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09 14:54:2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浅谈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城市绿化建设中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相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但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城迅速发展,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格局也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认识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价值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环境中由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物种的多样性,即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不仅在数量上极大丰富,同时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如门、目、科、属的丰富程度,即分类群的多样性。二是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指主要种内的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五种都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便越强。三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城市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四是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即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结构、时间动态和功能机制方面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是较生态系统多样性更高、更为宏观的等级单位。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直接价值方面,城市的动植物可以直接被用作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能源,由此表现出它的生产使用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从而形成食物链之中能量的来源,为其他物种生存提供能量,同时,城市植物在保护水源、维持大气内循环,减轻旱涝灾害威胁、调节城市气候,防范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此外,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周边乡村有机农业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污染,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分解污染物,为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生活”、“城市公园”等形式介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城市绿化工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城市绿化工作中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城区绿化中,不少城市将重心放在了重要景观的设计和布局之上,单纯从美学角度考虑城市的绿化、美化问题,如人工景观、人工林的建设,街心公园植物色彩的搭配,冬季绿色植物的种植等等,而忽视了生态学角度的合理配置问题,更没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物种的传播问题。同时,当前的城市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追求高速度的绿化效果,园林部门只求尽快的将辖区“变绿”,而忽视了所种植植物的营养条件、成长需要、管理细节等问题。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缺乏有效的论证工作,仅凭经验办事,造成绿化树种单一、群落结构松散等等,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整个生态链条的脱节,如无法有效吸引昆虫传粉和鸟类栖息,生态平衡被打破,绿化树种对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急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更无法为城市生态提供优质服务。总的来说,在以往的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美化”层面而忽视多样性,这样的绿化行为也许短期内可以大规模的实现“造绿”目标,但“造绿”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无法令人满意。
(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忽略本地原有野生物种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引进外来植物物种进行城区美化,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区域、本城市的动植物种类,提高了绿化的效果,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外来物种未进行科学的论证而盲目的进行引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种植之后无法有效地成活,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在本地的无限制繁殖也对本地的原有植物带来了严重威胁,它们所带来的病菌和有害生物在本地生态链中没有天敌,因而迅速的繁殖,给当地物种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外来物种盲目引进同时发生的是原有野生物种保护与利用的欠缺。一方面,外来有害物种严重威胁者本地原有野生物种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工植被的大量使用和城市空间的分割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较差,加之园林规划部门忽视本地物种的重要性,对一些自然生成的植被进行人为的铲除和破坏,使得原有的城市野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迫中断,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反过来又影响了外来物种的存活。
(三)将城市生物多样化片面理解为植物种类多而杂
由于传统的城市绿化规划没有科学的论证依据作为指导,从而使得城市绿化工作中对生物多样化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规划部门将“生物多样化”简单的理解为动植物种类的繁多,认为植物种类越多越杂乱便是越生态,但殊不知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蔷薇属花草木与很多种草本花卉和山楂树共同种植能够相互促进成长,但却不能与核桃树种在一起等,如果不能理顺、认清这些不同植物间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关系,则会导致城市绿化中所种植的物种虽多、种类虽杂,却根本起不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抵触和不良影响导致双方皆无法正常成长生存。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该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出现问题,植物种类繁多、复杂只在数量上看似满足了多样性的要求,但实际会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三、城市绿化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在于城市规划部门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本市的绿化工作确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思维。具体来讲,应当在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来做,加大力度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化带、绿地、城市公园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源、河流、山地、丘陵、道路,尤其是一些直接影响到生物群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应当建立相应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整体的生物联系性,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生存、分布和迁徙的阻力,给城市各种生物更多的自由生长空间。此外,不同城市之间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的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将加强绿化特色性建设作为增加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规划部门通过构筑具有城市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多样性格局。充分发挥地方植被的独特作用,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以丰富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
(二)实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否科学。因此,要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当根据功能选配植物,除了传统提倡的“草、灌、乔结合,常绿落叶兼顾,慢生速生并存之外,还应重视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如能否为昆虫、鸟类、食草类动物提供食物,能否为蜜蜂提供蜜源,能否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能否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在做好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否保障所种植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当关注各种城市生态园林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体现主要功能,还应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例如生产型园林应当尽量利用各种庭院、城市垃圾填埋场、城郊空地,建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性的园林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观赏性强的植物资源,主要建立在城市内部、植物园区、景观大道旁,抗逆型园林应当建立在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工厂区、车流量大、污染重的主干道旁,以实现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和古木名树,为园林规划设立标尺。古木名树与乡土植物的生长延续经历了长时间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考研,因而可以将其作为当地气候环境的风向标,重视和利用乡土制度和古木名树,能够有效的推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建设,营造长期稳定的城市绿化格局。
(三)更新管理观念,城市规划行为尊重自然选择
针对以往城市绿地规划中忽视自然生态原则,盲目建设管理的情况,今后的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原则,更新管理观念,尊重自然的选择。首先,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在引进指出应当有绿化规划部门协同有关科研机构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希望引进的物种自身属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该物种对于城市绿化的作用,还应包括今后一段时间内外来物种的适应情况、与本土物种的协调情况等,防止盲目引进带来的外来物种无法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应当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物种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行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人为使用农药化肥的次数和数量,以此防范城市自然环境的次生污染情况发生,也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自我平衡。
四、小结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城市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绿化过程也应放在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将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城市的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J].浙江农业学报,2009,01:71-76.
