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6:54: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劳动教育建议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大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也进行过一定的法律教育,但是由于在大学以前阶段,学生一般都是未成年人,因此学校法律教育的内容一般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安全法、宪法、刑法和民法的相关内容,基本不涉及劳动法的任何内容,所以大学生在大学以前阶段的劳动法制意识是一个空白。虽然大学阶段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但对于劳动法的内容只在教材的第六章(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用很少的篇幅谈及了劳动法的原则、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和处理劳动纠纷的途径。就教材而言,涉及的内容很少,而且只是介绍了劳动法一些基本原则,只论述了很少的表面内容,学生很难系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2010年做了修订,但没有增加新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内容,因此还是很难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达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无论从大学生以前的法制教育和大学期间的法制教育,都缺失劳动法制教育。现实中很多大学生缺乏劳动法律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学生知道有劳动法,但对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内容知道的很少,如签订劳动合同注意的问题,在合同履行中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劳动争议发生后如何处理等等问题,根本一无所知,表现了劳动法律意识的缺乏。在法律实践中涉及大学新毕业学生的劳动争议纠纷,主要表现为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很多条款对自己不利,而毕业生根本没有通过补充条款加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知道如何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仲裁请求;对劳动仲裁程序几乎一无所知,造成了自己的劳动权益不能得到仲裁的支持。从大学生劳动法制意识现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毕业生的劳动维权水平来看,各类高校都应开展劳动法律教育,这样可以保证大学生毕业后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兼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开展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关键是如何开展的问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其主要内容应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一)、(二)、(三)为主要内容,重点是《劳动合同法》基本内容,因为《劳动合同法》基本包括了劳动法的内容,且是最新颁布的劳动法律,其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为了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二)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具体内容
1.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主要介绍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是如何规定的,以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约束力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哪些情形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哪些情形不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使学生知道提供劳动在什么时候学会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说明学生兼职权益受到伤害时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问题,要向学生介绍雇佣合同、承揽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介绍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请求的注意事项和个人权益保护问题。
2.劳动合同订立的基本规定。在这一部分中,要详细介绍设计劳动合同订立的所有内容,使学生知道如何签订劳动合同,避免以后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争议,主要包括劳动关系的确认问题、劳动关系双方的知情权、不得收取抵押金及扣押证件、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劳动合同的期限类型、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及约定内容、关于试用期、劳动合同的无效与撤消问题。这一部分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对于上述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结合具体法律规定进行讲述,对其中重要的问题要辅助案例加以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以后能够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为以后发生劳动争议埋下隐患。
3.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在劳动合同履行与变更内容中,主要介绍用人单位全面合法履行劳动合同、加班工资支付、非法强迫劳动、同工同酬以及劳动合同的变更等问题。在这一部分要重点强调加班工资的支付问题,关于加班证据的保留应作为重点强调的内容,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三)的要求,对于劳动者要求支付加班工资的要求,应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再有同工同酬在实际劳动争议纠纷中如何解决的问题等。
4.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解除后涉及到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问题,因此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迫性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以及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告知义务、合同终止的情形、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情形和经济补偿等问题。在这一部分中要重点强调关于经济补偿的问题,特别强调劳动者受迫性解除劳动合同也必须向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和劳动者非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的形式问题,避免劳动权益受到损害。
5.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属于劳动权益保护的司法救济程序,这一部分同劳动合同的订立一样重要,在该部分中证明劳动关系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向学生讲明如何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技巧,同时要强调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问题,避免因为劳动争议超过仲裁时效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还要向学生介绍仲裁过程中如何主张权利和举证质证问题。
