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1 16:54:1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篇1

学分的累积。要求学生们在他们第一学期的时候完成一个学年的课程(累积学分),参加团队竞技的项目或者是健身类的项目,由体育老师和主管辅导员负责监督学生们是否有完成任务,或者适当延长他们的学习时间。参加学校的运动队,也可以算作参与一个活动项目。学生无论是在体育活动项目还是校际竞技项目都可以参加体育选修项目;每个课程都有学分。院校之间的竞技项目是学校向学生提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可以拓展和挑战自身极限参加第二竞技团队,重在参与同时也可以拿到学分。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团,俱乐部和娱乐项目,但这些不给予学分。学生竞赛。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就会有胜负两方,所以在这个过程之中,自然会包含荣誉感和团体精神的精髓所在,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体育竞赛,并将比分进行累积,激发学生们的比赛动力,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挥洒自己的汗水,发挥自身的所长,努力的为集体添光增彩。

师生竞赛。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导师,更应该是学生们的好朋友、好队友、同时也要是好的对手,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竞赛,虽然学生们的经验和技巧难以一时之间超越教师,但是在这种竞赛之中,学生们也有其体力的优势,而且能和老师比赛,也会让学生们的情绪有所高涨,更加兴奋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之中。俱乐部参赛。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运动和娱乐活动的房屋、体育馆,如(羽毛球、排球、篮球、网球场、游泳馆,都可开放,学生们在成为俱乐部会员的前提下为本俱乐部出场比赛,这样不仅可以累积学生们的比赛经验,而且也是学生们沟通、技巧等能力的一大考验。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学生们之间开中,这个在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俱乐部的名誉品牌方面都有着共同受益的局面。这还可以大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2、体育项目

职业体校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终身体育和为健身活动提供教育资源。课程适用于各类的体育爱好者们,其中包括有氧运动、定向越野徒步、水中有氧运动、羽毛球、篮球、保龄球、瑜伽、远足/生态探索慢跑,操场游戏、壁球、攀岩、足球、交际舞、游泳、乒乓球、太极、网球、飞盘、排球、重量训练、瑜伽等。少数民族地区可开展各类民族舞蹈,如;麦西来普舞、刀郎舞、摔跤、射箭、骑马、荡秋千、滑雪、马拉趴里等。女生:篮球、越野赛、高尔夫球、曲棍球,足球,垒球,游泳和潜水,网球,田径,排球、水球。男生:棒球、篮球、雪道速滑、足球、高尔夫、足球、游泳和潜水、网球、田径、和水球。

篇2

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教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是我国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教学中的新鲜点和困难点。笔者所在专业为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为了吸取国际优秀计算机教学经验,培养双证专业技术人才,本学校通过引进印度NIIT教育集团开展国际联合办法,所有教材与教学资源由印度NIIT集团提供,专业教师由印度NIIT集团培训,每年一次,教学均采用双语教学,笔者教学团队在几年来的双语教学中碰到很多问题,通过不断的分析总结,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出了很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值得推广和引用。

1.正确理解”双语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虽然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以下简称教高[2001]4号文件)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力争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全国各高校也都先后开展了双语教学工作,并不断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但是双语教学的模式和理念在职业院校中还有待加强。

1.1如何正确理解”双语教学”。

通常所讲的”双语”是指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双语教学包含着更深层面的内涵。“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用外语上课”,其强调的是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外语进行教学,通过对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习得外语;双语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学生听老师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如果像在外语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完全用外语讲课,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听课,则无法逐渐达到和教师用外语相互沟通的目的。

所以,概括起来,”双语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目前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和学得媒介的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和科目,一般同时用母语和第二语言或外语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甚至完全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1]。

1.2双语教学的层次

对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以加强大学专业教育。

一般来说,考虑到国内师资和学生的外语水平,双语教学可以分成如下三个由浅到深的层次:一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中文板书,中文讲授;二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板书,中文讲授;三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且用英文完成作业。

2充分发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双语教学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的语言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的成功与否[2]。从双语教学实践来看,能否进行双语教学、能否通过双语教学的开展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师资是关键。

2.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基本要求

双语教师至少要有外语和学科两门专业知识,但是现实存在,专业好的教师外语水平较差,懂外语的而专业水平欠佳[4],这势必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2.2双语课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可以说,双语课教师的匮乏是困扰国内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最大问题。为顺利开展双语教学,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外语水平培训,为教师提供出国培训机会,科学规划,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笔者所在单位先后和台湾、美国和英国等大学建立了密切关系,每年都有30人左右进入这些大学学习,并且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老师每年都会参加印度NIIT组织的专业培训,大大提高了本单位教师专业与外语教学能力,这也是笔者学校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

2.2.1加强双语教学师资的引进

包括国内的或国外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师。这样,可以快速满足对双语课教师的需求,但是目前这种情形对普通高校还有一定的难度。

2.2.3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实现人才共享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初期,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偏重,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实行教师跨校授课、学生跨校选课,实现资源更有效的整合[5]。笔者学校经常会有英国交流生来校学习交流,并且每年都会请台湾、美国和英国合作大学的教师来校教学和交流。

