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绩效审计的意义

绩效审计的意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8: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绩效审计的意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绩效审计的意义

篇1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4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5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2

不同类别的央企其使命也有所差别。军工、中石油、中石化、电网电力等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行政垄断地位,在调控原材料价格、维护生活必需品价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履行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国家产业政策以保证公众利益是其重要的使命。装备制造、汽车、钢铁、煤炭、科技等行业的央企,主要是保证其在该行业的领导地位(非垄断地位)和影响力,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如农业、投资、医药等行业,央企要保证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必要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总之,央企的国家责任就是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为上层建筑提供经济支持。

(2)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这一说法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及法国等国对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监督管理系统。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发展还比较落后,央企作为国有企业,其主要宗旨是服务社会,保证国家资源、资产,满足民众利益,因此,央企应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职工的责任。现代企业与职工之间主要是雇佣关系,央企也应该按照我国《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要求,保证员工应享有的各项权利。第二,对消费者的责任。消费者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体,保证其应有的权利,是央企对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表现。第三,对社会劳动就业的责任。央企与其所在地区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二者之间和谐的关系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地区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为自身创造利润外,还要为地方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并且要维护当地居民原有生活秩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第四,慈善责任。除了履行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外,热心社会公益、关注慈善事业,也是央企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捐赠弱势群体,不仅能够有效地履行央企保护社会公益的责任,更能有效地提升自身形象,更好地实现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3)保护环境责任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企业不可忽视的责任。作为央企更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重视这一问题,主动承担责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绩效审计的社会效益指标设计

本文以社会效益指标作为对央企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考察指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协调、稳定社会经济程度。央企作为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要考察其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控上,对外要防止外国资本入侵,保护国家利益;对内要维护生活必需品价格的稳定合理,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指标作为评议指标,由相关专家综合评价确定。

(2)行业影响力。这一指标可以衡量央企再其行业中的地位以及对引导行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作为评议指标,由专家综合评价决定。

(3)财政贡献程度。央企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支持财政,一种是上缴税款,一种是企业税后利润。其中,央企上交的税款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财政部会同国资委制定颁发的《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资本收益的税后利润收取比例有明确规定。对于财政贡献的评价指标:上缴财政净利比=本期上缴国家财政金额/本期净利润*100%

(4)就业贡献率。为企业所在地区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福利。是央企维护社会稳定,维持良好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因此,将就业贡献率作为考察指标。就业贡献率=企业员工总数/当地劳动力总数*100%

篇3

引言

现代医院绩效审计的目的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可行的、操作方便的性能评估方法评估和衡量医院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绩效。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科室和员工的效率、效益的科学评价,为院领导作出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沟通,方便院领导挖掘员工和科室工作的优势和缺点;通过反馈、建议,帮助员工和科室固化了原有的优势,校正偏差了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最终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1 医院绩效审计的概念

医院绩效审计是指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对医院经营管理过程中,资源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考察、监督和评价的活动。也就是说,独立的审计机构或者审计人员,依据制定的审计评价指标,通过特定的审计方法,对医院的医疗费用、经济效益、发展能力和劳动效率进行审计,对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和监督,强化医院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责,对医院运营的不合理现象提出管理建议,并促进医院管理的发展,提高医院综合效益。

2 开展医院绩效审计的原因

2.1外部原因

医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同体制的医院都有来自政策判断、资本运营等经营方面的风险,没有一家医院可以独揽所有医疗市场,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资源使用的局限性,使医院必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创造优势,才能于竞争中脱颖而出。

2.2内部原因

由于医疗市场竞争的步伐加快,造成医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从而引起市场允许回应时间减少的现象,加上管理模式很快被淘汰,医院内部长久不变的组织结构和僵化的用人机制已不再适应环境的需要,所以当前要做好医院绩效审计。

3 绩效审计目标:评价医院经济活动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政府资金是有限的,收费的标准,医院收入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合理使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发挥其作用,从经济、效率和效果的绩效审计是非常重要的。

3.1经济性

经济性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例如:对医院投入的医疗设备、引进药品进行审计,检查其是否根据合同的日期、招标进行的,成本是否最低,是否超出预算经费;医院是否以最低价购买符合质量规定的医疗用品;医院提高信息技术使用量能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服务价格等。

3.2效率性

效率性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一项有效益的活动应该是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但使用最少的投入。例如:医院病房的使用情况、医疗服务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审计,看是否合理、科学高效;在不增加额外费用和保证服务质量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缩短候诊时间等。

3.3效果性

效果性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例如:医院的经济收益、病者人均费用、病愈率、投资回报率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医院经济管理的综合效益;一项医疗活动能否对接受服务的群众产生积极的效果;改善医院内部管理是否减少了医护人员的病假缺勤情况;改变医院政策对外部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4 运用计算机进行医院绩效审计

4.1扎实做好审前调查了解工作

要根据医院自身的管理体制、内设机构职能及其业务范围,理清审计思路、制定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范围,编制出审计实施方案。

4.2资料收集与整理

收集审计资料,包括医院财务制度、医疗服务价格文件、设备及药品招标文件、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等文档和电子文档。做好电子数据的转换和整理工作,一是财务软件数据的清理转换,利用审计软件的转换功能, 将原始电子数据转换成审计软件可以使用的标准格式数据;二是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中找出审计需要的报表,理清表与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4.3 数据分析与审计取证

4.3.1 医疗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在总量和结构上进行核对

医疗收费、药品收费数据与医疗收入、药品收入财务数据核对,药房药品出库数据与药品支出费用核对,医用材料出库数据与卫生材料支出费用核对。实际上,这两组数据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其中有计费金额、实际耗用额与会计入账金额因为核算时间上不同形成的误差。审计核对的主要目的体现了会计核算客观性和及时性原则,即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相对应的措施是检查医院是否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财务收支,是否严格按收入类别进行核算,是否按时间进度进行核算。

4.3.2 根据物价文件对收费系统运行流程进行测试

对门诊、住院部收费情况进行抽样调查,重点是了解医疗服务项目内容、价格组成部分和计费单位,检查实际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包括是否存在手术打包收费、新旧项目名称并行计费等问题。

4.3.3 根据审计查询的需要,抽查病案,了解医嘱下达及执行情况,重点关注那些多部位、多次实施的检查项目,如CT、B超等。

5 医院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

医院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包括绩效管理水平、经济获益和债务偿还能力、经济运行效率、持续发展能力。

5.1绩效管理水平

绩效管理水平包括评价领导决策正确性程度、医院制度执行情况和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其中,判断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分为很好、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对医院管理机制的落实情况,主要体现在院领导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5.2经济获益和债务偿还能力

5.2.1 经济获益能力指标

对医院经济增长趋势和增长比例进行分析,绩效与指标正相关,指标越高,则获益能力越强。对获益能力评价的指标包括医疗收入增长率、人均创收增长率、医疗设备创收增长率和药品收益增长率。

