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6 17:09:3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由于城市森林工程开发的不断壮大,建设城市森林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期,加强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研究,对我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意义
城市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活动场所,但城市人口密集,交通繁忙,工厂林立,混凝土建筑物和硬质路面占据大面积土地,形成了不利于人类居住的环境,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三废污染、噪声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城市已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建设城市森林体系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对改善城镇生命支持系统、改善人居环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及建设原则
1、城市森林的景观生态学特点
城市森林是经人为加工改造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双重影响的生物群体。与一般森林景观相比在结构与功能上有着明显区别不同,它存在于城市建筑群和人海之中,林相简单而规整,林内清洁而整齐,种群较简单,结构由人为组合且有明显的栽培性特征。在构成上,主要三类景观构成,人工景观单元如道路、建筑物;人为干扰下的半自然景观单元如公共绿地、农田、果园;自然景观如自然河流、自然林。功能上,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其自身的特点:
(1)功能化特征明显。城市森林的服务对象是城市,要满足城市的多功能需求。城市的环境状况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在任何一个城市中,不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还是新兴的工业城市(镇),都可以根据主要用途的差异把整个城区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或者可以根据污染程度的差异划分成不同的污染区。城镇本身生态环境的异质性要求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森林,能够提供特殊的与城市环境相匹配的生态功能。如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甚至是抗某种特定的污染物的能力。
(2)维护费用较高。与其它地域的森林类型相比,城市森林非常脆弱。一方面,城市森林要承受城市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承受城市因大气、土壤、水等污染及热场等特殊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同时,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干扰很大,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森林造成影响,使城市树木呈现各种受害症状,甚至枯萎死亡。因此,要使城市森林维持正常的运行,相应要花费更多的维护费用。
(3)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森林受人为因素影响明显,人类的审美观与行为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城市森林。用人类干预替代森林自我演替,对影响城市美观以及人们视线的树种加以人为清除,而种上较为统一的符合人们审美眼光能够极快生长的树种。在其迅速占领空间后不进行树种替换,使其长期成为优势树种,而使其他的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的树种没能有效生长。不符合人类审美观的乡土植物的生长受到抑制,限制了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发挥。
2、建设原则
在城市森林的构建中,主要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以生态功能为基础原则。应注重森林的防风、降尘和水源涵养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环境保护,应该把保持大气中碳氧平衡、有效缓解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城市噪音和电磁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作为构建的基础。
(2)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森林构建的最终目的是为居住其间的人类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从城市森林树种的配置到色彩的以及森林结构模式的设计都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出人文关怀,要努力为居民营造舒适美好的城市森林景观。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森林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合理组织空间,配置资源,保证城市森林眼前的生态效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持续发展。要立足眼前,兼顾长远,满足城市和人的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适地适树的种植原则,选用乡土树种。
(5)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到城市整体地形与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森林规划整体框架,将环城林带、城市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森林公园等构建形式有效利用,形成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生态城市。
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主要对策
1、编制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规划。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一致。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要与城市功能布局、水体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气象、水网、地形、地貌和植被等自然条件,考虑服务半径区域的人口构成、游憩需要以及交通等综合社会条件,满足改善生态环境、防治自然灾害、创造幽雅景观,适宜旅游娱乐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城乡绿地、园林的综合功能,注重郊区与城区绿地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充分挖掘和发挥城乡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方面的潜力,探索具有地方民族传统风情特色、时代生活内容的新型城市森林体系。规划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期实施。
2、依据城市自然特点,科学确定城市森林结构和树种选择。要研究我国城市森林结构设计及其优化选择,探索充分利用原有植被和原生地形地貌的生态价值,使新建森林与原有植被形成有机、完备体系的设计方法。要加强城市森林乔灌木良种的选育,城市古树及珍稀树种保护的研究。要切实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适当引进外来树种,使城乡绿化树种更加丰富。目前,在城市绿化树种选择上还存在长官意志,致使绿化景观单调,整齐划一,植物种很少。据调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昆明、西安等大城市的绿化观赏植物品种总数也不到1000种,常用的只有几十种,与我国丰富的植物种资源很不相称。国外如美、英、法、印度、日本、新加坡等常用的观赏植物品种多在2000-4000种。
3、建立城市森林资源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计量体系和计量方法。要研究城市森林资源与环境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建设城市精神文明,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城市绿色环境资源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理论及其计量方法,建立城市森林环境资源的统计与核算指标体系,为大力推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4、要改革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城市森林体系建设,其经营管理应当是统一的。城区、城郊、远郊的森林建设、绿化工作应统一协调,把规划、建设、管理统一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城市的城区与城郊乡村绿化分别由不同职能部门进行管理,难以有效统一地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因此,要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作用,整体推进城市森林体系建设。
五、建设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议
城市森林建设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土地生态化、增值化的跃迁过程。通过建设生态核心林地、森林生态廊道,全面推进农田、水系、道路林网化,实现城市森林的网络化。现代城市森林建设需要建立投入保障和长效管理的机制,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基本模式,促进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建立人树共存、水木相扶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创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的美好环境。
六、结束语
通过对建设城市森林体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应用问题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城市森林体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后续发展中,要加强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的研究,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兴元 城市森林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年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城市数量以及城市的规模都在不断的加大,并且其工业规模以及产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同时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持续的提升。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也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使得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时候也同样需要面对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同时对传承多年的发展观、价值观以及资源观等进行深入的思考,必须要突破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发展方式。
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确切的说城市是一个符合的生态系统,并且具有一般生态系统的特征,同时还有属于自身的特性,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城市生态系统比较容易出现生态危机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三个主要功能,并且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并不是双向的,而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过程中。不过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确实可以循环的。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主要包含有物理、化学信息以及营养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信息网络。
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通常情况下来讲,当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时候,在其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是可以进行自身调节并复原的,如果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较多的物种数量同时具有相对复杂的结构,则这一生态系统就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会经历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并且还会经历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中。
城市生态系统拥有人工化的倾向,城市生态系统属于是人工生态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人,人起到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同时人的作用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来讲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的因素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逐渐想人工化方面相靠近,并且随着人类参与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变。就城市生态系统来讲,人类已经拥有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城市生态系统极为不稳定,通常情况下来讲,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可以达到生物生存的需要,基本可以成为自给自足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来讲,其基本功能可以进行自我的建立以及修补,从而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2林业是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的必要方式
