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14:0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双减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篇1

对于此次政策实施也关注许久。虽然仅仅是《意见》,没有上升到法律高度,但市场已然风声鹤唳,外资对于中概股产生恐惧,教育系统,家长学生,对于该意见亦有诸多不解。

这里,我们必须肯定国家对于人口问题,教育减负问题的改革决心和魄力,认识到此次意见的出台十分不易,对于广大家长减负作用,也是非常正面的。

然而从我们家长及孩子的角度上讲,依然觉得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要从校外教培行业兴起的根源说起。

我们能理解,此次《意见》出台的背景,是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出现了下降。这是一个国本问题,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前央视调研,影响我国生育率的原因有:房价、教育成本、医疗、养老等。在这几座大山里,谁是主山,人心皆知。

家长们为什么要补课?是希望孩子成绩好。为什么希望成绩好?因为考高中,考大学的淘汰率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广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取得分数上的优势。如果所有学校可以给予同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什么家长还要去教培?

但是学校并不能给与同样优质的教学,或者只能给与部分学生优质的教学,个中原因,我想各位看官比我理解的要深刻。

那么我们不看以前,只看现在。在初中升高中必须腰斩的情况下,我们剩余50%的孩子,十四五岁的孩子!必须去职业学校另谋出路!试问有多少家长愿意就此放弃继续投入资源培养。

教育的公平性和高效性是永远存在矛盾的,我的孩子在那50%升高中以外的成绩中徘徊,但是我有资源,我有力气赚钱,我有好的私教渠道,为了孩子家长们连命的可以不要,花些资源让自己的孩子顺利升学又有何不可?

有些读者大概会想:既然公家出台这样的政策,势必也会为不能升高中的孩子想好出路,这里我不多评价,各位看官可以去各大知名招聘网站看看,看看他们的任职要求,看看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要求是什么!大专要求的都凤毛麟角了!!!各位大大!!考公,考研,考编制????会有他们的份吗!

在这种中考、高考分流的指挥棒下,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

仅仅打击教培机构能解决这种竞争吗,我认为不能,家长们也如此,我们看一下下面的调研结果:

是的!只要有升学录取率的存在,学生就一定存在竞争,对于补课的需求就不会改变。这时候如果单方面禁止供给,必然会导致行情涨价——一对一的价格越来越高,学区房越来越贵。此外,地下黑补也会泛滥,徒增家长的经济压力。很多学生家长为什么花大价钱去上民办私立学校?因为学区房越来越昂贵,只能退而求其次,上上辅导班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实政策里有一条特别好,“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

推行下去势必会平衡教育资源,让学期房概念慢慢淡化。我所在的内蒙古包头就已经推行很久了,实践起来或许有诸多因素不便吧,效果甚微。

最后:最开始底层民众欢呼雀跃,但缓过神来就会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头之日“。

总之,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真正的得到减负!更希望教育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双减政策”的利弊2: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秩序,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产业”。

市面上是不是所有培训机构都违背教育的初心,我觉得肯定不是的;是不是所有的培训机构都在做制造家长焦虑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也不是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飞速发展的时候,俞敏洪老师带着新东方第一批创业的老师给这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剂,告诉年轻人你们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奖学金拿到签证走出国门,新东方精神照亮了当年一群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人。

当下很多培训机构里的年轻老师,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是非常认真且尽责的,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做着帮助学生的工作,扮演好公办教育的补充,通过阶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孩子,多多少少改变一个家庭。

疫情前后,大量资本进入培训行业,多家机构入驻学习强国平台可以看出,国家也在观望资本进入之后是否会推动培训行业健康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在线机构把钱都花在了商业广告和获客补贴上,这显然扭曲了教育的本真。

