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15:0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碳中和基本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化学课本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这些概念分散在各单元的内容中,在化学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运用实验,加强直观
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一大心理障碍就是觉得抽象,化学实验生动直观,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入实验进行教学。除了做课本的四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对比实验,即用手撕碎纸和把纸点燃,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能从观察到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即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再如: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时,可以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外界条件(温度和溶剂量)改变的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会相互转化,因此在讲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两个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这样,学生会对这类概念理解更透彻。
二、抓住关键,揭示本质
化学概念有繁有简,其含义也有深有浅,但无论哪个概念,都有其关键。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概念所在,才能突破事物的本质,学生才能深透理解,准确掌握。例如: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叫做氧化物”。其中“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三个关键词,认真推敲和琢磨,然后用氧气(O2)、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水(H2O)作为例子,对照概念进行分析讲解,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又如,在讲催化剂这个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改变”(指“加快”或“减慢”)和“化学性质”(不是“性质”,也不是“物理性质”)。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理解概念的目的。
三、正确理解,阐述严密
在基本概念的教学中,首先要全面阐述,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例如:学习“溶解度”这个概念时,有四个要素缺一不可的,一是“在一定温度下”,二是“溶剂的量必须是100克”,三是“溶液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四是“溶质的量以克为单位”。其次,阐述概念要严密,即要准确把握概念的每一字词。如,讲单质和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四、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在讲了“中和反应”的概念“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一定就是中和反应呢?为什么?”以此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酸与碱作用”来分析,由此加深对中和反应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类似的概念还有很多,如:单质一定只含一种元素,那么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氧化物是一定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那么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置换反应一定是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那么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吗?等等。
五、对比归纳,逐步深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行为的基础行为载体,在探索旅游目的地转型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旅游目的地”、“园林旅游目的地”、“环保模范旅游目的地”等旅游目的地发展理念相继产生,传达出人类对建设一个“清洁、绿色、健康、和谐”的旅游目的地的美好向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愈演愈烈,“低碳旅游目的地”成为新一轮关注的焦点,引导着旅游目的地发展方式的转型。
一、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内涵解读
基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层面要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首先应该是节能减排、倡导低碳旅游的典范,应该率先进入低碳旅游目的地的行列。因此,低碳旅游目的地是基于生态文明导向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模式的创新,应以更少的旅游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型。
低碳旅游目的地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旅游目的地“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等级和质量水平,促进旅游目的地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构低碳旅游目的地要关注五大要素。
一是建构倡导低碳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旅游目的地个性化特点,创新或编制旅游目的地低碳化的技术经济原则和政策体系,指导和保障旅游目的地转型发展的低碳化指向。二是促进旅游吸引物体系的低碳化改造。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景区,要引导其自然生态的保护和进一步提高其碳汇能力,增强其中和或吸纳旅游目的地旅游温室气体排放的自然净化能力,要努力提高旅游目的地自然生态景区或公共绿地在旅游目的地用地中的比例。三是推进旅游目的地接待设施的低碳化。接待设施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等。低碳旅游目的地应推进这些设施能源供给的技术装备进步,大力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推进使用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运输工具,推进宾馆酒店减排或微排的低碳经济能力。四是营造畅爽的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环境既有硬环境,也有软环境。公共游憩场所、旅游景区、宾馆酒店、餐饮娱乐场所、公共卫生系统等许多硬环境都与节能减排相关,要努力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景观建筑、能源供给的低碳化,特别注意营造基于自然碳汇机理所形成的高质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环境。五是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一种旨在减少旅游目的地旅游者个人碳足迹的新型旅游消费方式,如徒步旅游。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应引导旅游者在实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活动过程中开展低碳公益行动,通过对个人旅游碳足迹的“碳中和”、“碳抵消”等行为以消除或降低旅游目的地自身所产生的碳排放影响。
二、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路线图
低碳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行动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重新认识与反思,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水平的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低碳旅游目的地着眼于控制旅游目的地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一种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建设低碳旅游目的地主要强调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控制和旅游目的地自身发展质量的提升两个层面。其意义是在于旅游目的地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系统。 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发展路线可以从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着手。
