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0: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其核心是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减轻环境压力。它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0%―25%,它是世界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尤其对于中国中西部蕴涵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的贫困山区,其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1.奉节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奉节旅游景区幅员面积4099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最佳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峡江两岸连峰崤峙,互斗峥嵘,江水汹涌,水势湍急,峡内古栈道、摩岩石刻、夔门古象馆、古炮台、赤甲楼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更增添了瞿塘峡迷人的魅力。正如郭沫若《过三峡》诗赞夔门曰:“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绝世奇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北靠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张家界相通,东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漏斗,四面绝壁,直落千丈,宏伟壮观。地缝神奇迷人,是世界上最长的地缝式峡谷。景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天坑地缝景区已列入国家申报自然遗产保护预选名录。
除此之外,奉节旅游资源还有世界级暗河――龙桥河;有渝东道教名胜――长龙山;有国家AA级景区县城后花园――天鹅湖;有历史文化名镇――竹园镇等风景名胜。三峡大坝建成后,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已出现“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全县又将增添许多独具魅力的新景点,同时将大大缩短到天坑地缝的里程。
2.奉节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三峡移民搬迁、西部大开发给奉节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1992年,奉节县委、县府为振兴旅游作出了《关于加速奉节县旅游业发展的决定》,1997年县委、县府更加明确地提出“旅游富县”的战略决策,这使奉节县的旅游业发展进入到一个重要时期。1997年,游客人数达到50万人(含天坑地缝风景区游客人数),国外游客达到47100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730万元,旅游业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奉节县城内较好的宾馆、酒店已达22家。2001年游客人数达55万人,比上年增长16.8%,旅游收入7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5%。2006年全年累计接待人数达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门票收入201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1%、60.6%和25.7%。
2.2 存在问题
2.2.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奉节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危及植物植被。游人活动践踏草地和土地,使林下土壤板结,进而影响植物生长。2)惊扰动物的生活和生存。游人的活动使动物不得安宁,干扰了它们的捕食和休憩的生态环境,结果导致种群数量减少。3)受到一定污染。由于游人的增加,景区内的自用车辆和旅游用车越来越多,为满足游客吃住需要的餐馆饭店也逐渐增多,它们向环境中排放废气、废水、垃圾,增加了环境的压力。4)降低了山林的生态效应。不适度的发展旅游和大规模建设等,容易诱发边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由于切断了地下水源,影响了水源对山林的涵养功能。5)部分建筑物破坏了自然美。
2.2.2缺乏环保意识,忽视先整体规划后开发原则
从目前来看,奉节生态旅游的规划缺乏系统性的整体构思,项目深度开发不够,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导致目前的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的增长不同步。再是综合开发力度不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脱钩,没有形成子系统与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目前,游览观光与其他功能设计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开发格局,造成游人停留时间短,游览方式单一(主要是观光旅游),难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2.3可进入性差
位于我国中西部的奉节,交通不够便捷,民航、铁路、高速公路不能直接到达,奉节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
另外区内交通落后,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对旅游景点的覆盖不完备。奉节相当多的景点,可进入性差,景点间跨度大,交通不便。如乘车往白帝城时在渝巴路、奉草路、照镜台等地段,草堂河等长江支流的岸坡一带不断有泥沙滑入江中。当地人讲述,这一带每逢雨季,道路非常泥泞,塞车是常有的事,甚至“泥沙俱下”且每天大量运煤车辆从此经过,安全隐患不言而喻。
2.2.5资金缺乏、观念落后
奉节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效益低下的现状,从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对旅游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
2.2.6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旅游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此外,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
3.奉节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1)确立“保护性开发”的主题
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自然景观、文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要完整体现资源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原貌,同时要切实加强保护。开发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筹建旅游设施、筹划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牢记“保护性开发”的主题,切不可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2)科学规划,加强监测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首先,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其次,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限制游人数量。同时,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
(3)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在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白帝城和天坑地缝为特色的传统观光旅游。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白帝城、长江三峡、天坑地缝等旅游产品的世界知各度,发展森林公园、城郊游、农家乐等休闲度假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节日旅游,利用库区高峡平湖开辟会展旅游,发展水上娱乐旅游项目。
(4)吸引资金、重视人才,进行形象工程建设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方式和投资机制,建立环境修复资金的补偿机制。
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管理者、操作者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调集、招聘或培养生物、农、林、渔、牧、环保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再给予旅游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建设和队伍建设。
加快通往部分著名景点的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把发展商业性的旅游业和旅游地生态旅游计划结合起来,帮助旅游地居民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保护它,从而塑造一个重视旅游业、重视人才、思想解放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形象。
(5)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
参考文献: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早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在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具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以欣赏、享受历史和现存自然文化景观为目的,这种行为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且不应该受到损害,当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觉醒,提倡绿色消费等运动风靡全球,生态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飞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和“保护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在旅游中欣赏美丽景色,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倡导认识生态、保护生态、不破坏生态、最终达到永久的和谐,这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用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用生态保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不会破坏自然,还会让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获取经济效益。
二、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状况
1.认识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被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议程,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旅游业涉及面较宽、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必须实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突破体制局限,达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2.宣传不到位,生态旅游推广度不够。在推广宣传生态旅游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认真的研究规划,仅仅依靠简单且小范围的宣传等是远远不够的,各个旅游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宣传手段还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没有将宣传达到最大的发挥,无法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规划不到位,无法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必然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盲目建设等,既浪费资金也破坏资源,更严重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1.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物品等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观光者进行参观,达到对革命知识的认知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例如韶山、井冈山等旅游区。
2.风景名胜旅游。我国有着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这些旅游胜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物与悠久的历史文物,从壮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观,再到民俗风情,无不尽展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物华天宝。
