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0:18:2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环境设计的认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0-0048-04
一、元认知监控及其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元认知监控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译反省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认知历程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概念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个方面。在这3个要素中,元认知监控是元认知中的核心要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能不断评价认知过程,获得认知活动质量的信息,找出认知偏差,并能适时地调整计划,选出恰当的策略。它主要包括:①制定计划;②实际控制;③检查结果;④采取补救措施。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许多关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发现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原因并不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同,而是他们的元认知水平不同。正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自己走神了,并且进一步集中注意力,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我们发现自己的学习方法效率太低,开始进行方法的调整,这些都是元认知监控在发挥作用。如果我们自己很久才发现自己效率太低,或者知道自己效率低却又不能及时调节,就是元认知监控能力的低下。而元认知监控就是根据自我意识到的信息,对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调整,以寻找到最适合的认知方式和情绪状态。
二、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动手实践的缺乏导致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低下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学习环境是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中强调,学生应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元认知监控能力将有利于促进学生所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导向和学习迁移,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虽然课改宗旨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具体落实情况看来,教师对学生内化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以《网络技术应用》为例,教材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三大内容。在“网络技术基础”章节教学内容是建网与接入因特网。学习网络知识,尤其是关于网线制作、双机互联、局域网布图、选择拓扑结构组建网络等操作技能很强的学习,学生应该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但目前南京高中学校机房的配置仅可以供正常教学,多数学校不愿投入大量的财力购买满足实践需要的设备、材料,导致学生正常的实验训练无法得到保证;又因教师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目前的上课现状主要采用幻灯片演示为主,口头叙述为辅,大量练习题做测试,偶尔借助有操作内容的视频调节乏味的学习环境,但依然摆脱不了讲听式、讲座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对课堂学习毫无兴趣,学生也不能产生一个对学习过程的认识策略,不会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会调整自己的学习进程,不会计划学习任务。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最多的仍然是停留在记忆层面的文字信息。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表1清楚地反映出目前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欠缺。
三、用以促进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虚拟学习环境探究
虚拟现实技术按其功能大体可分为四类:沉浸虚拟现实技术、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混合现实系统、桌面虚拟现实技术。
桌面式虚拟现实技术,也称窗口中的V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特点是不需要昂贵的大型计算机和复杂的设备,主要通过计算机的屏幕和声卡等常用设备与用户交互,用户主要是通过鼠标、键盘等设备控制和操纵虚拟环境中的物体。
尝试用桌面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如建造硬件模型、电脑太空旅行、化合物分子结构显示等,在广泛的科目领域提供无限的虚拟体验,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亲身去经历、亲身去感受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主动的交互与被动的灌输,有本质的差别。
研究设想在虚拟实验活动中,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对实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方案,通过自我调节和管理,在虚拟实验系统中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实现形象化教学,提供虚拟实践的机会,有效突破培养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物质条件限制。
从技术手段,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一个供学生动手实践的实验环境。例如,有这样一个实践环境,学生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模拟双绞线的组合顺序;在组建网络的环节,可以实现一个类似线路图的流程。在流程里,学生选择小型局域网的硬件连接点,选择通信协议,配置网关,IP地址的分配等。这个层次的设计可以解决硬件资源不足的困扰,从而通过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达到学习概念的理解与巩固。
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四、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
1.学习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本虚拟学习环境是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选取其中的组建局域网为本虚拟学习环境的一个开发项目。
虚拟学习环境的建设,除了模拟实物,更重要的是将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融合元认知监控进行训练。《网络技术应用》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网站设计与评价”。其中网络技术基础单元主要涉及了网络是如何工作的问题,让学生在因特网应用的基础上增进对网络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的了解,如计算机网络、网络协议、网络通信、网络应用模式、IP地址、域名和局域网的构建等。针对这一环节教学条件限制以及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情况,本虚拟学习环境旨在改善网络教学内容的实践条件以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如图1所示,本学习环境主要有四大模块组成。
(1)学习计划制订模块
学习计划的制订是学生学习能力、主动性、自控能力、知识组织能力的体现。完全让学生自己制订或规划学习,尤其对于很少注意知识整理归纳的学生,他们会漫无目标,不知所措。故而虚拟学习环境要具备可以引领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的策略。从教材分析可看出,组建局域网涉及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连接设备、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网络服务等知识体系。
已有研究表明问题清单是个体不断促进反省能力的训练,自拟提问清单,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虚拟学习环境可以设计类似提问清单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组网实验前引导学生思考网络规模、拓扑结构、网络硬件、软件的思路等。
系统给出清单目的在于唤起学生思维中的概念记忆,学生再结合实际的学习任务与个人认知重新梳理,去伪存真,重新建立一份个性化的清单。学生根据这份自我提问的清单,便可制订局域网组建的步骤。
学生自己提供一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清单,可预测出学习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自己尚缺的知识准备等。学习系统事先只是提供一个问题清单的简易模板,所以便不会造成学生的依赖。
(2)执行监控模块
制订学习任务后,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学习环境便为学生创设练习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原先制订的规划检验自己的计划是否合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不管是最简单的双机互连网络,还是小规模的机房局域网络,这其中网线制作的环节是不可缺少的。学生对于T568A标准线序和T568B标准线序记忆困难。虚拟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有模拟排列双绞线线序的练习,排列好之后,再选择网线连接的两端设备。虚拟学习环境系统有智能监控功能,记录下学生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而判断学生操作的正误。
(3)检查结果、即时补救模块
学习系统在自动监测学生操作行为的环节同时可以给出学生练习错误的提示。根据提示,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试图查到出错环节,学生通过自己以及虚拟学习环境这样非外界人力的帮助,重新调节原来的知识概念,将错误环节进行改正补救,这些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不仅如此,经过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性和克服难题的坚持性也得到了提高。例如,在若干电脑组成局域网并连入因特网时,集线器与交换机的选择,路由器的选取与否等。如果学生选择硬件错误,学习环境便给以暗示:或文字形式提醒,或操作虚拟实体的位置变化。在诸如此类的暗示下,学生便可以步步为营,最终找到出错点。
(4)评价体系模块
评价体系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3个部分。自我评价更体现反思过程。学生通过撰写半开放式的自查表反思学习的得与失,分析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而根据同学间的评价可以了解他人的不足与长处。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分析、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既可取长补短,也可锻炼个人看待事物的客观性。教师负责提供作品评价的量规和范例,对学生的评价进行集体或个别的指导,这样也避免了学生间评价的任意性。
整体学习环境设计与学生互动之间的关系如图2。
2.开发环境
系统的开发环境包括:Windows200O/XP;开发采用编译器java语言;数据库系统为Access。使用的软件工具有3DS MAX,用于制作实物模型、Cult3d 用于实现模型交互控制和场景布置、Dreamweaver用于制作信息的集合平台。客户端采用微软IE浏览器,用于系统用户接口功能测试。系统运行环境主要结合用户已有的系统环境来进行系统部署。网络系统是现代信息系统的重要支撑,网络环境由连接系统的服务器、客户机以及其他类型的终端设备组成。
系统运行硬件环境是提供核心数据库服务和提供Web服务等应用的PC服务器,其操作系统是Windows2000Server/WindowsXP。客户机为普通的PC机。由于微软的操作系统界面友好,大家非常熟悉,客户机的操作系统都选用Windows2000/XP。
五、虚拟学习环境给信息技术课程带来的优势
1.弥补远程教学条件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实验无法进行。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获得与真实实验一样的体会,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避免真实实验或操作所带来的材料耗损
真实的实验下,学生由于不熟练的操作导致失败,将实验提供的例如双绞线、水晶头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虚拟学习环境下进行实验,则可以免除这种顾虑,学生在虚拟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尝试。
3.有效发展高中生元认知监控能力
