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

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09:48: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护理安全的防范原则

篇1

随着无偿献血工作的普及, 采血模式已经由原本的政府指令执行单位集中采集[1-3], 逐渐发展成为街头流动采血车的居民志愿参与无偿献血。因为流动采血受到气温、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积极开展有效防范措施是确保血液质量的重点。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现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针对其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本站流动采血车参加无偿献血的268例, 包括男168例, 女100例。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32.51±5.49)岁。

1. 2 防范措施 ①在实际工作中, 应该不断强化护理安全意识, 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查找安全隐患问题, 并制定相应、有效的防范解决措施, 加大落实力度。②坚持严格要求、高标准的原则[3], 在护理工作、服务方面不断完善, 同时围绕质量管理的要求, 逐渐完善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护理工作的质量, 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隐患问题, 为献血者创造优质、安全的护理, 积极保障献血者的安全, 进而避免或减少护理差错问题、护理纠纷的发生。③采血不但要求娴熟、过硬的技术水准, 并且还要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才可以保证血液的质量。所以,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律己, 并且技术上应该精益求精。血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 流动采血时必须将安全的血液质量放在一切行动的首位, 努力提高质量意识。④根据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 加强把控质量管理, 在根本上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 严格内部管理, 不但改进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 提高工作人员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严格抓好质量, 同时这也是实现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 血液质量的好坏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优质的服务是医院输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2 结果

流动采血护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环境问题与工作问题。本组268例献血者中, 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

3 讨论

护理安全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所在, 重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增强护理管理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流动采血车为便于献血者无偿献血主要以流动式运行。采血车一般停泊在人流密集的地方, 车内环境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车内空间有限, 很难划分采血区与非采血区。人员流动性大, 频繁进出, 车内不容易保洁,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护理人员或献血者如果衣着不规范、随意进出车内[2], 也会污染采血环境。大部分献血者不是特意前来献血, 一般多是临时路过, 献血的随意性比较大, 所以不会特别注意个人卫生、衣着卫生等, 很容易污染采血环境。因为献血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质等一般资料各有差异, 对献血的认识程度不同, 在献血时身体状况不同, 一些献血者存在劳累过度、睡眠不足、空腹、体虚以及烦躁等情况, 均会造成突发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身体状况缺乏评估, 未了解详细的既往病史。对于献血者献血次数、上次献血时间未进行询问了解, 献血者的资料不完善或发生误差, 均会对献血者、采血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高低对献血者的献血状态具有直接的影响, 消极态度、生硬的语言均会导致献血者的身心不适, 引发献血不良反应的产生。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也会导致血液的污染或献血者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不够熟练, 不仅会增加献血者的痛苦, 还会提高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本研究268例献血者中, 通过加强流动采血过程中的防范措施干预, 仅3例献血者由于环境在质控中会有菌落超标, 从而造成血液污染, 约为1.12%。因此,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仍需继续努力加强防范措施, 提高护理服务意识, 将护理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正确诠释护理安全的重要性, 不断提高护理的理论水平、强化专业技能,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 注意观察, 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杜绝安全隐患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郝琼, 夏华红.流动采血车采血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探讨.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163-164.

篇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工作的整体过程中,患者不出现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心理及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损害、缺陷或者死亡[1]。对于儿科护理工作属于医院的一项特殊性的护理工作场所,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在护理工作中多做关于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才能更好的将儿科的护理工作发展下去,笔者现将儿科护理中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范对策汇报如下。

1儿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严谨,对慎独精神欠缺,有少数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随意简化护理操作流程不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临床经验不足,操作技术不完善;②护理工作技术因素:为患儿进行动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常会发生穿刺失败,造成患儿哭闹家属不满意;③护患沟通不完善:有些护理人员只注重操作技术但是未重视与患儿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造成护患沟通效果欠佳,这样护患沟通很难在护理工作中开展起来,延误了有效工作;④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对于护理方面的工作记录不完善,与实际工作中的护理操作有明显的出处及有主客观成分缺乏的现象,语言与内容缺乏连贯性,无法准确的反应患儿的动态病情变化,与医生的记录不协调,这样会增加医院纠纷隐患的发生率[2];⑤感染知识的意识淡薄: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的行为操作都可能存在医院感染的相关隐患发生,工作人员自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对于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要进行加强管理,在有关的护理工作中护士未注意按先清洁后治疗的原则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2患者及社会因素由于现代社会模式的改变,家庭中均为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比较娇惯,因此对医院的医疗和护理水平的期望值过高,其中对护士的护理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静脉穿刺要求能够做到“一针见血”,但在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小儿静脉自身原因导致穿刺失败,会造成家长的不满意。现在社会因素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问题,社会舆论将所有的责任推向医院,关于社会中人群的呼声以及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关于不良医风等,加之患儿家长对医疗中出现的高技术、高风险不能够理解,他们潜意识中认为到医院就医就好像进了保险箱。医学科学是相当严谨的学科,在救死扶伤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和局限性,对于存在疑难杂症的病例、诊断治疗以及愈后等都会出现不同的风险,患儿出现治疗效果不明显、费用较多而且住院时间长的情况下常常会产生家属的不满情绪,在每一项的治疗过程中护士是直接的执行者,因此矛盾较多都会归结于护士。加之儿科的患儿具有天生活泼好动、自我防范意识差的特点这也是诱发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

1.3缺乏安全法律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法规,对于护理中的风险意识差,而患者及家属的维权意识不断的增强,只有护士在护理工作有存在一点缺陷,家属马上会出现不满意,甚至发生医患纠纷。

2护理不安全因素的防范对策

2.1加强护士责任心,增强法律意识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的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的各项工作制度,以强化护士工作的责任心[3]。护士要时刻与患者沟通交流,无论在查房中还是进行各项操作技术前,必须得到患者的允许才能够进行各项操作,学会懂得理解患者、尊重患者、时刻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每次与患者沟通时要用通俗易懂,清晰、准确的语言行为来解释和交待注意事项,并耐心的听取患者的主诉,并进行相应的解答或者处理。

2.2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保障护理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护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考核训练。同时要做好护理人员的人才梯队的培养,弥补护理技术操作中的不足。护理操作有时带有强制性,例如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导尿、灌肠等操作技术。有些操作患者对护士的期望很高,希望护士做到耐心细致、安全准确,各项操作都在自己身上能够顺利的成功不要出现失误,但是如果护士出现失误时,则会引起护患之间的矛盾[4]。因此护士在做各项护理操作时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熟练。

2.3完善后勤保障系统为了确保优质护理落实到具体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如:陪检、送标本、领物等非护理工作都由相关职能部门专业人员来完成,这样可以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和患儿进行心里辅导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在儿科配备必要的基础护理设施如:小方凳、沐浴盆、婴儿推车、电吹风、微波炉、雨伞等生活设施可以方便住院患儿各个环节使用。

参考文献

[1]徐健.护理安全与风险管理[J].医药产业资讯,2009,2(8):639.

