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媒体优势

传统媒体优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6 17:09: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传统媒体优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传统媒体优势

篇1

关键词:传统媒体优势新媒体互补

近年来,以集中了数字化、多媒体和网络化等最新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迅速崛起,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成为我国媒体阵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冲击,甚至业内有观点认为移动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快速发展,大有完全替代传统媒体之势。但通过分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虽然新媒体依靠其在受众、渠道、传播方式上的优势,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其在信息来源上相比传统媒体缺乏权威性、在内容上缺乏深度等仍然成为制约其稳步发展的因素。而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并未丧失,其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①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中,现实的情况是新旧媒体之间更多地呈现一种竞合的态势,而非替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媒体不可能“速胜”,传统媒体也不可能像某些学者精算的那样“速亡”,媒介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②而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旧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媒体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主要指新旧媒体之间在传播方式、内容等方面的相互借用。③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拓展新媒体,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是新媒体迅速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

借助传统媒体内容优势,推动新媒体内容建设

树立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新媒体发展思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造就了新媒体,可以说新媒体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单一的技术拉动转向技术与内容共同推动。④内容是传媒业的灵魂,没有内容也就没有意义,以渠道起家的新媒体更加需要内容支持,只有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平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加快新媒体的发展。以移动传媒的发展为例,由于早期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移动媒体大多独立于传统媒体,有些移动媒体纯粹是资本、技术与广告结合的产物,内容的量和质都严重不足,过度重视渠道而忽略了内容建设,往往使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因此,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以补偿内容制作能力的先天缺陷,成为当前一些移动媒体发展的主流思路。CCTV移动传媒就是传统媒体内容与新媒体渠道结合下优势互补的典型案例。依托央视丰富的节目资源,CCTV移动传媒从受众的特点出发,为乘客提供权威的新闻资讯、生活服务、文体娱乐等视听节目,将使车载移动电视的传播价值倍增,成为公交车厢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推动数字化建设,助推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实际上就是如何把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转化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模式的新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就是实现传统媒体资源从形式产品到延伸产品的转移,而数字化则为实现这一转移提供了技术可能。

数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消弭传媒介质的形态,其提供了一种同样内容在不同介质平台上实现传播和售卖的可能性。当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数字化生存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从内容供应的角度看,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的进程也正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内容供应的变革过程。一方面,传统媒体数字化带来了内容的专业性越来越强,而内容的专业性也正是新媒体实现传播精准化的要求。以央视风云为例,根据新媒体受众的消费习惯,风云把央视历年来电视剧的优质资源,以四集连播的方式集中编排,并根据大的主题精选节目,通过对央视传统节目资源的重新梳理和编排理念的调整,向数字电视用户输送精品内容,实现精准传播。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传输变得更加便捷。无论是新闻信息采编数据库还是节目资料库,都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加适应新媒体个性化传播的需求。通过建立一个存储、展示视频节目、素材的媒体资料管理系统,与视频编辑系统相联系,使得数字电视频道节目编辑制作人员可以从上面获取需要的内容进行编辑,实现了传统媒体内容向新媒体的高效内容供应。

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提高新媒体核心竞争力

传统媒体人才资源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经过长期的发展,传统媒体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传媒人才,其在新闻采编、节目制作、工程技术、媒体管理上的人才优势是新媒体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媒介融合时代,借助传统媒体人才优势,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合”对发展新媒体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资源上远远胜于新媒体,其制作、运营经验也非常丰富。以新闻制作为例,由于信息海量化和播报即时化的要求,新媒体在做新闻时对编辑的要求不会太高,使得新媒体缺少对新闻的把控能力,做出来的新闻缺少深度和厚度。但受众市场对新闻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从未降低,因此,新媒体要寻求突破,就必须打造一个经验丰富的制作队伍,而传统媒体制作队伍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成功模式正是新媒体所需。

传媒人才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流动将成人才流动主流。在网络经济的攻势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具有专业水准的采编人员的重要性,纷纷将目光投向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编辑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转入新媒体的消息时有所闻,传统媒体人才“触网”几成常态。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人才流动,都曾给予传媒界不小的震动。这种传统媒体精英人才向新媒体的流动所反映的正是新旧媒体之间的人才竞争态势。而新旧媒体之间人才流动的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源自两种媒体形态的各自特点所在,新媒体需要传统媒体的人才和经验,传统媒体也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手段,因此,未来传媒领域人才的双向流动或成大势所趋,而目前的情况更多的则是传统媒体人才流向新媒体。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扩大新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的发展依赖品牌运作。媒体品牌标志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媒体的总体形象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对于媒体的综合系统评判。⑤因此可以说品牌就是形象,对速发展的传媒业而言,媒体的影响力往往取决于其传播内容和渠道、增值服务、品牌运作。尤其在当今传媒产业纷繁复杂的格局下,面对供大于求的媒体环境,品牌是一种吸引力;面对媒体分化的市场环境,品牌是一种亲和力;面对产品多样的消费环境,品牌更是一种信任度。对于媒体阵营中后起之秀的新媒体来说,以渠道起家的发展特点使其在内容深度和厚度上、传播的权威性上不具备竞争优势。因此其成长的关键因素,是重视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形象,通过在受众中不断完善服务、丰富内容来确立其良好的口碑,并通过先进的运作使其品牌增值,锁定和扩大受众群。

借助传统媒体品牌优势助推新媒体品牌塑造。品牌运作的最大益处就是锁定忠实的受众,影响未来的受众。⑥品牌的塑造是一段时间的积淀,媒体营销的手段则是利用各种传播方式和渠道做加法。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发展新时代,新媒体塑造品牌要结合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之后,其品牌优势会延伸到新媒体。例如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节目正是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形成了品牌效应。

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当前的繁荣状态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当前传媒产业发展的纷繁格局下,媒介融合正是主流趋势,新媒体不是对传统媒体的替代,而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的延伸。传统媒体有丰富的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丰富的经验和长久积累的优势品牌,新媒体应该在其传播形式和渠道的优势上借助传统媒体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实现内容资源、人才资源、品牌资源等的共建共享共用,进一步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注释:

①张晴:《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科教文汇》,2008(1)。

②郑瑜:《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代传播》,2007(3)。

③王鸿涛:《媒介融合现状与前景》,《中国记者》,2007(6)。

④苏毅:《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发展趋势》,《出版参考》,2010

篇2

“把青春留在雪域高原”系列报道起因,是九峰山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在今年春节回访烈属时,选择了一个牺牲于的女烈士钱建新。烈士的弟弟60岁了,他说,姐姐牺牲了30多年,家里人从来不知道她埋在哪里,遗骨现状如何。于是烈士陵园有了到访墓的动议。烈士的弟弟因身体状况不能成行,便推荐了姐姐当年的恋人、如今的武大教授邓和平前往。晚报在得知这一线索以后,与烈士陵园、武大教授一起组成团队,赴藏回访烈士在的墓。

经过前期采访,这一题材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两个武大毕业生,三十多年前一起到插队,两年后女青年救火牺牲,现在男青年回访初恋的墓地。这一题材本身当然也有一些天然的兴奋点:一是三十多年前的初恋;二是男青年如今的老伴和儿子会怎么看;三是在没有土葬习俗的,当年汉族女青年的墓地会是怎样?四是独特的人文地理特色会给报道加分。但是,对于一个长达十天的系列报道,这些兴奋点远远不够。在一个焦点迅速转移,公众关注度随时冷却的阅读环境中,传统的系列报道形式恐怕是最具挑战性的——如何让读者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平台上,对同一个题材保持十天的关注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这个题材深加工。当它天生比较单薄的时候,我们首要的便是要探测它可能达到的深度。

至少,在这个题材上,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30年前的旧闻,年轻人怎会有阅读欲望?2.一个老头子的初恋故事,怎么会有广泛的阅读共鸣?3.怎么才能让读者持续关注?

深入采访丰厚单薄的素材

挖掘题材的深度,需要尽可能掌握最详尽的信息,这就要依靠深入采访来获得。经过大约一周的采访,我们梳理出如下角度,相对单薄的素材可经由这些角度达到某一深度,从而丰厚起来。

1.这不是一个初恋夭折的故事,是所有青年的故事。

经过对武大教授及其老伴的采访,我们了解夫妇二人都十多年。援过藏的人,在内地各个城市都有很多,援过藏的人也大都有情结。邓和平、钱建新于1976年入藏,这是内地史上应届大学毕业生入藏最多的一年,全国约有两千名大学毕业生入藏。经由这一角度,凡有经历的人,都会深度关注此报道。事后果然如此,武汉几个QQ群,每天都会把报纸电子版贴在群内。

2.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代知青的故事。

邓和平与钱建新是直接到农村插队当知青,种青稞,背牛粪,放牛羊,干农活。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约有1776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并在这一场大迁徙中改变了命运。经由这一角度,我们将故事的影响人群从青年进一步扩大到有知青经历的人。

3.这不是一个女青年的命运,是一个城市女儿的命运。

钱建新恰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姑娘,这使得题材可以上升到某一个精神高度。烈士,从某个角度说,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遗存,就是一个城市的精神财富。所以,经由这一角度,能将一个个体故事升华到城市群体的高度。

4.这不仅是青春的故事,还是青春和青春的对话。

这一角度,是采访邓和平之子时得到的灵感。邓和平父子都在武大教育学院,父亲是硕导,儿子是博士在读。儿子很忙,我们找父亲约儿子的采访,两次被父亲拒绝。但是我们另辟蹊径找到儿子的时候,儿子说,非常愿意跟记者谈谈他父亲,如果有时间,甚至可以谈上一天一夜。但谈话后记者发现,儿子对父亲年轻时的经历其实知之甚少。他既不知道父亲曾经插过队、当过知青,也不知道钱建新其人;更不知道钱牺牲在当地,以及父亲如何从农村调到拉萨;他甚至不知道他父亲将和我们一起进藏回访。

这样的状况,让记者有了新的角度:父辈的青春,你知道多少?我们就此在身边的年轻人中做了调查,结果发现,了解父辈的凤毛麟角。这固然是由于国家政治和社会格局在半个世纪中变化迅疾的缘故,但也正因如此,父辈才应该给子辈留下生活经验和人生财富,否则,代际间真的就割裂了。这个角度,是让我们兴奋的年轻人的角度。经由这个角度,我们解决了年轻人对该选题阅读欲望的问题。

5.这不是两个人的青春,是人一生的命运。

邓和平和钱建新是武汉大学外语系首届德语专业毕业生。他们选择了去,去到一个连汉语都难以交流的高原小村落。这样一个选择,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实际上,每个人在青春时期的一两个选择,都可能决定着其一生的命运,我们如何来看待这种选择?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因为写作上的先锋尝试,让这个几乎论文化的思考,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展现,并成为前方报道的收官之作。

专业策划写作提供有质量的阅读

在我们一起赴藏的八人团队中,除去我们自己的三人报道团队,有两个年轻人,除了高原反应的时候,其余时间都泡在网上。于是,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睡以及行走经历,都通过他们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平台,得以实时直播。如果比速度,记者需要采访再形成稿件,次日才能见报,远远比不过这些拿着智能手机的“传播者”。这便是一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短兵相接。

篇3

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还不清晰。但是与其担惊受怕寻求答案,不如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实。事实就是:我们必须学会做新媒体,因为我们的读者和广告客户都在上网,他们希望我们也去!

优质内容和强大品牌是成功进入新媒体领域的法宝

面对新媒体,我们传统媒体的优势是什么?