虚拟学习环境不仅引导学生检查答案是否正确,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养成对学习活动积极反思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监测、调控能力。
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参与减少,更多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听课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由于在实验训练中采用表单提交的方式,并且可以呈现班级的整体思考结果,大家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旁观者,积极思考一些问题,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利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评价功能,一部分学生能够对每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找出它们与先前知识的联系,感觉学到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前后相关联的,尤其是可以将局域网知识有条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关键词:公司环境责任 生产者责任延伸 公司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资源税 生态环境补偿 环境责任保险
西北政法大学学者马燕认为:“所谓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指公司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山西师范大学学者白平则认为,公司环境责任是指“公司在谋求自身及股东最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当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义务,应当对政府代表的环境利益负一定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博士吴国刚在论文《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中将其界定为:“公司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兼顾环境公益的要求,符合社会对公司制度的合理期望”。重庆大学教授黄锡生则认为:“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在促进自身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所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
笔者较赞同将公司环境责任界定为:“公司根据法律明确规定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的义务,且这种义务不因公司的终止而立即消失”。这一界定突出了公司环境责任的三大特征:第一,法定性。公司环境责任是环境法律明文规定的责任内容。第二,可实施性。道义上的环境责任很难实施,而法律层面上的环境责任就具有可操作实施性。第三,义务的延伸性。即公司终止后其环境责任并不立即免除。因为公司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随公司终止而立即消失,为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遵循《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有必要强调公司终止后的环境责任。
制度设计一: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是指: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负责,重点是承担“绿色设计”责任、消费后环节所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的责任等,从而实现生产者责任向“上下两极”延伸,扩展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责任主体的环境责任。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固体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发展循环经济,导向企业行为;利于应对绿色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但需要注意到:公司进行污染治理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需要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撑的,单靠我国公司自身的经济能力难以实现。同时,还不能忽略公司的“经济人”身份,他们必须能够与直接利用初始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在成本上取得平衡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承担的责任超过其承受能力,公司就会转移生产方向,反而会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前进,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因此政府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出台一些配套的辅措施,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扶助、配合与引导公司履行延伸后的生产责任。如构建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培育公众绿色消费理念、建立和完善有关环境税费制度以及建立环境补贴制度等。
制度设计二: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环境信息公开又称环境信息披露,是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手段。它承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批评权,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既可以满足消费者、投资者、管理者等利益关系人对环境信息的需求,从而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又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从而降低公司经济活动中对环境所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为环境信息公开的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都对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一些要求。特别是2003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专门就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规定,例如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方式、法律责任等。但现有环境信息公开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向公众公开的环境信息量少、信息公开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和系统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企业环境形象还没有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等。由于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受到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公司排污情况、环境管理要求和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等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应该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制度设计三:环境资源税制度
环境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控履行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从广义上说,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等生态税费,凡与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其中。
环境税收在国际上是一种通行的经济手段。其目的是为实现特定的环保目标,通过强化纳税人的环保行为,引导公司与个人放弃或收敛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和消费行为同时筹集环保资金,用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的环境政策和税收体制需要进行“绿色化”改革,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独立的资源环境税税种,使环境税成为现行国家税收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引入环境税将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内化到公司成本与市场价格中去,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节公司的经济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低成本地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制度设计四: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是指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环境资源由于现在的使用而放弃的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生态环境补偿的手段包括:要求生产者、开发者、经营者支付信用基金,缴纳意外收益、生态资源、排污等费税,由政府出面实施环境项目支持、生态保护工程、发展新兴替代产业等。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助于从生产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该机制可以改变公司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迫使公司在进行商品生产时就计划到生态环境的损耗。为减少生态成本,公司必须采取措施减少环境资源的破坏、污染和占用。这样就可以达到促使公司自觉提高技术水平、改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的,从而确保生态系统对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支持能力不会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受到削弱和破坏,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基础。
制度设计五: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而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或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可见,环境责任保险实质上是指被保险人依法将应当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风险转移给保险人的一类保险。其属于消极保险,消极保险之保险契约所保护者为被保险人之消极利益,所谓消极保险利益为特定人对于某一“不利”之关系,因为此“不利”之发生而使特定人产生财产上之损失。
环境责任保险是以责任保险作为防范环境污染风险的法律技术手段,是经济制度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特别法高度结合的产物。该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维护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有助于市场经济自身的发育和完善,并能强化保险公司对公司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损害的监督,最终促使公司自觉加强环境保护,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我建议应当从三个方面完善现有的责任保险制度:
第一,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可借鉴美国和瑞典的立法模式,实行以强制性环境责任保险为主,任意性责任保险为辅的保险制度。在产生环境污染和危害最严重的行业实行强制责任保险,如石油、化工、采矿、水泥、造纸、核燃料生产、有毒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行业。而在城建、公用事业、商业等污染较轻的行业可以实行任意环境责任保险。
第二,扩大责任保险范围。借鉴外国经验,除了将突发性污染事故纳入责任保险范围内,还应将我国责任保险范围扩大到经常性排污造成的第三人受害的民事赔偿责任。投保范围不仅应包括违反环境法的经济社会活动、意外事故以及不可抗力导致环境污染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还应包括排污企业正常、累积排污行为所致损害以及污染所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损害。同时,为了促进保险公司承包,政府应当作出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如减免税措施、注入保险基金、由政府出面促使各保险公司联合起来承保以进一步分散风险或进行再保险等。