篇2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6-0034-09

收稿日期:2017-01-25

作者简介:徐朗(1990-),男,湖北荆州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汪传旭(1967-),男,安徽安庆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373157,7140312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IXM039;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6ycx074;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培育项目,项目编号:2016BXLP005。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现。为了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并实施能源节约和降低碳排放计划,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并逐步建立政府对绿色企业补贴制度[1-3]。企业在进行减排研发活动中承担了成本和风险,但往往无法享有研发的全部收益。如新能源汽车制造商,面对消费者使用习惯和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成熟等原因,不易通过现有市场机制实现快速推广。从横向维度来看,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是提高减排能力的根本途径,但由于研发行为存在外部性,竞争对手可能由于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而受益,从而造成研发投入失灵;从纵向维度来看,政府将低碳化作为一种鞭策企业改进环境绩效的策略,研发投入具有公共利益特征和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往往提高了社会总福利而自身收益甚微。因此,减排研发投入在无政府补贴下,会大大削弱企业减排研发的积极性。近年来,为了引导消费者的低碳理念,政府制定了相关补贴、减免措施,如发改委、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动实施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那么,选择何种补贴策略才能保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如何选择最优的补贴政策以促进企业减排研发,并实现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技术外溢和产品差异情况对政府补贴和企业决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上述问题的回答,将对实现全面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政府实施各种环境补贴策略以及制造商进行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针对技术溢出效应下的企业研发行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数根据Aspremont′s和Jacquemin[4]的文献分析双寡头决策。Femminis等[5]基于溢出效应下研究了企业研发策略,分析了企业在不同的研发方式下,吸收能力对企业R&D决策行为的影响。Veldman等[6]从研发投入出发,引入市场竞争因素,用动态博弈方法分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分析,得到企业利润均衡解。Kamien等[7]基于多企业竞争情况,构建两阶段研发合作动态模型,并比较不同合作机制的效果,发现在溢出率较大时合作研发能够带来更大的技术进步。杨仕辉和魏守道[8]基于产品存在差异化竞争,建立了三阶段政府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并求解得到最优企业研发水平、政府管制水平和社会总福利。Qiu等[9]比较了企业先进行完全竞争的过程R&D活动后在产品市场上竞争的两阶段博弈中当产品市场分别为价格和产量竞争时博弈的均衡解。可以发现,上述文献大多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市场下双方博弈策略,并未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其决策的影响程度。

目前,企I减排及政府补贴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Clara和Jessica[10]研究了政府不同环境政策对企业技术投资行为的影响,并通过算例分析发现排污权交易条件下,技术投资水平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特征和政府补贴率。Ben和Georges[11]假设寡头市场上企业进行产量竞争,但通过从事研发活动来控制污染排放,并将企业的研发努力分为原始研发努力和提高吸收能力研发努力,发现政府可以通过财税手段来实现社会总福利达到最优水平。宋之杰和孙其龙[12]在碳税和碳限额机制下,讨论了双寡头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和定价策略,为企业主动碳减排最优策略选择以及政府财税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Petrakis和Poyago[13]在碳排放权和碳税限制下,研究政府对减排投入的最优补贴问题,并比较分析采取补贴和鼓励合作两种技术政策后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社会福利。Ana等[14]构建了寡头制造商与政府组成的博弈系统,研究企业在碳税和碳补贴机制下的决策行为,并且探究了政府如何通过财税政策使社会福利达到最优。简言之,企业在减排研发投入决策和与政府进行博弈的过程中,现有的研究文献仅将政府补贴策略作为一个外生变量进行讨论,且仅考虑生产产量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的影响,缺乏综合因素的分析。

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考虑了产品差异和消费者环境偏好等因素对双寡头制造商市场竞争的影响,假设两制造商对减排进行投入存在技术相互溢出,建立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在社会总福利最大化条件下,通过逆向求解法得到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并分析了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最优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

二、模型构建与描述

本文在Aspremont′s和Jacquemin(1988)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市场上存在双寡头制造商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减排研发投入博弈问题。假设博弈双方均为理性的经济体,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前提进行决策。具体地:第一阶段,进行减排研发投入,随之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第二阶段,两制造商对产量进行决策。假设市场中存在两制造商,且生产产品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所以,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q1,q2=q1+q2-q21μ21-q22μ22-2σq1q2μ1μ2(1)