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用户搜索的、分享的、互动的是什么?其实是内容。资讯是内容,应用也是内容,只是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在不同的载体上,满足用户不同的功能性需要和情感性需要。而这是我们的专长!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品牌,以及由品牌生发的权威和信赖。新媒体上内容无限,人在上面寻找他们信任的品牌。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广告客户,熟悉而喜欢的品牌会令他们感到舒服放心。

传统媒体要在全媒体策略下重新定位自己

将传统平面媒体的创意和制作优势注入数字媒体,将“内容+服务”“品牌+服务”“技术+服务”作为新兴媒体的核心和方向。有前瞻性、战略性规划的杂志社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媒体”向多元化的“传播平台”转换、发展。

杂志出版商首先是新媒体领域的内容生产商。这是因为优秀的内容价值高于一切,即便是在新媒体时代也如此!毋庸置疑,互联网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内容需求的快速增长。现在人们在互联网上最常做的还是浏览新闻、搜索信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容是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东西。

品牌DNA是发展新媒体内容的核心支柱。杂志出版商应以品牌DNA(杂志定位)为新媒体发展的核心和方向。我们要充分整合利用内容资源和品牌威信,学习并创新网络化内容、产品,包括网站、手机报刊等。此外,利用品牌内涵和资源延伸,与关联行业合作拓展服务以及开发娱乐业务,如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这既是对原有业务的创新发展,又是品牌影响的强化扩张。

新媒体是大多数杂志出版商的一个发展新机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纸质杂志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些杂志受数字化的影响大一些,有些受其影响会小一些。对于有些杂志来说,数字化几乎不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有些杂志则可能会被数字化彻底替代,但是大多数杂志介于两者之间,都可以在新媒体领域找到发展新机遇。

传统媒体整体上还要继续加速发展。近几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纸质媒体都受新媒体影响较大。不过,我国一些相对现代的杂志,例如时尚类杂志由于起步相对较晚,即使面对金融危机,较优秀的时尚杂志还在发展、壮大,当然这也和我国现阶段经济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

我们既要不失时机地加速进入和发展新媒体,又要最大限度地继续提高纸质杂志的内容和运营水平,把该赚的钱赚足赚到!

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网上内容大多数免费是最大挑战。记得有一次,和一家非常有名的国外同行交流,他们说自己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在网上提供免费内容。因为当时大家都在这么做,而且现在很多出版商依然如此。我们面对许多挑战,而网上内容大多数免费是最大挑战。目前的状况是,除非对某种业务活动起到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网上内容实行收费才可行。但由于免费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肯定会有某种程度的改变。相对来说,目前人们已经乐意为移动内容付费,这也让我们看到希望。

网络广告价格偏低是第二个挑战。目前,有价值的广告收益只能依赖大规模的流量,这主要是由于网上广告空间相对没有限度。而且在互联网领域,我们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平面的,我们还要和一些旗鼓相当的门户网站、专业网站,甚至博客去进行广告竞争。但我们依然要参与这种竞争,因为读者和广告客户也在那里!

瑞丽新媒体业务发展策略

瑞丽新媒体在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走在行业最前列。2002年《瑞丽》创建了瑞丽女性网,开始了平面媒体与数字媒体融合发展之路;2004年推出系列电子杂志;2007年又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瑞丽手机报。我们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不断突破。

目前,瑞丽新媒体有三条主要业务线。

一是瑞丽女性网。瑞丽女性网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女性垂直门户网站,目前拥有18个内容频道及社区。与许多出版商不同的是,瑞丽女性网一开始就没有采取杂志官网形式,而是做成垂直门户网站。我们没有将新媒体看做是传统媒体的附属,而是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功能应用来加强对用户的粘着力。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二是瑞丽系列电子杂志。瑞丽电子杂志分为免费和即时收费两种版本,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子杂志之一,主要包括《瑞丽•裳》、《瑞丽•妆》、《瑞丽•家》,每本杂志独立定位,通过互联网端出版发行。《瑞丽•裳》每月单本阅读量 500万,《瑞丽•妆》每月单本阅读量 380万,《瑞丽•家》每月单本阅读量 220万。

三是《瑞丽手机报》。全国50万付费用户,目前位于全国类手机报发行量第5位,时尚类的第1位。

目前瑞丽新媒体业务策略主要在四个方面。

继续将优质平面资源和强势品牌的价值最大化。《瑞丽》有发行量最大的女性时尚杂志《瑞丽服饰美容》,有发行量全国第一的白领女性时尚专刊《瑞丽伊人风尚》,还有家居杂志中发行量第一的《瑞丽家居设计》等。去年创刊的《男人风尚》以实用精彩的内容受到中国男性广泛好评,已成为初具影响的男性时尚杂志。“瑞丽”是中国时尚媒体行业中的驰名商标,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巨大。这些优势是我们进军新媒体领域的法宝。

建立完善新媒体团队建设。任何业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相信几乎每个出版商在构建新媒体团队时都遇到了是“该组成同一个团队还是完全独立的两拨人”?我们的经验是逐步、分阶段地进行团队融合。

第一阶段:这是一个变化最频繁、最缺乏经验的阶段。由于我们选择了门户网站方式,我们毫不犹豫地分出一个完全独立于平媒的电媒运作团队。当然,广告销售团队也是如此。

第二阶段:纸质出版和网络运营出版各自独立。网站设立一个联络人,专门负责和纸媒的联系。这种方式下,纸媒的积极作用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第三阶段:我们目前正进入这一阶段。电媒仍独立运营,但我们已将期刊主编、编辑调入电媒参与电媒内容、产品的开拓与管理。同时我们在各纸媒编辑部固定专人负责提供纸媒的网络平台的内容策划运营方案,由电媒协调、实施。我们进一步强化对电媒编辑进行纸质编辑业务的相关培训。

下一步:可以肯定的是,整体合作性、融合度将会更强。杂志团队更充分地了解网络运营,而网络编辑也必须懂杂志!

