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网络经济的现状

网络经济的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网络经济的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网络经济的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信息化时代造就了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具备的直接性、边际效益递增性、可持续性等特点直接促进了新型经济关系与经济形态的发展。但是由于网络经济是依托计算机网络而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天生具备的安全缺陷使得网络经济在这一核心媒介下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网络经济信息安全已经成为阻碍网络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屏障,通过技术层面、舆论层面乃至精神层面的措施保障网络经济信息安全亟待落实。

一、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现状

(一)网络经济安全的内涵与范畴

网络经济安全是维护网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一系列安全措施集合及其状态。从内容上看,网络经济安全是两种安全的有机结合:网络安全与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是指在两个实体之间保证信息交流以及通信的安全可靠,满足计算机网络对信息安全的可用性、完整性、保密性、真实性、实用性和可维护性等的要求。经济安全则是基于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和守则,保证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经济安全是核心,网络安全是保障,两者在网络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特性的经济形态安全概念。从范畴上看,网络经济安全包含多个层面的安全:如国家网络经济安全与区域网络经济安全、基于全产业链的网络经济安全与企业网络经济安全、电子商务经济与网络广告经济、网络经济从业安全与网络经济支持安全、网络金融安全与网络财税安全等。不同范畴的网络经济安全拥有不同的安全措施体系与安全理念,但核心思想都是维护网络经济的整体秩序与环境。

(二)我国网络经济安全的现状

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规模与质量也逐年提升。中国网民的规模世界第一、国家域名注册量世界第一、网络购物应用位居中国十大网络应用之一、电子商务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种种表现都预示着网络经济繁荣的成果与势头。但是在繁荣的背后,因为安全措施的不到位、安全观念的落后、安全机制的缺失所导致的网络经济安全缺少保障的案例时有发生。尽管部分企业针对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等采取了较好的安全措施,在硬件配置、软件开发、信息传递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安全保障,但广大的中小企业在安全领域的忽视与不作为,以及日趋恶化的网络总体环境却掩盖不了网络安全形势的严峻。资金流失、信息盗取等不同形式的网络经济犯罪行为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从企业到群众,从国家到区域的网络经济安全。

具体而言,我国网络经济安全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少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的意识,网络安全缺乏整体和高层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的规划,这就导致网络经济安全无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安排和构想;二是安全产品和设备的技术不过硬。这是网络经济安全犯罪高发的技术层面原因,也是直接影响网络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与国家整体安全技术研发水平较低和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有着紧密的联系;三是经济信息保密程度不够或法律层面界定不清。这和问题背后也隐含着另外两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公众网络安全意识不够,以及网络安全法律不健全。四是网络安全产业链整体互动不健康。目前网络经济及其安全各个环节还缺少良性互动,上下游企业合作松散,缺乏规范的约束手段,既影响了各自和整体效应,也使网络经济风险有机可乘[1]。

二、网络经济安全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是网络经济安全的基础,是维护网络经济秩序,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外在保障。这里的基础设施不仅仅指的是安全硬件设备的研发与装备,同时也囊括安全机构的设立与协同合作、安全等级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两个部分,安全硬件设备的研发与装备是实现网络经济安全的物理保障,国家有关部门、企业等单位要在互联网接入、服务器使用、安全软件应用等方面提高安全警戒级别,谨防存在安全漏洞的安全产品进入信息流通的环节,造成信息泄露和安全威胁;安全机构的设立与协同合作强调政府部门在网络经济安全上的责任与行动部署,通过建立快速准确的预警机制、信息机制和处理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应急机构与部门层面、地方层面的分支机构,构筑起维护网络经济系统安全的防范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是从隐形视角出发构建维护网络经济安全的无形的力量。例如病毒防治制度、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制度可以增强行动的执行效率,明晰权责分配,增强规范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弥补法律法规在操作层面的不足。

(二)完善信息网络法律法规体系

网络经济安全必须依靠法律法规的健全以抑制网络经济犯罪行为。我国目前的信息安全法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用于规范信息系统或与信息系统相关行为,同时国务院也下发《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千意见》,针对电子交易过程、市场准入、用户隐私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现实问题进行规范和引导。立法部门应针对网络经济安全领域制定专门的法律,用于保障网络经济运行全过程环节的安全,同时也应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信息安全法的制定过程中,融入国际性网络经济安全体系。

(三)建立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计算机安全人才培养已出具规模,在部分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计算机信息安全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我国的信息安全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国家应注重独立自主的网络经济信息安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通过科研型单位、工程型单位和应用型单位,立体式的培养网络经济安全人才。此外,监狱网络经济安全的复杂性,高等学校也应注重培养法律、经济、互联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网络经济安全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四)拓展网络安全文化传播渠道

网络安全应该是一种全民意识。现有的网络安全宣传多是安全厂商和专业安全机构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企业和普通网民在这一宣传潮流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2]。这就说明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还未形成,社会也远未形成网络安全文化氛围。一方面与我国正处于网络社会的初级阶段之现实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网络安全文化的宣传机制和渠道落后有关。我国网民虽位居全球第一,但网民的总体素质却处于较低层次,网络安全文化无法通过有效渠道对外传播,即使存在若干传播渠道,却因传播方式、传播机制的不当而收效甚微。

网络安全文化主要包括网络安全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等内容,针对网络经济安全方面的内容则更细化,如网络经济安全基本常识、网络经济的运行模式、网络经济道德等。网络经济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现有的传播渠道仅限于网络经济运营商的安全操作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和安全协会的安全操作公益广告、新闻传播主体制作的网络经济安全节目等,这些传播手段在促进网络经济安全普及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网络经济安全文化的传播渠道应把握“全民化”的脉络,增加自媒体、流媒体、新媒体的传播分量,注重拓展宣传形式,扩展和精细化宣传内容,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网络经济安全文化。

篇2

    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十分普及。网络公司是一个虚拟公司。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只是一种临时结盟体。它可以由整合、重组各独立公司中密切联系的业务而形成,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网络经济的出现动摇了会计假设的合理性,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认为会计主体是多重的权益主体,包括:债权人权益(银行、商品及劳务供应商)、职工权益、政府权益、投资人权益;对会计假设进行创新,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等。

    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取代现有的会计主体,但“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难以涵盖非赢利组织会计主体;“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这样的会计主体概念并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含;用多重权益主体理论重新界定会计主体,同样也未突破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内涵。

    多会计主体问题并不是在IT环境下才产生的,也不是IT环境下独有的会计问题。在IT时代尚未到来之前;多会计主体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会计主体的含义决定了会计主体在空间上的极度伸缩性,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也可以是若干个或很多个法人实体。实际上,多个会计主体的集合仍是一个扩大了的会计主体。在IT环境下,虽有多会计主体的运用,但多会计主体实质上是众多会计子主体的集合,仍可以视为一个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企业其他的经营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界定了权益的范围,规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虽然网络公司是虚拟公司,但严格来说,会计主体并不完全等同于有形的会计个体。会计主体应具备两个特性: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自主支配的经济资源,并能独立做出决策;对自己所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虚拟公司围绕着自己的经营目标,对各个组成方进行统筹规划、任务分配和资源配置,并在期末进行收益分配和责任分担。它是一个整体,对外需对其行为承担责任,对内需进行经营规划。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独立支配的经济资源,需对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它完全具备会计主体的两个特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

    由此可见,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虚拟企业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不能因为会计主体的形成和消失方式发生改变而取消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在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对象仍将是一个特定的主体,会计信息依然要以这一特定主体客观发生的经济活动为惟一依据。

    二、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IT环境下,网络公司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间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其目的是为了利用变化多端的种种市场机会。网络公司的组合可以是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各个独立企业可以在网络公司开展业务前组合,也可以在开展业务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组合;可以在完成一项交易后即行解散,也可以视情况继续维持这种组合关系。企业合并、重组、破产、解散的情况屡见不鲜,持续经营假设有时就不再适用。据此,一些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或变持续经营假设为破产清算假设。这些观点就有探讨的必要。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会计主体是一个“健康肌体”,会计核算就要以企业持续的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样,企业才能够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现有的资产,按过去和现实承诺的条件去清偿各种债务。从表面上看,持续经营是要解决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有多长的问题,实际上它主要是要解决资本性支出的摊销期限有多长的问题,从而相应解决会计期间的损益确认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经济利益在相关时期如何在各社会经济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的问题。这里既涉及投资人的利益,又涉及国家的税收问题,网上公司也好,虚拟企业也好,都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国家相关法律的规范。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将破坏不同经济利益体的相互制衡的均势,是不能为不同的经济利益体所共同接受的。

