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下水污染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43
1 引言
风险控制就是人为地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把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以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难以承担的后果。
2 政府风险控制对策
2.1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
采用法制手段倒逼矿业开发者进行一定程度的污染控制研究是一种传统的对由企业造成的污染的控制措施。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对造成地下水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较小,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包庇污染企业的现象。政府部门应牢记“两山论”,切实把为公众提供良好的基本环境质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处力度。
2.2 对地下水水质状况进行严密监测
由矿产开采带来的地下水污染,政府有责任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对地下水水质进行实时检测,并向民众公布相关数据。近年以来,媒体对于地下水污染的曝光越来越多,也反映出政府对地下水状况的监控不到位的问题。对于矿产开采区,应针对其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下水监控站点,实时检测,并做好向民众公布的工作,PM2.5数据的可以作为最好的例证。
2.3 积极探索地下水污染治理新途径
“谁污染,谁治理”是我国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但除少数大型企业专门设立污染治理部门外,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对污染治理研究的能力,政府应积极探索地下水污染治理新途径。政府自身对污染的治理也缺乏专业性,因此,可积极引导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将“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污染,谁买单”,既能降低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又能使污染得到专业性治理。
3 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3.1 矿产开采企业要树立起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心
随着人们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关注加深,政府对地下水污染企业惩处力度的加大,企业不能再“有恃无恐”,矿产开采企业要树立起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责任心,加大对安全环保部门的资金投入,及时革新防控污染的工艺,采用最新技术防控开采过程中污染物的泄漏。
3.2 企业要加强对生产系统的监控
矿产开采企业要对生产系统实施密切监控,对污染物泄漏的现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开采企业对现有设备工艺,要严格管理,对于易出现污染物泄漏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监控,对于跑、冒、滴、漏,要加强管理,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消除或控制,防止地下水污染,取得环境效益。
3.3 企业内部建立起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责任制
在矿产开采中,对于容易造成污染物泄漏的薄弱单元,要建立起防治地下水污染的责任制,实施专人专管,专人专控。企业领导要从思想上对地下水污染防治重视起来,把该任务与生产工作、安全工作等置于同等地位,对其进行必要的安排、评比、奖惩。
4 社区风险控制对策
4.1 社区要对地下水污染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社区的宣传工作:第一,使民众了解掌握必要的地下水污染的相关知识,提高用水安全意识;第二,排除或降低民众对于地下水污染的恐惧心理,使民众知道地下水污染虽有可怕之处,但并非不可治理;第三,使民众增强维权意识,发现地下水污染的现象,要及时反应,与政府、社区形成联动,及时控制污染。
4.2 社区要对所在区域内地下水污染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社区要对所在区域内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的状况进行调查,对周边企业生产工艺中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进行掌握,对污染的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具有社区特点的关于地下水污染防控的档案资料,方便社区宣传工作,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提供帮助。
4.3 社区要担任起地下水污染防治中联络、协调的角色
地下水污染现象一旦发生,社区要积极担任起联络、协调的角色,做好民众意愿的收集和反映的工作,对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掌握,为政府和企业开展地下水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
5 个人风险控制对策
5.1 增强个人自身对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意识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不只是政府、企业等要采取相关措施,每个人都要从心里提高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意识,无论是政府公职人员,企业工作人员,还是市井百姓,都要补上地下水污染这一“课”,真正使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做到全民参与。
5.2 增强个人良好环境享有权利的维护意识
在我国,许多法律都有对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的相关内容做出规定,如《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目前,对于地下水污染,公民仍缺乏维权意识,这也是地下水污染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了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控,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一定要增强个人良好环境享有权利的维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X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05-01
一、地下水污染概述
1.1 地下水污染的定义
