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帮扶计划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Future Engineers”计划简介

“Future Engineers”计划,即“未来工程师”计划,是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多年积累下来的学生课外科技、班团活动、就业等方面的经验率先提出来的一种学生培养模式。这一计划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等环节贯穿大学生大学四年,旨在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日益提升,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攀升的目的。

(一)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启蒙

“Future Engineers”计划以新生始业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专业导论)、相关职业测评、校外专家讲座、认知实践、团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作为在校大学生大学第一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与实践内容,通过以上活动,帮助新生在大一就能树立起对专业及以后职业的基本认知。

(二)大二――职业生涯规划孵化

在大二阶段,“Future Engineers”计划通过企业参观、专业前沿形势讲座、朋辈专业交流、创新实践活动竞赛项目孵化、项目实习、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形式让大学生进一步感知专业所学,设立基本的职业目标。

(三)大三――职业生涯规划实践

大三,“Future Engineers”计划以专业综合实践项目(专业技能培训、专业领域工程师认证)、企业暑期实践(两个月)、考研方向指导、工程实践、校外专业领域岗前培训、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实践类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并不断修正职业目标,为大四的就业做最终的准备。

(四)大四――职业生涯规划落实

到大四最后一年,“Future Engineers”计划通过考研专业辅导、企业访谈、集中生产实习(卓越班一学年企业实习)、企业老总与人力资源访谈、校企合作毕业设计、个体咨询帮扶(馨约心空)等环节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前三年初步设定的职业目标,并把职业目标付诸实际的就业,帮助大学生尽早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

截止目前,“Future Engineers”计划已经在中国计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试行了三年多,在这一计划下培养出来的2016届机电本科生已经基本实现就业,概括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职业目标更明确,就业专业匹配度提高

在“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影响下,机电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在进校之初就被提前灌输了专业学习、职业认知、职业目标等概念,通过大一的初步感知,大二的逐步探索,大三的广泛实践以及大四的知行结合,2012级学生到大四毕业的时候,基本都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有了初步的判断,并以此指导自己投身找工作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7月底,机电工程学院309名毕业生,已经有303名学生顺利找到了工作,一次就业率98.1%。其中,42名学生顺利考上研究生,深造学习的专业相关度95.2%;261名学生成功就业,231名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学专业匹配,匹配率88.5%。

(二)优质单位更普遍,就业薪资待遇水平提升

近三年来,机电工程学院全面推广“Future Engineers”计划,由专业牵头,学院主动接触企业,不断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单位,在校生有了更多的就业实习机会,学生对职业的把握也日益准确。以2016届学生为例,学生一次就业单位涵盖中广核、国网、中石油、大华、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等行业内龙头企业,此外,还有部分学生顺利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银行等机构,就业的优质单位更普遍,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从薪资水平来说,2016届本科生的平均薪资水平在4500-5000元之间,居于本科应届生平均薪资水平的前列。

(三)发展前景更广阔,就业岗位满意度上升

经过四年的“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培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找工作的盲目性减弱,大部分学生不再过分拘泥于工作的薪资与福利待遇,相反,学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日益看重岗位的发展前景及日后的晋升发展机会。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机电工程学院2016届本科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较前几届学生有所提升,通过就业辅导员就业后的回访,可以得知70%以上的学生对一次就业的岗位是抱有期待的,他们或是看重岗位对于自身能力的可提升性才入职的,或者是看重在公司和相应岗位上的发展前景而工作,整体而言,毕业生对一次就业的岗位满意度不断上升。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思考

诚然,在看到“Future Engineers”计划实施后带来的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基础上,我们也无法否认,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求职盲目跟风,不考虑自身实际;部分大学生把职业生涯规划片面地看成是一门课程的学习,忽视了“Future Engineers”计划本身的实践性等问题。从学院和学校的层面而言,对“Future Engineers”计划的推行也仅仅局限于整个学院所有的理科专业,对学生专业的区分度不够明显。在接下来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进一步从学生和院校层面两条线出发,双管齐下,真正实现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效果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敏强,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侯德琴,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凯里学院学报,2008(4).

[3]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篇2

一、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笔者对本校100名来自农村的贫困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将近九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回到农村就业;大中城市是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首选,最低选择也是留在中小城市;相比较民营企业,贫困大学生更多倾向于稳定的国有企业。这其实反映了贫困大学生自身择业的期望值较高。他们一方面希望能有一个较高的工资收入和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又很少关注个人事业发展前景,甚至为达到目的改变专业也在所不惜,选工作时显得不切实际,没有人愿意去偏远的地方。

2.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贫困家庭,他们非常珍惜来自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往往具备朴实、勤奋、认真、好学的特点,这是贫困大学生的优势与长处,但当前社会的人才评判标准更多也更复杂化,除了把大学生专业、技能、证书等基本可以量化的标准变成基本素质要求以外,在校期间的社会活动参与情况、获奖情况、工作实习经验等附加条件也越来越多,而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劣势就凸显出来。家庭条件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就业的面相对就广,而家庭条件差、社会关系单一的贫困学生就业途径就少。

3.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令贫困大学生望机会而怯步

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对就业的影响已经凸显。近几年,随着求职的竞争激烈化,很多学生为了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在求职的道路上都使出了很多方法,所以求职成本又成为了贫困生的一笔大支出。服装费、食宿费、电话费、服装费等等,每一次求职都是几百上千的支出,对于还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使得困难家庭雪上加霜,也丧失了许多的工作机会。由此可见,在贫困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承担基本生活的压力,承担就业难的压力,还要承担为就业付出更多真金白银的经济压力。

4.高校和社会在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帮扶体系不健全

很多高校对于帮扶贫困大学生就业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是难以针对核心问题给予充分引导,高校本身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缺乏紧迫性,都只是做了一般的工作而没有专门的帮扶政策和帮扶渠道。很多高校的资金调度也是一个问题,他们也没有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专门调查,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辅导信息掌握得不够准确,从而导致在工作和生活中只能以思想教育代替就业帮扶。高校里对于就业过程深入研究的老师十分有限,导致就业帮扶工作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说教而已,服务内容不全面。目前,国家制定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频频出台,但这些对于大学生就业队伍中的贫困大学生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国家应在出台的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给予贫困大学生以特殊待遇,以示对其的特别帮扶。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控制对策研究

1.教育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拓展就业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因此,要求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就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针对贫困毕业生所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学校及有关部门要对其开展教育,加强引导。鼓励贫困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鼓励贫困大学生立足从基层做起的就业观念,优先考虑回到生源地为家乡建设服务,基层的锻炼是为他们今后的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要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这样将更为有利于毕业生的现在与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就业、择业和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引导贫困大学生克服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和悲观畏难、消极等待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一职定终生的旧的就业观念。这是一种最现实的选择,对帮助大学生尽快就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2.整体关注,提高贫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能力

在当今个人能力成为求职关键的买方市场面前,只能将突破口选定在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上面,而这方面恰恰是贫困生比较薄弱的环节。首先,很多贫困生学习成绩不错,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社会实践经验等都比家庭经济较好的同学略为逊色,因此增强这些能力,是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贫困大学生应借助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课程,了解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转折过程中所带来的心理困惑,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是保障贫困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再次,贫困生应充分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确保在校期间提升计算机与外语等贫困学生往往欠缺能力的水平。此外,求职面试是就业过程的决定性环节,贫困生要在锻炼人际沟通的能力之上,学会推销自己,及时总结分析不足之处并改进,进而在实战面试中能娴熟掌握,提升技巧。

3.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

要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学校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时,应该把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单列出来,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殊服务。在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根据每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面试成功率;专为贫困的毕业生建立档案,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为贫困生组织专场招聘会;也可以在低年级就将贫困生情况向急需人才的企业宣布,由企业和贫困生签订协议,组成帮扶对子,由企业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将二者捆绑起来,双方互惠互利,既有利于贫困生顺利找到工作,又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4.采取有效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并促进落实

