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11:09: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瘫痪病人康复护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瘫痪病人康复护理

篇1

脊髓损伤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疾病。近年来我们采用功能康复护理的方法帮助病人进行脊髓损伤手术后的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全部为2007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收住的脑卒中患者,男l9例,女7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岁。其中完全瘫痪病人10例,不完全瘫痪病人16例。

1.2常规治疗 本组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采用按摩、被动肢体功能活动练习、病人日常生活护理指导、心理辅导,支具辅助、功能性电刺激(FES)等方法,待病人有部分肢体功能恢复则鼓励病人进行积极的主动肢体功能练习。

2 结果

本组病人均获得随访,最长者3年,最短者1年,平均2年。其中10例完全性瘫痪病人经康复护理治疗后均建立了自主膀胱。26例病人下肢痉挛均得到缓解。26例病人中16例不完全瘫痪病人均能站立扶拐或手杖行走;10例完全瘫痪病人均可站立,其中5例病人可以在支架和双拐帮助下短距离行走,其中2例病人可独立坐轮椅。

3 一般护理

(1)嘱咐患者戒烟酒,防止呼吸道感染,自觉控制饮水量,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2)间歇导尿前30分钟可采取适当刺激,试行自己排尿,逐渐去掉集尿器。(3)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适当按摩患者腹部,以刺激膀胱的收缩。(4)严格测定残余尿量,残余尿量在300ml~500ml之间,每天导尿4次,300ml以下每天导尿2次,100ml以下每天导尿1次,50ml以下停止时间歇导尿。绝对禁止膀胱过度充盈,每次导尿不能超过500ml,否则要留置尿管。(5)保持会清洁,便器定时消毒。(6)注意观查尿量及颜色的变化,在开始阶段,每周查尿常规、细菌培养、细菌计数1次,以后延至2—4周1次。如尿液异常及时留取标本送检和报告医生。

4 膀胱训练

(1)压力性尿失禁病人可在不收缩下肢、腹部、臀部肌肉的情况下,自主收缩耻骨、尾骨周围的肌肉,每次收缩维持在10秒钟左右,重复做10次,每天做3次,可减少漏尿的发生。(2)急迫性尿失禁病人,训练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如餐前30分钟,晨起或睡觉前鼓励患者入厕排尿,夜间排尿2次。这种训练同样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能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排尿习惯。(3) 屏气法:患者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腹部放松训练患者的腹肌,从而增加膀胱及骨盆底部的压力,促进尿液排泄。这种训练方法适用于尿潴留导致的充盈性尿失禁。(4) 激发技术:定时对患者的排尿进行不同的刺激,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如轻敲耻骨上区等辅助措施。(5) 手压法:即双手拇指置于髂嵴处。

5 康复护理

5.1由于截瘫病人的特殊性要进行病人的心理辅导,对病人进行鼓励,进行心理辅导使病人重新面对生活,树立信心,坚持锻炼,配合康复治疗争取取得最好的疗效。

5.2术后早期对病人的护理主要是指导并协助家属每日为患者做日常生活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定时翻身等,防止术后出现褥疮、肺炎、泌尿系感染、高热或低温等并发症,为病人后期的康复护理奠定基础。

5.3随着病人手术后的恢复逐步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其主要的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功能需要锻炼,力量同耐力同时锻炼。其主要内容包括:(1)卧床练习;(2)坐位练习;(3)站立练习。还包括从床上移位坐入轮椅等。进行练习的顺序是先卧床练习,然后坐位练习,然后站立位练习。

5.4在练习过程中对病人进行辅助的护理治疗指导是必须的。早期病人卧床可以采用按摩和被动肢体活动的方式。但要求手法要轻柔,不要撕裂软组织。被动肢体功能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以每次达到关节的完全活动范围为度。对于痉挛性瘫痪的病人的按摩和被动活动要特别慎重,如果肢体处于屈曲或伸直挛缩可以进行相反方向的被动练习。

5.5由于脊髓损伤的病人下肢的感觉较差或者消失,不适于进行热疗方式的理疗。往往应用后造成肢体皮肤的损伤,加上神经营养的缺乏常导致损伤处经久不愈,甚至产生感染威胁病人的生命。

篇2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189-02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率、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康复对脑卒中病人尤其重要,及早与正确方法的康复治疗不但可以促进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而且可以防治废用综合症,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5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材料

