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产业链概述

产业链概述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产业链概述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产业链概述

篇1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1.9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4-0040-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一侧肢体突然肿胀疼痛,行走时加剧,严重者可因急性肺栓塞而致死亡。笔者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剖宫产术后DVT形成,并观察其对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3年7月酒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剖宫产患者7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年龄23~35岁,平均(29.0±4.3)岁;孕周24~41周,平均(37.1±2.3)周;病程5~12 d,平均(7.4±1.4)d。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5±3.1)岁;孕周26~42周,平均(38.2±1.4)周;病程5~13 d,平均(7.4±1.4)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1]。剖宫产术后7~9 d,出现不明原因的小腿肌肉疼痛或整个患肢疼痛、肿胀;浅表静脉扩张并可触及条索状物;不同程度的发热;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充盈试验阳性;彩色超声证实有静脉血栓形成。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实用中医外科学》[3]辨证标准。①湿热型:发病急骤,患肢疼痛剧烈、压痛明显,肿胀严重、按之凹陷,步履艰难,伴有发热或患肢红热,可伴有浅静脉炎或其他感染病灶,血白细胞计数增高,舌苔薄黄或黄腻,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②血瘀型:患肢持续性胀痛或刺痛,痛有定处、压痛明显,皮色黯紫,肢体下垂、颜色加深、肿胀加重,或有瘀斑及色素沉着,浅静脉怒张,毛细血管扩张,肌肉紧韧饱满,舌苔白,舌质绛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③脾虚水湿型:身倦无力,患肢肿胀缠绵日久不消,朝轻暮重,站立、行走后加重,不痛或胀痛隐隐,肌肉紧韧饱满,沉重乏力,疲劳懒动,肢体得温则舒,舌苔白腻,舌淡或胖嫩,脉沉缓或细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剖宫产术后DVT形成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②患者初产、单胎,病情平稳,意识清楚;③术前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④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其他可引起下肢疼痛的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急性炎性皮肤病、急性丹毒、急性淋巴管炎等;②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后第2日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塞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4100 AXaIU/支,批号200804080),100 AXaIU/kg,皮下注射,每日2次。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黄芪60 g,当归12 g,桃仁12 g,红花12 g,地龙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湿热型加金银花30 g、蒲公英30 g、紫花地丁30 g、苍术10 g、白花蛇舌草30 g、黄柏10 g、紫草10 g、川牛膝15 g;血瘀型加丹参30 g、当归12 g、川牛膝10 g、穿山甲15 g、水蛭10 g、鸡血藤30 g;脾虚水湿型加党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薏苡仁15 g、牛膝15 g、桂枝 12 g、木瓜12 g、防己15 g、炙甘草9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每日2次,口服。第3煎取药液1 L,药温45 ℃,熏蒸外洗患肢10 min,每日2次。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

1.7 观察指标

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检测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每5 d测1次,共2次;治疗前后检测阻抗容积波图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上升高度(IPG上升值)、静脉充盈阻抗轨迹下降高度(IPG下降值),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1.8 疗效标准

参照《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治方案(草案)》[1]相关标准拟定。①痊愈:患肢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活动正常,体温正常;出院后随访2周,无异常感觉。CDFI示深静脉干完全通畅;②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久立后下肢尚有疼痛,体温正常,CDFI示深静脉干部分通畅;③有效:症状有一定程度减轻,但有较重后遗症,CDFI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④无效:症状明显,无减轻,甚至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妊娠期母体各器官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心排血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胎盘形成动静脉短路、血液稀释、血管扩张等因素致孕早、中期血压偏低,晚期血压偏高,妊娠时股静脉血压随妊娠进展而增加,血液回流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在妊娠晚期和产褥早期,多数凝血因子及FIB等显著增高,纤溶活性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滞产脱水致血液浓缩,前置胎盘产前长时间卧床保胎,产后活动减少或盘腿喂乳时间过长等均可导致产后下肢及盆腔内血栓形成[4]。

本病属于中医学“股肿”、“脉痹”等范畴。由于久坐久卧伤气,以致瘀血阻于脉中,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发为本病;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粱厚味,湿热内生,湿热与瘀血互结于脉中,阻于脉络所致。《证治准绳》指出,妇女产后“腰间肿,两腿尤甚,此瘀血滞于经络”,瘀血“流注四肢,或注股内,痛如锥刺,或两股肿痛”。由此可见,本病以瘀湿为主,治疗应活血、利湿、通络。采用王清任《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黄芪、桃仁、红花、地龙、丹参、当归、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化瘀,川牛膝引药下行,茯苓利湿消肿、通络止痛,川芎行气活血通络,湿热明显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脾虚重用白术、党参、薏苡仁益气健脾。全方可改善微循环障碍,使血黏度下降,加快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消瘀、溶栓、抗凝的目的。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赖型抗血栓形成药,具有抗血栓活性和抗凝血活性,对体内外血栓、动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它不能通过胎盘,无三致毒性(致突变、致畸胎、致癌),可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减少了凝血功能的检验次数[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能明显改善剖宫产术后DVT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液黏度,促使下肢静脉再通,对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诊疗标准(草案)[J].中华外科杂志,2009,33(5):46-4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9.

[3]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225.

[4] 张艳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

篇2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配套产业链,这样链上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进入高端的生产线,从而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了保证配套产业链上的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对其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配套产业链升级的促进作用。

一、配套产业链的概述

配套产业链的概念由来已久,受到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配套指的是在一个完整的生产链中,将一个主要的生产环节作为生产链的核心,其他环节要对个生产环节进行配合,最终形成一个生产技术的联系。可见,配套是将相关的事物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样生产链上包含多个节点,然后东道主国家的企业负责为外资企业提供半成品和中间产品。

就国内配套产业链而言,是将配套和产业链进行了有机结合,是站在跨国公司的立场上的,因此在国内的配套产业链升级过程中,外资企业是主导企业,我国的本土企业只是充当了配角,真正的发包企业是外资企业。在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下,本土企业获得了现实的收益,并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对国内配套产业链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配套产业链升级的影响分析

在国内的配套产业链升级过程中,本土企业是外资企业的辅助和支撑,在技术溢出的影响下,本土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利益。在企业的发展中,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需要不断的升级,即主要是产品的升级,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的发展优势,满足市场的实际需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配套产业链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升级方面,升级后的产品与原先的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满足了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对企业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资本流动效应,这样为了提高直接投资的效益,外资企业会雇佣一定的本土工人和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积累了人力资本技能,这样在这些人员离不开外资企业后,进入本土企业或者是自己创业都有着显著的优势;外商直接投资引起了示范效应,即本土企业会对外资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进行模仿和学习,进而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引起了竞争效应,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对本土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土企业会在模仿外资企业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研发,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此外,外商直接投资还会引起产业关联效应,在外资企业进入到本土市场以后,会加强与本土企业的联系,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对国内配套产业链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产品质量的提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配套产业链升级最为重要的影响是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配套产业链而言,高质量的产品核心问题,更是配套产业链的灵魂。在对配套产业链生的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典型式调查中发现,在配套产业链的带动下,产品质量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研发功能,为本土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首先,企业自主研发的能力不断提升。在配套产业链的带动下,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创新研发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如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机械制造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带动下,本土企业融入了配套产业链中,通过不断的模仿和学习,其技术水平和原先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加强对新的生产工艺的研发,对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固定资产的更新速度加快,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支持下,配套产业链上的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配套设施的改造,有效的解决了本土企业设备落后的问题,增强了企业更新换代的意识,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为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产品种类的扩张