    此外,持续经营是对企业经营过程的描述,是一个无限的时间段概念,而破产清算是对某一时刻企业经营状况的描述,意味着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终止。虚拟企业虽然也要在企业契约到期或中途解散,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并不是为了破产,破产清算只是例外情况。更何况虚拟企业也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联合组成的,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虚拟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遵循持续经营假设,这有利于实施自身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在IT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是必须遵循的。

    三、网络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研究现状评价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网络迅速的传输功能,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障碍,以往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做出来的报表在瞬间即可形成,而且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查阅财务会计信息,会计分期已失去意义。此外,虚拟企业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公历年度的会计分期不再适合,需以交易或假设取而代之。据此有的学者提出用“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概念来替代现有的持续经营假设;也有的学者认为,在IT环境下,传统的会计理论体系将受到强烈的冲击,会计假设可延伸到多个主体,不等距会计期间。

    对此,应该知道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一是及时提供会计信息,二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角度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比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更有意义。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为加快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但这种手段的使用应首先受制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会计分期假设为会计信息的可比和可用提供了保证。随着会计信息加工速度的加快和加工成本的降低,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需求,有可能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加大一定时期(如一年)的会计分期数量,但缩短现有的会计分期并不等于取消会计分期假设,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是任何会计环境不能回避的。因此,即使在IT环境下,会计分期假设也是不会动摇的。

    在IT环境下,也不能用不等距会计期间来替代现有的会计分期假设,现代会计分期假设仍是IT环境下不能违反的会计假设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永恒特征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保证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之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既包括信息内容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可比性,又包括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这二者若缺少任何一面,会计信息都将失去可比性,从而失去有用性。如用不等距会计期间取代现行会计分期假设,将使持续经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失去信息所对应时期长短的可比性,从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另外,在IT环境下,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照样有赖于财政税收的稳定,而财政税收稳定的前提之一是均衡地获取财政税收,这就要求均衡地计量企业的应税收益,要求企业在均衡的时期里提供会计信息。从国家权力和法律层面上讲,在IT环境下也不允许不遵守现行会计分期假设。

    四、网络环境下货币计量假设研究现状与评价

    在网络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资金在企业、银行、国家间高速运转,资本市场交易活跃,这加剧了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性,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IT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尤其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跨国交易也变得非常容易,既可以用多种货币计量,也可以用统一的电子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

篇3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129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计算机和网络目前已经在我国社会得到普及化应用,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大影响。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应用群体,应用领域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上领域更是飞速发展。对我国互联网的现状的分析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互联网的相关基础,互联网的基础条件主要指网民的IP地址、网站、域名等软资源,还有网络设备、网络光缆等硬件资源。我国互联网软资源自2007年后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处于世界首位,但网民地域分布极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在网络应用方面,CNNIC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的互联网应用集中在音乐、影视等娱乐方面,互联网办公、学习、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有所不足,但在持续上升之中。同时,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相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层次整体比较浅层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性应用和开发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秩序还不够规范等等。

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互联网整体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第一,我国互联网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随着监管机制的不断健全,国家将有能力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互联网开放水平,互联网信息来源进一步丰富,与国际同步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互联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电子办公将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资源的丰富,年青一代互联网技术教育的普及,未来互联网应用水平和应用领域都将较现在有较大改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层次将得到极大深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第三,互联网应用门槛降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开发,互联网操作将更加简便化、人性化,更多的人将能够享受互联网福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网络购票日益成为铁路主要购票方式;第四,网络秩序进一步改善,互联网进一步规范化,随着网络规模进一步扩大,必须以制度化设计保障互联网秩序;第五,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进一步加强,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信息的舆论影响力将超越传统媒体信息。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性人才培养将获得更大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动力更加充足。

2 高中生如何以行动融入互联网时代

2.1 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纵观人类技术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是从一个个问题开始的。可以说,好奇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人生而便拥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时期更是一个人好奇心较重的时期。所以在日常学习特别是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在计算机课堂上遇到问题要敢于大胆发问,大胆质疑。对于发现的技术问题,我们除了向老师请教之外,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特别是计算机领域,技术创新速度更是加快,我们如果不能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将难以跟上时展。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自己自主发现技术问题、自主解决技术问题、合作探究技术问题的能力。

2.2 在实践性中展开创新

计算机网络知识最终价值在于服务现实,实践运用是高中生获取创新思维的宝贵渠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例如我就曾自主了解计算机安全加密技术,了解到使用特定的计算机算法对计算机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是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渠道,相比防火墙的简单防护,计算机数据信息加密的防范能力更强,即使信息失窃可能也不会造成严重损失,但计算机信息加密使用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所以我也掌握了相关知识。

2.3 自觉学习技术伦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更是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双重性影响也更加明显,诸如“木马病毒”等计算机网络技术灾难也让全人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问题有了全新思考,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旦脱离人类理性的道德,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高中生也必须自觉接受技术伦理教育,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道德价值进行思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社会,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拥有丰厚的知识技能储备,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个人的工程伦理素养。

3 总结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必然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为此我们高中生必须从现在做起,培养自己的技术问题意识,在现实中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计算机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结合的发展前景与风险防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

[2]曹杰,袁媛.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结合的发展前景与风险防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03).

篇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开通,全球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和交流的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一、网络教育的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对网络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都试图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让教育处于一个优势的位置,从而走在社会发展前列。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扩张着。截至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

1.国外网络教育发展概况

由于Internet的日渐普及,世界各国也日益重视网络教育。欧盟委员会23日宣布,欧盟于2001年初建成世界领先水平的欧洲科研和教学因特网,以便进一步提高欧洲的科研能力和竞争水平。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大学比比皆是,但由于地域、环境以及家境、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为了让更多的人实现“大学梦”,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网上远程教育。美国的大部分学校已经接入互联网,相关学习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在Yahoo搜索引擎上可以查到291个与Elearning相关的网址。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名不见经传的大学时下通过互联网招揽学生,连同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也争相提供网上课程,角逐互联网教育的这片“新田地”。

2.我国网络教育发展概况

目前,我国基于Internet基础上的E-learning方式主要有三种:远程教育、网校和学习网站。中国的远程教育可分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两种。前者以广播、电视、印刷品等媒介为主要教学载体,主要教学对象是社会上没有机会上正规大学的有志青年。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传统远程教育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

网校则是传统教育在互联网上更为明显的表现。在国内的教育体制中,“中考”“高考”的关键性使得网校的发展如虎添翼。据统计,目前仅北京市就已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网校学习,巨大的市场潜力使众商家趋之若鹜。教育网站、网校似乎成了网络中的一枝独秀。

据了解,目前网上高等教育发展很快,已有约20所高校能够通过网上教育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尽管我国网络教育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态,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硬件基础设施现状不容乐观

网络教育的前提条件是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这些配套设施价

格比较高昂,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因经费问题而不能实现网络教育。但也有部分学校购置一些不必要的设备,或者重复购买,造成资源的浪费。这都不利于网络教育的发展。为了增强网络教育的发展活力,当前的网络教育必须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环境,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信息共享格局。网络教学具备许多优点,例如:教学进度快、教学资源新、教学内容准,与此同时,网络教育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网络教育可以非常有效地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从而使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非常有限的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网络教育方面的差距,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2)对网络媒体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指导思想陈旧

由于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框架中,从而导致一味地追求网络化、多媒体化,从而产生“杀鸡用牛刀”的情形。甚至有些网络教学设计者认为画面漂亮一点就能引起学习者的吸引力,而忽略了网络媒体交互性这一特点。因此,尽管当前各种网络教学软件品种繁多,网上课件数不胜数,但真正意义上符合网络教育理念的却非常缺乏,使得网络教学不能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要求,

