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5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专题片配音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视专题、纪录片大部分是以深度展现为主的节目形式,其配音尤其“纪录片”题材的播音类型,不同于广播播音,也不同于电视时政新闻的播音,它比广播新闻播音的语言更加灵活、更赋予变化,比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更加具有艺术的美感,语言处理的技巧性强,表达的语态形式更加的多样丰富。那么在从事电视播音的工作中,面对经常要碰到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音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把控从新闻播音向纪录片播音转变的技巧和方式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来谈几点方法,以供参考。
一、用画面承托情感
电视与广播的语言工作者,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在其运用语言时的自我位置的差异。相较于电视而言,广播类的有声演播叫做播音,而电视的纪录片等专题片叫配音解说,因其更多的受制于画面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情感状态,所以服务于画面为其第一要务。但是,对于媒体主持人而言在日常工作中很难单一从事某一样播音形式,甚至有时跨界于广播和电视两个岗位工作,往往很难转换调整。
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的问题是:一是感情的平直寡淡,见字发声。二是情感主观的判断错位,导致浓情满溢却脱离于片子之外。平直寡淡,见字发声,虽能完整的播完整个片子的文本,但其主要是“以我为主在处理片子的稿子”而不是“以片子为主,来处理我的播音状态”。浓烈的情感状态在人物类纪录片中比较常见,和平淡的见字发声不同的是,播音者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沉静在稿件所营造的氛围中,在近乎朗诵般的动情中感动着自己,却无法感动别人。曾经有一期节目报道的是一位单亲母亲如何做三份工,独自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在拿到稿子的时候按照往常的分析应该是一个悲苦的故事,所以一开始,配音员用了很低沉悲戚的基调处理,但片子合成后,同期声画面上这位单亲母亲却是一位开朗乐观,看不出丝毫愁容的人,结果导致配音需要重配。所以,电视片配音者不但要做到眼中有稿,还要做到脑中有像,要根据画面和同期人物的表现,调动自己的感情,才能切合整体感。
二、亲近表达真情实感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真实记录客观事实,直接表现客观事物的节目形式,节目往往是以见证者,探寻者的角度展现开来,因此,对感情、感觉、氛围等的掌握在配音解说中很重要。任何不发自内心的情绪都可能造成与观众的隔膜。在大量的配音解说中,大家一致的主张是,尽量以平民语态淡化“主观自我”的端腔拿调,换以平实朴素自然的语气来“解说”内容事实,和以往相比这种风格对于画面的情节和内容叙事性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力。所以在实践中,某些时候需要用到采访记者自己的引述性配音,以此更好地再现记者采访当时的感受、感觉、感情,以此做到真情实感的记录。用专业的播音眼光来看,这些配音甚至语音不准,音色不美,但是在和画面配合时,它的粘合度却是那么强,与画面的情感和节奏浑然一体!
因此,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解说的时候就要向记者学习,尽可能的贴近画面内容,将大量的图像素材闪存进自己的脑海,做到心中有像,口有其声!所以配音员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尽可能的在前期随摄像记者进入现场,获取现场刺激,最好是参与拍摄采访。第二,在无法达成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就要在拿到稿子前反复浏览素材画面,通过画面原有的同期声了解大致的内容和人物个性化的形象。然后再通过解说的稿件,反复备稿,使心中的前期形象感受与稿件相融合,再造当时真实的情感和景象!这里要注意的是,配音员并不需要死扣配音稿件的字字句句,要懂得通过口头修改,使之更加符合现实语态。
三、二度创作不唯稿是瞻
电视较广播而言更具有集体创作的属性,一个片子,配音只是其中的一环,稿件的撰写、修改、审定都是不同的环节进行,那么是不是文字稿内容就和配音员没有关系了呢?难道配音就是完整配稿?不是的。播音员通过自己的发声器官,把文字变成声音,其中包含着播音创作,而不是简单的传声筒。配音者不但要敢于改文字,还要善于改“感情”,改文字,很好理解,就是要改一改那些文绉绉的晦涩词语,改一改那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同音词,改一改那些不必要的拖沓的缀词,使之更适合口语传播,更易于听者明白。如:“某某表示”可以改为“谁谁说”,用“全不同意”就不如“都不同意”听起来更加明白。“这就是莫言先生的故居”就没有“这就是莫言曾经的家”那样更能塑造一位朴质无华的文学大师的亲民形象。
实际上,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容易遇到一些在“画面配音”口语表达中不必要的文字和堆砌的辞藻。如《九华天池》电视解说词中“库区三面环山,水色翠绿,碧水蓝天,清翠山林,竹海连片,野花芬芳,空气清新,景色十分迷人。”撰稿者似乎要把所有的美丽的辞藻全部拿来堆砌,其实电视画面中已然显示了,水色,蓝天,山林,野花,然们已然感受到美丽的景色,再去配上大量的词语就显得破坏意境。倒不如改为“同期画面自然声+库区景色十分迷人”这一句话的点题扼要。文字少了,意境多了,整体感就强了。
四、运用情景再现带“我”入画图