5.2.2 债务偿还能力指标

债务偿还能力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5.3经济运行效率

经济运行效率反映医院资金运转和回笼的快慢,一般指医院收入耗用的成本率、货物资金周转率、病床周转率、病患增值时长占住院总时长的比例。

5.4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市场占有情况、收容量、创收额增长情况综合评价。市场占有情况可以反映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份额,指标越大,医院的持续发展能力越强;收容量可以反映医院的长期发展动力,指标值与医院的潜在经济增长能力成正比;对外医疗创收增长反映经济发展能力。

6 医院绩效审计评价的明细指标

医院绩效审计评价的明细指标包括预算管理指标、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资产营运指标。

6.1预算管理指标

6.1.1 预算执行率

该指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和预算支出执行率,反映了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好坏。

6.1.2 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该指标反映医院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执行进度。

6.2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

6.2.1 业务收支结余率

该指标反映医院除来源于财政项目收支和科教项目收支之外的收支结余,体现了医院财务状况、医疗支出的节约程度和医院管理水平。

6.2.2 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反映医院的资产中借债筹资的比重,通常指标越低,说明以负债取得的资产越少,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大。

6.2.3 流动比率

该指标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6.3 资产运营指标

6.3.1 总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用于评价医院的运营能力,周转次数越多,表明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表明医院运营能力较差。

6.3.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该指标反映医院应收账款流动速度,天数越短,应收账款流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6.3.3 药品周转率

该指标用于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反映了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医院药品库存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

6.3.4 床位使用率

该指标反映了病床的负荷情况,反映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6.3.5 床位周转次数

该指标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评价病床的工作效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7 结语

通过对医院绩效审计,从经济、效率和效果三个方面定义医院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资金,运用相应指标评价医院各部门的性能优劣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加强医院管理,挖掘潜力,从而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窦怀刚,医院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10期

篇4

审计综合性的效益审计:兼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我们国家审计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公共工程项目,一个社会公共工程项目考虑的不仅是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效益,更重要的是要考虑项目建成后对社会的影响程度,是否满足社会需求,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布局是否得当,是否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社会效益评价中既要考虑效益原则,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原则,项目收益是否得到公平分配。此外,公共工程的环境效益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影响,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损害,是否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合理、节约的利用,包括对土地、能源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某审计机关对一煤气制造厂项目进行了一次效益审计,由于煤气长期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一种很低的价格水平,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出发,效益评审根本无法进行,而通过该煤气厂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评审,从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收益评价,使我们很快得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正确结论。这种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性审计也充分体现了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系统性的效益审计:将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一批项目的效益情况、个别项目的效益情况与专项资金的效益情况统筹兼顾。往往一个项目效益好坏并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往往需要将对某一项目的效益放到一批项目、一批资金中去加以判别,如对某有国债资金投入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效益审计,科技产业是一个风险性极大的产业,一个项目的失败并不能代表整个国债资金对高科技产业化项目的投资失败,需要对国债资金在高科技产业投资作总量系统分析,要看国债资金对高科技产业是否有推动及拉动作用,是否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发展。这种在个别项目的效益评判基础L,对某一行业、某一方面、某项资金的系统性效益审计能够揭示一些共性的、深层次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审计创新性的效益审计:发挥审计工作的特点,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不能照搬投资项目后评估的一般方法,投资项目后评估在经济效益方面往往是只评不审,这种缺乏真实性、合法性为基础的评价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项目的后评估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往往是定性多,定量少,我们开展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必须发挥审计工作的特点,要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对某一项目资金节约度的计算,这样能够使我们的效益审计真正建立在不仅能定性,而且能加以定量的基础上,使我们的效益审计更富有创造性,更有可靠性。

审计为实现上述审计目标,政府投资效益审计,重点应从投资决策、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四个环节开展效益审计。

审计1、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与评价。一个工程项目的命运首先取决干项目立项决策。一个决策失误的项目,再规范的项目管理也无济于事。因此,实施投资效益审计,应注重对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独立评价。目前,我国投资领域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损失浪费、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审计2、对投资建设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管理中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和评价。政府直接投资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性资金。目前由于管理部门和环节较多,在资金的拨付、转移、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就其真实性、合法性作出审计评价。

篇5

Abstract: economic benefit audit is in financial audit basis developed a kind of modern audit, and its content involves to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 all its aspects. The our country business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 audit start later,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This paper the difficulties of economic benefit audit the statemen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economic benefit audit, the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经济效益审计在西方一些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相比而言,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起步较晚,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审计,其内容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内涵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中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如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对于经济效益审计的概念,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在我国,经济效益审计被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运用专业的审计方法,在真实合法审计基础上,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经济效益审计的形式多样,只要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均属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范畴,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类同于国外的绩效审计或“三E”审计,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的内容。

所谓经济性,是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通过经济性审计,可以揭示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恰当程度及其遵纪守法情况。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出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通过该种审计,借以评价成本与盈利的情况,判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经济有效。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判明被审计单位在管理和利用资源上是否经济有效;查明不经济、效率低的原因;检查是否遵守有关提高效率的法规等。效率审计,最终要揭示被审计单位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管理职能发挥的有效性,进一步寻求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办法和措施。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即审查产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是否获得了理想的效益。效果性审计也称经营审计或经济效果审计。

经营审计一般称为业务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虽然业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实践中无法分别,其实它们有不同的侧重点,业务经营审计,主要是审查业务经营活动和生产力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也即是对企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审查,具有直接性;管理审汁,则主要审查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性、管理机能的有效性,以促进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具有间接性。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经济效益审计着眼于未来,它强调了企业未来经济活动的改进和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确保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营活动内容日趋复杂,多元化的经营方式日渐突出,股份公司、上市公司、跨国集团等等,使企业的规模急剧扩张,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必须跟上形势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既相对独立、又熟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的优势来开展效益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基于财务审计之上的高层次审计,它从财务会计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销售计划和决策等领域,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既重视事后审计,还大力开展事前、事中审计,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既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和合规,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达到让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减少损失浪费的目的,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难点

(一)经济效益审计规范化制度还没出台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

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

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

(二)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还未建立效益审计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在于评价,对资源使用效

益的评价是很敏感的,而保持客观、公正是审计的灵魂,效益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领导责任追究,怎样的评价才算客观、公正,没有一个评价体系也很难对资源使用效益作出评判。而很多评价指标很难量化,如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影响、领导层的精明程度、员工的士气等,也造成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诸多的困难。

(三)经济效益审计难以处理效益滞后性问题一般来说,对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要经过一

篇6

社会保险基金是指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依据《社会保险法》及相关法规,由单位和个人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以及通过其他合法方式筹集并交给专业的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的专项资金。因此,缴费单位和个人成为委托人,法律赋予管理权限的专业机构成为人,社保基金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发生了分离,投保人和社保管理机构之间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构建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社保基金绩效审计无论是从审计发展的外在动力,还是从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行的内在需求来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保基金不断成长,增加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和运营风险,审计署2012年第34号审计结果公告显示,社保基金累计结余资金30303.72亿元,比2005年底增长4.34倍,其安全问题和保值增值问题不但关系到国泰民安,影响社保体系的健康发展,亦成为人民群众聚焦的热点。因此,社会呼吁独立审计机构,如政府审计部门发挥监督管理的功能,对社保基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独立评价,提出宏观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随着国家财经法规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健全、公众法制意识的普遍增强,传统的真实合法性审计发挥作用的空间大大缩减,绩效审计日益成为审计研究的重要课题。这其中,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的审计工具,运用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是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二、构建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在一个系统目标的统领下,由相互关联的子项目或尺度构成,各有着明显的特征,可以从不同角度评价社保基金运营和管理的绩效水平。