产品种类的扩张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本土企业的产品扩张,二是外资企业的产品扩张。就本土企业而言,在国内配套产业链的带动下,本土企业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在与外资企业的配套中,融入了外资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不仅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还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积聚了企业发展的后发优势。就配套产业链生的企业的发展情况而言,其产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产品的种类增加,由单一产品向复合产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同一产品系列中出现了新型号的产品,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产品,特别是跨行业的产品,这就为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外资企业而言,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产品的扩张,在配套产业链的带动下,外资企业加强对市场激烈竞争的认识,为了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提升自主研发能力,进而生产出新的产品。在配套产业链发展的初期,外资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差,研发形式也较为简单,但是随着生产工艺的创新,研发出了一系列的高品质产品,大大的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作了一定的条件。

配套产业链的升级需要依靠产品的升级,而外商是直接投资,推动了产品的升级,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丰富了产品的型号,并且对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在配套产业链的带动下,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加强了联系,提升了自己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为融入国家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外资作用下的配套产业链升级可以通过产品升级模式体现出来。在本土配套企业参与外资企业全球分工体系中,本土企业的产品升级可以通过企业在配套加工过程中提高配套产品的质量、丰富配套产品的型号、类型,以及结合自身的研发所开发出来的新产品等途径实现。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网络中,内资企业参与其生产加工,处于配套从属地位。外资企业产品种类的增加很难传递到本土配套企业的生产上。本土配套企业依靠外资企业的产业链实现配套生产产值的扩大。两类企业在产业链的链接中,还未能将外资发包企业的研发效应充分体现在配套企业身上,这就影响了产品品种扩张的效应发挥。不过通过对外资直接投资下的国内配套产业链的研究发现,配套产品质量改进的表现十分突出的,大大的提高了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为本土企业融入国际配套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m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05)

篇3

一、引言

电子商务的优势之一就是大大减少了商家的运营成本,简化了业务流程。但是电子商务要保证其营业优势和发展就要建立可靠的物流运营作为保证。对京东、淘宝、唯品会等电子商务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各个企业所报的销售额很高,但是实际盈利却达不到预期,关键问题在于物流的高成本、低效率。建立高效、快速反应现今客户需求的物流产业链,是电子商务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本文主要对企业的物流快速反应产业链进行研究。

二、电子商务和企业物流快速反应概述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根据所涉及的范围和使用的工具可以分为狭义的电子商务和广义的电子商务。广义的电子商务指利用电子设备等进行商品买卖,而狭义的电子商务只是利用互联网等虚拟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在此,需要明确的是,电子商务并不仅仅是指商品的零售,还包括信息的交流、公司管理等。

2.企业物流快速反应概述

快速反应,顾名思义,是指对发生的现象或出现的事物反应迅速。快速反应的提出来源于美国一家公司对服装产业竞争力的调查报告。在报告中,快速反应被定义为:一种反应状态,在合适的时间内可以向客户提供满意的质量和价格,而商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利用各种资源减少库存。核心思想是,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以便获得新的机会,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

三、影响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因素

1.物流成本

对销售商来说,一笔交易完成的前提条件是成本在可控范围内而利益达到最大化。电子商务行业中,商家的经营成本有所降低,但是物流成本占据总成本的很大比例,成为商家考虑的首要因素。物流成本也是影响整个供应链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

2.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

电子商务中要使订单全部完成,涉及到整个系统内的多个单元,需要电子商务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等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和信息流通性直接决定着整体的反应速度。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与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要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反应速度,就要尝试新技术的应用。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产业链形成路径

1.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从上述分析的影响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因素可以看出,信息流通是商家与客户之间、企业内部之间的关键环节。因此,要提高企业物流快速反应,首先要健全企业内部的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括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平台建设和企业的客户之间的平台建设和企业供应链的平台建设。这些平台建设与订单的完成、产品分配和物流活动密切相关。

2.优化消费者服务降低运行

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基于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因此,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快速反应,首先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满足需求的商品,才能加快商品的流通。同时在流通过程中,要降低运营成本才能为自己的盈利争取更大的空间。

3.建立广泛的产业联系

企业的物流产业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的复杂工程,产业之间的联系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反应速度。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要迅速发展,就要尝试与生产企业等建立密切关系,为商品流通和产品分配提供保障,作为物流企业的合作伙伴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掌握商品,以保障商品质量和物流速度。

4.例证分析

—以京东和淘宝为例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网上购物也汹涌发展,京东和淘宝作为网上商业巨头,发展也相当迅速,而作为各自的物流平台,京东物流和菜鸟驿站的发展也是各具特色。京东配送服务,它主要服务于京东商城的自营业务,京东物流基本形成了购物、仓储、快递和售后的闭环体验,使得始终保证京东坚持的产品质量和物流速度。京东自创立以来,始终以“多、快、好、省”作为自己的服务理念,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由截止2014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8280万,增长至截止2015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的1.319亿,目前京东已拥有超过1亿的优质用户,经营13大类数万个品牌数百万种优质商品,日均访问量超过2亿,京东的自建物流体系由6大物流中心、27个城市仓储中心、近1000个配送站、300个自提点组成,覆盖全国1000个区县。但是保持物流速度优势并不容乐观,极容易被唯品会、淘宝等商家占据,同时,维持这种优势所需花费的成本也较高,对整体流程的末梢的控制也存在难度,在对京东的物流产业链的研究中,成本控制是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提高服务质量,尽量减少运送环节是应该借鉴的。作为京东最大的对手之一,淘宝的菜鸟驿站物流网络的发展也有鲜明的特色。与京东物流相反,菜鸟驿站可以总结为共赢模式,驿站本质上可以算作一个整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很多的快递公司的资源,形成一个物流数据平台。菜鸟驿站一方面为淘宝、天猫的购物平台服务,另一方面也是阿里巴巴物流产业链的一环,对阿里巴巴的资本积累也有一定贡献。

五、总结

本文就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的产业链发展进行探究,对定义的界定、影响因素、发展路径等都做出了比较合理的阐述,并以京东物流和菜鸟驿站作为实例进行分析,供探究者借鉴。

参考文献:

[1]韩朝胜.刍议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快速反应.物流技术,2013,5.

篇4

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具有数量大、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由此大大带动了四川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为当地居民收入增长带来了质的飞跃,但是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再加上四川省农村生猪产业营销手段落后、技术缺陷等因素影响,使得生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竞争力减弱。如何将四川省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概述

(一)生猪产业概述。

生猪生产主要是指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猪生产周期需要6个多月,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生猪生长需要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光照、饲养条件、空气等,因此其受到环境的影响较大。生猪生产不仅会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影响,同时还遭到疫病、市场发展的制约,是一项高风险的弱质产业。生猪生产的产业链较长,包括种植业、饲养业、加工业等,形成了一条紧密联系的加工链,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由此能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