首先,可以专门开发和创造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其次,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再次,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此外,还要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方便。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贫困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对于招聘困难大学生的单位给予政策扶持。很多企业对于贫困生都有一种歧视,使得贫困生的自信倍受打击。但是又有很多的企业非常乐于招聘贫困大学生,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学生谦虚好学,经过几年的培养之后,会成为公司的栋梁之才。为了鼓励这些公司招聘困难大学生,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使得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求职之路充满自信,找到正确的人生定位。

三、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仍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更关系到家庭、社会的稳定,这也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问题。要不断完善贫困生就业保障机制,努力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力量支持的整体综合力量,加强各支持主体之间联动与信息交换。高校要重视贫和加强贫困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通过职业规划活动、就业指导课程、就业经验交流等途径帮助贫困生明确职业目标,通过开展就业模拟训练等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和应变能力,通过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贫困生与用人单位搭建供需平台,从而不断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切实解决贫困生就业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国蓉.《制约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李筱白.《形象识别在大学生就业准备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07期

[3]熊文斌.《论贫困大学毕业生就业支持系统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9年09期

[4]王睿娜,尹晓丹.《大学生就业意识状况及提升策略―以兰州大学为例》.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6期

[5]陆莹.《浅析影响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索》.企业导报,2011年10期

篇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53-01

解决大学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受到我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面对这一重任,高校的党建活动应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本领和技能,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下,指导大学毕业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帮助他们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 党建活动应遵循的就业指导的活动原则

1.1 发展性原则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不单是靠一种素质和能力决定的,而是看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此外,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这就要求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引导的党建活动中要随着变化趋势而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遵循发展性原则。

1.2 引导性原则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进入大学以后,他们会逐步的接触到一些职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零碎的,不完整的,不能使其形成系统的职业角色认识。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要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对职业认知的阶段性规律,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引领学生具有职业角色意识。顺利完成其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变。

1.3 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即实践活动最终产生的实际效果,它是任何一项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实践活动的本质特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党建活动作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要突出讲求实际的指导性,进口社会职业需求,学生需求,注重指导效果。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需求,全面掌握学生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2 党建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启动“四个三毕业生就业分类引导工程”。即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搭建起新平台,和通过和学校各院系的教工和学生党支部结对子,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2.1 分三类进行相关就业数据收集并按分类相应地开展素质能力培养

分三大类对学校各学院学生毕业后意向进行收集汇总,第一类:毕业后打算继续深造的同学(包括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第二类: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的同学(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第三类: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同学(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收集毕业生数据,包括就业基础数据,和毕业生就业档案,在就业过程中,及时收集和更新数据。

对于就业有帮助的能力证书进行收集,并针对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帮助毕业生鉴别对学生就业确实有帮助的能力证书,及培训机构。根据所得的就业意向统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同学展开不同的能力素质培养;即针对毕业有困难的学生,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分析问题,并分阶段解决问题,对于有需求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

(1)针对第一大类,整合已经考取名校或者已经拿到国外学校offer的同学的资源,成立考研出国进修帮扶小组,对其进行经验交流,或者进行细致的帮扶。

(2)针对第二大类,组织专门的公务员模拟面试,帮助其收集面试经验、总结教训,并且就业诚信教育及指导学生写公司的推荐简历。

(3)针对第三类,可以整合校内外有着创业经验的优秀毕业生或教工资源,成立经验交流小组,与其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4)积极利用网络载体,以点带片,逐步形成辐射效应。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网络阵地上的主导作用,主动抢占网络思想阵地的主导权,集信息,网络管理于一体的就业网站,建立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向广大学生传达最新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在网站上开设讨论区,活动开展区,发展对象公示区,征集意见箱等。

2.2 细化“三个方向”,精细管理,增强实效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按以下三个大类进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能够切实帮助的就业信息。

(1)进修:此大类含出国进修、考外校研究生、考本校或者准备保送的研究生。

(2)就业:此大类含准备考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外企、或一般性企业的学生,还可以细化至地域需求,如成都地区就业。

(3)创业:此大类主要为准备自主创业或者自由职业的学生,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如需政策咨询,缺指导老师,缺合作人等实际困难,协助学生团队寻找资源。

2.3 整合“三类资源”,加强交流,搭建平台

(1)优秀校友资源:在全校范围内率先成立的金融校友分会为平台,利用校友资源扩展学生就业渠道。

(2)校企合作资源:利用双选会等与学校、学院有长期友好合作的企业,特别是有实习基地的企业,输送学生实践,提高学生一次性就业几率。

(3)校地合作资源:利用学校与地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

2.4 “三支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推进就业

(1)教师党员队伍:以指导毕业生就业论文模式为参考模式,将学生就业细分到专业老师,以导师为具体指导者,指导毕业生就业。

(2)学生干部队伍:以专业年级为第一级,班级为第二级,寝室为第三级,形成三级联络体系,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改进薄弱环节。

(3)学生党员队伍:以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党员为先锋模范,将毕业生学生党员细分到每个小组,成立党小组,党员任联络员,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作为党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 作用 重要性

随着当前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数也逐年增多。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创造了历史新高,舆论称之为“史上最难就业年”。而事实上从2003年起,由于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增多的效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就一直不太乐观,就近年来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式有关部门早有预料。当前国内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和重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职业指导的概述

“职业指导”这个词组从史料记载始于民国,迄今已发展百年,但事实上古代就已经存在与之相关的事实,比如孔圣人对学生从业的看法和指示等。当今,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恰当地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

职业指导应当多层次,合理的职业指导概念界定应包含了就业指导,或者说就业指导实质上是职业指导的一部分。此外,随着高校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就业指导就肩负起推进就业率的历史重任。

总之,职业指导能够对学生和求职者提供三方面的帮助。首先,应帮助其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形式,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和社会环境。其次,帮助其根据个人的特点和能力,做好自身的职业评价。最后,为学生和求职者提供就业的指导,实现其与职业、与社会逐步接轨。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原因

1.毕业人数众多。首先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是毕业生人数众多。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就造成了人才市场上企业和机构可选择的人才基数很大,这就必然导致这些机构在选拔人才的机制上更加严格,对于就职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较易引发人才市场中往届毕业生“积压”的情况。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热别是一些二三类院校是主要扩招单位,这些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上就很容易碰到企业设置的一些门槛,从而导致毕业生“滞销”现象明显。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国东西部发展水平和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对毕业生就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由西部到东部学习的孩子就不愿意回到西部就业,东部本身人口数量已经很庞大,而且东部的学生在本地就读相较西部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优势。同时,城乡之别更加明显。农村虽然市场和幅员广阔,但是能够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和单位很少。并且农村学生往往是通过十分刻苦的努力后才通过考试进入城市,对于回到农村有心理上不平衡,大体上农村学生不愿意回到农村就业。

3.就业机制不完善。教育结构与市场脱节,体现在很多方面。职业教育的整体基础不牢,致使年轻人大量涌入高校;而高校没有及时摆脱传统的定位,对市场定位不准确,相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在供需上出现结构性的矛盾。另外,高校整个在教学与实践上只注重教学过程,对于实践方面比较放松,这就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职业技能。同时,一些就业机构思维还比较传统,对于选择高校毕业生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对于先进的人才选择手段和方法不很了解,从而单纯从压缩企业成本角度来选拔求职者,这些都最终导致这类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达不到效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就业机制还不够健全,毕业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指导是由教育部门引导,而人才市场属于人事和劳动部门管理,再者属于公安管理的户籍同样也与之相关。不同部门在分工上差异必然导致在沟通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阻碍,除此之外资源的分散也会引发资源浪费和手续繁琐。更与此同时,许多部门还存在严重地方保护倾向,这就对异地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也就很大影响了整个就业机制的公平与健康。

