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地震灾害的成因

地震灾害的成因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地震灾害的成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地震灾害的成因

篇1

一、滑坡简况

灾害点位于北流市六靖镇西河小区李建芳等20户住宅后山,地理坐标为X:2462630,Y:19450882;东经:110°31′24″,北纬:22°15′33″。灾害点所处地区属于构造侵蚀―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自然坡度25~30°。滑坡位于小山坡边缘,坡顶高程165m,坡脚地面高程100m。住户开挖坡脚建房,人工边坡高约15m,边坡角70°,房屋与边坡距离约1~2m。

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根据现场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灾害点处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天堂山超单元古桑单元(∈G)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风化层厚5~15.0m,表层为砂质粘土,砂质粘土结构松散,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灾害点及附近无断裂,坡残积覆盖,未见地质构造形迹。

三、地质灾害现状

经调查,滑坡位于北流市六靖镇西河小区李建芳等20户住宅后山,滑坡体长60m、宽100m、厚2.0m、体积约12000m3,主滑方向15°。住户开挖坡脚建房,人工边坡高约15m,边坡角70°,房屋与边坡距离约1~2m。滑坡体已部份清除,但未治理,不稳定,威胁到边坡下住户20户,人口125人和140万元财产的安全。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的分类,崩塌的规模属小型,其灾情属于轻级,危害程度大。

四、滑坡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人类工程活动:

人类工程活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①、建房削坡:六靖镇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镇,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5%,因此广大农村农民建房多于坡脚挖坡修建,一般形成高5~20m,坡度将近直立的边坡,使边坡上土体处于临空状,在降雨作用下极易产生滑坡。前述滑坡多与该活动有关。

②、修筑公路:在修筑公路过程中,普遍高角度切坡,形成高边坡,导致边坡岩体结构受到破坏,岩体,加速岩石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体降低,加上坡体临空,支挡、护坡措施失当,边坡失稳。如北流市至容县一级公路滑坡。

(2)降雨:

六靖镇降水充沛,降雨量集中在5~8月份,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大多在丰水期时发生,其中7~8月滑坡发生的频率最高,发生滑坡159处,占滑坡总数的91.9%。而降雨量少的1、2、3、4、9、10、11、12月份,滑坡极少发生,有的月份甚至没有发生。

五、稳定性评价

经调查发现:坡面土层结构松散;人工边坡无护坡措施,滑坡隐患体前缘人工边坡高陡,给滑坡隐患体前移提供有利的空间条件;在雨水、降雨形成的坡面水流作用下,滑坡隐患体可能产生裂缝,雨水直接沿裂缝下渗,进入滑坡隐患体,滑坡隐患前缘边坡土体受推力作用,支撑力减弱。综合分析,滑坡隐患体的稳定性差。引发滑坡的人为困素、自然因素尚未得到消除,受强降雨等困素影响,再次引发滑坡的可能性大。

六、治理方案

滑坡隐患体规模小,威胁人口众多,经实地调查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治理经验,结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规范,提出如下排水+削坡+坡改梯+挡土墙治理方案:

1、排水方案:在挡土墙边坡周界5m外及山坡上修建砖砌截、排水沟,水沟内宽0.5m,沟深0.3m,截、排水沟共长300m。主要工程量为:砖砌体厚度0.12m,水沟土方开挖90.24m3,砖砌体方量23.04m3,砂浆抹面404m2。

2、削坡+坡改梯方案:削坡高20m,分4个梯级,级高5m,级宽3.5m,约需削方5.0m×3.5m×(80+60+40+45)m/2=1968.5m3,削坡土方均需清理外运;

3、挡土墙治理方案:削坡+坡改梯后,每级挡土墙高5m,边坡总宽度约420m,底部厚1.2m、顶部厚0.6m,基础埋深1.0m,需浆砌片石挡土墙6.0m×0.9m×(100+90+80+75+70)m=2268m3。呈梅花状布置PVC管泄水孔,间隔为1.5m。工程量为:基础土方开挖504m3,浆砌片石挡土墙方量2268m3,浆砌片石护坡方量200m3,PVC管567m。基础土方需清理外运。