(二)四川省生猪生产模式概述。

四川省是著名的猪肉生产大省,生猪生产数量较大,在1994年之前,猪肉产量占据肉类总产量的95%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于肉类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到2007年,四川省的猪肉产量占据总产量的67.78%,仍占据重要地位。虽然总体产量有所下降,但四川省的生猪生产量持续呈现高速增长趋势,对于拉动四川省的产业链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四川省的养猪业虽然仍旧保持高速发展,但其他地区如山东、河南、东北等地也呈现高速发展趋势,而且在养殖规模、生猪品质及猪肉品质方面均超于四川省,虽然四川省生猪生产数量无可比拟,但在深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方面有较大缺陷,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数量优势却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由此给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二、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主要是指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静态优势,在这个方面,四川省生猪产业仍占据较大优势。四川省的生猪生产数量一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到2010年,四川省生猪出栏头数为7220万头,猪肉产量 520 万吨,“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速 5%以上的发展水平,在四川省肉类产量中,猪肉占据总产量的68%,其次是禽肉、牛肉、羊肉及其他,这一生产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由此可见,在比较优势方面,四川省生猪产业仍具有竞争力。

(二)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主要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比较关系,生猪产业的比较优势是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基础条件,而创新是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但实际情况是,四川省除了具备生猪产量优势外,在深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存在较大不足,再加上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使得生猪产业发展遭到巨大冲击,无论是来自外省的竞争压力,还是来自国际上的竞争压力,都使得四川省的生猪产业链更加薄弱,难以有效衔接,如果不快速寻求经营模式创新,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模式,并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肉类服务,势必会导致四川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三)创新优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一条产业链发展的核心。由于生猪饲养受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四川省生猪生产呈现大起大落趋势,再加上饲料成本上涨,导致大多数饲养散户无法收回成本,大大打击了其饲养积极性,生猪产量下降,资源紧缺,这对于四川省的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打击。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只有实现组织模式创新、饲养方式创新,才能够改变现状,继续四川省生猪产业发展的辉煌。

三、提高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调整生猪产业结构。

传统的生猪产业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市场竞争态势,调整生猪产业结构,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务之急。首先应当进行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低、中、高三个档次的猪肉产品,并大力发展绿色猪肉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对于生猪生产周期应当加强监督与控制,及时处理疫情,避免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大力研究新的生猪品种,最大限度的缩短生猪生产周期,加速产业链流转,从而实现利润空间扩大,以改善养猪不赚钱的局面。

(二)探索新的猪肉生产模式。

传统的猪肉生产需要经过复杂的经营环节,无形中延长了猪肉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效率,从而导致整个生猪产业生产效率不高。对此,四川省农村生猪养殖可以采用现代化的集约式饲养模式,改进生产方式,不断引进新技术,持续提供资金支持,以加强成本控制。同时进行深加工改革,在保证猪肉生产绿色健康的前提下开拓更具特色的猪肉加工链。

(三)积极发展产业化模式。

四川省生猪传统生产模式缺乏产业化引导,由此难以提升其产业发展效益,对此,可以创新销售流通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整合生猪生产与加工,并积极与各大连锁超市合作,提升市场占有率,并不断累积市场信誉,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并实现生产成本的减低,以更好的满足四川省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四川省是生猪生产大省,其已有的市场地位在短期内不会发展太大改变,但其深加工不足、创新不足的缺陷势必会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强生猪生产各个方面的基础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猪肉生产及发展战略,从而实现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项目名称:四川省生猪产业竞争力研究来源:西华师范大学2008年科研启动经费项目,08B018。

篇5

报告摘要

1云通信发展概述

1.1云通信的概念定义

1.2云服务与云通信概述

1.3云通信的核心价值

1.4云通信的分类

1.5云通信的应用场景

1.6云通信市场发展环境分析

1.7中美云通信发展比较

1.8云通信产业链

1.9云通信产业图谱

1.10云通信的商业模式

2云通信企业典型案例

2.1融云

2.2梦网科技

2.3云之讯

2.4声网

篇6

中图分类号:F304.8;F22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53-04

Profit Distribution between Participant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WANG Yong-lianga,WEI Ling-linga,SUN Hui-boa,LI Wan-mingb

(a.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b.The Research Centre of Oasis Develop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832000,Xinjiang,China)

Abstract:The profit distribution model by Shapley model was analyzed, based on 3 factors including risk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during th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running. The correction factor was introduced to modify the Shapley model, so the profit allocation could be more fair and reasonable, which would effectively guide the practi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participants; profits distribution; Shapley model; modifying model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目(10BTYB0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XJEDUO2O212BO1)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对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及农村进步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傅国华[1]最早提出农业产业链的概念,认为农业产业链是种植业、加工业、运输业、销售业围绕某一“拳头产品”,依托市场资源,集中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并以攻克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储运技术为动力,转动优势农产品“产、运、销”或“产、加、运、销”的产业链,规模化经营,链状转动。左两军等[2]认为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产前环节、产中环节、产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即农产品从种苗培育到大田管理、农畜产品加工保鲜,直至流通、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和整个流程。农业产业链是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诸多环节,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部门和组织机构,把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结合在一起的有机整体。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农业产业链的参与主体为适应市场变化、完成统一的战略目标而分工协作,从而形成一种战略同盟的关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龙头带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机制[3]。这种战略同盟能够把分散成员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能够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率,增加收益,降低风险。同时,稳定的战略同盟关系,能够促使农业产业链更加稳定和规范,克服农业产业链的松散和脆弱性,确保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并能够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使农业产业链的功能得以增强。而维系与巩固这种战略同盟关系的关键是在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之间合理的分配因合作所增加的利益,但在这种农业生产机制下各组织成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各自追求利润最大化,势必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从而导致同盟关系的破裂,出现产业链条的断裂和脱节。只有参与各成员在合作博弈下得到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使合作双方达到双赢,才能形成稳固的同盟关系。Shapley提出了一种解决n人合作对策问题的Shapley值法,是解决合作博弈下农业产业链中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基于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方式既不是利润的平均分配,也不是按投资成本的比例分配,而是基于各参与主体在参与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程度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方式,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

1Shapley值法利益分配模型

农业产业链中参与主体之间是合作博弈的关系,Shapley值法正是一种在合作博弈下用于解决多人合作对策问题的数学方法。当有n个人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其中若干人组合的每一种合作形式都会得到一定的效益,当人们之间的利益活动属非对抗性时,合作中人数的增加不会引起效益的减少,这样,全体n个人的合作将带来最大效益,Shapley值法是分配这个最大效益的一种方案[5]。

1.1Shapley值法模型概述

设集合R={1,2,,3,…,n},R的任意子集X(表示在n个人集合中的任意组合)存在一个实值函数U(X)与其对应,若满足U(∮)=0,U(Xi∩Xj)≥U(Xi)+U(Xj),Xi∩Xj=∮,(Xi∈R,Xj∈R),则称[R,U]为多人合作对策,U为其特征函数,U(X)表示合作同盟X的收益值。

用Pi表示R中成员i从合作获得的最大效益U(R)中所得到的收入,在合作R的基础下,用P=(P1,P2,P3,…,Pn)表示合作对策的分配策略。显然,要保证成员之间的合作,必须具有以下两个特征:①Pi=U(R);②Pi≥U(i),i=1,2,3,…n。其中U(i)是成员之间不结盟时的收益。在Shapley值法中,合作R下的参与主体所得利益分配值称为Shapley值,可以记作Φ(U)=[P1(U),P2(U),P3(U),…Pi(U)],其中Pi(U)表示合作成员i的所得分配利益。并且Shapley值满足以下3个公理。

