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科技产业研究

金融科技产业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8 11:23: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科技产业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科技产业研究

篇1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设计

依据科技金融的内涵,在各种资本形态(财政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等)与技术创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组合与交互作用,从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样化的支持路径。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质导致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支持主体还是公共科技金融,尤其是在产业研发期和成果转化期。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把科技金融的资金链、技术创新的价值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安排的政策引导作用、制度创新的利益驱动作用,使各种社会资本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市场科技金融—混合科技金融—公共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及其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使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研发期、成果转化期、市场导入期、产业化期)、不同科技成果形式(知识产权、创新团队、自主创新产品)和不同的科技金融产品(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科技债券、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实现交叉和互动,形成资金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立体化和开放式的科技金融支持网络和路径(如图2所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交叉型、立体化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关键要做好资金供给、政策安排、制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和商业模式创新5个方面的工作:(1)资金供给。相对来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好,银行、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资金较多,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也不断加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政策引导。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关键,不仅包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各种科技金融政策措施,还包括与科技金融服务配套的产业规划、中介服务、交易市场等政策措施。(3)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的保障。由于以技术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风险、成果转化风险、市场培育风险必然伴随着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因此,要想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成为影响市场科技金融资本主体决策的首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包括投资模式、退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风险分担分散机制等。如政府、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创司、基金公司等,必须创新现有金融制度,才可能通过多样化的组合模式和投资方式,完成科技金融转型,驱动其投资方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前移和多样化。(4)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主要由政府引导,联合有关中介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孵化器、行业协会、各种金融主体等成立网络,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的桥梁和纽带,提供科技金融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综合,包括资金供求信息、信用评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评估、技术咨询及交易、资本市场上市服务、担保服务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主体与科技金融主体之间的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交互起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5)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规律性使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必须有商业模式的创新。正是在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耦合与交互作用下,商业模式有了创新空间。目前,广东省有关政府部门、企业等联合推广的“EMC+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探索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过程中的产物。

篇2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93-04

2008年,肇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震惊了世界,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在此影响下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通胀风险瞬间彻底逆转,2009年经济增速下滑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正在加剧。得益于经济扩张周期而高起的煤价也于2008年9月底开始全面回调,这给一直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临汾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危机中,如何通过金融支持改变煤炭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后续产业的发展接替,为县域经济发展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推动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一个紧迫且十分有意义课题。

一、临汾市煤炭产业发展概况

临汾市属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行业是推动临汾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据统计显示,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9.6亿元,其中煤炭行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5%左右,从GDP速度上看,2008年全市经济增速较近几年明显回落,全年仅增长3.9%,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由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相互交织,对全市经济增长形成较大冲击。特别是由于受外部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减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煤炭行业目前整体出现产能过剩,交易价格持续下跌、行业利润急剧下降的严峻形势。

(一)煤炭的储煤种类多、分布广,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临汾市是山西省的主要产煤区,全市煤炭资源储藏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75.9%,总储量960亿吨,主要煤种有主焦煤、气肥煤、贫煤、瘦煤、无烟煤、电煤等,且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以西山乡宁县为例,全县含煤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78%,煤炭储量超过153亿吨,可采量130亿吨,煤层最厚8米,其中低灰、超低硫稀有主焦煤储量在51亿吨以上。

煤炭产业作为临汾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煤炭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自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限产促销政策的实施和矿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整顿,煤炭企业更是获得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调查,短短的几年时间,乡宁县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山区小县一跃成为临汾市最具经济发展活力的“西山明珠”。但煤炭资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有挖完的一天。据测算,全县60%的煤矿将在未来的20年内不得不因资源枯竭而关停,乡宁人引以为豪的2号主焦煤只能开采10年,10号煤的开采量也不足百年。目前,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全县已有6座矿井相继关闭,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乡宁县财政总收入151787万元,同比增长24.39%,增幅创5年来新高,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GDP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单一,过分依靠资源禀赋发展已成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2008年原煤产量明显下降

据调查,截至2008年末,全市正常经营的煤焦企业共计 59 家,煤焦企业已实行减限产措施的共 146 家,因市场经营压力而关停的有6家,因安全、环保等政策性因素而关停的企业111家。规模以上工业原煤3937万吨,同比下降2.4%;焦炭产量1860万吨,同比下降13.2%。2006年原煤产量为5592.93万吨;2007年由于受全省煤矿多次瓦斯爆炸事故的影响,煤矿长时间停产,原煤产量为4766.35万吨;2008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原煤产量为3937.32万吨。

(三)煤炭行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煤炭行业作为临汾的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显示,2006年至2008年全市煤炭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67%和63%(见下表)。据对临汾市乡宁县调查,2001年全县煤炭企业生产总值为129023万元,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4%;2002年全县煤炭企业生产总值为177412万元,占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9%;2008年全县煤炭企业生产总值为333883万元,占同期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1%。并拉动乡宁县GDP由2001年的161244万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的448260万元,年均增长13.62%,对全县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拉动和促进作用。

二、金融对煤炭企业的支持情况

(一)金融对煤炭企业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近年来,在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煤炭行业得到强劲发展,随着煤炭市场的繁荣,销售呈现卖方市场,行业利润较高,各金融机构纷纷抓住机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支持力度,煤炭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例从2006年的10.19%增加到2008年的13.63%(见下表)。

(二)煤炭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及依赖较大

就煤炭企业来说,煤炭的旺盛需求,煤价的一涨再涨,煤款的及时回收,主要得益于市场对资源需求的拉动,并不完全是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效益,煤炭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据对乡宁县调查,有90%以上的煤炭企业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生产(见下表)。

(三)金融机构放款高度重视风险保障,信贷资金投向过度集中

近几年,各金融机构陆续推出了多种形式的贷款终身责任制,要求实现新增贷款100%按期还本付息,并制定出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与此相对应,县域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忽视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竟相向少数优质客户发放贷款的倾向,金融机构间客户竟争日趋激烈,信贷服务面日趋狭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8年临汾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25.84亿元,其中煤炭企业贷款增加15.13亿元,占各项贷款增加额的58.55%。据对乡宁县调查,2008年全县金融机构新增33889万元贷款中,原煤开采企业贷款13395万元,占比39.52%,洗煤企业贷款4431万元,占比13.08%,焦化企业贷款7149万元,占比21.10%,煤炭企业的贷款占到了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73.70%,占到了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22%。贷款投向的过度集中说明了各家金融机构既未真正研究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转型与企业体制这些涉及自身业务经营的大环境问题;也未认真去研究市场的中长期变化与发展趋势,理性地分析市场的合理成长周期,使自已的信贷行为与市场进行理性的衔接;更未真正下大力气培育自已的基本客户,进行理性的业务竟争。而这种过度集中的贷款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以下负面效应:一是银行的经营受制于个别优势企业,如原煤和洗煤企业。从存款方面讲,随着存款市场竟争的日趋激烈,各行社都采取一切尽可能的措施吸收存款,无形之中导致县域优势企业地位上升,甚至在银行之间形成恶性竟争。从贷款方面讲,过度的信贷对象趋同和行业集中容易形成“垒大户”的情况,一旦市场发生大的变化,必然会积聚大的信贷风险;二是导致大部分自身条件差、信用无法评级的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更加困难,这不仅不符合临汾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当前,农村资金的旺盛需求与农业信贷投入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农村资金的外流和上存,已使县域某些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演变为单纯的筹资机构,农业信贷投入不足促使无序的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需求大量增加。四是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一些有潜力的新兴产业由于发展前景不确定,虽然具有高收益,但也存在高风险,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企业因而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如临汾“世纪田王”缓释肥料生产项目,其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是新兴产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致使该企业建厂所需的700万元资金从去年到今年,一直得不到解决。

三、金融危机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全球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衰退预期已使得国际石油、煤炭价格大幅度下滑,而国内煤炭价格虽然有所下滑,但由于价格仍高于国际煤炭市场,这就造成我国煤炭市场供求格局将会进一步发生变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偏低,会刺激我国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放弃采购国内煤炭,转向采购国际市场煤炭,减少对国内煤炭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际煤炭市场下滑的幅度较大,速度较快,势必倒逼挤压国内煤炭市场,加大国内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压力。再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煤炭市场价格的反差,再加上煤炭出口加税的影响,势必使我国的煤炭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由于国际和国内煤炭的供需形势同时发生急剧逆转,煤炭价格也开始迅速下滑。下面我们以辖区临汾国营台头煤矿生产的优质2号主焦煤为例,对煤炭价格变动情况作一简单分析。2006年9月份该矿2号主焦煤坑口监测价格为345元/吨,2007年9月份坑口监测价格为528元/吨,同比上涨53.04%,到了2008年8月份坑口监测价格已是1350元/吨,同比上涨了155.68%,短短的3年时间价格翻了几近4倍。但进入2008年9月份该矿2号主焦煤的坑口监测价格一度狂跌为650元/吨,距最高价格时跌幅达到51.85%。由于煤炭价格直接关系到煤炭企业的利润,因此县域煤炭企业自2008年9月份开始的业绩下滑不可避免,并且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从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临汾的经济发展与煤炭企业景气度密切相关,因此全县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随着煤炭行业步入下降周期而放缓。

