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养老现状

乡村养老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09 14:54: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乡村养老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乡村养老现状

篇1

关键词: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problem 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1-03

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空巢老人”的现象也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但是相应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设备和服务并未落实到位,而社区养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对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在萍乡市四个社区随机抽取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寻找出城市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先进养老模式,提出针对萍乡市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萍乡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1.1 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儿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1.2 萍乡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现状

据统计,萍乡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约2万人。未来15年,萍乡市老年人还将以年均2%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0.4万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全市现有69所公办福利机构、21所民办福利机构,国有企业联办福利机构2所,共收养服务对象8053人,床位9600张,现有的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1.3 萍乡市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由于萍乡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本次调查采访中,许多老人也提到自己身体健康,能够生活自理,现阶段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养老。而当提到社区养老服务时,老人们对于未来的养老趋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调查结果显示,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机构养老(养老院)并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由图1可看出大部分老年人不考虑住进养老院。其中考虑过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17.2%,而没考虑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82.8%。

而不选择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原因是在家比较方便、自由。其中不想离开想的因素占总体的8.1%,不方便和亲友团聚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在家方便自由的因素占总体的46.9%,费用太高负担不起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其他因素占总体的6.7%,见图2所示。

②希望社区养老服务多样化、人性化。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最想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居多。图3可以看出其中定期的拜访服务占总体的14.2%,洗衣打扫服务占总体的12.3%,送餐代购服务占总体的12.3%,医疗护理服务占总体的30.6%,定期的开展娱乐项目占总体的23.9%,其他服务占总体的6.7%。

③对服务商业化的接受程度有待改善提高。由图4看出老年人对于在家养老原因出钱享受的居多。其中不愿意出去享受此服务占总体的39%,而愿意出钱享受此服务的占总体的61%。

在服务项目本身可接受的价格的调查中显示,老年愿意拿出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的居多。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53人,20%-4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30人,40%-6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0人,60%以上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人,如图5所示。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2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责模糊,服务机构不健全,部门间缺乏统筹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区养老组织体系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很难按照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周全的服务计划和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这也成为限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自身效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经济来源不足,设施投入满足不了现有需求

根据国内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萍乡市作为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城市,经济和老年人收入更为落后,资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可供使用的设施已经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现在还未能够在萍乡市建立很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及机构。

2.3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目前,萍乡市很多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持怀疑态度,对养老服务人员不信任。另外,由于社区的职责机制还不够健全,承担了较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繁忙的行政工作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去,更不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在各方面的认识不到位现象,正阻碍着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2.4 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受薪的服务人员因为工资待遇低和社会地位的偏低,导致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服务质量差、服务水平低的现象,难以达成解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同时志愿者数量较少,志愿服务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热情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对于养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门培训却相当缺乏。

3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应协调与社区的关系,给社区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与决定权,为社区承担更多的职能,以便让社区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管理都转变为服务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对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直接提供,而是以组织协调为主,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政策并加以指导监督,为社区养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着政府在资源整合与获取中的重要作用。

3.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同时,也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对一些附加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3.3 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深深影响着群众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开展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起社会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关注。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社会风尚。其次,树立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尽量无偿开放,实现资源人人共享。最后,通过报纸、杂志、讲座等宣传方式,增加社会各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人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出一份贡献。

3.4 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培训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养护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退伍和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养体制。

4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顺应社会的要求,整合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是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提出的理念。相信只要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广大人民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掀起一场新养老运动,打造一个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温情社区,萍乡市人社区养老服务业将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6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13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为了切实解决好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2009年9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09年12月2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咸宁赤壁市等13个县(市、区)列入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范围,2010年武汉市江夏区等13个县(市、区)列入第二批试点范围,2011年武汉市蔡甸区等39个县(市、区)列入第三批试点范围。目前,65个试点县(市、区)共覆盖农业人口298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4%,其中,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口411万人,占全省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的72%。

一、人口老龄化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付水平现状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按照联合国人口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以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两种标准来定义。为了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领取养老金的年龄60岁相一致,本文以60岁作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但是受到数据资料的限制,也作65岁农村老年人口的起点。我国只有“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两个统计指标,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的全部常驻人口,乡村人口是指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因此用乡村人口代替农村人口。

湖北省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由表1、表2显示,湖北省2000年、2009年乡村老年人口比重高出城镇1.17、1.42个百分点;2000年乡村老年人口抚养高出城镇2.43、2.53个百分点。

篇3

资料与方法

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乡村医生发展历史、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湖北省某县的乡村医生为调研对象,该县在我国的农村卫生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该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革命老区,是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先驱县之一,其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比较健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某县为调研对象后,对三乡镇78名乡村医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纵观问卷的内容,主要分为四大维度: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工作情况等。发放调查问卷78份,有效问卷78份,回收率100%。

结 果

乡村医生的基本情况:①性别情况和年龄情况:被调查的78名乡村医生中男65名(83.3%),女13名(16.7%)。说明当地乡村医生以男性为主。年龄45岁及以上所占比重最大(53.9%),年龄在25岁以下2.6%。②接受教育和培训情况:乡村医生的最高学历主要集中在中专和初中水平,中专以上10人(12.9%),中专及中专以下68人(87.1%)。76.9%乡村医生的累计培训时间在2年以上,说明该县的培训情况基本到位。③从医年限和资格资质情况:大多数的乡村医生的从医年限都在10年及以上(85.9%)。78名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9名(11.5%),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69名(88.5%)。说明该县执业助理医师化水平低。

乡村医生的经济收入情况:该县乡村医生的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0 000元以下,其主要来源是卫生服务收入和农副收入,比例分别为71.1%和27.5%,政府补助仅占总收入总和0.2%。说明行医收入是目前乡村医生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由于该县乡村医生收入偏低,在乡村医生收入满意度自评中33.3%对自己收入不满意。

乡村医生的工作情况:①服务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乡村医生主要从事诊断治疗、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工作。且仅29.5%乡村医生从事孕产妇保健工作。②有利于乡村医生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的条件。安心工作条件中列前2位的是:发放养老退休金、改善工作条件,分别占93.6%、55.1%;业务培训和提供防保补助并列排在第3位(46.2%)。说明发放养老退休金是乡村医生最关注的事情。

讨 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湖北省某县乡村医生的现状不容乐观,所存在的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乡村医生的发展。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介绍如下,以进一步针对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乡村医生的工作条件差、风险大、待遇低。乡村医生处于医疗工作的最底层,工作条件很差,只有最基本的医疗设备,他们随时都可能面临急症,随时都可能发生医疗事故,所以他们的工作风险很大。然而待遇却很低,政府给予乡村医生的补助仅占其总收入总和的0.2%,没有退休金及养老保险。乡村医生的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卫生服务收入,而在卫生服务收入中很大部分来自于药品差价,诊疗服务基本上是免费服务的,收入来源稳定性差,这就加剧了将治疗疾病当作发财致富的手段,其后果是无形中增加了农民负担。

乡村医生的培训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被调查的乡村医生累计专业培训时间在2年以上(76.9%),然而还有67.9%的乡村医生认为专业技术需要提高,说明现行的培训机制还不能满足乡村医生的需求。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目前政府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是以短期卫校培训和乡镇卫生院培训为主,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以获得学历和考取行医资格,然而乡村医生所需要的是临床进修及临床培训,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政府组织培训的目的与乡村医生想要达到的目的之间的差距表明,现在实施的乡村医生教育,所采用的思路以强调供方居多,而对需方的要求体现不足[2]。

乡村医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执业助理医师化水平低。这种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更不能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的需求[3]。

乡村医生性别比例失调。当地缺乏女乡村医生,仅占调查总数的16.7%。缺乏女村医的原因可能是:①农村的服务半径较大;②乡村医生负担较重,需要具有全科医生的能力;③工作条件较差,各种设备还不齐全。加之女乡村医生体力不足,望而却步。缺乏女乡村医生不利于孕产妇保健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常见妇科疾病的普查和诊治开展,不利于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的开展,给农村女性看病就医带来不便。

