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性

篇1

医疗保障对于社会经济财富还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道理很简单,医疗保障的完善将使个人因此少了后顾之忧,从而把自己存储的“救命钱”转化为日常消费,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专家曾算过一笔账: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如果个人每年缴纳200元,国家补贴100元,一旦生病住院,该保险可支付近一半的账单。因为该政策,居民可能就会从原来自存的1000元“救命钱”中拿出500元消费。这就是保险分担风险所生产的“乘数效应”作用。

在我国,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较低。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持力度呢?

第一,需要改革地方政府及官员的绩效考评机制。绩效考评机制直接影响其行动取向和行为策略,因此,有必要加大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状况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由此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卫生事业的重视。

第二,不妨逐步将医疗保险转变为健康保险,并逐步加强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主要责任。医疗保险是一种事后的、被动的,以化解治疗成本为目的的制度安排;而健康保险则是以维护健康为目的,以事前预防为主要方式,具有较强主动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地方政府有责任将公共资源投入到公共卫生宣教、疾病排查、流行病防治等健康保障的领域,保证居民的身体健康。

篇2

一、前言

对农村的医学、保健和防疫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的重点。全方面做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有利于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我国农村的蔓延,降低其疾病传播及影响程度。而且是否能做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因此搞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是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广大农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薄,自我管理能力差。

由于农村人民思想比较传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广大农村人民认为,医疗卫生问题是个人看病打针吃药的问题,而对流行疾病的预防和维护公共卫生是政府的工作范围所在,与个人无关,从而曲解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内涵和其存在的意义。因此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预防流行疾病的意识有所不足,在面对传染性强甚至危及生命的流行疾病面前,造成恐慌,有些农村群众甚至在流行疾病发生时采取迷信等极端做法,在流行疾病治疗和控制方面加大了难度。

2.区域卫生规划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等体制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一般按照行政区域的地理位置对卫生事业区域进行划分。由于受地域的局限性,和对全方面发展规划的不足,造成我国中大型城市的卫生资源充足,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出现卫生资源浪费的情况。而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则正好相反,出现卫生资源供应不足的窘况,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严重缺乏卫生资源,这对管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工作起着不利影响。

3.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产品的市场介入力度不足

政府对医疗卫生产品市场的进入有着必要性,其表现在医疗卫生产品信息的不确定性、医疗卫生产品外部性与内部性的混合和公众对卫生产品信息的认识不足等方面。尤其是对于我国农村地区来说,还处于培育阶段的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市场,增加政府介入管理监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介入力度的不足,出现一些医疗单位为牟取利润,私自提高药品价格等情况,使村民无力支付,病情得到恶化,导致农村医疗卫生市场混乱,从而增加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实施的难度。

三、加强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管理

1.政府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看病有登记、收费有发票、开药有处方、转院有记录的“四有”模式,和对人员调配、行政管理、药品调拨、业务管理、基本装备及财务管理统一的特点,是乡村一体化管理新模式。要想完善乡村管理化的方案,逐渐改善医疗服务无序、失控、散乱的状况,就要严格遵守药品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药品价格及其他收费标准严格实行,并保证以国营为主的进药渠道,从而保证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大开展提供帮助。

2.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的招聘上,院长可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扩大招聘范围,并使用竞争上岗的方法进行优良人才的选拔,并在其日后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其专业技能的培训、管理及监督。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要以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治疗等多种基本医疗服务,把做好提高广大农民对流行性疾病的认识,和对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作为重点。

3.提高农村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关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可以组织统一的考核和考试,对原有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进行检测评定,选优劣汰,对多余和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分流,并将获得农村义务人员执业证书等受过医学教育的人员积极吸纳,为乡村医生队伍的扩充提供人才。同时要对现有的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职责教育,利用其专业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执业道德,提高对农民群众的服务水平和责任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对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认真贯彻实施,如何加强乡村群众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认识,并认真履行相关要求,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如何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护,是我国在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我国中央政府必须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共同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和监督。

参考文献:

[1]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14-16.

篇3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主导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中的基层单位之一,当前,随着我国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的全面实施,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逐渐朝着公开化、透明化发展,预算的完整性、公平性特点也逐渐得到突显。在此情况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与资产联系密切,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关系也可以看作资产存量管理与资产增量管理的关系。预算作为资产形成的主要来源,预算管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科学性,若预算安排存在不合理情况,则会导致单位资产配置缺乏公平性,无法充分发挥资产效益;资产存量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核定预算的关键内容,只有全面掌握单位的资产存量,才能对本单位的资产收益进行科学的核定,并实现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刺激存量的目标。

其次,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形成主要来源与财政预算资金,科学合理的安排预算资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资产配置的合理化,同时还能使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利用;并且,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资产存量作为单位预算核定的一项基本条件,单位除了需要拥有合理的资产配置标准外,还必须准确把握本单位内部的资产存量,根据公共卫生职能的履行需求,对单位的各项资产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与核定。

最后,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环节,与资产的形成、调剂以及处置等环节相统一。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单位内部的资产管理部门对期初的资产存量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资产配置审核提出相关的意见,进一步为单位预算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当上级完成预算审批后,将相关的预算批复反馈给资产管理部门,进而为资产预算的追踪管理奠定基础。在进行预算执行与调整时,预算执行部门在完成采购和资金拨付工作后汇编成资产数据后,需要将这些动态数据输送到资产管理部门,以便资产管理部门能够及时追踪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能够为预算调整与资产调配工作提供参考。在进行预算评价时,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对资产的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其与财务决算印证。