生态环境不仅仅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也会直接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如果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城市的生态环境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来讲,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构建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第一方面是对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城市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可以通过控制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在配以相应的污染处理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第二方面是,可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降低城市的污染程度,从而改变城市的污染情况。但是这两方面都与林业有着必要的联系。所以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城市污染的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建设污染治理的费用,城市林业的发展建设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城市森林的核心功能即是环境生态功能,集中表现为城市森林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及降低噪音等功能,因而能动地
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林业,林业是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林业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到现代化城市建设管理的大系统中去,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进步与发展。城市化是载体,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核心,发展林业是途径,三者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搞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良性循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搞好林业建设,尤其搞好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主要的并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森林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
城市森林的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城市环境情况的影响,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环境也会受到城市森林的影响。对于城市环境来讲,虽然可以通过工程施工予以改善,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发展与城市相匹配的植物。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吸收较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释放出人类生活所必须的氧气。森林还具有一定净化环境的能力,这是因为森林可以减少或是吸收城市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尘埃等,并且具有杀菌以及减少噪音等情况,所以城市森林对于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世界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市环境问题终于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共同重视,因此,改变城市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居住的现状,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目标。林业在城市环境的建设以及改善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林业是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的主体因素,做好林业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君来.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内蒙古林业科技,1999,3
当今世界,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巨大发展,人们在享受种种文明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资源的锐减、生态的失衡、环境的破坏等一系列涉及人与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这一切都是由于近代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过量的资源开采,城市垃圾的失当排放,城市建筑的盲目扩张等引发的。面对地球变暖,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在人类遭受了环境的重大创伤后,1992 年联合国和平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将涌进城市。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城市将长期处于一种即承担经济发展重任,又面临资源短缺的两难境地。因此, 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人口急剧膨胀,各种经济成分杂乱无序的发展,导致区域资源短缺和整体环境恶化,又限制了城市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比较重视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比较薄弱,因此,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应表现为城市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城市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在环境与资源的承受力之内,保护和维护自然与生命支持系统。
2、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经济可持续性应表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采用清洁生产,文明消费,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而且还要重视增长的质量。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背景,离不开区域城市与城市之间资源和产业配置分工协调和城市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
3、社会可持续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是城市的主体,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所追寻的最终目标。它包括关注城市人们的基本权利,人居住环境的改善,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稳定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
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
1、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基本思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市,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还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维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综合效益为指导思想、原则和最终目标。因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体现现代人所担负的未来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方法、体系和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续发展这一理念,使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在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更突出其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未来导向性
城市规划是预测未来,并通过行动改变和适应未来,达到一定目标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未来的导向性。城市规划的未来导向性意味着:任何规划都是以目标作为未来趋向的;规划的内容和过程始终是为未来指明方向的, 并引导未来规划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按照规划的这种本质特征,规划制定过程中,预测城市发展目标尤其是长远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被确定,它就会引导未来的相关行为来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的确定是城市规划最高最综合层次的规划;它应是在研究城市区域的资源水平、特点及承受力基础上,综合平衡城市各方利益(包括当代与后代)而确定的。城市的长远目标确定后,在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以其做指导,突出近期规划的实效性。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向未来目标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使近期规划真正落实到城市公众利益的矛盾焦点上,完成规划各子系统结构功能的定位和发展预测; 对近期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交通总量、职能分布等提出科学的预测方案,并在地域空间上加以反映。同时应不断调整近期规划、建立反馈调查修改机制,使其更好地趋向于城市长远发展目标,保持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3、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
城市规划的环境导向性就是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以确保在规划中明确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关心,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导向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对将要制定和实施的城市规划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与城市规划的制定要同步进行、滚动发展、互为反馈。这样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分析预测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不良环境后果,环境专家可以为决策者和规划者直接提供最有用的生态环境信息, 弥补由于专业规划设计人员环境科学知识的相对欠缺,而导致的对环境因素考虑的不足。通过环境评价专家与规划设计者在规划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结合,使将要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源头上得以解决,从而找到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就能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进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 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体制等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的城市规划应具有未来导向性、生态环境导向性和社会导向性的特点。新世纪的城市发展,应以建立“安全、健康、有活力的生态城市”为目标,掌握自然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设施的充分开发,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延续与发展,创造安全、高效、便捷、舒适、和谐的充满活力的健康环境。使城市的经济、环境、社会协调统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珂 城市规划过程控制[ J] 城市规划汇刊,2004( 3)。
[2] 陈勇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 2)。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8—0161—03