三、职业指导的作用

1.调整高校毕业生职业心理和技能,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首先,通过毕业生的职业指导,使他们就职心理得到一定的提高,使就业的心理能够处于一个比较稳定合理的状态,心理的期望值不过高,也不宜低看自身。能够提升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更好引导他们把自身爱好和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能够健康向上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其次,职业指导能够使大学生对自身能力做出评价,提高自我认知。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帮助了解自身真实的兴趣、爱好、性格和工作能力,摆脱对自身能力和状态模模糊糊的状态,能够对职业世界有更深刻的认知。通过一些积极的案例鼓励他们树立合理的目标,对于实现目标制定相应职业生涯的理念和计划,以努力逐步完成。再次,职业指导中求职技能的提高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作用比较直接,对于就业成功率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通过职业指导过程中求职基本礼仪、求职面试技巧和求职简历制作等方面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毕业生自身的特点,增强就业信心,扬长避短,以达到自身就业的目标。

2.更好地帮扶有一定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充分支持。生活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心理上会有一些自卑感,在求职过程中也有可能碰到一系列经济上的困难。职业指导在对他们的帮扶上可以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积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提升自信心,同时适当时候还可以以指导者能力给予某种程度的经济帮扶,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甚至,在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优秀但又有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时,老师和辅导员可以发挥出自身的社会资源,实现优质资源与需求的良性对接,高效发挥出各方面的作用。

3.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连接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群体。通过指导帮助求职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个了解,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同时充分分析形势,使大学生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各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各区域的需求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方便大学生调整自身定位顺利就业。职业指导人员通过自身职业特点,能够大量收集和了解到各方面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又能够对不同毕业生的能力有一定了解,这就使其能够帮助毕业生劳动力与企业、机构的匹配,起到人才与用人单位间桥梁作用。可以利用职业特点帮助收集不同地市的公职考试信息,并容易鼓励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去帮扶农村、帮扶西部,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选聘生”、“选调生”、“西部自愿者”、“三支一扶”等不同帮扶落后地区的政策计划。

四、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克服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提振就业信心。大学生在就业时年纪还比较轻,整个心理还比较不成熟,容易碰到的就是心理上的问题,不同人在面对毕业就业的心理问题也大相径庭。有的可能是过分自信、有的又过分自卑,甚至有部分人面对工作会产生恐惧心理,因而惧怕工作,内心上抵制参加工作。不做好心理工作很可能影响毕业生的日常生活,甚至产生极端的后果。职业指导在这方面的重要性就体现在稳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各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状态,提振过度自卑者就业的信心,同时要求过度自信者戒骄戒躁。

2.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也是岗位的创造者。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条件、社会条件、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上都有所不同,对于有条件、有能力和有兴趣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帮助其深入认识各方面的创业优惠政策,协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困难,努力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来实现大学生创业和提高创业成功率。

3.促进大学就业难群体就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就业难群体的原因众多,职业指导者面对就业难的重要性就是能够系统性改善、提升他们自身素质。从心理素质到个人能力、从求职技巧到求职装扮等,各项事情并无大小巨细之分,任何一项能力都有其作用。求职者整体素质的提升才能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更容易实现就业。大学生就业群体人数增长,未就业的人口数量自然下降,某种程度上降低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了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综上,高校应该注重职业指导工作,加强自身在大学生就业中对其作用的认知,积极做好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努力提升职业指导水平,在职业指导上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职业指导的工作虽小但却是影响深远,一个学校的就业率高低不仅影响的是学生个体,从大的方面看更是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和生源的质量,不仅牵涉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率的高低,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丙奇.也谈史上最难就业年中的“泡沫”[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3(7):36-37

[ 2 ] 廖轶涵. 职业与职业指导概念探究[ J ]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26-28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0-0170-04

Abstract:As the mainstay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postgraduates have been highly regarded as the scarcity of talent. In recent years,however,with the enlargement of scale of masters emrollment,graduate students begun to encounter difficult employment problems,which agricultural 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more serious. From the employment data in recent years,graduate employment rate is not pessimistic,but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employment levels,job satisfaction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aking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or the graduate student employment quality problem research,we can conclude that employment assistant policies and creating deep employment platform can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Employment quality;Employment support;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lleges;Employment

在天津考察时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他要求有关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进行帮扶,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作为高校人才资源,农林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农林院校学子就业难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林院校的声誉,另一方面会造成人才与资源的配置问题。现今我国农业经济结构正处在转型阶段,这就导致社会对农业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对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培养方案、就业政策、就业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就业举措效果来看,就业帮扶政策对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1.1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农科类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但传统的“农口”思想仍影响着农业类学生的就业观。毕业生宁愿进入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领域从事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也不愿意到农科行业就业;多数毕业生过分迷恋大城市,即使待业也不愿去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单位或地区工作,造成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一些毕业生虽能接受到新兴的产业和中小城市就业、创业,但愿意到偏远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仍屈指可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度。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2016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硕士毕业生共计821人,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是其他企业(51.89%)、国有企业(10.48%)、高等院校(10.35%)。而2015届的质量报告显示就业单位排前三的分别是其他企业(52.24%)、机关(12.62%)、高等学校(7.87%)。湖南农业大学 2014届就业质量报告,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按性质分类排在前三的则是企业(52.97%)、高等学校(13.10%)和科研设计单位(6.21%),根据近3a的数据分析发现农科类研究生毕业,多为聘用合同、就业证明等非正式协议,进入国企、机关、科研院所的比例逐渐下降,硕士生毕业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进入科研设计单位的比重由6.21%下降到5.6%(见图1),而进入机关的由4.17%上升到12.62%,签入国企的由2014年的4.8%增长为10.48%,硕士毕业生选择自身专业对口工作的人数逐年下滑,其中2015届毕业研究生在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的比例高达79.22%。

1.2 自身原因 造成研究生就业质量不高、压力大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从近3a的就业分析数据来看,部分学生考取硕士文凭动机有误,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并不是想要深入研究,毕业后也并不从事本专业,这导致其研究生阶段专业素养较弱。而就业时要求过高或自我需求过高,也是导致就业质量不高的几大原因之一。据2014届、2015届硕士毕业生理想薪资(见图2)和毕业生理想就业地域(见图3)来看,研究生对工作的要求程度较高,农林类行业薪资水平相对较低且环境较差,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形成供需差异。

1.3 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中占有最大比重的是院校。高校是人才抚育的基地,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学校对其的培养也尤为重要。院校长期培育学术型人才,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形成了管理层多于基层工作的倒金字塔型;其次,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选择农林类院校成了学生们的第二选择,在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下,农林类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其在竞争中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一些农林院校没有针对自身特色进行专业设置,而是跟随市场需求,开设学生与社会更喜爱报考的专业,导致专业课程不深入无法适于社会需求,或是该专业市场饱和度较高,供大于求;部分高校对于就业帮扶不重视,支持度不高,开展的就业课程、讲座、活动较少,导致研究生理论知识强,社会经验少。

2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帮扶现状分析

就高等院校自身来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教学质量、专业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学校对学生的帮扶程度及效果。就业帮扶,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对遇到困难的对象提供相应帮助和援助的内容、原则、方法和措施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动态、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帮扶举措已形成以就业指导、举办招聘、心理o导、就业补助及政策解读等一系列环节的就业帮扶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后简称我校)为例,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毕业就业进行了专项指导。分别从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帮助、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设心理讲坛、咨询室以及加强就业帮扶政策,如“一带一建”等,5个方面推进研究生就业工作。