(一)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搭建

本文站在政府审计监督的角度,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三个层面搭建社保基金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分别是公共管理层面、内部控制层面和可持续发展层面。

1.公共管理的层面。社保基金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公共受托责任。公共受托责任是联系社保基金管理的效率效果、内部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这三个层面的纽带。

(1)经济性是指组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成果时所耗费的资源最少,主要关注的是资源投入和使用过程中成本节约的水平和程度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2)效率性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保基金的效率性要关注缴费比例和支出范围的调节给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带来的影响,社保基金专业管理机构是否采用了适当的管理程序而避免了重复工作、资源闲置和人员过剩等。

(3)效果性是指社会保障目标完成情况,社保资金的投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绩效成果。该项评价体现其保民生、保增长的特点,是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4)公平性。公平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属性,社会保障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面向全体公民,着力于维护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及优抚群体的最起码的生活诉求和基本权益,保证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为、残有所济”, 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5)公众参与度。公众参与度是责任政府的一项重要属性。责任政府表现为对公民与社会的需求能迅速且有效地回应,具有良好的公共需求导向的公共服务能力。

2.内部控制层面。内部控制通常指管理控制,包括被审计单位为达到控制目标采用的方法和程序,同时还包括评价、报告和监控项目绩效的体系,被看作是保护资产、预防和发现错误的第一道防线。如果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机制设计得科学合理,那么它就能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效预防浪费和违法违纪的问题的发生;反之,体内的“顽症”随时会爆发,带来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3.可持续发展层面。有别于上述两个静态评价的层面,可持续性评价是一个动态描绘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管理者为追求当前利益或目前的政绩而忽视甚至牺牲长远利益。因此,绩效评价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放长远目光,注重长期绩效分析,维护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

评价指标体系所设置的具体指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评价结果。鉴于社保基金管理内容纷繁复杂,涉及面广,本文在三个层面搭建社保基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说明。

1.反映经济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支出占GDP的比率=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险的支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基金管理成本:指基金正常运行的管理费用,可通过当期管理费用占社保基金总额的比率来衡量。(3)社会保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财政资金对社会保险的支出/财政资金总额。(4)医疗保险统筹费率=医疗保险统筹费用/总医疗费支出,该比例的相对稳定是对医疗保险精算的一个有效的检验。

2.反映效率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支出效益=当期社会保险收益/当期社会保险成本。(2)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当期社保基金收益/基金资金总额。(3)风险系数,指在社保基金投资过程中,造成投资收益率不确定性发生的概率。该指标越小说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运作的规范程度越好,社保基金投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越强。(4)社保基金投资损失率=社保基金投资损失金额/社保基金投资总额。

3.反映效果性的指标。(1)实征率=(社保基金实际征集额/社保基金计划征集额)×100%,这是衡量社保机构工作成绩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如果大于100%,说明社保基金超额征收。(2)企业参保率=实际参保企业数量/应参保险企业数量。(3)职工参保率=实际参加社保职工数/应参加社保职工数。(4)社保基金收缴率=本期社保基金实收数/本期社保基金应收数。(5)社保金实支率=社会保险金实际支付额/社会保险金计划支付额。

4.反映公平性的指标。(1)社会保险覆盖率=参保人数/一定地区常住居民人数。(2)社保对象的真实合法性,是指领取社会保险金的人员是否符合享受条件,是否存在冒领骗领社保金的行为。(3)社保待遇一致性,指支付社保费时是否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无任意扩大或缩小开支范围,有无多领保险金的行为。(4)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平均水平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以2011年全国平均数据为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平均水平1516.6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每月1817.50元),该水平为60-80%较为合理。

5.反映公众参与度的指标。(1)公众满意度或满意人群比例。(2)公众投诉率=投诉人次/参加社会保险人数。(3)社保信息系统点击率,一定期间登录社保服务信息系统的人次。(4)咨询窗口服务次数,一定期间咨询窗口解决社保疑难问题的次数。此类指标多用于环比或趋势比较。

6.反映内部控制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指标。(1)纠错率=社会保险监督体系自查纠正错误的次数。(2)资金纠错率=自行纠正错误资金总额/社保基金总额。(3)投资(使用)违规率=基金投资(使用)违规金额/社保基金投资总额。此类指标多用于环比或纵向比较。

7.反映可持续发展性的指标。(1)社保基金结余率指社保基金历年滚存结余额占当年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比率,反映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状况。(2)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收入量-基期社保基金收入量)/基期社保基金收入量,体现社保基金发展速度。(3)社保基金支出增长系数=(当期社保基金支出量-基期社保基金支出量)/基期社保基金支出量。此类指标多用于定基比较。

(三)权重系数的赋值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科学确定权重系数非常重要,它体现决策者的引导目标和价值观念,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各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数值相互制约,权重系数发生微小的变化,都会引起重要性顺序的变动及评价项目的优劣,从而影响了决策过程和结果。

实际操作中,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主要有主观赋值法和客观评价法等。主观赋值法是评估主体按照指标的重要性而赋予权重或比例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AHP)等。客观评价法是根据指标自身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多元分析方法等。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社保基金绩效审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评价指标体系设置没有权威的操作准则和实务指南可供参考,本文作者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几个问题有待研究。

1.如何建立评价体系的动态模型。这是通过建立模型动态跟踪和分析经济效益发展趋向及变化规律,反映社保基金管理过程和成果绩效的分析方法,大都采用定基比和环比两种计算方法。目前,有的社保部门正在探索的基金收支预警模型,依据GDP指标、财政收支、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水平、失业率、一定区域年龄结构及基金保值增值率等指标建立预警系统,随时公布财务预警信息。如何借鉴并建立动态的分析模型,对社保基金的管理绩效和保值增值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审计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何为绩效管理服务。绩效审计必须与绩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成效,脱离绩效管理的绩效审计是没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战略管理、预算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评价指标体系须考虑以上领域。其次,要明确绩效评价起点是行业战略规划。最后,绩效审计必须贯通整个管理过程。当前我国的绩效审计多为事后评价,设计审计评价指标时应考虑对社保基金的实时监控、如何为绩效管理服务的新模式。

3.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利用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它促使审计思路和组织方式发生演变。社保基金运行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业务数据量不断扩充和膨胀,如2011年全国社保基金的收支金额达到45264亿元。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实现海量数据的核对分析功能,为此,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深入财务系统,还要探究业务数据系统,通过多系统数据对碰或关联来分析比较,揭示趋势性、风险性的问题,探索联网跟踪审计的新路子。

4.如何建立评价的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的标准体系是评价的依据,是衡量绩效高低的“尺子”。目前审计标准不确定,社保基金的管理涉及人保、地税、财政等部门,如何判断绩效高低或优劣,每个管理部门都没有统一的说法,目前主要运用经验赋值法,但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在总结绩效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兼顾各种评价依据的互补性,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社保基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12年第34号审计结果公告.

