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8 15:1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习目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
墓葬遗址;保护利用;展示方式
1.我国古代墓室的特征与形制
1.1墓室的概念我国古人强调视死如生,认为墓葬即是墓主人死后生活的地方。墓室是墓葬遗址的核心空间,也是墓葬遗址进行展示的重点,可定义为墓葬中存放棺椁的地方,一般位于地下,通过墓道与地面相连。1.2墓室的特征(1)作为历史遗存的特征。任何历史遗存的损毁都是必然的客观规律。①任何高新科技手段都只是延缓了文物损毁的进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客观规律。而且只要是针对历史文物的开发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对其造成破坏。因此,我们要在保护遗址和展示遗址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2)作为不可移动文物的特征。墓室作为墓葬遗址中的不可移动文物,与棺椁、陪葬品不同,不可能离开其原始的自然环境,因此无法进行迁出展示。(3)作为土石遗址的特征。从材质上讲,墓室为土石类遗址,即由土质或石质构成的遗址。石质遗址结构坚固,耐损耗能力强。但一旦受到破坏,极难修复。而土遗址则具有结构疏松、易崩解的特点。由此可见,墓室是十分脆弱的遗址,需要我们严格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
1.3墓室形制演变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墓葬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制度观念及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时代的墓室的形制也是不一样的,了解其演变的过程是我们进行展示设计的前提。如表1-1所示,我国古代墓室经历了无墓室时期、椁墓、黄肠题凑、室墓的不同阶段。设计师在设计中应加以区别,根据墓室的形制选择适宜的展示方式,同时避免设计符号的滥用。
2.我国古代墓室的展示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常见的遗址展示方式有建设遗址展示建筑、本体原状展示、复原展示等,其中大部分均可应用于墓室的展示中。不同展示方式的优劣势不同,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墓室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展墓室展示的常用方式如表2-1所示,不同展示方式各有利弊。参观者与遗址进行直接的交流则易造成对遗址的破坏,对遗址进行全面的保护则遗址信息传递的直观度就降低了。实际应用中,设计师应根据墓室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两者直接进行权衡,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展示。
3.我国古代墓室展示现存问题分析
3.1遗址展示建筑对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风貌的影响遗址是珍贵而脆弱的,在遗址保护区内“大兴土木”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保护是展示利用的前提,任何破坏遗址的展示建筑都是不能成立的。然而,参与展示建筑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多为建筑学专业出身,缺乏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破坏遗址本体或环境风貌的展示建筑屡见不鲜。如图所示的中山古城王厝墓遗址展示馆,展馆的承重构件的基础直接落在遗址的夯土层上,对遗址造成了直接的破坏。然而我国古代墓室多为土石类遗址,一旦受到破坏很难恢复。另外,开发主体出于好大喜功的心态,极力将遗址展示馆打造成地标性建筑。庞大的体量、标新立异的造型对,遗址区的原始状态形成了一定的破坏,也往往造成参观者对展示建筑的关注超过对墓室本身的关注,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也是不可取的。
3.2墓室结构与可移动文物的隔离对遗址展示完整性的影响在遗址考古工作中,随着墓室的发掘也会出土一定量的可移动文物,如棺椁、陪葬品等。而在之前的许多墓葬展示中往往对可移动文物进行迁出展示,即将陪葬品等从原址移出,置于城市博物馆中进行展览。遗址原处仅留一个“一无所有”的巨大墓坑。例如,马王堆汉墓博物馆,墓中出土的棺椁、漆器、帛书等全部从墓坑移出,参观者仅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墓坑。这样的参观体验不仅使参观过程枯燥无味,而且直接造成参观者对墓葬艺术及其体现的丧葬文化认识不足。墓葬中所体现的历史信息是墓葬遗址的各个方面所共同体现出来的,将可移动文物与墓室剥离,很难实现对遗址的完整性展示。
3.3商业行为对遗址环境氛围的影响遗址展示的目的是传达历史文化信息。而实际展示工作中,部分开发主体却将遗址视作其获取利益的工具。为了追求短期的政绩或经济利益,无视遗址展示的适度性原则,强行引入一些商业行为,对遗址周边的环境气氛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如秦始皇陵在辟为遗址公园之前,每天都会上演“秦始皇登基仪式”,这种商业行为无疑对墓葬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造成了破坏。
4.我国古代墓室展示设计对策
4.1遗址展示建筑要注重其隐蔽性遗址展示建筑建在遗址本体之上,应该照顾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因为这也是其应该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主体之一。②建筑的规模、外观、材料既要考虑到墓室结构的特殊要求,也要考虑到与遗址和环境的兼容性。从这个角度讲,西安汉阳陵帝陵外臧坑展示厅是遗址展示建筑的一座丰碑。设计师选取帝陵陪葬坑的局部进行展示,展示厅屋面全部采用绿化,种植供游客休闲的草坪,原有的自然风貌得以保存。参观者站在地面上,只能看到两座高大的陵冢(景帝墓和皇后王氏墓),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风貌得到了真实完整的表达。(如图3)
4.2展示结构要注重整体性表达遗址所传达的历史信息是由其各个方面共同诠释的,单一本体的展示很难将历史信息表达清楚。因此,展示设计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即通过完整的展示古墓葬的墓室结构、真实的表达墓室发掘时各个文物的位置关系向观众传达准确的历史信息。如图4-2所示,汉阳陵帝陵外臧坑展示厅将出土文物置于其发掘时的位置,参观者对遗址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有了准确清晰的认识。反之,如果生硬地将墓室结构与出土陪葬品相隔离,只在原址留一个空空的墓坑,是很难将历史信息传达清楚的,遗址展示的整体性也是无法实现的。
4.3展示文本要重视其专业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估总报告(2011—2013年度)》指出,游客在欢迎导览和影视厅时对其播放内容评价不高。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开发、监管主体普遍把注意力放在遗址展示馆/厅的建设上,对展览文本重视不够。这种“硬件优于软件,形式大于内”的现象造成“国内展览策划水平整体不高,策展人员专业素养距国际同行还有不小的差距”。③研究是做好阐释和展示的基础,我们在进行展示活动时,一定要建立在系统的研究之上,保证历史信息传达的准确性,着力提高展览内容的专业性。
4.4商业行为要与遗址区整体气氛相协调墓葬遗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古代文明和艺术成就的直观诠释,也传递着我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因此遗址区的气氛大多庄严肃穆。保护墓葬遗址不仅要保护各遗址本体,也要保护遗址区的自然风光和环境气氛。遗址内的各展示行为一定要与整体气氛相协调。杜绝将遗址作为获取政绩和经济利益的工具,破坏墓葬遗址区气氛的商业行为不得出现。
5.结语
遗址是弥足珍贵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展示可以直观地传达我国古代文明和艺术成就;遗址也是脆弱的,不恰当的展示有可能造成历史信息的误读甚至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墓葬遗址的展示不仅是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建筑学、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博物馆学和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遗址展示设计中,我们应严格遵循适度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力求对遗址的破坏降到最低,历史信息得到准确而清晰的传达。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实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遗址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11,01:3-26.
[2]..古墓葬展示利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雎蔚.城市环境下的中国墓葬遗址博物馆设计[D].清华大学,2009.