第三,实行环境侵权责任保险赔偿限额制。一方面,环境侵权行为造成的损耗后果是逐步显现和扩大的,实行限额赔偿,处于减少自己损失的考虑,投保人和受害人将会积极的防止和减少损害的发生及扩大,从而有利于减少环境侵权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与普通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比,环境侵权责任险的保险利益则要复杂得多。由于环境侵权责任保险的保险事故之发生既有突发性的,也有累积性的,还有转化性的,从而使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发生在保险单有效期内的污染所造成的损害难以把握其未来的赔偿责任。针对环境侵权的这一特征,实行限额赔偿将有利于维持保险机构的清偿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J].现代法学,2003(5)
2.白平则.论公司的环境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吴国刚.公司的绿色社会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环境艺术设计是集多学科交汇的艺术设计,它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而且富于动态性特征,其设计目标在于创造更加适合现代人生存的、完善的空间环境。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应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构建和创新课程体系,探索出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科技不断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需求,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推动专业建设的有序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设计者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它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它要求高职生必须掌握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还应该加强其市场价值观念、人文关怀理念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呈现其实用、美观、经济等特点,这就要求在专业教学中必须体现知识结构的多元性。1)实用性。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即感官需求。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如制图知识,材料知识,加工工艺知识,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同时,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这就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把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统一起来,从中获取创作灵感。2)文化性。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需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于是,在专业教学中的美学知识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如素描、速写能力、色彩的运用能力、多维空间构成能力等。3)经济性。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必要的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制观念。
2、环境艺术设计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建构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前,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应是着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设计表现能力。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思维创新能力。“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性是设计的生命”。设计者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踏实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有机综合。综合运用能力。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高职生的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应帮助学生解除束缚,恢复其应有的创新个性。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应在加强操作技能实践实训教学,同时,需要家长、行业、社会积极合作,有意识地为学生自我体验和能力提升创造更多的平台。
二、推进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准确定位职业教育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设计教育要都强调设计中的人文内涵,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只有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指导纯艺术方向的定律,同样也适合于设计艺术。首先,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艺术设计的创新及创造能力。其次,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及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同时,对市场的发展还具有前瞻性,冷、热专业要相互调剂、合理配置。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身的职业教育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
2、把民族理念融入课程建设,突显环境艺术设计特色
任何一个物质形态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有丰富的文化修养,设计出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特点、经济概况、思想演变等具有民族化观念因素。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强调民族本位。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社会学、人文地理学、宗教学等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人文思想,加强民族精神,融合各种相关因素,陶冶和塑造学生超越的人生境界,赋予学生民族意识和使命感;在课程结构上,既要注意学期课程之间的联系和难度,又要考虑到各课程之间的连续性,整合课程体系,充实和改革设计基础课教学,把人文因素、民族精神、历史积淀等因素充分运用人才培养之中,有效地培养高职生的民族精神。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鉴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的实际,应积极开展教师培养、转岗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加快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与提升,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操作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采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评促教等方法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学术讨论,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开阔视野,从而增强教学的先进性。采取学历教育、专业学习进修、岗位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施课堂、实验、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全面培养高职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灵活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以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平台的教学新模式;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作为环艺专业的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时代意识,转变观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立足民族本位,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建设上大胆改革,敢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造就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环艺设计专业人才。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千姿百态的山川溪流,物种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鸟兽、鱼虫,它们以自然美的形态展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 因此,我们首先要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然后把自然带进教室,研究自然,利用自然。
一、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区域角活动
1.自然角:农村幼儿园设置自然角,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室的一角、窗台或廊沿上放置一些小动物、植物,供幼儿学习、探索,让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看到蝌蚪怎样变成青蛙,小鱼怎样游泳、呼吸,螃蟹怎样行走,种子怎样出土、发芽,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阳光。捉些蝴蝶、蜻蜓扎在泡沫板上制成动物标本,采集各种树叶、种子制成植物标本供幼儿展览。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发现,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节约,并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
2.数学角: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数学角辅助幼儿学习数学,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空间关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非常重要。农村丰富的自然物与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为幼儿操作学习提供了低价的教具学具。例如小班幼儿可利用实物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按种类、大小、颜色分类、认识1和许多;中班幼儿可进行数数、排序、分类练习;大班幼儿可进行数的组成、加减运算、逢双数、逢五数的练习。还可以利用石子、果核、松球进行大小、颜色分类,用废旧毛线进行自然测量,用火柴棒进行拼图,在串珠、串纽扣活动中进行数数……幼儿在游戏操作过程中,既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逐渐对数学方面有所了解,同时又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3.美工角:农村用来做美工的材料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玉米缨、小麦秆、花生皮、狗尾草、树叶、果壳、石子、豆类等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手工材料,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例如用高粱秆制作的眼镜、用地瓜叶柄制作的耳坠、手链,用麦秆编制的戒指、烟袋,用狗尾草编成的小兔、小狗,用树叶、种子粘贴各种小动物等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蕴涵着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孩子们的一切绘画活动都可以在这些废物中得到体现,幼儿在操作中学会了剪、团、粘、贴、撕、画等技能,锻炼了孩子手指的灵活性,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挖掘民间游戏,拓宽活动天地