(三)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安排
对于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针对教材的不足,任课教师可以拓展劳动法律知识的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该课程中不可能深入讲解。第二,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因为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就要开始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已经开始为就业做准备了,所以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对学生开展劳动法律教育具有针对性,学生也急需劳动法律的知识。
(四)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法律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人文教育,应有针对性采用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专题讲座法。就是针对劳动法律知识的某一方面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座,以便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对劳动法律知识有结构性的理解。对于劳动法律知识可以分解为多个专题进行,这样使学生对劳动法律有系统结构性的理解和掌握。
2.法条释义法。就是对劳动法律中的具体法条进行分析讲解,因为一般大学生都是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可能对劳动法律中的法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有的劳动法条也确实存在着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劳动法律中的复杂容易引起歧义的法条加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法条的意义,并学会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条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3.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案例也使学生能够得到启示,懂得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遇到劳动争议如何处理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本人在履行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案例分析法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劳动法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习劳动法律知识的积极性。
4.热点问题讨论法。就是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普遍性和疑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因为我国劳动立法的时间还很短,劳动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劳动合同法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加深学生对劳动法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劳动法律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的建议
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应作为法制教育的一部分纳入到学校教育中去,并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加以贯彻落实,部分院校目前已开展了一些劳动法律教育,但还不完善。在如何完善大学生劳动法律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重视。
第一,在未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材的修改时应增加劳动法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基本法律置于教材的第八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了解了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深入学习劳动法的知识打下基础。同时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兼职现象,通过劳动法律知识的学习,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在兼职时的合法劳动权益。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邻域之一,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角度、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指定性学习领域。
课堂教学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苦心谱写的一支歌,是师生共同雕塑的一件艺术品;精彩的课堂不仅体现着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折射出学生创新思维的光华;课堂教学是劳动与技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劳动与技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理特点和对劳动的兴趣,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氛围,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熏陶中享受并掌握知识的技能。例如:在教学《包饺子》一课中,用视频创设谜语情景:“前面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让学生利用情景魇久盏住八饺”,顺势进行引导调查,喜欢吃水饺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喜欢,想不想体验一下包饺子的乐趣?很自然导入课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为主,劳动作品是必然的产物,运用劳动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样的一种呈现更形象、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还可以用实物展示法,把事先做好的劳动作品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动手探究的欲望。
二、课外实践,启发有术
通过劳动技术教育课要达到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劳动潜能的目的。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单在课堂内是无法完善的,因此,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入实践基地,体验劳动。例如:教学《小树浇水》、《小树的养护》等课,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劳动,亲身体验,获得积极的劳动态度,使学生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实践过程中要启发有术,以学定教,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把学生分成抬水、浇水、添土三个组,抬的抬,胶的浇,添土的添,分工明确,自然兴趣高涨,使学生真正学到了课堂、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劳动技术。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指导具体的劳动步骤、方法,启发学生多种具有创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重学情,教在困难处;重启智,教在创意处;重思考,教在思维迸发处,而不是在课堂上干巴巴模拟实践。
三、探究原理,动脑思考