乡村医生年龄偏高。从调查结果可知乡村医生的年龄在45岁及以上的47.5%,

政策建议:①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乡村医生待遇。②建立健全乡村医生的退休养老制度。由于乡村医生的职业特殊,高龄离岗现象非常普遍。建立乡村医生退休养老制度,使之能安心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有助于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③以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完善培训规划。应该在落实乡村医生培训的经费的前提下,对不同年龄段的乡村医生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佳。对于较高年龄的乡村医生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他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掌握的新技术却相对不足,所以应该以新理论、新知识和适宜的新技术、新方法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对中等年龄段的乡村医生培训应该将理论培训和临床培训相结合。而年轻的乡村医生因其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所以应该以临床培训为主[2]。④鼓励乡村医生获得高层次的学历,加快在岗乡村医生的执业助理化进程。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并严格人员准入制度有效控制无学历人员上岗,为群众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积极鼓励具备正规中专及以上医学学历的乡村医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考试,对于年龄>45周岁,工作满20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者,经过考核可免试转为执业助理医师。⑤鼓励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加入到乡村医生的队伍。这样既解决了一大批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乡村医生的后继力量解决了断层问题。还要优先吸收有从业资格证书的女医生到村卫生室工作,改变乡村医生的性别比例以达到初级卫生保健的标准,促进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康社会 农村养老模式 农村养老方式 农村养老保障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浙江省不仅进入厂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位,由于浙江的社会经济较发达、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速度上升迅速,浙江乡村衡量老年型人口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城市地区‘可见,浙江乡村的老龄化程度比城市地区严重,面临的挑战比城市地区更大(见下表)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浙江作为全国第一个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省份,更应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先行一步。

一、浙江省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有了拓展:一是集中在敬老院供养,由所在村提供粮食资金,由乡镇企业收人、乡村提留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二是老年人分散供养,由村级基层组织给予照顾。但这一保障项日所涵盖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救济,主要是建立在.“三提五统”基础上的“五保”制度。此外,浙江从2001年起,将农村居民也纳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中。当然,能享受到这一制度的人,目前所占比重较小。

      目前,浙江的农村老人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类: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养老经济上的支持力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成员;二是自我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自我的储蓄或者其它的劳动所得和投资所得;三是社会养老模式——主要的经济支持力来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金支持或者是社会人道主义的帮助。在上述三类养老模式中,又以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主。

      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其主要经济支持力来自以下几种类型:

      (一)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是浙江农村的一个新型养老模式,1995年在全省展开。由于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正处于过渡期(由民政部转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管理),有此交接工作还没有完成,所以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二)农村社区农民退休金制度这是富裕农村社区为保障本社区老年农民养老的一种形式,其资金主要来自村办企业的利润、出让土地款或其他集体经济资产。村养老基金实行退休金制度,其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而定,不同程度地解决了本社区农民的养老需求。

    (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与计划生育公益金等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是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与纯女户父母养老保险。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浙江提出了在全省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重点对有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社会救助.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障近年有所发展,但目前浙江农村仍以家庭养老和以个人自养为主,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核心部分的社会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养老社会保障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其存在的问题十分尖锐和复杂。

篇5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家乐 现状及问题 未来规划

从四川成都郫县第一家农家乐开始,这种乡村旅游迅速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开展起来,成为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同时也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此,许多农村根据自身地理、历史特点,对乡村旅游进行新的探索,天津蓟县大平安村便是其中一例。

一、发展历史

天津蓟县大平安村是位于燕山山脉中的一个小山村,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农业、果木业较为发达,是大平安村赖以生存的基础。除此之外,另有少数村民从事养殖业。一直以来,大平安村都是以土地为依托的农业村,农业、果木业是他们最大的优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而向城市转移,一方面造成了劳动力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另一方面也使大平安村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进,村民觉悟不断提高。而大平安村处于京津近郊,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符合城市游客回归自然、体验乡土中国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产业水到渠成。老知青张承永上世纪六十年代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回城后对农村仍念念不忘。2002年,退休后的他来到大平安村,向村干部提出了自己关于农家乐发展的想法规划,进一步促成了大平安村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自2002年开始发展至今,大平安村共有农家乐46家,占全村总户的51%。加之其他从事旅游业相关产业的村民,共占了全村总数的60%。

二、现状及问题

大平安村发展农家乐至今已有九年,在这九年中,村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适应乡村旅游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而如今,农家乐旅游市场日渐饱和,游客在体验过这种旅游模式的新鲜感后,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乡村旅游要想继续发挥农村发展生力军的作用,就要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思想,在维持现有基本模式的基础上,解决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期更好的为新农村发展服务。

(一)农家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并未得到所有村民的一致认可,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开办农家乐的村民,他们更希望村干部集中力量发展农业、果木业。在针对大平安村村民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村民对村干部发展旅游业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希望村干部能加强农业、果木业的管理工作。村干部集中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单纯依靠土地来生活,有经济条件、人力条件的村民开始转向旅游业,开办农家乐,大平安村的农业、果木业优势逐渐没落;与此同时,那些低收入家庭,没有条件开办农家院,又因大平安村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而导致其农业、果木业的优势也不再突出。这些村民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渐被边缘化。农家乐作为大平安村工作的重点,除了要开拓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外,也要把更多的村民纳入乡村旅游受益体系,得到更多村民的认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农家乐发展至今,形式难以创新,项目单一,易造成审美疲劳,导致客源减少。农家乐由于其地域上的限制和资金的不足,难以像城市一样营造大的娱乐项目,只能靠自然风光取胜。而大平安村风景秀丽,适宜养生,但却缺少名胜古迹和观光景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游客在体验农家安逸的生活之余,难免会感到单调无趣。农家乐不仅应让游客体验农家的饭菜、住宿,更应让游客融入到农家的氛围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农家乐都热情好客、让人宾至如归,体现了农家淳朴、好客的特点;但从休闲、采摘等活动来看,现有的农家乐做的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的调查中,游客对农家乐的服务态度满意度比较高,而对文娱活动和采摘的满意度则较低,有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在文娱活动方面予以提升。

(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其先天条件上便存在一定的缺陷。农家乐根植于农村,其交通条件、娱乐活动、卫生条件等都是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农家乐就要有农村的氛围,吃农家饭、住农家房才是真的体验农村生活,至于娱乐活动,就要以采摘、干农活为主。而有些人则认为,农家乐要想发展好,就要考虑游客的需要,游客们生活在城市,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农家乐要根据游客的需要,改造农家院,为游客们提供更干净舒适的食宿条件。此外,农家乐的发展潜力较小,近郊农村多依托于附近城市,游客来源有限,不易有大规模的突破。而且农家乐的季节性较为明显,客流量不稳定,旺季和淡季的收入差距很大。一般春冬季节,农家乐都鲜有游客;而五一十一长假,则家家客满。这种季节性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使农家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未来规划

随着乡村旅游的日臻成熟,农家乐发展达到一定高度,继续发展难以取得更多的成就,为避免乡村旅游走下坡路,此时村干部和农家院经营者应放缓脚步,回顾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为农家乐发展找出一条更好的道路。针对农家乐现有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注意农村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以土地为依托,既要以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保证农业、果木业的生产。自乡村旅游兴起后,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因此村民对开办农家院趋之若鹜。然而一味的注重农家院的建设,忽略了农业生产,乡土气息减弱,这也意味着失去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而现代社会核心家庭的特点,又导致人力物力无法兼顾农业生产和农家院发展。对此,村民可以联合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一方面可以将土地集中起来,组织没有条件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进行农业生产,这样既可以保护土地不被闲置,又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节约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农家乐可以组织起来,分工合作,饮食、住宿、采摘活动等,各司其职。