民间素材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积极的开发会丰富教育活动内容,培养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1.游戏类:民间游戏广为流传,深受幼儿喜欢。我们在组织幼儿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探索利用民间游戏的角色、规则、动作 ,初步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合作能力,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有的是徒手进行的、有的只需十分简单的材料,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在游戏中促进幼儿小肌肉发展的有:抓石子、弹核、拾核、转陀螺、打瓦等游戏;发展幼儿智力的有:赶牛山、五湖四海、爬梯子、鸡毛蒜皮等多种棋类游戏;锻炼幼儿大肌肉动作的游戏有:踢毽子、跳房、捉迷藏、丢手绢、拉大锯、切西瓜、贴烧饼、跳皮筋等游戏。有的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和平衡性。如:买锁、瞎子摸瘸子、警察抓小偷、猫捉老鼠、老鼠钻洞、老鹰捉小鸡、盲人捉鱼等等。
幼儿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容易收拢的民间游戏,如翻绳、捉猴、冰糕化了等游戏。这些民间游戏可以较好的发展幼儿走、跑、跳、钻、动手等基本能力,科学的开发利用,为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和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手工类:孩子们在土里滚打跌爬,泥巴是陪伴他们的最好游戏材料。摔泥巴、捏泥人、捏大炮、捏个黄鼠狼赶鸡跑一跑,娃娃家里的幼儿用泥巴制作糕点、糖果、面条、水饺、小锅、小碗、捏个磨来磨“粮食”、捏群鸡、鸭、鹅来做客……而蔬菜玩偶中用各种蔬菜经过粘贴、拼插与绘画,辣椒变成了小老鼠、胡萝卜变成了小鱼、洋葱变成了小娃娃、土豆变成了小肥猪、芸豆变成了蚂蚱,甚是可爱。麦秸、芦秆、稻草等本土化低结构的材料制作的小作品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如果很好的组织,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操作,一定会制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来。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 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环境下,如何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关键。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不再满足单调的理论知识传授,有了根据兴趣和将来就业需要选择学习内容的欲望,有了根据能否实现其学习目标选择教师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适应学生的变化,适应社会对毕业学生要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提高实践技能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从09届新生开始,根据本专业的课程特点,把相关学科的教学更加细化,分章分节分段教学,为了保证学习内容的连贯性,打破了常规授课模式,专业课采用阶段性教学,按相关学科的连贯性,把一学期所学的专业课按月按周按上下午进行授课,学生达到前一模块的目标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式,由基础实例训练循序渐进到综合实例,利用民主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做到模块化项目式滚动教学。通过对09届春季班学生的实验,这种教学模式很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全班学生有95%的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
二、以市场需要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根据市场调研发现,目前IT行业计算机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分布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素质较低,想培养出高科技技术人才不太现实,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培养蓝领级别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改善课程设置,培养技能型人才
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内容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主。作为专业技能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
1.初级能力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有较高的中英文录入水平。
(3)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测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
(4)能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
(5)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
2.中级能力要求
(1)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
(2)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
(3)能完成流行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
3.高级能力要求
(1)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
(2)使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
(3)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
(4)掌握Internet基本技术,具有信息获取和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相应的能力,从09届新生开始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及日常行为档案,制定合理的考核方案,严格执行。考核方法主要有两种:
考核方法一: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种。
笔试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分成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
其一,实践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
其二,实践能力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
考核方法二:阶段性的技能证书的考核,第一学年要获得《计算机网页制作与平面设计操作合格证》,第二学年要获得《多媒体操作合格证》的同时还要获得劳动部颁发的《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证书、《图形图像处理》等中级证书,参加国家级二级考试ACCESS、C语言等,获得国家级二级考试证书。
四、以企业用人要求,培养学生素质
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是多方面的要求,为了让学生能诚信做人、严于律己,我们通过训练学生平时的养成习惯,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教育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技能,我们通过开展技能大赛活动,让学生了解到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对此的重视程度,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具备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的能力。我校利用技能节、口语演讲训练、英语角训练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计算机专业教研组与学生科相互配合,在心理老师的协助下,从高、中、低三类素质的学生中,各抽取三至五名学生组成心理培养小组。定期跟踪、组织活动,让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以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就具备了企业所需的素质,以便学生更好的就业。
五、加强专业力量,建设一流教师队伍
教师要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技巧传授给学生,这一教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应该使我们教师产生紧迫感,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信服感,那你又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来学习你传授的知识呢?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专业教师也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的专业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师工作。
在教师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主要以教学方法改革、专业知识的相互交流、教育科研讲座为主线,并做到教研室教研活动要常规化、制度化。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二要进行积极的探索,三要进行广泛的交流,在学习中树观念、树信心,在探索中寻方法、寻途径,在交流中求发展、求生存,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促进教师健康成长。
同时,为提高教师的职业实践经验、新技术实践能力,定期组织现有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实习,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讲座、指导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帮助教师迅速提高专业技能。并为教师创建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外出考查学习的机会,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今天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了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新期待,进而形成办学者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制定出成功的办学策略,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因此,软环境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当我们步入21世纪的时候,同时也踏入了知识经济为主的时代,知识与信息无疑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最大基础。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及广泛使用,使得社会前进愈来愈依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迫切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环境下探讨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核心。
企业图书馆(室)同公共企业图书馆(室)、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图书馆(室)一样,是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用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和经营策略,并由此完成知识、技术和信息向物质财富的转化。企业图书馆(室)除担负科技图书的传播与管理外,还肩负着科技信息的管理工作,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进步,搜集整理和提供针对性强、价值含量高的科技信息。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近年我国各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工作特点和方式的内涵,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正在逐步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着各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很多企业相信通过企业图书馆(室)利用和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另外,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图书馆(室)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水涨船高,所以我们都应当认清并在工作中重视之。本文仅就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给予分析,希望大家一起探讨和思考。
