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5 17:04: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篇1

摘要:海洋生态系统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开发中面临着资源枯竭、种群衰退、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传统的海洋管理模式无法应对这些突发问题,亟需人类运用生态系统方法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本文从生态系统的定义出发、立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探索了海洋综合管理的体系构建。旨在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新的理论,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内涵界定;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研究”(编号 XCWHRCZXSK2013-26)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吴杰(1988-),男,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管理与政策。Wujie124218@163.com

谢红燕(1990-),女,祖籍安徽安庆,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4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通讯作者:宁凌(1967- ),男,祖籍安徽安庆,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发展、海洋管理与政策。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9.0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对海洋认识加深的同时,也不断强化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手段和合理的规划,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海生生物逐渐灭绝,海洋危机不断加深。据有关资料显示:“约有一半以上的海洋生态系统正处在退化状态,这一数据可占全球的60%”,如何拯救海洋生态系统?这是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

1海洋生态系统的发展及概况

海洋生态系统(Marine Ecosystem)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1]。要明确海洋生态系统的内涵,首先我们应从生态系统(Ecosystem)的由来入手。

1.1生态系统的产生及其发展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产生的,其发展历程(图1)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时期;产生时期;发展演化;学科分支。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由英国生态学者阿瑟·乔治·斯坦利(Arthur George Tansley )于1935年提出。他认为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首次将“系统”这一概念引入生态学中,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而在此之前,有记载显示德国人K.A.默比乌斯于1877年和美国人S.A.福布斯于1887年曾分别用生物群落 (Biocoenosis)和小宇宙 (Microcosm)这两个词,描述了类似内容,可视为生态学的萌芽阶段。

A.G.斯坦利的这一“生态系”理论后来经过充实和发展,逐渐成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40年代后,生态系统由理论进入实验阶段。特别是1960年以后,基于数学、系统分析、计算机和控制论的生态系统研究,使生态系统研究逐渐由定性走向定量,并逐渐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若干边缘分支。海洋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1.2海洋生态系统的路径及其表述

相比于其他领域生态方面的研究,海洋生态研究的起步要晚的多,于1970年后才开始。1972年美国、日本、加拿大学者基于慢性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进行的“控制生态系统污染实验” (简称CEPEX)揭开了海洋生态科学研究的序幕。而在世纪之交,由于海岸带、河流入海口等地方的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持续衰退,从而引起了世界海洋国家的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简称UNCED,在借鉴陆地-“基于生态系统管理”(EBM)概念[2]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来管理海洋资源和开发海洋活动,从而实现沿岸和近海环境综合管和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概念的形成,为以后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随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类似于CEPEX的装置,研究了包括海-气界面相互关系,水-沉积物相互关系,生物海洋学等海洋分支系统,为划分详细的海洋生态学科打下了基础。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海洋生态文献,并具体研究了海洋生态系统代表性概念之后,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海洋生态系统做表述:

(1)海洋生态系统在空间上包含近岸和大洋2大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泛指海、陆交汇与过渡地带。学者王其翔, 唐学玺(2010)[3]对此做了详细研究,并把海湾、河口、盐沼区、红树林、上升流区、珊瑚礁等9大不同类别生态系统规划为近岸生态系统。大洋生态系统指远离大陆、受人类影响小、自然调控能力强的生态系统。

(2)海洋生态系统在内容上由生物、非生物环境构成。生物环境包含海洋动、植物以及水中微生物。非生物环境由有机物、无机物、海水盐度、深度、光照、水团、潮汐等构成。崔木花,侯永轶(2008)认为这两部分对于海洋生态系统同等重要[4],无论缺少哪一方,都会丧失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3)海洋生态系统在类别上是一种动力学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既囊括了海生生物群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助、互动、互相影响的庞大动力学系统:又涵盖了包括生物、生物化学、地质、物理等在内的相互叠加过程及其非线性作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5]。

2海洋综合管理的发展路径

海洋综合管理是现代政府对特定海域进行的高层次形态管理,世界上实施海洋综合管理最早的国家是美国。海洋综合管理概念的发展在国际上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序言唤醒了沿海国家的海洋意识,并引发了学者对海洋综合管理理论的探讨。其中代表性的有:A.温内达赫尔(1980)论述了海洋综合政策的重要性;J.M阿姆斯特朗和P.C赖纳[6]对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并将其纳入了美国九大海洋管理种类之中;A.D.库珀[7](1992)通过将海洋管理与土地利用管理进行比较,得出了海洋综合管理的难度更大,复杂性更强等特点,剖析了管理复杂性的原因,提出通过制定适宜的管理体系,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海洋整体利益;G.皮特[8](1992)则认为任何单一的海洋管理体系都难以应对和管理海洋系统,我们必须制定出海洋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框架,并通过国家间的协作,实现海洋的整体优化;B.塞亚·恩[9](1993)则认为要通过建立一种动态平衡机制,来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长期发展。

中国在海洋综合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学者鹿守本[10]开创了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先河,并在其著作《海洋管理通论》中对海洋价值、海洋管理特点和海洋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学者陈东胜[11](1998)认为应在海洋权益、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三者相协调的条件下进行海洋综合管理:胡增祥等[12](2001)则认为要制定适应本国国情的海洋综合管理模式,并将海洋综合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了公海区域,认为其理应受到各国保护;学者吕建华[13](2004)则直接提出构建我国海洋综合管理的法律法规:谭柏平[14](2008)则认为应该将海洋资源管理作为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了一整套海洋综合管理方案:此外政府出台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对海洋综合管理内涵、海洋管理的预期目标也进行了明确阐述。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对于海洋综合管理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研究基本停留在问题的提出阶段,缺乏定量化的数据研究,不能促进海洋综合管理的深入化发展。

3海洋生态系统综合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综合管理的系统分析之后,本文从海洋管理的范围选取、目标确立、方法制定和实施原则4个方面来构建综合化的海洋生态管理体系。(图2)

图注: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赢为三大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管理方法,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多层次目标发展。图中的海洋非生物环境系统因其自身的循环、调节和再平衡功能,可在非人类干预下、通过自身功能来实现部分海洋综合管理目标。图2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内涵解析图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涉及空间、内容两大管理范围。(1)空间上:囊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如表1所示,近岸生态系统管理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河口、海湾、盐沼区等9大不同种类生态系统,需要针对9大种类系统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大洋生态系统包括远洋、极地两类生态系统,需要根据生态环境进行细致化管理。(2)内容上: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生物种群的管理需要对水中动、植物、微生物利用特制工具,对其进行专业化分类管理。非生物环境的管理需要涉及到有机物、无机物、潮间带以及海水盐度、深度等众多问题。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包含三大管理目标。(1)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目标。海洋生态管理应强化生态资源的持续化管理,通过纵向整合生物资源、横向发展生物链条,达到生物资源的持续化发展;(2)生态系统循环发展目标,这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难点。因为要实现近岸9大生态系统的合理循环,2大远洋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和数以亿计的种群发展,需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主次分明、统筹兼顾,从而实现整体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3)生态与经济价值共赢目标。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化发展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最终落脚点。人类对海洋进行综合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实现海洋发展的同时,来为人类提供各种价值,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价值。所以海洋综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将人类经济价值附加到海洋生态价值之中,在实现生态价值的同时,来获得人类所需的经济价值。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三大管理方法。(1)海洋立法:根本保障海洋综合管理坚决执行的措施是构建海洋生态立法,形成一套生态管理的立法体系。这一体系的立法应该包括海洋资源管理立法、海洋环境检测立法、海洋经济发展立法以及海洋生态评估立法这四大方面;(2)行政管理:这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海洋生态立法的基础上,只有依靠国家的行政机构,依靠海洋执法人员的宣传、贯彻和执行,才能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发展,才能促使我国的海洋综合管理走向持续化、正轨化的道路;(3)经济措施:有效的经济措施可实现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发展。通过奖-惩结合来保证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高科技技术投入来实现海洋生态化发展。

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实施应遵循三大原则。(1)合理性原则:在实施海洋综合管理的对策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对策的合理性原则,根据其海洋生态种群的特性合理地、适中地执行管理政策,以达到政策预期的最高值;(2)适应性原则:要根据生态系统的变化程度、受污染的严重程度来实施相应的对策,做到政策适应环境,对策解决问题等效果;(3)可持续性原则:在既不影响海洋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来实施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当性海洋开发活动。

4结论和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具有如下特征:它是以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可循环发展、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为基本目标,在空间上包括近岸和大洋2大生态系统,在内容上应涵盖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2大部分,通过立法、行政、经济三大方法管理,在遵循合理性、适应性、可持续性对策原则的条件下,达到多层海洋管理目标的协调发展。

要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化管理,需要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更需要高科技和先进技术的支撑,并通过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评估系统和评价体系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和完善。本文只是对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后还需做大量定量分析,在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评估以及评估体系建立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aike.baidu.com/view/381042.htm

[2] Crumbine R E. 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 [J].Conservation Biology, 1994(8):27-38

[3] 王其翔, 唐学玺.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与分类.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 131-138

[4] 崔木花,侯永轶. 海洋开发中的生态管理探析[J]. 特区经济,2008(05):145-147

[5] 刘慧,苏纪兰.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理论与实践[J].地球科学进展,2014,29(2):275-284.

[6] J.M.阿姆斯特朗,P.C.赖纳著.美国海洋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 Alistair D. Couper. History of ocean management.[A]/ / Paolo Fabbri .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 [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1992

[8] Gerard Peer. Ocean management in practice[A]/ / Paolo Fabbri. Ocean Management in Global Change[C].London: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1992

[9] Biliana Cicin-S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J].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1993, 21:1-3

[10] 鹿守本.海洋管理通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11] 陈东胜.海洋综合管理基本概念、要素和特点[J].广东科技,1998(12):5-7

篇2

海洋是生物资源的宝库,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和非生物资源,给人们提供了多种海洋生物产品和能源。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的生物种群和它们生活的海洋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海洋生物按照自然生存的法则衍生发展。而人类的一切海洋经济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海洋生态系统内进行,在人类无节制的开发下,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如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稳定与协调发展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海洋生态经济的概念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既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海洋生物和非生物资源,还必须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不会发生恶性变化,海洋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都能够维持投入和产出的平衡状态。近年来随着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海洋的生态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近海区域的过度开发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无法实现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来进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管理。

二、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我们应该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是我们实现海洋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的对海洋的经济活动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引起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无法维持海洋生物间生态平衡的状况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就会逐步恶化,海洋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出现海洋经济失衡的情况。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了良好的海洋经济措施,就会维持或者优化海洋生态平衡的状态,甚至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的状态。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会制约和调整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保障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就必须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加大对海洋周边流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的监察以及对污水的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杜绝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以及对海域环境的过度开发;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激励措施,提高海洋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海洋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是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的基础。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海洋生态养殖业、海洋生态捕捞业以及对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开发来实现,例如开展海洋生物制药的研究以及进行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海洋生态养殖是指在人为优选需要养殖的不同海洋生物品种,构建结构简单但是高产的生物养殖群落,并且通过人工控制形成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促成单位养殖面积内养殖产量的增加,例如贝类与海藻、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等。 海洋生态捕捞根据海洋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人为控制海洋生物的捕捞时间、捕捞种类和捕捞强度,也可以结合人工投放种苗等措施,对海洋生物的生物种群结构以及生态环境进行人为调节,在不影响海洋生物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捕捞产量。

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可以通过加强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力度来实现。海洋生态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就需要有绿色生态技术的支持。海洋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海洋生物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实现都需要科技创新力量的支持。例如海洋生物制药就是海洋生态经济在创新科技力量的支持下向纵深发展的体现。海洋生物种类何其之多,人类对它们的研究和利用只是冰山一角,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突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洋生态经济是建立在海洋生态环境良好基础上的 人类对海洋进行的经济活动。海洋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当今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和破坏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意识到海洋的生态环境对于海洋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需要环保部门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防止海洋污染的发生。也需要海洋经济管理的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实施生态养殖和生态捕捞,杜绝对海洋环境的过度开发,维护海洋生物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经济的科研创新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深挖和拓展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空间,让海洋生物有一个安全优良的生活环境,让海洋生态经济得以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适宇,彭人勇.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的Ecopath模型比较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9(03).