3合理可行的双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桥梁

篇3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教育观念陈旧

普通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主要以传授某项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为主,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可能在考试后就停止了该项目的运动,终身体育意识没有得到贯彻,没能很好地与职业相结合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职业体育教育模式。

(二)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与职业发展相结合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法上以增强体质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主要目标,忽略了与未来职业相对应的职业体育教学目标,未能降低学生职业病发生的概率,未能使体育锻炼技能和方法成为学生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使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三)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依然是以各个单项的运动技能为主,没能将各个单项中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提取出来,形成与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示范、讲解、指导和学生的听、看、练等体育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这种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性,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一)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特点

1. 健身性

健身性是所有体育课程教学中都有的一个特点,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也应该突出这一特点,在单项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练习,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基本目标。

2.合理性

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运动量。比如:对于站立类的工作需要加强腿部和腰部力量的练习,可安排健美操、有氧健身操以及球类运动等项目;对于伏案类的工作需要加强颈部、腰部力量和手指灵活性的练习,可安排太极拳、健身气功、球类等项目。

3.终身性

选取不同项目的体育课程以及结合其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多种锻炼方法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扎实的基础。

4. 职业性

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应根据专业发展特点进行选择,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程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是有所帮助的,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定位

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可分为体育锻炼目标和职业发展目标。体育锻炼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锻炼知识和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掌握几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职业发展目标应使学生掌握其职业群体身体和心理的负荷特征以及易得职业病的成因和预防知识,掌握增强职业体能的锻炼方法和途径。

(三)职业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

为实现职业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职业体育课程可由基础体育课、职业体育课、体育选修课、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社团和俱乐部等五个部分组成。在教学内容方面,可根据各个院校所开设专业对身心发展需要的不同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表1为我校所开设的三个专业,可根据其岗位需要的身心素质选择性地安排其教学内容。

表1中华女子学院高职学院专业岗位职业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表

序号 专业岗位

类型 岗位需要的核心素质 教学内容

1 学前教育等师范类 手指灵活性,腿部、腰背肌力量,体育游戏,户外体育活动及小型竞赛活动 体育游戏、球类、形体、健美操、队列队形、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2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音乐表演等服务与艺术类 发展腰、腿及下肢静力性耐力,性格开朗、体形健美,形态气质佳,逻辑思维有条理,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交际能力 拓展训练,体育舞蹈、形体、礼仪、太极拳、体育养生知识和健身气功等

3 社区管理类 发展颈、肩、腰背肌肉静动性耐力,手指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触觉的敏感性,注意力的专注及反应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团队精神 体育养生知识、健身气功、按摩、太极拳、棋类运动和球类

1.基础体育课

基础体育课主要以发展学生基础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的基础知识和方式方法,能够制订简单的运动处方。

2.职业体育课

职业体育课主要通过与其专业特点相结合发展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到预防职业病,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3.体育选修课

体育选修课主要是根据学校现有师资、场地和器材,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满足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而开设的课程,是基础体育课和职业体育课的补充。

4.课余体育锻炼

课余体育锻炼是体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主要是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锻炼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结束语

公共体育课程应围绕“职业”二字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开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必须以为专业服务为原则,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合格人才。

篇4

关键词:

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体系;体智能课程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强有力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型人才。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没,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面临着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体智能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培养出的幼儿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幼儿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资源的流失。这是与我国大力提倡培养实际应用技术性人才目标相背离的。同时,随着幼教市场人才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儿家长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希望孩子能在体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这都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促使学前教育专业能够以幼教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合理体系,从而为培养复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概念

体智能。顾名思义,体是体能、体力,智为智力、智能,能为人能。就是透过身体活动,运用一种或多种游戏来提升幼儿的基本能力。体智能课程也就是开设相应的课程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活动技能来达到促进幼儿体力、智力、能力的提升,体能方面如我们的课程安排了许多的走、跑、跳、爬等运动,幼儿在课程中能得到充分的体能锻炼;智力方面如幼儿可以拿着迷你绳变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种小动物肢体,这样就可以激发幼儿的潜能,让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维。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1.教师责任心不高。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对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职学生几年以后要进入社会,学生毕业时能够顺利拿到一张毕业证就可以,有这种观念的存在,直接导致教师责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学只要完成自身任务便可,至于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的多少,则不是教师所关心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更是一句空谈。2.重视文化课,忽略体智能课程。学前教育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体智能课程的学习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国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授课中,体育、舞蹈、游戏等体智能课程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认为体智能课程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教授学生游戏等活动是在“不务正业”。殊不知,我国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他,只会造成学生畸形发展。没有强壮的体魄,优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的。假若学生毕业从事幼教职业,却发现自身所学在幼儿园完全无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费又阻碍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岂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才能培养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强健幼儿的体魄。此所指的强健幼儿的体魄,并不是指强身报国,或是以选手般的训练方式来从事幼儿体智能课程教学;而是希望以内在加强幼儿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体内神经的传导;外在则运用身体的协调能力将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软度、韵律感、瞬发力等,以及配合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前庭平衡觉等感觉统合当中的主要项目相互结合,来学习走、跑、跳、踏、踢、丢、抛、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简单到复杂的动作,使幼儿能有体力应付日常生活之所需。2.激发幼儿智力潜能。好动与爱玩本来就是幼儿的本质与天性,学龄前的幼儿绝大部分的感觉与知觉,均是透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幼儿在身体的运动游戏当中,透过模仿、想象、过去的经历与实际操作的学习,变成主动或被动的学习环境与机会。这对于幼儿脑部的发展与体内神经系统间的传导,有着很大的影响。3.体验团队生活,增强合作意识。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需要众多小朋友的参与。小朋友虽然对游戏活动十分期待并且充满激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需要在幼儿教师的引导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来进行。教师让儿童意识到自己在游戏中是处在一个团体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戏。久而久之,儿童不但体会到在游戏这个团体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儿童的合作意识,进而为幼儿将来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合幼儿教育实际构建学前教育专业体智能课程体系研究