四、煤炭产业在金融危机下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煤炭产业作为临汾的第一支柱产业,对全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行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然而,单一的煤炭资源型产业受资源市场的需求、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并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金融海啸虽然导致了煤炭价格下跌,使煤炭工业的增长放缓,但也抑制了煤炭企业盲目扩大产能和商业银行集中放贷的冲动,有利于调整资金的投资方向,改善经济结构。同时,资源品价格从高位的回落,有利于国家出台资源和环境税费改革方案,引导能源开发向节约型和低污染方向发展。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发挥信贷资源的调节作用,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

煤炭产业是支撑临汾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种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因此煤炭行业的贷款规模仍然需要保持一定规模。但不能再单纯依靠产能的扩张求发展。要利用煤炭需求疲软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技术改造的投入,改善煤炭生产中的浪费和污染状况,彻底改变县域煤炭企业粗加工产品多、产品附加值低,原煤开发转化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低等不利局面。

(二)加强市场营销和生产管理,努力实现产销平衡

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尽量减少或稳定煤炭生产以市场需求状况分析为生产导向,以营销保生产。稳价保市,杜绝赊销,防止形成呆坏账。再一次面临风险困境之时,煤炭企业要防止出现上世纪末为销售而不问风险,纷纷大量赊销的做法,必须冷静面对,稳住阵脚,切实防止呆坏账的大量形成。

(三)加快技术改造,发展煤矿生产力,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据有关学者研究,如果将煤炭作为燃料所产生的价值视为1,制成焦炭可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能增值90倍,合成涂料增值375倍,制成药品增值750倍,而用来制造合成纤维可增值l500倍。而且,产业链延伸可使煤炭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优化升级,由生产初级产品向生产深加工产品的方向发展,由采掘业占优势向资源深加工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促使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积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要把煤炭产业的结构优化转换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以科技为先导,在有效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焦等资源的深加工,着力培养和发展煤化工、煤电一体、煤成气和焦炉煤气的开发利用,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实行煤电、煤气等上下游产业联营;在发展煤、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煤炭产业资源利用率

临汾要实现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必须摒弃以“资源――产品――废物”为特点的单向式直线过程的发展模式,而要代之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反馈式循环过程的发展模式,以尽可能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它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讲,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与煤共生伴生矿产。大力开展煤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利用,是缓解环境压力、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有效途径,是国家能源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二是要充分利用好煤炭在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对废气废渣进行处理和再利用,是发展煤炭工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课题组组长:乔万旺

课题组成员:崔晓初呈云霞

赵玉堂赵安红

张彦华于歌华

执笔:张彦华赵玉堂

篇3

(一)工业生产呈“波浪式”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逐月回落,2008年12月跌至谷底,同比仅增长3.6%。2009年上半年,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工业增加值除3月和6月小幅走低外,总体呈回升态势。1~6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42.41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11.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二)资源型产业领跑工业经济,但经济贡献率有所下降

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是的六大优势特色产业。2009年上半年,六大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00.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6.9%。其中,煤炭、电力和冶金行业占比为58.7%,资源型产业继续领跑工业经济,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电力经济贡献率均同比下降,电力贡献率呈负增长,说明我区资源型产业正处于回升阶段,但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1~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8.35亿元,同比下降13.2%,降幅较前1~2月扩大3.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74.5个百分点。

二、金融危机对主要资源型产业的冲击

(一)煤炭行业

我国资源特点是富煤、缺油、少气。内蒙古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煤炭资源极为丰富。目前,已查明煤炭资源矿产地446处,煤炭探明储量7000亿吨,其中,422处的2892.64亿吨查明资源储量已进入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库,

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工业经济下滑、企业开工不足、火力发电量下降以及煤价回落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8年4季度,全区原煤产量直线下降,12月跌至谷底,产量为3214.61万吨,同比下降9.3%。2009年,随着工业经济的企稳回暖,煤炭产量逐月攀升,整体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区原煤产量完成28577.3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1.07%,居全国首位,产量同比增长32.5%,高于全国23.8个百分点。内蒙古煤炭产量保持全国第1,原因有三:一是今年以来山西省加大煤矿关闭整顿力度,上半年只有近1/4的煤矿生产,产量减少近一半,为内蒙古煤炭外销提供了有利时机。二是全区铁路运输瓶颈得以缓解,在煤炭市场好转的情况下,煤炭外销量增加,企业增产,上半年区外销售15510万吨,同比增长37.51%。三是内蒙古整合技改煤矿逐步投产,产量大幅提升,且投产煤矿中以露天矿居多,安全生产系数高。

自2008年9月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中下游行业煤炭需求疲软,煤炭价格大幅回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监测显示,2008年12月,大块煤、选块煤、筛选混末煤(5000大卡以上)、无烟煤(5500大卡以上)、炼焦用洗精煤(6000大卡以上)和焦煤(二级冶金焦)的坑口价较9月份价格(08年峰值价)分别下降15.25%、12.28%、23.91%、20.75%、47.19%、66.41%。主要产煤区鄂尔多斯市煤炭坑口平均价格较上年来下跌110元/吨左右,下跌幅度达24.44%:焦炭价格由7、8月份的2700元/吨跌至12月的1050元/吨左右,下跌幅度达61.11%。2009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中下游产业煤炭需求有所回升。煤炭价格小幅上扬,但鉴于煤炭产能释放、国际煤价压力等因素。煤价仍在低位运行。

煤炭行业通过“以量补价”,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上半年,煤炭工业增加值实现445.7亿元,同比增长24.2%,拉动工业增长5,4%:2009年1~5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37.36亿元,同比增长29.20%。尽管金融危机对煤炭行业的整体冲击较小,但部分中小企煤炭企业仍面临着“关停并转”危机,今年前5个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分别同比增长1.10倍和1.45倍。

(二)电力行业

近年来,凭借风能资源和煤炭储量双双居第一这对“风火轮”,内蒙古电力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内蒙古电力装机容量490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7%。其中,火电45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风电300万千瓦,同比增长81.82%。

2008年第4季度,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企业开工不足导致工业用电下滑明显,电力企业存在窝电现象,行业利润整体下降。2009年上半年,在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全区73.5%的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发电量和用电量降幅逐渐收窄,电力企业利润呈恢复性增长。从用电指标看,2009年1~2月,全区社会用电量和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下降15.53%和19.22%,下降幅度跌至谷底,1~6月分别同比下降12.15%和15.61%,降幅明显收窄:从发电指标看,自2008年9月,发电量增速逐渐减缓,2009年4月呈负增长。5月累计发电量同比下降5.36%,6月累计发电量同比下降4.7%:从利润指标看,2009年前5个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3.60亿元,同比下降70.19%,降幅较前期缩小,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1 钢铁业。随着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蔓延,由出口向电力、能源及上游制造业的扩散,我国钢铁业受到较大冲击。2009年上半年,内蒙古粗钢产量604.75万吨,同比增长2.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20.3个百分点:钢材产量625.93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13.3个百分点。

需求疲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导致钢铁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利润整体下降。监测显示,2008年12月,我区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的元钢、螺纹钢、线材价格分别比7月峰值价下降42.79%、36.34%和42.59%。2009年上半年,为支持扩大内需,国务院专门出台了钢铁产业振兴计划,随着政策的落实,钢铁价格逐渐趋稳,但仍在低位运行。

从全区某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情况看,2008年,该企业完成生铁953.6万

吨,粗钢982万吨,商品坯材923.7万吨,全年出口钢材78.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41.24亿元,同比增加64.81%:净利润9.2亿元,同比降低47.3%。销售收入增加主要是产量增加及上半年钢材价格上涨影响,而净利润减少主要是上半年生产钢铁的主材料价格大幅攀升,而下半年钢材价格持续大幅下跌以及年初签订的进口铁矿石价格过高导致成本与价格“倒挂”、销量减少。2009年上半年完成生铁482.54万吨,同比增长5.34%,粗钢502.4万吨,同比增长7.51%,商品坯材477.13万吨,同比增长10.3%。受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钢铁业“高产量、低需求、低价格”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该企业主营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09年5月,包钢销售收入144.85亿元,同比下降15.33%;亏损额为3.12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盈利8.27亿元。

2 铝业。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4季度,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房地产、汽车等重点铝消费行业需求疲软,铝库存大幅升高,铝价持续走低。截至2008年12月底,区内某大型铝企业原铝均价跌至10400元/吨,已跌破成本均价(16000元/吨),较上半年均价下跌约8000元,吨,跌幅为43%,较历史最高价下跌14000元/吨,跌幅近60%。同时,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出台使电价上调,铝业生产成本加大。2008年7月1日,国家将工业用电价格再次上调0.0252元/千瓦时,区内某大型铝企业年生产成本增加约12000万元,电解铝、精铝处于亏损生产。2008年,包头铝业实现销售收入43.25亿元,同比下降22.54%:亏损额为0.58亿元。

2009年上半年,由于需求方对整个市场后市信心的不足以及产能过剩,国内铝行业继续呈“释放产能――价格回跌”的运行态势。6月份,区内某大型铝企业普通铝锭的均价为13033元/吨,同比下降30.78%;1~6月,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2亿元,同比下降11.8%,亏损额为0.68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盈利1.11亿元。

3 稀土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减小。2008年上半年,稀土价格大幅跳水,原矿从7.6万元/吨降到6.4万元/吨。下半年,稀土价格最低跌至2万元。2008年区内某大型稀土企业生产各类稀土产品折氧化物53997吨,同比增长44%:实现销售收入32.25亿元,同比增长29%:但因主要产品售价下降一半以上,实现净利润1.69亿元,同比下降近5成。