1、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1.1、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1.2、对水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对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灌溉水源的稳定及土壤的盐碱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滥用水资源,合理高效地运用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作用。
1.3、对大气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粉尘、杂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1.4、对土壤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土地整理改变土壤结构。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变土壤质地。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山地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为扬尘、沙尘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响。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灾害,如造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剧土壤退化。
1.5、对生态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当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简化,影响了景观多样性。
2、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资源环境系统层次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性质及状态变化的结果。它对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2.1、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2.1.1、典型性原则。资源环境的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生态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能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与土地整理活动有关的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
2.1.2、全面性原则。土地整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多方面,多维度的,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生态等各个方面,各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复杂综合题,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选取指标要尽可能地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特征。
2.1.3、综合性原则。资源环境是自然、生物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个状态或过程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是反映本质特征的综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2.1.4、简明性原则。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2.2、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2.2.1、明确研究对象――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
2.2.2、内涵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具体影响因素及内涵。资源环境是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系统,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及其他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影响将有助于综合分析总体的资源环境效应(见图1)。
2.2.3、指标选择。在分析完内涵与具体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针对各方面大指标选取一个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出各量化的三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各指标的具体细化及分类有利于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
2.3、评价指标的建立
2.3.1、生物多样性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资源环境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资源环境系统的面貌,是反映资源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可依据其种类分为植物及动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数目、总类共同构成植物的多样性,而动物的多样性则以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人类居民点的分布及密度为代表。综合以上植物、动物(一般动物与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丰贫程度也就一览无余。
2.3.2、水资源指数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资源环境系统的决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实践中,水资源的分布又被划分为滩涂、河流、湖泊三个方面。单从这三者的数目上笔者难以断言水资源的丰贫,因此笔者引入了流量、储蓄量和湿度等动态因素,以便更直观全面的把握水资源的总量多少。
2.3.3、大气状况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及气候的差异。由于从根本上土地整理区域中的大气状况是由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将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植被覆盖状况及数目引入指标,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气状况的指数高低。
2.3.4、土壤资源指数指评价区域内土壤质量、结构及污染情况。土地整理的直接对象是土地,这也是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与此同时,土壤的质量、结构及肥力也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调查易于获得数据。
2.3.5、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笔者主要从其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两方面选区指标分析(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2.4.1、赋予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每个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对土地整理过程的影响的分析,确定每类及各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科学合理。首先,评价出个大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体影响中的权重。主要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以此对各一级指标权重赋值。其次,在依据各二级指标在各自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程度进一步对其赋值,三级指标赋值也采用的类似效果。
在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除了采用特尔菲法以外,还参考了文献,以此确立的权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见表2)。
2.4.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在对具体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打分时,先按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定,再进行加总评价。
首先,依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针对其调查结果,以100分为总分评分。在评分过程中,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再次,评价。依据总分值对土地整理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其等级分类与上述分等类似。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3、结语:
地整理投资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项目类型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资源环境评价的地位还没有法律规定,国家级的资源环境评价机构尚未建立,项目的持续性评价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还很薄弱,评价数据尚未建立,资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永川.浅谈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