在播音创作中,“情景再现”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而在电视纪录片解说中能够正确运用,不但能使纪录片解说有声语言准确到位,还能给解说语言增添许多生气,使其变得有声有色,不再枯燥。在解说电视纪录片时,如果只注重播读的字词是否规范而忽略了感情和技巧细节的运用,就造成观众只记得播音员的声音而使播读作品变得空洞而无力量,配音的声音似乎是一个转述者、旁观者而不是在现场的声音。
旁观感的配音状态究其原因是播音员的主观自我存在感太强,不能使自己设身处地,内化进文稿的事物意境之中。要消除主观的我,就要仔细留心稿件中哪里是“特写镜头”,哪里是远景、全景?是由远及近,还是又近及远?都要胸有成竹,走向明确,主次得当。这时,文字稿件背后的客观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活跃的形象、发展的事件、场面的气势、景物的色彩、情绪的变化都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稿件中的情景在播音员心中连续的、不断的再现出来,又表露在有声语言中,这就是情景再现的“动于衷”和“形于外”的过程。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企业研发的产品层出不穷,对于新产品的和宣传,企业会请广告公司制作广告投放于电视、电影、网络或报刊杂志等媒体上,这样的广告一般昂贵而且简短,视频广告通常时间不超过30秒,有的甚至10秒不到。平面广告更是如此,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并不能让客户详细了解你的产品。
笔者所在企业每年研制生产出大量新产品,很多产品由于保密原因并不适合对外宣传,无法请广告公司制作媒体广告对外,但我们的新产品还是要通过一些特殊渠道进行宣传的,所以我们企业每年都要制作许多产品专题片。笔者每年就承担大量这些产品的音像制作工作,在这里谈一下我自己制作产品宣传片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和借鉴。
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
一般电视节目专题制作流程为:策划-撰稿-拍摄-配音-剪辑-包装-合成,而产品专题片制作流程区别与其它电视专题制作,在前期素材收集拍摄过程中,往往脚本还没有撰写,这就需要拍摄者心里有“底”,根据以往制作经验,哪些一定要拍,哪些是重点自己要清楚。产品电视专题片制作流程一般为:拍摄(前期素材收集)-策划-撰稿-补充拍摄(补拍前期遗漏的素材)-配音-剪辑-包装-合成。与普通电视专题片不同之处就在拍摄阶段,产品在研制生产阶段,许多试验都要拍到,否则错过了重要节点后期制作就没有相关素材了。
三、产品专题片内容要求
一般情况产品专题片主要分五大内容:
(1)研制原因及市场需求
这部分主要内容为:市场上现有哪些同类或近似的产品,但这些产品并不一定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经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为新产品的进行铺垫。
(2)产品的性能特点
这部分为该专题片的重点,产品的先进技术水平和优异的性能要在这里集中体现,也是最能吸引观众的部分。
(3)系统组成
详细介绍该产品的系统组成、操作单元和各分系统的结构特点。有时产品系统过于庞大复杂或者想用更加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使用三维动画。
(4)研制概况
介绍企业项目组团队的的研制情况,突破的关键技术等。
(5)性能对比
可以用企业产品和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在性能、价格和稳定性方面进行横向对比,突出反映产品优越性的价比。
四、产品专题片制作要求
(1)专题片长度要求
专题片长度最好限制在20分钟内,一般十分钟左右为宜,专题片太长显得罗嗦冗长,观众观看也比较吃力。所以这要求解说词简洁明了,语言精辟。在策划撰稿阶段制作人员要经常与撰写人沟通,专题片脚本不要“大、全、满”,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2)拍摄要求
产品视频拍摄与正常电视节目拍摄一样,操作要领简单概括为五个字:平、稳、匀、准、清。平:画面的水平线要平,摄像机寻像器中看到的画面应该是横平竖直;稳:画面不稳,镜头晃动,会影响内容的表达,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匀:施加技巧的速度要匀,不能忽快忽慢,无论推拉摇移都应当匀速进行,否则就会破坏节奏的连续性;准:拍摄的画面要准。拍摄或制作的画面范围与要求的范围应该一致;清:画面力求清晰。拍摄人员可以先使用特写聚焦,然后再拉到要求的景别。
(3)画面指标要求
拍摄最好使用扫描线400以上的数字摄像机或BetacameSP摄像机以SP模式录制,否则后期制作时画面衰减后图像质量会降低。笔者所在单位使用DVCAME和MPEGIMX数字摄像机。
(4)录音要求
在成片中,如果条件允许,解说词配音最好请专业配音员,一个专业的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可以提高专题片质量几个数量级。配音一般录制在一声道,效果声录制在二声道,应使用现场录音声。两声道不应混合录制。
配音一般可选择动圈式或电容式传声器。为了减少周围噪声干扰,控制混响,宜使用单指向传声器。在具体配音时,拾音距离一般控制在10~30cm左右,位置略低于口部,拾音时要保持拾音距离的相对稳定。
(5)剪辑要求
进入后期剪辑阶段,一般使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已成为主要的数字视频后期编辑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使用SOBEY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进行后期剪辑。剪辑中,对于不同景别画面,一般情况下远景长度不超过8秒,全景不超过6秒,中景在5秒左右,近景在3秒左右,特写在2秒内。对于运动镜头,起幅、落幅要留1~3秒,而起幅、落幅中间的运动部分长度可根据表达的需要和节奏的把握灵活确定,一般来说不宜过长。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之间的组接要合适,尽量避免一直使用运动镜头或者一直是固定镜头。
五、对产品专题片制作的思考