篇3

海洋资源事关国计民生

一踏进唐启升院士的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排摆满了专业书籍的大书架。在书海的包围下,整间屋子稍显单调,却又让人感到充实,像极了他的性格:简单、朴实、充满知性。

唐启升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在海洋生态系统、渔业生物学、资源增值与管理、远洋渔业、养殖生态等方面有许多创新性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唐启升就意识到海洋渔业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在他看来,如何更合理的“向海洋要粮食”是关乎国家民生大计的事情。

唐启升说,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关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高效地向海洋索取食物,二是在索取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前者是为了解决人们如何‘吃好饭’的问题,后者更多地为子孙后代考虑,都马虎不得。”他说,“我的责任不单单是研究如何更多地从海洋中获取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它不间断的、可持续的提供下去。”

“蓝色海洋食物发展计划”及其相应的发展战略,是唐启升近年来提出的重要科研思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海洋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水产品巨大需求之间的冲突,通过贯彻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及其环境、拓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领域和加强海洋高技术应用等具体措施,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成果普惠中国渔业

在谈到科研初期的种种艰辛与收获时,唐启升略显兴奋地从书架中找来当年的笔记本,那已泛黄的旧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的都是辛勤与汗水。

唐启升说,通过早期的研究,他逐渐意识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正在慢慢衰退,远洋渔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993年,唐启升通过对国际水域狭鱈资源的评估研究,首次获得了狭鱈仔幼鱼在白令海公海海盆区深层也有分布的宝贵结论。这一科研成果直接促成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渔业活动,形成了年产量15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增收总额达10多亿元的渔业项目。

1998至2005年,唐启升作为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我国近海生态系统食物产出的关键过程及其可持续机理”。这两个重量级科研项目的完成,不仅在学术研究上使中国在专业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海洋开发保护为先

以往,一提起水产养殖,许多外国专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否定,认为水产养殖造成污染,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但唐启升认为,中国的水产养殖中有一半以上是不投饵的,这些养殖生物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消耗水体中碳和氮、磷等富养物质,其产生的“正能量”远大于负面影响。水产养殖非但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更是兼具食物供给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的良策。

正是因为唐启升坚持不懈地对水产养殖的 “正名”,200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渔业部更名为渔业及水产养殖部,提倡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国的水产养殖方式。

篇4

TEEB带来的动力

越南北部湾地区有片保护形态很好的红树林,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堤、渔产养殖、保护当地物种栖息地的重要作用。当时越南想在这片红树林旁修建码头,通过TEEB核算,将修建码头需要投入的钱、红树林每年产生的效益进行比较。第一个方面是防浪固滩,如果把红树林砍掉,海浪来袭会产生多大的损失。第二个方面是红树林带来的生态效益,包括为养殖业、捕捞业每年会产生多大效益。最后将码头建成后每年的收益进行比较;同时考虑修建码头投入的资金、每年的维修费用以及码头运营得来的收入最后得到一个总的数值。测算结果发现,如果不破坏红树林产生的效益远远高于码头收益,因此修建码头这个计划最终被取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所长/首席专家李俊生在会上举了这样的例子向大家解释TEEB在改进政府环境决策方面的作用。

据悉,TEEB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的一项倡议,其目的是使利益相关方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通过转变发展模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融入社会主流。TEEB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学的经济学为基础,为政策决策者,私营部门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动力,并成为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脱贫的工具和指南。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启动了TEEB国家进程。

“计算生态补偿资金,不仅可以让企业交钱交得明白,也让政府收钱收得有依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陈尚在介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时这样表示。在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的TEEB实践的分享和讨论中,森林/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与特性,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分别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和解决方案。

事实上,TEEB作为一个全新的工具,还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资源有偿使用办法以及独立于GDP的生态资本核算体系的制定,将生物多样性评估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和决策途径。我国目前已充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情况只有通过价值化而不是简单的定性分析,才能为政绩考核提供依据。“如果可以在官员任职时和离任时分别做一次TEEB评估,看看最后是盈利还是亏损,作为当地环境保护情况的考核参考,才会督促官员在任期间保护该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李俊生认为。

TEEB亟需利益相关方参与

欧洲国家在TEEB行动中具有丰富的经验,目前德国正在编撰或已经完成:《自然资产与农村发展》/《城市生态资产与人类健康》/《自然资产与气候保护》/《自然资产总和报告――共赢与矛盾》。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BFN)的Lennart Kümper-Schlake在讲话中认为,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已发展得非常成熟,连接科学和政策的机制有机可循,自然不仅仅指的是自然资本更多的是自然价值,将这个价值纳入决策中,即主流化,目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保护区的重要性和价值,因此,如何推动决策者和公众的参与仍然是一大挑战,各国的TEEB行动中亟需发动大家的共同参与。他介绍了一些国家的经验,如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针对国家议题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地方层面至国家层面。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张凤春也分享了中国TEEB中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机制:环保部和中科院发起的,由数家单位和部门共同组成,通过技术和政策的支撑,最后落实到地方和中国政府;资金上有TEEB China资金支撑,有中国政府(MEP)、地方政府、挪威、德国BFN、研究机构、其他资源,并建立顾问专家组(院士)、技术专家组(知名专家)、项目协调组为基础的技术支持协调体系:以生多履约协调组成员、地方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专家(独立专家)、企业、经济和统计专家、国际机构与专家组成的合作伙伴;最终将考虑到县政府需求;具有典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社会经济具有代表性;有数据基础;具有推广潜力等选择示范点,推动地方的执行以及在全国的示范性。

篇5

1基本原理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与可持续、先锋群落与顶级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群落演替规律,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等。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而言,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在原位经过自然的生态过程,因此,事实上各生态学原理均可应用于生态恢复的实践中。生态系统修复涉及的基本原理主要有限制因子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生态适应性理论、生态位原理、演替原理、生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功能群构建原理等。其中,干扰与演替原理、功能群构建原理是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重要原理。

2基本过程

修复行为实质上是对生态系统的一次新的干扰,很难保证所有修复行为均对目标系统的修复起到正效应。要想系统向预期方向发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框架,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Zedler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例,将生态恢复的整个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的阶段,即目标设定—开发概念模型、恢复区域的选址优化、原地非生物环境的操控、原地生物区系的操控、生态系统维护等。

Clewell等将生态恢复的过程分为修复计划准备、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修复计划制定论证、修复行动实施、修复后评估和管理等5个阶段,并指出了生态修复过程中涉及的51条指导原则。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设施

1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artificialreef)是人为放置在海底的一个或多个自然或者人工构造物,它能够改变与海洋生物资源有关的物理、生物及社会经济过程,并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用于建造人工鱼礁的材料种类很多,礁体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礁体的结构特征和礁区生物的增养殖效果。根据材料的来源不同,人工鱼礁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废弃材料和人造材料等3大类。礁体设计对人工鱼礁效果的发挥至关重要,主要包括礁体材料、重量、形状、几何尺寸、内部结构等因素。礁体的材料、重量、尺寸、结构复杂性、表面粗糙度等应根据规划要求与生物因素和水动力学特征相适应。根据投放的不同目的和用途,人工鱼礁可以分为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和游钓型鱼礁等3种。

2增殖礁及增养殖设施

根据增殖对象生物不同,人工鱼礁可分为藻礁、鲍礁、参礁等,而增殖海参、鲍等海珍品的礁体可统称为海珍品增殖礁,又称海珍礁,。由于礁体可以保护刺参、鲍等海珍品免受敌害侵扰,并可为增殖海珍品提供食物来源和遮蔽场所,因此,海珍礁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海珍品增养殖中。在我国,很多种材料被用作刺参的人工附着基或礁体,例如石块、瓦片、混凝土构件、扇贝养殖笼、编织布、塑料构件,甚至柞木枝等。

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近岸泥沙质海湾、离岸开放海域和静水围堰等增养殖生境的受损现状和刺参、鲍等海珍品的生态习性,发明了适用于近岸海湾的牡蛎壳海珍礁及其配套制作装置、贝类排粪物再利用装置,适用于离岸开放海域的大型藻类抗风浪沉绳式养殖设施、“海龙I型”底播式海水增养殖设施,以及适用于围堰的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这些设施设备实现了对不同类别生境的有效修复和高效生态增养殖,为海洋生境修复与海水增养殖产业高效健康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1海洋生境修复与改良技术

1.1海草床修复技术

海草是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生长在浅海和河口水域。海草床对海域生境的修复和改良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海草群落不仅是海洋初级生产者,具有高的生产力和固碳能力,还可起到稳定底泥沉积物、改善水体透明度及净化海水的作用;同时,海草还是许多海洋动物重要的产卵场、栖息地、隐蔽场所及直接的食物来源,在全球C、N、P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据《世界海草地图集》显示,1993年到2003年,全世界已经有约26000km2的海草床消失,达到总数的15%。海草床的衰退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都开展了海草床恢复方法的研究工作。海草床的恢复主要依靠海草的种子或者构件(根状茎),主要的方法有生境恢复法、种子法和移植法。

生境恢复法投入少、代价低,但周期长。移植法恢复大叶藻海草床是较为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草皮法、草块法和根状茎法,草块法成活率高,但对原海草床有破坏作用;根状茎法节约种源,但固定困难。应用种子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大规模的恢复海草床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种子法破坏小,但种子难收集、易丧失、萌发率低。

1.2牡蛎礁修复技术

牡蛎礁(oysterreef)指目前正在生长及挽近刚停止生长的、于河口洼地中的牡蛎壳堆积体。牡蛎礁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生境、促进渔业生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美国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Bay)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了生境的退化(富营养化和大叶藻藻床的破坏)及生物资源的衰退(美洲牡蛎数量大为减少)。近年来,弗吉尼亚海洋科学研究所(VirginiaInstituteofMarineScience)的科学家实施了牡蛎礁恢复计划,对礁体生物学、群落发生和营养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恢复情况进行了追踪,如Harding研究了恢复的牡蛎礁区域浮游动物群落丰度和组成的水平分布和时间变化,作为切萨皮克湾牡蛎礁恢复进展的潜在标准。该系列研究对当地牡蛎礁的成功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牡蛎礁的修复主要通过结合防浪堤设置专用礁体以及利用牡蛎壳礁体两种方式实现。

1.3珊瑚礁修复技术

珊瑚礁(coralreef)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被称作“热带海洋森林”,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海水消耗、过度捕捞、海水污染等原因,导致珊瑚礁的衰退现象严重。世界珊瑚礁现状调查显示,全世界19%的珊瑚礁已经消失,15%的珊瑚礁在10~20年内将有消失的危险,20%的珊瑚礁在20~40年内将面临消失。珊瑚礁生态修复的主要方法包括有性生殖法(sexualreproduction)、珊瑚移植法(transplantation)、底质改良法等。有性生殖法是通过自然产卵产生的珊瑚幼虫来培育珊瑚幼体,再将幼体进行移植;珊瑚移植是把珊瑚整体或者部分移植到退化区域,以改善退化区的生物多样性,这是过去几十年来修复珊瑚礁的主要手段;底质改良是通过稳固底质或在底质中增加化学物质,以吸引珊瑚幼虫的附着和珊瑚的生长。

1.4人工鱼礁构建技术

人工鱼礁水动力学特征研究可以为人工鱼礁的选址和设计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了解人工鱼礁水动力学性能需要首先研究人工鱼礁受水流作用时受力的情况和人工鱼礁内部及其周围流场的实际分布情况,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理论分析、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黑木敏郎与中村充在回流水槽中,观察和测定了圆筒形、四角形鱼礁模型周围水流的变化。Fujihara等运用数值计算法对设置鱼礁后的定常层流水域的流场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了鱼礁流场的上升流范围及分布特点。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鱼礁的阻流作用下,鱼礁下游的流场根据紊动程度可分为3个区域:紊流区、过渡区和未受扰动区。通透性礁体和非通透性礁体所产生的紊流区长度比和高度比均不同,通透性礁体的高度比小于1,长度比小于4,而非通透性礁体的高度比一般要大于1而略小于2,而长度比小于14。