篇3

本院是1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1个总院、7个分院(儿童、精神、传染、康复、口腔、肿瘤、急救7个专科医院)、71个护理单元,开放床位3000张;护士总数1655人,其中男89人、女1566人;年龄19~59岁,平均(31.78±9.67)岁;中专140人,大专958人,本科557人;护士829人,护师465人,主管护师280人,副主任护师77人,主任护师4人;身体基本健康。

1.2方法

1.2.1完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建立由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各职能科室正主任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各临床科室设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于护理部,配备3名专职人员(副主任1名)负责全院护理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整改、督查与追踪工作。实施护理部-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和护士自我控制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遵循PD-CA循环程序开展集团医院的护理质量控制,促进质量持续改进。

1.2.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及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流程应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范围、最有效的措施,减少护理安全隐患对医院、患者及护士造成的伤害。集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分析,将差错原因看作质量持续改进要点及护理风险预警项目。护理部针对因护理质量标准及护理流程等方面的缺陷而造成的护理差错事故,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及重庆市规范,结合本院实际修订的集团医院统一的护理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了重点环节标准化工作流程。

1.2.3排查安全隐患,制订预警控制方案

护理安全管理委员每月定期进行护理安全评估,按科室、岗位仔细评估护理工作各方面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对评估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落实整改,将实施整改后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定为对护理安全具有警戒或防范意义的预警信号,并针对每一个预警信号制订出预警控制方案下发相关科室。

1.2.4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与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

由护理部制订电子版的护理安全信息周报表,该表包括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设施与设备管理、药品管理、病区环境、投诉与纠纷、医疗费用等项目。按照周报表项目分级实施护理安全巡查、安全信息网络直报及反馈机制。(1)临床一线护士:每班进行岗位隐患巡查,发现隐患立即列出相关护理安全预警内容,及时落实整改,并以书面形式交班,对各班护士进行预警;(2)临床护士长:每天对本科室进行安全巡查,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将巡查结果每周上报护理部,对本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列出预警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3)总(科)护士长:每周对分管区域进行安全巡查1次,指导并协助临床科室解除安全隐患,并追踪整改效果,每月将本片区巡查结果上报护理部;(4)护理部:每月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护理安全巡查1次,并将本月全院上报的安全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按安全隐患的性质、级别启动安全预警机制,进行安全防范部署。

1.2.5实施患者风险预警评估,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按新三级甲等标准对患者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即给予入院评估(含生理、心理)、疼痛评估、跌倒/坠床及压疮、管道滑脱危险因子评估等。患者住院期间护士会根据其用药及病情变化对上述危险因子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风险预警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1.2.6完善设施设备,打造安全环境

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全方位体现安全理念,病区地面全部安装防滑地板,墙面安装有扶手,配备有多功能双侧床栏的病床,病区厕所、盥洗间铺设防滑垫并安装防护窗,电梯及楼道安排保安人员保护患者行走的安全,医院的各种服务设施均贴有醒目的标识及使用说明,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配备了手推车、轮椅、徒手电梯等。医院在硬件配备上处处体现了保障患者安全的人文服务理念,力图营造以患者为中心的安全疗养环境。

1.2.7实施护理人力资源的弹性调配

人力资源管理缺陷也可构成护理安全隐患,属于安全预警范畴。合理排班,实行弹性排班制、层级管理制、新老护士搭配制,以减轻超负荷工作状态、减少职业倦怠、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安全系数增加。护理部以新三级甲等标准为依据制订了各病区护士配备原则和紧急状态下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并根据各病区实际床位使用率、患者护理等级比例、工作量进行人力资源弹性调配,做到合理、灵活、高效,以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1.2.8落实安全警示教育,提升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实施科室、片区及护理部三级护理安全警示教育。科室护士长每周五组织召开安全教育会,对本周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下一步安全预警内容,布置整改方案;总(科)护士长每月组织分院(片区)安全警示教育会,对分院(片区)存在的安全预警问题进行分析点评,提出管理对策,并部署安全预警控制方案;护理部每季度召开全院护理缺陷总结暨安全警示教育会议,对季度护理缺陷的性质、类别、发生率等进行系统讲评,对护理不良事件典型案例进行原因分析,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预警方案,下发临床科室落实整改。通过分级安全警示教育,以警醒全体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提升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1.2.9评价方法

将2011年(实施前)与2012年(实施后)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护理缺陷包括警告事件、意外事件、不良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隐患事件5项内容,每周上报统计1次;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特级和一级护理、优质护理、护理文书、病区管理、急救物品、消毒隔离7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检查1次;患者满意度包括对服务技能、服务礼仪、人文关怀、生活照护、心理支持、安全保障、健康指导的满意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8项内容,使用本院统一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调查1次。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以分值表示,护理缺陷发生率及上报率以百分率表示。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缺陷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下降,上报率显著提升。

2.2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较实施前护理质量评分全面提升。

2.3患者满意度

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后患者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前后者满意度分别为(91.72±3.27)分、(97.64±2.36)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结论

识别护理风险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前提,护理风险始终存在于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中,作为管理者应不断发现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评估风险管理的重点,识别并确定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和护理风险防范等措施。现代护理安全管理强调实施前瞻性管理和全程动态管理,这对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节约卫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也体现了护理质量管理预防为主的原则。近年来,如何保证患者安全已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的广泛关注,美国医疗机构评鉴联合会(JCAHO)在促进患者安全方面有更具体明确的做法。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已将护理安全管理列为独立评审标准。如何在集团化医院中同质化实施新三级甲等安全管理标准,最大程度地减轻损失,是医院护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

3.1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保障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的关键

管理体制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监督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工作,需不断更新、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只有建立完善护理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防范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本院按照新三级甲等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护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强化了各级安全管理职能,实现了分级护理安全预警的管理体系,切实发挥了个人护理风险预控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了规避风险的目的,与传统方法比较,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显著下降(P<0.01)。

3.2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在集团化医院标准化的实施,可提升护理安全的预警作用

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有利于消除护理人员抵触情绪,体现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和谐一致,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责任心与主动性;使护理人员在缺陷发生时均能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应对,自觉分析护理程序中发生安全事件的原因,并对系统和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能尽早发现隐患苗头并及时报告与处理。与传统方法比较,全院护理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上报率显著上升(P<0.01),表明无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呈报机制的标准化实施,可实现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管理质量的同质化提升,有效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使安全关口前移,起到安全预警的作用。

3.3护理安全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及反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可实现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

集团化医院护理安全信息网络中心的建立使总院护理部及相关职能科室能及时收到全院各护理单元的安全信息,在第一时间给予归纳、分析与处理,并迅速提出预警项目与控制方案反馈给相关科室实施。同时,对预警控制方案的实施进行追踪评价,在风险可能发生前及时采取前瞻性预警干预,实现了护理风险的前馈性控制,与传统书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方法比较,上报率显著上升。