(1)低碳饮食。低碳旅游目的地应该以尽量选择本地食材为目标,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素食,降低肉类生产加工的能源消耗;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2)低碳住宿。目前,酒店的高品质往往以高水平的碳排放量为代价。因此,低碳旅游目的地应以低碳酒店设施为主,提倡游客入住“绿色标签”酒店,并且在酒店内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培育高素质旅游群体,推进旅游目的地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进程。(3)低碳交通。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并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同时,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4)低碳游览。到达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不随便丢垃圾并自带垃圾袋,将自己产生的垃圾带走。鼓励游客参加植树造林、购买绿色电力等活动进行“碳补偿”,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旅游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效减少旅游目的地的人均碳排放量。(5)低碳娱乐。低碳旅游目的地建设更多低碳旅游吸引物,保持自然生态环境,让游客更多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原生态景色;提供低碳、环保旅游娱乐项目,倡导低碳绿色娱乐方式,让游客体验低碳旅游的乐趣,也减少了因娱乐带来的碳排放量。(6)低碳购物。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另外,旅游目的地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旅游引导的同时融入低碳知识;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出售低碳旅游商品,简化商品包装;倡导游客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培养良好购物习惯,理智购物,减少浪费。
三、结论
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转型发展,不仅要朝着最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转型,更要朝着低碳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迈进。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低碳旅游目的地将成为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重要的战略竞争高地,谁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方式上转型,在构建低碳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层面上拥有主动权,谁就能在全球化旅游竞争格局中拥有发展机会和立足之地,拥有发展的话语主导权。
参考文献:
[1]马勇,颜琪,陈小连. 低碳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经济地理,2011(4)
[2]蔡萌,汪宇明. 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 旅游学刊,2010,25(1):13 - 17.
[3]汪宇明. 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 旅游学刊,2010(2):11 - 12.
[4]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Z]. 国发[2009]41号,2009 - 12 - 01.
[5]侯文亮,梁留科,司冬歌. 低碳旅游基本概念体系研究[J].
引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环境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环境保护者提出了“低碳”生活,强调它对于环境的重要性,就在这时,风景园林建设者也提出了把低碳与园林建设相结合,低碳风景园林建设就成为了人们大力推广的城市建设项目。
1、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产生背景
低碳风景园林营造这一概念,最初是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导致的各方面问题,以及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日趋短缺的问题提出的。1750 年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就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兴建生产工业、加工制造业和交通建设等企业,这些大中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煤炭、石油等一次性传统化石能源,然后会产生并排出许多类似于二氧化碳等造成温室效应的有毒气体,这些有毒气体会导致显著的全球气候变化,如近几年一直出现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冷等极端变化。全球的环境事件和许多极端气候,威胁了全球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仍在不断攫取这些资源,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世界对于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我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加快了进行现代化的步伐,城市化和工业化大步向前推进,一些相关的高耗能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了能源的高速攫取和高增长态势。同时,由于小康社会的全面普及,经济和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要进一步提升,人们越发重视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提高城市中风景园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逐渐被提上日程,受到重视。
2、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主要功能特点
2.1低能耗
为保证风景园林的高效性建造,应该提倡使用低能耗产品,解决能源的高度消耗这个问题。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过于复杂,在生产、建造中和建造后的运行和拆除过程中会过多地消耗能量。为保证低能耗的目标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建造,例如短距离选择建筑材料,减少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选择低碳建筑材料,减少对钢筋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降低总体的能源消耗。还可以使用一些再生性能源或是采用太阳能发电,选择一些容易种植、寿命长的植物。不要过于的强调景观效果,过度使用装饰性材料,尽量不使用玻璃幕墙。
2.2提升能源效率
传统的园林营造和使用通常使用大量的木材,尤其以一些古树和大树为最,使用一些诸如水泥、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这些对于后期的维护会产生大量的能源资源浪费,更新时一般会对旧材料进行丢弃。低碳风景园林更加倡导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通过对原有材料的重构、创新设计进行再次利用,这些都会无形中减少碳的排放,提高了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增强风景园林的碳汇功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碳汇功能是大自然自身所独有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工作,将二氧化碳等大气中所含的温室气体进行加工、吸收、分解,最后将产物汇聚到它们的根部或土壤中,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碳汇是减炭的方法之一,而且是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据测算,1 hm 2 草坪每年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们每年大约都能吸收870 kg 碳当量,林木对于碳汇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林木每生长 1 m 3 ,就能够吸收约 1.83 t 的二氧化碳碳当量;1 hm 2 阔叶林每年大约能吸收 360 t 碳当量;1 hm 2 针叶林每年大约吸收 930 kg 碳当量。由此可见,形成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的建设目标,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必须要保护生态环境、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湿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城市绿化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在固碳减碳。因此,低碳风景园林营造提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要则