58例瘫痪病人中48 例为脑梗塞引起的偏瘫;10例为脑出血引起的偏瘫。男性39 例、女性19 例。年龄在47~79 岁,平均年龄63岁。

2 康复护理措施

2.1 心理支持 脑卒中患者由于脑实质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影响,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因此,要给予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使患者坚强地面对疾病,这对疾病的康复尤为重要。

2.2 肢体康复护理

2.2.1 放置和转移 正确的放置可预防和缓解痉挛,转移对改变全身血液循环,预防病发症等具有重要意义。偏瘫病人多采用健侧卧位和患侧卧位,配合仰卧位,每2小时翻身一次,健侧卧位有利于对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作用,同时还方便对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患侧位可以增加患侧感觉输入,牵拉整个偏瘫侧肢体,有助防痉挛,健手在上面可以自由活动。偏瘫病人多能自行取患侧卧位,容易造成长时间压迫患侧部位皮肤发生褥疮,故应多协助取健侧卧位,另外防止垂足,用沙袋等物品固定,防止下垂和内翻。

2.2.2 床上活动 床上活动分为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 被动活动的目的是抗痉挛,防止肢体僵硬、变形,特别是肌张力高的病人要进行被动肢体活动,多进行肩外展、外旋,肘外展,前臂旋后,腕背伸,指伸展,以及伸髋、屈膝、足背伸等运动。同时,可进行瘫痪肢体肌肉按摩、轻拍肢体的方法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增加肌肉营养,促进康复。主动活动可以增加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容量,有利于增加肌力和改善智力,是预防和消除废用综合症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动形式主要有:①自动翻身侧卧;②健侧手带动患上肢运动;③床上桥式活动[1]。

2.2.3 物理治疗 运用低频脉冲和针灸治疗,对人体产生治疗效果[2]。低频脉冲治疗可于床上自主运动开始即可进行,每天1 次,每次30 分钟,通过刺激促进肌力的恢复。针灸治疗显示,针刺具有舒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能使气血通畅,脑组织灌注量增加,提高局部肢体细胞组织的营养,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2.2.4 基础护理 脑卒中急性期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措施是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补充充足营养,给予易消化、易吞咽、富于营养的流质、半流、软食,必要时考虑肠道内营养和肠道外营养,补充充足的水分,防止便秘。

2.3 膀胱的护理 增强膀胱自主功能训练的建立,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在部分瘫痪病人中,排尿功能异常,经常采用留置导尿管来解决排尿问题,长期留置导尿管增加患者尿路感染机会,对病人进行自主膀胱功能的训练[3],首先我们将导尿管进行定时开放,一般3~4 h 开放1 次,观察膀胱充盈情况,防止膀胱胀满,1~2 个月后可改用间歇导尿,每日或隔日1 次。在两次导尿之间鼓励病人自行排尿,排尿困难可用膀胱区手法按摩,叩击耻骨上区,拍大腿等。当病人残余尿液超过100 ml 或尿液浑浊时,要进行膀胱冲洗。训练6 个月后病人可在1~2 个月冲洗1 次膀胱,甚至更长时间。

2.4 气管切开的护理 行气管切开,在护理过程中防止肺部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每日用75 %酒精在插管处由里向外,从底向上彻底消毒。经常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更换敷料,气温高时每日更换2 次。细菌产生抗药性时切口处往往有一种难闻的恶臭,我们用4 ‰的醋酸溶液,更换敷在切口上纱布效果极佳。气管切口处往往有一些肉芽组织,在消毒时易引起出血。用干棉球沾庆大霉素压迫止血,防止感染。为防止气管套管的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应2 h 气囊放气1 次。由于病人没有自主呼吸的功能,放气时病人非常痛苦,病人往往拒绝放气,有时每日只能放1~2 次气。当肺部感染加重时,除大量运用抗菌素外,还应增加放气次数,既有利于痰的排出,还能减轻肺感染机率。为了防止痰液粘稠,每日4~6 次给予生理盐水100 ml + 糜蛋白酶1 支+ 庆大霉素8 万U 混合液,用1ml由气管套管内滴入。

3 褥疮预防

3.1 减轻褥疮的护理措施:改变减轻垂直压,每2 h 翻身1 次,给予气垫床,鼓励病人借助双杠锻炼站立,以利全身血液的循环。减少摩擦力保持床整、无皱折、碎屑,翻身时抬起身体,避免推、拉、拖等动作[4]。降低及避免剪切力,经常保持床的水平位置,减少半卧位的时间,有红肿现象时,采用酒精按摩、擦干,保持皮肤清洁干爽。对护理不当已形成褥疮的病人,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治疗措施。对其疮面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引流及敏感抗生素局部换药。

