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碳中和基本概念

碳中和基本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5:0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碳中和基本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碳中和基本概念

篇1

初中化学课本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这些概念分散在各单元的内容中,在化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运用实验,加强直观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大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化学实验生动直观,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入实验进行教学。除了做课本的四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纸和把纸点燃,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能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即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再如: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因此在讲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两个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样,学生会对这类概念理解更透彻。

二、抓住关键,揭示本质

化学概念有繁有简,其含义也有深有浅,但无论哪个概念,都有其关键。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概念所在,才能突破事物的本质,学生才能深透理解,准确掌握。例如: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认真推敲和琢磨,然后用氧气(O2)、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水(H2O)作为例子,对照概念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又如,在讲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改变”(指“加快”或“减慢”)和“化学性质”(不是“性质”,也不是“物理性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概念的目的。

三、正确理解,阐述严密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全面阐述,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例如:学习“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的,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溶剂的量必须是100克”,三是“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质的量以克为单位”。其次,阐述概念要严密,即要准确把握概念的每一字词。如,讲单质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了“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一定就是中和反应呢?为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酸与碱作用”来分析,由此加深对中和反应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单质一定只含一种元素,那么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氧化物是一定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置换反应一定是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那么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等等。

五、对比归纳,逐步深化

篇2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行为的基础行为载体,在探索旅游目的地转型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旅游目的地”、“园林旅游目的地”、“环保模范旅游目的地”等旅游目的地发展理念相继产生,传达出人类对建设一个“清洁、绿色、健康、和谐”的旅游目的地的美好向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低碳旅游目的地”成为新一轮关注的焦点,引导着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涵解读

基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层面要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首先应该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旅游的典范,应该率先进入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行列。因此,低碳旅游目的地是基于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创新,应以更少的旅游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型。

低碳旅游目的地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旅游目的地“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等级和质量水平,促进旅游目的地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构低碳旅游目的地要关注五大要素。

一是建构倡导低碳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旅游目的地个性化特点,创新或编制旅游目的地低碳化的技术经济原则和政策体系,指导和保障旅游目的地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指向。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景区,要引导其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进一步提高其碳汇能力,增强其中和或吸纳旅游目的地旅游温室气体排放的自然净化能力,要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景区或公共绿地在旅游目的地用地中的比例。三是推进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低碳化。接待设施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等。低碳旅游目的地应推进这些设施能源供给的技术装备进步,大力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宾馆酒店减排或微排的低碳经济能力。四是营造畅爽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环境既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公共游憩场所、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公共卫生系统等许多硬环境都与节能减排相关,要努力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景观建筑、能源供给的低碳化,特别注意营造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环境。五是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旨在减少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的新型旅游消费方式,如徒步旅游。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应引导旅游者在实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活动过程中开展低碳公益行动,通过对个人旅游碳足迹的“碳中和”、“碳抵消”等行为以消除或降低旅游目的地自身所产生的碳排放影响。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路线图

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行动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水平的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低碳旅游目的地着眼于控制旅游目的地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主要强调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控制和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质量的提升两个层面。其意义是在于旅游目的地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发展路线可以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着手。

(1)低碳饮食。低碳旅游目的地应该以尽量选择本地食材为目标,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素食,降低肉类生产加工的能源消耗;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2)低碳住宿。目前,酒店的高品质往往以高水平的碳排放量为代价。因此,低碳旅游目的地应以低碳酒店设施为主,提倡游客入住“绿色标签”酒店,并且在酒店内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培育高素质旅游群体,推进旅游目的地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进程。(3)低碳交通。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并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同时,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4)低碳游览。到达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不随便丢垃圾并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鼓励游客参加植树造林、购买绿色电力等活动进行“碳补偿”,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旅游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效减少旅游目的地的人均碳排放量。(5)低碳娱乐。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更多低碳旅游吸引物,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让游客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原生态景色;提供低碳、环保旅游娱乐项目,倡导低碳绿色娱乐方式,让游客体验低碳旅游的乐趣,也减少了因娱乐带来的碳排放量。(6)低碳购物。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另外,旅游目的地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旅游引导的同时融入低碳知识;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出售低碳旅游商品,简化商品包装;倡导游客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养良好购物习惯,理智购物,减少浪费。

三、结论

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发展,不仅要朝着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转型,更要朝着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低碳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重要的战略竞争高地,谁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方式上转型,在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层面上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格局中拥有发展机会和立足之地,拥有发展的话语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马勇,颜琪,陈小连. 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经济地理,2011(4)

[2]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1):13 - 17.

[3]汪宇明. 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 旅游学刊,2010(2):11 - 12.

[4]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 国发[2009]41号,2009 - 12 - 01.

[5]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 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

篇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篇4

一、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一步――高中化学知识分类

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以下五大类:1. 基本概念和理论;2. 元素化学;3. 有机化学;4. 化学计算;5. 化学实验。正确的分类是分类教学法的前提,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二步――各个击破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具体而言,对于简单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导读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亲身领悟;对于直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从现象中领悟;对于平行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迁移法,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之后,再来学习电离,只需将可逆反应“迁移”到可逆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上,就自然引出了电离平衡的概念;对于易混概念和理论,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复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深度剖析法,如缩聚反应、盐类的水解等,难以用三言两语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牢记,所以在进行这类复杂概念的教授时,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剖析,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图解法,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等几类种抽象的概念,若单从字面上看难以知晓其理,而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的图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元素化学的学习

高中元素化学包括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碱土金属、几种重要的过渡元素等,这部分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此时,运用分类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以卤素为例,卤素表现了典型的非金属性,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卤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也逐渐增大,卤素单质的一些性质也呈规律性变化,如与金属、非金属的作用,与水、碱的反应等,只需掌握这些总规律,便可基本掌握卤素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有机化学的学习

以有机物的组成的学习为例,高中化学中常涉及有机物组成问题,这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从元素角度剖析,元素种类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有一定联系;从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分析,如最简式若相同原子数之比必相等,各元素的质量百分数必相等;从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分析,如可以总结出几组关于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羧酸之间、烷烃和饱和一元醛之间的某些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规律,延伸开来可知道醚与酯、酚与芳香酸等有机物间也有类似的相等关系。根据有机物的通式可以挖掘出来很多规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某个目的出发去总结有机物的通式。依此类推,可行之有效的完成有机物的学习。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

高中化学计算的学习主要涉及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方法,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活用知识、创新解题。首先需要知道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多步反应计算和讨论―推理型计算。解答多步反应计算,要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弄清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建立已知量和被求量物质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而讨论―推理型计算题融无机、有机、逻辑推理及数学技巧于一体,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其次,需要了解化学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如目测心算法,有些化学计算题,似算非算,这时可巧妙地运用逻辑分析、模糊判断解决问题;守恒法,包括物质的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和能量守恒,归一化法:当化学计算中出现题给数据不足或没有具体数据的习题,可把被研究的物质作为单位1进行解题;差量法,包括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的差;另外还有极值法和数图结合法等。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