1、巴西木有着吉祥以及红红火火的寓意。
2、巴西木属于十分吉祥的树种,无论是把它摆放到公司还是家里,都是非常不错的,在办公室里面养殖,寓意着工作顺利,在家里养殖寓意着家庭和睦。养护好的话,它还是会开花的,只是非常的罕见而已,开花寓意着有好运。
(来源:文章屋网 )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Yang Meirong, Zhu Xiaotong, Ma Jianfe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 China Coal Medic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aternal conscious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ethods 346 mothers were measured b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scale. Result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show that the feeling of mother-child in one body is very strong, the feeling of losing oneself and getting cold between couples exist to a certain extent. but the feeling of helpless in rearing children, the feeling of difficulty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the feeling of responsibility in rearing children, the feeling of self-development, the democractical environment in family and the feeling of setting an example to their children are good. Conclusion Except the feeling of mother-child in one bod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is positive.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Mother maternal consciousness scale
就中国当前的家庭教育模式来看,“男主外,女主内”形式依然,父亲较多的在外忙于工作,而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来承担,母亲在教育子女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就母亲对子女教育问题这一领域有了新的研究趋势:儿童心理学家们开始把注意的焦点从教养方式等外显的直接的影响因素转向寻求形成外显行为的内在的心理影响因素上,开始关注母亲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内在的心理影响因素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子女发展的母亲的心理因素就是意识层面的,是根源性的影响因素。国内最早研究这一课题的是华东师大的心理学博士桑标,采用自编母性意识调查表,对年轻的母亲(93%的母亲孩子为0~6岁)进行了调查研究[1]。结果表明:年轻母亲母性意识的13个因子中,排在首位的是自我丧失感(解释率11.2%),其次是亲子一体感(解释率10.1%)。研究结果反应出了中国母亲在有了孩子之后,最普遍的表现是过于关注孩子,将孩子作为自己的全部和人生的希望,而忽视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评价、兴趣爱好等,不再关心自身的发展。这说明,中国母亲的母性意识中存在着明显的消极体验和丧失感。
初中生与幼儿相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完全可以自理,不再需要母亲无微不至、事无巨细的照顾了。另外,他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开始出现,更渴望独立、自主,希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因此,对初中生而言,单纯的生活上的照料已经不够了,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沟通,这必然使母亲与他们相处的难度增大。初中生的家长,尤其是母亲,正处于担负抚养子女、照顾家庭、自身事业发展等多重责任的中年期,在体力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加之对子女教育难度的增大,她们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关注的重点以及亲子相处的方式跟幼儿母亲有很大的不同,母性意识也产生了相应地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消极的母性意识而引发的亲子关系问题时有发生,对母子双方尤其是子女的身心健康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中学生母亲的母性意识特征,以便母亲朋友们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从而更好的教育子女,并增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共调查了346名初中生母亲,其子女性别男女各半,其中,独生子女占75.2%,比例较大;大部分年龄在30~40岁之间,占总人数77.2%。
1.2 调查工具 采用初中生母亲母性意识调查表进行调查,此量表 Cronbanch's α系数为0.837,间隔一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876;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均很理想。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亲子一体感、自我丧失感、育儿无助感、夫妻关系疏远感、亲子交流困难感、育儿责任感、自我发展感、家庭民主氛围、树立榜样感。共34个项目,其中正性项目7个,反性项目27个,每个项目均按“完全赞同或完全符合”1分,“基本赞同或基本符合”2分,“不太确定”3分,“不大赞同或不大符合”4分,“完全不赞同或完全不符合”5分计分,正性项目反向计分,量表得分越高母性意识越积极。
1.3 施测过程 发放调查问卷,答完后当场收回。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68份,其中有效问卷346份,有效率为94.02%。
1.4 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将数据输入微机,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
2 结 果
以母性意识调查表每个因子得分的中位数为分界线,因子得分低于中位数者为该项因子具有消极体验者,筛选结果见表1。
依据表1的筛选结果,并结合相关的调查资料,归纳出初中生母亲母性意识特点如下。
2.1 亲子一体感过强 在母亲对自身情感体验的评价中,有64.45%的母亲反应出亲子一体感过强的消极情绪体验。从该因子所包含的诸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进一步地详细考察母亲的亲子一体感表现。见表2。
2.2 自我丧失感不太严重 在接受调查的母亲群体中,有15.30%的母亲体验到了不同程度的自我丧失感。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由于关注子女的成长而造成的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答题情况见表3。
就对上面问题的来看,与幼儿母亲相比[2],初中生母亲对各项目的赞同率分别下降了6~10个百分点,说明初中生母亲自我丧失这种负性情感体验比幼儿母亲有很大改善,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母亲体验到这种负性情绪。
2.3 较少母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体验到无助感,反衬出母亲自信心很足 育儿无助感指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由于效果不理想而产生的心灰意冷、束手无策等负性情感体验,在受试的母亲群体中,只有6.07%的母亲体验到了很强的育儿无助的消极体验。表4反应了育儿无助感因子各题目的回答情况。
从答题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母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对孩子灰心失望,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心态还是很积极的。
2.4 夫妻关系因受孩子的影响而疏远 在接受调查的母亲群体中,有17.05%,也就是接近1/5的母亲感觉到孩子影响到了夫妻的亲密感。
从表5可以看出,孩子确实吸引了父母双方的很多注意力,影响到了夫妻双方的亲密感。
2.5 亲子关系融洽 体验到与子女交流困难的母亲很少,只占总体的9.83%。
从表6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母亲与子女相处时间充裕,交流良好,也注意到了孩子的朋友,但仍有接近40%的母亲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还是有一些茫然。
2.6 育儿责任感很强 育儿责任感指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的关注程度,体现了母亲为人母的责任心。本研究这一因子上对自己有负性评价的母亲很少,只有2.6%。此因子所包含的各题目的答题状况,见表7。
这些项目从反面测查了母亲的责任感,答题状况表明,母亲有很强的责任心。
2.7 积极民主的态度 母亲意识到自己应该继续发展,也意识到家庭对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民主的家庭氛围。母亲自我发展感和家庭民主氛围两项因子都反应了母亲积极民主的态度,结合起来考虑。答题情况见表8。
从表8的结果来看,75.7%的母亲都有继续发展的想法,自我发展感很强;除了极少数的母亲以外,绝大多数母亲都有很强的民主意识,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积极民主的家庭气氛,母亲的这种意识还是相当好的。
2.8 树立榜样感强,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 从母亲对各题目的回答情况即可看出,见表9。
就上面项目的回答来看,母亲希望自己能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并期望孩子能有最好的发展。不过,母亲对子女的期望确实是过高,毕竟人类群体中出类拔萃的人是极少数的。
3 讨 论
研究结果显示出:初中生母亲除了亲子一体感和自我丧失感两种消极的情绪体验之外,其他的情感体验良好。她们尊重子女、平等对待子女,很多母亲朋友都有意识的给子女提供民主的家庭氛围,而且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责任感及自信心,并努力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期望子女有更好的发展。
亲子一体感是初中生母亲的主要问题,自我丧失感是由亲子一体感引起的。亲子一体感表现为母亲将子女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子女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与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母亲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愿意为孩子克服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就连工作也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觉得孩子是自己生活的希望。她们真的是为孩子而活,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不再关心自身的发展,将自己迷失在教育子女的过程当中,导致了强烈的丧失感。然而,母亲如此全身心地投入未必收获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是亲子沟通困难的症结所在。缪建东对南京市两所中学、两所小学的3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67%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过度或者关心的不在点子上。说明大多数孩子对父母不适当的关心是不太欢迎的[3]。沃建中等人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中表明:从人际交往的5个维度来看,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水平较高,异性同伴好于同性同伴;与成人的交往水平较低,与陌生人的关系都要好于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4]。这样的结果值得我们思考。
到了初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独立意识开始出现,当成人限制他们的独立性并把他们当作“小孩”而加以监护、指导,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就会抱怨,并提出抗议,此时,青少年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认为自己不能比能被压制、被剥夺独立的权利。所以他们开始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他们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而家长,尤其是母亲,并没有从以前那种对待“小孩”的方式中转变过来,还是那样的无微不至,处处限制,势必会为子女所不接受。因此,在这一阶段,母亲与子女产生冲突的很多[5]。看来,初中生母亲应尽早发现问题,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母性意识。我向广大的母亲朋友们建议,不要把初中生仍当作“小孩子”来看待,要鼓励他们的独立倾向,适当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必要而正确的指导监督下,采取措施来充分发展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给孩子们自己成长的空间。
4 参考文献
[1]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心理科学,2000,3:279-284
[2]桑标.有了孩子,没了自己―父母意识调查分析之六.父母必读,1998,8:8-9
[3]缪建东著.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45
⑥宋明:《彝族选美由山野走向舞台》载《彝学网》
⑦《凉山彝族的选美仪式》载《最佳东方旅游网》http:///travel/109/2006-9/18/0691813555382754.htm
参考文献:
[1]胡庆钧.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江应梁.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M].广州:珠海大学编辑委员会.1948.
[3]金朝荣.“梅葛”故里:姚安县马游坪彝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报告[J].彝族文化.2008(4):50-55.
[4]拉法格.王子野译.宗教和资本[M].北京:三联书店.1963.
[5]林耀华.凉山夷家(旧版书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
[6]刘尧汉.从凉山彝族系谱看它的父系氏族制和氏族奴隶制[A]//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0:108-196.
[7]刘宇.凉山彝族英雄时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8]吕真达. 张春良等译.华西的土著民族——倮倮人的人种学和人类学研究[J].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1978(1).
[9]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10]曲木约质.凉山白彝曲木氏族世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11]芮逸夫.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第十册·人类学[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5.
