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化学学科素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化学学科素养

篇1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2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课标明确了在化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以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品质。观察鲁科版高中化学学科教材,其学习内容涵盖面较大,因此可以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进行科学素养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化学老师是无法将科学素养像传授知识那样教给学生的,所以化学老师应以语言及行为为媒介,向学生传递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跟化学老师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会对学生学习习惯和科学素养产生影响

教师为人师表,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其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将自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及美好品质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受到感染。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的要求,针对部分涵盖科学素养的行为和习惯,化学教师应制定对应的规则,并用这些规则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约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科学素养。

例如,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将桌面上的试管摔倒地上打碎。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不应保持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应该在实验做完之后,亲自将试管的碎片捡起并清扫周围,防止玻璃碴扎伤学生。这样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规范,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化学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行为习惯以及科学品质进行培养

实验是化学科目当中一种极重要的教学形式,也是教师进行化学教育最重要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学生严肃认真、科学论证的学习素养。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化学科目中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不能轻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老师应在化学学习中对以下几个要点加以重视。首先,教师在实验演示的过程中,相关操作一定要规范严谨,并根据教学需求适当增加演示实验,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补充,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有关化学问题的思考。再有就是,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凭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化学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较简单的课外家庭小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做法不但能够让学生对书本上的有关化学知识进行很好的理解,而且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谨的学术态度。

如教师在向学生演示铝热反应的过程中,需要告诫学生,此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实验操作,便很有可能造成危险。学生必须在这一实验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师严谨的实验态度,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实验的安全。同时,教师在实验完成之后,要让学生进行思考,造成实验最终结果的现象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进行解释,以求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独立思考。

三、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在鲁科版高中化学学科新课标中,倡导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从生活细节让学生了解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而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化学科目进行学习最主要的动机,自己身边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学生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要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现象开始进行化学教学,引导学生对这种常见现象进行思考,并开展专项探究。由此提升学生对化学科目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当中使用的能力。

如在进行煤与石油章节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洁能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发状况,当前世界范围内对新型能源开发所使用的相关措施等。而在对酸的性质进行学习时,化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生活小实验如使用ph试纸判定洗洁精、纯净水、洗发水、酱油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液体的ph值,由此判定这些物质的酸碱性如何。

四、联系科学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学科和生物学科、能源学科及材料学科等都有极为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化学学科已经渗透融入多项学科中,并成为世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在教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地将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化学知识同目前学习的化学知识相联系,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学好化学是适应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科学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让学生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化学知识,可以让课堂氛围拥有时代气息。

如在进行水的相关章节教学时,老师可以向学生简单描述纳米技术在水的净化中的使用,并搭配有关的现实情境进行讲解。如2004年,在重庆的某一化工厂发生严重的氯气泄漏事件并引起大规模的爆炸,由此引发当地极严重的环境污染,并直接导致在当地生活的超过十万余人紧急撤离。如兰州在2013年发生的自来水苯污染事件,在当地居民范围内发生较大规模的饮水困难。针对这样一个话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探讨环境污染的产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了解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高中化学教学当中,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天之内就可以完成,老师应充分针对教材使用,并在此过程当中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之现阶段人们对学生教育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学生动手思考能力的重视,加强化学教材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了现代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重点。而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高中化学教材作为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学习载体,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于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分析和理解化学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课堂教学,以不断提高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一、高中化学教材的一般性特点

1.注重衔接初中所学知识

为了确保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我国各学科教材大都十分注意不同年级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以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在高中化学教材的设计上,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材中的第一章会对所学知识和实验基本操作进行精心设计,确保学生在巩固之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指导的自然科学学科,尤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和科学探究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但很多学校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以及实验的不可控等原因,很难使一些实验现象与原理得到真正的体现,严重影响了实验在化学教学当中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教材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比如,在人教版的化学教材上,第一章中从实验学化学的学习,就是对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的回顾和加深,这一章的实验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合理设计教材的知识难度