二、目前医疗卫生预算和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1.资产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大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中,有时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资产形成后往往被某个部门所占用与使用,其他部门使用时容易受到限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单位对部门资产使用的绩效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容易被利益所驱动,过于重视项目竞争与经费竞争,盲目进行资产购置、且对资产管理不当,出现资产重复购置与资源闲置现象,只好将资产低价出租或无偿出借,最终导致资产未得到充分利用。

2.内部成本核算与资产管理水平不高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属于我国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一直由国家财政拨款,这也使得单位职工普遍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单位内部资产预算管理体制未得到完善。在预算分配方面,仅仅侧重于收支管理方面的内容,出现过于注重资产增量而忽视资产存量;过于注重资金而忽视实物等情况。未能意识到收支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在资产配置环节、使用环节以及账务管理环节上,各个环节之间无法充分衔接,使得资产重复配置与资产浪费共存,最终导致资产使用率低下。

3.资产管理职能未能突显

一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资金的安排、资产购置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不明确,在使用资产时缺乏统一的调剂机制,导致资产利用率不高。在对资产进行报损、报废、转让、出租以及出让时,相关的处置程序仍然不够完善完善,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在执行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容易出现监管不严的情况。上述问题使得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个别部门资产闲置与浪费现象,个别部门面临资产配置不足与分配不均的现象。

4.预算与资产管理工作相脱节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施行资产配置标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资产购置、处置和安排资本性支出预算时可以有据可循。因此,各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保证资产配置能够与单位向社会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相适应。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单位缺少完善的资产配置标准,在对预算进行安排时有较强的随意性。同时,一部分医疗卫生单位只是从本单位的实际发展出发,尽可能的争取预算和资产,而政府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反馈延迟的情况,在预算安排上难以实现绝对的科学与公平,使得不同单位与部门之间资产配置存在差距。

三、医疗卫生预算和资产管理的结合的具体对策

1.健全已有的资产配置标准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自身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进而为预算编制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各个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均应对人员及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单位的编制委员会需对人员编制进行核定,同时政府财政部门需根据各个单位的办公用地、办公设备、医疗服务设备、工作人员等具体情况进行资产配置,确保资产配置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单位内部还需健全与完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通过实行统一标准、统一配置来避免出现重复资源配置或者超额配置的现象。

2.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维护资产安全和资金完整的关键环节就是资产处置,而单位只有不断加强建设自身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确保资产管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单位通过改进与加强预算与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进而对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即对资产配置、资产变动、资产利用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同时,为了进一步解决资产流失、资产处置不当等乱象,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时需严格遵从相关的审批手续,对于未取得资格的资产不得随意处置,在进行资产处置时,单位需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理念,通过招投标或拍卖等途径开展。

3.加强单位资产的清查力度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加强对自身的资产清查力度,能够为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单位只有对自身的资产进行清查,全面掌握单位内部的资产情况,通过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资金动态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充分了解资产实际数量与对应的价值额度等方面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汇编,为预算编制的细化工作提供参考。加强单位内部的资产清查力度,能够有效解决资产预算编制与现有资产存量互相脱节的局面,有助于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从而防止了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此外,资产清查,可以使各个职能部门都可以了解到本单位实际的资产存量、使用及管理情况,对于新增资产需求有所了解,避免出现资产的重复购置。

4.充分发挥预算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对原有的资产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在减少资产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进而达到对资产进行动态化管理的目标。各单位需要学会运用信息化技术,积极推进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利用预算与资产管理的操作系统,对本单位的资产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从资产来源、资产使用以及资产去向进行实时追踪,最终实现预算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推动单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的必然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预算资金,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资产配置的合理性,同时还能使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的关系。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应正视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健全与完善已有的资产配置标准,并对单位的预算执行监管进行规范,加强对单位资产的清查力度,充分发挥预算与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预算与资产管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丽.浅谈完善我国卫生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J].中国总会计师,2012,14(08):53-54.

篇4

[作者简介]寇艳春,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硕士,江苏镇江212003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16-03

近年来,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需求导向型的供给制度。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和掌握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意愿,对农村居民公共产品需求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基于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但很少有基于公共产品相互关系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从相互关系的角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进行一些分析。

一、理论分析

农村公共产品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开展研究,笔者从众多的农村公共产品中,选择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水利灌溉系统、农村道路建设、乡村电网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农村电信服务等)、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指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医疗卫生(主要是指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三个部分作为本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研究的内容。这三者的相互关系表现为:

1 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英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基础设施在区域内的配置,还是在空间上的扩展,都是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主,以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为先。只有当生产性基础设施配置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生活性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配置才会逐步展开。不但如此,基础设施必须在时间上先于其他直接生产性投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因此,必须在建设上先行一步。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因为在工业化初期,只有运输业等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才能有助于消除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差异,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促使生产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推动工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2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并不是基础设施的附属物,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并对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的劳动者;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生产技术的创造者;最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身体健康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缺乏水源、没有“电、煤、气”设施的地方能居住生活。正因为如此,“那些双重身份者(具有消费者和投票者双重身份)将选择最能符合他们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模式的社区”。因此,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一定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也必然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伴随着人群聚居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必然推动该地区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该地区接受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对基础设施产生更大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从理论上说,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那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是否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呢?我们以1982~2004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为依据,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Granger因果检验。建立一般回归模型:

依次将集体固定资产投资(G)、教育经费(J)、医疗卫生费用(Y)三个变量带入模型,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1):

2 Grange因果检验结果与分析。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可以看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教育经费、医疗卫生费用三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如表1所示。这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在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过程中,在优先发展某种或某些公共产品的同时,还应该统筹兼顾,注重协调发展

三、偏相关关系分析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公共产品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那么,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加以说明。

1 偏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的具体算法是:分别固定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中的一个变量,然后计算出其他两个变量的偏相关系数,以此类推,计算出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三个变量偏相关系数(见表2、表3、表4)。

从表2、表3、表4来看,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与医疗卫生费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医疗卫生费用与教育经费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也就是说,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170;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

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排序。从偏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73,是最大的,说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联系也最为紧密。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基础设施之间的偏相关系数是0.607,位于次席。而偏相关系数最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它们二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由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医疗卫生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

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而言,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07,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医疗卫生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医疗卫生重要;对农村医疗卫生而言,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偏相关系数为0.673,而农村医疗卫生与农村基础设施的偏相关系数为0.170,因而农村基础教育比农村基础设施重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基础教育最为重要。

篇5

卫生部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模式,其核心是对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现实意义。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篇6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2

当前,健康意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与健康事业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行业也逐渐走进人民群众的视线,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做好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民生问题。要做好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医疗统计工作服务于医院管理层以及政府医改工作的能力。当前存在着制约医疗卫生统计发展的问题,各方务必加以重视、各施其职,逐步解决制约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问题,不断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一、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对于医院管理层,通过利用医疗统计工作,可以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等客观数据,据以科学地制定管理方案,有效地分配人、财、物等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建设,改进薄弱科室建设。同时,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掌握医院的出院人数、门诊人数、次均收入、药品比例、检查阳性比例、医疗收入情况等基础数据,不断提升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政府部门,科学客观的医疗卫生统计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卫生医疗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卫生事业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推测未来发展趋势,对科学制定医改政策,解决医疗体制当前存在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加强医疗卫生统计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当前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不够,工作被动应付多,主动开发少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部分医疗卫生单位成本负担繁重,工作压力较大,管理层更多地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医院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以及忙于应付政府部门的医改工作,而往往对统计工作不太重视。另外,各个科室也忙碌于繁忙的具体医疗卫生事务而无暇顾及统计工作。这造成从基层医疗科室直至医疗管理层都不注重统计工作的现象。平时的统计工作大多只是对基础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简单地应付管理层及政府部门的各种报表,而主动地对医疗统计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较少,使得医疗统计数据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转化也不多,这对我国的医疗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形成阻碍。

(二)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医疗统计人员有限,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的医疗卫生单位统计基础工作薄弱,从事统计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很多单位是财会人员或人事工作人员兼职,甚至一人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具有高级统计专业技能,熟练统计业务经验的专业人员就更为稀少,这将严重阻碍了卫生医疗统计工作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仅地市级医院配备数量有限的专职统计人员,其它县市及乡镇卫生单位大多仅有兼职人员,而且这些从业人员相对缺乏统计专业知识和统计工作经验。可见,统计工作的队伍建设储备力量相当欠缺,统计力量薄弱。

(三)统计数据挖掘较少,数据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医院His系统已经广泛运用到各个医疗机构,His系统汇集了医疗单位大量的就诊病人和治疗收费等相关基础统计数据,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计算,极大的提高了医疗统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数据统计不是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满足医疗管理层和政府部门需要的有目的、有深度、有利用价值的统计分析结果,并为管理者所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当前,很多医院统计人员习惯于做做报表、上上台账、画画图表,不重视统计分析工作,对统计资料的开发和利用较少,造成了统计信息产品相对单一,服务面较窄,利用率不高的现状。统计数据没有进行开发利用,对工作没有实质性帮助,医疗卫生的统计工作也就越来越不受重视,慢慢成了鸡肋。

(四)统计工作制度不健全,统计管理制度待完善

当前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中,很多医疗单位忽视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不健全,没有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岗位职责,统计部门人员权责不明确,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统计报表制度的落实不严格,统计数据时有被篡改,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升。当前的医疗卫生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

三、提高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一)领导重视,引导全员上下重视医疗统计工作

要加强医疗统计工作,首先,要提高管理层对统计工作的重视力度,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整体地位,吸收专业统计人员和统计岗位。医院管理层要以身作则,经常在各级医院管理会议上利用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统计数据对管理问题进行披露;考虑工作效率、病人满意度等统计指标在人员绩效考评方面的应用;借鉴产出水平、收入成本等统计测算结果作为制定方针计划的依据。逐步引导全员上下增强对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能力,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与职业道德建设

为了发挥医疗统计工作的作用,必须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当作一项重要的任务。首先,统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其次,单位要经常开展统计业务培训,岗位培训,鼓励统计人员大胆创新,研究和利用新的y计指标和统计方法解决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医疗统计工作服务于医院管理目标的能力。第三,还要注重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实事求是和依法统计的观念,不弄虚作假,不虚报瞒报,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三)规范制度,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规范医疗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有必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备、规范、合理的统计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一,设立医院综合统计职能部门并明确统计职责,在制度上确保统计工作的相对独立性。第二,确定统一的统计填报口径、范围,确保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第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数据采集、审核、传输、处理、评估、上报等全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四)鼓励调研,加强医疗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工作