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为幼儿教育培养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视,必须面向幼儿教育的实际,放眼未来,积极进行体智能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体智能课程设置的观念。(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幼教市场需求,想幼教市场之所想。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幼教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幼教市场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与探索,幼教行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幼教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幼儿园所用。(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2.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3.体智能课程体系的版块化设置。现行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分科设置,这种单一的课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因此,根据目前幼教市场的就业情况,将课程体系按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识岗位、体能岗位、智能岗位三大课程版块。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各课程版块都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一方面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享有更多的学习提升机会,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课程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序完成学业。这样设置使教学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每个版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就获得一项职业岗位能力。文化知识版块是对学生进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训的一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文学、幼儿英语、幼儿园管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幼儿活动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定向性、应用性特征,专业基础课作为专业课的基础,其门数、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苛求理论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论的应用性,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体能版块是对学生进行体力能力培养而设置的课程。鉴于现在很多学生日常缺乏体育锻炼,健康状况差强人意,稍微加大体育活动的强度,身体就承受不住,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扩大教学范围,如纵队列(队形练习)、热身操及舒缓操等,还可根据幼儿园教学的需要增强百米走、三十米来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两天一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每天一节课,这样不但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实际,还增强了学生的体魄,两全其美。智能版块是针对学生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设置的一类课程,凸显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教学技能模块(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舞蹈技能模块(舞蹈表演、幼儿舞蹈编排)、美术技能模块(儿童画创作、手工教学、教玩具制作、环境创设)、音乐技能模块(钢琴弹奏、声乐演唱、儿歌伴奏)、语言技能模块(普通话、幼儿教师口语、故事表演、儿童文学创编)等,只有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能,才能为幼儿带来多彩的活动,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2-01

随着我国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高校毕业生在走上社会后,有很多都选择了自己创业。由于学生在大学里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创业方面的指导,所以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潮的出现,各大高校也纷纷把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体系之中,这对培养学生创业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意识具有很大意义。基于当前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方面存在的不足,以美国的创业教育体系作为参考,能为我国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及意义分析

(一)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现状

我国的就业教育课程开设于1998年,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在课程设置、教学考核以及师资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学校创业课程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认知能力,也决定着学生是否有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我国开设创业教程设置的试点学校主要有:清华、人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大学,这些大学所表现出的高校创业教程设置上的现状主要为:第一,课程设置不成体系。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创业管理、风险投资、创业教育与创新规律、创业学概论等方面,都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特色设置的,没有形成一致的体系。第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收效明显。试点高校对学生的创业课程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活动和创业实践。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每年都会举办大学生创业竞技活动和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实践园地,催化了学生创业灵感的成熟。第三,创业环境的实战性不强。对于试点学校举办的创业讲座或创业论坛,虽然能起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和热情的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很难会有实战的感觉。

(二)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意义

高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延续到学生走上社会之后,具体来说,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保证他们走上社会后在遇到就业瓶颈而选择创业时,能有知识可以运用,而不至于没有方向而创业受创。对学生而言,技多不压身,经过对创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利用老师的指导和学校丰富的设施资源,让自己的创业想法成熟起来。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程设置的基本策略

(一)树立创业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

高校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明确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目标。该理念的确立,必须从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转变创业思维方式、树立对市场的前瞻性预测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对学生的创业灵感进行引导。

教学目标的明确,必须从老师做起。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学科,老师在没有教学模式作参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美国创新教育的成功案例来培养自身的创业意识。然后根据国内的创业环境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制定出符合中国学生的教学目标。

(二)完善教学资源和条件

由于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得比较晚,并且到目前为止,也只是在部分高校设置试点,所以,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都很不齐全,基于这种现状,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认真参考国外创业教学的成功案例,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创业知识的接受能力,从硬件和软件双方面对教学资源和条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建设

在校大学生在没有进行创业知识学习时,他们对创业的认识非常模糊,甚至还存在误区。加强师资方面的投资和建设,首先,必须为学生配备合格的具备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由于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足,所以对引学生入门的老师的水平和素养非常高。其次,为了增强学生创业的实战感,可以为学生聘任优秀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的自由创业者,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可以是创业方面的专家,由他们来为学生讲授创业的经验和知识,能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他们的视野。