4 讨论

脑卒中病人的瘫痪是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抑制释放阶段,它们产生的都是原始的、低级的属于病态模式。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才是加强肌力训练。通过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措施,达到预防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整心理状态,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充分发挥残余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燕铁斌, 窦祖林, 主编.实用瘫痪康复.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及肢体功能障碍。

1.2方法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患病48 h后可采取抗痉挛,一旦病人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可进行肢体被动和自助被动活动。康复护理原则:①实施康复护理前,必须向患者家属交代护理注意事项,增强认识,减少或杜绝病人家属的误解。②按照瘫痪病人的恢复顺序,先躯干后肩胛带,先下肢后上肢,先近端后远端进行。被动运动和自助被动运动交替进行。

1.3康复护理措施

1.3.1翻身通过仰卧位、侧卧位不断交换,可使肢体的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一般2 h变换1次。

1.3.2保持抗痉挛仰卧位时头枕在枕头上,不要过伸、过屈和侧屈,患肩稍垫起,防止肩后缩,患侧上肢伸开稍外展。前臂后旋,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防止后缩,患腿外侧垫一枕头,防止股外旋。

1.3.3健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不让向后扭转,躯干呈垂直状,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肘和腕伸展,上肢置于前胸,患侧髋、膝屈曲置于前面似踏出一步远的枕头上,足不悬空。

1.3.4患侧卧位头部用枕头支撑,躯干稍后仰,后方垫一枕头,避免患者肩受压在体下。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肩屈曲90°~130°,患肘伸展,前臂后旋,手自然呈背屈位。患髋伸展,膝轻度屈曲。健侧上肢置于体上或稍后,健侧腿屈曲于前面的枕头上。

1.3.5肢体被动运动①由护士摆放肢置,进行运动训练。先从健侧开始,参照健侧的活动范围及幅度再做患侧肢体运动,并依照瘫痪自然恢复的顺序进行。开始活动量要小,在不引起异常反应和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可逐渐增加活动量。②肢体自助被动运动。上肢运动: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带动患侧的活动,先上举3次,再向左右旋及外展各3次,可与被动运动交替进行。下肢夹腿运动:双腿屈曲,足踏床面先把两膝分开呈外旋位,然后让患者主动伸屈健腿数次,缓慢诱导患肢伸展,嘱病人不要过于用力下蹬,以免出现内收内旋。③床上翻身。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同时可伸向侧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位至侧卧位然后呈仰卧位,在以同法翻向另一侧,每侧进行3次,注意翻身时头一定先转向该侧。

2结果

肢体功能评定是根据偏瘫分级法判定。显效:提高2级以上;有效:提高1级;无效:级别无变化。本组50例病人中,显效13例,占26%;有效18例,占36%;无效19例,占38%。

3讨论

脑卒中多数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其功能改善取决于运动功能恢复。早期的运动功能与远期的生活能力密切相关,两者属不同障碍层次,不能相互取代,前者恢复级别越高,后者改善程度越明显[2]。康复护理注意事项:康复护理开展的时间越早越好,应在保障头颅不受震动的基础上,以翻身拍背被动运动瘫肢及正确摆放瘫肢为主;无康复科且康复须早期进行时,康复主要由家属或陪护完成,必须重视对其进行康复知识、技巧方法的指导和培训;注意动作完成的质量,特别重视正常步态训练,提高步行质量,而不是单独注意肌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格林巴利综合症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急性免疫性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对称性四肢驰缓性瘫痪,伴有感觉障碍,严重者可发生颅神经损害,延髓受累,呼吸肌瘫痪等,对小儿危害极大。呼吸肌麻痹是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主要危险,抢救呼吸肌麻痹是治疗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关键,可采取机械通气保持呼吸通畅。积极有效的护理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死亡率的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来对18例重症患儿的护理,认为护理工作对提高重症格林巴利综合症的治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临床护理心得分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7年1月—2009年7月,我科共收治18例重症格林巴利综合症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4~12岁。16例康复出院,2例死亡。

2 护理心得

2.1 一般护理: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整洁松软。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应给予高脂肪、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有吞咽困难要给予少量多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吞咽者要鼻饲饮食,并每周更换胃管。

2.2 气管切开后护理:

2.2.1 

为了减轻气管下端压迫,损伤气管内壁,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气管切开术病人应取半卧位,颈下略垫高,使颈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宜变动过多。头、颈及上身应保持在同一直线,翻身或改变时应同时转动,避免套管活动造成刺激或套管脱落发生呼吸困难。患者如有可能自行拔除套管者,应设法固定其上肢,以免发生意外。

2.2.2 气管套管的护理 

2.2.2.1 固定要松紧适宜,固定过松容易脱管,过紧则影响呼吸并损伤病人的皮肤。

2.2.2.2 套管内壁应每日至少早晚清洗煮沸消毒一次,管口上覆盖两层用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浸湿过的纱布,以保证吸入的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并防止灰尘或异物进入气管内,纱布应定期更换。

2.2.2.3 套管下的纱布每日更换两次或根据情况随时更换,更换纱布时可用3%双氧水和75%酒精擦洗创面和周围皮肤,同时应注意检查纱布上分泌物的颜色和创面的清洁程度,以判断感染的情况。

2.2.3 保持呼吸道有效湿化

正常情况下,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和过滤功能,气管切开后失去这种天然功能,如不进行气道湿化,气道粘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痰粘稠结块,产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每2~6h行超声雾化吸入一次,保持呼吸道湿润,以利于分泌物的排除。其次间歇气管内直接滴入湿化液,每隔15~30min一次,每次1~2ml。

最后套管口外敷两层湿纱布,起湿化过滤空气的作用。

2.2.4 吸痰:吸痰是保持吸道通畅的首要措施。吸痰不应作为常规操作, 当患者有气通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指征抽吸, 过多的抽吸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分泌物增加, 加重低氧血症,增加感染因素及粘膜损伤形成血痂痰。吸痰方法:

2.2.4.1 通过气管滴药或雾化吸入将药物吸入支气管及肺内,起到溶解、稀释干燥痰液及杀菌作用,使粘痰变稀易于咯出。

2.2.4.2 吸入药物后协助病人翻身,叩击背部,使药物与粘痰充分接触后发挥药效。在翻身的同时注意各种导管以防脱开。拍背应自下向上,以边缘到中央,手成勺状以增加共振力量,使痰松动。

2.2.4.3 吸痰时吸管要插到气管或支气管处,边退边吸且左右旋转,时间不宜过长,每次吸痰不超过10~15秒,且需间隔2~3 分钟后再吸。

2.2.5 防止肺部感染: 

2.2.5.1 吸痰时每次应更换无菌新管, 凡在鼻腔、口腔吸引过的导管, 禁止插入气管内吸引。每次吸引操作前应洗手或戴无菌手套, 用具严格消毒,认真做好口腔护理,定期空气消毒。

2.2.5.2 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4次,最好选用1.5%碳酸氢钠溶液或生理盐水。

2.2.5.3 套管下的纱布每日更换两次或根据情况随时更换,更换纱布时可用3%双氧水和75%酒精擦洗创面和周围皮肤,同时应注意检查纱布上分泌物的颜色和创面的清洁程度,以判断感染的情况。

2.3 褥疮的预防和处理:重症患者四肢无力,绝大多数需长时间卧床,容易发生褥疮,所以要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勤换衣服床单,便后用温水擦洗干净,避免皮肤的不良刺激,每2h协助翻身1次,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褥疮发生,最好使用海绵垫或气垫床。对皮肤表皮有小水疱形成者,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注射器穿刺抽出,外用0.5%碘伏擦拭,注意保护创面,定时翻身、消毒,用烤灯照射保持创面干燥,同时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促进褥疮面愈合。

2.4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肢体瘫痪的康复宜早期进行。急性期保持各关节功能位置,预防关节畸形;每日给予肌肉按摩,白天每2h1次,每次20min,按摩主要部位是小腿、大腿及上臂的肌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急性期后开始患肢的被动运动,随着病情的好转,恰当的进行主动运动,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2.5 心理护理

本病起病急,患者从一个生活完全自理的健康人突然变成卧床不起、饮食起居全靠他人帮助的瘫痪病人,而且病人意识清醒,入院后患儿情绪多不稳定,容易紧张、哭闹、烦躁,再加上对医务人员、医疗和护理操作、住院环境的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这样对疾病的疗效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作为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工作,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护理人员还要善于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同情、关心患者,多给予解释、安慰性语言,向患者及家长说明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安心接受治疗、护理,保持愉快情绪能增进新陈代谢,促进疾病康复,悲观情绪则使身体器官功能处于抑制状态,抵抗力下降。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小儿重症格林巴利综合症病人的救治重在耐心、细致,根据孩子和疾病的特点对症处理。气管切开后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以上列举了我近3年多护理这类病人的一些心得,可供大家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参考。