教材上的知识难度本就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程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设计。比如在进行物质结构讲解时,初中化学教材仅仅简单地介绍了物质结构的常识,包括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在高一的化学教材中进一步介绍了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让学生深入了解之前所学知识的由来以及更深一步的知识,到高二时,侧重于讲解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三时则对学生进行晶体类型的介绍。通过这种循序渐进式的教材内容安排,让学生所学知识由浅入深。

二、化学教材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

1.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生所学的所有科目之间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生对各科目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化学作为一门应用类学科,不仅与物理、地理、数学等学科有联系,而且与生物、语文、英语等学科有关系。为此,在高中化学的教材设计上,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要加强各学科知识在教材上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将化学计算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将能源、气体体积与物理知识结合讲解,把化学资源环境等与地理上的相关知识融合。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材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工具,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化学教材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高中学习是一个学生发展与成型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和思维,而学校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比如: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安排,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加强对化学反应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拓展思维。总之,在高中化学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式,结合教材的编写规律和特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提高自身化学素养的同时,增强科学素养。

三、结语

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体系的建设正不断向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化学教材的内容也逐渐以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作为主线,注意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并将其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25-01

一、前言

随着新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高中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全面综合学习素质的科学培养,因此展开立足实践、全方位、多视角的素质教育便成为目前高中实践教学中的先进、广泛的科学教学模式,作为高中教学中基础学科的化学教学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二、完善培养学生的全面科学素质

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其今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从事科学工作管理的基础工具。而高中阶段则是高中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最基础时期,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注重对教学基础环节的强化,促进教学活动的丰富开展,牢固树立学生善于学习、敢于实践的精神,才能最终切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化学学科中富含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包含众多的基础氧化与还原过程、分解与化合反应、结晶与溶解组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充分让学生了解化学学科中的反应原理、量变与质变特征规律,强化他们对各类元素的特征熟练记忆,将辩证唯物主义寓于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促进学生用灵活的辩证思维、丰富的科学素质促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形成。同时,我们还应强化化学教学与社会关系活动发展的充分融合,通过来源于实践的科学指导,穿插渗透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化学事件影响强化树立学生的环保化学实践意识、节能化学科学素养,从而使他们养成积极学习化学,充分挖掘化学优势的应用能力,并在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动下依据科学化学素质为社会良好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做出必要的贡献。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科学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精髓,只有掌握了全方位的科学能力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科学知识并形成主动探索的实践能力。同时科学能力的塑造过程来源于对科学知识的认真传授与学习,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依据高中生需求采取现代化、适应性的教学方式及科技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丰富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综合的科学能力。

(一)激发化学思维,促进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因素的源泉,其涉及的众多领域恰好与化学学科的丰富、多样特点充分契合,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类比、对比能力、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充分利用该族类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同的突出特点,在令学生了解氯元素的相关特性后,便进行深入的演绎推理式教学,指引学生推导出其他元素的纵向特性,从而充分培养他们形成善于观察、善于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依据该族中包含的不同电子层数量,将其中的各个元素固有特性进行横向对比,令学生找出元素间的显著特点、共同性质与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深入分析与科学对比的化学思维能力。针对化学教学中包含众多的实验环节特性,我们还应充分树立学生善于观察及勇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将这些化学学习的最基本研究方法通过最科学的指导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客观的,能通过综合观察给出化学现象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最终掌握化学变化的内在本质。在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全方位、多视角的培养方式,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更注重对学生综合智力的培养,使他们明确化学实验的操作目标,并以主人翁的意识在实验环节中秉承科学求实的态度,认真细致的进行每一项化学实验操作,并最终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二)强化主动意识,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理解及创新能力

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提升教与学综合水准的必要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技巧与高效的学习方法等环节入手,丰富的引入生活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通过化学现象的灵活多变及富含生活要素的特征吸引,产生强烈的化学学习欲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消化并逐步扩充知识范围的重要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引导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相关概念、化学规律的来源背景及客观的实验条件等,并能深入分析化学变化的根本原因及作出相应的科学判断。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市场环境越来越需要实践能力完善、适应能力强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因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系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只有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全面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课外化学实践活动,通过定期开展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实验技能比拼等专项训练环节,为学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并最终形成综合的创新学习素养。