医疗统计的数据开发利用工作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对统计数据进行开发利用,才能正真发挥医疗统计工作的作用。首先,完善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及上报反馈制度,从源头上保证病人基本信息、治疗护理数据、收费成本状况等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其次,充分重视和发展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对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助推医疗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工作。第三,制定奖惩措施,实行严格的统计数据开发利用量化指标,积极鼓励对统计数据开发利用和调研成果,惩处墨守成规、忽视统计开发利用的行为。总之,要充分重视医疗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工作,使医疗统计“死数据”变成“活信息”,促进医疗卫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疗卫生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整个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不断加强医疗卫生统计工作的制度建设、人员建设和统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不断提升医疗卫生统计工作水平,助推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政府的医疗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篇7

1.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前基本实现卫生事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结合当前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发展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

2.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与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的科学、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环境友好型医疗卫生服务建设。

3.是提高卫生事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卫生行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合理配置、有效提高我国卫生资源利用率,解决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降低办医成本,增加就诊人数,可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卫生单位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4.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物,从源头上治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保护环境的主要措施。

5.是人类健康的需要。卫生事业应以积极促进人民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治疗,尤其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为行业特点。

二、采取措施稳步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

1.完善医疗单位服务功能,实现卫生资源的重新整合,创建“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打造资源节约型单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单位的整体综合实力。立足实际落实“绿色医院”、“绿色机关”标准,围绕“环境、技术、质量、服务”指导方针,按“净化、绿化、美化、亮化”要求,加快创建步伐,增加绿化面积,增加花草树木品种等,确保单位环境整洁优美。切实提高对建设节约型单位重要性的认识,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耗管理模式,增强全员勤俭节约意识和绿色环保观念,坚持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加大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加强节能降耗,减少材料消耗,加强废弃物回用,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进行科学规划、环保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生物、医药垃圾安全处置、采取节水措施、太阳能利用等;加大对医院服务流程再造,对一些布局不太合理的就医程序,重新设计,改善诊疗环境。对新建的门急诊大楼、数字化医院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雅、快捷舒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质优价廉的服务。认真组织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把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抓出成效,努力打造现代化环保型医疗卫生单位。

严格控制行政成本,采取有效措施节约水、电、气、油等资源,减少办公经费、差旅费等开支。切实做到“五个一”。即:节约每一度电,办公室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杜绝长明灯,倡导绿色照明,空调不低于26。C,适当减少电梯运行;推广使用太阳能供热水、供电设施,控制使用电话,降低耗能;节约每一滴水,避免长流水现象,提倡水的重复利用,养成人走关水的良好习惯;节约每一张纸,提倡使用电子政务,办公用品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减少行政报刊的订阅任务,推广网上查看,按需订阅,减少浪费。节约每一滴油,加强公车管理,合理安排公务用车,科学核定单车油耗定额;节约每一分钱,精简会议,从简接待,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尽量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2.充分发挥卫生行政职能,加大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和督查工作。要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为重点,加强对厂矿企业的卫生行政监督检查,同时加强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消毒、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等监管。

监督和指导餐饮业、宾招业限制并逐步禁止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筷子、不可降解餐盒、塑料购物袋,严格消毒杀菌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加强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理和监管工作,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科学处置和改进完善医疗废水废物处理流程,做到全程监控,特别要重视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废水的处置。加强对药品容器的回收利用。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高度关注药物与人体平衡的问题,建立临床药师和处方点评制度,倡导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3.要大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卫生政策体系,使循环利用卫生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受到激励。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适度推广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充分考虑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逐步构建合理

的节约型、健康型医药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卫生事业特色的、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

三、积极构建和实施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从组织领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道德文化建设等方面予以保障,要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对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大力宣传循环经济卫生科普宣传活动,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级卫生系统要切实转变观念,注重思路创新、规划衔接和推进落实,明确“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发展主线、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等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办法

2.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依法推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卫生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在政策层面上,要建立政府采购、政策激励的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三是建立适应各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内容涉及财务管理、后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使单位员工在开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实行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单位,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要从政策、立法、教育、宣传、管理等各环节入手,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导医疗卫生单位乃至全社会树立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一要围绕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先进的生态文化和文明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有为、人人受益的共识,逐步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二把可持续发展与“八荣八耻”观和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加强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进行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宣传教育工作,倡导人人积极参与,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三是不断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可持续发展知识培训、举办讲座、组织宣传活动、发放调查问卷及宣传资料、出版墙报等方式,提高认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消费观。

四、科学研究和确立节约型卫生单位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评价指标体系

百元卫生材料效益、百元低值易耗品效益。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电耗、万元产值电信费用。办公消耗:职工人均办公费、百元办公费效益、职工人均差旅费、百元差旅费效益。拟采用RSR法、Ridit法、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效能评价。同时,在医院开展临床抗生素药物合理性应用研究,控制药物比例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便利、适宜”的就医环境。主要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动态对临床抗生素应用进行监测,高度关注药物与机体平衡的问题,合理应用抗生素,杜绝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加强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控制,有效降低药物比例;控制运营成本。目前初步建立了抗生素药物使用、临床合理使用、医院感染率、药控指标等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