该地交通方便,修简单的施工便道后,建筑材料可以运达工作面下部。

七、技术要求

1、重力式片石挡土墙及浆砌片石护坡

① 浆砌片石挡土墙工程必须在基础开挖验收合格后,并经设计或监理单位同意后方可砌筑。

② 挡土墙使用的石料,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

③ 所有的块石均须坐在新拌和砂浆上,砂浆缝必须饱满,石块间不得直接紧靠,不允许采用灌浆方法砌石。竖缝较宽时,可在砂浆中塞以小石块,但不得在底座上或石块下面用高于砂浆层的小石块支垫。

④ 砌体应分层砌筑,砌体较长时,按设计图纸要求应分段分层砌筑。两相邻工作之差不大于1.2m,每层应大体找平,分段位置应尽量设在沉降缝或伸缩缝处。

⑤ 片石应长短相间,交错排列,上下层竖缝应错开至少8cm,但不能在片石上方或下方布设竖缝。

⑥ 砌筑上层石块时应避免振动下层石块;砌筑工作中断后再行砌筑时,原砌筑层表面应加以清扫和湿润。

⑦ 砌体沉降缝、伸缩缝和防水层,应按设计或监理单位的指示施工与设置。

⑧ 在砌筑过程中,应按设计图纸或监理单位的要求,砌置泄水孔。

⑨ 石料应采用石质一致、颜色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缝、无其它结构缺陷的坚硬石料,其强度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石料不得含有妨碍砂浆正常粘结的污泥、油渍或其它有害物质。

⑩ 浆砌片石挡土墙所用的砂浆为M7.5水泥砂浆。

2、砖砌排水沟

对坡面开挖,开挖深度0.32m,宽度0.94m,清除坡面的杂物,在开挖的坡面上砌砖,砌砖厚度0.12m,施工技术按建筑工程有关规范执行。

八、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迹象明显,稳定性差,威胁人口众多,威胁财群从财产较大。如受强降雨影响或人工扰动,再次滑动的可能性大,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恢复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滑坡治理势在必行

2、通过实地调查,参考同类治理工程成功案例,并根据当地治理经验,综合确定本次治理方案。主要采取削坡减载+坡改梯+挡土墙+排水沟等综合治理工程。

3、滑坡治理工程估算总投资为543700.7元,工程实施后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

(二)建议

1、由于本治理方案是在初步的地面调查基础上编制的,还没有进行详细的勘查,未能掌握滑坡点的具体情况。建议尽快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地质勘查及治理工程设计工作。

篇2

一、地震概述

地震指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当地球内部在运动中积累的能量对地壳产生的巨大压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积累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形成了地震。一次强烈地震过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较小的余震。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达水平晃动。

二、地震的特点:

1、突发性强:地震的突发性比较强,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建筑物造成严重打击,令人猝不及防。

2、破坏性大:不止是破坏程度大,同时影响范围广,仅余震就可波及数千米外的地方,震中地区更是一片狼藉。

3、持续时间长:主震之后的余震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就决定了地震后的影响时间也是比较长的。

4、社会影响大:地震由于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必然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5、防御相对较困难:由于我国现在对地震的预警手段不完善,地震预测的设备不够先进,同时国民对抗震的意识薄弱,地震发生时不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

6、产生各种次生灾害:地震发生后,伴随大量的次生灾害,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甚至伴随有瘟疫,堰塞湖等。

三、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四、地震的防治

1、地震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2、地震来临时的应对方法

1)保持清醒的头脑。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发生时,从人们发现地光、地声,感觉有震动,到房屋破坏、倒塌,形成灾害,有二三十秒的时间,这段极短的时间叫预警时间。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事先有一些准备,又能临震保持头脑清醒,就可能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成功地避震脱险。