同时又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课程设计与开发

课程设计与开发属于软件方面的内容。目前很多网络教育都只是把静态的文字换成“电子”教案而已。教学内容和网络技术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组合。负责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大都是电脑公司,他们精通网络技术,但对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了解甚少。因此,他们设计的软件不能适应现实的教学要求。在这种方式中,由于不熟悉网络媒体的特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交互的优势,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不便。另外,由于师资缺乏,大部分教材都是直接把教师上课的录像搬上网络。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倦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师资力量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时期的新型教育,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教学,而且还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开发和设计教学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讨论和评价。目前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高校的教师,几乎没有专门从事网络教学工作的教师。适应网上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篇5

如今,应届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主创业成为许多有创业想法毕业生的选择。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在众多创业方式中,网络创业近年来成为大学生最受青睐的方式。2015年3月,总理在“两会”上也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作为创业创新主体,大学生无疑是最具生气的中坚力量。2015年7月《网络创业就业统计和大学生网络创业就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个人网店和企业网店中,大学生创办的网店各占59.7%和71.6%。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的网络创业意识如何,如何鼓励大学生网络就业,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就业的成功率,如何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支持政策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创业意识

现在国家政策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在校大学生大部分缺乏创业意识,在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层面都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现今在校大学生有各种创业类实践活动,但是参加活动的学生大都抱着锻炼自己、丰富课余生活的目的,所以这些创业项目大都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即使有实体阶段,大多数在比赛后也销声匿迹了。同时,很多老师、家长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至少应该在企业工作几年积累人脉后再进行创业。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创业的热情。

2.缺乏网络创业支持政策

一方面,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许多电脑、手机软件使用良好的同学有利用新媒体平台实行创业活动的想法。同时网络创业具有风险小、门槛低、存活率高、易操作等优点,对缺乏运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适合。但是据调查,全国普通高校网络创业学生的比例极其少,不超过1%,这与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20%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具有这样良好的网络创业环境,学生却没有创业意识,足以说明实现网络创业过程中还有许多阻力。在对郑州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创业调查中,有83.56%的学生不知道学校、社会有哪些支持创业政策,更不用提网络创业政策。另一方面,网络发展迅速,虽然网络创业已经纳入国家创业支持范围,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对网络发展规范了解的少之又少。所以一些有网络创业热情的大学生在将创业想法付之于行动时,行动力缺乏也就不难理解了。

3.缺乏系统创业教育

当今各类本科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从学生创业热情及创业能力都还不高的情况,说明学校、社会层面在网络创业方面的重视程度及普及范围还远远不够。现在大多数学校从大一到大四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为学生进行指导。其中大部分教材在大学三年级的内容中也涉及到了创业的相关知识。但在实际教学环节,由于教师也缺乏创业知识与经历,对创业部分讲解不够深入,大多照本宣科,使得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很难在就业指导课上获得有效的指导。至于学校创业课程,也大多停留在公选课阶段,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体系。针对学生的创业类问题,学校也是在出现问题时,再想应对方案。另外,一些学校请社会上的创业精英或校友来学校开展讲座,但由于讲座时间短,学生的实际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4.缺乏创业资金

创业之初,由于企业运行不完善,人员也基本是大学生同学,借用学院提供的办公室或宿舍开展创业活动。但当网络创业进行一段时间后,之前不规范的问题就会日渐凸显,特别当大学生迈向社会,少了学校资源的支持,固定成本会骤然增加。同时,随着网络创业项目的需要,技术开发使得其资金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毕业生们创业之初大多由于缺乏资金,在信誉度高及正规融资平台抵押资产,而银行出于风险原则通常会拒绝他们的贷款请求。众所周知,资金链是企业存活的血液,缺乏资金的毕业生创业项目必然难以生存,这也是阻碍大学毕业生网络创业的阻碍之一。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政策建议

1.重视学校网络创业教育

高校肩负着培育创业人才的重任。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各种应用软件加入门槛低,见效快,为网络创业提供了良好契机。首先,学校应当对网络创业给予高度重视,为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支持与保障。其次,学校应当开展系统的网络创业教学,从电子商务、创业风险教育、网络安全、电子营销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与指导。学校可通过建立导师制、创业导师群等方式对大学生提供指导。第三,学校应设立网络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及创业大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挖掘学校里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扶持和专业指导。同时要在比赛的各个环节邀请企业家、风险评估家参与,从实际创业角度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比赛后协助学生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全方位的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保驾护航。

2.培养创业师资

学校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网络创业教师团队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网络创业的效果。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是成功培养创新型网络创业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应当积极转换传统教育观念,拥有一支高素质、强师资的网络创业教师团队。网络创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例如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电子营销等。高校应当结合教师自身专业及兴趣,迅速组建起一支专业技能突出的创业指导师团队。当今社会上也有许多创业资质考试,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创业指导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在招生就业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培养有网络创业热情的年轻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指导能力。同时组织创业团队教师到全国有名的创业孵化基地实地考察、学习,掌握最新的网络创业政策及知识,共享网络创业成功案例,使教师在遇到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时,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过程,都可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3.完善高校网络创业政策

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明确将网络创业就业者正式纳入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的范围。但这些网络扶持政策要真正落到实处,帮助创业者,还需要各地方及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步一完善网络创业政策,并切实抓好网络创业政策的落实工作。高校应在教育厅领导下,尽快通过制定细则、简化程序、设立专项资金等具体措施,落实并逐渐完善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就业扶持政策,助力学生创业梦想。

大学生网络创业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应以一种积极地心态来看待,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想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要提高自身的创业素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多方面了解政策。还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使大学生网络创业活动有更好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商学院网络创业研究中心.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与趋势:中国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报告[R].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李萍. 对当前青年大学生创业理性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8,(3).

[3]刘晓明.浅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创业研究[J].吉林教育, 2012.

[4]刘宏,邢赢文.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网络创业[J].教育与职业,2014,(20).

篇6

档案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现阶段,我国档案管理工作仍处在发展阶段,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的配合使用方面有待完善,档案信息的规范性较差,缺乏全面统一的实施标准,档案管理网络化相对滞后,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和开发。部分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采用了国家管理标准,设置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数据库,但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备,经常出现不兼容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数据库的使用功能。

(二)技术力量滞后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的好坏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档案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档案工作人员的参与。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但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先进的专业水平,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现阶段,我国高技术档案管理人才较匮乏,大部分从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不能较好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致使现代化设备不能发挥作用,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此外,档案管理部门多属于不直接创造价值的部分,无法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无法吸引高端人才。

(三)档案管理软件通用性较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部门都意识到档案管理软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优越性,并已在工作中实施软件管理。但由于档案管理软件各具特色,各部门进行选择时都会根据本部门档案资料的内容选择最适宜的软件,这就导致了各部门间的档案管理软件不统一,档案管理软件不能互用,资源共享性较差,不利于档案信息化管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档案信息网络化的进程。

二、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的意义

(一)丰富档案管理内容

众所周知,传统的档案管理均是以信息库、数据库的模式进行管理。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除了可以存储纸质档案外,还包括声音、图像、视频等,使得信息存储更加完善,丰富了档案管理内容,更方便读者使用。

(二)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繁琐复杂的手工操作,档案管理网络化的实施,能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具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解决了档案管理的时空限制问题

档案信息化管理是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进行档案资料的制作、传输、储存和检索工作,为档案管理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可以跨空间和时间获取资料,从根本上解决了档案管理的时空限制问题。同时,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还能解决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档案资料间的查询获取。

(四)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档案资料的使用者分布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档案资料的使用需求各不相同,档案管理网络化平台的构建,为档案资料使用者提高了方便、快捷的档案查找方式,搜索到的档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满足了不同使用者对档案的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三、现阶段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理念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必须具备较先进的硬件设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数字管理模式。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档案管理设施,采用高新技术更加快捷地向档案使用者传递档案服务信息,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从而增强网络化服务的建设。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地影响着传统档案管理的理念,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不但要完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还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二)加强档案标准化建设

现阶段,缺乏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严重制约了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档案信息的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采用标准化管理方式,有国家的标准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标准进行档案管理,没有国家标准的参照本行业的档案管理标准进行,建立具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档案信息管理数据库,推动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增强网络档案安全性

