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54: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篇1

所谓串讲法就是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使用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先明白字词的意义,再弄明白一句话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之上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文言文时很不适应,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一些词语的虚、实词用法,断句等和现代白话文有明显的不同,而且文言文中的典故、引用、省略比较多,学生又缺乏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如果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必须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采用串讲法能逐渐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适应文言文的学习,并逐渐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二、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讲解前,先让学生多诵读文言文。虽然单纯依靠诵读,或让学生死记硬背来理解文章,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反复诵读却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来感知文章,并结合自己的知识对文章进行理解,因此熟读文章会对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即使是诵读也要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的诵读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不能熟读文章,那么在理解时会有许多的妨碍,因此在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先将文章读熟。

三、导读法

所谓导读法就是老师用启发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改变一讲到底的方法,便于实现精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习惯。例如教学《捕蛇者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为什么“赋敛毒于蛇”、“苛政猛于虎”,通过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理解全文的目的。

四、提问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储备了一些文言文知识了,也适应了文言文的学习。因此,对于一些内容比较浅易,文字障碍又不太大的文言文,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待学生学习结束后,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或者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进行指导、纠正,并让学生明白犯错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五、练习法

针对一些内容简单,自学容易的文章,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来让学生完成,可以是一些重点词句的解释,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练习题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完成练习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补充、修正,并做必要的讲解,以巩固练习的成果,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运用练习法有利于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钻研课文。还可以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文章改写,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写作。

六、答疑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生要对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显得薄弱、能力显得不足、学法有待提高。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只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诵读能力、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艺术特点的鉴赏,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一、思考文言教学意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提高现代汉语的学习能力,丰富我们的言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邹忌向齐威王献策时以自己的遭遇为例,不露痕迹地展开游说,在婉言相劝中让齐威王感受到事态的严重,从而达到讽谏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感受到邹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原则,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把握交际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拓展我们学生的视野,在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及其变化和发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们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愚公移山》学习之后,我们学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中,养成心志坚毅的精神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坚定而执著地向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只认识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字词、分析句式、讲解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应付考试的时候还行,但是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来的,这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激发他们文言文学习的情感和热情。

二、加强文言学法指导,互动教学提升效率

首先,语言学科的学习,正确且有感情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词诵读中获得文言文的积累、感悟乃至运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如《〈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学生便明白圣子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提高精神境界的快乐。另外,学生在诵读中能够掌握古人的句读特点,经过平时的强化训练,便能培养好的语感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读出作品的语气、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能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诵读,就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阳楼记》我们习得心忧天下的博怀;《鱼我所欲也》我们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面前学会取舍。

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去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学习中对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准确推断,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这些需要学生积累,更需要我们给予方法指导。

1.加强对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应结合语境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并有结合语境落实词义的意识。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加强翻译方法指导。要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地对应翻译;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译的,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忠实原文的语气、语意的翻译原则。可以让学生牢记 “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另外,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类。 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要养成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生要有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复习和检测,巩固学习成果,并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将文言文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我们的读本,还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较浅易,不妨引导学生读读,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对对、想想。这样,他们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运用出来。

总之,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提高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引导,指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与总结,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不枯燥,学生学得才能有兴趣,在文言文这一教学难点上有突破。