3 建立就业帮扶体系

3.1 建立合理就业目标 从调查数据来看,大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热爱自身专业,并认为在农科类就业中的前景比社科类研究生更有专业优势。但是他们在就业观、择业观方面存在对自身定位不客观、不合理的情况。主观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是大部分毕业生存在的观念误区。农科类硕士与本科生相比,在找工作方面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情绪化和个人主观化极大地影响就业结果。农科类研究生就业期望值高于自身水平是另一个主要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出台大量政策支持农科类学生发展,院校为其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以及科研教学经费,平台高,起点高导致他们对发展前景要求也相对较高。但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现状呈基层化、乡村化发展态势,造成其就业期望值过高。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讲座、课程等,改变学生对传统农业领域工作的误解,提高学生素质,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理想。其次,对现有政策进行讲解,引导毕业生积极参加国家地方项目,例如,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和高校毕业生的意愿,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计划等项目。

3.2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用人单位通常对研究生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引进理论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因此我校从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全方面培养,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以加强专业知识培养为主,开展就业引导为辅。以应届毕业生为重点,根据专业不同,学制不同设立相关的辅导课程以加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包括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政策讲解、就业技能培训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帮扶。一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辅之以名师的就业讲座,为研究生打造适合自己的就业道路;另一方面,通过发放就业补助,组织大型招聘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招聘平台。

3.3 实行导师责任制 在研究生群体中,导师发挥着不可提代的作用。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学生引导其正确发展并将其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体现。实行导师负责制明确责任,能够加强导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关注从而进行引导,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能力培养。导师负责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以科学的激励手段来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加强群体性减弱,注意力集中在专业学习和学术活动上,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和自学研习为主。因此导师在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时可以细化到个人,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打造适合的研究方向及就业规划。

3.4 划分受众层次,进行针对性帮扶

3.4.1 贫困型硕士与非贫困型硕士 贫困型研究生虽然比重较小,但仍不可忽视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刻苦学习之余进行兼职,长期压抑导致其自卑、胆怯心理。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通常显得紧张、局促、患得患失、情绪异常。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对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工作,舒缓贫困研究生的压力。其次,对经济困难学生和非贫困学生开设不同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就业课程、职业能力素质拓展实践、就业政策解读课程等。贫困型研究生根本问题在于经济,在就业中还应设立贫困就业补助金,从生活上减小其压力。

3.4.2 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 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要建立不同的就业帮扶体系。专业型硕士培养旨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适宜于社会发展,要求其有较高水平的职业能力,这对于院校的就业工作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就业指导与服务发挥市场的作用,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形成广义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许多学校都已开展相关工作,但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实施。学术型硕士则有科研型人才和社会型人才两种培养方式,在进行就业帮扶时,除了常规的就业政策还需搭建科研平台,为尖端人才进行科技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4.3 女性硕士与男性硕士 2010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首次公开发表 《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简历才可能得到1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其中40%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最觉困难。女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现象的反映,其根源在于社会性别定位及厂商利润最大化动机行为的驱使。农科类工作一般条件艰苦,工作繁重,因此大多岗位希望招聘男性。在这一问题上,高校应着重培养女研究生的竞争力,在培养过程中应根据女研究生自身生理特性和教育背景,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女研究生素质培训体系。

3.5 设立相关工作制度

3.5.1 建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 从“学校―学院―系―导师”4个层级管理机制,设立就业困难预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将教师教务系统与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定期跟进学生的心理、学业及就业状况。从各级领导到辅导员、学位点领先人到导师、同班同学到实验室伙伴,及时进行情况追踪与分析。对照培养计划和就业目标,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分析,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对需要帮扶的研究生提供就业困难预警,提供相关解决措施办法,。设立就业困难预警机制,能够使相关负责人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反馈到学生所在系里。系里迅速做出反应,导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予以进行针对性帮扶。这一举措能加强研究生管理,有l不紊进行学习,保障就业质量。

3.5.2 建立就业工作制度体系 我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延承《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工作考评办法》《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等8个相关的制度文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使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制度化、高效化。日后将导师责任考评纳入工作制度中,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帮助。

4 结语

随着硕士生整体生源量的增加,农科类院校研究生数量也呈相应增长态势,因而其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凸现而备受高校相关领导重视。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研究生整体就业情况,研究其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就业帮扶政策,为切实提高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袁首.大学生就业援助实践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25):45-46.

[2]李毅,曾福生.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01.

[3]彭春秀.农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J].农业教育研究,2011,03:39-44.

[4]李婷.农林院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0.

[5]赵小峰,闫斐,杨军伟,等.就业帮扶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应用与实践[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662-665.

[6]彭淼,朱杰辉,钟晓红.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22:132-135.

[7]许星.浅谈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及解决办法[J].大学教育,2012,02:26-27.

[8]雷世富.正确认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导师负责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3:66-69.

[9]高珊,梅瑞华.导师负责制,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新模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0:98-99.

[10]秦娟.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40).

[11]孙世平,孙鑫,李华.大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02:58-60.

[12]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03:83-90.

[13]王琦,许艳丽.女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5,08:137-139.

篇6

项目来源: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SZ1607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校园大数据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2日

在新的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下,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提升逐渐成为了评价高校人才培养、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指标;而要在大学生就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就业服务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现有基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特别是“智慧化校园”的进步与发展,已经为高校构建精准化大学生就业服务提供了必需的基础与技术。

一是数据基础。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在于大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学校的教学、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文体活动,更多地来自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消费、娱乐等各个方面,“智慧校园”建设的同时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校园大数据的基础。

二是技术基础。“智慧校园”的建设包括了校园大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硬件及软件技术,这为高校大学生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数据采样、分类、处理及分析技术。

三是服务功能基础。“智慧校园”的落脚点在服务,所以信息推送、数字化服务等方面技术成熟的服务功能基础。

四是提供了反馈与沟通的途径。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不仅仅对于求职的毕业生意义重大,对于高校改进招生、人才培养及科研服务都有着较大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基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能够将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信息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关层级及部门,有利于高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关键模块

智慧校园的建设已经为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然而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在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就业市场信息的对接及精准化就业服务的开发。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模块。智慧校园提供了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所需要的校园大数据及计算分析技术,然而怎么样利用好校园大数据并服务于每一位大学生的就业,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专业化研究十分关键。

1、对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应用研究。职业成熟度指个人掌握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目标的程度,包括知识和态度成分,从测量角度来看,职业成熟度概念包含了诸如知识、能力、个性等多种要素。国内对于职业生涯成熟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目前的基础之上,我们更需要对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培养及实时跟踪变化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将一些专业的测评量表及指标运用到大学生的就业服务体系中去,用于高效、快速地对校园大数据进行计算与处理。

2、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跟踪与研究。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就需要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进行研究与探讨,这样有利于提升数据计算及服务开展的针对性。

3、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作为就业群体里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一些共性的规律;也存在着因学校环境、专业背景而带来的一些差异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数据计算标准,从而提高就业服务的精准度。

(二)精准对接大学生就业市场模块。基于“智慧校园”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在做好校内数据计算及利用的基础上,需要做好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大数据的对接,这样才能够把高校的人才培养及时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1、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对接。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数量及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对接各省市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收集各省市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出对于不同地区对于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判;同时,鼓励有意愿的大学生到西部、艰苦地区及基层就业。

2、与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在我们深化改革的时期,各产业、行业的发展状况日新月异,产业、行业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及职业发展。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对接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把产业、行业发展趋势反馈到对于人才培养及招生专业的调整上。

3、与企业需求对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接企业的需求,需要收集不同产业、行业、地区的企业用人信息,收集不同性质、规模、经营模式的需求信心,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建立企业用人标准的模型,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三)精准就业服务项目的开发模块。服务是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所以精准化就业服务项目的开发对于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需要结合各个高校人才培养、就业主要方向、行业企业需求,以“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开发出全程化、全方位的精准就业服务项目。

1、全程化、专业化、精准化职业生涯教育。自20世纪末高校开始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已在各个高校逐渐普及,作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更加要求职业生涯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及精准化。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更加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制定精准化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计划,采用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从而增加大学生对于职业的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调整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与态度,认清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发展趋势,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成熟度。

