

实验动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课题的确立和研究成果水平的鉴定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在医学院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起步较晚,我校细胞工程教研室于2009年首次在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教学中开设了实验动物学必修课,2011年后陆续在医学各专业中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根据开课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实验动物学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希望能给兄弟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提供借鉴,并进一步促进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实际参观法。实验动物设施这一部分内容,单凭课堂讲述,学生很难接受,也没有兴趣。因此,针对这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参观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动物中心普通级动物实验室和饲养室及屏障环境设施,边参观边讲解实验动物饲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屏障系统的人流、动物流、物流以及通风净化系统、消毒隔离系统、温湿度调控系统、录像监控系统等。通过参观教学可以把抽象的说教转为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情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换位教学法。换位教学,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将“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教,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1]。例如“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制作”这一章,内容包括各类不同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举例。要掌握某种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学生熟悉该种疾病的基本病理特征、临床表现等基础知识。因此,这一部分内容,若单一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用换位教学模式则可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换位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即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通过视频等声像资料和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化,利用视觉效果既有助于学生认识、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讲述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时,通过播放相关的录像,如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给药方法、采血法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书本的内容及动物实验技术的操作方法。

二、适当增加实验课,实验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适当增加实验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亟待改进的部分在于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使得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滨州医学院实验动物学2009年刚开课时,实验学时为15学时,通过不断的教学经验积累及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信息反馈,2012年后,实验学时增加到27学时,主要内容有常见实验动物的编号和标记方法、雌雄辨别方法、抓取保定方法、麻醉方法、采血方法、给药方法、处死方法、输精管结扎技术及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制作等。实验课上,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动手操作。学生普遍反映通过实验课,能够在加深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掌握实验技能,为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实验内容的多样化,例如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本实验主要是一些常规的动物实验操作,如大小鼠、豚鼠、家兔等的抓取与保定、麻醉、采血采尿、给药以及组织采集等基本操作技术和方法。综合实验,如肿瘤动物模型的制作,很多知识和基本操作在这个综合实验中得到应用。自主设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写出实验方案。教师为该动物实验提供技术帮助等。通过上述实验教学环节,能够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重视动物福利,培养学生“3R”伦理观念。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其内容除了介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以外,还包括动物福利和动物实验伦理学的内容。目前,国内各院校中大多数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等方面的问题认识不足[3],甚至完全没有此方面的意识,因此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贯穿动物福利和伦理问题的讲解非常重要。在实验课中给学生引入3R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注意到动物福利,树立了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了解有关动物福利和伦理的知识,动物实验遵守“3R”原则,并且能将其推广到今后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去。

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学生信息摄入量

由于医药领域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实验动物学的发展速度很快,涉及面越来越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相对落后的实验动物学教材已经无法跟上实验动物学发展的步伐,网络教学正好能够弥补此缺陷。教研室于2011年开始进行实验动物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教师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图片、多媒体课件等,放在实验动物学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主要应用如下:①采取录像的方式把课堂讲授难以理解和实验课无法开展的内容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网站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如无菌动物养殖、疾病动物模型建立、转基因动物制备以及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和突变系的形成过程等,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技术的最新进展;②通过网络平台将实验动物学与公共服务平台中的相关学科进行课程对接,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③建立国内外实验动物学相关网站的链接,如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网、中国实验动物信息网、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等,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实验动物资源信息;④通过网络课程的互动环节,充分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和交流,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逐步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这样的网络教学进一步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

综上所述,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通过对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动物学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能自觉地将其正确地应用到各自的专业领域,为以后依法从事动物实验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丽,陈.实验动物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10,(4):31-32.