(二)就地取材,根据农村特点,开发乡土气息浓厚的旅游项目;吸引大学生、企业家等外来力量共同建设新农村。农家乐旅游项目单一,要针对现有资源,开发更多的农家乐发展思路。如可利用村里的水库进行垂钓项目的开发,既使游客享受到钓鱼的乐趣,又可以鱼为食,使游客获得成就感。村民们还可将小块土地开辟出来,临时出租给游客,满足他们体验干农活的要求。对于十分热爱土地、对农活情有独钟的游客,村民还可以长期将土地出租给他们,由他们耕作,果实归他们所有,村民除租赁费用外,还可收取一些管理费在游客们没有时间时帮他们管理土地。

(三)拓宽思路,从现有乡村旅游形式中衍生新的农家乐模式。乡村旅游的客源大多集中在附近城市,游客的旅游时间也较短,主要为周末或节假日出游。这导致农家乐客源不稳定,季节性明显,旺季时床位紧张,淡季时却鲜有游客登门。针对这一特点,老知青提出了一个以养生养老为主的长效发展的建议。他将原有农家乐客房开辟出来,准备出租给城市游客常住,尤其是老年游客,作为他们的养老住所。这一想法是农家乐发展的一个创新所在,有很大的可行性。首先,农村房价便宜,作为淡季闲置的农家乐客房所收租金更是让游客可以轻易接受。其次,不少老年人他们虽然现在住在城里,但年轻时都是从农村走出的,他们退休以后更是渴望能回归乡土,感受农村淳朴自然的氛围。而且农村风景优美,空气污染少,适于养生养老,有利于老人身体健康。最后,由于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赋闲在家的老人缺少亲人的陪伴,会产生孤独感,为此不少老人甚至主动要求去养老院养老。而一方面养老院人满为患,老人们想入住要等很长时间;另一方面养老院空间有限,没有老人们休闲锻炼的空地。而近郊农村养老一方面可以减轻老人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可便于子女看望老人。农家乐也可在淡季有一定收入,避免资源浪费。

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种探索,至今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为农村带去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农村闭塞落后的局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主力更是要及时调整方向,总结经验,创新理念,走出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第七届百项工程“农村建设新模式探究”。

参考文献:

[1]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

篇6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56-02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等5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30以上。2005年河南省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此次调查的初步分析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五年间,河南省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虽有所减弱,但仍在继续。而且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大高于城市。此种现状持续下去,将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一、河南省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描述

河南省“五普”资料分市、镇、乡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为(见表1)[2],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含镇)为115.8,镇为129.75,乡村为128.04。可以看出,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明显高于城市,镇与乡村比较没有显著差别。可见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表现在农村。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报第48期透出的数据表明,河南农村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仍在125以上。

表1河南省分区域(省、市、镇、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

表2 温县、孟津二县分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

对各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进行比较可知,河南温县为129,是众多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中等偏上县域中的一个县,有一定代表性。河南孟津为109,属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程度较低县域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县。温县、孟津二县分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见表2) [2]。表2中可见,温县、孟津二县总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无论全县、镇还是乡村相比较都具有明显差异。温县的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45,乡村为125,镇远远高于乡村20个百分点;孟津的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等于全县的平均水平,乡村为110,与全县及镇相比无较明显差别,仅仅高1个百分点。

二、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实证分析

为了探求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有效防止和综合施治,我们课题组的同志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县、孟津二地特定地方的特定人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地点:河南省温县城关镇和个别乡及作为对照组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和一些乡村;调查群体:20~50岁的育龄人群。

1.人们的生育意愿以及对性别的认识。调查表明:温县67.2%的被调查居民表现出显著的男孩儿偏好,21.3%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只有11.5%人表现出偏好女孩儿,孟津县这三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5.4%、20.9%、13.7%;男性的男孩儿偏好倾向显著高于女性。有趣的是,女性更偏好于女孩儿,男性更偏向于男孩儿。应该说,妇女的性别偏好反映了一种观念上的进步,说明她们在生育活动中已经有了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不是向传统社会那样仅仅是“生育的工具”。从长远看,妇女的女孩儿偏好也是妇女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对最终消除偏男的性别偏好是有利的。在“你选择生男孩儿的理由”一项中,选择“传宗接代”这种传统观念的男性居多,占选择总人数的比例温、孟二县分别为79.3%、60.1%,在“你选择生女孩儿的理由”题项中,选择“养女也可防老、女儿也是传后人”此种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居多,选择生男孩儿是基于诸如能干重活、能自卫等客观现实的也占有较大比例,同样,选择生女孩儿则是基于当今重活不多、女儿更具有体贴、孝顺长辈的优势这样的客观现实的也占有较大比例。

2.人们对当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认识。河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但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调查结果表明:在温县,80%以上的居民认为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可以生两个孩子,但必须间隔六年才可再生第二胎,符合了这个条件再交纳2 000元~3 000元的社会抚养费(当地农民叫做罚款)就可购买第二胎指标,另有15%的人认为只要交钱就可多生。只有5%的人选择了“只许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选项。根据前面描述的河南省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说明,在城镇存在着更大比率的性别选择倾向。有资料表明,河南省在1986年之前的生育状况是高总和生育率与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20世纪80年代后,总和生育率下降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却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生的男婴数目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即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尽管政府明令禁止利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宽松,为有男孩儿偏好的人们悄然进行性别选择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3.在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总的来讲,温县、孟津县两地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都很薄弱。在“据你所知当地有无养老机构”选项中,回答无或不知道的比例温县高达77.4%,孟津县高达75.9%;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比例在温县分别是15.8%、10.8%,孟津县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6.2%、11.8%;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从城乡比较来看,两地的城镇比例均明显高于乡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尤其是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问题仍然是制约河南省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解决得怎样关系到能否为广大城乡居民解除后顾之忧,能否使他们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

三、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分析

1.性别偏好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第一,性别偏好在河南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生育观念中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多家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些落后的性别文化理念,对女性的出生、成长、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河南省一孩出生性别比均低于或接近正常,二孩及三孩以上出生性别比大幅上升,很明显这是受到性别偏好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在第二胎超出常态,并呈随孩次攀升的强势,这说明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第三,性别偏好在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比如,农民的婚育观念中,普遍认为男婚女嫁的婚姻模式才是正常的。在河南农村此种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做上门女婿被人们瞧不起,也是造成男孩性别偏好的重要因素。

2.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不力为部分人性别选择打开了缺口。目前稳定低生育水平和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必须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绝大多数育龄夫妇在生育第一胎时一般不会进行人为的性别选择,第二胎以上进行性别选择的可能性很大。海外有舆论把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渐趋严重现象归咎于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了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只会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进一步上升。有关资料表明,现在在一些计划生育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并没有出现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如陕西省略阳县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生育率,但是,其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并没有升高,有关专家认为是因为那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文化。在略阳约有1/3家庭招了上门女婿,没有人以此为耻,纯女户的老人养老问题就此解决 [3]。

3.计划生育户社会保障普遍较弱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都在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性别比失衡的现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2004年的试点工作从处罚多生到奖励少生,强化了利益导向,彰显了“民本”理念,体现了一种政府公共管理的“善治”。但这只属于一种扶助奖励性质的钱而并非保障措施。假若一个老人只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儿,他一年的基本养老费用是多少?与上面计算的600元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差距能否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逐步补上?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测算,为逐渐实行完善的农村保障制度提供依据。2007年在中国普遍推行的奖励扶助制度也只能是计划生育的一种“扶助”之策,我们看重这个制度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更期待一个根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早日实施。

参考文献:

篇7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近况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2010年,60岁及60以上老年人口中城镇人口为4631万人,其占老年人口中的比重为11.69%;乡村人口数为9930万人,乡村人口占老年人口总人口的比重是14.98%;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为3102万人,其占老人口总人口中比重的7.8%,乡村人口数量为6667万人,其占老年人口总人口比重的10.06%;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为1.35%,乡村为1.8%。联合上述数据阐发可得出,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的水平要高于城镇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水平更比城镇的高龄化紧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大,东部地区的生活条件要远高于西部地区的生活条件,西部农村的生活条件要远低于东部农村的生活条件。