篇4

2 建立完善的手术安全管理系统

在实施手术安全防护措施中,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

2.1 健全的管理组织及模式:手术患者手术期的护理安全是在护理部领导及总护士长的指导下,由护士长、各专科组长、质量控制员组成管理小组。实施层级管理,负责指导重大、疑难、新业务手术配合,规范手术配合常规;对新、特、重手术采取预见性管理,主动控制新情况引发的风险;即时相关案例通报,分析警示。我院两个手术部采取独立运行,平行管理的模式,管理统一规范,运行顺畅。

2.2 完善的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手术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在设施、物品、操作、流程、标准方面达到规范化;在专科知识、制度、常规方面达到系统化;在手术配合、各项工作达到程序化。具体包括: 各岗位责任制、接送患者制度、查对制度(术前物品、手术患者、手术物品清点、安置、术中用药、取血、输血、病理标本送检)、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急救物品管理制度、护理文书记录管理制度、抢救预案与意外应对预案、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预防医疗护理缺陷制度、预防医疗护理纠纷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皮肤护理常规、小儿麻醉手术护理常规等。

2.3 持续质量控制(要素、环节、终末质量)

2.3.1 包括全部环节、全部过程、全面的措施、方法及全体人员参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2 采取绩效考评(每月对每人),公示考评成绩,分析讲评(表扬/缺陷),改进措施,通报并警示全体。

2.4 组织各种形式学习专科核心制度与常规:采取多媒体授课、护理查房、作业自学、考核,强化按制度依法工作,提高制度知晓度,落实“照章办事” 。

2.5 落实安全例会[2] (每月):现状分析、大家谈、考核记录、明确改进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吸取他人教训、养成照章做事习惯。

3 运行中把握规律,注重细节

手术室易发生差错事故及护理缺陷的环节很多,应不断总结易发生差错事故的环节,完善制度保障,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教育会,加强业务及法制观念学习。

3.1 总结完善手术期易发生问题的客观规律(3种人、8个时机、20个环节),完善防范措施,并全员熟知。

3.1.1 3种人:新人;性格特点偏激的人;有情绪的人。

3.1.2 8个时机:抢救时;交接班时;手术时间超长时;有人际矛盾时;实习轮转同学换科时;夏休期间参加手术技术力量薄弱时;节假日时;各种因素冲击人们的思想时。

3.1.3 20个环节:防止接错患者;防止摔伤碰伤患者;防止因器械不足或不良造成意外;防止手术部位错误;防止错用药;防止燃烧爆炸意外;防止器械或纱布等异物遗留创口或体腔内;防止取错血;防止输错血;防止烫伤烧伤患者;防止创口感染;防止病理标本遗失或弄错;防止术中皮肤压伤;防止仪器设备故障及损坏;防止态度语言引起纠纷;防止护理记录不规范;防止防错、漏、多收费;防止低体温;防止麻醉风险;防止自身损伤等。

3.2 注重细节管理[3]:分析常见安全问题,制定解决措施。

3.2.1 手术患者的查对:规范查对的内容及方法;全员示教并做出书写样板。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实施三方核对(巡回护士/洗手护士、麻醉师、手术医师)并依次核对3 次。要求病历、手术通知单、腕带标识等项目必须相一致,方可实施麻醉和手术。

3.2.2 手术部位查对:凡左右脏器、器官等,手前手术部位要做标记,手术通知单同手术医嘱要填写清楚并一致,同时既要同患者核对还必须要求手术医生查对X光片。

3.2.3 手术安置:熟练掌握手术摆放原则,要充分显露术野,顺应呼吸和循环功能,患者感觉舒适和安全、妥善固定,防止术中移位、保护受压部位,防止并发症。

3.2.4 物品清点[4]:防止手术器械、纱布、缝针等异物遗留体腔。责任人:由洗手护士、巡回护士和第二助手共同清点;清点内容:手术台上全部器械及物品。清点时机:分别为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体腔完全关闭后、皮肤完全缝合后。要求:术中添加物品及填塞纱布等应即时详细记录在手术清点记录上;台上掉下的物品,应及时收起,放固定位置等。

3.2.5 药品的管理:统一执行口头医嘱查对的内容及方法;严格毒麻药的请领、使用、登记等环节;梳理、对照检查、更新标示、规范各环节。

3.2.6 小儿手术的护理:要求依据病历由医、护、家长、孩子、共同查对;加强静脉穿刺技术培训;用药精准;严格术中护理;密切观察:出入量、出血量、尿量、呼吸;固定、保暖等。

3.2.7 压疮的预防:落实皮肤护理常规;术前评估,护理措施,术后评估方法,报告流程;制定眼部压伤的预防措施。

3.2.8 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5]:备全员培训,掌握后操作,严格操作规程并定期检修与维护。

3.2.9 接送患者安全:重点人反复培训(推车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定期检修转送车;严格与病房进行交接并记录。

3.2.10 用血安全[6]:严格规章制度;抢救核对的落实;温血方法;特情处理等。

4 讨论

4.1 在手术护理工作中,健全的规章制度及系列安全防范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手术室是提供治疗、诊断及抢救的重要场所,具有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风险高的特点[7], 因此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使得手术室各项护理工作在各项规章制度引导下完成。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前提,是防止差错事故,提高工作质量的保证,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关键。

4.2 在实施手术患者安全防护措施中,不断总结易发生差错事故的规律并持续质量改进,是提升手术护理质量的重要手段。细节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管理战略的实施,对细节进行辨认、分析、补充、完善、延伸、控制 超越的过程[3]。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8], 将细节融入到各项操作、细化操作流程确保细节管理的有效落实,为手术患者营造安全的护理文化氛围,护士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心态更积极,工作更仔细,同时加强业务及法制观念的培养,定期开展护理安全讨论教育会。

4.3 在实施手术患者安全防护措施中,不断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手术患者安全的保障。通过学习各种法律法规知识等,树立患者安全第一的服务意识[9]。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患者为中心,最大限度调动员工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规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以护理操作规范实施各项操作,强化了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责任感,树立“患者第一、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保障手术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建丽.从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看医疗过程中的患者安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5):309-310.

[2]张代英,何燕洁.手术患者接送风险评估及核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4):48-49.

[3]黎玉伦,谭淑芳,郑楚莲.细节管理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3):183-185.

[4]赵书云,申六女,郝丽军.体腔手术使用有带纱布的护理风险及防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5(11):101.

[5]陈燕阳,张红雁.关于高频电刀安全使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111-113.

[6]王雅文,傅 金,毛静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危险因素与对策研究[J].护理管理,2012,32(3):62-63.