[2]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3]郭士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随着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已成为企业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关注重点,坐在受托责任位置上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更是时时感到维持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和,通过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不仅成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而且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和企业内部审计责无旁贷的工作使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在授权审计范围内,以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的审计行为。国家审计署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6年审计工作安排及审计研讨等方面都把经济效益审计摆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实务需要出发,重点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以求获取开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大门的钥匙,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效深入的开展。

一、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

研究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离不开对企业经济效益内涵及企业内部审计一般模式的认识。企业经济效益结果的直接表现形式是一系列财务数据,如利润额、投资回报率、资产回报率等等,但是财务结果是企业进行战略和投资决策,完成生产经营循环后产生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过程覆盖了企业运作管理的全过程,与企业的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均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国外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普遍表述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使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只是对使用资源的效益情况从不侧面的观察结果,三者即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其总体的本质与我们所说的经济效益并无区别。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关注的信息是动态的是相互关联并具有传递性、循环性的,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效益审计需要审核的数据不仅仅是财务数据,而且还需要综合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等非财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才能洞察经济效益变化的内在原因;经济效益审计有时是直接的,突出经济效益的主题,有时又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优化管理流程,最终达到促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以上诸多方面的特点,才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有全面的认识。

(一)不同管理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在委托理论基础上,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尽管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权责、利益的划分、制衡存在差别,但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看,都可以划分为决策、管理、作业三个管理层次。不同的管理层次职能不同,在实现经济效益过程中的作用、贡献不同,经济效益审计把不同的管理层次作为审计对象,在审计和方法上有所区别。

1、决策层次

现代企业的决策包括企业战略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规模、公司管理体制、管理制度以及生产经营规划、计划、预算等等。重大战略决策权控制在股东、董事会及经营管理班子手中。实践证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好坏同企业的重大决策是否正确有着至关重要的深远联系,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应避开的领域。虽然理论上、法规上没有作出限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直接对决策层次进行审计的环境和条件还不够成熟。内部审计同企业决策过程还存在较大的距离,掌握的决策层次信息也是滞后和不对称的,这种状态自然成为开展决策层次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障碍。然而,也不是说决策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就无所作为了,事实上企业内部审计也可以在检查决策是否遵循既定的决策程序等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审计如果发现属于决策错误产生的不良后果,也可以提出建议引起决策层的重视,研究有关决策的适当调整。此外,在多层级的大型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对下属企业是否存在违规决策事项及授权范围内的经营决策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是完全可以审计的。

2、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是把企业战略决策和制度、计划变为现实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型企业组织中,管理层次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总部各职能部门的经营管控和下属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系统和信息系统主要是由管理层次掌握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离不开各级管理层的智慧和艰辛、精细的日常管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对管理层次的审计中会涉及检查公司规章制度是否有效执行;资源配置和经营决策是否体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是否存在和有效防范。

3、作业层次

企业经常性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生产经营作业循环后才能产生。作业层次体现了广大劳动者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贡献。作业层次的活动同样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量,并且会直接影响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结果。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业务管理流程达到增加效益的目标也主要是优化作业层次实现的。因此,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许多深入细致的检查都同作业层次相关。通过对作业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去发现存在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内部控制的薄弱漏洞,促进完善企业的作业流程,降低作业的资源消耗,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效率,经济效益状况就会得到明显改善。

(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经济效益审计

既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和全过程的,那么对它的审计也是必须涉及多方面和全过程的,仅有事后审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全过程审计相关的主要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在事前、事中、事后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也具有不同的形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性基建投资项目为例:这种基建项目的立项,规模控制是否基于生产经营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基建项目的具体设计和投资计划是否具有经济性,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检查基建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有效降低控制了基建成本,尤其是在基建项目实施、结算过程中,对工程变更项目造成的基建投资增减变化更需要严格审查,帮助企业在基建结算中核减投资成本;在基建项目完工投产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跟踪审计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益,检查项目投产后实际的市场反映和具体产出效果,看看项目的投入产出是否和计划的预期一致,具体分析影响效益结果主要因素变化,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建议。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迈向全过程的审计。例如运输行业中,一些企业积极开展了修造船项目、仓储、房地产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有效核减了工程造价、项目投资;有的直接开展了基建项目的营运效益审计,有的把基建项目完工后的效果审计称为“项目后评估,”作为制度性安排进行例行的基建项目事后审计。

当然,企业经济效益的全过程审计并不局限于基建项目,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更是具有普遍性,一项生产经营业务的计划、实施,一个业务流程的改造、调整,都会有一个资源是否合理配置,预期效果能否实现的问题。生产经营全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传递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有效运作,最终会影响到经济效益结果。即使是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也同传统的事后审计有很大区别。事后的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鉴定评价业绩效果,可以对经济效益变化的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与水平、先进水平及本期计划进行比较,寻找挖掘进一步改进的关键环节,使下一轮作业循环时有针对性地改善薄弱环节,达到提高经济效益水平的目的。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的效益审计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以财务数据为审计证据,以规章制度为衡量准绳,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合规性审计模式。经济效益审计不仅需要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而且也需要大量非财务数据作为审计证据。非财务数据来源于市场客户情况,产品质量情况,生产技术情况,人力资源情况及生产销售过程。这些非财务情况,会直接间接地财务数据的变化,影响经济效益的结果。经济效益审计不可忽视非财务数据的意义,而应该哪些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具有密切关系及其影响趋势和影响程度。例如:企业要获得更多的经营收入,一般都需要扩大业务量,业务量的扩大同稳定、增长的客户群相关,而客户的增长又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分不开,产品服务质量又同员工的素质、生产技术关系密切等等,如此相关性的因果会发现许多非财务性因素。可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产生的非财务数据会提供更多的分析便利,方便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变量关系。充分重视和大量使用非财务数据进行企业经济效益分析评价,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审计应当不断探索不同行业、不同环境下如何选取非财务数据的,逐步建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系统规范。

对于难以量化的非财务因素,只要能证明与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也应在经济效益审计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的改善,最终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虽然说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都同经济效益有关,但毕竟还有重要、次要之分,有直接、间接之分。相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存在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我们通常把冠以“经济效益审计”名称的审计项目及通过审计可以直接量化促进经济效益改善的审计项目归类为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其他同改善的经济效益有关,但不直接产生作用或难以量化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审计项目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例如,我们对亏损企业或利润出现大幅下滑的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分析,帮助企业寻找扭亏增盈的措施;投资项目在进入正常经营阶段后也应当进行营运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新增投资的效益性;对基建项目成本的审计,对营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审计,对营销收入的审计等等可以有明确的量化评价,会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也应当被看作是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反之,我们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业务管理流程进行的审计,虽然最终会有利于经济效益,但直接的审计结果还是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可以作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当以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为主,达到主题突出,重点突出,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的效果,这对内部审计发挥增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间接的经济效益审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审计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持续稳定保持良好经济效益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以上几方面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特点的讨论,我们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可以引出几点结论: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在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下,根据内部审计授权范围对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检查评价。

