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政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键词:行政决策;法治化;问题;对策
行政决策不仅关系到政府形象和职能的发挥,同时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加强行政决策法治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 行政决策的概念及行政决策法治化的价值
所谓行政决策指的是,国家政府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等,来解决相关问题、事务的一个过程。该过程一般涉及以下关键环节:1)信心的全面、准确收集;2)方案的拟定、改善、确定;3)作出决定,并执行。
行政决策法治化的价值:1)加强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建设,是行政权力得到正确行使、有效监督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一个客观需要;2)加强行政决策的法治化建设,不仅能够保障行政的科学化发展,同时还能够保障行政的民主化发展[1]。
2. 行政决策法治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行政决策的立法缺陷
对我国行政决策权进行分析发现,其实际授予以及划分的关键依据在于两点,一个是《国务院组织法》,另一个是《地方政府组织法》。上述两部法律奠定了我国行政决策权正常行使的基础,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过于原则性,另一方面过于概括性,所以,在行政决策权实际行使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权限交叉的问题,还有可能发生划分不清的问题,最终行政决策权没有办法得到高效落实。由此可见,立法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政决策的正常开展、高效开展[2]。
2.2行政决策的法治程序虚化
在我国,决策权在手的官员往往基于个人利益或者经验去行使该项权力,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从而导致了所谓的行政决策的法治程序虚化问题。行政决策的法治程序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公开程序的虚化。在我国,行政决策的公开问题存在很大弊端,一个是由谁决定公开,另一个是公开哪些内容,以上普遍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因而造成了一系列怪现象,即看似公开而实际上却没有公开,又或者是该公开却没有公开的问题,导致公开程序严重形式主义;2)民主程序的虚化。如何实现行政决策的民主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无论在民主形式的选择方面,又或者是在民主结果的有效落实方面,公众既没有发言权,同时也没有决定权,换而言之,对于民主程序而言,其形式主义也相当严重;3)科学程序的虚化。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决策权拥有者往往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意愿或者凭借个人经验来完成最终决策,很少向公众及专家征求意见,又或者是只听,却根本不采纳。
2.3行政决策的法律责任缺位
政府是否愿意且真正对其所制定的政策等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是评判一个政府是否民主的一个关键指标。现阶段,在行政决策的法律责任追究上,我国暴露出了以下不足:1)行政责任的主体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党政职责划分未能做到十分明确,另一个是决策部门及其主要领导这二者之间的权责未能得到明确划分;2)行政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难以落实,一方面没有形成具体的标准,另一方面也缺少与之对应的适用范围:3)未能针对行政决策失误这一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科学而系统的评估制度[3]。
3.对策
3.1行政决策立法的法治化
行政主体在制定和执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事情是,立法机关是否针对这一类事项制定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或者规定,然后基于相关法律或者规定来制定和执行行政决策,而不允许采取想当然的做法,这也是法律保留原则一个重要体现以及基本内容。具体而言,行政权在执行之前,一定先要提报给人大,且获得批准之后,才允许实际执行,总之,行政权应时刻接受、配合人大的监督工作。所以,应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对《国务院组织法》以及《地方政府组织法》这二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首先,应借助法律这一手段来进一步明确党、人大、政府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明确三者的权责;其次,要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这二者各自具有的决策权限进一步理顺。大量实践证明,若想保证行政决策的准确制定和高效执行,则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明确相关各方的关系以及权责分配[4]。
3.2保证行政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2.1完善行政决策议案的提出方式
目前的提出方式普遍是,由政府发现自身的相关问题,并对其予以必要的分析和总结,最终制定和提出与之相应的议案。这种做法的一个弊端就是,根本没有将公众参与问题考虑在内。为解决这一弊端,应设计一种公众自主启动提议程序,并明确规定哪些行政决策的哪些方面公众可以参与,然后由政府对公众的问题以及建议进行必要审查,当审查获得通过后,便可启动行政决策程序。
3.2.2行政决策实施过程相关制度的法定化
首先,应针对行政决策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估制度,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对于行政决策而言若想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从而保证其权威性,则需要为之配备一个独立于体系之外(相对而言)评估机构,且要保证该机构能够完全或者基本上不受行政决策机构所施加的影响,最终得到一个符合实际情况的评估结论。其次,应针对行政决策反馈问题,建立健全有关制度。行政决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既包括决策的制定,且包括决策的执行,还包括执行之后的相关反馈。所以,政府应针对行政决策反馈问题,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从而保证行政决策程序的完整性,同时保证反馈信息的有效收集,从而为行政决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效参考,最终形成一种科学的、高效的行政决策的反馈循环机制。
3.3落实行政决策责任追究
当行政决策存在违法或者违规时,相关机构及个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行政责任,另一种是刑事责任,所以,应立足于这两大方面来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1)在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行政责任制度,既要从实体角度入手,同时还应从程序角度入手。借助行政立法这一手段,来明确当行政主体在制定和执行行政决策的过程中,一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需要承担何种行政责任;2)应于刑事立法之中对行政决策违法事件的主体进行明确定责,并对可能承担的刑事责任进行细致规定,从而基于完善行政决策体系的考虑为之完善相应的刑事责任制度。
3.4完善行政决策监督体系
对行政决策进行分析发现,其本质属于一种行政权力的行使以及运用。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哪一种权力,均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当监督存在缺失时,便会滋生专制以及腐败,行政决策权力尤为如此。所以,政府应重视并做好行政决策监督体系的构建,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才能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在完善行政决策监督体系的过程中,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强化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决策的监督;2)行政决策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3)建立健全行政评价法,加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评估、监督。(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实,马野.行政决策法律责任追究机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1).
[2]李拓.加快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进程的思考[J].行政管理改革.2011(12).
[3]姬亚平.行政决策程序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浙江学刊.2012(03).
摘 要:本文以辽宁省8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解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以期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开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公寓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8;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23-03
公寓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及校内外活动以外的重要活动场所,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公寓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经过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者的付出与努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专家学者对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研究也比较关注.比如,陈惠就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1];刘明明系统研究了当前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具体措施[2].为准确地反映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运用调查法,以辽宁省的八所院校为研究对象,研究与探讨了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研分析
1.1 问卷设计与回收
1.研究对象与工具
本文主要是以辽宁省8所高校的二年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采用自编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该问卷主要由24个问题组成.
2.问卷调查内容与实施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调查问卷》主要涵盖了公寓文化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原因、公寓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以及公寓文化建设的改进建议等方面.本次问卷调查在8所高校学生处及公寓管理中心管理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共发放问卷640份(每所学校80份),共收回问卷622份,回收率97.2%,有效问卷为615份,有效率为96.1%.
3.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均由研究者手工完成,统计数据根据论文的写作需要进行适当的选用,没有被采用的数据做销毁处理.