进入2009年,稀土行业延续2008年第4季度行情。由于下游产业需求同比大幅减少,稀土产品出口趋于停滞,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稀土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以区内某大型稀土企业为例,1~5月,稀土产品价格走低,特别是镨钕产品价格仅为上年同期的35%左右,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降,实现销售收入4.47亿元,同比下降23.73%:亏损额为0.12亿元,而上年同期实现盈利1.7亿元,但相比2008年第4季度,企业亏损额呈缩小态势。

三、资源型产业发展机遇

资源型产业作为我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尽管需求少、价格低、产能过剩仍是大部分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但挑战中也蕴含着许多机遇。

(一)新能源开发前景广阔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新能源作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的新增长点,尽管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但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新能源产业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新契机。

风力发电是目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前景十分广阔的朝阳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电力短缺最现实的战略选择。内蒙古风能具有分布范围广、稳定性高、连续性好等优点,年可利用时间约4400~7800小时,打造内蒙古“风电三峡”有利于促进全国风电的快速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内蒙古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315.28万千瓦,居全国首位。另据测算,内蒙古风能总储量8.98亿千瓦,约占全国的21.4%:技术可开发量达1.5亿千瓦,约占全国的50%,内蒙古风力发电前景广阔。

内蒙古太阳能资源居全国第2位,内蒙古伊泰煤炭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光伏电站,是全国首个太阳能聚光光伏科研示范并网发电站,总投资1518万元,此项目应用数倍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发电效率比普通平板发电机组高3~4倍,关键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鄂尔多斯市利用太阳能提取多晶硅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实现太阳能批量生产多晶硅。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初步确定的新能源产业规划草案,内蒙古蓝旗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到2010年完成装机20兆瓦:白旗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到2020年完成装机1000兆瓦,其中到2010年装机达10兆瓦。

(二)传统能源利用多元化

近年来,内蒙古已形成煤-电-铝、煤-电-煤化工、煤-焦-钢-焦油加工、煤-电-氯碱化工、煤-电-电石-PVC、煤一煤制气几大龙头资源产业,并逐步向纵向延伸,实现了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取得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动了内蒙古南资源基地向资源产业集群的转变。以煤制天然气为例,在煤炭资源转化为能源产品方式中,煤制天然气的能源利用率最高,达50%~52%,而其单位热值水耗却是最低的,为0.18~0.23吨/吉焦。目前,国内规划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10个,合计产能接近200亿立方米/年。其中,在内蒙古设立的项目有:神化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20亿立方米/年、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克什克腾旗40亿立方米,年(每年用煤达1826万吨)、内蒙古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16亿立方米/年、华银电力内蒙古鄂尔多斯15亿立方米,年以及中国海油与同煤集团拟合作投建年转化1800万吨原煤,首期投资210亿元的项目。2009年,内蒙古将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围绕“化肥、甲醇、芳烃、合成油”4条主线,进一步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形成千万吨级煤化工生产能力。在蒙西地区。重点推进大型煤炭液化、煤焦化、甲醇、二甲醚、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等深加工项目建设:在蒙东地区,主要推进煤基烯烃、甲醇、二甲醚、焦化、腐植酸、尿素等大型项目建设,并规划到2020年,围绕呼伦贝尔、霍林河、锡林浩特三地将蒙东地区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煤化工基地。

(三)多项政策并举为资源型产业提供新契机

为支持扩大内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内蒙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研究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等政策,通过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打造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光伏

产业基地,来推动自治区能源基地建设。二是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能源优势,积极培育构建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加快了煤电转化步伐和产业升级。三是为完善煤炭资源价格补偿机制,提高政府对煤炭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自治区政府将于近期设立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将获得新的成长空间。

四、资源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国内外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如果对其他要素产生挤出效应,就会间接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Gvlfason称之为“资源诅咒”传导机制(TransmissionMechanisms)。常见的传导机制包括荷兰病、资源寻租和腐败、轻视人力资本投资、可持续发展能力衰退。内蒙古资源禀赋丰裕,地区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投资的强劲推动以及重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为避免内蒙古经济陷入“资源诅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内蒙古经济发展应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积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建立能源技术支持体系。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篇4

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技金融作为新兴金融模式,还没有被明确的定义,主要就是指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科技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而科技产业需要金融支持,且融资额度一般非常大,就造成其风险程度会比较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正在摸索中前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科技金融发展,国家与地方相继出台一些法规制度引导科技与金融结合,比如鼓励引进科技保险、开设新三板、成立科技银行等系列措施,出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精力有限仍旧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区域辐射能力低以及结构失衡等问题。

(1)科技银行布局不合理。一份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新型科技银行都是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东部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科技银行非常少见,即使出现也是出现在像武汉、西安等省会地段中心城市,西部地区专业对准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2)区域辐射能力低下,研究表明我国科技金融的扩散效应和辐射能力严重不足,除去极少数发达省份之外,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科技产业发展的速度,而且出现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分层现象。对于辐射能力较低问题,比如虽然北京的科技金融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对整个京津冀地区的辐射效应却很弱,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科技产业成长速度。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各种新兴产业包括一些科技产业在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能源开发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等出现从东部转向西部的势头。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多,但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同时与其配套的金融结构却还比较落后,和科技产业相关联的金融产业并不丰富,资本市场的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1)科技企业布局不合理。由于我国科技企业呈现出“大分散”和“小集中”现象,导致科技金融难以规模化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我国科技企业在科技产业园内密集分布,而金融中心又与产业园毗邻,因此信息交流方便,科技金融可以实现互相辅助共同发展。而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科技企业零星分布、密集度低,中小科技企业经营效益较低,造成金融机构服务成本变相增高,无法实现科技金融规模发展。

(2)区域科技金融结构失衡,从区域科技金融的发展历程来看, 科技创新产业存在产业链不完整、集群效应低下、布局失衡等问题。科技产业不合理就会导致为其服务的科技金融在当地难以发展,并且由于产业和金融的不配套,导致科技产业和金融产业相互掣肘的现象发生,如此进一步失衡形成恶性循环。

(3)行政区域划分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流动。一般的地方政府都会对本地金融进行压制防止资金流出从而减小本地企业融资压力,在没有独立创新的前提下原样照搬其他地区政府对科技金融产业发展采取的措施,例如政府参加风险投资、干涉地区内金融资源配置、插手地方科技信贷平台等都影响着区域科技金融水平。

三、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建议

(1)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科技金融。鼓励发展多类型的科技金融机构,增强科技金融对地区的辐射力。成立科技创新企业园区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集中型科技园区,在科技金融出现之前打好基础,为出现之后能够实现规模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部门在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之时为科技金融做好规划,保留科技金融服务位置,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金融发展无位置现象发生。

(2)整合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的金融资源,积极推动整个地区的金融合作。首先对中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比如加大政府引导基金投入比例,加强市场培育,鼓励科技银行落户中西部地区等,根据当地科技产业特色适时进行调整。集中精力在中西部地区建成几个科技金融中心,然后利用其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外中西部地区应该呈现开放态度,积极引进发达地区科技金融资源,加强地区科技创新产业与金融之间的联系。

(3)强化政府职能,改革政府管理机构。打破区域限制,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整合相关政策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互通,保证金融资源充分得到利用。建立科技信用评判标准,完善科技金融信用管理;提高政府部门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加强对科技金融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保证国家政策的及时执行;加大对科技金融人才的引进,建立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完善科技金融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4)适应科技创新,调整对应金融服务模式。根据当地科技创新特色,灵活运用金融结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集群的支持,使科技产业链和金融服务链环环相扣,深入合作;金融服务业的发展结构依据本地市场的需求、本地区的社会状况进行选择,达到最合理状态;另外还可根据行业特点发展场外交易等等。

四、总结

篇5

一、台湾地区金融机构的演变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前,地区的金融体系一直处于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管控和保护状态下,且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绝对不允许新银行体系的建立,而由于受改革开放的影响,1980年,台湾地区主管部门开始被动接受了自由化从事金融的政策,并逐渐开放岛内的金融市场。在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国际化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台湾行政主管部门则开始开放并支持建立新型的民营银行,且该项工作在1991年的六月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即台湾当局一次性地批准了15家民营银行的建立,并且通过建立《金融机构法》允许保险、证券与银行三大金融机构进行同业合并,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并促进台湾地区自身的经济增长[1]。

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承担起金融人才培育、价值观念引导以及良好社会风气形成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任务,而促使上述任务达成的重要场所则为高校校园。在具体的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中,所谓“顾客”,则是指消费者或付费者,因此,高校若从该角度出发,职业高校的“顾客”应该是学生或者合作企业,所以,相关职业金融高校的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与合作企业为主体,从而通过提高其高校的教学水平来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2]。

二、台湾地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与职场需求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

访谈是指访谈人通过利用语言沟通的方法从受访者方面获取相关讯息,作为一种搜集信息的重要方法,访谈不仅能够探寻对方的想法,得到自身所需要的讯息,同时,访谈也可以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谈话方式,从话题逐步切入话题的核心,因此,本次研究首先采用的是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台湾地区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与职场需求的关系展开探讨[3]。