化学实验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化学试剂的取用和常见的试剂的保存方法;熟练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了解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定量实验如溶液浓度的配置、硫酸铜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等;能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等。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便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三步――化学素养综合提高

分类教学法要求教学工作者在完成高中化学知识的分类及指导学生进行各类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梳理,使化学知识由分到合。因此,在分类教学法的指导下,高中化学知识由合到分,使学生在掌握这门学科知识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由分到合,又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更为系统、更为完整。

总之,教学工作者在高中化学中若能利用分类教学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

篇6

1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有序思维教学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序思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效率很低,更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2有序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化学中的有序思维首先表现为化学的学科思维,如物质分类思维;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思维;对称思维;守恒思想等等。运用这些思想可以解决很多化学问题。从具体的认知操作角度看,有序思维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2.1分析有序性

例1:现有Fe、Cu组成的合金,其中Fe、Cu的总物质的量为a mol, 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x;研成粉末后,全部投入含有b mol HNO3稀溶液中,微热使其充分反应,且硝酸的还原产物只有NO,用微粒的符号填写下列空白: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和残留固体成分的可能组合有:

分析:我们可以根据还原性顺序Fe>Cu>Fe2+>Fe3+,再按硝酸的用量从少到多的顺序,按照这样的合理的分析思考顺序,得出以下结论:

2.2推理有序性

同分异构体知识是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它的综合性强,既是高考的热点,同时也是困扰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在书写同分异构体的过程中,常常不是多写就是少写。所以,掌握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是非常必要的,有序思维方法特别适用于书写同分异构体。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顺序是:(1)官能团的类别异构:是指由于官能团的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2)碳链异构:是指由于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3)官能团在碳链上的位置异构:是指由于官能团取代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按照这样的思维顺序思考,同时考虑碳链的对称性和等效性,就能很好的解决同分异构体的书写问题。

例2:写出化学式为C5H10O的有机物的可能结构简式。

最后将各有机物按碳四价原理补足氢原子即可。

2.3计算有序性

化学计算过程,实质上是对化学问题的数学处理过程,即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中的量进行处理和确定的过程。它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溶液组成知识为基础,以物质的量为中心,以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量及其运算方程作为确定有关量的特殊工具,理解和运用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对比、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化学计算题一直被学生认为是难题,甚至有学生放弃计算题。对于有些计算题,如果能有序地思考,能使分析的结果清晰、明了、简捷,使解题的思路顺畅;能从题给信息的各个方面入手,考虑到各种可能情况,使解答完整准确。

例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将燃烧后的产物溶解在60mL浓度为2.0mol・L-1的盐酸中,再用20mL 0.5mol・L-1 NaOH溶液中和多余的盐酸,然后在此溶液中加过量的碱,把氨全部蒸出来,用稀HCl吸收,稀HCl增重0.17g,求镁带的质量。

分析:从题中叙述可看出至少涉及十个反应,条件多,反应关系多,但是如果用路线图的方式可以简单的描述如下:

然后根据最终溶液只是NH4Cl、NaCl、MgCl2溶液,再利用离子的电荷守恒求解如下:

2×n(Mg2+)+n(NH4+)+n(Na+)=n(Cl-)

[2×n(Mg2+)+ +0.5×20×10-3]mol=2×60×10-3mol

n(Mg2+)=0.05mol

3高中化学培养有序思维的途径和方法

3.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是营造有序思维的前提

知识是思维的前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以理论为指导,以反应规律为线索,加强推理教学,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教师要注意渗透有关的学科思想,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记忆有关结论,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训练,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由“知”到“通”,由“知”到“用”,由“会(用)”到“活(用)”,做到触类旁通。

3.2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有序性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有序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3.3通过适当练习,加强有序思维能力

学生学习了思维方法并不等于真正掌握了思维方法。要能够灵活运用,还必须经过适量的练习。在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中反复运用已学过的思维方法,强化它们在头脑中印象,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逐步得到提高。在课堂练习中,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而且学生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回答能有效地激发思维,从而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序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养成有序思维习惯后,掌握知识将更系统,表达更有条理;分析和推理能力、直觉思维能力等都会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远.有序思维规律与高三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2007(11):25-2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78-03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林学类、生物类及材料类等相关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由于有机化学这门科学所涉及的前沿知识非常广泛,使其知识体系极其纷繁复杂,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熟练掌握各种反应机理成为同学们熟练驾驭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本文就教学中的体会,对机理学习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和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方便同学们更好地学习。

一、从能量的变化分析机理过程

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在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些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所有的基元反应过程可以从图中的能量变化曲线得以体现。对能量变化曲线进行观察,它由起点、终点、若干个势垒和势井及中间的单调连续曲线所组成。根据势垒的位置和个数,可以把一个反应分成若干个基元机理过程。在图1中,A和D作为能量比较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为反应原料和产物;B、C两个势井为活泼中间体;E、F、G处于势垒位置,为高能的过渡态。由于有三个势垒,该机理可以分成三个基元机理反应。通过对比一个势垒两侧的两个势井间的高度差异,可以粗略地判断出该基元反应的平衡方向及平衡常数等的大致范围;通过比较A和D的相对高度,可以预测整个反应为吸热或者放热过程;通过反应机理的基元反应式得到的能量变化曲线图,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地找到能量最高的势垒,即为连串反应过程的慢反应,也被称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此外,能量变化曲线图对于平行反应的相互竞争判断也有帮助作用。如图2所示,从R通过相同的基元反应得到活性中间体A,B、C为两个相互竞争的过渡态,代表两个竞争的反应方向,从B、C高度的对比可以知道B为速度控制步骤,对比D和E的高度可以看出E为平衡控制步骤。

二、杂化轨道对于机理掌握的重要性

碳原子外层只具有2s和2p两种原子轨道,根据杂化轨道理论,碳原子在与其他原子成键时,只可能形成sp、sp2和sp3三种形式的杂化轨道。根据这三种杂化轨道可形成的独立σ键的关系,碳原子以这三种杂化方式与其他原子成键时,将分别形成直线型、平面三角形和正四面体三种形式的立体结构。这就基本上限制了有机化合物静态分子中指定碳原子的构型,基本不会出现其他的立体结构,对此深刻的理解就等于对于分子立体结构的基本掌握。如图3中,双键A上的两个碳原子都是sp2杂化,B碳原子为sp3杂化,C上的两个碳原子均为sp杂化。在图4中,以轨道形式画出了重叠二烯烃的结构,可以看出,B为sp2杂化,而A为sp杂化,图4也适合对乙烯酮、异氰酸酯和重氮甲烷等结构的描述。