参 考 文 献 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男43例,女37例;年龄50~68岁;卒中类型:出血性卒中36例,缺血性卒中44例;右侧偏瘫32例,左侧偏瘫48例,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的30分钟,最长的44小时,患者均意识清楚,表示接受此项护理活动。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中,男2l例,女21例,年龄50~66岁。康复护理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51一68岁。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患者增加循证护理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1.2.1 环境设置:为患者创造出舒适、优美、安全的病室环境。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室内物品摆放合理,配备安全设施,卫生间地面要防滑,墙上要有扶手,躁动患者可以加床档和约束设施,要保证病人的安全。

1.2.2 注意饮食与休息:患者由于卧床,肠道消化功能减弱,要给患者一些容易消化、促进消化的食物,供给足够的水分,必要时按医嘱给缓泻剂和开塞露等。高血压患者要低盐、低脂饮食,要戒烟戒酒等,提高患者和家属的自我保健意识。要注意合理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精力,不要过度透支体力。

1.2.3 防治并发症 加强基础护理,积极防治并发症。口腔护理可以预防口腔溃疡,翻身拍背可以预防肺内感染和褥疮的发生,脑卒中患者最早可在20小时内发生褥疮[3],护士要做到“五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记录翻身的次数与时间,同时对家属做好指导工作,将康复护理过程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1.2.4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多数患者都伴有抑郁、焦虑、孤独、悲哀、失望的心理,甚至有些错误的想法产生,认为自己以后都会一直这样下去,处在痛苦的折磨中,护士要及时消除患者的这些错误想法鼓励其振作起来,与疾病抗争。讲述康复治疗与护理的重要意义,讲述成功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2.5 康复训练:保持良肢位,定时变换。各关节活动练习,从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坐位练习,可先摇起床头,逐步自己坐起。站立练习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发生,可由护士和家属搀扶,逐渐减少搀扶力度,由平地搀扶行走到自行行走逐渐到坡路和上下台阶和楼梯。锻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出现意外伤害,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渐增强自我效能。

1.2.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培养:包括洗脸、擦脸、饮水、进餐、刷牙、拿取物品、穿脱衣服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度锻炼,并贯穿到日常活动中,绝对避免患者能自行进食时患者和家属还代替其完成,能完成部分穿衣动作,却还要完全代替。可以从简单动作少次做起,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和难度,但不要造成患者过于劳累。明确告知患者要学会自我照顾,要从完全替代被动接受护理逐步过渡到自我护理。

2 效果评价

在入院时、护理干预后15天和25天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MBI)进行评定[4],分进食、如厕、修饰、洗澡、穿衣、转移、活动、上下楼梯、小便控制、大便控制10项,共100分,0-20分=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轻度功能缺陷,100分=ADL自理。60分为是否能独立的分界点,60分 3 结果

经过积极的护理干预后 2组患者ADL改善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经过积极治疗与护理后两组患者的MBI值均得到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MBI值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4 讨论

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脑卒中患者常伴发肢体功能障碍、偏瘫、言语障碍、抑郁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经济负担,导致患者产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他们接受事实之后,才能配合医生护士的治疗,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脑卒中的治疗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抢救成功率获得提高,病死率逐渐下降,但是却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功能障碍,因此,作为医务人员必须认识延长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MBI值都得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得到改善,但是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优于对照组,这充分说明循证护理措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2]。

2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篇7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本病好发于40一60岁中老年人,青少年少见。动脉瘤出血可形成较大血肿者,病情多急剧恶化,出现脑疝危象。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其中半数在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一旦诊断为脑动脉瘤,应采取手术治疗,以求根治,避免大出血危险。采用开颅直接处理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尚可采用动脉内栓塞治疗。现论述动脉瘤夹闭术后护理如下:

1、 脑外科护理常规:全麻后去枕平卧,头偏向健侧。病情稳定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吸尽分泌物,Q2H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有气管插管的患者注意定时开放气囊,注意气囊压力。

3 观察头部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头部置有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的变化。妥善固定引流管。

4 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避免一切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或咳嗽等;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并做好记录。观察患者肢体运动情况。

5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Q2H翻身拍背,按摩受压部位;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遵医嘱用药。

6 留置导尿管者应保持其通畅,做好尿道口消毒,患者病情允许及早拔除导尿管,防止并发症发生。

7 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甘露醇等脱水剂应用,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

