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5 17:03: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七年级地理教学故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34-02
地理对于七年级新生来说,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之前所接触的其他课程有诸多不同之处。七年级地理同样继承着地理科学的时空性,抽象的天体知识,加上晦涩、难懂的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知识,使得此年龄段的初中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一些空间思维敏捷的学生将会很快适应这门课程的特征,另外一些则可能被教师的思维越拖越远,从而导致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产生两极分化的认识与情感。因此,做好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教学的开展。
地理在八年级扮演着让学生深情了解祖国的角色,带领学生“踏遍”祖国的大山大河,欣赏着各地多彩的风土人情,体会着少数民族独有的魅力。因此,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地理课堂的充实与快乐。
一、初中地理课程目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述的分析,找出对应目标中主要的行为动词及出现的次数。
根据对初中地理课程目标中行为的整理(表1),可明显看出,课程总体目标要求层次较浅,主要集中在感性层次,因此,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应认真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此指导初中地理教学的开展。
二、初中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客观掌握初中生地理课程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所从教的学校中随机选取两个年段的班级开展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七年级发放问卷73份,获得有效问卷72份,占总问卷的98.63%。在八年级发放问卷63份,获得有效问卷60份,占总问卷的95.2%,有效问卷数所占比例>90%,本次调查为有效问卷调查。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七年级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主体情况,70%以上的学生认为地理课程很难或者较难,只有少数调查对象表示地理课程容易学习。初中生认为地理课程有用的比例占到90%以上,并且与喜厌地理课程的比例成正相关,表明初中生对地理课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更加偏向于活动教学法,八年级学生出现自主学习的比例进一步增大,表明八年级知识点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方面更倾向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同时也青睐地理教学器具的课堂辅助,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入更多的教学器具、运用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风格上,幽默的教学风格可以获得学生的一致认可。
三、结论与反思
1.教学实施的形象性与浅层性。七年级上学年的知识内容,易出现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切在形态上相似的事物,代替书本上的地理事物,以达到知识点的形象化。在课堂中,对一些知识点须点到为止,不可做过多解释与延伸,如对个别非重点的问题或者深究的个人花费过多时间,会对其他学生造成知识混乱,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可对个别学生做单独的知识延伸性的辅导。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接受能力较低,只有将地理知识结合他们已有的认知,才能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以及成因等知识,在这里就要提到学生知识面与地理知识学习的关系了,知识面较广的城市学生明显比知识面窄的农村学生学习得要好,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学生的地域差异,城市中学的初中地理教学又可以讲得比乡镇中学要深刻一些。
2.教学开展的艺术性与愉悦性。初中生正处于少年与青年的过渡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来看,初中生的需求属于浅层的底层需求,除了生理的物质需求外,追求生活的愉悦性以及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幽默、诙谐的语言,加上艺术性的动作,就会提升学生课堂生活的品质。
教师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语言的表达、板书板画的展示,都是一种艺术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许多具有时代元素的要求,但教师也不能将传统中的精华元素遗弃,传统教学手段在新的时代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感。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教学重点的达成、难点的突破都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这节,内容重点为对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了解。可以采用学生课外搜索,课内交流的方法,课堂的练习记忆法,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法。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教学中,“地球与地球仪”这节知识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笔者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同等层次的班级进行本节知识的教学,A班利用传统的板书板画开展教学,B班利用有文字、图片的PPT开展教学,C班利用Google Earth开展教学。尽管学时相同,但各班的掌握情况明显不同:A班明显听课更加集中,但是理解效果不好,许多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感;B班学生表现一般,此手段在课堂上用得比较多,在学生看来没有新鲜感;C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掌握情况较好,掌握得更加牢固。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生地理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堂课中使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特征的学生都能更好地掌握该节课的知识。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给出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这样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4.师生的默契感与课堂的可控性。合格的一堂课,考验的是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发挥都离不开一个默契的师生关系以及一个可控的课堂,因此,任何教师都必须锻炼师生间建立默契性的能力,比如,一个寂静的课堂怎样激起学生配合教学的热情。同样也要锻炼驾驭课堂的能力,嘈杂、活跃过度的课堂往往被列为失败的案例,因此,需要拿出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或者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后进生和调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没很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再好的教学策略也难于实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个例单独辅导与谈话。讲课吸引力不够以及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等,往往是地理课堂嘈杂、学生走神等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更新,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35-01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巧引歌曲。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2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3.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3.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重视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而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概念、过程和原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
⑴ 能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体系、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⑵ 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好每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我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紧紧抓住地图辅助教学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画图等方法,把知识点落实到图上,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培养他们逐渐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紧紧抓住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内容,“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复习巩固课堂知识,又能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同学们在生动活泼、不受拘束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紧紧抓住基础知识的记忆,地理属于文科,文科的特点就是要背诵记忆,因此,我在课堂上,利用顺口溜、谐音、简明记忆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气温与纬度的关系是:“高低低高”;七大洲按大小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教联合国所用的六种工作语言时,我编了“一个叫法西斯的流浪汉去阿拉伯玩鹰”(法是法语;西是西班牙语;斯是俄语;汉是汉语;阿拉伯是阿拉伯语;鹰是英语)学生很快地就记住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学会了一种记忆方法,可受用终生。