企业产品专题片与电视广告不同,它比影视广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其由于不一定在媒体上,故受众面比较狭小。企业由于商业保密,有时也不能将产品专题片拿给社会上广告公司或电视台委托制作,所以这对企业音像制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电视领域技术设备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音像制作人员经
常学习专业知识,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企业的科研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润兰,《数字化电视制作》,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40-01
所谓纪实性,就是对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实性专题片,是在现在进行时态下,真实记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再现事物发展逼真过程的专题片。
纪实性专题片不完全等于纪录片。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是专题片允许在制作中加入较强的主体意识,记录片必须客观的记录现实、还原现实;专题片大多使用后期配音,以画面配解说为主,而记录片多采用同期声;纪录片多是“纵向结构”形态,注重展现生活的完整过程,而专题片多取“横向结构”形态,多以创作者的主体思想为依据,片段式地截取生活的画面。纪实性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都注重还原社会现实,并减少主观意识的介入,但纪实性专题片因为保留了专题片的某些特征,因而汲取记录片与专题片两种电视题材的优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纪实性专题片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特征首先表现在记录过程中,注重按照生活的流程进行拍摄,强调拍摄与事物发展同步化和过程化,展示生活事件原本本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是专题片纪实性的最重要的表现,展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显得更真实,更令人信服。且对这个过程不加以评述,让观众自己去解读,在受众媒介素养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能够争取更多的对抗式和协调式受众的关注。
其次是记录真实时空,真实的时空表现为时空的确定性、具体性,即要在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景中拍摄现在进行时所发生的事。注重现场纪实,展现生活原貌,运用自然光,不刻意追求构图上的造型,忠实地记录现场的场景、音响、氛围。
最后是淡化解说词,纪实性电视专题片重在运用电视画面思维,而不是文学思维,解说词处于被动地位,完全从属于画面。在纪实性记录片创作中,解说词可以运用简单陈述的形式,抛弃以往充满浓厚感彩的语句,创作者的感情不必直白流露,甚至可以不使用解说词,只让镜头说话。
纪实性专题片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长镜头的运用、客观拍摄和同期声处理上。首先纪实风格的专题片在画面的拍摄与黑处理上,重视长镜头,以保证过程的完整性。同时少用特写,更多地使用中、全景,以介绍事件所处的环境。长镜头是保持画面真实性的重要手段,长镜头在表现一个生活段落的完整性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而这些非设定性的情景没有人为的痕迹,有一种真实自然之美。且没有打断强硬地打断人们的观看,没有给观众主观引导的倾向,更能给人以真实感和现场感。其次,客观拍摄,就是隐匿主体视角,避免主观介入和拍摄对象的表演意识,以保证叙事性的拍摄方法。主要表现为:“跟、隐、偷”拍和“挑、等、抢”拍。抓拍比摆拍更为生动和真实,更能给人心灵上的触动。最后运用同期声,在以往的专题片中,大都采用后期配音,但配音中能免会有创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观众产生被引导和说教的感觉,同期声能更好的还原现场、介绍环境、刻画人物和表达情感。因而借鉴记录片中多采用同期声的形式对专题片的表现更为有利。
二、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技法和原则
纪实性专题片在创作中的叙事特征和手段有向记录片靠拢的趋势,在创作技法和原则上也有和记录片相通之处。
(一)纪实性专题片的拍摄要遵循客观拍摄的方式,摄像师和创作人员要退出屏幕叙事。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是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加工,直接反映现实生活,以无可争辩和令人信服的真实性感染、激励、启迪观众。“跟、隐、偷”拍和“挑、等、抢”等拍摄技巧十分必要,传统的专题片可能会使用一些摆拍镜头,并配以解说词来将信息传达给观众,但是纪实性专题片力求用镜头说话,所以要挑选最佳的拍摄时机,拍到最具表现力的画面,才能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摄像师不是要强迫和引导观众观看,而是要将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自己理解和体会。
(二)创作者和当事人相互信任共同参与是拍摄好纪实性专题片的必备条件。比如张以庆在拍摄纪录片《幼儿园》时,是从2001年5月开始筹拍的,经过3、4个月的观察、试镜、选择拍摄对象等,于同年9月开拍,14个月后完成前期拍摄工作。如果没有和孩子长时间的相处和彼此信任,必然无法呈现出幼儿园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纪录片也不会如此动人。所以摄像师和创作人员一定要留出一定的事件和被拍摄对象建立互相信任的关心,让他们面对镜头不至于局促和紧张,否则不利于表现最真实的场景。