1.2 问卷调查结果
1.关于高校公寓的硬件设施
调查结果是:学生对高校公寓内部的硬件设施比较认可,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这与近年来学校增加投入是分不开的;但在公寓园区周围环境上,由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不好或一般状态;在所居住的公寓标志性文化方面,建筑设计选项达到66.5%,名言警句只达到16.6%,其余不足10%.
2.关于高校公寓精神文化建设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的精神价值观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其比例分别为47%、20%、16.5%、15.7%;在学生宿舍内,学生谈论的主要话题是学习与就业、国家大事、个人情感、娱乐笑话,其比例分别是66.9%、57.2%、49.5%、47.9%.
3.关于高校公寓制度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90%以上的大学生十分清楚理解与掌握公寓管理制度,并且表示愿意遵守公寓的各项规章制度;但是有81.6%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不够合理.
4.关于高校公寓行为文化建设状况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休息;除了休息以外,学生在公寓中的主要行为就是娱乐上网;在上网中,大学生的主要行为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浏览网页、娱乐交友、购物、学习,其比例分别是53%、41.6%、37.3%、18.3%;公寓行为文化的主要形式是联谊交友与棋类比赛,占被调查人数的36.7%与24.3%,而文艺演唱与读书会处于较低的比例,分别为20.3%与18.3%.
5.关于高校公寓管理者素质状况
调查结果是:辽宁省高校的公寓文化管理主要由学生处、院系辅导员、后勤公寓管理员承担.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有44.9%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有38%的大学生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比较低;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服务水平一般或较低,其比例分别是37.7%与42.6%.
6.关于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查结果是:大学生对公寓文化建设总体评价是不满意的,其比例已经达到73.5%;被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公寓的整体氛围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有62.7%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学习氛围,有37.3%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公寓缺少主流文化;而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没有新意、脱离学生实际、陈就老套、不具有时代性,其比例分别是73.4%、59%、57.8%、37.3%;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管理者不重视、学生自身原因、网络的影响以及缺少保障机制,其比例分别是78.8%、56.2%、52.8%、46.5%.
2 讨论与分析
2.1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以及基本上拥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三方面.
1.比较完善的公寓物质文化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1%的大学生认为公寓设施建设比较好,可以说高校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公寓设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公寓内设立网络设施、通信设施、学习室、娱乐活动室、健身房以及图书资料阅览室.有的高校还在公寓内设立热水器、饮水机、洗衣机以及空调等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
2.具有比较健全的公寓制度管理体系
目前,高校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公寓规章制度对公寓管理的重要性,因此,多数学校都花大气力研究与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比如,生活作息制度、公寓物品使用制度、水电使用及安全管理制度、公寓固定设施保护制度、公寓量化管理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等.调查结果表明,有81.6%的高校学生认为,公寓管理制度是十分健全的,这充分地表明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在公寓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拥有一支基本上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人员队伍
从问卷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在高校从事公寓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处、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学生处是代表学校对公寓实施管理、院系辅导员以及后勤公司的公寓管理人员是具体的管理者.可以说,截止到目前,高校已经基本上具有一支能开展工作的公寓管理工作队伍.
2.2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等方面.
1.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
据调查统计,有73.4%的高校大学生认为公寓文化建设没有新意.首先,表现在公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能有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的标识;高校公寓物质文化具有共性,比如,公寓内的设施都比较齐全,而公寓园区几乎都是空白.其次,能突出公寓文化特色的公寓行为文化仅停留在一般文化娱乐活动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专业所开展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如以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公寓,公寓文化就应该具有与机电类专业相关的各种文化活动,但实际上是没有的.被调查的其他7所高校也同样存在上述问题.由此可见,公寓文化建设缺乏特色是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2.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
公寓文化是大学生自己的文化.在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就是内容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本研究认为,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实际是相符的.目前,高校平时所开展的各项公寓文化活动主要反应在公寓行为文化方面.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层次、品味,因而无法激起大学生参与热情.公寓中的文化建设应体现出新时期同学间团结、和谐、友爱、文明、健康以及约束,让宿舍处处充满文化、运动、节约、艺术以及创新,才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
3.管理与服务水平比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公寓管理者的水平一般或较低.目前,高校的公寓管理体制是多层次的.学校对公寓进行管理的机构主要是学生处及各院系的辅导员、后勤的公寓管理员,具体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在现行体制下,各院系的辅导员主要是对公寓实行兼职管理,他们不仅要做好学生的常规性工作,还要兼管学生宿舍.除了个别的公寓管理中心主任岗位是学校的在职职工外,其余的基本都是从社会上招聘而来,他们不仅缺少公寓管理经验,而且文化知识水平也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低是可想而知的.
4.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明显
从对公寓文化的功能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的公寓文化具有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陶情冶性以及文化娱乐的功能.其中,教育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范畴.从目前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现状来看,高校公寓文化只发挥了陶情冶性及文化娱乐的功能,而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却不明显.首先,从举办的公寓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来看,多数都是指向文化娱乐,比如,联谊交友活动、文体活动、寝室文化节、畅享清晨等活动,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公寓文化几乎没有.其次,从公寓的物质文化建设来看,能起激励作用的名言警句、人物塑像也几乎没有.由此可见,高校公寓文化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不明显的.
2.3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轻视公寓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层对公寓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程度是开展学生公寓文化的重要前提,如果学校领导层与管理者十分重视公寓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学校就会加大公寓文化建设的投入,客观上就会有效促进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只是把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片面地认为公寓文化建设就是公寓文体活动建设,只要在公寓内经常搞一些文艺与体育活动就行了,没有必要在其他方面花费太大的精力,因而影响了学生公寓文化作用的发挥.
2.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若使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作为公寓文化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参与度;二是公寓文化管理体制硬性约束.在目前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主动参与的程度,这就需要通过外部的强制力量来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寓文化建设.在目前的高校还没有关于公寓文化建设的硬性规定,多数都是后勤及院系为活跃学生的公寓生活而开展的活动.现有公寓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约束学生参与公寓文化活动,而是约束学生在公寓中不违纪.由此可见,缺乏有效的公寓文化建设保障机制是公寓文化存在问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3.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影响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宿舍,主要由学校的舍务管理科来管理.舍务管理科归属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与院系辅导员一起承担起管理学生的职责.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生居住的场所被称之为公寓,舍务科改为舍管中心,由舍管中心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在现行的体制下,舍管中心归属于后勤集团.形成了后勤集团、学生处以及各院系辅导员共同管理学生的局面,虽然管理的力量加强了,但也常常由于各部门缺乏协调和配合,形成了管理的“交叉地带”和“真空地带”,使教育与管理不相融.因此,公寓后勤社会化改革影响也制约了公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4.网络对公寓文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文化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网络文化主要表现为微博、微信、网络新闻、网络消息、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游戏等方面.网络新闻与网络消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使人们快速地知晓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新闻,但是,也会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不法分子在网络上所散布虚假消息会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一些社会现象,导致失去正常的是非判断力;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冲击着中国传统、现当代文化的传播.大学生不再潜心于报纸、书籍等传统的传播媒介,而是热衷于网络游戏与网络文学.在高校宿舍中,网络俨然成为当代学生学习、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渠道.在网络的影响下,大学生热衷于网上聊天、浏览网络文学与内容不健康的网页、打游戏以及购物,对公寓文化活动根本不感兴趣.
