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专题片配音技巧

专题片配音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专题片配音技巧

篇1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篇2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企业研发的产品层出不穷,对于新产品的和宣传,企业会请广告公司制作广告投放于电视、电影、网络或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这样的广告一般昂贵而且简短,视频广告通常时间不超过30秒,有的甚至10秒不到。平面广告更是如此,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并不能让客户详细了解你的产品。

笔者所在企业每年研制生产出大量新产品,很多产品由于保密原因并不适合对外宣传,无法请广告公司制作媒体广告对外,但我们的新产品还是要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进行宣传的,所以我们企业每年都要制作许多产品专题片。笔者每年就承担大量这些产品的音像制作工作,在这里谈一下我自己制作产品宣传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借鉴。

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

一般电视节目专题制作流程为:策划-撰稿-拍摄-配音-剪辑-包装-合成,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区别与其它电视专题制作,在前期素材收集拍摄过程中,往往脚本还没有撰写,这就需要拍摄者心里有“底”,根据以往制作经验,哪些一定要拍,哪些是重点自己要清楚。产品电视专题片制作流程一般为:拍摄(前期素材收集)-策划-撰稿-补充拍摄(补拍前期遗漏的素材)-配音-剪辑-包装-合成。与普通电视专题片不同之处就在拍摄阶段,产品在研制生产阶段,许多试验都要拍到,否则错过了重要节点后期制作就没有相关素材了。

三、产品专题片内容要求

一般情况产品专题片主要分五大内容:

(1)研制原因及市场需求

这部分主要内容为:市场上现有哪些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为新产品的进行铺垫。

(2)产品的性能特点

这部分为该专题片的重点,产品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优异的性能要在这里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3)系统组成

详细介绍该产品的系统组成、操作单元和各分系统的结构特点。有时产品系统过于庞大复杂或者想用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使用三维动画。

(4)研制概况

介绍企业项目组团队的的研制情况,突破的关键技术等。

(5)性能对比

可以用企业产品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在性能、价格和稳定性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突出反映产品优越性的价比。

四、产品专题片制作要求

(1)专题片长度要求

专题片长度最好限制在20分钟内,一般十分钟左右为宜,专题片太长显得罗嗦冗长,观众观看也比较吃力。所以这要求解说词简洁明了,语言精辟。在策划撰稿阶段制作人员要经常与撰写人沟通,专题片脚本不要“大、全、满”,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2)拍摄要求

产品视频拍摄与正常电视节目拍摄一样,操作要领简单概括为五个字:平、稳、匀、准、清。平:画面的水平线要平,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画面应该是横平竖直;稳: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匀:施加技巧的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推拉摇移都应当匀速进行,否则就会破坏节奏的连续性;准:拍摄的画面要准。拍摄或制作的画面范围与要求的范围应该一致;清:画面力求清晰。拍摄人员可以先使用特写聚焦,然后再拉到要求的景别。

(3)画面指标要求

拍摄最好使用扫描线400以上的数字摄像机或BetacameSP摄像机以SP模式录制,否则后期制作时画面衰减后图像质量会降低。笔者所在单位使用DVCAME和MPEGIMX数字摄像机。

(4)录音要求

在成片中,如果条件允许,解说词配音最好请专业配音员,一个专业的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提高专题片质量几个数量级。配音一般录制在一声道,效果声录制在二声道,应使用现场录音声。两声道不应混合录制。

配音一般可选择动圈式或电容式传声器。为了减少周围噪声干扰,控制混响,宜使用单指向传声器。在具体配音时,拾音距离一般控制在10~30cm左右,位置略低于口部,拾音时要保持拾音距离的相对稳定。

(5)剪辑要求

进入后期剪辑阶段,一般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已成为主要的数字视频后期编辑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使用SOBEY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剪辑。剪辑中,对于不同景别画面,一般情况下远景长度不超过8秒,全景不超过6秒,中景在5秒左右,近景在3秒左右,特写在2秒内。对于运动镜头,起幅、落幅要留1~3秒,而起幅、落幅中间的运动部分长度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和节奏的把握灵活确定,一般来说不宜过长。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要合适,尽量避免一直使用运动镜头或者一直是固定镜头。

五、对产品专题片制作的思考

企业产品专题片与电视广告不同,它比影视广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其由于不一定在媒体上,故受众面比较狭小。企业由于商业保密,有时也不能将产品专题片拿给社会上广告公司或电视台委托制作,所以这对企业音像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电视领域技术设备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音像制作人员经

常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企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兰,《数字化电视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

篇3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1

所谓纪实性,就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性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片。

纪实性专题片不完全等于纪录片。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专题片允许在制作中加入较强的主体意识,记录片必须客观的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专题片大多使用后期配音,以画面配解说为主,而记录片多采用同期声;纪录片多是“纵向结构”形态,注重展现生活的完整过程,而专题片多取“横向结构”形态,多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为依据,片段式地截取生活的画面。纪实性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都注重还原社会现实,并减少主观意识的介入,但纪实性专题片因为保留了专题片的某些特征,因而汲取记录片与专题片两种电视题材的优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纪实性专题片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首先表现在记录过程中,注重按照生活的流程进行拍摄,强调拍摄与事物发展同步化和过程化,展示生活事件原本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是专题片纪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显得更真实,更令人信服。且对这个过程不加以评述,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在受众媒介素养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争取更多的对抗式和协调式受众的关注。

其次是记录真实时空,真实的时空表现为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要在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景中拍摄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事。注重现场纪实,展现生活原貌,运用自然光,不刻意追求构图上的造型,忠实地记录现场的场景、音响、氛围。

最后是淡化解说词,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重在运用电视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从属于画面。在纪实性记录片创作中,解说词可以运用简单陈述的形式,抛弃以往充满浓厚感彩的语句,创作者的感情不必直白流露,甚至可以不使用解说词,只让镜头说话。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客观拍摄和同期声处理上。首先纪实风格的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保持画面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且没有打断强硬地打断人们的观看,没有给观众主观引导的倾向,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抓拍比摆拍更为生动和真实,更能给人心灵上的触动。最后运用同期声,在以往的专题片中,大都采用后期配音,但配音中能免会有创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观众产生被引导和说教的感觉,同期声能更好的还原现场、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因而借鉴记录片中多采用同期声的形式对专题片的表现更为有利。

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技法和原则

纪实性专题片在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在创作技法和原则上也有和记录片相通之处。

(一)纪实性专题片的拍摄要遵循客观拍摄的方式,摄像师和创作人员要退出屏幕叙事。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跟、隐、偷”拍和“挑、等、抢”等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传统的专题片可能会使用一些摆拍镜头,并配以解说词来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是纪实性专题片力求用镜头说话,所以要挑选最佳的拍摄时机,拍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摄像师不是要强迫和引导观众观看,而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理解和体会。

(二)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比如张以庆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时,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如果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和彼此信任,必然无法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纪录片也不会如此动人。所以摄像师和创作人员一定要留出一定的事件和被拍摄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心,让他们面对镜头不至于局促和紧张,否则不利于表现最真实的场景。

(三)要拍好纪实性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专题片则是从纵向表现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因此使用长镜头更能达到表意效果。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长镜头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而且需要摄像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纪实性专题片是专题片和记录片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汲取两方面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展示方面都有很大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

[2]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

[3]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1,(20).