档案信息管理的网络化增加了档案信息的不安全性,为了确保网络档案的安全性,必须完善相关法律,加强档案网络法律体系的建设,改善档案网络环境,保证档案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做到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合理对公众进行开放,完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我国的档案管理事业要想顺利地从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网络管理模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培养和充实档案管理技术人才队伍。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但要精通传统的档案业务,还要尽快掌握自动化网络技术,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创新服务理念,更好地为档案使用者服务,真正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导航员。具体应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求:

1.专业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好坏,因此,做好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重视并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专业素质培养。档案管理人员要精通档案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工作方法,顺利地将档案管理从传统文献资料管理向数字化的信息资料管理转移,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接收、整理编目的档案要做好分类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能力,加强纸质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归档能力。此外,还要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档案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提高处理外文资料的利用率;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培训,使其具备对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资料的处理能力。

2.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由一个人的创新理想、意志、毅力、胆识、动机、自信、兴趣以及风险精神和拼搏精神等因素组成的品格。它是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作为网络时代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档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利用网络时代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创新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3.道德素质

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努力做好档案需求者的需求服务工作,使档案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篇7

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的关系

网络电视和电视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著名传媒人士、悠视网副总裁徐浩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电视媒体比作一个表演家的话,那么,网络电视平台则是一个舞台,通过灯光、背景、音乐和现场各种设备,将舞台装扮得更绚丽多姿,让表演家更加光彩照人。电视与互联网联姻后,拥有了更大平台、更多元展示手段、更互动表现形式,实现了双赢。”徐浩宇还说,网络电视受宠,是因为它适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以其便捷性、可控性、智能性和共享性,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这是传统电视无可比拟的。[2]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整合、共存共赢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的整合势在必行。在这个网络电视时代,信息传播的整合经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电视传播与传统电视将在融合中走向分流,而不是在相似方向上争夺同一群用户。具体来说,传统电视要转变观念,顺应网络电视的传播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需求,扬长避短,寻找与网络电视的整合发展之路;网络电视作为新型传播形态与营销渠道,可以开拓新的用户群,培育新的市场,而不是与传统电视争抢现有的“蛋糕”。当一个新的媒介出现时,常规媒介有能力“重新发现”自己。在过去40年电视成为主流媒介的时代,报纸和电台都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变化。而网络给电视带来的不只是“变化”,而是“变革”。电视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和自我完善,网络的出现必将加剧这一过程。“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另一种或几种传播方式的消亡。”[3]可以想见,大众媒体必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并将在受众、市场技术这几个要素形成的合力挤压下寻求新的突破。

网络电视的优点扫描

网络电视的便捷性。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活动空间增加,对许多人来讲,想看视频节目,仅靠家中的电视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了。网络电视就不同了,具有很强的便捷性,人们可以在机场、办公室、咖啡厅等任何地方,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不必十分依赖外接电源、用随身电脑就可以观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再者现在电子产品发展很快,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甚至新一代音乐播放器(MP5、iPad)等都有上网功能,都可以收看网络电视节目,这就适合了人们现在的生活。

网络电视的智能性。过去,流媒体呈现方式很简单,只有电视机。但是,电视并非智能化系统,如果你在看中央一台,又想知道这一刻其他台在播放什么内容,电视是无法告诉你的,除非你用遥控器不停地换台浏览,但频繁转换是一件烦琐的事情。网络电视就不同了,通过网络来看电视,每个台播放的节目一目了然,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多个播放器打开多个窗口,同时收看多个节目,网络电视为人们提供了浏览的方便。

网络电视的可控性。传统的电视有个缺点,本身没有记忆或可控功能。以前,人们要录制播出的电视节目,操作起来并不方便,更不可能同时录制多个节目。网络电视就不同了,通过设定,人们可以同时录制十个节目。假如你同时想看两档节目,传统电视无法做到,但网络电视就可以帮你轻松实现。不仅如此,通过切换,你还可以观看不同的节目,甚至可以编一个观看流程。比如在重大体育比赛期间,你想看足球决赛、篮球决赛、田径决赛,但它们在不同的电视频道上播出,你可以提前一天把这个路线图画好,网络电视就可以根据你的路线图,到点就跳到你要看的频道,按照你的想法去做,这是传统电视无法做到的。

网络电视的分享性。传统电视目前还不具备分享性。比如说,你现在正在看中央电视台一套,你希望朋友也能看,你能干的事情,就是打电话告诉朋友调台。但是,在互联网上,情况就不一样了,你在上面看,他也在上面看,你只需把这个节目用鼠标一拖,拖到聊天工具里面,他一点就可以观看了,这样就实现了分享。当然,也可以把这个地址拖到聊天工具里面,凡是在此聊天的人,都可以看到。共享性也是传统电视不具有的。

网络电视对传统媒体的包容性。电视制造商首先嗅到了网络电视带来的新商机,如长虹斥资1.5亿元组建“乐教网”;海信与新浪网联手,让用户可直接在电视上浏览网页信息;海尔也与搜狐网合作等。此外,传统的电影制作公司以及唱片公司都可能与电视厂商合作,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正版影片以及音频资源,这些不论是对电视厂商还是对内容提供商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4]

网络电视发展的前景探析

目前网络电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与发展的制约瓶颈。其中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第一,内容缺乏。由于受各方面原因的制约,网络电视本身录制的节目并不多,很多时候是联合传统电视进行网络直播,缺少独立的节目内容。第二,整合不够。目前,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之间以及网络电视台之间的整合程度还不够高,资源共享幅度还不够大。第三,利润较低。尽管现在网络电视通过收费观看,植入广告等方式已经开始盈利,但是跟传统电视还远远不能相比。第四,技术难题。目前的网络电视技术还不够完善,比如播放流畅性、信号强度等诸多技术难题,甚至个别电视台为保持浏览量采用专用播放器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电视的发展,需多部门联合协调解决。

网络电视的发展是传播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各个方面的必然选择,也是以较短时间、较低成本跨越数字鸿沟、实现社会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它融传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就要求它不仅具有传统电视的特点,还要拥有互联网的特性,我们不能仅仅用发展传统电视的方法来发展它,还要注意区别它和传统电视的不同点。它的健康发展要依靠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用户、政府四者之间的协调:内容提供商要提供好的吸引人的节目,网络运营商要提供高品质的宽带接入和服务,用户要树立良好的消费习惯,政府要健全市场运营机制。只有四者齐动,协调平衡地发展,才能促使网络电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总之,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模式,正在弥补传统电视所欠缺的即时性、交流性和高度自由性,而传统的电视收看也通过网络这一模式得到了发展。也许,正是由于网络电视有这些优点,人们才对网络电视喜爱有加。(来源:新闻爱好者 文/吴 龙 作者单位:武警河南总队电视站 编选:)

参考文献

[1]厂家把网络电视推成平板电视的卖点[J].实用影音技术,2009(5).

篇8

所谓的网络教学就是利用多媒体、超媒体、专家系统、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通过Internet连接到远程教育资源库。日语网络教学是现代技术、人工技术和Internet在教学中的应用,其特点是教学模式表现形式的异步性,即教师和学生不一定能同时在网上。其优势是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和现代技术,为日语教学开拓广阔的空间,为学习者能灵活学习日语提供资源,其前景非常广阔。

一、日语网络教学的现状

1.使用powerpoint和flash制作幻灯片和动画片教学课件。利用这种多媒体技术把日语学习常需要的文化背景介绍通过文本、图片、影像简单地插入,通过幻灯片的展示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与传统教学比起来,更形象和直观,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Flash技术是一种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所需要的教学信息以flash的形式展示出来,flash可观赏性比较强,因此,学生能够愉快地接受知识。

2.Web2.0时代的在线词典

三省堂词典:excite.co.jp/dictionary/、小学馆词典: dic.yahoo.co.jp/。

3.日语学习中文网站jp.省略/、

省略、省略、省略、省略、省略/。

4.日文博客网站

blog.省略/、 d.hatena.ne.jp/、blog.省略/、blog.goo.ne.jp/、blogs.yahoo.co.jp/。

5.在线广播。NHK(nhk.or.jp/r-news/)、 TBS (news.tbs.co.jp/)、jp.省略/。

6.搜索引擎

yahoo.co.jp、google.co.jp、省略、excite.co.jp、home.goo.ne.jp/、jp.省略/。

7.语料库

青空文 aozora.gr.jp

国立国研究所 kokken.go.jp

文化 bunka.go.jp/lkokugo/frame.asp

二、日语网络教学的优势

1.不限时间和地点

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地点、场合进行日语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程度的不同,选择自己的日语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尤其是可以为没有固定时间学习日语的非在校学生提供便利,也可为在校学生的非课堂时间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