推动实现盈利模式双轨制。一些传统媒体艰难前行或退出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采用单轨制盈利模式。我们希望新媒体能为我们打开两种盈利模式――广告收费和内容收费。各种方式的网络收费已经存在了。比如瑞丽手机报的订阅,比如通过Kindle有偿订阅报刊,再比如,据说即将开始的手机杂志订阅,特别是iPad的出现给了我们更多信心――免费不具备可持续性,不同程度的收费是迟早的事。不过,目前的实际情况仍然是网上大量的免费阅读。对此,我们的作为之一就是创造优秀的网络内容服务,尽可能扩大读者访问量,以此拉动网络广告业务。总之,内容收费和广告收入相结合的双轨制方式,是我们要积极推进的。

利用数字技术和运营手段实现内容创新。 新媒体发展依靠技术,把各种想象和需求通过技术来实现。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对技术保持敏感,思考该如何把技术用在能带来最优效益的地方。我们不是唯新技术是从,而是把技术作为不断激发灵感、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是“搜索引擎优化(SEO)”。传统平面媒体编辑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编制杂志内容,但在网络世界里,情况可不是这样。如果网络媒体想要自己的内容在网上能被用户发现并阅读,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搜索引擎优化”。网络编辑、业务人员必须了解网上用户是如何搜索内容的,还要通晓用户在搜索中使用的关键词是什么,然后还必须专门针对这些搜索词语编写并确定内容。优化的内容不仅容易被搜索引擎搜到,也更容易被其他网站选择转载,带来很大数量的“反向链接”。由于网站的内容被其他媒体大量推荐,那么又进一步提高了搜索引擎捕捉率,从而带来流量,提高排名。这样做是不太容易的,但如果想要在网站取得成功必须这样做。目前瑞丽网站的反向链接量比竞争对手高出几倍。

二是借助社交媒体力量。日益发展壮大的各种社交类网站(SNS)也是提高网站流量的重要驱动。越来越多的网友热衷于在网上与朋友分享信息,而不是仅依赖搜索引擎提供的缺乏人情味儿、也没有趣味的资讯。从产品和内容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制作出让用户更愿意分享、四处传播的内容,然后借助用户主动“传染”,迅速提高从搜索引擎以外的媒体链接进入网站的流量。我们瑞丽正在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方法。

三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网络经营不能再采取封闭的方式,要与流量高的网站或者特色网站建立合作关系,并植入内容,这样会提高自己的网站流量。比如有的出版商与雅虎合作,有的与MSN合作,给他们的时尚网页提供内容。还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发第三方应用。这样既可以增加流量,又可以开发新的收入来源,比如与电子商务公司合作。

篇4

进入21世纪,“新媒体”成为传播领域的流行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悄然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媒体的普及拓展了人们的视听新领域。新媒体中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为文化领域带来更多机遇与变革,创新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构建了新的传媒秩序。随着互联网、电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则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能便捷、高效、安全地获取丰富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传播渠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服务,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向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传播模式发展。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能提高中国文化体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形式传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共有977项之多,其中少数民族有676项,汉族有301项,在这些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蕴含宝贵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按照其历史发展及其运动的主体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技击类传统体育运动,如武术、举重、摔跤、田径、射术项目等;民俗娱乐类传统体育运动,如球戏、舞戏、舟戏、空竹、棋戏等;保健养生类传统体育运动,如导引、太极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意义,例如中国武术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因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淳朴的内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大众群体广泛练习的运动项目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体育和体育文化源于生活,源于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源于人们征服世界的渴望和具体实践,必然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和竞技性的特点,如摔跤、赛马、赛龙舟、舞狮、散打、武术等民间体育项目,都呈现出激烈的对抗形态,在对抗中切磋一流技艺,取长补短,交流感情,决出胜负,将比赛场上的运动员和场下的观众融为一体,提高了互动的氛围,最终实现竞赛的和谐统一。在中国古代社会,竞技体育还是人们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方式,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进入现代社会的今天,人们更是以体育新闻为不可缺少的休闲娱乐方式。传统体育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借助现代竞技技巧,百花齐放,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比赛规则。以对中国最具规模和最有影响力的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这一届奥运会有28个大的竞赛项目,其中不少比赛项目都与中国传统竞技体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武术成为该届夏季奥运会的表演项目,在万众瞩目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强化了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

再则,中国传统体育竞技总是与节庆联系在一起,如每年端午节各地都要举办龙舟大赛,九九重阳节举行登山活动,春节庙会上举办花样繁多的体育娱乐活动,还有定期举办的武术节、太极文化节、文化庆典活动、拜祖大典,以及近年来在全国城乡兴起的广场舞,并由此衍生出来的广场舞大赛,使民间体育与传统节日结合得更加紧密,丰富了节日文化和体育文化,推动了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了儒、道、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儒文化中的伦理、包容、和谐的特性融入传统体育文化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礼仪规范;道家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使传统体育运动借鉴自然界的万物生灵的和谐之理,使人体的养生保健理念遵从自然的发展;佛教中的结缘、感悟、信仰等理念深刻影响了传统体育项目的理念,使少林武术形成了独特的少林功法和套路,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习武爱好者争相学习。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蕴含丰富的人文价值,其中的“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知行合体”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众多文化中形成具有自己显著的、鲜明的、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

二、新媒体拓宽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领域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较2014年12月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67.6%和38.7%,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趋势明显;中国网站总数为423万个,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5.64亿,较2014年底增加4546万,增长率为8.8%,网络新闻已经成为即时通信和搜索引擎之外的第三大互联网应用。显而易见,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越发稳固,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用户从手机、电脑上看电视、看报纸、点播和下载节目变得轻而易举。新媒体将传统媒体和信息技术巧妙结合,形成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微信、微博、数字电视等,加强了传播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一)新媒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的传播手段使体育新闻更便捷地在第一时间走进公众,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人们对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的渴求。2014年3月21日,作为国家级搜索平台――“中国搜索”上线开通,自2013年10月起,中国搜索开始筹建,首批推出新闻、报刊、网页、图片、视频、地图、网址导航七大类综合搜索服务,以及国情、社科、理论、法规、时政、地方、国际、体育、财经等16个垂直频道和“中国新闻”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和服务。在这里,体育新闻占有重要的位置。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传统媒体兴建的新闻网站,新浪、搜狐、百度等国内知名网站,各省市区委党报、都市报创办的手机报、APP、微信、移动终端都无一例外地把体育报道放在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拓宽了领域。

(二)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体育报道的垄断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的体育报道尤其是奥林匹克等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报道,往往会由一家或数家实力雄厚的电视台出巨资买断转播权,播什么、不播什么都由其说了算,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受时间空间和媒体经营等因素制约,播出的内容十分有限,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传播媒体的平台与介质如何变化,媒体的生存法则还是内容为王,所以,为受众提供好的内容是媒体不变的责任[2]。新媒体出现后,进入每个人都是编辑、记者,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信息的新时代。在体育比赛和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现场,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视所听编成文字、声音和图像向场外发送,再通过层层转发,把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一家或几家传统媒体垄断重大体育赛事报道的局面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公众。