2、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是对企业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高度关联性的审计。

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以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主,间接经济效益审计为辅,保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关注。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与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不同,其审计方法也必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相适应。没有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就象河上没有桥和船,光有过河的愿望也是无法成功到达彼岸的。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中,我们认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何立项,传统审计方法如何改革创新,一些管理工具如何运用等是值得重点研究关注的。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立项方法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何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是审计实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年度中实施的审计项目绝大部分是年度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的,是经企业权力机构或管理层批准后执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安排也不能例外,也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纳入到常规的审计工作计划中安排。

在年度审计计划中考虑安排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需要综合平衡三方面因素:其一是现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突出问题是什么?尤其要抓住本企业核心业务过程中对经济效益影响大的薄弱环节;其二是企业年度重点工作中需要审计工作配合的内容;其三是可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资源,即能够胜任经济效益审计任务的审计人员力量。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有时还需要相关的工程技术专业力量参与。因此量力而行,注重审计效果,结合企业迫切需要选择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才有利达到切实帮助企业改善经济效益的目的。

经济效益审计立项时还应注意突出重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次审计不宜面面俱到,可以选择当前最重要的某一方面,某一环节,这样审计也会更加深入细致。经济效益审计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可以逐步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化,即对常规性经济效益审计作出制度安排,如基建决算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利润异常状况审计等等。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创新审计方法的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成长性的业务之一,,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和方法是现实。但人们普遍认识到传统的财务数据审核审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经济效益审计的需要,必须运用创新的审计方法才能完成经济效益审计的重任。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运用创新审计方法是多方面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需要长时间审计实践的摸索和积累,我们仅从大的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宽,时时处于动态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有限的审计资源如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不仅难以操作而且事倍功半。现代审计倡导的风险审计方法正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首先,审计应在了解企业基本业务和管理状况的基础上,把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对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环节作为查找风险的重点范围;其次要善于捕捉市场变化,政策变化以及企业内部重大人事、管理体制、制度变化可能给经济效益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经济效益面临的风险及时受到重视和应对,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更具有风险防范的预见性和预警性。例如,运输行业中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会大大增加运营成本,缩小原有的利润空间,如何节约燃油消耗,控制成本上升就成为突出的经营风险。审计不仅要掌握分析相关的财务数据,而且应了解业务经营策略、生产管理、降低油耗的技术手段等方面可能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控制油价上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2、广泛使用经济效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相关因素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就像枝叶和树干的相关、鱼刺鱼骨的相关一样,也是有脉络可寻。

审计通常采用逆向检查分析的方法,先从经济效益的最终财务结果检查分析入手。影响经济效益结果的财务因素是从收入与成本两大类,收入中又有产品价格、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营销方式等关键因素的影响,成本也可划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每类成本又有许多明细项目。审计可以从财务因素的变化中找出主要矛盾,然后顺藤摸瓜去了解财务信息背后的业务和管理情况变化,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内在原因。

对于当前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一般素质而言,相关因素分析中最具挑战的还是能否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运作的流程,商业模式的特点以及各方面管理的细节。只有充分了解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状况,正确把握其内在的关系,真正成为“内行”,才能准确地把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联系起来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相对而言,内部审计又比一般外部审计更容易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长期在企业中耳濡目染,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有天然的联系,而相关因素的分析是需要在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更加精细化,达到可计量、可推算的程度。

3、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工具的运用

近年来,在企业管术界和实务中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现代管理工具,这些管理工具的运用对推动企业管理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发挥了作用。内部审计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的现代管理工具的运用。

平衡记分卡是一种绩效管理工具。它根据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客户关系、财务结果四方面因果关系,及为企业增值的贡献路径,制定各层面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推动企业各层级协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平衡记分卡的理念,尤其是其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关系与经济效益审计的相关因素分析是相通的,如果企业实施了平衡记分卡管理系统,就会为经济效益审计提供更好的检查评价平台,针对既定的各关键因素指标,检查实际完成的效果,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为制定新一轮的各层级工作目标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在高度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方法改革创新同时,传统的审计方法也不可偏废。尤其是在审核分析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更需要运用财务审计的经验和方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防止在虚假的经济效益结果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层次经济效益审计,那样势必会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准确性,甚至会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误导性审计意见。这种审计风险也必须高度警惕并加以防范。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增值作用日益增大。广大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全面实现内部审计的转型和发展。

参考:

[1] 秦晓,《制度变迁中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出版社,2002年11月。

篇8

(一)预算执行率

预算执行率包括: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100%;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100%。预算执行率反映医院预算管理水平的好坏。

(二)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

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本期财政项目补助实际支出/本期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100%,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反映医院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执行进度。

二、结余和风险管理指标

(一)业务收支结余率

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医疗收入+财政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其他收入)*100%,业务收支结余率反映医院除来源于财政项目收支和科教项目收支之外的收支结余水平,能够体现医院财务状况、医院医疗支出的节约程度以及医院管理水平。

(二)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资产负债率反映医院的资产中借债筹资的比重。通常该指标越低,说明以负债取得的资产越少,但从经营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过低,说明医院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差;而资产负债率过高,说明医院资金不足,依靠欠债维持,偿债风险太大。因此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为佳,一般该比例在60%—70%比较合理、稳健;达到85%及以上时,应为发出预警信号,医院应予以足够注意。

(三)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用于评价医院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医院流动比例越大,债权人越有保障,但过大的流动比例则表明医院对外部资金未能有效运用,通常认为流动比例以2:1为佳。

(四)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用于衡量医院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通常情况下1:1被认为是较为正常的比率。

三、资产营运指标

(一)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医疗收入+其他收入)/平均总资产*100%,总资产周转率用于评价医院的运营能力。周转次数越多,表明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说明医院运营能力较差。

(二)应收帐款周转天数

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平均应收帐款余额*365/医疗收入,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反映医院应收帐款流动速度,天数越短,应收帐款流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三)药品周转率

药品周转率=药品费支出/平均药品库存额*100%,药品周转率用于衡量医院的药品库存是否过量,测定医院药品的变现速度,反映了医院药品库存的管理水平,在不妨碍医院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应以最少限度的储量为最好。

(四)床位使用率

床位使用率=实际占用床日数/实际开放床日数,它反映了病床的一般负荷情况,说明医院病床的利用效益,对评定医院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病床周转次数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病人数/平均开放床日数,它从每张病床的有效利用程度方面说明病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六)材料物资周转率

材料物资周转率=卫生材料低耗成本/平均库存额*100%,该指标用于反映材料物资等存货的利用效率。

(七)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业务收入/平均固定资总额*100%,说明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成本管理指标

(一)每门诊人次收入、每门诊人次支出及门诊收入成本率

(1)每门诊人次收入=门诊收入/门诊人次;

(2)每门诊人次支出=门诊支出/门诊人次;

(3)门诊收入成本率=每门诊人次支出/每门诊人次收入*100%,门诊收入成本率反映医院每门诊人次收入耗费的成本水平。

(二)每住院人次收入、每住院人次支出及住院收入成本率

(1)每住院人次收入=住院收入/出院人次;