3 结论与建议
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有关部门要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从而使高等院校的公寓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是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对餐厅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为餐厅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此外,餐厅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餐厅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引导性,能够为餐厅文化的建设提供方向,进而促进餐厅的发展,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
(一)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餐厅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高校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了解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必要的。所谓高校餐厅文化是指高校餐厅在“三服务、三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和营销理念的并且为相关人员所认同1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准则以及道德规范等要素的总称。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则是围绕高校餐厅文化所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标志文化建设等;也包括一些隐性的文化活动,如相关的规则,制度建设等。
(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高校餐厅建设属于学校后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工作的开展应当遵循着“三服务,三育人”的理念,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为学校的发展服务、为师生的生活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随着高校对餐厅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餐厅文化的发展会逐步得到完善。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理论逐步完善;其二是高校餐厅文化设施会逐步完善;其三是高校餐厅管理制度逐步合理化;其四是高校餐厅服务逐步完善;其五是餐厅人员和学生素质得到提高。这种趋势在当前的高校餐厅中已经渐渐呈现出来。以山西某大学为例,科学化的布局,人性化的管理,优质的服务种种现象表明,学校对于餐厅文化的建设越来越重视。随着高校对餐厅文化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餐厅呈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餐厅文化也势必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研究高校餐厅文化的内涵和类型,有助于为研究高校餐厅文化建设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文章选取山西某综合类高校的餐厅为例,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也阻碍了文明餐厅的建设,并且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因此,必须对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分析出原因所在,才能为餐厅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指导,加快文明餐厅的建设步伐。
(一)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山西某大学的餐厅中存在着各种不文明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间接地体现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相关人员不能够全面地了解餐厅建设文化理念,进而出现道德失范。因此,必须推进相关人员进一步了解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促进文明餐厅的建设。
1.提示标志设置不当,预计效果难以实现
高校餐厅提示标志作为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学生和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高校餐厅在提示标志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就山西某大学来讲,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餐厅在桌贴文化建设方面欠缺,并且相关的桌贴内容过于商业化,教育意义不强;第二,餐厅标语文化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地理上,其设置的位置不合理,比较偏僻;在内容上,标语文化建设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广告标语突出。餐厅标志建设的不足间接导致了餐厅文化的理念不能贯彻到学生和相关人员的行动,导致餐厅不文明现象的出现。
2.餐厅文化管理制度混乱,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许多高校餐厅秩序混乱,管理滞后性突出,导致餐厅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日常就餐行为中,也表现在餐厅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就山西某大学现实状况而言,许多学生的不良就餐现象广泛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餐厅就餐秩序混乱,不排队现象突出。一些学生就餐时,占用多套碗筷,致使餐厅碗筷使用紧张。又如,部分学生多占、乱占餐桌,导致餐桌的利用率降低。同时,许多学生将餐具随意摔磕,一些学生在餐厅大声喧哗等不文明现象也广泛存在。此外,餐厅工作人员的不恰当工作行为也较为突出。例如,餐具清洗不干净、厨具随意摆放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餐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山西某大学餐厅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剖析
高校餐厅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完善;二是学校的关注程度还有待提高;三是学生以及餐厅相关人员的自觉意识不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分析,才能够为解决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方向指引,进而减少问题的出现,促进餐厅文化的发展。
1.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完善
高校餐?d建设既包括硬件设施建设,也包括相关的文化建设。高校越来越关注餐厅的建设的关注,如餐厅的规模逐步扩大,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而就餐厅的文化建设来讲却远远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二者不能达到同步发展。导致餐厅管理混乱餐厅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在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餐厅文化建设理论不成熟,缺乏创新。
2.学校忽视了对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发展
如今,后勤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的餐厅发展也不例外。高校也开始对餐厅的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如餐厅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但是,高校对于高校餐厅文化建设的关注度却并不是很高,近几年来,高校的餐厅在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发展缓慢,跟不上餐厅基础设施建设的脚步,导致高校餐厅在餐厅设施建设方面和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进而导致在优美的餐厅环境中出现各种不文明的行为。这也正说明了高校对于后勤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遗漏,导致了餐厅建设的畸形发展。
3.餐厅人员自律意识和学生自觉意识不足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促进高校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而文明餐厅的建设也需要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进而为文明餐厅的建设提供保障。但是,当前在高校的餐厅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就山西某大学来讲,主要存在着学生就餐行为失范,负责人员管理不到位,餐厅工作人员注重食品来源的卫生安全但实际操作中缺乏卫生意识的等不文明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文明餐厅的建设。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出学生和相关人员的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三、解决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相关举措
当前,许多高校在餐厅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餐厅相关人员由于缺乏餐厅文化方面的学习,间接地导致行为失范,不利于学生文明餐厅的建设,从而影响高校各方面的建设和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提出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餐厅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餐厅文明发展,使餐厅为高校各方面的发展服务。
(一)规范标志设置,提升关注质量
在高校餐厅文化建设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完善餐厅标志文化建设。由于时代的不同,相关的标志文化建设也应当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对餐厅文化加以完善和发展。而当前的高校餐厅在标志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要对提示标志设置进行规范,丰富标志内容,以引起学生和餐厅人员的关注。
1.规范桌贴文化设置
合理的桌贴设置对学生就餐行为的规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素质,减少食物浪费,形成节约意识。而当前高校餐厅桌贴设置欠缺,内容商业性较强,对学生的影响较小。学校要加强对桌贴文化的建设,要规范桌贴内容设置。一方面,要加强对于桌贴的设置;另一方面,要对桌贴文化内容进行改进。充分发挥桌贴文化的作用,规范学生就餐行为。
2.规范标语文化设置
当前,许多高校餐厅固守着传统的标语设置,而这些标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标语内容过于陈旧,设置位置偏僻并且设置数量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文明餐厅的建设。对学生和餐厅工作人员的吸引力不足,难以起到应有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规范标语文化设置。主要的措施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要合理设置标语位置,尽量将标语设置在突出的地方,以增强标语文化的关注程度;第二,要丰富标语文化的内容,这是标语文化适应时代的要求。如可以采用图片标语或图文相间的方式等。
(二)加强管理制度研究,建立有效监管方式
“高校的餐厅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方式,只有这样餐厅建设的各项工作才能保持正常有序健康地发展”。加强餐厅监管要充分发挥多方面的监督作用。其一是相关的规则制度建设即理论建设;其二是加强餐厅工作人员和学校监管;其三是加强学生监管。完善高校餐厅监管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餐厅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减少餐厅不卫生现象的发生,而且能够使学生互相监督,减少浪费,规范不文明行为,进而促进文明餐厅的建设。
1.完善餐厅规则制度
加强餐厅的监管,必须有相关的理论依据,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否则,工作就会乱成一团,无法正常进行。虽然高校在餐厅管理方面已经制定相关的规则,但是存在着欠缺,如没有涉及对学生的管理方面的规则等。并且相关的规则并没有为大众所了解和学习,管理的范围有限。不能够真正地贯彻到学生和餐厅人员的行为上,高校必须完善餐厅规则制度,并且将其内容传达到学生和相关人员,让他们形成自我管理意识。这样既完善了餐厅文化理论,又起到了提高相关人员素质的作用。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这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的是校园文化的功利主义,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真实面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那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急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轻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核心在于精神文化建设。但很多学校偏离了这一目标,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发展娱乐文化,大力搞建筑、植花草、购设备等,注重物质文化建设,但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没有认识到失去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很多人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给师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而精神文化是虚幻的,所起的作用远不如物质文化那样明确。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偏重物质文化,这种意识必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忽视校园文化引导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没有从宏观角度来把握。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属于隐性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应注重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与非课堂教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忽视网络文化负面效应。网络具有开放性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必对校园文化带来双重影响。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给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平台,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带来直接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处在封闭性、隐蔽性的状态,导致学生焦虑、孤僻、冷漠,久而久之使学生心理错误。
(四)建设者网络修养待提高。师生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建设者网络修养是指师生在虚拟环境中所形成的规范和操守,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信息,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判断对错、是非、美丑等。但一些校园文化建设者存在网络道德修养淡化的现象,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增多,因此应加强建设者网络素质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转变校园文化建设观念。首先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现代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对学生进行非智力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应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应有的高度,并给予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其次改变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认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既要看到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的重要作用。