[12]苏绍相、李玉兴、克鲁讲述,吉木惹柯搜集.搓日拉补征服女儿国[A].//楚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第三辑)彝族民间故事集[C].楚雄: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编.1982: 6-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发展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建设带来了发展基础,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工程建设发展。土木工程作为现代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和管理是工程施工的重点工作,是整体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关键。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成败在于质量,离开了质量,其他的投资效益或者建设效益则无从谈起,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将质量管理纳入整个项目的实际规划和施工流程之中。做到在施工中对各个环节的合理管理,完善管理措施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在施工中有必要组织有经验的专业的质量管理队伍,对对整个工程环节综合管理。
一、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多种问题和质量事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表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是触发这种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在施工中多数的施工点无法得到合理控制,在施工设置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受控制因素,最终形成施工质量缺陷的形成。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工程施工企业在进行土木工程施工的时候,必须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一次保障建筑工程在施工中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确保施工质量的有效。
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机制,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
1.现代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的深入为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现代工程施工企业能够以质量控制研究理论为基础促进自身质量控制体系的完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根据自身施工管理架构与工作流程构建基础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质量控制的完善,以这样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方式使企业在进行每一项工程施工时都能够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满足工程实际需求。避免传统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不能满足工程实际情况造成的质量控制不适应性。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促进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科学开展,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2.施工规划管理对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当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由于在施工中规划阶段的工作不够合理,造成在施工中出现种种的缺陷和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土木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土木工程施工前,技术交底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在交底工作中,施工企业应当组织相应的人员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对施工场地进行科学统一的规划,同时要对材料的存放、设备的保存和养护工作合理安排,以此来满足当前施工需要,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奠定依据。
3.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要求施工企业以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保障施工质量。因此,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与旁站,保障施工过程各项控制要点处于受控状态,同时通过现场技术人员与质量管理人员的巡检旁站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过程,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通过严格的现场管理为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奠定基础,为工程技术参数、施工工艺管理奠定基础,保障工程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满足工程施工要求。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1、工程质量管理
一是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应加强对设计方案、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的质量进行会审。重点审核设计是否符合建设单位的要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规范、合理,设计意图是否明确,建筑工程与周边的环境是否和谐。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检查,查看各种标准、数据是否相符吻合。另外,要检查设计图纸是否正确反映设计方案、计算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有误、选用材料以及施工要求是否合理、整体设计中各个部门的设计是否协调等。二是对施工方案、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可行性、施工技术的工艺,结构的稳定性、牢固性等进行检查。三是对施工人员和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等进行质量管理意识培训,提高质量意识。特别是应对施工人员在施工前首先熟悉施工操作流程要求,熟练掌握施工操作要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意识。
2、加强工程施工监理
一是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应其实履行监理职责,对工程进行全程动态监理。二是对重要部位的施工应严格执行旁监制度,确保关键部位的工程质量。对施工工序的交接、小项目的验收严格地对质量进行控制,并必须进行签字确认,才能流入下一道工序;二是工程监理人员应加强与施工单位质检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及时督促施工单位质检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检查落实。三是工程施工监理部门建立健全工程施工监理制度,对监理人员进行认真的管理,确保其监理工作落实得到位。
3、加强对工程设备的检查、维护,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国际间的人际交往愈加频繁,要想全面、具体、真实、完整的了解国外文化,欣赏其影视文学作品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渠道,因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一个突出功能是向我们展示世界各民族的生活图景,由此,影视字幕翻译的存在便成为了中外跨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国每年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够让观众在没有丝毫文化障碍的情况下,酣畅的欣赏到原作的风采、领略各民族的生活图景。针对影视翻译形式上的短暂性和同步性,内容上的通俗性和融合性,要想翻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必须要熟知国外文化,因为不熟悉国外文化,会对影视字幕翻译产生如下影响:
一、文化差异引起词汇歧义
如在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的一段对白:
Isabella:It’s a brother’s duty,dear Edgar。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young poets。
Edgar:Oh,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Yes,I do With a fierymustache。
在这段对白中,dragon一词在中西方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西方人认为dragon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恐怖的动物,在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而在汉语言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权力、力量、吉祥的象征。所以在这段对话中,如果译者不熟悉西方文化,按中方文化将其译为“龙骑兵”,就完全改变了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根据西方文化,试将该对白译为:
依莎贝拉:埃得加,这是当哥哥的义务,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诗人吧。
埃得加:哦?难不成你想找一个粗鲁的人?
依莎贝拉:是,不仅如此,还要长着红棕色的胡子。
如在被青年观众多喜爱的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一句话:
But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在这句话中,lemon的字面意思是柠檬,但在美国俚语中,lemon的意思是次品、令人讨厌的人的意思,若不了解这点,把lemon直译成柠檬,就会造成目标观众的不理解,试将该句翻译成:但是,如果命运真的如此......
二、文化差异引起语言差异
在影视翻译中,不难发现语言差异,如《吸血鬼日记》中:
I suggest you reconsider.我劝你三思而后行。
I make a deal, I keep a deal.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外,语言差异尤其体现在对电影名的翻译中,如:
Speed译为《生死时速》,Pygmalion译为《窈窕淑女》,Waterloo Bridge译为《魂断蓝桥》,Gone with the Wind译为《乱世佳人》
从上述影片名的翻译中,不难看出,英文电影片名往往比较直白,而中文电影片名比较凝练,这是因为西方人比较重视个体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强调个体性,重形合;而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就表现出一种重视整体和意合,强调整体的和谐感、统一感,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凝练的语句,如四字成语,所以在翻译电影时,用四字成语和中式俚语不仅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三、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在电影《木乃伊归来》中的一句台词“He went out west,” 这句话看着很简单,如果不熟悉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很容易将其译为”他去了美国的大西部“,而在西方,went out west是指某人去世的委婉表达方法。
在《老友记》中瑞秋和众人谈及其逃婚原因时说了一句“How much Barry looks like Mr. Potato Head”. Mr. Potato Head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卡通人物,其面孔与笑容滑稽可笑,而中方国家的人一般不了解Mr. Potato Head的样子,文化形象的空缺就阻塞了幽默效果的传递。由此可见,影片对白中可能会出现大量涉及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内容,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在影视翻译中就无法正确、合理地翻译。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对影视字幕的翻译存在着很大的影响,针对影视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要想译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译者就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经常阅读一些有关中西方国家风土人情 、历史地理、政治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书刊资料,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以便完整准确的理解原文语言之外的内容,清晰地判断出语言中的典故、双关语、俚语等,在翻译时,对这些内容进行对等切换,方便目标观众理解。
2.亲身到中西方国家去领略其风土人情,只有具备中西方国家的生活经历,才能更加深刻的了解中西方国家的语言特色和差异,以便翻译时,使译文语言更符合目标观众的日常习惯。
3.经常观看中西方影视作品,并对其做对比,了解中西方影视作品各自的特点,以及中西方人思维方式和审美的区别,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容易被目标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总之,只有不断掌握中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及其差异,才能在影视字幕翻译中尽量缩小文化差异对其的影响。或者说,对中西方文化知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对中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越了解,对中西方语言特色越熟悉,对原作品的理解才会越深透。其译文表达才能更符合受众的审美,从而更吸引受众。
参考文献
[1] 胡磊. 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J]. 电影文学,2012(03).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1中外木雕文化发展状况
中外木雕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中外木雕初具雏形。在旧石器时代,北美印第安人把鱼钩和木竿雕刻在木片、骨头和石头上,尤以木刻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也是类似的木刻、骨刻和石刻。17世纪英国广泛用橡木雕刻。木雕雕刻的方法和风格包括切屑、浮雕雕刻和斯堪称的那维亚圆刻且多用软木和硬木。相传东阳木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朝代技术的演变,木雕工艺迅速提高,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在宫殿、楼台、亭阁到殿堂,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泛使用。许多地方形成了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著名,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