2)逃生原则。破坏性地震突然发生时,可以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

3)因地制宜,就近避震。a.如果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炕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这些都是十分危险的。b.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c.如果你在影剧院、体育场或饭店,要迅速抱头卧在座位下面;也可在舞台或乐池下躲避;门口的观众可迅速跑出门外或体育场场内。d.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e.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f.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g.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座位上面朝行李方向的人,可用胳膊靠在前排椅子上护住头面部;背向行李方向的人可用双手护住后脑,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地震后,迅速下车向开阔地转移。h.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

4)一次强震过后,不应安心下来,要准备应付余震的发生。震后首先将大火扑灭尽量步行到避震所,携带物应尽量减至最少。不要走过狭窄的道路、沟渠边缘、悬崖或河边,以免发生意外。注意不要靠近山体、悬崖,以免崩裂发生意外。靠近海岸时,必须注意海啸的发生。在低洼地则应防止水淹。不要害怕余震,也不要乱听谣言。在集中避难的场所应遵守秩序,注意卫生。

5)还应注意防止地震的次生灾害。所谓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是指地震后引起的水灾、火灾以及有毒气体蔓延等等。对工矿企业中的易燃、易爆、剧,要严密监视,地震时,一旦发现剧或易燃气体溢出,应立即组织抢救;对于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的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的安全,遇有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大地震发生在山区,由于山崩塌方等,可能堵塞河道,遇到此种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参考文献:

篇3

【重点剖析】

一、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1.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方法点拨:判断一些现象或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关键是看其是否以自然变异为诱因,是否有人、财等承灾体。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与表现形式

强调:一定灾害强度下,防灾抗灾能力强,有利于减少灾害损失。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单位面积的经济密度大,灾害损失的绝对数量也大,但这些地区生产自救能力强,灾后恢复较快,灾害损失的相对数量小。而那些经济发展水平低且防灾抗灾能力弱的地区易受灾,受灾后经济损失绝对数量小、相对数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

1.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

自然

灾害

类型分布成因影响典型灾害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广阔的温暖洋面(热带、副热带);充足的水汽;下热上冷的大气层狂风、暴雨、风暴潮干旱: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区

寒潮: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地质灾害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建筑物遭破坏、交通线路中断、人员伤亡等滑坡和泥石流:山区,危害极大水文灾害洪涝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强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热带风暴潮:由台风引起,来势猛、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增势相对平缓生物灾害病害农作物分布区、森林分布区与作物所处环境有关农作物、树木染病枯死虫灾(松材线虫最具危险性)、鼠灾(重灾区是农田、牧场及森林区)(1)台风、飓风都属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强的一级。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及以上的称为台风,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东岸的称为飓风。

(2)自然灾害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要注意其“功效”。洪水泛滥能带来肥沃的土壤;台风能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多地热能和温泉;火山灰富含矿物质,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等。

2.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灾害带主要的自然灾害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水旱、风暴潮、台风、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比较

台风干旱寒潮时间夏秋季节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节危害大分布东南沿海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灾害

特点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生命财产带来危害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强降温、大风、雪灾,影响范围大,使农作物受冻害防御

措施加强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营造防护林,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旱作农业加强预报,作好防寒准备2.我国主要地质灾害比较

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分布

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迅速汇集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洋底典型

地区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①东部沿海地区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②、云南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3.我国的生物灾害比较

生物

灾害虫害鼠害病害类型①常见的农作物虫害有:蝗虫、黏虫、水稻螟虫、棉铃虫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虫

②常见的森林虫害有松材线虫、松毛虫、杨树蛀干害虫、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线虫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被列为国际、国内重大检疫对象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常见的农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麦锈病、棉花枯萎病、烟草炭疽病等

常见的森林病害有: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溶叶病、泡桐丛枝病等原因①有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①气候变化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②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导致农作物减产、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其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防御

措施农药灭虫;投放天敌;人工诱捕;加强检疫,阻止有害生物进入国门4.我国的水文灾害比较

(1)我国的洪涝灾害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暴雨

洪水主要是台风、锋面等带来的暴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与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并自南向北推移融雪