1)对称性。设φi(U)是Pφ(U)=Pi(U)的一个排列,则R是其自身的对应,若φi是i的对应,φX是X(X∩R)的对应,记U(φX)=V(S),则对于任意的i=1,2,3,…,n都有Pφ(U)=Pi(U)。也就是说,每个成员分配利益的大小与其被赋予的序号i无关,即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有效性。如果对所有的包含i的子集X都有Pi(U+V)=Pi(U)+Pi(V),则Pi(U)=0,并且Pi(U)=U(R)。这表示如果参与合作的成员对全体合作收益没有贡献,则从中分配到的收益为零,并且各参与成员分配到的收益之和与全体合作的收益相等。

3)可加性。对于任意两个定义在R上的特征函数U和V,则有Pi(U+V)=Pi(U)+Pi(V),其中i=1,2,3,…,n。这说明当多人同时进行两项合作时,每人所得的收益应该是两项合作所分配收益之和。

Shapley值对于任意的n人合作博弈对策是惟一存在的,在合作R中,第i个参与成员所分配到的利益Pi(U)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Pi(U)=w(|X|)[U(X)-U(X-i)],i=1,2,3,…,n

w(|X|)=

式中,Xi是R中包含i的所有子集,|X|是子集X中所含有元素的个数,w(|X|)表示概率,其总和为1,可以看作加权因子,U(X)-U(X-i)表示参与者加盟所带来的收益,即参与者i的边际贡献。

1.2Shapley值法在农业产业链利润分配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运用和理解Shapley值法,假设有甲、乙、丙3家企业(可以是农户、协会、基地、加工企业、物流等的任意3家),甲、乙、丙3家企业单独经营,分别可以获得利润10万元;甲和乙合作可以获利50万元;甲和丙合作可以获利70万元;乙和丙合作可以获利40万元;3家企业合作可以获得100万元利润。如果把3家企业合作所得的100万元利润平均分配,则每家可以分得33.3万元,虽然大于单独经营时所得的利润,但这很难调动某些参与者的积极性。如,甲和丙的利润之和小于二者合作时所得的收益70万元,甲和丙就不可能加入到三者合作当中。Shapley值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按照Shapley值法参与者甲的分配利益P1(U)计算,如表1所示。

根据公式把表中最后一行相加,则可得甲的利益分配为:P1(U)=++10+20=40(万元);同理,可以算出乙的利益分配为:P2(U)=++5+10=25(万元),丙的利益分配为:P3(U)=+10+5+=35(万元)。经验证,甲、乙、丙三方的利益分配之和等于其合作的收益,即P1(U)+P2(U)+P3(U)=100(万元),且P1(U)、P2(U)、P3(U)都大于单独经营的收益10万元;P1(U)+P2(U)>50万元,P1(U)+P3(U)>70万元,P2(U)+P3(U)>40万元。所以,按照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使3家合作企业所得到的收益超过了一家单独经营或任意两家合作所得到的收益,这样3家企业都有参加合作的动力,保证了联盟的稳定性。

2Shapley值法的修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Shapley值法充分考虑到了农业产业链的各参与主体对于合作的不同贡献程度,有利于调动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但是,Shapley值法并没有综合考虑参与成员的风险承担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合作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利益的分配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额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合理。

2.1考虑风险因素

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受自然条件影响明显,而且生产周期较长,产量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生产决策也是建立在对于未来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的,人们往往很难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在农业产业链运作的过程中,参与成员总会面临环境风险、决策风险、市场风险等不确定因素,而且各参与成员所面对的风险大小也是不同的。而在Shapley值法中,参与成员承担的风险被看作是相同的,均为1/n,进行利益分配时忽略了风险大小的差异,这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与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匹配。因此,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对承担风险大的参与成员应该相应增加其利益分配,而对承担风险小的参与成员应减少其利益分配。在对风险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相对风险分配法等方法,用Ri表示风险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风险因素可表示为ai=Ri /Ri。

2.2考虑技术创新能力

在农业产业链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水平、关键技术,能够提升整条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农业产业链中某个环节的技术创新都会对整个产业链条产生影响,增加整体的合作收益。因此,农业产业链要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在利益分配时就需要把技术创新能力考虑进来,对有引进新技术或技术创新的参与成员给予奖励,对缺少新技术引进或技术创新的参与成员进行适当的惩罚。这就需要综合考虑参与成员在整个产业链中技术创新能力的地位和在整个合作中处于什么水平,以及参与成员的技术创新对整体合作收益增加的贡献。可以用Wi表示由于成员i技术创新所增加的价值,对Wi进行单一化处理,可以得到各参与成员对技术创新所作贡献的比例Si:

Si=Wi /Wi,其中i=1,2,3,…,n。

2.3考虑合作程度

合作成员可能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性和努力水平,或者有可能随时退出合作,这势必会影响到合作的稳定性,给整个农业产业链造成很大的损失。在进行利益分配时,要尽量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对于参与合作积极性和努力水平高的成员给予适当奖励,对于积极性和努力水平低的成员进行适当惩罚。可以从成员的投入情况、信息公开度、信任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各个成员的合作程度进行评分。用fi(i=1,2,3,…,n)表示对成员的合作程度的评价结果,通过归一化处理可以得到bi=fi /fi,可以作为合作程度的影响系数。

2.4修正模型

以上3个因素在合作收益的分配中起不同的作用,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赋予一定的权重,根据农业产业链的参与成员所起的作用不同,通过德尔菲法设定权重,3个因素的权重可以用c=(c1,c2,c3)表示,则修正模型可以表示为:

Pi(U)′=Pi(U)+U(R)×(di-),di=(ai,si,bi)c1c2c3

其中Pi(U)为修正后第i个成员的利益分配值;di为参与成员修正因素综合评价值,di-表示成员i的实际影响因素与理论均摊因子的差值,若其大于0,则表示考虑综合因素后,参与成员表现比较好,应调高利益分配额,若其小于0,则表示参与成员表现水平小于产业链上参与成员的平均水平,应调低利益分配额;U(R)×(di-)表示其利润分配的补偿值。经验证,修正后的成员i的实际利益分配仍符合要求,即:

Pi(U)′=[Pi(U)+U(R)×(di-)]

=U(R)+U(R)×(di-),

由于(di-)=0,故Pi(U)=U(R)。

运用修正模型对上述案例进行修正,设ai=(0.4,0.3,0.3),si=(0.3,0.4,0.3),bi=(0.3,0.5,0.2),3个因素的权重分别为Ci=(0.4,0.4,0.2),综合这3个因素后的综合因子为:

di=0.4 0.3 0.30.3 0.4 0.50.3 0.3 0.20.40.40.2=0.340.380.28

结合“1.2节”计算的数值,可以得到调整后甲、乙、丙的利益分配额为:

P1(U)′=40+100×(0.34-)=41(万元)

P2(U)′=25+100×(0.38-)=29.7(万元)

P3(U)′=35+100×(0.28-)=29.7(万元)

经过调整后甲乙所得分配的利益增加了,而丙的利益减少,这是综合考虑风险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参与合作程度3个影响因素的结果,利益分配更加公平。

3结论

农业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影响产业链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参与成员之间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组成战略联盟,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合作成员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最根本的目的是依靠合作创造更大的整体利益,同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成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必定会使其关注相互间的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如果不合理,则会影响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链条的整体利益创造,甚至会导致产业链条的断裂。因此,合理的利益分配是农业产业链稳定运行的保证。

在这种合作博弈的关系中,Shapley值法运用公理化的方法为合作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提供了合理的分配策略。本研究在Shapley值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农业产业链参与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参与合作程度,对Shapley模型进行了修正,使其在利益分配策略中更加兼顾效益和公平,并使风险和效益更加匹配。总之,Shapley值法为农业产业链参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提供了一个理论上可行且对实践也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利益分配方案,能够减少利益分配中的不合理因素,为合作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傅国华.运转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业系统效益[J].中国农垦经济,1996(11):24-25.