所谓的地下水污染是指,基于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超过背景值的基础上,地下水的可利用范围与原来的水质可利用范围相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可见,地下水的污染跟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后,地下水资源的水质比之前有所改变,而且是向着负面方向的改变。
1.2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区别于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有着自身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隐蔽性。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有着很好的隐蔽性,很难被人们发现。通常情况下,地表水被污染之后都可以通过一些水的气味或者颜色有所发现,或者是通过观察水生物的状况来判断,但是地下水污染就不同,很难发现其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污染的程度。这种隐蔽性很容易使得人们误饮到受污染的地下水。
(2)难以逆转性。由于地下水的流速较慢,自净能力有限,当发现水质被污染时已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这就大大增加了治理地下水污染的难度,所以,更加应该注意防止地下水的污染,只有减少了污染的情况,才能减少后期的治理工作。这不仅是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策略,也是节约我国发展成本的有效渠道,更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1.3 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地下水污染较地表水污染影响深远且不易治理,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也远比地表水污染程度更严重。城市与工业“三废”不合理或不达标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农牧区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我国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对我国190多个城市进行地下水监测,结果令人不满意,近全部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近4成的城市地下水污染趋势加重,无论是南方城市还是北方城市,北方相对污染范围要比较广,南方相对来说比较轻,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污染比较严重,无论是海水倒灌还是地表污染都加剧了地下水的污染。
二、地下水污染源分析
2.1 工业“三废”
工业“三废物”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地下水的污染。工业废水、轻工业废水、石油化工有机废水处理和排放是从城市下水道,直接进入河流和湖泊或排水沟,导致地下水污染。工业气体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燃煤污染,污染物形成的雨,地面径流进入水体循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造成。工业废渣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挥发酚,氰化物在水和土壤。其中的一部分降水直接浸润,部分下游地表径流迁移和渗透,从而形成平面和线性地下水污染。
2.2 城市生活污染
城市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垃圾。生活污水主要是固体悬浮物,生化需氧量,氨氮,合成洗涤剂,磷,氯,细菌和其他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含有氨态氮,磷污染物,合成洗涤剂,厌氧细菌,挥发酚,汞,病毒和放射性物质,多行的一条河流,沟坑,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垃圾与阳光和雨水径流冲刷,可溶性物质会慢慢进入地面,对地下水的污染。
2.3 农业污染
因为农业活动,从而导致地下水污染源,其中主要包括土壤残留农药、化肥、植物和动物遗体分解以及不合理的污水灌溉等因素。农业非点源污染,导致农业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农区,过量使用氮肥,其中约有12.5%~45%的氮从土壤侵蚀和污染的地下水。当然,氮素损失的不完全是从施氮。这些是造成大面积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硝态氮和农药以及化肥污染等因素。
三、地下水污染现状
目前中国的地下水已普遍受到污染,部分地区水质超标严重,且污染还在继续加重。尤其是北方城市污染更加严重,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主要超标项目有矿化物、总硬度、三氮等。三氮污染在全国各地均较突出,矿化物和总硬度超标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华北地区地下水污染最为突出。
地下水污染中还存在有机污染,国内有关部门曾启动了东部典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试点项目,评估结果令人震惊:微量有机物普遍检出,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不同程度检出,而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地下水已经检测出100多种污染物,其中不少是“三致”物质。
中国地下水污染已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东部向西部扩展、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局部向区域扩散的趋势;污染物成分则由无机物向有机物发展,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地下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重。
目前,在中国平原地区,要找出一块未被污染的地下水区域,竟成了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其有毒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往往也越多,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四、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及处理
4.1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有计划地开发和利用这些有限的地下水 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 制止过量开采地下水, 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 防止地面沉降等, 以减少污水的下渗。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做到采补平衡,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的同时, 还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回灌 补给。