篇4

探讨电视片配音解说的二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分析原作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和感受,达到准确掌握语言含义,清晰把握语言链条,动真心,动真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这里理解文稿是第一位的。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配音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分析理解,就不能将其圆满地表达出来。同样,如果对解说词没有充分的分析理解,解说的二度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使原片得到升华,甚至无法使原片的内容,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对于电视片来说,分析解说词首先就要分析主题,找到统帅全片的主线。同时要准确把握片子的思想脉搏。这两个方面是解说的二度创作中最基本的步骤,其它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另外,还要对解说话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内在节奏等做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使下一步的创作有的放矢。

确定基调 在电视片解说中,确定基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基调是指解说的基本感彩和份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片子的宣传效果和宣传力度。播音的基调,实际上是种态度――配音者的态度。态――状态:是积极的?消极的?赞成的?反对的?歌颂的?贬斥的等等。很多失败的解说,就是因为基调把握不准,不合适。确定解说的基调,首先要分析解说词的风格。一般来讲,二者是基本统一的。电视片的解说词风格多样,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或清新,或典雅,或细腻,或浑厚。解说的基调一般要与解说词的风格相统一。当然,依照解说词风格,确定解说基调只是一个方面,有许多影片只从解说词本身看不出风格所在,这要求配音解说对整部片子做全面分析,从片子类型中把握基调。比如《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部史诗般的巨片方明,林如赋予该片解说以一种雄浑、宏大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上影厂配音演员李梓作风稳重,踏实,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好像也不是很会说话。但配出来的人物却很贴切。配《猜一猜谁来赴晚宴》时就像个老年知识妇女,配《叶塞尼亚》时就像个带着一股野性的吉普赛女郎,而配《啊,野麦岭》时就像个农村小丫头,她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对白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说又唱,非常精彩。

篇5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电视表达手段,具体是针对某一种问题,社会现象,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关键的人物使用电视节目为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导。电视集成了文字,画面,音频等众多的媒体于一身,因此这种相互配合的表达方式非常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本文也将针对电视专题片展开叙述,还对于一些电视专题片的制作细节进行探讨。本文将对电视专题片制作人员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1.电视专题片的整体策划和情节构思

1.1 需要选中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对象选题

电视专题片的对象,即选取的人物或者事物必须应当为在一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内,有着现实,普遍,有代表性的对象,这其中,时代性是重点,因为专题片要是能够收到效果,通常需要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为代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件,虽然不大,但是感人,比起一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就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在某地孝敬老人的佳话,或者乐于助人的平民英雄,虽然这些没有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却可亲可敬,这样的行为和人,就是很好的专题片对象。

1.2 对于专题片的整体思路需要进行考究

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内容新颖,思路科学,这些在专题片思路构思的时候尤其重要。如果结构不完整,将会给人没有演完的感觉,由于专题片并不是连续剧,给观众以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不合理的,需要把话说明白,把故事说完整;内容新颖是为了能够抓住观众,不落俗套;思路如果不科学,将会在故事中出现很多叙述上的硬伤,严重的影响电视专题片的可观性。

1.3 对于专题片的细节进行充分关注

电视专题片在叙述故事的时候, 要充分注意到对于人物形象细节上的掌握,在故事叙述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个生动的任务形象,需要用色彩鲜明的画面进行描述,还应当对于生活场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叙述,这样才能够使得一部电视专题片充满活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与之相反的是采用一种形如说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让观众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还会使得人物形象不突出,感情表达不到位,使得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看上去平平淡淡,这样就是电视专题片的失败。对于细节富于感情的刻画,对于专题片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要充分利用整体背景来凸显主题

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背景是指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时间发生的基本环境,一般情况下,不仅仅人物形象基于背景,整个故事也基于一定的背景支持,这样电视专题片通常会涉及一些文化,时代和自然方面的背景知识,在专题片制作的过程中会根据情节的需要,对于这些背景进行有侧重点的叙述,不应当随意的进行叙述或者杜撰,应该站在服务于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斟酌和选择。

1.5 主题,人物和事件必须要真实可靠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必须要站在真实的立场之上,也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必须要真实,因为真实是电视专题片所必须保证的。一些虚假的东西,往往会给人以夸大的感觉,最终导致对于该专题片的巨大反感。

2.电视专题片的包装手段与技巧

2.1 如何良好的策划解说词

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是比较晚的,这样电视专题片并没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沿用了传统的音乐配合解说词的典型的固定制作模式,这样的模式至今为止仍然未被打破。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好专题片的声音,在声音上为专题片注入活力,将会很大程度为专题片增色,因此对于解说词进行精心的策划是势在必行的。

一般情况下,在一部专题片中,解说词不能够过长,而且一些专业的名词,告知观众的词语需要尽可能的短小,有力度,有分量。因为解说词超过的了15min,就会使得观众在冗长的叙述中丧失注意力,产生疲劳。第二需要注意解说词必须要和画面在时间上完全同步,以免给观众带来一种不专业,有瑕疵的制作的感觉,另外,良好的同步能够交相辉映,产生双重的震撼,留下深刻印象。

2.2 电视画面上的制作和摄像机的技术

电视剧专题片的画面由于需要反映一些故事,不需要非常激烈,动感十足的画面,因此电视专题片的画面应当做到如下几点要求,平,稳,匀。平是指拍摄的画面和构图需要和人直立的视角保持一致,不能歪斜,需要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稳是指在镜头进行转动的时候,需要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一般情况下,转动镜头是需要让观众看到周围的环境的大致情况。中间稍微加快,起落相对较少,不能够给人突然转动的感觉。匀是指在变焦的过程中,需要让被拍摄的对象始终处于画面的正中,始终在焦点上。

3.注重节目的其他细节。

电视专题片种除了声音和影像,还通常涉及一些,声音,字母,片头片尾,视觉特效,画面切换等等技术。一般情况下,能够体现专题片制作人员专业程度的也就是这些细节。

综上所述,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其综合了音乐,配音,画面,特效等多媒体技术,这样就对于细节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各方面的技术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保证。这样,电视专题片才是一部集合了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较高质量的作品,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主体的构思,包装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思考和处理,才能够拍出一部成功的专题片。

参考文献:

篇6

1电视镜头语言在电视专题片中的体现

1.1电视镜头语言在《山下的路》中的体现

《山下的路》主要记录的是一个小山村修路的故事,在专题片中描述了贫困的小山村由于缺少通向村外的路,使得山村无法摆脱贫困,甚至很多人出行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所以修路不仅是小山村发展主要的途径,更是人们生存的保障。在这个专题片中利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语言对山村进行拍摄,其中有一个长镜头对一个村民在农活休息期间吹唢呐的场景进行了描述,并从农民的脸部特写一直移动到手部的特写,将农民沧桑的面容以及长满老茧和水泡的手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最后,又从这个农民的手移动到其他村民干农活的场景,展现出人们辛勤劳作的场面。而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除了用长镜头来展现特定的场景外,还需要利用空镜头来寄托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空镜头也称为景物镜头,是指利用移动拍摄以及蒙太奇手法来将空镜头中的景物与人物的镜头进行重组的方式,进而更好地控制节奏,具有隐喻和联想的效果。比如,在这部记录片中最后运用空镜头拍摄远处的大山,整个镜头中没有任何的配音和文字,只有唢呐声的回荡。而这个画面也正是镜头语言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个画面展现出大山人们修路的希望,以及对村民勤劳、勇敢精神的支持。