四、结语

总之,广大高中教师只有从基础建设做起,从夯实学生的整体素质建设入手,促进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需求开展优化建设、基于化学学科生动形象特点、内容丰富特征、实验趣味有力条件开展兴趣教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素质与学习理念,并促进他们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才能最终使他们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综合实用性人才。

篇5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对高中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水平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 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 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二、加强科学方法训练,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化学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初步学会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许多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家们从来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如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卤族元素好碱金属的学习,使学生充分领会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发挥实验教学特殊作用,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

1. 优化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演示实验具有鲜明、生动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常规,创设有趣的实验情景,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实践表明,这种做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90-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教师应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作为载体,处处表现爱生如己的崇高思想感情,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来表达对学生的爱,和蔼的态度、亲切有神的目光,处处时时表现出对学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励.这就体现了著名的“罗杰塔尔效应”即“期待的效应气“情感的效应气也就是“爱的效应,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和热爱,并会由喜欢化学老师进而热爱化学学习,在这种师生之问的互敬、互爱的心理呼应之下,便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化学学习场所。

一、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 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 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 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四、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8-03

一、设计理念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它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本节课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学科知识特点,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子主题(二氧化硅、硅酸),在每一个子主题中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阶梯式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喜悦,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第一课时。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作为非金属的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领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突出了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氧化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先学习比较熟悉的二氧化硅,再学习其他化合物和单质硅的顺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作为这一节的第一课时,把学习内容定为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氧化硅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感性认识较为深刻,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亲切感。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分类、类比的方法,从复氧化碳的性质入手,迁移建构二氧化硅的性质,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对比学习中,给出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和二氧化碳的结构,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并为今后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硅酸的制备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硅材料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4)认识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学过的CO2的性质,借助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建构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建构化学反应变化观念,学习运用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培养获取有用信息,并有效归类、有序表达的能力?

(3)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资料收集,感受二氧化硅在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五、教学方法

基于阶梯式问题的学案导学教学法

六、教学用具

剂:硅酸钠溶液(饱和Na2SiO3溶液按1 ∶ 2的体积比用水稀释),酚酞溶液,稀盐酸。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教师】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是什么元素?它在自然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它们在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请负责收集任务小组的组长展示收集整理的图片。

【学生】展示并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

【过渡】为什么二氧化硅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怎样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1:二氧化硅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细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环节2】研究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写出C、Si原子结构示意图:C____,Si_____。

(2)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深入思考】

(1)C、Si原子结构有何相同之处?这决定了碳与硅具有什么样相同的性质?

(2)为什么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为什么说硅是构成地球上矿物界的主要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环节3】研究二氧化硅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图片。

【设疑】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物质,这类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通常具有熔、沸点低、硬度小的特点。SiO2具有怎样的性质特点?为什么它与CO2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问题分组研究,然后汇报总结。

【问题研究】

(1)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总结SiO2物理性质特点。

(2)为什么CO2和SiO2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这么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进阶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教师】展示金刚石和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动画。

【学生】观察、思考、领悟。

【环节4】研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C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写出它与水、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设置“平台式”问题,利用旧知识迁移,构建SiO2化学性质。

【深入思考】

(2)SiO2是硅酸(H2SiO3)的酸酐,也是酸性氧化物,你认为它能否像CO2一样与水反应生成硅酸?为什么?试写出SiO2与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玻璃中含有SiO2,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你知道为什么吗?

(4)实验室里氢氟酸是保存在塑料瓶中,而不能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设置“进阶式”问题,进行SiO2化学性质的初步构建,培养化学学科的“变化观念”。

【教师】播放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的实验录相。

【W生】记录实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然后分组汇报。

(5)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有同学认为SiO2应该属于两性氧化物,而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能多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深刻认识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本质,明确SiO2的特殊性质。

(6)从CO2和SiO2中碳、硅元素的化合价看,二者应该还具有什么性质?试写出体现这一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元素化合价与性质关系模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

【环节5】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CO2和SiO2在性质上的异同,并说明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6】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Ⅰ”。

【过渡】你知道食品包装袋中的硅胶干燥剂是怎么制得的吗?

