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0:18: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新生儿脐炎护理诊断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新生儿脐部为细菌容易入侵的部位,如果护理不到位,轻者容易发生新生儿脐炎,重者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继发腹膜炎[1]。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顺产分娩的新生儿脐部护理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顺产分娩的新生儿300例,其中男婴165例,女婴135例,胎龄37~41w,平均(38.69±1.19)w,体重2600~4400g,平均体重(3311.40±486.89)g,Apagar评分7~10分,平均(9.65±0.67)分。30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150例,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断脐方法 对照组150例新生儿采用常规断脐法,即在新生儿断脐后1~2min,用5%维酮碘消毒脐根部周围,脐带根部用气门芯结扎,然后距结扎部位上0.5cm处剪断脐带,再用5%碘酊消毒脐带断面,用愈脐带包裹残端。观察组采用延迟断脐法,即新生儿出生后,距脐轮约10cm处钳夹脐带,剪断脐带,气门芯结扎及无菌纱布包扎后30min,再按常规方法断脐。
1.2.2护理方法 两组新生儿每天均接受常规护理,每天沐浴后,用安尔碘消毒脐周皮肤及脐痂,保持脐部干燥和清洁,出院前指导新生儿家属掌握脐部护理方法。出院后由接产新生儿的助产士跟踪随访1~4w。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脐带出血:指脐带残端渗血浸湿包扎纱布或者更多出血。脐炎诊断标准:轻度脐炎指脐轮及周围皮肤轻度红肿,伴有少量的浆液性脓性分泌物;重度脐炎指脐轮及周围皮肤明显红肿发硬,伴有较多的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全身症状。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应用(x±s)表示,P
2 结果
观察组脐带平均脱落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重度脐炎发生,轻度脐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脐带脱落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其机制为胎儿娩出剪断脐带,脐带残端停止血供后,逐渐干枯、硬化,自然脱落。大部分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为7d左右,而创面彻底愈合在10~14d左右[2-4]。正常情况下断脐后,脐带残端残存少量血液,脐带华通氏管水份溢出,脐带在坏死脱落过程中,常伴有炎性渗出物分泌,可导致新生儿脐炎。而延迟断脐可以使脐带内血液排空更加充分,脐带华通氏管水份更加减少,脐带残端干燥加快,有助于脐带脱落和减少脐炎的发生[5-7]。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脐带脱落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脐带内含有2根脐动脉和1根脐静脉,断脐后由于脐血管本身的收缩作用及重力作用,脐带迅速干瘪[1],而观察组在新生儿出生后30min再断脐,此时脐血管中的血液较常规脐血管中的血液排空得更充分,创面基本无血液和渗液,更加不易发生脐带出血,本研究中观察组脐带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样本量,将扩大样本量研究。
综上,延迟断脐可以促进脐带早期脱落,减少脐炎及脐部出血的发生,有利于脐部护理,使围产儿保健工作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可珊,温小玲,吴烈华,等.延迟断脐对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24(3):37-38.
[2]黄露.甲壳胺护脐包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88.
[3]王小飞.新生儿200例的脐部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7):6794-6795.
[4]谭慧霞,熊良恩.不同护理干预在预防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0):917.