(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首先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物质设施,还包括网络硬件环境建设,如建设绿化、美化的校园物理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陶冶学生情操,美化学生心灵,开启学生智慧,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要建设和谐的生态校园,创设美好的物质环境。其次加强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要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做好物质保障。当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实现了与互联网的联接,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与信息化要求还相差较远。再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做好制度保障。网络环境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入,这就需要采用最新的网络技术,防止外界对网络的非法访问,同时增加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安全性。
(三)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方法。首先注重隐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包括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显性文化指图书馆、墙报、标语等,是可视的。隐性文化是无意的、非公开的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信仰等产生影响,包括教师的人格、管理制度等。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隐性文化,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其次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既包括长远目标,又包括年度安排,因此应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动态性。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与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社会动态会反映到学校,当社会文化发生变化时,校园文化也应随之变化,使校园文化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加强管理,制定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首先协调学校网络软硬件的发展。目前校园网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软硬件建设还存在问题,影响着信息化的推进。其次协调校园文化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发展。硬环境指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软环境是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就要发扬优良学风,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正常的学习、工作,所以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
(五)提高建设队伍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是学生,教职工是主导者,领导管理层是倡导者,建设者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因此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提高建设者的综合素质。首先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者应树立网络意识。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正反两方面影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敢于面对挑战,又善于抓住机遇,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其次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网络技术水平。只有发挥人才优势,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才能更好地利用好网络,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推动三个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农村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灵魂,在社会地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的追求和渴望。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农村文化素质品位,丰富群众生活,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
1、更新观念,认识到位。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和谐文化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放在同等位置,常抓不懈,并调动农村基层干部搞好农村文化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措施。
2、建立健全了一批基础文化设施。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构建了文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文化广场,户有文化大院等,都配备了一定的文体娱乐设施。
3、完善组织机构,成立了文化队伍。乡镇有专职文化干部,村有文体协会,财政提供一定的专项文化活动经费,必要时还拉动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
4、部门协调联动,开展一定的文化活动。坚持形象与创建相结合的原则,组织青年团武装部、妇联、文化站、业教、农林科技、卫生、土地、司法等部门配合,开展一系列送文化下乡活动,并在大型节日举办一些联欢和比赛活动。一些业余文化团体还联合文化部门,拓宽文化渠道,拓展文化产业,为社会提供一些有偿服务,弥补了文化经费的不足。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小。认为物质文明是硬指标,精神是软任务,有的只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或轻视文化建设,甚至放弃对文化建设的管理,造成文化队伍不稳定,组织机构不完善,设施落后简陋,人才涣散缺乏,场所虚设或被挤占,经费不足或被挪用等现象出现。
1、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差。部分乡镇、村无文化办公室、公共娱乐场所和基本设施。有的即使有也配套不全,规模薄弱,维护不当,无论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都跟不上实际需要。
2、农村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完善。部分乡镇无专职文化干部、编制和经费,有的即使有也形同虚设,甚至被“断奶”或挪用,村级无文化协会等。造成文化部门呈现“一无人力,二无财力,三无权力,四无活力”的局面。
3、农村文化建设队伍不健全。部分乡镇虽设了专职文化干部,却身兼数职,不能专职专用,有的调动频繁,不适应长期从事文化事业。有的存在人才匮乏、人员老化、人才断档、业务培训稀少等现象。
4、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活动形式困乏。由于经济的制约,文化人才的流失,致使开展群文活动无法保证经常性、趣味性和丰富性。许多活动都是应时而生,应运而生,缺乏广泛参与和喜闻乐见。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为了提高农村文化建设质量,满足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实现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1、强化领导文化意识,突出文化地位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升到高度加大对农村谇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含量和分量,充分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对经济发展兴衰成败有影响和促进作用的事情来抓,列为重要议事日程,确定长远目标,持之以恒。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文化编制,配备专职干部,提供专项资金,加强对文化组织的形成与管理,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条件。
莱芜市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仅仅简单地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作广告推广、公关宣传、社会公益。在企业文化创建过程中,企业理念和行为方式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在推动企业文化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多数企业仍未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在其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将员工统一着装和企业文化标志确立作为其文化建设的中心,大搞形象宣传工程,使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和肤浅化。
1.2企业文化同质化严重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的重要呈现,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但是莱芜的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生搬硬套,同质化严重。各个企业的价值观、愿景、使命、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相差无几,企业标识个性不鲜明,无法充分体现企业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经营思想和行为方式,违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
1.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规划,随意性强
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但是,莱芜市还是有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很随意,领导意志体现得淋漓尽致,以领导的意志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策划方案和长远规划,对企业文化体系的表述修改频繁,企业文化要素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等等。
1.4企业文化认同感不强
被企业所有人员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文化才是企业文化。但目前莱芜市一些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过分强调领导者的文化思想和观念,将企业文化等同于领导文化,不利于员工文化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了其发展成效。在此情况下,很多员工并不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内部管理,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1.5企业文化缺乏宣传和推广
企业文化只有经过一系列宣传和推广,才能最终内化为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标准。但目前从整体来看,莱芜企业普遍存在企业文化开展与传播工作不到位问题,使得企业文化成为极少数人的价值观,影响了其文化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莱芜市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本对策
2.1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要突出其特色。因此,莱芜市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必须关注文化建设活动的个性,充分挖掘自身文化资源,全面了解其经营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其文化创新能力。此外,企业还应积极学习和吸收其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企业文化,以明确其文化建设的方向、价值特征和愿景等。同时,还要注意企业的行业特色、地域特色和经营特色,这些也要尽量体现出来。
2.2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的过程。因此,企业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各项资源,统筹兼顾,并积极制定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战略。企业必须每年制定年度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计划,明确目标,提高可操作性,把工作落实到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避免盲目性。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日常监督与考核,引导和鼓励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其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
2.3强化员工的主体作用
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逐渐认识并接受企业文化,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自觉、主动地践行企业文化理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社会环境的联系日益密切。这些变化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高校政治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体现,也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实现方式,建立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先进和谐的校园政治文化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文化和校园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阿尔蒙德于1956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相关政治互动模式和政治制度的信仰系统。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或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对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活动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状态和价值倾向。”政治文化反映社会政治的实际状况,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紧密联系。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会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并由此影响政治过程。
高校政治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政治文化,依存于校园文化大系统之中,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主要内容,具有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等功能。高校政治文化既存在于以政治理论、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中,又存在于高校一般的管理制度、学生活动、精神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校容校貌、校风校纪、校园思潮、思想观念等。大学生置身于大学校园,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的校园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参与其中。
二、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高校政治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教育体制的改革、思想文化观念的创新、社会管理角度的转移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第一,学校层面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校不重视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教育内容和手段比较落后,忽视了对大学生政治知识的传授和政治热情的培养;过多倚重政治观点和政治理论的灌输,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对政治规范、政治技能、政治行为能力等传授较少,政治实践活动偏少,疏于实际操作。部分高校教师的政治素质不强,教学水平有限,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其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角色开展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在其自身政治社会化过程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作用,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单向灌输的方式,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力军作用,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学生层面存在诸多问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由于自身政治知识、政治阅历不足,对各种政治思潮的认识不准确,对重大政治问题和某些政治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分析,政治观点还不成熟,政治理想还不坚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如“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对前途和未来感到迷惑,心理问题和青少年犯罪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同学政治认知能力不强,把政治等同于“搞运动”、“听广播,开大会”等等,蔑视、冷落政治,党员不愿谈宗旨,青年羞于论理想,写入党申请书找人代等现象十分常见,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低,政治责任感匮乏。政治认同感降低,归属感不强,政治敏感度不够,对国家和政府的认识有限,认同度较低,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只注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够。