篇8

年,是我卫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各项工作强势推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委、政府向战斗在卫生战线上,为卫生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关心、支持卫生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表彰的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卫生事业发展提质增速

期间,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卫生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民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应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库伦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库伦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是库伦卫生为民惠民举措不断推进,群众看病就医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库伦卫生行风建设不断强化,社会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的五年。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卫生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客观存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依然相当繁重。因此,卫生部门必须切实增强做好卫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决心解决卫生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力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科学谋划,奋力实现“十二五”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迎来许多机遇,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地位显著提高,财政支撑和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卫生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行的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使地方财政资金配套的压力增大、各种社会原因造成我们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疫情难度加大。实现“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我们始终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准确把握医改的定位与方向,以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把卫生工作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胸怀全局、服务大局,卫生工作才能有位有为;二是把坚持公益性质作为深化医改的根本方向,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让群众得到更多健康实惠,卫生系统才能不失责、不失职;三是把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作为推动医改的根本动力,围绕近期医改五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强部门协作,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健康需求;三是把群众受益作为评判医改的根本标准,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使卫生事业发展始终与群众健康利益保持一致,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四是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医改的根本途径,在改革中创新体制与机制,解决卫生工作中一些难点问题、深层次问题,增强卫生工作的针对性,医疗卫生服务才能有实效性。

三、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年卫生工作上新台阶

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落实医改近期重点任务的攻坚之年,扎实抓好年卫生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确保深化医改取得明显成效至关重要。

年卫生工作要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农合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重要举措。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运行机制,让新农合真正给农村老百姓带来实惠。一要强化新农合政策宣传。虽然我们在新农合政策的宣传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新农合工作有意见,不满意,这就要求各苏木镇、卫生部门、新农合经办机构要在新农合政策的宣传下功夫,出实招,真正让群众了解政策,用活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农合政策的惠民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牧区患者。二要在继续巩固覆盖面的同时,重点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转变运行机制,控制服务成本。三要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今年新农合筹资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基金量越来越大,新农合经办机构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审核,进一步规范报销补偿程序,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新农合用药规定,提高新农合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管好、用好基金,确保专款专用,决不能出现挪用浪费或套取基金的违法行为。

(二)不断增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充分用好用活卫生改革投入、扩大内需投入政策,全力争取中央卫生基础建设项目资金和区、市级配套经费,快速推进、乡、村和社区卫生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医疗机构办院条件,增强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适时组织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招录考试,继续实施为苏木镇卫生院免费定向培养医学生、招聘执业医师等项目,组织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定期岗位培训,着力解决基层人才短缺、技术薄弱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三是明确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是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健康管理、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中发挥主体作用,要通过提高基层看病报销比例、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种措施,逐步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群众看病就医的首选。

(三)加快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年,要巩固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范围,严格按照基本药物实施方案,落实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等方面的制度,确保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不走样、不变形。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指导,切实把药品费用负担降下来,使群众享受真正的的实惠。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明确基层医疗机构收支范围和标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的原则给予财政补助。要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在落实补偿政策的同时,改革人事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用人机制,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转变运行机制,提高服务质量。结合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把基本药物使用与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促进基本药物在医院愿意配、医生愿意开。

(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一是抓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抓好6项重大公共卫生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确保项目落实为目标,逐级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严格监督考核,着力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运行质量,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二是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认真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切实加强艾滋病和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工作,保持或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完成乙肝疫苗年度补种任务。三是抓好卫生监督管理。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卫生部门要发挥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能,积极协调药监、工商、质监、商务、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加大检查力度,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重点查处生产、加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案件,确保人民饮食安全。同时强化职业卫生监护监督管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加大对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的监督检查,维护医疗市场秩序。四是抓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修改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加快卫生应急指挥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水平。

四、强化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狠抓责任落实,确保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卫生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责任,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对各项工作精心部署,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组织实施。要继续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其它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能力。面对繁重的卫生工作任务和日益突出的卫生工作重要性,卫生系统必须正视自己的职责,大兴学习之风,把加强学习当作提高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卫生法律法规、学习公共卫生政策、学习医疗卫生知识,进一步提高能力,适应做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新要求。

篇9

一、进一步提高对创评活动的认识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全市范围内开展创评名医名科名院长活动。各地各有单位要切实增强对开展创评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全力支持,积极参与,推进创评活动取得实效。

1开展创评活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卫生需求的重要举措

市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健全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服务网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县”目标。但不可否认,一些大病重病、疑难杂症,仍然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群众往往要舍近求远,大城市、大医院去问病求诊,往返奔波不算,有时还耽搁了病情,增加了群众的负担。为此,市政府提出以“三名”创评为载体,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高我市的医疗卫生水平,使全市老百姓能够“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满足老百姓对医疗卫生、对健康方面的要求。

2开展创评活动是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市提出了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今年。打好乡村建设三年大会战”目标,城镇化的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卫生事业正处于大发展、大提升的关键时期。开展创评活动,有利于提升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推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开展创评活动是建设卫生强市的肯定要求

周边的、市卫生工作发展较快,近年来。医院建设、学科水平、技术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些已经走在前面。如果我再不奋起直追,不要说在全省,就是赣西都将会处于落后的位置。为此,要大力开展名医名科名院长创评活动,有效提升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力,为建设卫生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突出创评工作的重点

时间跨度大,这次的创评活动涉及面广。规范要求高,方法顺序多,内容较为丰富,必需突出以下三大重点:

切实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一是要加大投入。各级政府要严格依照规定。每年的投入增长幅度不能低于本年度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医疗单位的财政补助政策要按要求足额按时到位,确保医疗单位的发展需要,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各级医疗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医院发展,加强专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达到三名”创评的规范要求。

综合医院要做强,二是要改善硬件。具体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专科医院要做精,基层医院要做实。综合医院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房屋、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充任排头兵,真正起到服务当地,辐射周边”作用:专科医院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特色专科,改善条件,配齐设备,提高技术,切实做到无我有,有我强”赣西乃至全省打响品牌、做出名气;基层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些单位要明确定位,扎实抓好基础建设,务求将常见病、多发病解决于基层。通过开展“三名”创评活动,实现全市医疗设施条件的全面改善。

医院内部挖掘潜力,三是要培养人才。提高医疗水平和医务工作者的技能至关重要。一要加强培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要把培育高素质人才摆上重要位置。鼓励我自己的医务人员通过自学、成人教育、外出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术、技术水平。二要多方引进。虽然引进高层次人才很难,但如果能拿出真心、拿出诚意,相信也能打动他中的一些人,来我医院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一些大医院、名医院的专家、教授来会诊、教学,为老百姓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三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疗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时提高医卫人员的积极性、发明性。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医务工作者能够不时地学习,不时地钻研业务,不时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真正让老百姓满意。

三、进一步加强对创评工作的领导

需要各地各有单位强化组织领导,创评工作牵涉面广、影响面大。加大参与力度,全力推进创评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圆满实现“三名”工程的预定目标。

发挥好指挥、协调、督促的作用。各地、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市创评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全力以赴、具体抓,切实加强对本地、本单位创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10

本文通过分析医院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医院体制的更新中进一步了解医院的会计理念,从新形势下,完善医院的会计制度,其最终为了实现医院的高水平服务质量做出重要的保障以及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各项制度都在不断的完善,为了更好的加强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2009年4月在我国由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的提出了关于实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以及对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前景。这项意见的提出能够为新形势下医院的改革方案以及各项改革的需要,进行更加明确得指导,有助于公立医院的财务、会计的各项管理制度作出有效的措施,能够在医院的开支以及收入中进行科学的预算决算。能够加强医院的管理体制以及各项机制的运行。其中在1998年的医院会计制度中,逐渐的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医院背景下的改革体制了,对于目标以及实施措施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因此,对于新的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必须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无论在会计的技术方面或者是会计的方法上都要求不断的更新,能够提出更多的新思路。这样对于医院会计新理念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就应该对医院的会计制度以及医院的会计理念进行重新的调整,不断的改善会计的技术以及会计的方法,对于《征求意见稿》的产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2、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以及更新的具体表现

2.1在新会计核算的制度中,《征求意见稿》中对于财政国库存集中的支付改革,对于“财政应返还额度”的规定。在新会计核算的制度中,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中会计的理念体现出了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根据医院的会计管理制度中,体现出来的是对于当前的收入仅通过当期已经取得的收款权利作为主要的依据,具体的权责发生制是在特定的会计期间中体现出来的,表现在医院的财务状况中。

2.2 在《征求意见稿》中,还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以及“长期债权投资”的账户。对于长期股权以及长期债权的账户中,能够体现医院在财务状况的活动中的核算状况。能够了解到医院在正常运行中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投资的发展状况。这些设计债权以及股权的经济活动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进行具体执行的措施。

2.3《征求意见稿》中具体的规定了固定资产。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中,通过对单位价值进行分析,能够体现到医院会计理念的重要性。其中固定资产是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对医院的核算进行具体的规定,及时的反应医院的会计信息是否正确、真实。另外在会计制度的更新项目中,对于累计折旧有了具体的规定,能够及时的对医院的固定资产进行每月计提折旧。这样就能够及时的反应医院的固定资产价值的转移状况。并且能够分析出固定资产在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有形损耗以及无形的损耗。从而出现了对于有形损耗的计算方法,包括预计折旧年限、净残值以及选择折旧。在计提折旧中,固定资产使用的是有效年限内的分摊。其中产生的折旧费用要计入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费用。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都作为医院会计核算的重要项目。

2.4在《征求意见稿》中,对于预计负债的具体规定。对于预计负债指的是:医院对于因事或者是有事项产生的现实义务或者是已经确认的负债,在预计的负债中,包括了过去发生或者是交易的事项,这些事项产生的结果最终是由未来不确定的事项进行最终的决定。在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常见的事项是未决诉讼的医疗纠纷问题,对于会计制度中,预计负债的增加,能够反应医院的会计理念,使得医院经济活动中的资产负债表在核算的过程中更加的可靠、更加的真实。

2.5在《征求意见稿》中,合并了关于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规定了具体的成本核算。在具体的收支核算中,能够完善药品以及各项医疗器械的成本核算,并且规定各项管理费用不再进行分摊。这就明确的规定了药品的进销差价以及对于药品的收入核算进行具体的会计科目的处理,合理的规定了药品的价格,不断的完善医院的医改方案以及各项服务的指标。

2.6明确的规定了预算的执行状况并且加强了信息化的管理方案。对于医院内部的现金流量表、以及预算等各项信息化的数据处理,在医院会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做出了信息化的处理方案,能够及时的根据医院的会计资料和会计的技术方案对预算进行编制并且执行控制以及业绩的评价,进行系统化的实行医院的预期目标,最终达到高效、准确的处理会计的信息,提高了医院的会计管理措施,认真的完成医院规定的预算执行状况。

3、总结

本文主要的根据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以及具体制度的更新,以适应医院的会计理念,进一步完善现代医院的会计要求。在发展中推进现代化医院的服务要求,提高医院的会计管理措施,为加强我国新形势的医院作出重大的变化,在制度和理念中不断的进行完善,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珊珊,张宏彪.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分析[J].中国外资,2010(14).

