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戏剧影视文学学科评估

戏剧影视文学学科评估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4: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戏剧影视文学学科评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戏剧影视文学学科评估

篇1

无论是从国家二本院校发展的政策导向,还是从专业特征以及就业需求看,戏剧影视文学强调“专业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国家教育部等部门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二本院校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于2015年联合颁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法[2015]7号),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解释,该《指导意见》核心就是积极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服务地方经济,还是实现产教研融合和校企合作,或是增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其核心点就是要通过提高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因此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便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毕业生也成为此“大语境”下的必要选择了。

其次,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归属与特性也决定了加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目前,很多地方二本院校都将戏剧影视文学下设在文学院、或文史学院、或人文学院,比如南阳师范学院的该专业即下设在文史学院。这种情形给人的感觉是该专业属于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最重要的是,这容易导致院校以培养文学类本科生的方式来安排教学,从而导致实际技能类课程比重偏低。事实上,虽然说该专业具有文学专业和艺术专业交叉的属性,但本质上还是属于艺术类专业。无论是从国家学科定位,还是目前出版的众多高校本科专业解读类书籍,都是如此定位的,比如《全国高校专业解读》一书认为:该专业修业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该专业培养要求主要是掌握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掌握文学、戏剧影视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戏剧影视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戏剧影视剧本编写能力,能够在文化馆站、戏剧影视相关公司、机构从事创意策划、创作、教学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P315可见,该专业根本上说属于以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艺术学专业,而并非传统的以读书思考、精神建构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因此,实践教学对于该专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三,拓展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途径,也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自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走高,但与此同时,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类型同当下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不匹配,因此大学毕业生就?I难问题也日益凸显。实事求是地说,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同质化的理论型人才过剩,确实是造成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重庆为例,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用人需求缺口在20万人以上,但重庆市属高校中,经、管、文、法、艺五大专业培养规模占比却高达55%;重庆本科高校中,英语专业开设高校有21所,在校生达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事实上,具体到南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状况也大抵如此,笔者对2017届正在找工作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的120名毕业生中,有85人都认为自己缺乏或没有掌握好从事戏剧影视行业、文化传媒、剧本编写、策划编导的专业技能,占比约71%。可见,加大戏剧影视文学实践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是该专业学生就业之需。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高考人数尚处于高位,也有很多地方二本院校因办校时间较长而在当地有着不错的口碑,故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招生还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使的该专业长远健康发展存在着潜在风险,这体现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和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

首先,很多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还定位为培养“知识型人才”,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传授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主导,而非技能训练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完成课程教授的情形在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讲授中非常普遍;一是毕业时还以传统的“毕业论文”来作为关键考核,而不是以更体现技能培养的“毕业设计”为关键考核。尤其是在面对教育部评估时,为了稳妥地通过评估,不敢大刀阔斧地改革毕业考核形式,而采用了最稳妥的“毕业论文”的方式。

其次,很多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实践类课程比重过低。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该专业除了必修的英语、政治、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外,开设的专业类课程有《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史》《中国著名导演研究》《世界著名导演研究》《电视专题研究》《中国话剧史》《欧洲戏剧史》《中国戏曲史》《古典戏曲名著专题》《古典戏曲理论》《影视语言》《戏剧概论》《艺术概论》等不少于14门课程;同时开设的与专业相近的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史(一)》《古代文学史(二)》《古代文学史(三)》《古代文学史(四)》《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等不少于7门课程。这些无疑都是“知识型”理论课程,而实践类课程则仅仅有《编剧概论》《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舞台语言艺术表达》《写作》等4门课程。那么,在这25门课程中,实践类课程比重不足17%。