1.2电视镜头语言在《狗的状况》中的应用

《狗的状况》也是比较著名的电视专题片之一,在这部专题片中所用的长镜头语言不多,但是也足以体现出作者所要揭示的内涵和目的。《狗的状况》所创作的背景是反映我国艺术家生存以及工作的现状。从大部分人的思想分析来看,这个题材的拍摄需要以人为拍摄的对象,但是编导在闲逛的过程中恰好看到了与专题片主题相符的一幕。他看到很多的狗被装在一个编织袋中,而且场面非常拥挤,这个时候拥挤的狗发现了编织袋上有一个缺口,所以开始争先恐后地向外逃,通过不懈努力,一只狗终于将头伸出了缺口外,但是正在这时却被狗贩子发现了,又将它按了回去。而编导通过用长镜头对整个场景的描述来为大家展现了一个狗生存的真实状况,同时又采用固定镜头对狗的竞争、出逃等情况进行固定描述,来体现出当前艺术家们的生存和发展现状,同时也是对艺术家们的同情和遗憾。

2电视镜头语言应用的注意事项

镜头语言主要应用在电视专题片或者纪录片等方面的拍摄中,所以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必须要应用镜头语言,并结合各种拍摄手法,拍摄出完整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2.1注重对拍摄手法的选择

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需要注意对拍摄手法的选择,根据专题片的特定情境来选择拍摄的手法,不能因为拍摄者个人对某种镜头的使用习惯和爱好而在电视专题片中随意地加入长镜头,或者使用景深的拍摄手法,这样就难以体现出专题片拍摄的重点和核心,而且难以为观众来带视觉上的冲击。整个专题片更像是一个流水账,缺乏活力,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需要注意对拍摄手法的选择。

2.2结合多种拍摄手法

电视专题片的特殊性,使其在拍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种拍摄手法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通过多种手法来展现一个综合的镜头语言片段。对于一个比较重要的片段或者内容可以利用多种拍摄手法,这样拍摄的内容也更加丰富,能够将所有的片段讲解清楚。同时,镜头中的背景、速度及光线等都需要进行适当变化,通过更加丰满的艺术效果来吸引观众,使观众欣赏到生动的艺术盛宴,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同时也能够突显出专题片的艺术效果,体现出专题片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中,还需要能够利用多种拍摄手法,通过不同的场合来展现同一个内容,进而使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理解,通过多种拍摄手法的结合,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和体验。

3结语

镜头语言是通过摄影技术来展现画面感的方式,镜头语言主要服务于电视主题片以及纪录片的拍摄,通过对镜头语言的剪辑、修饰以及衔接和组合,能够更好地展现脚本的创作。电视专题片的拍摄主要目的是向观众传达情感,满足观众的情感体验,而这离不开镜头语言的支持,通过镜头语言的描绘,能够将专题片所表达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不仅提升专题片的艺术性,同时也能够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篇7

媛媛的父亲战东平在成都铁二局中心医院检验科里是搞显微摄影的,他有大量摄影方面的书籍,也拍摄了不少照片。由于平时工作较忙,顾不上女儿的他,常常拿出自己的一些图片集、照片集,让女儿从花花绿绿的摄影世界中去寻找乐趣。

开始时,小媛媛总是对爸爸的这些东西提不起兴趣,但慢慢地,她却喜欢上了这些彩色的、黑白的照片。因为父母天各一方,跟着父亲生活的她,从小就学会了独处,习惯了对着照片自言自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明白了这些纸上的东西大都是记忆。记忆是她喜爱的东西,因为想念远在武汉的妈妈时,她就可以瞧瞧纸上与自己和爸爸站在一块儿的漂亮的妈妈,可以向妈妈说自己的心事。

但是她没弄懂照片是怎样产生的,它怎么就会将生活中的人和动物以及物体变小和固定不动呢?

为了搞懂这些问题,她常常缠着爸爸问这问那。战东平发现,因为耳濡目染,女儿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他原本是拿给女儿玩的那些摄影集子。不仅如此,女儿还强烈地渴望摆弄他的那一部珠江照相机。

在这种情况下,战东平开始抽出部分业余时间辅导女儿学习摄影方面的一些知识,让女儿在掌握最基本的摄影知识的基础上拍摄一些照片。战媛媛从此与摄影结缘。这一年是1993年,战媛媛刚满6岁。

在父亲指导下,随着不停地学习和不断地实践,战媛媛的摄影经验成熟了不少,拍出的照片像模像样了。

一个成功的摄影爱好者,往往是用脑而不是用手去摄影,与此同时,也总是使自己的心灵变成大自然的心灵,而自己只是大自然和摄影艺术之间的翻译。因为摄影作品是介于被摄物体和思想智慧之间的东西,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就是一首无声的诗,它与绘画作品一样,是抹上颜色的文学。

为了使女儿明白这些道理,从战媛媛爱上摄影开始,父亲战东平利用她寒暑假和周末,带着她旅游成都周边的风景名胜,或者穿行于成都的大街小巷,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并及时地用照相机将这些一闪即逝的灵感捕捉记录下来。

因为自小生长在城市之中,战媛媛对自然有一种特别的亲近。头顶蓝天,脚踏碧野,或徜徉在河湖,或穿行于林间,一次次怦然心动的摄影令她惊喜和流连。

1996年夏天,战东平特意带着女儿旅游了北京、大连等城市的风景名胜。在这些地方,父女俩拍摄了大量的照片。

回到成都后,战媛媛将整理出来的照片办了一个题为《敢问路在何方》的影展。影展是开办在自己家里的,她的老师、同学、朋友纷纷自发前来观看。

令战媛媛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设在自己家里极其普通的摄影展,竟引起了部分摄影家的兴趣,他们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观展,并给予了评价及点拨。不仅如此,资深摄影家、成都青少年宫的摄影专业辅导老师李青玉,还收她为弟子。

李青玉也是一个崇尚自然的人,她认为大自然自在而神秘且永无休止地运行,创造着妙不可言的奇迹,一个摄影家的照相机仅是自然运行的很小的部分。因而在物我一体运行中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应该是摄影家创作的生机,也是作品的本质。李青玉将自己的这些观点灌输给了战媛媛。

1998年春,她在李青玉老师的支持下,又在成都市青少年宫举办了个人影展。影展除了收入她在北京、大连等地拍摄的部分自己最为满意的摄影作品之外,还有关注人文历史、城市建筑和生存环境的《成都的老房子》系列组照、《我们的母亲河成都府南河》系列组照,以及其他一些作品。

虽然这次影展所展出的作品仅是一个10岁孩子所记录的自己眼中世界的精彩瞬间,但她的作品中蕴含有超出于她年龄的许多东西。有焕然一新的府南河,有千年不变的古堤坝;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有小径通幽的老宅庭院;有亮丽时髦的城市风景,有传统含蓄的山村民俗……人们不仅能从展品中看出小作者纯真的、不带丝毫矫情的思想,同时也看出其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灵气。

这次影展不仅进一步肯定了战媛媛在摄影上的天赋,也再一次给她带来了好运: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特聘她为小记者、小编辑。

11岁筹拍电视风光专题片

战媛媛不是个骄傲的人。父亲的那句话很有道理:已经取得的成绩只能是对过去曾经努力的肯定,丝毫不能证明自己现在和将来怎么样。她在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不足,自己作品的不足。她发现照片虽然乍看上去简单直白,但却因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静象,缺乏感染力,叙事性也不强,很难反映一个连贯的主题;而摄像作品虽然不具备照片的一些优点,却能反映具有连贯性的主题,视觉冲击力强,同时拍摄起来也容易一些。二者比较之后,她决定在摄影的基础上开始学习摄像。