[2]周红娟,王燕子,石爱梅.基于新形势下的医院会计制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1(26).

篇11

[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要不断深化改革,如何分析、防范、控制好卫生事业单位医疗营运过程中的资金风险,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并且管理、使用好卫生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长的政府投入资金,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是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94

卫生事业单位涵盖我国的各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血液中心、急救中心、疾控机构、健康教育等部门。卫生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属性、其公益性和社会性职能也更为突出。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化和加强,卫生事业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加强新时期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落实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正确实施,有利于降低卫生事业单位资金使用风险,扩大资金的综合覆盖面;有利于改善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综合财务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

1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状

1.1管理者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目前,许多卫生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大多是医学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医学专业知识很丰富。但对于财务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和制度不熟悉,对各种财政补偿机制、融资法规及管理、财务风险控制、财务管理的综合协调、辅助决策和监督控制等财务管理知识缺乏了解,大多仍处于传统的经验管理,习惯于行政指挥,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忽略了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控制等,没有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实现财务目标最大化,从而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全面、健康、持续、协调、有力地发展。

1.2缺乏风险意识

随着卫生事业的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及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医疗卫生单位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购置医疗设备、进行基本建设等大型经济业务活动中,需要采用融资等金融手段。由于没有建立一套合理完善的融资评价体系,往往导致融资成本高、资金风险大等现象。同时,在进行这些大型投资项目时,缺乏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对群众的认可度和承受能力、资金的投资回报率、单位财务的实际支付能力等缺乏调研和测算,没有有效的数据支持,难免造成资金的浪费,引起财务支付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卫生事业单位在申请财政补助资金时盲目求大、求多,不进行全面、细致的预算审核,导致财政资金投入的重复、浪费,增加了审计风险。

1.3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卫生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涉及医疗运营、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部门的全面协作配合。在单位的运行中,重发展、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内控环境薄弱。很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普遍存在各自为营、各管一段的现象,制度的设计上没有衔接性,制度的实施上缺乏执行力,使内控制度的全面协调、有效管理的核心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1.4财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管理意识欠缺

卫生单位的财务人员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管理思想的影响,对卫生单位的财务管理认识产生了误区,其认为财务管理仅仅就是卫生单位的一种形式而已,从而导致了其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外,部分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认为只要按照会计核算要求审核了凭证,按规定进行了账务处理,并及时填报了各种会计报表就算完成了财务工作。对于资金使用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项目重复、浪费的现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问题没有进行及时分析比较,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由于意识和能力的制约,没有也无法给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难以胜任辅助决策的角色。因此导致卫生单位的财务核算水准比较低,从而影响整个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

1.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项目执行绩效考评体系

卫生事业单位激励机制目前的现状主要是激励不足和激励不当二者共存。一方面,由于激励政策的制定不够系统完善,致使部分职工的劳动报酬低于其实际劳动付出,职工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抵触情绪和效率低下的现象;另一方面,在绩效考评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管理意识淡漠、形式主义泛滥、考核不严谨、奖励和处罚不到位,没有取得激励机制应达到的“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的目的。卫生事业项目执行的绩效考评中,由于对财务全面管理的评价体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财务管理的成败即项目执行成败的理念。在考评中,侧重于对非财务指标的考核,而对项目执行中的预算执行、成本效益、社会效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性等内容缺乏分析考核,造成了管理缺失和资金使用不合理,使项目不能按预算全面执行或执行不当。

2加强和完善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2.1提高认识,树立全新的现代财务管理意识

卫生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是卫生事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将财务管理纳入到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单位的各项管理活动和职工中树立全面预算管理、全成本核算、效益分析考评的观念,发挥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使单位的财务人员不但能够完成日常的财务核算工作,而且能够胜任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到单位的全面管理工作中去。

2.2分析风险形成的各项因素,加强风险的控制程度

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全面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根据各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度和风险点,建立风险控制审批制度和预警制度。将风险考核意识贯穿于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从而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使资金的使用、预算的管理、成本的控制、社会效益的完成度等各项指标得以最优化。

2.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规范运作内部管理制度的目标就是防止舞弊,预防差错。应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并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完善组织机构,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岗位责任控制,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实行重点岗位轮换制;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制度;加强资产内部控制,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加强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的有效评价体系等。通过实施以上内控制度确保单位的财务管理得以全面落实和执行,切实解决营运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从而保证卫生事业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和单位规范运作。

2.4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建立长期的培训机制及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加强卫生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和实施的重要条件,只有财务人员素质过硬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事业单位应建立财务人员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坚持奖励自学和强化后期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政策,制订出培训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财务人员素质首先其单位应该严格的把好用人制度,选择符合岗位要求的人员:其次医疗卫生单位应该根据单位的具体情况,针对高端人才和业务骨干应采用集中培训、重点培养的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参加专业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打造出一支具有战略思维、政策性强、业务精、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财务管理队伍,为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2.5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考核和考评,奖励和惩罚,就无法保证各项制度的推行和实施,无法实现财务管理的各项职能。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卫生事业单位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体系,确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财务考核指标,在考核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切实落实各项考评制度,奖罚分明。