其三,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编剧类”“导演类”“表演类”“影视后期制作类”“幕后工作类”等,这些相关的学科我国尚未有专门性的“博士”学位,未有专门的博士毕业生,因此要引进相关人才只能引进“硕士”、甚至本科。但由于各省大都规定,地方二本高校引进的“博士”一般都给予编制,而引进的硕士不容易拿到编制。如果拿不到编制,对于硕士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如果以人事形式引进硕士、甚至本科生,那么其薪酬基本由院校自己负担,这对于资金并不宽裕的地方二本院校来说,无疑是“不划算的”和“不愿意承担的”。所以,一方面是地方二本院校极力要引入“博士”,而我国的戏剧影视实践类学科并没有“博士”可供选择,故大部分的地方二本院校的戏剧影视文学实践教学师资存在严重缺口,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开设和质量。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该专业的7名专业教师中,只有一名教师属于“舞台语言表达”硕士,而其他皆是理论出身的,可见专业实践类师资之匮乏。事实上,这也并非孤例,即使是武汉大学这样国内名校,该专业的技能实践型教师也少有高学历者。

其四,提供技能培养的实训和实践基地不足。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同编剧、表导演、后期制作等相关的实训室大致应该有“影视赏析室”“小剧场”“影视后期编辑室”“摄影室”,而要建成这些实训室,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长期的维护成本,这对于资金本就不富裕的地方二本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实践锻炼的实践基地更为匮乏,毕竟很多地方二本院校所在的城市为三四线城市,剧团、影视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本来就少,兼之他们还以盈利为主,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成为高校的合作者,提供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以实践基地。笔者在对南阳师范学院2017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发现,120名被调查者毕业前仅有18人参与过实践活动,占比不足10%。这表明,他们就算是学了一些实践技能,也往往没有进过实践检验,那么他们就走上人才市场时,并非是一个合格的“半成品”。此外,对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来说,长期稳定的校内实践平台的搭建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能否提供一个、乃至数个专业性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以激发学生们掌握、运用专业实践技能的积极性,就是搭建这种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可以发现,绝大部门的社团、尤其是文艺类社团,其活动主要以大众流行的唱歌、跳舞、相声为主导,其功能也主要是节庆祝贺,对于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并无多大帮助。

三、提升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通过对当前地方二本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要提升实践教学,既要转变观念,又要改善课程设置和师资,还要培育技能锻炼的平台。

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核心之一就是要跳出“扬学抑术、尊学贬术”思维窠臼,而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即使是属于人文学科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也当如此。另外,转变观念还要求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真正视为“艺术类”专业,而不是“文学类”专业,要充分认识到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甚至是决定性,要转变以知识的传授、学习为基础的文学类专业办学方法。而且,还要转变一个观念,即该专业的实践不仅仅只是“编剧”,还包括“表导演”“后期制作”等内容,因为这些实践内容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比如只有理解了“表导演”才能更好的去“编剧”,只有掌握了“后期制作”才能更好的“导演”。

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笔者在对南阳师范学院2017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120名毕业生问卷中发现,有93人都认为文学类课程和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太多了,甚至有少部分同学主张不上语言类课程。当然,由于公共课程属于教育部要求的必修课程无法压缩外,文学类课程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压缩,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尤其那些带有明显研究性的、不适合地方二本高校戏文专业的课程,诸如《现代作家专题研究》《当代作家专题研究》《古典诗词理论》《语言学》等,完全可以取消。与此相对比的是,有102人希望能上编剧类课程以提高创作能力,占比约84%;有98人希望上表演类课程以提高自己公共场合的自我表达能力,占比约82%;有95人希望上后期制作课程以便将来有一定技能进入传媒单位或公司,占比约78.5%;有36人希望能上导演类课程,占比约30%。因此,加大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既是适应国家普通本科教育发展转向的需要,也是学生们的呼声,故像南阳师范学院的该专业自2015年开始,逐步增加了《编剧概论》《戏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摄影基础》《舞台语言表?_》《表导演基础》等实践类课程,以适应新形势之需要。