3.1减少风景园林中的碳足迹
人类活动中会释放出一定量的温室气体,人们吃早餐、开车、采暖等等活动都会留下碳足迹。在进行风景园林的建造过程中,总设计师要对于“碳足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要充分理解风景园林营建过程中的碳足迹,这有助于园林设计师认真思考低碳风景园林的设计和营造。每一个建造项目都应该进行碳排放的估计,严格进行限制。在建筑的施工前、中、后都应测量碳足迹,保证建筑符合要求也满足低碳生产的要求,确保该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在初始建造时会大量地使用一些机械化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会造成碳排放量过度,因此,设计师要对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景园林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工程作业对土壤和植物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3.2选择碳友好的园林材料
园林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碳友好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园林材料的地方性也应作为碳友好材料的选择条件之一。
3.3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
风景园林的使用期限一般是 20~30 年,但是在高速化的城市建造下,风景园林的使用寿命更是大幅度缩减。为了保证园林的使用期限,在进行建造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造,保证园林的美观性以及实用性,保证后期不被过多地修改和移除。风景园林的设计风格最好是采取经典式,不会过时的美,减少后期的碳排放量。
结语
随着资源的不断使用消耗,可利用资源的不断减少,以低碳为主旨的建筑设计理念将成为社会生态建造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特点的分析和对其建造要则的探讨,指出在现代风景园林建造过程中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希望在建筑行业尽快形成低耗、节能、低污染的新局面,营造良好的生态新风尚,建造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社会。
一、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一步――高中化学知识分类
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以下五大类:1. 基本概念和理论;2. 元素化学;3. 有机化学;4. 化学计算;5. 化学实验。正确的分类是分类教学法的前提,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二步――各个击破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具体而言,对于简单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导读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亲身领悟;对于直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从现象中领悟;对于平行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迁移法,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之后,再来学习电离,只需将可逆反应“迁移”到可逆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上,就自然引出了电离平衡的概念;对于易混概念和理论,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复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深度剖析法,如缩聚反应、盐类的水解等,难以用三言两语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牢记,所以在进行这类复杂概念的教授时,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剖析,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图解法,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等几类种抽象的概念,若单从字面上看难以知晓其理,而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的图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元素化学的学习
高中元素化学包括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碱土金属、几种重要的过渡元素等,这部分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此时,运用分类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以卤素为例,卤素表现了典型的非金属性,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卤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也逐渐增大,卤素单质的一些性质也呈规律性变化,如与金属、非金属的作用,与水、碱的反应等,只需掌握这些总规律,便可基本掌握卤素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有机化学的学习
以有机物的组成的学习为例,高中化学中常涉及有机物组成问题,这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从元素角度剖析,元素种类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有一定联系;从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分析,如最简式若相同原子数之比必相等,各元素的质量百分数必相等;从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分析,如可以总结出几组关于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羧酸之间、烷烃和饱和一元醛之间的某些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规律,延伸开来可知道醚与酯、酚与芳香酸等有机物间也有类似的相等关系。根据有机物的通式可以挖掘出来很多规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某个目的出发去总结有机物的通式。依此类推,可行之有效的完成有机物的学习。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
高中化学计算的学习主要涉及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方法,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活用知识、创新解题。首先需要知道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多步反应计算和讨论―推理型计算。解答多步反应计算,要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弄清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建立已知量和被求量物质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而讨论―推理型计算题融无机、有机、逻辑推理及数学技巧于一体,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其次,需要了解化学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如目测心算法,有些化学计算题,似算非算,这时可巧妙地运用逻辑分析、模糊判断解决问题;守恒法,包括物质的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和能量守恒,归一化法:当化学计算中出现题给数据不足或没有具体数据的习题,可把被研究的物质作为单位1进行解题;差量法,包括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的差;另外还有极值法和数图结合法等。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
化学实验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化学试剂的取用和常见的试剂的保存方法;熟练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了解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定量实验如溶液浓度的配置、硫酸铜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等;能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等。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便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三步――化学素养综合提高