(四)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查和反馈机制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后,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能让老师和学校了解到学生的创业知识学习状况、对该课程的接受状况以及学生课下创业实践的进展情况。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委员及创业研究机构等,为学生进行课程的考核和评估。经过对学生考核结果的分析,能促使学校对设置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三、结束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就业困难,很多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对于刚走出校园的学生来说,缺乏专业知识和老师的指导,会走上很多的弯路。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能给即将走上社会的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上的指导,能把学生的创业灵感孕育成熟。随着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在高校的普遍开展,届时学生的创业热情将更加高涨。

参考文献:

篇6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但在职业教育教育理念和理论研究上,尚有众多分歧,亟待统一。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而普通教育是选拔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评价上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核心就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应明确职业能力内涵,为实现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由课程设置和能力目标,决定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互的衔接,最终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赵志群认为职业能力是人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地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是从事一个(或若干个相近)职业所必须的本领,是在职业工作、社会活动和私人活动中科学的思维,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职业院校有一个针对某个岗位群的明确的目标定位,而且不同的职业院校,要有符合自身校情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办学定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培养对象的复杂性,因而,职业教育应具有独特的个性特色。按照国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要求,各个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关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有人将职业能力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在职业活动中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职业和公共活动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作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理解奉献与冲突及与他人负责任地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三种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整体。

职业能力是确定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本依据。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职业能力能否突破常规表述,具体地描述出岗位任务实际需要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体系建设成功与否。培养能力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开发出职业特色鲜明,与岗位任务联系紧密的职业能力,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性的、根本性的任务。

三、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

1.1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目标优化现有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学主要以就业为主要目标,把职位需要作为主要目的,课程系统根据职位所必须的技能做出合适的调节并进行完善,把职位作为主要目的完善课程系统,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所有专业都拥有清晰的职位目标;(2)把职位当作培养目标在就业中体现出来;(3)以职位为教学目标体现在职位和职位之间的差距和递进上。

1.2实施“多证・触通”,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机统一

把专业资本作为指引,完善课程系统,摒弃把专业知识当作重心的教学方式,保证专业理论系统性和必要的技能培养,创建将专业教学和就业指导结合在一起的全新的系统,增强社会对课程体系的认可度。

1.3结合国际贸易的行业特点,摆正商务和外语的位置,培养合格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能够迎合社会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否具有明确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标准,然而课程系统便是达到目标、符合标准的方法,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熟知并理解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了解对外经济贸易的制度规定,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很好地独立使用英语参与商务活动的人才”。商务和英语的关系应该首先在课程系统中合适的展现,在商务与英语的职位中产生的效果看,课程规划主要偏向商务方面理论,用英语知识将其串连起来。接下来,安排好商务和英语的上课时间,恰当地对相应的课堂内容进行规划,让商务和英语可以进度一致。此外,积极实行,展现各自长处,达到了高职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预想效果。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方案

2.1确定课程模块,以模块为平台进行合理优化

板块化的课程有比较自由、容易管理的特征,有助于课程系统的全面完善,同时也容易更新创造,生成有特点的课程体系。依照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条件以及全能型人才的要求,笔者对这一专业的教学系统规划出了简略的方案。这一专业的课程系统大致分成4个板块,每个板块还能详细的分为很多个小的板块,每一板块都有自己的职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板块均有相对的理论课程、匹配的英语教学和资格认证考试,为了保证商务英语专业“一精多会,商务和英语同抓,学历教学和专业资格认证一致”的特征。公共基础板块注重培养所有高职学子的从业道德、基础理论与能力,这一部分的完善侧重根据专业特征,有目的地加快学生养成商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思维方式;专业板块进行职位必须的理论以及能力的培养,跨专业板块属于主要职位的扩展。实践板块属于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同学们运用理论、技巧的能力,是高职教学中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有效方法。

2.2根据择业导向对应岗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技能来调整各个模块课程

(1)基础课程板块注重语言能力和商务思维的养成。这一板块中重视养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不同类型的高职学校来说,专业素养大部分是约定俗成的,差异在于有些课程会依据职位的特征有相应的调整。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专业的进行国际商业交流的实用性外语人才。所以,学生不仅要学习职业道德、实用语言、信息技术等课程,还要对商务礼仪、国际文化和形体方面进行训练,与此同时,更应该进行的是对英语实际运用的练习。这一板块主要目标是养成学生的商务思维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2)专业课程板块展现理论、能力、专业资格认证的巧妙融合。这一板块重视“以胜任专业职位需要为目的,以提升专业技能为重点,彰显实用性以及专业性”。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共有商务理论、商务英语与实际运用三部分。按照国际贸易的操作顺序与节省的原则,挑选七门主要课程组成商务理论板块: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营销、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单证实务、电子商务;还进行和以上理论知识相适应的一些教学活动。专业板块是教学系统的重心。所以,在专业课程板块中需要规划合适的课上实际运用,指点在商业活动中怎样灵活地使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其次,把理论知识、能力培养和社会认证融合在一起,达到专业教学和专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也就是说,同时展现商务和英语,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养成和专业教学与专业资格认证衔接是课程板块整体的重点与特征。

篇8

课堂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堂教育这一载体和途径才能予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为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实现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则是整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价,形成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并以此调整教学进程及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服务体系,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应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为了保证评结论的广泛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分别由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和学生进行评价。由于管理人员、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管理人员及同行专家与学生评价应使用不同的指标体系。