3.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做出规划设计,用生态旅游组合旅游产业,以此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湿地旅游。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旅游逐渐兴起,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湿地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我国重点开发的湿地旅游景点有青海湖鸟岛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国多处地质地貌独具一格,特别是我国地貌区域的界山有着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过度的奇观,不仅有着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还有生物景观、气象景观等的独特性。
四、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有些生态旅游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缺乏科学的管理,生态旅游区的多方面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例如风景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等,这样就存在着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在其中则成为了牺牲品。
2.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在许多生态旅游区,相关部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缺乏对旅游区的规划等,甚至有个别旅游区在资源本地调查没完成时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导致多数保护区假借生态旅游之名,实则发展大众旅游产业,能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区少之又少。
3.生态旅游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当地社区参与少。开展生态旅游业,对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护区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资金不足,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适应。生态旅游是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统一体,若在生态旅游指导方针里只是一味强调一方面,则会导致生态旅游发展上出现偏颇,而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是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较低,由此证明,我国生态旅游保护区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处。
五、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是有别于其他旅游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具有原始性和整体性价值,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发展与保护要得到同等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策划生态旅游,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让生态旅游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2.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宣传推广是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与策划者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我国游客的需求。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宣传促销的理念,采取电台、媒体等多方面渠道对生态旅游业做出宣传。还要求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达到最大力度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前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出现在国际上并且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它的优势体现在不仅不拿环境的破坏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代价,还在旅游的过程中使旅游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浏览建立起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林业生态工作的开展。但是,我国的林业生态旅游现状不佳,使得林业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违背了初衷。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发更加具有科学性,笔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的。
1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存问题分析
1.1 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不合理 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建筑工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发挥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生态旅游规划建设工作质量的影响,许多林业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着被破坏的危险性。就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现状来看,许多生态旅游资源都因为建筑规划的缺乏与不合理而被破坏。拿我国的首个森林公园业举例说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的建设由于缺少科学的规划,造成许多植被因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惨遭破坏,这对当地的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来造成了不利影响。一部分风景区的管理者对于生态旅游规划工作并不重视,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一切建设工作都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规划工作也成为他们向上级申请资金的一种凭借,景区的升级化使得林业生态景区的建设具有城市化的风格,造成生态旅游开发质量的下降。
1.2 生态旅游管理方式不合理 一些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不到位,往往使得旅游人数超过了景区本身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他们将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图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无限制的开发,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经济收益。一些景区的管理者与经营者对于旅游资源的管理认识不足,使得旅游资源被粗放的开发。这样的管理方法与模式大大损害了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仅影响了景区的旅游质量,更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另外,一些旅游景区的负责人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对于旅游者可谓是来者不拒,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
1.3 生态旅游利用方式不合理 选择生态旅游的人对于自然都有一种真心的向往,这就使得许多不是林业生态旅游的景区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绿色标签进行使用,加大其景区的吸引力。一些旅游中介机构更是如此,在自己都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林业生态旅游之时,就对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营销,吸引许多消费者选择林业生态旅游路线。更有一些旅游景区,对于景区内部没有进行任何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就称这里是林业生态旅游景区,乱收门票,使得消费者对于林业生态旅游产生误解。
2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改进对策分析
2.1 加大森林公园建设力度 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来讲,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森林在陆地上是规模最大的生态系统,更是自然界中各种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场所。因此,森林公园不仅是自然保护的重点,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出发点。所以,作为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点,要认识到森林公园对于生态旅游开发事业的重要作用,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力度,使更多的旅游者可以正确认识与欣赏大自然的美。
2.2 加大统一规划开发力度 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之时,要对旅游景区当地的生物资源、地质条件以及环境水平等多种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林业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对于当地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于可能产生的破坏性事件,要先进行解决对策的制定,争取在最小的环境代价基础之上,完成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其次,为了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较高,旅游景区要按照适度、有层次、有顺序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多开发那些对于自然环境没有不良影响的项目,使得自然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3 加强生态旅游认证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需要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鉴定,这一工作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来讲是一项重要的限制条件。因此,要提高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质量,就要加强分立与健全生态旅游的资格认证体系。旅游相关部门要制定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的标准与原则,只有符合相关标准的林业生态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批准。在生态旅游认证力度加强的情况之下,林业生态旅游市场会得到规范,旅游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也会得到控制。加上生态旅游信息反馈机制的健全,国家对于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控制力度也会加强,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力度 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加强环境立法力度与环境管理力度,才能提高林业生态旅游工作的科学性。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者要尊重国家的相关法律,比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等。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林业生态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更多的法律条文,对那些恶意破坏环境的开发商进行严肃处理,追究其民事与刑事责任。
3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旅游形式的出现,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于旅游业的期待,也满足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需求。林业生态旅游是将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与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和谐统一的重要方式。面对我国林业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行为的规范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希望林业生态旅游相关部门可以规范自己的开发行为,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来引导当代大众正确认识与保护我国的林业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继梅,党恒邦.海东地区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318+321.