对战媛媛来说,学摄像也跟当初想学摄影一样,不是一时好奇,而是自己的一种尝试,一种追求。不仅如此,她甚至还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制作自然风光专题片。

她的这个想法得到父亲战东平和指导教师李青玉的支持。

有了计划以后,她就开始搜寻能拍成专题片的风景。在对自己知道的一些景点进行筛选之后,她选定了都江堰。都江堰不仅离成都很近,而且声名在外,她曾几次游过都江堰,被其浩大的工程所震撼,对之也有所了解。她知道都江堰是古人在岷江上游修筑的著名的水利工程。因为它的存在,曾经桀骜不驯的成都平原第一大河岷江,从此就像慈母一样,用它甘甜的乳汁浇灌和滋润着成都的广袤大地,养育着天府之国的人们,孕育出绚丽多姿的川西文化。

为了使自己的专题片拍得有血有肉,她再次前往都江堰,分析了都江堰的相关景致及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都江堰水利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同时她还在父亲和李青玉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大量与都江堰有关的历史资料、典籍。

她发现,都江堰不仅是中国水文化的杰出代表,而且跟万里长城一样,也是秦文化的最好代表,它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勤劳与智慧。

回到家里后,她又根据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拟好了具体的拍摄方案,将片名定为《古堰风情》,并草拟了解说词,当这一切工作都准备就绪后,她的拍摄工作就开始了。

战媛媛是一个很能吃苦的孩子,这一点缘于战东平对她的教育。战东平以前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他深知要创作一幅好的作品并非按下快门那么简单。一个成功的摄影工作者不仅要有灵感和才气,而且还必须吃苦耐劳,有坚强的意志。因为户外的环境并非都是春暖花开、秋高气爽,也有酷暑、寒冬,风吹雨打,当然还得忍受饥饿和劳顿。

自从女儿爱上摄影以后,无论节假日还是周末,父亲战东平都是跟着她走南闯北地奔波在外,也最清楚对摄影爱好有着执著追求的女儿的吃苦耐劳精神:她夏天衣服被汗水湿透,冬天双手冻疮累累,平时饱一顿饥一顿,稚嫩的肩被沉重的摄像机磨压肿得像面包,甚至磨出血是常有的事。不仅如此,有时候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比如在拍摄《古堰风情》风光专题片时,就有过这样一次危险经历。

那是站在都江堰安澜铁索桥上拍摄时所发生的事。走在安澜桥上,脚踏木板,手握铁索,摇摇晃晃有若荡秋千,但这是拍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地点,都江堰的全貌及直观的工程原理几乎都能尽收眼底。

为了拍摄的最佳效果,战媛媛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取景地点选在了危险的安澜桥上。

那天中午,在灿烂的阳光下,正陶醉于自己的镜头世界之中的她,一不小心踩虚了,在晃荡的桥上摔了一跤,差点跌下桥去。幸好站在她身边的父亲慌忙之中抓住了她,才使她免于掉入滔滔江水之中。

经过了这惊险的一幕,父亲战东平一时吓得面如土色,但战媛媛却对父亲说:“幸好没有掉进江里,不然我辛苦拍摄的几组镜头也会随着我一起被水冲走了。”看到女儿腿上跌破的鲜血,听到女儿轻松的话,战东平一时哭笑不得。

其实,这只是战媛媛在摄影和拍摄电视专题片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为了自己的爱好,她吃尽了苦头,但她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就这样,从拍摄、写解说词到编辑、配音、合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即使对于一个专业的人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但这一切却让一个12岁的小姑娘用大半年的节假日、周末以及课外时间给独立完成了。

13岁时她的电视专题片在电视台播出

战媛媛拍摄电视风光专题片《古堰风情》的目的,除了促使自己多学会一门技能以外,她还想用自己的摄像机镜头语言配以诗意的文字,将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介绍给同龄人。当她将之拍摄制作完成以后,她就决定像以前发表照片或游记散文那样,将之投寄出去,希望能够“发表”。可是电视专题片毕竟不同于照片或游记散文,投寄出去即可了事。该怎么投寄呢?她本来想将之自荐给成都某个电视台的,但是又考虑到都江堰对成都的小朋友并不陌生,介绍的必要性不大,因而她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正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爷爷、奶奶从老家大连给她写来了一封信。这封信,让她脑子突然开了窍:大连是海滨城市,离海近的小朋友对海洋没有多少新鲜感,但对内陆声名在外的风景名胜也许感兴趣。她相信大连的小朋友一定会喜欢自己以同龄人的视角拍摄的《古堰风情》专题片。

有了这番分析之后,战媛媛激动不已。

当战媛媛把样片寄过去以后,很快就在大连电视台《小螺号》栏目里播出了。

就在战媛媛与大连电视系《古堰风情》电视风光专题片播出事宜的时间里,她又拍摄了第二部电视风光专题片《千佛崖的传说》,也是自己独立拍摄、撰稿、配音、编辑。如今该专题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与此同时,她在拍摄《古堰风情》电视专题片时拍下的一幅长4米、由电脑喷绘的《都江古堰图》的连接片,也在四川国际“地球―环境”少儿书画摄影大赛上,从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10000多名参赛作者的近30000幅书画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虽然摄影和拍摄电视风光专题片占用了战媛媛几乎所有节假日和周末,但这一切并未影响她的学习。她的成绩一直都是年级的前三名,从小学到初中一直担任班长,如今还兼任学校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是市里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她常常在学校、区教委、以及市教委所举办的演讲比赛上得奖。

战媛媛不仅能熟练运用诸如PhotoShop一类电脑软件,而且还能编一些简单的程序。同时,她也常常从电脑中看一些摄影大师们的摄影作品展,下载一些精美照片。她那幅取得国际金奖的《都江古堰图》的风光照片连接片,就是她在自己所拍照片的基础上,运用电脑技术独立制作完成的。

在同龄人当中,战媛媛是幸运的:她五年级到了成广经济台当小记者、小编辑,同时还身兼配音、制作等数职,一时间成了台里的小才女;后来又被聘为四川有线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的小记者、小编辑及客串主持人。到了电视台之后,她更是如鱼得水,不仅能用中、英文双语进行采访,而且还一个人摄像、撰稿、配音,独立采访了四川文化界、艺术界的大量名人……最为幸运的是,前不久她成为四川卫星电视台的特邀喜宾,与其他三位嘉宾一道在该台访谈节目里纵论西部大开发。虽然她只有14岁,但她却颇为引人注目。她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话题讲得头头是道,尤其是关于即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生力军的学校一族,如何准备和参与到西部开发中去的独到见解,更是博得阵阵掌声。

虽然屡次得奖,也每每成功,但战媛媛却很少参加比赛,也不事张扬。因为她认为自己无论是摄影、是写文章、还是制作电视专题片,其出发点并非是为了引人注目,而是重在学习,她认为学到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篇8

其次,画面节奏营造悬念。在《青春的印痕》中有一段画面的处理是笔者精心设计的,在前面一段篇章结束以后,接着介绍杭州各学校赴内蒙古知青的人数与概况。笔者首先用简短的黑场,大概是一两秒钟,然后是以粉红色大理石般的电视动态背景为主体,几秒钟后杭州各学校赴内蒙古知青人数与学校名称的字幕缓缓地出现,再加上内蒙古经典歌曲《鸿雁》的音乐徐徐奏响。这时给人以激昂向上、怦然心动的强烈感觉,使兵团战友马上回想起当年的景象。这样的电视画面节奏容易让人在视觉上有所期待,当电视动态背景图像出现时,字幕还没有拉出,给人造成一种到底下面会出现什么画面的悬念。