(三)新媒体改变和优化了受众结构

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通过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网民大军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构成并优化了网络受众结构。在数量庞大的网民中,青年人是新媒体重要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给青年人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视角和多样的展示平台,新媒体的发展成为影响和树立青年人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新载体,而青年人个性鲜明的特点更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也为新媒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看待事物和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方式,使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四)新媒体的共享性促进了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博客日记、微信等形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体验、观点等,加强传统体育文化在人际间的传播。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目的从过去的单一信息传递向自我参与、相互交流的目的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大众传播中,使受众群体主动性增强。利用新媒体的这个特点,可以拯救、保护、发展濒危的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非常高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但是由于人们的参与度不高,在大众中缺乏认知度,例如朝鲜族的跳板、瑶族的打陀螺、布朗族的藤球等。通过新媒体的传播途径,使有“可读性、唯一性、接地气”特点的文化信息在人与人之间共享,打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使传统体育项目以多样的形式得以传承。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发挥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形式多样,在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表现形式,提升体育运动项目传媒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新媒体的传播现已成为人们接收社会讯息的重要生活方式,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单一地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来了解信息,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中的微博、微信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自拍的图片、视频、声音,记录自己的所想所感,形成一则“体育微新闻”,通过网络链接,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意见。利用新媒体的个性化特点,可以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即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赛事,让人们即时、快捷地观看和了解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过程。通过手机电视的形式让人们不再受直播时间的限制,把相关视频下载后,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并能选择“暂停、重播、选放”相关视频,并且根据个人喜好保存相关传统体育项目的视频。利用微信中的公众号传播体育权威人士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个性化文章,结合体育官方部门设置的公众号,发表权威的体育新闻,提高网友们的关注程度,达到传统体育文化在大众群体中广泛传播的目的。

(二)利用新媒体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新闻传播的是体育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关注体育新闻的群体具有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竞技体育赛事是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展现运动员高强的竞技体能、坚韧的心理素质、精湛的运动技能为主,其激烈的对抗性、比赛结果的悬念性能吸引青年人的持续关注,符合年轻人的心理特点。由于竞技体育赛事的特点符合中青年群体的心理特点,必然决定了其受众群体以中青年人为主体。中青年人对竞技体育新闻报道尤其喜好,体育新闻媒体突出竞技体育报道,也是为了满足这一受众群体的需求。而新媒体受众群体更是以中青年为主体,二者的有机结合,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可借助新媒体强大的传播优势,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三)利用新媒体全方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丰富,有着很高的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但由于传播范围小,造成人们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高。因此,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利用其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图像、音频、视频、即时传播、互联互动等优势,为青年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传统体育活动的传媒视听效果,全方位地向人们展示传统体育项目的魅力,充分展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中去,让人们体会传统体育文化给其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提升个人的文化精神。

(四)利用新媒体加强公众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公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博客日记、微信群聊等形式,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体验、观点等,使每个人共享信息和体验,同时不受“时间、地点、人物”的限制,有利于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人际传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特点,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广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等特性,依据现代大众群体文化娱乐需求,科学地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即时传统体育项目的赛事,让人们即时观看和了解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过程,搭建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平台,扩展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与交流,提高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大众群体间的认知度,带动人人自觉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去。让传统体育文化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去,使每个人都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构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模式,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汤立许.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层评价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1.

篇5

今年4月间,《内蒙古日报》又用4个版的篇幅,以通讯、评论、图片以及多媒体等形式集中报道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退休干部苏和的事迹,引起了各方读者的注意,让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育。

篇6

一、新媒体环境提供传统文化育人优势平台和渠道

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媒体可以为传统文化育人打造“载体合力”,提供更加有优势的平台和渠道。

1.新媒体能够为传统文化育人提供更加便捷的共享平台,使内容传播更加灵活

新媒体工具的先进性、形式的多样性、渠道的宽广性、空间的无限性使它成为各类价值观都得以传播的平台,媒体工具转变为各种影响力量都可共享的信息平台,这为形成合力提供了信息资源和灵活便利的工具。

这样一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平台接收信息,信息的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传统文化讲堂、思想政治理学习、德育育人活动开展等,都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比如进行即时直播以吸引学生,在线上做推广和宣传,让活动的覆盖面增大,也可以链接网上资源,更可以在线信息,进行投票等,这些都能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方式,从而形成多元化的互动模式。德育教师和学生们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无论是德育教师还是学生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共享更多资源,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也会增强。

2.新媒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受教育群体的参与度得以提升

使用新媒体,只需拥有一个客户端,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和接收。一方面,在信息渠道上,无论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拓展,还是学生或者德育教师的个人行为,都能做到方便快捷、廉价实用;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提出反馈意见或者表达个人观点时也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因此享有更大的空间。从这点考虑,基于全体师生的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变得越来越强势,传统文化育人的方式愈发多样,参与度得以提升。

3.新媒体能够加速信息的传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时性得以实现

由于新媒体不仅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能通过媒体联动或资源共享等方式来加快信息汇集,加速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通过新媒体的信息可以即刻到达用户手中,这样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传统文化育人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比如,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创建和管理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订阅号等,都可以成为传播信息的便捷平台,这样使得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功能的新媒体特性得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让传统文化育人通过新的渠道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来。

二、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不断发掘和利用的资源宝库,特别是对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而言,要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规范学生的行为,用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来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注重培养学生德才兼备的君子品格,使之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被赋予的新内涵

在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这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基本品质,只有不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让大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篇7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有效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备受重视。然而传统教学中的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了岁月的考验,其存在的价值性和合理性毋庸置疑。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教学是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是守着传统教学手段不放呢?以职业院校化学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只有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一、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传统教学的优势:首先,对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都要接受过专业训练,能按照教学论原理以班级组织和课堂教学形式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学习;同时,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可根据现场情况临场发挥,一位优秀的老师能够随时观察课堂中每位学生的表情,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随机应变;或通过举例,或通过抽查学生回答,或通过练习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甚至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更崇敬更仰慕老师,进而爱屋及乌更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等等,这是多媒体教学难以替代的。