第三,要改善师资。地方二本院校纯粹靠待遇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实践技术人才较难,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要转变思路,放松人才引进限制,宁可学校自己掏钱,也应该积极引进一些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硕士生,充实一线教学队伍。二是要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积极派遣理论型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同时,给予“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的优惠,让其能够安心地积极“转型”为实践教学类教师。三是要积极聘任校外人员,像校外专业从事编剧的、后期制作的、表导演的人才,都可以积极联系聘任,虽然付出了较高的薪酬,但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能够提供书本上没有的、具有真正“实战”性技能。目前,南阳师范学院即是采取这些方法,既派遣教师利用寒暑假去知名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后期制作,又聘请校外专门编剧从业者担任编剧类课程教学任务。

篇2

南京大学文学院是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13个硕士点,13个博士点,1个艺术专业硕士(MFA)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藏书40万册,居全国高校中文院系之首,包括线装书库、30年代文学刊物特藏书库、专题书库等特色收藏。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82人(教授44人、副教授22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学生本科期间即有机会到哥伦比亚大学、北海道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台湾大学等著名学府进行交流学习。本科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设有“沈祖奖学金”“时尚奖学金”“仁明奖助学金”和“王诗云奖助学金”等。

数学类

南京大学数学系以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治学严谨而著称。数学现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全系现有专职教师69人(教授25名,副教授30名)。教授、博导亲临本科教学第一线,96.8%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由教授、副教授讲授。

该系还聘请国际一流大学教授为学生系统讲课。该系按数学大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强化基础、拓宽视野,三、四年级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分流培养。本科专业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该系设有“徐曼英奖学金”“李定文教授纪念奖学金”“81级系友助学金”“数学系贫困生助学基金”等。

物理类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是中国物理学及其交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下设现代物理系、物理学系、光电科学系、声科学与工程系和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学院拥有物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声学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最新一轮(2007~2009)评估中,南京大学物理学一级学科名列高校第一。

学院建有著名的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是国家物理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教授77人、副教授50人。学院每年派遣数十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去国外、境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会议、暑期学校或从事一个月至一学期不等的学习与交流。学院招生时不分专业。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学生进入物理学院下设的四系一中心学习。

天文学类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前身天文学系在全国天文院系中历史最悠久、专业设置最齐全、师资力量最雄厚、培养人才最多、综合实力最强,2011年新增空间科学与技术系。

学院获得“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科学基金”、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等项目的高强度资助,拥有先进的教学天文台、全国唯一的太阳塔望远镜、现代天文和天体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还拥有三万多册国内外图书以及国内领先的计算机设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29位教师中有16位教授。教授全部承担教学任务,主干课程由学科带头人主讲。学院不定期开展本科生与国外大学交换、交流项目及短期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每年暑假选派学生前往访问。

专业设置:天文学专业、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除校级奖助学金外,院内设“中科院国台奖学金”“戴文赛奖学金”“天文之友助学金”等。

化学类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化学院系之一,始建于1920年。学院下设化学系、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和化工系。学院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也是全国最早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单位和国家最早设立的“基础学科(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化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列全国第三。现有教职工230余人(教授79人)。学院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双双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生每年有20多位同学到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等地区交换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

学院设有“南京大学高济宇、戴安邦奖助学金”“南京大学蒋雯若奖助学金”“BASF奖学金”“上海和氏璧奖学金”“PPG奖学金”“空气产品奖学金”“古田化工奖学金”“天瑞仪器奖学金”以及“浩海仪器优秀生奖学金”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全国最顶尖的九所高校(C9)中,人才培养独树一帜,平台优势突出,是中国计算机和软件人才的摇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我国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是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计算机领域排名第一。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人。全系教授中80%以上担任本科生教学工作。

每年都有本科生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进行交流学习。该系与国际著名的IT企业有着广泛联系,每年均有学生到微软、IBM等公司实习;IBM、APPLE 等公司也在该系建立联合实验中心。

该系建设有以苹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与产业体验中心,与多个国际知名企业建有实践、实习基地。

地质类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始于1921年成立的地学系,是中国最早的地质学教育机构之一,地质学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一。学院现有教职工153名(教授56名、副教授36名)。

近年来,学院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学交流,其中包括三次贝加尔湖大地学联合实习、一次阿尔卑斯综合科学考察、三次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及衣阿华大学联合开展的野外考察与师生交流活动。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前往学习。