其中,q1、q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的产量,μ1、μ2分别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减排偏好的影响。由于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品是差异的,故假设σ∈0,1为产品差异性。当σ0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相互不影响的;而当σ1时,表示两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的。可以发现,消费者需求的效用函数Uq1,q2是关于两制造商各自产量的函数,所以通过一阶偏导条件可以得到逆需求函数为:

piqi,qj=Uqi,qjqi=1-2qiμ2i-2σq3-iμiμ3-i,i=1,2(2)

假设双寡头制造商通过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刺激消费者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与双寡头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是相关的[15],且存在:

μi=ε・I1/4i+ρ・I1/43-i(3)

其中,Ii表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ρ∈0,1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正向溢出程度,且当ρ0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没有相关性的,当ρ1时,表示两制造商研发投入具有完全互补性;ε表示研发投入对消费者碳偏好系数的影响程度。

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在迎合消费者碳偏好的同时,也会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效用函数ω表示制造商在一定的研发水平下对降低生产碳减排做出的贡献[16]。所以,环境效用函数可表示为:

ω=θ・I1/21+ρ・I1/22(4)

其中,θ表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且θ>0。

三、无补贴下双寡头制造商决策

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市场行为是完全对称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因此可以通过子博弈逆向归纳法求解。针对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决策,按照逆序归纳法的步骤求解,即第一阶段企业确定最优减排研发投入,以使得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第二阶段企业进行古诺竞争选择最优产量,最终得到双寡头制造商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Ii,i=1,2(5)

(一)双寡头产量竞争

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双寡头制造商在既定减排研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古诺竞争确定最优产量qi,以实现各自收益Ri最大化,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收益函数分别表示为:

maxRi=qi1-2qiμ2i-2σqjμiμj,i=1,2(6)

由于2Riq2i=-4μ2i

(二)双寡头研发竞争

第一阶段,两制造商以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由式(5),分别对两制造商利润函数求减排研发投入的一阶偏导条件,可得:

πiIi=RiμiμiIi+RiμjμjIi-1=ε2-ρσ2μi-σμj4I3/4i4-σ22-1=0,i=1,2(7)

由于两制造商是信息对称的,可以发现当μ1=μ2=μ时,两制造商利润函数关于减排研发投入的二阶偏导存在2πiI2i

假设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的社会福利可以表示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减排研发投入所造成的环境效益之和,即:

SW=CS+PS+ES

=ε21+ρ2-ρσε21+ρ22+3ρ-σ1+σ+ρσ+4θ2-σ2+σ282-σ22+σ4(8)

引理1: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均随着技术溢出率ρ增强而增大①。

由引理1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增大。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大于自身利润,有利于制造商提高产量、增加减排投入,提升自身利润,这也充分说明溢出效应越强越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引理2: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产品差异性σ增强而减小②。

由引理2可以发现,在两制造商进行博弈过程中,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随着溢出率的增强而减少。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制造商的减排投入所造成的社会福利小于自身利润,造成竞争逐渐激烈,制造商往往采取减少产量、降低减排投入,从而保证自身收益,这也充分说明产品差异越强越不利于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府对制造商的补贴策略

在现有的双寡头制造商三阶段博弈模型中,并未考虑通过政府行为调控市场,往往这种情况所产生的均衡并非是最优的,市场易产生局部“失灵”状态,所以需要利用政府财税手段实现资源重新配置。而对政府部门而言,由于制造商进行减排研发投入的社会效应远远大于自身利润的增加,再加上环境效益的高风险性,会大力支持制造商的研发投入行为。政府对研发投入的支持主要表现是对制造商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政府主要有两种选择:投入补贴和产量补贴。

(一)政府对制造商投入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投入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研发投入进行直接补贴,刺激制造商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社会总福利。在投入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按照s的比率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1-sIi,i=1,2

st0s1(9)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ISi=11-s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ISi=11-s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ISi=pNSi、qISi=11-sqNSi、πISi=11-s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投入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减排投入补贴,即:

SW=CS+PS+ES-s・I1+I2

=ε21+ρ2-ρσε21+ρΔ1-σΔ2-σ2Δ3-4θ1-s2-σ2+σ281-s22-σ22+σ4(10)