劳动与技术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制作,而是要加大思考的成分,既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辛苦,又要让学生感受设计者的智慧,不断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含金量。一位教师在教学《巧手缝沙包》这课时,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特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缝制沙包需要学会平针和扦针两个基本针法。在学生认识两种阵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什么场合下使用平针,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扦针?请说出其中道的道理”。学生通过思考很快找到使用的场合,缝制沙包时,平针适用于不了连接,优点是缝制速度快,可以提高效率;扦针适用于封口,优点是牢固程度高,可以保证质量。学生了解了这两种针的特点,在实践中就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运用不同的针法。
在缝制沙宝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缝制技巧:进行裁剪时,为了剪得整齐、美观,先借助工具划线;缝沙包时布料的正面朝里,缝完了要翻面,成为正面朝外;封口时要将毛边掖在里面,这样做出的沙包会非常漂亮;填充物要选择豆皮或者沙子,不仅可以节省粮食,还可以避免玩沙包时砸伤自己和他人;针脚要细密,以免填充物从缝隙处漏出;缝合时,要留半厘米的边,以防溜针,并需要用手指甲将布料压一个折痕,按折痕走线可以让缝合更为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技法,而且知道了技法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需要缝制衣服时,学生就可以根据学到的裁缝技巧熟练运用,提高自我服务的质效。
四、关注意外,精彩生成
教学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学重细节,节节出精彩。教师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关爱进行教学,用敏锐的眼光观察学生,捕捉教育的细节,关注意外生成,就会孕育教学的精彩。一位教师教学《包水饺》时,曾经遇到一个预想不到的情况,却将尴尬化解,为这节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课即将结束时,各个小组都端着自己的水饺到前面展示。对于小学生来说,包水饺很多是初次接触,有的成果不是很理想。这个小组呈现了成果后,引起学生哄堂大笑。这个组的发言人对自己的成果介绍说:“我们组都是第一次包水饺,困难很大。包的水饺虽然不好看,但是我们尽力了。”这点,被教师捕捉到了。“我们吃水饺,重在吃什么?”学生回答:“馅”。老师说:“对,味道和饺子的外形,那个更重要呢?”学生说:“味道。”师:“其实做人和包饺子一样,外在美固然重要,但是内在美更重要,只有内在的美才是长久的美。”教师的点睛之言将成果展示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可谓经典。
唯有教师把尊重与呵护变为一种修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才能捕捉到教育的意外,通过艺术的方法将其变得精彩,让教学富有人文气息和道德光芒。课堂因情感丰盈而自然灵动,因思想碰撞而智慧流淌。课堂教学是门艺术,只有真正掌握了这门艺术,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课堂,精彩观念诞生的课堂,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独立之精神、自由思想的课堂,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课堂。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疲劳
一、前言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课程设置中的第五条规定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每周每次两课时,大约100分钟的体育锻炼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远远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要求。增加课时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只能在每周有限的运动时间里加大运动强度和频度,因此一周一次的体育教学后的体力恢复问题,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都很重视运动后疲劳消除的问题,运动者们都很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加速消除疲劳,人体才能更好的承担新的运动量,从而减少体育运动对人体的伤害,更快更好的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改善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因此如何快速有效的消除运动疲劳对体育教学和运动实践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课后的整理运动
按照体育教学要求每节体育课下课前都要做整理运动,整理运动也叫结束活动或放松运动,它对消除疲劳,促进身体恢复有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对整理运动认识不清,教师对整理运动缺乏指导,整理运动时间不够等。
在体育教学课中,学生在课上的体育运动时身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并不能随着运动的停止而马上消失。例如:人体在做激烈运动时,能量消耗很大,需要摄取大量的氧,氧气是需要呼吸系统通过肺来摄取的。但在许多运动中,无论呼吸如何加强,也不能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量,所以在剧烈活动时肌肉常常是处于缺氧的状态下工作,尤其是内脏器官在运动突然停止后还要继续工作,来弥补运动时的暂时缺氧。如果在这时候突然停止运动而不做整理活动,会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继而影响心肌输出量,造成一时的脑贫血和和低血压等现象。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学生在剧烈运动后立刻坐在地上,会有头晕恶心等状况出现的原因。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不良反应,整理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其正确的做法是在剧烈运动之后要做深呼吸,使肺的气体交换量增大,使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帮助各器官恢复到安静的状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积极的整理恢复运动,例如:放松式的慢跑或是抬高下肢抖动,促进血液回流,改善血液供给,积极消除体育课上的运动疲劳。
(二)体育教学课后的运动按摩
运动按摩是运动恢复中最有效的方法。运动按摩可以反射性的改善和调节中枢神经的机能,消除疲劳。在运动中堆积在肌肉中的无氧代谢物可以通过按摩尽快的被转化或是尽快地代谢掉。
运动按摩可以在课上进行,也可以在课后进行。在课上进行的老师要给示范和指导,在按摩部位、按摩手法、按摩时间、按摩强度等方面给予具体的讲解示范。例如:按摩的顺序要先大面积,再局部;力度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使学生边学习知识边动手进行按摩,按摩可以是自我按摩或是相互按摩。课后按摩,教师应以课后作业的性质予以布置,让运动按摩成为每次运动后的常态。
(三)温水浴
温水浴一般指洗浴水的温度在30到40摄氏度之间。洗浴是清洁全身皮肤最好的方法,同时也能对全身肌肉起到镇静和放松的效果。在一般高校里,大学生洗浴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般都以淋浴为主,只有在个别院校有水浴按摩和桑拿房等设施。洗浴的时间要有所控制,一般10到30分钟即可,尤其是女生洗浴时间过长会引起头晕、低血糖等不适的症状。
(四)体育教学课后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1.各类维生素的补充
每节体育课的运动量不同,但在体育教师的引导下都会达到一定的强度,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要尽快恢复体力除了一些外力的物理疗法外,还应补充维生素和营养物质。各类维生素能提高人体的耐久力,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而且能快速消除疲劳。例如:维生素C能提高脂肪酶的转化效用,能加速肌肉中磷酸肌酸及糖元的合成并促使血液及肌肉中是乳酸尽快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同时,维生素C能促进机体氧化过程,降低运动时产生的氧债,缩短恢复期。相反,缺乏维生素C可直接导致全身无力,肌肉关节的酸痛,严重时也可造成鼓膜下出血,易骨折等;缺乏维生素B1可发生脚底感觉障碍,腓肠肌压痛、痉挛、下肢无力等。总之,补充维生素不但有利于快速缓解运动疲劳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还要加强其他营养物质的补充,例如;糖、脂肪、蛋白质及矿物质。在运动中消耗的物质要有由饮食中补充,所以合理的膳食对增强运动能力和运动后的快速恢复都有很好的作用。