一、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概念与内涵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6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源是人,它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协调能力、亲和能力、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推进,作为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的文献交流、信息传递的知识平台,企业图书馆(室)必将显现出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优势。人力资源将成为提升研究所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企业图书馆(室)发展的核心因素。因为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决定着其活力与发展水平。
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人才的竞争只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在美国流传着一种说法:企业图书馆(室)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企业图书馆(室)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馆员的素质。可见,在企业图书馆(室)创新服务中,馆员本身就是一种首要的、基本的资源,把馆员看成是资源,是人力资本,这是现代企业图书馆(室)管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当前发展企业图书馆(室)的意义
企业图书馆(室)及其管理人员对于其所在公司的贡献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实际上,当人们讨论信息及其相关问题时,企业图书馆(室)总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信息技术,以及其巨大的成功上。人们总是关注于信息对于提高组织效率和生产力的贡献,而作为信息归类、提供和传播的企业图书馆(室)的作用却被大大地忽略了。
企业图书馆(室)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员工提供了随时实地的阅读服务,增加员工满意度;营造公司内部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建立;成为员工获取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从而增进企业人才竞争力;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关注员工成长,是企业重要的福利工程。
通过近年的发展,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图书馆(室)已完成了从传统我国企业图书馆(室)向数字我国企业图书馆(室)转型的初级阶段,要实现最终转型、完成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管理不匹配的问题,实现从传统的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三、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观念不强;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机制尚未形成、制度还不规范;人力资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创新群体。
现阶段,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的研究行为主要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相关的研究,以地区性或全国性机构进行,带有指令性和计划性。我国企业图书馆(室)研究现状直接导致:缺乏协调、协作和统筹,研究人员的分布狭小,从事研究工作多处于自发阶段,各企业图书馆(室)研究力量分散等痹症。因此全国企业图书馆(室)研究规模和领域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从事企业图书馆(室)研究的人员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整体上处于资源能力分散,未形成凝聚的研究创新群体的状态。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图书馆(室)的最主要资源,其建设和管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呈现了与传统人才管理不同的特点,因此探讨知识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图书馆(室)人力资源的管理是必要的。创新人才管理战略,保护和开发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图书馆(室)求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文耀:人才资源管理之关键[J].商场现代化,2005,(16)
中图分类号:J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植物生长研究的概述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一系列内、外因素调节的结果,内部因素即指植物激素(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这些激素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颉顽、反馈和交替作用,控制植物生长。在这个生长过程中,遗传信息的表达是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包括日照、温度、湿度、水分、矿物质、CO2等,自然环境可以提供这些环境条件,但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不同,试验研究有很大局限性。在这些外部因素中,矿物质和水分可以人工调节,因此研究植物生长,只要模拟自然气候条件,就可以将研究对象置于封闭环境中,形成人工控制的微气候环境,通过改变各种环境要素,研究适宜不同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目前植物生长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
(1)加快优质新品种培育。
(2)进行重要植物的抗拟机理研究,创制抗逆的新品种和新种质
(3)挖掘重要植物的基因资源,开展基因功能鉴定与利用的研究。
在植物生长的研究中,除了直接研究对象植物,还有对模式植物的试验研究,在这些模式植物中,拟南芥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研究植物的遗传、细胞、分子生物学的典型植物。拟南芥作为重要模式植物,基因组很小,包含大约1.3亿碱基对和2.5万个基因组,有利于基因定位和测序;植株小,方便在有限空间内培育;生命周期从萌芽到种子成熟大约为六个星期,大大节省时间成本;自交繁殖:自花传粉,也有助于遗传实验。
二、人工微气候环境的要求
下面以上海某植物生长研究所的人工微气候环境中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为例,阐述人工微气候环境的设计。
在下文中,人工微气候环境所在封闭空间以及调节环境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水分、CO2等要素的设备、控制系统在内的集成系统称为人工气候室。
本项目的人工气候室内放置不同的试验作物,每间人工气候室都有独立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水份、CO2的调节系统,人工气候室的类别和数量、环境要求如下表:
在这些参数条件中,可以采用人工光源作为植物生长光源,保证光照强度。
温度和湿度各自有变化范围,在实际使用时需要自由组合,模拟试验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自然气候条件,同时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补充新风保证CO2供应,因此通风空调的设计是本项目的重点。为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另有若干辅助用房,包括存放种子的冷库、集中管理的中央控制室、提供冷源的冷冻机房、单独存放试验作物的库房等。
上表中所列的室内控制参数,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并且随着温度地变化而波动。设计时设定在低湿(相对湿度≤55%)的环境下,室内不种植水培植物,不进行经常浇水作业,仅在对试验作物操作时打开室门,平时通过观察窗巡视,最大程度地减小室内产湿量,以避免波动急剧影响湿度调控。
三、总体布置
本项目建在现有科研中心,在地下室单独隔离4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布置人工气候室和辅助用房,原有空间仅仅作为办公用途和仓库。
冷冻机房位于改造区域北侧的一个不规则房间,靠近本层配电房6间水稻及小麦作物试验、3间重要种类保育研究、1间高温间以及5间拟南芥培养室散布在改造区域内,2间冷库位于南面。
控制室位于改造区域的中心,便于集中管理、监控。
按图中所示重新分隔后,每间人工气候间的净面积在10.8平方米左右,冷库面积大约为6平方米,每间人工气候室的室外走道布置空气处理设备(空调机组),以及本地控制系统设备,便于运行管理。
三、土建设计
1、墙板、顶板
人工气候室的墙板和顶板需要减小外界环境对室内空气品质特别是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提高围护结构热阻的同时,加强房间气密性,。
墙板和顶板的板材采用双层夹芯彩钢板,保温板材采用隔热芯岩棉保温板,板体两面为彩钢板,保温层厚度70mm-100mm。保温板有一定的标准模数,在一定范围可以任意组合,也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定制。彩钢板面板一面安装于室内,不仅美观,而且便于清洁。板与板之间用偏心钩连接,其锁紧装置在工厂里板塑制作时已预埋在相应的位置上。现场安装仅需专用工具,使所有板壁构成相应拉紧的整体。安装完成后板与板之间接缝用白色硅胶密封。
2、底板
原有房间地面为PVC地板。人工气候室工作期间会对实验植物进行浇灌作业,对残留泥土会定期清洗。所以需要将原PVC地板清除,敷设排水管和地漏,重新进行地坪防水、保温,铺设防水地砖。
3、门
人工气候室的门采用双层夹芯板平开门,保温为岩棉隔热层,厚度70-100mm,两侧面板为彩钢/轧花铝板。门上设置圆形中空玻璃观察窗,具有防冻化霜功能。
五、人工光源
1、光源设计
由于人工气候室温度可能低至20℃以下,人工光照光源不仅要耐低温,而且必须防潮、防湿、密封良好,同时又要保证高光通输出率及良好的光线均匀度。为此,人工照明选用防水灯具,防护等级IP65。
除了拟南芥培养室人工光源布置在培养架上,室内光照强度保持在3000~6000Lux,其他人工气候室均为顶置光源,光照强度保持在30000Lux,因此为了达到与太阳光谱线的最大相似,人工照明光源采用金卤灯与氙钠灯混合光源。顶置人工光源的灯体采用灰色高抗撞击聚碳酸脂塑料;灯罩采用高抗撞击聚碳酸脂塑料灯罩;反光板采用白色钢板;垫圈采用抗老化聚氨脂泡沫材料垫圈;扣合采用不锈钢扣合具;电器采用进口电感/电子镇流器。
2、光源控制:
1)每间人工气候室的光源开启设置成3个回路,每一回路开启都保护房间各个地方能均匀感受到光照,直至全部开启使房间各个地方光照均匀增加到最大值。光照回路开启为手动就地,也可通过上端计算机控制,根据时间设定定期打开各回路。
2)人工气候室内的光源回路与制冷回路联锁。当制冷回路停止运行,连锁开关切断相关房间的光照回路,仅保留工作照明灯及应急灯。当制冷运行恢复,直至室内设定温度时,自动联锁,打开光源回路电源,手动/自动开启光照回路。
3)照明配电回路与房间内温度传感器及空调供电回路连锁,当房间温度超过35℃,或空调供电断电任何一种情况发生,将连锁关闭所有室内人工照明灯具,防止室内温度上升过高对试验植物产生破坏。
六、空调通风设计
本项目中须采用温、湿度控制的房间共13间,包括水稻及小麦作物试验6间,重要种类保育研究3间,高温间1间,拟南芥培养室5间,以及2间只控制温度的冷库。13间人工气候室采用夹芯保温板独立分隔,净尺寸3米×3.6米,净空3米,无外窗,密封门。
13间人工气候室分别设置空调机组,单独控制,以满足不同的试验要求。为保证实验室内的CO2的供应,按照一定比例向室内提供新风,因场地限制,无法设置新风机组对新风预处理,项目中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向空调机组提供室外新风,在空调机组中对新风、回风进行热湿处理。
人工气候室的排风集中设置,为维持风量平衡(人工气候室内微正压)和保证CO2浓度,每间实验室均设排风口,集中经风机排到室外,本排风系统也可以在实验室清洁时作为换气使用。
为节省占地面积,空调机组采用立式结构其功能段均包括:包括新回风混合段、粗效过滤段、表冷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和送风段。电加热段制冷工况时作为再热段,加热工况时作为加热段。
1、冷负荷计算
人工气候室建在建筑物内,有独立的围护结构,因此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很小。拟南芥培养间的光照强度在3000~6000Lux,其他房间均为30000Lux,因此这些房间的照明负荷所占的比重很大,在计算冷热负荷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室内人工补光光源发热量:
室内栽培植物的水分蒸发引起的湿负荷(房间面积的50%水面计算);
新风负荷;
1)冷负荷计算
2)热负荷计算
总热负荷:276.87kW;总湿负荷:258.7kg/h
在上述热负荷计算中,考虑到最不利情况,即在冬季工况下,室内不使用人工光源,而要求满足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
2、冷源、热源
对本项目来说,除了电能之外,没有其他形式的能源,因此所有空气加热处理过程均采用电能。在冷源选择方面,为了保证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系统冷负荷471kW,选用1台水冷螺杆冷水机组30XW-552,提供5℃/10℃的冷冻水,机组额定制冷量512kW。考虑13间人工气候室同时在低温低湿的试验条件下工作的可能性很小,冷水机组的容量还是有余量的。冷冻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定流量系统。
冷却塔放置于室外地面,冷却水泵就近放置,进水管高度低于积水盘液面高度。因为人工气候室的使用并不是专属,而是项目申请下来才来租用,因此每间人工气候室的使用各不相同,所以系统运行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有可能是几个月昼夜连续运转,直到系统维护维修,因此冷却塔不考虑防冻。