[2] 王亦秋.关于昭通市生态旅游开发问题的讨论[J].思想战线,2011,S1:59-60.
[3] 庞少静.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若干环境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4,
09:25-30.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 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 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 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三、结论
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目前我国拟建和己建的大型湿地公园和旅游区有20多处,可见湿地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对于以自然资源—海滨湿地为基础而展开的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具有环境保护的色彩,因此,本文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安全理论为指导,对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保护进行分析。
通过对江苏海滨旅游开发条件和海滨湿地资源的评价,可以得出结论:江苏海滨地区区位、经济背景良好,海滨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其保存的完好程度和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在国内海滨湿地资源中首屈一指,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该区开发时间较短,资金有限,加之湿地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因此在开发上选择以海滨湿地观光旅游为主,集中力量开发级别较高的湿地旅游资源,其他作为后备景点培育,同时将社区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开发的初探[J].资源产业,2000(9).
[2]童春富、陆健健等,湿地功能及生态经济价值评估研究.生态经济,2002(11).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
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一)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
海滨湿地资源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带,环境容量小,干扰抗逆性弱的旅游资源,而施于其上的人类活动复杂,所以旅游开发要以生态安全为指导,注重开发模式的选择以及功能区的划分。目前湿地生态旅游仍以观光游为主,年接待量较低,旅游开发模式单一,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突现,随着湿地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寻求能够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开发模式,是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
1.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尽管湿地旅游带尚处在旅游大发展初期,但湿地旅游已经初具规模,除开辟的湿地生态旅游路线和湿地为主题的旅游公园,不少旅游地域已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区,由单一的自然保护区发展成为可供观光游览以及娱乐的生态旅游区。
2.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
湿地资源在国内首屈一指,但由于对自身优势挖掘不够,一直处在较低的开发层次上,主要表现为旅游项目单一,形式简单,内容缺乏新颖性。湿地旅游的主题不明确,没有形成较高知名度。
(2)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
周围征用的湿地滩涂成为普通农耕用地、水产养殖地,仅留下所管辖湿地在保护区内呈孤岛状,大量珍贵物种资源在无形中流失,生态环境遭受破环。
(3)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这远远不能满足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强度与规模。而且在项目经营上多为单一形式经营,缺少统筹规划。
3.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
(1)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
在各景观带大的框架结构上,可以选择节点进行开发,同时进行交通线路的选定、连接,逐渐向轴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集观赏、参与、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旅游综合体系。
(2)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全局性的行动,分散的对同质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势必形成混乱局面,不利于整个地区的旅游经营与管理。在统一开发的基础上应对湿地生态旅游区实施分区管理,对核心保护区实行绝对保护,严禁任何类型的旅游活动,缓冲区对旅游项目和游人密度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从事观光、科普活动,并采取定时、限量放人进入。
(3)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是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其内容应对经营者、旅游者、社区居民等进行协调与控制,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各种动植物,特别是对于重点保护对象如何进行管理、保护与救护,对游客安全如何保证,对突发事件、火灾险情如何应对,以及各项奖惩制度如何落实等。
(4)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
目前,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但在大量引进高层专业人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对有关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短期培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特别是要提高导游人员的生态素养,使他们在旅游中起到引导与示范作用。
(5)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受污染程度较轻,发展旅游业或多或少的会给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在湿地旅游区内,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内,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对生态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不断地分析和预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补救,确保生态旅游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14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一种集自然性、环保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高层次旅游,因其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双重作用,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的生态旅游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托其优美的生态景观,同时利用诸多的养生手段和完善的养生设施以及科学的管理手段,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旅游。
1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的广西最早的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由良凤区、凤凰湖森林度假区、五象岭森林公园区组成,生态环境优越,是开展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的理想旅游胜地。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条件优越,核心区的森林面积327.4公顷,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树木标本园。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为其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公园已开放菩提山庄、凤江绿野、游乐世界三个景区以及珍稀树种标本园、蝴蝶园等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景点。