一、同行、专家及管理人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1.教师的教学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由于参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同行、专家及教学管理人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较熟悉,所以评价体系应力图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素质、教学组织和教书育人等方面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

2.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只有将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如果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无法得出全面的评价结果。因此,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促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共同发挥来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高级活动。然而,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除了具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外,符合教学需要的特定环境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时,必须通过对教材、教学设施和课堂气氛等指标的评价,将教学环境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列入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之中。

4.教学效果及效率

严格说来,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特别是课后学生的作业、答疑和测验等教学环节才能完整的体现出来。但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最小单元,其效果如何应该是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应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及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及效率给予评价。

二、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受众,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最终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熟练程度来检验。因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然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它们不具备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教育教学理论,只能通过对一堂课最直接的感受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将教师同行、专家和教学管理人员使用的评价体系与学生使用的评价体系分开设计,分别使用。才能使评价结论真正能起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教师的精神状态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所在。教师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感染力往往会成为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基础因素,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自信和饱满的学习热情,甚至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也会带来影响。因而,教师的精神状态自应作为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

2.教师的管理意识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管理者,教师的管理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教师对学生上课缺勤、睡觉、随意走动等与课堂教学极不和谐的现象是积极引导,还是熟视无睹,也是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指标。

3.教师的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水平,用乡音教学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沟通的最大障碍,不规范的语言习惯更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的语言水平也应成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

4.教师的知识体系

一门课程总是包含在一个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门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必要介绍会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也应成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5.教师的互动意识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以及时的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维。“一言堂”不利于学习问题的及时解决,只会造成学习问题的堆积,教师的互动意识必须成为学生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

6.教师的操作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能准确地讲,还应能熟练地做,如此才能既完成知识的传授,又能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教师的操作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特定指标。

7.教师的时间观念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由教师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实现知识传授和技能形成的高级活动,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分配时间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准确地把握一堂课的有效时间,使一堂课的信息量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负责任地推迟上课时间和喋喋不休地推迟下课时间都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8.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所关注的课堂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面向合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9.教师的板书技巧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教师教学内容的框架、条理和层次均需要通过板书来展现,一幅优美的板书本身就可起到启发学生思维、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而,板书技巧应作为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

10.教师的组织能力

篇9

一、引言

职业教育改革要求课程资源不仅注重学生学习与从事职业的关系,而且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项目主题式课题资源突破了传统的以教科书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新模式。“主题式”资源由点、面、线三维构成立体模型,“点”是学生最具价值的教育主题;“面”是由各种资源的主题发出的,这些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也可以是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不同的面通过横向链接阐释教育主题;“线”是各个主题之间的思维逻辑的轨迹,不仅反映了课程资源开发人员的价值取向,是培训目标选择和使用资源的内化行为。基于项目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仅仅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注入以学生为中心和面向社会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的整合、创新、评估等思维能力,挖掘他们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行为能力,对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是非常重要的。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是以专业职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参照点、以项目为载体、以主题工作任务的分解来设置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建路径分为任务分析――项目确定――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四个步骤。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内涵

作为一种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方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体现了社会进步、个性完美和学科发展的综合价值取向。项目主题课程模式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追求教育行为、教育接受和教育绩效的三者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首先,通过完成一项专业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技能,增加学生的知识,以实现理性的行为目标;然后,通过结构化主题任务详细分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目的,以实现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指标;再次,通过项目作为典型产品或服务的载体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实现其具有实践性的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究的方式在真实任务中学习,最终将学术能力整合到实际情况中去。

综上所述,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内涵主要有五大要素:(1)以学生所选择的学科课程为主;(2)引导学生领会学科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 (3)学生自身要对学习主题作出选择、设计和管理;(4)建设性的调查研究和知识建构;(5)现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要保证其真实性。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的资源特点

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是一种非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有着不同的资源结构、功能和价值,它受到实施主体有意识、动态的分配、开发和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性。学科知识作为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的主要背景,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主题。首先,它打破了传统知识单一的结构和框架,以项目的主题作为主导,有序的重组了学生的学习规则和知识模块。 其次,资源不仅保留了对学科概念的关注,而且扩展了与这些概念及其设计工作相关的知识。 最后,建立了有利于项目工作的“框架”,也就是项目模型和项目研究策略。

2.多样性。项目资源的多样化主要有以下表现:首先,“客观的形式”多样化。由于课程的地域、时代、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不同,其客观存在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其次,“主观形态”的多元化。课程资源的主观形态由于受到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宗教背景各不相同的影响,主观形态也呈现出多样性。第三,课程资源的目的是多样化的。它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而且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能够发挥效益的资源。最后,对课程资源的评价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个人特点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对各种教育资源评价的多样化。

3.变动性。项目主题课程资源是一个包含在社会资源系统、人们主观价值体系里的子系统。 因此,课程资源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一定时间内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又有很大的灵活性,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主体可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同。 同一地区的地域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到课程资源的发展,使其具有很大的变动性。

4.模拟性。一方面,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来自企业的实施项目,可以通过一些模拟操作软件(如民航客机操控驾驶模拟软件和银行柜台操作模拟软件)来模拟其操作过程。 另一方面,一些是专门为项目学习而开发的,它们具有真实设备的能力,但在规模上小于现实中的设备,并且能及时进入项目学习所需的状态。