(二)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校园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十分巨大的正面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宣传政治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必要的政治知识是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政治人的内在要求。校园政治文化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传播政治知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自己的政治认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由政治实践过程中政治知识的运用,积累政治经验,提高自身参与政治生活的技能,获取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政治能力。
其次,培养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态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影,反映着人们对现实政治环境的认识和评价。校园政治文化大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观加工,形成一定认知程度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一般被认为是主体对一定的政治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校园政治文化通过与学生个体的不断互动,不断以明示或暗示的方式传递着有关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等政治信息,而大学生在这些观念和信息的反复刺激下,通过自己的主观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政治态度。
再次,树立政治理想,塑造政治人格。政治理想,是国家和社会对政治主体未来发展的期望,这种发展期望与个体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望应该是相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个体应该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政治人格一般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价值心理结构和政治行为特征。校园政治文化的良性运行能够有效地塑造个体健全的政治人格,使大学生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世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最后,培养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运用自己政治行为能力广泛参与政治活动是现代社会公民政治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向度。校园政治文化的建设,要求我们开展多种行之有效的政治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力军作用。学生通过亲自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参与意识,提高行为能力,为日后走向社会政治舞台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承担着传授政治知识的重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采取切实措施,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面,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方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大学生对政治现象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重点关注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兴趣点,重点讨论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中训练政治思维,提高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
第二,重视大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政治工作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教育者所具有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会无形地影响着学生。高校在选择教师时,首先要把好“政治关”,选择一些年富力强、政治觉悟高、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来开展政治工作、建设校园政治文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校也要重视对教师的政治教育,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教师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教师的言行。要注重对教师政治理论和政治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定期开展培训班、不定期开展考核评比等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有效地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和高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注重政治实践,重视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社团组织工作,培养锻炼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政治实践是检验政治知识、发展政治知识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唯一方式,是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是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基层党团组织和各类社团活动组织是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最佳平台和最好实现载体,也是高校政治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力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的模式,拓宽深度和广度,为大学生政治实践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如模拟民主选举,让学生体验民主选举的真实性;开办时政论坛,广泛讨论时政大事等。通过政治实践,可以真正使大学生提高政治认知能力,形成符合规范的政治态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政治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重视校风、学风建设,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促进校园政治文化建设。校风是校园在长期的育人实践中所积淀的、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学术氛围和精神追求;学风是指学校的学习氛围、科研氛围。学校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政治文化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德育和智育的统一。具体细节上如悬挂国旗、国徽等政治符号吸引学生的注意;重视通过开学典礼、颁奖典礼等重大活动来进行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注重社团建设和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引导各类学生组织开展活动等。通过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激起学生的政治意识,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惠言,韩冬雪.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31.
[2]郭芬云.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8(1).
[3]李洋.对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3).
1引言
学风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者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建设逐渐趋向于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学风建设问题受到了加大的关注。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旨在提升高校学风水平。
2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对学风建设不够重视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同样的现状,只重视硬件设施,大大忽视了软件问题。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严抓规模建设,对于学风建设问题不够重视,甚至认为学风建设不在学校管理范围之内,而是某个单位的事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2.2教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逐渐向全民素质教育发展,一旦达到目标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素质。为此,必须要明确当前教学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漏洞,积极探寻有效的管理方案。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众多的高校管理制度都存在漏洞与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趋势,在日常管理中,无法因材施教,致使高校学风建设存在弊端。
2.3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建设过程中,教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教师是刚刚毕业的,在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经验方面都比较欠缺,同时职业道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部分教师存在不严谨的学术态度,以至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怎样学习与做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学生的学习风格造成恶劣的影响。
2.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经济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体系,再加上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社会不良现象,这些社会不良风气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校园中去,从而对部分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前,主要存在的社会不良风气包括学术腐败、金钱崇拜现象以及滥用权力等,这些不良风气在不同程度上都会对学风建设造成阻碍作用。
3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
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指的就是从思想以及政治教育两方面入手从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使其正确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成绩而学习,而是通过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能够提升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热情,全面调动其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思想上的疏通工作,帮助其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另外,对于一些刚入学的新生,教师需要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除此之外,学校还要经常开展有关的座谈会,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来进行演讲,用自身的经历来鼓励学生,不仅要好好学习,同时还要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能力。通过列举反例,使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引以为戒,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为学风建设做出贡献。
3.2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作为学风建设的基础
第一,对学风建设的配套制度进行完善。对于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进行落实,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以及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加大考试管理力度,积极组织各项考试。最后,还要对教学监督预计评价进行相关的考核,不断健全考核体系,将平时表现与学习成绩进行结合。第二,完善学风建设责任制度。高校中的管理人员要对学风建设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会议中要把学风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提出来,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还要做到分工明确,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位,进而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3.3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通过教学,不仅要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同时还要将社会没得发扬光大。在高校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通过充实自己,从而更好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需要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以及带头坐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以及做人。由此可见,教师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风和谐发展
学校是培养有用人才的基地,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加大校园的文化建设能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为社会培养人才。对此,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学风的和谐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学校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多开办学校性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倡导学生多到图书馆、开展歌咏比赛以及球类竞赛等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帮残助残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高校学风建设做好铺垫。4结束语总而言之,高校的学风建设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学风建设工作的进行,促使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相信通过高校师生的不断努力,一定会全面提升高校学风建设水平。
作者:陈希曦 单位:淮阴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永干,许玉莲.普通高校学风建设问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91-93.