篇5

将“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安全是效益、安全是质量”的理念贯穿于岗前教育、护士大会、护士长例会、科室会议等全过程。通过组织学习《护士条例》、《医院感染管理》、《消毒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使护士学法、懂法、不违法,遵章守纪,规范行为,时刻把病人安危放在心上。让每位护理人员都明白,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可能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如果掉以轻心或心存侥幸,可能给病人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同时,强化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以适应法制社会。

1.2高危人群重点教育

从护理人员自身因素看,近年来医院床位扩编,护理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从业人员低龄化。同样,我院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占护士总数的2/5,占三班倒护士人数的2/3。她们临床经验不足,技术操作欠熟练,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易发生护理差错。因此她们是安全教育的重点人群,也是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

2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各种应急预案

2.1建立和完善护理各项工作流程

根据专科特点和医院的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如入院出院护理流程、各种急救流程、约束带使用流程、急诊住院病人与病区交接流程、“三无”病人收治流程等。

2.2完善各种应急预案

针对精神专科的特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制定专科应急预案。如精神病人可能发生的噎食、出走、自杀倾向应急预案,输液、输血反应应急预案等。并定期组织演练,保证突况及时有效启用应急预案。

3护理安全贯穿护理全程

3.1住院的新病人

一级护理病人专人管理,一般观察5-7天,每天每班有精神症状监护评估观察记录,有每日3次生命体征的测量记录,保护约束病人有各班的观察巡视记录,使病人的一切活动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中。对于二级护理病人,除执行常规的治疗护理以外,精神症状观察使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对30个项目进行评定。同时还使用了护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N-BPRS),评定项目26个,使精神科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精神病人的病情变化过程有一个客观的量化评价,使护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安全的防范有了科学的依据。另外,为了有的放矢地掌握病人伴发躯体疾病,我们每周对住院的病人常规测量血压1次,对阳性的检查结果和异常的检查报告进行筛查,有临床意义的进行登记,各班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和防范,使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2住院环境的安全管理

在整个精神科病区,每天每班有专人检查床头柜、床铺有无危险品,门窗玻璃有无破损,电源开关是否完好,各种警示标识是否落实。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确保住院的病人在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4强化制度执行和护理质控

4.1强化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

将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房安全管理等制度纳入护理的质量考核,不但要知晓,而且要执行。病房安全管理制度的检查和执行与患者安全目标评价相结合、与应急预案相关联。护理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奖惩挂钩,对存在问题有整改,使护理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4.2建立和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建立以护理质量委员会、科室质控小组成员为主体,全体护理人员参与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形成护理部监控、科内互控、科室自控的监控网络,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各司其职。

4.3加强考核检查

护理部按照《护理质量考核及评价标准》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其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并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科室,科室将各级检查反馈内容在科室会议上分析原因,整改不足。同时把科室每月的质量考核结果上报到护理部,使全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做到有检查、有反馈,有分析、有整改,保证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使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5安全管理纳入护士长日常管理工作

5.1科学排班

护士长应根据护理部工作的统一部署,采取科学管理的方法,按照分层使用的要求,结合科室护士的现状,结合护士的能力、资历、技术水平等,合理调配护理人员,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发挥传、帮、带作用。同时根据病人的需要,治疗护理的时间安排尽可能不影响病人的休息时间,在病人晨晚间护理和用餐时间段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的投入,节假日、法定长假安排技术力量强的护理人员值班,为病人安全提供人力和技术上的保障。要注意在弹性排班的同时,还要避免护士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状态而发生差错。

5.2学用结合

当使用新的医疗设备或开展新治疗方法、新药物应用时,要组织全体护士认真学习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在各种大型仪器上均挂上操作程序,以便护士熟练掌握和应用。

6建立通畅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6.1更新理念

美国医学会提倡:构建一个安全的卫生系统最大的挑战是改变理念;从指责犯错误的个体转变为视错误为促进安全性的机会[2]。差错发生后,简单地通过责罚医务人员的行为,不仅不能实现对护理安全切实有效的控制,甚至可能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客观有效分析过错,找出错误的根源,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完善护理程序,通过环节上的设置来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安全性[3]。我们组织护士长学习和借鉴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于差错分析,拓宽了思路,使各级管理人员能正确对待差错,发生差错及时报告,共同查找原因落实整改。

6.2建立科学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篇6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护理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患者的护理结果、增加患者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以及影响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护理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应,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手术室是医院高技术、高风险、高强度工作的科室,是对患者进行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紧张繁忙,护理工作中的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祸,给患者带来严重损害甚至危害生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1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分类

1.1常见不良事件 手术器械遗留到辅料中夹带到清洗中心;术中器械清点不清而延长关腹时间;器械准备不全而延长了手术时间;术前未检查器械设备性能,造成使用时发生故障,贵重器械仪器使用不当而造成损坏。

1.2少见不良事件 使用高频电刀时因护士配合有误而造成电灼伤;病理标本管理不当或丢失;手术放置不当引起患者神经损伤;术中用药错误,药物浓度、剂量不准确,输错血;手术用物遗留体腔;接错患者,开错手术。

2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

2.1.1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手术室是集抢救、治疗、诊断于一体的场所,护士每天面对的是急诊、重症或是被麻醉而失去表达能力的患者,手术室中仪器、器械多,手术有关物品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易因忙乱而发生事故。因此必须健全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让护士在做每件工作时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每件仪器、设备的使用指定出工作流程、操作要点,并粘贴上墙,便于人员流动时,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流程,一丝不苟的进行各项操作,有条不紊地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护理。

2.1.2每个月召开安全讨论会,共同排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已发生的不良安全事件,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讨论,分析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改进措施,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

2.1.3加强学习培训 至少业务学习2次/月,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患者抢救、新仪器的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登记本,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底考核挂钩。

2.1.3排班时遵循优化组合、能级对应的原则 将业务水平、健康状况、年龄、学历不同的人员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护理人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结构达到最优化,提高护理安全及整体效率。

2.2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和技能培训

2.2.1加强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护士工作崇高而重要,必须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大的事故往往是因"小差错"而引起的。作为1名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修养,在工作中养成很好的责任意识,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2.2.2严格执行手术室各种制度及操作规程 各种制度和操作流程是患者手术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认真执行各项查对制度、安全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及各种技能、仪器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安全。

2.2.3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故,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2.4新业务、新技术的不断开展,新的医疗仪器设备的大量应用,导致了手术室护理人员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如不加强学习,往往会发生仪器操作不当,与手术医生配合不协调而影响手术的质量,因此要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各种新的医疗设备培训,达到人人熟练掌握,并能排除简单的故障,对新购进的医疗设备仪器,要求供应商对全科护理人员集中规范讲解,包括安装、 使用、注意事项、保养方法、小故障的应对等。对每一台仪器挂操作规程,定期对仪器进行维修、保养、登记,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转。

3讨论

手术室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手术室护理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作为1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务必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崇高的责任感,增强防范意识,保证护理安全,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筱军,张水红,陈静宜.手术室护理差错防范的探讨[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8,5(108):5418.