二次剪脐法;脐部出血;脐炎;脐部愈合
新生儿脐部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容易发生局部感染,若处理不当,则会引起新生儿脐部出血和脐炎,因此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产妇及家属感到担扰的问题。传统的气门芯摘脐和脐部残端护理方法需要等待残端自然脱落,脐部发生感染机会较高,易引起产妇焦虑情绪,影响脐带护理质量[1]。二次剪脐又称脐带残端切除术,即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 h左右,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已基本干枯的脐带平根部剪断,从而缩短脐带脱落时间,降低脐带感染及脱落时的出血机率及脐炎的发生率[2]。本文通过对我院800例新生儿采用不同的脐部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对二次剪脐法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处理新生儿脐带残端,指导产妇及家属出院后正确进行脐部护理,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降低新生儿脐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产儿800例,其中男437例,女363例。产妇无胎膜早破、肝炎等并发症,新生儿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8~10分,体重≥2500 g。本研究获得郑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及孕产妇知情同意。
1.2 分组
按新生儿出生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号为实验组,采用二次剪脐法,双号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剪脐法,每组各400例。两组新生儿的体重、胎龄、性别、Apgar评分、脐带性质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门芯摘脐法,在新生儿断脐后1~2 min,用75%酒精消毒脐根部周围,在距脐根部0.5 cm处用气门芯结扎,然后在结扎部位上0.5 cm处剪断脐带,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断面,再用无菌纱布包裹残端,加压包扎12~24 h,去掉包扎后,每天用安尔碘Ⅲ型消毒脐带残端,待其自行脱落[3]。
1.3.2 实验组在气门芯摘脐的基础上,于新生儿出生后48 h,评估脐带残端干燥程度,如残端胶质皱缩、瘪陷、变细或干燥,色泽为深灰色或浅棕色,即可在无菌技术操作下用无菌手术组织剪刀,在结扎下方沿脐轮与皮肤的交界处为起点,从不同方向剪去脐带残端,消毒后用止血海绵压迫脐窝,加压包扎24 h[4]。剪脐后30 min、1 h各观察1次,以后每4 h观察1次,连续观察5次并记录脐部潮湿、有无出血、愈合及脐炎发生情况。如果脐带残端未完全干枯、脐血管未完全闭合,应适当延长二次剪脐时间。
1.4 判断标准[5,6] ①脐部出血:剪脐后脐带残端仍有不同程度的渗血,如未渗至纱布外为正常,若脐出血浸润纱布或更多则判断为脐部出血。②脐炎诊断标准:脐轮与周围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为轻度;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为重度。③脐带愈合标准:局部干燥无红肿、无异味,残端为上皮覆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新生儿脐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新生儿脐带处理原则为止血可靠,防止感染,促进脐残端及早脱落[7]。传统气门芯摘脐留有脐带残端0.5 cm,残端自然脱落时间为5~15 d,甚至更长,残端在机化过程中有胶质渗出,容易造成细菌感染而发生新生儿脐炎,甚至败血症[8]。采用二次剪脐法,则不需等待自然脱落,通过人为干扰脐带坏死脱落过程,从而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在液化脱落时分泌物的刺激和细菌繁殖的机会,有效预防新生儿脐部出血及脐炎的发生率。
本研究通过对800例新生儿应用二次剪脐法的临床观察,与传统剪脐法相比在降低脐部出血和脐炎发生率及缩短脐部平均愈合时间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实践中还发现:二次剪脐后新生儿极少出现脐部出血(出血率仅为0.5%)。即使有出血,也是少量的渗血,不用结扎,只需用新生儿脐贴稍微加压包扎即可,使得脐部感染率明显降低。同时,二次剪脐可显著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渗液,保持脐部干燥,具有消毒彻底,促进脐孔闭合的优点,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院外感染率高等不足之处,从而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二次剪脐能够明显减少护理时间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敷料,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并且早期脱脐,还可防止院内感染,对实行母婴同室,创建爱婴医院,能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用二次剪脐法能明显降低新生儿脐炎和脐部出血,缩短新生儿脐部愈合时间,减少产妇的住院天数,对提高产科的医护质量和新生儿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保证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也有积极的防范作用,是产科中较理想的脐带处理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王菊飞.81例新生儿脐炎原因分析及预防.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28-29.
[2] 兰晓娥,洪惠珠,姚美蓉.新生儿二次剪脐四步骤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36-37.
[3] 张翠琼,王冬梅,孙伟.等.新生儿脐带残端二次剪脐最佳时机的探讨.护理学杂志,2009,16(6A):54-55.
[4] 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75-277.
[5]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neonatal sepsis, as well as the composition of blood culture and drug sensitivity of pathogens to guide clinical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Methods: 20 cases of neonatal sep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Staphylococcus aureus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neonatal septicemia of which L Staphylococcus aureus, L accounts for 45% of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35%. Conclusion: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increased cure rate and reduce mortality.