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老年人的抚养比难以承受。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农村老年抚养比为4.22:1。也就是说,4.22个农村劳动力赡养一个老人。我国总体上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特点更为突出,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造成这类现象既有政策方面的缘由又有经济社会方面的缘由,早在197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得到有效的遏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卫生医疗条件大幅度提高,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又由于现代人的压力大,生育意愿也在不停的降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的必然导致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二)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别群体,一般是指,60周岁以上的无后代或者子女持久居住在外地,本身自立糊口的老人。大部分的空巢老人缺少生活上的顾问,老人不免有孤寂之感,尤其是老人抱病时,子女又不在身旁求医看病比较难,乃至出现病死无人问津的征象。在农村,农民首要是外出务工,赚些外快进一步提高本身的生活水平,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动也是造成农村中的空巢老人的一个因素。

(三)农村中医疗卫生条件状况不是很好,农民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中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体检活动,小病累积成大病的时候,才会去医院瞧瞧。现在,有了新型农村合作社会保险简称新农合,可是因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因素是得新农合轨制还未发挥有效的功能。由于按比例报销和封顶制度的制约,使得新农合轨道对患大病的老年人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大多数老人就是小病抗、大病挨的状况,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人会去看医生。农村偏远地区甚至曾发生老人病死在家而无人知晓的悲剧。

(四)农村老年人养老办事条件严峻欠缺。长期以来,民政局在农村的养老办事方面着重于保障那些“五保户”、特困户等特殊群体,对农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及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慢慢正视起来,但与众多老人的需求相比仍然是无济于事。农村中大多以家政服务项目为主,其服务内容跟形式比较枯燥,还不能充分满足农村老年人对服务内容多样化的需求,居家养老模式在农村中受到阻力,往往进行不顺利。然而多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因为报酬较差,业务素质总体不高,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员异常少。

三、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提出公道响应的对策

(一)加速计划生育基层工作程序。要对合适零丁二孩生养政策的方针人群,政策要宣传到位,办事合理到位,简化再生养证审批流程,真正将人口政策盈利落到到实处。加速推动信息化建设,建设好下层卫生计生的管理平台。连续推进卫生计生系统内部的信息整合和共享,展开优质服务建立做好榜样性的服务工作,加以推行从而使农村里出生率的比例高于老龄化的比例,从而改善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为农村增添新鲜血液。

(二)增强政府的主导力量,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率,加大公众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本地政府应当增强城乡统筹规划建设,出台写惠农政策,用财力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勉励农地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性的发展范围,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和产业链,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政府引进外地投资者企业,以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农村劳动人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利用,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此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能使农村能集中劳动力,从而空巢现象会减少,老年人从身体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有效的照料。

(三)增强农村基层卫生工作。(1)在建立大病保险政策的同时也要健全商业保险,同时做好大病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考核评价机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群众。一部分原合管办人员负责对保险公司经办业务的监管,从而实现医疗保险全流程办事。(2)建立好网上结算工作,能实现省内省外核查信息和报销,实现民不出户就能办理好一切医疗繁琐事务(3)政府加大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管力度,培养专门的新农合基金管理人员,使其具备相应的资金管理知识。

(四)在摸索的道路中寻求新的农村养老模式。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外,还要鼓励民间资本力量的参与,并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连系农村改革的情况,在许可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措施,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发挥土地资产在农民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钻研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所必要的食物产品,开展对老年人在营养与膳食方面进行检测指导,保障老年人生活的质量和健康水平。要继续鼓励农村中有劳动力的老人从事农业生产、积极参加当地村里的活动、对新农村的建设及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等,以提高老年人自己的身心健康精神上得到满足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农村养老当前严峻态势,应对农村老龄化的对策建议[J].新农网.2015

[2] 在2015年全省农村基层卫生、计划生育基层和新农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A].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

[3] 主旨演讲与理论研讨之一:人口老龄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2014(34)

[4] 刘生龙.健康老龄化战略缓解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

[5] 黄宏磊.以湖北省为例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多元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农业经济.2012(3)

[6] 王红珠.宁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创新.2014.

[7] 万宝瑞.农村养老当前严峻态势[J].中国乡村发现.2015.1

[8] 蔡茜.向丽华.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篇8

一、东营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东营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东营人口结构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比2009年有很大幅度的增加。据《东营市2010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预测,该阶段将是东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年递增率将超过4%,老年人将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庞大群体。[1]根据统计数据,东营市近年老龄化发展趋势存在以下三种特点:

(1)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从2001年开始到2010年,东营老年人口数量较十年前增长了11.22万,在全市人口的所占比重也由2001年的10.2%上升到了15.8%,仅从增长比例来看,老年人口的增速远高于全市总人口的增速。(2)高龄老人增多:80岁以上人口约达3.2万,占老年人口的10.9%。(3)空巢化突出:目前东营市空巢老年人口14.2万,约占老年人口的48.6%。

(二)东营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征

(1)高速:据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2010年的10年间,东营市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年均增长4.14%,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总人口的3.7倍。十年间,老年人口的平均增长速度是总人口的3.1倍。[2](2)高龄: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近年来,随着东营市对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与监管,我市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因而老年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1990年~2010年的20年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1.65个百分点。(3)高量:本市有老年人的家庭将达到30%。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东营市全部家庭户数量为67.91万,其中,有老年人的家庭户数量为19.10万,所占比例达到28.13%。较2000年,有老年人的家庭户比重上升了12.1个百分点。(4)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农村高于城镇。2010年,东营市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71万人,占城镇总人口的7.13%,乡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43万人,占乡村总人口的11.59%。与2000年相比,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乡村老年人口比重提高3.55个百分点。[3]说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农村高于城镇,且推进的速度更快。

二、东营市养老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断档缴纳养老保险现象日益突出

(1)养老保险必须交足15年才能生效,65岁以后可以领取相应的退休养老金,而根据报告显示,东营市平均人口寿命是72岁,所以,大多数人对养老金制度有着一定的质疑。(2)伴随着市场体制的改革和全球化经济的盛行,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和城市人口工作变动的机会更加频繁,导致大多数人不能保证连续在本市缴纳养老保险,于是,相当一部分被政府国库吸收了。(3)中国目前还是以现收现付的方式为主,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人员的缴费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2005年,我国每6.1个劳动力供养一位老人,到2025年,这一赡养比会变成2.51,而到2050年则是1.6个适龄劳动力赡养一位老人,2020年代中期起,我国会每年增加1000万老人,而失掉700万名劳动力。[4]以此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养老金支付将更加严峻。

(二)养老金覆盖面仍然比较狭窄

近期,随着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号召,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新农保”制度在我市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未能参保,弱势群体比例仍居高不下。

(三)养老保险基金在筹集上缺乏法律保障,筹集方式不够规范

目前,东营市各地区、甚至油田和地方的筹资等级、比例有所差别,造成了各区域之间负担水平悬殊,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法律保障,拖欠、逃缴或少缴统筹金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我在市资金管理上仍存在着漏洞,使得筹集的养老金经常被挪用,不能真正做到专款专用,也助长了保障部管理人员的腐败因素。

(四)养老金监管存在漏洞

尽管在我们的个人账户上能够看到个人缴存的记录,但是统筹的部分依然透明度不高,因此可能会埋下的祸根。东营市养老保险体系没有规范到立法的层面上去,导致力度不到位,仅仅依靠制度去维持,会使执行力度和工作效率打折扣。