在冬季直接使用冷却水供冷这一节能问题上,因为面积限制,目前仅预留接口,保留未来改造的可能性。
3、空气处理过程
改造区域面积有限,无法设置新风机组对新风进行预处理,所以空气处理使用新回风直接混合的一次回风处理过程。人工气候室的冷负荷以照明为最大,远大于围护结构负荷和其他负荷,因此并不能简单划分为夏季工况、冬季工况以及过渡季工况。在人工气候室的照明全部打开或部分打开时,冷水机组都可能需要运行,提供冷冻水,因此制冷工况并不只是夏季运行,即使在冬季时,当照明全部或部分打开时,也极有可能在制冷工况下运行。
在夏季空调室外设计参数的制冷工况下,满足低温低湿的试验条件是空气处理难度较大的,因此将几个人工气候室温度、湿度锁定在变化范围的下限值,作为一个试验条件的室内空气参数组合,来确定空气处理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1)制冷工况
本项目为每一间人工气候室单独设置空调机组,新风机提供夏季室外新风,直接粗效过滤的室外新风送入空调机组,在混合段中与回风混合后再经过粗效过滤、冷冻去湿、电加热再热,满足送风状态要求,再送入人工气候室内。
人工气候室空气处理过程
2)加热工况
当人工光源的发热量不足以弥补新风热负荷时,机组需要运行在加热工况。在这种工况下,室外少量低温新风送入空调机组,与回风混合后经过过滤、加热、加湿,满足送风状态要求,再送入人工气候室内。
4、气流组织
在本项目中,人工气候室分别采用上送下回和下送上回两种气流组织方式,因为室内最大发热源均为人工光源,因此气流组织均先经过试验作物区域。
在拟南芥培养室中,人工光源位于培养架上,因此其气流组织采用上送下回方式,上部吊顶内的空间作为送风静压箱,通过孔板均匀下送风,保证垂直温度变化的梯度要求,使试验作物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易于调节。
在其他人工气候室中,由于室内顶上安装有大量光照发热元件,为保证室内温度的均匀性和气流组织合理,同时考虑到现有建筑的层高和建筑装修格局,气候室内的地面上设架空地板,地板下空间作为送风静压箱,地板采用孔板,送风经过孔板均匀送风,率先到达试验区域,最后经过人工光源。
八、自控系统设计
本项目在自控系统的设计上,除了常规的冷冻水系统、冷却水系统、末端空调设备、新风系统、排风系统、人工光源控制的监控之外,有以下几个特点:
(1)每间人工气候室在某一时段内归某一项目组全权使用,因此需要设置门禁系统,能耗计费系统将根据电量消耗和用水量计费;
(2)系统设定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的时间变化曲线,来模拟模拟自然环境,由于空气和水有一定的热惰性,变化并不是即时的,但是植物生长有自适应性,因此模拟可以满足试验需要。
自控系统可以设定每间人工气候室的各项参数和时间变化曲线,在此不再展开。
九、结论
欧美国家的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的植物生长研究已经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国内虽然及时起步,但是限于技术条件,近十年才有长足进步,最为大众熟知的就是热带雨林的大型玻璃温室。目前,在试验条件下模拟自然条件的植物生长研究正向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各行业更多的新技术将应用到这个新兴领域里。
个人简介:出生年月 :1974.4 职称:工程师 学历:硕士 毕业学校:同济大学 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本科) 同济大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专业(硕士)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各村组间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村启动较早,组织得力,全村总体环境面貌较好,例如高兴、观背、福星,有的村还有多个组未进行集中整治,例如乱石、山塅;同一个村内,组与组之间不平衡,有的小组还未启动整治,例如石陂岭子下、洋田大屋、上方布口、山塅大龙。二是工作重点、难点有待突破。清塘沟、废弃物、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例如富坑桐子坪河道垃圾很多,乱石对门残垣断壁未清理,上方布口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严重。三是五净一规范清洁家园评比活动未掀起热潮,群众知晓率、参与度不够。当前整治工作主要依靠各村聘请人员开展,进度较慢,效果不持久。在发动群众参与整治上做得不够。通过视察发现只有部分村实打实逐组逐户进行了评比,还有多个村欠账很大,有的村虽然上报了评比结果,但评比公示栏还是空白,或只勾选了两三户,例如莲塘、邹坑、乱石。
三、今后工作要求
一是持续加大整治力度。如今各村环境整治建设工作已有较好开局,农户思想也一定程度搅动起来了。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是市里主抓工作之一,将于7月3日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动员部署会议,市里目前正提着摄像头在我县各乡镇暗访,暗访情况将会做成短片在百日攻坚动员部署会上播放,县里每周考核也在持续中,已经明确将于7月上旬召开流动现场会。各村要乘势而上、继续升温,统筹整合人员、机械力量,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工作。
二是突出聚焦整治重点。各村要始终围绕六清二改一管护(即清垃圾、塘沟、废弃物、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改美庭院、改好习惯,管护村庄环境)抓好整治工作,其中又要聚焦农户家庭“五净一规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可视范围内有色垃圾清理、沟塘渠清理等重点。为什么现在一直强调不要局限于清扫马路、割割草,因为这两项内容都是面上的工作,而且整治成效不易保持。通过6月30日的现场视察,我们不难发现户外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残垣断壁和农户门前屋后脏乱差最扎眼、最难看,而这几项也是各村各组普遍存在的,是短板、是难点,务必咬紧牙关、聚力攻坚。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装饰行业突飞猛进,面对行业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和新形势下就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核心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改革不到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分析来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高职特色不够突出
我国在现行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多是照搬或脱胎于本科院校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而高职教育应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材为主要目标,只有确立了与专业人材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当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模式化,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大多是以模拟项目的训练为主,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减少模拟性亟待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从结合实际出发,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来完成设计方案,教师再不能照本宣科。此外,除了校内的实践课程外,要积极参与社会上的艺术设计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丰富实践经验。
摒弃学科型的本科“压缩饼干”式教学模式,构建出符合我国高职艺术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职业技能的形成合理的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科学的多样化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然延用传统教学模式,依然采取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设计任务的布置上,脱离实际、过于虚拟化,设计案例也过于陈旧,完全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环节测试中,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通过对用人单位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调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专业知识过于松散与陈旧,动手能力偏弱、与人沟通能力不强,往往出现“样样通,样样松”的问题。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完全不清楚自己的专长,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缺乏作为一个环境艺术设计师最重要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
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前提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适应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课程也显然不能以学科为本位,而应是以能力为本位的。因此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内容。转变学科本位的思想,实现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向能力本位的转换,在与时俱进和有机整合的观念指导下实现课程开发,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套科学的符合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开发方法,是设计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三实践性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设置了课程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它们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技能训练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但大部分实践教学课流于表面形式,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非常密切,社会实践包含很多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内容,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显然无法满足实际需要,这就导致了“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情况。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更侧重于艺术的表现,而不太重视实务性、应用性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毕竟不只是表现图的绘制,它涉及到很多具体的材料及施工方式以及与其他技术工种的衔接与配合,还要有施工组织设计的实施等。在这样的实际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学生仅凭感性思维对待设计任务,没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所以设计出来的作品经常犯常识性错误并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当中难于实施,到工作岗位后,需要几年时间的实际锻炼才能适应工作需要。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可能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明确该课程的设置目的,少走弯路与偏差。课堂作业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每一次作业都有一次新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尽量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法,培养其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实际工程项目的考察实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材料与施工工艺。加强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学生与工程甲方的谈判技巧。培养学生团队实践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理念。建立完善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可以突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突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具体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深入分析各实践课程间的内涵及内在联系,不能把每个阶段具体的实践教学看做是简单的各门课程的累加。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加强实践课程的连贯性和统一性。