[2]薛焕芬,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05).

篇7

【关键词】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的颁布实施,依法管理应引起管理者的关注。护理工作面对“人”这一特殊的服务对象,一旦出现事故,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和弥补[2]。本文找出了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帮助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安全的应对能力。

1 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传统的护理习惯自我保护意识缺乏[3],护士为病人解决一个又一个的护理问题,但由于工作繁忙,忽略了记录或进行回忆式记录,发生纠纷时提不出真实的有利证据。有时甚至是护理管理者为了应付考核,要求护士重新抄写护理记录,以至于破坏了记录的原始性真实性。护理记录与医师记录不符。在目前的新形式下,病案与法律、法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医疗纠纷或医疗诉讼中常成为敏感而重要的证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观察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原始文字记载,它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在临床医疗、护理科研、教学、护理行政管理上均具有特殊价值。书写必须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并妥善保管。

1.2 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护理人员整体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不足,缺乏人文知识和社会学等知识,交流沟通能力差,整体素质与社会对护理专业的期望值差距较大。年轻护理人员缺乏临床经验,缺乏与护理相关知识的积累,缺乏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缺乏应对病人紧急复杂病情变化的能力。

1.3 护理队伍缺编,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无法完全满足病人的权利 护理人员的配置1978年由卫生部定编为病床与护士比为1.0∶0.4,医护比为1∶2。设编与国际标准相对偏低。即使按1978年卫生部的要求,目前抽查的医院均未达到[4],与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不成正比,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护理人力资源缺乏,加上工作负荷增大工作任务繁重,无法顾及患者情绪和心理反应,服务不到位,病人不满意。护士容易产生身心疲劳综合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行为变慢、工作质量下降,最终导致产生差错的概率增加,导致护理纠纷增加,一旦发生纠纷,护士很难举证自己无过错[5]。因此,合理配备护理人力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1.4 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到位,设备物资管理不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薄弱,管理监管不得力等影响护理安全的组织管理因素,这不仅是发生纠纷和事故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患者安全的最大威胁[6]。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思想教育薄弱,安全意识不强,未把安全教育纳入护理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②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监督检查不到位。③业务技术训练抓的不紧,对新护士、进修及实习的护士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④管理不到位,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利。

2 培养护士护理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2.1 加强“三基”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培养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能力是护理工作依法管理的基础。只有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操作,熟练使用抢救仪器,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我院护理部采取了以下效果显著的措施:①严格见习护士的岗前培训及管理。凡参加护理工作护校毕业生,须完成护理部有关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的课程培训,并通过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的考核之后,方可上岗。②加强对见习护士的培养。要求各科室严格执行护理部制定的对见习护士的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转正。③强化在职护士的专业水平的训练。为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护理部除根据需要每年举办相关的继续护理学教育课程外,还加强了对临床护士的考核。护理部每年对全院护士进行护理专业理论考试,每月进行护理操作技能的抽样考核,同时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护士长护理管理的评价指标。

2.2 加强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 举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学习班,组织学习法律法规。请熟悉医疗法规的律师进行专题讲座,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护理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护理部严把新护士岗前培训关,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预案等作为必学必考必通过内容,还扩展学习了护理专业以外的安全管理知识,如紧急情况下安全通道的使用,消防设施监控等。在尊重和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懂得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开展学习并征集“护理安全警示”的活动,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护理教育,重点培训、考核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和诚信度,提高护士防范护理缺陷的意识和能力。

3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3.1 明确护理安全管理职责 在护理部的领导下,由专人负责具体护理安全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各种相关信息,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会议,分析护理现状及问题,不断找出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施护理质量监控,护士长负责及时收集本科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识别在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上报,采取措施。

3.2 制定安全管理规定 我院护理部在原有“护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相继补充和修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护理常规、操作规范、护士各班工作程序、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涉及安全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①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制度。②护理缺陷及不良事件登记及上报制度。③重要护理操作前后的告知程序。④各种护理质量关键过程流程(如患者交接流程等)。⑤临床各种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等。

3.3 不断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 将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及防范的措施组织讲课、考试和临床提问。制定了《护理安全用药规定》,如用药须严格二人备药核对制,制定了《护理记录书写规定》,规范护士观察的重点范围和记录的频次。提出专科护理观察的重点项目,保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病人临床护理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对确保病人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法律证据。贺彩芳记录因具有以下优点[7],希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推行:①记录实用性,能及时动态的反映病情变化。②简化护理病历书写。③符合法律要求,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④健全法律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3.4 我们采取的措施 ①本着“遵循法规,客观反映,便于记录”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护理病历书写标准样板。简化书写表格,节省记录时间,突出病历内涵又涵盖法规要求的目的。②成立护理病历指导小组,一是了解护士在临床实际书写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分层次举办病历书写方法学习班。三是随时解答、指导护士在书写病历方面的具体问题。四是参与护理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工作。③完善书写质量的考评标准,记录完整、真实、客观、及时和书写规范,体现专科特点等内容。④实施书写质量全程监控。一级护士自查。二级护士长检查。三级护理部抽查。

3.5 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应用与管理 一是制定各专科仪器操作程序卡并挂于仪器旁。定期检查仪器性能。二是实行科室护理物品质量问题报告制度。如对医院采购的一次性输液器或注射器等物品在使用前注意质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对病人及操作人员构成潜在危险,检查物品有无商标、厂址、合格证书等,发现问题,立即报告。

3.6 科学管理 我院护理部于2006年成立了由护理部质控组和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各类临床不良事件(包括差错、投诉、意外伤害、突发事件、药物不良反应等)。本着“重原因、轻结果;重系统、轻个人”的原则,找出事件发生原因,并制定策略,目标是通过改善系统管理来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4 讨论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不断完善各种工作制度,以及技术质量的改进,使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住院病人满意率达到98%,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到0.5%。

护理安全是一项长期的持续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安全管理机制,有效的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真正为病人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 王华芬,沈晓知.护生法律知识调查与培养对象.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4-75

3 占建华.从举证倒置谈护士的自律行为.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0-351

4 许苹,谭晓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其研究现状.中国卫生经济,2001,20(7):55-56