该院是教育部第一批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级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

专业设置:资源与能源、水资源与水环境、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资源经济学。除校级奖助学金外,学院还设有徐克勤奖学金(8 000元/年・人),还为在学术科研上善于钻研创新、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设立专门的项目资助,鼓励支持优秀的学术后备军。

篇3

在主会场上,共有6位儿童艺术教育专家作了视野广阔、内涵丰富的主题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席、台湾师范大学郭祯祥教授向大会作了题为“当代儿童艺术的若干取径”的报告。她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探讨了何谓“儿童艺术”,介绍并比较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儿童艺术教育取径。前者以罗恩菲尔德为代表,强调人的天生艺术潜能;后者则更加注重文化对儿童艺术的影响,如威尔森认为,儿童会从周围生活摄取影像,家庭、社区、同伴等外在力量会取代“儿童自由向外”的发展模式。郭祯祥认为,每一种理论、取径与教学法都有其瓶颈与限制,任何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均应致力于充实自己的教学工具箱,不同的个体需要不同的策略,因材施教才能享受教学的乐趣,促进教学相长。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滕守尧教授在《儿童:生态视角下的完美与完整》的报告中从哲学美学的高度,用简洁的话语解说了何谓“原型”,解析了“原型”与中国道家学说、中国艺术、儿童之间的关系。滕守尧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道,就是自然。儿童是天生的两极创造者,他们既能上又能下,既听话又调皮,既建设又毁坏,如此游走于两极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极,才有两极之间的联通,才产生了新的东西,才具有灵气。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对儿童的期待往往是做个“完美”的人――只能顺从听话,不能野蛮调皮;只能双脚走,不能单腿跳;只能正走,不能斜走;只能说“是”,不能说“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听,不能说;只能得100分,不能得60分,如此等等,实质上就是砍去一极,只保留认为好的一极,追求所谓的“完美”而放弃“完整”。如何改变这一习气?滕守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真正学会把儿童看成一件艺术品,保留其自然本色,不强求他们做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尽力让他们做一个“完整”的人。滕守尧引入“完美”与“完整”概念,既形象地阐释了他所提倡的生态式艺术教育观,又是对生态式艺术教育观的拓展。

两位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大家就生态式艺术教育理念及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1)生态式艺术教育是生态观指导下的、多方面融合的教育,注重“整体性”“辐射性”和“融合性”。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元集合体,不仅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每一门类还要从美学、艺术史、艺术欣赏及创作等多角度加以考虑;艺术教育要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相融合;“走向生态的”艺术教育是以幼儿为中心辐射教师、家长,是多方面参与的教育。(2)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生活在当下社会的儿童,不可避免会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考虑文化内涵,即教育内容是否能够展现文化内涵。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给儿童,不能仅从形式上考虑,而应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和深入挖掘。这同样是生态式艺术教育的价值选择。

享誉全球的瑞吉欧儿童教育中心主席Carla Rinaldi在报告中对学习和创造力作了反思和再思考,认为学习的过程与表达、交流及艺术活动的过程紧密相关。参与艺术活动也是一种学习。儿童天生就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教师关注儿童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要敞开心扉倾听儿童的心声,要让倾听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著名的零点项目中心主任、美国哈佛大学艺术教育学科负责人Steve Seidel作了题为“美育过程中的参与式学习”的报告。他以7岁小女孩索菲亚的绘画作品为例,深入探究其学习经验的方方面面,包括构思、即兴创作、评论、表演和展示、练习和实验等,并以此说明艺术创作过程中儿童是怎样学习的。他认为“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并指出“画”既是作品,也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培养儿童独立安排工作的能力,使儿童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积极投入到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去。

对当前国际幼教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瑞吉欧”和“零点项目”,不约而同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无论目的性艺术教育还是手段性艺术教育,其过程都值得关注。正如Steve Seidel所说,“关注学习过程”是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研究的取向。

