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临床护理概念

临床护理概念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7 16:28: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临床护理概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临床护理概念

篇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86-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工作选取两个班级的护理专业学生,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护生的年龄、性别、学历生源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

1.2.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

1.2.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2.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

1.2.4 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②小讲课。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④案例讨论。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X2检验,以P

2 结 果

2.1 对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比较 针对两组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和毕业后是否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学生采用方便抽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对老年护理学习的兴趣及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两组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实验组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老年护理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篇2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行使过白内障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0±5.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白内障的诊断标准,200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均自愿参与其中,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划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5例,女43例,年龄60岁-81岁,平均年龄(70.5±10.2)岁;对照组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61岁-81岁,平均年龄(70.0±9.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传统护理模式下对对照组患者展开基础围手术护理。观察组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临床护理严格按照上面计划展开工作,每日由监督小组成员监督计划执行度,如有突发状况需改变拟定计划时应如实做好记录,其临床护理路径包含的步骤、方法及内容如下:

(1)入院第一天:护理人员应多主动和患者交流,介绍医院环境、主要负责医生和护士,缓解其内心陌生感,消除不良心理情绪。有效沟通过程中掌握病人心理特点,并分析患者对白内障疾病的认知度,对认知不足的患者给予详细宣教,讲解有效治疗方案,争取患者治疗时能良好配合。(2)入院1-2天: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对白内障疾病认识仍不够清楚的患者进行再次宣教,使病人主动配合手术治疗。随即再交代手术相关事宜,如手术安排时间、责任医生护士的介绍、治疗过程、术前准备等,使病人对治疗有大概的了解。另外还应协助患者进行系列术前检查,有视力检查、色觉检查、眼底、眼内压检查等等,经过周密分析严格手术指证。术前还应做调整眼位、转动眼球训练,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3)术中第3天护理,护士帮助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以最佳的状态面临手术,临近手术协助病人摆好,再次交代术中注意事项,使其配合治疗。术中严密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术闭常规处理后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勿揉眼,严禁低头,尽量抑制咳嗽、喷嚏,不擅自清洗患眼等[1]。(5)术后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术眼是否有渗血现象,严格清洗消毒术眼、定期换药、给予抗生素来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眼部局部包扎护士还对病人进行必要的安全护理,随着病情的好转对患者进行眼压视力测试。(5)出院指导:患者符合出院标准后准予出院,指导病人日后健康用眼,避免用眼过度、身体过分劳累,定期复查,若发现问题立即入院随诊。出院前给予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统计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组间护理满意度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卡方中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0%,数据分析护理满意患者例数,观察组显著多于对照组(=7.7922,p=0.0052).

3.讨论

白内障是多发于老年群体的常见眼科疾病,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机体老化、代谢异常、局部营养障碍等,眼球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发生了视力浑浊现象,随着病情的进展会直接导致患者失明,是现今公认导致病人失明的首要原因[2]。治疗白内障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当下多采用手术治疗方式治疗,而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联着治疗效果,目前医院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范围已经较为广泛,它以时间为轴,清楚地计划出患者每一天要进行的治疗和护理,使临床医疗服务更加规范化,将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围术期护理等依次良好地串在一起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3]。本次研究着重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一体化护理; 老年肺癌患者; 生活质量; 心理状态;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6-0091-03