[2] 左两军,张丽娟.农产品超市经营对农业产业链的影响分析[J].农村经济,2003(3):31-32.

篇7

在旅游产业中,休闲养生旅游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逐渐加快,养生意识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于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人们的身心得以放松,内心更加悠闲与舒适。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链能够给休闲养生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载体,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将生态农业产业链与休闲养生旅游进行巧妙融合,能够更好地缓解生态农业发展的困境,将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出来。此外,将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进行融合与互动,能够打造更加耦合、完善的生态产业链。

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概述

1.1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概念及内涵

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主要指的是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来对这两个产业进行探讨,并对原有产业链进行分解,通过模块或者产业链资源的优化与组合,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链的过程。在推动两大产业融合时,要结合企业利益目标、市场实际需求、产业分工等要素,通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碰撞与产业渗透,促进两个产业链裂变与整合,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融合性产业,或者形成一个产业群、产业链[1]。无论是生态农业产业链还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二者都有自身的产业中心,都有自己的技术、资本和产品,而为了推动这两个产业的充分融合,强化两个产业之间的要素交换与能量传递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使得二者产业链的融合能够更好地突破固有产业界限的局限与禁锢,逐渐形成新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融合性产业链,在资本、技术、产品与市场等要素之间实现替代与互补,从而打造更加先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都能够得到更好、更长足的发展。

1.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的特征

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主要注重改善人体健康,注重疾病的治疗与调养,使得人的身体、精神、灵魂和感情等更加和谐与平衡。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多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和载体,主要包括农事养生、运动养生、森林养生、温泉养生和佛教养生等等,因而休闲养生旅游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养生与健康的旅游项目或者产品、高质量的旅游环境资源等。与此同时,在旅游产业当中,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是旅游业中非常重要的类型,其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很容易和其他产业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也具有很强的资源异质性,其依托多种资源条件,能够发展与创新出更加多样的休闲养生旅游产品。而生态农业产业也具有持续性、高效性、资源异质性与综合性等特征,且由于生态区域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通过利益合作共享、循环利用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更好维护,有效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促进了生态农业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2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

为了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实现互动与融合,结合两个产业链的实际发展现状与特征,不断优化与创新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与流程。重视产业链要素之间的整合与优化等,能够推动休闲养生旅游与生态农业产业链之间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基于此,对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互动机制展开有效研究。

2.1重视两大产业生产性关联要素的融合

生产性关联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或者契合点之一。在两大产业融合与互动过程中,生态农业产业资源主要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的投入要素。在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时,生态农业是其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条件,且在旅游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于生态农业产业的空间区位有很大的依赖。同时,旅游自身的时间依赖性、旅游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农作物季节性生长与观赏等,都表现出休闲养生旅游产业对生态农业时间的较强依赖性。休闲养生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服务等都会与生态农业产业的流程密切相关,如服务的创新、食品的营销、园林等生态性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等,这些都是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之间的关联之处,也是强化与提升两大产业生产性融合的有利条件。此外,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都有其自身的专业技术与知识,如专业的休闲知识、服务技能与养生服务等,能够对旅游者、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更好地分析与分类,从而掌握更为全面的生态农业、养生旅游知识,促进两大产业链更好的融合与发展[1]。

2.2重视两大产业链融合协同效应的发挥

在推动休闲养生旅游、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要将两大产业链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并将生态农业产业、休闲养生旅游产业作为产业链融合系统的两个子系统,通过信息、能量、物质等要素的交换,将两大产业链进行全面分解与整合,从而将协同效应发挥出来[2-3]。为了将两大产业“1+1>2”的协同效应更为全面地发挥出来,应重视两大产业优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将两大产业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使得生态农业资源能够更好地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形式与内容,为休闲养生旅游产品的打造与创新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提升生态农业产业效率与发展水平。此外,两大产业链之间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协调企业、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将休闲养生旅游要素逐渐融合渗透到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形式与内容中,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实现乡村振兴,对于城乡或者城镇一体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非常有利。

2.3健全两大产业耦合机制,发挥耦合效应

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会推动事物发展向一致性、同一化的方向演变。在研究休闲养生旅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链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两大产业耦合机制的健全与耦合效应的呈现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经过要素的融合、资源的共享、发展方式的贯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形成较为健全的耦合机制,这对于两大产业链的促进与融合非常有利,对于耦合效应的全面展示与呈现也非常有利。与此同时,为了能够将两大产业耦合的实际效应更好地发挥与诠释出来,明确好两大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目标,应从休闲养生旅游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发,助推两大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从而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以有效改善,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谋求两大产业链共同发展时,应重视对两大产业链中优势要素的分析与研究,掌握这两大产业链互补的内容,如生态农业中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光等自然要素,农作物的育苗、种植等生产过程,这些都是休闲养生农业发展过程中必备的旅游资源,可使得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产业业态得以创新,提升休闲养生旅游产业链的发展质量与水平。同时,在产业链融合实践过程中,生态农业资源能够丰富休闲养生旅游的内容,而休闲养生旅游的发展模式能够推动生态农业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发展,促进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与升级,推动两大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4-5]。

2.4重视产业链融合理念与技术的转变与革新

篇8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32-03

在我国,重工业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以和生态环境保护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2009年8月10日,中石化宣布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决定选址湛江东海岛;2012年5月24日,湛江市东海岛宝钢项目获国务院批准。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国际资源,东海岛将重点建设钢铁、石化两大核心产业,并配套发展港口物流、电力、精细化工、建材、燃料、化工、海水淡化等匹配企业,大力拓宽产业链,发展精细钢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金属包装、汽车零部件生产、碳四深加工、碳五深加工、芳烃综合利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及深加工、氯碱及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套化学品等相关补充企业,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1生态产业链概述

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能源、信息、资金、人才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连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1]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产业链应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生态化、低污染的特征。只有科学建立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才能推进该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保障园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2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全面地反映和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反映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22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有科学依据,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

23区域差异性原则

本项目研究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衡量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东海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取能代表东海岛区域环境的指标,反映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24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产业链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闭环系统,但它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静态的数据,又要考虑动态的变量,使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都得到全面地反映。[2]

2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从而精确地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定性指标又是评价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性指标所依据的主观判断的结论能够弥补定量指标难以准确定义、测量的模糊状态。因此,尽管这类指标采集、处理起来都比较困难,但它在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时是不可或缺的。

26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能全面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内涵,又要尽量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本项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效益、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进行调整。

31外部影响指标

外部影响指标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2个二级指标。

311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国家宏观政策涉及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从外部作用于生态产业链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效果、效益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内部素质和能力基本无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宽松,企业获利的概率就越大,抵御外界和内部的冲击的能力也就越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增强。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宏观政策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3个方面对企业影响最为突出。

312市场环境

企业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上原料供应稳定性、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产品市场持续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1)原料供应稳定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原材料来源。

(2)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指产业链企业产出的主要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供需比例是否恰当。

(3)产品市场持续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趋势,是否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市场淘汰。[3]

32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

产业链企业指标主要是企业竞争力的评定。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用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显现,也是企业活力的根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可通过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3个二级指标来判定。

321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评估。

(1)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来综合评估。

(2)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常用的衡量比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3)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可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来衡量。

(4)产品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客户满意度等都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322资源环境效益