第三,效果声与画面的结合形成心理冲击。为了更好地还原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激动场面,笔者想到了蒸汽机火车的画面。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前面的画面段落结束,黑场一两秒钟后,让急促的蒸汽机火车汽笛的呼叫声,由远而近地呼啸而来。这时画面上突然出现了蒸汽机火车风驰电掣而过,整个过程是先黑场再是火车汽笛声然后是火车的画面,出现声音然后才是画面,声音抢先于电视画面。这样的电视画面处理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让人有一种被人不断地推动向前的感觉。同时也有一种加快节奏的感受。

第四,用富含情感的配音打动观众。带有回忆性质的电视专题片必须运用口语解释的形式来表达,越近于生活越好,千万不要有太高的腔调,要把声音沉下来,就像一个老友细细叙述,娓娓道来。文稿的语言应尽量口语化。从技巧上来说,标准的普通话语言是基础,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一定要有连贯的音节,从而把整个的节奏充分把握好,恰到好处。在片子的结尾,运用低沉而又昂扬的音调来收尾,因为调子高了,太假;轻了,又压不住结尾。其实,整个专题片语调的根本是情感,情感就来源于个人的体会与亲身经历。作为亲历者,笔者充分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也正是有了这段特殊的亲身经历,才使笔者对文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找到了那种感觉。

篇9

制作一部专题片要经过前期拍摄与后期制作等工作才能完成,前期拍摄是基础,后期制作是升华。电视专题片后期制作包括片头设计、视频图像编辑,音频编辑,特技处理、字幕制作等工序,是将前期拍摄的素材按照要求进行再创作的过程,而非线编辑在后期制作中占有重要作用,它集所需制作各功能于一身,将后期的制作设备降低到一台录像机即可,并把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带入编辑制作之中,使得过去难以做到的许多美好创意得以实现。我单位在制作中主要使用EDIUS非线性编软件,专题片制作应用简述如下。

一、素材准备

在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专题片制作之前,先要采集相关素材,即将前期拍摄记录在录像带上的内容转变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文件,这个过程也就是素材的上载过程,使磁带上的内容变成一系列素材文件。我们前期拍摄用的是DVCAM设备,可以很方便地通过IEEE1394接口连接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素材的无损采集。

1、素材分镜采集

素材采集时进行分镜采集,即把一个镜头作为一个文件存储,这样在编辑时将更加方便。在用EDIUS软件采集时,可以勾选自动分镜功能,软件会按照拍摄的时间断点进行分镜采集,磁带上的素材全部输入非线性编辑系统后,镜头都一一分开存储为一系列的素材文件。

2、素材分类管理

制作一部专题片的素材量较大,分镜采集后文件数量很多,如果全部的素放在一起,要从中选出所需的一段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要将素材进行分类管理,以方便查找和选用,可以在素材库中建立分类目录,把素材归到相应的目录中。

二、编辑制作

EDIUS可提供实时编辑,并且还具有全特效、转场以及字幕的实时回放和DV输出,对于专题片编辑提供了高效率的编辑方式。编辑制作的过程简单说就是按照解说词表现的内容配上合适的视频图像,然后再按需要进行特效、字幕等系列加工,编辑制作中要注意以下环节。

1、选择合适编辑点

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要得体,画面的切换要掌握好节奏,才能使专题片的情节和画面的动作直接连贯,从内容和形式上保持连续性,把主题思想运用在构思和视角上。叙述性的画面要依靠逻辑规律和画面长度来确定编辑点,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画面连贯稳定,流畅自然。在确定编辑点时,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实时定位,既可以在时间线上拖动操作进行粗略定位,也可以转动鼠标轮精确到帧定位编辑点,不需要像磁带编辑系统那样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搜索,提高了编辑效率。

2、素材的组接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各段素材的相互位置可以随意调整,编辑过程中,可以在任何时候删除节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镜头,或向节目中的任一位置插入一段素材,也可以实现磁带编辑中常用的插入和组合编辑。这些功能较大地方便了编辑修改工作,可以多加运用,让编辑的作品不断完善。

3、素材的复制和重复使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使用的素材全都以数字格式存储,因此在拷贝段素材时,不会像磁带复制那样引起画面质量的下降。当然,在编辑过程中,一般也没有必要复制素材,因为同一段素材可以在一个节目中反复使用,而且无论使用多少次,都不会增加占用的存储空间,对素材的一般特效处理也不会影响其它重复在用部分。

4、特技处理

在专题片编辑制作中,特技处理是必不可少的,画面的转换、叠加,特殊效果的处理等被广泛应用。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特技模板,如划像、淡入淡出、画中画、遮罩等几百种转场、滤镜、键等特技,为非线性编辑制作的运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滤镜是一种最基本的特效,在专题片制作中应用广泛,如色彩平衡、白平衡等,可对素材进行后期色彩调节,或用于修正拍摄时的偏差,或用于营造特殊效果。转场特技用于两个场景的特效转换,键特技用于多层画面的叠加。

特技制作是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关键部分,对提升专题片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专题片中经常会大量使用到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快慢动作等效果。特技的运用既要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又要考虑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注意转换方向和特技时间。例如,淡出、淡入通常用来表示一个比较大的、完整的段落结束和另一大段落的开始;叠画通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连接回忆、想象等回叙段落;划像通常用来表示地点、场合的变化,表示相同时间,不同空间平行进展的事件,在编辑制作中要注意合理应用。

非线性编辑系统中已经预制了丰富的特技模块,我们可以在同一界面对所有特技参数进行调整,关键点之间曲线调整,所有特技的关键点之问均可以实现曲线过渡,使得特技效果更加灵活、自然、流畅。非线性编辑系统中也能运用第三方特效软件进行更复杂和高级的处理,进一步提升视觉效果,增强表现力。

5、字幕制作

字幕在电视屏幕上可以起到强调、解释、说明的作用,专题片制作中字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图像上叠加字幕形成图文并茂的画面是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内容。巧妙使用字幕。可以收到非凡的审美效果。非线性编辑系统一般都有自己的字幕系统,也能应用其它格式的字幕。在EDIUS软件中,就可以使用Quick Titler 和Title Motion Pro两种内置字幕,一般制作中都能满足要求,特殊制作中同样可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处理。

6、声音编辑

声音编辑中要注意音轨分布、声道的选择与平衡、解说词与配乐的音量比例、音乐的平稳起落等问题,一般情况下将解说、同期声、音乐放在不同的音轨上,以方便调整处理。EDIUS非线性编辑软件能兼容多种格式的声音,可直接从CD唱盘录制波形声音文件、直接使用MP3文件等,声音文件的波形可以非常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出音量的变化,使用编辑软件进行多轨声音的合成时,一般也不受总的音轨数量的限制,比起传统编辑方式是非常方便实用的。

声音编辑别要处理好同期声,同期声是指拍摄图像同时记录的现场声音 ,包括现场音响和人物的访谈,它是重要的表现手段,起到烘托、渲染主题的作用,能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与参与感。一般情况下,不对声音做复杂的编辑,只是少量的剪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时,同期声与解说词放在不同的音轨上,其大小是通过预演审听,调整音量标识,凭视觉加以调整。