作为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面临着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严峻现实。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盐碱化程度最深、风暴潮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最为频繁、生态形势最为严峻便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东营市不仅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而且也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境内许多河流直接注入渤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生态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加快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枢纽作用且具有综合功能及其强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大中城市。在不少国家,中心城市都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其社会活动的中心所在,它能够通过自身实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弱及其辐射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崛起。黄河三角洲地区也不例外。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后一个尚未全面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与其他大河三角洲相比,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仅起步迟缓,而且还面临着生态环境不尽人意、中心城市建设滞后且综合功能弱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以及区域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等诸多困难与矛盾。相比之下,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对滞后则是矛盾的焦点所在。由于中心城市建设相对滞后,实力弱小,综合功能与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久而久之,整个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乃至区域一体化进程都受到了严重制约。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上述综合功能、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中心城市只能是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
东营市不仅地处黄河入海口,而且又是环渤海经济圈及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胜利油田所在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东石油装备基地等一系列重大建设工程在此安家落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实际上,相比之下,东营市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胶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其经济实力在整个区域高居榜首,理应成为带动整个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中心城市。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成立于1983年,下辖东营、河口两区以及广饶、垦利、利津三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面积8 243平方公里,人口近200万。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2 077亿元,2010年达到2 36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升值全国第二十五位。
东营市的产生基于胜利油田的发掘。1961年,华北石油勘探局在原广饶县东营村附近打出第一口油井,并围绕该村形成了“油田基地”。1971年,“胜利油田”挂牌成立。为适应胜利油田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需要,1983年,东营市作为省辖市正式成立。
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建市以后,开发黄河三角洲历史重任便应运而生。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些重要的建设项目开始在此安家落户,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进程由此加快,东营市的面貌日新月异,“黄河三角洲”便渐渐取代“黄河入海口”进而成为东营市的代名词。后来,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推进,以东营市为核心的黄河三角洲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其经济实力稳步上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胜利油田及其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加快,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战略地位日渐突出,GDP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获国务院批准,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主战场的地位日渐突出。2010年,东营市GDP达到2 359.94亿元,在山东省排名第八;人均116 800元,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开始显现。
然而,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东营市中心城市建设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还应当清晰地看到,由于开发建设起步较晚,起点低,规模小,整个东营市的经济实力还很不乐观,社会影响力还不尽人意。从经济实力上看,东营市GDP只有2 300多亿元,远远低于16 872亿元的上海和821亿元的广州,处于国内大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末端。不仅如此,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严重影响了对外带动力与辐射力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概述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正在得到加强,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成为解决当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出路。过去传统的以政府直接行政干预和控制为基础的生态环境管理方式必须转变,现有环境经济政策始终存在一个如何适应市场机制的问题。同时,现行环境经济政策,也不能全面体现价值规律,资源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偏离。另外在制订并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时,在环境管理系统内考虑问题较多,这就把环境经济政策局限于一个微观范围内。因此,未来十年,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必然加大包括资源价格政策、环境税收政策、环境信贷政策、排污收费政策和环境投入政策在内的政策调整的力度。因而未来十年城市的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市场经济法律。
1. 确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思路的前提和条件
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扩张着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要求,而有限的区内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无控制的要求,因此,为协调区域间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总是要通过强化功能分区与管理,来实现区域发展的多目标要求。国家和省、市三级行政区进一步明确劳动地域分工,突出保护城乡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气、清水、食物等的安全保证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鉴于此,明确并保护城市的社会功能,就成为确立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思路的前提。理论和实践都清楚地表明,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显然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目标,建立在拼资源、拼劳力、拼设备、拼环境容量基础上的城市和经济发展,只能导致过早地出现“城市病”和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因此,转轨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兴区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速产业结构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布局模式的转换,就成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重要途径。
2.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总体思路
2.1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总体思路表述
根据不同市域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生态经济功能,针对发展中业已出现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潜存的基本矛盾,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期生态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背景,确定未来全市生态环境整治的总体思路应包括:遵循两大规律(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四大生态功能(生态屏障功能,食物安全保障功能,城镇大气安全保障功能和河流水源保护功能),开展三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试点和示范,协调发展中的四大利益关系(本区与外区、开发与整治、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加速四大发展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模式、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生产力布局模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搞好四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生态系统调节工程、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系统恢复建设工程和生态经济示范工程),把城市逐步建设成为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功能地位突出、与城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生态型经济发展区。
2.2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技术路线
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和生态系统恢复建设,涉及到城乡产业结构模式转换、生产力布局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污染或破坏了的环境整治、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经济试点示范、分区分类控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技术开发等许多环节。因此,明确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思路后,尚须确定整治和建设的基本技术路线。主要是:a.产业结构模式转变。必须站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全局高度,加速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重点是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制订并组织实施推动产业结构模式转换的产业政策,限期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加速发展低耗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态型产业,控制传统资源初加工工业的慢性增长,加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加强污染和高耗能工艺替代,培养发展高科技型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污染消耗型向清洁低耗型产业的转变,建设本区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产业体系。b.生产力布局调整。重点加强城乡功能区域规划,加强区域功能管理,加强市、县、乡三级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分区调控,转变城镇和区域的经济职能,促进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严格控制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人口稠密区、中心商务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区、文化娱乐区等环境敏感区内的工业发展,引导工业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城市规划工业区内集中。加强环境敏感区城镇与工业发展的立法管理,大力开展城镇和工业区可持续发展试点和示范,理顺多个不同经济功能区发展与环境的关系。c.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是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要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城市功能,调整城市规划布局,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一些城区的状况,积极规划建设副城、城市卫星城,改变城市“摊大饼”的空间拓展方式,改变单核心城市形态,通过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给水、排水、通讯、电力、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骨架,拉动城市形态的转变,逐步实现生产经济型的市区向生态生活型转变。