[2]李波.浅谈高校学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3,02:221-222.
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一方面,人们总是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可有可无,与企业盈利无实质关系。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从何入手?交予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都是一问三不知。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企成立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自然而然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是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的。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民营企业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窒息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地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部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只顾投资者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对普通员工的利益考虑不够,更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二、加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按市场规则运行,必须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装修门面,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2.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崇高的品格;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进而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一、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的特点和经营目标,更加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于是物质领域比精神价值受到了更多重视。一方面,人们总是认为,企业文化只是一种表面文章,可有可无,与企业盈利无实质关系。另一方面,尽管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可是从何入手?交予哪个部门负责?许多企业都是一问三不知。在现在的民营企业中,文化建设工作似乎都全部落在了所有者即民营企业家身上,很少有民企成立文化建设专业部门,而我们的民营企业家又分身乏术,自然而然文化建设受到冷落。
2.民营企业的价值观处于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我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是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的。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影响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民营企业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窒息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3.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没有较好地建立在党的思想建设的基础上,未能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导致企业文化基础薄弱。企业文化的形成、传播与扩散体现在思想建设和行为规范的全部过程中,由于这一过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常常依赖企业家、管理者的思想信念,未能体现在党的思想建设中,使思想大多局限在传统的只顾企业利益、只顾投资者利益的经济思考方面,而对普通员工的利益考虑不够,更未从政治的高度来考虑国家或全社会的利益,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无法形成信仰支撑体系和文化传播体系,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在企业经营上,就是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
二、加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民营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按市场规则运行,必须提升企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装修门面,而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文化建设应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
2.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塑造企业家文化。企业家对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崇高的品格;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学习,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3.创立最具激励机制的企业精神。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进而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不断推进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4.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企业形象,在社会中应表现为对社会的真挚热忱和对自己蓬勃发展的信念,必须通过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管理规范、工作标准来实行,这样,企业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5.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把提高员工的文化技术素质和文化生活看成是员工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本次调研在学校9个学生公寓中进行,每个公寓随机抽10个寝室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
(二)调研方法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查、走访、网上查询资料等调研方式。问卷调查:组织所有学生干部深入学生寝室发放问卷。为了保证问卷的回收率,每位学生干部发放问卷后,都耐心地等待接受调查的同学,填写完问卷后及时收回。本次调研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487份,回收率97.4%。随机走访:组织学生干部在校园内随机访问学生,了解现阶段学生寝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征求他们关于寝室文化建设的意见。网上查询:上网查询有关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资料,结合学校实际调研情况,获取部分有益资料。
二、现阶段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对学生寝室的走访,发现了寝室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自由化现象
在学生寝室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有15%的寝室是“被政治遗忘的角落”,在这些寝室里,很难看到一个奋发向上口号,很难听到学生们与时俱进的谈话。有些学生把“除了免费的,我什么都不想”的条幅挂在墙上,一些学生把“难得糊涂”,作为人生的座右铭;有的甚至自称是“五不主义”,不参与政治活动,不参与社会工作,不谈论政治问题,不参加任何团体,不想有所建树。在这些学生中,有些人学习很努力,但是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时,他们谈论时事政治,但是欣赏西方的“民主”、“自由”,追求完全的自我设计。
(二)懒散现象
寝室是班级的基本单位,每个寝室都有寝室长,但是寝室长往往是被迫当选,以应付学校检查,同时,寝室的各项制度也形同虚设,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尤其是,个别寝室存在一些颇具影响力的不良行为传播者,他们消极的人生态度,懒散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其他成员,导致整个寝室慢慢变成集体懒散,缺乏上进心。
(三)“夜沙龙”
每天晚上熄灯后,寝室成员的夜沙龙便开始了。天南海北,风土人情,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男生、女生等等,成为夜沙龙的流行主题,每晚都得调侃一段才会睡觉。正常这样的交流,是有利于增进寝室成员之间的感情,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但是往往各寝室的夜沙龙,交流的却是充满低级趣味的庸俗文化,或者是以身边的异性为话题,大肆评论。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有32%的被调查者谈论的是异性,谈论与性有关话题的比例竟高达22%。这种低俗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寝室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评价标准。
(四)情爱现象
目前,在校学生谈恋爱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寝室慢慢成为学生约会的场所,有的同学不管不顾,只要有机会,两人就在寝室亲亲我我,严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虽然很多高校严禁男女生出入异性寝室,但总是有个别人以各种理由混管理二一五•二社会经纬进异性寝室。特别是晚上,女生寝室楼下,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的现象更为严重。更有甚者,恋爱双方到校外租房,过起所谓的幸福生活,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调查中发现63%的人认为大学里谈恋爱是应该的,恋爱现象的漫延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寝室,因为成员大多数有了对象,暂时单身的学生逐渐被孤立,甚至慢慢成为大家的笑柄,于是他们不得不加入到恋爱大军中,以便适应大环境,有10%的人是因此而谈恋爱的。
(五)情趣现象
繁重的学习任务之余,进行适合的娱乐项目,是缓解学习压力、调节心理、保证健康学习生活的必要活动。但是,根据调查,有7%的寝室,学生网游成瘾,每天除了睡觉和去厕所,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网络游戏中,连吃饭都不例外,严重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还有少数寝室,存在赌博现象,扑克、麻将声声四起,每月的生活费变成牌桌上的赌资,而且经常罔顾他人休息,闹得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更有个别学生因为赌输,萌生盗窃念头,导致犯罪事件发生。
(六)烹饪现象
曾几何时,寝室烹饪现象蔓延。一方面因为食堂饭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出于改善伙食为目的的做饭现象悄然而起,根据调查,有34%的人由此原因在寝室做饭;还有26%的学生想体验寝室内做饭的乐趣,换一种聚餐的感受而在寝室做饭。如此一来,电磁炉、酒精锅、电饭锅等各显神通,给寝室的卫生、防火安全等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不良后果。还有个别人因为操作不当而受伤或者导致意外事件,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七)请吃现象
随着经济发展,学生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提供的生活费逐渐增多,各种吃饭聚餐变成常态,尤其是学生之间,被调查的同学中几乎100%地认为请吃现象很正常。同学之间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聚餐的理由,过生日要聚,开学聚,放假前聚,入党了要请客,获得奖励要请客,发补助了要请吃饭等等;AA聚餐必须参加,要不就会被孤立;别人请客后,还要回请,要不就被同学笑话,这种经常性的聚餐,给一些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时间长了,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把父母给的血汗钱挥霍一空后,四处借钱,打工还债,影响学业。频频聚餐,还导致酒后打架事件频发,给校园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三、寝室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中出现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多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免疫功能不强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思想上免疫功能较弱。虽然我国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受现在的教育体制和就业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教育,仍旧把升学做为孩子的成才标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都不用想,家长也不让孩子有机会参与社会,由此导致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严重缺乏。这些孩子考入大学后,由于大学较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环境,他们明显不能适应,便会出现众多问题。
(二)“抵抗力”较弱
我国自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众多西方不良思潮大量涌入,加之网络发展迅速,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这些对于思维活跃,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抵抗力”较弱大学生来说,影响严重,导致其产生了一些消极思想及负面情绪。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逐利现象严重,某些腐败现象丛生,也导致大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众多,但本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健全,辨别能力不足,对各种信息的筛选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学习动力缺乏
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旦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很多学生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消极地对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部分学生对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接下来学习为了什么,要学些什么,每天都浑浑噩噩,懒懒散散。