此次研究中对台湾市内名为H的金融服务机构的经营者王某进行了深度访谈。笔者首先从企业当前整体的发展情况入手,询问了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人员分配、管理制度等,进而针对当前台湾市内的整体金融环境与企业经营者王某展开了探讨,最后,笔者直接切入主题,就企业当前金融服务水平与其实际的人员对王某进行了具体的采访。从谈话中笔者得知,由于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台湾市的整体金融产业发展并不乐观,虽然,台湾当局实施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但由于相关的历史原因,台湾市内的相关企业并不看好金融机构和金融产业在本地区的发展,而这种金融环境也不利于外资的注入。另一方面,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以H金融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多数台湾金融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多来源于企业人才的缺乏。对于企业内部现有的人才而言,由于缺少科学的培训方法,使得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对于从高校引进的相关专业的人才而言,由于现阶段高校并未对金融服务专业给予相应的重视,且毕业生并不能将所学习到的的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4]。

由上文可知,虽然台湾市的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受到人才方面的制约,使得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并不能顺利地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人才的缺乏,又加大了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而由于高校并未给予相关专业较大的重视,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具备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市场需求的条件,因此,为了确保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则首先需要解决产业发展、职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5]。

(二)问卷调查

为了研究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对专业课程务实性的影响,本次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台湾地区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的相关想法进行了具体调查。

本次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以130名金融从业人员为具体调查对象,通过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并定期对其所下发的相关问卷进行回收,从而了解从业人员对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与职场需求关系的具体看法。另外,此次研究中,笔者也以电子邮件的方法向相关专业的学生分发了90份问卷。从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高校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因此,将金融服务专业作为高校一、二年级的必修课程是当下形势所趋,也是产业的具体要求,但是,据收回的问卷显示,高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则会将该专业领域内的部分课程取消,从而只是单独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所收回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问卷可知,大多数从业人员对高校将金融服务课程作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必修课程的做法表示赞同,但针对在高校三年级中,是否应该将一、二年级所学的课程全部保留,在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将近45%的金融从业人员认为,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应该着重选择符合其发展方向的某一方面的学科进行专门学习,而另外55%的金融从业人员则认为,就现阶段台湾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而言,企业则更加需要全面性的人才去支持其内部建设[6]。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认为,作为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除了应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对当前所在地区的整体金融环境进行分析,并形成一定的金融风险意识;而高校也应该加强对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例如,加强对国际财务以及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建设等。另一方面,在大的金融背景下,金融服务科技企业也应该加强其自身的经济建设,并使其经济发展满足金融环境发展的具体需求,同时,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建设力度,例如,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从整体上提高相关高校对该专业的教学水平,进而使其为企业提供具备全面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综上所述,为了解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职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建设之间的矛盾问题,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其相关专业学科的建设力度,且应注意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和全面性技术的培养,通过提高对专业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并使其更好地满足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企业也需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使专业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合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从而使该专业领域内的职场需求不断扩大,进而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并促进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发展[7]。

(三)实地访谈法

1.专业证照方面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即以培养专业的职业技术人才和业界产学交流为具体目标,通过本次系科课程进而发展标准的作业程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获得专业的技能,并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职场,进而使其满足相关领域内职场的需求。

而近年来,在金融行业中,证照(大陆所说的证件)已是不可或缺的职场必需品。在对台湾市某金融科技服务机构的经理王某进行采访时,其认为为了突显证照的真实性,可通过岛内主管机关制定相关的措施,并对岛内从事金融服务科技产业人员的证照进行优化与整合,从而使得相关人才可以合理地被输送到职场中,以满足职场需求。其次,高校在对金融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证照制度”培训体系,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专业证照在金融职场中的重要性。最后,学校则需要对各金融单位的教育训练和人事考核系统进行分析,从而使其制定的金融证照制度可以与金融科技服务单位的整个工作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使其输送的人才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服务品质。

2.个人态度方面

作为促进金融服务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工作人员的态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金融服务科技产业的职场需求。首先,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包括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等,一方面,企业人员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感染其周围其他的工作人员,从而发生“连锁反应”,使企业更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认真的工作态度也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扩大金融服务科技产业职场需求的同时,也为企业吸引了更多的求职者,从而进一步满足了产业职场需求。

3.课程规划方面

篇6

“十一五”期间,武昌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高新科技、商贸旅游业的“1+4”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各产业发展势头很猛,但总体看产业结构不均衡。高新科技作为四大重点产业之一,其税收贡献率和相关产业带动性并不高。

(一)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技术优势不明显。

(1)武昌区计算机软件业发展不快,计算机优势发挥不够,未做强做大,未形成全国知名品牌。

(2)电信产业一枝独大,其他信息服务业发展不均衡。

(3)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信息技术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民营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垄断现象较为严重,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

(4)计算机服务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技术创新滞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武昌产业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不理想

(1)园区内企业整体发展规模不大,产业优势不明显。

(2)园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园区对有关国家、省、市各类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服务指导不够。

(3)产业园中企业产业集群不够,产业链延伸不充分,产业关联度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大。

二、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空间支撑的建设现状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空间支撑从广义而言,可分为三类:园区、专业楼宇、企事业单位自有办公生产区。

(一)园区的建设现状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分布在小洪山、石牌岭、凤凰、白沙洲。

截止目前,武昌区建成武昌现代制造业孵化基地、湖北机电科技园、武汉珞珈科技信息产业园、白沙洲都市工业园4个园区,总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其中白沙洲都市工业园物业面积125余万平方米,其他五个园区的物业总面积仅8万平方米。

(二)专业楼宇的建设现状

专业楼宇一般具有四大特征:一是产业集聚度高,楼宇内某行业企业占到60%以上;二是规模大,即企业数达到20家以上,楼宇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产生税收5000万元以上;三是层次高,该行业必须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四是带动力强,能带动楼宇附近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该标准,目前武昌区高楼林立的中心商务区还没有高新技术专业楼宇。

(三)大型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自有办公生产区的建设现状

近来年,武昌区采取“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充分整合大型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的存量空间资源,大胆探索园区共建模式。目前,利用高新科技企事业单位闲置空间建成的产业园区仅有湖北机电科技园。

三、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政策环境比较分析

(一)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体系分析

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湖北省和武汉市出台的产业支持政策,二是武昌区出台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武昌区主要在财税和房租补贴这两个方面出台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二)武汉东湖开发区的科技产业政策体系分析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高新科技产业的政策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的激励政策,开展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加快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二是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科技投入的税收政策等。三是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加大中小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促进金融服务创新,进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四是开展政府采购和示范推广试点,在落实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同时,东湖高新区再给予适当支持。

(三)武昌区高新科技产业政策环境评价

武昌区出台的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中,仅有3个《办法》和2项较为具体明晰的政策措施,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相比,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上,武昌区远不如东湖开发区。

(1)武昌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力度不够。目前的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政策、产业园区发展激励政策,均因门槛设置过高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等原因,未能在激励企业创新、产业发展上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武昌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不够细化,只有一个笼统的《武汉市武昌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没有涉及各级各类科技担保、风险投资、贷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3)武昌区在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予以政策支持不够准。资金充足是企业、产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关键保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科技融资政策上做足了文章,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效。

四、促进武昌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产业园区是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武昌――这个科教资源丰富的省会之区,整合地区资源,建设科技产业园区,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是中心城区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武昌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空间支撑的对策分析

篇7

即以小企业的私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模式。按照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规定,小企业公司的创办资本不能少于50万美元,其对一个风险企业投资的总额不能超过自身资本总额的20%,也不能超过该风险企业资金总额的49%。可见,严谨的法律约束是规范和避免过度投机和盲目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美国硅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创新中心,引领着世界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潮流。硅谷的各个企业虽同在一个行业,但类型多样、发展重点不同,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促使企业在多样化的风险投资模式中寻求发展。据统计,在目前全球100家最大的电子和软件公司中,有20%是在硅谷创业成功的;美国100家大科技公司中有1/3总部设在硅谷。

另一种风险投资模式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结合的风险投资机构。例如1985年美国的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此模式表明,一国或一地区高科技发展的成功取决于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投融资政策的有效配合,尤其是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美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科技发展采用了各种计划、财政税收政策和系统的金融支持措施。从政府对研发环节的投资状况看,尽管美国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但研发经费却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基础研究的开支,按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60%,工业部门用于基础研究的投资增加了70%。1989年,美国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达1292亿美元,比英、德、法、日、加各国的总额还要多。由于在高科技制高点竞争地位的变化,使得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上,风险投资机制对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再加上政府的有效扶持,成就了美国世界科技强国的现状。

欧洲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模式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源于欧洲,因此欧洲被称之为“世界科技革命的摇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国家为了尽快摆脱石油危机给欧洲经济发展造成的严重影响,普遍重视并加快了在高科技政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建立和协调欧洲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政策,力争改变欧洲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这种不利局面。在整个发展实施过程中,欧洲以国家为风险投资行为主体,建立了专门的风险资本组织,专门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并期望获得高收益。这就是典型的“西欧风险投资模式”。

在以国家为投资行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模式下,欧盟先后了7个科技框架计划。这一系列科技框架计划,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官方综合性科研与开发计划之一,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领域宽、参与机构和人员多等特点,是近20年来欧盟实施其科技战略和行动的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和手段。国家作为欧盟科研活动的主体,科技框架计划已经发展为欧盟最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随着科技框架计划的发展,欧盟的研发投入规模显著增加,由最初的32.7亿欧元上升到第六框架计划的175亿欧元,翻了近6倍。金融危机后孕育的“欧盟2020战略”,将在未来10年为欧盟国家实现在科技上赶超美国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政策基础。在欧盟看来,如何在全球高能源价格时代保持欧洲国家的竞争能力,关键在于以下几点:迅速从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结构转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高新、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帮助欧盟国家迅速摆脱经济衰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巩固欧洲国家高新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利用低碳节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来实现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目标。这些思路都值得我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发展借鉴。