Key wordsNewborn;sepsis;test
新生儿败血症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生率近几十年改变不明显,但多数资料显示病原菌确有很大改变。本病发病率死亡率均高,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将我院2009年6月~12月的20例败血症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11例。全部患儿均医院出生。经产道分娩15例,剖宫产分娩5例。足月儿15例,早产儿5例。体重
1.2 临床表现
发热8例,体温>38.550C7例,1例体温达40.40C;体温降低3例。黄疸7例;纳差5例;皮疹、抽搐、脐炎均3例;消化道出血2例。
1.3临床诊断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口腔炎、脐炎各3例;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肺炎2例;
1.4实验室检查学
血培养表皮葡萄球菌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大肠埃希菌2例;枸橼酸杆菌2例。COT37U/L12例;GRT>54U/L7例;总胆红素>205mm/L。外周血象:白细胞
1.5治疗
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实验显示合理选用抗生素并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初次选用抗生素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病情重者初次选用阿莫西林或第三代头孢。同时予以输血浆、输血、白蛋白以增强免疫力及(保暖、吸氧)对症治疗。
2结果
本组20例中治愈16例,好转2例,家长放弃治疗1例,早产儿死亡1例。
3讨论
败血症是危机新生儿生命的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及治疗,是造成新生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1]。对于新生儿不明原因的进乳差、黄疸、发热呕吐、脐炎、口腔炎均应提高警惕[2]。并进行实验室检查,有利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根据报道目前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有明显的增高趋势,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3]。由于新生儿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护理不当,消毒不严均容易感染,故应重视无菌操作,加强新生儿护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加强产前产时感染预防。总之新生儿败血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生命急日后的生存质量,故应早发现,早治疗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临床分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其致病性在葡萄球菌中最高[1]。据研究也成为我国医院内感染病原菌之一,特别是新生儿因其生理特性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疾病者较多见,临床资料调查显示,我院儿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脓疱疮、脐炎等共29例,经病原学监测,均系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符合医院内感染疾病诊断,现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9例患儿中,发生新生儿脓疱疮17例,脐炎12例;发病3日内入院9例,4~7日入院15例,8~14日入院5例;胎龄<37周19例,>42周2例,其余均为37~42周7例;其中剖宫产13例,其他方式助产4例,余12例为正常分娩。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患儿体温不升2例,发热5例;吸乳差或拒乳9例;皮肤黄染8例;腹胀14例;全身散在脓疱疮17例;脐轮发红,脐蒂根部或脐窝部有脓性分泌物12例。
1.3 实验室检查 29例均做血常规检查,其中血红蛋白均在14~16g/dl范围,白细胞计数17例在(1.5~2)×109/L之间,12例>2×109/L。
1.4 病原学监测 取17例脓疱分泌物和12例脐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均出现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对该科医护人员的手和物表等进行采样监测,发现2名护士和1名医生及1个治疗盘的监测标本生长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对7例新生儿母亲的双手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有4例生长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1.5 治疗与转归 通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绝大部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部分对头孢类敏感,所以应用前两类抗菌药物控制感染,采用对症及支持等综合治疗,同时加强患儿皮肤和脐部护理后,全部痊愈出院。
2 医院内感染因素分析
2.1 年龄 <7天的发生脓疱疮5例,脐炎6例;>7天的发生脓疱疮12例,脐炎6例。由产科直接转入儿科13例,出院后3天内入院的16例。
2.2 胎龄 29例中19例<37周,8例37~42周;2例>42周。
2.3 胎体重 发生脓疱疮的新生儿5例体重<2500g,脓疱疮和脐炎并存3例。
2.4 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13例,发生脓疱疮7例,脐炎6例;16例人工喂养,发生脓疱疮10例,脐炎6例。
2.5 脐部皮肤护理 据调查对脐部用盐水进行过消毒处理3例;脐部被污物污染过21例;脐部未进行过消毒处理而强行扯掉脐部残端的5例。
2.6 使用抗生素情况 29例患儿母亲在住院待产期间均使用过抗生素,并且有的还存在联合应用现象。
3 讨论
新生儿刚娩出时体内IgG由母体胎盘获得,浓度可略高于母亲,故对各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但是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或缺陷,对感染有易感性,如新生儿皮肤黏膜薄嫩,血管丰富,角化层薄,易损伤,脐部未愈合前微生物易侵入。另皮脂发育尚不完善,缺乏不饱和脂肪酸,易被化脓菌和真菌感染,而脓疱疮常见于儿童和婴儿以及由A族B?链球菌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原发性脓皮病,未愈合的脐部是微生物侵入的门户,常使新生儿脐部感染,如脐轮发红,脐带根部或脐窝有脓性分泌物,甚至发生脐源性腹膜炎,本文2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细菌学监测得以证实,符合医院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