2中外国木雕的艺术特点
国外著名木雕产地较多,如非洲木雕、印尼木雕等,非洲木雕有非洲文化脉搏之称。非洲木雕是十分具有民族传统的木雕,非洲的木雕对于材料的选择十分严格,在制作非洲木雕之前要对材料进行筛选,用料十分讲究。木雕造型简单而粗犷从有着非洲五兽之称的非洲象、犀牛、野牛、狮子和猎豹等动物造型到抽象夸张的人形,各类带着浓郁非洲特色的工艺品,以其硬朗的材质、夸张的色彩和款式,营造出质朴、天然,且带有神秘感觉的异国情调。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
国外木雕多以神话故事人物或相像的虚拟人物作为创作作品,体现了很大的创新性和相像力,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如非洲黑木雕,有浓厚的非洲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浙江东阳是木雕的传统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是各流派中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以浮雕技法为主。在设计上,借鉴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等构图,讲究布局丰满,散不松,多不乱,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故事性强的内容。技艺上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采用“满花”手法。画面布满纹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黄杨木雕在技法上,除圆雕、镂雕、深浅浮雕外,还创作了镶嵌等过种方法。龙眼木雕姿态万状,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古朴、稳重、大方、精美。东阳木雕娴熟而精湛的手工技艺、巧妙而灵动的构思和丰富的传统内涵让世界为之一叹,但附着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一定的席位,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凝聚和沉淀了世代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情趣,所以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和发展,传承和发扬中西木雕文化对于促进中西文化融合,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中西文化对木雕艺术设计的影响
中国木雕更注重写实性,多为宗教主题,作品多以繁杂细腻的艺术手法显示雕刻者的刀法娴熟,产品雕刻细腻,纹路清晰可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且多以“和、福、吉祥”等象征意义的丰富内涵,体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博大精深。中国木雕表现概念大于形式。在东方木雕文化中,印尼木雕颇为有名,选材为当地的地方木材,质轻细腻坚韧,是印尼木雕特有的产品。印尼木雕大都用质地坚硬、花纹细密的雨树、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态。印尼木雕艺术在家具雕刻中也得以很大的表现,这种手工雕凿技术不但沿用了印尼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工艺,而且受来到印尼的荷兰雕刻师和英国雕刻师技艺影响,印尼雕凿还吸纳西式雕刻之长,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印尼木雕中你可以看到印度佛教中的佛头,和一些类似佛面的装饰品。又能看到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龙凤雕刻,还有欧洲荷兰的一些小鞋子,文化的交融,给了印尼木雕更独特的艺术象征和赋予了木雕印尼文化艺术。
西方木雕艺术的抽象性,也多于宗教主题相关,体现简约,概括,在朦胧与似是而非的空间中让人有无限的想象,将自然与生态有机的经合,其惟妙惟肖的人物和逼真的造型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西方作品多是描写时代历史,体现每一位木雕家的思想状态,能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和生活的感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个性的力量。西方木雕表现形式大于内容,他们不重视师承与传统,他们直面自然,真而生活,直抒人生和个性,表现出颠覆存在,重拓自我的天性与个性。
当代中国木雕体现中西木雕文化融合的特点。如徐宝庆创作的黄杨木雕显著特点是“中西融合、古今通用”:他将西方的素描技法、解剖知识和雕刻技巧与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互相结合、融和贯通,即继承传统有大胆创新,形成园润明快的雕刻技法,注重以凝重的刀法、立体的方式使木雕作品神形兼备更具表现力。中国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木雕有重要的影响。如张家花园的木雕艺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滇南少数民族地域民族文化,形成其独特的木雕装饰艺术风格。人们把理想生活中的福、禄、寿、喜、财等主题通过木雕装饰艺术延续着对子孙后世的祝福、企盼、憧憬及家族兴旺的梦想。张家花园木雕艺术被赋予了神的力量,人的情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企盼融入了木雕装饰艺术中,木雕通过“祥禽瑞兽”传达情感和借物喻志,祈福、祈祥。运用象征、寓意的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宣扬人伦、孝悌、入仕进学的礼制和生存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相互交融,深入人心,“儒”“道”“释”吉祥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联想的积淀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一定时期祈吉求祥的精神愿望。庄子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也就是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这句话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自古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这些木雕题材涵义就是儒家主张入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内涵,反应出张家花园主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和生活理念,有教化子孙的作用。
由于中西由于文化差异,在木雕文化艺术设计差别也较多,如中国木雕讲究布局丰满,层次分明,突出主题,表现情节,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而且形式多样,浮雕、圆雕、镂空雕、双面雕等都可,注重突出实用性强。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环境、观念及风俗礼仪等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现代机器工业生产,传统的东阳木雕面临险境。现代的年轻人难以潜心传统技艺,因此出现了从业人员技艺不精、普遍流失的现象。而中国木雕传统手工艺的拜师学艺仪式、师徒传艺过程、口诀、禁忌风俗等有关内容的保护相对较难,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可以使许多项目得以传承和获得新的充满活力的发展。通过大师工作室培养与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木雕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好途径。
4结论
在中外各类木雕活动中,中西技法融合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样既有利于中外木雕文化发扬与整合,也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提高中外木雕设计艺术欣赏水平,唤起人们对于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东阳木雕的世界宣传作好的宣传基础。可为东阳走向世界,树立良好的世界形象提供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42-01
贺绿汀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家。贺绿汀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80年的音乐生涯中,他共创作了3部大合唱,24首合唱曲,200多首歌曲,6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曲,25部电影音乐及140余篇论文、译作等。
《牧童短笛》是作曲家创作于1934年的钢琴独奏曲,当时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 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
1 《牧童短笛》的音乐分析
《牧童短笛》,原名《牧童之笛》,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作曲家在作品中以田园诗的写意手法,描绘了一副故乡宁静生活的美丽风景画。《牧童短笛》的音乐主题民族风格浓郁,乐曲形象生动,这与作曲家童年生活在农村,有着牧童生活的体验有关。它表现了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天真活泼的性格,乐曲就像是一幅朴素农村生活素描。
该作品风格典雅、技法精湛、层次分明,在创作中以简洁的创作手法和简约的音乐语汇,使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运用民族化的和声与对位的复调手法,使织体和旋律相互衬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优雅的艺术内涵。在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个性,作品在复调、和声织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
全曲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速度缓慢,旋律悠扬,用二声部复调写成。这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犹如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对歌,天真无邪,令人喜爱。两条旋律在纵向上的结合,是借鉴了欧洲复调技巧。但它所应用的只是原理,具体的对位关系、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观念,则是完全按照中国音乐审美情趣来安排的。
第二段用欢快、跳跃的节奏和旋律写成,右手模仿清脆、明亮的中国笛声,天真烂漫、风趣活泼,似传统的民间舞蹈,更似田野上牧童们的追逐嬉戏。这是一段主调音乐,运用了欧洲古典和声技巧,作曲家准确、巧妙地找到了欧洲和声中能够与纯朴的中国曲调互相吻合的形式;采用持续的低音和三度音程平行下行减弱了功能进行,和声音型由跳动与平稳的进行相结合,与活跃的主旋律相协调。
第三段完全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采用的是中国民间音乐中的“装饰加花”手法,达到变化再现的目的。最后,乐曲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余音袅袅,留下了无尽的诗意和无穷的回味。
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在中国复调音乐创作的历史上属开山之作。
2 《牧童短笛》的历史意义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国社会在这段时期一直处于十分动荡的局面,中国人民经历了和两个重大历史时期,反映时代精神几乎成为了这一段时期音乐创作的共同主题,作曲家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等因素注入到各种音乐体裁的创作之中。当时有许多专业作曲家创作了相当数量的钢琴作品,他们在赵元任所确立的中国民族化音乐创作原则上,把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运用得更加成熟,作曲家也努力发挥欧洲音乐创作技法的优势,使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新的发展,从而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钢琴音乐创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牧童短笛》作为第一首具有鲜明、成熟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 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无论在内容、结构、旋律、和声、复调,还是装饰音、演奏法等方面,都已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它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钢琴曲,对整个现代中国音乐的新创作都有重要启示。它树立了一个如何将欧洲作曲技术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优秀范例,从此使中国作曲家对于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探索有了一个学习典范。同时也证明西方音乐中的某些作曲技巧、原理、因素等是可以能来表现中国气质的,给更多的作曲家的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的钢琴音乐写作经验,使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使更多的专业作曲家投入了该领域的创作之中。它标志着中国钢琴曲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确立,同时也为世界钢琴音乐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钢琴曲是外来形式,中国钢琴曲一直模仿、探索、实验,大约20年,直到《牧童短笛》的成功,才真正确立中国钢琴曲这一新的艺术种类。
参考文献:
[1]徐科锐.贺绿汀音乐美学思想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61-03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创新带动了多媒体尤其是影视技术的高速发展,更是让人们向外部世界传输自己国家的文化、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的愿望得以满足。而翻译在文化传输方面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使得不同的语言符号在译者笔下得以转换,让译入语观众或者读者能够清楚、明白源语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其中字幕翻译便是众翻译形式中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它是一种把影印在屏幕下方的源语文本通过字幕翻译工作者转化成译入语文本的语言交际行为。而要如何去翻,翻译时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下文就这几个翻译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字幕为语料从政治、文化、宗教三个因素着手分析意识形态在字幕翻译中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的研究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批评性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和后结构主义理论,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语境中的语言和语篇,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重点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而往往视为不见的语言结构特征和特点上,以便人们对它们的涵义进行思考。正如后殖民主义理论代表人物萨义德(Edward W. Said)在其论文集《世界・文本・批评家》中所指出的:文本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和社会关系之中,受到法律、经济和社会的制约,同时受到各种历史和意识形态氛围的影响。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和揭示本来隐匿在常规之下的事物,提供一个使文本在社会政治王国中不同于其他策略的方法。分析发现,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话语”并不单纯的指语言学和文学里的语言(language),它更多的是被赋予了文化、政治、社会意识的寓意在里面,它是意识形态和权力的表现形式。意识形态往往由话语构建,要知道意识形态是如何被构建的不仅要分析语篇还要分析语篇是如何被解释、接收,有什么社会影响。所以,意识形态和话语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谁都无法脱离其中而独立存在。