在反应机理中讨论的极限结构,即中间体和过渡态,也没有脱离sp,sp2,sp3这三种结构。在有机化学教材中,出现最多的中间体和过渡态是带有一个p轨道的sp2杂化轨道,不同之处只在于中间体是游离的p轨道,而过渡态是一侧或者两侧连接有共价键的高能p轨道,它们分别处于能级图的势井和势垒位置,如图5所示。而在能级图的其他位置,表明了过渡态与中间体之间,或者过渡态与反应物或产物之间的所有转化过程。

不管是分子或者活泼中间体,烯烃的平面三角形结构都是一个非常典型、非常重要的结构。例如,由sp3杂化轨道断键得到的具有sp2杂化轨道结构的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自由基,与由烯烃加成得到碳正离子,碳负离子和自由基具有完全相同的碳架结构。因此熟练运用杂化轨道理论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三、重视鱼钩键的作用

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分为极性和非极性两种,其对应的断裂方式有均裂和异裂两种,其成键的方式也可分成两种,这里我们给出一对对应的名字:均成和异成。均成是由两个轨道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价键,异成则是一个轨道提供两个电子,另一个轨道只提供空轨道形成共价键的过程。其中,异成和异裂是用鱼钩键来表示两个电子的转移方向,充分理解鱼钩键的作用对于学习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无论是酸碱中和还是亲核、亲电等类型的反应中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变化过程都非常重要。如图6所示,通过卤代烃消除反应中可以充分体会鱼钩键对于帮助理解的作用。

至于一个反应是亲核还是亲电,我的个人理解是,亲电和亲核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只是有机化学反应认知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定义的主体不一致而已。在速度控制步骤中,鱼钩键指向的分子为主体时该反应即为亲核反应,反之则为亲电反应。如图7所示,在烯烃加成的慢反应中,烯烃为主体,从箭头的方向来看为亲电;而如图8所示,在羰基加成的速度控制步骤中,羰基为主体,从箭头方向来看为亲核反应,在主体的界定上尊重历史和习惯即可。

四、对相关机理进一步类比以利于帮助记忆

既然根据能级图可以把一个反应分成若干个基元反应,而在不同类型的反应机理中,有很多基元反应又是非常相似的,那么通过对这些基元反应做进一步的类比,在不同的机理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可以使归纳和记忆变得更为简单。

通过对羟醛缩合、康尼查罗歧化和克莱森酯缩合反应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内在的相似性(如图9~11所示)。观察三个机理的速率控制步骤,我们会发现都是亲核加成反应(用虚框标出),进攻试剂都通过前面各自的基元反应得到带有负电的亲核试剂。

五、结论

篇8

从各地交易的标准和规则看,各个地方的要求和标准都不太一致,但是对于控排企业来说,由于是试点,绝大部分都会按照免费分配排放额度小部分拍卖的思维,一是可以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又不会过多地增加控排企业的负担;另外,选择的控排企业基本都是能耗大户,根据各个地方的标准来看,试点期间,控排企业一般都是年耗标煤在5000吨以上或者温室气体排放在20000吨以上的企业,所以多数中小企业暂时还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再者进入交易的控排企业基本都是由政府负责或出资进行温室气体盘查,基本上各个省市根据2009年、2010年以及2011年的情况确定碳排放额度,也就是免费分配额度的基础;从交易的实施细则草稿版看,各个省市基本都是以排放总量进行控制,虽然部分省市对自愿减排以及资源加入预留了相应的空间,但是各个省市显然对自愿减排的交易理解知之甚少。

各个省市都在制定碳盘查和碳核查的标准,并把ISO14064系列标准以及GHG Protocol企业温室气体盘查规范作为重要参考。 GHG Protocol奠定了基础原则且明确基本概念,而ISO 14064标准本身的组织者的身份影响了其地位,适用范围更广。ISO组织作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出版机构,其标准广受社会推崇与关注,在真正的温室气体盘查和核查中,ISO14064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针对机构、企业的温室气体盘查和核查,任何机构或政府都不能忽视它的作用。

ISO14064系列标准适用任何企业、法人、机构或商行等等,且该标准对组织的总体温室气体排查、项目层面的温室气体盘查,以及对盘查、核查的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范,操作简单、实用性非常强,而且标准的应用有别于ISO14064的其他管理体系,对企业不会形成财务负担。同时该标准也是以自愿性为原则,与CDM(清洁生产机制)以及其他的GHG(Greenhouse Gas温室气体)方案可以启动很好的兼容作用,并可以有效地避免CDM的严格要求,使得自愿减排交易和碳中和或碳补偿变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物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

近年来,由于连锁商业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中国物流业出现蓬勃发展的格局。总体上看,中国物流在服务质量方面是参差不齐,而从规模上看,大型物流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中小企业也在雨后春笋般发展。国营或大型的物流企业其年消耗标准煤很多都超过了5000吨,但由于其分公司分布或者其架构的关系,在某一个单一城市或者某个省份可能暂时还不会受到碳交易的制约。 要实现货物的流动就离不开交通,公路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以及铁路运输,而上述这些都是物流业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据统计,在交通运输中温室气体排放所占比例为货运汽车31%、海运6%、航空3%、铁路3%。

物流运输消耗基本都是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能源成本在大多数物流企业中占其销售成本10%~30%,而近年来的能源危机直接导致化石燃料的价格上涨,造成物流成本提高。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化石燃料供不应求导致企业无法经营的情况却时有发生,燃料的缺乏使相关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增加,比如违约赔偿、食物腐烂等等。

物流业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而且还带来了负面的环境影响,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指标都使物流运输饱受诟病,低碳物流环保物流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及早准备的优势

2013年启动碳交易试点马上来临,虽仅是试点,但从发改委的要求看,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试点的推广,物流行业的碳排放交易可能率先着陆。物流行业应该尽早启动碳交易的相关准备,否则被动卷入碳交易计划时会束手无策。

从欧盟碳排放贸易机制实施的结果看,实施初期对企业经营影响很小,但随实施深入,影响越来越大。如从能源成本上可能增长6%~12%,局部地区会出现更大增长的可能。成本的上升必将导致市场的分化和整合,可能的结果是大型企业越做越强,小型企业只能成为大型企业的雇佣兵或分包商,或在大型企业的市场分化后的残羹剩饭中苟延残喘。

从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看,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存在尖锐矛盾冲突,贸易保护必将进一步加剧。例如,欧盟的航空碳税虽然遭到中国和印度的坚决抵制,但是从航空碳税的目的来看,中国和印度的抵制可能只是一时之间,因为航空碳税不是单纯地收取碳排放税,而是要求节能减排,其目的和作用都是正当的。再者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国家逐渐将碳足迹管理纳入规划,但是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是市场经济发展非常充分及发达的,市场成熟且规模较大,因此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就必须准备如何消除因碳足迹而带来的贸易壁垒。