三、完善养老金制度的几点建议

(1)要积极推动东营市养老金专业化经营。建立良好的养老金纠错机制,避免缴款的多缴、重缴等错误,保障受益人资金的安全,同时拓宽专业化经营领域,实现利益最大化。目前,养老保险公司已经成为企业年金市场的领跑者和推动者,约占法人受托业务量的90%。今后,随着各项政策调控的不断完善,发展途径将越来越宽。(2)做实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保险的负担也逐年加重。我们可以将个人缴费的8%部分做实,进入个人账户,而让企业缴纳部分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为当期养老金支付填补空缺,分担政府重担。做实个人账户后,尽管记入个人账户的比例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但基础养老金月缴标准也由月平均工资的20%调整为30%。因而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不会降低。[5](3)实行养老金信托模式。随着我国金融意识的普及,信托以其管理成本低,法律保障安全可靠,保值、增值、收益性高的优势,在多个省市开始铺开试行,我市也应积极参与。对我市来讲,市民把辛苦赚来的钱存入个人账户,而让社保局去投资,我们仅知道各市、县、区的总现金账,而详细的用途却全然不知,投资回报率更是无从查起。与其接收不透明的投资和管理,不如实行个人信托,自行处理投资回报。(4)建立以房养老等新型模式制度。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施以房养老试点,东营市也应开展试点,满足不同人群的养老需要。首先,可以在我市推广新式的养老观念,改变传统旧思想,把思路灌输到更多的家庭,打开以房养老市场。其次,应完善市场定价与资产评估机制,让“以房养老”公开化,公正化,市场化。让金融行业放低身段,让民间资本自由渗入,不再设置行业准入门槛,让更多老龄群体享受到“以房养老”的实惠。(5)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养老金法律制度。现阶段,东营市应更加大力度,全方位的实行管制。细化到问责制,惩罚制,明确法律条文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依,为未来稳定、完善、健全的养老体系做好全面保障工作。参考文献:

[1] 东营劳动力人口比例超过75% [N].黄河口晚刊,20115.

[2] 曹连峰.东营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分析[DB].社会科技统计科,201212.

篇9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进展,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正在呈现新的变化,村庄逐步呈现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老年人空巢化等趋势明显,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而依靠社会养老的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全面,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建设难以真正解决。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真正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以及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是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贫富差距的加大,我国农村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到城市打工,目前我国已进入人老口老龄化阶段,再加上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空穴老人的数量也是只增未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老人的数量渐增,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在眉睫。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原因如下:第一,农村生活水平较低,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大家大口的日常生活需要,从而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出,涌入到发达的城市。第二,城市发展节奏快,就业机会多,薪酬高,交通等外部环境因素便利。第三,带着孩子的青壮年,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地教育,会选择让孩子在城市入学。第四,当代农村户口的大学生,大多毕业后都会选择在城市打拼留在城市。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每个人会选择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活方式,劳动力的转移也是必然。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数为64512万人,占总人口的48.34%,乡村人口数为6893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1.66%。2010年城镇人口数达66978万人,占总人口的44.95%,乡村人口数为67113万人,占总人口的50.05%。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数位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的51.27%,乡村人口数为65656万人,占总人口的48.73%。而2012年城镇人口数为7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2.57%,乡村人口数为64222万人,占总人口的47.43%。

图1 我国城乡人口总数的变化

由图1可以清晰的看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根据2013年全国统计年鉴,我国2009年至2012年老龄人口数逐渐上升,儿童人口数下降,青壮年人口数也呈上升趋势。且相对的老年抚养比重也在上升,这些数据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相关情况。

二、我国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的态势逐步加强,农村老龄化的人口将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现象将持续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工作较为复杂。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化较大,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及农村养老程度都相应较高;而对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巢老人数目增多,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

(1)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传统的依靠家庭养老面临的困难会越来越多,“养儿防老”的养老模式也正在受到严重冲击。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地区的老龄化和空巢化程度远远高于城市地区。其次,农村老年人获取资金收入的来源有限,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收入不稳定,无法充分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其次,农村老人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乏人照料、精神缺少慰藉,加上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步入老年后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相对发展程度一般的城市,农村养老金发放金额较低,甚至还不到百元。虽每月都有相应的养老金,但这些微薄的收入远远难以维持日常的生活。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养老问题相差迥异,这些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不健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养老负担沉重。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就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规模呈现小型化的特点。因此,空巢老人、独身老人之家将日益增多。虽然家庭养老有其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优点,可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家庭养老也面临一些挑战。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负担更为沉重,抵御风险的能力减弱。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家庭模式呈现一种“子女――父母――祖父祖母”的“倒三角形”的特点,子女的养老负担会非常沉重。其次,家庭的小型化,也使得小家庭抗御风险的能力减弱,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本就比较脆弱,在天灾和人祸面前更是难以抵御风险。

(3)家庭养老面临窘境。对于现在我国农村的养老状况大多是家庭养老,农村老人所抱有的心态都是“养儿防老”和“孝敬父母”的传统观念。但由于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那些仍在农村生活的子女无疑造成了很大的精神与经济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当老年身体不适或者出现大的病状之后,对于农村家庭来说高昂的医药费和手术费是难以支付的起的。虽然有农村医疗保险卡,但一点的资金救助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面临的资金压力问题,而老年人抱有的节省心态很可能放弃治疗。

三、完善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

(1)积极探索和创新农村养老模式。对于如何制定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应对各省下至市的农村进行同步考察,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养老保障机制,且在借鉴其他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及城乡发展状况的特色养老保障体系。对那些常年在外打工青壮年的老辈应给予一定的最低资金保障,或者通过给贫穷居民上保险的方式来解决其养老问题,对于发放过低的养老金,政府应予以监督,确保资金落实到贫困百姓手里。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一体化程度越高,养老机制也就越具保障性。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上,国家应赋予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一定的权利,即免费治疗的权利,对于事件的真实性,国家可以通过开具的诊断书由地方政府监管批准。这样的免医疗费用的方法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养老的压力问题。针对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可以通过对其进城打工的子女每月征收一定的数额,类似于现收现付制度但又有所不同,其每月缴纳的金额最终可以作为其父母的养老金。

(2)鼓励青年劳动力当地就业。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出主要由于城乡收入差别较大,对此,可以从政策上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多数农村地区不再是耕种土地这种单一的经济形式,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鼓励外出劳动力重返本地就业。其次,政府还可以鼓励其创业,以点带面,或者说先富带后富。对于资金来源政府可以提供部分资金作为其创业基金,当一个人成功后可以带动全村人致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村留守老人精神健康和养老问题的解决。这也是基本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

(3)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农村养老制度的根本手段。目前,我国的养老制度实行的是二元制度,城市地区,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老年人退休后会获得退休工资,可以享受公费医疗;而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加之人口众多,不能像城市老人一样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只能依靠家庭养老。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有了“新农保”,但尚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农村居民,政府的补偿力度仅是杯水车薪。因此,只有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兼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也主要是由于城乡差距太大,收入差距、生活水平差距、人文环境、教育水平、以及便利条件等差异所导致,因而,若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也就会使农村养老问题得到解决,也有助于养老保障体系结构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郑军.制度环境与政府责任: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创新的关键[J],华东经济管理,2013.

[2]李香允.农村养老保障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17-02

Study on the Status of Rural Clinic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ZHANG Tao 1 HU Shujiang 1 WANG Pengfei 2 LIN Wei 3 WANG Yu 4

1.The Medical Insurance Office o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63,China;2.The Bethune Medical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1,China;3.The Party Committe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4.The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of health services in village clinics in Southern Area of Xinjiang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Methods Using health resources data system to study current situation of village clinics in Kashi and Hetian. Results The study disclosed some problems:rural physicians’ structure was unreasonable and medical service was insufficient;the rural clinic was lack of medical equipment and medical room. Conclusion The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tion are as follows: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health financial investment to the minority remote village;Take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physicians’ retirement mechanism,increase of rural doctor training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village doctors.