二、意识形态和翻译
意识形态作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中心话题,它的概念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定论。“意识形态”在英文中是ideology , 源自于希腊文idea (观念)和logos (逻各斯),字面意思是观念逻各斯, 即观念的学说。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规范人类行为的一切形式、惯例、习俗和信仰的集合。还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或群体的世界观,具体表现为政治、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有时能够主导社会历史进程,是翻译或文学创作过程中权力人、机构感兴趣的因素。批评性话语分析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人们“在理解世界、整理及归纳经验时所持有的总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概括为“指一切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具体来说,它可以指有型的政府机构、法律条文,也可以指无形的观念意识、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美学思想、价值观念等等。它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控制和影响其人们思想、行为的上层建筑。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还是不可以都受其支配。同样,翻译行为也不例外。
翻译实践及翻译研究历史悠久,古今中外,不同的翻译理论,不同的翻译流派,对翻译理论及实践有各自的看法。到底是要一味的专注于对文本内容,话语结构的静态研究还是要把翻译放到外部语境中加以研究的动态分析。显然翻译的研究正逐渐倾向于后者。翻译活动就是一个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行为,它是意识形态制约下的产物,翻译和翻译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文本、还有译者之间,还应把它们置身于更广阔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去。美国翻译学家勒弗维尔(Lefever- e )于90年代在其所著的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中就指出操控翻译过程的两大成因是意识形态与诗学。文学的意识形态是“赞助人”所感兴趣的,而“诗学”则是文学家们感兴趣的。还指出, 内因(文学家及其诗学观念)在外因(赞助人及其意识形态)所制定的参数内起作用。也就是说, 代表某一文化或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赞助人确立了一套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意识形态价值参数; 文学家和翻译家则在这一套参数范围内完成他们的诗学追求。一方面, 作为一定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赞助人, 利用他们的话语权力对于翻译过程进行直接干预, 另一方面, 熟知这一套意识形态价值参数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大多也会自觉地避免触犯意识形态的天条, 在他们认为允许的范畴内, 操纵他有限的话语权力和诗学技巧。因此, 文学家和翻译家在运用话语时, 意识形态和诗学会同时在他们的意识中起作用, 影响他们的创作或“ 改写”、“决定翻译家的策略”。正如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批评话语分析家的列费尔所说: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去研究。研究的重点不是纸上字词的对应,而是字词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对应?是处于什么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考虑使得译者这样翻译?译者这样翻译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判断他们已经达到或没有达到目的?字幕翻译研究更是要考虑到社会意识形态对文本的生成、译者主体及译语接受者的影响。
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抗日题材的电影,影片中使用的语言有英语,南京话,普通话,日语, 其中以南京话和英语为主。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这对字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多种文化的碰撞也是一种挑战。
三、意识形态对字幕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会和历史角度去分析。翻译,从根本上讲,就是向本土文化意识形态输入异域文化的意识形态。对于本土的价值体系而言,这是一种外来的文化渗透,它意味着破坏,意味着颠覆,因而也就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考验。可见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是不易察觉但确存在着的。虽然影视带给人们的娱乐性是主要的功能之一,但从更深层意义上来说,影视及其字幕翻译也是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互相了解,传输文化、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的媒介。从影视作品中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该国的异域风情和文化背景,增进对该国的了解。为了实现字幕翻译的目的与功能,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不仅必须遵循相关的翻译原则,采取特定的翻译策略,而且还要特别重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现象。翻译者作为上层建筑的精英分子,面临着复杂的策略选择,要么逆反,要么顺从,要么逆中求顺,要么顺中求逆。于是,我们在表层的翻译方法中便看到了“文译”与“质译”、“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 以及力求不偏不倚的“ 厥中” 之道。
为了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该片,弘扬影片中的文化魅力和人性魅力及影片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受到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考虑到英美国家观众的文化背景及主流意识形态,在翻译时相应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如归化,异化,直译,意译。下文将从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及宗教因素来探讨字幕翻译策略所受其影响。
(一)政治因素
翻译行为受目的语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支配,字幕翻译亦是如此。在进行字幕翻译行为时,还应考虑维护和遵守本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向目的语观众传输正面的而非负面的意识,所以就要适时的删除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抵触的内容,从而转换成正面的目的语观众易于接受的话语形式。这里就以《金陵十三钗》中影片刚开始不久的一个片段和字幕为例。影片中日本军阀在南京城中到处追杀南京老百姓,影片主人公书娟和她的同学们也在四处奔跑,寻找藏身之地。其中一个同学和另外几个老百姓躲到了一处废墟中,不想却被日本人发现,日本人一边拿刺刀刺向躲藏在里面的人一边说:
例1.混蛋 支那猪
Bastards! Go to hell
译者没有将其直接翻译成Bastards! Chinese pig 而是翻译成Bastards! go to hell!“支那猪”是日本人对中国人污蔑性的称呼,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遗留下的文化词汇,这在中国人和日本人中有着共同的文化意识,但这样具有污蔑中国人民性质的词语在翻译时就没有必要向其他国家人民传输,影响且能带给本国人民负面影响的文化意识就要摒弃。这就需要译者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该译者就没有直译而是意译,进行了话语转换,舍去具有负面影响的源文本,选用了能反应片中日本人对中国人民的残忍,暴力的词。“go to hell!”这样翻既向译语观众传达了影片的整个语境,又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所以译者这样处理非常到位。
例2.当时的中国人
At that time,
不愿忍受当亡国奴的耻辱
The Chinese people couldn’t bear the thought of losing their coutry
往往就拿命去拼
And such selfless acts were not uncommon.
在这句的译文中译者就省去了一些敏感字眼“亡国奴”“耻辱”,没有完全直译而是轻描淡写,只译出了大意the thought of losing their country。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译者在翻译时深受本土和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尽量淡化一些政治敏感话题和字眼,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政治意识的输出,没有直译,而是采取压缩性意译的翻译策略。
(二)文化因素
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着其特有的文化风俗习惯,本国、本民族的人民都约定俗成的遵守其各自的文化习俗,同时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也必然受其支配,影响。当然翻译首先要考虑到译语文化的读者或听众的接受程度,要以他们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文化意识形态为翻译目的,在译语文化里寻找功能等值。文化因素可以从不同侧面体现,本文拟从地理文化词、俗语、称谓、以及性文化进行分析研究《金陵十三钗》中的角色之间的对话,说明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笔者将举出下面七个例子来验证这一观点。
例3.都是钓鱼巷的
They are from the red-light district(同学),
什么钓鱼巷?
What’s that?(书娟)
就是妓院
It means brothel(同学)
例4.二流子 我说你是二流子
What a jerk! I said you are a jerk!
例5.小哥哥你行行好 好歹放我们进去
Please, have some mercy and let us in
例6.洋人留胡子,随便脱裤子
Westerners with beards are the horniest!
例7.到底是“秦淮河”的头牌
No wonder she is the top girl of the Qin Huai River
例8.豆蔻想男人了
A little horney, huh?
人家小麻雀还没长全呢
He doesn’t even have hair down there
例9.看你这个刁样
You’re such a fool!
例3中 “钓鱼巷”这一词是抗战时期以前南京的一处易场所,代指妓院。对于一般当地的南京人来说有着共识,而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根本没有这样的常识,而这一特殊词并没有什么历史文化意义也不需要向国外人传输,所以译者没有采用异化策略而是选择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找了一个中国人和英美国家人所共识的一个词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来寻求与“钓鱼巷”功能等值的词来代替。这样译语观众也可容易得看懂译文,明白演员要表达的意思。
例4中“二流子”,例7中的“头牌”还有例9中的“刁样”诸如此类带有浓厚文化和民俗色彩的俗语在文中时有出现。这种现象是由电影的特征所决定的,电影文本属于会话文本,由角色的对白所组成,口语化特征很强。而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俗语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英美国家的观众来说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而对于译者个人和中国人都可体味。但很难直接找到对应的文化词,只能采用归化法,让译入语观众结合画面了解其中大意,这里只能舍弃文化的传输。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字幕翻译时,要根据社会意识形态制约下的观众的可接受性,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5中的“小哥哥”是中国所特有的称谓语。汉语中的称谓受中国特有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较之英语中的称谓非常复杂。如“小王”“小妹妹”等等,虽无血缘关系但人们为了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往往使用诸如此类的称呼。影片中说话者为了拉近与对方的关系,请求得到帮助,就用了“小哥哥”这样的称呼,乞求对方能给以帮助,而英文中没有这样对应的称谓,译者便省译这个词,把说话者的请求口气表达出来就可。
例6和例8中都涉及到了一些关于性的话题,由于中国人对待性非常的含蓄内敛,体现到话语上也是比较隐晦含蓄的。所以“随便脱裤子”“小麻雀”是暗含性的词,不可直白的表达出来,但对于性开放的英美观众来说不需要这么含蓄,况且如若直译他们很难理解其中涵义。处于英美文化意识形态下的英美观众不明白人的身上怎会有“小麻雀”?会让他们迷惑不解,所以直白的译意以及具体化的意译翻译策略便被运用其中,从而消除了文化障碍,传达了信息,让译入语观众以其可以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可以了。
由于该影片涉及到不同的文化、特殊的战争背景,还有剧中人物不同的身份,导致该影片台词或字幕文本的生成必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定要受到源文本、个人能力及译入语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三) 宗教因素
该影片主要是以英语和南京话交替出现所以字幕翻译便以汉翻英和英翻汉交替出现。所以面对的译入语观众会是以英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英美观众,也可能是受汉语社会意识形态支配的中国观众,这就要考虑到不同国家观众的可接受性。中国人主要是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其次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辅。基督教传入我国最早要追溯到唐朝的大泰景教,所以中国观众对神父、教堂、祈祷之类的词并不陌生,没有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影片中诸如此类的词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例如:
例10.我 去 文彻斯特教堂
I am going to Winchester Cathedral
例11. 我们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书娟)
We are students at the convent
例12. 我去安葬你们的神父 是神父
I am helping to bury your father Well, not your father...