篇3

当下,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难度大,很难做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多数学生惧怕文言文的学习和考试,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目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多数还是采用直接讲授和灌输的模式,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导致教学质量滞后不前。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包括诗词和文章所占的比例已经提升到40%以上,并且中考题目中关于文言文的试题分值也非常的高,这就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采取有效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必会提升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对语文文言文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一般学习积极性较高,成绩较好,反之,成绩不太理想。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很多的内容、创作背景、语法知识,学生都不甚了解,结果在糊里糊涂中学完,也不知文章的寓意和主旨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事先预习,或者是阅读一些白话文,或者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熟知的知识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提升,也会促进他们的学习。比如观看《贞观长歌》、《聊斋》、《西游记》、《于丹论语讲座》等,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影视作品和视频讲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刺激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学习兴趣的激发,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精心导入,巧妙设疑,让学生发现文言文中的语言美等。就拿巧妙设疑来说,初中生好奇心较重,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文言文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把以往的教学模式来了一个颠覆,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一定的震撼,实现了知识的完美转化,把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了具体直观的动态化知识。初中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如果他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很难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初中生天生好动,对于灌输性的知识提不起兴趣,如果把知识穿插到图片、视频等形式上,就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CAI课件的使用实现了知识的动态化,知识呈现的方式学生也比较喜欢,初中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激发,有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实现了乐学乐教的目标。初中语文 讲授的内容很多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但是对于一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对于这些学习难度系数较大的知识点如果采取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效果肯定很差,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甚至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于初中语文文言文而言,知识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有重点难点之分,为了完胜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就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三、革新教学模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许多教师认为,开展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处理文言文相关试题的能力,往往忽略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是教学的误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通过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由于学情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在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灵活丰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讲授《鸿门宴》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的时候,可以实现分组学习,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为负责“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的故事发展路线进行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就文言句式或词类活用分别请优秀生来点评和补充,最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这样在大家合作的基础上,小组之间又是竞争的关系,势必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作为我国的文化魁宝和文化传承载体,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有所涉猎,并且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也是居高不下,为此,新形势下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学质量。在文言文的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动性,从学情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巧用多媒体技术,大胆的革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4

1.字词理解负担过重

在现阶段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教授初中文言文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整个文言文整体和段落表达的意思。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致力于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多义文言文字词的含义,让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很难对学习初中文言文进行自发式的研究,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忽视文中情感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常常忽略文言文中本身表达的感情,而是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把更多的教学力量用在了让学生翻译每一句文言文的意思,对其进行直译式的教学。学生在其中只顾将每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相应的白话汉语,难以对文中整体的情感进行理解。

3.教师填鸭式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文言文教学时常常采用填鸭式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文言文常常在考试中出现相关的题目,教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大体准确性,在教学中使用填鸭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文言文知识,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转变

1.鉴赏性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应该采用鉴赏式教学。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人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在其中蕴含着文人本身的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死抓字词,而是引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感情,让学生通过情感的共鸣达到理解文言文的效果。

2.方法型教学

篇5

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主要也是文言文题材跟现代的汉语学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得以提高,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去改变学生,将一些文言文的知识和古诗贯穿于日常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知识,为更好的学习文言铺垫。合理巧妙地导入,能够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虽然课程的导入时间简短,如果教师能够设计的既有创意,又新颖,一定会打动学生,恰如其分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来引入,我们国家能成为“桃花源”的景点有很多,像台湾、重庆、安徽等地都有“桃花源”的景点,这些都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再如,《湖心亭看雪》一课,教师则可以设计提问的方式来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诗文当中,有很多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大都是以西湖春夏的景色为主,那么,有谁知道西湖冬天的景色美不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赏雪》。课程的导入没有规定标准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设计,要注重课程导入的新颖、趣味和启发学生的效果。

二、提高诵读的效率,正确引导学生

诵读也就是朗读,在语文课堂上,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到:口到、眼到、心到,朗读声音要响亮,节奏轻缓有致,逐渐体味文言文的情趣。对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到的文言文,在语感和诵读停顿、断句常识上都比较缺乏,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对于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比较多元化,针对篇幅短小,内容简洁的文言文,可以多练习通篇朗读;有要求重点理解或背诵的部分,要加以精读;针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需要通篇朗读时,可以让学生个别轮流进行,也可以分组轮流朗读,比较朗读效果。等学生朗读比较熟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答题式的诵读。不是按照文章的顺序来进行,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选择性的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加以指В而且要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评价措施,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复述等形式来加强朗读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有句名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熟读文言文,其中的大概意思也就能够理解了。关键还是教师控制好学生读书的“度”,要的是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效率。诵读是朗读的提高,诵读也是初中学生文言文入门学习最有效的途径,熟读成诵,通过背诵,还有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三、加强适时地点拨,提高学生主体性