2、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服务。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是精准大学生就业服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大学生群体的多元化及就业需求的多样化,需要为大学生的成长及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个性化辅导与咨询,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制,帮助大学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学业、职业发展模式,提升大学生对就业及职业成功的信心。

3、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精准化的信息推送服务是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成长及发展的实际,推送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就业服务项目、实习实践、企业兼职及企业招聘等信息的精准推送。

4、团队化的朋辈成长平台服务。大学期间的几年是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快速成长的时期,为大学生的成长构建团队化的朋辈成长的服务平台,为有着相同需求、相同背景、相似追求的同学们提供一个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解决成长困惑、职业探索、求职应聘及职业适应等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精准化的就业帮扶服务。精准化的就业帮扶是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帮助。就业困难的种类与形式很多、有就业经济困难、就业心理困难、就业技巧欠缺、就业主动性差、职业适应困难等,我们需要通过大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的信息,及时判断大学生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精准的就业帮扶服务。

6、精准化的就业跟踪服务。在网络、通信技术不完善的时代,高校毕业生的精准化、全面化跟踪服务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精准化、全面化的毕业生跟踪服务已经可以实现。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服务不仅可以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资源与帮助,也可以反馈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智慧校园的建设为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较好的基础,目前各个高校在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上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与积累,然而构建高校大学生精准就业体系仍存在很多的问题与挑战。

(一)专业化的精准就业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校园大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与分析,需要准确对接就业市场,也需要开发各项精准的就业服务项目,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服务人员队伍。

(二)校内大数据及计算模式与校外数据及计算模式的匹配。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的大数据收集及科学计算基础上的。怎样把校内的大数据及计算模式与校外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大数据及计算模式相匹配,需要设置哪些参照标准,或构建什么样的模型,都需要深入、专业的研究与开发。

(三)多方合作及数据安全问题。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进行大数据的收集及计算,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技术整合及合作,而怎样确保合作成功及数据安全是必须面临一个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17―03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原因

就业困难的形成既有个人、家庭层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层面的因素。社会因素是指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形势等,这是宏观的,是学生、学校都无法轻易改变的。

1.个人、家庭层面

(1)个人层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城镇低保家庭、失业家庭以及偏远山区家庭。这样的成长背景下,学生主要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几乎大学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教室―图书室―宿舍”,所有的精力几乎都用于学习相应的专业书本知识,而不太参加学校的社团、集体等活动,自身的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在大学期间都没有得到提高,毕业后还和高中生一样,只是个会学习、会考试的学生,缺少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又或是缺少实践、动手能力。第二类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进入大学与部分地区、部分家庭经济优越的同学住在一起进行接触后,发现贫富差距太大(如:有的同学一餐费用就是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或者发现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他们先天条件落后(如:有的同学从小学习乐器获得相应证书,或者高中毕业就已经取得雅思等成绩),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社会不公、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对课业敷衍了事,对学生社团活动没有热情,虚度四年的大学光阴,有的甚至没有达到学业的基本要求,由于挂科严重没有取得相应的毕业证、学位证。

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受到经济原因的限制,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形象体貌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个人长期的积累导致他们中部分同学产生了自卑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这些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平时表现,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就业,而且在求职过程中直接影响他们的求职表现,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2)家庭层面

对于高校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来说,在社会资源背景等方面,他们的社会关系能够加以利用的比较少。再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父母大多数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他们无法给予子女相关就业发展和信息渠道的帮助,使得这类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比较狭隘。此外,缺乏家庭经济的支持,导致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错失相应的培训机会,与其他人相比这方面能力有所缺失,失去一些需要投入较多求职成本的工作机会。

2.学校层面

(1)专业相关的实践内容较少

目前的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一纸文凭对用人单位已经没有吸引力,他们更看重的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性能力。而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最有效的环节就是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内容课程。然而,学校往往因为专业课实践学时太少,或者合作的实习单位少等原因,对这一环节的设置并没有那么丰富,所以才会出现本科生找工作反而没有专科生好找的情形。

(2)帮扶后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在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不间断地锻炼和加强,因此,就业帮扶工作应该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培养全过程。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帮扶工作都是在毕业季通过校园招聘会的举办、招聘信息的、就业讲座的举办等来进行。这样开展的帮扶工作显然是滞后的,等到毕业的时候发现了家庭经济困难中的就业困难学生后再采取相应措施,一般都收效甚微,几乎不可能短时间取得好的成效。

二、学校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

1.做好基本的经济资助

经济困难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它不但会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错失部分需要一定成本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机会,还会间接影响到这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此,学校通过“奖、助、贷、减、免、补、勤”这样的资助体系来做好基本的资助工作,尽可能覆盖到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这样才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问题,从而为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打好基础。

2.提高资助结构中勤工助学比重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带来的经济上的贫困差异,以及由于见得少、锻炼得少形成的能力差异。在传统资助方式上增加勤工俭学的比例,借用罗斯福“以工代赈”理念,高校中多设置些有技术含量的科研辅助岗位、行政管理辅助岗位,在工作成绩方面增加一定的奖金项目,吸引并从实际角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到高校各部门工作中来的同学,除了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减少经济压力,还能无形中获得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积累,能形成正确的工作思考方式,形成成熟的社会职业认知感和责任心,这将是他们未来人生规划和发展中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尽管在社会上兼职也能获得报酬,但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在社会中饭店、娱乐场所打工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同时,通过这种资助方式也传递着“劳动光荣,按劳分配”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意识到通过积极参与劳动可以获得报酬,明白有付出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改变。

3.设立就业资助资金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一般学校和国家给予的补助都不会特别多,只能帮助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而毕业季找工作时期的花费比较多,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补助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找工作。比如正装补贴、求职交通补贴、培训补贴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良影响。

4.构建长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机制

(1)人员配备方面

形成以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院团委、班主任一起参与的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队伍。由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院团委开展相应的能力提升活动,提升就业困难学生的能力;由辅导员、班主任多和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大学生沟通交流,针对性指导,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对于那些心理和能力特别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关注,对他们的短板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2)能力培养方面

在大一入学初就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档案,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中,利用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对每位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方向做测试,对学生成绩、综合能力做记录,对相应的职业能力做评估,找出差距,引导他们形成职业意识,确立职业目标。并引导他们多参加学校和社团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组织等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会学习。在大三学年中随着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多设置些实验课、实习课,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如会计、CAD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升他们的综合就业竞争能力。在大四学年,进入毕业季,要重点培养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从多种渠道,如网络、报纸、新媒体等收集各类就业创业信息。另外,还需要进行求职技巧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重点进行简历制作技巧、求职礼仪、面试技巧、就业政策介绍等内容。多创造机会增加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拓宽交际圈,增加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主动进行职业探索,对就业形势、职业态度、职业心理、职场经验等相关内容的生涯资讯进行学习了解。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引导他们树立清晰明确的创业意识和坚定的创业信心,了解制订计划的重要性。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相关书籍的阅读,掌握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方法,争取获得创业计划支持。

5.建立心理帮扶机制

心理影响着人们的内心想法和情绪,进而对人们的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所以要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心理帮扶机制。

(1)建立以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学院心理专项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联动机制。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帮扶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力量,在多开展常规的自强教育、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的活动或者讲座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指导和服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存在心理敏感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引导,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持。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存在的自卑、“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问题,多进行沟通谈话,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教会他们相应的自我调节办法,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正能量,提高他们的责任心、感恩心、宽容心、进取心,从而形成开拓性、耐挫性等人格素质。并及时干预负面情绪,缓解他们的敏感性和自卑心等负面情绪。积极关注,不仅关注学业成绩的提升,还要关注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肯定他们的进步,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合作等职业能力。

(3)利用好新媒体进行宣传。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定期简短的“心灵鸡汤”等正能量信息,不断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开设微博、微信群、QQ 群等,为同学们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分享相关就业信息、实习信息。

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个人如何提高就业能力

1.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本职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是否完备、成绩是否优秀是许多企业在录取时候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所以在大学期间学好专业知识,有一个优异的毕业成绩是获得一份好工作的重要筹码。另外,国家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在找工作时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2.参加学校活动,提高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社团活动。积极参加,融入到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工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心、沟通组织等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在就业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有些企业会更加看重这些方面的能力,在面试过程中这些能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到能否成功就业。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持久奋斗力

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定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断提高自己,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临到毕业时,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都能达到岗位的要求。

4.充分认识自我,增强心理素质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可能会发现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一些成长环境优越的同学比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充分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在大学四年中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而非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只会怨天尤人。其次,在进入毕业季时,可能会发现找工作的时候与一些家庭背景深厚的同学比缺乏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基础。此时应当积极采取主动措施,认真学习基本的就业技巧,努力争取就业机会。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与前进,经济的新常态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伟大的民族梦、中国梦的实现更依赖于目前正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莘莘学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正是莘莘学子中的一部分,如何培养好他们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应当不断去探索实践和总结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他们培养为家庭、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2]刘特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08).