对 英格曼神父
Father Ingleman, yeah.
例13. 住手!住手!住手!这是神圣的地方 那是些孩子
Stop ! Stop! Stop !This is the house of Lord These are children
你们违反了人道主义
You are breaking the laws of man and of God!
我是神父 我以神之名要求你们立即离开
I am the priest! and I command you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o leave now!
以上四例除了例11都是影片主人公美国人约翰说的话,会话中多处出现与基督教有关的词汇,如Winchester Cathedral, Father, the house of Lord, convent , God priest等, 这些词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不过中国观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译者相应地采用了直译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四、结论
话语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我们进行分析时应本着批评性的态度进行话语分析。翻译不单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简单转换,它还是不同文化、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下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源文本的生成必然要受到作者自己意识形态的控制。而要让处于另一种意识形态中译语读者或观众容易接受、明白源文本的意思,译者就充当了桥梁作用,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源语和译入语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加以转换,如归化抑或异化,直译还是意译,省译或增译,以达到译语观众与源语观众近乎同等的接收效果。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Discourse&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10-12.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6.
[3]曾红梅.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看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作[J].广东教育学报,2007(4): 93-97.
[4] Fowler, R., Hodge, B. Kress, G., Trew, T. Language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1979: 76.
[5]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7.
[6]Lefevere A.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 Book[M]. London: Routledge, 1992: 47.
一、引言
字幕分为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两种。语内字幕指字幕和电影的语言相同,一般是为本国听力有障碍或外语语言学习者使用的(Gottlieb,1997:311)。语际字幕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即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李运兴,2001)。字幕翻译具有以下5个特点:书面性、增添性、同时性、瞬时性、多符号性(Gottlieb,1997:311)。这些特点使得字幕翻译有别于纯文本翻译。例如,字幕翻译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字幕每一次所呈现的字数不能太多。而语际字幕的同时性及多符号性也决定了字幕译文需要考虑画面所呈现的图像、声音、动作等“非文字”因素。因此,字幕翻译又称为“缩减式翻译”(de Linde,1995)或“受制约的翻译”。(Diaz Cintas,1999)
二、理论依据
本文以诺德的“翻译目的”理论为分析框架。该理论有两个核心元素:目的、忠诚。“翻译成功与否,关键看受众的反应是否与翻译预期的效果相一致”(Hatim,2001)。例如,如果译文的预期效果需要译者逐字翻译,那么译者就需要根据该目的采取逐字翻译的策略。因此,在翻译项目实施前,翻译活动的委托人(initiator)须确定译文的交际目的(Nord,1997:20),而该目的则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告知译者(Nord,1997:60)。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诺德认为译者没有制定译文目的的自由,译文目的是由委托人所确定。(张美芳,2005:88)
此外,诺德在“目的”的基础上提出“忠诚”(loyalty)的重要性。“忠诚”并非指译文与原文浅层次的一一对应,而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其合作伙伴的责任,要求译者对原文和译文双方都要负责”(Nord,1997:185,张美芳&王克非译)。这样可以保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会随意根据某一方的目的而自作主张。译者需要对译语读者及源语作者双方负责。
本文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用诺德提出的“翻译目的”理论视角审视《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具体而言,本文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1.《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在“翻译目的”理论的视角下出现了哪些失误?
2.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及“翻译目的”理论,这些失误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从相应的译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字幕翻译应遵循哪些原则?
三、译例分析
(一)电影简介
《马达加斯加3:欧洲大围捕》是美国梦工场(DreamWorks)出品的动画片,是《马达加斯加2》的续集。狮子阿历克斯(Alex)、斑马马蒂(Marty)、河马歌丽娅(Gloria)和长颈鹿梅尔曼(Melman)逃出非洲后,便迫切想要回到纽约。按照惯例,企鹅出马帮忙同时也把整个计划搞砸。所以四个好兄弟们又一次坐飞机降落到了一个错误的地方—蒙特卡洛。他们的到来惊动了当地的动物管制中心并遭到追捕,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之后,动物们混进一个欧洲巡演马戏团寻求保护。旅途上的经历唤醒了它们内心对表演事业的渴望与热情。
(二)字幕翻译失误举隅
该动画片的大陆译制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片分厂①。在本次的译制中,不乏新潮的网络用语,一些国内当红明星的名字也出现其中。例如,当河马想和斑马表演双人舞时,河马说:“我们可以一起跳那种舞蹈”(We can do that funk and groove dance thing!)。而译制的字幕为:“我们做个夫妻档,像小沈阳一样,上星光大道”(粗体是笔者为凸显相关信息所设,下同)。又如,狮子阿历克斯和女友调情,说:I don´t want you to think of me as some sort of authority figure.(“我不想你误会我是什么马戏界的明星”),而字幕为:“你不要把我当成大明星周杰伦”。再如,阿历克斯等人看到乔装打扮的猩猩,说:“这个女人可真丑。”(That is one ugly,mug-ugly lady!),字幕为:“这是麻辣凤姐吧。”
(三)译例剖析及启示
从“翻译目的”理论来看,翻译委托人(即影片引入方)的目的在于让不懂英文的中国观众在观看该片时,能理解该片的故事内容并感到开心愉快。因此,在《马达加斯加3》的字幕翻译中,译者的意图通过字幕制造喜剧效果,以达到本电影译制的交际目的——观众欢乐,票房大卖。译者的翻译策略是增加具有社会文化特色的人名(如:小沈阳、周杰伦、凤姐等)。但根据“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文是否达到预期交际目的。很遗憾,网络投票结果显示,高达45.9%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太讨厌了,完全影响我情绪,让影片减分”,而赞成这种译法的只有10.3%。②由此,观众并没有因为翻译的本土化而产生好感,反而觉得“反感”,该翻译方式并不妥当。
笔者认为译文没有达到原文的交际目的,主要是因为译者把字幕翻译当作静态的纯文本来处理,忽视了字幕翻译“多符号性”的动态特点。众所周知,字幕的出现并没有完全替代屏幕传递的信息——字幕只是电影信息传递的途径之一;字幕需要与声音和影像一起共同作用于观众。译者的失误在于忽视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名是与屏幕画面相结合的。因此,当观众看到外国的狮子、河马张嘴说“小沈阳”“周杰伦”,确实会产生不妥的感觉。此外,部分中国观众的英语水平较高,他们听到原声的对白里面没有相应的人名时,自然会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
基于“翻译目的”理论的5个要素(Nord,1997),笔者分析这部电影的字幕翻译如下:1.预期的翻译功能:娱乐;2.译文接收者:中国观众;3.预期的翻译接受时间及地点:电影播放时、电影院;4.翻译传播媒介:与源语声音、画面同时呈现;5.翻译制作或接受的动机:使观众看了以后产生“娱乐”的感觉。据此,笔者认为该片的字幕翻译在文本传播媒介产生了失误。译者也许只把字幕翻译看作纯文本翻译,没有意识到字幕与英文对白和说话人的画面一起出现。另外,从豪斯(House)对显型翻译和隐型翻译的定义来看,字幕翻译是一种“显型翻译”(overt translation),因为观众可以听到“源语”。不论译文如何接近目标语言,观众都意识到现在看的字幕是翻译。因此,字幕翻译更大程度上需要符合显型翻译的特性,而不应采取隐型翻译的方式——抛开原文,“直接与译入语的观众对话”(Munday,2001:94)。可惜,该电影译者运用极具中国特色的人名对译原文,属于“隐型翻译”的策略,试图赋予字幕“原文”的地位。可见,该策略与字幕翻译的本质并不相符。
此外,Gottlieb(1998:245)认为,字幕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电影四个信道:1.言语听觉信道,包括对话、背景声音,有时还有歌词;2.非言语听觉信道,包括音乐、自然声、音效;3.言语视觉信道,包括添加的字幕标题及画面所呈现的书面符号;4.非言语视觉信道,即影片的画面组合及播放。由此,字幕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翻译,还需要在画面、声音等其他信息符号之间取得平衡。该片译者的目的是想通过本土化家喻户晓的人名制造笑点,博取观众笑声,进而实现翻译交际目的。但是,由于译者忽视了字幕翻译多符号性,该翻译策略也无法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再者,这种“文化增译”的方式,显示出译者仅照顾汉语观众的感受,没有对英语的作者给予充分考虑。这种一味照顾译入语受众的做法,正是诺德一直提出要避免的“激进功能主义论”。没有“忠诚”作基础而企图盲目地去实现翻译目的,终会影响译文的交际效果。
四、结语
本文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运用诺德的“翻译目的”理论剖析了《马达加斯加3》电影翻译所出现的失误。由于“源语的声音清晰无误,任何对源语有所了解的人都会自觉地对字幕采取一种批评态度。稍有不当即引起观众的不信任,影响信息传达”(李运兴,2001)。由此,本文总结出导致该片字幕翻译不合适的原因如下:1.把显型翻译性质的字幕处理为隐型翻译;2.译者只追求满足翻译委托人的目的而忽视了对原作者的忠诚。鉴于此,本文提出字幕翻译需要充分结合电影多信道的特点,不能只迁就受众的意趣,还需要“忠诚”于源语作者,以最终达到翻译委托人的交际目的。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文社科)[2016WQNCX064];星海音乐学院2014年度院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注释:
①http://gcontent.oeeee.com/c/91/c913303f392ffc64/Blog/97b/72ccb4.html 版次:RB06 版名:娱乐新闻 稿源:《南方都市报》2012-06-15.