2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
2.1 资源优势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南宁壮乡绿城会展商务旅游区范围内,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园内有大量珍稀濒危树种和植物景观,属国家级保护植物62种,是名副其实的林木种质基因库。同时,园内大范围的水域面积和湿地面也为建设公园生态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2 交通优势
相比较于其他森林公园而言,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依托着良好的航空、铁路,交通便利。公园位于南宁机场到市区的主干道边,公园的可进入性强,有利于其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互补关系,从而便于发展旅游精品路线。
2.3 客源市场优势
随着南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客源市场也在不断扩大。对于公园而言,南宁是其基础客源市场;同时,借助南宁是桂南旅游区的中心城市这一条件,公园不断发展桂林、北海等潜在市场;最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让南宁在东盟各国的知名度不断增加,为公园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市场。
3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
广西拥有较多的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公园数量较多,大多依托森林资源及山水风景资源开展旅游。相比较于其他公园,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景观特色尚不够突出,缺乏高质量景点,从而导致其竞争力较弱,知名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不进行高标准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极易同质化,从而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3.2 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短缺
森林旅游由于其初期投入较多、开发周期较长以及开发难度较大,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够立即显现,因此资金短缺是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项目开发建设用地审批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力度,使得景观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
3.3 旅游人才匮乏
森林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旅游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是由树木园转型而来,从业人员主要是原有的林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缺乏正规的旅游管理培训,而其中直接从事生态旅游的专业人员更为缺乏,难以适应公园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建设管理单位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从而影响了其生态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3.4 宣传力度不足
在广西范围内,森林公园及其森林生态旅游区较有名气的不到总数的一半,而能在全国知名的就更少了。公园知名度不高,除了自身资源和开发程度等原因外,宣传力度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公园森林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在南宁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
4 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开发应着重开发具有森林生态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景观丰富、布局合理、效益良好的森林旅游网络。
4.1 科学规划,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发展,应通过加快推进生态旅游景区建设来提升景区的总体竞争力,将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公园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景区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在布局上与周边旅游资源相协调,同时又突出其森林生态旅游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融合南宁本土文化,走富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
4.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森林公园建设投入
多方位筹集资金,加强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可以积极地与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也可通过采取股份制,或主动与有意从事发展旅游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从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建设。
4.3 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管理队伍建设
生态旅游业强调的是生态型,是兼有经济型、文化性和生态性的事业。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旅游人才培养对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委托高等院校代培,从而培养不同层次从事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加强“企、学、研”联合,开展生态旅游科学研究,从而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水平。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生态旅游培育与开发》,项目编号:D200619002。)
【参考文献】
[1] 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 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 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 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 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 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 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 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 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 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 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六步溪地处安化县西北,为益阳、怀化、常德三市交界之地,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但生态良好,其有人类居住的历史仅为200a左右,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间短,迄今为止,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几乎没有,其生态旅游资源依然“静养深闺”未被人识, 亦没有开发的旅游景区及景点,目前前来六步溪生态旅游的基本上为自发状态,还没有规模,旅游接待能力仅仅在餐饮方面有6家农家乐,没有正规的接待床位。据统计,2013年1~10月,农家乐接待自发旅游人数7200人次,住宿接待基本没有,可以说,六步溪生态旅游才刚刚起步。