7、存储与修改

编辑制作过程中要注意随时存盘,以免发生断电或其它故障导致以前编辑制作的内容丢失。EDIUS有自动存盘选项,可能启用该功能,以确保安全。方当专题片编辑制作完成后,经领导审看需要进行修改与增删,这时只要在系统上调出最后保存的工程文件,定位到需要修改的地方,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增删或任意移动,重新组接,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修改完后同样要记着存盘保留最新的工程文件,或换名存盘以保留新旧两个版本,以防修改的反复性。

三、非线性编辑节目输出

篇10

2资料分析要有条理性,主线要明确

《话说昌黎》栏目播出两年多,搜集的资料装满了整个书橱,包括书籍、视频、照片资料,仅翻阅的文字资料就有成百上千万字,寻访了几十位老人和学者,形成了20多万字的节目角本。要把搜集到的资料最终消化并为我所用,需要经过分析整理甄别的过程。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很有条理,而有的则是散乱无章的,这需要我们像园丁一样,把这些内容分类整理修剪,加工成美丽的花环。内容相同相近的放在一起,考虑每个选题的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确定为几期,每期之间如何连贯起来,内容怎么衔接,每期的看点在哪里,一定要弄明白最想让人知道的是什么,最值得人了解和记住的是什么。比如:《史梦兰与止园》,从“京东才子”、“直隶一人”史梦兰的毕生成就,到止园的辉煌与没落,其思想要义是主要线索。《广播电视60年》系列节目,则是以广播电视人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各个历史阶段广播电视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展现广播电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

3专题脚本要有全局性,是制作根本

专题脚本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己的我和写作规则。比如,配音和同期的内容怎么安排,镜头如何组织,这些落实到纸上,形成专题片脚本。专题脚本是后期制作的依据和根本,也是将前期搜集整理的资料做最后的编排、整理和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到更为细节的东西,包括哪些内容用播音员配音的声音,哪些用被采访人的同期声,这两种声音又如何恰当的结合在一起,组成一期完整的节目。我的原则是,被采访人说出来的东西尽量保留,被采访人没有表达完整的,或是没涉及到的,需要加以解释和说明的,用配音。要把收集来的资料和镜头,与配音结合,这部分是为做到内容详实而服务的,要在这一部分,尽可能多的把图片、照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等展现给大家看。而在被采访人的叙述过程中,也就是同期声运用过程中,也尽量安排配以图片或是字幕说明,尽可能准确的将事实说给观众听。往往一个节目会涉及很多个被采访对象,大家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了解和感受,所说的内容有不同也有相同,有互相印证的也有互相抵触的,把这些关键的东西摆在一起,安排先后顺序,主次内容,确定本期节目的重点在哪儿。然后,再用配音部分画龙点睛,起到承接和说明的作用。被采访人的同期,好比珍珠,而配音部分则是线,什么样的珠子放在一起更漂亮,用什么样的线串起来更好看,怎么串在一起才艺术,就要看采编人员的功夫和本事了。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同或相近的,为了避免重复,可以让一个比较权威的人来说话,如果没有权威人士,就可以两个人互相印证。另一种是不同的或者是截然相反的,可以让两个人各执已见,有结论的、可以定性的问题,当然要告诉观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可是没有结论的问题,编辑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自作主张,判定孰是孰非,要让观众去看,让观众去思考,不能替观众得出结论。

篇11

影视后期制作是融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视听手段于一体的高度综合创作,是影视节目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以下就起发展的历程、特点、注意的地方来谈谈影视的后期制作。

20 世纪90 年代初期,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最终取得成功,推出了桌面编辑演播室,即今天的视音频非线性编辑工作站。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 是传统设备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利用计算机数字化记录所有存储的数字化文件反复更新和编辑视频节目。使得任何片断都可以立即观看并随时任意修改,用这种方法可以尽可能高效率的完成“原始编辑”,如剪辑、切换、镜头特技转换等,再由计算机完成数字视频的编辑,并将生成的完整视频回放到视频监视设备或转移到录像带上。从本质上讲,这种技术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电视编辑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线性编辑技术已非常成熟,其使用编放机、编录机、控制器直接对录像带素材进行操作,操作界面直观、简洁、简单,使用组合编辑、插入编辑,图像和声音可分别进行编辑,再配上字幕机、特技器、时基校正器等,就能充分满足节目制作的需要,完成镜头的组接、技巧的组接、出入点的设置、字幕和图形的叠加、音响效果和音乐配加等后期制作。 线性编辑系统是以磁带为记录载体,节目信号按时间线性排列,在寻找素材时录像机需要进行卷带搜索,只能在一维的时间轴上按照镜头的顺序一段一段地搜索,不能跳跃进行,素材的选择很费时间。难于进行节目的修改电子编辑方式是以磁У南咝约锹嘉基础的,一般只能按编辑顺序记录,虽然插入编辑方式允许替换已录磁带上的声音或图像,但要求要替换的片断和磁带上被替换的片断时间一致,而不能进行增删,不能改变节目的长度。这样,对节目的修改就非常不方便,因为任何一部电视片、一个电视节目从样片到定稿往往要经过多次。

三、影视的后期制作应该处理的关系

1“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影视节目制作包含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处理两个部分。前者习惯地被称作“软件”,后者则被称为“硬件”。在制作实践中。作为节目制作人员,既要有丰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独特的艺术审美意识,又要熟练掌握机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项功能。二者集于一身,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成品。

2主创与协创的关系。一部电视片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成功的高质量的电视节目往往取决于主创(编导) 与协创(节目制作者) 的协同配合。二者既是主从关系,又是平等关系。主创者要尊重协创者,吸取和重视协创人员的意见,并在整体构思上发挥协创人员的优势和创作积极性。协创者则要防止把自己的工作强调到不恰当的位置,理解和体现主创人员的意图,切忌出现相互掣肘现象。

3“前台”与“后台”的关系。在电视行业中,记者被称“无冕之王”,主持人是“电视明星”,作品的成功、节目的获奖、鲜花、掌声大多送给了站在前台的他们,而终年为他们量体裁衣的制作人员却处于幕后,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就需要影视制作人员具有高度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神,把全部精力用于节目的创新、创优上,甘守寂寞,甘做绿叶映红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线性编辑和非线性编辑各有特点,在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为了做好影视节目的后期编辑,需要根据节目的制作要求,结合两种编辑方式的特点,选用合适的编辑方式。

1在影视节目片头、广告片及专题片、纪录片头的制作中,选用非线性编辑为主比较合适。因为,在影视节目片头和广告片中,大量使用多层画面的运动、叠加、透明,画面的快、慢动作,三维动画、颜色的特殊处理,字幕的特殊处理等效果,在专题片和纪录片头中,除了应用特技效果以外,还大量使用长于5 秒的镜头,这些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实现起来非常容易。

篇12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119-03

进入电视领域工作以来,一直都在从事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和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节目的文稿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然而,成片以后,节目干巴巴毫无生气,经过反复修改,也只能达到勉强播出的水平,自然也没有好的收视率。由此导致一些编导很困惑,认为:我写完了稿子,领导审稿也通过了,编辑中,是严格按照稿子编辑的,为什么领导还是不满意,节目的效果也不好呢?相反,一些节目文稿不尽流畅,读起来也不尽明白,但成片则弥补了行文的不足,鲜活生动,内容也完整清晰了,节目的收视和品质都不错。

为什么好文稿不能产生好节目?众所周知,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感性高于理性。文稿是理性的。理性的文稿注定只是电视表达中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元素,而不是电视表达的全部。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文字到影像,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而很多编导,恰恰是不掌握画面的编辑规律和技巧,电视画面的张力不足,导致节目难以提高。

怎样才能化蛹为蝶,提高画面的张力?