②http://yule.sohu.com/20120615/n345680305.shtml
参考文献:
[1]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2]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98-215.
[3]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de Linde,Zoe.Read My Lips:Subtitling Principles,Practices and Problems[J].Perspectives,1995.
[6]Diaz Cintas,Jorge.Dubbing or Subtitling:The Eternal Dilemma[J].Perspectives,1999,(1).
[7]Hatim.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M].London:Longman,2001:74-75.
[8]Munday,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Practice[M].Routledge,2001.
[9]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60.
[10]Gottlieb,Henrik.Subtitling.In Mona Baker (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245.
两者都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形式主义文风泛滥的南北朝,这两首民歌的出现,一清新,一刚健,是南北朝文坛的一种新力量和新鲜血液。
2.语言及体制
《西洲曲》与《木兰诗》的语言形式都是以五言为主,从语言的成熟和精致上看,两首民歌都有在流传过程当中经过文人加工修饰的痕迹,但在描写自然景色、刻画人物心理、渲染现场气氛等方面,语言都干净生动,既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又有很浓的生活气息,都保持了亲切优美的民歌风格。南北两方的民歌,在体制上多是短小精巧的,而《西洲曲》和《木兰诗》,都是南北两方少有的、典型的长篇之作。
3.悲剧性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的相思,痴了,醉了,对恋人是一生的专注。但她的痴、她的真,永远都不会完整,她念着、等着的男子,不曾出现过,她演绎的,实则是一出悲剧。《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战争过程中的艰苦,没有让她退缩,最后赢得了胜利,她的忠勇,可鉴明月。木兰胜利归来后,她作为一名女子,不能接受天子的册封,她解甲归田,亲人欢笑迎接的背后,掩藏着的是莫大的悲伤。两位女主人公共同的悲剧命运,体现了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权是至上的,无论女子有何美德,有何惊天动地的智慧与才能,都逃不开男权至上的社会眼光;柔情似水也好,英武不凡也罢,一样改变不了妇女受压迫、受歧视的悲剧现实。
4.妇女美德
《西洲曲》中那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深深情味,是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著和忠诚,《木兰诗》中木兰爱家爱国,不畏艰难险阻,一往向前,胜利而归,两首民歌中都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美德。《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对所爱的人不离不弃,虽然爱的人走后久未归来,但她还折梅寄相思,托风倾诉梦中情,一如既往地念着远方的心上人,体现了她忠贞中现勇敢,柔情中含刚毅的气质。《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代父从军,既表现了她孝顺父母、关心体贴年迈的父亲的儿女柔情,又昭示出她深明大义、顾全国家大局、敢于浴血卫国的赤子情怀。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疆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偏于个人原因也好,是社会现实逼人也罢,木兰愿意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的劳动,她爱国家也爱亲人,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良品质。这两首民歌中的女主人公,前者对爱情的执著和专注,后者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和厚道,恰恰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二、迥异之处
1.不同的语言特点表现不同的社会内容
《西洲曲》的语言精致洗练,而《木兰诗》的语言朴质晓畅,前者呈现的自然景色温巧柔媚,而后者展现的自然景观则苍凉劲直,前者有桥有花,后者是黄河黑山。《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相思是温润和柔、缠缠绵绵的,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的经济较为繁荣,社会趋于平稳,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的状况,所以女主人公才有闲情逸致去长时间的相思想念,演绎心中的情感。而《木兰诗》中,木兰作为一名女子,却为形势所迫,代父策马疆场为国征战,反映了北方各族间的战争,搅乱了社会的稳定,加深了人民生活的苦楚,参军的男丁血死沙场,所以才会有女子女扮男装,加入征战的队伍。
2.女主人公的形象
《西洲曲》中的女主人公受困于相思,局限于闺阁之中,而《木兰诗》中的女主人公走出了闺阁,策马驰骋于疆场,前者哀怨柔情,后者英武不凡,反映了南方社会和北方社会的传统因素对女性束缚程度的不同,以及女权意识觉醒程度的不同和勇敢程度的差异。
3.风格特征
《西洲曲》中的女性哀怨缠绵,篇章风格是清丽的,如潺潺流水,委婉曲折,未免儿女情长。而《木兰诗》中的女性形象是豪放刚毅的,篇章的风格是粗犷的,如蓬蓬野火,顺风而趋,满是风云之气。前者的哀怨惹人怜,后者的刚柔并济使人敬。
4.影响
一、别具一格的语言特色
(一)通俗易懂、亲切直白
席慕蓉的爱情诗歌语言通俗易懂、亲切直白。比如这首《一颗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诗人用通俗易懂、亲切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心中白马王子的爱恋。开头一句“如何让我遇见你”,直接跟对方倾诉,读起来很亲切。最后一句“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都是用口语化的语言,也是非常的亲切直白。诗人善于用通俗的语言、直白的表达来写爱情诗,也正因为如此,她的爱情诗总是很贴近读者,没有任何距离感和生疏感,让人感到很亲切。
(二)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席慕蓉的爱情诗摒弃华丽典雅的辞藻,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广的意义和最真挚的情感。例如这首《悲歌》:今生将不再见你,只为再见的已不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整首诗歌只有四个单句,寥寥几笔已经给我们叙说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由最初的相爱到最后的分离,以及离别后的“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的无奈和“再现的只是沧桑的日月和流年”的感慨。简洁的语言却包含了丰富的内蓉,表达了真挚的情感。看似简洁的语言却极具感染力,使读者在为男女主人翁爱情故事惋惜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能为力。
(三)清新典雅、纯洁干净
席慕蓉的爱情诗喜欢用清新典雅、纯洁干净的词语,生怕玷污了爱情的神圣,如:青春、年华、微笑、相思、忧伤、遗憾、丰美、蓦然回首……诗人还喜欢用一些清新典雅的名词来作为诗歌的意象,如:梦、山川、水流、浮云、沙滩、月光、玫瑰、茉莉……这种清新典雅的语言风格使席慕蓉的爱情诗呈现出唯美主义的色彩,更好的表现了爱情的纯洁神圣。读她的爱情诗,宛如亲历美好的爱情,又或让人想起初恋的情怀。清新典雅的语言,营造了诗境的美感,纯洁干净的词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四)节奏舒缓、富有音乐美
席慕蓉的爱情诗总是娓娓道来,节奏舒缓,富有音乐美。比如这首《盼望》:其实我盼望的,也不过就只是那一瞬。我从没要求过你给我,你的一生。如果能在开满了柳栀子花的山坡上,与你相遇,如果能深深地爱过一次再别离,那么,再长久的一生,不也就只是,就只是,回首r,那短暂的一瞬。
这首诗节奏舒缓,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那静谧的哀婉的低低倾诉着的语调,仿佛那样一个含蓄的温柔的女子就在我们耳边倾诉,仿佛可以看见她那淡淡的忧伤的目光,整首诗读起来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
二、浪漫伤感的格调
席慕蓉的爱情诗大都充满浪漫伤感的格调,读起来既忧伤又优美。诗人似乎对忧伤有一种初始的体验,大概是因为她年少时有过那么一段青涩的恋情,那种无疾而终的淡淡忧伤,犹如装饰她人生旅程的带刺玫瑰,痛并快乐着,衍化为诗人的人生经验,成为她日后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于是,每当我们读到席慕蓉的爱情诗,总是能从美好的现实中沉静了下来,在浪漫伤感中剥离生活表层的幸福外衣,开始对爱情、人生、命运进行深层探索。以《雨中的了悟》、《请别哭泣》、《为什么》为代表的席慕蓉诗歌大都被一层悲剧性情境所笼罩,她不断地讴歌痛苦,礼赞离别,表现出了对亏缺性情境由衷的欣赏。诗人在一段段感伤性的述说中寻找童年时期失落的梦,真诚而又热切,读来凄婉迷离,浪漫伤感,叫人潸然泪下。
三、深邃幽远的意境
席慕蓉的爱情诗在创设深邃幽远的意境方面做得极为出色。例如这首《渡口》: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知道思念从此生根。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花,就把祝福别在襟上吧。而明日,明日又天涯。