合理的选址是人工鱼礁规划设计的基础。人工鱼礁投放区域的选择是否合理关系到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投放区域不当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损失,并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李文涛等认为人工鱼礁的选址涉及地质科学、海洋科学、气象科学、生物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需要考虑海洋物理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其中国家的海洋功能区划以及海底底质类型、水深、水流等因素在人工鱼礁的选址中是必须首先考虑的;王飞等根据水深、底质类型、地形坡度、生物密度、平均流速、离岸距离等影响人工鱼礁选址的因素,并根据各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建立了舟山海域人工鱼礁选址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式。

Tian对台湾省老鼠屿沿岸海区的五个预选礁区进行了综合性的选址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海底地形、地貌、底质特性以及海况,调查中使用了回声测深仪、旁扫声纳、重力岩心提取器、地质测试仪、GPS、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ROV(水下机器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

2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技术

2.1人工增殖放流技术

增殖放流是恢复渔业资源、优化水生生物群落结构、提高渔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其形式是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贝类等各类渔业生物的苗种来达到恢复或增加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资源量的一种方法。19世纪中期,美国、加拿大对红点鲑进行了移植孵化实验,后来又将一种溯河性鲱鱼从北美大西洋沿岸移植到太平洋沿岸,并形成了有价值的自然种群。挪威、英国、丹麦和芬兰也先后进行了鳕鱼和鲆鲽类的资源增殖工作。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栽培渔业”概念,并在濑户内海进行了对虾、真鲷、梭子蟹和盘鲍的放流增殖工作,至2002年,日本放流水产苗种已达83种。

长距离洄游的大麻哈鱼类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成效的增殖种类,前苏联、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先后进行了大麻哈鱼的增殖放流,放流数量每年高达30余亿尾,回捕率高达20%。目前世界上有94个国家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其中64个国家开展了海洋增殖放流工作。

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放流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展对虾增殖放流以来,已经开展了海蜇、三疣梭子蟹、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梭鱼、真鲷、黑鲷、大黄鱼、牙鲆、黄盖鲽、六线鱼、许氏平鲉等游泳生物以及虾夷扇贝、魁蚶、海参以及盘鲍等底栖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其中中国对虾的增殖和移植、海蜇的增殖、虾夷扇贝的底播移植等工作已初具生产规模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在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缺乏规范的增殖放流技术规程等问题。农业部下发了《全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总体规划(2011—2015年)》,规范和细化了各海域增殖放流任务,提出了渤、黄、东海及南海具体适宜增殖放流的种类,对45种经济物种的适宜放流海域进行了规划。

2.2多营养层次综合增养殖技术

多营养级的综合养殖模式(integratedmulti-trophicaquaculture,IMTA)是近年提出的一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海水养殖理念。对于资源稳定、守恒的系统,营养物质的再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由不同营养级生物,如投饵类动物、滤食性贝类、大型藻类和沉积食性动物等组成的综合养殖系统中,系统中一些生物排泄到水体中的废物成为另一些生物的营养物质来源。因此,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输入到养殖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可以把营养损耗及潜在的经济损耗降到最低,从而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纳量和经济产出。近年来,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针对浅海筏式、底播和岛屿的不同特点和增养殖对象的生态特征,研发了筏式贝-藻-参综合养殖、藻-鲍-参生态底播增养殖和离岸岛屿生态增养殖等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增养殖新技术。

3海洋牧场建设技术

海洋牧场(oceanranching)是一个新型的增养殖渔业系统,即在某一海域内,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人工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方法,将生物种苗经过中间育成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海,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并采用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和环境监控技术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其资源量持续增长,有计划且高效率地进行渔获。建设海洋牧场需要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如人造上升流、人工种苗孵化、自动投饵机、气泡幕、超声波控制器、环境监测站、水下监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是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

1978~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韩国于1994~1996年进行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海洋牧场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海洋水产资源补充,形成牧场,通过牧场的利用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利用极大化。美国于1968年提出建造海洋牧场计划,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建立起海洋牧场,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大型藻类,效益显著。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开发建设海洋牧场的设想,90年代又有学者对南海水域发展海洋牧场提出建议,并对南海水域进行了多项综合和专项调查,为开发建设海洋牧场提供了背景资料和技术储备。目前中国海洋牧场的开发还仅限于投放人工渔礁和人工放流,并且由于规模较小,形成的鱼礁渔场对沿岸渔业的影响甚微。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与评价

1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系统的监测

生态系统的监测是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信息的收集是决定恢复生态系统管理方式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可以确定修复工程是否向既定目标发展。因此,制定监测实施标准和规程对于复杂的监测活动十分必要,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区域海带修复计划中制定了海带恢复和监测规程,规程为参与潜水的志愿者列出了详细注意事项,以保证监测的一致性和精确性;全球海草监测计划(SeagrassNet)也制定了有关海草恢复的监测规程、野外取样和数据处理的注意事项、科学监测手册等。

监测主要分修复前监测和修复的长期监测。通过修复前监测,可以了解生境和生物资源的受损程度,确定现存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有助于确定恢复的目标和恢复方式。修复的长期监测是自修复计划正式实施以后对修复的全过程进行的监测,通过长期的系统监测可以对比修复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特点,便于准确确定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变动过程及变动方向。

2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的评价

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作用下,恢复的目标和效果可能会偏离既定的恢复轨道,因此,对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对恢复和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参数特征的变异性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也相对复杂。生态修复效果评价的主要方法有直接对比法(directcomparison)、属性分析法(attributeanalysis)和轨道分析法(trajectoryanalysis)。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直接对比法,即对比恢复的和自然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参数,包括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参数;属性分析法是将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属性转化为定量和半定量的数据,以确定生态系统中各属性要素的恢复程度;轨道分析法是一种正处于研究过程中但比较有应用前景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定期收集恢复数据并绘制成趋势图,以确定恢复的趋势是否沿预定的恢复轨道进行。

恢复的生态系统的评价标准较为复杂。从生态学角度,恢复的生态系统应包含充足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其能够在没有外界协助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正常运转,且具备能够应对正常环境压力和干扰的抗性。国内外在采用系统模型评价修复效果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Madon等提出了用于规划湿地恢复的生物能量学模型(bioenergeticsmodels),该模型可以用于评估不同环境条件下鱼类的生长情况,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该模型评估了河口湿地系统恢复过程中鲑鱼幼鱼的生长情况。Pickering等运用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益分析(CBA)和条件价值评估(CVM)等方法从生态学角度评价了人工鱼礁修复近海生态系统的潜力。

Pitcher等采用生态系统空间模拟技术(ECOSP-ACE)预测了香港禁捕保护区内人工鱼礁的资源和渔业的效益。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综合管理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管理是海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了解以及对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监测与研究。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管理应该从规划开始,一直持续到修复效果达到预定目标。管理的目标是保障修复行动和修复效果的有效性。近年来,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ecosystem-basedanagement,EBM)理念得到充分重视与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资源环境管理方式,其核心内容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该理念强调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渔业管理决策,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适应性管理(adaptivemanagement)是海洋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中强调的另一种管理模式,该模式承认恢复计划指定过程中无法预测某些不确定发生的事件,管理的目标是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不确定事件。该模式涉及附加恢复计划的实施,恢复系统中部分区域的实验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并行研究计划实施、评估整个过程有效性的实施等。适应性管理的模式广泛应用于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实践中。

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展望

海洋生境的退化与生物资源的衰退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在典型生境的修复、关键物种的保护、修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修复的综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对缓解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物资源的持续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生态高效型设施设备、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监测评价与管理模型、标准和规范等方面开展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相对较少,也是制约海洋生境与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这也必将成为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热点。

1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原理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原理是开展生态系统恢复计划的依据。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演替规律、功能群结构与功能、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依然是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

2生态高效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设施设备

生态高效型设施设备的研发是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基础。该领域未来工作的热点将主要集中在生态高效型人工鱼礁、藻礁与海珍品增殖礁的研发,资源与环境远程监测设施设备的研制,水下摄像与测量仪器的研制等方面。

3环境友好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新技术

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技术是实现预期修复效果的核心。未来研究的重点将集中在生境修复与生物资源养护关键物种的筛选与功能群构建技术、碳汇渔业新技术、海洋牧场构建技术、智能型远程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等方面。

4海洋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监测、评价与管理模型

篇6

没错,追风溯水透骨寒,这是完成极地潜水无法绕开的挑战,同时寒冷换来的回报也相当丰硕。极端寒冷的环境就是瑰丽多彩的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并且是一种辽阔的壮丽。19世纪上半叶,威廉・斯科斯比(William Scoresby)在探索东格陵兰岛的时候写道:“展现在眼前的,通常像一幅宏伟而有趣的太虚幻境。”当你把“幻境”定义为“现实与虚构如梦境般交替出现”的那一刻,斯科斯比对极地环境的描述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极地的地貌、海洋、冰川,以及色彩的鲜活和怪诞,恐怕在世间找不到第二处所在。

极地潜水幻境

南极半岛上,极地的这种二元性美感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条1500公里的狭长地区从南极大陆向南美大陆延伸,分割点是人类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一个海峡―德雷克海峡。在地球的其他任何角落,人类都再难寻觅到如南极半岛一般的幻象:完完全全是大自然赋予的美,见不到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同时又原始又粗犷。这就是南极,肆野得如此淋漓尽致。

如果你能成为其中一个幸运儿,来到地球上的这片神奇海域,在令人身心愉悦的无边蓝色海洋中潜上几回,“幻境”将在你周遭成为现实。你到时恐怕就很难再弄明白自己身在何处,很难分清四周的真实与虚幻。无瑕的蓝天柔软地垂挂在冰山上,这种蓝精致地倒映在镜面般的海面上。惟一能够打破这幅蓝色画布的,也许就是海面上漂着的那些浑然天成的冰山。光从各个方向投射过来,豹斑海豹乱哄哄地跑来跑去,座头鲸在远处喷出水柱……这就是你下水前会看到的景象。

当然,若是整个幻境万籁俱寂、显现出另一种特性的时候,就让极端寒冷的壮丽变得触手可及。极地始终让人感到虚无缥缈,南极半岛的天气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让潜水者措手不及,甚至对人类的生存都存在巨大威胁―但这种不确定性也是南极生存哲学的一部分。毕竟,如果你来到南极,只为了体验梦境般的蓝天和平静的海面,你难道不会稍微觉得血本花了、到手的货却缺斤短两吗?来到南极就是要体验它的全部,你要学会融入其中,你要成为它的一部分。下水时,冰冷的浪花和迎面而来的寒风清楚地告诉你它们代表着极地。

在你潜入水平面以下之前,你所见的南极是包罗万象的。然而,待你完成冰水交融的第一跳后,拥抱你的才将是最真实的南极:寒冷又将到达一个全新的层次。这种寒冷是你的身体无法适应的,需要你拼尽全力去忍受。你之所以选择忍受,是因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一刻你有机会融入南极这个独一无二的原始的濒临消失的海洋生态系统。

4000万年前德雷克海峡出现,南极半岛就此形成。这次的地壳运动对生态环境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海峡的形成直接引发了之后地球的一大洋流,即南极绕极环流。南极绕极环流经过南部海域,围绕整个南极洲,被誉为全球最强的洋流。环流搭筑起一道海洋屏障,将南极洲与温水海域及以北地区的空气温度隔开。因此,南极形成了地球上绝无仅有的生态系统,进化出一种特殊的环境状况。