2.营养物质的补充
一、幼儿“五一”劳动节为幼儿提供阳光成长的环境
1.“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的心灵提供触动
要触动幼儿的最纯真的心灵,就要在劳动活动中充分地释放自我,在具体的劳动环节中了解他们的劳动行径,进入到幼儿内心的世界中。劳动在成人世界是一项较为枯燥的事情,但是幼儿由于接触事务较少,反而有很多幼儿乐于劳动,在劳动中可以开心地学习,教师可以在幼儿劳动中开展劳动比赛,不但比速度,还要比质量,在劳动中体会幼儿的一举一动。例如“五一”劳动节,可以邀请家长到场,学生可以为家长做一件事情表示感谢,从而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有的幼儿为家长洗脚,有的幼儿为家长捶背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示了自己的感谢,在劳动中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了沟通,深知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这种经历在学生今后的生涯中必将是触动心灵的难忘经历。
2.“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空间
在“五一”劳动节的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要局限于幼儿园,更应当走出去,走进自然中。在自然中,学会对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思维培养。在活动中很多幼儿为保证自己的成绩,故意使坏,使得别的小朋友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这种思想,我们要加以及时地制止,如果孩子说了谎话我们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引孩子说谎话不代表自己是不诚实的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基于改过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学生道德的渗透中。如果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有足够的创意空间以及容忍空g的话,那么品德教育就会更好地融入之中。
3.“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宜品德成长的元素
(1)信心。在教育中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教师日常的教学,识字、阅读、表达等多种知识,可以提升自我,随即提升自信心。在进行幼儿的教育中,要提升自信首先还需要给予幼儿以爱心。(2)爱心。爱心不仅包括自爱,还包括爱他人。对整个社会要进行爱心的培育,指引学生可以更好地爱护自己、照顾自己,对周围人要心存感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建立恰当的关系,学会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3)希望。希望是对幼儿在世界观以及未来的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的希冀,保持足够的希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成长中品德不断的丰富。
二、“五一”劳动节引导幼儿主动习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1.培育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加强品德行为的自我感知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进一步了解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和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差异情况,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长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与集聚效应的关系。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以空间经济理论和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研究各种空间依赖和空间相互作用现象,主要有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通过引入变量的空间滞后形式,将一个空间位置上的变化与周边邻居位置上的变量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由于空间扩散、空间溢出等相互作用造成的空间依赖;而空间误差模型通过将误差项设定为某种空间过程的形式,能够将由于测量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冗余空间依赖加以显示表达。
采用两要素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分析起点:
式中,Y/L为劳动生产率,K/L为劳动资本密度,g(·)函数中产业集聚经济测度参数分解为:区域化指数(Loc)、城市化指数(Urb)。基于波特关于竞争的观点,本文引入了竞争程度指数(Comp)。鉴于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由于劳动市场政策的不同会导致劳动资本效率的差异,本文引进虚拟变量Region控制相同资本在三大省域的生产率差异。选取二进制邻接方法创建权重矩阵,将长三角25个城市进行编码,再根据它们与周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否相邻,得到权重矩阵。因为舟山在地理上处于孤僻的位置,因此在地理位置得到的二进制邻接矩阵基础上,根据区域间的经济活动往来密切的城市,稍作修改,将其与宁波、上海视为邻居关系。
对式(2)进行对数变换:
柯 蓉:长三角制造业集聚效应与劳动生产率差异空间计量分析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的制造业中2-SIC细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包括30个2位数制造行业。为了研究的方便性,用F1-F30分别代表制造业30个两位数制造业,如表1所示。
(三)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长三角16个地级城市的统计年鉴,时间跨度为2003-2009年。采用的是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30个两位数制造业2007-2009年的数据。为了平滑掉每年之间的差异,本文采用的是2007-2009年的平均数据。
二、实证研究结果
本部分将考察集聚效应的不同类型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以及不同产业集聚效应的差别和它们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同时,本文考虑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自相关关系,除了普通的OLS模型分析外,还利用了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描述以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城市化(多样化)经济以及制造业30个行业在各个城市的区域化(专业化)经济有初步的认识。
1.城市化(多样化)指数统计分析。根据2007年到2009年各城市的城市(多样化)指数,本文总结了2007年至2009年城市(多样化)指数最高的5个城市,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除杭州外,城市化指数较高的几个城市是宁波、泰州、镇江、扬州和嘉兴,都不是长三角的中心位置,反而是长三角的四隅,这表明长三角形成了一个外围城市的格局。
2.区域化(专业化)指数统计分析。这里用locij代表区域化指数,如果i产业在j区域的区域化指数大于1,就代表该i产业在j地区的区域化经济大于全国水平。本文整理2009年30个制造业在长三角16个城市的区域化指数,见表3。