5.协作性。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还是学生协作、师生互动的平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积极协商,当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可以提供指导,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互助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评价系统,方便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团体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

三、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实践

(一)、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构建

项目主题式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工作中所需要的实用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这是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典型表现,通过学生所在岗位的任务分析、任务和项目的确定以及典型产品的形成来构建学生职业行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从而培养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融合在一起的混合型人才。

据此,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模型是按照项目规划――项目实践――成品展示――项目评价的路径走向建构的,从建构的路径看,项目主题式课程遵从实践―理论―再实践模式,据此路径,职业分析是第一步,基于学生的专业分析,明确各专业中的工作领域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既是项目主题式课程设计必经之路,也使项目主题式课程源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在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找到每一个专业中主要的工作区域,对各工作领域的具体岗位作出明确的分析,并以确定后的岗位为参照,在老师和行业精英的帮助下,认真分析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越细化越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尊重专家、企业界精英的看法,勾勒出详细的任务分析表,应该在课程专家和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掌握完成每个特定任务所掌握的技能,同时保持好良好的心度,最终完成行动研究工作并开始向学习领域过渡。

在学习领域,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主体概括,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课程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核心作用,认真分析完成特定任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主题,并依此主题将包含相同或接近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情感不同的任务加以归纳和结构化,使特定的任务总结和抽象议题成为可供学生操作的的任务,完成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变。

完成这一阶段的核心任眨仅仅是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成为现实,还必须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完成学生有效学习的项目,这就需要根据主题任务的边界,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不同阶段的逻辑关系,把项目各个阶段任务化,然后根据项目各阶段的成长规律,将项目结构化,最终建立反映了各种类型的项目课程结构特征的一系列主题式课程。在这种构建模型的过程中,主题概括和任务分解是最重要的环节,它们的质量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

(二)项目主题式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

以项目为基础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的实践,指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围绕一个具体项目,研制新产品或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选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通过在实践中探索与创新进而获得更前瞻的知识,掌握更专业的技能,然后获得更大的发展。

首先,项目主题式课程学习情境是具体真实的,学习内容全面开放,学习方式多样,协作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手段电子化,学习收获也越来越多。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课程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课程为典型产品研发服务,每个项目都包括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其工作流程这样的:首先,我们必须在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上,明确工作岗位,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项目与主题工作间要形成一个相对应的关系,用由此产生的现实作品来解决现实问题。运用“角色扮演法”与“岗位任务”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甚至达到专家的水平。

其次,通过分析工作任务,了解岗位具体工作职责,在设计工作过程,如果学生只知道一次又一次地做,但不知道该怎么做才产生有用的效果,工作热情就很容易失去。因此,必须展示现实的作品,这些最后的作品通过网络媒体、记事本记录和,可以使沟通、讨论和小组互动更加方便,让团队成员分享,从而形成了对项目主题的一系列知识,并通过写日志进行反思,以便今后的工作得到提高。

篇10

职业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高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类别和学历层次的学生,在个人成长与求职择业方面面临着更多压力,职业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尽可能提升专业素养

文科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过程,在依托于专业课程培养之外,还需通过多样化渠道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专科学制短于本科学制,学生培养周期短,培养难度更大。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特性与专业前景,认清专业类别和学制年限的优劣势,合理确立发展方向,根据发展目标有意识地培养专业优势。

(二)有利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提高求职竞争力

文科类专业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上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竞争十分激烈。专科学生因学历层次限制,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和未来晋升空间有限,所以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面临更多顾虑。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可促使学生尽早考虑职业目标,加强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的紧迫感,引导学生合理分配时间。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

受当前就业市场现状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许多文科类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专科学生对自身学历层次的担忧,导致他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疑虑。因而对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度,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专业自信。

二、当前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规划教育不连续

虽然许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实施了职业规划教育,甚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开展了专业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学生灌输了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深入了解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产生触动,也没有密切关注学生究竟在何时、因何因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但对职业目标与学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学研究,或没有继续跟踪学生职业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职业规划教育欠缺专业性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许多辅导员、班主任并非本专业出身,对本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特色、发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类专科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都把继续升学作为三年专科学习结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对于专升本考试的政策和过程了解较少,或对专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职业规划存在认识盲区,不利于教师实施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

(三)职业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通常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过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或组织职业规划活动。然而,学生入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都不一样,有着不同的特长和爱好,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产生特有的问题和困惑。且文科学生通常心思细腻,兴趣广泛,在看待问题时容易依赖感性思维或加入过多主观判断,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文科类专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思路

(一)尽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

文科类学生的培养本就难以在短期内收获成效,加之专科学生培养周期短于本科学生,因而应将职业规划教育尽可能前置,在学生入学之初即让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职业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确立职业发展目标。针对二年级学生,教育重点应转换为帮助学生总结过去一年的成长与不足,分析目前具备的能力素质与职业目标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标是否仍可行,有无必要改变职业方向等。当学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须引导学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加强对学生求职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针对性