南极生态系统

南极绕极环流与大部分南极大陆分离,沿着南极半岛西部的海岸线运动,海底地形使得洋流直接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绕极环流有效地向南极半岛以西这片海域注入温暖而富含养分的海水。整个生态系统因此受益,洋流为在此存活的生物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也是极地潜水的乐趣之一。另一个乐趣在于,在这里你有机会见到一个举世无双的生态系统。半岛周围海域不存在破壳式捕食者,例如蟹类、鲨鱼,这增加了南极潜水的独特性。为什么南极没有带厚壳的有机体?因为生物在南极的环境下压根儿不需要这样一层保护壳。在这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中,遍布软珊瑚、被囊动物、海绵动物和海星。这给南极海域带来更绚丽的色彩,绚丽到人们难以相信这居然就是极地。缤纷的水底世界,无疑就是南极这位大自然艺术家的天然调色板。暖色调的海床丰富了南极世界中无尽的蓝与白。惊喜无处不在,极端寒冷这点小事,那时已不值一提。

在今天,南极半岛成为这颗星球上海水温度上升最快的海域。暖流扩张之快、随之而来的影响之大,举世震惊。在过去50年里,南极大陆上空的气温已经上升了5~6℃,海平面温度也提高了将近1℃。在数值上看,人们可能觉得不以为然,但是其实际影响却是致命的。有人发现帝王蟹和蜘蛛蟹已经开始出现在南极半岛。水温的升高(哪怕是微弱的)有利于它们的繁殖和生存。

类似帝王蟹这种捕食者的到来,预示着南极半岛的灾难即将来临。长期在此生存的生物已经进化成为不需要坚硬躯壳保护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此刻的改变让原本柔软的南极半岛显得更加不堪一击。它们都将成为捕食者的目标:在海床上爬行的巨大海星、比人类还长的蠕虫、保持着史前外形特征的等足动物、始终那么可爱的海参……这么一来,南极半岛将不再拥有地球上最特别的海洋;随着海洋温度的持续上升,消失了数百年的捕食者卷土重来,并可能最终占领这片海域。

破壳式动物的入侵,无疑仅仅只是南极半岛变暖引发的众多巨变中的一个。南极特色的生态系统正在改变,只可惜并非朝着好的方向改变。神赐的无脊椎动物正在逐渐减少,这对潜水者来说是个遗憾。原本希望探寻奇幻的南极海洋世界的他们,最终看到的,却是一片危机四伏的海域。

浮冰危机

科学家每年都目睹南极半岛周围海域中冰川的消逝:冰川覆盖的海域面积在减小,冰川在消融,冰架在塌陷。在南极半岛上四处走走,你会听到轰鸣般的破裂声,冰正从冰川上断裂;声音持续时间之长恐怕连雷鸣也无法匹敌。毫无疑问,这样巨大的声响是对人类响起的警钟:挽救南极半岛的命运已迫在眉睫,丧钟为谁而鸣?

海上浮冰是南极半岛海洋生态系统的血脉生命线。它的消逝,影响着食物链每一层级的生物―从微型浮游生物到巨型捕食动物,无一幸免。在过去50年里,浮冰每年存在的天数减少了90天(引用自2010年斯科菲尔德的论文),每一天的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构成极大威胁。这种冲击是多方面的,十分复杂。南极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这是自然赋予的宝藏。在许多人眼中,海豹、企鹅和鲸鱼是南极的象征。这些生物,也成为了人们不畏险阻跨越险恶的德雷克海峡来到南极的一大理由。追寻并亲眼见证那些会令你终生难忘的时刻:在面对着勒梅尔海峡的壮阔冰山间,一位座头鲸母亲摆动着身姿;或是与一只豹斑海豹面对面,它的头霸道地转过来,直勾勾地凝望着你。这些瞬间会成为你饭桌上一辈子的噱头。

最有趣的故事(或许也有些人)之一要数一群被追逐的企鹅。巴布亚企鹅现在主要生活在南极半岛的北部。在企鹅大家族中,它们是不多见的能在水中纵向跳跃的一支。学术界认为,这种跳跃与在水中运动的能量效率有关,企鹅跳出水面以获得新鲜空气。黑白两种颜色不断在眼你前闪动,令人心情愉悦。大多数企鹅在跳上它们的“陆上殖民地”时并未察觉,一只豹斑海豹正守株待兔。观察力较强的企鹅会发现这个情况,这意味着一出好戏即将上演。

这简直就是一场企鹅激情秀!企鹅发现海豹后会四处逃窜,这时你眼前晃动的黑白两种颜色犹如焰火一般。原本平静的冰面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企鹅们疯狂地四下逃命。如果其中一只企鹅没有那么聪明或动作不够快,那么它回到自己领地的希望就比较渺茫了。海豹也会为此时已经足够精彩的画面再增加一点趣味,在对企鹅发起围捕时它变得不像往日那般温和。海豹在冰面上不断拍打着那只不幸的企鹅,接着剥皮、拔毛。海豹这般残忍的本性说明,能领教到它这一面“风采”的南极游客少之又少,这些目瞪口呆的人类正嚓嚓地按着快门,试图捕捉这一残暴的画面。这到底是血腥残忍还是物竞天择,各花入各眼,只能由各位被迷住的看官自行决定了。随着这片地区气温和水温的持续上升,复杂的食物网可能被彻底打乱,这样“出于本能”的捕食画面也会随之变得愈加罕见。

我们十分清楚,等待着南极半岛的未来,将会是浮冰的不断消逝。食物网的破坏随之而来,那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必将难以维系。后果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仅是一个小小的生物体就能意识到。

小小南极虾

如果浮冰可以被视做南极半岛海洋生态系统的血脉生命线,那么南极虾就能成为这个系统的核心。南极虾是一种类似甲壳动物的虾类,身长约六厘米;它们不幸成为南极变暖的受害者。南极虾如果从这个生态系统中消失,斑海豹将不复存在,“巴布亚企鹅焰火”也再难出现,南极潜水的乐趣也削减大半。南极虾在这张庞大的食物网中显得毫不起眼,但它却是地球上最大的蛋白质资源。

南极虾以捕食浮游生物为生,在浮游生物捕食者中,南极虾已经算是个头较大的了。在大多数海洋食物网中,微型浮游生物和六厘米长的甲壳动物之间往往还有几种生物。但只比浮游生物高一级的南极虾储存的能量十分巨大。南极虾本身族群庞大,重量高达两百万吨,覆盖了450平方公里的海域。南极虾这种小生物维系了整个南极半岛的生态系统,这个事实显而易见。

航行在美丽的南极地貌间,你可能会看到一片染成粉色的海域,那就是一群南极虾。如果你的旅程囊括了企鹅栖息地的观光,或许能见到更清晰的画面:刺鼻的鱼腥味扑面而来,这种南极虾的浓重气味来自粉色的企鹅粪便。南极虾是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和阿德利企鹅的最主要食物来源(这几种企鹅全都栖息在南极半岛,常在夏天出现),后两种企鹅的数量递减被学术界认为主要是由于浮冰和南极虾的减少。从南设得兰群岛延伸至南极半岛的海域中,帽带企鹅和阿德利企鹅的数量已经在过去30年里剧减了50%。

浮冰和南极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没有了浮冰,南极虾就无法顺利繁殖。浮冰扮演着南极虾幼体的保护者这一重要角色,为它们提供躲避捕食者的庇护所,浮冰下浮游生物的沉积还给这些幼体提供丰富营养。如果南极半岛的变暖程度得不到有效缓解,那么浮冰将无法在冬天形成,南极虾的数量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减少。加之人为捕捞南极虾的活动日渐猖獗,多国争先恐后地争抢这一富含能量的健康食物(也许你就曾经在你们国家健康食物商店的柜台上看过南极虾油),南极虾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险境。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1970年后,南极虾数量已经减少80%。这一现象已在南极半岛生态系统中造成了严重的连锁效应,阿德利企鹅的数量变化就是一个例子。只有少数几种生物正在努力适应这样的变化,巴布亚企鹅就是其中一种。这主要是因为巴布亚企鹅的生存并不依赖冰(它们的繁殖在没有冰的海滩上进行,日常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海中觅食)。另一原因来自它们的生活特征:达到性成熟的年龄较小,繁殖能力较强。这两点使它们成功地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在剧烈的环境变化面前,这种适应能力还能持续多久?我们将保持关注,但前景似乎并不乐观。

篇7

一、引言

2012年6月21日,中国国务院批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统一管辖位于中国南海区域的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所有岛礁及附近海域。中国政府设立三沙市,重申了对南海诸岛的,强化了在南海区域的行政存在,对南海实现有效管辖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南海所辖海域和岛礁的管理、开发、保护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数百个岛、礁、沙、滩和暗沙等,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约900千米,南北长约1800千米,岛屿面积约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总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城市。三沙市岛礁面积狭小,自然环境恶劣,经驻岛军民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长期缺乏有效行政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机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设施缺失、资源利用及建设开发无序等原因,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三沙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三沙市建制升级仅仅四个月,三沙市市委、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将以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加强三沙生态环境保护。《意见》对三沙的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和规划,所有工作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并经常开展生态环保巡护执法。仅2013年就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巡护28次。建立了永兴岛现代化环卫站,实现永兴岛环卫工作常态化管理。实现永兴、赵述、晋卿、鸭公、银屿等岛礁太阳能发电入户。开展“绿化宝岛”植树活动,在鸭公、赵述等岛植树3500多棵,赵述岛400米水下人工礁体工程完工,实施了4次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海域动态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永兴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厂即将安装建设。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生物资源日趋减少;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渔业资源退化严重等方面的问题。

二、三沙市管辖岛礁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

根据《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三沙市所属海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优良,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满足功能要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该年度中,海水和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优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良好;海草床生态系统保持健康状态;主要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良好;海洋自然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未发生赤潮灾害、海上溢油或化学品泄漏事故。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和大气引起的自然灾害较往年轻,却仍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损失”。虽然三沙市海洋环境质量整体较好,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多年来由于对南海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保护力度不足,加之周边国家在争议海域掠夺性的开采,导致南海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经调查,笔者认为三沙市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平面上升威胁岛礁安全

南海岛礁安全主要受海平面上升与人为因素两方面的威胁。在海平面上升威胁方面,国家海洋局的《2012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三沙市海域海平面1993年至2012年的上升速率达到了每年4.9毫米”。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表示,“海平面上升对低海拔岛礁尤其是南海部分岛礁构成严重威胁,南海部分岛礁在时只有很小部分露出海面,海平面上升造成这些岛礁消失将严重威胁我国海洋权益”。南海岛礁的部分或全部“消失”会使我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海域的范围改变,进而可能会加剧南海现存争端。在南海,我国与海上邻国存在着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纠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更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南海岛礁。

在人为因素方面,由于长期存在的岛礁争端和海域划界矛盾造成我国对于南海部分岛礁管理不利,这些岛礁面临着资源过度开发和海洋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等问题的困扰。例如,南海某些岛礁往往成为南海周边国家军事演习中的“靶子”,岛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外,海岸开发、油气勘探和破坏性捕捞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资源开采活动,对南海岛礁的破坏也不容忽视。

(二)生物资源日趋减少

南海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三沙岛屿(主要指西沙群岛)植物资源丰实,岛上的植物共有80科211属,296种(含变种),其中资源植物有283种,占种总数的95.6%,以食用和药用的种类较多。三沙海域海洋动物品种繁多,主要有腔肠类、棘皮类、鱼类、虾类、贝类、爬行类、哺乳类等。其中腔肠动物珊瑚虫就有110种和5个亚种,占全国珊瑚虫种数的一半以上;鱼类有2000种左右,其中经济鱼类约800种,价值高的有200多种;珍贵水产品还有珠贝、海螺、鲍鱼、海参、海胆、龙虾、海龟、玳瑁、抹香鲸等。岛屿陆生动物主要是海鸟类,有鲣鸟、鹭、鸥、军舰鸟等60多种10多万只”。由于不合理的开发等原因,生物多样性锐减,有些种群已成濒危,个别种类已经灭绝。例如座头鲸、蓝鲸、长须鲸等目前已基本绝迹,南海沿岸红树林面积减少约一半,珊瑚礁数量减少约70%等。南海生物资源日趋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日趋严重的陆源污染,改变了海洋生物生境,导致赤潮等灾害的频繁发生。一类是对于渔业资源、珊瑚礁等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岛屿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西南中沙群岛有户籍登记人口为216户、276人、常驻人口约900人。虽然常驻居民极少,但是三沙市所辖的南海诸岛受人类活动干扰少,多处于原始状态,生态稳定性较为脆弱,环境容量十分有限,人类活动易造成影响。岛屿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通过垃圾船运转回海南岛集中处理,产生的生活废水需要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因此,三沙市岛屿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事关三沙市生态环境大计,而妥善处理三沙市居民垃圾又需要较高的成本。这些都是三沙市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油气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与运输风险严重威胁南海海洋生态环境

