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意义的含义

生命意义的含义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13: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生命意义的含义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命意义的含义

篇1

三伯父说:“我先给你讲三个小故事,亲身经历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80年,一位很熟悉的战友邀请我到南方一家公司入伙,因为我当时刚提了副科,没有去。10年过去了,战友成了一家上市公司的副总,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我20年工资的总和,后来,战友还打来电话,以高出我现行工资的5倍再次邀我入伙,我这时又解决了副处,人前人后已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了,仍然下不了停薪留职的决心。直到年过半百,看着升迁无望,再想起老战友的时候,他已远走高飞到国外发展了……”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去年退休的前一个月。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爷爷去世了。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最宠爱我的人就是他。我在职时工作忙,应酬多,就是过年回家,也很少陪老人说说话。本来我想在退休之后好好陪陪他、孝敬他,但老天再也不给我机会了……”

“第三个故事发生在1990年的一天深夜,我乡下的二姨妈摔断了右腿,打电话叫我去帮忙。因为不熟悉医生,不是深夜里找不到人,就是不够水平拿不准病情,从乡下医院到县医院,最后一直转到市医院,由于耽误了治疗时机,最后被迫截肢。望着病床上的二姨妈,至今我心里还在想,你要那么大的权有什么用?要那么多的钱有什么用?有谁在关键的时候,来帮你亲爱的二姨妈呢?”

三伯父说到这里,眼里已满是晶莹的泪花;“阿林,你能从这三个故事中悟出一点什么吗?”

篇2

2009年12月22日,记者赶到五井镇上坪村张继鑫的家中,家中只有张继鑫年迈的奶奶。邻居说,孩子的父母到学校“讨说法”去了。

在五井中学,张继鑫的继父张本勇告诉记者:“18日7点半,学校打电话说孩子出了点事,让我们赶紧过去。我们夫妻俩骑上摩托车往学校赶,走了一阵,学校又打电话说来车接我们,最后把我们送到了临朐县医院的停尸房。没想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成了冰冷的尸体,我们实在不敢相信……”

据五井中学校长杨光生介绍,18日早上6时50分左右,一名女生发现排水沟内躺着一名男生,报告了值班老师。经确认,这名男生是初一七班的张继鑫。学校当即拨打了110、120,送往临朐县医院后,确定张继鑫已死亡。

经办此案的临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孟海说,当时张继鑫躺在50厘米宽、90厘米深的排水沟里,穿灰色夹克和深色运动裤,内穿棉袄棉裤,胸前口袋里有两袋方便面,下衣口袋还有几颗糖。

18日下午,警方向死者亲属及学校通报了鉴定结果:“张继鑫的尸体没有发现任何明显伤痕,排除他杀、自杀、食物中毒的可能,属意外死亡,主要考虑张继鑫自身健康原因所致。”

警方提出,要确定具体死亡原因,必须通过尸体解剖和病理检验,但死者家属一直不同意做尸检。

张继鑫死亡前发生了什么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校园突然消逝,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此前有学生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当晚张继鑫出去买东西。翻墙外出被值班老师发现,老师打了他几下并要求他罚站,后来值班老师出去喝酒,把他遗忘。这一说法是否真实?

胡道法是17日晚在学生宿舍区的值班老师。他对记者说:“这只是一个意外。”当天晚上锁上宿舍区的铁门后,他就去了办公室,没有碰上张继鑫,也不知道有学生出去。胡道法否认17日晚自己出去喝酒,也“绝对没有”打过张继鑫。

在班主任刘学东印象中。张继鑫学习一般,人很老实,只是最近一段时间请假较多。

刘老师向记者提供了张继鑫12月份的三张假条,原因都是感冒或发烧。

张继鑫的母亲潘维红说:“他经常请假,不是身体不好,是因为学习不好,不愿意上学,一回家就好好的。”她还说,张继鑫很老实,在学校里经常受欺负,这段时间总是回家要钱,也不说什么原因。

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人体检测科科长战明才认为:“一般情况下。衣服较少或酒后容易冻伤,而像张继鑫应该有自救能力。我们更倾向于张继鑫的死亡是因为有潜在性疾病,也不排除有冻伤参与的成分。”据了解,当天当地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0摄氏度。

张继鑫的宿舍住着初一到初二的28名男生。一些学生向记者证实,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宿舍里高年级同学经常会欺负低年级学生。