篇8

不足

原因

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欠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有接近5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评价一般[1]。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成为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1 从政府的管理体制方面看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但政府介入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力度仍然不够。此外,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竞争环境和奖励措施有待建立,人才信息网络需要健全,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

1.2 从高校的培养模式方面看

一方面,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相对落后,一贯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锻炼,忽视对整体素质的塑造。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完善,校企之间缺少合作,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先天不足[2]。此外,不少专业的设置与市场脱节。

1.3 从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看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形式与方法相对单一,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1.4 从大学生的自身方面看

当前大学生比较缺乏职业意识,未临近毕业都不会考虑太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选择问题,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有的学生就业观念落后,就业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2.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2.1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2.1.1 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以市场为导向,面向社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改革落后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针对性的培养综合型人才,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

2.1.2改进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要贴近就业市场,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随时调整。例如:广东医学院于前几年启动了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全面修订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结合“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和国家执业医师资质的基本要求,并根据该校一校两区的状况,优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加大课程的重组和整合。

2.1.3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保证了教学质量就是保证了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少高校成立本科教学质量改革工程领导小组,颁发了相关文件,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2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2.2.1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目前大多数高校还处于“从就业指导到职业辅导”的过渡阶段,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就业教育刚刚起步。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力度,进一步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如广东医学院建立了职业规划教育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输送相关老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前培训班;构建“全程化、多层次”职业辅导体系,实行“全程教育、分段实施、分类指导”;广泛联系,主动到医疗卫生单位推荐毕业生等。

2.2.2实施就业帮扶制度

为积极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广东医学院结合实际,在全校组织开展了在职的副科级以上党政干部和全体辅导员“一对二”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2.2.3建立二级就业管理机制

二级学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执行者,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政策、措施等很多方面要通过二级学院来实现。如,广东医学院每年召集二级学院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并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与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签订了《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相关就业工作小组,保证了该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2.4提高大学生求职能力

除通过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授课,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简历设计大赛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简历设计的方法与要点。此外,广东医学院每年均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模拟就业过程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现场求职的实况和气氛,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3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通用能力和特殊能力

2.3.1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学校可以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2.3.2加强学生特殊能力培养

学生特殊能力是学生就业强有力的助推器,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书画社、文学社、舞协、音协、棋协等社团,以及成立学校及二级学院的艺术团,鼓励学生培养和发挥特长,并提供各种舞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特殊能力。

2.3.3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要立足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根据未来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与教育现状,从弥补不足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广东医学院通过制定《关于加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意见》、《大学生课外科研管理办法》等文件,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经费,引导学生开展学生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举办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名家讲坛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举办大学生“健心工程”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

此外,学生组织和参与到高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中,对于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如广东医学院开展临床技能操作大赛、护理技能操作大赛、检验技术操作大赛、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开展相关学习讲座、组织参加全国英语竞赛等,都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能更好的结合专业的学习。

综上所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政府部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及学生本人等都需提高认识,不断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当然,就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方法和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新的思路、新的观点都有待我们在实际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张玲.从精英到大众-2008届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解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22-25.

[2]曹小艳,柴九昌.浅析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渗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4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075-03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迈进和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导致了男女生就业情况不尽相同,人力资源配置在性别方面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发现,影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自身的就业价值取向,这决定着其劳动绩效水平和职业理想指数。

价值观是由心中发出的对世界上存在的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其中就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就业选择方面的具体体现,也就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就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直接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的选择,与个人职业理想指数和社会劳动绩效水平息息相关。不同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既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影响。从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选择与被选择的无情竞争中,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就业情况做出不同评价,这便构成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了解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针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就业质量问题,我们以某理工科大学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4份。其中主要就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区域意向”、“就业薪酬预期”及“就业价值判断”等方面,从女大学生自身就业心理出发,了解其就业意愿和价值取向,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升就业质量,为促进理工科女大学生满意就业提供文献参考。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

1.就业方向选择。调查显示,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第一份工作”一题中,70.8%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选择“民营企业”的学生为4.2%,只有1.5%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不分专业,均以公务员、事业单位和金融行业等与自己专业完全不符的就业方向为主要选择,盲目追求稳定,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对自身定位存在误区,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质量。

2.就业区域意向。在就业区域选择方面,被调查者中54.7%的女大学生都选择了留在长三角地区就业,26.9%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二线城市,4.3%的女大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在父母家所在地工作,只有0.9%的女大学生选择愿意前往西部和从事村官等基层工作。这表明女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狭隘,对就业地区要求过高,造成大中城市人才过剩,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而过度竞争的一线城市职场与生活压力太大,也使其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降低。

3.就业薪酬预期。当问及“你理想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金是多少”时,48.7%的学生选择了“3000~5000元”,更有甚者,20.2%的学生要求“5000元以上”,选择“1500~3000”的学生占据24.3%,只有6.8%的学生对于毕业薪酬要求不高,表示只要是自己对口的、喜欢的工作,可以通过自身后期努力去争取更多的薪酬。这也显示出理工科女大学生对于自身就业的选择过于注重薪酬高低,过多转向金融等行业,而不是专业对口、兴趣相关等行业,这也导致学而不能用,就业难度增大,就业心理落差也相应增大,就业满意度降低,进而对就业质量指数影响较大。

4.就业价值判断。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就业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单位性质”、“薪酬福利”、“工作地点”、“单位规模”、“发展空间”、“个人兴趣”、“专业对口”。总体而言,女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性别观念表现出认同,对于单位性质要求过于单一,盲目追求工作的稳定,缺少勇于创新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表现出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发展目标定位不高的状态。对于专业对口要求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她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能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最终导致就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大大影响职业幸福指数。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所呈现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了解到,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存在就业方向选择不务实,薪酬要求过高,区域选择合理性较低等问题,就业价值取向中消极因素在增长,倾向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观淡化,功利化取向突出,从而引起理工科女大学生思想观念与就业实际情况的冲突,就业难问题加剧,就业质量降低。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1.个人主义加剧,社会价值观淡化。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概念加强,部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个人主义倾向较为明显,社会价值观淡化,忽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而把个人的需要放在首位,把工作环境与薪酬高低作为就业选择最重要的部分。由此可见,现代女大学生中就业观念已由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转变为自我价值体现。虽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市场经济改革带来的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一种进步,但是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过分突出个人因素,而忽视与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国家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选择跨专业就业,转向社会人才过剩的金融等行业,学而不能致用,不仅难以履行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义务,也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就业质量下降,造成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就业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就业质量的高低,成为职业生涯指导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调查显示,功利化价值取向已经成为当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核心体现。追求薪酬最大化,对工作区域过度要求,义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选择方面,大部分的学生将工作区域锁定在沿海等一线城市,过分注重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忽视城市生活压力与人才市场过剩等各种问题,导致职业幸福指数降低,就业质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而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义务观念淡薄,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紧缺,使社会贫富悬殊加剧,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和谐产生隐患。由此可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每个大学生必不可少的。