以上专家从多元文化视野对儿童艺术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美国肯恩大学Lily Chen-Hafteck教授和纽约大学PhilipTaylor教授则分别从音乐和戏剧领域,从学科艺术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儿童艺术教育理论问题。

Lily Chen-Hafteck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新视角:发现和培养幼儿的潜能》的报告中探讨了建构主义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及音乐在儿童成长中的角色问题。她认为应该重建音乐教育的概念,音乐是一种专门性课程还是一种普适性课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她指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了解儿童校外音乐经验,要观照文化背景进行音乐教学,同时要考虑音乐的多元目的,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技能教育。她倡导要相信儿童具备天生的音乐潜能与知识,相信音乐活动能够激励与吸引儿童学习。音乐的种子需要好好呵护,我们应该给儿童提供可探索及创造的环境。

Philip Taylor深入探讨了戏剧的多种认知方法以及构成这些知识评价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目前的评价模型往往未能顾及审美维度。大多数戏剧教育工作者关注那些没有关联的技能的传授,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定位不准。什么是戏剧?什么是艺术?这都需要重新界定和思考。Taylor认为戏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创造一门艺术审美的课程,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客观地评估学生。

关于学科艺术教育与综合艺术教育的讨论同样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此次会议并未就与此相关的某一具体问题达成共识,但还是给了参会者很多启示。如必须确立多元文化学科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超学科的学科艺术教育目的,不仅应关注艺术学科本身,还要关注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学科的发展、艺术素养的培养等问题;兼容各种艺术教育模式,探寻适合的教育途径,等等。

除了主会场上的精彩报告与发言外,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参会者分别就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分别介绍、分享了各自不同的经验。例如,美国塔夫茨大学Mary Eisenberg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边霞教授介绍了她们共同的研究成果,以“与自然合作”活动为例,展示了儿童美术学习中的12种支架,并就儿童美术教学中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台湾花莲教育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秀菊教授与大家分享了绘本创作教学的故事,展示了大量制作精美、极富创意的绘本;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在确立讨论的基础――音乐教育首先应该而且必须是“人的教育”这一基本价值立场后,引入快乐与成长、自由与秩序等七对当前冲突激烈的微观价值矛盾,试图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发现这些矛盾中的共生价值,并尝试找出实现这些共生价值的可能出路,拓宽了儿童音乐教育新视野。此外,台湾爱弥儿幼教机构驻校艺术教师徐德成所作的该园课程介绍,美国波士顿Advent学校Yvonne Liu-Constant博士对艺术在幼儿园之多重角色的探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进博士关于童年与艺术关系的论述,张金梅博士的幼儿戏剧教育内容建构,以及来自各大专院校和一线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各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经验,均引发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

参会代表还分别在江苏省省级机关幼儿园、南京市第一幼儿园、南京市第三幼儿园、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教学观摩活动,如美术活动“茂密的树林”、早期阅读活动“我爸爸”、歌曲欣赏活动“数羊群”等。活动结束后,参会者对活动目标、过程、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点评和交流。幼儿园现场观摩与研讨活动丰富了参会者的实践经验。

总之,这次大会为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搭建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及幼儿园教师就当前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力求从多学科、多领域的视阈交融中生成新观点和新方法,并致力于促进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对话,理性、客观的学理探讨,广泛、深入的问题分析,多元、多维的学术话语宗旨下,面向艺术教育前沿,面向艺术教育未来,为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推进整体性综合研究,启迪创意思维,促进知识创新搭建了平台。

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知识技能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素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艺术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必将是一个恒久的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创新,反思与调整。