(2)每住院人次支出=住院支出/出院人次;

(3)住院收入成本率=每住院人次支出/每住院人次收入*100%,住院收入成本率反映医院每住院病人收入耗费的成本水平。

(三)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

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药品、卫生材料消耗/(医疗收入+其他收入)*100%,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消耗反映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程度,以及医院药品、卫生材料的管理水平。

五、收支结构指标

(一)人员经费支出比率

人员经费支出比率=人员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人员配备的合理性和薪酬水平高低。

(二)公用经费支出比率

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公用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对人员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投入情况。

(三)管理费用率

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管理费用率反映医院管理效率。

(四)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

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药品、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他支出)*100%,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反映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在医疗业务活动中的耗费。

(五)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药品收入/医疗收入*100%。

六、发展能力指标

(1)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100%,总资产增长率从资产的总量方面反映医院的发展能力。

(2)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100%,净资产增长率反映医院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和发展潜力。

(3)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100%,固定资产净值率反映医院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4)诊疗人次增长率。诊疗人次增长率=(当年诊疗人次—上年诊疗人次)/上年诊疗人次*100%,反映一定时期内诊疗人次的变化情况。

(5)出院人次增长率。出院人次增长率=(当年出院人数—上年出院人数)/上年出院人数*100%,反映出院人数的变动情况。

篇9

1.绩效审计的概念

绩效审计是指,审计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审计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效果进行审查与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又称为“3E”审计。其中经济性是指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取得有一定质量保证的资源;效率性是指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2.医院绩效审计的概念及基本涵义

医院绩效审计是指通过对医院一段时间内使用的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的分析,通过现有情况,挖掘潜在实力,以提升医院效益,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为医院创造效益。(刘和涛 2011年)绩效审计不同于财务审计,第一,审计范围较大,审计周期较长。相对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目标层次提高,审计内容增多,除了运用财务审计的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第二,价值目标多样,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医院作为典型的非营利性组织,在日常管理业务活动中,不仅仅考虑到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社会效益,要求在突出社会效益导向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因此,不能以简单地经济盈亏来评价医院的效益。第三,起步较晚,认识模糊。绩效审计的起步要远远晚于财务审计,相关的法规条例、标准都尚处于缺失状态。加之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对于绩效审计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审计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停留在国外有关资料的介绍层面。这就导致了医院绩效审计止步不前。

二、医院绩效审计的现状

1.注重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

受到财务收支审计模式的影响,现有的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模式依然将审计的重点放在体现经济效益的财务绩效指标上,轻视了评价社会效益的非财务绩效指标。对于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医院,这样的指标偏重是十分危险的,它将会影响医院的战略发展的目标设定,将走了以盈利为目的误区。

2.偏重内部评价,忽视外部环境的分析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个相对稳定的体系,同时它更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净”能力的体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医院的战略发展也是不断变革发展的,作为医院管理中重要部分——绩效审计也应该随着环境要求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用与医院战略目标、外部环境要求不符的、脱节的绩效审计指标不仅不能真实地评价医院的绩效,甚至会阻碍医院的发展。

3.侧重短期目标,偏离长期战略目标

绩效审计评价的指标应该与医院的长期战略目标相统一的,但同样受传统财务审计模式的影响,让医院的绩效审计指标侧重于当年的短期目标,往往忽视了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使得每一年的绩效审计侧重不同,连续性较差,达不到持续建议改进这样的审计效果。医院绩效审计的目标应与医院的长期战略目标高度统一。根据医院战略目标实施的不同阶段,设定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从而使得绩效审计的结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发展,与医院战略目标相切合,便于战略目标不断调整。

三、医院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

医院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设定。笔者大胆引进绩效评价工具——平衡计分卡,试图建立医院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正如,平衡计分卡的创始人卡普兰教授说的:“衡量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经营是否成功,应该视其能否有效地满足纳税人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他们必须为客户或利益相关者定义一个具体的目标。财务因素可以发挥促进或约束的作用,但是很少成为主要的目标。”,而平衡计分卡是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出发,围绕着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展开评价。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指标,也兼顾了财务目标的业绩驱动因素,在追求财务结果的同时,监控组织为了未来的成长而培养的能力和获得的无形资产的过程。特别是医院这样一个知识型员工高度集中的组织,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培养智能资产和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包括:优秀的医疗资源、人才T队的培养、完善合理的内部流程、先进的服务理念、员工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满意而忠诚的客户群等等,而这些资产却难以在医院的资产负债表上得到体现。同时,这些资产的评价是传统财务审计无法给予的,只有通过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的绩效审计才能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

医院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应根据部门不同职能属性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来确定。医院部门按照职能属性大致可以分为:临床科室、后勤科室、行政科室。这三类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服务于医院战略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那么他们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不同。以临床科室为例,临床科室的目标就是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他的客户群是患者,相关指标大致为住院患者满意度、门急诊患者的满意度、有效投诉等指标;内部流程则是诊疗流程、病历书写流程等与医疗相关的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部分则集中在科研与教育上,一般是论文数量与质量、课题数量与质量、带教的通过率等指标;财务部分主要围绕着药占比、科室医疗收入与成本而衍生出的指标。后勤部门则与临床科室有所不同后勤部门的目标就是配合临床科室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及时、优质的后勤保障;后勤部门的客户群是医院的全部的临床科室;内部流程则关注在有形资产的采购、维护等流程上,对于资产利用效益、效果进行评价;财务则集中在预算执行情况上;学习与成长部分则加强相关的培训力度,特别是高值大型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领域的专业培训,并且与激励政策挂钩,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行政部门也是同样的,重点在内部流程的优化,以及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科室。

四、结论

医院绩效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也是解决医院效率低下、医患矛盾突出的有效方法之一。引进平衡计分卡这一领先的管理工具到医院绩效审计或许是打破目前绩效审计僵局的一种方法。(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参考文献:

篇10

当前,大数据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大数据正逐渐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内部审计,并对高校内部审计产生较大影响。

一、引言

大数据是一个抽象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真正应用解决问题和引起世界高度重视却是源于2012年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大数据研究和开发计划”。目前,对“大数据”的定义有多种版本,比较权威的是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描述:“大数据”是利用信息化社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采用相关的新架构和技术,为获取相关价值而进行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种类多、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的特点。

“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观念,改变了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大数据能够综合利用数据,提高查核问题的效率,并通过整理、分析,挖掘相关性、趋势性的大量潜在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多维度的描述,进行评价判断和宏观分析,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充分发挥了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一审、二帮、三促进”和“增值”的作用,对规范高校经济管理、落实经济责任、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方向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可以说是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并存,不少高校内部审计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审计中以资金合法性、合规性为重点,较少涉及资金绩效、内部控制及风险审计等。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丰富开放的信息源;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和基础性评价工作使高校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并更加趋于合理,信息更加贯通。高校高度整合的信息化平台和信息化发展必将打破各高校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高校管理风险控制点、高风险领域也随之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视角和审计范围。特别是大数据时代,信息存储、挖掘数据、分享数据、利用数据等的广泛使用必将极大提高,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联网审计”“数据化审计”“持续性审计”和“管理审计”等方向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不再仅仅是查错防弊,更重要的是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实现“增值”。