一、 教师应注重钻研教材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对各章节的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有主有次,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同时要求教师弄清各章节内部联系和区别 ,形成完整的知识和教学理论体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辅助知识, 如"读一读,做一做"以及选学内容,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图,识图及其运用和分析问题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地理常识,更重要的是能把所记所见的地理事物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地图上,进而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发展的高度认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自觉形成学习地理重视地理的风气和良好习惯。
二、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教学中注意地理课与其他各科的联系,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针对初一学生刚涉足地理及英语的浅显性,再讲地球一张时,可用提问方式问学生:“地球用英语怎样讲?”学生回答:“Earth’’,同样如“中国’’等,既学习了地球知识,又复习英语单词。如给初二学生讲中国旅游业时,关于中国十大游览胜地如兵马俑,长城,故宫等可联系中国古代历史知识讲述,吸引学生兴趣。讲革命纪念地如遵义,延安,北京,井岗山等可联系中国现代史讲述,通过历史地理的联系,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立志于报效祖国的学习之中去。通过人口,资源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人的发展要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爱护环境的作用。把地理课作为一门获取知识的桥梁和途径,学生只有把学习地理的压力和负担,变为学习兴趣和动力,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①、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
②、巧用古诗文。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③、巧插趣味故事。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
四、注意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延伸
素质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材中的“活动”“阅读材料”等栏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教材中的景观图、彩图、漫画、示意图、新闻报道、数据图表等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们学会动脑、动手,培养观察、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重视学生地习能力和技能运用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各种课外活动、填绘图表、自制地理教具、分析图表、演讲、撰写小论文等等,都是能力培养的好途径。如通过办墙报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同学们通过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找到许多保护环境资源的材料,经过认真仔细地编辑、书写、描图,一块“热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板报办成了,让黑板“说了话”,同学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
六、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
“道德课堂”主要的理念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广泛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课堂这一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自主学习式、小组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提高和改进地理教学的方法很多,如联系历史,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但无论如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地理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适宜提高学生兴趣和爱好.适合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徐立松.孟胜修,王燕津,李通《中学地理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教育(普教版)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将许多客观抽象、学生不易察觉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通过多彩的图、文、声、像及动画等形式,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材料刺激下,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优化了地理教学的过程,提高了效率,增强了效果。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成功地上好一节课,必须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在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景、气氛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在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一节的课前2分钟,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段香港繁荣的影视片段或景观图片,以《东方之珠》音乐作背景。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可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来。用这样一段影视片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巧设问题:“便捷的海陆交通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怎样便利的条件”,从而突出了“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地理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而现代多媒体地理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一节中的“大陆漂移假说”,既是这一课的重点,又是这一课的难点,怎样解决这一重难点呢?首先,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故事情节,让学生在故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过程及内容,随后将书中的插图,用多媒体移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同时提出问题:“拼和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为什么会有古老地层上相似,鸵鸟不会飞,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分布在南美洲和非洲?”多媒体的运用,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河流和湖泊》一节有关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时,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片,再用动画来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原来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又多,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入下游平原地区,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教学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课堂教学以热点问题激趣,常常会收到特佳效果。例如:我在讲第一节“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时, 教给学生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因为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都可以用经纬网来定位。如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天空中急速飞行的导弹……,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就是利用经纬网定位的原理,能对地球上任何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我讲“地球?水球?”时,刚好前一天(2007.10.24)我国科学家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是我导入新课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国家昨天又有什么重大新闻?学生刷齐声答到:“嫦娥奔月”(通过媒体报道已家喻户晓),学生的情趣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接着告诉学生这是我们国家我们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奥秘的又一新的里程碑,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献身科学勇攀高峰的精神,新授的知识在师生互动、学生情趣高昂中完成。
二、以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兴趣
提问题设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在地理教学中要注意设疑游思,激发学生探究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讲授“地球仪”――“利用经纬网定位”时先设问:“为什么天上繁忙的民航飞机不会撞在一起?”“为什么我们能够将来袭的敌方导弹打下来?”;讲授“海陆的变迁”时先问:“为什么我国地理工作者在海拔几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岩层里还会发现鱼、海螺、海藻这些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讲授“大陆漂移说”时先提问:“为什么在极其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只有在暖湿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层?”“为什么在炎热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处,却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经过这些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思维,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要求解答的欲望,“欲知后事如何?”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十分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以穿插故事激活学生研究兴趣