3.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目标体系
3.1总目标
基于一些城市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较高的环境敏感度,必须提高对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体现城市的示范作用和窗口职能,而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较低的产业结构水平,又增加了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的难度。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充分考虑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条件,提出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建设的总目标体系包括:改善重点地区(水源保护区、城市中心商务区、城市居住小区、文化办公区和风景旅游区)的环境质量,控制非重点地区(市内工业区和县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目标年基本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模式,改善全市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和美化。上述目标可概括为“五年局部改善,整体控制,十年整体改善,局部美化”。
3.2城区生态环境整治和建设目标体系
社会经济方面。包括:国家环保模范城考核指标,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指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持续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GDP能耗和水耗。
环境质量方面。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环境空气质量、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等。
环境建设方面。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市气化率、城市集中供热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噪声达标覆盖率等。
环境管理方面。包括:市政府对县政府的环保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完善度、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程度、环境宣传教育普及率、环境信息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一项长久的工程,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规划需要在空间范围内科学合理的设计部署,进而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色,并且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居民生活工作的基础载体,在城市中进行的一些活动都是为人服务的,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就是生态设计的本质。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严重的威胁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规划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主要元素,充分的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生态平衡,打造一个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环境,在良好的空间氛围内,有助于城市经济建设的提升。
1、生态城市的概述
1.1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沿用传统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模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在环境方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依靠粗放经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在一段时期内带来了繁荣,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人口膨胀、能源紧张、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面对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多发展中国家进退两难,已走入未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现有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战略已成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的唯一出路。城市作为人类重要的聚居地,承受着沉重的人口压力,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城市在经历了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之后,再次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向进化。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两难境地,走生态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思路。
1.2生态城市的特点
相比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的特点可以说非常突出,生态城市抛弃了传统干的煤、石油等非清洁能源,而是大量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并且实现清洁能源的可持续供给。在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在城市社会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协调共生的关系,在自然与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完善这一共生系统,实现在城市发展中达到促进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生态城市规划面临的困境
2.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
因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这一理念是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为主,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非常少,所以在设计目标方面还显得比较宏观和笼统。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科学和时间来对其进行研究。所以有些在规划中的城市,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的情况下,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2城市规划学科生态指向不明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在我国应用的较晚,所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技术性以及相关的理论还不够成熟。因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于空间和土地资源的改造本身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干预行为,所以要将生态设计与之结合具有很高的难度。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的生态环境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而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城市的特点都非常鲜明,如果使用单一的生态设计导向无法在实际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规划师们对于生态设计的理念也无法统一,生态概念比较模糊,指向不明,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
2.3环境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地下水系统与地表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降水、蒸发以及径流都被重新分配,倘若遭遇暴雨,城市的排水不畅及地面积水等内涝问题越来越严重,地面沉降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城市中各种汽车尾气、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等,使得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
2.4气候恶化
当中高楼林业,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密度不断增大,各种热量无法扩散,再加上各种工业污染,城市当中形成了保温效应。此外,道路黑化的大面积推广,导致城市对于太阳热量的吸收不断加强。种种因素的交叠,最终生成了热岛效应,城市中的日照、风向以及风速都受到了巨大的干扰,整个城市的温度与降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3、环境工程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原有生态系统之上的,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城市实际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能够有很强的清洁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充分利用原始生态系统的恢复系统和可再生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生态性的最大化,还能节省开发资源,降低资源使用。比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还包括尽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比如山、水等自然景观,是长期动植物活动的平衡空间,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湿地系统是自然生态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它对城市整个生态服务功能都有控制作用,因此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3.2加快城市污染治理脚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城市污染治理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中,应将城市污染治理放在环保工作的首位,通过对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排放监测与管理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分散于城市周边村镇的企业也应积极规划其建设。将城市周边零散企业搬迁至集中规划的工业园区内,以此便于企业排放的检测与监测。
3.3加强生态管理系统的建设
在城市发展中,需要对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特定的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诸如大气污染物、生活废水,以及饮食业、市场等各居民生活单位产生的垃圾均需要分类集中处理,并对特定的垃圾采取特定的处理方式,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破坏。同时,也要注意城市中的光污染、噪声污染等无形污染,例如,对建筑物的玻璃楼面进行贴膜处理,以免因曲面原理对城市设施、车辆产生影响;对于闹市商圈夜晚灯光加强管理,以免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在高速公路旁设置隔音带,避免对附近城区的噪声污染。在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设立专业部门对生态规划进行管理,招募专业人员,提供专业理论支持,加强对城市生态规划系统的完善。
3.4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市政、建筑垃圾及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发展方向应从垃圾减量,垃圾回收,垃圾分类,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入手。
3.5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企业节能减排技术
工程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企业采取节能减排,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托,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企业行业来说,要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要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力度,适时促进设备更新,保证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当然,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可以建立相关回收利用部门,进行深度开发和回收利用。
3.6对湿地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