[Key words] Rural clinics;Situation investigation;Suggestion

在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中,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和功能。村卫生室的卫生资源状况直接影响着广大农牧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关系到广大农牧民的健康[1,2]。新疆南疆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具有地域广、人口密度低、服务半径大等特点,使村卫生室在农牧民卫生保健体系中的作用尤为重大。如何在边疆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结好“网底”,健全和完善村卫生室的功能,发挥好医疗服务网络的“网底”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南疆喀什、和田两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为今后卫生行政部门更加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共3034个村卫生室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时间2010年6~9月。

1.2 研究方法

使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资源填报系统对喀什地区、和田地区3034个村卫生室建设状况进行调查。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①村医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行医方式等;②村卫生室的面积,村卫生室卫生服务提供情况,设备情况等。

1.4 统计学处理

将所收集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输入计算机,在数据校对无误后,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地区为喀什、和田两个地区,共3034个村卫生室。其中喀什地区共11.18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0个县、1个自治县,共168个乡镇,2296个行政村,共397.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5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2%;和田地区共24.78万平方公里,辖7个县1市,共86个乡镇,1371个行政村,共17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3.3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7.0%。

2.2 村卫生室建设现状

2.2.1 村卫生室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有65.06%的村卫生室是属于乡镇卫生院或者是乡镇卫生院和村联合举办的,接受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行医方式上,绝大部分村卫生室以西医为主,仅有7.61%的村卫生室是以中医为主,这是值得思考的;有大约42.68%的村卫生室是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农牧民可以直接享受到医保报销政策。见表1。

2.2.2 村卫生室房屋面积 调查的3034个村卫生室,总占地面积合计127 252.21m2,平均每个村卫生室41.94m2;房屋建筑面积合计68 609.97m2,每个村卫生室平均22.61m2;其中业务用房面积合计65 539.55m2,每个村卫生室平均21.60m2;危房面积合计16 922.20m2,占总房屋建筑面积合计的24.66%。

2.2.3 卫生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本次调查3034个村卫生室,共有3404名乡村医师,有54.08%的乡村医师年龄在35岁以下;在学历上,调查乡村医师普遍学历较低,以中专及中专以下居多;调查的3404名乡村医师中有80.23%的乡村医师具有乡村医生证。见表2。

2.2.4 村卫生室设备配置状况 调查的村卫生室中,现有的设备数量最多的是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镊子、冷藏包基本上每个村卫生都具备;最少的是便携式高压消毒锅、地站灯、简易呼吸器、吸痰器、氧气包、资料柜、电脑,配备这些设备的村卫生室不足20%,可见村卫生室设备配置严重不足。调查发现,部分村卫生室配备了TDP神灯、电针仪等设备,但是有大约四分之一的乡村医师不会使用,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

2.2.5 村卫生室业务开展情况 所调查的村卫生室均有能力开展基本的医疗服务及疫情监测、儿童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受收入所限,大部分村卫生室更看重诊疗工作。开展比较少的公共卫生服务有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婴幼儿发育监测等项目。

3 讨论

3.1 村卫生室业务用房不足及医疗设备不足

调查发现,每个村卫生室平均业务用房面积较低,仅为21.60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上80%的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小于40m2,个别村卫生室仅10m2,为村医住所改建而来。而且在调查中发现,村卫生室危房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在医疗设备方面,大部分村卫生室的医疗设备为老三样即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而紫外线消毒灯、高压灭菌设备、电脑、治疗台、电冰箱、中药饮片柜的设备比较匮乏,严重制约着村卫生室综合服务能力。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村卫生室的资金投入力度,改建或扩建村卫生室,为村卫生配备医疗设备,由于南疆地区大部分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建议在村卫生室的投入方面应该以省级财政和中央财政为主,特别是要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县级财政及乡级财政的负担[3]。

3.2 加强村卫生室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及素质

调查发现,样本村卫生室乡村医生队伍学历普遍较低,大部分乡村医师的学历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仅占0.8%;而且在乡村医生队伍中,绝大部分医生都没拿到执业(助理)医师,这与卫生部规定的2010年绝大多数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政策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政府应该做好以下措施来保证提高乡村医生的队伍的数量及素质:一是改革用人机制,建立乡村医师养老机制,使其无后顾之忧;二是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乡村医师的收入,以吸引受到正规医学教育的大中专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达到优化乡村医师队伍结构的目的;三是加强对乡村医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医疗技能。政府应和高等医学院校合作,建立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制度,鼓励乡村医生接受继续教育,并对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师给予财政补贴[4,5]。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0):5-8.

[2] 阳华兵. 四川省村卫生室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09,5(8):50-51.

[3] 张庆宁. 农村卫生室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19-120.

篇11

[基金项目]浙江省台州市社科联2012年度课题“城乡统筹下的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2YA03)”

[作者简介]王艳,台州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乡村旅游,浙江 台州,3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4)01-0050-0003 现代城市工作生活的紧张忙碌导致城市居民身体出现大量的亚健康状态,传统的“三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度假休闲地或被污染,或距离滨海以外的人们生活太遥远,新世纪人们开始兴起对新的“三N(大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cadj,涅Nirvana)”休闲地的追逐,这对曾经是人类主要居住的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外,普遍有闲有钱社会的到来,也使乡村旅游有了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已达到115天,如加上职工带薪休假,一年中平均休闲时间超过了三分之一,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称我们已经进入到了普遍有闲的社会。与休闲时间的增加相应,我国居民的财富储蓄也在节节升高,后新一届政府提出要还富于民,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2020年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从欧美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仅次于海滨休闲度假之外大众最喜爱的休闲旅游项目。

浙江省台州市作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海滨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长三角经济区的最南翼,近年来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活动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从2013年台州市各县市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台州市居民短期假期外出旅游休闲中,近距离的乡村旅游活动成为首选。

一、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台州市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2006年开始,台州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活动,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财政政策支持,到农家乐行业协会的组建,再到全市休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的建立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一)乡村旅游活动类型丰富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设活动,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类型多样,成为台州市民外出休闲旅游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位于亚热带沿海地区的台州市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故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形成了上山、下乡、入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目前主要的形式有:

田园农家乐活动。这种形式是台州市最为普遍的乡村旅游形式,游客假日来到风景秀丽的山区农村,以吃农家饭、做农家事、当农家人来体验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目前台州市各县市乡镇深入结合地区特色,深挖当地乡村文化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吸引各地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养生,如天台县的后岸村农家乐、天台县九遮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等就成为附近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爱去之地。

沿海乡村渔家乐。渔家乐是台州海边人家提供给游客独特的渔家文化享受。东海之滨的台州,有很多村庄紧靠大海,这里有着与山里、农庄不一样的乡村文化体验。游客可以乘坐渔船外出海钓,也可以用渔网捕捞打渔体验渔民生活,回来之后还可以亲手烹调自己捕获的美味海鲜,温岭龙门、洞下、三门木勺等海边村落都是市民体验渔家乐的好地方。

亚热带水果采摘节。台州地区盛产多种亚热带水果,尤以蜜桔、杨梅、枇杷、葡萄等为著名。各类水果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挥水果栽培优势,培育特色品种,开发水果采摘体验活动,如临海涌泉、黄岩等地的蜜桔采摘活动,临海沿江马头山、大石的葡萄采摘活动,仙居、黄岩等地的枇杷采摘活动等受到台州市区居民的欢迎。特别是台州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集特色柑橘种植、橘文化传播、橘事体验于一体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深度和文化内涵,堪称台州市各类水果采摘活动的典范。

(二)政府部门主导,吸引多种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发展

台州市政府、市农办等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从财政投入、税收、土地金融、证照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各县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市县都建立了“农家乐”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提升档次,促进乡村旅游精品项目的建立。加大信贷扶持,提供“小额丰收贷款卡”等特色金融信贷服务。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乡村旅游,为资本和乡村旅游企业牵线搭桥,如台州市商业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路桥区金泉农庄的发展。