日本、韩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模式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因此更加重视“技术立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日本推出新的“科技政策大纲”,其发展重点都是放在高科技产业上。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按辛迪加方式进行联合,其中牵头者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牵头者主要是大公司、大银行(集团内部投资)为主体。此模式称之为日本风险投资模式。为了实现“技术立国”战略目标,除了日本大公司、大银行作为风险投资主体,日本政府还通过信贷、税收、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扶植高技术企业获得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付利息。

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补助。韩国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仿效美国、日本等国家,建立起适合本国高科技发展的风险投资模式。韩国注重外资风险投资引进战略,这些成功的措施也可供我国的科技园借鉴。除此之外,韩国风险投资还带有较明显的阶段性,而且在园区规模和产学研联系方面,也是先由小规模起步,然后根据需要向周围地区扩展,逐渐发展成为目前的大德科技园。为使科技产品更快的进入海外市场,还努力加强与国外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联系和协作,开设科技市场,进行科技成果的展示和营销,突出显示了韩国在国际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在研究韩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模式发展思路的启发下,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其可持续发展理念,即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应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内而外规模化发展,继而构建适合本国高科技发展的特色风险投资模式。

我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模式

篇8

科技产业基地的科学内涵是已经或正在从事国家计划成果产业化工作,具有较强产业化、商品化开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群)或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区域。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国家计划与地方、企业的结合,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营造好的环境和创造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使科技研究成果尽快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进行产业化试点和示范,强化与地方和企业的结合,以产业化基地为依托,发挥国家计划的作用,组织资源(成果、人力和物力)进入产业化基地。

1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机制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一种高风险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发展就是建立在科技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将风险具体化的社会活动。科技成果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各环节的启动和相互自动转换都需要足够的动力。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动力主要有:

1.1技术推动力

科技发展史证明,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必将促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推动下,我国有科技人员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高科技发明和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就是要以技术进步去参与市场竞争。这种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将注意力和各种资源投向高科技领域、项目,从而促使了高科技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更加带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出现与发展。技术推力往往导致高科技的重大突破,这种高科技可能一时看不出它的市场需求,但却蕴藏着巨大的潜在市场。

1.2经济拉力

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有力地冲击着全球,引起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仅可以带来高的增值,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改进,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及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科技产业化基地的集聚,促使基地从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人才的加盟,形成高科技产业化基地空间上的集聚,进而通过不断向外输出新产品或“分裂”出新企业,以强大的力量把科技产业基地的产品、资本、信息甚至观念向外进行辐射,集聚和扩散的最终结果是促使区域经济实力得以迅速增强。

1.3社会压力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已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实践证明,掌握了高新技术,抢占了高科技的“制高点”和前沿阵地,就可以在经济上更加繁荣,政治上更加独立,战略上更加主动。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费巨大投资,组织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施一系列的研究发展计划。世界上许多高新技术都是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科技产业基地和科技产业化园区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蓬勃发展起来,建立科技产业基地以促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

2科技产业基地的环境机制

2.1良好的政策、经济环境

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政策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基础。在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中,逐步完善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仅在投资融资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更在税收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在基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国外科技产业化基地的成功的经验,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本地区发展的政策。建立促进科技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科技政策,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的经济政策及鼓励人才流动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制定发展科技产业化基地的中、长期计划,都有利于科技产业化的顺利发展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蓬勃发展。

2.2强大的科技环境

根据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具有力量较强的科技队伍与研发人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就是创新,只有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科技人员和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完成科技的研究、开发、扩散、渗透等工作。科技人才的集聚给予科技产业基地强大的科技氛围。我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的几年来,不断探索机制,寻找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基本形成了“双向选择、平等竞争、自由流动、人尽其才、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科技人才的流动极大地增强基地发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也是产业化基地的一个显著特征,这将是科技产业基地区别于其他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的重点。

2.3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

在及时、准确、全面的搜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科技产业化进行技术论证、市场预测、经济评价,才能减少科技产业化的风险,同时也就保证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相互顺畅的沟通以及科技产业基地的良好运作及发展。要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质量,还必须注重信息反馈,建立一定的质量保证制度,以促进技术成果完善和新产品的质量提高与商品定型。要建立完善的情报和信息环境就必须重视科技产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要重视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灵敏的信息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信息服务。除此之外,还应建立高素质的、规范化的、非官方的技术成果转化评估机制,这样就有利于产业化基地的边研究边实施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3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市场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科技产业化三个环节的相互适应、顺利过度和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中市场的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结果使一些科技企业面临无计划渠道,又无充分竞争的市场,遇到了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障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强化国家计划管理的同时,完善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问题。

3.1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场为前提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离开市场体系来谈科技成果产业化就是一种空谈。许多企业对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需求中心的提法并不陌生,但他们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尤其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把握市场动向不仅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还要有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动向具有前瞻性。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科技产业化,无论其产业链的形成与组织结构的组合,或者是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经营目标的确立等等,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应以市场为中心,总之,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和经营都应以市场化为前提条件。

3.2市场化体系建设与措施

首先就是必须切实保证科研机构和研发单位的经济利益。科技产业基地其实就是一个产业化利益群体的集合,它包括了研发和生产等多个职能部分。因此,科技产业化基地从形式上看也是不同经济主体的合作。它不仅是不同生产经营活动的组合,也是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的重新组合。目前,应进一步完善科技的有偿转让制度,它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或产品的扩散和渗透,而且有利于企业择优引进科技成果或产品,提高研究、开发、生产的经济效益。

其次就是建立市场体系。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当前除了完善商品市场外,还应着重于生产要素的市场建设。科技产品能迅速畅通的进入流通领域,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是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设发展产业基地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链的形成,必须由企业的共同利益连接起来。

4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的风险机制

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也就致使常态的融资投资方式对科技产业化及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产生约束,这也就要求了科技产业化及产业化基地对风险投资的迫切需要。科技产业化的内在特征要求风险投资的支撑,这也决定了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撑。从目前科技产业基地内的科技产业化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来看,需要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以技术开发及商品化为手段的高级商业性投资,它有利地刺激了科技产业的新兴和成长。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科技产业基地的有效途径,风险投资将成为科技产业基地新技术产业化的“加速器”。

5科技产业基地运行的支撑系统

科技产业基地不仅受其内部运行机制及政府宏观控制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大环境中基础结构和有关支撑结构的影响。它们往往是自然机制和人工机制的有效载体。这一支撑机制主要可概括为“物”流和信息流的协同行为以及产业基地的软硬件支撑。

5.1“物”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物”流包括地理环境、交通、通讯、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等。由于科技产业化对信息的交流要求很高,所以科技产业基地离不开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当然,高科技产品质量一般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要求很苛刻,所以环境清新、气候适宜、无污染都是有利条件。另外基础设施完整,可以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这往往有利于职工提高高技术产品的质量。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是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有力支撑要素,因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具有高投入的特点。“物”流的支撑条件一般都集中在包含有科技产业基地的高科技园区内或科技产业基地的园区内。

5.2信息流对产业化基地的支撑

篇9

科技在中国从低端简单生产化到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研发实力雄厚,科研水平较高,但应用于实践范围较小,产业技术含量不高,金融业的科技核心运用比例更少。随着我国国家创新型体系构建和发展,探索科技力量和金融资源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打造发展自主科技创新的投融资金融宏观环境,对促进推动企业利用科技自主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安徽省科技和金融机制开端运作良好,但自身也存在问题,科技金融产业亟待深入发展。

1 科技金融的含义

科技金融是将科技力量融入金融产业的新兴模式。在金融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金融创新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工具创新,还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制度等的创新。金融深化指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市场可以运用的资金和技术潜力不断地主动或被动挖掘,涉及的金融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向专业化和复杂化推进的过程。科技金融就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相结合,同时伴随中国市场经济长足发展和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发展壮大的产物。专业化和复杂化不是科技和金融结合的结果,但却是必经之路。当科技金融机制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复杂化会被规范化所覆盖。

2 我国科技金融机制的形成

科技和金融机制的结合有三个步骤:

第一,科技发展,投入产业;第二,产业更新变革,实现科技价值资本化;第三,逐渐完善科技金融机制,实现效率倍增。

在科技经济的形成过程中,资金是众多生产要素中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开发、科技成果推介、科技产业化中起到了过渡桥梁作用。科技投入主要包括财力投入、人力投入、物力投入、信息投入、管理投入等,产业创新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产业金融化主要侧重于科技资金投入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在融资投资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风险制约。1999年8月,《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指出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适当时候在证券交易所专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块,到2009年10月我国创业板正式上市。我国酝酿了10年的二板市场终于开启了大幕,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落实于产业发展,实现科技从社会理论领域到生产领域、经济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 安徽省科技金融机制发展现状

安徽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金融和科技环境发展良好。

3.1 科技发展状况 2004年,合肥市被评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0年1月,安徽省成为第一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确定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皖江城市带。2010年7月,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安徽省为中国创新驿站试点省(市、区)首批试点省份,同时批准安徽省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为中国创新驿站安徽省区域站。