2 六步溪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六步溪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后,虽然是益阳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市级、县级财政对于保护区的经费、项目投入十分有限,六步溪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区管理机构设施)投入95%以上来源于中央财政投入,面向保护区社区及保护区群众投入几乎没有,目前保护区农民能够获得的林业收入仅仅为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农民收入与确定为保护区之前相比,收入急剧下降,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费用缺口巨大,由于农民没有得到实惠,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资源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保护区管理机构因为经费缺口的原因,一些必须的环境监测、基础科研等工作均无法正常开展。发展生态旅游为六步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逐步缓解保护区资金紧张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区保护功能的有效发挥,多建设一些保护环境的设施,促进保护区事业发展,并能够增加保护区农民就业机会发展经济。
3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3.1 自然景观丰富
3.1.1 地质地貌景观
六步溪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经十几亿年的复杂地质历程,构造变动,海陆变迁,经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最终形成了位于江南古陆(雪峰山弧形隆起带)中段、雪峰山脉北端的安化山地。区内前古生代地层广布,新老地层基本齐全,构造复杂,特别是北东向断裂、褶皱发育,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如龙泉洞、青云洞、笑天龙、莲花仙台、六步幽谷、世外桃源等)。
3.1.2 水域景观
六步溪区内溪谷纵横,瀑布成群,因水而灵,山涧清瀑随处可见。比较著名的有:六步清溪、婆婆溪谷、六步瀑布、幽谷瀑布、神仙泉等。
3.1.3 生物景观
绿海静心保护区山岭起伏,植被完好,满目皆绿:春,万绿生机勃勃;夏,百花齐放鸟语花香;秋,红叶点缀绿海;冬,萧瑟飞舞回归自然。进入六步溪,置身绿海,回到自然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中进入“天堂”最高精神,净化心灵,感悟天道。
3.2 周边旅游资源较丰富
六步溪位于安化县西北,周边有湖南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雪峰湖地质公园、柘溪国家森林公园龙泉洞景区、梅山道教圣地―云台山真武寺、青云洞、秦汉桃源、国家4A景区茶马古道景区、常德国家4A景区桃花源景区毗邻,与这些景区均在1.5h车程之内,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为整体旅游开发升级提供了条件。
4 六步溪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区位无优势
六步溪发展生态旅游最大的不足是交通条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没有高速公路经过安化县和六步溪,虽然安化县县内乡镇道路及农村公路基本全部硬化,内部通畅,但外部不畅,影响了潜在生态旅游群体到六步溪的旅游欲望。
4.1.2 无旅游发展规划
六步溪保护区因成立时间短,限于资金、领导重视等原因还没有编制旅游发展规划,没有就六步溪的生态旅游进行定位与思考,缺乏主题概念,无精品旅游线路。
4.1.3 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大投入
六步溪景区公路狭窄,交通容量不大,接待游客的餐饮、住宿、休闲等配套设施有待大规模投入进行改善,有的地方通讯、通信信号不畅通,不便于游客对外联系,目前前来旅游的游客基本上没有在六步溪住宿。
4.2 对策
4.2.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安化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尽早促成益溆(益阳-溆浦)高速开工建设(益溆高速经过六步溪边缘);采取措施建设好安化到长吉高速的连接线。并在六步溪通信基站建设上大力支持,促成通信信号全覆盖六步溪保护区。
4.2.2 编制旅游规划
对六步溪的生态旅游进行定位与思考,搞好主题策划,提炼主题概念,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原则上是搞“绿色旅游”,是“保护性旅游”,组织专家进行科学旅游规划,包括景点规划、景区规划、线路设计、配套服务设施规划、旅游经济与产业规划等,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4.2.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搞好招商引资是六步溪生态旅游必经之路。安化县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促进安化县境内的旅游景区、旅游资源逐步走上“一个品牌一个集团一张门票”的道路,学习丽江等地经验,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政府以资源占股、项目资金直接投入景区建设折价占股的形式持有股份,或纯民间资本100%控股。下辖六步溪、笔克(安化茶马古道4A)、黎明(秦汉桃源)、龙泉(龙泉洞)等若干分公司,实行“统一接待、统一调度、统一票价、统一结算、统一考核、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各分公司按股份分利。这是六步溪生态旅游融入湖南省旅目的地的必然选择,是启动六步溪内需,增加农民就业,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186-03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及生存环境,它能为人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水源,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环境、蓄洪防旱等重要的生态作用。不仅如此,湿地更以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种类繁多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湿地生态文化而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邛海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其海拔1510.3m,面积29km2,平均水深11m,蓄水量近3m3,湖泊集雨区面积307.6km2,湖中有40多种鱼类,沿湖植被丰茂,常见植物有61个科,每年有近25种鸟类来此过冬。据《湿地公约》中的分类系统和标准,邛海属于淡水湖泊及相邻沼泽地型湿地。随着近年来生态旅游热的兴起,邛海湿地的建设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目前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方法多为评价量表评分法。主要以专家评价打分之后构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基于游客心理对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开况进行了调查,采用了旅游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对游客心理进行调查。费宾斯多属性态度模型是一种基于游客心理感知与评价的模型,因此立足于游客这一主体要素,避免了单纯从开发者角度进行评判,充分了解游客对每一项生态文化开发项目的态度,以此找到生态文化开发的现状和不足,针对性地找到符合游客需要的开发方向及策略。
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调查
1.1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说明
首先,笔者对邛海湿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了一级类别划分和二级文化项目因子选取。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对游客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每项文化项目因子的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很好”“好”“一般”“不太好”“不好”“很不好”“不了解”七个选项,由高到低分别赋予分值+3、+2、+1、-1、-2、-3,其中“不了解”选项为0分,“不了解”选项只看其所占的比例。若游客在调查时给予该项文化因子的“不了解”选项的比例达到50%以上,则该项文化因子是游客没有明确意识到的文化因子,称为“没有被激活的文化因子”。
其次,在所有激活的文化因子中(即该问题游客都给予了具体的分值选项中),再次对这些文化因子选项进行提问:“您认为该文化项目因子开发对邛海湿地旅游的总体开发来讲重要程度如何?”给予“很重要~很不重要”,分值从高到低为10~1分十个档次,游客根据自身认为的重要性在相应分值后画钩。通过该提问获得游客心中的每个文化项目因子选项的权重(即重要性程度)。