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有取舍有重点地以能力需要进行整合,以实现实践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四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结构有待改善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教师岗位上,虽然在理论水平上有一定的造诣,但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目标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与专业基础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作为学校,结合我们的设计专业,聘请一定比例的设计师作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改善师资的结构,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灵活的适应设计专业变化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和学习资源锻炼自己,不断更新我们的思维,改革教学方法,多方面的提高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改革目前滞后的教育模式,思想要开放,立足本土文化,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学生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寻求企业参与,改善教学条件,丰富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56-01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把节能环保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对高职环境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质量、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依托产业实体,基于“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任重道远。
1 “专业+设施+岗位”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1 提升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
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是学生课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是实践教学的第一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由学生承担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既能使学生在学校提供的实训室里进行操作体验,又能将企业实际岗位能力及时反馈给课堂,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企业实际岗位的仿真实训活动,整体上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深度实践“专业教学与工作现场相结合、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与实际岗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因此,提升校内生产/仿真性实训设施是实践“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2 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以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工作过程为依据,以真实项目和任务为载体,按设计、施工、运营操作等工作岗位进行项目教学,同时,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相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职业规范和社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发挥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对专业建设的指导作用,指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定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生产实践。
企业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所设岗位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向学校提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顶岗实习岗位。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联合,为企业培养和提供专业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速度快、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的高素质人才。
强化“订单”式培养,实现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局面,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度,为企业量身定做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教方针,是完善“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1.3 拓展“厂中校”式的校外合作基地
“厂中校”的实质是生产性教学基地,它既有“学生员工”宿舍和完备的生活实施,也有生产性“教室”,注重在真实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增设一些教学元素,边生产边学习,在内外设施双融通的模式下,培养从学校企业学校企业交替轮换,专业能力螺旋提高,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拓展“厂中校”建设,就需要校企双方通过资金、技术、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的投入共建“教学企业”,建成集教学、生产、社会服务、师资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与企业、学生共享的开放式实践基地。“厂中校”随时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渠道化、教学组织形式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将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厂中校”的要求商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岗位能力共享的核心课程,是对“专业+设施+岗位,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升。
1.4 延伸“校中厂”校企合作机制
延伸“校中厂”建设,通过多方合作,校内建成功能完善、技术领先、仿真与真实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 “校中厂”。“校中厂”的设施标准、仪器装备技术水准与企业相当,“校中厂”接受企业委托的环境工程设计、环保设备开发、环境工程监理、可研报告编写等任务,由师生共同承担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老师带领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际项目,将课堂教学与项目实践融为一体,完成对专业核心技能的系统训练。“校中厂”还应开发适合于各种不同客户要求的环境污染治理设备,培养、吸引环境保护相关学科高水平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就污染治理标准、方法、设备、最新技术积极开展国内国外合作与交流,开放式配置科技资源,实现校内实践基地生产化,专业产业一体化。
专业融入产业,专业跟着主导企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过程走,学生双身份、教师双角色、领导有双责任,校企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联盟,真正做到专业产业一体化,是对“专业+设施+岗位,工学紧密结合”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延伸。
2 结论
按照“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贴近生产、规格服从岗位”的要求,学校―环保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专职教师、环保专家、企业骨干互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实训―工作同步,教室―实训室-实训基地三位一体,教师的教学―技术研发服务―生产深度融合,建立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一体化教学体系。围绕环保产业的优化与发展,全面体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完善“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基地建设,是构建“专业+设施+岗位”的高职环境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摘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近年来,西南大学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发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校风,着力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西南大学;校园文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立足实际
西南大学1995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高校,1999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批准建立的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构建了完备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署一一专家决策咨询一一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 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的工作局面。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人点,加强各部门各院系共同合作,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一条富有西南大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之路。
一、校园文化育人载体建设
北碚历来就有重庆”后花园”的美誉,而西南大学就是镶嵌在这个后花园里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一走进校园,无不被这里成片的参天大树所折服,让人们想象它那饱经风霜的一百年;一来到共青团花园,就会让你真实地感受到充满青春活力的美丽校园,到处洋溢着如诗如画的文化气息。它依山傍水,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是读书治学、陶冶身心的好地方。雨僧楼、荟文楼、兰华楼、漱溟楼、半月楼,桃花园、丹桂园、宓园、博雅苑,崇德湖、文渊湖、尚善池,槐树山、樟树山、栾树山,含弘大道、学行大道,融汇广场、逸心广场、半月广场……无不摇曳书香,流溢雅致,散发着高等学府特有的灵性与品味。近年来,理科实验大楼、中心图书馆、体育馆等一幢幢建筑拔地而起;爱因斯坦、袁隆平等科学家的雕像,四通八达的校园柏油路,郁郁葱葱的行道树,窗明几净的教室……无不彰显着浓郁的大学气息。这些是近年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缩影,是打造良好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
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校园文化软环境的建设。加强校园交通管理,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建设了畅通的车行环路和便捷的步行道路相结合的交通体系;保障学校生活安全、食品安全,防止灾害事故发生;关注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建设和完善教职工活动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食堂;进一步改善医疗保障条件;打造多层次的校园绿化景观体系,营造建筑与园林互为背景、相互渗透和融合的优美环境。
二、建立文化育人的机构,做好制度保障
文化素质教育”雨僧计划”,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品牌和特色建设的重要途径。为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来确保该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由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对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和领导。
2.聘请一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检查和评估。