南海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已发现有37个沉积盆地都具有聚油气的良好地质条件。有关专家估算,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个油气田,其中12个可能成为大型油气田,蕴藏的油气资源储潜量为700多亿吨。其中,石油储潜量为292亿吨,天然气储潜量为58万亿立方米。南海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一直以来是南海周边国家和区域外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性海洋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末南海油气资源被发现以来,南海周边国家例如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具备先进技术与海上石油开采能力的发达国家联合开采南海的油气资源。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在南海的外国油气公司达到200多家,开发的油气田多达2000多口,每年从南海抽走的油气资源有数亿万顿。如此大范围、高强度、掠夺式的油气资源开采必然会给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在油气勘探环节,开采船舶的废水,钻井的泥浆、钻屑,海上油井井喷或泄露,炼油厂排污等,在石油运输环节,海上石油泄露风险等,都对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更应该注意的是,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国际航运通道之一,“每天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400多艘船舶穿梭其间,其中石油、液化石油气运输总量占世界的1/2和2/3”,这对南海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威胁。

(五)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南海珊瑚礁星罗棋布, 从近赤道的曾母暗沙(~4°N),一直到南海北部雷州半岛、涠洲岛(~20~ 21°N)及台湾岛南岸恒春半岛(~24°N)都有分布,包括环礁、岛礁和岸礁等多种类型。三沙市所辖西、南、中沙群岛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胜认为,珊瑚礁对维护海岸稳定、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持海水洁净、减轻地球温室效应等具有巨大作用,因而被称为“海上长城”。再者,由于西、南、中沙群岛远离中国大陆,许多岛礁都是珊瑚造礁形成的,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保护珊瑚礁显得尤显重要。然而据生态监测结果显示, 南海珊瑚礁在过去几十年来处于急剧退化之中。“西沙群岛永兴岛珊瑚覆盖度从 1980 年的90%下降到 2008~2009 年的10%。”《2012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表明:“2012年,对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岛、石岛、北岛、赵述岛和西沙洲等5个海域的珊瑚礁进行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西沙群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2005年至2012年西沙监控海域的珊瑚覆盖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2年造礁石珊瑚覆盖度平均值为2.37%。”眼下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及遭人为破坏现象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剧的人类活动及全球变暖的影响。海水遭受污染、长棘海星蚕食、渔民滥采珊瑚、炸鱼及不规范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及水温持续过高的自然原因,均对珊瑚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威胁。

(六)淡水透镜体破坏严重

西南中沙群岛为海洋型海岛,除了西沙群岛的高尖石为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熔岩露出海面为火山岛外,其余全部是珊瑚岛礁。这些珊瑚岛礁上没有可供饮用的地表淡水。地下的淡水透镜体就成为珊瑚岛礁上宝贵的淡水资源。珊瑚岛礁是由珊瑚和其他造礁生物在长期地质年代中营造而成的海底隆起构造,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和有暖流经过的洋面。这些地区雨量充沛,降雨部分被植被截留、蒸发或径流流失,部分渗入地下形成漂浮于海水之上的淡水水体,其形态中央厚,边缘薄,宛如一枚透镜,称为淡水透镜体。各岛礁上淡水奇缺,岛上军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大陆船只补给和降雨储水,岛屿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活用水之一。永兴岛等岛屿受地质构造和海水渗透的影响,淡水资源匮乏,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及无序开发,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和一定程度的破坏。淡水透镜体是可再生资源,但其十分脆弱。降雨回补,会促其再生,但抽取和渗漏又会使其缩小,如果开采量和开采强度过大,会使海水上涌击穿淡水透镜体,从而将一个大的淡水透镜体分裂成两个或多个小淡水透镜体进而使淡水贮量大大减少,导致地面植被枯死,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三沙市市长肖杰表示:“三沙要力争在2014年实现海水淡化设施全面覆盖有居民岛礁,2015年永兴岛不再提取地下水。”现在三沙市正着力通过加强船舶补给与加快海水淡化厂的建设多种方式解决三沙岛礁淡水使用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对三沙市岛礁淡水透镜体的破坏,保护三沙稀缺淡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七)渔业资源退化严重

南海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极具多样性的海洋生态系统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同时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商业渔场之一,也是周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南海已知鱼类多达2321种,分别隶属于3纲、35目、236科、822属,是世界上海洋鱼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之一。南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南海渔业资源的过度无序捕捞,正在使南海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状况令人担忧。近年来,由于周边国家逐渐采取一些限制性的措施,南海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有所缓和。时至今日,整个南海海域除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附近部分渔场还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外,其余包括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北部湾渔场、西沙海域渔场、南沙海域渔场在内的各大渔场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都已大幅下降,部分资源品种趋于枯竭。南海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长期悬而未决导致南海周边国家彼此孤立,甚至相互矛盾的南海渔业政策,正日益损害南海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南海保护海洋渔业资源面临的最大困难。此外,三沙渔业养殖业本身对于南海的生态环境也有较大的影响。海水渔业养殖因对海域资源的超负荷利用及海产养殖和滩涂养殖废水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水体中有机物积累,营养盐异常补充等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除以上七种情况外,三沙市过分依赖柴油发电提供能源、南海愈发频繁的军事演习等都对南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三、三沙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面对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三沙市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保护优先、有序开发的原则,把生态保护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三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三沙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从前文列举的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可以看出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针对三沙岛礁及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法规、标准

世界很多著名岛屿在开发时都特别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对岛屿经济体尤为重要。世界著名海岛,例如韩国济州岛、美国夏威夷、日本冲绳岛、印尼巴厘岛、毛里求斯等岛屿,在发展岛屿经济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这些海岛发展旅游业的生命线,也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例如,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发展经济确立环保先行原则,使农业、渔业、旅游业发展有良好的环境基础。毛里求斯设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加强对周围珊瑚群及海洋生物的保护。韩国济州岛为保护环境,采用了利用GIS(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地下水保存管理系统。日本冲绳岛通过建设大坝,保证海岛淡水资源的供给。马尔代夫通过为每一个度假岛屿确定容量标准,来保护岛屿生态环境。因此,结合世界著名岛屿生态环境保护经验,三沙市应将生态环境保护长期视为三沙市发展的生命线。同时,要坚持规划先行,尽快编制三沙市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在发展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完成后,再行编制南海海洋产业、资源利用、海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岛屿开发、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各规划。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应该按照规划行事,坚决杜绝随意修改规划的行为。此外,要制定严格而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准入标准。并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各项标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战略。

(二)多渠道加强岛礁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南海岛礁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军事战略、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三沙市应克服困难,尽最大可能有效保护和控制南海岛礁。三沙市应积极探索与南海周边国家采取区域合作、共同保护的措施来保护南海岛礁不被人为破坏,其次针对海平面上升对南海岛礁的威胁,应积极通过建设防潮海堤、构筑防护网、防波堤甚至培养珊瑚虫等措施来对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潜在威胁。

应减少对于岛屿地下淡水资源的利用,减少对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破坏。积极通过建造“三沙一号”等大型补给船运输淡水和建设海水淡化工厂等措施彻底解决对于岛屿地下水的依赖。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冲绳岛建设大坝收集储存淡水的措施,结合三沙岛礁具体实际,因地制宜收集雨水等淡水资源,确保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停止开采地下水的目标。

应合理开发三沙岛礁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海岛土地资源,合理填海造地,严格填海造地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和强度。统一规划三沙各岛屿土地资源的利用,整合海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南海渔业资源。南海渔业资源的合作开发不仅是避免当前频繁发生的南海周边国家渔业纠纷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防止对南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的必要措施。渔业合作的顺利开展也将为南海划界及岛礁争端的解决奠定一个良好的互信基础,有利于争端的最终解决。应加强国内渔业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休渔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加强渔具渔法管理等资源养护。

提高科技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改变三沙市以往以柴油发电供应岛屿电力的状况。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综合利用常规能源、太阳能、储能、发电机尾气综合利用等多种能源技术,逐步形成具有三沙特色的能源供应系统,将三沙市打造成节能低碳示范城市。

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对于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下,应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加强执法巡航,保护南海油气资源。加强与沿海国家合作,缓解沿海各国掠夺式开采的现状。此外对于国内企业对南海油田的开采,应尝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政策补偿、资金补偿、生态税收等途径鼓励开发企业在开采时积极保护南海生态环境。

(三)加强岛礁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永兴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建设,使永兴岛全岛污水都能够统一净化,并提高污水净化标准,保证生活污水排放达标,并使得净化后的污水有更多的用途。加快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与离岛处理,加快西沙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后期建设,逐步使其他小岛的垃圾处理也达到常态化运作。加快“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的建造,确保2014年底投入运行。加快永兴岛海水淡化厂投入建设,彻底解决永兴岛及附近海岛淡水资源的问题。扩大绿化宝岛活动,扩大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范围与面积,持续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风固岛活动,增强三沙岛礁抵御风浪等自然灾害侵蚀的能力。此外,所有海洋与海岸工程建设过程中都应坚持“环境准入不降低、生态功能不退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不突破”四条原则。

(四)加快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三沙市成立前,海南已在西南中沙建成了六个海洋生态保护区。三沙市成立以来,正在筹建海南三沙群岛热带海洋动物保护区、三沙珊瑚礁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三沙市应继续争取国家及海南省政府支持,设立更多的自然保护区,尤其是珊瑚礁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加大对珊瑚礁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南重要的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保护珊瑚生态系统,加大海洋生态环保投入,建立珊瑚礁监测网,通过人工繁殖法螺苗种放流增殖的办法,保护珊瑚礁资源等,力保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安全。

加强保护三沙市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加强调查和监测,重点对濒危物种采取就地或移地保护措施。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实施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增殖。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共同维持南海生态平衡。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修复范围,积极推进对一些被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尤其是岛礁的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岛屿植被,保护海岛安全。

(五)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准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未通过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加强海上执法能力建设,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保障。三沙设市后,海上经济活动日益增多,但非法旅游、盗采文物、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加强海上综合行政执法,提高海上快速救援能力极为必要。建立生态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与应急联动机制,以便迅速、合理处置南海溢油、海上石油平台泄漏、赤潮、台风等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西、南、中沙海域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及时监测通报和环境公报,掌握三沙生态环境基本状况,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六)科学发展三沙生态旅游为三沙环境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海洋生态旅游是海洋资源环境循环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海洋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感受、体验、探险、科研和教育等,与其他海洋产业,如传统渔业、捕捞业、近海养殖业和海上油田开发等相比,其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较低。在维持海洋生态环境系统平衡和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广泛普及海洋环境知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和自觉性,达到旅游与环境相互促进的效果,而且以良性发展的海洋生态旅游业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海洋产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也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另外,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综合化的海洋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鉴于三沙生态环境容量还十分有限,三沙市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高起点、精品化路线,逐步发展。

(七)发动岛民和社会力量参与三沙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生态环境,人是关键,三沙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离不开驻岛居民的参与。三沙市应在为数不多的居民中广泛宣传、普及三沙生态环保知识,树立起广大居民、渔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美丽三沙”的建设当中来。例如,鼓励、发动渔民,积极承担责任,一起植树,参与绿化宝岛建设。此外,应充分利用三沙在国内的重大影响力及重要的战略地位,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到三沙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龚子同,张甘霖,杨飞.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02).