肺癌是一种发生于肺部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各种致癌因素的增加,如吸烟人数增多、环境污染、电离辐射等,肺癌患者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更加明显,我国的肺癌发病情况也不容乐观,肺癌患者在我国癌症患者中占很大的比例,有研究指出,十年后我国的肺癌比例将会攀升至世界前列[1-2]。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根治肺癌的方法,主要以减少患者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临床常用的化疗和放疗对患者有很大的副作用,而医护一体化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鉴于此,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临床效果,现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6例老年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93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35例,年龄64~82岁,平均(67.9±5.4)岁,经诊断,腺癌45例,鳞癌30例,腺鳞癌18例;治疗组中男56例,女37例,年龄63~83岁,平均(68.2±5.6)岁,经诊断,腺癌47例,鳞癌29例,腺鳞癌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癌症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进行日常基础护理,实时监护患者的饮食、活动、休息、病情、疼痛等情况,做好病情知识的讲解和宣教工作,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1.2.2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并经常保持通风,消除患者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治疗和恢复。(2)健康宣教。给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如发放知识普及手册,播放知识普及视频等,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医护人员给予耐心地解答。(3)心理护理。肺癌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因此,患者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的现象,为有效地避免上述危险事件的发生,医护人员应随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慰,消除不良情绪。必要时医护人员可向患者讲解一些抗癌成功的例子,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面对疾病的自信心[4-5]。(4)增进交流。医护人员应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切身地去感受患者的心理情绪,对其负性情绪及时地进行疏导和启发,稳定患者的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分数越高,表明功能更完全。利用SDS评分评定护理前后患者抑郁心理状态,项目共20个,分为4个等级,总分58分,43分以下表示情绪正常;利用SAS评分评定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心理状态,总分60分,高于50分则存在焦虑情绪,40~49分表示中度焦虑,30~39分表示轻度焦虑,低于29分表示无焦虑,情绪正常[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有所增加,而治疗组增加的程度比对照组大,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均有所下降,而治疗组下降程度比对照组大,治疗组心理状态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癌是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又称作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支气管腺体或黏膜由于致癌因素容易产生病源细胞,病源细胞可进行血行播散或淋巴结转移,从而引起肺癌疾病,其种类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小细胞肺癌,另一种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上以非小细胞肺癌较为常见[7]。右肺较左肺多见于肺癌的发生部位,其中肺部上叶多于下叶,肺部的主、细支气管均可导致癌变的发生。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咳嗽、胸闷、胸痛等症状,晚期肺癌患者出现溃疡、疼痛、出血等严重症状,此外,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临床表现通常有所差异。

近50年来,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肺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癌症之一,其中肺癌发病率跃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的首位,同时近年来女性患肺癌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年龄在40岁以上为主要发病人群。引起肺癌的原因医疗界还尚未明确,有大量资料显示,患者长期吸烟与肺发生病变有着密切的关系。有资料表明,大量长期吸烟的患者发生肺癌的几率远远高于不吸烟的患者,大约为10~20倍,而吸烟史越长的患者,更容易患肺癌[8]。吸烟患者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健康,同样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人群,被动吸烟的患者同样会增加发生肺癌的几率。此外,环境污染是引起肺癌的又一因素,如大气污染、雾霾、烟尘等。目前临床上治疗肺癌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治疗、手术治疗、靶向治疗等,但都会引发各种并发症,继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为提高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护理的方式在治疗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9]。

医护一体化护理是一种由医生、护士等人员组成并成立治疗小组的新型护理模式,治疗小组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将护士分为两个级别,一级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护理病情较轻、护理风险较低、护理技术难度较小的患者;二级护理人员主要负责护理病情较重、护理风险较高、护理技术难度较大的患者。一体化护理主要包括环境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增进交流等方面,既可以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稳定患者的心理情绪,又能增进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感情,有利于病情的康复[10]。

笔者所在医院此次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的方式对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并记录、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医护一体化护理后,治疗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临床效果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永红,张翠敏,朱贵东.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3):253-255.

[2]刘作琴.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8):209-210.

[3]任春香.护理干预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6(5):762.

[4]熊秋颖.QCC护理模式在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312-313.

[5]徐琪,郑茂根,赵艾君,等.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老年肺癌患者生存质量及情绪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2):3725-3726.

[6]陈小文.一体化护理模式对于卵巢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97-99.

[7]刘丹,白露,赵玉霞,等.247例手术切除的老年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8):62-64.

[8]刘红丽,叶志华,彭玲霞,等.护理干预对肺癌吸烟患者戒烟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07-508.

篇4

一、引言

临床护理领域所涉及的韧性主要指的是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伴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如何将韧性概念有效引入到儿童临床护理中成为诸多医疗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韧性概念的有效引入,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帮助儿童健康的成长。

二、韧性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第一,韧性概念的阐述。虽然韧性在临床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对于韧性概念的定义,诸多研究者之间却并未达到一致的认可。笔者只能凭借临床相关资料的内容,对韧性概念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即能够有效抵抗破坏性生活事件并从中自主恢复的能力,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但是,在临床医疗领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备韧性,这种能力往往与创伤和其他逆境生活有直接联系。所以,加深对韧性概念的理解及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至关重要,需要医疗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第二,韧性相关因素分析。就目前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现状来看,与之相关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和资源性因素。这些因素在临床中主要有以下表现:(1)个体性格,根据患者性格不同,所能承受的韧性也不尽相同;(2)家庭状况,家庭资源和父母的性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儿童的韧性;(3)社会环境,该部分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儿童所处的各类生活环境,比如说,学校、社团、同伴和邻居等。目前,对于韧性概念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的研究,其核心主要是对保护因素进行研究。

