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前景

居家养老前景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居家养老前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居家养老前景

篇1

近年来,江西省奉新县在大力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出现现行居家养老体制与老年社会发展未能配套跟上、为老服务手段与人口老龄化速度不相适应、居家养老需求与服务功能不相匹配等关键性症结,如何突破养老的瓶颈,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一、确保两个到位。一是对养老服务工作认识到位。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配合,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乡镇(社区管委会)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机构,由分管领导负责,采取一季一调度的办法,解决创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村级(社区)实行书记或主任负总责,村(社区)老年协会常务副会长具体抓管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查、年终有总结,确保工作推进有力。

二、狠抓两个建设。一是抓好硬件建设。居家养老点要选在人口集中、场所属于集体的村部或空闲的学校等地,且要求面积在80平方米以上。同时各养老服务中心要配齐配全活动所需的设施,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项目经费,从而保障经费全部用于项目建设。二是抓好软件建设。活动中心必须建立本村(社区)老年人活动档案,便于掌握老人情况。县民政、老龄部门每年要对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考核评比,对抓得好的点要给与适当奖励,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三、强化两个保障。一是管理服务人员保障。县政府应安排1-3名公益性岗位,挑选一些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同时,民政、老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每年要组织2-4次培训活动,提升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二是活动后续经费保障。对已开办的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县财政应每年安排3万元;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点,每年安排1-2万元,用于维持中心生存和发展。也可以采取乡镇拿一点、村级(社区)出一点、有关单位捐一点的三个一办法筹措资金,着力改善中心建设条件。

篇2

我国人口老化问题日趋严重,且呈现总量大、程度高、速度快、不平衡、高龄化等特点。199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2%,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至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增至2.55亿,占总人口的17.8%。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正呈高速发展态势。1979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超过10%。资料显示,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人口1449.98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57.7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1.6%,比上年增长5%;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79.66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17.4%,占户籍总人口的5.5%,比上年增长2.1%。到2020年,全市户籍老年人将达540万,老龄化程度高达36%,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口老龄化出现早、速度快、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少子女化、空巢化问题较为严重。以合并前的老静安区为例,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占到全区总人口的33.9%,人口老年化率全市最高。在浦东潍坊、上钢等街道,部分老旧住宅小区的老年人口已超六成,上钢新村街道80岁以上老年人多达2000人。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资源紧缺,养老床位供给不足、养老服务不够专业、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凸显,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加。

二、上海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老龄人口体量巨大,人口老年化发展趋势迅猛,养老服务已成为重大的社会和民生问题。

(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上海进一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格局,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2016年底,上海共有养老机构702家,床位13.28万张。其中社会投资开办的养老机构347家、床位5.94万张,承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职能的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488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34家,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633个,社区助老服务社202家,覆盖全市30.55万老人,占上海户籍老年人口的7.3%。全市有13万困难老人领取居家养老补贴,服务社区居家养老人员30万以上。

(二)养老服务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虽然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但社会养老机构缺乏、居家养老缺少支撑、养老服务人员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国社会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老人35-40张。上海民政部门的《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总量为15.9万张。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要达到每千名户籍老人30张以上。“十三五”期间,上海每年至少需要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即便这样,上海养老所需床位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上海540万户籍老人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据调查,长宁区仙霞街道辖区内共有3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500余张,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不少老人说,机构养老费用不低,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更别说床位有限,有钱也不容易进。

三、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研究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机构养老是我国传统的三种养老模式。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2006年率先提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9073”养老服务发展框架,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如今,“9073”已变成全国推广的养老模式。上海市妇联与复旦大学社会性别发展与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70.6%的老年人将居家养老作为首选。居家养老产业有着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在4万亿元,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至13万亿元。浦东新区“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1.5亿元到1.7亿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发展。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民生民意调查显示,70.8%的市民希望居家养老。以本市老旧住宅小区为例,上海共有9720万平方米老旧房屋,涉及162万户居民,共567万人,其中老人为170.1万。在170.1万老人中,如果有七成老人参加居家养老,那么119万老人所带来的消费规模非常可观。上海2016年5月1日开始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具有上海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可以享受老年综合津贴,标准按照年龄段分为5档,从65周岁一直到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享受75-600元不等的补贴。截至2017年3月,上海已累计发放津贴48.46亿元,受益老年人累计达311万。上海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享受全额养老服务补贴,轻度、中度、重度三个照护等级对应的服务时数分别为每月30小时、40小时、50小时。照护等级为轻度、中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19元执行,重度的服务单价按每小时20元执行。按照现行上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人均每月773元测算,居家养老服务年收入可达9.2亿元。目前,上海居家养老主要依靠街镇或居委会组织的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由家政公司提供的单一家政服务、志愿者或社区互助组织介入的助老活动,队伍规模小,服务内容少,专业素质低,质量不稳定,收费不规范,时间受限制。护理人员,康复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养老服务人员匮乏。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偏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较低。据调查,上海享受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仅占7.3%,81.5%的老人对家庭照料问题存在担心,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仅为27%。有位老人的护理等级被定为“中度”,可以享受免费20小时单位、自付20小时单位,总计每月40小时单位的养老服务补贴。老人喜出望外,没想到街道委派的护理人员每天上门仅仅是烧饭、打扫房间,而老人最需要的洗澡、擦身等护理服务却不能提供。因此,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