4.2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并加强地下水保护宣传力度。
严格贯彻执行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法规, 本着“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加强执法力度, 使每个人都能准确地理解我们的行为给 地下水质造成了什么影响。建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 抓好重点污染源 的综合治理, 对毒性大的污染物, 必须在厂内处理, 对于毒性小的污染物 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4.3 完善有关地下水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国现行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以及《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规定》、《城市供水条例》等都规定了很多有关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但是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地下水水量的保护上,而对地下水水质的保护则涉及不多,并且规定得比较原则。因此建议出台专门保护地下水水质的法规,设立有关的禁止性活动,对违反者给予严厉的行政、刑事处罚,尤其重点加强对规划和建设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处罚。同时,由于各地区水文情况的差异,导致不可能按照同一标准同一水平保护地下水的水质,所以各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区和城市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当地地下水保护标准,依据此标准衡量违法行为的程度。这种标准应当取决于:1.地下水储量及其对污染的脆弱程度;2.可开发的地下水资源量;3.该地区当前的和今后预期的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标准也应不断变化调整。
4.4 重点抓好监测工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2.165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1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1.1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概念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主要是指污染物自顶部含水层以上某一位置到达地下水系统中某一特定位置的趋势及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脆弱性主要包括特殊脆弱性及固有脆弱性,前者是指与某类特殊污染物相关的脆弱性;后者则是指与污染物物理和化学性质无关,仅与含水层性质相关的脆弱性。
1.2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1.2.1 地下水流系统方面
虽然地下水常年处于地下,但仍受到来自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流系统主要是控制地下水固有脆弱性的本质过程,一般包括三维结构、地下水补给时空特点等,通过该系统能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到地下水在什么位置、由什么原因受到的污染,从而准确判断固有脆弱性,并对控制系统中的降雨条件、入渗过程等进行合理控制,最大程度上避免地下水污染。
1.2.2 地球化学作用
通常情况下,在地球化学作用下,改变地下水污染物浓度主要包括吸附―解吸、溶解―沉淀等,在认识与污染物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潜在污染源分布、类型等要素的分析和研究,并在地下水流系统中控制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2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目前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
2.1 迭置指数方法
迭置指数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定义的各类因素进行分级评分赋值,进而评定地下水脆弱性的高低,一般分为水文地质背景值法、参数系统法,其模型包括DRASTIC、GOD等。
2.1.1 DRASTIC模型
该模型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环保局。但是,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范琦等研究工作者研究下,创新出一种将AHP作为基础的DRUA评价方法,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参数划分和权重不变性的不足,在我国山前平原地下水污染评价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工作日益发展,工作人员在原有模型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例如:Lima等研究者在考虑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影响基础上,将Dyna-CLUE模型与原模型相结合,对阿根廷彭巴斯草原地下水进行评价,为评价工作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1.2 GOD法
主要是结合地下水承压性、上层岩性及地下水埋深3个指标,进行GOD指数计算,最终得出地下水脆弱性。通过GOD法能获取准确的数据信息,为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支持。但是,由于受到评价指标较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因素,例如:补给源等,因此,在原有方法基础之上增加土壤的淋溶敏感性指数,可以提高该方法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对迭置指数法中各项模型进行对比发现,第一种方法评价效果更好。
2.2 模拟方法
过程模拟方法主要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等模型,对污染物进行模拟实现脆弱性分析。该方法与其他方法不同,主要是预测污染物在空间及时间方面的迁移状况。一般包括流-弥散方程、化学反应模型等。
Nobre等人利用MODFLOW模型针对巴西某个城市沿海含水层进行评价,并描述出水井捕获区,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地下水污染风险,帮助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保护方案。不仅如此,Henriksen、Vissers等人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采过程中也采用该方法中的数值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提高了评价效率和质量,而且为研究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了一定帮助。