3.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2:硅酸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环节2】实验4-1硅酸的制法

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静置。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赞赏学生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师】实验中生成的软而透明的、胶冻状的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为什么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和干燥剂?如果在实验中用“硅胶”干燥气体,它应该放置在什么仪器中?“硅胶”不适合干燥什么气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设置“进阶式”问题,引起对硅酸性质的深入思考。

【环节3】研究硅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自主研究以下问题,然后汇报。

碳酸和硅酸都显弱酸性,二者性质比较相似,试结合碳酸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硅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硅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类比构建硅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是逐渐减弱的,所以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要弱的酸,它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请你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研究性问题,强化对硅酸酸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环节4】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碳酸和硅酸的性质有哪些异同?

【环节5】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Ⅱ”。

4. 学习评价

【学生】自主完成随堂检测。

【设计意图】设置试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结果性评价。

5. 作业布置

(1)预习“第2课时 硅酸盐和硅单质”。

(2)(选做)上网查询深入研究:为什么干冰的熔沸点远远低于石英晶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篇8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兼顾学生志趣和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下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终身学习等现代教育观念逐渐变为我们的教育实践。

2 教师改变已有的形象,让学生乐意接受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地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那个把“你抄,或者不抄,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写在黑板上的监考老师,还有那个把文言文改写成网络流行语的成都语文老师。就连幼儿园的潮人老师都开始用微博布置作业,用QQ群联系学生和家长,如果学生上博客和老师进行交流,还会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新潮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个性教学,改变了以前老师一本正经的面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代沟减小了,学生们更喜欢这样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太有意思了,创意无处不在啊,这样的学习有趣又有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学们一般对这样的个性老师更乐于接受和真心喜爱。我们一定不要再做那个一脸严肃、八股死板的“先生”了,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2.1 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我们的老师上课要改变老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二段模式:①问题与情境:老师在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现在汽车尾气的污染讲空气污染等。②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尤其要重视课本上的活动探究。

2.2 言行表情恰当的运用,引领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都能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时常用赞许的语言鼓励学生,如“老师和你的想法相同”“老师觉得你的陈述很有道理”“虽然说得不是完全正确,但你能够积极踊跃发言,很好”,等等,使老师与学生的感情变得很融洽,学生也时刻感受到做课堂主人带来的满足感。

3 教师改变观念,变传授为引导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

3.1 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心情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介绍汽油、柴油的提价与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问题;在讲金属材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世博会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重金属离子中毒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方法:牛奶、豆浆、鸡蛋清解毒等。让化学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3.2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如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会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得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时,学生会感到奇怪。此时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回想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所产生的现象,从而分析SO2和C12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另外在讲到油脂的水解时,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肥皂的生产原理,学生既获得了求知和探索的满足,同时也在潜意识中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4 学习情景的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创造性教学在课堂中要常态化,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让学生最充分地显露和发挥他的才能。教师前期备课应多收集和了解一些联系实际的生动素材,创设课堂活泼情景,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目的。在化学实际教学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激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化学2》在学习原电池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把3mol/l KOH溶液放在两只试管中,一只中放进去纯铝片,另一只放一片表面含有铁的铝片,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看哪一个出气泡快?接着我问:“活泼的金属一定不能作正极吗?不活泼的金属能否作原电池负极呢?”这和学生已掌握原电池知识“活泼金属做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做正极相差甚远”。所以,立刻有学生说,这样的原电池不可能设计出来。也有的学生展开了联想,创造性思维在联想中像星星之火一样不断蔓延,并给出了如下设计方案:

4.1 选镁、铝两个活泼性不同电极,浸入KOH溶液中,虽然镁比铝活泼,但镁不跟强碱KOH溶液反应,铝反应,因此活泼的金属镁作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铝作负极。