篇4

(一)以阅读和写作工坊为基本形式,开发立体化的文学创意产品,丰富市民公共文化生活,普遍提升文化创新意识。在文学之都,以阅读、写作工坊为基本形式,形成了具有多层次、成体系、有效结合市民城市生活开展文学创意活动,成为其发展模式中的鲜明特点。该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点:1.以工坊为基础形式,立足于文学价值的重新发现和生活化运用,为当地市民提供丰富的、充满创意的配套文化服务产品。例如,爱丁堡以工坊为基础形式,衍生设计的文学创意活动按照类型划分,包括阅读团体(BookGroup)、儿童文学活动、文学竞赛(Competition)、课程(Course)、展览(Exhibition)、文学节(Festiva)l、讲座(Lecture)、故事讲述(Storytelling)、戏剧(Theatre)、工坊(Workshop)等多种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居民。另一座城市都柏林,文学发展侧重本土文学资源的多元化管理、培养、扶植和创造性开发。丰富的文学资源构成了都柏林文学生活的基础,通过文学生活,城市文化生活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也不断完善,而既有的文学历史、遗产也得以可持续发展。雷克雅未克则是把文学作为城市发展和国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正如市长JónGnarr在提交UNESCO文学之都的报告中所言,“雷克雅未克的很多项目都与传播知识和文学的热情有关”。[3]2.通过文学创意,赋予工坊公共文化产品属性,让它成为公共文化发展中的第三方社会化有生力量,实现文学研究与创作和高品质文化产品输出的双向可持续发展。在爱荷华,以工坊为基本形式,形成了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文学创意活动,成为公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爱荷华的阅读、写作工坊类型众多,除了为公众熟悉的爱荷华作家工坊之外,还包括了翻译工坊(TranslationWorkshop)、戏剧工坊(PlaywrightsWorkshop),以及非虚构写作项目(NonfictionWritingProgram)和夏季作品节(SummerWritingFestival)上的工坊活动。这些活动由不同的工坊组成,面向公众开放,注重通过具有创意的文学活动策划丰富市民城市生活,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意能力水平,这是其发展模式能够取得成果的基本经验。

(二)善于整合、运用新技术和第三方力量,促进文学创意向文化产品转化,注重文学资源的保护,使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该模式成功的主要原因和经验,主要体现在重视对新媒体技术与文学创造的整合,进一步推动文学创意活动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其次,还体现在立足于新媒体,从产业链的角度为文学创造和城市生活建立具体的链接。以墨尔本为例,其发展模式特点在于文学产业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并广泛利用新媒体技术,吸引社会公众的参与文学创意活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体验形式。2013年,澳大利亚提出“创意澳大利亚”(CreativeAustralia)战略。在此背景下,墨尔本从文学创造出发,加快整合相关产业链的路径,促进文学创造并鼓励公众参与。其下属的文学活动的设计体系完整,层级分明,经过规划呈现出品牌化、立体化、系列化,服务对象和宗旨明确,构成了完整的价值链。一方面使文学的价值融入城市生活,一方面既有的文学组织开始转型、提升自身效率,有针对性地为民众参与文化创造提供了软硬件,从而达到鼓励民间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创新、融合的目的,这与UNESCO对创意城市网络下的文学之都的认定要求是一致的,即“文学能够在城市中扮演整合的角色”[4]。

(三)大力发展创意写作教育,重视具有创意能力的高级写作人才培养,为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在文学创造与文化原创力培育和公共文化发展的理念下,重视培养高级创意写作人才,是该模式最为突出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经验所在。在七座文学之都中,多个城市的大学都有高质量的创意写作学科。以爱荷华为例,在向UNESCO提交的官方申请报告之中,首先被提及的正是文学创意写作学科的鼻祖———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坊。爱荷华大学于1934年创建了全美第一个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项目,拥有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作家工坊———爱荷华作家工坊(IowaWriters’Workshop),以及享誉世界的国际作家项目(InternationalWritingProgram)。另据爱荷华大学官方的资料显示,爱荷华大学城人口虽然不到7万,然而早在2003年之前,爱荷华每年从创意工作(CreativeWorks)中获得的收益达169亿美元,并且带动相关就业高达195464个[5]。无独有偶,诺威奇也拥有世界顶尖的创意写作教育———东安格利亚大学创意写作学科。在UNESCO文学之都的申请报告中,东安格利亚大学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创意写作学科之一[6]。作为UNESCO全球现有文学之都体系中唯一的非英语城市,雷克雅未克则从2008年也开始提供创意写作专业教育,并在2011年开始提供创意写作研究生学位,如冰岛大学的创意写作教育,这对雷克雅未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文学创造、创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雷克雅未克向UNESCO提交的官方报告中还对该市创意写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陈述。此外,雷克雅未克的文学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还包括通过文学来挖掘青年一代的创意能力。[7]另外,波兰城市克拉科夫对创意写作也非常重视。在给UNESCO的官方报告单独列出创意写作教育(EducationforCreativeWriting)进行阐述:“创意写作方面的研究,将允许学生们获得文学能力,以及语言写作、修辞能力,这些将是克拉科夫文学相关的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启示:上海文化原创力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路径