2.3 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主要是指通过对已有地下水污染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并研究,来确定脆弱性量值及不同参数的联系,结合分析结果构建相关模型,并将各个评价要素植入模型当中,实现评价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期,Evans和Maidment针对美国某地地下水中的硝酸盐与降雨量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地下水脆弱性仅与埋藏深度有关系,与其他因素不存在联系。而Troiano同样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对地下水农药残留与土壤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首次采用CALVUL方法来研究判断地下水脆弱性与土壤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准确性。
3 结 语
地下水资源作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强对其污染的脆弱性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出最终结果,能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影响水资源污染的关键因素,有利于人们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类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而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R123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从70年代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国外在地下水污染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加强污染质运移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地下水污染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发展比较迅速。国内外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较多,主要有单因子污染指数、综合污染指数法、参数分级评分叠加指数法、层次分析评价法、统计分析方法、灰色系统和模糊数学方法等。结合研究区研究情况,本次评价主要应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及综合污染指数法。
1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1.1单指标污染指数评价法
以环境背景值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III类水的水质指标为参考对照,构建如下计算公式:
(1)
其中:
Pki―k水样第i个指标的污染指数;
Cki―k水样第i个指标的测试结果;
C0―代表k水样无机组分i指标的背景值或有机组分i指标的检出限;
CⅢ―《地下水质量标准》中指标i的III类指标限值。
利用式(1)分别计算各水样点单指标污染指数Pki,按表1中污染指标分级标准,确定每一个指标污染等级。
单指标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表1
污染类别 未污染 轻污染 中污染 较重污染 严重污染 极重污染
污染分级 I II III IV V VI
指数范围 P≤0 0<P≤0.2 0.2<P≤0.6 0.6<P≤1.0 1.0<P≤1.5 P≥1.5
1.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法
每个水样点地下水综合污染等级按单指标评价结果的最高类别确定。
本次研究将地下水指标按三氮、毒性重金属指标、挥发性有机指标、半挥发性有机物指标划分为四类。运用上述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方法,分别对地下水样品进行分类指标影响分析。
1.3评价指标分类
本次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选择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8项无机指标和27项有机指标。按三氮指标、毒性重金属指标、挥发性有机指标、半挥发性有机物指标分为四类。
目前地下水背景值计算方法有很多种,但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本次主要以20世纪80年代初,鞍山市辽阳市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水化学测试数据,经过分析研究确定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砷、镉、铬、铅的地下水污染的对照值(见表3)。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有机物和毒性金属天然环境含量微少,人类活动为主要污染源。因此将毒性金属汞和有机物对照值设定为0。
部分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对照值 (mg/l) 表2
项目 硝酸盐 亚硝酸盐 氨氮 砷 镉 铬 铅
背景值 2.8 0.013 0.13 0.004 0.003 0.05 0.08
2区域水文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2.1水文地质背景
研究区第四系分布广、厚度大,粒度粗。地面入渗能力强,太子河,北沙河,浑河及纵横梁道穿插,大气降水和河流表水可直接补给地下水,因而赋存着极为丰富的地下水。由于含水介质、形成条件、赋存特征的差异,区内可划分四种主要含水类型,即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研究区内主要含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占研究区总面积90%以上,呈大面积连续分布。
2.2样品采集
在区域控制的基础上,本次样品采集原则为优先选择重要地下水水源地、国家级、省级地下水监测孔、大泉(泉群)、有系列分析资料的农用井、大型工矿企业自备井、矿山排水、油田供水井、重要污染源附近的监测井等井孔或水点。本次共计采集了90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采样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9组样品。检测指标为42项,包括现场物理化学指标7项,地下水无机指标8项,地下水有机指标27项。
3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3.1单指标污染指数评价