(四)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功利性的市场经济,致使一些人产生了唯利是图的狭隘意识。大学生群体成了一些商家的目标市场,学校成为商家赚钱最快的市场,录像厅、台球厅、网吧、美食一条街等,凡是能从学生身上赚钱的项目,重重包围着高校。校园周边的恶劣环境必定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大学生之间的请客、送礼之风日趋严重。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生认为通过请吃请喝可以增进感情交流,协调关系,于是便争先效仿,导致学校氛围越来越功利化。
(六)解除内心矛盾冲突的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没有真正成熟,同时也有正面和反面的心理存在,往往会引起各种内心冲突。有时为了摆脱和减轻内心冲突,他们往往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发泄自己,夜沙龙、聚餐、喝酒、狂欢、K歌等是大学生普遍采用的发泄方式。
(七)学校硬件条件不足
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骤增,很多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不足,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物价一路飙升,学校食堂很难提供经济实惠且价格便宜的饭菜,难以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被满足时,学生便会采取聚餐、寝室做饭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构建和谐健康寝室文化的思考
从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中看出,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场所,也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寝室文化作为全体住校生共同认可的区域性亚文化,有较强的稳固性,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健康、和谐、文明、自律”的高校寝室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深远的影响,对高校全面深入地开展素质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为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加强寝室文化建设。
(一)重视寝室政治文化,完善导向上进功能
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建设具有导向上进功能的寝室文化。首先,要从寝室长身上着手。学生入学后,辅导员在每个寝室的成员中,有意识地挑选政治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寝室长,担负起引导寝室成员思想潮流和榜样示范的作用。同时,组织以寝室为单位,全体成员都能参与的,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节系列活动。如时事政治知识竞赛、热点问题沙龙、辩论赛、各类体育竞赛等。其次,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良好的寝室文化,不是靠上级树立的,也不是靠他人赐予的,而是“居民”们自己去创造的。学生干部是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组织者、实行者,特别是寝室长,更是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建设寝室文化,一靠有效的管理,二靠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两项工作自然而然地落到学生干部身上。作为学生干部,必须要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凡事都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获得大家的支持和信任,共同创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
(二)发展寝室科技文化,促进增知长才功能
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围绕这一教育目标,学校组织开展了众多的学术科技活动,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技活动。由于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为集中的地方,寝室有一个成员参与了,获得成绩及奖励后,其他同学便会效仿,以寝室为单位的科技学术活动也慢慢兴起。寝室科技文化,是寝室成员在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共同参与学术科技活动,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研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种活动既能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学识及见识,又能促进寝室成员之间在交流中相互提高,还能丰富寝室的科技文化氛围,慢慢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目前,以寝室成员合作参与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风气已经形成,并慢慢扩大。
(三)繁荣寝室娱乐文化,提高审美陶冶功能
由于各高校全国范围内招生,每个寝室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地方,风俗、性格、气质、生活体验、审美趣味、文化意识等方面也必然有所不同,但住在同一个寝室,在一起时间长了,必然会相互影响,成员之间在众多文化娱乐活动中表现出同一种趋向,也就形成了寝室的娱乐文化。学校要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娱乐文化与消遣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通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差别,引导大学生开展有品位、与时俱进的寝室文化活动,而不是网络游戏、侃大山、打扑克等低俗的消遣。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寝室文化节活动,如舞蹈、歌曲、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同时可以本着“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综合技能”的原则,以就业市场需要为指向,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摄影大赛、各类体育活动对抗赛、书法比赛、网络知识竞赛等文娱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提升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加强寝室环境建设,重视寝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入的改革和发展,寝室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环境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首先,要把寝室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议程。把寝室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其次,要增加财力、物力及人力的投入,彻底改善寝室硬件环境。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学生居住条件明显下降,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安全稳定以及学校长远发展而言,学校都应加大相应的投入,改善学生寝室条件。最后,要规范和完善寝室管理机构。要成立有学校分管领导挂帅,以学生工作部为主,由团委、后勤处、保卫处、公寓中心等有关领导参加的学生寝室管理机构,负责学生寝室的日常卫生、制度规范、设施维修、安全保卫及生活服务等管理工作,克服教管脱节、出事相互推诿等弊端。综上,寝室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能够通过文化育人,促进学生通过文化上的认同,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多元化教育,同时能够通过吸收、消化、辐射新思想、新观念来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合。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要重视并加强高校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查询发现,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着颇多问题。
第一,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很多高校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方法、措施只是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有的学校相关的东西很少甚至就没有。有的学校每年评选校级先进班级,也基本上是院系直接推荐报送,学校直接下文表彰,没有良好的评比考核制度,先进班级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不能得到很好的提炼和宣传,更不能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和机制。
第二,辅导员没有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校都存在辅导员工作量大、压力重等现象,辅导员把大部分时间都忙于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正常工作时间,很多辅导员就已经忙得焦头烂额,很少有辅导员静下心来梳理工作,提炼工作,更不能能够带领班级进行系统的、有序的班级文化建设,而休息时间大多忙于自己的家庭事务,基本上没有太多时间来过问班级事务。
第三,没有良好的班风。其一,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全班同学,以及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者辅导员,对班风的形成不少人存在有认识上的误区:首先,班风的形成取决于班上的每个人,而这每个人都已经是“定型的”,“好就是好,差就是查”。殊不知能顺利考到大学里来的学生能有多少差生?难道一个好的班集体一开始都是“学霸”而所谓的差班一开始都是“学渣”?其次,班风一旦形成,很难干预和影响。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对班级文化建设直接产生的不利的影响。
其二,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团结协作,起到先锋和表率作用的先进班团干部班子。首先,班干部自身的素质、个人能力以及模范作用发挥与否,对班级文化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大部分班级在入学时没能选拔出德才兼备、能力突出的同学担任班干部,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初始阶段不能带领大家创建积极健康的班风。班干部中,有些干部工作做得很累,吃力不讨好,甚至造成了与同学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矛盾;有些班干部不能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导致学习成绩很差。这些问题会极大影响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动摇班级各项管理的基础。
其三,班级没有共同的集体奋斗目标,班集体没有凝聚力。首先,班级制度建设不健全,很多班级没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以至于很多工作很难有效开展。比方说上课考勤、自发组织自习、班级各项活动的出勤率等等,没有规章制度就很难约束一些不太积极的同学。其次,没有行之有效的短期或长远的班级规划,更多的是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和活动,班级就临时应付组织什么活动,缺乏精心策划组织,结果是可想而知,很难取得什么集体荣誉或奖项。再次,班级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大家充其量是“各自为战”,各顾各的。
二、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学生三个方面。首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1]。一些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上的迷茫、理想信念上的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和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对高效的班级文化建设造成产生负面影响。其次,高校自身因素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自身的文化和各级组织和制度上。良好班风的建设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背景,需要一定的组织制度进行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受本学校“校园文化”以及本学院“学院文化”影响,“校园文化”“学院文化”都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或改变的,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或风气对班级文化建设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再次,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极强,做事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差,进入大学后,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缺乏信任感,缺乏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最终使他们渐渐远离集体,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三、提升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高校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应该通过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和班干部的核心纽带作用,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更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引导作用
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系统的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在班级组织建设、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方面提升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班级管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抓好主题班会建设,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设计和召开主题鲜明的班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监督力度,加大评优奖惩制度,激发辅导员、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可行性目标