也有学生想到铝遇到冷的浓HNO3会发生钝化的化学性质,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

篇9

一、化学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的要求

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掌握,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新课程对科学素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深刻改革充分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认为课程教学就是学生主动完成的真实、科学的探究过程,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研究给予必要的理解和指导,师生合作完成研究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研究过程还是研究结果都可以转变成在科学素养教育中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资源。新课程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与科学素养培养脱节、把化学教学主要看成是化学知识传授的简单过程,真正重视学科教育与科学素养教育二者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做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并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的理论、规律及应用都是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综合和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家的设想、假说、理论都要求通过科学实验或实际生活的验证。化学课程为科学素养教育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新课程赋予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渗透融合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涵盖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主要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来进行。结合学科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化学实验对培养科学能力有独到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实验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为求得单纯化学知识的演示实验或简单的操作实验的做法,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将科学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验教学中。此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记录要尊重实验事实,不能凭空猜想,胡乱编造,应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工作态度。

在化学教学中对实验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恰当分析,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实验现象,让学生产生新奇的感受,并使之带着这些新奇的感受进入化学知识殿堂,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去分析、猜想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金属铝的性质学习的教学设计中,利用学生熟知的“铜树”图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制作“铜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剖析实验原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对铜树的生成和产生的气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讨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原理,让学生理解了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进行学习科学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科学素养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设计综合实践课题让化学与其他学科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是交叉、渗透的,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联系。把这些课程人为地割裂,有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而注重学科间的渗透,开展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则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局限。

切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为基础设计了综合实践课题“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在这一课题中,学生探讨、研究了二氧化碳的化学产生过程以及大量砍伐树木导致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利用模拟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气体产生温室效应,探讨了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从环境科学、地质学、生物科学等方面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为人类带来的危害,最后,学生从新能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应用、植树造林、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多个视角设计了如何应对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由此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整合。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获得综合性信息用以弥补学科课程按知识体系分科学习的不足,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能力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还原自然科学学习的本来面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3.充分利用化学史材料展现科学的本质。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既包括发现的化学知识、发现知识的科学方法,更包括化学家为之奋斗的忘我精神、坚忍不拔的创新过程,具有趣味性、故事性、思想性、情感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化学史可以作为教学中科学本质教育的原始材料,通过化学史可以展现科学的本质。

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化学史料中选择能激发学生兴趣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史料作为科学本质教学的原始材料。比如,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与技术》”中“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为材料,可以让学生在认识科学的道路上要不怕困难,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的学习中依据史料,首先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的继承性和发展性,认识、理解科学知识不是绝对真理,只是对当时客观世界在一定层次上的正确认识,是随着认识的深入发展而变化的;门捷列夫对大量元素理化性质进行观察分析,结合理论进行推理,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通过对这一史料的介绍、剖析让学生认识到观察与推理不仅是化学知识的学习方法,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化学史是科学探究过程的最好呈现,通过化学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剖析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历史,展现了观察自然―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典型科学探究过程。

篇10

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力争站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和最前列。

探讨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师需要有春风化雨的个人心理素质

春风化雨的个人心理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个性心里品质,热爱、信赖和尊重学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领域里过于成人化和理想化的倾向,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富有童心。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二、教师需要有点石成金的教育创新素质

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教师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

三、教师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

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图所示的“鸡蛋式”结

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教师,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成的教育智慧。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实践、反思、创新,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化学老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11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0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3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逐步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流媒体”的普及更犹如一剂“催化剂”加速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革。目前网络上兴起的可汗学院、慕课网、网易公开课等网站提供了涉及各个领域的视频学习资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也陆续将众多名师授课视频上传网络提供学习便利,中国微课网、中智微课网等则主要立足于中小学教育建立了微课资源库。这些网络学习资源的普及都是新型教育方式的体现,说明教育正向着多元化、社会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这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将新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优势,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自主学习环境,优化认知过程,培养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寻找自己所需的化学信息并正确使用信息,将知识体系的形成、科学方法的学习、信息素养的培养统一于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要求相一致。

如何使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已然成为当下教师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以上背景下,泰州市教育局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于2012年起引领泰州市中小学段千余名骨干教师共同打造了“泰微课”工程,经过两年时间的打磨于2014年9月正式上线。所谓“泰微课”(Taizhou Microlecture),是泰州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是泰州市基于微视频学习资源促进中小学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一项信息化应用项目。