而借鉴Kyoung-Hwie Mihn(2004)分类方法,依据产业的区位特征将其分为:装配制造业、基本原材料制造业、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如表4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每个城市都形成了相关产业的区域化经济,但是不同的城市形成区域化经济的产业则各不相同。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城市化(多样化)指数最高的5个城市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区域化(专业化)经济较强的产业。这说明区域化(专业化)经济和城市化(多样化)经济虽然分别隶属于集聚经济的两大类,但二者并不冲突。
(2)装配制造业因为没有明显的区位限制,在各个城市中都集聚大量产业,从而在各个城市都形成了相关产业的区域化经济。但是在嘉兴,却并没有形成一个装配制造业的区域化经济,这可能与嘉兴的特殊地理位置有关。嘉兴与上海、苏州、杭州三大经济体均相邻,而装配型制造业由于没有区位限制,会选址在一些大城市来利用其多样化经济。
注:装配制造业即所谓的“松脚型产业”,无明显的区位限制;基本原材料制造业是对交通运输设施有较高要求的重型工业;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是集中于原材料的制造业;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是集中于消费者集聚地的产业。
(3)基本原材料制造业由于对交通运输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舟山等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该类企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4)基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资源依赖型制造业依托本地优势,在各个城市都形成了区域化(专门化)经济,产业内部企业相互促进。
(5)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并没有在消费者集中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形成区域化经济,而是在这些城市的周围形成了区域化经济。这可能是因为最终消费品制造业由于没有技术优势,而消费者集中的这几个城市有很高的成本限制,从而导致了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分散在这些城市的周围。
(二) 劳动生产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结果
首先,本文运用模型(3)、(4)和(5)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整体进行了回归分析,表5给出了具体模型估 计的实际分析结果。在全部模型中均保留要素投入变量LOG(K/L)和区域特性region1,region2 三个控制变量。回归结果1-2,依次是加入了城市化效应指数、竞争指数的OLS模型结果。结果3-5分别是加入了所有变量的OLS模型结果、空间滞后模型结果和空间误差模型结果。
1.从结果1可以看出,城市化经济系数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在长三角区域,制造业存在城市化经济,即多样化的经济环境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个变量的显著影响证明了产业间外部性的重要性。这个结果表明企业可以从同城市产业多样化获得好处。
2.从结果2可以看出,区域产业竞争程度变量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竞争程度对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特定区域,制造业产业内的大量企业集聚形成竞争态势,相互促进,积极创新,使产业在动态竞争中良性发展。这表明由于大量企业的集聚形成的激烈竞争是动态外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从结果3可以看出,城市化经济效应和区域产业竞争程度都对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
4.空间滞后变量的系数为正,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考虑了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因变量依然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这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另外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中,region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可能代表不同省域地区的虚拟变量与空间权重存在一定程度的多重共线性。
(三)分行业制造业整体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这里仍然运用模型(3)、(4)和(5)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分行业制造业整体进行传统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的对比分析,解释变量同表5,结果如表6、表7所示。
1.装配制造业模型中城市化经济指数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基本原材料制造业、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城市化效应指数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城市化经济效应对于基本原材料制造业、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装备类制造业却并不显著。装配制造业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它们在特定区域的专业化程度。而对于基本原材料制造业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而言,在特定区域的集中并不会显著提升其生产效率。
2.基本原材料制造业模型区域产业竞争程度变量系数为正,并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表明竞争程度对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产业内部在特定区域竞争的激烈程度对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产业内部的竞争会降低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但对于基本原材料制造业、最终消费品制造业而言,由于区域产业竞争程度变量系数不显著,产业内部的竞争对劳动生产率没有产生影响。
3.装配制造业、基本原材料制造业、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模型空间滞后变量系数的估计值为正并且显著,劳动生产率表现出了很强的空间依赖,区域间的劳动生产率相互促进。而最终消费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却表现出了负相关性,其他产业都是正相关关系,这表示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以上模型中的省份变量都是显著的,说明分行业制造行业都受所在省份因素的影响。
三、结论
结合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长三角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的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这种建立在技术经济联系上的产业间相互渗透是目前长三角制造业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环节。因此政府应引导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区域的单一生产结构向多样化发展。
2.鉴于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竞争程度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在除资源依赖型制造业的其他的产业中都表现出了促进作用,政府应培育区域产业发展的竞争环境,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对于资源依赖型产业,政府应加强控制力度,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引起产业内部生产率下降。
3.基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在空间上呈现空间自相关的现象,各区域产业之间应该加强联系,放大这种自相关相互促进的效应,从单一产业、单一区域的发展演变成整个制造业、整个长三角地区簇团似的发展。