2.方便反复练习

语言学习最不可缺少的是反复练习。在此意义上,日语网络教学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声音、文字、动画相结合的无限的反复练习。因此,对语言学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合作式学习

通过网络连接拓展教师空间,能使更多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聊天室,可以使班级之间学生的交流,班级与其他日语学习者的交流,甚至可以建立与日语母语者的交流,以此来促进学习交流。

4.进行远程教育

通过局域网、因特网,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远程教育。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适合的场所进行日语学习。通过学生自律性的学习,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将课业直接发送给老师,而老师则可以通过已经编制好的程序利用电脑批改作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日语网络教学,教师可以轻松地同时教授不同地点的多名学生。

三、日语网络教育展望

1.基于Internet的日语网络教学

基于Internet的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基于Internet的日语网络教学中,所有这些都可以在瞬间完成,你所需要的资料、信息、教师甚至著名日语专家,都是远在天边,但又近在眼前。每一个角落公民都可以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

2.基于Internet的日语教学模式

在基于Internet的日语教学下,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3.基于Internet的协作式日语教学系统的实现

基于Internet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系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是将人工智能与这种协作系统相结合,将是它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对这类系统的研究虽然已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还属于试验性质,离实用还有一定路要走。我们应当看到未来Internet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进行攻关,实现基于Internet的协作式日语教学系统质的突破,尽早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日本教育国情(2007-2008年度).日本国交流基金[R].2009.

篇9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461-02

Visually Impaired Users of the Web Browser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LIU Xiao-zheng

(Center for Deaf-mute School of Yantai, Yantai 264001, China)

Abstract: Aim at a vision barrier network a customer to obtain the obstacle problem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ntroduce the customer's characteristic of the vision barrier network, the vision barrier network customer has no the relation of obstacle construction with information and all said current software circumstance of the blind man appropriation and aftertime's development foreground.

Key words: the vision barrier customer; web page browse; blind use software

1 引言

20世纪后期,随着计算机和通迅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步入信息时代。信息量急剧增加、信息交流速度急剧加快,高度数字化和高度网络化成为信息社会的显著特点。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不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感观存在障碍的残疾人,尤其是盲人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

2 视障用户浏览网页的需求和意义

视觉是人类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据统计,人类生活中大约8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0%左右的信息量是由听觉获得的,由触觉和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量只占极小的剩余部分。因此,视力残疾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在这方面他们是面临障碍最大、困难最多的一个群体,尤其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当今社会,盲人的这种弱势变得更加突出。盲人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环境,如何跟上信息时代的前进步伐,近年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忧虑的一个问题。然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突破障碍、战胜困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横在盲人面前的信息障碍也一次又一次地被跨跃。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百多年前发明的盲文点字和当今正蓬勃发展的盲用电脑技术。点字的贡献在于它第一次突破了盲人无法直接接受文字信息的障碍,因此一经出现,它便成为盲人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工具。相比之下,盲用电脑技术则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使盲人的视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使他们在信息时代能更大限度、更加自如地接受多元化的数字信息,同时也使他们能像健全人一样打字写作,与人沟通。随着盲用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盲人不但没有被信息时代所抛弃,相反,那些熟练掌握电脑技术的盲人紧紧跟上了信息时代的步伐。可以说,盲人仍然是信息社会中面临困难最大的一个群体,但同时也是信息技术受益最大的一个群体。 日益发展的盲用信息技术,对盲人的教育、就业及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盲人要充分参与社会,关键还在于要获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以往盲人由于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低,所学专业范围小、就业领域狭窄,这样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但盲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求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未来由于有了更宽广的知识来源渠道,盲人的专业学习上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除传统的中医、按摩、音乐外,中文、法律、外语、教育及心理学等专业也会逐步向盲人敞开大门;对于盲人来说,远程教育无疑是一种便利的求学方式,因此要大力发展针对盲人的网络教育。目前我国盲人的就业渠道也将大幅度拓宽,按摩不再是盲人的惟一选择,熟练掌握盲用信息技术将成为拓宽盲人就业渠道的最重要的武器。在文化生活方面,盲用信息技术使盲人能像健全人一样,可以看书读报、收发信息,甚至上网冲浪,孤独、封闭这些长期困扰盲人的心灵枷锁将被彻底斩断,盲人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他们的内心世界会有更多灿烂的阳光。 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电脑,其实与健全人相比,盲人更加离不开电脑,更加需要电脑,因为它已经是盲人的第二双眼睛,它已经成为盲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目前我国无障碍浏览的现状

据统计,中国大约有6000万残障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其中视力残障者占14.62%。由于硬件技术、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窗口系统等技术的进步,使得残障人员能够借助多通道界面更自然地同外界进行交流。

盲人一般是借助于屏幕阅读软件来进行网站浏览的,他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包括,网页图像没有文字说明而无法得知其信息、视频和动画没有文字说明而无法正确得知其目前所在网页位置等。目前,大多数网页都是高度形象化的,超文本或超媒体已广泛应用于网络节点上。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加工、处理和利用各种媒体信息,靠鼠标的点击,既可打开文件、激活图片、播放录音或启动动画,也可剪贴文本、图形、图像,剪辑声音或视频,还可以变换图像、访问网络、下载文件、设计程序,但是多媒体的结合反而让残障用户无从选择。目前在我国较为流行的盲用软件主要有:中国盲文计算机系统、清华双星盲用系统、《网页之声》等,可供盲人上网浏览和查询各种信息。但这些软件系统都还没有达到听觉浏览器的要求,不能真正的满足盲人浏览的需要。

对于视力障碍者通过上述盲用软件能够将网页的文字内容转换为盲文或语言输出,通过文字到语言的转换可以帮助盲人用户接收电子邮件,语音识别设备可以让用户用声音控制一些软件。但是,仅仅有这些盲用软件还是不够的,残障用户要象正常人一样获得信息,主要还靠网站的无障碍建设即网络界面的无障碍来解决。在世界范围内,万维网协会发起成立的WAI(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组织,其目标就是使Web可以被更为普及地访问。目前网站无障碍建设已成为各门户网站及政府网站关注的热点。所谓网站无障碍建设,是指网站在其发展中,在规划和建设的技术规范指导下,能够使网站适应于不同网站访问者。对于使用不同网络设备的访问者均能够顺利获得其需要信息,这些技术及思想规范统称为网站无障碍的规则。在网站的无障碍发展方面,我国的步伐显得有些滞后,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无障碍网站。

4 未来无障碍浏览的发展前景

实现信息无障碍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为残障人士提供平等机会,使他们得以分享信息科技成果,是各国政府致力于达成的一个目标。我国在实现信息无障碍方面,仅仅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不过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信息无障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利用多通道界面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网站的无障碍建设。所谓多通道界面是基于视线跟踪、语音识别、感觉反馈等新的交互技术,允许用户利用本身的内在感觉和认知技能,使用多个交互通道,以并行、非精确方式与计算机系统交互,旨在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它的通道之间可以相互补充,克服彼此的缺陷;或者是针对不同的应用采取不同的交互方式,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自然性、灵活性和便捷性,向人与人交互方式靠拢,是智能界面的研究方向。

利用多通道技术,网页设计人员在设计网页时,能够尽量符合无障碍网页的设计,多考虑残障用户的需求就能实现。对于色盲色弱用户,设计者可以通过避免使用容易混淆的颜色组合来照顾他们的需求。由于盲人用户在浏览选择感的内容时比视力正常的人存在更多的困难,这就需要网站对长网页做出标记,当视障用户浏览到长网页时标题被大声读出,盲人就会对网页的主体结构有大概的了解,迅速跳过网页中不感兴趣的部分,减少视障用户的障碍。对非文本的视频、动画影片等图像元素主要是使用ALT属性把不能看见图像的用户改为听见文本内容描述。此外,如果各门户网站能提供相应的盲用导航系统接口,盲人只需要使用听觉浏览器就可以无障碍了。互联网是残障用户了解世界的窗口,理想的界面是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物理界面的存在。

5 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对残疾人群的关怀。邓朴方在2004年首届信息无障碍论坛中指出“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不具有信息文化和技术的残疾人就将陷入困境。残疾人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来推进残疾人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将会给广大残疾人带来历史性的变化”。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国务院提出了推广互联网平民化、普及化的公益口号,修改了《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信息无障碍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今后完全能够达到无障碍浏览的要求,那时才是盲人与互联网完全亲密结合的时代的到来,也是完美的和谐社会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蒋淑君.网页界面设计中的残疾人用户可访问性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90-94.