分类教学法要求教学工作者在完成高中化学知识的分类及指导学生进行各类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梳理,使化学知识由分到合。因此,在分类教学法的指导下,高中化学知识由合到分,使学生在掌握这门学科知识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由分到合,又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更为系统、更为完整。
总之,教学工作者在高中化学中若能利用分类教学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246-03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王文慧(1976-),女,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酒店管理研究。
一、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碳足迹的基本概念与联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使社会由高能耗、高消费、高发展的现状回归到理性低碳文明之中。
随着低碳理念的出现和发展,低碳旅游也应运而生,成为旅游业对低碳经济的响应方式。低碳旅游是在旅游业中改变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观念,以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式供给旅游元素,同时要求旅游者自发地履行低碳消费行为方式,二者相辅相成,使有限的能源在旅游循环系统中有效地传递流通,以得到最大化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促进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转化的碳消耗量,此处的“碳”是指木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中所含有的碳元素,在经过燃烧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导致温度提高的二氧化碳,现在泛指温室气体排放框架中所有的温室气体。通过碳足迹的计算,即对服务或商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测度与衡量,企业可以确定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碳消耗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寻找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供应等过程中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机会;政府则可以确定旅游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对于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作用,并通过企业的节能减排举措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碳足迹研究的成果
业界对于碳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涉及碳足迹的细分研究、碳足迹的测量估算方法研究、区域碳足迹研究、贸易中的碳足迹研究、家庭生活中的碳足迹研究、碳足迹计算器研究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研究等,其中以碳足迹的细分以及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鉴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碳足迹细分、碳足迹计算以及碳足迹标签制度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为依据,探讨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对于碳足迹的细分方法,不同学者以及研究团体有不同的看法,在各类研究成果中,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的观点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最具借鉴意义,他们认为,碳足迹的应用层面可以分为个人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产品碳足迹以及国家或者城市碳足迹。个人碳足迹是个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所导致的碳排放量;产品碳足迹是单一产品制造、使用、废弃等阶段过程中,因燃料使用所导致的碳排放量;相较于产品碳足迹,企业碳足迹主要包括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以及非生产性活动如管理活动、销售活动、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碳排放量;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着眼于整个国家或者城市的总体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所产生的排放量,着眼于间接与直接、进口与出口所产生的排放量的差异分析。
对于碳足迹的评估测算,也有若干种研究方法,其一是生命周期评估,即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分阶段评估测算碳足迹及碳排放量;其二是利用碳足迹计算器,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角度,依据他们的实际消费和交通形态等去测算地区或者国家的总体碳排放量。具体而言,碳足迹计算是把有关人类活动发生程度的信息(称作活动数据或AD)与量化单位活动的排放量或清除量的系数(称作排放因子或EF)结合起来,其基本方程是:排放=EF·AD[1]。例如,在能源部门,燃料消费量可构成活动数据,而每单位被消耗燃料排放的CO2的质量为排放因子。
对于碳足迹标签制度的研究显示,碳足迹标签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碳足迹绝对值的标示,要求厂商进行完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盘查并将总量标示于产品或者包装,第二类是碳足迹减量相对值的标示,除标明碳排放,还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标签也强调与传统产品比较时该产品所减少的排放量。
三、碳足迹研究对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启示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旅游产业是一种绿色产业,旅游业对于生态的破坏作用远远小于工业,其对于地球温室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实际并非如此,有这样一组碳足迹测算的数据:短途飞行一次,排放CO2500kg;长途飞行一次,排放CO2800kg;使用电脑20h,排放CO2250kg;居住酒店时使用电视机、吹风机等电器、24小时使用中央空调,排放出的CO2会更多……[2]这足以证明:旅游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因此,旅游业应当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推行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但是,低碳旅游的推广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政府对于低碳旅游的支撑和保障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必须依据世界范围内碳足迹研究的相关理论,探索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
(一)碳足迹细分方法启示下的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根据法鼓环保团体和法鼓大学对于碳足迹的细分及其测量方法可以看出:国家或者城市的碳足迹测算受到产品碳足迹的影响,而产品碳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则取决于个人及企业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政府是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及规划者,旅游者和旅游企业则是发展低碳旅游具体的执行者。
从宏观层面上,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层面上思考旅游发展规划问题,改变旅游规划的传统思路,建构促进中国低碳旅游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并且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旅游标签制度,进行综合体系认证,以加快整个旅游产业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从微观层面上,政府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共同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与生产行为,实现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展开微观层面的引导工作:
在企业层面上,政府应当从资金、政策、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旅游景区低碳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适合低碳旅游发展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激励景区和旅游企业加快推进低碳旅游方式。进一步发展壮大绿色环保企业,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运输等旅游企业利用新能源(如绿色电力)、新材料,调整交通和酒店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引入低碳旅游指标对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企业进行常规考核与管理。在企业装备方面,政府应当敦促旅游景点及旅游企业采取低碳设施与设备;另外,对于积极采取低碳发展模式的旅游企业,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给予补贴,鼓励其表现和示范效应,以便推动低碳旅游生产的发展。在这方面中国政府可以借鉴美国政府的先进经验,对于购置可再生能源设备及低能耗设备的旅游企业给予抵税或者减税的奖励。反之,对于高能耗、碳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则可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碳税等环境资源税。
在消费者层面,政府应当在全社会氛围内宣传低碳旅游的理念,培育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意识,大力宣传和倡导生态、健康、绿色的低碳旅游方式,并且对旅游者及其旅游全过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即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低碳社会的建设。旅游者在这样的宣传氛围下,也应当根据自己旅游行程的具体安排以及可以借鉴的碳排放量标准,准确计算并且控制自己在食宿行等各环节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植树进行“碳补偿”的方式减弱自身旅游行为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碳足迹测算研究启示下的旅游碳足迹估算
准确测算旅游碳足迹有助于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其制定减排目标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低碳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推行。旅游碳足迹被定义为“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者及旅游企业对于碳的消耗量”。根据碳足迹测算研究的相关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两种碳足迹测算的思路:
1.站在企业角度,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的测算方法
以产品的生命周期为导向计算企业的碳排放量,需要考虑企业在不同阶段各种物质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以酒店为例,酒店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建设期、装修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其中建设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或者运营设备建设与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施工以及施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等;装修期碳足迹主要考虑酒店建筑物内外装修(包括卫浴等设施)中所消耗材料的生产、运输、装修过程及装修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运营期碳足迹主要来自酒店运营期内各种能源和物质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酒店建筑物及设备在运营一定时间之后终将废弃,因此,运营后期的碳足迹主要是考虑建筑拆除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之类似,交通运输企业与旅游景区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从建设或采购、运营及运营后几个阶段展开测算。
站在企业角度测算碳足迹时,旅游产品与服务中各种物质设备的总数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及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如交通运输企业中交通工具的座位数、宾馆酒店的可供床位数、旅游景区的设备数量及其各自的能源消耗量)与各自排放系数的确定是旅游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关键。
2.站在消费者角度,以其具体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的测算方法
以旅游者的消费活动及交通形态为依据测算旅游碳足迹,则需计算所有旅游者的碳排放量,根据旅游者的所属地与其旅游目的地来划分,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旅游碳足迹测算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客源地法,即计算某地或某国所有公民在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例如,某个中国游客周游世界所产生的碳排放就应该属于中国的排放。这一方法存在一种争议,即这样的跨国旅程也给旅游目的地国家带来了经济收益,排放量理应由目的地国家来分担,由此,中国地区的碳排放量会被高估。
另一种是目的地法,即计算在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所有碳排放。例如,一个美国游客在中国度假,那么其往返航班所造成的排放均归中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也有美国方面的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都会从该游客的旅行中受益,所以也应当对排放承担部分责任。同时,按照这一方法,中国要为美国国民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显然不合情理。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通过协商运用一定方法对目的地国家进行碳补偿。
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计算方法更能够反映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所带来的碳排放,因为该方法可以排除本地居民外出旅行造成的碳排放。
基于统计角度分析,由于旅游企业的数据相对更容易收集,因此,在旅游业,政府从企业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的方法更具实用性。
(三)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的设立与应用
由于从旅游企业的角度估算旅游碳足迹更具操作性,因此政府应当在旅游企业界建立旅游碳足迹标签制度,测量旅游企业经营各个阶段时期的碳排放绝对值,同时,对旅游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且根据评价结果要求企业提出减量承诺,为此,政府要设定碳排放基准年,建构考核旅游企业碳减排绩效的技术经济指标,做出旅游业碳排现状的科学评估,对旅游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企业、住宿餐饮企业、休闲娱乐企业、旅游商品销售企业、旅游景区等制定科学、完善、操作性强的评定标准,进行严格评定分级,在上述各类企业中旅游者最集中的层面或空间,科学提出旅游业的节能减排规划指标,遵循低碳、微排、优区位原则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途径,建设一批高等级低碳旅游示范区,引领中国向低碳旅游的发展方式转型。
四、结语
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在环保理念日趋盛行的今天,低碳旅游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应当在减排的大背景下,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按照前述思路,展开低碳旅游的生产消费活动,把人类对低碳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真正实现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三赢”。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A Manual for the Preparers and Users of E co-efficiency Indicators [M]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and Geneva,2004.33-85.
[2] 邹统钎.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4):43-47.
[3] 罗芬,钟永德,王怀採.碳足迹研究进展及其对低碳旅游研究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0,(3):105-113.
[4] ,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10,(3):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