湿地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例如,湿地可以调节区域气候,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可以为水生或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提高物种多样性,同时保持生物链完整性,从而减少生物灾害。因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要尽量保护和恢复湿地,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将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城市相互结合是全面加强我国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环境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地提升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前 言:优雅舒适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进步发达的表现。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整个城市系统的管理和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创造一个友好的、和谐的、良性的发展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包括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物理及生物环境,像日照、空气、温度、河流、土地、植被等;人工环境包括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如建筑、街道交通、水、电、园林绿化等。
1.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各大城市生态环境的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雾霾等问题多多
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燃煤与汽车尾气造成,集中在城市和工矿区,近年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许多大中型大城市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入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尤其是酸雨和雾霾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地方的污染指数已经爆表。由于工业上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危害日趋严重,通过对城市降水的监测,我国的酸雨区面积约国土面积的30%以上,其中以西南华南地区最为严重,已对动植物生态和建筑物构严重危害。
1.2城市垃圾污染严重
到目前城市垃圾总量已占全球垃圾总量的九成以上,成为当今全球的公害,城市垃圾主要包括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大量的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郊区和河流荒滩上,这对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是一种浪费,更造成了环境的第二次污染。
1.3城市沉降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超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地面下沉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并容易诱发各种人为的灾害,如近期新闻报道的四川、西安等大城市的地面沉降,造成房屋的整体塌陷,严重危机市民人身安全。
1.4噪音污染大,人均绿地少
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是由运行中的各种行业设备产品噪声以及人群活动声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而产生。我国很多城市都有噪声污染,人均绿地较前几年虽然增长了一点,但与国外相比,还是相差甚远。
2. 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1城市绿化系统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关键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土地范围内,根据一定的自然、艺术及工程技术规律,运用各种园林要素组成,给予美的思想设计,加以人工措施组合建造,主要供游憩、休息和活动的空间境域。它包括各种公园及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市街道、广场等公共绿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具有自净能力及自动调节能力的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之肺",它构成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自然"纳污吐新"、具有反馈机制的子系统,是优化环境保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园林绿化是最大的"空气净化器",是天然的"除尘器"、"消声器"、"造氧工厂",它能防风、防火、防震、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市政设施。人的生存离不开新鲜空气,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逐渐上升的趋势。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促进了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2.2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建筑是城市人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阳,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手段,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为了使建筑生态化,设计中常用的手法有设缓冲层,通过缓冲中厅或边厅,有效的减少建筑能耗,缓解外界环境不利影响,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内部环境。建筑设计中还应组织好穿堂风,自然通风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绿色手段之一,可以改善室人居环境及室内空气质量,带走夏季室内热空气。生态建筑还应利用绿色建材,减少对人体的危害。尽量把绿色引入室内,利用室外绿化改善室内小环境。
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3.1加强环保法制社会的建设,增强市民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要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把现有法律法规贯彻好,加强执法工作,在全民中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加公众的环保意识,让大家认识到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给当代及子孙后代带来的严重后果。使企业树立清洁生产、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加强法制要不惜一切代价,以牺牲短暂的一时的经济利益,来换来长期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使我们及子孙后代有一个永续利用的生存环境。
3.2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布局
城市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工业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的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等,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要有前瞻性,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运用城市土地价格机制,控制城市规模恶性膨胀,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3.3大力环保产业发展,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要建设的环境保护工程和基础设施很多,发展环保产业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来支持环保产业的大发展,让其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加强国内外交流,吸取教训,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使我们少走弯路,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结 语:生态城市已经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与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与和谐共存,达到环境优美、生态友好的栖息环境。生态城市具有明显的系统综合性、和谐高效性、整体联动性于可持续性的发展特点。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要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意质量的同时兼顾速度。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保证整体利益与社会毅力的延续和协调,生态城市成为国际化城市的必然趋势。在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的现实基础上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对于提升城市水准的重要性,具有理论、政策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麻岩.可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建设[J].理论学习,2003,12:65.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13)02-0031-08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集聚地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聚着人类巨大的创造力与智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发展阶段。1800年,世界仅有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950年时则迅速攀升到了29%,而联合国《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有5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而在未来20年内,全世界人口中近60%将是城市居民。”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页。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也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页。由此可见,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浪潮的必然结果,城市作为人类未来的主要聚居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城市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联合国人居署的报告指出:“虽然世界城市面积只占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但却消耗着75%的世界自然资源,产生着占世界总量75%的废弃物。特别是大规模城市化进程,往往以人口大量集中、资源大量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为主要特征,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发了一系列不可低估的环境负面问题。”联合国人居署:《和谐城市――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2页。城市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对现代城市建设的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城市当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生态环境的衰败只是问题的症状而非根源,而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价值观念。因此,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技术和资源手段,最根本的是对人类的价值观念进行转变,以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主导思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从研究人与自然深层关系出发,通过转变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而为城市环境问题提供解决策略,对当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环境伦理学是理论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则是其引导下的具体实践,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视角下建设生态城市,必然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一、传统的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其伦理内因
城市最早起源于农业文明时代。经过不断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聚集地。在农业文明社会中,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城市数量少且规模小,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十分低,城市化现象并不显著。农业文明社会中的物质条件、技术手段都十分简单,人类依托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居住,对自然十分敬畏,顺从和适应大自然的安排。在城市建设方面,传统的农业城市建设以自然为本,遵循“自然本体论”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农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较强,城市与自然处于原始的小农经济的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240-01
引言