篇10

前言

企业会计信息化是指将原来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操作模式向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转移,依靠电子化手段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跨平台、跨部门、跨业务领域甚至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财务会计信息和进行基于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笔者重点就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化中会计财务信息的贡献率低、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应用能力不足以及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企业会计信息化运作绩效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1. 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企业会计管理中对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关注主要始于2001年加入WTO这个时期,随着国外企业的进入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其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刺激和加速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主要业务职能实施的全面解读和理解,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没有将其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给予特别的关注和相应功能模块的开发完善,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化执行和实施对于企业战略发展和核心业务竞争力提高的贡献程度和匹配力度较低。

目前企业会计化信息系统设计和模块功能分析主要是面向企业日常会计管理和事务性工作,很少触及企业发展战略的运作和对于企业关键核心业务竞争力增强而进行的,这种状况使得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复杂会计信息记录的同时而不能有效地发挥这些信息的价值,对于企业关键业务职能实施的支持力度缺乏应有的匹配,造成了单纯出于操作细节考虑无法提供战略上应有的支撑力度。

第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架构以及信息采集来源等全方位的考虑,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于目前分布式的会计信息采集点的覆盖范围较小,并且系统框架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手段和全面考虑,使得会计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影响和限制了会计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会计信息资源共享的比率。随着现代企业业务的分布式布局和业务细分的增强,使得会计信息采集点的分布也相对的分散和异地化,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挑战,同时由于各种软硬件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个别会计信息采集点会游离于整个系统之外,这就需要加强对于会计信息化系统运行的检测和管控能力。

第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在会计信息综合化处理和集成利用方面的应用模式和技巧的掌握,使得整个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程度比较粗燥和浅显,会计数据信息的纵深层次的业务模式挖掘和商务信息的识别领域基本上还没有得到开发,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基本上还没有得到战略性统一认识,使得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反映预测能力有限,对于相关决策的会计信息支撑力度不够。目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挖掘深度和综合运用力度相对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一般满足于对于目前个别孤立现象的描述和记载,而对于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内在机制却很少去探索,更谈不上对于企业相关决策的创造性支持和智能化处理,这使得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效率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会计信息的潜在商业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

第四,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由于缺乏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网络风险防范和功能模块需求优化升级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使得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较差、功能模块的更新速度较慢,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缺乏可持续优化机制和对于相关决策管理需求的有效支持,同时也使得重要财务会计数据面临着网络泄漏风险,给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埋下了潜在风险。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寿命相对较短,缺乏基本的日常维护和专业人员。

2. 加强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我国诸多企业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正反案例的综合对比研究,同时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和实施经验,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从对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核心业务职能竞争力培养的层次和角度出发,在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框架构建和功能模块设计中将其相应的要求有机地加以融会和贯通,从而提升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关键业务实施的支撑和匹配力度。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必须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执行,这是指导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同时对于企业关键核心业务职能的实施要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匹配,这也是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所要重点解决的业务领域的问题。

第二,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着力于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对于分布式会计信息收集终端的集成能力,特别是面对目前各种移动终端会计信息采集工具普遍应用的情况下,通过提升信息系统对于分布式会计信息的集成处理和覆盖能力,从而减少会计系统框架内的会计信息孤岛现象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比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架构应该能够满足对于各会计信息源的覆盖,并拥有处理来自各种不同移动终端会计信息采集设备的集成能力,这是为会计信息系统对于信息的综合处理和集成共享的基础,信息收集的成本和效率必须要满足信息化平台处理的要求,同时要注意消除各个信息源的孤岛现象。

第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加大对于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力度,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纵深挖掘领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纵深挖掘来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状况、具体运行指标属性和数值,从而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相关重大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发挥信息化会计的管理职能。

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重新的梳理整理和细分,并找出数据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帮助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状况以及对于未来的重大生产营销计划做出前瞻性和预测性的把握,这些都离不开对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和挖掘。

第四,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和项目实施中应该对于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及其功能模块的需求导向优化升级等做出系统的分析和统筹,通过相关计算机技术手段和内部管理制度机制的健全等来防控会计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网络攻击,另外通过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功能所面临的管理需求变化做出系统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优化升级计划。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既有软件风险,也有硬件风险,有来自内部管理方面,也有来自外部网络方面的,因此企业会计系统构建中要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细化分析处理,同时要根据相关业务管理需求和市场需求来确定系统关键模块功能的优化升级。

结束语

网络新时期下,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赋予了会计管理更加有效的手段和较低的管理成本,赋予了其处理更多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要给予企业战略和业务职能匹配以更多的关注,要注重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资源共享比率和减少会计信息孤岛现象,注重对于会计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化处理,将财务会计向战略管理会计转变,注意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保障其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单编号:1671-7503(2015)09-0003-04

一、引言

学习动机是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发动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使其向特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部动力机制。学习动机一直被看作是教学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同样也受到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者从2001年开始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动机,十几年间,网络学习动机大量研究中产出了很多优秀科研成果,并对网络课程的开发和网络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基于此,本文将对网络学习动机相关论文进行检索并梳理,以透视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并为我国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启迪。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资料来源与样本

本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近15年(2000.01.01-2015.02.10)刊发的论文。以“网络学习动机”、“在线学习动机”以及“远程学习动机”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对“篇名”进行“模糊”检索,将检索结果中的一些公告、通知等无关资料删除,共获得期刊论文7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9篇,研究样本共计94篇。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94篇文献摘要阅读的基础上,对其主题分类,并按照文章发表日期、载文量和主题建立相应数据库,最后生成图表展示数据。

(三)内容分析变量

本研究设立发文时间、载文量、文章来源、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五个研究变量。

1.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分析载文量和发文时间,可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起源、现状和发展情况。

2.文章来源

样本文献可按期刊的重要程度,将其种类分为硕士学位论文、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四大类。

3.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分为行动研究法、开发性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等。

4.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与难点,目前专门针对网络学习动机主题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科学表述。为了确定已有研究文献集中关注的主题,本文参考了牟智佳《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中的类目分类,在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和内容并确定文献主题后,将其绘制在主题表中。将主题表中的各项研究内容进行归类与合并,最终得到本研究的研究主题变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发文时间和载文量

由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从2001年开始,到2005年研究者逐步重视网络环境下对学习动机的研究,并在2008年和2011年分别达到了两个高峰期,年载文量达到了14篇和17篇。由此可以推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研究者开始重视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研究,对于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学习者的心理需求更加受到关注。然而,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泛在学习环境构建的深入进行,我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慢慢转入移动学习领域,因此2011年之后,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开始下降并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二)文章来源

通过图2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中有19篇硕士学位论文,高级别期刊文献12篇,其中,《电化教育研究》文献4篇;大多数文献来源于一般性期刊,占样本总数的67%。由此可以推测,目前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很多,但优秀的研究成果很少,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和探索,需要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指导教学,以促进网络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进行。

(三)研究方法

对94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1,国内对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占总量的46.8%和29.8%。另外,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较少,仅占总量的12.8%和5.3%。可以看出,受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常使用文献研究法这一现象影响,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比较少,但理论终究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在借鉴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去探索能够有效激发并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的方法,以指导网络课程和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搭建。

(四)研究主题

从表2样本文献研究主题分布表中可以看出,15年间国内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方面的研究占66%,对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17%。反映了网络环境下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十分重要。另外,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受到研究者所广泛关注的。

1.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相关理论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凯勒提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比较系统完善,该模式包括注意、切身性、自信心和满足感。另外,较为广泛使用的是动机设计理论专家Wlodkowski提出的TC动机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TC模型将网络学习过程分为初始、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在不同学习阶段,整合各方面因素,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以达到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目的。