篇6

记得牛津教师科翰(Kurt Hahn)曾经这么说过学习,“如同学游泳、学脚踏车,因为经验来自亲身体验,就会深刻得终身不忘。”这就是他所提倡的体验式教学。

什么是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差异、尊重自然、尊重人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的教育方式,致力于让参与者将自己的智力、情绪及行为全部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如何省时省力地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向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教学,始终是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一改以经典诵读为主的单一手段的文言文教学现状,让学生在更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因为身心体验中华传统文化,进而深刻地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实施。

方法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习的形式,一改往常文言文学习的枯燥面貌。

随着网络的普及,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学习、乃至生活的习惯,这也给体验式教学方式加载了广阔的新空间。

教科书里《论语》以及其他文言文的摘选内容,可以在一些知名网站找到资源。其中不乏原文讲解、原文朗读、原文跟读,甚至还配有动画讲解。这些既可在线观看,亦可下载。比起纯文字,这些有声朗读、生动的动画可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读来不乏味,做到寓教于乐。

这种利用公开资源,营造感官体验的课堂技巧是较易实现的。这种方法将学生的视觉、听觉与语言等“感官”集合到媒体传播的趣味之中,把文言学习的课堂上的轻松变作分段的“感官体验”。不经意间,学生们在课堂声声跟读,朗朗上口,不自觉地融入在古文古韵的诵读美、节奏美、语言美、寓意美之中。那些艰涩难懂的文意哲理用动画形式表现出来,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明白,便于感受文言文字之简s,文意之丰富等这些美好的方面。

方法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别人学习,结合传统节日丰富文言学习的方式。

追溯历史,我们知道,在中华国学的传承熏陶之下,台湾、日本、韩国等与我们的家庭观、价值观、美学观基本是一致的。可见中华国学的影响力,是超越国界、超越政治、横跨历史的。这样的“文化自信”诚如同志指出的“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为了让这些方式融入学校的具体班级活动中,让学生提起国学就骄傲自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可以借助一些形式来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

在我国有一些学校利用成人礼形式,用穿汉服说文言的方式,习诵《论语》宣告自己已经成人了,开始有责任感有担当了。在与我们同根同源的台湾,作为台北历史最悠久的小学之一,位于孔庙附近的大龙小学一直以传统经典文化教学独树一帜。这里的孩子们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都会参加祭孔大典的演出。参加祭祀典礼的师生们身披黄色绶带,伴随着庄重肃穆的礼乐声,舞生起舞,行初献,亚献,终献之礼。整个祭孔大典在共同诵读论语中圆满结束。可想而知,在这种切身体验下完成的节日庆典,会带给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学子莫大的情感体验。看到别人这样纪念自己的成长历程,学生也会有所触动。

方法三、引导学生多参加公益性的夏令营活动,拓展文言文学习的空间,延伸文言文学习的外延。

学习文言文,就从体验国学开始。前面提及的利用网络媒介和传统节日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涉及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成就体验,操作起来显得简单、易于重复。坚持施加这些体验过程,可实现青少年学子对中华国学的普及性认知。而要将体验国学提升到更深刻的“精神体验”层次,笔者认为,品质优良的国学夏令营活动,是一种强化青少年从精神方面来体验中华国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笔者曾经亲历过一次国学夏令营,主办方将所有的营员集中到颇具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把大家与灯红酒绿的世俗世界隔离开。所有的人到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从古典建筑里就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奥精妙,营造出学校教学所无法与之相比的体验环境。

参加活动的营员来自全国各地,突破了地域的局限,通过设置不同的活动,从生活中理解书中的要义。学生从课堂里学来的《三字经》《弟子规》里关于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等落实到生活实处,理解透彻,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最后的学习成果汇报,他们分享各自的感受,互通自己的观察结果,各自所切入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带给每个人以心智启迪。这都是对课堂教学非常有益的补充。正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比书本理论可有帮助多了!还有比如鼓山幸福体验亲子营,有表演艺术、游戏劳作、故事分享等多元活动,让小朋友亲身体验以伦理学习为主轴的营队内容,自然而然学会生活礼节,以及养成孝顺、合群、知足、感恩、共享等美好品格。