我省处于发展创新型区域的新时机。我省科技投入情况近两年较平稳,省级创新企业数增长迅速,见表1和表2。

从2001年到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不断增长,到2011年末,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8330.3亿元,见图1。

3.2 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状况 2008年,安徽省科技厅与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签订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合作协议》,旨在解决对高新金融企业资金短缺问题;2011年,经过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批准,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被列入首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区,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金融环境。2009年,《安徽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实施办法(试行)》颁布,截止2011年末,我省引导基金共引导设计创投基金18只,达60亿元,完成对90个企业投资项目,投资额达29亿元。实验区开展的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提供贷款5860万元左右。合肥高新区被设为国家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设立科技保险资助资金。参保企业22家,保险金额29亿元。安徽省的科技金融机制对战略性高新产业的创立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支撑作用。

4 安徽省科技金融机制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虽然科技金融机制初具规模,但是还有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制约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科技与金融领域分隔严重。按照我国市场经济自行发展的状况看,科技领域涉及金融产业较少,金融产业与科技领域基本没有交叉点。目前二者仅仅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策支持下调和融合。二是没有科学系统的合理评价企业价值的标准。科技是企业中最具价值的是无形资产,如何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称为难题。将科技产业化后,企业不但成长性高,而且收益性更好,投入产出效率比大大提高。但目前我国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成果刚刚展现,还存在对企业评估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价值,重企业以往业绩轻未来发展。这种评估体制让极具成长性的中小高新科技企业无法得到金融资本的及时支持,从而延误科技产业化的良好时机,使得金融资本配置到传统企业,效率降低,不利于我省高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波动性、金融风险性和企业的收益要求还有矛盾冲突。科技在不断更新发展,但企业技术创新运用的同时也充满风险。如何让金融资本按企业资源价值(包括技术价值)配置到位,同时分享新科技运用成果,规避技术创新的不确定风险,就需要建立相适应的收益-风险权衡机制。但目前金融资本因为制度问题不能监督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而科技活动的发展需要最基础的资金支持,这样的矛盾使得一些极具发展前景的企业构想落空。

5 问题的解决与发展方向

5.1 设立科技金融结合的管理、决策及执行机构 在国家政策的大环境支持下,首先需要完善科技金融的管理和决策机构。需要建立相关部门专门处理科技水平的价值评估,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协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产业化进程。同时设立资金使用的监管部门,避免资金投入的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2 需要建立相匹配的收益-风险机制 由于高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和金融投资的风险性,导致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回报要求较高,需要建立与风险相适应的收益-风险机制。评估科技产业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金融资本投入严格控制。

5.3 多方面实现科技金融化的途径 积极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担保在科技产业化的融资和风险转移任务。我省目前存在的科技银行经营的业务还未突破传统的银行框架,如何发挥科技银行的真正资源分配还需要市场的考验。

科技金融机制对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是实现科研、产业、金融一体化的道路。这不但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市场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体制和运行机制势在必行。

注释:

①来源于2012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篇10

两岸贸易的格局是单项、民间、不平衡。所谓单项是台商对大陆大规模投资,1979-2008年,台湾地区在大陆投资项目总数77506个,实际投入金额475.8亿美,而陆资入岛在2008年重新执政后才提上日程。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京台经贸合作也呈现出单项、民间、不平衡的特点。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制度化,京台经贸合作具有潜在优势。

(一) 京台经贸合作现状

台商对北京的投资与合作项目在各省市范围内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北京吸引台资远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沿海主要城市,这与过去台商投资以加工制造出口为主的产业特征密切相关,北京等内陆城市与相对较高的生产成本、经济环境无法与沿海地区相比,自然无法成为台商的首选。台商对北京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领域以及资讯服务业领域。据统计,目前台商对北京服务业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娱乐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投资规模也不大。不过,北京庞大的服务市场与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以服务业为主的发展导向,将为京台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提供重要的发展基础。

2010年6月ECFA签署后,京台经贸合作有了新的发展,第十三届京台科技论坛暨京台新兴产业合作大会于2010年12月15日在台中市举。论坛期间京台双方签署33个双向投资、商品采购及行业交流合作项目,协议金额达到230亿元人民币。

首家北京入岛投资企业“京泰发展有限公司开业揭牌仪式”于2010年12月14日在台北101大楼举行。京泰发展有限公司的设立,不仅使北京控股集团、京泰实业集团的经营范围从地跨京港两地拓展为服务于,同时也将为北京与台湾两地企业密切交流、洽商业务带来便利,更为推动京台两地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搭建一座新的桥梁。

(二) 京台经贸合作优势

从台商投资地区来看,总的趋势是从南向北移动进而向内陆省份辐射,目前台商投资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长三角(主要是以电子行业为主体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环渤海湾地区(以研发、高科技产业为主)。北京地处环渤海地区,京台合作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1.京台合作的区位优势

台资北移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20世纪末台资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近年来台资又继续北上,原因在于台资企业技术档次逐步提高,对管理技术人员以及配套产业的要求相应提高。目前,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包括台资在内的外资在中国北方投资最密集的地区,全球82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119家,其中有49家设立在北京,占41.2%。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研发中心和运营总部,同时把生产基地建立在天津、辽宁、山东等地,成为这些公司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

2.北京的教育科技优势

台商对环渤海湾地区的投资以研发、高科技产业为主,而北京恰好具有明显的教育科技优势。北京作为首都,高校资源、社会资源、人才资源、市场资源丰富,既有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国际视野人才的良好环境和雄厚基础,又有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市场空间。北京具有大陆首屈一指的科技智力资源和开拓创新品质。北京拥有高校近百所,独立的科研机构500多个,高校研究所1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0多个,北京已经成为大陆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二、京台经贸合作重点领域

北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重发展技术研发、核心制造、营销服务等产业环节,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结构升级。加强对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因此,京台产业合作的重点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 京台高科技产业合作

就两岸之间而言,台湾与大陆经济出现彼消我长的新格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岛内发展遇到新的障碍与困难,投资意愿下降,实际投资不断缩减,有意在大陆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与发展机遇。北京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与金融等优势,正成为台商大陆投资的重要选择地与合作伙伴。若北京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因势利导,以北京一天津一滨海新区为轴心的环渤海地区,有望成为继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后台商高科技产业在大陆投资与合作的重点区域。

台湾IT产业的转型及其加速在大陆地区的布局,为京台科技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台湾高科技产业正经历这样一场新的转型。由于90年代中期以后低价电脑与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国际跨国公司纷纷采取供应链管理的营运新模式,对下游代工厂商的生产成本、交货时间、售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台湾高科技产业的现行代工模式面临新的考验。出于成本、市场及客户的要求,台湾IT产业自90年代中期后开始大量外移,其外移地区也越来越集中于大陆地区,其在大陆投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呈现出典型的群居效应和上下游垂直分工特色,群居效应既是台商连动性投资的结果,也是加快吸引台商投资的重要优势;二是在拓展大陆内销市场考虑下,投资重心逐步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延伸;从未来趋势看,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地区也将成为台湾IT产业新的投资热点;三是IT台商在大陆经营不仅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当地化倾向,而且正在逐渐摆脱单一的生产功能,开始注重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地区营运总部、营销中心等新的营运功能;四是台商赴大陆投资的产业层次越来越高,不仅信息硬件产业的主力产品已大规模赴大陆投资,岛内最核心产业如半导体产业及液晶显示器产业也开始加快赴大陆投资步伐。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以后,台湾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大陆政策将逐渐放宽。

(二) 京台金融业合作

金融本身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北京作为首都,以金融决策和银行中心为主要特色,是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和监管中心,集中了全国50%至60%的金融资产,是全国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金融街金融机构总额占全国60%,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信贷资金。这些是大陆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自然会受到台商的关注。

京台金融业合作是京台服

务业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2001年海峡两岸先后加入WTO以来,随着大量台资投资大陆,两岸均出台互设金融机构并开办相关业务的政策。近年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大陆银行都表示将赴台设立分支机构。这些大陆银行在台设立分支机构功能的定位是服务两岸经济活动,包括服务两岸贸易和项目投资等,主要从事批发信贷和贸易融资业务。与此同时,岛内银行业界加快“西进”的姿态也相当积极。截至2009年底,共有12家台资银行在大陆设立了办事处,其中在北京就有3家(合作金库、中国信托、华信商业)。2009年11月16日,备受关注的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完成签署,台海两岸的金融互动格局悄然掀开新的一页,MOU生效后,7家在大陆设立办事处满两年的台湾银行将升格为分行,台湾最大公股银行――台湾银行也于2010年2初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而中信金控、国泰金控、兆丰金控、远东商银等台湾银行业者也在积极与大陆银行洽谈合作事宜。

台湾的金融业目前在岛内发展受到新的制约,急于到大陆发展。台湾制造业的大量外移,尤其是将生产基地转移大陆,岛内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生产性或企业性金融业务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希望能到大陆设点,服务台商,同时进入大陆发展。北京中央级金融机构的总部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北京大力建设金融区域中心(金融街)优势等,将是台湾金融业的重要选择,合作前景看好。

(三) 京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

北京市是从1996年开始将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应用在城市发展决策上。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决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未来的工作要点。2006年8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出台,提出“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优化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北京市以规划和政策为引导,建设新型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北京市制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布局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空间载体。