从国内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的62篇文献中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相关研究中,包括了网络学习初始阶段激发学习动机、网络学习中期维持学习动机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等几个方面。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需要从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者、教师三个层面进行。从网络学习平台层面来说,学习平台必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体系。网络课件在设计中,要贯穿始终地激发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孙艳超和杜华认为,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比,要营造激励互动的学习环境、创设理解和尊重的情感氛围。吴薇娜认为,实施合理的奖惩措施,建立基于学习者能力发展的反馈评价体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习者层面来说,学习者要树立积极的态度、增强自我效能感、加强协作交流。罗刚从学习者层面给出了几条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有效措施。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要帮助学习者树立积极的态度、加强协作交流、引导网络学习者正确归因,进而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维持和加强。

2.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研究

成就动机影响因素、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网络课程中教师行为因素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魏云指出内在影响因素有目标意识、认知冲突和需要;外在影响因素包括诱因、强化和环境。邹晓华,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分析,将网络学习动机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并得出转换学习模式,促进内部学习需要;鼓励外部学习诱导,由外而内激发良好学习动机;激发自我效能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网络教育环境等四项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另外,研究者运用调查的方法,分析影响学习者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并分析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牟智佳用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法,对影响学习动机的1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最终得到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性影响因素:平台功能与设计和辅导教师。马萌对网络学习中的教师接近行为这一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两者总体相关度数值为0.5445,教师接近行为的使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对网络学习动机的激发作用是积极的。张文兰对85名学生进行调查,认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因素包含学习平台层面、教师层面、学习者层面和课程学习层面,其中,辅导教师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根本因素,学习活动设计是影响学生网络学习动机的核心要素。

3.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

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研究有6篇文献,对网络学习动机水平调查是网络学习动机研究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其权重,并为激发、维持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提供依据。刘凤存以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个案,对具有代表性的六个学习中心成人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影响成人网络学习动机的个人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得出成人网络学习动机复杂多样、变动不羁、意识淡漠等特点。姚文清对某大学150位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网络自主学习动机变化及动机缺失原因。

4.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

网络环境与学习动机相关性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学习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展开,史晓亮认为网络英语学习动机与成绩之间呈正相关,与外在动机相比较而言,内在动机与成绩的相关度较高。孟丽丽对234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网络游戏参与动机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刘盛峰对600名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建议学校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予以培养与激发。刘君红认为学习动机与策略相关性中,深层动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影响大于表层动机、社会情感策略更容易受到学习动机强度的影响。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网络学习动机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分析,可将网络学习动机的主流研究与发展归结为以下三个特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研究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并未出现研究者广泛接受的本土化动机理论成果;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是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研究中较多采用的研究方法,不过,近年来对网络学习动机实证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启示

总结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在引发我们思考的同时,也为我国网络学习动机的研究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迪。

1.进行深入的高水平研究,注重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网络学习动机迄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激发,不乏有研究者对网络学习动机进行长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都处于对网络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激发网络学习动机策略的研究等理论思辨的层面上,因此,研究者应更长期、更深入地对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强对学习者网上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2.研究者应该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兼顾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2

The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under Network

Sheng Shudong,Wang Dongyan,Li Jingjing,Xiao Wangshu

(Y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Yangzhou 225127,China)

Abstract: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s a basic el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re and more into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teaching,in addition to teaching the subject among the students interaction,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but also includes teaching the subject and network tools,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academic knowledge of the interaction.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web-based interactive teaching problems,analysis of the constraints of network element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ve learning,and students from the dominant position to imple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ow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modern interactive teaching focus on design aspects of the multi-explained the proposal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Network background;Interactive teaching;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既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可以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之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改变,从而表现为一个包含互动主体、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网络背景下的教学互动是通过以互连网为背景,以计算机网络和媒体技术为工具,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互动环境,除了教学主体间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外,还包括教学主体与网络工具、信息资源和学科知识的互动,而当前课堂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互动存在着许多与现代教育理念不相吻合的现象。通过分析产生这些现象原因,找出其解决的策略,对于构建网络化互动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网络背景下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互动模式看,以下几种传统类型仍然非常普遍:

(一)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主体互动,而忽视主客互动的重要性。所谓“主客互动”,就是教学主体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与教学客体包括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工具、资源等之间的认知对话和情感交融。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在拥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现在普遍存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现有的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资源和条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存在着“做得多用得少,输出多反馈少,课上多课下少,应用随机性多而系统性少”的“四多四少”现象。

(二)互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控制-服从式互动,而非包容、共享的互动关系。从目前高职教育现状看,大多数教学方式仍采用教师传授、学生听课单极教学模式,教师常常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指向学生,在互动作用中占据了强势地位,学生处于弱势地位。从形式上看,虽因多媒体的使用,似乎变得有声有色,但是实际上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少,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尤其在教学资源在网络作用下已由教师独占向网络共享的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互动作用的失衡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多是以书本为中轴的“人际”互动,而缺少实效的“人机”互动。目前的课堂互动多以提问、演示、作业完成等为主要形式,而互动内容也多围绕书本,即以著者文本和编者文本来“就事论事”,忽视了教者文本的设计及其对学习的引导和生活文本的提炼及其对知识的支撑,而且在互动场所和互动时空上受限于高度控制的教学流程,旨在“问题即时解决”的课外网络互动因缺乏实效而流于形式。

(四)多以专业知识为焦点的目的性互动,而缺乏在情感、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共呈互动。一般把师生互动的内容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三种,包括认知方式的相互影响,,知识技能的教学相长,情感、心理、价值观的相互交流,行为方式的相互借鉴等等。由于当今课堂教学是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被视为促进认知的辅目标,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程上,更多的是关心知识点和按部就班地上课,而缺乏心灵的相互碰撞,感情的相互交融,行为的相互帮助等。

(五)注重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核心的反馈互动,忽视挖掘与发挥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潜力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活动能力,忽视学生在学习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创造性等这些隐性成绩,忽视在互动―生成―互动的循环中产生的大量过程性作品,而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这种知识从隐性到显性,从显性到外化的过程无论在数量、类型和转化的速度上却都在大大增加。

二、制约网络背景下互动教学的因素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的高职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以案(教案)为本”、“因材(教材)施教”,违背了“以生为本”、“能力为先”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作用,缺乏体现学生主体资格的互动技巧、方法以及创设互动情境的教育机智,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或多或少的把学生头脑当作一个空的“容器”来设计课程与教学,缺乏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差异性教学。

(二)现实教育的客观困扰。当前知识教学存在许多困境,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高度集中的教学内容,二是高度控制的教学流程,三是偏重功利的价值取向。在知识授受中重视线性传承,在知识的价值上遵循中立原则。学生为考试、分数、文凭、证书等知识代码而学习,功利倾向在教学中无处不在,知识教学在现实的实践中日益成为一种“物对人的压迫”。为了占有知识而占有知识的教学挤压了课堂“动”的空间。

(三)陈旧教学理念的束缚。首先师生观念没有随着新技术的介入而调整好相应的互动结构与关系。不能拥有开放的思想和胸襟来迎接信息技术时代的挑战,不具备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有些教师有一种抵制信息技术进入上教学过程的情绪,不愿意在网络上开展学习活动。其次,课堂中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互动过程所带来的静态结果,只是视互动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并没有把互动过程的结构与关系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去[5]。

(四)教学主体间存在的客观差异。首先,由于存在制度性的角色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行为不可避免地具有先定性的特征,即师生角色带有社会规定性,出于尊卑或礼貌,师生之间不自觉地矗起一面墙;其次,由于所受教育、知识经历经验不同,师与生的思想观念、知识储备也不尽相同。再有,由于人生历程的不同或年龄差异,师生对人、对物的感情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在今天信息高度丰富、不断更新的时代,师生对信息的摄取、利用、评价也存在较大差异。