据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孟海介绍,12月17日晚快熄灯时,同宿舍的一名初二学生让张继鑫出去给自己买方便面,张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出去。回来的时候已关门熄灯,三名学生爬墙进去。20时20分左右,这个初二男生再次让张继鑫去买方便面。因为已脱衣睡下,张继鑫不愿意去,结果被从床上拎起来,不得已,张继鑫只好起床准备爬墙出去。出去之前。这名男生对张继鑫说:“万一被老师查住。不要说是我让你去的,否则溅你一身血。”张继鑫这次出去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回来,室友提议出去找找看。这名男生说:“不用看,准是被老师抓住罚站了。”

学生之死凸显学校“管理之弊”

五井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由于离家远,有300多名学生住校。根据学校的规定。熄灯之前老师要查房,熄灯后。4名值班老师分别在宿舍区和宿舍区外巡视。17日当晚张继鑫没有回宿舍,十多个小时却没有一名老师发现。

“发生这一事件,是巡视老师失职。”校长杨光生承认学校有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但当记者问及如何处理失职教师时。杨光生说目前学校尚没有相关规定。

孩子忽然间死亡,而且死因不明。想想儿子在这个寒冷的深夜倒在排水沟里。张继鑫父母就心痛得撕心裂肺。他们愤怒地问记者:“孩子在宿舍里受欺负,为什么老师不管?这个夜里,孩子为什么会倒在沟里?为什么一整夜没人发现?值班老师职责何在?”

篇3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学哲学的时候最喜欢说这样一句话,老师教我们的时候,也最喜欢说这样一句话。

最后来几遍是不学哲学了,我们也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变成了自己的口头禅。

篇4

一、引言

我国译学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历史相对应。对于中国翻译史,许多学者提出自己的说法,其中周作人就认为有三次翻译。一是六朝至唐朝的佛经翻译。二是明清之际的《圣经》和科技翻译。三是严复和林纾到新文学时期引进西学。他的观点也被广为接受。他说的两次翻译都与宗教相关,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一本书莫过于《圣经》。

19世纪40年代末,在《圣经》的翻译达到时期,圣经之中“译名之争”也引发了更大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用中文词汇表达圣经有词汇,主要是God一词,此外还有Baptizo, Spirit等。(谢天振,2009:83)这不仅是单纯语言层面的理解和表达问题,更是侧面反映出基督教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几词之争引起翻译的传教士团体内部分裂甚至退出,最后归于两派,以两种译名出版。笔者借着探讨翻译史上有名的“译名之争”,希望对于如何翻译特定文化词汇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God一词的原义

God一词原文是希伯来语Elohim,音译为伊罗欣。从《旧约圣经》的《创世记》第一章就提到说:“神创造天地。”其后,在创世记第二章第四节,则提到了耶和华神。根据其后几章圣经,耶和华在神与人发生关系时常用,而神侧重于体现k是创造万有的大能者。在创世记的第十七章,原文里又提到一个词El Shaddai,音译为伊勒沙代。伊勒意为大能者;沙代源自另一希伯来字,意为胸部或。这意思是k是像母亲一样供应人需求的大能者。旧约的神就是耶和华的别称,是天上主宰一切的大能者。

但到了《新约圣经》的《以弗所书》四章第九节提到:“k也曾降到地的低下之处。”《腓立比书》的二章十到十一说:“叫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万膝都要跪拜,万口都要公开承认主。”这足以体现,圣经里的神不仅是高高在上的天之主宰,也是地上甚至地底下的主或王。概况的说,God是主宰一切,也存在于一切之内的宇宙之王。

三、译名之争

关于圣经翻译,曾翻译完成19世纪圣经译本之一的杨格非曾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顾及译本所用语言的特质,并且尽可能在忠于真理和解释准确的情况之下,让其独特的性质起支配作用。”他忠实于原文的观点也是广为认可的翻译方式。

当代圣经译者奈达提出过国内影响空前巨大的动态对等理论,也就是“接受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和源语读者在阅读原文时所作出的反应相等。”所以综合这些,我们可以提出一个观点,好的译文需要照顾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又要考虑到接受者的理解习惯。

然而在翻译God时,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种异质文化又该如何相容?这无疑给译者出了难题。到时传教士内部起了分歧,英国代表主张译为“上帝”,而美国代表则主张希望译为“神”。在此之前,也曾提出“天主”,“天”甚至音译的“泰初”,“陡斯”等观点。随着这些译名被舍弃,争论的焦点留在了“上帝”和“神”上。