方法四、抓教育契机,积极引导,从精神层面激发学生养成自觉接触文言的习惯,让学生强化体验式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曾经有个学习语文很吃力的学生写过这样一段话,“看到那些之乎者也就让我脑袋疼。算了,我一现代人就别折腾了。笔者做个为文言骄子们鼓掌的人,鲜花总需要我这绿叶陪衬”。说这样话语的学生往往是没能领略到我们国学的趣味,没体会到文言的精妙。他们的学习思想还有待纠正,学习态度有待端正。对于这样的学生,针对性地引导他们看一些励志的文言文,短小精悍,理解难度不大,但道理深刻。当学生发现短小文章,简单几个字就包含那么丰富的内容时,他们或许就能做到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从文言故事里汲取精神营养,爱上言简意丰的文言文了呢!

篇7

1.前言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进行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其关键之一即为教师的提问。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以及积极性直接有所提问题的优劣决定。问题作为灌输教学理念有效载体,生动有效的概括体现了学科知识的内涵,再现了学科知识体系精髓和内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问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品质起有积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的优势更为突出。数学问题教学存在于整个基础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数学教学科研有效的培养甚至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2.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是国家发达兴旺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的重要灵魂,而初中数学课程问题意识的培养则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曾经陶行知认为创造来源于问题,学生只有产生疑问,才能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我们平时经常所说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迫切的要求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外,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现及探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获得数学素养及能力的提升。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着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加以培养。

3.利用问题开展数学教学的方法研究

3.1利用问题内涵丰富特性,开展有效问题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知识的显著标志是丰富性内涵的问题以及无限性的外延,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根据数学问题之间隐含的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教学活动。

在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教学中,选择下面的例题,图形ABFCD,如图,AB∥CD,∠ABF=2/3∠ABE,∠CDF=2/3∠CDE,求∠E与∠F之比。

分析该问题,得到,此题考查的重点是平行线性质等知识。在进行讲解时,应该组织学生找出已知条件,所求问题,然后分析隐含的条件,再进行问题分析与解答。该题的具体解答过程:首先做EM∥AB,由AB∥CD可知EM∥CD,由此可得∠BEM=∠ABE,∠DEM=∠CDE,则有∠BED=∠ABE+∠CDE,∠DFB=∠CDF+∠ABF,又因为已知∠ABF=2/3∠ABE,∠CDF=2/3∠CDE,得到∠ABE=3/2∠ABF,∠CDE=3/2∠CDF,于是有∠BED=3/2∠ABF+3/2∠CDF=3/2(∠ABF+∠CDF)=3/2∠DFB,于是得到∠BED:∠DFB=3:2

3.2开展各种问题探究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有效提升

问题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分析,完成针对性教学,实现问题教学的目标。通过问题教学,使得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效的解答问题,使得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品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一次函数自变量的教学中,选择例题如下:已知某一次函数,y=(a-1)x+a?+2a-3的图形经过坐标轴原点,求a的取值。在对该题的讲解中,教师首先对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因为图像过原点,所以有a?+2a-3=0,解该一元二次方程得到a=-3,a=l。到此,让学生进行剩下的分析,是不是这两个结果都满足题设,此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经过学生的思考,可以发现,a=1这个结果使得自变量的系数是0,不满足题设,应该舍去,该题的结果应该是a=-3。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深入思考,完成了练习题,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3.3紧扣中考命题改革趋势,开展综合问题教学活动

综合性的数学问题成为中考考试题的重点,为了很好的完成中考,教师在选择教学问题时,选择的问题应该具有内涵复杂、知识点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例如:在图示四边形ABCD中,已知,BD是∠ABC的平分线,AD=CD,BC>AB。(1)试证∠A+∠C=180°。(2)令CD=AD-6,BC>AB,∠A=120°,BC=18。试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该问题,表面上看该问题是四边形方面的,但是实际上是有关三角形的数学问题,授课教师在讲解该问题时,从添加辅助线的角度引导学生,利用全等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得到该问题的答案。全面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3.4设计问题的质量应该足够高