篇4

动物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动物学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于学生相关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动物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环节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物学基本实验技能,学习实验设计、提升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传统的动物学实验课以验证性的解剖实验和形态观察实验为主,侧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这就要求动物学实验教学必须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要求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笔者结合多年动物学实验教学经验,对高等院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进一步提高动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1.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不足之处

长期以来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1)学生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单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做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对实验的思路、目的、设计缺乏全局的思考;(2)各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内容都大同小异,把“形态观察实验和验证动物学解剖实验”作为主要实验教学内容,涉及动物学其他相关领域的实验内容较少;(3)实验教学方法死板、手段落后,实验课缺乏趣味性;(4)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教学效果;(5)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连续开展实验的需要,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

2.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2.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首先应针对原先实验内容、类型相对单一的情况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类。对实验大纲进行修改,优化整合基本实验,整合后的内容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从动物形态的构建,即从细胞、组织、器官到系统,再到动物整体的思路设置实验;二是从动物进化过程,即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设置实验。

2.2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动物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实验材料的采集和培养、显微镜的使用、动物标本的制作、生物绘图、动物的解剖、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有些学生不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不是拿着解剖器具无从下手,就是随意乱剖,实验效果非常差,有的学生甚至连显微镜的基本操作都不会。因此,实验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熟悉实验内容。在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前,教师应该先进行演示实验,并对操作的注意事项加以强调,在学生实验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予以纠正。

2.3重视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师工作的最主要两个方面。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论是对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还是对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的教学具有探究性特点,教学活动具有科研性是突出的特征。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将教师的科研课题内容引入教学课堂,根据实验教学的条件设计出综合性实验,使实验课堂上具有学术气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开拓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将我校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河北省小五台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生物习性和人工扩繁技术研究”的有关内容引入教学课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生活习性实验,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的解剖实验,还有的学生设计了褐马鸡的人工饲料饲喂效果实验。学生们观察其形态特征、运动和摄食,并进行解剖实验,实验结束后归纳褐马鸡的消化器官结构特点及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这样实验课不仅巩固和扩充了理论知识,而且学习了实验技能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协助教师完成了科研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4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将网络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广泛应用于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实验课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嘴巴+黑板+粉笔”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坚决摒弃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2.5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

传统动物学实验教学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是有益的。但反过来讲,把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必须打破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而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所需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预定的学时内和固定的空间完成实验,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完成,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统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理念来管理实验室和实验资源。

2.6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是检查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实验考核不仅能检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还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此外还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的重点要定位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上,我们建议把传统的依据实验报告考核成绩的方法进行改革,把考核成绩分解为4部分: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平时成绩(主要指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各成绩所占权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具体情况灵活制定,最终使实验考核成绩公平、公正,客观体现“高分高能”的原则,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语

动物学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动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丰富高校实验教学管理理论,以提升学科水平,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26):5-8.

[2]杨毅,杨艳燕.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构想[J].生物学杂志,2004,21(1):46-48.

[3]刘艳平,刘静,郑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09-101.

[4]李予霞,高剑峰,李鑫,陈副龙.生物类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南农业科学,2009,13(2):163-164.

[5]谢志浩动物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31-32.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41

Continuous Reform and Explora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WANG Liming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Life Science. Based on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the author has don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Zoology Experiment Course.

Key words Zo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reform; bioscience

动物学实验课程是本科师范院校生命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动物学实验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课教学、验证,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讲授所学知识,熟悉动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在中学新的课程标准下,对中学教师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②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改革尝试,以适应新时代对师范院校本科生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

1 教学改革实践

1.1 任课教师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动物学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与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③教员的任教能力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任课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动物学实验课件,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等。如河蚌解剖是普通动物学实验必开的实验课,寻找河蚌的3对神经节是该实验的难点,不易找到。参考李爱景等的《河蚌3对神经节解剖分离技术》便很容易找到3对神经节。⑤同时,还要重视教学改革研究,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1.2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些年动物学基本都是一个学期的课程,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动物学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致使动物学课程越来越被忽视,学生对于动物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低;动物学实验课程,学分少,课时少,期末通常以随堂测验的形式结束整个课程;这些使学生对动物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同时,我校学生也具有如熊国勇等总结的师范生在实验教学中所具有的不良表现,如:部分学生缺乏好奇心,解剖时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动手操作,仅在一旁充当看客,种种原因导致占主体地位的学生不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够深刻地体会学习内容,不利于师范生彻底地掌握实验内容和实验能力。⑥