8 做好安全护理:患者术后可出现头痛,躁动不安,意识模糊,应床栏防护,加强宣教防止坠床等意外。

9 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主动与病人交谈与观察,及时了解病人的心里状况,认真听取病人的诉说,为病人讲解疾病有关的知识,使病人感受到贴心的关怀和帮助。针对病人存在的心里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使患者和家属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10 健康指导:对于偏瘫的患者予良肢位摆放,良肢位是为防止瘫痪病人早期肢体痉挛、肌肉萎缩畸形而采取的功能,贯穿于瘫痪患者治疗的全过程,在发病初期尤为重要,是康复护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通过良肢位的摆放还有助于关节保护,防止足下垂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出现,利于皮肤清洁,利于生活护理,大小便护理,通风透气。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脑血管痉挛:术后予尼莫通2周,以防止TIA的发生。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避免钙导致脑血管平滑收缩,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因此,应用越早越好,并持续应用5-14天。为防止脑血管痉挛,在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时,应严格控制滴速,最好使用注射泵控制输入量,输液速度过快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造成脑梗死。术后24h内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短暂意识障碍等,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避免因脑缺血、缺氧而出现的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2术后再出血预防和护理,术后由于夹闭物的机械刺激及各种引起全身血压急剧升高的因素均可导致再出血的可能,故应绝对卧床休息,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给予镇痛,并使用轻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应用抗纤维蛋白让溶解剂等。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清新,限制探视,向患者及家属反复讲解再出血的诱因、危害及预防方法。观察患者有无突发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再出血征象,同时注意观察瞳孔,及时发现再出血早期征象,及时处理。13脑水肿:术后3-5天为高峰期。如患者头痛明显,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甘露醇速尿,必要时激素应用。术后注意复查CT.4防止感染:及时拔除导尿管:鼓励有效咳嗽咳痰,Q2H翻身拍背;做好口腔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5应激性溃疡:观察胃出血征象,及时予禁食、胃肠减压、应用制酸剂及胃黏膜保护剂。

出院指导:教育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剧烈运动及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遵医嘱服药,防止血压变化,定期接受随访,若有病情变化,立即到医院接受治疗。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期间在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导致卧床且合并坠积性肺炎的患者共168例。随机抽取8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坐位平衡训练,男性56例,女性33例,年龄为64-88岁,平均年龄72.81±6.76岁,平均住院15.56±1.90天。研究组患者给予抗生素抗炎、化痰药物化痰以及加强翻身排背的护理,同时给予坐位平衡训练,每日2次,每次5分钟;7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未给予坐位平衡训练,男性40例,女性39例,年龄为60-88岁,平均年龄69.76±7.65岁,平均住院17.0±2.65天。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抗炎治疗,每日每2小时翻身1次,同时配合拍背,并每日2次化痰药物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进行上述治疗的同时,每日坐位平衡训练2次,第一日坐位30°,上下午各5分钟,每隔两日增加10°,时间每隔2日增加5分钟,当患者能坐到20分钟时,可进行长坐位平衡训练。治疗师在患者身后帮助患者保持平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包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P

2.结果

2.1 坐位平衡训练组与非坐位平衡训练组基线资料比较

坐位平衡训练组与非坐位平衡训练组年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发热天数及住院天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坐位平衡训练组与非坐位平衡训练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3.讨论

坠积性肺炎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尤其以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多数患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临床症状易被原发病掩盖,因而易导致漏诊及延误诊断[1]。老年患者可H表现为原有病情加重或原有病恢复缓慢,精神萎糜,全身乏力;食欲减退,中低热或体温不升;胸闷气促、偶咳等不典型的表现。但这些症状不能完全以原发病来解释,对长期卧床而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怀疑坠积性肺炎,及时完善胸片检查,争取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2]。

对于急性脑梗死合坠积性肺炎的患者,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在痰液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之前即应联合足量使用抗生素,同时给予化痰药物治疗,并辅以协助翻身活动,鼓励深大呼吸,拍胸后背亦有利于痰液咳出[3]。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症状,但是坠积性肺炎患者病程较长,医疗花费较高,且预后并不理想,它的发生与严重程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实行坐位平衡训练,探讨此种辅助治疗手段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

通过统计学分析可知:坐位平衡训练组发热天数和住院天数均比非坐位平衡训练组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对于脑梗死急性期合并坠积性肺炎患者,当病情早期时辅以坐位平衡训练对于预后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