(三)要拍好纪实性专题片,一定要熟练运用电视语言,遵循纪实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方法和规律。拍摄纪实性电视专题片与一般电视专题片不同,一般的电视专题片多以横向结构表现生活,直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往往是镜头短、节奏快,而纪实性专题片则是从纵向表现生活,需要的是对生活的客观记录,因此使用长镜头更能达到表意效果。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长镜头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而且需要摄像师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纪实性专题片是专题片和记录片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它能汲取两方面的优点,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在对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展示方面都有很大应用。
参考文献:
[1]邹震.电视专题片与纪实手法[J].新闻爱好者,2010,(18).
[2]张若星.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制作[J].新闻前哨,2010,(10).
[3]邵寅.纪实性专题片的创作[J].青年记者,2011,(20).
探讨电视片配音解说的二度创作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外乎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分析原作 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环节。通过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和感受,达到准确掌握语言含义,清晰把握语言链条,动真心,动真情,由衷地,发自内心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题。这里理解文稿是第一位的。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大量心血,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配音人员如果没有很好的分析理解,就不能将其圆满地表达出来。同样,如果对解说词没有充分的分析理解,解说的二度创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可能使原片得到升华,甚至无法使原片的内容,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对于电视片来说,分析解说词首先就要分析主题,找到统帅全片的主线。同时要准确把握片子的思想脉搏。这两个方面是解说的二度创作中最基本的步骤,其它的各个环节都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另外,还要对解说话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内在节奏等做全面分析。这样,才能使下一步的创作有的放矢。
确定基调 在电视片解说中,确定基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基调是指解说的基本感彩和份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片子的宣传效果和宣传力度。播音的基调,实际上是种态度――配音者的态度。态――状态:是积极的?消极的?赞成的?反对的?歌颂的?贬斥的等等。很多失败的解说,就是因为基调把握不准,不合适。确定解说的基调,首先要分析解说词的风格。一般来讲,二者是基本统一的。电视片的解说词风格多样,或庄重,或诙谐,或质朴,或华丽,或清新,或典雅,或细腻,或浑厚。解说的基调一般要与解说词的风格相统一。当然,依照解说词风格,确定解说基调只是一个方面,有许多影片只从解说词本身看不出风格所在,这要求配音解说对整部片子做全面分析,从片子类型中把握基调。比如《让历史告诉未来》,这是部史诗般的巨片方明,林如赋予该片解说以一种雄浑、宏大的基调,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上影厂配音演员李梓作风稳重,踏实,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好像也不是很会说话。但配出来的人物却很贴切。配《猜一猜谁来赴晚宴》时就像个老年知识妇女,配《叶塞尼亚》时就像个带着一股野性的吉普赛女郎,而配《啊,野麦岭》时就像个农村小丫头,她配的《音乐之声》中的玛利亚,原片的唱和李梓配的对白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好像就是李梓自己在那里又说又唱,非常精彩。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电视表达手段,具体是针对某一种问题,社会现象,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关键的人物使用电视节目为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报导。电视集成了文字,画面,音频等众多的媒体于一身,因此这种相互配合的表达方式非常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因此,本文也将针对电视专题片展开叙述,还对于一些电视专题片的制作细节进行探讨。本文将对电视专题片制作人员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1.电视专题片的整体策划和情节构思
1.1 需要选中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对象选题