参考文献:
.南通大学学报,2006(9):34-38.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5):25-28.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规范交警队、车辆管理所和事故处理岗位执法行为为重点,以查找队伍管理中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开展“牢固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规范执勤执法行为”专项教育培训活动,为全省公安交警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教育培训,梳理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制度规范,落实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大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交警队、车辆管理所、事故处理岗位的正规化建设,使民警执法为民思想进一步增强,执勤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方法及步骤
专项教育培训活动要紧紧围绕打牢思想基础,苦练基本功这两个重点,把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把教育与培训的效果与执法和管理实践相结合,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专项教育培训活动共分理论学习、查摆剖析、集中培训、总结考核四个阶段,从3月30日开始至6月20日结束。
(一)理论学习阶段。(3月30日—4月10日)
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阐述;结合正在开展的“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活动,再次开展先进性教育“回头看”活动;对照先进典型找差距,开展“从警为什么,在岗干什么”讨论;组织开展换位体验、思考等活动。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从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查摆剖析阶段。(4月11日—4月30日)
排查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
一是开展一次执法大检查。以路面执勤执法、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事故处理为重点,采取自查与交叉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等方式,深入排查民警执法形象不佳、执法态度不好的问题;深入排查事故处理程序不合法、办案不规范的问题;深入排查车辆和驾驶人收费不规范、考试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深入排查执法违法、索贿受贿的职务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开展一次民警思想调查分析。通过多种形式,掌握民警队伍的思想状况;深入了解民警工作、生活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在民警中广泛开展算经济账、算违法违纪代价账活动,剖析近期公安队伍特别是交警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学法,使民警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尤其要在车管民警中开展一次“以案为鉴”警示教育活动,组织全体车管民警学习部交通管理局最近下发的《交警违法违纪典型案例》。
(三)集中培训阶段。(5月1日—6月10日)
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中排查出来的问题,各级公安交警部门首先要自查自纠,实施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以“一队一所一岗位”为重点,采取“以集中培训为主,岗位练兵为辅”的方式,安排民警参加15天的岗位培训。文秘站版权所有
一是在交警队方面,要抓好一线执勤民警和领导干部两个层面的业务培训。总队将举行大队长培训班,对大队长进行轮训,使大队领导的指挥管理能力和抓落实能力得到增强;各支队可通过建立和完善小教官队伍,编写经验材料,制作示范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案例评析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对现任中队长和一线执勤民警进行一次交通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疏导交通、查处交通违法行为、实施处罚、事故简易程序处理等技能的集中培训活动,使民警的执法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二是在车辆管理所方面,要结合业务岗位特点,分类开展业务培训。总队将对地市车辆管理所领导进行一次全员教育和培训,由总队领导进行授课,各支队也要由支队领导对县级车辆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授课。同时,结合车管所等级评定工作,评选出一批先进车辆管理所,树立标杆,以点带面。
三是在事故处理岗位方面,要结合落实事故处理资格等级管理规定,按要求组织岗位业务培训。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剖析一起案件”、“开展一次家访”、“树立一批标兵”,进一步强化公正、公平、公开处理事故。“剖析一起典型案例”:要选择一起典型交通事故或事故案件,或组织事故处理民警到法院旁听一次交通事故案例的审理过程,深刻剖析现场勘察、证据收集、调查访问、处理程序、责任认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事故处理民警的程序意识、证据意识和法制意识。“开展一次家访”:要组织事故处理民警深入到交通事故当事人家中,听取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和改进工作。“树立一批标兵”: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公正、公平、文明处理交通事故,群众反映良好的事故处理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奖励,充分发挥标兵的传帮带作用,提高事故处理民警的整体执法办案水平。培训结束后,各地要根据实际,以注重实效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岗位轮换、重点岗位业务规程、业务监督、警务公开等各项规章制度,向社会公布咨询、投诉电话,在程序上、制度上、管理上形成对职务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总结考核阶段。(6月11日—6月20日)
教育培训活动期间,要按照 公安部《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和《车辆管理所等级评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个岗位的具体考核标准,组织开展岗位技能考试,对于不合格的民警要重新培训后进行复考。
四、工作要求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和人事部共同制定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该《意见》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人事部门要面向各类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对考核合格者,由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各类职业学校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要求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见。