其一,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最有力保障。辅导员应组织引导班级成员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包括思想建设、学风建设、组织纪律等在内的班级规章制度,为班级成员提供行为准则和行为调控的依据,从制度上塑造班级文化。
其二,以学风建设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制定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如提高班级平时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勤率”、期末考试“通过率”、英语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过级率”、还有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各种证书的通过率等等,同时还可确立清晰的班级更高层次的奋斗目标,让大家知道条件和标准,如校级、省级、全国先进班级等。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奖励大家努力学习,形成班集体良好的学习风气。
其三,选拔德才兼备的班团干部,充分发挥其核心纽带和榜样作用。从班团干部任职要求的角度看,选拔班干部尽量注重几点考虑:有为集体服务的工作热情,政治觉悟和素养高,较强的学习能力,能以身作则和团结同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在平时班级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要加强培养,加强指导,注重引导。辅导员要善于鼓励班干部大胆尝试,勤于思考,敢于犯错,善于总结,充分发挥核心模范作用,大力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6-02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面临着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等严峻挑战,如何建设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21世纪时代特征和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时至今日,高职院校无论从学校数量、招生数量、毕业生数量等方面均已占中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它的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国职场人员的整体素质、中国未来的发展后劲,甚至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进程。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又直接塑造、影响甚至决定着其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因此,研究、发展优秀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探寻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使其健康而迅速地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以高职院校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高职院校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其内部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它们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优雅的自然环境文化、完善的设施文化、积极的方式文化三个方面;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是其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前提和根源,其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特殊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仪式来引导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思想的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中所特有的各种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行为规则。“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维系高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3]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是各种精神文化传播的组织与设计,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体现者。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偏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协调,导致其发展结构不合理;崇尚娱乐性、通俗性,导致庸俗文化盛行、富有启迪性的高雅文化反而偏少的喧宾夺主现象;重视现代性、轻视传统性,割断校园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阻碍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对校园精神文化弘扬不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结构缺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非常广泛,包括高职院校内所有的组织和成员。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而学生是其主要主体。但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主体过于狭窄,仅限于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学校各级管理人员影响下的骨干分子和特长生,而校园中的其他组织成员大多游离在外。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相互配合,校园人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尚未形成。
3.校园文化建设中“主旋律”突出不够。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素质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倾向,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不力,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发挥不够。目前高职院校中,各种灰色文化(如西方思潮热、读书无用论、恋爱低龄化、公德意识差、“牛皮癣”现象、老乡抱团意识、考试作弊等)不断滋生蔓延,这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
4.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来历不同的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别不断缩小。许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没有从自身出发,充分挖掘体现学校自身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的文化内容,建设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相反,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彼此借鉴、相互套用,使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共性多、个性少,特色不鲜明,趋同现象严重,进而影响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召力,不能在大学生思想中产生共鸣,致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也非常不利于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5.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高职院校领导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形成校园育人合力、促进校园和谐稳定中的作用,不能从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精力主要放在日常业务工作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研究较少,规划缺位,导致在人、财、物等投入方面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需求。
6.校园文化建设中开放程度不够。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隔阂,开放性不足,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存在严重的“孤岛现象”。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1.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对环境育人的作用缺乏深刻理解,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只是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点缀,导致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人、财、物的投入均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2.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规划乏善可陈。部分学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界定混乱,片面或简单化地理解其内涵,甚至把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等同,不清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四个内容。部分学校没有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仅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临时性的突击任务来抓,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
3.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不力。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健全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各部门难以形成建设合力,致使其很难把校园文化放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层面进行建设,也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难以真正发挥。
4.对待“外来文化”缺乏科学态度。部分高职校园人对待“外来文化”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要么拒绝“外来文化”,认为一切外来思想、外来文化都不如自己的校园文化,或者都不适合自己的校园情况而一概加以摒弃,否认国内外校际文化交流、校园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积极意义,导致自我封闭。它严重地影响了校园人对生活方式多元化的追求,窒息了校园人的思想活力,抑制了校园文化的勃勃生机,削弱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要么照抄照搬“外来文化”,使部分校园人对本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缺乏感情,导致中国的高职校园文化趋同现象严重而缺乏特色。
5.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的辐射和渗透。当前中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各项改革举措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也在随之快速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建立但尚未成熟完善,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依然存在,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目标,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社会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非主流的意识形态大行其道,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等功利主义思想盛极一时,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非常消极的作用。
6.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普通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快速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校规模迅速扩大、教师数量快速增加、办学投入迅速增加,然而,政府、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相应增加,使高校负担加重。因此,各高职院校不得不将有限资金重点放到“保重点”、“保稳定”、“保运行”、“保发展”等基本投入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鸡肋”项目,不得不压缩资金、减少投入,导致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举步维艰,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学生素质层次差距拉大,部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不高、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不强,也进一步影响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实际效果。
7.大众传媒中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深深地影响着高职院校校园人,如果不对其信息内容进行过滤取舍,其消极因素就会侵蚀校园文化,产生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的负面效应已越来越突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冀望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者能以之为鉴戒,使中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茁壮成长、日臻繁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