(三)鼓励乡村旅游创新,农业创意旅游取得成效

2012年10月1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会中,仙居花田稻草人获首届创意精品银奖。这是台州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的一大进步。仙居花田稻草人于2010年第三届油菜花节中出现,随即成为油菜花节最大的“看点”,成为了仙居的旅游品牌。创意稻草人首先可以增加观赏价值,花田里的创意稻草人和油菜花相映成趣,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巧妙融合。其次,稻草人也是传播农耕文明有效途径。与农药或器具相比,“稻草人”既保护庄稼,又不伤害动物,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最后,稻草人还可以带来综合效应,它为油菜花节吸引更多游人,增加旅游总收入;间接上可以让农民扩大油菜种植规模,开办农家乐,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以因媒体的广泛报道,提升仙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之,稻草人可以产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旅游增辉”的综合效应。

(四)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精品乡村旅游点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生命,台州市围绕沿海地区农村餐饮文化特色,积极打造了一批特色品牌农家菜肴,如三门“海八鲜”、椒江“平倭庆功宴”、仙居“碗”等。深挖地方物产文化,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景区,如蜜桔之乡黄岩的“中国柑橘博览园”的橘文化,临海羊岩山庄的茶文化,临海九畹兰庄的兰文化,天台九遮村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等都是其中的特色旅游点,是弘扬台州乡村文化,加强市民体验的绝佳之地。

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台州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与乡村旅游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与市民的休闲需求相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滞后

台州市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和居民财富的双增加昭示着旅游休闲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需要集中各种资源大力发展休闲产业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积淀几千年传统休闲文化的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总体水平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发展不够系统规范,与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台州市城市化规模越来越大,工业化社会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的同时,也让人越来越想逃离。“人们从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古遗旅游,朝向田园定居到停留乡村时间越来越长,表达对乡野悠闲情调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从产业内部看,台州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领导层缺乏大局观和发展观,不能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产业内企业规模和层次难上台阶直接决定了整个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二)乡村旅游产品有同质化、城市化趋势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对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认识还相当缺乏。比如很多村庄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忽视保留村庄原有的特色,房屋建设标准化,墙体贴上白瓷砖,农村道路门前门后都铺上水泥地,认为这样的建设更加实用有效,可是这种向城市建筑看齐的模式,会使村庄失去乡土特色,从而失去自身的吸引力。另外,有的投资者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尝到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好处,开始加大对企业的投入,重视对员工的培训,这些出发点原本是对的,可是好心也会变成坏事。他们请的培训师原本是给市区酒店员工培训的,对农家乐本身的特色并无研究,所培训的员工穿上了酒店制服,所烧制的菜肴都是星际酒店经常采用的食材和烧制过程,培训过后客人吃了说跟在市区酒店烧出来的菜肴一个味,感觉没有任何农家特色,结果变成了东施效颦。

(三)乡村休闲游的游客市场尚未完全挖掘,“三大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作为民营经济繁荣发展的新型海滨城市,台州市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市民家里大多有车,甚至很多家庭已经进入两辆车的时代。在外出到风景名胜地旅游屡屡碰见人山人海后,大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身边的乡村美景中来。所以在台州市各乡村休闲游的景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成群结对的年轻人带着小孩子结伴出行,体验乡村生活。这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已经为台州市市民外出休闲提供了良好的去处,但是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很多市民的休闲活动还停留在短暂的一日游活动中,这与台州市着力建设的“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加强深度,使得三大基地建设能真正成为台州市及福建市民养生、休闲、养老的好去处。

(四)乡村旅游投资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自有资金为主,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现实中有多种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到一个企业,技术、资金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相比于其他企业,大部分乡村旅游企业技术含量并不高,所以往往主要受困于资金瓶颈,以小微企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企业和广大小微企业一样,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解决城市人口假日休闲需求,促进城市经济反哺农村;另一方面,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农村产业状况,发展农村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动作用。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农村经济的“造血机制”,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具体到产业而言,农村金融业必须服务于农村相关产业,包括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和产业应该相互融合,互动发展。

三、台州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建议

在综合分析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从四个方面对台州市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建议:

(一)推动老年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项目

台州市城市人口快速迈入老龄化阶段,城市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以及老年人对休闲生活的需要为台州市乡村养老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乡村有丰富的养老资源,优美洁净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宽阔的休闲活动场所,可供老人休闲种植的土地,丰富的农村劳动力等,这些都是城市养老没办法拥有的优势所在。在台州市农村构建由新农村养老休闲企业为主农村休闲养老基地,是探索台州市新农村建设,促进台州市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有效模式。这也是推进台州市乡村旅游往“学生农家乐乡村文化教育基地、市民休闲度假基地、老人舒心养身基地”的“三大基地”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保持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土特色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所在。如何保存台州市乡村旅游持久发展的生命力必须从维护和保存其独特的乡村性入手。江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长期经济繁荣使得广袤的乡村一边沐浴着旖旎的田园风光,一边享受着淳朴美丽的人文风情。乡村风光风格平淡天然,就像它的原木、蛮石一样的淡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们在开发乡村旅游景点时要尽可能保持乡村原有特色,使得乡村建筑、乡村布局、乡村菜肴、乡村特产等维持原有的淳朴与自然,做到虽有人工,宛自天开。与城市休闲中的现代化、标准化区分开来,为广大市民提供回归自然,享受淳朴悠闲的心灵家园。

(三)加强乡村休闲游中的体验深度

台州市乡村旅游活动在种类上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我们可以向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学习,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或者在现有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加大其参与性,来加强游客的体验深度。比如在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日本近年来兴起了租赁农园,即城市市民租用农民的土地种植粮食、花草、蔬菜瓜果等,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由农户代为管理。这样做既能在乡村享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增长知识,还能带回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在关注食品安全的今天很受欢迎。

(四)拓宽乡村旅游融资渠道,鼓励各类资金加入乡村旅游开发

在台州市乡村旅游企业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支持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由政府各级行政部门专项资金资助、乡村旅游企业私人投资等。其他主体,如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乡村旅游投资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台州银行与路桥区联姻,由台州商业银行投资2500万元投资修建的路桥区金泉农庄,但这与台州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行业协会应通过政策扶持、建桥搭路等多种形式鼓励更多民营资金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中来,丰富台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和深度,为市民休闲提供更佳的去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郭鲁芳.休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雷鸣,潘勇辉.日本乡村旅游的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12).

[4]徐福英,马波.基于乡村统筹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5]胡永政,胡庆龙.基于金融支持视角的旅游收入增长研究[J].经济管理,2007,(24).

篇12

张雄说,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的主要原因是生活不习惯,这也是事实。我的父母曾在广州还没住一个月,就闹着要回家,父亲说城里的房子如鸟笼,又没有熟人,连个聊天的都找不到,最后在家乡县城居住。县城虽然没有村里那么熟悉,但找几个聊天的熟人还是好找,所以他们并不寂寞,有时他们还邀朋结队出去玩。70多岁的母亲在房后开垦了一块地,种上疏菜,自己家里吃不完,就送给县城的亲朋好友吃,亲朋好友都夸母亲种的菜好吃,因为她不施化肥,不喷农药。我回家乡时,千里迢迢把疏菜带些回广东,夸母亲种的是原生态绿色食品,母亲听后总是笑得合不拢嘴。

母亲种了一辈子田,她是闲不住的,种点菜有益于健康,在没有这块菜地时,母亲胖,且高血压,我们常为她担心,自从有了这块菜地,她不再胖了,血压也正常了,所以,我们兄弟很支持母亲种点菜,因为她总能从收获中找到乐趣。

但是农村老人不都是为了乐趣才种地,大多还是生活所迫。如今农村夫妇都是两个以上小孩,读书考大学需要一笔大费用,一位农民老哥对我说,高中3年至少要2万多,读大学4年要8万元,供两个孩子读书至少要20万元;不读书的,孩子要娶媳妇,前几年只要彩礼十几万元,如今一般都要20万,多的要30多万元。所以,为了孩子,做父母的都要拼命地挣钱,勒紧裤腰节省钱,还能有多少钱给老人?我们村里不少老人不但不要儿子给钱,还给儿子钱。我的邻里老伯70岁了,还去铺路为儿子挣钱,他的老伴还种菜卖钱。一位90多岁的老爷爷,至今还在打肩绳(农村推独轮车用的)卖钱;一位老奶奶84岁依然劳作,她去世的前一天还挑粪到农田里去。这让我想起家乡一句话,农村人只有干到两脚伸直脸朝天的那一天。