(二)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理念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将由知识驱动、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高校内部审计可利用数据既包括财务数据等结构化数据,如高校财务报表、财务决算所提供的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如高校使用的以文字、图片、网页、流程、音频、视频等存在的数据。审计人员利用大数据工具对高校发生的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搜集、归纳、挖掘、整理和多维度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有价值的审计线索,另一方面可以获取更加客观、全面且具有趋势性的审计信息,为满足高校内部审计结果提供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的审计证据支持。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在审计中获得的大量审计证据进行归纳、汇总,从中找出高校内部管理中教学、科研、财务、基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为高校内部管理提供数据证明和决策建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大数据审计下,面对海量数据,不必再追求小数据的“精确性”,而应站在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审视问题,发现审计线索,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结论。因此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利用数据的方式和方法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审计人员必须创新理念,相信“数据即是资源,也是审计证据”,全面开启高校内部审计新时代。

(三)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影响。审计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账表导向、系统导向和风险导向等审计方法。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数据采集和处理来源及范围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云计算、Hadoop海量数据处理平台等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可视化等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数据导入和预处理的智能化,必将影响高校内部审计方法的改变。审计方法也将从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从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持续审计,从精确的数字审计向数据审计,从因素分析法等传统审计分析法向大数据分析法等转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大量使用数据挖掘、联网审计、云计算数据库等新型技术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四)大数据应用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将审计中搜集的海量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和处理,从中找出高校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向学校管理者提出建议,促进高校管理水平提高。这些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综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预测判断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更大的职场发展空间。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知识结构单一,主要由具备财务、建设工程等专业背景和专业资格人员组成,具有信息系统等专业知识背景、具备大数据综合审计能力人员极少,同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时代审计的认识还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三、大数据时代下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议

(一)制定满足大数据时代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利用大数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对高校内部审计应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相关内容未做明确规定,高校内部审计具体业务运用大数据缺乏具体操作执行指引;国家对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相关管理监督机制尚缺失;高校运用大数据审计所需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还不能得到完全保障。因此,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应从“依法治国”“依法审计”的战略高度,修改并完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并制定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指引高校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的流程和具体业务实施,规范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明确大数据审计中数据搜集与存储的制度化、规范化,大数据审计所形成审计证据、审计分析等的法律地位,作为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应用中依法审计的基础,为在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规范、安全的环境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快制定大数据审计应用的发展规划。大数据审计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推广应用是时展的必然。国家审计行政主管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行业协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定大数据应用在高校内部审计的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审计条件下,促使大数据有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在高校内部审计得到充分应用,以提高高校内部审计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在学校管理中的“免疫系统”和“增值”的作用。

(三)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的建立和共享。在大数据下高校内部审计进行审计必须要有相应的数据平台,才能实现数据的搜集、归纳、加工、转换、交换、存储、共享和管理,才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要求各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快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等平台和审计分析系统建设,将各高校在内部管理过程中和内部审计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上进行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审计的功能,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开发与大数据审计相配套的审计软件,让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能充分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促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能力、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加快高校内部审计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关键靠人。利用大数据进行高校内部审计虽然得到了很多高校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认可,但由于目前大数据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才刚起步,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中习惯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对大数据接触了解少,大数据技术还不会使用等问题存在,造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内部审计对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培养。一是推进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要根据大数据审计需要,建立符合高校教育规律职业特点的内部审计队伍管理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设置和选拨任用机制,积极引进大数据审计应用和管理人才。二是完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根据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和大数据审计对审计队伍的要求,制定高校审计职业教育规划,建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分岗位、分类分级培训制度。特别是应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培训,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的能力,使其C合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要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为培训出适合大数据审计所需人才,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知识进行综合测试。这样通过各种渠道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培养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大数据审计发现数据线索、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团队,真正发挥大数据在高校内部审计中的作用。X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23-27.

篇11

目前,虽然《审计法》对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在授权、报告的报送对象、法律地位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规定,但这并不是说,就不能开展绩效审计。一边着手法规建设,一边着手实践中的探索,对我们来说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对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依据,本人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建设项目前期的有关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评估报告;项目立项、设计文件、计划;招标文件及中标单位投标书等。

(二)建设项目实施阶段评价依据:项目实施规范;审计指南;政府有关工程批文及会议纪要;政府采购文件及采购单;施工及竣工图纸;现场签证;勘察、设计、监理、施工、采购、技术服务等技术合同;设计变更;工程财务资料等。

(三)建设项目竣工阶段评价依据:工程验收及备案资料;工程竣工验收资料;监理档案资料;工程质量及安全事故报告;主要材料合格证及试验报告等。

二、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标准

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标准应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标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等。定量标准则包括工程预算、计划的各项具体指标,各项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指标等。总之,是要能综合反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绝对量指标。

(一)公共工程投资项目绩效审计标准应具备的特征

客观性,即选用的评价标准能客观地反映工程的效益;

相关性,即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必须与建设工程效益有关;

可靠性,即投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必须科学、合理,保证正确使用审计评价标准不会导致做出错误的结论;

可理解性,评价要避免空洞的理论,要易于被使用者理解;

可操作性,无论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根据评价指标均能得出结论来;

可接受性,效益评价标准要能够被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接受,还要能够被有关管理部门接受;

可比性原则,要力求使审计评价标准与有关计划标准要适应,并能够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和与国内外及先进水平进行横向比较;

恰当性,即对工程的效益恰如其分的给予判断和评价;

完整性原则,目的是保证对被审计单位和建设项目投资效益做出全面、完整的衡量和评价;

代表性,所选定的评价标准必须能代表并就用于同类工程。

(二)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标准的内容

1、公共工程投资项目通用标准。主要包括:

(1)有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其他有关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审计法》等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

(2)国家、行业或地区性的有关标准。如: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各种评价指南,建设项目社会评价指南、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建设项目实施程序规范,通用的项目建设指标、要求、质量评定标准等。

篇12

1.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基础环境薄弱。目前,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被审计单位(部门)节能减排运行的可评估性和节能减排数据记录、统计分析工作的完整性、透明性和真实性就不一样,而这正是能否全面开展节能减排绩效评估的基础环境。有的基层央行对节能减排工作还不够重视,审计人员的节能减排审计观念和意识尚未完全到位,审计部门未将其纳入内部审计范畴,也没有将节能减排审计向绩效审计转变。有的基层央行部分干部职工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开展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对提升节能减排工作意义不大,对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工作存有消极甚至抵触心理。