3.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创新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高校就业矛盾的凸显,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选择之一。而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薄弱,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加剧了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这一情况与我国现阶段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形势严重不符,而普通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选择相对较少,薪酬预期容易偏离,导致就业满意度降低,使整体就业质量得不到提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总体而言,了解分析女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教育引导女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与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四、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及建议

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多层次的关注与努力。只有学生、高校、政府、社会各方面联动起来,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女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美好蓝图,实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理想就业梦,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培养创新意识,实现满意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十几年寒窗苦读,对于就业自然有着美好的设想。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并没有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有利于自身才能的发挥以及行业的合理竞争。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个人需要与社会价值有时会出现矛盾,而学会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便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国家对行业的利益要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将个人意愿、所学专业等纳入就业选择的考虑范围,使自我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同时,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学会吃苦耐劳,将就业目标与政策环境相结合,积极响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号召,在现实的条件中实现个性就业、高薪就业,提升职业幸福指数,提高就业质量。

2.加大高校课程改革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引导就业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高校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养成。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开设相应的女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她们根据自身专业的需求,个性创业。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深入开展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拓各种途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使理工科女大学生能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对当前就业形势、自身位置、人生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毕业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层次,提升职业理想指数。

3.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政府应将性别平等纳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建立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产业结构,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投入,多方面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宏观经济调控,降低女性用工成本,创造更多规范的劳动岗位。政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工作关注力度,精心组织开展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理工科女大学生优化相应就业环境,从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多位一体完善女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加强政府监督职能,落实就业政策,切实保证女大学生的就业利益,提升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

4.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加大妇联帮扶力度。女性就业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女性贫困、维护女性权益、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提高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社会各界应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消除性别歧视,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同时,公司应确立就业公平、性别平等的观念意识和企业文化,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此外,妇联作为女权主义代表组织,应加大对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的帮扶力度,及时利用各方资源,与司法部门共同开展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问题的法律援助工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女性就业质量问题。

大学教育应该是知识与人格的综合教育,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格健全的优秀大学生才是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在面对个人需要与社会责任的选择时,引导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意志品德的培养,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正确选择、勇敢面对,把不断进取的人生追求、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心相结合,实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发挥女性特有优势,达到应有的就业期望,使就业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劳动力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慧.上海高校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篇10

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妥善解决,结合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三方都在不断改变思维和工作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本文站在大学生,政府和高校三个角度,去思考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的改变

1.传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在过去我们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理解中,常常会觉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难字主要表现在:供求总量失衡、结构矛盾突出,大学生的数量是在逐年增多,而社会的就业岗位其实并没有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有些岗位的需求量是在逐年减少,这给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带来了压力;其次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就业需求不相符,一些大学的专业设置就是为了增加学校专业的全面性,师资力量不足,不考虑学生就业,而且课程设置老套,缺乏创新,只注重理论的讲解,没有实践经验;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如就业期望值过高,没有社会经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时缺乏就业技巧,就业信息渠道不足等等,都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所带来的思考。

结合今年和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传统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有所转变,新闻中一个例子,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今年新就业大学生的平均月薪只有2400元左右,呈逐年下降走势;月薪的下降所反映的是大学生就业态度的转变,不再出现有工作没人做的现象,大部分大学生都能踏实的下基层工作,不再眼高手低,也原意接受一些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就业形势,这种转变所反映出现的是:

(1)就业竞争压力的问题让大学生做出了改变,传统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大学生期望过高,没有认清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找不到理想就业的情况下陷入迷茫,采取观望态度,不愿意在一些中小企业就业,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改变了就业认识。

(2)就业观念的转变。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积累工作经验,放低身段,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就业观念上的转变让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率普遍有所提高,这其实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就业已逐渐理智和科学,逐渐认清就业形势并接受现实,踏实的为工作努力。

二、高校自身的改变

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的问题上,高校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作用,在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面前,高校自身也应该做出改变,多开设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就业有用活动,讲知识理论联系就业工作实际,以帮助大学生就业。

1.高校开展就业指导,但仍不够深入。很多高校都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也有就业指导中心来决绝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都不够深入,表现在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缺乏说服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在就业指导上院校要紧跟时展需求,以最新的就业形势来给大学生进行指导,必要时可以把就业指导的课堂移出在教室之外,给学生更大的实践感受。

2.就业教育的对象往往都是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没有及早为学生建立就业意识。很多大学生都有这种认识上的通病,那就是就业是大四的事情,而大一大二要么玩玩、乐乐,要么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即可,等到了大四真正面临就业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所需要学的、需要准备的东西有太多,这时才开始着手就业根本来不及;因此高校的就业思想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灌输,从思想再到实践中,建立就业意识和准备工作。

3.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往往都只注重理论,而没有实践应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就业后都感觉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就业中用处不大,除了一些专业性较强且专业对口的学生还较好外,大部分的毕业生都感觉到自己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社会的就业需要,除了大学生自身要学会学习外,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尽量联系就业实践,可以在假期开展实习活动,也可以将就业搬入校园,目的是尽快适应工作需求。

三、政府的努力

政府的积极努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政府,教育,企业,应该加强联系,政府应宏观调控,加强培育就业市场,尽可能的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环境,在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要做大量有效工作,同时在政府和高校也要大力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宏伟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措施,不断开拓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给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就业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

教育部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教育的大方向上要让高等教育成为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基础,让教育的知识和内容符合时代教育需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目标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高校、院系和职能部门,强化对工作薄弱地区和高校的分类指导要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信息服务,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完善政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拓宽渠道、扶持创业、困难帮扶、征集入伍等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大力拓宽渠道,及时根据形势变化,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多场大型招聘活动。

最后政府要与企业加强联系,鼓励中小企业吸引大学生就业,加强对企业的支持,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就业。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如今社会重视教育投入的大前提下,大学生数量增加同时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问题,可喜的是,在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每年都有新增的就业岗位和多样的就业形势供大学生选择,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将来还会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篇11

1.2人际交往障碍在我们的成长与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人际交往是促进我们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良好关系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单亲家庭的结构与普通家庭存在很大的不同,父亲或者母亲的离去使得子女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很大的阻碍,这不但会造成单亲子女的交往意识逐渐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其现有朋友的交往关系,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单亲子女的朋友越来越少,最后只能够与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交流,最终完全阻碍了单亲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单亲家庭大学生中超过九成选择在家待着,而不愿意与他人一起,而这一数据的结果与完整家庭的大学的刚好相反,只占到两成左右。[1]

1.3心理自卑笔者根据对现有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研究理论、成果的查阅中发现,虽然当前人们对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及其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不再单纯地归咎于家庭远亲,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成绩优秀、个性良好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受到就业歧视,这也就直接激发出单亲家庭大学生内心的心理自卑,进而对其以后的就业选择和职业理想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自卑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大众文化存在极端的偏见或者排斥,对自我评价过低,甚至是形成消极、自我否定的人生态度,而在单亲家庭大学生走向社会寻找工作时,这种心理的自卑一旦受到刺激就会立即表现出来,这是非常不利于单亲家庭子女顺利实现就业的。

2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难所产生的问题

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与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经常遭遇各种歧视与不公平的待遇,而单亲家庭大学生与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都是在奋斗、拼搏之下才能够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当前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上的歧视与种种阻碍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1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所遭遇的歧视会直接导致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就业观与价值观,甚至有的大学生会产生心理大学期间是个人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这时的大学生在稳定性、心理承受能力以及适应能力上都比较差,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在大学学习时期,本身生活与人际交往就已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与完整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来说对于社会的了解就比较匮乏,而这样就造成单亲家庭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以及在职业选择上比较理想化,希望尽快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2]因此,一旦在就业中受到各种歧视和冷遇,就会让他们简单地认为是社会对他们的排斥或者不欢迎,进而也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大学生选择了放弃工作或者自暴自弃,变成了啃老族,这也加剧了单亲家庭的经济负担。

