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1:48: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二)传播途径:网络。美剧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是美剧实现跨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保障和支撑,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依赖的主要传播途径也是互联网。尽管从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来看,美剧是最先经由国内的电视台引进的,但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已经取代电视成为美剧跨文化传播的首选途径,这也是众多学者认可和不断探讨的观点。也有学者指出,网络之所以取代电视成为美剧跨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跟中国电视媒体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国内的电视台在引进美剧之后,通常会对美剧进行比较深入的二次加工,而网络中传播的美剧几乎不会对美剧本身进行更改,只是由字幕组为对话配上中文字幕,受众可以看到完整的剧情,而且得到最纯正的语音享受。

(三)受众:青年、白领。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之所以能成功,与受众的接受程度密不可分。关于美剧传播的受众分析,国内学者基本集中于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是作为传播接受者的观众,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学者大多会分析跨文化传播的受众接受能力,尤其强调语言接受能力。另一方面是以网络受众为主的美剧受众,网络受众特征符合美剧观众的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异文化的水土不服。

(四)传播内容:价值观、营销渠道与制作模式。美剧的日益火热也使得国内的传播学者不得不开始探索美剧传播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美剧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剧情传播,更是一种价值观、美国观的传播,而且美剧在其迅速发展的传播过程中也向受众展示了其传播优势,包括美剧的好莱坞式投资与营销渠道等。除了剧情传播的价值观之外,美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透露出来的投资模式、传播模式也是值得研究的。张萍在《跨越文化障碍——美剧风行全球原因分析》中列举了美剧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好莱坞式的商业投资模式,美剧的制作可以说是沿袭了其电影制作的大手笔模式,如《迷失》一集的制作成本高达500万美元。

篇2

1.汉语文化传播的契机

3.典籍翻译的现状

篇3

关键词:

中国文化;电影;跨文化传播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早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背景、应用及策略的分析,希望中国电影能够积极地“走出去”,吸取世界其他地区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注重中国文化的发掘和传播,使中国文化通过电影走向世界,将民族的变为世界的。

一、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背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文化产业也迅速腾起,电影已成长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并成为海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上个世纪末的美国为例,电影出口的繁荣增长,使其成为美国出口产业之首。而在获得商业价值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输出至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国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说已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产业。而文化元素通过电影得以跨文化传播具有必然的时代性缘由,这也是其产生的文化传播背景。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传播媒介也形成了多样化发展,人们的沟通媒介不再单一,而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社会信息、沟通情感并进行娱乐活动等。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媒介理论“媒介即文化”,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媒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正有意义和价值的“讯息”不是传播内容,而是一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同时,他强调“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是延伸人们思想的工具。文化产业蓬勃兴起,全球范围内竞争激烈,使得文化的传播渗透进了电影产业。例如,在我国当下社会,韩流已经延续多年,日韩料理遍地都是,而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更是饱受国内观众喜爱,这为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二、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应用

第一,启用中国演员。例如,《尖峰时刻》、《邻家特工》中的主演成龙,凭借一身功夫在好莱坞备受青睐,《致命罗密欧》、《游侠》中的李连杰,同样是靠着自身过硬的功夫逐渐得到了世界影迷的喜爱。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巩俐等都是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影视明星,除此之外,年轻演员也开始在世界银幕上崭露头角,如《生化危机5》中的李冰冰。华人演员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增加了明显的中国文化元素,使越来越多的中国符号得以在西方电影的银幕上出现。第二,色彩的运用极具中国风格。中国对于红色和绿色的使用别具一格,使得中国红成为了一个文化的代名词。电影《英雄》中,红色长衣和绿色竹林的巨大反差,却带来了鲜明的视觉享受,充满了中国水墨画风的感觉。同样是在《功夫熊猫》中,电影一开场便是鲜艳的红色,无论天空、光线、桌椅,都在火红的颜色衬托下,营造出阿宝的英雄梦。而在第二部中,阿宝师父的长袍换成了绿色,加之青城山的出现,更使红色和绿色相得益彰,完美诠释了中国文化对于色彩的独特运用。第三,讲述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例如,美国迪斯尼将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拍成动画《花木兰》;2006年,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将香港电影《无间道》翻拍成《无间道风云》;2007年,中国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同美国迪斯尼公司合作重拍。这些具有中国情愫的故事,使中国元素频繁出现在世界电影的荧幕,无形中进行了跨文化的传播。