三、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实践证明,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效果,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就目前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来看,却并不深入,而且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这必然会使韧性概念的作用和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对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为日后此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第一,针对慢性病儿童的干预。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医疗技术水平落后,设备不先进,从而导致很多患有慢性病的儿童都得不到治愈,给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自从在儿科护理中加入韧性概念之后,治疗效果却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韧性概念的指引下,儿童慢性病的临床护理重点逐步由减少危机转向对韧性形成的保护性因素的研究。为了能够使治疗达到最佳的效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疗人员必须充分发掘儿童患者的优势和潜能,培养他们的韧性,帮助儿童克服疾病,健康成长。能够培养儿童韧性的措施有很多,比如说,家庭凝聚力、同伴的支持、良好的校园环境等,对患儿韧性程度的提高均有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能够切实提高患儿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医护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疾病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提高患儿韧性,帮助患儿战胜疾病。第二,针对家长的干预。之所以将韧性概念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使患儿在高危环境下更好的适应生活,战胜疾病。上文提到,在儿童韧性的培养过程中,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个体性格、家庭状况以及社会环境等,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家庭状况。所以,为了切实提高对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学者们在对培养方案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对家庭的干预方案,尤其是针对母亲的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中针对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选取了最佳的保护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将个体的干预方案和社会环境的干预方案作为辅助方案。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可以使儿童韧性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制定干预计划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干预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儿童韧性的培养效果,所以,在对干预计划进行制定的时候,医护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对影响儿童韧性培养效果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系统的、多水平的角度来切实降低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在对早产儿进行临床护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早产儿的表现和需求对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实施,同时要帮助父母及时进入角色,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进而为新生儿韧性的培养奠定基础。其次,要不断发掘儿童的潜能,尤其是对于身患重病的儿童,更应该提高对其韧性培养的重视程度,医护人员需要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个体性格等多个方面着手,关注并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予正向支持,提升儿童的韧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韧性概念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有效引入对诊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医疗单位需要提高对韧性概念的重视程度,并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引入机制,将韧性概念的作用在儿科护理中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医疗效果。

作者:桂兰 单位:兴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授课类型

学时

任课教师

内科护理

理论

2

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节次

一、教学课题:

第1章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目标:

1.解释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

2.描述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3. 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能对病人进行合理的整体护理。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期望通过本次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标地完成整理护理学习。同时认识到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从爱与关怀开始的,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品德。教会病人自我日常护理。树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

三、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学出版社《内科护理》教材紧扣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针对当前初中起点学生的生源状况和身心特点。①突出“三基”, 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体现“三性”,即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表现形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章节前有典型病例,文中有重点提示,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本校本护班三年级的学生,该批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此前她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也已经接触了部分诊断学以及基础护理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很难将各门课联系起来,存在脱节现象,知识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未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四、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护理、内科护理概念、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难点: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解决学习和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教学法

学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资源:

病例,图片,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旧课】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例举医院现状,学生自身就诊经历,来引出临床、临床护理、内科护理等概念,提出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内科护理学范围、内容

内科护理是认识和研究内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内科护理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是临床护理中的综合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二、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安置新病人

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

实施整体护理

密切观察病期变化

注重生活护理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积极对症护理

配合各种检查及特殊治疗的护理

避免院内感染

正确进行健康指导

三、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疾病的分期护理

急性病期

慢性病期

康复期

疾病的分级护理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四、内科护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n 多观察

n 勤思考

n 多请教

n 重理解

n 积极讨论

n 做好笔记

【小结】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内科护理,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回忆前期学科所讲的健康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自身就医经历,引出临床及临床内科等概念

进行目标展示

讲解概念

归纳总结,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所学范围

精选病例,激发兴趣

精讲点拨,举例说明

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护理常见问题

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归纳总结重点:

再次返回病例:

解决病人的问题

提出学习本学科的期许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应答。

预习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回忆、回答健康的概念

回忆自身就医过程,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地位

理解

记忆

整体把握学习梗概

进入情境,体会内科护理的每一步骤的护理要点,掌握重要内容

讨论热点问题及个人困惑

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以病例说明的方式总结本节要点

回答问题

5

5

10

15

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