发展生态产业链的目的在于缓解能源约束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囊括在内。资源环境效益可通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来评估。

(1)资源指标:指企业在产出产品的过程中对各项原料、能源的消耗量和使用效率。包括单位原料产出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水耗、水重复利用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2)环境指标:反映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衡量标准有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323社会发展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盈利的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发展效益主要从员工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考量企业的表现。[4]

(1)员工责任:指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衡量标准有:工伤频率、工人工资增长率、职工社会保障程度等。

(2)社会责任:指一个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可从资金纳税率、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支出比重等方面来加以判定。

33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

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包括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2个二级指标。[5]

331系统信息化水平

系统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3个次级指标。

(1)产业链系统内的企业链接率:是指生态产业链系统内两两具有物质或能量链接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的比例。该比率反映了系统内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所构成系统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2ls(s-1)

式中,l为系统内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数,有联系的即为1,s为系统内的企业个数。

(2)系统内企业开发链接技术的投入水平:生态产业链系统得以形成是以链接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产业链企业对链接技术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才能促成生态产业链的系统化。

(3)系统内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大量信息的有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组合进行研究,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作出估计,对园区进行包括环境、经济和工作机会在内的多目标规划,为系统所在园区的设计、决策和维护提供参考。

332系统柔韧性

系统柔韧性主要包括以下2个二级指标。

(1)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是指除了固定的上(下)游企业之外,企业是否有其他与固定上(下)游企业发挥同样作用的企业,即与其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以此类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来衡量系统的柔韧性。

(2)产业链企业垂直延伸能力:指产业链企业的纵向延伸能力,即发展其上下游企业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量可根据系统内外部因素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是由生态产业链系统特征及评价对象所处区域和行业性质所决定的。

4结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东海岛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园区更加准确地朝着预期的生产方向和发展目标前进,使人们能更加及时地调控园区及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生态产业链优越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52

[2]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6):101-105

[3]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124-125

篇9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即企业进行收购和兼并的行为,即企业在协商的基础上,平等自愿以一定方式(如现金、股权、杠杆收购等)取得其他企业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企业并购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现代市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收购和兼并,企业能够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生产和经营的范围和规模,产生协同效应,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最终实现提高企业价值的目的。目前,收购与兼并已经成了企业增加竞争力、外部扩张与成长的重要途径,在世界各地广泛实行。

(二)企业并购动机简述

对于并购的动机理论,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目前形成了若干种较为成熟的假说。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是最主要的并购动机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可以有效加强运营的效率,产生协同效应,有助于企业提升业绩,分散经营风险,贡献社会效益。企业天然具有提升经营效率的动机,包括经营上的协同,管理曾经及财务层面的协同,还有战略上的互补,都属于为了提升效率,产生协同效应而进行的并购。

2.市场力量理论。市场力量理论认为企业的并购,通过减少竞争企业的数量,提升了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集中度,从而加强了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垄断环境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先发企业具有更强的继续并购动机,同时引发整个市场上的并购连锁反应,这种类型的并购有助于提高市场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行业的整合和规范。

3.信息与信号理论。该理论从管理的角度上出发,认为企业并购是发出企业经营向好的信号,表明企业未来的价值处于上升通道中,并引导市场对企业的价值进行重估,同时激励管理层进行更有效的企业战略。

4.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管理层存在问题,可能会产生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企业价值的行为,通过并购能够引入外部力量有效制约现有管理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一种源于理论的自由现金流假说,该假说认为并购的发生有可能是源于对于自由现金流的管理上的冲突,若将自由现金流支付给股东,则会降低管理层对于现金流的控制程度,而通过并购,自由现金流的使用会更好地收到资本市场的监督,缓解现金流使用上的冲突。

二、动漫产业并购特点

(一)产业链并购类型

1.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指业务相同或者相似的企业进行并购,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优势互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经营上的协同。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指出,公司并购的营运协同效应使得公司经营效率得到改进,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精细分工和资源调配。

2.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指业务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纵向并购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协同,一定程度上消除有限理性、机会主义等交易成本。公司并购产生的管理协同,能够将管理资源更好的调配,提高并购后的企业管理效率。

3.混合并购。混合并购指与企业本身业务并无直接关联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的情况较为复杂,是涉入了与企业主业并无直接关联的其他市场。通常混合并购会导致多元化经营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散风险,进入新市场,实现战略转型。

(二)动漫产业链并购特点

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作为影视传媒的一个分支,而其素材来源为虚拟人物,以动画、漫画等形式表现,传媒途径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等,衍生品为cosplay服装、卡通玩具人物,电子游戏等。年轻一代对动漫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动漫产业的产业链也越来越成熟。2012年,中国动漫产业规模达320亿元,其衍生品市场规模达220亿元,相比邻国日本而言,日本每年的动漫产业产值达约18万亿人民币,对比而言,中国动漫产业仍具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动漫产业链的上游为内容制作商,包括漫画家,动画制作公司等,拥有内容的制作和生产能力,还包括原著生产商和改编作品生产商,但无论是原著还是改编,都属于内容制作,位于动漫产业链的上游。产业链中游为动漫产品的发行商和传播渠道商,如出版社、电视台等。下游分为播出市场、产权市场和衍生品市场,播出市场有“制作+电视”、“制作+网络”等多种形式,产权市场包括“制作+图书”,“制作+音像”等多种模式,衍生品市场包括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动漫系统产品。

动漫产业链具有两项重要的特点:1.产品可以无限次出售,前期投入高,后期再生产成本低;2.高度依赖渠道,而产品的使用和相关的消费存在一定不同步性。这两项特点决定了基于动漫产业链的并购,具有两方面的增值空间。从横向并购角度上来说,上游资源的整合,使得其再生产成本有效降低,最大化发挥明星IP的效用,将有效提升动漫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进行规模扩张。从纵向并购角度来看,纵向并购使得动漫企业的产业链更加完整,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甚至构成完整产业链闭环,扩大企业规模并提升其管理效率。

(三)案例-动漫产业巨头迪士尼并购路径及启示

动漫产业巨头迪士尼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而从1926年到1980年之前,迪士尼都以自主内容制作为主,这个时期内诞生了米老鼠、唐老鸭、高飞狗、白雪公主等传统的迪斯尼形象,依靠这些动漫形象,迪士尼进行电视播放、主题公园、衍生产品等业务以获取利润。

篇10

一、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基本概述

单从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结构来看,随着近几年旅游发展的日益成熟,阆中旅游产业链已初具形态。从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角度分析,古城阆中旅游主管部门对古城旅游发展认识的深入,开始加大对古城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进行与古城配套旅游产业和服务基础设施、城镇旅游环境的建设,在古城原有的风貌下,积极开发嘉陵沿江旅游带、天宫院风水旅游地、构溪河自然风光、纪念馆、熊猫乐园等众多配套旅游目的地,与风水古城形成全市旅游的协同效应。基于旅游硬件出发,阆中市也加大了对古城全域的各式文化旅游的挖掘与建设,并逐步形成了以风水文化为核心,古代建筑文化、画圣文化、三国文化、天文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等独具阆中古城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从旅游产品的生产上来分析,阆中旅游业的兴起伴随着一系列的旅游服务业的兴起,旅游城市交通的健全,新老城区宾馆数量增加,服务质量的快速提升,阆色餐饮小吃文化开始发扬光大,各种民间艺术产品让人耳目一新,阆中茶文化和休闲文化为众多游客品足论道,成为阆中旅游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从旅游产品的供应上分析,大量的特色旅游产品得以批量化生产供应,古城居民成为推广这一系列旅游产品的良好载体,这些不仅成为与景区景点配套吸引外来游客的不可或缺的资源,同时也为阆中古城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从客源市场来分析,作为旅游产业链上的目标环节,本外地游客是开发古城旅游资源的最终目的,阆中古城现在面对国际、成都、重庆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等不同区域级别的旅游市场,现日平均接待游客基本达到五万人以上,成为川东北地区游客接待量最大的县级旅游区。