有机指标:研究内共检测有机样品90件,测试指标27项。监测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有机指标整体环境较好,其中有17项指标在区内均未检出,达到61.5%的比例。除了苯并(a)芘[4]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较高外,其它指标检出率都很低,仅零星检出,且超标指标仅有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和总六六六三项,超标井数分别为1、1、2。苯并(a)芘[4]的检出率和超标率均达到了32.22%,且检出样品测试平均值高达22.59μg/l,远远高于目标检出限值0.2μg/l,需开展针对性的治理、防治措施。
无机指标:评价指标8项。检测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无机指标整体环境较差,主要是三氮超标严重,硝酸根离子、铵离子、亚硝酸根超标率分别为16.67%、13.33%、24.74%,且检出样品测试平均值高达43.97mg/l、0.90mg/l、0.15mg/l;砷离子、铅离子超标率分别为7.89%、1.58%;镉离子检出率6.84%,无超标,汞离子和六价铬离子无检出无超标。
3.2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
(1)三氮指标污染
本次评价共利用样品90组,其中Ⅳ、Ⅴ、Ⅵ类污染点为48组,占总数的53.93%。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程度比较严重,三氮污染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西部。三氮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引起的,其次是工业污染和人类生活污染。
(2)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本次评价共利用样品90组,其中Ⅳ、Ⅴ、Ⅵ类污染点为2组,占总数的2.25%。辽阳-鞍山研究区地下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程度轻微,污染点一处分布在鞍山市西北、一处分布在柳壕公社西南。
(3)水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本次评价共利用样品90组,其中Ⅳ、Ⅴ、Ⅵ类污染点为31组,占总数的34.83%。辽阳-鞍山研究区地下水挥发性有机会污染程度较轻。地下水半挥发性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城市远郊及远离市区的城镇周围,总体来说分布比较零散,规律性较差。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引起的,其次是工业污染。因此污染点具有分布面积广,零散分布,规律性差的特点。
(4)毒性金属指标污染评价
本次评价共利用样品90组,其中Ⅳ、Ⅴ、Ⅵ类污染点为4组,占总数的4.49%。研究区地下水毒性金属污染程度轻微。毒性金属指标污染主要由于工业生产中的化工生产所引起的,主要分布在化工厂周围。
4地下水污染原因分析
区内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原因有以下几点:
(1)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的堆放和土地填埋是地下水的重要的点污染源。研究区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物质多且组成复杂,具有较大的毒性。;经日晒、风吹和雨淋,废渣中的这些物质被淋溶,随水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废气中的污染物质,降落到水面和陆地上,从而污染水源和土壤,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2)河流水体污染可视为线源污染。区内河段水质较差,在河岸水力地质作用下,污染的河水进入地下水含水层(主要是洪水期),从而污染地下水体。因此,线状污染源的污染区域呈现出靠近污染河流的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含量较高,远离污染河流的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较低的规律。
(3)农药化肥污染可视为面源污染。研究区90%以上为农村菜田和农业区,农田和农业区每年都要施放一定数量农肥。长期大量施用农药、化肥,残余农药、化肥经灌溉水或大气水的淋滤而渗入地下,造成了区域地下水污染。
5结语
采用单指标污染指数法及地下水污染综合指数法对下辽河平原辽阳鞍山地段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结果表明53%采样点的浅层地下水以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根据本次评价,基本上反映了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并为有针对性的治理提供依据。
地下水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资源出现了严重危机,主要表现在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和污染加剧两个方面。有机污染物地下水资源的“癌细胞”
有关监测数据表明,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我国地下水污染范围日益扩大,全国2/3城市地下水水质普遍下降,局部地段水质恶化,300多个城市由于地下水污染造成供水紧张;从地下水中检测出的污染物成分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仅京津唐地区地下水中检测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就已达百余种之多;而且污染程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有些地区深层地下水中已有污染物被检出。
在城市,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垃圾填埋场、加油站、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在农村,农业活动――主要是大量使用化肥――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我国化肥用量实在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目前我国化肥的生产和使用量已列居全球第一,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百万吨左右快速增加到五千万吨的量级。但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非常低,它们中未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会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或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
除此之外,由于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大面积的地下水位漏斗,更加速了浅层受污染的地下水向深层流动。地下水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加强治理迫在眉睫。
地下水污染防重于治
在日本,针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的法律叫“防治法”,而针对土壤污染的叫“对策法”。这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被污染了的土壤和地下水是很难完全被修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