数学的心脏是问题,问题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数学问题设计的优劣。数学问题的设计,随着设计角度、知识水平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解题方法不同,那么得到的答案不同,开放性思维的问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测量时,可以提供皮尺,然后让同学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至于方法由学生自行决定。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的方法不同。诸如:皮尺直接测量升旗的绳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计算确定,即在阳光下,身高与旗杆成影;同样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根据臂长与到旗杆的距离确定;增加仪器,测角仪,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结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及关注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予以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8

学生在初一阶段刚开始接触文言文,为了达到让学生读通文言文的目的,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读的方法,这里可采用“白文点断法”。所谓“白文点断法”,是借鉴古人“句读点读”的方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教师可将文言文中的标点全部去掉,让学生边读边标注句读。通过白文点断,可以让学生在思考如何断句、如何停顿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分析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明白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言语逻辑思维能力。

二、读懂

文言文的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思想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学生要读懂文章的内涵,需要教师师进一步的引导。在这里,涵咏吟诵法和注疏明义法就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

(一)涵咏吟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涵咏吟诵法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余映潮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个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他以读贯讲,将读分成四个层次: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他从抑扬顿挫的语调,沉静舒缓的语气等方面入手,带领学生思考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通过涵咏吟诵,让学生逐渐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走进坡精神的深处,去体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复杂况味。

(二)注疏明义法

所谓注疏明义法,“注”即注解,“疏”即解释注解的文字;也就是在参考原文、注释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深奥文句的浅易理解。

特级教师蔡明在“苏派名师”展示课活动中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课时,就用到了注疏明义法: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问:“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出现这“两无”,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呢?

①“法家”持法令制度,如红灯警示,治国不可胡作非为;“拂士”持富国愿景,似绿灯必行,兴邦应该励精图治。该作不作,不该作乱作,岂有国之不灭?

②“敌国”,它的力量相当的竞争对手;“外患”,指外在施加的各种压力和不测。

③在内无忧,在外无患,安逸享乐,高枕无忧,乐而忘忧,岂有国之不亡?如此,“死于安乐”之理立矣!

通过这样的注疏,学生便会由文字表面走向文章的精神内涵,由“术”走向“道”,这样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深入透彻、通达深邃。

三、读透

教学文言文,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文言知识,读懂几篇文言文章,还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这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文言文主旨内容和思想的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要读透文言文,还需要教给学生比较阅读法和批判继承法。

(一)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深入理解文本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比较的方式有两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把涉及同一题材的作家进行比较。比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捕蛇者说》,三篇文章的作者同是遭遇贬谪,学生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性:先忧后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闻而愈悲”的柳宗元,都是心系百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但同时他们又有自己的个性:范仲淹豁朗达观,欧阳修乐中隐悲,柳宗元悲愤忧郁。

纵向比较,是把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比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表现的是一种远离尘俗,借山水派遣郁闷情怀的“独善其身”之情;而其另一作品《捕蛇者说》却又表现的是积极入世、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感情。这两种情怀矛盾统一于一人之身,是儒与道两种思想对中国文人综合作用的结果。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多元化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授课,成为课堂的主角。因此,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能力培养上缺乏多样性。初中语文的教学地位非常特殊,它是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语言水平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对学生以后学习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多元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特色分析

多元化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语文成绩。初中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与小学语文教育相比,不仅仅在于简单的读与写的教学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包括对课文的快速阅读,文言文的理解,各类型文章的写作等等。在新课标改革体系下,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教学大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上要有新的突破,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 知识传递以及情感人格的塑造。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多元化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多思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变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改善学生的单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能够认识新事物,面对新的问题能够正确的分析和辨别,是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文章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提供一个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自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的归纳和点评。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多样,要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理解能力制定因地制宜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的群体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2.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

教学方式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进行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做好多元教学的科学合理性,必须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应该从初中语文教学的以下几点进行。

2.1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制定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口语语言的组织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上,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和思维能力。如以阅读理解为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中心,在文章的阅读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大概进行阅览,之后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大意,让后要学生进行精读,通过精读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提出各种假想,甚至可以通过文章的理解延伸到对相关事物的看法等等,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或者个人的形式进行总结发言,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和提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和本意。这样的阅读课堂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在写作课程中,教师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去想想写作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写作,同样的写作题目,允许不一样的文章思想和内容。这种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2.2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