教育者在开展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个体,从学生个人角度审视其职业定位。教育者可为每位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发展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之初直至毕业的职业规划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档案,帮助学生分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情况,修正职业发展计划,提高学生的个人特质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教育者在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时,应对学生的职业意向提前进行分类,根据各个类别的发展途径提出区别化指导。

(三)扩大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范围

许多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都是负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务性工作和本身专业知识的限制,在对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据各学校、各专业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扩大职业规划教育者的范围,如可邀请社会阅历丰富的校外人士来校为师生举办职业规划讲座,或组织优秀的往届毕业生为在校生讲述职业经历和职业心得,亦可将学校其他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教师纳入职业规划教育队伍,丰富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的层次。

(四)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应加强自身学习

作为职业规划教育实施者,其必须准确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现实发展境遇,明确掌握往届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教育者要掌握与职业规划教育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作的专业度,并广泛吸取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帮助。对于文科类专科大学生的教育者而言,还要系统学习专升本考试和专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识,为有意向继续升学的学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询服务。

篇11

一、调查分析

事实上,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课堂提问的局限性,而是缺乏对课堂提问技巧的把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并对他们的教学课堂提问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这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其课堂提问的普遍性特征,从而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1)调查对象。为了更好地体现好的课堂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本次调查的对象只局限在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对他们课堂提问的研究之上,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这些被调查的语文教师包括:获得省级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老师;从事语文教学达10年以上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有相关理论建树的老师。为了增强此次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选取的这些语文教师还应当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且选取的代表课程应当是一节内容完整的课,安排每位老师上同一年级两个教学班,且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课程。

(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因此,经过考虑,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按照下列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教师、年级、类型、概括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进行了相关性统计。

(3)调查结果。调查按年级将问题进行分类,得到以下结果:

教师 年级 概括 理解 应用 分析 评价 创造 共计

A 一年级 32 2 2 0 0 6 42

B 二年级 20 30 0 0 4 0 54

C 三年级 12 16 4 2 0 8 42

D 四年级 18 39 0 0 0 4 61

E 五年级 10 16 7 1 1 8 43

F 六年级 16 24 4 4 6 6 60

可以看出,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都是相当可观的,每节课平均下来提问次数都在25次左右。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的类型大部分还是以概括型和理解型为主,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的因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但是这些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二、优化课堂提问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和规律之上的。

(1)适应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因此,课堂提问必须体现出新课标的主旨和内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置上,尊重各个年级段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结构以及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其认知水平尚且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也仅限于形象思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概括。基于这一事实判断,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应当以文本概括型、填空型和简单的回忆型题目为主。同时,为了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适当提出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另一方面也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教师应当逐渐减少对概括性和回忆性内容的提问,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解性及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分析型、创造型问题。

篇12

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课双语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大力提倡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程。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从教学效果上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双语教学中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间关系难以处理。

如何处理学科内容的学习与英语语言学习之问的关系成为双语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公共外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给双语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味地强调英语的讲授形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双语学习的受挫心理,最终导致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二)教师从教的动力不足

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要求很高,要求教师必须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在课件的制作、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在没有措施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从教的动力不足。

(三)教材不能很好满足双语教学要求

选择原版英文教材可保证学生领略到国外原汁原味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触到国外最前沿的学科动态,但国外原版教材往往与国内课程体系不太匹配,甚至某些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不紧密。

(四)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普遍薄弱

会计专业的课程安排与设计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教学与实践环节脱钩的现象。“灌输式”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这种方式过分偏重讲授,固然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应用能力欠缺,不适合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健全双语师资的培训与激励机制

双语师资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双语教学的成败,高质量的双语师资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不仅要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够用外语表达、解析本专业知识,要具有相当高的外语表达能力,必须是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健全双语师资的培训机制,采取集中与分散、聘请外籍教师与培训本校教师相结合等多种措施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针对双语师资的激励机制,制定特殊优惠政策,适度增加双语师资的课时津贴,并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侧重,以提高双语师资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确保双语教学的标准和质量。

(二)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双语教学实践。

双语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有系统有组织地对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原则、教育模式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不断地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双语教学的成功做法,不断总结我国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探索并揭示双语教学的规律,如双语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中的使用度、双语教学的目标评估标准、双语教学展开的最佳时间段(年级)等,才能更好地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加强双语课程配套教材建设

双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高职院校双语教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引进的原版教材,具有知识性强、图文并茂等优点,但由于中外文化思维差异,原版教材不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类是国内自编的英文双语教材,具有结构严谨和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优点,但由于外语语言质量不高,常常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双语教材建设仍处于一种滞后状态。

高职院校应积极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双语课程配套教材。如果选择国外原版教材作为双语课程教材,则应该在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宜学生阅读的中文辅助学习材料;如果选择自编双语教材,有必要同国外院校合作编写,以保障教材的语言质量。

篇1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学校大力改革并发展工程教育,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其核心举措是探索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重点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意识。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重大改革项目。