2006年11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安排5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重点支持方向的产品、服务、项目;设立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专项资金,分三年投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鼓励非公有制资金和海外资本进入。这标志经过十月年的摸索、实践,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看法及产业设计,以此发展北京新品牌,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点。

按照北京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结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布局与规划是中轴线文化和两翼文化: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区,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特色;北端以奥运体育、演展文化为重点;南端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影视、动漫游戏、网络出版原创为基础;左翼是中关村科技教育创新中心和石景山数学娱乐体验中心;右翼是以大山子为中心的现代艺术区和国际传媒贸易中心。围绕这些布局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起来。

随着海峡两岸人员的频繁互动,越来越多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人士来到北京,将其优秀的人才、新鲜的创意、大量的资金和运作知识、管理经验带到北京,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有益补充和完善。在京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社会群体主要从事台湾本岛的强势流行文化的制作、管理和运营等。他们主要从事影视艺术制作与娱乐节目的制作、音乐制作、卡拉OK厅经营、古玩贸易、数位休闲娱乐产业、艺术品收藏与贸易、婚纱影楼、体育休闲产业、图书版权贸易、广告策划、教育培训等。从业人员及企业大多集中在朝阳区、海淀区。北京知名的卡拉OK厅如“钱柜”和“麦乐迪”等都和台湾岛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位休闲娱乐产业多分布在中关村和上地,比如“大宇资讯”、“宏象网络”、“智冠电子”等。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在北京的发展对刺激和带动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

参考文献:

梅松等主编:《北京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梅松:《走进北京――北京100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53

1引言

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的持续发展。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充分认识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大发展科技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协调机制,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从而使科技与金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前得益于中部崛起国家政策的支持,信阳市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面对这一机遇,很有必要从战略上和体制上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和策略,调整我市科技金融结构的布局,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2科技与金融的相互作用机制

科技提供技术,金融提供资金。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金与技术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自由均衡流动,大大缩减了企业融资时间,降低了科技研发成本,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效率,为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技术资金,而技术资金依赖于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萌芽于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资金与技术的交换和传递在资本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运用的越来越高效、越来越频繁,从而有效的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二者共同支撑着现代经济的增长。

2.1科技创新助推金融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基石。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浪潮,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一部分流通在外的货币数量便为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开拓了空间,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以电子货币和网络交易为主体的新的交易方式和工具,这些方式和工具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拓宽了信息的交换渠道,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货币、存款、债券和证券。金融领域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为全面的科技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2.2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的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科技创新才有保障。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持续有效投入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成果收益。然而,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金融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首先,在研究开发阶段,无论是企业还是某个具体的项目,其资金需求量都是最大的,这一阶段中的金融资本多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投入到科技研发项目中,从而推动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其次,在科技成果转移与分散阶段,金融则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金融的有效支持将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使科技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的发展体现出来;最后,在科技产业化阶段,企业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金融资本得到了良好的回馈,科技技术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实现科技与企业发展的良性融合。

3信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3.1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相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其他省市而言,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近年来,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园区。2015年间,全市有6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和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分别被授予全省十先进、十快产业集聚区;国际家居产业小镇被命名为中国(信阳)新兴家居产业基地,已签约项目63家,开工建设30家,建成投产10家;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荣获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奖,上天梯被确定为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年来,信阳不断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上天梯产业集聚区等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批准光山县紫水湾农业科技园区等8家单位为信阳市农业科技园区,信阳地区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在金融市场方面,信阳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呈快速增长态势,金融运行状况基本平稳,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体系建立完成,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4%和16.5%,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在保险行业方面,保险

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保险深度为3.53%,保险密度为1347元/人,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2.56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57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49.99亿元;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额为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61.5%,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51.18亿,比上年增长27.3%;在科技产业融资需求方面,我市科技金融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模式,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农业等产业都稳步发展,科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3.2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科技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渠道单一

近年来,虽然财政性金融支持、银行信贷支持、风险投资支持等金融支持体系已经基本完善,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部分行业融资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尚处于萌芽生长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其经费来源仍以自筹为主,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只有极少数实力较强且信誉好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由于自身没有规模优势,科研和经营风险均较大,只能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才能解决科技研发中的资金问题,但是单一的政府资金毕竟有限,因而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升级。

3.2.2金融的发展滞后于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在整个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由于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融资、补助的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导致体系内部各个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影响着信息及资金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模式,对技术型创新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信阳地区风险投资环境还不够成熟,其资金供给还不能满足我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求。

4科技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

首先,信阳政府应当在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方面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可能大的扶持,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其次,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将企业、金融机构进行整合,推动技术资金规模化平台的建设;最后,政府还应该加快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由量到质的发展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科技含量,形成规模化的技术产业集群。

4.2促进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融合

在科技扩散的关键时期,我市应继续落实国家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确立政府主导式投资方式的前提下,将宏观政策与金融市场相结合,加快风险投资产业建设,扩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积极为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发挥金融对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力,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真正实现成果转化。

4.3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完善信用评价机制,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从而提高金融资金利用效率;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秩序,完善科技信用评级制度,大家科技金融合作平台,为信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篇12

对于高科技产业而言,其竞争力的构成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考察,一是从外部表现看,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能力;二是从内在因素看,高科技产业竞争力主要是由产业的成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所构成,而技术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

二、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

波特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与竞争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六个因素。波特的“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我们沿着波特的研究道路,并根据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以及我们对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提出基于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见图。

我们认为,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是由外到内的三个层次的七个部分构成。其中,市场占据能力与市场占有率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它是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规模、产业组织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环境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第二层次,它们共同决定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占据能力。这其中产业规模是决定高科技产业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产业组织制度是指通过产业内企业的聚合组织化程度和有机程度所反映的产业整体运营的能量;而产业发展环境是所有影响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融资环境等,它们都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产业平均成本、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情况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要素的第三层次,它们共同决定了高科技产业的产业规模。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影响因素;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和驱动因素;产业平均成本是高科技产业内部各项成本之和的平均值,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平均盈利水平和价格水平所体现的竞争水平。

三、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要素的评价指标

(一)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

该要素的衡量由三类七个指标构成:R&D经费,由R&D经费占销售额比重、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额两个指标构成;R&D人员,由投入研究开发(R&D)活动人员占总人数比和R&D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与R&D人员比两个指标构成;技术管理,由企业间技术合作充分程度、企业与大学问技术转移充分程度、技术开发资金充足程度三个指标构成。

1、R&D经费指标。R&D投入经费占销售额比重是指某高科技产业实际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与整个产业的销售额之比,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是指该产业中投入的R&D经费占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比。这两个指标反映了该产业对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视程度和财力支持力度,也反映了产品销售收入对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负担程度。

2、R&D人员指标。投入研究开发(R&D)活动人员占总人数比指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人员与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该指标一方面可以反映产业职工总体构成和规模情况,体现产业投入技术开发活动的活化劳动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潜在的竞争能力和对技术创新活动的认识能力。

R&D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与R&D人员比指产业技术研发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与企业全部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企业技术研发人员能力和技能构成情况,体现企业技术开发活动中劳动力的能力和技能应用程度,也反映了企业潜在竞争能力中的独特技能。

3、技术管理指标。技术管理包括企业间技术合作的充分程度,产业中的企业与大学间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和技术开发资金充足程度,该指标反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与外界环境的沟通和协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寻求与外界(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已成为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的必然趋势。这种形式的合作创新可以为参与者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产业平均成本

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该产业的平均成本,产业平均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产业平均成本水平是考核一个高科技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的综合体现。产业平均成本主要由以下五个指标来衡量。

1、原料利用率:原料利用率是产品设计定额所需投入量与生产中实际原料投入量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原料被转化或利用程度。

2、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新增加的产品产值与工人人数之比,该指标反映了工人生产新产品的效率。劳动生产成本是产业平均成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生产效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该国产业就更具备成本优势,也因此获得更高的盈利水平,产业竞争力就会更强。

3、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产业中企业用于管理的投入,该指标反映了企业管理效率的高低。

4、企业盈利能力:该指标反映了产业中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盈利水平,它折射企业的相对成本。

(三)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目前,各个国家高科技产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而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分别是由代表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管理水平的管理人才所掌握,因此,高科技产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如果一个产业能够长久地、持续地吸引和凝聚最出色的人才为之服务,这个产业就很可能在国际竞争中显示力量。

(四)产业规模

某个产业在区域市场或国际市场所占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产业市场份额的大小除了取决于市场拓展能力外,还取决于产业规模。因此,产业规模是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衡量指标为:产业产能、产业市场价值、产业市场容量。

1、产业产能:该指标值反映了一个高科技产业生产产品的能力。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产能高的企业能够把握市场机遇,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因此产业的产能大小对产业的竞争力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产业市场价值:该指标反映了高科技产业生产的产品的用户价值,它是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高,表明该产业目前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的竞争优

势越明显。

3、产业市场容量:产业市场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投向该产品的购买力,也就是这个时期内购买者通过市场所能接纳的产品量。产业竞争力强弱的最根本表现是由市场来检验的,而市场对产业竞争力的考核则是由其需求来表现的。整个市场对某一高科技产业的产品需求较高,则可以说明该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五)产业组织制度

产业组织形式作为产业竞争力的要素,一般是通过产业内部企业间聚合的组织化程度和有机程度所反映的产业整体运营的能量,衡量指标:产业链配套程度、产业内部竞争程度、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