紧扣教学内容,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地理故事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与“大洲和大洋”时,告诉学生,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人类的视野等本身的局限性,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从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著名的“丝绸之路”到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从陆路上认识地球地貌);再从15世纪初,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的地理大发现,以及16世纪,葡萄牙人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从水路上认识地球地貌),来阐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讲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等知识。在讲“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印度时,我结合《西游记》的故事,告诉学生南亚次大陆印度古时称天竺,唐僧师徒往西天取经,西天极乐世界(目的地)指的就是古时的天竺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这样一讲,学生一下子就喜形于色,因为学生对西游记的故事可谓烂熟于胸,学生兴趣盎然。这些都是学生在历史课学过的知识,能够引起学生联想,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增添了地理知识的情趣。
四、以乡土地理 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乡土地理教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生自己身边生动实在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对家乡特殊感情的心理因素,可以唤起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时常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使学生看到家乡各方面的建设和变化,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知识是大有用处的,即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如我在讲授“生活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时,讲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玉泉山公园,听祖辈的人说,原来从玉泉山上流下来的清泉犹如晶莹剃透白玉似的,“现在的玉泉溪咋样呢?”学生立马唏嘘一片:臭不可闻、黑不溜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最后加以引导点出: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在玉泉山建县化肥厂,工业废水污染毁坏了玉泉溪。大家都说这是因为没有环保意识,缺乏科学发展观,因此我们今天要好好学习地理知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强烈的乡土情结所唤起。讲授“海陆的变迁”的方式时,讲了家乡大官坂围垦工程、可门港火电厂建设,前者使得罗源湾南岸一湾海域变为鱼塘和农田,后者让海中的一座小岛夷为平地,填海造陆建厂房。海岸线都向海中前移几千米,海陆变迁,沧海变桑田。家乡建设的成就激起了学生的豪情壮志,浓烈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对于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韦志榕,等,《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50
[2]韦志榕,等,《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4-7,27
针对初学地理的学生而言,若能将课本上的知识与趣味的故事联系起来,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有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认真备课,查找资料,上课前,教师可先引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可用《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并不是靠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一个又一个战略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地理七年级上册中讲到“海陆的变迁”时,首先用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桑田”这个故事为切入点,使学生对这一章节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层层探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在我国的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遗迹;东非大裂谷断裂下沉、红海在扩张、地中海在逐渐缩小……造成这种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运动引起海平面的升降。又如在讲地理八年级下册“新疆”这一章节时,为了让学生对新疆的气候特点(干燥、少雨、温差大)了解的更为透彻。教师先提出问题:新疆盛产什么水果?(哈密瓜、葡萄)。紧接着又提问:为什么干旱缺水的新疆却盛产甜甜的哈密瓜和葡萄。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踊跃发言,最后明白:原来是因为新疆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高山环绕所以干燥少雨,但是新疆夏季日照长,昼夜温差大使得水果的糖分大量聚集;利用新疆地区的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象地说明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趣味生动的故事、成语、灰谐生动的语言以及不断的提问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地理的极大兴趣。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统一以及形象的图示,加上走出课堂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得益彰,通过形象的图示,往往可以把复杂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由陌生变熟悉,便于学生记忆理解。例如在讲述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系统”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锋面雨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天气的成因及变化规律。但是这部分内容中,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区别等是新课标要求的内容,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容易忽视,从而脱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则需要教师做基本概念的阐述,还要充分利用插图来加强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天气预报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演示天气预报,使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认识到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又如讲到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地势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有明显的三大阶梯。首先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地势特征演示出来,同学们清楚地看到有三种不同的颜色表示: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呈棕红色;由此往北往东变成深黄色,是海拔1000—2000米的高原和山地;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直往东直到海滨,是绿色或深黄色的平原和丘陵。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建立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地势特征记忆深刻。在讲到“经纬度”这一章节时,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绘出学校的平面图,并通过采用不同大小的纸张,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内涵,通过这些实际做法,一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47-02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效课堂实效呢?下面浅谈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认识。
一、上好地理导学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认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学好学不好无所谓”。不少教师对七年级地理的导学课(如人教版七年级上《与同学们谈地理》)并不重视。殊不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第一节地理课的成功对于提高整个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实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处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上课时所讲的教材和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所以,教师在教授导学课时,应精心备课、下足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到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且要多举实例,列举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如我们生活的地区为什么冬天干燥寒冷,夏天高温多雨?为什么我们所在的南宫地区会成为“棉花之乡”?