洪水由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冰凌

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主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学法指导:洪水的形成还与流域的汇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关。当流域的汇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时,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则不会形成洪水。流域的汇水速度与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率等有关;河道排水速度与河谷弯曲程度、通畅程度、纵向坡度等因素有关。

(2)我国的风暴潮比较。

类型发生季节发生地区特点主要危害台风引起的风暴潮多在夏秋季节台风鼎盛时期东南沿海,其中长江口、钱塘江口、珠江三角洲、台湾、海南等地受灾最为严重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增水过程相对平缓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5.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2)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常导致我国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6.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西南地区最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这些灾害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再加上这里气候和地形的特点,就形成了多种地质灾害群发的特点。

7.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洪水灾害的威胁。

8.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强调: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季风强弱不定,从而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因此,旱涝灾害频发。再加上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冬春季节强劲的冬季风也带来了多种灾害。所以,该地区的灾害主要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强化训练】

1.2012年1月底,亚欧大陆遭遇了寒冷天气袭击。下图为有关此新闻报道的图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本次极寒天气可能给遇灾国家或地区带来的危害,以及政府部门应采取的措施。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省区农业虫害发生地和≥10℃积温等值线分布图。

材料二材料一图所示省区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小麦吸浆虫和稻瘟病是该省重要病害之一,其中长期连阴雨、长期灌深水是稻瘟病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描述该省农业虫害的主要分布特点。

(2)说出该省南部主要的农业病虫害类型,并说明该病虫害发生的气象原因。

3.读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季节降水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图中“平均值”为1971~2011年该季节降水量平均值。

(1)结合图示,分析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

(2)在长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区,上题所指自然灾害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

4.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读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回答问题。

(1)从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上可以看出: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和。形成这两种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请从防灾减灾方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5.下图为我国三类地区的划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出“一类地区”多发的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其产生的自然原因。

(2)总结我国“三类地区”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其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发生在我国的地震约占全球大陆地震发生次数的1/3,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1/2。除贵州、浙江两省外,其他各省级行政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的强震,但是各省(市、区)之间地震灾害发生的情况仍有很大的差异。上图显示了我国各省(市、区)地震灾害风险程度的差异。

(1)说出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区域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以“缩小”地震灾情?

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区域成因类型特点青藏高原东

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黄土高原暴雨激发的泥石流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华北和东北

山地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频率低,但规模大且来势凶猛(1)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我国泥石流多发于哪一季节?其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危害:危害人体健康,造成人员死亡;破坏电力设施;阻断交通;造成能源供应紧张;农业生产遭受低温冻害等。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寒潮预警信息;完善救援机制,备足救援物资;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等。

2.(1)集中分布于4800~5200(≥10℃积温)等值线之间;中东部多,北部、西部少。

(2)类型:稻瘟病。原因:稻瘟病发生时气候温暖,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答出两点即可)

3.(1)春季降水大幅减少,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灾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导致该地区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2)春季干旱易引发火灾(虫灾)。夏季暴雨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冲刷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4.(1)干旱洪涝原因:我国主要是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容易引起旱涝灾害。

(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开发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

5.(1)地震: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滑坡和泥石流: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地壳运动活跃,地表物质破碎。(西北干旱:距海遥远,高山阻挡,天然降水少)

(2)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原因:属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量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抗灾能力强,灾害对该地区危害程度较低,所以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对较小。

6.(1)分布特点:我国地震灾害风险等级的地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地震灾害风险大于东部地区。主要原因:我国西部地区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而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抗灾能力强。

篇4

汶川地震灾害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生产人民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或这种潜在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其二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这些措施使得财政对灾害的相关支出成为影响财政支出计划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其它经济社会建设的发展。

(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汶川地震对一些早先构建起来的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使产业结构大幅度降级。例如,地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劳动力隐性失业于第一产业,使得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错位幅度较大,地震对工业的破坏,又使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进一步减弱。此外,地震对环境的破坏,也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与创收。