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环境极大的破坏,居民的饮水问题以及由于环境恶化的地质灾难事故进一步增加。由于环境的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的考验,政府也面临经济发展转型的强大压力。碳交易在中国国内将成为一种趋势,而且会越来越完善,这种完善必将导致对企业温室气体管理的加强或控制。

因此,及早准备是有必要的。一是了解碳交易的游戏和规则,为企业及早制定碳减排规划,节约能源,减低能源成本;二是可以利用规则的允许,及早启动自愿减排参与交易,获得政府的支持以及资金的准备,积极应对贸易壁垒,规避风险;再者挖掘新的市场机会,充分利用新的经济或利润增长方式,把企业做大做强。

物流企业需做五方面的准备

碳交易的试点或实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内容是抽象的而实施上又是具体的,这是前所未有的,是对物流行业的最高管理者思维转变的一次大的冲击。

因此,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有以下几个重点。

必须充分认识碳排放的实质。从欧盟以及中国国内七个省市试点的计划看,碳交易包含了直接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间接的温室气体排放,碳交易下的清洁能源如电力、天然气以及其他的清洁能源。从碳排放角度看与其他的非清洁能源区别不大,虽然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篇9

本案例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在建构主义教学观、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实验和网络为交互平台,创设真实的情景,把“”的知识“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三维目标。在预设中,突出变废为宝、组装微型实验仪器,把“观察与思考”转化为“活动与探究”,并设计开放性的思考题,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成式课堂。

2 教材分析

新课程,新标准。《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节课提出了三维目标,即了解硝酸的性质,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知道硝酸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体现了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结果的关系。

初中《科学》中明确指出,硝酸是一种强酸,且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介绍了酸的通性。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的特性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硝酸的强氧化性、不稳定性,进而以工业制硝酸为背景,引出不同价态的氮元素之间的转化,这样做是对初中内容的深化和完善。不仅能巩固《化学1》中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概念,也为《化学2》形成元素概念和元素周期律提供感性材料。体现了新教材对知识的“螺旋上升”的编排特色。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到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知道从物质的属性、氧化还原反应和物质特性三大角度走进物质,能用已学的基本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已基本具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1)认为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还原产物为氢气;(2)对铜和稀硝酸反应起时观察到的红棕色气体,误以为还原产物是二氧化氮等。学生遇到问题时,可能会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可以查询资料、进行理论推导或实验探究;也可进行类比学习、对比学习、归纳学习等。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硝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硝酸的工业制法,形成氮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

4.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硝酸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历程。

(2)通过网络搜索、网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进铜和浓硝酸的实验,感悟实验就在我们身边与实验改进的方向和方法。

4.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硝酸化学性质的探究,感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崇实、探索和求真, 养成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勇于创新、勤于动手的态度。

(2)通过硝酸的用途、工业制法和学以致用,关注化学的运用和科技的发展,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硝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用探究的方式,认识硝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6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应用了对教学资源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对硝酸氧化性的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和结论的多元评价策略等。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进行信息情景设计、网上搜寻和播放实验录像;采用组装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教学。

7课前准备

(1)学生复习酸的通性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以及浓硫酸的性质。

(2)教师深入了解教情、学情,有的放矢地做好多维的、弹性的预设。

(3)教学场所是有多媒体的电脑教室。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如下:

[随堂实验]:2支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10 mol・L-1的浓硝酸和1.0 mol・L-1的稀硝酸(分别放在从医院回收附有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如青霉素瓶)、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2个胶塞。

[演示实验]:1瓶浓硝酸、1瓶浓盐酸、1瓶紫色石蕊试液、1瓶久置的硝酸、1支试管。

8教学过程

8.1情景导入,从生活走进化学

[学生] 以“硝酸的用途”为关键词,网络搜索。

互相交流结果,了解硝酸的用途。

[教师导课] 硝酸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让我们探究硝酸的性质。

设计意图:网络资源是信息容量很大,信息速度也很快,它包容了生活、生产和新科技的所有信息。网络把学生的生活时空大大地拓展,从更广阔的生活时空走进化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8.2自主学习,激活元认知

[自主活动一] 实验桌上有一瓶浓硝酸。请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主要是网络和课本)或简单实验找出硝酸的物理性质。(过程和结果略)

[自主活动二] 请同学们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硝酸的化学性质,并用一种代表物写出离子方程式。

[已有知识]

(1)使指示剂变色: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活泼金属反应放出氢气。

(3)与碱发生中和反应:H++OH-=H2O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2H++CuO=Cu2++H2O

(5)与某些盐反应:2H++CO32-=H2O+CO2

[板书]一、物理性质:无色、挥发性的液体

二、化学性质: 1. 酸的通性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水平和潜能,确信他们完全能胜任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8.3合作探究,构建新知识

[教师演示] 往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学生]观察现象: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

产生困惑,形成认知冲突。

联想推理:

学生甲: 假设1. 与次氯酸类似,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学生乙:假设2. 与二氧化硫类似,浓硝酸与石蕊形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等……

设计实验方案,互评:

假设1方案:

学生甲:铜与硝酸反应;

学生乙:碳与硝酸反应;

学生丙: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

假设2方案:把褪色的溶液加热,观察是否恢复红色。

[教师演示] 在试管口套上气球,把褪色的溶液加热。

[学生] 观察现象:溶液没变红而是变黄。

产生困惑,再一次形成认知冲突。

[教师出示] 一瓶久置的硝酸。

[学生]观察、比较、推测原因。

进行结果分享、互评。(教师适时作出评价)

[播放] 硝酸受热分解的实验录像:

[学生] 描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判断:假设2失真。

困惑:硝酸真的具有强氧化性吗?

[板书]2.不稳定性(具体略)

[教师层启] 大家俨然是小科学家了,硝酸是否具有强氧化性呢?大家设计的共同出发点是取还原性弱的物质与硝酸反应。大家思维开放、活跃、有创意,但课堂上准备的药品和仪器是有限的(展示随堂实验的药品和仪器)。我们先制定一个可行的实验步骤吧。

[师生合作] 步骤:(1)把内放有铜丝的一次性针筒直接插入小药瓶的胶塞,吸取0.5 mL浓硝酸(或稀硝酸),拔出后立即将针尖插入胶塞,以防漏液。观察并记录现象。

(2)拿去胶塞,再往针筒里吸蒸馏水至2.5 mL(注意与前者反应剧烈程度的比较),插上胶塞,观察并记录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把针筒倒立,拿去胶塞,往针筒里吸入适量空气,观察并记录现象。

(4)最后,往针筒里吸入2.5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将针尖插入胶塞。

[生生合作] 两人一组,同时进行浓、稀硝酸的对比实验并记录现象。

[学生甲] 铜与稀硝酸反应,观察到的也是红棕色气体,其还原产物也是NO2。

[教师] 学生甲事实求实的治学态度值得发扬。为什么学生甲的实验现象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学生] 讨论,交流。

一致认为:在实验前未把针筒的活塞压紧,筒内尚留有空气。

[学生甲] 那还有更好的装置吗?