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必然举措,而生态环境保护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 内容之一。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对城市进行规划和改造的前提和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城市建设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将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些建议。
一、城市环境生态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强调生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在 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怎样去解决好
发展和环境的一种辩证关系。中国城镇化走到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原生态的从前。城市作为一个现实的存在,如何利用现有基础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去改善城市 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合我们生存的环境,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的城市工业文明带来 的经济高速增长,对环境 带来 了颠覆性的改变。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 口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集结,先进的生产工具、高效 率的生产工艺会使单位用地面积上 的生产 强度增加,在收入产 出投入比效益 的同时,增加耗能和碳排放,由此带来 生态关系的失调,城市环境质量 的下 降 ;相反单纯地追求和谐 的生态 关系及 良好 的生态环 境,也会影 响经济 的发展,城市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的支撑也就失去 了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生态环境也就无从谈起。以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受教育的程度、干人拥有床位数、千人汽车拥有量等等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在为人类带来舒适、方便的同时增加耗能和碳排放,带来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就像使用空调,虽然耗能增加 了,但舒适度提高了,如果不使用必定会 降低耗能,但舒适度也降低了,这也是无法接受的,我们不能为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 而放弃现代文明为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另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为我们 生态建设提供 改善的条件和手段,良好 的城市 生态环 境也会吸引人才、资金等 各种 生产 要素的集中,增 加城 市综合竞争力,这也就是 “保护环境 也是发展生产力 ”的道理。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 和经 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口、能源、水资源、污染控制和土地利用等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健康 、协调地发展 :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 “由城市各部门、各因子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 ”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标准,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系统,使 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协调健康发展。
二、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举措
(一)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建设目标中,通过责任与义务的分化建立环境保护的考核机制。通过对城市环境的考核,以及对各级环境工作的评价,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一,建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联的科研单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分析,提 出一些有意义的对策和举措,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将城市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计划,在科学发展观的大前提下,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其三,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加大科研 的经费投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 ;其四,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提高环境保护人员的各项能力。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促使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和贯彻环境保护的计划 。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分级管理,实现分工合作。监督部门可以通过对环境 的监察、环境监测、环境宣传 、环境信息等工作进行监督,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的建设。
(四)加大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推广环境保护政策
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以从多角度出发,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直接加强环境建设;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鼓励政策,通过环境保护政策的推广,间接引导生态环境建设 ;其三,对一些项 目。比如交通运输、油气开发等实行资金补偿制度。通过这种补偿制度约束和规范相关项 目的建设和发展,减少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
(五)引导城市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城市的全面发展,城市生态环境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等是紧密相连的。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就是指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 、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 、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关系。
(六)开展环保 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是做好环境保护预防工作的有效方式 。主要举措有 :其一,通过社会媒介,加强宣传;其二,可以建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网站,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其三,可以开展一些舆论和科普的宣传活动,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加环保的自觉性。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建设的规划提出了新发展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作为城市建设的领导,必须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容忽视,只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现实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人们生存的主体的城市,急需改变这种可怕的自然生态现状。城市的建设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划并不科学的人为因素介入进来,一步一步打破着人与这个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净化能力在这种组合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存这弥足珍贵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的重要。
健全的生态结构和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正常生存提供可能,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起到美化城市作用的环境艺术放在第一位考虑应该是如何着眼于现实以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近2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张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可估量。目前,全球变暖、海水倒退、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污染不断。
面对这些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需要做到和谐共存。同时,进一步探索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到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虽然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中所占的物理空间并不大,但是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并且随之建立了大量的生活基础设施,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而当这些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不能和谐共存时,就会产生损害自然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城市化脚步的进程慢慢改变着这个世界,自身环境的改变导致周遭事物随之而来的变化,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永无止尽地向几近枯竭的自然索取,毫无章法的手段更加加剧着这种现象的恶化。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资源日渐枯竭
水是万物之源,水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停地耗费着有限的水源,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不经处理便再一次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洁净的水源。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依托于此而生存的生物面临灭绝的现状,生物链条的打乱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破坏整体循环。另一方面,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导致陆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充裕的土地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人们为了自我生存,最大限度的加大建筑的密度及高度,这也就导致单个面积人口密度的提高,结果使得城市气候异常,空气污染严重。更为心痛的是本应极力加大力度增加的绿地系统,却以寥寥的姿态矗立在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所具有的改善环境的机能是城市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的关键问题。取之不竭的大气资源已经成为过往,清洁、新鲜的空气逐渐变为奢望。城市消耗燃料所产生的废弃排放至空中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净化,产生的废气还没有来得及净化,新的废气又再产生,这种恶性的循环永无止尽。彼时,资源利用与生态质量间的矛盾逐渐最大化。
2、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效能低下
现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自然的环境为代价,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正是这种掠取式的方法造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的先天不足,在一开始,生态的最本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放眼望去,虽然在城市建设后期会有所考虑的增添公园、草坪、绿化带等等设施,但是这些在破坏原有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再又重新耗工耗力增添弥补之法,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用。城市的绿化设施极其不足,并没有形成天然的净化模式。散点式的绿化建设就如同杯水车薪般,可怜地补给着如黑洞般无止尽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我们现在居于的城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环境效能毫无功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实施的有效举措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是最为敏感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保持生态持续性显得非常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则具体体现在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方面。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要素的保护。要建立、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着自然生态,为人们提供着新鲜空气、绿色食物、安全庇护等等。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样包含着一切能提供上述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可持续的一个景观战略,一个景观格局,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它是未来城市安全的保障,未来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中的讲话。