电视专题片的对象,即选取的人物或者事物必须应当为在一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区内,有着现实,普遍,有代表性的对象,这其中,时代性是重点,因为专题片要是能够收到效果,通常需要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为代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许多事件,虽然不大,但是感人,比起一些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就更加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在某地孝敬老人的佳话,或者乐于助人的平民英雄,虽然这些没有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却可亲可敬,这样的行为和人,就是很好的专题片对象。
1.2 对于专题片的整体思路需要进行考究
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内容新颖,思路科学,这些在专题片思路构思的时候尤其重要。如果结构不完整,将会给人没有演完的感觉,由于专题片并不是连续剧,给观众以意犹未尽的感觉是不合理的,需要把话说明白,把故事说完整;内容新颖是为了能够抓住观众,不落俗套;思路如果不科学,将会在故事中出现很多叙述上的硬伤,严重的影响电视专题片的可观性。
1.3 对于专题片的细节进行充分关注
电视专题片在叙述故事的时候, 要充分注意到对于人物形象细节上的掌握,在故事叙述的时候,对于这样一个生动的任务形象,需要用色彩鲜明的画面进行描述,还应当对于生活场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叙述,这样才能够使得一部电视专题片充满活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与之相反的是采用一种形如说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仅让观众没有兴趣继续看下去,还会使得人物形象不突出,感情表达不到位,使得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看上去平平淡淡,这样就是电视专题片的失败。对于细节富于感情的刻画,对于专题片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要充分利用整体背景来凸显主题
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背景是指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时间发生的基本环境,一般情况下,不仅仅人物形象基于背景,整个故事也基于一定的背景支持,这样电视专题片通常会涉及一些文化,时代和自然方面的背景知识,在专题片制作的过程中会根据情节的需要,对于这些背景进行有侧重点的叙述,不应当随意的进行叙述或者杜撰,应该站在服务于文章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斟酌和选择。
1.5 主题,人物和事件必须要真实可靠
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必须要站在真实的立场之上,也就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必须要真实,因为真实是电视专题片所必须保证的。一些虚假的东西,往往会给人以夸大的感觉,最终导致对于该专题片的巨大反感。
2.电视专题片的包装手段与技巧
2.1 如何良好的策划解说词
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是比较晚的,这样电视专题片并没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期,沿用了传统的音乐配合解说词的典型的固定制作模式,这样的模式至今为止仍然未被打破。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做好专题片的声音,在声音上为专题片注入活力,将会很大程度为专题片增色,因此对于解说词进行精心的策划是势在必行的。
一般情况下,在一部专题片中,解说词不能够过长,而且一些专业的名词,告知观众的词语需要尽可能的短小,有力度,有分量。因为解说词超过的了15min,就会使得观众在冗长的叙述中丧失注意力,产生疲劳。第二需要注意解说词必须要和画面在时间上完全同步,以免给观众带来一种不专业,有瑕疵的制作的感觉,另外,良好的同步能够交相辉映,产生双重的震撼,留下深刻印象。
2.2 电视画面上的制作和摄像机的技术
电视剧专题片的画面由于需要反映一些故事,不需要非常激烈,动感十足的画面,因此电视专题片的画面应当做到如下几点要求,平,稳,匀。平是指拍摄的画面和构图需要和人直立的视角保持一致,不能歪斜,需要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稳是指在镜头进行转动的时候,需要给人以稳定的感觉,一般情况下,转动镜头是需要让观众看到周围的环境的大致情况。中间稍微加快,起落相对较少,不能够给人突然转动的感觉。匀是指在变焦的过程中,需要让被拍摄的对象始终处于画面的正中,始终在焦点上。
3.注重节目的其他细节。
电视专题片种除了声音和影像,还通常涉及一些,声音,字母,片头片尾,视觉特效,画面切换等等技术。一般情况下,能够体现专题片制作人员专业程度的也就是这些细节。
综上所述,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其综合了音乐,配音,画面,特效等多媒体技术,这样就对于细节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各方面的技术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保证。这样,电视专题片才是一部集合了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较高质量的作品,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对于主体的构思,包装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思考和处理,才能够拍出一部成功的专题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