2、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
土地整理是指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改造,并重新配置土地资源的过程,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途径。它泛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对土地进行调整、安排和整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一项涉及工程与技术、经济与法律、行政与管理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土地整理作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手段,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在土地整理活动中的重要性,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应出现。本文基于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综合目前所学的知识,探索构建一个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求为土地整理中资源环境效益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土地整理在增加耕地有效利用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在当前的土地管理以及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增加耕地数量仍然是土地整理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因而出现了片面追求新增耕地数量,而不重视土地整理活动可能对所在区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情况,存在着诸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资源和景观多样性等方面未能同步增强的问题。
(一)对生物资源的影响――生物多样性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原有未利用地上的原生、次生自然生态系统将被单一的农作物所替代,景观多样性将降低,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导致植物、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的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在土地平整工程中,机械对土壤的扰动,使土壤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生境,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大量死亡;混凝土渠道的修建虽然提高了水的利用率,但却导致渠道中水生生物的死亡。
为了营造水生生物生存的环境,通过排水沟设计为水生生物提供避难所。土地整理中排水沟通常不加衬砌,而且在田块的较低部位,由于地下水的渗漏,即使在最干旱的晒田期也能涵蓄一定的水量来保证水生生物的存活;田块间的田埂、道路两侧的农田防护林则可以成为一些动植物的栖息地,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与地下水位
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提高、耕地和经济林面积增加,都要求有足够的灌溉水源作保证,土地的生产潜力必须依靠水分保障才能发挥,这样就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同时,如果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导致大量水资源浪费、水源短缺、土地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同时不同的土地整理方式对地下水位也有直接影响,进一步影响到灌溉水源的稳定及土壤的盐碱度。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要防止滥用水资源,合理高效地运用水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作用。
(三)对大气资源的影响――大气状况
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地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前者如荒地开垦、林地砍伐、草地过牧等导致地表,从而造成大气中粉尘、杂物的浓度增加;后者如农田防护林带网的建设,不仅可防风固沙和改善农田小气候,还会通过涵养水分、净化空气等改善农田周围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四)对土壤资源的影响――土壤结构、质地、肥力
在土地整理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土壤的各种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土地整理改变土壤结构。如荒地垦殖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筑路及村镇建设机械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其次,改变土壤质地。农地耕作势必导致地表土层土质疏松和粒度细化,在山地区将易导致水土流失,在干旱地区又可能为扬尘、沙尘暴等。再次,土地整理对土壤肥力也有巨大影响。为追求提高耕地产出率而一味加大耕地垦殖力度或不顾土地适宜性要求调整土地整理利用方式,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和生产力降低,甚至引发一系列灾害,如造成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最后,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还会杀害土壤中丰富的微生物,造成土壤污染并加剧土壤退化。
(五)对生态资源的影响――景观多样性
在土地整理中,各种灌溉排水设施、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会减少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生存环境破碎化和土地利用景观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简化,破坏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当前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进行土地整理时,过分追求高品位的设计,在田间大量铺设混凝土路面和沟渠,减少了绿地面积和生物栖息的场所,使得区域生态系统简化,影响了景观多样性。
二、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研究
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评价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根据选定的指标体系,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从资源环境系统层次上,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评定土地整理实施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性质及状态变化的结果。它对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土地整理的资源环境影响、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及其资源环境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1、典型性原则。资源环境的组成因子多,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评价指标体系不可能包括生态环境的全部因子,只能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与土地整理活动有关的最能反映生态环境本质特征的指标。
2、全面性原则。土地整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多方面,多维度的,包括了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生态等各个方面,各因素共同组合成一个复杂综合题,每一部分都不能孤立。因此,选取指标要尽可能地反映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特征。
3、综合性原则。资源环境是自然、生物和社会构成的复合系统,各组成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一个状态或过程都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都应是反映本质特征的综合信息因子,能反映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特征。
4、简明性原则。指标选取以能说明问题为目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的指标,评价方法尽可能地简单。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过程
1、明确研究对象――土地整理资源环境效应。
2、内涵分析――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具体影响因素及内涵。资源环境是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综合系统,包括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及其他资源数量与质量,充分认识这些可能影响将有助于综合分析总体的资源环境效应(见图1)。
3、指标选择。在分析完内涵与具体的因素方面后,便是针对各方面大指标选取一个合理且具有代表性的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出各量化的三级指标(即末级指标)。各指标的具体细化及分类有利于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研究。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