消毒措施不严,是医源性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医院不断有葡萄球菌的宿主存在,住院患者住院期间接触葡萄球菌的机会多,对葡萄球菌又特别敏感,因此最易发生严重的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证实细菌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和污染物品传播,而医务人员接触被污染物后的手,不严格消毒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特别是婴幼儿更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通过医务人员和探视者以及父母亲将细菌病毒传播给新生儿,使其发生病毒感染性疾病较多见。
新生儿生理特性也是发生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据临床资料显示29例医院感染报告中,早产儿、低体重儿、过期产儿发生感染占有相当比例,再者由于新生儿机体免疫功能不成熟,生后4~10天易发病,据报道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生后几小时内17.9%的脐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第4天起更高。如果不注意脐部皮肤清洁和护理极易被感染。
新生儿的喂养方式也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环节,因为分娩后的产妇初乳和过渡乳中分泌型IgA含量高[2],可增强婴儿的胃肠道功能,以提高其机体抵抗力,再者母乳中溶菌素也较高,巨噬细胞多,可以直接灭菌,故发现母乳喂养新生儿发病低于人工喂养。
临床滥用抗生素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本报告29例感染母子均使用过抗生素,希望达到预防或控制感染目的,但是大量应用可使机体菌群失调,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也可造成二重感染,促使医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必须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强化医务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切断医源性传播途径;加强对新生儿的皮肤护理和脐部护理;加大对婴幼儿科学喂养知识的宣传,提倡母乳喂养;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督;目前面对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日趋增多,治疗非常棘手的现象,对新生儿发生皮肤感染和脐部感染最好做到早发现早送标本进行细菌学监测和药敏试验,正确合理用药才能有效治疗和控制新生儿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而发生的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09年7-10月入住我科的18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将2009年3-6月收住的169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住院时间为10~12 d,新生儿出生评分均在8分以上,出生体重≥2500g,宫内感染及胎膜早破不能入围。两组新生儿在性别、体重、分娩方式和住院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改良法:新生儿沐浴后先用3%过氧化氢浸湿的棉签擦拭脐窝、脐轮,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接着用消毒棉签蘸0.5%碘伏轻抹脐孔及脐轮周围,最后用无菌方纱覆盖,胶布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75%乙醇消毒脐部,两组新生儿护理过程中均注意勿使纸尿裤超越脐部,避免尿粪污染脐部。
1.3 评价指标 由固定责任护士进行脐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新生儿脐部感染情况。新生儿脐炎诊断标准,轻度:脐轮及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的浆液脓性分泌物。重度: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增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2]。
1.4 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脐部感染例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脐部轻度感染2例,感染率为1.11%,对照组脐部轻度感染13例,感染率为8.99%,经检验X2=9.178 , P =0.002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脐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在正常情况下,残留的脐带逐渐干枯僵化,于1周左右脱落,创口在10-14天完全愈合[3]。新生儿抵抗力差,做好脐部消毒,防止感染至关重要。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细菌种类较多,但经细菌培养主要为葡萄球菌,新生儿由于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免疫功能不全是葡萄球菌感染的重要因素,75%酒精虽然具有杀菌功效,但容易发挥,常规消毒处理时作用时间不长。3%过氧化氢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真菌的灭菌率高达90%,可使厌氧菌失去生存条件。另外,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结合而成的不稳定结合物,碘与菌体蛋白质中氨基酸结合使其变性,可在治疗创面形成极薄杀菌膜,缓慢持久地释放有效碘,对各类细菌、芽胎、病毒、真菌、原虫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且性质温和,无毒、无味、无致敏性,对粘膜无刺激性,还有清洁作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采用碘伏进行脐部护理,可使创面渗出减少,创面收敛快,愈合快,并且对新生儿皮肤无刺激性、不着色、无不良反应,改良后的脐部护理方法较传统的脐部护理方法脐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地预防了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护士在进行脐部护理时,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手常规清洁消毒,正确的洗手可以减少手部99%以上的细菌[4],防止带菌的手污染脐部,护理人员应提高洗手的依从性。
临床实践证明,使用3%过氧化氢+生理盐水+0.5%碘伏消毒脐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新生儿脐带护理质量,对降低围产儿感染率及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值得在新生儿科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杨秀菊,谢景玫,苏春勤。新生儿脐部消毒前后的细菌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