项目组织者经过前期阶段的摸索及对部分“泰微课”资源库试运行效果的跟踪反馈,为提高“泰微课”资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微课选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习题配套等提出了统一明确的要求。

1. 微课选题应为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及学生的易错点问题。选题要明确具体、切口要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每个微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相对独立,针对性强。

2. 教学内容要围绕课题精心设计,应注重思维分析和规律总结,重视通性通法,注重思维方法的传授,同时要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实例典型、恰当。

3. 教学设计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授课流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展现思维过程。根据教学需求灵活选用适当的讲解方式,教学内容中要凸显现代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要求直观形象。

4. 配套习题以2-4题为宜,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并提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习题要求针对性强,难度适当,有层次性。能有效巩固对讲解内容的认识,测试掌握情况。

笔者参与了“泰微课”中初、高中化学板块的建设,下面以笔者录制的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氧化铝的化学性质”一课为例,阐述笔者借助“泰微课”在提升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方面的一点尝试。

一、设计思想

以“微视频”为载体,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化学信息素养为目标,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自主探究总结对比习题反馈”为主线,整体设计教学流程。

二、授课流程

1. 情境创设

展示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含有氧化铝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在学习金属铝的性质时的方法(探究发现法),以便进行类比学习。

2. 问题设置

通过前面的回忆,调动了学生思维,提出本节课学习主题:氧化铝的化学性质,并提出以下问题形成问题链:

⑴初中阶段有没有学习过和氧化铝类似的物质?这种物质和氧化铝都属于哪类物质?它们有哪些通性?书写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⑵氧化铝有哪些用途?含氧化铝的物品在使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⑶为什么含氧化铝的物品使用时有以上注意事项?说明氧化铝有什么性质?如何验证氧化铝具有这些性质?

3. 自主探究

在呈现以上问题链后,学生可将视频暂停并带着问题自主查阅课本、教参或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完成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学生在借助网络进行查询过程中,由于网络资源的多样性,学生必然需要对搜索得到的众多信息进行比较、筛选、提炼,最终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4. 总结对比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课本及网络资源完成了以上问题的探究后,可继续播放微课视频,对比自主探究结论的正确与否,纠正并完善对问题的理解。视频中笔者就前面提出的问题链进行解答。

⑴从化学式及组成元素分析,初中学习的氧化铁与氧化铝类似,且都属于金属氧化物,应该具有金属氧化物的通性,即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推测是否正确呢?通过实验法进行验证。

⑵结合课前图片展示可知氧化铝可制作坩埚、装饰品等。利用“百度网”对“氧化铝坩埚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搜索,共搜索到相关结果489000条,其中“百度百科”中关于“坩埚”一词的解释中有对于“氧化铝坩埚使用注意事项”的最为简明的描述:

①由多孔熔融氧化铝组成,质坚而耐熔。

②适于用无水Na2CO3等一些弱碱性物质作熔剂熔融样品,不适于用Na2O2、NaOH等强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作熔剂熔融样品。

⑶从以上使用注意事项可推测氧化铝除了可以与酸反应外,还可能具备能与强碱反应的性质。事实如何呢?仍然使用实验法进行验证。观察实验后,展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介绍其中的重要产物偏铝酸钠,并继续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进一步说明偏铝酸钠的性质。

以上视频中教师指导了学生如何利用网络等资源进行探究,向学生展示教师对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探究的思路、方法及实验方案设计。最后对未知物性质探究的一般思路进行了提炼,总结出探究的一般方法:“类比-猜想-验证”三步探究法,即:

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对比学习完善学习结论的同时,观看到了教师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过程,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自主学习方法和对未知物探究的思路,这一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到了升华作用。

5. 习题反馈

视频结束后,编制与课题相关的2-4个配套习题,检验学生对所授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巩固强化对讲解内容的认识。