最后,运用公式A0=ni=1biei计算出每个选项的分值,即将每个选项的评价和权重值相乘,就得到游客对每一文化项目因子的态度。若要知道游客的总体态度,则可将每份问卷的18道题的分数累加。本文着重考察游客对每一项文化项目因子旅游开发的态度。并按照每项的分值由高到低分为五个档次即“满意”“基本满意”“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由此得到每一项生态文化项目因子在游客心目中的开发状况。笔者在邛海湿地公园一期、二期、四期因三期需要收费入园,五期、六期还在筹建之中。进行了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75份。
1.2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问卷调查的计算部分省略,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调查的情况大致如下:
①笔者选取的文化项目因子中没有没被激活的因子选项,说明被调查的游客对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状况都比较了解。(②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满意”和“不满意”选项所占比例为0,因此,在表二中没有列出。游客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项目因子中的8项感到比较满意,对6项感到不太满意,对4项感觉一般。具体而言,游客对大部分饮食文化、民族文化、当地方言及湿地景色都感到比较满意,对景区的建筑文化、大部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景区观鸟不太满意;对景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彝族餐、餐厅风格、水上渔船感到一般。③总体而言,游客对所调查的44.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比较满意,对33.4%的生态文化开发选项不太满意。满意的文化生态项目数量还没有过半,说明了邛海湿地的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的档次还亟待提升,努力做好生态与文化结合,自然与人文结合,既要符合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又要满足游客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
2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
2.1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特点
(1)区位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旅游开发定位。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邛海山、水、城相连的绝佳地理位置。邛海湿地景区距市中心仅5公里,与泸山仅一条公路之隔。由于地处市郊,交通非常便利,俨然这里已成为本地市民的后花园。邛海湿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这决定了邛海湿地旅游开发定位是城市公园类型。
(2)资源条件。多样的资源结构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邛海湿地自然资源种类众多,不同门类的资源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不同的素材。目前邛海湿地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游人提供观光、休闲和健身旅游。同时,邛海湿地丰富的鸟类也可开展季节性的观鸟游和摄影游。
(3)经济条件。邛海湿地建设总预算投资40亿元,规划搬迁村民9000户,3万余人。现已累计投资15.3亿元。前期恢复建设经费主要靠政府拨款。但维持湿地建成后的正常运转并能实现其不断发展,就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市场的运作方式。目前开发项目中,能使游客消费的游娱项目太少。部分区段虽实行门票,然而由于区内项目单一,景观单调,设施配套不太完善,大部分游客不愿花钱进入游玩,持续开发的经济条件不容乐观。
(4)客源条件。除本地游客外,邛海湿地的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和邻近省市,且淡旺季形成鲜明反差。虽以打造国家重要湿地为目标但邛海湿地在国内尚未形成社会关注并支持建设的舆论氛围,因此,以近距离市场为主的客源市场不利于邛海湿地公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因此,应进一步调整客源市场,提高客源市场的层次形成中远近市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2.2对邛海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1)加大对湿地的生态恢复及保护力度。从对游客的调查来看,绝大多数游客最为认同的是湿地的自然风光,部分游客甚至认为应严格控制邛海湿地的人工设施建设,减少邛海水面活动,将湿地定位为生态保护区而非休闲公园。从目前邛海湿地的旅游开发定位来看,虽然是将其作为公园类进行开发,但由于邛海是天然淡水湖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而吸引人们的也正是邛海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加大对邛海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应该作为开发的前提和重中之重,所有在建项目和即将开发的项目都应围绕保护这一主题进行。
(2)注重对湿地活文化的建设。笔者在调查中所列选项均几乎全部是通过湿地设施、建筑、商品等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进行的调查。物化的载体固然是文化营造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但较之人本身及音乐、绘画、语言等形式而言,其文化传播显得干瘪而缺乏生气,生命力和吸引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退。例如,在第11选项中,就有51.9%的游客认为当地方言非常有意思。因此,加大湿地活文化的建设才是邛海湿地人文文化的精髓之所在。例如,可开辟一块地方供音乐爱好者在湿地演奏。笔者观察到但凡遇到有人在湿地吹奏萨克斯或者一群年轻人搞个小型乐队演出的时候,总是会吸引非常多的游人驻足,悠扬的音乐在提升湿地文化气氛上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同理,开辟一个小角落供摄影爱好者交流,也可由摄影爱好者免费给有兴趣的游客讲解一些摄影知识,比起单纯的只是搞搞影展效果会好得多,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由自愿者参与,逐渐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这种活文化必定会成为湿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提升了湿地文化品位,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综合协调开发湿地各类文化。邛海湿地不单纯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更是一个内涵丰富,承载了地方历史和文化精神的人文生态系统,邛海湿地丰富多彩的文化将是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源头。邛海湿地文化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然而,从调查中得知,目前开发的较好的只有景观文化、气候文化、饮食文化,其民俗文化、方言文化、渔业文化和山水文化等均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并且其文化展现方式单一,现有的文化载体没有深入展现邛海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
(4)文化项目及配套设施需完善和创新。目前邛海湿地景区的配套设施已经相对完备,但还是有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例如调查中发现景区没有残障通道,在旅游旺季时,自行车还车点太少,造成还车处拥挤不堪。附近停车场不能满足自驾车辆停放,游船太少,供不应求。“梦里水乡”湿地景区内的小路非常蜿蜒狭窄,虽然这样的设计确实很生态、自然,但在游客多的时候就显得太拥挤了。再者,从调查表中发现游客对景区内的建筑设施普遍不太满意,认为保留的传统民居太少,新修建的诸如亭、台、廊、桥、门、茶社等建筑风格单一,缺少特色。民俗活动开展频率较低,更加缺乏有品牌号召力的持续开展的民俗活动,旅游商品类型也比较单一。这些均需要进一步规划,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为湿地生态文化旅游注入生命力。
生态文化旅游是一种高级的旅游形式,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多新的要求,本文站在游客的角度进行研究即是想要尝试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生态文化旅游的实践需要结合旅游地的现实情况,因此本文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针对邛海湿地而言。总之,生态文化旅游的开发前景相当广阔,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昌邛海湿地恢复工程(一期)修建性详细规划[Z].2011.
[2]庄大昌.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3(4):554-557.