(在此,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自己的关于装置改进方面的见解,这又是一次课堂生成的好机会,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可把它处理为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化学实验不仅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而且现象直观、真切、说服力强。在教学中,笔者回收了医院里的一次性针筒和带胶塞密封的小药瓶,变废为宝,积极进行实验改进,把铜和硝酸的反应“观察与思考”改为“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了新知识。由于针筒和小药瓶密封性能好,本实验几乎实现了零污染,是环保教育的好素材。

[问题解决] 硝酸是一种氧化性很强的酸,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金、铂除外)反应,为什么可用铝制容器或铁制容器储存和运输?

[学生] 查阅课本,得出答案。归纳金属与硝酸反应的规律:

⑴ 几乎能与金、铂外的所有金属反应, 一般情况下: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2;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为NO。

⑵ 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

⑶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板书]2. 强氧化性

(1)与不活泼金属的反应(略)

[学生] 网络搜索关键词:碳与浓硝酸反应

观看网络动画: 碳和浓硝酸反应

[生生合作] 观察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板书](2)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略)

[学生] 书写假设1的方案3―硫酸亚铁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略)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三大强酸的性质和用途的比较。

交流、汇总。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性组织者把新知识通过已有知识的桥梁作用,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有意义的新知识。

[教师]顺势指出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是如何制备硝酸?请思考课本中的问题解决,总结硝酸的工业制备原理,知道硝酸的工业制备流程。

[学生] 思考、讨论、交流、补充。

[板书] 三、硝酸的工业制备(略)

设计意图: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整和课程资源,实践“用教材教”,突破传统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物质中心模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把“”的知识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包装”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主、一层层揭开“包装”,经历获取真知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探究学习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采用了实验录像、动画实验和随堂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

8.4合作总结,促进学后反思

[教师启迪] 硝酸的性质主要有哪些?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获知的?今后,我们将如何更全面地学习物质的性质?

[生生合作] 从方法和知识上对课堂进行梳理:

(1)硝酸的物理性质:看一看、闻一闻、查一查、试一试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从物质的属性角度

2)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

3)从物质特性角度

(3)硝酸的工业制备

1)制备原理

2)制备流程

设计意图: 反思使人进步。探究式学习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后反思,不仅能及时地落实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8.5学以致用,从化学走向生活

[学生] 阅读资料,解释现象,交流看法。

2005年12月14日下午1点左右,一辆运载着48 t浓硝酸的槽罐车在途经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北环西路庄桥段时,突然发生泄漏,不断有黄色的烟雾冒出来,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马路旁靠近黄烟的植物已经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而距事发地点不远处就是村庄。接警后,市消防、公安、环保、安监等部门启动了化学危险品紧急处置预案。50余名消防队员迅速赶到了现场。

(1)记者看到的黄色烟雾,是烟还是雾?

(2)观察硝酸的颜色,为什么"烟雾"是黄色的?

(3)马路边上的植物出现腐蚀现象,叶子被熏得枯黄。推测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4)假如你是消防队员,将启用什么紧急处理方案?

9板书结构设计

参考资料: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化学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要求有所下降,中考分值也由120分变为现行的100分,但学生反映学起来并不容易。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突破化学学习的重难点,是至关重要的。

现行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下册)》,总共12个单元。根据朱少祥老师[1]做的初中化学学习难点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上册中的第四单元,下册中的第九、十、十一单元的难点认同比例是最高的。从学生角度看,第四单元和第十单元分别是上册和下册的2个难度高峰,也是初中化学学习的2道“坎”,是导致学生成绩分化的2道“分水岭”。这四个学习难度较大的单元分别是:物质构成的奥秘、溶液、常见的酸和碱及盐化肥。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突破这些难点,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课时少、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让学生凭着学习兴趣主动突破学习难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学习化学知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性活动[2]。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此时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最浓厚的,但随着课程难度的逐渐加深,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原子分子等微观概念时,常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要及时借鉴金玉奎老师[3]的做法,注重化学史的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课本知识,介绍我国古代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介绍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将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侯氏制碱等科学家的奋发学习和对科学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的事迹改编为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二、通过分散难点内容、总结内在规律、形成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学知识,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讲解元素符号,一下就出现了27种,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可以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可以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学习内容归纳成12个主题,分别是(1)仪器和操作规范;(2)元素符号和化学式;(3)化学方程式;(4)物质的结构;(5)物质的分类;(6)碳及其氧化物;(7)金属及活动顺序;(8)溶液和溶解度;(9)酸碱盐的性质;(10)各类物质的反应关系;(11)气体的制取;(12)化学计算。这12个主题中,相对容易的为(1)(2)(3)(5)(6)(7)(11),相对有难度的为(4)(8)(9)(10)(12)和上述分析的单元难点基本是一致的。对(2)(3)涉及的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容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启发和疏通。在讲解(11)气体的制取时,可以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在学习(9)中“酸的化学性质”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手为模型,将左手掌比做是酸,大拇指为酸碱指示剂,食指为活泼金属,中指为金属氧化物,大拇指触到手心就会“变色”,食指触到手掌心就会“冒气”,通过这样的“物化”加强酸的通性的记忆,在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可将右手掌比做是碱,做类似的模型,并于左手掌进行类比;在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和“盐的性质”后,可将新增的知识点补充到无名指和小指上,这样伸出你的双手就可以了解酸碱盐的相关知识,一目了然,新奇好玩,又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12)化学计算,似乎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不管会不会,一看是计算题,头皮就发麻,逃避思想就产生了,随之无从下手,最终不分析题目,胡子眉毛一把抓,乱做一气。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分析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平时题目中见到的单一物质,要求写出化学式并分析其组成与结构,对于题目中见到的化学反应,应写出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各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不纯的物质,则应分析其内部的组成关系,主要物质和杂质是什么,长期以往,自然地就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了。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首先从心理上不那么害怕计算了,头脑清楚了,感觉也就清晰了,所谓的难点也就不难了。

最后要强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爱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力量,必须把热爱学生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并将此转化为能够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1

一,化学式的拆分组合

有机物的化学式可拆分成残基和水分子、二氧化碳组合的形式,即有机物用CXHYOZ(H2O)n、CXHYOZ(CO2)n、CXHYOZ(H2O)n(CO2)m的形式表示,在化学式的组合、拆分中推断有机物的结构,发展创新思维。

例1,有机化合物A、B的分子式不同,它们只可能含有碳、氢、氧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如果将A、B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其物质的量之和不变,完全燃烧时所消耗的氧气和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也不变。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若有机物A是甲烷,则符合上述条件的化合物B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是(写出分子式),并写出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含有甲基(─CH3)的有机物B的2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2)A、B两有机物的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3)当B中含有3个碳原子时,其分子式为,结构简式为(任写一种)。

设疑探究:①在等物质的量的前提下,两种有机物燃烧后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相同,说明有机物的化学式有什么共同点?(氢原子数目相同)

②如果设A的化学式CXHYOZ(z可以为0),则B的化学式?