[2]王淼,段志霞.关于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8(03).

[3]焦双健,李龙飞.关于三沙市海岛工程建设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4]苏纪兰.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性[J].科技导报,2013(16).

[5]张湘兰,胡斌.南海渔业资源合作开发的国际法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

[6]苗丽娟,王玉广,张永华,等.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03).

[7]唐议,邹伟红.海洋渔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管理的探讨[J].海洋科学,2009(03).

[8]余克服.南海珊瑚礁及其对全新世环境变化的记录与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08).

[9]张莉.论南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03).

[10]乌兰.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10).

[11]袁建军,谢嘉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研究概况[J].生物学通报,2001(05).

[12]杨振姣,姜自福.海洋生态安全的若干问题――兼论海洋生态安全的涵义及其特征[J].太平洋学报,2010(06).

[13]于敏,那杰,关春江.三沙市发展海洋生物质能源构想[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s1).

[14]付海梅.三沙市与中国南海海权[J].学理论,2013(21).

[15]吴瑞,王道儒.三沙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2).

[16]曾祥山,韩福光,郑锦荣,等.三沙市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2012(10).

[17]海南省人大常委会三沙市专题调研第三课题组,杨斌.三沙海洋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呼唤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三沙市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情况调研报告(摘要)[J].海南人大,2013(01).

[18]刘家沂.生态文明与海洋生态安全的战略认识[J].太平洋学报,2009(10).

篇8

第二,海洋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治政的基本方针,因此海洋管理也应当依照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管理,但长时间以来海洋管理法律制度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首先,海洋管理法律主体不明确,国家海洋局工作重点内容集中于海洋科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还有很多管理职能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其次,海洋管理法律责任不清晰,海洋管理关系到众多利益主体,各个主体都各自为战,相互间无明确的法律制度约束。再次,我们仍然还未制定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适应的法律机制,在健全海洋管理领域法律机制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第三,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虽然人们对建设绿色海洋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仍然对海洋知识匮乏,对海洋现状了解甚微,海洋保护意识薄弱,对海洋生态保护在今后社会发展中地位认识不深刻,仅仅考虑现阶段所获取的经济利益,殊不知一旦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活将遭受灾难。所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实现绿色海洋经济发展是我们必走之路,这样才能使海洋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得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建设以及海洋生态保护意识的构建贯穿于整个海洋管理过程。

二、实现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随着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增长,海洋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遭遇到了严峻挑战,要想保证广东省海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制度、技术、思想以及生态结构等多个方面对广东省海洋经济进行引导和管理。

第一,编制未来海洋管理规划,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机制。首先,海洋管理涉及众多环节及主体,各个活动主体间又有着必然的利益关系和矛盾。如果我们只从局部出发,仅仅关注自己的开发利益,就会左支右绌,不能使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赢。海洋资源的开发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分析、缜密设计的基础上,正确的规划海洋产业开发的方向,在保证海洋经济良好的发展前提下,也使得海洋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两者之间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在经济、行政、法律、社会和环境等各个领域有着健全的、全新的海洋生态保护政策,引导渔民规范用海,遵守海洋管理政策,合理的开发海洋资源,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将海域使用管理政策贯彻到乡镇、农村,让更多的基础群众能根据政策,合理规范的开发海洋资源,进而达到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海洋生态自然修复。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海洋经济发展也要有较强的科学技术和高端的技术装备支撑,以保障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二者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统一发展,在两者不断相互影响过程中,我们应该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导下,使海洋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得到恢复和增强,进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利益。同时,对于已经造成海洋生态污染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污染的治理,海洋污染会造成鱼类减少、海洋物种濒危等严重后果,关系着人类生存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治理海洋环境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海洋污染主要来源工业废水排放、石油开采、海水养殖以及各类船只污染等方面。针对各类污染,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及时治理海洋污染,走向绿色海洋。

第三,树立海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是我们生活的真正基础,我们呼吸的空气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首先,要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我们应当发挥当下网络以及社会舆论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类倡导海洋环保意识,让我们人人对海洋环保有认识、有了解。一方面,通过我们的不断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深化海洋生态教育,让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学校教育建设的一部分,做到人人爱护海洋。其次,树立“陆海一体”理念。海洋经济开发是陆地经济的很多部门在海洋空间上的延展,不仅仅是海洋管理的一个或几个部门的职责,是很多部门及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当改变“重陆地、轻海洋”的观点,以海洋经济拉动陆地经济,二者统筹发展。

第四,建设海洋生态旅游文化产业,推动绿色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海洋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广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海洋旅游是广东省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广东省海洋资源有着众多的自然海洋风景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具备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我们应当加强海洋旅游产业建设。海洋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涉及众多环节,不管是项目的前期调研、工程开工还是后期的项目维护及宣传,都涉及到政府和企业,以及当地的民俗、人文等因素,因此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时刻以实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出发点,走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产业关联到旅游消费者的衣食住行,这些需求涉及到食品、交通运输、船舶等领域,进而推动了整个广东省经济发展。

篇9

生物多样化指的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化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生物多样化管理政策、生物多样化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并保持生态平衡的审计活动。

一、实施生物多样化审计的必要性

(一)生物多样化是人类更好生活的要求

地球上的生命依存于自然,人类需要从自然的多样化中得到资源,如水资源和食物资源。同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经济机遇。保护生物多样化就是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生物多样化的消失最终将导致人类的消失。

(二)生物多样化审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又不损及后代人满足他们发展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战略决策。生物多样化审计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的国家,对生物多样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化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三)生物多样化审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是一个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系统,任何对环境的一个部分有影响的事物都会影响整个环境和其他生物的多样化。生物多样化审计的开展,有利于有关部门更好地实施生物多样化管理,达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效果,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生物多样化及现状

(一)生物多样化的现状

1.我国生物多样化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从而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多样性主要有四方面的特点:物种丰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经济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多种多样。

2.目前生物多样化面临的威胁主要有五种

(1)栖息地的改变、消失和毁灭。研究披露,城市化、森林退化和农业扩张严重地加速了栖息地的消失。由于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和栖息地的破坏,使得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已经退化或改变。大规模的栖息地由于自然原因、公路建设和其他人类活动而分化成小区域,使得受隔离物种繁殖困难,因而无法自然地传承下去,这也使得栖息地的质量退化。陆地内水生态系统会被大坝、水库、引水、排水、运河和洪水控制系统人为的改变或破坏。

(2)外来侵略物种(生物侵略)。引进的外来物种是指由人类活动故意或者无意引起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从它们原来的分布地点被引到外地。外来入侵物种可导致:本地动物和植物感染病毒和牺牲;改变当地的栖息地,使得本地生物不能生存;比本地物种繁殖的速度快,通过侵占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抢夺它们的食物来将他们驱出栖息地。专家们指出,外来入侵物种是导致生物多样化消失的第二大原因,它们将导致本地生物的灭绝。

(3)过度开采。随着人口数量突破60亿,对空间和食物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开采自然资源的方法正在被新的技术代替,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另外,非法的资源开采,如非法的伐木、捕鱼和偷猎,也给环境及其生态系统造成新的负担。

(4)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物种的健康,污染物随着水和空气飘离得很远。过渡的营养化对生态系统的营养圈、功能、物种带来负面的影响,那些对营养水平要求比较低的物种会受到伤害。超营养作用、营养污染、水污染物对很多水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进而影响着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水中和陆上的污染严重地影响着物种的健康,对生物多样化造成破坏。

(5)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很多动物、植物和它们的群体在气温最适合它们的区域生存和繁殖发展,即使是小小的气候变化也会对它们造成影响。当今气候变暖的速度比过去10 000年的任何时候都快。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化造成重大的影响——造成物种的灭绝和栖息地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的升高,这会对敏感的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包括红树林、珊瑚礁和湿地其他的威胁包括生物技术、农业方法、沙漠化、生物剽窃和物种的非法交易。

(二)我国的生物多样化管理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性生物多样化保护的行动,早在1992年中国政府就参加了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在《公约》上签字,继而,中国政府批准通过了这个《公约》,并履行承诺的义务;还在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下成立了国家履行《公约》的工作组,协调我国履约工作的进行;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完成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报告》,并正式。同时,加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的法规建设,并陆续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有关生物多样化保护的工程,为中国生物多样化保护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篇10

科学界不久前才意识到海洋酸化对生态系统的巨大影响,相关的研究也才开始不久。然而正如科学界所认识的那样:“海洋酸化因人类活动导致,反过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

无法继续从海洋获取蛋白质

海洋酸化对经济的影响很难准确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影响将会非常巨大。海水pH值下降将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食物供给、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

据估计,珊瑚礁对于全球海岸线的保护价值如果用金钱来衡量的话,每年高达90亿美元;海岸线保护价值再加上珊瑚礁支持的渔业生产价值,每年达300亿美元。海洋酸化对保护海岸线的珊瑚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并开始影响到商业、休闲渔业、旅游业。随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人类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将随之产生变化。所以,海洋酸化不仅仅是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要面对的问题,更是人类要面对的严峻问题。

全世界有十多亿人将海洋食品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和就业都依赖于海洋中的鱼类和贝类。一些岛屿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珊瑚礁。例如,加勒比海岛国多巴哥在2006年珊瑚礁旅游的直接收入,就占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5%,增加的间接收入总额达GDP的30%。如果失去珊瑚礁旅游,多巴哥的经济将缩水三分之一,许多人将会失去工作。

虽然海洋是全球性的,但海洋酸化对地区和物种的影响并不一样。仰赖于软体动物(贝类、鱿鱼等)的渔业,如新英格兰渔业,可能遭受更大的冲击。海洋酸化对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渔业影响可能不大,因为软体动物只构成那里渔业生产的一小部分。

海洋酸化对一些以海鲜为主要蛋白质来源的岛屿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一些预测模型表明,海洋在未来90年里,碳酸盐将越来越少,大多数钙化生物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到碳酸盐含量较高的热带水域中。但即使热带水域的碳酸盐含量,今后也将远低于现在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热带地区将同时面临海洋酸化和饮食蛋白质需求的压力。这些压力同时伴随其他环境压力,如气温上升和环境污染等,人类社会将不堪重负。

海洋酸化不会导致海洋生物完全灭绝,一些能够承受高酸度环境的海洋生物甚至可能更加繁荣,但物种数量会减少,某些特定区域的物种构成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州海岸附近,海上涌洋流给近海地区带来更多的酸性海水,导致贝类产量急剧下降。同时,伴随着附近海岸地区pH值的下降,原先以贻贝和钙化藻为主的海洋生物群,已被当地人并不喜欢食用的非钙化藻和不需要构建外壳的无脊椎动物所取代。其他一些地方也有类似的变化。

海洋酸化还可能危及“生态系统服务”,因为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给人类社会提供种种福利。例如,健康的珊瑚礁可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为许多海洋物种提供栖息地,为当地人们提供足够的蛋白质来源,同时带来大量的旅游收入。

健康的珊瑚礁和软体动物数量也是许多岛屿国家和地区海洋文化的一个关键元素。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博士后研究员莎拉·库利说:“生活质量不仅仅以美元来衡量,还包括需要保护的内在文化价值。在科德角(编者注: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的一个钩状半岛)随便走进一家礼品店,你都会发现许多与贝壳有关的小玩意儿,如果海洋酸化使扇贝消失,我们就会失去这种独特的文化。”

人类将如何应对

过去250年里,海洋已吸收了5300亿吨二氧化碳,海洋酸性增加了30%。如今海洋继续在变酸,人类该何去何从?我们该如何采取快速行动来减缓或阻止海洋酸化呢?