多元化的教学方案制定结束之后便在教学中实施并进行验证教学方案的优劣:

(1)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思维的扩展和创造能力的提升需要学生们的热情作为依托,因此教师要想尽各种可行的办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是学生们一直保持高涨的学习劲头。例如,在进行写作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与写作主体相关的事物和情景中去体验,如作文《树叶黄了之后》的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田野里进行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包括天气、人们、动物和植物等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有许多素材,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苦恼心情;

(2)分组组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元化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思想的来源就是汇聚学生的理解和看法,然后交换意见进行自我理解。课堂的教学辩论就是集结学生思想的一种教学方式,将学生根据就近原则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作为课堂的主持人,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扩展和主题的讨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大多以提问题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觉得主体的深奥性;

(3)抓住时机指导点拨。点拨是在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及时地点拨。点拨往往会让学生们顿感茅塞大开。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直观点拨,让教师给予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们的思维流畅。情景点拨,教师利用周边环境与条件,给学生们一种多元化的意境,学生们的思想会因此而开阔。联想想象点拨,纵向思考,让学生们深入思考问题,并能够融会贯通。

3.结语

多元化教学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意义深远,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达到多元化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广阔,不拘一格。只有如此,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一代的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芳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7-58.

[2]王丽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62-163.

篇10

一、学习语文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语文的首要目的和意义就是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包括生字词的写法、古诗词的背诵,以及具体的文章的分析方法和最基本的各种写作,包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语文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常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有很广泛的用途。教会学生这些,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才能大大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丰富了学生的见解。语文是一门相对基础的学科,是其他所有学科的铺垫,学好语文是很重要的,它教会学生最起码的做人道理,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少走弯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说到底,语文的教育就是素质的教育,这是语文这个科目最基本的特性,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具备的条件。因此说,学好语文很关键,需要老师和学生充分地重视和认真地学习。

2.培养独特的审美观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语文的课堂上发现智慧、真理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温暖,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挫折和不幸。对于喜欢语文的学生来说,语文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更多的还是教会他们生活的态度,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这个过程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教会了他们独特的审美体会,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不如意,同时享受生活带来的温馨和感动。语文的学习更多侧重的是情感的熏陶,没有固定的对与错,语文表现出更大的自由和灵活性。它启发学生多思考人生,善于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快速地提高。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讨论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尤其是对于语文来说,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让语文的灵活性、自由性充分地体现出来,让语文的课堂变得高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老师起到引领作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课上的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敏锐度和口才表达能力。这个过程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想尽办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发挥,让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学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不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便于他们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语文的课堂上学到真正的东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语文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的主体,丰富教学内容可以燃烧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学到真正的东西。在语文的课程上,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结组讨论、举行诗歌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等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丰富,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进而发现自己的特长,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重要的。同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本身的优点和特长,给学生更好的平台来支持学生的发展,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人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善于融入时尚、传统相结合的元素,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价值所在。只有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丰富学生的心灵。

3.合适的熏陶启迪学生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或者谓之熏陶。熏陶的方法在语文的学习中并不常用,原因是在应试教育下,大家都一味地追求分数,很少能够静下心来尝试着用熏陶的思路启迪学生。实际上熏陶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它善于将具体的学习思维在不自觉中渗入学生的脑海,内化成他自己的知识。熏陶的过程需要老师的合理安排,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耐心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教导,让学生的学习在无形中有较快的提高。熏陶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另外老师在对学生熏陶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思考模式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三、语文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实践

在语文的课堂上,课堂气氛很关键,营造活跃的氛围有利于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广泛地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比如在讲《哦,香雪》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由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感受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和写作风格,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还有在讲解古诗词时,为了便于学生把握其中的意境,可以通过搜集图片的形式来讲解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较为直观。