篇13

随着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行列,我国和我省的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测算指标,60岁以上老人比重占到10%或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超过总人口的7%,则说明该地区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就我省情况看,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公布数字,我省老年人口为9342254人,占全省人口的13%;而根据人口年龄移算法构建统计模型预测,我省人口老龄化在2000年至202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老龄化高速发展期,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250万-1300万,约占全省人口的17%左右。伴随人口老龄化发展,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关注日益成为社会共识,而与此同时,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情形不断发生,且呈日趋上升趋势,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亟待加强。

老年权益保障研究主要是一种应用对策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从政府决策到法律运行展开,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为此,我们首先设计出我省老年人权益保障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共30题,分为选择题和问答题两大部分。选择题为必答题,也是此次课题调查的重点;问答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依被调查者的意愿作答,为非必答题,并非本次课题调查的重点)。在此基础上,采取两种方式展开问卷调查: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形式,在《老年日报》、《快乐老人报》和河北老年网上登载,由参加调查的老年人通过填写、寄送的方式来完成;二是由志愿者分赴全省11个地市实地入户问卷调查来进行。

一、被调查对象及所属地区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22份,其中通过志愿者入户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67份,通过媒体调查方式回收有效问卷55份。

调查涉及全省11个地市。其中被调查者居首位的为石家庄市,占到全部被调查者的18.77%;其次为邯郸,占12.84%;而邢台、衡水的被调查者仅占总数的4.21%、4.02%。调查发现省内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参加调查的人数要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理由可能有如下几点:第一,从地区客观条件来看,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交通、获取信息方式等各方面发展较好,对于调查更加有力,反之,其他地区调查会受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从人们的积极能动性上来说,经济较好地区的人们思想相对开放、开明,人们的能动性更强些,更愿意积极主动接受调查。另外,从性别上分析,此次参加调查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的主动性、积极性要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段上分析,被调查者年龄大多集中在60―80周岁这两个年龄段。

二、我省老年人权益保护现状评析

本次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老年人基本权益

总体上看,对于经济状况满意程度,46.93%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认为不满意的仅占15.13%。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地区“不满意”比例达到48.47%,将近占到5成。其可能原因:一是城镇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二是说明城镇地区老年人对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维权意识更强。具体到11地市情况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城镇地区,被调查者“满意”所占比例越高,甚至超过“一般”满意度。石家庄城镇地区老年人“满意度”居首位占26.73%,位居第二位的是廊坊城镇地区占34.69%,第三、四、五位分别是,保定城镇地区30.77%、承德城镇地区23.81%、秦皇岛城镇地区23.53%。与之相比,各地市的乡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老年人“满意”程度远远不及城镇地区,这说明乡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地区老年人经济状况远远不及城镇地区老年人。作为老年人基础权益,这些地区还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近半数老年人同配偶居住在一起,与儿女一同居住的老年人与处于个人独居状态的老年人数量相当,分排二、三位。值得注意的是,城镇地区个人独居老人比例明显高于乡村地区和城乡结合地区,我省“空巢”老人比例在逐年增大。造成此类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经济发展,传统大家族观念已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家族居住习惯已有所改变;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所受冲击相对越大。

对于居住环境及社区生活,受调查的老年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在“您认为居住的环境条件如何”一题中,认为居住环境“还可以”的老年人占到全部被调查老年人的59%,仅3.26%的老年人认为居住环境“无法忍受”, 11地市老年人普遍认为自己居住环境“还可以”,在“社区生活满意度”一题中,总体上认为“比较满意”的老年人占到总数的56.31%,各地市认为“比较满意”的老年人也均超过本地市的50%。这说明老年人对于经济发展的状况还是能够直接感受到,也说明经济发展给老年人生活水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老年人人身权

人身权是老年人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生命健康、人身自由、人格尊严等与人身直接相关的权利不受侵犯,也体现在老年人能否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心理是否感到舒心。

本次调查,超过3/4的老年人的人身权利得到保障,只有小部分人受到限制。老年人人身受侵犯的状况主要存在于婚姻方面,主要是老年再婚常得不到子女、朋友及社会外部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从各地区统计的调查问卷看,农村老年人在再婚方面面临的阻力更大。全省11个地市的90%的乡村地区,对老年人再婚问题的态度基本都持不赞成意见,其中乡村地区认为说不清楚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城市。至于说不清楚的情况,可能是无法正确判断,也可能是子女考虑到老年人的具体身体情况对其进行了相应的限制,管得较多所致。

(三)老年人财产权

经济收入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老年人拥有财产权的基础。根据本次调查,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有收入来源和储蓄。城乡之间的差别主要是来源不同:城市老人的收入主要是养老金,农村老人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和赡养费。多数老人都有一些个人财产可以自己支配。

通过对收入问题及开放性试题(非必答题,可选做)――“作为家庭成员有没有权益别侵害的情况,如果有,哪些情况”、“有没有老年人权益被政府侵害的情况,如果有,哪些情况”的调查表明,老年人被侵害的主要是财产权及其他权益。财产领域的侵权主要是家庭侵权,集中表现为再婚老年人的财产问题。离婚后再婚的老年夫妻,如果夫妻双方生前未对共同财产进行处理,发生一方死亡,死亡一方的继子女就驱赶继父母,驱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产。还有就是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实上还有些许不到位的情况,主要有克扣老年人养老金、保险等现象;其他权益的侵害主要集中在诉讼权、法律援助权、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方面。

(四)老年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总体上,就养老保险保障和医疗保险保障,超过2/3的老年人都已参加,还有13.93%的准备参加。尽管在医疗保险方面通过政府努力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在保障力度和范围方面仍有欠缺。对于养老保障,城乡之间的差距较明显,不论哪个地区城镇地区的参保率都远远高于乡村地区,农村的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城市。

每月医疗费用负担方面,城镇地区老年人的负担方式明显要多于乡村地区,城镇地区享受公费医疗的明显多于乡村地区。但是不论城镇还是乡村地区,最主要的负担方式还是集中在本人、子女、亲戚这三种方式上面。城镇中因单位条件的差别而导致不同单位的老年人享受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也在增大,以基本工资为基础的退休金比退休前的实际收入大为减少,造成部分老年人生活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多由子女提供,而子女因经济状况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给老年人提供的保障也不相同。

这一切都表明建立切实保障全社会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还任重道远。

(五)老年人精神赡养情况

调查中,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26%,较少交谈的占40.39%,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5.81%,老年人交谈最多的对象就是自己的老伴。开放性试题―“您认为家庭上对老年人权益的帮助有哪些不足“在回答此题的调查问卷中100%都回答的是―关心、照顾不周到,而这其中又有超过1/2的老年人认为平时自己孤单、寂寞,子女缺乏对老年人的精神照顾、安慰。现实中相当部分年轻人对赡养老年人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即把“养老”理解为物质与经济上的供给,认为赡养老人就是让老人不愁吃、不愁穿,吃好、穿好就算孝顺到家了,对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则考虑甚少,忽视与老人同居同乐、进行情感交流,使老人难以得到心理慰藉。心理专家指出,老人退休后社会活动范围相对缩小,随着年龄增长,心理上也发生老化,进取心和风险承受能力降低,时常会感到失落、孤独、焦虑。这些心理症状比病痛本身更折磨人,如果得不到亲人、朋友、社会的排解和抚慰,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疾病。尤其在高龄老人中,心理疾患常常比生理上的病痛更多地侵扰着他们。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更令人担忧。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得不到子女照顾的老人也越来越多。

三、我省老年人权益保障不足的原因探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