其中,Δ1=21+3ρ-6s1+ρ,Δ2=-1-ρ+s1+ρ,Δ3=-1-s1+ρ。由社会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s求一阶条件SWs=0,可得:

s*=ε21+ρ22+5ρ-3σ-σ21+ρ+4θ2-σ2+σ22-σε23+σ1+ρ2-σ3+2ρ-σ21+ρ+4θ2-σ2+σ2(11)

(二)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碳减排产量补贴

政府对两制造商的产量补贴是指对制造商生产数量进行补贴,鼓励制造商增加产量,提高社会总福利。在产量补贴情况下,政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的目的,对双寡头制造商的单位产品价格按照每件g进行补贴。所以,两制造商的利润函数为:

maxπi=qi1-2qiμ2i-2σqjμiμj+g-Ii,i=1,2

st g0(12)

1.双寡头制造商的产量决策

如无政府补贴情况下,由制造两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消费者碳偏好的关系,可得均衡减排投入为IQSi=1+g2INSi。将其代入式(3),可得消费者碳偏好程度为μQSi=1+g1/2μNSi。所以,双寡头制造商的均衡价格、产量和利润分别为pQSi=1-gpNSi、qQSi=1+gqNSi、πQSi=1+g2πNSi。

2.政府的补贴政策选择

在政府产量补贴策略下,社会福利不仅要考虑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与碳减排的环境效益之和,还要减去政府对双寡头制造商生产产量补贴,即:

SW=CS+PS+ES-s・q1+q2

=ε21+ρ1+g2-ρσε21+ρ

SymbolQC@ 1+σ

SymbolQC@ 2+σ2Δ3+4θ2-σ2+σ282-σ22+σ4(13)

其中,

SymbolQC@ 1=22-3ρ+g,

SymbolQC@ 2=-1+gρ,

SymbolQC@ 3=-1+ρ。由社福利函数SW关于两制造商投入补贴率g求一阶条件SWg=0,可得:

g*=2+σε21+ρ1+3ρ-ρσ-σ+4θ4-σ22ε21+ρ2-ρσ(14)

引理3:政府对投入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降低,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增加;政府第产量进行补贴时,最优补贴率随减排研发对环境影响程度θ增强而增加,随碳减排对消费者偏好影响程度ε增强而降低③。

由引理3可以发现,政府基于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目的制定最优补贴率,技术溢出率和产品替代性是决定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两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对消费者的偏好提高,这时政府应降低补贴率;随着产品替代性的增强,两制造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往往会选择减少研发投入,这时政府应提高补贴率。政府通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补贴,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引导市场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通过对无政府补贴模型(NS)、投入补贴模型(IS)和产量补贴模型(QS)的均衡解进行比较,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qIS>qNS、qQS>qNS;(2)投入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与无政府补贴情况相同,而产量补贴策略下单位产品的均衡价格低于无政府补贴和投入补贴策略,即pIS=pNS、pQSINS、IQS>INS;(4)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πIS>πNS、πQS>πNS;(5)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均高于无政府补贴情况,即SWIS>SWNS、SWQS>SWNS。

在自由市场竞争机制下两制造商作为利益主体,其决策目标往往是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而这又与社会福利目标相违背。而两制造商进行减排投入的社会福利远远大于制造商自身利润,再加上投入行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政府会通过补贴策略支持制造商进行研发投入行为。对制造商而言,获得补贴是为了平衡研发投入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对政府而言,进行补贴是为了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无论是投入补贴还是产量补贴,都能有效地使两制造商加大投入,并增加其利润。同时,在补贴方式的选择上,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合理制定政府补贴率,选择更为有效的补贴方式,在保证制造商利润的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提高市场减排研发投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算例分析

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使用Matlab作为算例分析的工具,对加拿大境内的通用和福特两家汽车制造商进行调查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来求解不同补贴模式下的两汽车制造商的最优决策和政府的最优补贴率,分析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决策变量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最优补贴率随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偏好的比例大约为总数的1/3以上,且经过减排技术改进后的汽车排放所减少的COx、NOx约为1/20左右。鉴于此,假设ε=3、θ=005。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的变化对双寡头制造商决策和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为研究参数变化对决策的影响,根据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程度分为高、中、低不同情况进行比较,所以取ρ=01、05、09,σ=01、05、09进行分析。