1、产业链配套程度:一个高科技产业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相关产业的配套支持,否则很难独自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一个产业链配套程度对于产业竞争力的强弱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产业内竞争程度: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国内产业竞争激烈程度对该行业竞争优势的创造和保持有很密切的联系。他在对10个国家中世界领先行业的研究中发现,这些国家的领先行业往往都有一些强大的竞争者。因此,一个国家内部某个高科技产业内竞争程度也是考察该产业竞争力水平的一个重要要素。

3、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产业结构的和谐程度是产业运转所达到的协调性。通过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结构性分析,可以揭示产业的合理性和产业的运行状态。因此,高科技产业的结构和谐程度反映了这个产业的产业结构中各个部分相互配合的状态,进而关系到该产业的竞争力。

(六)产业发展环境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中有关国家钻石体系的论述,实际上是在探讨“环境”对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长期影响,因此,有必要从高科技产业的外部环境来分析一下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这里我们选用了三方面的指标。

1、政府行为:高科技产业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投人,但又是高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的产业,政府只有在税收、信贷、技术开发、人才引进等政策和服务上提供优惠的条件,才能吸引社会各方面资源投入到该领域,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实力。这里的政府行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

2、研发环境: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要获得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拥有一个良好的研发环境,研发环境指标反映了企业外的科研机构所具有的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发能力及相应条件,如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研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的状态以及全社会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等。

3、金融市场环境:高科技产业是一种高投入、高智力的特殊产业,提高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研发资金。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可以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提升产业的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七)国际市场占据能力与市场占有率

篇13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1-0021-03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产业虽然居于一个产业的地位,但是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却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六省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区域内资金大量外流、非国有企业融资困难等问题困扰着中部地区金融实力的提升,也使得中部各省的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缺乏强大的金融支撑,中部6省与东部11省的比较分析表明,无论银行、证券或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区都大大落后于东部省区,这不仅影响金融业本身的升级和高度化.也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十一五”期间,国家强调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的和谐发展,然而中部的大多数学者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制造业,而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存在不足,没有把金融业作为独立的产业来整体、系统地规划和研究。本文正是针对中部发展中地区对金融和资本认识的不足,强调金融产业本身不仅是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鉴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它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能动作用不应被忽略。

一、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直接支持

根据威廉・配第及克拉克等学者的理论,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着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依次逐步上升的趋势,因此由三次产业构成的产业结构类型存在由以第一次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然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为三次产业的地位与关系的不断调整,而且反映在产业范围的拓展和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金融业在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实现产业升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银行业将新增贷款积极用于支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可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产业结构发生质的演进。本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这一指标来直接反映金融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如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东部10个省市,除了海南省金融业对产业科技升级的支持力度较小之外,东部的其他省市金融业的产业升级效应明显,如北京、山东、江苏和浙江,5年来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为14637.4、33786.6、25544.8和12303.5万元;中部地区除了安徽和河北(其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中金融机构贷款分别为17217.4万元和13122.2万元)以外,其他省份金融业的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相对较弱,这就表明了中部地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金融产业的特殊性:金融产业既具有产业的一般特征,如有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有专有技术和基本的运营规则,金融产业又是特殊的产业,是金融功能的核心载体,它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导向作用,由于中部大多数地区普遍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的现象,金融已成为“中部崛起”的瓶颈,因此通过金融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缺失是目前中部地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资源型开发、传统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资源深加工为基础产业,其本身就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较低和受宏观政策影响大的特点。因此,更加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等,而在整个产业的替代升级过程中,金融业必须发挥其核心功能,支持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

二、金融业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二是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金融对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两者共同构成新经济发展的支柱。如果高科技没有金融的配合,创新资本很难筹集,创业风险很难承担和分散,生产力就不会那么迅速启动与发展,人类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就会白白闲置,成为无用之物。但是金融如果没有效率,起不到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作用,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则是无本之木,必然伴随金融泡沫,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孔祥毅,2002)。金融与科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求金融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所作为,因而区域的发展需要重点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组建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企业群,并吸引国内外金融资源发展本区域产业,提升产品的结构和档次,增强产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达到以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导向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区域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

为了反映金融业发展与高科技产业的相关关系,我们撷取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高科技产业增加值(Y)分别作为度量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中国缺乏各地区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数据,无法直接采用戈氏和麦氏指标来衡量金融发展状况,但是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利用存贷款的数据,基本可以揭示中国金融发展的状况,即FIR=(S+L)/GDP,其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各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撷取2002年-2005年的各省市区的平均数据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比率是0.65,两者的回归结果为Y=11.23+0.69FIR,说明金融相关比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增加0.69个百分点,可见金融业对高科技产业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正效应。

因此,高科技产业与金融业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金融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利用前向、后向和旁侧关联引致相关产业的结构变动,从而带动区域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扩散、渗透与诱导等方面的作用,也能够达到推动相关产业技术变革的目的。

然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近五年东部10省区(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的高科技产业的产值约为中部6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的21倍,其省均高新产业的销售收入是中部省份的13倍,可见东部与中部的差距还在不断拉

大.要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关。金融业可以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和资产投向的引导,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产业结构的提升与金融深化程度之间确实存在高度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既符合经济理论也符合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现实状况,利用金融业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今后中部地区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

三、金融业产业结构优化效应的计量检验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证券期货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各省统计局网站,时间跨度为2000-2006年,截取的样本区域包括东部10省区市和中部6省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区域最新划分方法,东部地区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原来被划人东部省区的辽宁省现在和黑龙江、吉林一起被归类为东北三省,中部省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本文收集了16省区从2000年-2005年共6年的纵列数据样本共96个,选取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指标作为因变量,根据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的比重将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将日趋增加,而产业结构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产业的演进有助于加速实体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这里选取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upgrade)作为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指标,银行信贷规模占GDP的比值(bank)和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capital)为自变量指标,分别反映银行发展指标和资本市场发展指标。考虑到时间跨度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在回归中引入了年份虚拟变量,以2000年为基准年份(year)。为反映地域差别的影响,引入地理虚拟变量(district),以中部地区为基准区域。我们的基本模型表达如下:

upgradei=β0+β1banki+β2capitali+γyear+district+ui

下标i表示不同的省区市,β表示常数项ui表示随机误差项。利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

我们发现银行业的发展对某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显著影响,银行信贷规模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6个百分点,且在0.2%的水平上显著;股票交易额占GDP的比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产业结构升级0.3个百分点,但是其显著性大大降低,较大的p值是对H0怀疑的弱证据,这一方面和变量的设置有关,即我们采用股票交易额而非股票市值使分析产生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股票交易额的异常波动所导致,如2005年,由于市场处于调整之中,全国大多数省份证券交易额下降,全年有20个省(市)股票基金交易额出现20%以上的负增长。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效应的大小也与地理区域的分布有关,其在2.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由于中部地区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影响其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的发挥,并且已经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带来负面效应,而东部地区的良好区位,已经形成一种循环累积效应,相对于中部地区,其金融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要高出4个百分点。从年虚拟变量的系数变化模式本身可以看出,金融业发展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应日趋明显,如2002年与基年2000年相比,金融业的产业优化效应提高了0.4个百分点,而2003、2004和2005年与基年相比,其产业优化效应分别提高了约4.5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5.1个百分点,鉴于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不同(产业拉动指GDP增长速度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拉动贡献占到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为4个百分点。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0.2个百分点中,第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分别占5.6和4个百分点,因而需要加大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的比率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而金融业在提升地区或国家的产业结构过程中其地位至关重要,本文的计量结果也有力地验证了该结论。

四、金融业的企业家创新升级效应

熊彼特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就体现在对企业家“创新”活动的支持上。这就是说,如果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金融业能够为该国或该地区的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提供大力支持,则金融就自然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我们利用新兴企业经济的比重(包括个体和私营企业)来衡量某地区企业家资源的丰歉,包括每万人个体企业的数量、产值和每万人私营企业的数量、产值,输出变量y由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数据来源为全国31个省份2001-2004年的数据均值,数据采用标准化处理的方法消除量纲的影响。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与个体企业的发展均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产生正向贡献,表明企业家精神确实对经济增长有正的贡献率,其中个体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442和0.025,私营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0.574和0.402。

尽管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正效应,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的涌现却存在很多阻滞因素,如基础设施(道路、电力、电话)、法律体制、金融困境、社会因素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家所面临的金融困境: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往往容易出现融资困境,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上起到束缚和桎梏的作用:例如,金融约束在塑造泰国的企业家精神的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富裕的家庭才更加有可能从事创业活动。Holtz―Eakin et al(1994)和Evans and Jovanovic(1989)利用美国的相关数据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财富对企业家精神存在重大影响,金融约束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因而,好的融资制度其核心功能在于对企业家的筛选,即把稀缺的资本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企业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江浙地区民间金融制度就曾经扮演了甄别企业家精神的融资制度和社会制度,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就是通过金融业的发展为企业家的成长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大力支持而实现的,而恰恰在这方面,中部地区较为落后。因此中部地区的金融业发展要致力于如何鼓励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影响企业家数量以及企业家的活动范围,塑造良好的金融制度环境,支持和鼓励更多有能力、有知识、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中部地区自由创业、自主创新,最终影响区域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和综合实力。因此通过金融业的发展造就更多的企业家,并大力支持企业家的“创新”活动是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思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