1、生物多样性指数指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丰贫程度。生物多样性是资源环境系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丰度决定着资源环境系统的面貌,是反映资源环境质量最本质的特征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可依据其种类分为植物及动物。植物的分布及其数目、总类共同构成植物的多样性,而动物的多样性则以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人类居民点的分布及密度为代表。综合以上植物、动物(一般动物与人)的各方面,生物的多样性丰贫程度也就一览无余。
2、水资源指数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水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流与能量流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尤其在西部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水是资源环境系统的决定因素。在土地整理的具体实践中,水资源的分布又被划分为滩涂、河流、湖泊三个方面。单从这三者的数目上笔者难以断言水资源的丰贫,因此笔者引入了流量、储蓄量和湿度等动态因素,以便更直观全面的把握水资源的总量多少。
3、大气状况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土地整理对大气的影响。其质量的高低及气候的差异。由于从根本上土地整理区域中的大气状况是由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所以笔者将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植被覆盖状况及数目引入指标,以便于更全面的了解大气状况的指数高低。
4、土壤资源指数指评价区域内土壤质量、结构及污染情况。土地整理的直接对象是土地,这也是土地整理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中最关键的因素。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资源环境系统产生的压力超过了资源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系统功能不断衰退,土地污染是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表征之一。与此同时,土壤的质量、结构及肥力也是评价指标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调查易于获得数据。
5、景观多样性指数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的多样性。景观是一个大尺度的宏观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笔者主要从其数量结构及空间格局两方面选区指标分析(见表1)。
(四)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赋予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每个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对土地整理过程的影响的分析,确定每类及各项指标及其中各项在整体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以达到评价的科学合理。首先,评价出个大类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整体影响中的权重。主要方法为专家打分法,以此对各一级指标权重赋值。其次,在依据各二级指标在各自相关领域中的重要性程度进一步对其赋值,三级指标赋值也采用的类似效果。
在具体的权重确定过程中,除了采用特尔菲法以外,还参考了文献,以此确立的权重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见表2)。
2、评价指标分值的计算。在对具体土地整理的项目进行打分时,先按各指标分别进行评定,再进行加总评价。
首先,依据土地整理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针对其调查结果,以100分为总分评分。在评分过程中,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其次,采用加权法求和。各指标分值为权重乘以分数,其后对其进行加总。即:总分值=∑权重*各指标分值
再次,评价。依据总分值对土地整理中的资源环境效应进行评价。其等级分类与上述分等类似。即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等级一≥85;等级二为≥70并
三、总结
土地整理投资项目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且项目类型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资源环境评价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体系,资源环境评价的地位还没有法律规定,国家级的资源环境评价机构尚未建立,项目的持续性评价和环境、社会影响评价还很薄弱,评价数据尚未建立,资源环境评价的信息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等等。
本文仅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相关因素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壤、生态环境、景观等方面的指标尚难准确把握,构建的指标体系有待于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永川.浅谈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10).
2、赵庚星.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及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4.
3、牛传军,贾芳芳,马好霞,王秀茹.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
4、贾丽,张雅杰,於忠祥,王廷.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安全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3).
5、苏少青,林碧珊,曾晓舵.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6(4).
6、张超,高敏华,黄昭权,都伟新.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及方法应用[J].资源・产业,2005(5).
1 风景园林建设的重要性
1.1 风景园林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
风景园林建设,它是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它是社会化和人文化的统一,在设计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在功能上满足现代城市的基础建设。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园林景观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以完善齐全的功能性,天然独特的艺术性,多元个性的社会化功能满足了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及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1.2 风景园林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枢纽
自古以来,风景园林就是陶冶情操的地方,人们在休闲时间会去欣赏园林风景,去体会园林建设的文化,此外,它还是活跃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归处。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部分。
2 风景园林建设价值的体现
2.1 风景园林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风景园林建设以生态美学为核心,经过详细的调查做到适地适树,保护和培育地方濒临消亡的植物物种,结合美学知识进行重组编排。这样精确的概括提高了城市生物多样化的组景,体现了极高的生态效益。有的还借鉴写意派的进行植物组景,让园林的设计紧跟时代潮流,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呈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通过别具心裁的设计,建设出属于中国生态风景园林的新风采。
2.2 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园林已成为城市的“明信片”
现在城市的考核或者评价已经不再是经济水平的考量,风景园林的建设与完善也成为了一种衡量指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城市把风景园林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去建设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越,更舒适的环境。天津和平区的桂林游园就是天津的一张名片,从精致独特的花卉到葱绿繁茂的灌木,从名贵花木到常见的植物,这些精心的布局让园林设计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格。
2.3 在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要注重艺术与生态的建设
园林景观是自然与人类的交集,通过宜情宜景的建设,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文明的心灵居所。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体现,给人一种原生态的美,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附加,在和谐自然地布局中诠释了经典的时代美感。实质上风景园林是功能和结构的总和,因此,园林景观建设与人类运用二者密不可分。在大力倡导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设中,自然以其浑然天成的美感参与设计,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这种景观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伙伴。
3 风景园林建设的地域性
3.1 地方特色和艺术个性结合