(一)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产量和价格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不同政府补贴策略下制造商的均衡产量、产品价格,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1)在无政府补贴策略下,产品差异性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和产品价格成负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随着产品差异性增强,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得制造商不得不采取减少产量降低价格。而技术溢出率与制造商的均衡产量成正相关关系,与产品价格保持不相关。这是因为,随着技术溢出率增强,使得其他制造商减排投入对于在位制造商而言可以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对产品价格无直接影响。(2)当产品差异性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和单位产品价格均降低。当技术溢出率增强时,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不变;而产量补贴下的制造商产量增加,单位产品价格降低。同时,当产品差异性较弱技术溢出率较强时,投入补贴的产量低于产量补贴的产量;但产量补贴的单位产品价格始终低于投入补贴的价格。这是因为,政府进行投入补贴策略时,主要是刺激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活动从而提高其积极性;而政府进行产量补贴策略时,主要集中于制造商生产产量。虽然不同的政府补贴策略对制造商都能带来好处,但产量补贴策略是对制造商生产行为的补贴策略,并未对制造商减排投入产生明显效果,而投入补贴是对制造商研发行为的补贴策略,主要将补贴转移到环境效用中。

(二)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对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根据前文模型,可求解出政府不同补贴策略情形下制造商利润及社会总福利,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1)无论政府对制造商的减排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均能增加制造商利润并提高社会总福利。但是,产量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总低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同时,当技术外溢率和产品差异性均较小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高于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社会总福利。这是因为,政府对产量补贴仅仅是改善制造商生产活动的补贴,不仅不利于制造商加大减排投入力度,甚至会出现制造商隐利提高,降低其减排研发的积极性。(2)在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变化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制造商利润的变化趋势相似。因此,无论何种决策情况下,制造商利润和社会总福利依然是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加而降低。同时,当技术外溢率较强产品差异性较弱,亦或是技术外溢率较弱产品差异性较强时,投入补贴策略相较于产量补贴策略更有效。这是因为,在强调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条件下,政府对制造商产量补贴往往是次优策略,实际上相当于将消费者剩余通过产量补贴再分配给了生产者,从而导致局部资源错配。

对制造商进行产量补贴时,政府的补贴支出相对于减排投入补贴往往更多,同时还会造成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从而导致企业得到更多的隐藏福利。

(三)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两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的影响,如图1所示。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关系,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同时,产量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大,投入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次之,无政府补贴策略下的研发投入最低。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制造商的减排研发投入增加,而减排研发投入作为社会公共品的特征就越强,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提供更高补贴率对制造商减排研发行为进行弥补,保证社会总福利实现最大化,从而反过来更加刺激制造商减排研发投入。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两制造商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减排研发投入并没有起到显著提高自身利润和社会福利的效果,政府需要通过其他财税手段调整市场,对双寡头制造商进行,引导带动更多的减排研发投入。

(四)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如图2所示。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也就是说,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于产量补贴策略。这是因为,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两制造商都很难利用“搭便车”现象提高自身利润,而市场竞争程度很激烈,政府通过产量补贴能够更为直接地刺激两制造商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提高两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

(五)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补贴率的影响

在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通过分析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对政府最优补贴率的影响,如图3和图4所示。两种政府补贴策略下的最优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的变化是不同的。在投入补贴策略下,无论产品差异性如何变化均衡补贴率与投入溢出率呈正相关,随着投入溢出率的增强而提高;而当技术溢出率较低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当技术溢出率较高时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正相关。在产量补贴策略下,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即随技术溢出率的增强先减少后增加;而均衡补贴率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而降低。

六、结论

本文基于技术溢出率和产品差异性,构建三阶段政府与双寡头制造商的博弈模型,求解制造商最优生产产量和减排投入以及政府最优补贴率,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推演对比三种补贴情景下的制造商利润和社会福利差异。算例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