1.“上帝”之弊。“上帝”一辞源于中国道家思想,如:《诗经》里曾提到:上帝是皇,皇矣上帝;上帝是依;上帝是祗。孔子《论语》 也提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E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祭祀上帝为治国之本) “上帝”在道家思想里是指无形的道,后来演变为众神明中地位最高的。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一书里提到,这属于归化策略。因为出现在诗经里的“上帝”一词也以最大限度地淡化目标语读者对“耶和华神”的陌生感,这种翻译策略的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目标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然而,这个译文虽然能减少中国读者的陌生感,然而对于传播文化而言,韦努蒂所归纳的另一异化策略才最能保持原来文化特色。何况把具有独特性质的神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祭祀的偶像混为一谈,抹杀了神的独特意义。

犹太人曾经翻译旧约的神一词时,都必须洗浴全身,以示敬虔。他们把旧约圣经作为自己的家谱和史书,并且认为,耶和华神是在犹太民族史上,从先祖亚伯拉罕到申言者摩西,再到大卫所罗门王,一路带领他们过来,彰显神迹,富有恩典和威严的神。而在不辞辛苦,漂流海外,远赴中华传教士眼里,k是值得自己将青春枉费,一路给予智慧,启示,和引导的神。他们觉得除了自己的God之外,别的神都是某种程度的异端。这可见于基督教经典诗歌集,诗歌是传教士情感最柔细的主观表达,真情流露。因为没有真实情感,就无法写出在基督教世界里脍炙人口的诗歌,无法以情动人。如今把它与中国人祭祀的虚无偶像混为一谈,实则不可接受。

更何况两者的文化意义有天壤之别。翻译为上帝的确不利于中国人充分了解这一外来文化,也会引起误会。

2.“神”的负面。在中国文化里,神有“河神”,“山神”等,这些形象有好有坏,不一定受到崇拜。何况,这样神就容易引起泛神的误会。《旧约圣经》的《出埃及记》第二十章里有赫赫有名的摩西十诫,其中第一、二条就是:“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制偶像,也不可雕制任何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之物像。”

因此,传教士非常忌讳“独一的神”与“泛神论”混淆,为此争论不休。而翻译过论语和诗经等多部经典的汉学家理雅各就引经据典,支持“上帝”的译名,声称可以避免这个严重的弊端。

3.背后实质。《旧约圣经》中《出埃及记》第二十章第七节提到摩西十诫的第五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传教士们一丝不苟地进行翻译,却无奈于两种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以致于无法找到相同又恰当的言语来准确地传达同一概念。这不再是单纯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语言学教授萨莫瓦片对语言和文化有专门的论述,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因为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语言的翻译就会变得困难,因而造成误会。许均教授也说翻译有一个矛盾,也就是可译和不可译,这或是因为语言上的方言,土语和双关等,而文化上存在着“不可译因素”,这是因为词汇缺项等。所以,这个译名之争恰好就是“文化缺项”问题。

四、译者的“妥协”

厦大的连淑能院长曾提出翻译文化词语或专有名词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包括归化、异化的策略,以及意译、音译、半音半意译、形译兼意译,创造新词等方法。然而在当时,音译的“泰初”,“陡斯”不被传教士接受,创造的新词“主神”有所添加,也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这是因为这不是语言学所能解决的办法,所以一切翻译技巧都无补于事。

终于,在几次组织了“修订委员会”无法统一译名后,结果是美国圣经公会支持用“神”一字,而英国圣经公会支持用“上帝”一字,译者们知其不可为而妥协,选择了自己心中最能达到效果的译名,两种译名的版本也分别发行。这也和后来奈达所说圣经翻译的动态对等中“源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的对等”和“接受语读者和源语读者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因此两种反应永远不会完全相同。但是,这两种反应应该是在很大程度上对等,否则译文就达不到目的。”理论一致,因为言语的有限和思想文化之无界,既然译者无法做起沟通的桥梁,只好有所妥协。但这种妥协是建立在选择了译者心中最接近的词语基础上。

至今国内最通行的和合本圣经都有“神”版和“上帝”版两种版本,“神”版的神字后空出一字,好与“上帝”版版式平齐。直至今日,无论是上帝还是神,也都被人们所接受,成了圣经里造物主或主宰者的代名词,成了约定俗成的用法。