(三)对区域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影响

地区经济增长所需的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两大类,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资源基础。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察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效益。汶川地震引起地形地貌的变化,产生水土流失,对土壤环境影响也大。地震破坏了植被,使植被覆盖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对周围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所影响。

(四)对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影响

区域合作已成为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知识扩散、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产生的动态优势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外生力量,区域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区域间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交流,既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汶川地震一方面破坏了区域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区域间经济联系困难,另一方面破坏了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设施,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损害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分工效益和产业结构效益,造成经济效率损失,使生产要素匮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路径选择

可持续发展包括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汶川灾区的重建要把目光放远,坚持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防震减灾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这些以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条件的。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对解决地震灾害问题的经济投入力度大,其防范和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亦会大大增强,并将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说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轻地震灾害的客观基础。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由于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和大小是不确定的,所以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乃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建筑结构的合理抗震设计涉及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确定工程结构的设防标准问题。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建筑功能和安全性要求愈来愈高,要求采用更高的抗震设防标准。因此,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使我们居住的空间更加安全。

三、正确处理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将防灾救灾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协调起来,提高区域的综合防灾救灾能力,大大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努力处理好地震灾害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开展自然灾害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关系研究

要加强灾害综合研究,研究地震灾害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或渐进累积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灾情形成的重要作用,因此,防灾减灾要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和认识,可通过剖析区域经济各因素如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等因素如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来分析地震灾害的发生对这些增长因素作用,以此来确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地震灾害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理论经验结论和政策描述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研究地震灾害对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作用及结构效应,分析地震灾害对区域产业间关系结构及比例关系的影响,为灾后区域重新配置产业结构提供政策导向,分析地震灾害的区域间联动效应和对区域与环境的破坏,为制定区域整体防灾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二)建立区域的信息系统和预警机制

灾害预警系统,就是要在管制机构中,构建一种能对同质性灾害事故具有免疫功能,并对各种灾害现象具有预防和矫正功能的自组织机制。建立预警机制,首先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社会预警系统的指标体系,再经过研究和调查确定警戒限,用信息系统中收集到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价,对每种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易发区域及严重程度、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制成有关图件,将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应急、救援、恢复、灾害管理等纳入到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中,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减灾的目的。

(三)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保险在巨灾救助方面具有优势保险以其分散风险、保障民生的优势。目前我国巨灾救助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负责,主要工作由民政、地震、防汛抗旱等政府部门承担,灾后安置和灾区重建基本靠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具有很大的不经济性。如此,决定了必须建立和完善巨灾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由政府、保险公司、投保人共同参与和分担风险的保险机制,即政府在巨灾保险的供求平衡上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强制保险、政策优惠和超额损失再保险,解决巨灾保险可负担性和可供性的矛盾,保险公司则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和再保险风险转移手段,借助资本市场分散巨灾风险,协助推动风险管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是指岩石层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和作用影响的结果,常常与活动的断裂带和断层有关。这类地震发生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世界上约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2.火山地震:是指伴随火山喷发或地下岩浆冲击而引起的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约占世界地震的7%。

3.塌陷地震:是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这类地震比较小,数量也不多。

4.诱发地震:是指由于水库蓄水、采矿注水或抽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

5.人工地震:是指地下核爆炸、工业爆破等引发的地震。

二、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通常把地震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称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

地震的破坏性,与震源深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深度浅,造成的破坏大;震源深度深,造成的破坏相对就小。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多数是浅源地震。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称为远震。

三、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一般地震灾害(Ⅳ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5.5—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Ⅲ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20人以上至5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Ⅱ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50人以上至300人以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Ⅰ级),是指造成人员死亡30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占我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四、地震时的自我救护

地震的发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怎样才能把地震带来的伤亡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告诉大家一些地震时自我救护方面的知识。

(一)震前

政府正式对某一个地区了破坏性地震的短临预报以后,处于该地区的居民,应该做好防震准备。

首先要制定家庭防震计划,准备充足的食品和水,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加固住房,摸清自己居住地的周围环境是否有空旷的地带(即各种建筑物倒塌时压不到的地方),如果有条件应该搭盖防震棚。