第一,不论政府采取减排研发投入补贴还是生产产量补贴策略,在短期内均能刺激制造商加大减排研发投入,从而增加制造商利润以及社会总福利。所以,政府应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双寡头制造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策略,推动减排研发技术的进步,实现社会总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第二,在政府以最大化社会总福利的目的下,投入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正相关性关系,而与产品差异性不确定;产量补贴策略的均衡补贴率与技术溢出率呈“U”型关系,在技术溢出率较小或较大时补贴率较高,而与产品差异性呈负相关关系。所以,在差异化产品市场竞争中,政府应加强对减排研发投入的保护。

第三,消费者碳偏好与技术溢出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与产品差异性的变化趋势相反,且技术溢出率对消费者碳偏好的影响强于产品差异性。随着技术溢出率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也同时增加;而随着产品差异性的增强,消费者碳偏好却降低。同时,当技术溢出率较小、产品差异性较大时,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弱于产量补贴策略;而其他条件下,投入补贴策略对消费者碳偏好影响程度强于产量补贴策略。

后续研究可以关注以下问题:第一,讨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寡头制造商的决策问题,分析政府应选择何种补贴方式;第二,基于技术溢出和产品差异,研究供应链的研发投入决策,分析供应链系统如何影响政府补贴策略。

注释:

①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技术溢出率ρ的一阶偏导,得πNSiρ=

ε41+ρ2-σ4-σ+2ρ2σ2-5σ+6-2ρ2σ4-σ82-σ22+σ4、qNSiρ=ε41+ρ26-σ-4ρσ82-σ2+σ3、INSiρ=ε41+ρ4-2σ1+3ρ+ρσ21+2ρ82-σ22+σ4。由于00,即均衡利润、产量和减排投入是技术溢出率的单调递增函数,随着ρ的增强而逐渐增加。证毕。

②证明:对两制造商的均衡利润、减排投入和产量分别求产品差异性σ的一阶偏导,得πNSiσ=ε41+ρ23+51-σ2+ρ41-σ3-2σ-σ21+2σ+2ρ21+1-σ34-2+σ32+σ5、qNSiσ=-ε41+ρ341-σ2+ρ+3ρ2σ82-σ22+σ4、INSiσ=-2-ρσ1+ρ21+ρ2-σ-σ1-ρσ42-σ32+σ5。由于0

③证明:对不同补贴策略下的政府最优投入补贴率和产量补贴率,分别求碳减排对θ和ε的一阶偏导,有s*θ=-16εθ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θ=22-σ2+σ2ε21+ρ2-ρσ、s*ε=8ε21+ρ2-ρσ2+σ22-σε23+σ1+ρ2+4θ2+σ2、g*ε=-4θ2-σ2+σ2ε21+ρ2-ρσ。根据假设条件可知,s*θ0、s*ε>0、g*ε

参考文献:

[1]Porter M. 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264(4): 1-5.

[2]Geffen C, Rothenberg S. Suppliers and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0, 20(1): 166-186.

[3]曹柬,吴晓波,周根贵. 基于产品效用异质性的绿色供应链协调策略[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 17(6): 1279-1286.

[4]Aspremont′s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8,78(5): 1133-1137.

[5]Gianluca F, Gianmaria M.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and R&D spillovers in a dynamic duopol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11,35: 1061-1090.

篇3

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妈妈和一个初二学生的姨妈,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校外培训机构和一对一辅导都无法实现了。

外甥女在我们这个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培训圈,被家长们称为“妖学圈”的一家大型培训机构进行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因为“双减”政策不允许在周末和节假日、寒暑假进行培训,机构将时间调整到了周一到周五晚上,有线上线下两种模式,因为上课时间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另外外甥女喜欢的任课老师都被裁员,最后放弃了培训,申请了退费。所幸没多久退款就到帐了,据说全国各地好多家长屯了课,结果无法拿到退款,损失惨重。

我闺女初三了,中考即将到来,课程多作业多,百分之五十的普高录取率让家长焦虑,学校是很负责的,安排了免费的晚自习和周末辅导,原本打算周末请人查漏补缺辅导一下的,也因为没有时间只好放弃。

这些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心态确实有影响,连我这么淡定的都有点迷茫了,可是,无意中在省图书馆看到的这本书让我释然了。

图片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博士,有二十年多年的中小学教育经验。她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她的经历和收获,我深感认同,摘录如下。

我们有没有教孩子更重要的生活教训,如挫折承受力,如何处理焦虑,如何感恩?