《意见》明确要求:经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认定,职业学校所设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的,其毕业生申请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时,理论课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视为鉴定理论考核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这将意味着,越来越多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取得学历文凭证书,还可以取得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于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目前,“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全国每年大约有500多万人参加近千种职业的职业资格考核,累计已有3500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一、以往按照省政府闽政〔1989〕24号文件规定,由人保公司经办的集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业务,由人保继续办理至1995年12月底,从1996年1月1日起由社保负责办理。原由人保承办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部分,根据自愿的原则,由企业和职工个人自行选择以下办法:
一是随同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移交社保,社保机构同步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继续留在人保机构,并相应由其承担法律责任。
二、鉴于原办法是县(市)级统筹,且各地办法不一,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移交工作应在各级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本着“维护信誉、保障权益、简便手续、平稳衔接”的原则,由各地人保与同级社保共同协商后移交。交接工作务必于明年1月底结束。
三、进一步规范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征收和待遇支付办法。移交后,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办法和职工退休后的待遇支付办法原则上按现行国有、三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定执行(但连续工龄不能视同缴费年限),并逐步与现行的省级统筹管理体制和基金财务制度接轨。养老保险实行“全省统筹、统一领导、统一政策”,基金核算实行“核定基数、定额缴拨、超收分成、超支共担”的财务管理体制。社保与用人单位实行“全额缴拨”的结算办法。
四、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老办法的衔接实行逐步并轨,平稳过渡。对按闽政〔1989〕24号文件规定在人保投保的职工,1989年至1995年的保龄应予以承认。凡按规定计算连续工龄满10年以上、其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应补足10年后,可按月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如企业和职工要求以实际参加工作年限补交养老保险费,可按实际补交年限计算保龄。对个别确实无力补足10年、参加人保满6年、现已退休的人员,也可继续按月发给养老金
(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社会性养老金,按各地(市)上一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的15%计发;
第二部分是缴费性养老金,个人及企业缴费每满1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1.3%计发)。
已完成“四并三”移交工作的地(市),其养老保险待遇高于本通知规定的,仍按原规定办法执行,待今后调整待遇时统一衔接。
五、各级政府应委托同级审计部门,对人保历年经办养老保险业务的基金收入、支出、运营等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以维护人保的信誉和保障投保人的利益。人保承办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含预交1个月周转金),以省为单位统一结算,各县(市)结余和亏损汇总互抵后仍不足的部分,由人保系统自行消化,经审计后,如有结余,应移交社保。
第二天,组长按时把调查表收了上来。从中我得到了如下的统计数据:其中六年级三班班46人,除3人弄丢了没上交外其余43人中,在节假日经常洗衣的有2人,经常做饭的有3人,经常洗碗的有5人,经常整理房间的有4人,经常打扫房间卫生也只有4人。从整个统计来看经常做家务的学生只占11.5%,而偶尔做一点家务的约占51.5%,从来不做家务的约占37%。
二、问题分析
本人以为通过这一张统计表暴露的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1、家长“现实”的价值取向导致对孩子期望的不合理性
家长们愿望是很现实的,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家长。因为深感劳动的艰辛,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常把到厂里上班或种田等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跟我一样去种田”。同时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学历要求也很高,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发展定位就是:考大学(考一本,将来读研究生更好)――找一份理想的工作(非体力的)。
在家长们看来,惟有读书学习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就万事大吉,会不会干活无所谓。他们说:“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洗衣做饭等家务活一概不用你管。”“在内心深处就以为孩子懒一点无所谓,大不了我当个‘高级保姆’”,“懒仅仅是可能变‘虫’的问题,而分数却是关系到将来是否成‘龙’的问题”。家长认为让孩子劳动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为了使孩子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不但家务劳动不让孩子插手,就连一些最简单的生活自理性的事务也由家长代劳。据初步调查,有65%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有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从来不要求孩子做家务。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往往让位于学习。
2、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忽视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意识的淡薄
关于学生做家务的事,近日在浏览《中国文明网》时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对孩子进行家务劳动教育同样重要》,文章提到:“现在进入独生子女时代,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刻苦学习和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淡薄。平日受到爷爷辈过分的溺爱,就如同将一棵树苗种在花盆里,它的高度、粗细都会受到空间和环境的限制。
综上所述:这一现象真的值得引起我们所有的学生家长和我们老师深思,我们绝不能放弃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要注重长期、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教育心态和行为上出现偏颇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也好,新课改也好,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新课程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一个学习领域之后,实际上劳技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师的生命线”这一“紧箍咒”套得老师们头昏眼花,综合实践活动课往往是“语文、数学”的代名词。如此追求“分数”轻实践锻炼的学校教育加上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淡薄,不会做家务或不肯做家务是必然的。从而也折射出了我们教育的急功近利。
三、思考与建议
一次不经意的调查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充满竞争的21世纪,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小皇帝”怎能适应?看似一个简单的德育问题其实更涉及到能力的培养问题。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家庭的、社会的,但作为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我们不禁要问:以培养学生学会生活自理、热爱劳动,形成积极生活态度为主要目标的劳技教育怎么了?