2.基层央行审计力量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要求。基层央行开展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力量颇显不足。一方面,基层央行审计部门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要求。目前,基层央行审计部门普遍缺乏节能减排专业人才,据对某市中支审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在现有审计人员中,90%左右是金融、财会专业出身,审计部门人才结构单一的缺陷十分突出,这也可以从目前审计人员具备的专业技术职称中得到验证,而这一情况在基层央行审计部门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基层央行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要求。基层央行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过多的偏重财税金融知识,其它知识则非常匮乏,特别是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它涉及到能源、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等多项相关专业知识,要求实施绩效审计的审计人员必须是掌握多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对节能减排数据进行审计时,需要审计人员掌握能源消耗的计量统计分析对节能减排设备安装改造、工程建设造价进行审计时,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执业资格;对节能减排工程合同管理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则需要审计人员具备合同法等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等。

3.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相关制度规定还不够完善。现阶段人民银行的法规、制度主要是规范被审计单位金融工作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基层央行长期以来都是以监督金融工作的真实性与合规性作为审计的主要工作重点,绩效审计转型也是近几年的事,且绩效审计方面的规范相对比较笼统、滞后。由于基层央行开展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工作时间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科学、完整和权威性的绩效审计准则及评价标准,造成基层央行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到缺乏依据和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且,节能减排绩效审计与真实合规性审计在审计范围、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如真实合规性审计的证据客观性较强,审计风险较小,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评价由于审计对象的不同、行业专业知识的缺陷、审计方法的限制、节能减排法律法规规章掌握不透,审计评价存在较大风险。

4.基层央行缺乏可借鉴的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经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是基层央行审计转型工作的新课题。目前,各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还处在探索阶段,对于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做得尤其不够,开展绩效审计多是参照经济发达地区或上级行审计部门的审计经验,来探索本单位、本辖区节能减排绩效审计模式,缺乏可借鉴的绩效审计经验。基层央行大多数审计人员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近年来审计工作虽然已经向绩效审计转型,但业已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基层央行审计人员接受新事物、拓展新领域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大都满足于对资料真实性、对工作合规性的审查与判断,审计的成果更多地局限于纠错防弊,缺乏对节能减排工作效益性的分析与评价。

二、强化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对策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基础环境。加强节能减排绩效宣传是优化基层央行绩效审计基础环境的重要途径。基层央行各级领导要在重要工作会议上大力宣传节能减排工作绩效及绩效审计的重要性,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不断加强与被审计单位(部门)的沟通交流,在建立绩效评价标准、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以至提出审计建议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上,虚心听取被审计单位(部门)管理者、执行者的意见建议,争取各方理解和支持,不断强化基层央和干部职工的绩效意识和绩效审计意识,切实优化基层央行节能减排绩效审计的基础环境。

篇13

(一)概念界定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外部审计机关或内部审计部门依法运用现代审计手段或方式方法,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产业特性,以信息产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为审计对象,以促进信息产业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评价、鉴证,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改进建议,在较高层次上和较宽领域内开展的一种综合性审计形式。

(二)审计程序

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审计阶段。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应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是实现经济效益审计目标的关键。各阶段的内容和主要工作如下:

1. 审计准备阶段。审计人员应当利用评价体系初步评判被审产业的管理活动,从而确定具体审计对象及重点审计领域。

2.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人员需要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来客观评价审计对象的业务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目标,从而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搜集审计证据来验证初步评价。

3.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将以评价体系为依据基础上形成审计结论。

4.后续审计阶段。审计人员应按照评价体系,检查审计对象是否依照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实施了适当的整改,并分析整改产生的效果,评价审计产生的影响或效果。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一)基本框架

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参照学者李蕴娜在《企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中的调查分析结果,建立了由22项主要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基本框架(见图1)。

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对这22项指标归类,可将其分为财务、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客户4个维度(见表1)。财务维度包括了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内部经营过程维度涉及生产、创新两个阶段的效率效果;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指标关注员工素质及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等方面;客户维度的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信息产业维系客户、扩大市场方面的经济效益。

上述指标反映了信息产业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共同构成了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当然,这些指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具体审计项目中,各具体信息部门和单位可参考这个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指标制定出各自的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权重分配方法

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分配,其是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集成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将人们对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数学化,将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化,将各种判断要素之间的差异数值化,帮助人们保持思维过程的一致性,适用于复杂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是目前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

由于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具有层次性,在评价时,若仅依靠评价者的定性分析和简单逻辑判断,而没有客观的定量分析作为依据,很难得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价。

2. 权重分配过程及结果

(1)构造判断矩阵。这是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步骤。判断矩阵是用来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元素,评价该层次中各相关元素重要性的状况,其示意图见图2。

其中,a。表示元素ai对aj的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a。的取值详见图2,标度也可为2、4、6、8,表示分别界于下述标度之间的情况。

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和分析人的认识,加以平衡后给出的。本文邀请了10位相关专业人士,其中注册会计师、信息产业财务人员各5位,专门对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各级评价指标两两对比打分。根据专家打分结果构造判断矩阵,并求出相应指标的权值。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权值见表3至表7。(2)进行一致性检验。当判断矩阵偏离过大时,结果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了。一般采用一致性比例C.R.(ConsistencyRatio)进行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较令人满意;当C.R.&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的修正。表3~7中已列出各判断矩阵的C.R.值,可见各矩阵均满足了一致性检验。

      

      

(三)分值及评价等级的确定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后,本文采用指标归一化的方法及已构建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对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打分,并初步划分了各等级,指导进一步的审计。指标归一化是指将各项指标均转化为(0,1)区间内的标准值的方法。在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过程中,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指标间存在着量纲、数量级不同的问题。为使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在整个过程中具有可比性,必须将定性指标量化处理,并与定量指标一同转化为在标度区间(0,1)内的无量纲指标值。归一化处理过程如下:

     1.找出未归一化的指标

在所建立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中己经进行归一化指标是有关“率”的定量指标,此外尚有产品制造周期、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内部沟通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客户满意度、信息支持准确程度与速度6项指标未归一化。其中“产品制造周期”和“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为定量指标“内部沟通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客户满意度”和“信息支持准确程度与速度”为定性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量化考评。

2. 指标归一化

(1) “生产制造周期’、“研究开发新产品周期”是逆向型时间指标,即时间越短,效益越高。因此可采用下述公式对其归一化处理:

其中M||是指标值t的效应系数;tmin是行业最短周期或计划最短周期;tmax是行业最长周期或计划最长周期。

(2“内部沟通程度’、“员工受激励程度’、“客户满意度”和“信息支持准确程度与速度”4项是定性指标。对于前两项,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员工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于后两项指标,可根据信息产业或相关市场提供的信息做出评价。由此对这四项指标各给出(0,1)的一个分值。经过上述处理,已将各项指标转化成了(0,1)之间的值珚,由此可建立评价指标矩阵。

3. 评价体系归一化

为了能够对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得出综合性更高的评价,还需对评价指标矩阵中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归一化处理,使每一项指标均转化为(0,1)之间的标准值,其计算公式为:

由此将评价指标矩阵珚归一化后转化为新的评价指标矩阵。

4. 确定分值

结合权重分配的结果,可得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总得分S,S在(0,1)之间。

5. 评价等级

表8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系数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系数表( 如表8所示) 。对于所建立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其总得分S 就是其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系数,将该得分与表8 中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等级系数相比较,便可获得信息产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等级,从而简单判断经济效益水平。

6. 进一步审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