(CXHYOZ+(CO2)n或CXHYOZ-(CO2)n)

③当A的化学式为CH4时,符合条件的B的化学式通式为?(CH­4(CO2)n)

当n取不同值时,B的化学式为?(C2H4O2、C3H4O4、C4H4O6等)

④C3H4O4的分子式可进一步拆分成C2H4O2(CO2),则C3H4O4的结构简式可看成

取代了乙酸或甲酸甲酯中的一个H原子,由此可推知C3H4O4的结构简式为?

(HOOC-CH2-COOH或HCOOCH2COOH)

二,不饱和度的运用

烃(CXHy)的不饱和度的求算公式为Ω=2X+2-y/2;当是卤代烃时,可把卤原子折成氢原子,再求不饱和度;如是多官能团化合物(CXHYOZ),仍可用Ω=2X+2-y/2求算,但得到的结果是总不饱和度。不饱和度的求算,可推知有机物的基本结构特征,为结构式的导出提供证据,具体见下两例。

三,类别异构的深化

中学化学中的类别异构主要有七大类: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醇和醚、酚和芳香醇和芳香醚、醛和酮、羧酸和酯、氨基酸和硝基化合物,但如果教师不研究试题和高考

命题趋向,则学生所学的是僵化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实类别异构的内涵、扩宽

类别异构的外延,并由整体迁移到局部类别异构,在知识学习和更新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充实类别异构的内涵

醇和羧酸反应得到羧酸酯,此外还有硝酸酯和磷酸酯等,还有些酯从结构上讲可以看成是由羧酸和酚反应后得到。习题教学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才能在习题解答中有所创新。

2,拓宽类别异构的外延.

除了上面所述的七大类类别异构外,还有些类别异构在化学习题中经常出现,如烯醇式结构的物质和醛、酮,羟基醛和羧酸、酯之间的关系也属于类别异构。例如羟基乙醛和乙酸及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

3,由整体异构到局部类别异构

有机同分异构体的推断中,除要注意运用整体思维外,还要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结构转换,推导出新的同分异构体.

例2,分子式为C8H8O3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多种不同的结构,其中A、B、C、D四种有机物苯环上一氯取代只有两种,等物质的量的A、B、C、D分别和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3

(1)A可发生分子内酯化反应;B能发生银镜反应;C遇FeCl3溶液显色,其分子内含有羧基,翰林汇则A、B、C、的结构简式分别为ABC

(2)D可以看成是酯类,则D和足量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疑探究:①分子式C8H8O3的不饱和度?(5)

②A、B、C、D苯环上一氯代物只有二种,说明侧链在苯环上的位置关系?(对位)

③A中含有哪些官能团?(苯基、羧基及醇羟基)A的结构简式?

④B中含有哪些官能团?(苯环、醇羟基、酚羟基和醛基)

B的结构简式?

⑤C中除羧基外还含有什么官能团?(酚羟基)C的结构简式?

⑥D和C相比较,都含有酚羟基,但D比C多中和一分子NaOH,D的结构可看成C结构中的侧链如何转化而成?(把C中侧链中的羧基转化成酯基,且可看成是由酚和乙酸生成的酯).

D的结构简式?

从整体上看,B、C、D结构差异仅在于侧链.是由于侧链异构而引起整体结构异同.B中侧链中含有羟基醛,和C中羧酸结构及D中酯基结构属于局部类别异构,D的酯基又看成是由羧酸和苯酚形成,本题包含了上述三种类别异构新情况。

四,有机复合式方程式的书写

有机化学教材中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单官能团参与,还有很多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综合了各个官能团的特性,在某些化学反应中,多官能团同时参与反应,这类化学方程式称为复合式化学方程式,复合式方程式的书写不仅训练了综合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例3,化学式为C8H13O2Cl的有机物A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转化。

试解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过程(有机物必须写结构简式)

①A和NaOH溶液共热:_______________②F与KOH的醇溶液共热________________

③C氧化生成G_______________

设疑探究:①A的不饱和度为?(2)

②可能含有的结构有?(酯基和双键)

③乙酸乙酯在酸和碱作催化剂时水解产物是否相同?(醇是相同的)A在酸和碱水解条件下产物各不相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酯中的氯原子在碱性条件下同时还发生了水解)A中氯原子位置?(可看成在生成酯的醇中)

④推断物质链的顺序为?(G-H-D-E-F-B-A-C)

⑤由G结构简式可推知H结构简式为?

()

D一方面是A的水解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物之一,另一方面又可以水解得到二元醇,则D的结构特点及结构简式?

()

D经催化氧化可得E,E的结构简式?()

⑥在KOH、醇溶液和加热条件下,E可转化为F,参加反应的官能团有哪些?

(氯原子和羧基)各种官能团分别发生的反应类型?(消去反应和中和反应)

⑦由B和D的结构简式可推知A的结构简式为?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然而,用心观察仍可发现,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痕迹,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称的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缺乏有效性是新一轮课改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因此,对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缺失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创新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解读有效教学

目前,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学术界尚未形成共识。有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师在完成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有专家认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为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要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不管专家如何定义有效教学,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教学的有效性总是指向两个维度:第一,教学的质量如何;第二,教学的效率怎样。根据专家的观点和新课程理念,我们对有效教学的解读是:一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指标;二是以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四是以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关注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三、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已有许多研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缺少生命和活力”;宋秋前教授根据多年来课堂教学研究经历,认为现代课堂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有效性缺失、创造性缺失、主体性缺失、情感性缺失四个方面。在这里,笔者通过多层面的调查和观察,认为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堂设计僵化

通过对化学教师备课本的检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只写上这样几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最多加上实验准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教师还是以知识为本位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一般教师只注意思考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忽视整个教学单元或者教学长段的整体研究和规划。即使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经常是注意思考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忽视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和需要的研究。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只注意局部而忽视了整体。

2.课堂提问死板

近年来,随着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广大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提问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很多教师在提问中重结论、轻过程,只追求正确答案,漠视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问模式单一,而且缺乏恰当的总结和鼓励性的评价。

3.课堂探究滥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滥用探究教学法,误认为一切知识都应通过探究的方式获得。其实课堂上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受计划性差、过程较长、耗时较多的限制,有些内容并不适用。在当前的化学课堂中,热闹的小组合作学习随处可见,但是合作探究显得苍白无力,小组成员间缺少明确的分工,只是一场让优秀学生更优秀的游戏。