另外还要努力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这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力,也是熏陶的重要方法。需要提出的是,这里的阅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深阅读”,而是“浅阅读”,这样的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也不过分地强调学生对素材的理解和把握,而是采取“囫囵吞枣”的方式,在不自觉中将这些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所以说,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固为重要,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实践,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语文作为初中一门很重要的学科,理应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语文的学习方法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性,这就需要积极地研讨有关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让语文的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加强他们对真、善、美的认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刘 磊:论语文教师的课堂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篇1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7-08.003

尽管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收获了不少成就。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及时调整与改进,比如: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教学的方式呆板枯燥,教学的内容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上述这些不足,极大的降低了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语文教学成果未达到预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以上不足,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进以及创新。

一、当前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不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他们觉得教学就应该是教和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是负责教授语文知识,学生只是负责学习语文知识。还有不少初中语文教师觉得,仅靠对知识点多次的复习,使学生通过重复领会教师希望自己学会的语文知识点。不过,上面这些教师的想法严重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教师就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学生是不是想要学。所以,造成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想法讲的不亦乐乎,可是学生们在座位上听的云里雾里,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归根结底,以上现象都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造成的,他们还保持着课改以前的教学理念,根本未能深入体会课改的真正意义,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方式选择失误

不少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仍然使用着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根本无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完成课后的作业。不过,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主导,学生仅仅是作为被动的接收者,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真正需求。这样的教学方式会极大降低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很低,学习的效率十分低下,进而造成教师虽然很努力的进行教学,但是没有任何教学成果,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未得到足够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们的思考方式以及思维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有了完全不同的需求;不过,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并未能随着外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还是完全按照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和教师实际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来,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一点兴趣也没有,学习欲望极为低下。教师的语文教学内容不适应时展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进而影响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

(一)转变教学的理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适应学生们不断发展变化着的需求。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尽量扮演好辅助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借助富于启发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还必须转变旧有的教学态度,不少教师的基本教学态度是借助对学生的知识讲解以及教授,提升他们的学习或者考试成绩。这其实是十分不正确的教学态度,教师需要尽可能的顾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训练,而不仅仅关注学习成绩的好坏。教师如果用对了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那么他们的成绩也自然而然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从而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把学生定位为语文课堂的绝对教学主体,让他们充分体会到作为主体的重要性,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安排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应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安排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为所有小组安排语文知识学习的目标任务,借助学习小组之间的研究与探讨,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习的目标任务,学生们在讨论的时候已经把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领会。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推行以探究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教师并不将知识点直接向学生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事先为学生布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设法解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对教师希望学生掌握以及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在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时,不但可以理解语文课程中的知识点,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篇12

新课程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清晰而明确的任务要求,为将其贯彻落实到实务教学中取得更大成效,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以促进中学生写作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实现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积极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调动参与语文作文的写作兴趣

作文写作兴趣是提高学生水平的核心与基础。在传统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整个课堂从命名作文题,到讲解、评阅等环节都是主角。学生则在课堂上听之安排或跟随其思路简单思考,收到的成效往往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仍旧感觉是件苦的差事。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重视中学生的作文学习主体地位,时间一久,不但忽视了学生独立写作内在潜能和师生间互动交流,也严重扼杀了学习语文作文的主体意识,直接影响到写作水平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固化教学理念,以充分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积极扮演好在作文教学课堂中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让中学生能够放飞他们的心灵去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下唤醒写作热情,产生想迫不及待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主动写作欲望,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大大提高作文写作质量和效率。

二、积极拓展语文作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作文写作的素材搜集

由于初中生年龄较小,平常缺乏对生活的主动观察,因此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较少,显然在写作时常感到无事可写或有话不知怎么说,更少人能写出高质量文章。想突破这一现象,语文教师须努力拓展中学生的写作空间,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深入思考,积累丰富生活经验素材,从而在写作时能达到思如泉涌,写出有血有肉的高质量文章。同时,教师还要鼓励他们多读课外阅读物,丰富中学生的日常素材收集,同时指导他们如何吸收和利用文本的精华知识,从而使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脑海中得以汇集各种生活境遇素材,在作文写作时才会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用语贴切,表达准确优美,写作水平也就在不自觉中提高了。