为了提高动物学理论和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给予适当的压力。例如:讲授的时候提出问题,随机找几个同学回答,这样在一个同学进行回答时,其他同学都会积极去思考,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分组讨论时,在各组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选代表到讲台上讲解他们组讨论出来的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不定期地进行随堂测验,检查学生的实验情况,并将成绩计入学期总成绩。

实验报告是检查学生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往实验报告主要是绘图为主。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动物的形态结构,但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学生不仔细观察,简单抄袭书籍或网络上已有的图形,达不到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总结能力的目的。针对这一点,必须改变现有实验报告的形式,我们减少了实验报告绘图的内容,增加了一些动物门的特征,一些适应性特征等总结,近似动物形态特征比较等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绘图方法,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通过动物学实验能更深刻的理解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最关键的一点教师要认真批改实验报告,使学生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并要求学生及时修改错误,不应付了事,认真对待。

1.3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在动物学实验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以下是我们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实践体会。

(1)讲授法: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教师先讲完然后学生开始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明白,再问指导教师。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30分钟左右将实验内容、方法步骤等讲授清楚。但其弊端非常明显,大部分学生在老师讲完之后能记住的很少,通常不能顺利完成实验,部分环节还需请教老师讲解指导。很大一部分学生干脆偷懒,应付了事。但此方法在动物学实验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剖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等。所以,在同学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此法应适当少用。

(2)演示法:教师演示实验的操作步骤,并指出需要观察的结构等。优点是,能够是学生明确整个实验的流程,更易于上手实验。缺点是,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样学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在教师演示的时候,通常只有教师周围的几个学生能看清楚,一些细小的结构不能让所有学生看清楚。此法配合多媒体设备进行可以改善其缺点,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动物结构等。由于我们实验室暂时还没有相关的多媒体演示设备,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分几次向同学们演示,使更多的人都看到演示的实验方法、步骤、结构等。

(3)边讲边做:这种方法是教师讲解一步,学生做一步。这样方法的好处是,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学生都能够顺利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但是一般用时较长,课堂一般比较混乱,不宜管理,而且不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建议整堂都用此法,只是在实验中的一些较难部分采取此法,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4)分组讨论:教师先不讲授实验课内容,而是让学生通过预习,分组讨论总结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补充。这一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但这种方法必须得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才能实施。所以此法在整个动物学实验课程的前半段不宜采用。

其实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轻言其已经过时或是不合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是多用方法交叉运用,充分发挥各个教学方法的优点。

2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2.1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动物学实验课程一般开设13~14个实验,相对比较全面,但多是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每次实验3个学时,时间比较短,不利于大型实验的开展;实验人数较多,每届学生人数为200~300人,一般40~60人一个实验班,2名教师同时指导,这容易造成课堂混乱,个别不积极的学生容易被忽略而得不到指导;实验室缺少必要的多媒体设备等等。

2.2 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方向

针对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现存的诸多问题,我校动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方向应为: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为动物学实验课程留出足够的时间,便于开展综合性等单次需时较多的实验;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整合现有的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改善实验室条件,增设实验室,增加多媒体教学设备,改大班授课为小班授课,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动物学实验课程的也要不断变化发展。动物学实验课程虽然是一门单独的课程,但其改革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动物学实验改革不应只是自身的改革,还要与动物学理论课和动物学野外实习等相关课程紧密结合,甚至要和整个生物科学本科教学相互配合,共同改革发展。同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结合学校的自身条件,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注释

①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② 温茹淑,郑清梅,钟福生等.浅述动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及技能培养[J].嘉应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1.29(2):61-70.

③ 张志强,杨启超,鲍传和.提高动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和体会[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2):99-100,1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