文学之都的成功经验对上海的启示,主要集中在文学创造对文化原创力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促进两条路径。重视具有创意能力的高级写作人才培养,提升文化原创力,可以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大扶持文学发展,能够发挥文学创造在公共文化领域的重要作用。这两者对上海文化原创力培育和公共文化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根据《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以及文学之都发展个案研究,促进上海文化原创力培育与公共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篇5

二、当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任何学科都具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是形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培养与本学科定位相一致的人才。文化产业学科从1993年开始设文化艺术管理本科目录,1998年开始设置相关的公共事业管理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等高校都先后在相关专业招收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文化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等本科专业方向的学生。2004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等高校和两所独立学院也相继开办了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之后,全国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专科性大学和学院纷纷开设与文化产业、文化管理相关的专业和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超过70所。在文化产业学科中“,文化产业管理”由于应用性强、人才培养需求突出,成为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最多、发展最快的专业方向,相关人才培养几乎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层次,有的学校培养专科、本科等应用技能型人才,还有学校培养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综合性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艺术类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如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都纷纷加入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行列中。目前国内的文化产业相关学术机构和专业方向(包括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经济学、艺术管理、传媒管理、制片管理等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众多不同的一级学科中,甚至也包含在财经院校、外语院校、旅游院校、体育院校的相关更加专业的学科中,成为了高校发展最快的新兴专业群之一。这既是教育专业自身不断整合与分化的结果,也是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产生的回应。目前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大多处在“自选动作”的试验阶段。有关研究考察了17所样本本科院校的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各学校的专业建设往往受到所依托学科的影响,课程设置差异很大:中央财经大学着重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的课程,华东政法大学则强调法学类的课程,山东大学的课程重点在如何使文化资源变为文化资本,中央戏剧学院重视剧团和剧院的管理,北京舞蹈学院重点加强国际艺术经营与交流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建设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高校任课教师的“因人施教”和学科的“娘家”背景。正如该研究报告所说:“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有些专业教师尽管在学科的大背景上与文化产业管理是相契合的,但也存在一个学科转向的问题;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教学体系尚不健全,尤其是实践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要。”④

三、对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出现的新兴交叉学科的历史相对短暂,学科的交叉性又使学科的边界比较模糊,但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都越来越明显,这都促使要强化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整体性,推动文化产业学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应该说,这种发展需要一定的学术积累和知识积淀,也需要人才培养的更长时期的探索和总结。而当下最紧迫的是: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基础,包括学科目录的基础、学术组织和学科平台的基础、人才培养的基础。