[3]黄桂林.青海三江源区湿地状况及保护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5(4):35-39.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的人们对田园风光的向往,寻求对大自然的真实感受,开拓了乡村旅游市场。乡村生活牵引着城市居民走出城市,走进乡村,去体验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乡村旅游的这个过程,拉近城市与乡村的距离,缓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回归自然,享受乡村绿色。同时,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化利用与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乡村旅游也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乡村社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共建乡村人居和谐环境。
2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
通过大量对先行研究的文献考察,国内外学者和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视角,对乡村旅游做了不同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是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营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笔者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乡村旅游作如下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林水牧业生产作业、农耕或游牧文化、民俗传统、历史古迹、农家民居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为到访者提供观光考察、休闲娱乐、健身疗养、交流结友等体验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的新式旅游开发活动。乡村旅游包括农业观光旅游、乡土文化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以及乡村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形式。
3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分析
乡村旅游开发不是单纯的旅游资源及接待设施的开发,而是所在地域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村旅游开发既不能游离于国家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等宏观环境之外,同时在微观上又要受到开发者的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3.1乡村旅游开发的一般动力因素
1)经济发展。乡村经济基础的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收益下滑,迫切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具有高度的产业聚合效应,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经济振兴,寻求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2)政府推动。为了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法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政府相继制订了“休假法”、“度假区法”等法律法规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政府不断推出的振兴农村经济的“三农”政策和兴起的“建设新农村”活动等都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3)乡村活性化与平衡年龄结构。通过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创造舒适环境与大量就业机会等旅游开发项目,既满足老年人修养生息需求,又吸引大批年轻居民留守,改善当地人口年龄结构,永保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4)旅游需求多样化。旅游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供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业需要寻求进一步拓展市场,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5)环境保护。乡村地区特有的垄断性资源面临环境保护的压力,而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当地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如图1所示。
3.2乡村旅游开发动力系统模式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乡村旅游开发涉及到众多宏观、微观因素,其发展的动力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方主体共同驱使。众多学者对如何协调各关系主体而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其中,学者邹统钎从战略的角度提出乡村旅游地的社区主导开发CBD(Community-BasedDevelopment)模型。它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产业链本地化、经营者共生化和决策民主化。所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居民、外来投资企业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如图2所示。该模式作为一个理论框架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社区居民在涉及到国土资源整备和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旅游开发事业时候,涉及社区居民的主导权以及软实力(管理能力)和硬实力(经济实力)等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一般而言,当旅游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景点和旅行社合作关系密切,景点和旅游产品信息宣介成本较低,投入的回收期较短。如何协调好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方的权益,在现有的机制上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动力因素协调系统成为该类课题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大连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动力机制构建
4.1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大致可概括为:村落民居旅游模式(包括以古民居、古宅为凭借进行开发,以新农村新风貌为凭借进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和综合旅游模式四种模式。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是田园生态旅游。这种开发模式即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凭借和吸引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把生态与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大力开发诸如竹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樵乡游、果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该开发模式在大连乡村又主要表现为娱乐体验型农园和农业公园两种形式。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利用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乡村旅游地分布图,如图3所示,大连大部分县市区都有各据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区
总体来看,大连市的娱乐体验型田园生态旅游仍处于自发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主题,也没有系统的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计划,开发主体和经营主体多为个人或自发结成的小团体。休闲农业公园型田园生态旅游,虽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活动安排,也有较具规模的事业主体,但也仍然处于一种缺乏总体规划自发形成、自主小规模运营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现阶段大连的乡村旅游存在以下问题: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机车”动力不足;乡村旅游开发理念空泛方法陈旧;没有健全乡村旅游供需销售网络;完全承包制的经营模式严重地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分布散、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服务质量亟待规范;旅游产品单一、缺少创新、季节性强;乡村资源利用不完全与乡村环境的破坏等。
4.2大连市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动力机制构建
针对基于上述的理论考察和大连市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而形成的大连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健全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
第一,健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推动机制。乡村旅游具有投资小、风险小、经营灵活、不误农时,明显的本土性,非常适合农民经营,可以看作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途径之一。农村的资源优势就是以葱郁的绿色和优美的环境为依托的产业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最为重要的旅游业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而新兴的旅游产业以其高度的产业关联度和聚合作用,会不断加强对乡村其他经济成分的带动,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这种对以发展乡村旅游而振兴农村经济的期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经济推动因素。
第二,乡土情粘合的开发管理团队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提供了牵引机制。乡村旅游开发是一个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协调各关系主体,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进机构。这个机制包括:促进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的旅游经营者、有能力协调代内各关系体权利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和有代际公平利用意识的乡村居民。以法国和日本的开发经验而沦,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都是有一些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并成为发起者、赞助者、投资者,热心地推进旅游发展的人,而且这些人结成组织,通过彼此相互合作,促成了当地旅游的发展。
第三,健全乡村旅游开发的吸引力机制。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而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力要素。乡村的环境资源和产业资源的旅游价值越来越大,成为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应将新导入的旅游产业与既存产业(农林渔牧业)之间建立起互为依存的关系,协同发展。对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突出乡土性,不断提升现有资源开发,其形成步骤和运行机制包括:①居民开发构想;②专门机构的设计案;③社会组织的建议案和政府机构的宏观控制;④旅游资源开发方案;⑤旅游资源开发施工。如图4所示。