5 张优琴,章亚娟,黄琼英,等.“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13-114

篇8

护理管理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是干部病房,主要收治的是老年人,他们生理机能退化,总体生理功能下降,加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多、病程长、病情重、用药复杂等特点,使得影响老年患者安全的危险因素大大增加,成为老年患者疾病康复的极大障碍。总结分析导致老年患者安全问题的各类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安全管理措施,从而更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各类意外发生,降低疾病的潜在风险,能更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效能。1、 导致老年患者安全问题的因素1.1 生理性因素 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技能退行性变化,往往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平衡能力下降,使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文献报道每年约30%的老年人跌倒一次或多次,而跌倒的概率随年龄递增,80 岁以上跌倒的年发生率高达50%。(1)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喉腔粘膜萎缩、变薄、感觉进退,咽缩肌活动作用减弱,咳嗽反射与喉反射减弱二导致误吸、易噎、易呛,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2)研究显示高龄活动无耐力占老年人跌比例最高。(3)餐后收缩压显著下降,是老年人常见现象。跌倒与餐后血压下降有关,是高龄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原因。1.2 病理性因素 (1)患脑血管病后的老年人,肢体活动障碍,协调性欠缺,易发生意外损伤。(2)老年痴呆者由于自理能力丧失,易导致日常活动中的意外损伤。(3)疾病对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排泄、生物转化均有一定影响,加上药物的副作用等会诱发跌倒。1.3 心理性因素 焦虑症、抑郁症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现今社会常见的空巢现象,离退休综合症、高楼住宅综合征,使得老年人与外界接触机会减少,导致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则可能出现自杀自伤等意外情况。1.4 药物性因素 老年人群是健康行为保健中的脆弱人群,调查研究显示:社区老年每天均服药者占半数以上,且平均一天同时服三种药者达18.74%。药源性问题正越来越成为影响老年人安全的重要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服药能力、独立生活能力评估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不能了解老人困难,在执行过程中未遵循服药到口原则,如替老人打开药物包装,备水、及时督促服药等。从而导致老年患者少服、多发、多服、错服、漏服药等现象发生。1.5 院内感染因素 (1)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呼吸道组织结构退行性变,呼吸道防御屏障功能衰退,易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2)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与院内感染呈显著的相依关系,住院时间越长,医院内感染几率越高。1.6 环境因素 病区环境因素常常是导致老年人发生跌倒、损伤的重要因素。如病房灯光昏暗或直射;地面不平或有障碍物,积水、地面太滑;家具多棱角;病床高度不适,无床档;座椅不稳,无扶手靠背等。1.7 技术性因素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高等原因,对患者安全构成的威胁,特别是各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与开发,使护理操作范围拓展,护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技术方面的风险加大,而影响老年患者安全。1.8 组织管理因素 (1)思想教育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2)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的督促检查不到位。(3)业务技能水平低,对新护士、进修及实习护士的业务培训及新业务、新技术开展等方面的训练未能及时跟上。(4)管理不力、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好管理者的职责,对工作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力。

2、 对策

2.1 认真做好安全评估 找出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风险防范,做好预见性护理。 建立不良事件风险评估制度。针对老年患者主演期间容易发生跌倒、走失、压疮、窒息等安全方面的问题,设立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根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评估的分值,对参照的安全隐患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

篇9

1.1窒息:喂养时不当,人工喂养的橡胶孔较大易呛奶.溢奶。食物及呕吐物误入气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伤害: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但无主动防范意识,易坠床,烫伤,触电,误服药物或将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误入气管等造成意外伤害。

1.3医院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见的感染有:

1.3.1皮肤感染;

1.3.2脐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1.4医务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

1.5护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识淡薄、疏忽大意,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工作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新护士及科室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抓的不紧。

二、护理对策

2.1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针对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调,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让每位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坚决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复使用,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雾化吸入,吸引器等装置,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对住院患儿每日专人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确保患儿无褥疮发生。

2.2强化病房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的暖箱,蓝光,电源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儿及儿童病床加床档,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危险地段有警示提醒。2.3因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有急诊的患儿及新生儿需要抢救,因此抢救物品及药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放置.定时清点,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外还要做到严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时的要求。

2.4儿科护士长应针对护士对专科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对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如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法、留置针静脉的穿刺法、新生儿ABC复苏术、更换尿布法、喂药法、脐部护理。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气管插管的护理等都应熟练掌握,加强儿科新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篇10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科学、及时、有效的控制[2]。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举证倒置”的出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与开展,以及卫生部颁发的《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近五年来,我院护理部注重护理安全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将方法及体会报导如下:

1 方法

1.1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控制网络。

1.1.1我院护理管理实行院长—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设立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委员会,下设:病房管理小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急救物品与技能管理小组、护理文件质量管理小组、护理服务品质管理小组。各质控小组按照《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有侧重点的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每季度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措施、跟踪落实。

1.1.2建立护理缺陷、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实行“重原因、轻结果”的原则。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缺陷汇总、分析、讨论,通过总结经验来共同分享,避免类似缺陷发生。

1.2注重护理管理者的培训,注重安全的管理,提升管理技能。

1.2.1我院带教老师、副护士长、护士长岗位均实行公开竞聘上岗制,充分发挥了人的潜能及提高工作积极性。2004年起每年组织中层干部(包括护士长)至新加坡参加为期一周的高级行政管理培训,回院后书写心得体会,把新的管理理念与大家分享。护理部积极安排护士长参加苏州市及江苏省的护士长岗位培训。

1.2.2患者安全的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危重患者使用腕带;神志不清患者、老年患者、婴幼儿、危重患者使用床栏防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措施的教育;提供安全的环境,如呼叫铃、合适的床位高度、足够的照明,浴室厕所加上防滑地垫,执行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做好健康教育,告之患者不做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引起晕厥等症状而发生危险。教会患者一旦发生不适症状,最好先不要活动,应按呼叫铃告知医护人员;防范与减少患者褥疮发生;认真实施有效的预防褥疮的具体措施,防范与减少护理并发症。执行褥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和程序。

1.2.3护士长在排班上实行弹性制排班,工作中严把重点人物(病人、护士)、重点时段(节假日有一日护士长负责)、重点环节(中夜班、交接班)的质量关,结合有效的时间管理,吸收新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技能。转贴于

1.3每年举办2-3次的全员性护理安全教育。由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医院法律顾问主讲,学习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我院或兄弟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通过活生生的案例发人深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来指导我们的护理工作。

1.4严抓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1.4.1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毕业生(2004年至2010年共66人)。

1.4.2培训要求:大专学历3年、本科学历2年(在每个培训阶段内,病、产、事假超过3个月,延长培训时间1年)。

1.4.3培训时间、阶段设置:

培训分三个阶段:(具体时间安排)

通过对年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使她们的护理技能在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为护士队伍培养后备人才提供了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年轻护士的发展和成长,推动了护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1.5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护理常规,规范操作流程。

护理部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考核的年计划,月重点,由护士长负责培训,科护士长抽查考核。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细化操作流程,使护士新手能更快适应护理工作。

1.6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护理部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公开奖惩考核内容。每月对各护理单元的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奖罚分明。

2 存在问题

2.1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我院临床床护之比达不到规定的1:0.4,护士超负荷工作,使护理质量下降,表现为沟通不到位,观察不全面,简化工作流程等。