(一)设置相应的文化产业学科目录名正才能言顺。学科目录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科定位的基础性工作。文化产业作为交叉学科,它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既可以设在经济学或者管理学学科中,也可以设立在文化创意学科群中。目前文化产业学科大多分散置于各传统学科的分类下,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中都分别自设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方向,比如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管理、企业管理中的文化产业、经济学中的传媒经济学、电影学中的制片管理、戏剧学中的剧院管理等等。艺术管理、影视制片等存在于艺术学,传媒经济、传媒经营与管理、广告学等存在于新闻传播学,体育产业管理等存在于体育学,旅游管理存在于旅游学等等。学科设置的归属比较复杂,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学科组织、学科规范和学科共同体。因而,在学科目录设置上,考虑到文化产业学科的这种重叠、交叉的特点,以及学科内部所需要的逻辑性,将文化产业学从所有学科中完全独立出来比较困难,也未必必要——因为文化产业如果脱离了各交叉学科的背景支撑,可能会更加势单力薄。因而,我们可以考虑将文化产业学的相关分支,分别设立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相关的文化创意学科中,各个不同分支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交叉性的学科集群。在这样的思路下,可以考虑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13745-2009)》中,原来的“39630管理学”目录下,新增“文化产业管理”;“48790经济学”目录下,新增“文化产业经济学”;“45760艺术学”目录下,新增“艺术管理”“,54860新闻学与传播学”目录下,新增“传媒管理与经营(”替代原有内涵和外延都相对狭窄的“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具体学科设置如下所示。以上学科,既基本满足了文化产业学科的覆盖要求,又尊重了学科发展的传统和历史,同时也体现了交叉性的特点。而在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这一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目录中,建议可以在经济学门类中,将“文化产业经济学”设置为“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在管理学门类中,将“文化产业管理”列为一级学科;在艺术学门类中,将“艺术管理”列入一级学科;在文学门类中,将“传媒经济与管理”列为新闻传播学的二级学科。具体设置如下所示而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布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目录中,目前文化产业相关的方向也散见于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以及综合类之中,实际上也可以考虑在现有的22个大类之外,增加“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大类,将分布在各个学科中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课题集中起来,使申报、评审的学科标准、学术评价相对一致。除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国际问题研究等22大类之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单列,其中包含文化法规与政策、文化公共管理、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传媒经济与管理、艺术管理、文化市场等相关内容。以上的学科划分,既满足了目前大多数文化产业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符合文化产业的交叉学科特征;既考虑了学科属性上的共同性,也考虑到了学科发展的差异性;既在科研组织上可以操作,也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可以定位,从而体现出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的一个交叉的文化产业学科集群。

(二)成立相应的文化产业学术和教学组织学科平台是学科逐渐走向成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条件。首先,建议成立“中国文化产业学会(或研究会)”。文化产业研究和教学的快速发展,对全国性的学科协调、组织平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过去几年,自发组织建立的“全国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建设联席会议”是文化产业学科的主要信息沟通平台,联席会议除了组织信息交流活动之外,缺乏常设性的稳定的组织形态,也不能承担经常性的组织联络功能,难以对学科发展提供持续支撑。我们建议应该尽快成立全国文化产业学会,组织学术活动、集合学术力量、沟通学术信息、规范学术研究、协调学科建设,条件具备时,可以编辑出版“文化产业研究”学术期刊,推动全国文化产业研究的发展。其次,建议组建“文化产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已有近百所大学设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和方向,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等都需要通过全国性教学协调机构来组织交流、研讨和提供相应的指导。教育部可以尽快组建文化产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交流,推进全国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教学规范化建设,组织文化产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强化文化产业师资的培训培养,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探索独特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而文化产业学科需要设计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应该包括学历、学位教育,也应该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要培养从事管理运营的行业高端人才,从事行业研究的学术专门人才,也要培养实践性强的职业实用人才。在本科阶段,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已在管理学目录下设置了“120210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应该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本科教育的需要,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制片管理、剧院管理、演艺经纪等等。特别是应该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对学科交叉的高端应用人才的需求,增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与1251工商管理、1252公共管理、1253会计、1254旅游管理、1255图书情报、1256工程管理等并列,面向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甚至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招收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多学科交融的应用型学科。文化产业专业硕士的培养,既符合文化产业自身的学科特点,也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开办文化产业专业硕士项目,是当下文化产业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适应新媒介环境进行全球传播发展,强化经济学、管理学、创意学科以及与信息学科的融合,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强化产、学、研互动,推动业界、学界的密切结合,为文化产业培养高端管理人才研究生符合文化产业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定位。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积极试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博士的培养,强化文化产业高级人才的经济学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