第四,网络营销的开展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引入了新的销售机制。旅游宣传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可瞄准市场,利用多途径、多媒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电子时代的旅游业能够实现旅游商品信息的自由流动。过去由于旅游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平等交易现象,现在得到了较大地改善。相对于其它大众媒体,网上宣传有着节省成本,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方便,可以时时查阅和方便调取等优点,但由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人员来维护,这使得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望而却步。如果当地能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合体,委托某一网页开发业者就有望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09-02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从地理位置看,它地处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边缘,属山地气候,有高山草原景观,是旅游者心中的天堂,一方面它比和川西更容易到达,另一方面它开发不久,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原始风味。其中桑科草原就是绝佳的旅游胜地。
一、桑科草原分布及其特点
桑科草原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境内,距夏河县城拉卜楞西南10公里。这里人口少、面积大,仅有4000多牧民,草原却辽阔无际,是一处极为宝贵的自然旅游景区。桑科草原以其优良的草场和历史上多在此举行盛大的藏传佛教佛事活动而享誉西北藏区。
桑科草原旅游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草场面积大,分布广。草原面积达70平方公里,海拔2000~3200米,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第二,依山傍水,草原植被类型多样。大夏河水从南到北徐徐流过,水草丰茂,是一个天然的野生动、植物园。第三,草原景观时间变化性大。全区草原景观差异不大,但同一草原景观在不同年度、不同季节有很大变化。
二、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优势
草原旅游是指利用草原独特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相关的游乐设备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桑科草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首先,整个甘南地区属于高原气候,一年内平均温度偏低,夏季也十分凉爽。夏季桑科草原的平均气温也较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气候宜人,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其次,旅游资源丰富,视野开阔。夏季的桑科草原绿草如茵,各色花卉争奇斗艳;在凉爽的秋季,草变成金黄色,也令人心旷神怡,充满诗情画意。
再次,文化底蕴丰富。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通过不断地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创造与发展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在辽阔的桑科草原上,牛羊点点,帐篷星罗棋布,马背上牧歌飘荡,高原牧区的景象和藏族牧民的风情得到充分展示。
(二)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带,草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长期以来,除自然因素外,人们对草原的利用模式不合理,破坏了资源承载能力,由此而产生的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一,开发不当,保护不利,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随着草原旅游作为甘南藏区九色香巴拉旅游重要形象的确立,草原旅游开发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通过扩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来扩大原有的草原景区规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践踏、植物的采摘与折损和草原风味餐饮的制作等旅游活动破坏了草原旅游地的生态安全。此外,旅游生产、旅游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旅游者带入的生活用品包装、用餐包装等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了草原环境。
其二,草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目前,桑科草原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藏族民族文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多为草原观光、藏族民族风情观光,产品类型停留在观光层次上,旅游档次较低,满足不了游客的全方位需求,从而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整体档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差。此外 ,旅游季节性影响较大,缺少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
其三,草原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整体形象不完整,整体竞争力不强。因为开发经营草原进入的壁垒小,成本较低,发展草原旅游就变成对草原资源利用方式的最佳选择,并成为农牧民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由此掀起了草原旅游开发的热潮,致使草原旅游的点数量迅速增加,但成规模的少之又少。规模小、分散的草原旅游点开发不利于形成市场凝聚,竞争力不强;另外,重复投资建设,产品雷同,会造成景点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其四,草原旅游管理机构不健全,不能深层次地挖掘民族文化与民俗活动的亮点带动作用。桑科草原旅游开发普遍存在现代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服务质量差、管理手段落后、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对草原旅游点的管理也相对粗放,游客数量没有实行控制管理,加之受经济能力的制约,难以对草原文化内涵、草原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深层次挖掘,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及丰富性受到制约。
三、桑科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建议与对策
通过对桑科草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桑科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坚持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的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结合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协调管理,以确保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以生态原则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确定科学的开发强度,设计合理的旅游规模,使之严格限制在生态容量范围之内,发展生态旅游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并提出调控对策。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积极进行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要开发与保护并重,使草原旅游业步入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
(二)发展旅游产品多样化,注重多产业协调发展
桑科草原可以依托自身特点开发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在发展草原观光游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野生动物观光游、草原科普教育游、草原野营游、草原民俗风情游等旅游产品,提高档次,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并注重品牌的培养。同时,草原旅游开发应在掌握资源与市场情况下坚持适度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三)坚持空间集聚规模开发与散点开发相结合
根据桑科草原的地理区位,从空间布局的角度,草原生态开发应该结合各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分区域选择空间聚集规模开发与散点小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建设精品草原旅游景区,形成规模的接待量,发挥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还要加强与甘南州的其他旅游资源合作发展,整合旅游发展的各要素,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提高竞争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开发战略。
(四)采取因地制宜的对策,从根本上管理好草原
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应该在旅游活动区建立全方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草原生态旅游个体——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的管理。游客作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应该特设“环保课堂”,使游客在进入景区之初便接受了环保教育,将游客的行为与环保行为融为一体,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同时,要转变开发理念,放宽草原旅游资源视角,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出与之相关联的非物质的内容,如更深入地开发桑科草原的藏民族文化的内涵、藏传佛教内容及各类民俗活动等。草原文化是草原旅游业的灵魂,草原旅游应该努力将更多的草原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郝晓兰.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6).
[4]艾琳,卢欣石.草原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初探[J].草业科学,2009,(9).
[5]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 (2).
[6]吕君,刘丽梅.草原地区旅游价值的评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6,(2).
[7]刘丽梅,吕君.草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究[J].未来与发展(产业发展),2009,(8).
[8]吕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4).
[9]杨超.宗教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J].山西建筑,2010,(11).
[10]虞敬峰,冯晓华.新疆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2011,(10).
[11]张义,韦广雄.生态旅游与生态伦理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12]张洪海,颜振兰.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J].资源开发与市场(旅游资源),1999,(6).
[13]翟亮月.生态旅游与生态安全[J].环保前线,2008,(4).
[14]刘丽丹,苏杰.宁夏马兰花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
[15]周永振.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D].内蒙古:内蒙古赤峰学院,2011.
[16]马林.内蒙度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战略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