2.2目前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偏低,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多数年资较低,学历不高,缺乏自我提高的能力和继续教育的机会。由于护理人员素质不高,护理业务知识欠缺,护理经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能预见和发现问题。

3 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方法,实行护理安全管理以来,我院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态度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3],每月开展的“出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6.24%上升至2010年的99.3%,每二月开展的“住院病人满意度服务调查”由2007年的95.31%上升至2010年的99.5%。护理缺陷积极上报,护理缺陷及护理服务投诉较前明显减少,护理部质控小组进行的护理质量考评充分显示综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只有注重护理安全管理,才能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阎成美,翁庐英,李 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篇11

作者单位:133000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对他人的身体发生医疗侵权行为所负的法律和经济赔偿责任的风险[1]。据统计在471件护理不良事件中145件确定为护理风险,其中给药错误57例占护理风险中39.31%[2]。了解分析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因素,对有效控制和降低风险,达到患者护理安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我科实施给要风险安全控制后实现了安全给药800 d。现将临床给药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汇报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护理人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擅自改变医嘱: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多表现为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擅自使用毒麻限制药。

1.2 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有限 护士对药品知识不了解。对配伍禁忌掌握不够,对新药药理知识不熟悉,不能正确应用药物。

护士药物知识的更新与临床不同步。目前临床使用的药物种类繁多,同一种药物有进口、国产之分,同一药品出产厂家不同商品名不同,同一种药还有多种剂型,导致护士对新药的规格、剂量和应用不能完全掌握[3]。

1.3 风险性高的药物缺乏临床风险预见

高危药物:胰岛素、氯化钾、青霉素、化疗药、高浓度电解质。

限速静点药物:硝酸甘油、硝普钠、多巴胺静点速度控制不严格。

化疗药:渗出坏死、副作用宣教不到位,处理不及时。

1.4 护理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特殊时段的医嘱处理不规范 如节假日期间。

药物混放 外用与内服、静脉与冲洗、化学消毒剂。

护士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不执行三查七对。由此造成打错针、发错药、输错液。交接班不清,遗忘医嘱,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缺乏风险防范组织及应急预案,不能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1.5 客观风险,社会因素

护理人员人力资源不足,工作忙,增加了风险。护士超负荷工作,体力、精力透支。

目前临床用药量大,品种繁多,名称近似易形成视觉错误造成调剂差错。易混剂型,易混用法,易混外观,易混包装等也大量存在。

1.6 安全意识提高,健康期望值增加。随机调查用药人群112人其中76人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7.9%。但是遵守说明书用药的人群为57人占50.8%。

2 护理对策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2.1.1 风险治理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监察护理风险,定时召开风险治理会,对用药过程中的护理风险进行监控,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整改评价。

2.1.2 鼓励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

2.1.3 对高危药物、高危人群发生给药风险制定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

2.2 加强护士风险防范意识 在健全护理相关制度的同时,我科从提高法律意识入手,全面培训护士并考试,组织召开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其充分熟悉法律法规与护理风险息息相关。

开展护理风险讨论会,提高护士识别和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在临床给药护理工作中注意对医嘱进行常规核查。重点核查 高危品种、高危人群、重要药物相互作用、重复用药以及皮试品种管理。坚持实行五正确原则 正确的时间 正确的剂量 正确的药物 正确的给药途径 正确的患者[4]。

2.3 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制定药物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将药品说明书分类整理成册,方便护士查阅。

2.4 特殊时段的给药管理 午休、节假日坚持双人核对制。护士长排班遵循新老搭配,以优带新的原则。

临近考试或家庭特殊时段如子女升学、亲人病重等护士情绪不定时,尽量减少介入给药过程,在工作中强化监督管理。

2.5 加强细节警示管理 使用新药、药物剂型、规格变更、同一种药物出现不同名称或有其他易发生给药缺陷的风险均应向护士长汇报,同时在信息板及护士交办本上做好交班记录。

药品柜实行按类别分区管理 常备药品柜按类别划分区域管理;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期检查药品质量、标识、有效期。处置台实行静点区、非静点区管理,如膀胱冲洗应摆放在非静点区并挂有醒目标志。对于临床易混的药物列出区别表进行学习并公示。化疗药、氯化钾针剂等药单独存放并有红色警示标志。

2.6 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让护士们精力充沛,全心投入工作。

2.7 对患者进行给药的告知及健康教育。告知给药时间、剂量、途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禁忌事项等。

3 体会

通过不断识别护理工作中现存的和潜在的给药风险,健全护理风险治理机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及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护理差错、护理投诉、纠纷显著减少。

护理风险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作,需不断培训护士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健全护理治理机制,有效地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工作,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参 考 文 献

[1] 王淳德,郑思炳,王渠江.医疗风险管理浅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81(7):405406.

篇12

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出现,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刻不容缓,尤其像普外科这样的手术科室更应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为了尽可能减少护理差错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我科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影响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有责任心不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工作存在随意性,如:术后患者的管道连接不仔细、出现管道脱开或堵塞未及时处理等等。

1 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及体会

1.1 树立护理安全意识 组织学习及解读"2007年患者安全目标"、各项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时通报其他医院有关安全的信息,组织医疗、护理纠纷的个案分析会等,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做到"有章可"。

1.2 全员参与,营造安全氛围 把安全护理做为每周二护士例会常规主题之一,每月制定重点监测内容并跟踪存在问题,及时提醒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整改措施,鼓励大家坦率交流,进行自我工作评价,分享成功的经验和失误,主动报告不良事件隐患及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补台"把差错隐患消灭在萌芽中的护士给予奖励,建立"纠错补漏本""护士安全自我评价表"与经济评先挂钩,充分调动大家"安全患者,安全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签约保证患者安全协议书,达成共识。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发现体制上的缺陷和漏洞,制定和施行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标准和规范,而不在于谴责个人或追究当事人的过失和责任[2]。护士一改过去怕处罚而隐瞒最终酿成大错的恶性循环,护士长把握好发现及出现问题是更快、更好落实制度和规范的契机,是完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及改进操作流程的好机会。

1.3严格落实"三基三严"培训计划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制定落实本科的培训计划,把安全纳入操作规程中,如患者病情的评估及告知,查对制度,确认程序,观察病情,消毒隔离等,既保证了效果评价,又保证了重在实际操作的安全、有效、人性、规范。三基及专科理论扎实体现在护理及对病情的潜在危险评估及采取的措上施,并表现在文件书写上。急救培训成功在抢救患者中表现的应急能力,核心制度的执行有效,更表现在平时的工作点滴中。每月进行综合评价,针对每个人的薄弱环节修定培训计划。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2.1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不准单独使用患者病房号、床号代替患者姓名,做到在实施任何操作或有创治疗活动前,护士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认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如在标本采集、各种注射,发放药物或输血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先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名字后再次核对,或者至少同时使用2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如姓名、床号等,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