海洋生物圈遭到破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酸度的海水溶解了生物体的碳酸钙。许多海洋浮游生物、海胆、贝类、珊瑚都需要利用碳酸钙来构建它们的外壳和骨骼。在北极地区所做的研究显示,海冰融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表层海水升温,导致一些海洋水域碳酸钙欠饱和。海洋中碳酸钙浓度降低,对于依赖碳酸钙构建外壳和身体结构的海洋生物来说,无异于一场大灾难。

海洋酸化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很可能比全球变暖更难应对。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大气层更慢,在未来的日子里,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大海还将继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意味着,即使我们从现在开始停止二氧化碳排放,海洋还将继续快速酸化。

科学家可以利用海洋的碳酸钙饱和度来测量海水究竟有多酸。根据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计算,在过去2万多年中,近200年是世界海洋pH值下降最快的,说明如今海洋酸度非正常上升的速度远高于自然上升速度。目前世界上只有50%的海水里有足够的碳酸钙来支持珊瑚礁的生长和维护,预计到210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5%左右,世界上大多数美丽而多彩的珊瑚都将处于濒危之中。

海洋酸化是不可逆转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在海水中添加化学物质来抵消增多的二氧化碳,但至少需要两吨石灰才能抵消一吨二氧化碳,所需数量惊人,根本无法做到。自然过程可以中和海水酸度,但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从现在开始停止二氧化碳排放,也需要数万年时间,海洋水化学才能够恢复到工业化前的水平。

回顾地球历史,大约2.5亿年前,激烈的火山活动杀死了95%以上的海洋生物;5000万年后,另一波频繁发生的火山活动令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导致大部分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消失。然而今天,地球环境的恶化速度甚至超过了过去3亿年的多次大灭绝事件,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地球海洋系统从人为干扰中恢复过来,需要数千年时间,以往的历史记录表明,生物灭绝事件之后,珊瑚礁的恢复经历了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的时间。

许多令人沮丧的证据表明,海洋正在向着对海洋生命造成不可挽回危害的轨迹发展。但一项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希望,某些物种有可能快速适应海洋变化而生存下来。

2012年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中的文章称,珊瑚礁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小丑鱼的幼鱼能够适应日益增加的海水酸性——如果它们的父母也生活在高酸性水域中的话。之前的一项研究发现,另一个种类的小丑鱼在酸性水域中嗅觉会降低,使其难以发现和躲避捕食动物而“自投罗网”。

小丑鱼的幼鱼可以适应新的变化,给海洋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多对环境敏感的海洋物种是否也拥有小丑鱼的这种适应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目前尚不清楚小丑鱼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将适应的性状如此迅速地传递给后代的,但它表明生物两代之间的适应性在未来几十年里可能占优势。

当前海洋酸度增加的速度比过去数百万年中的自然变化快100倍。到本世纪末,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不能稳定下来,海洋酸度将增加至工业化前水平的3倍。即使我们明天就停止二氧化碳排放,海洋还将继续吸收大气中富余的二氧化碳,海洋酸化趋势在未来几个世纪里还将持续下去。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积极应对,采取一些与应对气候变化类似的措施。例如,节约能源,使用可再生能源;建立和维护海洋保护区,为濒危海洋物种提供避难所;停止破坏性的捕鱼行为,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帮助抵御海洋酸化,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有证据表明,海洋保护区的珊瑚礁较少受到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威胁。

唯一能够有效阻止海洋酸化的办法,就是减少甚至停止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如今受海洋酸化影响最大的是哪些地方?

受海洋酸化影响最大的是水化学迅速改变,环境敏感生物最为丰富的海洋区域,以及具有生态和经济重要性的地区。科学家最关注水化学发生变化和深层海水上涌的地方,如美国西海岸和两极寒冷地区。预测北极在未来10年至30年里,某些种类的有壳生物将大量减少。由于热带珊瑚对环境极度敏感,在不久的将来,海洋酸化将给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和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

西北太平洋牡蛎产业的困境会向其他地方蔓延吗?

篇11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0603

1引言

世界遗产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的价值,世界遗产地的环境[2],世界遗产保护技术及方法[3],世界遗产保护与管理\[4,5\],世界遗产空间差异及趋势[6],潜在世界遗产[7]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资源、世界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8],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有关潜在自然遗产的特征与可行性研究仍较少\[9~11\],缺少滨海湿地遗产申遗的研究。

截至2015年8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1031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802处,世界自然遗产197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32处。中国作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截至2015年8月,共有48项(包括文化遗产34项、自然遗产10项、双重遗产4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2位。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数量上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苏州会议确定:已有世界遗产的缔约国每年最多可申报2项世界遗产,但其中必须有一项是自然遗产。那么,加大对世界自然遗产申遗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中国10项世界自然遗产中,生物多样性类别和地貌景观类别遗产地的数量相对较多,未来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应优先考虑申报数量较少的化石产地类型、陨石冲击类型、水体景观类型、构造地貌类型、冰川地貌类型、海岸地貌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12]。中国滨海地貌非常丰富,但有关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资源申遗的研究极其少见。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亚洲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滨海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已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已纳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涉禽保护网络”,是世界重要的自然遗产。因此,强化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及申遗可行性进行研究,能为其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开展湿地遗产旅游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对保护全球多种濒危物种和盐城滨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盐城滨海湿地概况

盐城滨海湿地(E119°27′~121°16′,N32°34′~34°28′)位于江苏省中部沿海,辖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及东台5县( 市),海岸线长582 km,总面积4553 km2,占江苏滨海湿地面积的60%,全国湿地的14.3%,是中国最大的滨海湿地保护区[13]。盐城滨海湿地既有快速淤长岸段,又有强烈侵蚀岸段,基本以射阳河口为界,以北为侵蚀型岸段,以南为淤长型岸段。湿地类型主要有芦苇湿地、草滩湿地(包括盐蒿、互花米草)、淤泥沼泽湿地、人工湿地(包括养殖水域、水田)等5种,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滨海湿地。盐城滨海湿地是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14]。建有丹顶鹤和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也是连接不同生物界区鸟类的重要环节,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水禽重要的越冬地,是挽救一些濒危物种的最关键地区,如丹顶鹤、黑嘴鸥、獐、震旦鸦雀等,盐城滨海湿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5]。

3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1世界自然遗产应具备的特征

《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是申报世界遗产的指导性文件。如果遗产符合下列一项或多项标准,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即可确定为世界自然遗产[16]:(Ⅶ)绝妙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和美学价值的地区;(Ⅷ)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载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Ⅸ)突出代表了陆地、淡水、海岸和海洋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态和生理过程;(Ⅹ)是生物多样性原址保护的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包括从科学和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濒危物种栖息地。

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是否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特征是申遗成功的基础因素。在申遗之前,需将对照上述标准对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的特征进行科学系统论证分析,核准是否满足申遗的标准,为申遗做好基础研究工作。

3.2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

3.2.1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滨海湿地是重要的物质资源,在维持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以及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7]。滨海湿地作为高度动态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第6个核心计划,其具有洪水截留、地下水再充填、地下水释放、沉积物截留等水文功能,具有营养物截留、营养物输出、就地碳截留等生物化学功能,具有生态系统维持、食物链支持等生态功能。盐城滨海湿地作为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滨海型湿地,已列入世界重点湿地名录,是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国际滨海湿地区,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国际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之一。其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3.2.2罕见的淤泥质湿地景观

世界海岸的75%是基岩海岸,盐城海(滨海)岸湿地则是全球最为典型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与盐城海岸紧紧相连,辽阔而平坦,规模巨大。而且盐城滨海淤泥湿地既不于海底,也不位于河口或峡湾,而是位于海岸带,以海岸浅湾为顶点向海呈辐射状分布,这种淤泥质沙洲湿地景观世界罕见[18]。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Ⅶ)。

3.2.3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

以原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为目标的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已成为世界主流之一[19]。盐城滨海湿地拥有大面积的滩涂、沼泽、盐碱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维管束植物有223种。动物有兽类20多种,鸟类182种、两栖类和爬行类27种,鱼类150种、棘皮动物10种、环节动物62种,腔肠动物8种、浮游动物98种,具有典型生物多样性地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和以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为代表的多种珍禽,是世界重要的迁徙水禽停歇地和越冬地,也是当今世界上丹顶鹤迁徙种群最主要的越冬地[20],对丹顶鹤等迁徙性珍禽的全球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其次,盐城滨海湿地区建有麋鹿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动物麋鹿的栖息地,是拥有世界1/3的野生麋鹿,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麋鹿保护区。盐城滨海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天鹅、河鹿等19种动物的栖息地,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是世界全球典型的生物多样性栖息地。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Ⅹ)。

3.2.4全球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

盐城滨海湿地是由黄河、长江、淮海我国三大河流携带的巨量泥沙逐渐沉淀堆积而成,也是世界上接纳河流输沙量最大的地区。尤其是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变迁成为塑造本区地貌形态的最重要因素,对盐城滨海湿地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盐城滨海湿地现已经成为一个准封闭的系统,体现了的地貌演变中的典型滨海湿地演变特征。其次,研究表明盐城滨海湿地形成于海平面从一个较快的速度向较低的速度转变的时期,盐城滨海湿地的地质地貌变化过程,较好的记录全球海平面的演变过程。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Ⅸ)。

综上所述,盐城滨海湿地基本符合《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并且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遗产资源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申请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可行性条件。

罗治得:盐城滨海湿地遗产特征及申遗可行性研究自然与生态

4盐城滨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4.1利于保护盐城滨海湿地自然遗产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良好、是世界濒危动植物等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是世界重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但生态系统较脆弱。特别是随着湿地工业及旅游业的大力开发,其生态系统破坏的速度将加快,原生的地质地貌将逐渐消失,生物多样性的得不到保证,对区域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如果盐城滨海湿地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将极大的提高其保护与管理水平,获得更多的保护资金,提升盐城滨海湿地区的国际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湿地的形成、特征,开展滨海湿地科普教育使得公众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2利于强化滨海湿地遗产研究

滨海湿地型自然遗产作为重要的自然遗产资源,在对气候调解、环境美化、濒临动植物可持续栖息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未引起学者专家的足够关注,普通居民也了解极少。盐城滨海湿地如果申遗成功,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的提升,公众对滨海湿地的了解更多,使得公众对滨海湿地环境保护意愿更强,能更好的保护湿地资源,保护原始的生态系统。

4.3利于完善世界遗产名录

当前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远多于自然遗产,可见自然遗产申报将得到更多重视与支持。湿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地貌类型、重要的自然资源,当前世界有关湿地自然遗产的项目只有一项,只与湿地的世界资源数量和规模不对称。随着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自然遗产的重视,滨海湿地遗产项目必将进一步发展,得到认可,也将丰富世界遗产名录。

4.4利于丰富中国遗产类型

自从1987中国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申遗的热潮。但当前中国世界遗产仍偏向文化遗产项目,况且已申报自然遗产目录中,以山岳项目为主,自然湿地型资源遗产较少,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世界遗产至今没有,这与中国海洋大国和1.8万km海岸线的地位不符,如果盐城滨海湿地申遗成功,将丰富中国遗产的类型。

5结语

盐城滨海湿地作为世界典型性、代表性的重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国际上保存最完好的原生盐沼湿地、世界濒危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独特且罕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地貌景观,基本符合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标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特征、具有良好的资源完整性及真实性,具备了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基本条件。

盐城滨海湿地的申遗如果成功将对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丰富中国世界遗产类型和完善世界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更多开展申遗的基础研究工作,尽快启动世界遗产申报工作。

2016年9月绿色科技第18期

参考文献:

[1]Kimss,Wong K K F,Cho M. Assess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a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willingness-to-pay determinants: A case of changdeok palace[J].Tourism Management,2007,28(1):317~322.

[2]Paina D J,Sanchezb,Meharg A A. The do nana ecological disaster: Contamination of a world heritage estuarine marsh ecosystem with acidified pyrite mine waste [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998(222):45~54.

[3]Kucukkaya A G.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n archeology [J].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Spectroscopy and Radiative Transfer, 2004(88):83~88.

[4]Zoppi U,Barbetti M,Fletcher R,etal. The contrition of 14CAMS dating to the Greater Angkor archaeological project [J].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B: Beam interaction with Materials and Atoms), 2004,(223/224):681~685.