二、运用有效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避免形式主义的无效提问和无价值提问,避免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预设回答问题,如不能让学生只做“是不是”、“对不对”的机械应付。而应精心设计三至五个有价值的问题,以达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原则:
1.导入新课的问题应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讲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早晚看到的太阳大气温反倒冷,中午看到的太阳小气温反倒热呢?”再如,讲“大陆漂移说”时,可提出“为什么在火热高温的非洲赤道附近发现了古代冰川的遗迹?”学生的思维被启动了,自然会认真听课、主动思考。
2.提出与学生心理年龄相当、学生当前关注的问题。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组织学生围绕当时人们关心的问题展开专题学习:一是造成这次地震的地质成因;二是地震的前兆;三是一旦发生地震我们如何自救。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地理的实用性,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动力。
3.对有难度的问题,可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逐步引导。
4.设计的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强化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应时刻注意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恰当的时候予以表扬。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不搞“唯分数论”,利用形成性评价多视角、多层面激励学生。尤其对学困生更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搞“水涨船高”,不搞“水落石出”,我经常结合实际给他们这样的评价:“你的书写有进步”、“你能积极思考”、“你的学习态度认真,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等。对学优生则采用竞争性评价,如“你还能做得更好”。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给他指出努力的方向。总之,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努力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因此,地理教学在以学科科学的逻辑顺序开展的同时,还需要以生活为主线,围绕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学生所关注的各种问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要做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疑问在学习知识中获得解决,再带着疑问回到生活中去升华知识。比如,在“备教材”这一环节,我们可以联系当地实际,调整教材,或给教材内容增加“营养”。比如,讲到七年级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时,我提出了“为什么在我们的家乡南宫这片土地上会形成冀南名城——南宫市呢?”谈到大家熟悉的家乡,同学们顿时兴趣大增,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有的说南宫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有的说南宫水源充足、历史上就是繁华商贾之地等等。通过讨论,激发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摒弃了传统的“你讲我听、死记硬背”的做法,达到了提升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
五、在地理课中渗透综合教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与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学科的联系,更能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又如运用“沧海桑田”、“山崩地裂”这些成语来解释地壳运动和地震。再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正是巧妙利用了当时的天气得以成功借箭。当然,学科相互渗透要找准关联点,不能“死拉硬拽”,要把握好“度”,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激发兴趣 历史融入 历史事件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让学生产生“地理很有趣”的想法,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部分融入历史故事。
一、历史事件融入课堂导入
广东清远采用的是粤人版的地理教材,其中七年级教材有一章节让我印象深刻,因为一方面它让学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它又让人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紧迫感,该章节就是“日本”。
让学生产生自豪感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以唐朝时尤为明显,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李白的友谊、唐朝鉴真和尚的东渡等等事件都有所反映。考虑到其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特点,教师可以适当的融入这些历史事件,做成一个开篇短片或课件,直观而又形象,有趣而不枯燥,效果非凡。
通过这一方式导入,学生对中华文化如何影响日本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也就不难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国性了,为进一步理解其东西方文化融合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导入时,可以分组讨论,比赛抢答,从而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有利教学。
二、历史背景融入原因分析
初中地理除了注重识记,有时更看重分析,因此原因分析是教学中常出现的“应有之题”。
如清远粤人版八年级教材中有一章节涉及“北京”,其中教材开拓性地要求学生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在教师和课本活动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水源、地形、气候、历史、交通等方面入手。限于学生资料获取不易的不利条件,教师可以以课件形式向学生提供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如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六大古都之一;明朝朱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而迁都;北京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线等等。经此处理,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时,即可避免教师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同样,在有关“西部地区”的内容学习中也可以做此处理。通过历史背景分析西部地区生态脆弱的原因,如西域古国过度开发;战乱频繁等,让学生对该地区的环境状况有初步了解,同时为后面理解“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生态保护”的论点做出铺垫。
三、历史结果融入问题揭示
绿色、环保、节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理课程内容自然也常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如黄河中游的治理,长江源头的保护等。
在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中,课本以活动、知识之窗、图片等形式介绍了长江源头的诸多问题,但都非常抽象,学生难以有效分析。针对此情况,教师适当提供一定的历史背景资料,不失为一种上佳选择。