一、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

所谓叙事画面,是指具有叙事力度和情节推动力量的镜头。如讲开锁的节目,就一定要有锁的构成、原理、钥匙插入锁孔以后的动作,开锁人的技术娴熟程度等。在救援节目中,就要有消防队员施救的工具、动作、施救的环境、过程等。如果没有这些镜头,那么,观众想看的东西看不到,也就会失去对节目本身的兴趣。

在节目中,叙事画面越多,密度越高,就越能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仔细、看得兴趣盎然,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一些节目本身具有很好的画面叙事功能,如原央视一套的《劳动榜样》,其中塔吊捡鸡蛋,卡车转弯比赛等,用了尽量大的反差来表现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劳动技能,每一个镜头观众都不愿意错过,节目收视率很好;再如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好看,就是节目的每一个画面都发生在当下,记录着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举一动。当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时候,节目的悬念也就在其中了。

但很多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画面两张皮,大量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万能空镜头占据了节目的半壁江山,节目可“看”可不“看”,可视性很差。

造成画面叙事密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电视剧中,主要表现为:影像画面过多的承载导演或剧中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游离于叙事链条之外;影像停滞于情绪的抒发之中,造成叙事张力的间歇性阻断;影像节奏舒缓冗长,拖延叙事进展速度等[1]。

但对于很多电视专题片的普通编导,更多是对叙事画面的认识不足,捕捉能力不足。有人说,我情愿去拍一个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去拍一个科学家。因为从表面上看,出租车司机会面临形形的乘客,会遇到不同的路况。而科学家重在思考,写作,画面表现力似乎先天不足。但这只能说明编导不够用心,不够深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己,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专题节目之所以选择某人,某人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把这种独特之处挖掘出来,就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叙事镜头。

例如,曾经有两期讲反赌博的节目,一期节目重在理念,在概念的宣传,节目通过不同专家讲了赌博的危害性,当事人的现身说法限于回忆以前赌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在描写主人公心态的时候,用了一些模拟镜头,如拉开抽屉发现没钱了,赌输后在河边扔石子等等。

而另一期节目,也讲反赌,节目找了一位曾经的赌王,让他反复洗牌,出牌,在30分钟里,赌王用不同的方法洗了十几次牌,其手法变换无穷。充分让观众感受到老千们高超的手法,越是看不清,越是让观众体会到进入赌场无赢家,这时,镜头的说服力要远远高于说教的说服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不错的收视率。

笔者近三年来,一直在做入户式的调解节目。一些编导认为,调解节目,记录好当事人的陈诉就可以了,于是安排当事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采访,导致节目沉闷。其实,矛盾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是多年的积累所致。当事人双方碰撞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很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在调解员入户的调查过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看到调解员的反应等,也能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调解节目中的叙事镜头。如在《我就想和儿子住》的节目中,问话已经结束了,当事人表达了婆婆多年来对自己不公,偏心,就在编导准备离开的时候,当事人去晾衣服,突然就昏厥了过去。摄像及时抓拍了众人前去扶持,救治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细节,婆媳矛盾的展现程度就远远胜于解说词和当事人的叙述。调解过程的设计,现场抓拍的多少,抓拍之后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节目的优劣,体现了编导驾驭叙事镜头的意识和能力。

二、把握节奏,提高情绪饱满度

新闻讲究真实、客观、原汁原味。专题节目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呈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比起新闻,专题节目对素材有更多的加工,有更多主观烙印。专题片的创作者不称记者而称编导,正是这个原因。如《舌尖上的中国》对不同的饮食,编导会倾注不同的情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画面场景与心境的吻合就是画面情绪,对画面情绪的把控与编导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有关,如果创作者的情绪也能被观者感受到,形成氛围,产生共鸣,就能体现出艺术的神奇,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电视画面不是单个的,而是连续的,这使得其具有超越单个画面图片,通过连续画面营造情绪,感染观众的优势。编导要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呈现给观众,感染观众,使得观众能够进一步体会、感受到镜头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共鸣,就要善于运用合理的剪辑点,要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动静、张弛、轻重、起伏、长短、缓急,有规律地进行交替变换,这样能够给观众造成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松弛、时而紧张的心理感觉[2]。节奏也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内容相同的画面,用长镜头展示,就能使人产生舒缓的感觉,但是如果使用短镜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紧迫感。所以,针对不同的节目,要选择不同的表现镜头。节奏相对缓慢的画面,镜头应该稍长一些,节奏较快的时候,镜头可以稍短一些。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节目的主人公遇到重大的灾难,遇到困难的时候,节奏是沉重的,应该选择较长的镜头,一个哭的镜头,可以一直沿用下,可以望着远方长久不回头;相反,表现主人公遇到了高兴的事情,这时,主人公的心情是欢快的,愉悦的,则要用短的镜头。

情绪长度主要是由心理特点决定,只有在人物抒发完情绪之后选择剪辑点,才能将报道对象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作为专题片编导,重视对于人物情绪、态度的渲染和夸张,使节目鲜活生动,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情绪剪辑点,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与情绪匹配,还体现在要善于留好气口,用好“冗余”画面。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好的留白能让画的气韵更足;而好的气口和“冗余”画面,能让观众与编导共呼吸,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做到主体和客体的情绪共振。《商战》第一集《电商江湖》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民族,敖古鲁雅鄂温克族,这个民族只有243人。迄今为止,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解说开始之前,导演留了旋转的星空、冰封的河流、森林中的赶鹿人、鹿的特写四个画面,整整19秒;“迄今为止”之前,又留了3秒劈柴的镜头。也就是,在总时长42秒的画面中,只有20秒是与解说相配的画面。反观我们有的节目,解说词一句紧接一句,解说词之后又接主人公的采访,让人紧张得喘不上气来。这样的节目只是干巴巴地完成叙事的任务,而不是有声有色,情绪饱满地讲故事。

三、景别、影调的和谐统一

景别是对视觉空间的生动展示,一般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影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影调的构成。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影调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影调的总倾向。

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粱》,将红色作为影片的基本影调。对色彩的表现极富有张力。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如血翡翠般的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甚至连空气也仿佛是略带着红色的迷雾,整个影片红色铺天盖地,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正是对影片中苦难人生备受压抑的象征。而红色作为暖色调,又拥有无限的张力,在影片中唱酒神歌的时候生命膨胀的美感,正是通过鼓胀的桐红色的油脂肌肤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是红色,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感与生命的张力互为消解又互为加强。就如久藏内心深处的野性突然爆发出来的畅[3]。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是一档破案类型的栏目。犯罪大都在夜间进行,所以,其栏目的主色调定位于幽暗的蓝色,节目的片头、导视等都以蓝色为主。故事进程中,也充分运用夜色,对人物的采访很多安排在夜晚幽蓝的灯光下,很容易让人进入破案的紧张的情绪和氛围当中。

景别的变化组合是影像中的蒙太奇语言,是编辑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一些影视新手,完全根据文稿内容来贴画面,违背了蒙太奇语言,造成视觉上的极度别扭。如,在剪辑“某老太太10多年来,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远方的儿子,每天都要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等儿子。”编导用了四个镜头,老太太下床拿拐杖(室内,暗调,中景),在院子里看儿子的照片(室外、明调,近景,估计室内光线比较暗,所以转到室外拍摄),拐过一道弯(阴天,暗调,中景,快步走的步伐),站在桥头远望(夕阳,背影,明调,远景)。四个镜头光线不同,调性不同,景别虽有区分,但完全不在同一个环境中,空间跳跃很大,没有起到成组叙事的作用。修改时,我们要求编导把环境统一到夕阳桥头边,又运用特技,将拍摄到的一个短暂的老太太的正面中景镜头放大放慢,整组镜头还是四个:老太太在桥头慢慢走(中景),停下看远方(近景),手拄拐棍(特写),再从中景特拉远景(表达老太太始终没有等到)。影调一致了,画面成组了,表达的内容也更加贴切了,与配音形成较好的互补统一。