对于此译名,依笔者今日所见,可以采用加注法,先译为“神”,再加上注解。因为“神”比“上帝”更富有西方文化特色,上帝俨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似乎是玉皇大帝的翻版,提到上帝,感觉就像是当时译界之王林纾笔下,福尔摩斯穿上了士大夫长袍,竟可以“拂袖而去”,虽然更容易被接受,却不够忠实于原形象。而注解就是在圣经或文内加上前言,指明:“神是独一之真神,富有怜悯和慈爱,不仅仅是让人敬拜,而是如今要与世上所有的外邦人发生主观的联系。k不同于各类人造的偶像,也非河神,山神之种种给人不良印象的神灵,k是创造者,大能者,救主,救赎者,是十字架的源头,复活生命的源头!”

借着加上注解,就足以把因为文化缺省造成的误会和分歧说清楚。但此译法未能实施,就是因为圣经中一句“即使到天地都过去了,律法的一撇或一画,也绝不能过去。”传教士们因为这句圣言,不敢也不愿篡改一笔一画,哪怕在圣经原文上添上注解。然而,注解并非是改变原文,从翻译的角度而言,足以考虑。即使从信仰者立场考虑,19世纪基督教复兴运动的领头人达秘用的也是加注本圣经,使其更能理解原文。该圣经也被称为达秘加注本,对于解释基督教中圣经的真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公认为具有极高的神学价值。因此,笔者提出的加注法在当时理当可行。

五、结论

译名之争是特殊的“文化缺项”问题,之后的解决方案证明了不仅是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译者,也会有自己不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译名就像是不同的文化一样,本无绝对高下,只是互有亮点。这个问题也例证了翻译之不可译的问题,译者能所为也有所不能为。

从最终两种译名都在如今被接受来看,证明了即使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不相融合,依旧可以被借鉴,传播,最终接受,获晓其准确意义。因此,译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作用最终也可以得到认可。尽管翻译其不可译,随时间发展,其“不可译”也能被接受,达到了“可译”之效果。所谓的“文化缺项”问题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Moses&Samuel.The Old Testament[M].Anaheim:Living Stream Ministry,2003:40,138,182,628.

[2]Matthew&Paul.The New Testament[M].Anaheim:Living Stream Ministry,1995:33,875,903.

[3]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China Leiden: Brill,1964:159.

[4]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1969:24.

[5]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Routledge,1995:20.

[6]Larry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32.

[7]x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9: 83.

[8]任东升.圣经汉译文化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174.

篇5

音乐专业出身的诗人钟明,喜欢看戏品戏是再正常不过的。看戏容易,品戏也不难,但要将观戏的感受和体验诉诸分行的文字,铺衍成有意味的诗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将观戏的感受和体验演绎成翡翠的诗行,不只是要复述旧戏中的情节和人物,还要用简练的语言,陈述其中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内涵,并在字里行间吐露诗人的人生哲学。由此不难想象到《看戏》这组诗写作的难度。虽然这类题材写作起来比较麻烦,不宜操作,但钟明敢于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显示出过人的果敢与勇气,加上她的知识积累比较丰厚,几折传统的曲目硬是让她生发出了意蕴缭绕的诗情,读之不禁心生佩服。

钟明以古典戏曲为题材的诗歌作品有不少,其中包括《看戏去》《徽班》《武场》《文场》《牡丹亭诗话》等。这些诗歌围绕旧戏做文章,在传统的戏剧曲目中咀嚼历史、揣摩文化并对照人生。以《看戏去》为例,诗人先是精要复述了戏中情景,接着又感慨阴阳两界中不断流转的爱恨情仇,尤其是那江南女子的袅袅娉婷、仪态万方的情态,简直让人美不胜收,最后再转到观戏者的心灵写照,由戏里世界过渡到戏外人生,诗歌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圆环。

钟明早几年的诗歌有更浓烈的抒情味,残留着青春的艺术痕迹。近几年来,她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熏染,在表达情感变得极为克制和节俭,总是极力删除那些虚华的形容词,仿佛洗尽铅华一样,只保留一些最具表达效用的动词和名词。诗歌也由此具有雕塑般的现代主义气质,干净,利索,富有思想的力度和情感的震慑效果。比如《徽班》中间两节:

柔心媚骨

把这《玉玲珑》着意地点

定妆 描眉

贴片子

取那千人万人的唏嘘

做海

沉进孤寂

凤冠霞帔

心火气节

那男人拾得千年的美

做花

把技和巧如此这般地熬炼

千姿百态

天上人间

这两节一写旦角一写生角,把这两类戏剧人物写活了。写旦角从正面和侧面立体地描述,既直接展示女性“柔心媚骨”的可人之状,又借“千万人的唏嘘”一语侧面介绍女性摄人心魄之美;写生角既交待其外貌装束,又交待其舞台功夫,并以“千姿百态”“天上人间”两词来抒发观戏者的无限感慨。这两节都是多以短句、词组为诗行,显得素净干练,但又不乏风姿和韵味,显示了诗人在创作上的独到功力。

二、茶里的文化和情感

品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从古至今概莫能外。茶里不仅积聚着中国人的生活情趣,还折射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蕴,因此,古今诗人咏茶之诗极为丰盛。钟明也写过一些有关茶的诗歌作品,组诗《吃茶去》就具有一定代表性。这组诗好就好在它们不仅是情感之诗,更是文化之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方式的一次诗意呈现。正如钟明的其他诗歌一样,这组诗的情感浓度还是那么恬淡,那么素净,没有浓墨重彩地对抒情主体心中的情绪进行大肆渲染,而是悠然写来,不疾不徐,宛若奉献给读者一壶清茶,只有在细细品、慢慢尝中,才能不断感受到其间藏蕴的思想魅力。

在古典诗歌中,“茶”亦是点燃诗人的诗情,撩发诗人感叹的媒介物。卢仝的《走笔谢孟谏汉寄新茶》则详细写饮茶的过程:“……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因为茶味诱人,诗人一连喝了七碗,每一碗喝下去都产生了不同的心灵体验。可以看出,茶是古代诗人喜爱的物质,也是经常用诗歌来表达的对象,正因为茶叶既与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关联,也与文化传统相联系,所以从古至今诗人都以它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数不胜数。钟明的《茶之道》是一组有个性的诗,无论是“茶之出”“茶之魂”“茶之煮”,还是“茶之饮”“杀青”“茶之赏”,都可以说一种过程诗学的展示,即将茶叶放置到它的生长、成熟、产出、泡制、啜饮的过程之中来描绘它的风韵,概述它的精魂,彰显它的文化成色。

例如《茶之饮》,先言其美丽的外形,说它如“仙女”般“灵动锋利”,赛过了人世间一切的美女;再述它在水中的情貌,“水中婀娜”,散发春天的气息,浸染忧伤的小屋,将茶叶在水中的紫色写活了;接着写初尝的感觉,“你的潮水/向我处女地涌来”,表达的正是那种香醇入心的美好体验;最后是对茶的反刍和回味,诗人运用了多方面的暗示与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回味茶的美好滋味时产生的纷繁情绪和感觉,“茶韵做的棺椁/命运锈迹斑斑/收藏的纯真/由月光印证/挑明美丽本质/承载一世又一世的苦难”,这几句是这首诗最为出彩的地方,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启发。

《独啜》《二客品》《吃茶你我他》三首则聚焦“吃茶”的场景,不同的人对茶加以品尝显示出不同的生活情调和人生体验,这是肯定的,但要想写出这种不同的内涵来并非易事,必须用心去觉察、感受和体悟,同时还要从文化的深意上做文章。钟明在这方面花了心思,也就把独自品茶、二人共品、三人齐品的不同涵义进行了精细地阐发,令人受益匪浅。她从独饮中窥见到“独自站立在岁月的乐谱上/悠然散发淡绿的伤感”(《独啜》)的生活情态,从二人同品茶中感悟到“人生何须 时时牵手/在轮转变迁中/有你在则我从容”(《二客品》)的生命哲理,从三人齐品中体味到知己之间相遇相知的舒爽与畅快:“吃茶 你我他/三人成众 独立成王国/明眸皓齿 两袖清风/采罂粟缀于服/一笑则随长风舞于人世之上”(《吃茶你我他》),这些描述既有文化的深意,又有情感的温润,因此是富有艺术感染力的。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徜徉