[5]Maikhuri R K,Nautiyal S,Rao K S, etal. Conserv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 :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A World Heritage Site)India [J].Forest Policy and E-economics,2001(2):355~365.

[6]Steinberg F. 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Urban Herit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Habitat International,1996,20(3):463~475.

[7]Kingsford R T. Development strains on Australia as greatest desert river system Cooper Greek\[EB/OL\].http://,au /00-pdfs/paper7.pdf 2007

[8]闫颖,张广海.基于CSSCI文献分析的中国遗产与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5(6):38~45.

[9]郭峰,吴晋峰,王鑫,等.中国雅丹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沙漠,2012,32(3):655~660.

[10]叶晨曦.焦作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特征及申报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8):23~24.

[11]刘小方.雁荡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可行性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3):67~71.

[12]蔚东英,冯嫒霞,李振鹏.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现状分析及未来申报方向研究[J].中国园林,2015(3):63~67.

[13]杜培军,陈宇,谭琨.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安全遥感监测分析-以江苏滨海湿地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1):165~173.

[14]李杨帆,朱晓东,邹欣庆,等.江苏盐城海岸湿地景观生态系统研究[J].海洋通报,2005(4):46~51.

[15]王夫强,柯长青.盐城海岸带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8(4):7~12.

[16]UNESCO Th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EB/OL\]. \[2015-07-08\]http:///en/guidelines/

篇12

(1)植物绪论中讲到什么是生物?可结合花木丛生的秀丽山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张挂图说明人类生存和发展依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

(2)讲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时应给学生讲明植物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植物为人类提供了食品、能源、氧气;植物的根可固土防沙防风等。

(3)在讲授《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时,可渗透到重金属污染物随植物水分和无机盐吸收进入植物体,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4)动物教材中海洋鱼类一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近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态破坏已经比较严重。由于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沿海、近海海洋生物物种减少,渔业资源衰退,质量下降。

(5)在《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内容中,让学生探讨“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意识到进行环境保护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进行扩充,适时的渗透环保意识,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剖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著称于世。我国土地面积约等于40个英国,17个法国,26个日本,位居世界第三。然而我们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3亩。为了生活,我们与植物争夺地皮,与动物争夺食物,使我国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为了生存大力发展工业,使淡水、海水污染,使土壤、大气污染。结果,当今地球雨林正以每年175公里的速度消失,40多种鱼类因污染和过度捕捞濒临灭绝,每年约有2.8亿人沦为生活在空气混浊的城市。环境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人们在深受自然生态破坏带来的苦难之后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对环境保护日趋注重,1992年我国就出席了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每年6月5日定为环保日,并在每年的这一天以一定主题宣传人与自然。通过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和环境保护的措施介绍,使学生懂得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是怎样一个环境,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关于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的决心和举措。

三、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我们周围环境现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调查生活周围生态环境,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在学校内设立“环境宣传专栏”。通过这些活动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思考。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等主题,确定调查的地点、时间、要求,让学生实地调查,把调查结果和调查中自己的认识、体会以“环境保护小论文”、“调查报告”形式书写出来。调查中可以请家长参与,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调查,另一方面达到环境保护宣传目的。例如在耿马县,可对糖厂等进行调查,了解污染物、污染源对水质、土壤、植被、农业的破坏和影响,并访问环境保护局,了解我县主要环境问题,防污措施及执行情况,从而写出有据有理的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呼吁全县人民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环保主题的各种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接受生态观教育中,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在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生态意识。

篇13

近、中期总体上以氮、磷、COD和石油类为重点,局部海域还应考虑其它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有机锡化合物等)。

(二)重点控制区域

海域:*、*、*湾以及6个沿海城市市区的毗邻海域和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重点港口和交通密集水道的特殊水域。

陆域:*、*、*、*、*、*、*等7个城市辖区。

河口:黄河、小清河、虞河、母猪河、大沽河、付疃河等河口。

(三)重点解决的环境问题

以改善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和促进沿海生态良性循环为重要内容,控制住山东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有机污染和石油类污染的发展趋势。

二、强化法治管理,从严掌握,控制污染

沿海地区污染控制要求高于其他地区。

三、结合流域规划,区域统一管理

应和小清河、母猪河、大沽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相衔接,在此基础上,提出氮、磷的污染防治要求。

四、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

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并重,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五、实施总量控制,保障环境功能区达标

提出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和按环境功能区划的水质达标要求。

六、加强重大污染事故和灾害(溢油、赤潮)的防治工作

七、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做好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和重点例行监测工作

八、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合理的近岸养殖

九、高起点、高目标、分阶段滚动实施,连续监控行动效果,不断补充完善行动计划。

第二节总体设计

根据碧海行动计划指导思想要求,首先要治理陆源污染源;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港口流动污染源废水接收处理措施和其它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体系;调整城市布局和经济结构,发展清洁生产;建设一批生态恢复工程,全面推广生态技术,加快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总体设计的基本考虑:

一、海域污染控制层次

环境功能区:按控制断面、控制点控制

保护层次:水质(基本要求)

底质(基本要求)

生物(目标要求)

生态(目标要求)

污染问题:有机污染(优先)

富营养化(重点)

石油污染(重点)

二、污染源控制层次

(一)污染源的目标总量控制

(二)传统的消除污染源方式

关、停经济效益差、污染重的企业;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禁止船舶及其相关作业超标排污;

(三)传统削减污染源方式

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流动污染源接收处理设施;

(四)先进的消除、削减污染源方式

推广清洁生产、生态农业、污水资源化、固体废物资源化等措施。

三、环境改善、生态恢复层次

实施各项海上、海岸带和陆上的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生态恢复:

(一)陆海兼顾,全面控制

1、环境功能区的保护目标

2、重点控制污染物

3、重点保护水域

4、重点治理水域

5、总量控制体系

6、重点区域治理工程

(二)区域统一管理和综合整治

沿海各市、地县统一行动,综合整治。

1、生活污水的控制: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提高处理程度,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有脱氮、磷设施。

2、工业污染源控制:采取措施,调整工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清洁生产工艺。

3、海上流动污染源控制:加强监督管理,建设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逐步实现船舶油类污染物零排放。

4、养殖排污控制:应尽快确定沿岸的养殖容量,制定养殖废水排放标准,同时开展生态养殖的研究及推广。

5、陆地面源控制:控制战略应该与绿化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结合,重视化肥的合理施用和农村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

6、污水资源利用:鼓励达标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污水资源化;结合海岸绿色工程、海岸带的海水种植工程,可节约淡水,并减少入海的氮磷总量。

第三节行动时期和基准年

一、行动时期

(一)近期:2001年~2005年

(二)中期:2006年~2010年

(三)远期:2011年~2015年

二、行动计划基准年

为与“十五”环保计划的基准年一致,行动计划的基准年取1998年。

三、1999-2000年全省工业污染源治理情况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情况

根据“一控双达标”的要求,1999年至2000年,全省沿海市地共治理工业污染源206个,削减COD112904吨;建设污水处理厂10座,削减COD54650吨,削减总氮4212吨,削减总磷367吨。

第四节行动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1年~2005年)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减缓。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有毒有害废物流入海域;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沿海主要城市地表水按功能区达标,沿海地区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健全海上溢油事故应急体系和化学品、危险品应急体系,建立船舶垃圾回收处理运行机制。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及赤潮防止、预测预报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

二、中期目标(2006年~2010年)

沿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得到改善。沿海城市地表水按功能区全部达标,河流入海口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逐步实施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的容量总量控制;近岸海域水质确保稳定达到环境功能区保护目标;建成一批保护海洋环境的生态示范区和自然保护区。

三、远期目标(2011年~2015年)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好转。COD、氮、磷、石油类等控制指标全面达到海洋环境容量控制要求;全面完成近岸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广各种类型的生态示范区,海洋生态实现良性循环。

第五节重点污染控制区、控制单元、控制断面的区划

山东省辖渤海、黄海海域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山东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需要控制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山东省沿海海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污染控制的层次为:

①山东省需控制由省界外进入的污染物,主要是跨省的河流携带进入山东省行政辖区的污染物;

②在山东省陆域辖区内,需控制主要河流流域的污染;

③在山东海岸带范围内,需控制由陆域进入海洋的陆源污染物,包括入海河口、混排口、市政下水口、直排口、海岸带非点源和滩涂养殖排放的污染物;

④对于山东近岸海域,需控制养殖、船舶等流动污染源、石油平台、倾废等带来的污染。

在上述污染控制的层次上,为了更有效的维持和保护山东省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系统,突出重点,提出了重点污染控制区、控制单元、控制断面的思路,并进行具体区划。

一、重点污染控制区

根据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海域污染负荷和环境质量现状、以及在山东省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确定*、*和*湾为山东省重点污染控制区。

二、重点污染控制单元

重点污染控制单元分为二类。一类是城市市区毗邻海域,主要控制城市市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一类是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海域,重点控制流域的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等非点源携带进入河流的污染物。

(一)城市市区毗邻海域

主要控制以下临海城市市区污染物排放:

*、*、*、*、*、*、*7市地,

*、*、*、*4个城市市区毗邻海域为重点污染控制单元,

(二)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海域

重点控制进入下述河流的污染物:

小清河、徒骇河、马颊河、虞河、母猪河、大沽河、付疃河,

上述7条主要入海河流河口海域为重点污染控制单元

三、污染控制断面

对于入海河流或混排口,需设置污染控制断面,主要监控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和检验行动效果。

设置污染控制断面的点源包括主要入海河流和主要污染源中的河口和混排口。断面设置应和地面水环境监测网和污染源调查相衔接。

需设置污染控制断面的主要入海河流或混排口:

*:徒骇河、潮河、马颊河;

*:黄河;

*:小清河、虞河、白浪河;

*:小鱼鸟河、胶莱河;

*:母猪河;

*:大沽河、海泊河;

*:付疃河;

大致需设20个控制断面。

四、污染控制点

为了监控不同时段行动计划的效果,需要在山东省近岸海域布设若干环境质量控制点。控制点设置原则:

(一)污染控制单元

5个城市市区毗邻海域,每个海域设2个环境质量控制点。

7条主要入海河流,每个入海河口海域设置1个控制点。

共17个控制点。

(二)主要污染源

累加污染负荷比>85%的主要污染源,每个主要污染源入海口附近海域设置1个控制点(如和主要入海河流相重时,只保留1个控制点)。

*:徒骇河、潮河、马颊河;

*:黄河;

*:小清河、虞河、白浪河;

*:小鱼鸟河、套子湾污水处理厂;

*:母猪河;

*:大沽河、海泊河、市政管道、*碱业股份有限公司;

*:付疃河。

除主要入海河流外,共10个控制点。

(三)一类环境功能区

山东海域共有一类环境功能区3个。主要是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渔业水域,共设3个控制点,监控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共设30个环境质量控制点。

为了控制山东海域的环境污染,不断监控不同时期行动计划的效果,推动山东碧海行动的实施,共提出了3个污染控制区、11个污染控制单元、约20个控制断面和30个环境质量控制点。

第六节指标体系

建立山东碧海行动计划的指标体系,并提出2005年、2010年不同时段在基准年水平上的指标要求。

一、污染物排放量指标

(一)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标排放率;氮、磷、COD、石油类的总量控制指标;

(二)由于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入海河口氮、磷、COD、石油类4种污染物的削减量;

(三)由于沿海防护林带及面源污染的综合整治,面源重点控制污染物的削减量;

(四)由于推行生态农业生态养殖,面源污染物的削减量;

(五)由于加强防污及建立应急措施,运输船舶及相关作业、渔船、石油平台等入海油类削减量。

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指标

(一)水质

按环境功能区四类水质控制目标,分别给出分类水质的达标率;

按海水水质标准,分别给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水质的比例。

(二)底质

底质污染及二次污染指标体系(标准待定)。

(三)生态系

生态系统动态变化的评估指标(标准待定)。

三、生态环境整治指标

(一)海岸带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的应建数和建成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