1、要全面、常态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将此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一个必查内容之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最有生命活力的课程,是最能凸现学校特色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还存在着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劳动与技术教育更是在可有可无的“边缘”状态。为了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常态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议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的同时,制定措施,有效落实,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把该课程作为教学督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的督查、评价能促使学校领导、教师重视该学科的发展。
2、劳动教育需要在劳技教育中实践,也需要在其它学科中渗透
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还要开展公益劳动、家政和职业体验等方面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并向其他学科渗透。例如,在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指出学生的劳动行为方式;在数学课中结合应用题渗透劳动教育。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多学科渗透和多渠道实施的同时,努力发挥劳动教育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亲近劳动与技术世界的积极情感、良好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家校合作,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
什么是劳动?要让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习也是劳动,是脑力劳动,但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永远离不开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为了独立自主,我们要引导孩子参加必须的体力劳动,比如适当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
案例中教师的思想纠结点,主要是要个体价值实现,还是要集体价值的实现。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存在两个或许不妥当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劳动中“个体、集体、社会”三重价值实现上的冲突性。简要说明如下:
1.班级劳动任务个体均等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组织方式是否合适?
教师在活动中,较为重视的是劳动任务的完成本身,而忽视的则是这是一个教育实践活动。这或许是潜意识行为。
这次劳动分工还有第二种组织方案:把学生根据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则分为若干劳动小组,三五人为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切分劳动任务。
与个体分工比较,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具备几个优势:(1)减缓教师在该劳动中的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试想,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一个人都等着老师划分拔草的区域,这个过程是比较耗时的,客观造成怠工。(2)小组编制,容易形成小组内的个体分工,兼顾到每一个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机制,会干的可以教不会干的,形成带动力。(3)教师的监控和评价相对容易。教师一人对几十人,监控过程,这非常困难;而以小组单位劳动,教师的关注点就减少了。在个体化劳动组织中,在教师发现问题时,做出纠正和补偿,例如让快的去帮助慢的,看到态度不积极的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这让教师工作负荷很大,照顾不过来。(4)在小组内,客观形成一个教育体,在其中有人消极怠工,也会被同学指正、批评。这似乎兼管了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劳动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义在于让个体劳动价值与集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统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师存在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学生在等分劳动任务之后的差异化表现?
案例中教师看到的个体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上的差异和能力上的差异。
教师最耿耿于怀的是,劳动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劳动教育的重点关注,也是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好逸恶劳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总是有特定的环境养成,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普遍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的集体环境,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的心理因素。主要实现途径,建议如下:
(1)在劳动之前,应该赋予本次劳动以充分的积极的意义诠释,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劳力付出对于全校师生享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于是,在学生心理激发起劳动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建设美好校园的责任感。这件事就是劳动教育,把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师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说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阐释。
(2)劳动分工时教师刻意把劳动任务有轻重差异体现出来,以小组招标的方式,让学生以多为班级作出贡献为荣。这就是劳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用好的话,可以激励学生争先劳动,不计较分工的不均等。在劳动过程中,也要做好鼓动和宣传工作,形成劳动竞赛的热潮。这有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
(3)劳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在劳动之后也一定要有针对本次劳动的个人和小组评价、总结,对于在劳动中表现良好、乐于助人的,要以班集体的名义给予表扬。如此,让一次劳动从前期动员到过后总结成为一个教育流程,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师思想上还有一个焦灼的地方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观念,“溜奸耍滑”的现象不是个例。
这是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价值偏离共同造成的结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属于关门经营,与社会的联系很少,社会提供给教育的资源,包括生产劳动的机会不多。现实条件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自然带有局限性,学生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区。
国外在解决相类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与社区是文化共同体,学校有责任要服务社区。因此,社区会提供很多公益性劳动机会,或有生产实习的岗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或者在劳动实习中增加生活体验。这一类劳动价值的实现,是不讲回报的,强调奉献精神。
二是,学生利用假日,到适宜的岗位上打工。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参与社会化劳动的形式。学生需要考虑的是,用自己的劳动来赢得相应的回报。这个价值实现是看得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在劳动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独立处境下的劳动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会化劳动,凸显出劳动的服务社会的价值。本案例中,劳动为学校环境里的劳动,与社会化劳动不同。
[1]李黎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现代企业教育,2006;
[2]李小雁,李智军.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商场现代化,2006
[3]勇健.市场营销教学重在实践应用.山东电大学报,2001;
[4]杜玲.浅谈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践教学法.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参考文献:
[1]朴光浩.论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1,(6):53-54.
[2]吴高林.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56.
[3]杨素花.浅析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3,(15):17-18.
[4]孙君君.论项目管理在市场营销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4,(4):101-103.
[5]陈红宇.浅谈市场营销实践中项目管理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0):149-150.
参考文献:
[1]丹下博文,姜旭.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11-14.
[2]陈淼.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商,2015,42:249.
[3]吕薇.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河南科技,2015,23:229+231.
[4]佟姗姗.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好家长,2016,34:247.
[5]车鹏.关于现代物流与市场营销的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4:9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