其次,合理放置家具、物品,把墙上悬挂较重的物品取下来或固定住。把易燃易爆或有毒物品放在安全的地方。清理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便于及时撤离。将阳台上摆放的花盆杂物拿下来,固定高大家具,防止掉落或倾倒砸人。家具的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

最后,把牢固的家具(如办公桌、写字台)下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准备一个家庭防震包,内置手电、电池、创可贴、收音机、压缩干粮和水,以及常用的药品和受伤时的医用急救包,放置在便于取到的地方。在家里适时进行防震演练,练习“十秒钟紧急避险”,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

(二)震时

无论是在了短临预报的地区还是在没有预报的地区,只要地震已经发生,就必须采取应急措施。

由于地震发生时,从震动开始到房屋倒塌一般只有十几秒钟的时间,凡居住在高层楼房内的人,已没有逃出楼房的可能,只能在楼房破坏前立即寻找避震空间。处于室外的人,应立即逃离到不会被建筑物倒塌而压砸的地方。如果能够镇静地利用这个时间段,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结合这一点,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避震方法:

1、首先了解避震要点

“震时就近避震,震后迅速撤离到空旷、安全地带”是应急避震的最好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2、避震时具体采取的姿势

(1)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2)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3)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三)震后

指强烈地震发生后有限的时间段,值得告诉大家的是,此时最应当注意抓紧时间,让自己在地震中侥幸逃生,避免余震给自己带来伤害,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地震发生后要赶快转移到再次发生强烈余震而自己被建筑物倒塌而压砸的地方。例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当天,就发生了震级分别为6.5和7.1级的两次余震,再次给人们造成了重大损失。

五、震后自救互救措施

自救互救,主要指地震发生后外部救援人员尚未赶到现场时,灾区人民的自我和相互救护。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不可能很快到达灾区,采取科学的自救互救方法和技能,使更多的被埋压人员获得生存。

(一)自救

自救指被埋压人员自己创造条件保存生命,脱离险境。正确的自救往往可以在求生希望不大的情况获得生还。

自救的要点如下:

1、遇难者应保持镇静,努力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

2、压埋较轻者应根据本人所处的具体情况,寻找薄弱部位和可以自救脱险的方法,尽快脱离险地。

3、不能自行脱险时,应视情况而采取以下措施:

(1)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自己身上的物体(搬不动的不要强行搬拉,以免造成新的伤害),用湿毛巾、衣服和其他透气的物体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烟尘窒息和意外事故。

(2)用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3)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4)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救命作用。

(二)互救

互救是指灾区幸免于难的人员对亲人、邻里和一切被埋压人员的救助。

震后,被埋压的时间越短,被救者的存活率越高。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外援队伍到来之前,家庭和邻里之间应当自动组织起来,开展积极地互救活动。救助工作的原则是:

1、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应当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和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

2、先救青年人和轻伤者,后救其他人员;

3、先抢救近处的埋压者,后救较远的人员;

4、先抢救医院、学校、旅馆等“人员密集”的地方。

抢救出来的轻伤幸存者,可以迅速充实扩大互救队伍,更合理地展开救助活动。

合理科学的救助方法可以更多更好地救出被埋压人员,因此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要领是保持救助成果的必要条件。

六、地震谣言及其识别

地震谣言是毫无事实根据又以非正规途径进行社会传播的地震传闻。其产生的根源:一是恐震心理。二是缺乏必要的地震科普知识。三是地震预报当前尚不过关,或者是宣传工作上的片面性在一些群众中产生的曲解。

地震谣言危害极大,它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异常以及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往往是十分严重的。

地震谣言的识别方法,简单说就是“一问二想三核实”。

“一问”:只要不是政府正式的地震预报,无论是地震学术权威说的,还是贴有“样标签”的跨国预报;无论是“有根有据”的地震传闻,还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地震消息,一概不要相信和传播。因为,按照国务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一般情况下只有省级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地震预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