传统教学的不足有:讲授内容受到时空限制、不够形象直观、不能重复回放教学内容、信息容量偏少等。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像为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短理论和实际的距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辅助手段。其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动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力量。对学生进行的多媒体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明,将近90%的受访学生表示“多媒体教学很好,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帮助很大”。

2.将化学过程由静态变动态,将物质粒子由微观变宏观

在职业院校化学教学中,有些静态生产过程不易被学生理解。例如:在硫酸工业沸腾炉、接触室、吸收塔、氨的合成塔等化工生产过程的教学中,通过动画模拟仿真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并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再配以播放相关的化工厂的全貌及车间内部设备的场景,使学生对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看得清楚、理解得深刻。在讲授微观粒子时,微粒的构造和运动无法直接观察,进行教学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3.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课件具有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点,能增加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突破空间限制,节约教学时间,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较多的优势,但是如果单一使用或使用不当也有弊端,甚至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如:教师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形式,使多媒体教学只流于形式,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用多媒体教学完全替代传统教学,导致整堂课下来,没有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师生的感情交流更无从谈起。另外也没有板书,而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它和教学语言、非语言行为或先或后或同时出现,互为补充、完善,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此外,多媒体教学还不利于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全面提高和个人特长的全面展示,不便于教师的临场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

力等。

三、职业院校化学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

在职业院校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一切要以教学效果为准绳,充分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各自的优势,力避两种教学手段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做到因“材”施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材”施教,是指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如果采用多媒体效果好,那就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如果用传统教学法更合适,那就采用传统教学法。例如笔者认为以下情形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效果更佳:微观粒子运动、有机物分子空间结构、抽象的化学问题、工艺复杂的生产流程、危险系数很高的实验(如: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发生爆炸等),还有错误操作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例如:浓H2SO4的稀释时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受到条件限制难以实施的实验(如:液态空气的蒸发,课堂上难以演示)、瞬时发生难以观察的实验(例如: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多媒体的慢镜头能使全体学生看清),以及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扩充知识面(如:在学习酸雨的内容时,学生通过有关资料,了解世界范围内历次较为严重的酸雨,看到了动画模拟的酸雨形成过程,目睹了酸雨过后林木受损、良田被毁、建筑物遭侵蚀的景象,不但对酸雨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环保意识也大为增强)等等。

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过程中,应与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拾遗补缺、协调发展。吸取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根据学生的思维差异,选择顾及大多数学生的授课速度,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类似“板书”的时间,有意识地控制节奏,并且通过适时地强调重点、结合具体情况即兴发挥,适当安排提问等互动活动,活跃学生思维,这样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授课效率。

但在职业院校化学课程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而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形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用多媒体教学替代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

综上所述,应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化学教学,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就能达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功效,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那么传统教学是否一无是处,而应该被完全取代呢?我们认为传统数学教学经过数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不断更新,其中有很多的做法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往往是:

(1)重视“双基”教学,强调学生要练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创新,国外对我国学生连连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说明我国中学生计算能力强,双基知识牢固,这些例子就不能说传统教学一无是处。

(2)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主张变式教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以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4)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比如通过学生板演、查缺补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也增强了师生间互动和交流。

但传统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弊端,长期以来数学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容量太小,课堂效率低下,总是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几样作图工具、几本辅导书、一盒粉笔进课堂。

而多媒体教学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但是多媒体教学内容是课前设计好的,课堂容量很大,若处理不好,师生互动的空间小,多媒体成了“电子黑板”,教师成了“机器操作者”,原来低效的“人灌”变成高效的“机灌”,这样反而容易干扰学生的独立思考,强化“归纳”能力而弱化“演绎”思维,会影响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

由以上分析,多媒体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各有利弊,它不是彼此对立,互不相容的关系,而应是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使传统数学教学和多媒体数学教学形成优势互补的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

在使用多媒体数学教学时,要控制好课堂教学节奏,重视学生的思考与参与,加强师生之间地互动,比如在讲解例题时,可用多媒体给出题目,学生思考,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例题的解答,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放慢教学的节奏;另一方面亦可活跃课堂气氛。再比如课堂练习题,应先给出题目,应让学生练习之后,一步一步给出答案,而不是一下子显示全部的答案,否则学生上课就像看电影一样,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其次,要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般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认知过程,二是情感过程。智能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两个过程的协调发展的结果,单纯强调一方面只会事倍而功半,情感是教学中的剂和催化剂,没有人的情感就没有对数学学习的热爱和追求,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必然会削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三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多媒体教学的表达能力十分强大,进入数学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开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采用片段式课件,替代全课式课件。

当前的多媒体课件,大多是全课式的,这种课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按固定程序组织教学,教师只需不停按鼠标,很容易把师生束缚在一个“圈子”里,使得师生之间交流无法施展,还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学中的一些突发事件由于事先没有预料到而往往会使课堂变得混乱。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采用片断式教学课件替代全课式教学课件,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达到师生互动、情感交流和最佳的辅助效果。

篇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0-0035-02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形象、直观、重复性强等特点,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但并不是每门课程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关于多媒体教学对不同学科教学质量影响的利与弊,已经有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半导体物理是微电子、光电子等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半导体物理学中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方法、技术传授给学生,使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互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并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半导体物理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知识点分散、公式推导多,同时有很多半导体器件的能级图、结构图和工艺流程图等各种示意图。这就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不仅要把半导体材料的各种物理特性以及多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讲解清楚,还要进行比较烦琐的公式推导。如果不画图,原理结构内容交代不清楚,而画图则会占用大量时间且不够准确。

利用多媒体,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提前制作课程所需的各种能级图、结构图和工艺流程图,利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项功能来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理论内容。另外,由于不用在黑板上画图,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扩大和深化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可以重复展示重点内容,便于记忆,为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变化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了便利,节省了授课时间。

例如:在讲授MOS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需要从该器件的制作流程开始进行解释,而一个简单器件的工艺就有十几个步骤,示意图要占用多个版面。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后,可以按照结构形成的工艺步骤逐步进行讲解,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形状代表不同的掺杂区域和不同的杂质类型,最终把抽象的知识转换成直观的图像。在进一步讲解MOS器件的工作原理时,可以直接利用之前形成的MOS结构图做成动画,演示电子和空穴的运动情况,使教学内容更加连贯,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使学生对微观过程印象深刻,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二 传统教学的必要性