风景园林建设和地域文化相辅相成,很多地方把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基础,有的还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去设计景观的布局。其中,苏州园林建设就是以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为基础,进行局部到整体的设计。在尊重风土人情和气候地理的基础上,很多乡土树种成为了人们的设计资源,这也使得苏州园林的建设极具当地特色。事实上,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人们地位、品行、气质的体现,是在人文与自然地互相渗透,是形式美上升至意境美的过程。与此同时,很多园林建设会结合地域特点,将园林的观赏价值与当地民族文化,自然风情融合,赋予植物造景的观念与内涵。这让园林在满足当地生态需求的基础上,给人呈现出极佳的视觉美感,这是根据地域特性重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进行的创作实践。
3.2 园林建设中加强地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应用是园林建设的关键,在园林建设中要权衡生物圈,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处,尊崇自然平衡的发展规律,避免剥夺大自然的资源,在建设中让资源与环境合理配置。园林在建设中,要考察当地的气候变化与水文特征,除此之外,为了完善设计的布局,还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认真对待当地的植被及野生动物生态要素特征,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利用设计达到创造意境的目的。此外,还要以当地原生态资源为基础,让生态与艺术完美融合。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积极正确的改造自然,做好园林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园林设计中,既要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导向,又要落实好建设的每个环节。让园林在充满生态的美感的同时,也能体现丰富的人文景观。
4 结语
风景园林建设不仅是人文美和自然美的体现,它也是人类合理利用,创新设计的杰作,因此,风景园林建设要重视艺术与生态价值。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目前我国对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道路景观也不仅仅局限在满足功能和视觉美感的层面上,也逐渐转变到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因此,当代的道路景观设计就应该立足功能需求、生态原则、文化特征三位一体的整合[]。具体来说,物质景观是载体,生态保持是法则,文化内涵是目标,互相结合以此共同实现道路景观的现代化。
一、目前我国道路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景观规划忽视地下管网、架空线路
在道路景观绿化时,经常发现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态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景观规划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过分重视道路景观设计,却忽视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树木,影响人们步行或骑车,甚至也会阻挡行车视线。
(三)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
很多规划者只顾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选用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结果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
二、道路景观规划所要遵循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实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在道路景观环境设计中,我们首先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保证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是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也构成了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基础上。一切生物都离不开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创造宜于多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才能达到生物的多样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设一方面要保护城市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在城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持续发展。
(二)协调性原则
城市道路是一个有机整体,设计中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同时要协调保护与开发、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建设与养护的多重关系,保证道路景观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应协调道路沿线各功能地块的总体景观建设,保证城市绿化体系结构良性地整体发展。
(三)服务性原则
道路景观的服务对象为居民,景观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满足各种不同情感的需求,尽量做到自然布景与规划布景相结合。应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环境观,追求天、地、人的和谐,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主题。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观美为基础,体现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绿地成片、树木成林、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城市景区。 三、道路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探析以上原则充分表明,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受到更大时空范围内的城市发展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观念意识上要转变“就景观论景观”的传统思维,形成景观的区域观和时空观,以下是对道路景观设计的方法进行几点分析:(一)生态绿地建设道路绿化和景观环境建设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环节。道路绿地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道路红线内的绿化带,另一部分是道路红线之外沿道路的绿化带,该绿化带的宽度即为绿线宽度。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规定:红线宽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红线宽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红线宽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对于生态树种的选择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区还好,北方地区应该适当增加常绿树种以弥补冬景的单调和萧条,同时注重常绿树叶的相互衬托。在种植方式上,我们要打破单调的行列式布局,以组团式、条块式为主要配置特点,乔、灌、地被结合进行复合混合式立体绿化,形成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生态走廊。使道路景观努力形成行人视觉与行为心理的绿色景观。(二)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道路的景观设计在考虑一定连续性的基础上,也要增加变化,结合城市文化、企业文化,创造多样性的有文化意蕴的景观,同时也为各种材料、技术的多样性表达提供空间。
(三)分车带的景观设计
在设计分车带景观时,应结合自身宽度、所处车道性质及有无地下管线进行规划。位于快车道之间的分车带,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适当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车道之间的分车带,宽度为两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网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为主;宽度在两米到四米之间,且无地下管网的,可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做灵活多样的大色块规划设计;宽度为四米以上且无地下管网的,除灌草结合外,还可配以小型乔木。
(四)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道路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也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应该设置便利设施,比如地图、公用电话、公共厕所等,避免在人们活动时,感觉缺乏人性化的关爱。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景观设置,不能设置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内的车辆运行空间,树冠和树干不得进入该空间,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四、参考文献
[1]韩丽雅.道路绿化建设现状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铭绩.浅谈城市道路绿化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晓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刘滨谊. 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