三、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结合其他文化基因,找到本土文化与国际化的契合点,同时,将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代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同文化间可以相互转化,新思想和新观念在跨文化传播中则被自然地接受,而这也达到了一种文化上的认同。例如,《功夫熊猫》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大量使用,与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没有让观众觉得貌合神离,反而备受好评,这就是在保留自身特点的同时与其他文化相结合,也就是将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阐释出来。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排斥其他文化形态,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存共荣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目的所在。采用合理的营销方式,将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达到无偏误输出,使世界观影者对中国文化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电影制作者要将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核如实地向全世界展现,通过文化的传播,让世界认识中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需要选择良好的营销方式,通过先进的技术水平进行影片制作,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可将电影中包含的人物角色进入市场,制作成玩具、书籍等,以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达到中国元素的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文星.从文化传播角度剖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J].电影文学,2012(09).

篇4

中国通过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手段来塑造友善和谐的中国形象,经过20过年的实践,中国形象在哈萨克斯坦已经逐渐形成,在哈萨克斯坦人心目中中国是友好邻邦,是经济强国。

中国通过消除在哈萨克斯坦人民心目当中的“中国”来塑造中国形象。由于苏联文化的影响,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有结界,消除这种结界来塑造形象是中国最有力的奠基石。合法的,谦逊的,把其他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外交政策使中国的外交充满活力,向世界塑造了一个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家形象。这是哈萨克斯坦人欢迎的、认可的。

通过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是塑造国家、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工具。中国通过在哈萨克斯坦建立的孔子学院来达到了这一目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诠释,哈萨克斯坦人通过学习汉语了解到了他们所不知道的中国。在90年代初由于对中国的不了解,通过非法流入哈萨克斯坦的香港电影,哈萨克斯坦人认为中国人是会飞的,都是会功夫的,中国人每天都吃虫子、青蛙等等。

这些孔子学院的建立和它们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哈萨克斯坦人对中国,对中国人,对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里好的影视、文艺演出、图书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工具,这也是正确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

由于在苏联解体后中国劣质商品大量涌入哈萨克斯坦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中国文化在哈萨克斯坦传播是不容忽视的障碍。经济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活动不但是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也是人们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等精神追求的体现。优良的商品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商业活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价值与道德水准的深层反映,它对国家形象会产生十分重要的正向认可。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经济和人民生活陷入极大困难,这给中国商品流入中亚并填补其商品短缺创造了机会。这时,就有大量的劣质商品流入中亚市场。哈萨克斯坦人民对质疑怨言和负面评论日益增多,这就让哈萨克斯坦人民对于中国有了不好的影响。受此影响,中国商人在哈萨克斯坦的诚信度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商人在哈萨克斯坦的形象放大了,变成对中国公民形象乃至整个国家形象的负面认知。现在,对于中国来说对外文化传播则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1.对外文化传播可以展现中国外交政策针对新的地缘政治环境所做出的回应;2.对外文化传播使中国更好的理解地缘政治的变化如何影响国家的行为方式;3.国家间政治的新模式也突出中国外交中更为根本的文化延续性。显然,国家形象的文化因素仍然是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利益的所在,并体现在国家的所有战略和战术竞争战中。因此,中国要寻求和平发展,就必须通过对外文化传播建构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重塑作为文化大国的“中国形象”,进一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这不仅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更有益于丰富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内涵。重塑中国形象的根本利益源于其寻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战略。对外文化传播作为软实力的作用则是其他力量难以比拟和无法取代的。对外文化传播依靠大众传媒培养或影响国际公共舆论,着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和影响力。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文化传播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不少误区,直接影响到中国形象,影响到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认知。