4.课堂反思缺失

这里,课堂反思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时的反思,也就是对课堂调控的反思;二是对课堂教学过去时的反思,也就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又称反思性教学。第一方面的缺失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进行状态感觉不灵敏,感受和感知反应迟钝。第二方面的缺失表现在教师不能及时地通过观察、回顾、诊断等方式,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效率。

四、优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1.优化教学环节,构建互动课堂

新课程的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要注重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尽可能向着“规定教学时间有效教学时间主动教学时间成功教学时间”的方面转化。

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既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设计能够真正成为有效、成功的教学。

(1)精心设计教学,减少低效环节

课堂中的几个大步骤又分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哪些环节属低效、无效环节,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精心设计。

案例1:“甲烷”引课教学片段。

学生活动:表述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结构特点。

探究:已知甲烷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75%,氢的质量分数为25%,请同学们计算甲烷的化学式?(教师给出2分钟的自主研究时间,其实学生在初中就学过甲烷的分子式)。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教师活动:甲烷结构、性质……

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仍然假设学生没有学过甲烷,“虚拟”由探究活动导入,经教师这么一“引”,学生有可能不是“进入”学习的情境,而是“淡出”了学习的体验,教学环节设计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也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对整个教学体系的不熟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应建立在对整套教材和教学目标十分熟悉的前提下,做到详略得当。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换用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

教师活动:大家在初中就学过甲烷的分子式,还记得吗?

学生活动:异口同声地回答甲烷的化学式为CH4。

教师活动:很好。那么甲烷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间是如何分布的呢?

学生活动:猜测可能有两种结构──平面正方形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

教师活动:究竟甲烷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呢?(实物展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由结构过渡到对甲烷性质的学习中。

经过这样的设计,课堂教学很快进入学习的重点,不但有效完成了教学目标,师生的互动也比较好,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赢得了更多的有效时间。

(2)突出生本意识,激活学生思维

在有限的课时内,模块知识容量大,各模块间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联结点。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教学的主人,必须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的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而且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选择合适的素材,讲究一定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知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案例2:氯水成分的探究学习。

教师演示:氯气溶于水得新制氯水,然后将新制氯水、氯气和蒸馏水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教师设问:进行对比,有何差异?

教师设疑:氯气溶于水时有没有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探究:实验1,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现象。现象为试纸先变红,然后慢慢褪色。

教师设疑:试纸变红说明氯水呈酸性,证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生成什么?

学生回答:盐酸。

教师追问:如何证明?请设计实验并验证。

学生回答:检验Cl-,加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学生探究:实验2,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和几滴稀硝酸,观察现象。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结论是有Cl-生成。

教师设疑:实验1中试纸褪色,那么新制氯水能不能使其它有色物质褪色呢?

学生探究:实验3,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新制氯水,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现象为品红溶液由红色褪至无色。结论是氯水具有漂白性。

教师追问:实验3进一步证明氯水具有漂白性。那么,什么物质有漂白性?盐酸吗?

学生探究:实验4,用玻璃棒蘸取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观察现象。现象为试纸变红不褪色。结论是呈酸性,不具有漂白性。

学生探究:实验5,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盐酸,再向试管中加入两滴品红溶液,观察现象。现象为品红溶液不褪色。结论是进一步证明盐酸不具有漂白性。

学生探究:实验6,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放有干燥红纸条和湿润红纸条的集气瓶,观察现象。现象为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条褪色。结论是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水具有漂白性。

师生总结:通过对氯水成分的探究,可知氯水的成分有Cl2、H2O、HCl、HClO。新制氯水具有多重性质,即强氧化性(含氧化剂Cl2、HClO)、酸性(HCl的强酸性、HClO的弱酸性)、漂白性(含HClO)与不稳定性(HClO见光分解),与AgNO3发生反应(含Cl-)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和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能让他们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既较扎实地获取了有关氯水的知识,又训练了以实验为手段的探究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自我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激发了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获取新知,发展智力。

2.突出主干知识,优化教学时间

(1)精讲重难点和关键点。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结果收效甚微。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取舍或调整,抓住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难点、问题的关节点和学生易错易混知识点。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3:有关“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学习

教师活动:让学生直接观察1mol不同状态物质的体积,然后引导学生讨论。

讨论交流1: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交流2:在物质的量一定的前提下,哪些因素影响气体体积的大小?如何影响?

学生活动:概括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教师讲述:重点阐明这个概念的四个要素,即条件、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和体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在“标准状况”这一特定条件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这样教学思路清晰、层次鲜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步步深入,使学生快速掌握了重要的概念和理论,教学效果远比平铺直叙要好。

(2)选择核心内容探究。课堂的探究性学习,目的在于通过亲历探究活动,让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加深对探究的理解。但考虑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但是核心内容、重要环节等设计成探究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案例4: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教学

教师活动:

①提早布置作业,用0.1mol/L NaOH中和20.00mL 0.1mol/L

HCl时,加入不同体积的NaOH溶液的pH值。

②课堂上按计算结果描点。

③设计系列问题启发。

思考一:在滴加到19.98~20.02mL的过程中pH变化了多少?

思考二:求NaOH滴到19.98mL时盐酸被中和的百分数。

思考三:由此判断滴定终点是否需要pH=7?

思考四:滴定终点在多大的pH范围内,实验误差其实是很小的?

学生活动:在计算作图描点问题思考讨论体会突跃的原因,从中和滴定过程的pH变化与所加NaOH体积的变化规律中感受到,只要选择在突跃范围内的指示剂,都不会产生大的误差,为实验化学中强碱滴弱酸的指示剂选择打好认知基础。

整个过程中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这比教师费力地讲解效果好得多。最值得探究的内容,应该是对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3)建构知识网络体系。学习化学,要记忆的内容很多,不可能见什么记什么,见多少记多少,可以对基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整理知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案例5: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的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硫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哪些?列举一些含硫元素的物质,并按硫元素的化合价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教材93页交流与讨论1。

师生总结:主要化合价有:-2、0、+4、+6。

-2 0 +4 +6

S S S S

H2S S SO2 SO3

H2SO3 H2SO4

Na2S Na2SO3 Na2SO4

HgS CuSO4

教师提问:人类对硫元素的利用,从本质上看,就是实现硫与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转化呢?

学生答案:学生逐一回忆:元素处在最高价(+6)只有氧化性,处在最低价(-2)只具有还原性;中间价(0、+4)既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学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制备路线,教师小结)

教师引导:写出每步转化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将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类别多、名称多、反应多的化学教材内容体系化、网络化,大大简化了教学内容,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既能达到教学的效果,又能节省教学时间。

3.优化问题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1)内容情境化。将课程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境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自我发展。

案例6:有关“氯气的性质的应用”教学片段

背景材料:某自来水厂一车间内发生氯气泄漏,而自来水厂附近就是一所中学和居民区,将氯气的性质应用在自救或救人的场景中。

情境设置1:当氯气泄漏时,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呼吸感到困难,人群躁动起来,居民非常恐慌。假如你在现场该如何自救?