研究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新的工程教育标准对人才的培养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许多高校普遍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联合企业、行业,采用3年校内学习、1年企业实践的学制形式,即“3+1”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这种模式因为充分利用了企业环境、学校师资和项目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职业素养;然而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校教育的时间从常规的4年减少到3年,校内开设的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等都要进行大幅度压缩,从而造成更高的人才培养标准与更少的学习时间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加强课外专业教育建设,充分利用课外专业教育手段成为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方案。因为课外教育本应与课内教育一起构成完整的大学教育体系,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增强素质的重要途径。另外,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角度分析,排除基本的休闲和社交活动,大学生用于课内统一学习与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是大致相等的。但是,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只重视课内培养方案的规划和建设,对课外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许多高校都是将课外部分作为“第二课堂”交由学生自行支配,缺少系统地规划和总体的建设思路。这就造成了目前课外教育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难以形成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1.课外教育以非专业的社团活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管理、交往、组织等共性能力,培养人文素质为目的,但与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关联度低。虽然一些学生确实能够从中获得一些锻炼,但是泛滥的同质化、重复性活动内容既浪费了学生时间和精力,也会影响专业能力的发展。

2.从专业培养角度看,现有的课外专业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而且学生覆盖率较低。当前,有少量学生会参加一些专业性的科技活动,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科技竞赛等活动,但也往往是部分教师带领少数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这些活动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部署,并不是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内源性需求出发设立的。

3.课外活动尚未得到专业院系和课内教师的必然投入,许多实验室、环境平台等专业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因为当前的课外教育活动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也不是专业院系和课内教师的必然行为。然而,“卓越计划”的培养对象是该专业的所有学生,培养标准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普遍要求。

关于课外专业教育,教育部“卓越计划”建设指导专家、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健教授对此有明确的阐述,他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整个过程,并且要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把课外专业教育与课内专业教育作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有机整体,发挥课外专业教育在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课外专业教育体系的要素及构建

在通用的“3+1”培养模式下,需要按照“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将课外专业教育作为重要组成模块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通盘考虑、系统设计,使之成为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不可或缺部分,实现课外专业教育与课内教育在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在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性,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互补性,以及在人才培养效果上的增强性。

课外专业教育与目前普遍存在的课内培养方案是相对的,但又都是以人才专业发展为切入点的。因此,课外专业教育也应该是多种教育要素的有机组合,要包括教育目标和标准的制定、教育内容体系的设计、教育运行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参与者的激励与评价等多个方面。

1.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区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差别,分析整理出那些需要凭借或辅以课外专业教育来达成的标准体系。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2013版培养方案中包含8大类44条细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维度的培养要求。因此,我们要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梳理出需要依靠或辅以课外专业教育的标准子集。

2.设计课外专业教育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增补等方式将新型教育活动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分类,构成课外专业教育的完整内容体系。这些活动既要包括常规的如专业认知、学习引导、发展规划、专业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也要根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增补新的课外教育内容,如职业认证、企业实践、科研实践、创业实践等。然后对每项课外教育的开展时间、运作形式和预期结果等进行设计。

3.探索课外专业教育的运行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专业为支撑的联合实施方案。因为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也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还由于专业和教师的全程参与,实现课外教育活动的可行性和可控性,能够使得课外活动的效果与专业目标始终保持一致。

三、课外专业教育的激励机制与质量评价

1.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外专业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热情与奉献精神,而是要建立全面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首先针对教师建立了激励课外专业教育的多方面政策,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选先、进修深造等方面向同时从事课内和课外教育的一线教师倾斜;针对教学管理,实行了课内、课外相互协调的教学任务安排制度,将课内教学任务与相关联的课外专业教育活动进行打包组合、统一分配;在绩效统计时,制订课外育人学时计算办法,将其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时,统筹考虑课内外教育的总体需求,拟定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提升和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计划。针对学生,通过与自主发展学分、奖学金评选、研究生免试等政策关联,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各类课外专业教育活动。另外,通过经费保障、管理服务、舆论关注、科研竞赛等促进课外专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为了保证课外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建立与课外专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并将其纳入“卓越计划”建设的完整质量保障体系之中。

近些年,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涵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服务管理在内的全过程的课外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与信息反馈机制。首先,在学院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依;其次,成立了课外教育教学督导组,聘请骨干教师、企业代表和学生信息员担任督导员,加强对课外专业教育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和评价工作;另外,还建立了过程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对评价内容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多方面的对比评价。通过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对课外专业教育的劣势活动或薄弱环节进行不断改进,达到逐步完善的目的。

四、总结

软件工程课外专业教育自2011年实施以来,经历了软件工程2011级完整的本科四年培养周期,以及2012级三年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

1.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据学校统计,软件工程2011级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27项,同比上年级增长近40%;软件工程2011级就业率创五年来新高,为100%,比2010年当届高出22个百分点。

2.专业认知程度与学风建设效果有了显著增强。2015年软件工程新生生源质量和转专业情况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3.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更趋完善。通过将课外专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部分纳入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总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通盘考虑、系统设计,实现了对课内专业教育环节的补充和支持。对软件2010级82名学生的调查显示,96.34%的学生对该项做法持非常赞同和赞同态度,认为有利于他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另外,该做法也得到了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代表的较高评价,认为这代表了软件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企业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路径一致。

参考文献:

[1]陈启元. 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2]刘华东. 构建“三三三”培养体系,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目标[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8):34-36.

[3]施晓秋,金可仲. 卓越计划“3+1”模式下的课外专业教育体系[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40-4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