如在揭示历史上人类对源头的过度放牧、滥捕滥杀等现象时,可以穿插部分影视片断(如电影《可可西里》),让枯燥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案例展示,往往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 “情境”激趣
这里说的情境激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把教材的内容激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导入设置情境:以歌曲导入,创设趣味情境;以时事导入,创设社会情境;以史实导入,创设历史情境;以古诗导入,创设文化情境;课中互动创设情境:利用地图创设活动情境;利用教室事物创设形象情境;利用角色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其他学科知识创设情境;利用练习题来创设情境;课后探究创设情境等。例如在学习我国的季风气候时,引用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从而引出了季风的学习;在进行“等高线”教学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先来做一个‘切土豆’的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形式多样的导入情境,为课程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
二、 以“图”激趣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能达到以图释文,例如:学生看到“躺在死海水面上的游人”的景观图,会提出疑问“人漂浮在死海水面上为什么不沉?”“死海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点燃他们探究问题的智慧之火,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之中。
三、 以“情”激趣
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如果教师能热爱自己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就必然能感染学生,课堂外经常找学生谈心、交流思想、以诚相待,帮助学困生摆脱消极、自卑的心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四、言语激励
现今教育心理学上的一种颇值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些学生便将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可见,激励的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鼓励和表扬是不断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被称为所谓的“差班”,课堂上老师也以批评教育为主,“你们这个班太差了”“上课吵吵吵闹闹像菜市场”,甚至有更尖酸刻薄的语言,虽然老师是想用激将法刺激他们,可这种话听多了,反而让他们感觉自己真的一无是处了,我一直思考如何帮助他们,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我运用了教学课件,有“听音识省份”“拼图比赛”“省会猜迷”等游戏,学生完成后,配上鼓励性的语言“你真棒”“你完成得真漂亮”“加油哦”等,平时旷课打瞌睡的学生看到这些声情并茂的课件,也有了强烈的欲望参与,我捕捉到这个契机,鼓励他们上台操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趁机做总结:“原来你们的脑子都很聪明,只要你们肯用功,就一定会学好的”如一屡久违的春光,受表扬的同学找回了自信,学习的热情被激发了,学习积极性自然有所提升,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竞争激励
绝大部分中学生有好胜心强、爱炫耀的特点,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成为成绩好的学生的舞台,对于“观众学生”我适时的加入各种竞赛,给他们提供另外一个舞台,比如,七年级的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小学阶段一些学生成绩不好,到了初中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针对这一情况,我在七年级刚教完“地球和地图”时,就举办了制作小地球仪的比赛,这个活动激起了学生极大的热情,特别是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困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了电动的地球仪、地球公转的模型,材料运用上也是五花八门,他们的设计得到到老师同学的充分肯定,我还特别为他们设立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并进行全校的展览,这次活动让同学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极大鼓舞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刚上初中的他们有了学习的信心。以动手能力等竞争活动带动学困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
六、评价激励
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原理就是激发的原理,教育的艺术就是激发的艺术。在我看来,课堂评价就是对激发教育理论的细致入微的实践。灵动有效的课堂评价语,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花,是学生融入课堂生活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在地理学习中我会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绘制地图、小模型制作、制作CAI课件),收集、整理资料能力(手抄报或电脑报、填充图册),综合实践能力(撰写小论文、设计问卷调查表、地理演讲)等进行评价,力求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评价机制止,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上好第一堂课。第一堂课对师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学生能一开始接触地理这门学科就喜欢上它,我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查阅大量的资料,力求使自己的讲解生动,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认识到学好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2)重视新课的导入。地理课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有提问导入、故事导入、事例导入、演示导入等等,好的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学生寻求知识的大门,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用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讲到世界的海陆变迁时,我首先以“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给同学们讲了一个传说故事,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也让他们从故事中明白了海陆是变迁的,为后面学生们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3)多提问。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的有效形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时机,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初中生,特别是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对地理这些学科还很新奇,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提问,学生们都争着回答,特别是举行抢答比赛,课堂气氛很活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开心考场”。
(4)引导学生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和阅读,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