综观以上教学过程,笔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信息化的环境,是借助“泰微课”这一以视频为载体的网络化教学形式来提升高中生化学信息素养的一次尝试。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分析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查找所需信息,怎样筛选和组织信息,如何运用筛选的信息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流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获取信息、获取什么信息、怎样利用信息的指导者,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使得学生的自主研究向着预计目标方向进展的引导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和提出的问题链,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选择并运用信息工具主动学习,体现了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对比、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和习惯。在利用信息工具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亲身实践,了解什么问题可以用信息技术解决,逐步掌握如何筛选信息的方法,从而促进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 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16-01

科学素养是以一定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适应人在现代社会各种与科学或科学成果相关的活动和发展中所需要的由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基本品质。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变化的社会,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高教学中,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和提高职高生的科学素养,对于我国国民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职高化学教师必须实践研究的课题。

一、发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职高的学习中,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大为增加,而教师也不再随时盯住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好化学。如在学习碱金属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金属钠的知识结构,结合元素周期律来自学碱金属性质的变化规律,从中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教师不能忽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规范的指导,教学时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让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不成熟到成熟,最终要促成学生能够不依赖于教师,学会学习,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如在上述的碱金属自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

二、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和交流能力

对于什么是科学素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它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相应决定的能力,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对知识的概括、表达和交流能力也是科学素养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职高生在毕业后马上就要融入社会,如果这方面的能力较差,就无法读懂媒体所报道的各种信息,无从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力进行意见的表达和参与。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单一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读化学、说化学、讨论化学,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并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阅读理解、交流讨论、总结比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表达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职高生即将踏上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学习和掌握,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也不能满足于对实验表面的刺激,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在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加强训练他们的操作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必须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实验规则进行实验。从学习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填写实验报告,到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观察实验现象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正确,取用药品是否适量,处理废料是否符合规定,到实验完毕仪器整理、清洗仪器是否符合要求,这都是从细微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细致耐心的科学作风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条件。

四、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化学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观念已经陈旧了,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和信息不断增加,人们只有不断变化的社会。教师应该引导职高生通过多种媒体获取化学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当代的信息资源十分丰富,网络、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丛书,看电视节目“科技博览”、“探索发现”,通过“科学教育网”、“百度百科网”等方式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化学学科本身特点、思想方法,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化学教学成为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1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53-01

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实验做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倍受关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前提,化学实验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化学现象,以特殊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实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课程改革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由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和求异创新。为了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

二、重视实验基本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从高一开始,化学课上就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模仿实验操作,分析现象,不能把化学实验当成“魔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和使用仪器技能的训练,先由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作示范操作,并指出操作的基本要求,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模仿练习,要求各种练习方式结合使用,动作要求合理、简明;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模仿的动作。

这些年来,一线教师之所以讲实验,而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有好多方面的原因,组织学生做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和耽误教学时间是其中的两个原因。我在通过实验教学尝到甜头后,就把除危险性大、有毒有害的个别实验外的大部分实验,大胆、放手的交给学生独立完成。对高一新生,虽然来自各个初中学校的学生基础不等,特别是农村学生,有些根本就没有摸过实验仪器,我也大胆的把实验放给他们。但在实验过程,要加强指导,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验情况,一步一步的把他们领入门,让他们从不敢做实验到敢做、会做实验,基本操作从不规范到规范。

三、补充有趣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学习中产生的困惑,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上绪言课时,除了做好课本中的几个实验外,可以增加利用氨水挥发可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可做“铁树开花”、利用花瓣来制做碱指示剂,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来制做“铜树”,利用碳酸盐与稀酸反应来鉴别珍珠项链的真伪。

四、改进实验装置,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氯气的制备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之一,长期以来都以课本上的实验装置来制备氯气及性质验证。氯气是有毒气体,整套装置空间较大、过长,往往要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现象,需要制取较多氯气,而实验结束后多余的氯气不能被有效吸收而溢出,化学教师演示该实验时苦不堪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实验装置做科学的改进,是提高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对氯气装置的改进,一方面增强实验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并尽量减少氯气的量;另一方面使用注射器充分利用装置内的氯气进行相关性质探究,操作简单方便,且提高了氯气的处理效率。从两个方面消除氯气逸出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比较和动手实验,从而提高了对氯气制取实验的操作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