]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现在提倡最多的是节约型、低碳型城市,这也就对能源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这些方式,最大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得以运转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城市的水源系统既要包括各种来自于自然的水源,也要包括各种排水系统。污水、废水成为水资源使用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重点建构洁净、可循环使用的处理系统,最大可能地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原始水源的保护,只要把源头问题解决好,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城市与自然环境灵活结合,减少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为根本的自然环境,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状态,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最小范围改变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利用树木、河流、湖泊、湿地进行建设,要以最诚挚及坚定的信念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将城市与自然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把所有封闭的东西给去掉,变成各个开放性相连而为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极力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
四、结语
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遭到破坏。来自于自然日渐频繁的灾害使得人们开始觉悟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毁坏了,再发达的经济又有什么意义?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所构成的美,这种生态美得以维持,需要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现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长期有效的阶段型工作,逐步改善城市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构成的城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生态城市。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业人口流入城镇,小城镇向中等城市演变,中等城市向大城市演变,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 快。据有关部门资料,全国近期将新建改建城镇近2000座,已有2亿多农民离乡进城务工或开拓产业。一直以来,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都是以防治农村山区的水 土流失为重点,而忽视了城市的水土流失防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
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保 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城市水土保持主要是针对土地开发建设和生态景观的破坏而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城市 水土保持要根据城市土壤侵蚀的特点,采取与该区功能相配套的综合措施,来治理城市的水土流失的现状。一般来说,城市水土保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有效的管理 和防治由于城市的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水源的保护林建设以及在开发建设中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不仅可以保护我们 生存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
二、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破坏生态环境
在各类开发建设过程中,硬化地表,破坏地形、地貌、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使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丧失。地表的硬化 或覆盖,使降雨不能下渗,土壤渗流系数减小,地表径流系数增大,使得地下水源的涵养和补给受到阻碍,地表径流汇流时间缩短,强度增大。
2、污染环境,加剧城市生态环境恶化
一些工矿企业特别是煤炭、炼焦企 业在规划治理前,由于没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一旦遇到大风天气,煤灰四处飞扬,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3、淤塞河床、沟 道,影响城市防洪,破坏基础设施
由于城市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沙,淹没工厂、学校、住房,冲毁公路桥涵,甚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台湾研究 资料显示,在城市化过程中开发度达到30%时,洪峰到达时间比开发度为零时缩短一半;据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当开发度达到40%时,洪峰流量增加近一倍。
三、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加强城市水保宣传,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大范围工作,不能只靠相应部门的单方面工作,必须依靠广大民众自觉参与,相互监督。首先,我们应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 等媒介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意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了解到一些可能会引起水土流失的行为以及水土保持的一些简单方法;其次应该加强各地方的 水土保持成效交流,定期举办交流会,进行正面的引导,广泛分布示范工程,促进社会的关注,让民众感觉到水土保持是一种作为城市主人翁的责任和值得自豪的事情,把城市水土保持工作融入到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使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进来,为水土保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2、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
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现状制定出适应城市水土流失的水土保持规划,以指导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中,必须对规划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考虑,避免造成区域范围内的水土资源的失衡。搞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需要做好以下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同创建文明城市、卫生 城市相结合;二是同城市基层设施建设、城市开发相结合;三是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四是同城市发展、城郊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制定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应建立行之有效的水保生态监管体系,实施“开发一片、建设一片、保护一片”的方针。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切实将水土保持工作落到实处。
3、完善排水系统,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在开发区内按照城市建设排水标准,兴建排水管 网,使洪水能畅通排至外部河道,汇入外部河道前还需设置沉沙池,减轻泥沙在外部河网的淤积。雨污管网分离,开发区周围的农田应恢复原来的农田排水系统。对 于缺水城市,可以通过下水道将大部分降水收集起来再利用。工业与生活污水经处理后再次利用,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真正实现水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水分基本达到 平衡状态。
4、妥善处理、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和废弃物
一是通过合理规划和环保宣传等手段,减少生产建设及市民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排放量;二是加大对 废弃物再利用的力度,以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目的;三是将城市废弃物的处理与近郊水土保持工作结合起来,例如在近郊选择适宜的洼地和沟道,经过处 理后填充废弃物,既妥善处理了废弃物的堆放问题,又解决了破碎地表易受侵蚀的问题。
5、搞好园林绿化,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在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城市中,最重要的治本措施就是大搞植树造林,实行绿色覆盖。对城市弃渣堆积区、贫瘠废弃地宜种植适应能力强、根系 发达、成活率高的树种、草种;对城市边缘的废弃地应栽植适宜的树种或草种,进行绿化保护,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对城市裸地、空闲地、工程开发恢复地应及时植 树种草,使城市具有足够的公共绿地和生态用地;对城市的交通道路、住宅区以及广场公园进行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对城市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沿海林带、 环城林带以及荒山荒坡造林,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6、配套建设城市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
城市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采取配套的水利工程措施来进行综合防治。常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一般包括:拦渣、护坡、防洪排水、防风固沙等。在 水土流失治理中应根据具体清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城市基建的劈山、挖基工程,要建设挡土墙以防出现山体、土壤滑坡坍塌现象;对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沟以及 流域,宜梯次建设谷坊、闸坝,以便拦蓄下泄的沙石;对正在施工的项目区应设置排水沟渠,及时排除路面积水,以防出现洪涝和淤积现象。
四、结语
近年来,城市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势在必行。城市水土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城市发展进 程中,必须将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做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以确保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瑞.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J].科学之友,2009(30)
[2]郑国仁.积极探索水保新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J].中国水土保持,2000(3)
[3]魏华.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探讨.北京农业.2011(9)
[4]刘巧莲.浅谈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科学之友.2011(1)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得到了完善,然而人类的活动过于频繁,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如不采取措施,将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在我国,城市水土保持建设尚属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因此各地政府应将城市水土保持建设提到日程上来。
二、城市水土流失
城市水土流失针对的是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导致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控制区及城市周边影响区出现水土资源的破坏与损失。
1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
城市水土流失不同于一般的水土流失,它的出现是城市化进程控制不得当造成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3点:1)主要成因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为因素。城市化必然会加大土地开发规模、增加建设活动,导致原有的地貌结构、植被等遭受破坏,进而造成地表、坡面出现大面积,这种情况若是遇到大雨天气,很容易出现土体移动,沙石流失等;2)后果更为严重。首先,根据城市测定数据显示,城市水土流失的土壤侵蚀模数高达数万t至数十万t,由此可知土体流失量大;其次,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更为严重,城市居民分布较为集中,若是城市一处出现土体移动必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带来巨大的威胁;3)治理难度大大增加。城市与乡村明显的不同在于整体规划,涉及的部门较多,如城建、水利等,若出现城市水土流失,必然会要求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提出治理措施,并为此做出努力。