篇5

一、图片编辑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意义

图片作为一种传播语言,是不受国界、语言、文化等因素限制的;在文化传播中,它可以作为一种流通语言,使任何人都能读得懂。图片编辑的工作不仅局限于对图片本身进行再加工处理和编排策划,还包含对群众文化活动宣传和群众文化传播具体途径的平面设计,如海报设计、活动整体形象设计、网页宣传设计等。群众文化活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性文化活动,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艺术手段进行有效、积极地传播,使群众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宣传。在文化活动开展的前期,活动进行中以及活动结束后的媒体宣传报道,图片编辑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图片编辑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各类图片编辑软件,处理过的图片资源能充分发挥视觉影像本身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最直观、最吸引人的方式传达文化活动的内涵。所以,图片编辑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提升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来繁荣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向发展。

二、图片编辑在群众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一)图片编辑丰富了群众文化的传播形式

随着当下数字化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QQ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了多数文化活动宣传的重要传播形式,电视、广播等传统宣传渠道的宣传效力逐渐削弱。做好群众文化的传播工作,必须认清新形势作出精准的判断,把握新媒体在对群众文化传播上的重要性和图片编辑的重要作用。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摄影技术,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宣传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在此过程中,对图片进行处理设计和编排,是丰富图片表现语言的重要途径。仅凭未经处理的摄影照片进行活动宣传,形式简单且效果不明显。通过专业人员对图片进行整理编辑,包括对活动图片进行基本的价值判断、美术设计和文本加工,就呈现出了不同形式的传播模式。例如,活动初期的宣传海报设计,可以扩大活动的初期影响力,提高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根据具体活动需要,活动期间的场地背景设计、节目单设计以及与摄影记者的沟通策划,可使文化活动的宣传形式更立体,通过各种细节最大限度地传播群众文化;文化活动结束后,不同形式的宣传,包括:新闻广播、报纸、网站等新媒体方面的宣传,也需要经过图片编辑加工,以方便读者快速掌握图文宣传信息,以编辑的力量使读者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产生最迅速、最直接的共鸣。

(二)图片编辑拓展了群众文化的传播范围

在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之际,运用好新媒体平台不仅节约了宣传成本,更有利于提升宣传效力。图片作为具有极大传播力量的传播语言,文化活动通过图片进行宣传,可以拓展文化传播范围。视觉影像材料经过图片编辑处理后,图片色彩更逼真,构图更丰满,形象更生动。成功的图片编辑可以将简单普通的活动场景通过艺术手段渲染出极具吸引力的活动氛围,其中包括图片的清晰度、色彩度、现场感等诸多方面;经过设计编排,加之文字和设计元素的配合,提高了群众活动场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提升活动本身的整体形象,使活动宣传范围向更高更广的层面扩展,扩大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针对不同的读者人群,还可以通过图片编辑对视觉影像材料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即合理的调节色彩平衡、图像剪裁和滤镜特效等,更好地吻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人群对宣传效果的认同,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图片编辑丰富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内容,推动其多元化传播

传统的群众文化通常通过绘画、书法、音乐等形式开展,随着信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随之提升,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党的十报告要求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要适应形势、有的放矢;又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按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新媒体环境下灵活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图片编辑可以将计算机软件数据处理技术与新媒体载体有机结合,即通过设计编排将群众文化以新颖的方式传递给读者。例如,文化馆的文化宣传可以运用图像设计技术,将群众经济、法律、教育等知识渗透到所的图文宣传电子信息中;面向群众性的文化比赛活动,也可采用新颖的比赛内容:庆祝纪念日的海报设计大赛、当地旅游产品的平面设计推广等,都可推动群众文化传播的多元化,避免传统的艺术形式因单调、内涵不足而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也避免出现过于简单的图片形式导致文化传播缺乏文化深度的现象。图片编辑迎合了当今社会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发展趋势,是文化传播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其专业性和普遍性的优势,对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一言以蔽之,图片编辑在群众文化工作领域中的应用涉及甚广,是群众文化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