在半导体物理的讲授过程中,有大量、烦琐的公式推导,这是半导体物理课程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多媒体在复杂图形展示、图像演示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公式推导也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则会造成教学进度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形成独特的优点。通过传统的板书教学,可以更好地控制教学的节奏,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对于半导体物理这门课程来说,在讲授过程中,抽象、复杂的图像或工艺过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而公式推导过程则需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

三 教学案例的构建和研究结果

1.教学案例的构建

考虑到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学科教学中的成功,笔者将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到半导体物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模式如下:

实验对象:同一电子类专业、相邻两届学生,均为大三上学期。其中:A班学生人数为71人,B班学生人数为70人。实验方法:同一老师任教,两个班的总课时均为54课时(其中教学课时48课时,习题课2课时,教学互动和讨论4课时)。

A、B两个班均采用传统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学辅助。其中在前五章半导体材料物理特性的教学设计中,A班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为30%,B班为20%;在后面几章半导体器件物理特性的教学设计中,A班多媒体教学的课时比例为40%,B班为30%。总体控制B班多媒体教学课时分配比例低于A班10%左右。

在研究的过程中,A、B两个班教学内容中的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例题的讲解等均采用板书形式,而在原理图、结构图、能级图和电路图等图表讲解上采取PTT演示或动画播放等多媒体辅助手段。不同之处在于,A班的图表直接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讲解,B班的图表讲解先利用传统板书形式将器件的大致的结构形成过程、能级图的变化过程、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等逐一讲解,再利用多媒体进行总结、回顾,并形成完成图,以避免板书画图表过程中的不准确等因素。

2.研究结果

第一,A、B两个班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于B班多媒体教学形式的课时比例比A班低,因此B班的教学进度明显低于A班,在保证每一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总体略少于A班。但B班学生对重点教学内容中关于原理、结构、能级图的变化等的掌握程度要好于A班,在课堂上能更好地跟上教师上课的节奏。

第二,A、B两个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两次期末考试试卷均由同一任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题库中抽取,难易程度相当、题型题量相同、覆盖面广。题型包括单选题、填空题、简答题、画图与分析题和计算题,各占20%、10%、16%、26%和28%。由同一任教老师按照同一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卷面成绩可靠有效,数据分析可靠性强。表1为A班试卷成绩统计分析表,表2为B班试卷成绩统计分析表。

图1 A班成绩分布图

从试卷统计分析表可以看出:(1)A班的平均分为60.5,B班的平均分为64.25,B班高出A班3.75分。(2)低于60分的学生数A班的百分比为31.0%,B班的百分比为21.4%,B班相对A班有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9.6%。(3)B班相对A班在其他分数段学生的百分比均有一定比例的上升。

除了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对比分析之外,在阅卷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从试卷的分值构成上,B班学生画图与分析题的得分率明显高于A班。本次研究结果反映出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能明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 总结

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半导体物理教学工作,实践证明,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的半导体物理教学模式在同一专业、纵向年级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目前各高校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各课程教学课时总数明显减少,而教学内容却有所增加的现状下,多媒体教学的确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增加教学的内容,但是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只是一个有力的辅助工具,绝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为了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需要结合教学课程的特点,把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恩科、朱秉升、罗晋生.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郑旭翰、何明珂.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证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25~27

篇1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不断推广,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日益增多,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越来越多的课堂在使用多媒体,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研究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不是点石成金的万应灵丹,一好百好?传统教学是不是陈旧落后的破落户,一无是处?它们究竟是新旧更替、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各有千秋、和谐共存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问题。为此,2006年我们在成为安徽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同时,积极申报课题《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研究》,获得省级立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相关资料,总结实际教学,我们初步形成了以下互补教学策略。

策略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添彩

要实现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首要前提条件是要大力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否则,极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正确的态度应是,既不能以继承传统教学为由而滞步不前,忽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影响,也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基础,片面刻意追求多媒体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及其理论基础要作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对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也不盲目崇拜,而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吸收其所长,摈弃其所短;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统摄,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与优势互补,让传统的和现代的一切教学手段为我所用,做到以人驭物,用其所长,用之恰当。

策略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课堂生辉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传统教学也好,多媒体教学也好,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这种教学才是有效的,才是可利用的,否则就不可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或传统教学手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它们各不相同的激趣优势,首先要了解它们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都有哪些优势可供发挥,其次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要使用的教学环节,同时还要研究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策略三:分清主次,加强融合,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都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哪些教学方法,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何者为主,何者为辅,这是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要考虑清楚的。

传统教学手段是常规教学手段,是最习见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每个学科的每一节课都要用到它,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目前阶段还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还没有成为每一节课都必用的常态的教学手段,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炫耀和点缀出现在所谓的公开课或某些复习课、讲座课上。因此,就目前而言,在教学策略上还是要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它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替代教师的应有的创造性工作。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主动发展,这正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作用的体现。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也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例如,在复习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设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抢答题、辨别题等,采用一题多解、改错、讨论、自测、表演、竞赛等方式,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更能鼓励学生探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提高学生思维的质与量。