2.2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的制度,作为操作前、用药前、手术前、输血前等诊疗活动时辨别患者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老年患者走失后的补救措施之一。(尤其对手术、麻醉、昏迷、新生儿、老年等重点人群的使用)

严格执行病房手术安全核查, 提高患者的手术安全。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执行"手术部位识别标志制度"。病房护士对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如腕带),以便核查。同时要做好皮肤术野准备,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术前备血情况,以核查准备齐全,以便与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核对。手术患者返回病房后,要与手术室工作人员做好交接,建立交接本,进一步核实患者的手术情况,如:麻醉、术后的管道情况及某些特殊用药等情况,做以登记、交接并签字,顺利完成交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建立和完善特殊情况下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在诊疗活动中医护人员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做到正确执行医嘱,一般不使用口头或电话通知的医嘱。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要复述一遍,医生确认后再执行,在执行时实施重新检查,以确保安全执行。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要交接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护理记录情况,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及各种处置完成情况,对尚未完成的应向接班者交待清楚。交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做好床头交接,重点交接危重患者、手术患者,包括该患者的用药、管道、出入量、监测值等。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隔离制度,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医护人员在任何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手术后的废物应当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分类放置,统一销毁。每周监测手卫生。

创造舒适安全的病区环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告知患者用氧、用电、用水的安全意识。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烫伤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对住院的儿童、老年、行动不便和残疾患者,用语言提醒、搀扶、请人帮助或警示标识等办法防止患者跌倒的发生。在易发生跌倒的地方(如卫生间、电梯)设置警示标志。走廊、卫生间有扶手等必要的设施。保洁中、保洁后潮湿的地面有防滑及警示标志等措施。在病房对儿童、昏迷、老年、行动不便者加用床档,以防坠件的发生。要用热水带保温时必须注意水温,并加外套,以防烫伤。

防范和减少患者压疮的发生。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认真实施有效的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操作培训,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经常组织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选送骨干外出学习、培训、进修。

总之,通过以上多方面的环节把关,把护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差错事故减少至最低限度,防范意外,创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护理环境,确保了患者生命安全。

篇13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使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在进行就医时的护理质量。患者的不安全事件统称为护理不良事件。是指由于技术、服务、管理方面的失误所出现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不希望发生的事件。零缺陷是护理安全的理想追求。患者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医院质量管理主要关注的焦点。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医疗的基本原则,更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安全管理范畴包括人、物、信息的安全管理,以及护理过程的安全管理。本篇文章着重探讨如何提升患者的安全管理情况,对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护理,促进护患之间的和谐发展。

1护理质量的核心内容

对于护理质量而言,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安全教育内容,如何提升护理质量,也就是说如何提升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目前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教育会议。通过从思想和认识上对护士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保证护士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安全教育的深刻内涵,促进护士树立一种安全和质量并重的观点,保证不断提升自我对安全的认识,有效进行护理安全的措施,保证爱岗敬业,对患者进行热情的服务,帮助患者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尽量解决患者的医疗难题;②保证遵守护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工作,针对制度安排工作,切实实行责任到人的制度,组织全员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法规以及事故树立办法等文件的学习工作,开展一些安全讲座,针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保护护理人员的安全;③加大安全管理程度。对于护理安全而言,保证其基础的内容就是安全管理内容,一旦工作质量不够,没有较为严格的护理质量监管,很容易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懈怠,积极性差。当护理人员的管理落实到个人时,能够保证其岗位的责任,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合理的分工,稳定有序的工作,能够做到忙而不乱,维持和谐的工作关系。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下面,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着重的描述。

1.1安全管理内容 做好护理安全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责任;面对患者的安全,我认为病区护理安全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在护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②患者的安全管理;③护士自身安全管理。根据以上三点,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1.1管理者 作为管理者,改变过去的管理理念,从流程与系统层面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运用PDCA的管理理念来分析和处理事件。从人、环境、仪器设备、管理体系四个方面来分析看待安全问题。鼓励护士发现问题,并向其他人发出警示,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文化氛围,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加强对护理工作各个环节的护理质量进行监管,设立相关质量监督小组,定期对医院各个科室的护理情况进行调查,及时纠正护理人员的违规操作和护理缺陷,对护理制度进行完善,加强护理监管力度,类似的错误在今后的工作中杜绝再次发生,一旦发生严惩不贷。护理质量落实到个人。

1.1.2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加强人员培训 护士的配置和合理的排班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对每班工作强度和难度、护理工作量等因素,合理安排人员数量。我院根据内、外科、中医、蒙医科的护理工作特点,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人事科针对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随时储备护理人员的详细信息,及时增减护士。采取弹性排班,对忙的科室每班配置两名主班护士,以及护理班、责任班、治疗班。随时加强人力,并合理搭配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确保工作安全完成。对于新入院患者进行及时的介绍,保证患者的积极配合,由于新入院的患者会导致内心对疾病的恐惧,导致行为发生异常,这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耐心细致的对患者进行讲解,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绪,有效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1.1.3不断更新护理知识,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操作培训 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的培训,通过电教讲座,加深认识,建立安全意识的培养。护理人员具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技术能力是工作的基础。加强专科护理常规考核,护士每日一问,技术操作考核,包括西医操作考核与中医拔罐、涂药的操作考核。并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讲座、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抢救器械仪器的应用及现场操作演练、复杂护理问题的讨论分析等,从而加强理论基础,精通技术操作,熟练抢救技术,这样才能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护理安全的发生。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考核,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有计划的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拥有较高的护理技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能够降低护理时发生的技术方面的缺陷,从而改善护理人员出现护理差错,尽量保证护理安全。通过核对各项操作器械,保证药物合理正确的使用,当药物处于有效期外,药品质量发生变化,配药出现禁忌时,需要立即进行纠正。

2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

2.1对于病区患者 对病区患者在院与否做到心中有数,对离院患者认真填写请假单,对不请假私自外出者及时通知医生及患者家属,保证知晓患者的去向。

2.2对整个病区患者病情 要观察细致,对高龄患者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我院为预防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制订了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的评估表,加强护士对患者跌倒、坠床知识的学习。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因子的评估,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并做了健教手册,和健康处方,下发给患者和家属,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知识,预防了跌倒、坠床的发生。对有心理疾病患者注意防止患者的自伤、自残行为。对急、危重患者重新制定了预防压疮记录单,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2.3对整个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注意病区各项设施及水、电、气的使用情况,有安全警示标示,并做好宣教工作。对患者反应的问题及时查看,与后勤部门联系及时维修。让患者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

3护士自身安全管理

3.1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加强十六项核心制度的学习、严格三查八对制度、做好药品及急救物品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了护士安全意识。

3.2自身学习 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及操作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对科室新开展的业务要及时学习掌握,新的仪器设备要熟练使用。有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观察病情时能够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问题,防患于未然。

3.3合理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开始,学习沟通技巧,能与患者有效沟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