篇12

1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都需要具备切实可行的技术、广泛的推广机构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保证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有效实现工作的开展。而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工作来说,预防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必要的技术做支撑,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与偶小的推广机构则是保证防病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我国卫生防疫机构记过了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而且已经形成了网络化的管理是,尤其是在城乡防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具备了技术支撑和网络机构的同时,也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建立机构,同时引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防病和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在相关的研究文献中对于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种类进行划分,而其中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威胁最大,也成为了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预防癌症的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仍然缺乏完全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所以必须要通过科学的健康教育促进群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促进群众身体素质的提升。

2健康教育的实践

健康教育工作在卫生事业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在19世纪的英国,利用种牛痘来消灭天花的技术开始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宣传,群众对于这一方法并不认知,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并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国多年防治天花的过程中,国家也始终坚持自愿接种牛痘的思想,并且向群众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画刊、卫生科普知识讲座等方式向群众宣传种牛痘的作用,因此在解放后的几年间,便实现了对天花这种顽疾的有效预防。

3健康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尤其是在健康方面的关注程度也更加重要,很多专家都提出了不吸烟、少饮酒、合理营养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慢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借鉴。而通过多年的实践也证明,必须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促使群众养成自觉的健康管理方式,才能促进健康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卫生事业建设方面,健康教育对于卫生问题的预防和控制作用也十分重要,当前,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关键。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新疆地区发生的戊型肝炎,患者数量多、疫情重,在流行医学中认为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而造成了病情的大量蔓延,事实上,对于肝炎的预防工作并不繁琐,只要注重日常的引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便能够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而这看似简单的预防工作,却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和法治手段来是实现的,而必须要通过广泛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使群众对肝病和预防手段有详细的认识,才能有效的控制疫情,并且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而通过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宣传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使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只有群众对疾病的预防有更多了解,他们才能积极注重的自觉参与,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疾病预防工作和卫生事业持续、有效的开展。

4结束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健康教育的地位也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医疗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加需要健康教育工作实现对人民群众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通过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来促进我卫生事业建设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医疗事业的持续发展。

篇13

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基础,其承担着防病、治病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神圣职责。[1]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人员充分考虑归档建议,保证医疗档案的工作质量对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支持,促进医疗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方便档案资料的上网查阅和信息共享工作,进而防止档案的丢失,实现对医疗档案材料的综合分析和利用,使档案材料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最终丰富档案信息的资源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医疗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2.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缺乏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因而档案信息资料的归类比较混乱,使得医疗机构专业的特殊性不显著,使得档案管理人员不熟悉医疗机构的编研工作,加上对医疗机构的归档工作不准确、不细致,使得医疗机构的专业档案流失问题严重。不科学的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将档案资料随便放置,没有设置专门的人员负责编研工作。此外,医疗机构缺少科学的档案管理制度和借阅制度,未设置专门的医疗机构,缺乏完善的医疗管理体系,使得档案编研工作流程混乱、不科学,极易造成医疗机构档案编研的流失问题。

2.2档案信息材料存放地点不明确

由于医疗机构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地点不明确,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的文件摆放杂乱无章,有的档案材料甚至连基本的档案盒子都没有,使得档案材料随意乱放,极易造成档案文件的流失,使得相关人员查找档案文件十分困难。尤其是含有临床经验总结、医疗成果、中药炮制、医案原稿、专题材料和其他相关的重要资料缺乏收集,珍贵的档案极易混乱和导致流失。

2.3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绝大多数医疗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使得档案编研工作的管理者普遍忽略档案信息资料的整理,医疗机构存在单位小、人员少、杂事多的问题,使得档案编研工作十分不科学。尤其是医疗机构的日常工作十分不到位,只注重医疗机构的业务技术管理工作,而忽视了档案管理这一重要环节的编研管理,不利于我国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高。

3.提高医疗机构档案编研工作效率的策略

3.1培养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的档案编研资料比较少,使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十分不稳定,尤其是缺乏相关档案编研的医疗知识。医疗机构应当着手培养专业的档案编研人才,以县级主管部门为主要依托,管理医疗机构辖区内的档案资料,充分考虑到县级的档案编研主管单位,明确管理本县辖区医疗机构档案的分工,积极配合县级医疗机构的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的编研工作,使得各医疗机构能够有效配备兼职档案编研人员,科学完善县级档案编研人员的技术指导和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而能够及时的将档案进行科学分类,上报到县级以上的档案主管部门。[2]这样既可防止档案的丢失,也有利于县级主管部门对档案材料编研工作的综合分析和利用。

3.2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明确档案信息材料存放地点

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医疗机构的档案信息材料的编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明确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地点,加大在卫生事业服务方面的工作,尤其是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范围已经包含在医疗机构的各个系统之内,因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当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和管理完善档案信息材料的存放工作机制。同时各医疗机构也应当积极抓住机遇,放眼未来,开展档案编研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医疗机构的信息编研建设的同步发展目标,共同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赢,进而使档案资料能够得到及时便捷的查阅,最终实现档案编研的现代化建设。

3.3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工作人员对档案编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