2.2单亲家庭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有悖于和谐社会以及法律规范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宪法以及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含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平等权利,而平等就业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的权利。这也就说明我国公民在职业选择与职业理想实现过程中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且不能因为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或者个人的外形等为由来剥夺其的获得平等就业的权利。[3]但是在实际中,国内就业市场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依然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甚至是直接排斥,这也就直接造成单亲家庭大学生失去了就业与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使得他们对于生活以及未来失去了信心,就很有可能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甚至是生存产生巨大威胁。

3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3.1运用多种手段来鼓励招聘单位采用单亲家庭大学生来就业当前我国政府应当尽快研究和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以及各项优惠措施来鼓励招聘单位来积极主动地帮扶单亲家庭大学生实现就业。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帮扶,而且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这也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促进社会发展中要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以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来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不但是对我国政府执政与职能发挥的重要的考验,而且也是树立政府形象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国政府应当从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角度上出发,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尤其是关乎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保护上。比如美国制定的《充分就业法》就有这样的规定:“联邦政府务必要运用协调、计划以及各项职权的行使来优化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资源来充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为其提供有益的就业机会。”所以,在解决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我国政府就必须主要从政策角度上着手,从而为单亲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提供政策性的保障。首先是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手段来鼓励招聘单位来积极主动地吸收单亲家庭大学生来本单位就业;其次是要通过多项优惠帮扶政策来帮助和鼓励单亲家庭大学生进行创业,从而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自强以及适应能力;最后是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对大学生,尤其是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就业培训和帮扶,从而使得单亲家庭大学生可以形成与社会发展符合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及时地了解各项职业发展的前景,以此来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顺利就业。

3.2培养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引导其正确健康成长良好的品格是促进个体成功的必备条件,这也是很多成功人士打拼经历中经常提到的一点。所以说,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品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单亲家庭大学生本身在家庭经济状况、情感关怀上都处于极其匮乏的状态,所以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应当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就业问题,从而逐步地解决在求职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4]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培训与职业规划指导时,特别关注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良好品格的培养,可以采取模拟招聘以及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辅导或者相关活动来引导其形成完整、健康正确的品质和价值观。另外,单亲家庭大学生也应当积极地接受社会的正能量,多与他人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阅读一些鼓励性的书籍等等,从而在根本上形成良好的品质。

3.3高等院校要增强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适应与心理承受能力随着包含单亲家庭大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遭遇就业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多,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要想有效地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就要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的适应与心理压力承受能力。首先高等院校要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从而确立合理的职业方向;其次是要引导单亲家庭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从而使得大学生形成自强自立、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最后是高等院校要培养出单亲家庭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困难以及遭遇就业歧视时的适应与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比如可以引导大学生运用转移注意力、降低感受性以及合理的压力宣泄等方式来平衡心理的压力,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

3.4组织开展符合单亲家庭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就业培训,提升这一群体的就业能力水平就业能力对于提升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求职、创业的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大学生而言更加重要。[5]所以,我国政府与各大高等院校应当依据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水平来制定和实施个性化的培训,以此来帮助单亲家庭大学生获得一些实用性的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篇12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因为企业要在现今的社会发展就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好的机会,但是大学生就业率不见增加:主要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找不到对口的人才,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多少真正懂得技术,专业知识也不是很扎实。虽然招聘会很多,企业就业的岗位很多,大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人才的尴尬局面。

第二,学校盲目扩招。

新形势下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一些领域的供过于求,比如人文社科专业。人文社科类学生就业遇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盲目扩招。“今年我国考研人数达180万。其实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考研实属无奈,无法找到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出路之一,这是典型的延迟就业难做法。

第三,家庭的干预与企业欺骗。

新形势下,家庭包办孩子的一切,已经不是很稀奇的事情了。还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灌输了:只要考上好的大学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并根据以前哪个行业比较好,就为其安排专业,不过问还是是不是喜欢,有很多的大学生都活是在父母的理想下,父母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不赞同孩子与一些小公司随便签约,要找就找那些知名企业。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小公司不能签,大公司签不下的局面。

现在许多毕业大学生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一些虚假企业利用毕业生入世不深与这些人的想法,设立各种就业陷阱,导致很多的毕业大学生们都不敢冒然的与企业进行签约。

第四,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的本身因素。

新形势下,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致使很多人去享受生活。造成很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后不能很快的融入到社会上去,很多大学毕业生自信心不足、技能缺乏、体质弱、社会化程度不高、不懂礼貌等。新形势下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情商不高、社会化程度不高、不能吃苦的员工,企业们是不会要的。

第五,观念的局限性。

许多大学毕业生还是有传统的观念,要找分稳定的工作,为“铁饭碗”这份工作争得头破血流。2013年国考报名不难看出,有些单位既然达到4000:1的比例,但是有些单位却无人问津,新形势下许多大学毕业生想着能轻松的干活又能领取高额的工资的热门单位,却不按自身的实际要求来定位。还有大学毕业生受家里的影响,总想要大学生毕业生找分稳定的工作,不支持创业和进私营企业,导致大学生对于自身期望过高,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加之缺乏求职经验技巧,使他们的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问题不知如何解决。

二、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与解决方案

第一,培养用人企业用科学人才观。

用人企业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用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培养人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二,新形势下完善高校教育制度。

新形势下就业难很大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没有切实的技能和水平,有的是书生气和空谈的理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第一,高校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根据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掌握技能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放在同一重要位置。只有去掉“学历泡沫”,要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对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才有可能好转。第二,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开设相关课程,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提高社会化程度。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使用人单位提供本校毕业生的实习机会,加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在校园内开展招聘会等活动增加就业机会。

第三,新形势下认识知识结构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新形势下大学生要充分认识知识结构与职业生涯规划在求职择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需要,从知识层面上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对于就业问题大学生应树立自救意识,充分认识到如今的就业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同时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在这个大学里我们要看什么书,要多少个证书,要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在毕业前自己的专业技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报酬、岗位、职务、地区等,而要以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的方式,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四,转变择业观念。

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正确定位自身水平,发挥自身优势,不意味的只想去大企业就业,多考虑中小型企业。大学生应主动申请到西部去工作,去基层发展。如今政府部门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所以大学生应该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政府采取相应措施。

一要落实现有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实情况开展集中检查。二要拓宽就业渠道。开发更多岗位,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和基层就业。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就业帮扶。三要鼓励自主创业。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降低自主创业门槛。四要完善就业服务。各地可将校园招聘活动纳入公共就业服务适当支持。毕业生异地求职,可按规定享受当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五要开展就业帮扶。对城乡低保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今年起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适当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基本生活补助标准。六要促进就业公平。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民族、残疾等方面的歧视。加强国有企业招聘活动监管,切实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鼓励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形势下政府的举措将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篇13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的路径选择

(一)精心指导,努力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就业动员与指导工作中,独立学院的相关工作者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第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根据客观实际正确地评价自己,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求职目标;第二,作为新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对就业市场有清楚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求职观念。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能够做些什么,知道自身的长处还要知道自身的短处,坚持实事求是。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市场的发展情况,鼓励毕业生勇敢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合理科学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立正确的求职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这里我们以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求职者作为主要案例,这些学生共同的求职心理就是对工作要求很高,在求职初期,就业咨询指导老师应该帮他们分析就业实际情况,以调整求职方向和要求。

(二)精确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当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工作能力不高,有待增强,为了缓解就业压力,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第一,学校应该采取措施调动学生进行学习和参加实践的积极性。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珍惜在校学习期间的每一次学习机会,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走进社会参加一些生产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增加社会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来为自己日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和经验。第二,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及平台,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比如,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团队活动、技术比赛、辩论赛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可以通过成立作家协会、办校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