好的专题片,编导还十分重视用景物烘托主题。《京城警花》讲诉的是北京优秀女警察王聪颖的故事。王聪颖作为多年的公安模范人物,是一个老典型,反应她工作业绩的片子很多。

一般来讲,这样的节目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节目的收视率不可期待。但2013年,中央电视台《小区大事》栏目新制作的《京城警花》播出后,收视率名列当周社会与法频道同时段第一。为什么?除了故事切口选得小、接地气之外,就是画面镜头的张力给片子加了分。在表现王聪颖抓小偷的过程中,编导用一系列模拟的脚步:先慢、再快、再跑、推上全景、跑出售票大厅、把小偷抓住、镜头推上,一气呵成;长长的运动的镜头表现出了拥挤、混乱、警觉等场面,镜头运动路线的设计、现场人物的组织都非常细腻。在讲王聪颖为乘客找包的故事中,为了表现出失主的焦虑,镜头以焦阳为背景,剪辑了焦阳之下、七彩光晕笼罩中,丢包人不断跑动,张望,擦汗等动作,不断旋转的光晕强化了主人公心态的焦急。整个片子,画面拍摄剪辑非常出色,与主题相宜的影调加深了观众对节目的映象。

四、写意画面的贴切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便是纪实类的电视专题片,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所以,专题节目制作中,如果能够把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不仅能够深化主题,甚至还因为写意镜头转化为叙事镜头,使节目的可视性和艺术性都得到升华。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有一期刑侦节目《飘逝的红裙子》,讲诉警察侦破一个小女孩被谋杀的案子。女孩尸体被发现时,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节目编导由女孩的衣服受到启发:红色代表鲜艳热烈,家人给女孩买红色的衣服,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宠爱和期盼啊。由于刑侦类的专题片,不能出现血腥的镜头,也不能出现人物的面貌,于是,编导把红裙子作为女孩的代表:在一群游戏的小朋友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放学回家的乡村小路上,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父母的记忆回述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红裙子也成了警方破案的一条线索。节目最后,丝质的红裙子在一条河流的上空飘啊飘,最后落到了河水中,在水中打旋,再随着河水飘走。故事随着这条红裙子的飘逝而结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唏嘘,留下对罪犯的憎恨。

这里,红裙子既是写意的,又作为代表女孩的叙事镜头使用,具有多重功能。它不是刻板的记录,它体现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和艺术修养,这样的设计需要编导有较高的艺术修为。但是,每一个编导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节目中,根据具体的题材,具体的事件,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有创意的镜头,创作出更多深入人们心灵的作品。

参考文献:

篇13

情景交融是播音作品意境美构成的核心。情是意境的构成要素,景是意境的形成条件,有景无情、有情无景都不可能有意境。具体到播音创作当中,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始终处于运动状态,也就是在对稿件进行了具体感受和整体感受之后,表达时既动脑又动心,做到见文生情、情动于中,既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既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既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这就是播音中常说的“情景再现”。播音员不能没有想象,而要比一般人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的活动画面,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以电视专题片《禅宗圣地――宜春》的播音为例:(画面:山峦、云雾、瀑布)传说很久以前,佛祖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手执金波罗花,沉默不语。僧徒们都迷惑不解,只有摩柯迦叶会心微笑。于是,释迦牟尼说:“我把这言教之外的法门,已经传给了迦叶尊者。”从此,禅宗就在这拈花微笑之间诞生了。多年以后,菩提达摩将这种不以言传,而以心会的法门带到了中国。当传承到六祖惠能时,禅宗开始演化为中国佛教,逐渐形成了远播海内外的“一花五叶”。这段文字是全篇的开头,需结合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播音时把语气基调和感彩定位于厚重的文化背景上,脑海中展开佛像、远古的僧人、寺庙里的活动这样一些联想,耳际间萦回着诵经、敲木鱼这样一些氛围,自然而然就会使播音语速稍微放缓,发声靠后。紧接着,(画面:全景航拍,高速公路,中心城标志性景点,一诚题字)今天,当我们追寻禅宗历史的轨迹,会惊奇地发现,许多决定禅宗走向的亮点,都集中地闪烁在中国中部的这块版图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宜春。(推出片名:禅宗圣地――宜春)。这时,似乎把思绪从遥远拉回到现实,语气和节奏较前面略微轻快,同时体现出一种家乡人的自豪感,落点“宜春”时拉开,与画面中的现代化城市相吻合。整段文字还要注意重音的准确,语气间过渡要流畅、自然,不能突兀。电视片配音要特别注意语气的强弱、轻重,不能“抢”画面。同时播音创作中由于稿件的确定性,使播音员的想象不能任意驰骋,播音员对稿件的驾驭完全是为了播出,为了让受众接受。

虚实结合的表达用声

播音语言是生活语言的扩大和美化,要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有声语言是播音员创作的唯一手段。稿件内容多种多样,需要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来处理。也许有人会问:“声音有色彩吗?”是的,有色彩。它与美术作品观众所看到的色彩一样,有亮色、暗色、灰色、彩色等,都是用来营造画面,表现意境的。

在文字语言中经常有一些只可以意会,却不可以言传的东西,人们称为神境、空境、灵境,简称为虚境。为了充分展现这种空灵意境,在播音创作中,播音员经常会利用虚声与实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人物的细腻情感和景物的细微变化。这些播音技巧,不但丰富了有声语言的表现形式,而且为深化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形成播音意境美的基础。北宋词人宋祁著名词作《木兰花》中有这么两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在播读中,“绿杨烟外”和“红杏枝头”要用实声来表达,而“晓寒轻”和“春意闹”一定要用虚声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生动逼真地将隐藏在文字语言外的绿树成行、杏花姹紫嫣红、蜜蜂蝴蝶翩翩飞舞采食花蜜那种优美动人的春色图画意境展现出来。

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所展现的画面多是表现各种野生动物生活的自然形态,正是因为有了耐人寻味的解说才赋予这部片子深邃的意境和内涵。在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上,赵忠祥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把握文字内韵,倾注个人情感,使得解读具有了音乐美和节奏美;从吐字行腔方面阴柔低缓,扩展其细腻、流转的美,从快中显慢、动中求静的张弛相间到气韵连绵,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从语气的明暗虚实相承到抑扬顿挫的转换,形成起伏跌宕的旋律美。所有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表达技巧和画面、音乐一起,共同营造了《动物世界》整体的意境美。正如哲学家丹纳对于有声语言艺术的深刻认识:“人的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的有力、细致、正确,都无与伦比。”

那么,怎样才能掌握虚实结合的表达用声呢?关键要学会“气托声出、声把情传”“气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注意气、声与情的配合,气息控制要匀称、自如、上下贯通,声音根据内容不同,要有弹性的变化。情是内涵,声是形式,情动于内,声发于外。声情巧妙结合,使高音圆润、结实而富有光彩;低音深厚、浓郁而不压抑。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气取其深,音取其中,情取其高”。

(作者单位:宜春市广播电视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