我们有没有讨论过,每个人都各有恩赐,拿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是合逻辑的?

我们有没有让孩子看到,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谦虚地待人接物,比代数方程式和经济理论还重要?

我们有没有帮孩子学以致用,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为一生旺盛的求知欲打下基础?

我们成长的过程谁没有一路坎坷?谁是出生到现在学业一帆,事业、家庭、健康全都是一路绿灯一路凯歌?

生活中,多少父母总有错觉,以为让孩子永远成功,才会走向更高的成就?他们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经历任何失败,却忘记了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胜败乃兵家常事,错失了通过失败和挫折来锻炼孩子的良机,以至于孩子将来被扑面而来的失败打个措手不及,有机会经历失败,才能增强对挫折的免疫力,学习过“输”,将来才能“输得起”。只有这样,不论孩子选择去哪里的高中、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工作,和谁生活在一起,我们做父母的都尽可放心,不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孩子都会从容应对。事实证明,走得最远的不是那些最聪明的、一学就会的学生,而是那些智力中上但遇到困难不放弃、最有恒心的学生。

智力,归根结底是综合自己所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功的因素大多数是智力测试显示不出来的。每位孩子的天分需要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帮他们去发掘,千万别把责任寄托在任何考试上。孩子像雪花、树叶,各不相同,不必去羡慕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孩子的短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亮点。没有我们的爱和接纳,孩子很难去接纳并尊重自己,那安全感一一健康自我的基石,也就很难建起了。

青少年在了解自己、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充满着幻想、尝试和错误,很多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逐步发现如果不照顾好自己的精神健康,“成功”就根本不存在。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后,他们摸索着如何去平衡,如减低表现的压力、避免课业和活动过重、找到自己的兴趣、保留放松时间和全家相处时间等。

篇4

一、背景

我国自2012 年从上海开始,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具体税率为: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增加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对91家试点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有超过40%的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服务业企业对“营改增”推行前景的担忧。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理论模型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为两种。第一,通过实施“营改增“可以实现实现进项抵扣,减少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减税,在此称之为抵扣效应。第二,实行“营改增”的企业适用的税率也会进行调整,税率升高会增税,反之会减税,在此称之为税率增(减)效应。因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在此称之为减税净效应=抵扣效应-税率增(减)效应。

以下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税税率增()税效应和抵扣效应进行分析,以探究“营改增”使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设某个交通运输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R,“营改增”前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t0,则在“营改增“前,该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额为Rt0。“营改增”后,设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那么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Rt1。设企业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第i种外购商品的价格为Pi,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i,则此企业的进项抵扣额为∑Piti,因此“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为(Rt1-∑Piti),税负变化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税率增(减)效应,-∑Piti是抵扣效应。

以下着重分析抵扣效应。为了体现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进项税抵扣全链条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即中间投入①占总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进项平均税率 ,使 ∑Pi=∑Piti,∑Pi为企业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商品总价格。设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为P,则-∑Piti=-∑Pi=-P其中,表示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①企业中间投入指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体原因分析

(1)企业新适用的增值税税率t1过高。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但实施“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适用11%的税率,比较“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后,税率提高了8%,幅度过大,税率的增税效应明显。

(2)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 较小。在增值税抵扣全链条没有打通的情况下,

(3)企业中间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运输企业的中间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产资料为汽车飞机轮船等,虽然当期购入设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购进,日常成本主要以维修费和燃料费为主,因此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四、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过渡期,对因税改造成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增值税全链条打通前企业的进项抵扣不足和税率提高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实际实行中一定要落实,透明化运作,简化行政手续,确保企业可以获得补贴资金。

(2)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但从长远来看,也应对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行业税负的优化。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中间投入的比率即特点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结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实现进项税抵扣,同时其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会导致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但是,目前其适用11%的增值税,相比原来的营业税率大幅上升,为此,可以适当增加几档增值税税率,但也不能设置过多的税率档次,否则会给税收的征收征管带来困难。