然而基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分析,阆中古城旅游产业的生态性表现并不良好,古城区环境污染严重,治理力度不够,自然风光景区存在生态破坏现象,旅游配套产业发展耦合性较差,旅游生活服务中资源消耗过大,浪费严重。从古城旅游全局来看,旅游产业链各个环节偏离或独体明显,链条衔接断裂,整个旅游业未形成共生系统,产业链的生态化组织动力严重不足,这也造成了阆中古城在开发区别于其他古城的生态旅游更为艰难。

二、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思考

(一)推进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的必要性分析

1.产业链生态化实现风水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阆中古城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对其开发、生产、销售、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给力途径。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强调在旅游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坚持规划管理部门的低碳规划开发,旅游企业的低碳化生产和市场运作,客源市场的低碳化消费;同时,旅游产业的核心链与辅助链的生态化体现于循环经济的3R原则,要求古城旅游产业链中各个参与主体尽可能做到节约性,循环性使用,在坚持生态承载力条件下,努力挖掘古城优质旅游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实现阆中风水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2.产业链生态化实现同类古城镇旅游的比较优势

丽江古城是以完整古城,以常民生态空间式和独特的纳西文化为支撑而被世界各国广泛熟知,平遥古城则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且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阆中古城曾经与丽江古城齐名,并同时在1985年纳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今非昔比,阆中古城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是远远超越于其他两座古城,这尽管成为了阆中古城的一大优势,但是阆中古城的旅游开发却远远落后于这两大古城。当前阆中旅游部门正积极致力于阆中古城旅游的开发,尽管已经有了丽江、平遥古城的开发模式可以仿效,但是作为一座独立于其他古城的城市,其开发应当结合自身特有的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特别是阆中古城正朝着国家5A级旅游方向发展以及对未来申遗目标的争取,阆中就必须坚持差异化战略,结合本身区别于其他古城镇的特色遗迹资源,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推进旅游产业链条的生态化,把阆中古城打造成为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古城,体现出区别于它类古城镇的比较优势,从而让阆中古城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三城。

(二)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构建新策略

推进阆中古城旅游产业链生态化必须突破古城旅游对传统产业链的依赖,遵循生态产业系统的内生链生态化、外生链生态化和共生系统的生态化三种构建原则,积极促成风水古城阆中的旅游产业链生态化的构建。

内生链的生态化首先要求景区生态化。阆中古城首先要做到景区开发的生态化,对生态的可持续进行分析,科学合理规划,健全古城环保设施,加强古城环境保护的意识宣传;其次加大对古城景区环境污染的治理,降低景区环境污染程度,鼓励景区资源使用的低碳化;同时对古建筑加强保护,避免对古建筑的损坏,对已损坏建筑及时修补,对自然风景区应注重对生态资源的保护,防止对景区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其次要求交通运输网络的生态化。古城阆中在建设交通运输网络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构建生态通道,加强道路交通的绿化建设,做到县域旅游全景道路系统的生态化,另一方面引入低排放公交系统和生态环保型车辆,做到古城交通运输的生态化。

最后要求旅游服务企业生态化。旅游服务企业大都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以及民间工艺产品等产品和服务,因此阆中古城在推进旅游服务企业生态化过程中,要增强旅游企业之间的生态耦合度,结合本地水电和油气等资源的优势,引入节能设备,充分利用生态节能技术和清洁排放技术,减少经营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和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污染,为游客提供清洁、环保的产品。

生态化外生链为旅游者,即客源市场,主要通过宣传生态消费观、生态行为和环境保护理念,使其成为生态化旅游者。旅游消费者生态化要求提倡生态供应,在古城特色服饰上要提倡天然的棉麻、丝织、纤维,减少对化纤品的供应,特色餐饮住宿方面要增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的保证,减少垃圾食品供应,建设人工生态与经济效益良性循环的生态民居和古宅民巷,选择低碳化交通工具,以减轻空气污染和非再生能源的消耗。

共生系统的生态化是强调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系统的综合作用,共生系统是维系稳定旅游产业系统的内生和外生两个子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资源环境为目的的自然—人文社会的生态复合系统,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确保内生和外生两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功能、效益的发挥;二是减少乃至消除内生、外生系统及关联产业等所带来的对自然—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效应。阆中古城旅游共生生态系统构建首先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原始资源、物质等,同时政策支撑、资金、技术、人力等是构建共生系统的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内外链是构成了旅游共生系统支撑体系,外链为内链输送人流、资金流及其他资源,为内链形成需求空间,内链则为外链提供足够的生态旅游产品。此外,在共生系统中环保产业通过对内外链环节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是促成整个古城旅游共生系统再生环节,是实现旅游产业链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因此,积极促成生态产业链构成,还必须推进阆中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生态环境保护。

篇11

一、手机阅读概述

手机阅读指的是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获取阅读信息,包括电子图书、在线浏览新闻信息,或者以彩信、短信方法获取的信息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信息服务成为当前的新潮流,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一种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实现语音通信、阅读行为、上网、订购商品、游戏娱乐、收发E-mail等,传统的互联网服务已延伸到移动互联网上。

从手机阅读的产生和发展情况来看,手机阅读可追溯到2000年,日本富士山大学图书馆的手机书目查询系统是手机图书馆的雏形。从我国国内来看,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在2002年正式推出手机图书馆,促进了手机阅读的发展。从图书馆手机阅读的应用来看,图书馆手机阅读的产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手机阅读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热点之一。手机阅读结合了网络阅读和纸本阅读的优点,传统纸本阅读虽然携带方便但资源有限,网络阅读资源丰富但地点固定,手机阅读则将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不仅能够随时随地阅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还能为用户提供所需的各种网络资源。首先,手机阅读服务能够容纳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在农村、小城镇地区,移动网络具有覆盖面广和费用低廉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息服务的缺失,使文化信息传播能够快速、经济地传播到各地。其次,手机阅读能够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手机阅读具有私有性质,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及时反馈读者的信息,提升读者的满意度。最后,手机阅读的无限延展性,能够不断满足用户需求变化的特点。因此,手机阅读成为当前图书馆服务应重视的问题。

手机阅读成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整个手机阅读产业链中,由于作者、移动运营商、出版界的加入,而图书馆的参与较少,导致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存在着滞后的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阅读资源自身的局限。现阶段的手机阅读并不成熟,手机出版市场的管理比较混乱,版权问题尤其突出,出版质量参差不齐,图书馆手机阅读资源有限。二是商家各自为政的现状阻碍了图书馆的介入。图书馆在引进手机阅读时必须参与到产业链中,积极参与各方合作。商家各自为政的制作体系影响了图书馆的参与。三是阅读终端限制。手机阅读技术发展水平有限,速度、屏幕大小等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应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二、基于产业链的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分析