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不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实现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本着实效性和高效性原则,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程进行合理优化。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生动,才会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篇11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被视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目前教育领域的“时尚”和潮流之一,确实反映了以高新技术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水平对教育教学领域的促进作用。但在我们批判传统的课堂教学“满堂灌”的严重缺陷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并不是改变现状的唯一良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适当应用,并不是简单的事,笔者以会计学科为例,谈谈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一、 促进会计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性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例如《基础会计》中的错帐更正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将错帐的类型、适用的更正方法一一讲解,虽然做了练习,也做了会计分录,但并没有涉及具体实务操作。因此学生在实习中如果真正发生错帐了,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更正,因为学生只是从理论上掌握了错帐更正的方法,而对实际操作无任何感性认知。如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真实的凭证、账簿记录反映在屏幕上,由教师操作鼠标查出错误的地方,用图、文、声并茂的方式提示错误,并确定采用的错帐更正方法进行更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在轻松、积极、自然的状态中,清晰、灵活地掌握了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感性认知,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2.电视教学,使学生容易掌握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会计课的许多内容是介绍实际过程的操作和方法的,目前中职在校生一般都是初中毕业生,从未涉及过社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一无所知。许多教师要求带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但困难重重,如联系实习单位、如何组织学生等问题,而且需要实习的内容很多,客观上不允许经常地、及时地到实际中去,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接收与掌握。如果运用电视参与教学这一问题便很容易得到解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拍摄一些会计教学片。如《工业会计》中的银行转账结算方式,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对各种结算方式的办理手续、凭证的填制与传递、结算程序等感觉很难描述得十分清晰,学生单凭听讲很难理解并掌握运用。我们可以把每种结算方式的办理过程,从结算凭证的填制、传递到收、付款单位的账务处理拍摄成电视片,配上解说词,讲解办理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即便让学生到银行实地办理结算也不会手足无措。

3.实现课堂教学手段、方法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会计课教材及教学内容与现实的会计工作及其手段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教材的讲授方式以及教材本身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兼,视听并用的教学效果,将教材由静态转为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师生情感得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并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计技巧

1.选题的合理性。

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的概念或原理。多媒体题材的选取,要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课件内容必须适合于多媒体的表现,能突出多媒体的特点,能充分发挥技术的优势,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增强交互和反馈。

多媒体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性特征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要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能,使其结构灵活、方便使用,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决定参与学习的程度。使用超文本结构设计来增强结构的灵活性,方便不同程度的学生,随时进入和退出各部分。可在适当的地方安排“上一步” “下一步” “退出” “返回”等按钮。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应当有适当的提示。在适当的地方安排“试一下” “为什么” “注意观察”等提示信息。还可以采用评价性的画面唤起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保证学习的热情。

3.合理运用素材。

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应力求美观大方、屏幕内容可读性强,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特点和学习者的特点,合理组合呈现方式,确保重点内容得到突出。恰当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继续发扬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缺乏教师特有的品质,过多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能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发展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计算机受现有硬件和软件的制约,它的表现力并非是万能的,在某些方面传统课堂教学又恰恰弥补了它的不足,可利用二者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1.以身为范,培养正确人生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衣着装扮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其人生观的形成。比如学生每每会对黑板上整齐漂亮的板书赞叹不已,暗暗模仿,而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只是些毫无生气的文字,这种潜在的教育是计算机手段无法实现的。

2.情感交流,培养健康情感。

学生个体的情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波动性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绪、情感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适应学生情况。因势利导,激励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另外多项试验已经证明,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多用表扬和鼓励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有极其巨大的影响。

3.铺路搭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往往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巧设问题,如在《固定资产清理》一节中,笔者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求索,进入“角色”,在“见疑” “析疑” “质疑” “解疑”思维过程中,产生对会计知识的兴趣,激发对“固定资产清理”问题的探索。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好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

2. 要处理好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

教学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与管理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现代化。要实现教学现代化,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教学应该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主体性和个性,让学生主动去发现知识;二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师角色应该从传统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三是要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定位应该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应该是知识的主人。

3.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我们知道,计算机作为电教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用在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保持一致。

4.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学生是主体,计算机辅助是手段,这是客观规律。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的运用与否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多媒体课堂不能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电脑提供的信息和指令,教学及课件制作应遵循和坚持“辅助”性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件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教师的讲解、启发;不能用电脑的“人机交互”代替沟通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

(作者单位:东莞市常平镇黄水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篇12

在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的实践调查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情况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调查来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教学效果和影响。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能够发现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进而实现对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改进和创新。调查问卷面向全校语文教师及学生,共设置六个主题,包括多媒体设备、情感、态度、状态、审美体验及学生看法。共发放调查问卷264份,有效回收249份。

(二)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很少主动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自主语文学习。用于学习的比例不足21%;在学生课堂状态方面,课堂保持学习注意力在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及以上的学生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超过40%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开展教学活动,经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不足10%;学生更倾向于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比如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超过55%的语文教师只是偶尔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经常指导的教师占比30%左右;面对多媒体教学,超过57%的学生更倾向于多媒体教学呈现形式,只有不到11%的学生倾向于板书。

从调查统计的结果可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并未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和应用,并未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设计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呈现手段,使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此外,从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也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学生多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学习方式单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行动研究

(一)教学行动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案

单从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层面看,多媒体教学实施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多媒体教学设计应遵循基本的原则,比如认知原则、通道原则、个体差异原则、一致性原则等;从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层面来说,其不仅要遵循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还要结合语文传统教学的原则。

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教学行动方面,笔者选择我校两个班级的学生为教学试验对象,由于在教学实验实施前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测评结果并未显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两个班级不做调整。实验班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实验行动为期一个学期,教学内容选择古诗词板块。教学实验的具体步骤为: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实施修改与优化课件并观察和记录学生参与情况优化传统教学课件并观察记录设置课外学习平台并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源学期结束后进行测评。

(二)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行动研究

首先,对语文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借助校园网建立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重点引导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优化和改进,并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与学生良性互动的交流渠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展开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行动,教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展示给学生。通过qq群或校园网共享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并及时反馈。提高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设计简洁高效的多媒体课件,减少教学无关的陪衬信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增加师生共同参与的分量,改进学生学习方法,优先考虑小组合作学习。再次,教师对多媒体融合传统教学的过程时刻保持观察,并及时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记录,并在课后进行分析、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教师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翻转课堂中将一节课的前半部分设为翻转课堂教学,而后半部分设为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方式相得益彰,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传统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堂效果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结束之后,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试测评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多媒体和传统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下,超过90%的学生认为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很有趣,乐于参与到教学中;超过9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超过87%的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比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此外,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这些都说明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态度、情感、积极性、兴趣、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对比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期末考试测评成绩可知,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提升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班。这说明多媒体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模式也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三、实践教学结论

教学实验表明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在学生学习成绩,还是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均具有突出的作用,但多媒体教学并非万能的,其也需要一定的应用条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教学时,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正确对待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确保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语文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3.

[2]刘海梅.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4,(13).

篇13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