历史与现实表面看来是分居不同的时间界面上,但实质上是时刻在交织、碰撞和相互对话的,只是普通人很少领悟到历史与现实始终纠缠着的存在奥义,只有有心人才能感知到这种奥义。诗人大凡都是有心人,他们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这种交会关系是深有体悟的,并常用诗歌的形式将其演绎出来。钟明的组诗《静物》即是表现历史与现实交织碰撞的力作。这组诗表面看来是对果园、树、房子等“静物”的艺术素描,其实里边藏满了对于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深刻思考,是颇为耐人寻味的。

在《别人家的果园》里,诗人充分调用了暗示的手段,将现代社会里一个残酷的人文现实作了交代。父母常希望自己的儿女能飞黄腾达,甚至漂洋过海,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富有悖论的事实是,当儿女在国外风光无限时,日渐衰老的父母就成了无依无靠的孤苦老人。“别人家的果园”,这是一个象征意义丰厚的短语,是一个充满矛盾性和悖论性的客观现实的某种隐喻,个中蕴藏的深意,值得我们细心体味。

《看着你的眼》写出了某些奇幻和神秘的信息,一个人可以从另一个的眼里看到他的“前世”“再前世”,这是不是荣格说的“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身上的某种体现呢?了解一个人可以先从阅读他的眼睛开始,这是诗人教给我们的一个道理。《那棵树》是一首佳作,借助对树的写照,诗人烘托出一个既有古典氛围,又有现代气息的人文生存空间来。在诗中,“三月”“月光”“烟笼寒水”等语言符号都氤氲着古雅的色调。

《倒掉的房子》中,面对房子的推倒,诗人的情绪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喜”或者“悲”就能够概括。《静物》中那只“被咬伤的苹果”,它此时的残缺令我们忆念其旧时的美丽。《为什么他们不是我们的上帝》以对“谷粒”的沉吟为思维起点,联想到与食物有关的历史和文化,思路极为开阔。相比较而言,《简单就好》从思想到语言,都显得“简单”了些,不过,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世界日益变得繁琐和复杂,此种情形下,保持简单的生活态度,不就是一种十分难得的思想吗?

这组诗我最看重的是《拿走》,诗人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从现实向历史不断回溯,让复杂的事物回归到原初形态。在这种不断“拿走”的呼吁之中,我们能清晰捕捉到诗人渴求回归自然、呈现本真的强烈的心理期待。

这组诗中有好几首都出现了与音乐有关的词汇,“一个半音/曲直交错 又一个半音/转调的风格/通衢布满”(《别人家的果园》),“不停地变换谱号”(《看着你的眼》),“一只被咬伤的苹果/在歌唱/谁听见它的歌声/谁就受伤”(《静物》),等等,这反映出诗人在音乐上的深厚功力,体现了作为大学音乐教师的钟明在专业上的某种优势。

四、回忆的诗学

回忆就是在而今的时间场域中追溯过往的生命场景,让过去的生活在今天的屏幕上复现,达到重温历史、感触人生的目的。在诗人笔下,回忆往往构成了诗情触发的重要媒介,通过回忆,诗人会将自我对人生的领悟、对时间哲学的见解艺术地传达出来。钟明《岁月的痕迹》呈现的正是回忆的诗学,这组诗除了《母亲的回忆》之外,其他的几首都是由《信》来构成诗题,可以看作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打捞和歌吟,从而构成一组耐人咀嚼的诗章。

《母亲的回忆》是滞重的,带有曾经沧海的万千感喟,虽然岁月有时呈现出轻快的一面,“清晨 鸟叫声掉下/那井中漂着的纸核桃/难忘的惊喜”。无奈多少倥偬的日子已匆匆远逝,多少内心的话语来不及倾诉,“关在语言的牢狱里/一生一世的保护/偶尔的非语言会造成恐惧”。回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诉诸笔端的文字的述说,有诉诸声音的亲口的讲述,还有默然于心的无声的回味。诗人站在“女儿”的视点上,描述母亲对过往的悄然回忆,同时也和母亲一起在历数她曾经的生活,触摸那些留下了人生印记的过去的时光。因此,《母亲的回忆》是两代人共同拜会旧时光阴的回忆的诗学,是有着双重视角的反省与回味之诗。看到母亲回忆,女儿的心情是复杂的,“一生中能避开的灾难有多少/虽说是福份/但我痛心你的睫毛/从未主动扬起”,这种复杂心情体现为:一方面为母亲能避开重重灾难倍感欣然,另一方面又为她一世操劳、始终没有放下沉重的生活担子的艰辛而深感遗憾。