三、网络背景下互动教学的建议及对策

(一)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学生的自主能量。(1)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教育的本意应是培养人的自由心智,提升人的内在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人本化思想再度引起重视的今天,释放学生的自主性能量,就需要教师在解放自己的同时解放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把学生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置于教学价值的核心位置,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人价值的实现活动而不是功利思想达成的工具。因此,要确保落实学生的互动主体地位,不能简单地把认真听讲、虚心好学视为学生的天职,努力使师生互动富于人性、符合实际意义,成为富含生成与升华的社会活动。(2)构建民主的互动氛围。确立先进的教育民主化观念是未来教师人格特征的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信息的共享性,教师的无上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师的权力和权威得到分化。因此,不能直接以权威的身份授予学生以知识和经验,教师必须重新构建和发挥自己在教学互动中的角色作用。教师享有教科书的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的制定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权、评价手段的使用权等这些以往具有排他性的特权应该与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享而使其弱化,师生之间应该是同伴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以及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网络互动教学对教育者的要求。(1)转变教育技术观念,注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挑战,善于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提高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认识建设网络化互动教学环境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基于计算机的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和反思活动的深度,提高他们的学习需要以及对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2)加强对网络背景下教学互动本质的研究。网络背景下的教学要素互动和教学过程互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因此,要重视教学主体、网络工具、信息资源和知识能力之间的共呈互动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实施教学互动的组织结构模式及其对互动内容、知识所进行的获取、共享、融合、转化等管理,注重在教和学两个互动体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互为信息控制体、主体地位相互置换和教学过程元认知监控的“双边控制”辩证关系,构建一种对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适应性和融通性的教学策略和互动模式。(3)善于使用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策略。在各种学习论坛中,交流过程应用了大量的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而这些共同的东西可使师生之间因此产生了一种凝聚力。而在网络互动中由于没有语气的限制和体势语言的帮助,容易产生歧义,故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得体,褒贬适宜,慎用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交流技巧,要尽量使用那些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拉近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

(三)注重网络互动教学的多元设计。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教学互动环境的设计是教师作为设计者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在一个好的互动环境中,达到互动而智的效果。所谓“互动而智",主要是指教学主体通过在教学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高度交互,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主体自身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交互而动,动知成识,变识为智,转技为能。互动而智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从外部输入到内部生成,从“个体化”学习到“社会化”学习,从“去情境”的学习到情境化的学习。

因此,网络背景下互动教学设计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互动对象设计,包括学习需求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资源利用,学生特征的了解、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策略和效果评价的制定等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网络互动的个性化原则;二是互动环境设计,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等硬件应用和管理的有效性,包括交互平台的实用以及针对学习工具和媒体的指导。而软环境互动场域包括学习气氛、人文精神、人性关怀、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等,其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构建师生网络互动共同体,包括教者的学术性支持环境、学者的认知性支持环境和社会的人际性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研究,2001,22(4):30-34

[2]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9):32-36

[3]靖国平.重构知识教学:一种交往价值的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2,4:79-83

[4]李文生.浅析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教师角色[J].科教导报,2010,28:108-109

[5]杨刚,徐晓东,谢海波.从课堂到网络――多学科视角下师生互动透视[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6):46-52

篇13

笔者认为,电视业要摆脱目前发展的瓶颈,开发网络视频不失为明智之举。

电视媒体目前开发网络视频的优势非常明显,具体表现在:第一、信息源。尽管网上信息已经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程度,但绝大多数信息第一来源仍是传统媒体。对于视频资源而言,更是掌握在电视媒体手里,他们是视频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第二、采集能力。电视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网站而言,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让这支队伍为网站所用。电视媒体的记者队伍意义非同一般。第三、社会的认知度。电视媒体,在社会上和人民大众中是认知程度较高的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网站背靠这样的优势,可以与受众展开良好的交流,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大容量等特点正好弥补了电视媒体自身的不足。

简而言之,对于电视台来说,开发网络视频不仅克服了电视节目的收视时间限制,也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增强了互动性;对于互联网视频网站而言,借助电视节目不仅填充和丰富了视频内容,网聚人气,而且能够借助传统媒体的地位优势迅速提升知名度。

目前,国内电视业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将传统电视媒体内容平移到视频网站。比如悠视网()已与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广东台、辽宁台、湖南台、江苏台等进行合作,能够向宽频用户提供近百个精彩的正版直播频道。譬如重大赛事、时政新闻的网络视频转播,已经成为受众的重要补充媒介形式。早在06年3月,搜狐就与上海文广集团旗下东方宽频签定排他性协议,成为2006年德国世界杯宽带互联网视频的独家合作门户网站,它的对手新浪却仅拿到一个具象征意义的场外转播权。据搜狐网站透露,世界杯期间其流量节节攀升。保守估计,世界杯期间中国有5000万人通过网络视频关注了世界杯赛况。

此外,象PPLive这类用于互联网上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共享软件,与YouTube更多地以网友上传和视频分享为主的网站不同,PPlive等与BitTorrent更为接近,其内容直接平移了大量传统电视频道以及由传统机构制作和提供的影视产品,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采用频道化操作。显而易见,这一近乎懒汉式的做法,在创建初期迅速聚揽内容和用户时是部分有效的,但即使是撇除其潜在的政策风险和版权纠纷外,其固有的瓶颈也显而易见。

一些有远见的电视媒体人,已经不甘心在网络上仅仅做电视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借助电视台在内容上的优势,对网络视频进行深度开发,力求打造品牌效应。例如,光线传媒结合互联网和电视制作的行业经验,为其品牌节目推出网络版E视网。同时在2006年年初,还成立了专门面向互联网制作网络视频节目的专业部门,这些节目只能在网络上收看。目前,每天在E视网上播出的娱乐视频节目已经超过7个小时。为区别于传统电视节目,E视在网友间的互动、网友与节目现场的互动做了创新,并且利用在电视内容制作上丰富的经验,使得E视不仅可以共享光线的制作团队、嘉宾和主持人,也因其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E视寻找合作商降低了门槛,这些都让视频内容的真实成本大幅度下降。可以说光线传媒为电视媒体与网络视频摸索出一个良好的结合点。

盘点06年,随着产业环境产业边界的日益清晰和商业模式的优化,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和网络电视新媒体融合互补。东方卫视率先与视频网站合作的网络视频项目,成了国内较早的互联网、电视深度合作提供全面视频分享和交流的平台。在的“加油!好男儿”专区里,提供大众化的比赛最新视频、视频花絮,还有个性化的选手视频日志。通过粉丝自助建立的粉丝团俱乐部,还能达到从文字、视频上支持偶像、相互交流感情、共享偶像视频的作用。这样嫁接的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利用现有资源,最短时间内实现了媒体提供者与消费者的实质性互动。重庆卫视也紧随其后,与再次联手,推出“第一次心动”平民选秀节目,实现电视与网络、线上与线下、选手与粉丝的多方位互动。这种“联姻”式的合作不仅是电视台打造个性化节目,吸引原本电视台不能覆盖人群的办法之一,同样也是视频网站想要取得一定规模效益所需要力推的模式。

另外,我们的传统媒体很难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更难做到让草根用户以视频的手段展示自己和自己的创作。虽然网络视频“专业带动业余、精英带动草根”的格局一时难以打破,传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专业内容制作机构的内容在近一段时期依然会是主流,但网民上载的内容已经成为这些专业内容的有效补充。现阶段随着宽带的普及和带宽成本的下降,存储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降低,以及网络视频压缩和处理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业正迎来一个大发展的盛夏时期,私人视频制作技术日趋普及。这种可以称之为网络微视频的作品生命力强大,具有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意性的特点,且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花等,这些短片可以通过网络、手机、DV、DC、摄像头或者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对传统影视机构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优酷网和CETV举办的“中国一日”DV展播活动,就是发动普通人用非专业的视角和手段来记录自己生活的原生态。这个市场机会是激动人心的,电视业界可以考虑与微视频网站进行内容合作,不仅能够遴选有价值的作品,而且可以尝试联合开展互动活动扩大受众影响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视频的拓展开发了一个新的广告市场空间。随着P2P视频点播(流直播)技术的日益完善,随着网络环境的越来越“宽”,随着视频内容服务渐成主流,已经有越来越多传统TVC广告主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对于以千万计的“每天泡在宽带上数个小时”的网络忠诚用户们,打动这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网络视频广告。有人做了如下分析:全国有近6000万宽带用户,如果只是其中2000万用户经常看网络视频,每天看1~3个小时,那其总体影响力就超过也任何一家单独的卫视。世界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指出:网络对电视投放有激活的作用。这两个行业可以在不同侧重的方面做他们的广告,电视加网络―――这样更有商业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