2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
城市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恶化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的工业发展能够有效提高该城市的经济效益,然而煤炭、炼焦等企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政府为了城市的形象,还得在生态环境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显得得不偿失;2)搅乱了城市气候变化。城市的开发促使城市地面采用了不透水的材料铺就而成,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面的热辐射。值得关注的是工厂、电器等在污染环境的同时,其排出的热量无法得到缓解、综合,导致城市气温相对于周边环境还高得多;3)堵塞交通、污染城市。城市的建设活动没有做好后期处理工作,导致地面出现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堵塞管道、污染路面,降低城市水利工程效益和城市防洪能力,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安全。还有,城市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恶化,从短期看,影响了城市市容景观,从长远考虑,影响了外资环境,阻挡了外资的引入,从而阻碍和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水土保持
1 城市水土保持的特点
城市水土保持是从城市水土流失中应运而生的,主要是通过保护城市现有水土资源来增加城市的市容,这与一般的水土保持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水土流失应注重预防,同时监督与治理齐步进行,工程的治理措施固然重要,采用生物措施也可能加强治理效果;2)水土流失的防治是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基础上,保证开发建设的正常开展,并强调市容市貌,注意绿化生态环境,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3)资金的投入量。由于城市水土保持涉及的方面较多,不仅需要控制水土流失,还不能影响城市的面貌,除了工程本身要求标准高、质量高之外,工程费用构成也很高,因此需要的防治资金比传统的水土保持工程要高上好几倍。
2 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1)制定水土规划,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城市水土保持的规划必须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在以后的工作实施中起指导作用,不可抱着侥幸心理,先破坏再治理的传统路子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必须充分调动城市的自然资源,考虑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将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此外还应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制定出来的规划若无人实施便形同一张废纸,因此做好监督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2)改善排水系统,正确处理缺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应按照有关标准建立排水管网,将暴雨出现的洪水引入外部河道,在外部河道前还应做好沉砂池,减少泥沙堵塞河网。而在缺水城市,可将下水道的降水收集起来,实行再利用。
3)科学处理城市废弃物,保证城市市容。首先,政府应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合理规划、环保宣传使市民认识到废弃物的危害,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其次,秉着“变废为宝”原则,加大对废弃物的利用度;最后,加大城市与近郊的结合,城市废弃物的处理可在保证近郊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在近郊选择适宜的洼地和沟道,经过处理后填充废弃物。
4)加强植树工作,增加城市绿化率。在城市的区可通过栽种一些适应能力强、易存活等的植被,在保持水土的同时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引资成本,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时期较短,因此,在日常的研究中,必须借鉴国外的经验、总结,不断吸收国外的、适应我国环境的精华,在实际遇到困难时,可及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黄广宇, 卓慕宁, 王继增, 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及其效益- 以广州市为例 [ J] . 水土保持通报,2001, 12( 6) : 76- 78.
1.1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的自然因素,它是由各种自然因素形成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环境与人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生存和发展。如果城市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坏,生活质量随之下降,所以,我们必须尽量去保护和改善城市乃至地球的生态环境,以此来维护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在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保证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水平限制在一个底线之下。这就要求城市的规划建设主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居民应该拥有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同时城市的管治和建设也要以环保为目标。
1.2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问,它是研究一个城市以后的发展方向、城市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运行的总体计划,是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非常重要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三个城市管理内容的关键所在。城市规划通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大致的方向,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达到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进而达到最高最佳的城市环境质量和发展效果。总之,城市规划就是设计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蓝图。
1.3 城市规划中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意义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就是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展开对城市的规划。现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最大难题依旧是环境和资源的冲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需走低碳环保的道路,这不仅对社会进步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非常大,而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众所周知,我国虽然地域广阔,却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非常大,重工业的发展也比较快,因此,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保护好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困难。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着重控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化工厂的污水处理等,给人们创造一个更为健康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都很大,城市之间也不例外。有些城市为了快速得到经济利益,甚至不惜改变城市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得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急剧增加,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为主线进行城市规划,才可以把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外在形象才能够得到维护。此外,以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可以帮助节约国家的资源,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有很多城市为了暂时的经济利益而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规划建设道路。如果这样,不仅大量的资源会被很快消耗掉,还会产生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们健康的有害物质,影响一个城市甚至是全球的未来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还可以更加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为地球的子孙后代的生产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策略
2.1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
为了切实构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的城市,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优化,展现城市的巨大魅力,各个城市必需要改变以前落后的经济发展观念,把保护生态环境纳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争取从低碳、低污染的角度出发做好城市规划。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要以低碳、低污染为目标,以实施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的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不断改善以往城市建设用地盲目的蔓延、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空间分异显著、城市交通压力大和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通过构建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的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加强城市空间的集约发展,加强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的协调发展、优化环保社区的规划建设,创建一个生态环境优质、低碳环保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加快基本的生态环境控制方面的立法,加大对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限制城市周边建设的盲目延伸;深入研究并制定各类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定,提升用地单位的经济效益;此外,有针对性的制定各类地区的城市的低污染规划建设方案,重点加大对环保发展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做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示范工作。
2.2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环保转型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产业成为带动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从有害物质排放的来源组成来看,我国城市的有害物质排放的主力军基本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方面,工业排放量居首,建筑业其次,交通属于第三大污染物质排放源。这种情况和国际上的先进城市有害物质排放规律:建筑排放量居首,交通其次,工业第三的现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深入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的结构,尽量进行环保转型,这是我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线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进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减小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的比例,重点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新兴产业;强调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的老旧产业的改造,把那些原先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空间改为发展一些低耗能、低排放的高端产业或者服务业;利用城市周围有国家级开发区或海港或铁路等重要枢纽的优势,优先发展制造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为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此外,制定相应的城市产业准入政策,完善城市产业低污染发展的市场体系和制度,保证城市产业的环保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2.3建设环保城市交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