三、精心设计语文作文题目命名,激发学生写作文章的灵感创新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作品,好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和语言流畅,而且写作构思独特新颖,手法灵活巧妙。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改变中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激发出他们强烈的写作灵感创新,从而突破原有写作文时的教条僵化思路。这其中跟作文的命题的关联最为密切。倘若一个作文题目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新颖的,就能激发起中学生的写作欲望,也才写出更加生动表现力强的文字。比如我曾在作文教学布置中让同学们去描写一个人,就把题目定为谁是可爱的人,结果这样的题目,不但激活了中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而且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去阐述自己心中最可爱的人,使他们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感觉有话可说,有素材可写,结果全班同学在充分的写作兴趣下,都表达出了自己心理的真实情感,也让文章充满真情实感,深化了内涵,从而提升语文写作水平。此外,教师也可鼓励中学生多写作一些如:小话剧、小小说和课文短剧等文学作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大胆引导学生模防范文写作,点评差距,提升作文写作的技巧

写作作文技巧是打好文章基石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实践证明,模仿范文的训练恰好是提高中学生写作技巧的有效途径之一。这种以模仿名家名篇的写作作文教学方法,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到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写作技巧时刻与学生写作感受相结合,避免出现同学们有那种为了写作技巧而写文章的怪现象发生。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开展的文章评论、写写作感受的讨论活动,畅所欲言自身的写作思路,抒发对写作的感想,然后通过同学间相互或教师的点评基础上,找到自己文章与名家文章的差距表现,一方面重新理清出自己的写作线索和写作思路,选择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激发出重新创作的欲望,从而收获到更加有质量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作文水平。另一方面是针对同学或者教师的评价,从中要主动去总结出自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在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下努力提升不足之处,从而带动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在平常的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加强中学生对范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对范文写技巧上有基础认识,从而更好地促进起模仿能力与水平,达到写作能力有效率的提升。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提高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就须在实务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式的教学方式,让作文教学更加的吸引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作文写作思路和风格,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实现新课标对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13

一、我国初中思想品德“问题化教学”现状分析

“问题化教学”是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在我国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用十分广泛。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对事物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好奇的心理问题,这种心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影响很大,可以促进学生探究问题本质的积极性。“问题化教学”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在于挖掘、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在事物发生时,学生可以客观、冷静的对事物发生的原因、事物发展的方向进行准确的判断。通过仔细分析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可知,改革之后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心已逐渐转移到“问题意识教学”,其教学目的是改变学生传统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育目标。

二、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是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培养自己行为习惯时处于被动状态。新课改思想品德教育则不同,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学重点,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总处于主动状态,使学生形成相对自我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

(2)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老师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掌握。要想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问题意识的教学作用,必须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地位”。问题意识教学将学生摆在了一个主体的位置上,学生的问题意识会促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思考问题和学习,不仅增加了问题意识的培养作用,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思考和学习的乐趣。

(3)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意识培养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固定的问题目标,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对事物的感官认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之后,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探究类似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所以学生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方法

(1)树立新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研究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主要依据,传统思想品德教学观念主要表现老师规范学生的社会行为,以规范行为为教育中心。改革后的思想品德教学理念则不同,老师作为引导对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剖析自己行为习惯的问题。如辽宁省实验中学初中部在《珍惜无价的自尊》教学中,老师让学生针对“自尊”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讨论的相关问题,如:自尊的表现在哪方面?自尊的价值在哪里?中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自尊?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可以了解每个同学对自尊的想法,还能完善自己对自尊的看法。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意识教学对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问题意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发现、总结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学生在面对思考问题时,会将所有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上,而不是想怎样从老师那里获得答案。在《为坚强喝彩》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几个有关“坚强”的故事,学生阅读完这些故事后,老师让学生说出这些故事有关“坚强”的启示。之后提出一些“困难”问题,如:努力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中学生改如何面对困难?学生在困难中怎样学会成长?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习的困难时,能够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思想。

(3)营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学生得出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将教学主题生动的表现出来,感官上的刺激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改善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学环境,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义务教育中的教育的目占有重要地位,在改革过程中,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们发现,要想突出、强化教育的和教学的目标,必须大力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提高初中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