渡口、长亭自古就是送别之地。无论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总有一种让人无法释怀的伤感。诗人借渡口送别为情感突破口,对人物的心灵境界进行了细腻而深刻的刻画,多处运用暗喻的手法,意境深邃幽远。诗的第一节中“让我与你握别”后,“思念从此生根”。第二个“让我与你握别”后,“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第二小节中的感情显然比第一节更为深切,情感的递进表现得自然真实。渡口是寂寥的,甚至“找不到一朵可以相送的小花”,这一简单的意象把离人的悲境刻画得分外突出。然而,那句“把祝福别在襟上”,又深刻地揭示了离别并不是思念与爱情的终止,暗喻了思念与爱的永生相随。这是对“思念从此生根”、“年华从此停顿”、“热泪在心中汇成河流”这种离别情感的深化与升华,它暗示了即使分别了,那会滋长生根的思念和牵挂将生与身存,死与魂在。即使“明日又天涯”,河流也隔不断永恒的情爱和永生的追念。整首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深邃幽远,韵味无穷。
四、结束语
席慕蓉的爱情诗可以说是当代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和影响了无数读者。作为一代人的精神慰藉,席慕蓉的爱情诗让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拾对爱情的信心和希望,让我们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
参考文献:
[1]席慕蓉.席慕蓉诗集,作家出版社,2010
[2]尉天骄.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2006
[4]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新鲜时尚热门的话题容易使观众保持对节目的持续关注,如果在话题进程中点评到位精辟,有出彩之语,节目就更耐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节目模式化播出产生的审美疲劳。在《非诚勿扰》栏目中,它固定的形式载体和话题是相亲。爱情、相亲是永恒又平民化的老话题,但节目紧跟了时代赋予它新鲜时尚的内容。在这个节目中,如果抛开那些纷扰在这些节目中的各种“娱乐秀”,真正吸引观众并且引发思索的,是节目展示出来的在社会巨变背景下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理念(这是一种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之前没有一代人能够像他们这样直接、自我地在电视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真实认知。但这个节目模式化播出一段时间后,由于跟风者众,也遇到了审美疲劳问题,出现了收视率慢慢下降的尴尬局面。正在这种时候,栏目的海外专场绚丽登场,节目把视角从国内延伸到了海外。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今,不同国度、不同经历的青年人有着迥异的价值观,这些新鲜的元素又给节目话题注入了活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节目的话题和话题触及的深度会直接影响节目的寿命,节目要想长久不衰,必需有长久不衰的话题和深度。曾创下收视新高的《壹周立波秀》对时政大事甚至敏感话题的另类解读,以自己独有的幽默方式对过去一年的焦点热点话题进行点评。周立波曾说,社会只要有新闻,他就有源源不断的话题。他谈论的话题以其精辟而犀利深受观众喜爱,观众可以在节目中通过他对话题的解读、点评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一种对人对己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和思想上的启迪。
现在有些生活娱乐类节目“易死速灭”,很大程度上就是没能在节目话题内容和话题深度上下工夫,更没有准确的定位,而是为了应付日常播出,制作了表面热闹非凡而实质内容流于肤浅的节目。在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一年多后的今天,屏幕上仍然不能避免几个男女主持人刻意嬉笑逗趣、自娱自乐而显媚俗的节目。
脱口秀节目要具有平民视角和亲民特征
在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保持平民视角决定了节目与观众的亲疏远离。在主持人问题上,很多脱口秀节目很强调平民风格,“认为这对保持主持人的客观公正态度、使之为广大的观众接受非常重要,而大都市、贵族气派则不足取”。①主持人曾经可能有的坎坷经历所带来的平民视角,恰好形成了与观众一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非诚勿扰》中,乐嘉、孟非身上的草根气场正对了观众的胃口,很多嘉宾的创业经历、人生冷暖他们都深刻体会过,这与站在主持人的立场去体味、理解别人的人生经历是有本质区别的。
在《非诚勿扰》中,其内容是大众话题、大众参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报名参加;其形式是通过真正来自百姓的非明星、非官方的嘉宾主持与报名参加节目的男女嘉宾互动展开。节目现场是开放式的、灵活的多向互动,如有期节目,主持人甚至让一位有主持天赋的男嘉宾代为主持,亲切自然,同时给人戏剧性的效果。其他的一些脱口秀节目,如《壹周立波秀》等受到欢迎和关注,也与他们站在平民的视角展开话题不无关系。
强烈的现场感
很多脱口秀节目并不是直播,但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正在进行时态的现场感魅力是脱口秀节目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脱口秀根本的特性在于“即兴谈话”和“展现、表演”,这个“即兴”就是在节目录制进程中没有文本、没有预先设置的情节故事。
作为脱口秀这样的现场谈话节目,在演播现场“挑”起风波(尖锐的问题和矛盾冲突),在现在进行时上做文章,营造共同经历的氛围。主持人与嘉宾一起互动,推动话题一浪高一浪地发展,这种形式给人强烈的参与感,正在发生的事情与观众的距离总是更近一些。
在演播现场,“即兴”所展现出来的真实和坦率,不回避敏感问题或是意想不到的戏剧性场面使脱口秀节目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样式。在《非诚勿扰》节目现场,仿佛一个拷问良心的大法庭,话题的率真和主持人、嘉宾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互动使节目颇具看点。
正是源于节目的“即兴”和现场感,节目会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戏剧性冲突和悬念,话题的故事性越强,节目就越具有看点。节目的一个个片段就是一出出浓缩耐看的悲喜剧。是与非,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奉献与贪欲……在对抗和碰撞中,刮起心灵风暴,让当事人和观众的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悬念、巧合、误会、矛盾、转折和,这些戏剧性的元素使得整个节目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成功的脱口秀主持人应当尽可能抑制期待(“吊胃口”)。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话题进程中,在充满疑问、猜测或是冲突矛盾中,使观众对结局充满期待,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期待没有达到满足之前,观众就会一直关注事件的发展,节目进程中也就自然产生了悬念之悬念的戏剧效果。这些精彩而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元素应用到脱口秀节目中更能凸显其节目的精彩魅力。
主持人在脱口秀节目中是重要的因素
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在脱口秀节目中可发挥到极致,并能得到淋漓精致的展现。脱口秀节目的风格取决于主持人的风格。主持人在节目中表现出的极具个性特征的人格魅力和风趣的即兴言语是脱口秀节目与一般访谈类节目的本质区别。脱口秀节目成本低、易制作,却“易死速灭”,究其原因,除了节目话题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主持人的人身经历、学识、内涵蕴藏于身,而在节目制作时爆发出风趣的言语和闪光点,这不是在节目录制之前要做多少文案,了解多少资料能达到的境界。曾有人问过美国脱口秀明星奥普拉录制节目前是否要准备多少问题时,她回答说“我从来不准备”。笔者非常认可这个说法,因为她的灵感她的魅力她的即兴语言只会在节目录制的正在进行时中爆发。《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的单人脱口秀类似于我国传统的单口相声。他的语言魅力源于他对生活敏锐的观察积累,他很了解观众的心理和祈求,对于观众他会自信地说出:“让我挠准他们的痒处,让他们卸下沉重,把负面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
《非诚勿扰》中的主持人金三角极具个性特征,搭配互为补充,巧妙配合,其中有不少机智幽默的追问和语言的交锋。主持人不炫耀自己的学识和见解,相反经常自嘲,亲切而自然。比如,主持人孟非在一个声音较好的男嘉宾出场自我介绍后脱口而出“就是你这样声音的人没有当主持人,所以我这样的主持人才有饭吃”。他经常称一起上台的男嘉宾“哥们”,就像邻里大哥给人自然亲切可爱的感觉;乐嘉言辞犀利、点评独到精彩,而没有一些节目点评人那种不经意间的居高临下和摆弄见识。黄菡气质高雅,点评准确、准确到位,她浑身散发的那种母性和女性美,把节目提高了一个品位。三位平民化的主持人发挥各自的人格魅力,形成了一个绝佳的金三角组合。
脱口秀主持人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的“犀利和独到的眼光”,使观众容易与之产生共鸣。他们也非常善于倾听嘉宾的言论,能在嘉宾的讨论和交锋中抓住关键的问题和言语,用睿智的头脑和一流的口才在最短的时间里,用简短的语言把节目引向更为有趣,这种时候节目会显得非常精彩。
周立波、孟非、乐嘉等主持人受观众喜爱,原因在于他们的主持是一种接“地气”的主持风格,摒弃了带有专制性、排他性的“播音腔”,讲的是亲切自然的“人话”, 这正是脱口秀节目的魅力所在。
脱口秀的口语化体现了节目即时互动的特征,表现形式更多元化,也更灵活自如。在节目出现一些不可预知或是尴尬的场面时,主持人灵活机动、插科打诨,巧妙自然化解尴尬,增加了节目看点,也增强了节目的戏剧性效果。“口语”和“互动”促成了现场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因此,这种语境对节目现场每一个话题参与者的口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脱口秀无论出现在何种电视节目类型中,我们都要遵循它的基本规律,发挥它的特点和长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分析调研,我们才可能制作出更多更好,令观众满意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