比较而言,六首以《信》为题的诗歌则显得语调轻松一些,节奏舒缓一些,某种生活的情趣和与朋友交心而谈的畅快在诗行间流转。“信”常常是写给熟悉的亲人和朋友的,因此纳入信的言语文字一定总是充满着友谊的亮光和亲情的温热的。从文体学的角度来说,“信”是一种最为随意的种类,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我心声,与收信者谈论过去未来,谈论家国大事和儿女情长。因此,以“信”这种自由的文体为题来组构诗行,其实体现了诗人对诗歌体式的探索与创新。换句话说,诗人是在诗歌与书信两种文体的互文与对话中寻找诗情散发的新的艺术空间。虽然信的内容可以天马行空,无所不谈,但钟明的这六首诗却并非信马由缰地随意点染的,而是有所规划的。在我看来,她在“信”中更多的是与朋友一起追诉那远去的过往,交流对曾经走过的万水千山的心得体会。《信之一》和《信之二》中,诗人设计了一个信的接收者、也是话语的倾听者——“鲁哥哥”,这个富有亲热之感的人物的介入,使诗歌中呈现的回忆的内容不禁增添了情感的浓度和韵味。《信之三》到《信之六》,不再有具体如“鲁哥哥”的人物出场,也就是说诗人有意模糊了书信的接收对象,这使我们随之会猜想:这几封信又是写给谁呢?仍旧是写给“鲁哥哥”吗?还是写给诗人自己呢?“你自己保重/现象之上人观之/现象之下可观人/休要在意别扭/把那清风明月的时辰/着意儿把玩”(《信之四》),这是对朋友的劝勉,也是对自我的提醒。钟明也许平日里读元曲较多,上引这几句,就流淌着元曲的风味与韵致。这样的艺术处理,可以说是新诗创作有意识地借鉴和继承古典文学传统的成功尝试。

五、生活里的情趣和诗意

钟明不仅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化颇有体味的诗人,能在历史和文化的素材中发现诗意之美,同时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向往的诗人,她的诗歌也常常以日常生活内容为题材,通过一些生活细节的展示来反映自我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组诗《回到生活》就精彩地呈现了生活里的情趣与诗意。这组诗包括《炒蔬菜》《靓汤》《烹意》《上班》等几首,虽在题材上并不完全统一,但大体都属于“生活”的范畴,是诗人对日常饮食生活和娱乐生活的分行抒写。

谈到生活与诗歌的关系,常常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生活处处皆诗意,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首写不完的诗;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生活就是生活,诗歌就是诗歌,二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两种观点是站在不同的视角上做出的结论,可以说都不乏道理。不过,如果读了钟明的《回到生活》系列组诗后,我们对生活处处有诗意的说法就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炒菜、煲汤、看球赛,这些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内容,但经过钟明的语言描述后,居然都呈现了不凡的诗意色彩。这一方面说明了诗人表现生活的技艺之娴熟,另一方面也暗示生活本身是充满精彩和韵味的,只要肯留心,肯发掘,日常生活的述写之中照样能流溢出浓郁的诗情画意来。

这组诗最大的特点是细节采撷与烛照上的精细和传神。比如写“炒蔬菜”,诗人将其描绘成“把蔬菜炒成春的气氛/布谷的声/禾苗发青/微颤/不紧不慢/农民哥哥下田的样子”,季节的氛围、田园的风采和农家人的劳动等都从炒菜的日常生活场景中映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再如煲汤,诗人写道:“本款汤/日常的非物质/配以空气 流水 蛙鸣/一些偶然的因素让我环顾/再环顾 嘘/别作声”,汤本来是一种有滋有味的物质,怎么会变成“非物质”呢?汤可能会有色、香、味,哪有可能“配以空气 流水 蛙鸣”,正所谓“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人这样不遵惯常逻辑的表达,凸显的正是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精髓。《上班》第一节,“季节间的行走/耐心难/衣柜里叽叽喳喳/是排列的秋衣”,这是抒情主体对生活的观照与感慨,是“上班”前后对自我的一次审视;而最后一节,“收拾起昨天的小包/拿起永不改变的钥匙/走进那叫做单位的旧门/你就不再是自己”,显示出对平淡的重复的上班生活的某种无奈和厌倦。上述这些细节的传神写照,是诗人用心提炼、精心遣词造句的结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