手机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与手机阅读服务密不可分。为了促进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应不断加强手机阅读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从现有的技术、资源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图书馆手机阅读产业链的公益性作用。图书馆手机阅读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存在着本质的差别,由于阅读环境比较复杂,手机阅读产业链呈现出循环性特点。在产业链中,图书馆起着重要的协调沟通作用。因此,应加强产业链各方的联系,整合资源,优化手机阅读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一)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系

手机阅读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纸质文献,但并不代表图书馆会随之消亡,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电子资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需要三者取长补短,互相发展。在文献资源方面 ,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3G技术支持下,能够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快速访问。再者,还可以结合数字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强图书馆之间的联系,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共享。在阅读服务上,手机阅读能提供咨询、推荐、摘要等,扩展了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平台。

(二)加强图书馆和商业机构的联系

第一,图书馆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目前,移动运营商是手机出版界的主要商业机构,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必须建立在移动运营商平台上。为了满足公益性的要求,图书馆的商业运作可以借鉴其他的运营方式,尽量减少移动上网费用,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合理调整通讯资费。

第二,图书馆与技术平台提供商的合作。为保证手机阅读平台顺利进行,应建立先进的手机图书馆系统或设施。应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方便读者登录图书馆,充分访问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网站,在移动终端上,应加大存储空间和屏幕,提升读者阅读的舒适度。

第三,图书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在手机图书馆建设中,应特别注意版权问题,筛选和引进质量高的手机出版物。

(三)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手机图书馆的建立,应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出发,按照读者的需求设置服务的内容。手机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点在于可以根据读者的层次来设置服务的内容。在高校图书馆手机服务中,可以进行深层的阅读服务;而在公立图书馆则应以新书推荐、时事、资讯等内容为主。同时,还应该发挥手机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让读者真正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建立真正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

结束语

手机图书馆是移动通信网络及数字图书馆的有机结合,随着手机阅读的产生和发展,手机图书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手机阅读产业链来看,不仅促进了手机阅读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促进了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的文化导向作用的发挥。目前,手机阅读的方便性和快捷性逐渐受到读者的追捧,虽然手机阅读在电子资源、阅读服务方面并不完善,但为图书馆手机阅读服务提供了相应的借鉴。在手机图书馆建立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和商业机构之间、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化整个图书馆手机阅读的产业链,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篇12

随着旅游产业日渐成熟,新形势下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研究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Peter Hines将价值链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将顾客和原料供应商纳入价值链;郁义鸿(2006)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链条;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二、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概述

借鉴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观点,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提出构建旅游业升级路径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即: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产业功能升级和旅游链条升级。

(1)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高旅游链条中某环节的工艺流程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2)旅游产品升级是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品种、形式等,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3)旅游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旅游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剥离原有低价值链环节,强化核心业务。

(4)旅游链条升级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1.价值链协同性较低

旅游价值链的优势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当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价值链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各环节整合在一起协同效应优势尚未很好发挥。

2.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虽然环鄱阳湖区旅游产品数量很丰富,但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品,大多是“舶来品”,参与型、体验型的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较少。

3.产业核心环节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价值链上的核心,它将旅游价值链各环节串联起来,承担着旅游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环鄱阳湖区旅行社的竞争力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发挥核心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

4.产业扩张力度不够

综观旅游发达区的成功经验,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旅游经济辐射效应,迅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在产业扩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扩张的规模均远落后于旅游发达区。

四、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对策

针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提出推进其升级对策。

1.流程升级: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环鄱阳湖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坚持“政府主导”,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旅游业紧密合作机制,来协调旅游价值链的各环节有序发展。创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体制,强化领导协调能力,将与旅游密切相连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2.产品升级:打造创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环鄱阳湖区应对现有产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原有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优势,推出全新旅游产品。开发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求。

3.功能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环节

环鄱阳湖区应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强化旅游价值链核心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成为沟通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平台,网络将“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开展网上业务外包来强化优势环节,是现代旅行社的发展趋势。

4.链条升级:全面扩张价值链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同时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行业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环鄱阳湖区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业的扩张,协调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发展。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试点,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来推进全省旅游业多元化进程。例如,华侨城集团,在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华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题公园系列,在中国主题公园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黄敏.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50-53.

篇13

随着旅游产业日渐成熟,新形势下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旅游业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研究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升级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michael porter提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peter hines将价值链概念延伸至产业总体范围,将顾客和原料供应商纳入价值链;郁义鸿(2006)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矿产资源或原材料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纵向链条;潘成云(2001)认为,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一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企业的集合。

二、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概述

借鉴humphrey和schmitz的研究观点,同时结合旅游业的特性,提出构建旅游业升级路径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即: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旅游产品升级、旅游产业功能升级和旅游链条升级。

(1)旅游工艺流程升级是指通过提高旅游链条中某环节的工艺流程效益,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

(2)旅游产品升级是指旅游价值链各环节创新旅游产品的功能、品种、形式等,提高单位旅游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3)旅游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旅游价值链中的优势环节,剥离原有低价值链环节,强化核心业务。

(4)旅游链条升级是指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

1.价值链协同性较低

旅游价值链的优势是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合作发挥“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任何一环的缺失或不协调都会影响整体效益。当前,环鄱阳湖区旅游价值链的“食、住、行、游、购、娱”各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各环节整合在一起协同效应优势尚未很好发挥。

2.产品开发创新不足

虽然环鄱阳湖区旅游产品数量很丰富,但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高品位、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品,大多是“舶来品”,参与型、体验型的高端休闲旅游产品较少。

3.产业核心环节薄弱

旅行社是旅游价值链上的核心,它将旅游价值链各环节串联起来,承担着旅游全过程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环鄱阳湖区旅行社的竞争力较弱,共有58家旅行社,不能发挥核心环节的龙头带动作用。

4.产业扩张力度不够

综观旅游发达区的成功经验,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是放大旅游经济辐射效应,迅速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而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在产业扩张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扩张的规模均远落后于旅游发达区。

四、环鄱阳湖区旅游产业升级路径的对策

针对环鄱阳湖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产业升级路径,提出推进其升级对策。

1.流程升级:建立紧密合作机制

环鄱阳湖区旅游主管部门应坚持“政府主导”,运用政府宏观调控的优势,建立旅游业紧密合作机制,来协调旅游价值链的各环节有序发展。创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体制,强化领导协调能力,将与旅游密切相连的行业组织起来,形成综合的产业调控能力。

2.产品升级:打造创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环鄱阳湖区应对现有产品体系进行改造升级,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对现有旅游产品体系进行深度开发,提升原有旅游产品与其它产品捆绑销售等。

另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的资源特色优势,推出全新旅游产品。开发高端休闲旅游产品,增加产品的互动性、体验性,满足游客的不同层次需求。

3.功能升级:强化产业核心环节

环鄱阳湖区应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行社,以强化旅游价值链核心环节,提升整体竞争力。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旅游业是典型的信息依托型产业,信息成为沟通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平台,网络将“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为旅游者提供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开展网上业务外包来强化优势环节,是现代旅行社的发展趋势。

4.链条升级:全面扩张价值链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容易受外部因素干扰;同时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较低,一些行业已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环鄱阳湖区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旅游业的扩张,协调与关联行业的融合发展。选择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试点,通过典型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来推进全省旅游业多元化进程。例如,华侨城集团,在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又建造了世界之窗、欢乐谷和中华民俗村,形成四大主题公园系列,在中国主题公园领域取得了绝对领导地位。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57-59.

[2]黄敏.电子商务环境下旅游产业价值链构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50-5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