3.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人员、经费和场地,确保我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大对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专家库,制定培训规划,建立激励机制。 每学期各职能部门都将学校要求的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工作与部门日常工作计划衔接起来,统筹规划、认真落实、逐项考核。文化素质基地下设文化素质教育办公室,配备了专门的工作人员,统一规划和协凋,负责就课程建设、场地安排、专家聘请、讲座筹备等各方面的事宜。[1]
学校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物质条件保障,并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考评,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定期开展检查和督导工作。还与社会各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推进我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文化素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主渠道
学校秉持着提倡贯通古今中外,融会科技人文的人才培养理念来指导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深化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的理念重新评估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学校为综合类大学专业众多,学科齐全,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将课程基本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全校通识教育课,即面向所有本科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教育必修和通识教育选修两大类;二是学科课程,即按学校的学院结构和学科特点,分为师范类、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和工科类五大部类,也分为学科必修和学科选修。与此同时,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等素质教育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文史经典、哲学智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生态环境、艺术审美、教师教育、技能技巧九大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素质教育课程,拓宽学生选课空间,满足了综合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建设教学队伍——高端立意、系统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为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打造了精品载体。
充分发挥课堂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投入,整合全校优质教师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实施素质教育课程建设。2012年,学校再次组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立项申报工作,从400多门通选课中,筛选出16门进行先期建设,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已有《跨界思维》等国家级视频资源公开课4门已经上线;建成了《美学与人生》等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计算机网络》等校级品牌课5门;《社会凋查与统计》等研究性课27门。
支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校每年推荐11类120本(部)经典名著,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寒暑假)自由选读,对1年读完1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不仅可以取得”名著阅读”通识教育成绩,还可以获得”名著阅读”学分;对3年读完30本(部)专业以外的推荐书籍且考核合格的,还能得到学校颁发的《名著阅读A级证书》。2013年4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大学生读名著难在何处?》一文来报道我校名著阅读开展实施情况,《中国青年报》也针对此项尝试发表了《西南大学”读名著拿学分”引发师生争议》一文,一时间引起了较大反响。
四、弘扬主流文化,积极提供健康向上的交流展示平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时代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西南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学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业余党校,吸收大批优秀学生参加党校学习,成为党的积极分子;支持学生成立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宪法宣讲团等一大批理论学习社团;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递正能量的相关讲座。
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建立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对本科生而言,学校每年开设300多门通选课,供学生自主选修,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开展”雨僧讲坛”(专家主讲)、”学行论坛”(老师指导,学生主讲)、”含弘讲堂”(师生均可主讲)等活动,每年均在一百场以上;开辟西大”青春缙云红色家园网”、”素质教育雨僧网”等网络空间,累计访问量超过1000万人次;编辑出版素质教育《雨声》专刊54期,共计发行135000本;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每年”请进来”演出2-5场,”走出去”表演5-10场,深受学生喜爱。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主流文化;而且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鼓励和支持优秀学生社团的发展,使学生社团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实效明显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学校重点指导和扶持开展了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延伸了课堂空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国学知识竞赛、外语文化节、民族文化节、哲学月、国际文化节、模拟联合国、运动会、音乐节、”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大学生艺术团、女子国旗班、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重点项目,促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蓬勃开展。西南大学国学苑是一个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经典的学生组织。该组织开设了书法培训、古典乐器演奏、国学大讲堂、经典晨读等一些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活动,每年一度的国学知识竞赛更是全校的一场国学盛宴,总能在学生中掀起一阵国学旋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西南大学,学术、公益、体育、文娱、实践五大类上百个社团,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展示个性、挖掘潜能的广阔天地。各类社团形成百花齐放、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外学校特设国际学院,与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的交流计划、暑期学生考察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博士生宣讲团计划,西南大学每年有大量出国及祖国各个地区访问交流的师生,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愿景下,西南大学不断提升国际性,旨在培养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五、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经过强强合并组建的西南大学,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目前国内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之一,面向学生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集中体现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复合的学科结构优势和完备的师资队伍优势。学校注重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大学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场所的育人作用。学校素质办定期编辑出版《西南大学雨僧》杂志,面向全国高校和校内学子发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每年组织制定并实施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史、院史等参观学习、讨论交流活动。
发掘校园文化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延续我校历史文化传统,在突出”求知”特色上下功夫。我校努力从百年历史积淀中汲取宝贵教育资源,重视以”含弘光大、继往开来”校训和爱国主义传统熏陶学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唱校歌、讲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吴宓班”、”袁隆平班”、”师元班”、”神农班”、”侯光炯奖学金”是西大学子心目中的崇高荣誉,袁隆平塑像、纪念碑等人文景观,是爱国爱校教育的生动教材。所有这些,激励学生弘扬西大精神,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六、几点思考
目前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成文艺教育,流连于唱歌、跳舞、插花、打高尔夫球,这实际上一种形式主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二是打着文理相通的旗帜,止步于理科生学习几门文科课程,或者让文科生学几门理工科的课程,这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实质上,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更多的需要通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独立自由的合格公民,学会规范个人行为,提升个人素质,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素质。
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两个方面的事情可以做。
第一个方面是课程建设。我们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个核心课程的要旨主要是通过精读经典,体会文明精髓,陶冶情操,提高修养。鼓励阅读原著和原典,鼓励批判独立思考,鼓励通过讨论和社会实践,真正理解知识,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
还有就是基本能力和素养教育课程,包括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能力,包括阅读、写作、思维、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方面是要建设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现今,功利性文化以俗文化,娱乐、消费文化的形式大行其道,社会受到歪风邪气的不正之风的侵蚀,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因此创造一个崇尚学术、追求卓越、艰苦奋斗和勇于担当的氛围,以及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诚信公正和遵守纪律的道德环境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开展各种丰富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弘扬优良学风,弘扬正气,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第三个方面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重大问题研究,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需要进一步发挥试点和示范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如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深入研究先进文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律,努力探索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