(3)解决增值税发票取得困难的问题。对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营改增”政策进行相应的税务筹划调整。做好企业增值税发票的归集和管理工作,尽量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增值税发票的客户。另外,为了解决开票据繁琐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中采购分散适用的措施,例如企业为了取得燃油费的增值税发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同意集中购买油卡,再发放给驾驶员使用。

篇5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全县总面积2698.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78.92万人。目前,永嘉县正处于省级生态县创建的重要时期,到2014年还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这就决定了永嘉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各种措施完成污染减排的硬指标。

二、永嘉县污染减排形势分析

1、减排工作压力大

在面临着向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形势下,污染减排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产生的污染物增量居高不下,难以人为控制。以2010年为例,永嘉县GDP增长率为11%,但新增COD555吨,每年污染物COD新增量需要建设一个日处理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才能抵消。

2、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前几年受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减排压力有所反弹,对于造纸、铸造、电镀等重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有关乡镇考虑经济发展现实问题,难以下决心整治和淘汰,导致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项目实施不到位,难以实现 "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整个产业的升级上档步伐有所放慢。

3、环保投入不足

资金缺口大,造成了目前城镇污水收集率低下,个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吃不饱"的现象。

4、环境监管能力不足

永嘉县辖区大,环境问题欠账多,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相对滞后。监察、监测人员编制远达不到要求,直接影响监管减排、监察系数和监测频次。而且目前减排工作需各部门联动,但是污染减排核查核算是环保部在执行,造成污染减排任务都落到环保部门身上,部门间协调存在很大问题。

5、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和严格

减排是全民联动的事情,不是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情,现在的减排核算方法过于繁琐,核算时要各方面的数据,如GDP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污普基数等数据。这样造成核算时间长,每年的核算数据出来时政府部门年终考核早已完成了,考核地方政府的意义就失去了。国家减排核算方法过于严格,永嘉县部分减排项目未得到认可或认可量小于实际排放量。如国家只对采取双碱法并且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的大锅炉认可,小锅炉不予以认可,而永嘉县的企业规模小,存在大量6吨以下燃煤锅炉已实行双碱法脱硫但无在线监控,这些锅炉没被认可,也损失了很多减排量。

三、推进减排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高度重视,完善考核制度

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检验经济是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标准,进一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全面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监督检查,严格考核问责。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分工,密切协调配合。

2、严格控制污染增量,严禁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进入

在项目立项上必须严把源头关口,把高能耗高污染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支持节能降耗减排和循环经济项目,真正从源头上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环评不符合项目一律不得立项,杜绝引进能耗大、污染重、效益低的项目,在重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真正的繁荣。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刚性指标,严格执行《永嘉县"十二五"期间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实施方案》,按照"三生融合·幸福永嘉"战略的总体要求,以"关停淘汰一批、整合入园一批、规范提升一批"的思路,全面推进电镀、印染、造纸、化工、合成革等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使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4、大力推进减排重点项目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的COD、NH3-N、SO2、NOX的减排任务,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瓯北镇、上塘镇污水收集率,桥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桥下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乌牛污水处理厂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企业污染整治、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企业锅炉脱硫工程建设、淘汰小锅炉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控制企业用煤以及加强环境管理执法力度等措施来完成。

5、加强污染减排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

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管,对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治污设施运转、脱硫设施运行情况进行专项督察,确保监察系数稳定提高;永嘉县农村地域大,畜牧养殖业发达,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适度控制畜禽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实现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增加投入,稳步推进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重点放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6、减排考核体系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 减排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检验减排到位的重要标准。但减排考核结果以减排指标下降率公布,未将环境质量改善列入考核内容。有些地方环境质量虽得到明显改善,但因减排指标下降率低,考核成绩差。现在,减排考核虽然只是单项考核,但实际上已成为环保考核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否的评价。建议加大环境质量改善在计分办法中的比重,鼓励各地通过减排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减排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增量核算值高。永嘉县工业减排重点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基本上都已核算,减排几无潜力,因此完成"十二五"削减任务重点项目就落在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新增量核算值太高,"十二五"期间污染物排放必然是呈上升的趋势。因此,建议改变新增量核算方法。

结语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改善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县目前减排形势严峻,政府部门要切实增强全局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