教师追问:往上风向跑还是下风向跑?往地势高处跑还是向地势低处跑?

情境设置2:当时没有防毒面具,可以用湿毛巾护住口鼻,毛巾沾上哪种物质(氢氧化钠、小苏打、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液效果会更好?

小组讨论: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呼声较高,并说出自己理由,选择氯化钠的其次,选择小苏打的较少。最后经综合分析,得出最佳答案。

情境设置3:这危难的时候如何帮助那些不懂化学知识的普通人,让他们脱离险区?

学生活动:议论纷纷,想各种办法,也深感责任的重大。

最后质疑:当有人氯中毒呼吸困难时,能否采用徒手式的压胸等人工呼吸方法帮助抢救?到了安全地带后能否做剧烈运动?为什么?(课后请学生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情境化的处理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印象深刻,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内容生活化。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进行教材整合。

案例7:“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碘的提取”教学

质疑1:怎样使海带中的含碘物质溶于水?

质疑2:海带中的碘元素以何种形式存在?如果以I-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氧化剂比较合适?

质疑3:如果海带中的碘元素以IO3-离子形式存在,怎样使其转化为I2?何种还原剂比较合适?

质疑4:怎样检验生成的I2……

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围绕海带的去污灼烧溶解过滤氧化检验等实验环节,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教学效果较好。

(3)内容原型化。所谓原型,指学生头脑中已经拥有的问题解决经验、水平和知识内容。化学知识间或多或少存在着相互联系,尤其是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质,类似操作具有相似原理。因此,在内容广泛、题材新颖的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物质性质、原理的相似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8:“电解池原理”教学

复习:原电池基本概念,如电极的反应方程式、正负极判断、形成条件等。

学生回忆:原电池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原电池”原型。

教师引导:逐步学习“电解池原理”的基本概念。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原电池)为原型基础,采用与其类似的教学策略,能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引用原型中所含知识的能力来学习新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五、优化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反思

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感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时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在优化、整合、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思考。

1.研究教材,做好铺垫工作

课时有限,教师必须合理把握教材的深广度,除了研读课程目标、查阅后续教材外,在必修模块的实际教学中,面对学生的真实基础,还要做一定程度的铺垫工作,有时是对本堂课的学习做铺垫,有时是为后续学习做铺垫等。铺垫合理才会对教学的有效性起促进作用,若铺垫不当容易背离教学目标,又浪费时间。

2.研究课堂,学会多方位预测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学生知识、能力的建构,很多时候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倘若出了意外,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当面临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质疑时,教师如何抓住现成资源进行导学?遇到此类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3.研究学生,注重情感交互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水平等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是基本相同的。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用真心、用真情去感悟学生,有时比多上几节课还要有效。

智慧来自反思。反思有利于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溯性的研究,一个教师只有做到勤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从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源,探寻问题解决的对策,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在教学中独树一帜,逐步向专家型教师的方向发展。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意义的舞台。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教师就要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做起,在新课改不断迈向深入的过程中,化学教师应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思,通过实践的历练,真正走出新课程教学的种种误区,教学中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篇13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不管是对于获取理论知识还是习得实践知识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化学通常都被很多学过化学的人戏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很多理科尖子在化学考试面前也一筹莫展。为什么?学习化学很轻松,不用费很大的劲,但是很多学生却感觉到想得高分很难,总觉得很多物质的性质很难记住,记住了马上就忘,所以造成局部失分。通过对历年高考得分情况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物理满分通常都比化学多,这也说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的确有一些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一些化学规律、化学计算、化学知识,将珍珠一样零散的化学知识串成一条线,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消化吸收。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轻松有趣,充分享受学会学习化学的成功感。

中学化学主要包括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元素化合物三大块内容。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运用归纳方法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合其他方法使化学学习事半功倍。

一、归纳一些常见的有特殊性质的物质

如:常见的有色无机物。虽然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色彩缤纷,但是在无机物这个大家庭中,在中学要求学生识记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到了化学学习的后期,尤其是在复习解决无机推断题的时候,有必要组织学生一起归纳出常见的有色无机物,然后记住。在归纳有色无机物时,也要对这些物质适当分类,否则物质太多太零散,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造成学生认为记不住的畏难情绪。如:有色的化合物、有色的单质、有色的离子等。如:我在教学中给学生归纳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特殊颜色如下:①水合离子带色的:Fe2+:浅绿色;Cu2+:蓝色;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2-;MnO-4:紫色:血红色;苯酚与FeCl3的反应开成的紫色。②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对于无机推断题中的一些溶液中有特殊颜色离子的题目恰好就是该题的突破口。

除了归纳颜色以外,还可以归纳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等等。

二、归纳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规律

如:学生在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时候,常常找不着东西南北,尤其是既有原子又有离子,既有阳离子又有阴离子的时候。所以,笔者在讲解这一问题时首先和学生一起分析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然后归纳总结出判断微粒半径大小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性地去判断微粒半径的大小。如:第一,决定半径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层数,一般层数越多,半径越大;第二,当电子层数相同,一般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第三,当比较相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时,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简称“阳小阴大”。

三、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是历年全国各省市高考命题的重要题型,那么在学习了怎样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以后,在学生自己判断几类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基础上,从出现几率和判断的难易角度总结出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方法。如:我的学生在同伴互助的情况下,总结出了以下方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应注意“四查”:一查原理;二查是否该拆;三查是否守恒;四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查原理是指化学反应原理错误,此类情况出现频率较少,一般一眼就能看出,如:2Fe+6H+=2Fe3++3H2;查是否该拆是检查各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是否在方程式中拆成离子;查守恒是检查离子方程式是否满足元素守恒、电荷守恒以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还要满足电子守恒。查反应物用量是否合理是查反应物之间的比例以及过量和少量的问题等等。如:过量的NaH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Ca+2+2OH-+2HCO-3=2H2O+CaCO3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同样也培养了学生清晰严密的化学逻辑思维。

四、归纳一些易记的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

很多教师都总结出了一些朗朗上口的化学口诀作为化学教学的杀手锏。如: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以二价。”最常见盐的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一般来说,先要求学生熟记、强记口诀,然后用典型的题例来说明记住了口诀有哪些用途,有哪些益处,让学生尝到背口诀的甜头,也减轻了学生解题的负担。如:记住了化合价口诀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写错化学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和阅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甚至到了高三都会经常把化学式写错,可能也是在入门的时候没能把元素的化合价弄清楚,一旦写错后造成思维定式,就不容易改掉了。

从笔者的从教经验看,在化学教学中常常使用归纳法,降低了一些学生的畏难情绪,不再觉得化学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采用归纳法教学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精选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