居家养老产业市场前景看好。调查显示,有意购买上门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占调查人数的58%,未来会考虑购买的老年人占50.9%,希望在家里接受护理的占61%,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不足、专业人员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物业企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服务、场所、信誉、人员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物业服务企业如在构建居家养老体系中有所作为,就能在养老服务市场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目前人工成本逐年递增、经营管理费用不断上涨、物业费收不抵支的生存窘境。

(一)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必要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以下益处:有助于社区的和谐稳定,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履行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责任,彰显物业服务企业的社会价值;符合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可从满足居民需求出发,立足住宅小区现有资源,挖掘潜在市场机遇,延伸和整合物业服务链条,创新社区商业经营模式,力推物业服务转型升级,实现传统物业管理向现代服务业转化;有利于拓展物业服务市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推进物业管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优势独特

截至2017年4月,上海共有物业服务企业3492家,居住房屋建筑面积6.42亿平方米,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6.9%,从业人员为83.9万。物业管理已基本实现全市住宅小区全覆盖,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有其独特的优势。物业人员工作在住宅小区,与居委会干部、业委会成员和住户关系密切,能够得到居民的信任,对住户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可在上门走访慰问、收缴租费和维修房屋的同时,为居民提供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依托社区力量,整合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对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设施设备维护等专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可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利用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企业经营的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实施改造,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发挥拥有24小时服务的应急抢修队伍的作用,可随时为老年人解决房屋维修、设施检修、花卉整理等急难愁问题。沪上不少物业企业已尝试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万科物业公司整合社区资源,拓展经营业务,开展幸福驿站建设,开办“第五食堂”、“万物仓”等业务。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公司打造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新业务,依托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收到了明显成效。

五、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路径探讨

面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个新兴的潜在市场,物业服务企业要从战略高度思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新路。

(一)健全居家养老联席会议机制要发挥政府在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民政、财政、税收、物价、公安、房管、街镇等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督考核。由民政局、房管局、街镇、派出所、房产办事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组建社区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委托物业服务企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承担费用、物业企业实施”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居家养老管理委员会职能,研究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推进措施。加大养老资金投入,扩大政府出资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成果覆盖面。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物业企业实施资金补贴,推出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以保证物业服务企业有一定的营利空间。

(二)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较低、缺少业务培训,使得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上海养老护理人员不足5万,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占17%,计划到2020年,全市新增养老护理人员7.8万,但仍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上海的一项统计发现,护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整个养老机构人员的1%,30岁以下人员不足1%,有专业背景、经过一定训练的人不到10%。物业服务企业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加快养老服务紧缺人才培养,构建多形式、高标准、严考核、重素质、有激励的人才培养体系。物业服务企业可从现有经营管理、保洁保安、房屋维修、绿化养护等专业人员中,选拔一批乐于从事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实施转行培训,组建一支居家养老服务专业队伍。组织居家养老业务技能专业培训,着力培养管理学、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定期对居家养老人员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劳动竞赛,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通过企业自培、市场引进、公开竞聘、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一批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后备库,对后备干部的素质要求、选拔程序、带教方式、考核办法、提拔途径等作出严格规定,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头脑、善于管理、业务较精的高素质、职业化团队。据测算,上海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达到83.9万,如有10%的从业人员转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再加上从社会上引进的专业人才,可建一支近10万人的居家养老人员队伍。

(三)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

上海居家养老服务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但由于资金渠道单一,养老经费短缺,社会力量参与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举步维艰,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要解决居家养老经费短缺难题,除了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养老补贴外,还应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通过接受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捐款等途径,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基金。按照“社会公益、自主经营、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并对物业服务企业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由政府向物业服务企业购买养老服务成果,给予物业服务企业一定补贴。浦东新区对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每餐实际供应量达到设计供餐能力70%以上的,由区财政每年给予2万-8万元不等的补贴。参照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做法,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成绩突出的物业服务企业,由政府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税收优惠扶持物业企业

虽然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有其优势,但由于物业企业自身经营入不敷出,再要投入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确有不少难度。因而要从财政税收上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建议:保留原有直管售后公房租金免税政策,延续对企业部分收入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加大对老旧住宅小区财政补贴力度,对政府购买物业服务成果支付给企业的资金补贴,实施税收减免;对参与居家养老的物业服务企业上缴的税收实施“先征后返”,以解决物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对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项目,工商、民政、房管、卫生等部门应建立相关准入制度,使其享受养老机构优惠政策。据预测,浦东新区户籍老年人口将从2015年底的82.3万增长到2020年的100万,老龄化率将由28.2%上升至32.8%,《浦东新区“十三五”养老服务发展财政扶持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预计年投入资金1.5亿-1.7亿元,提高养老机构和长者照护之家的开办费补贴标准、护理员岗位补贴标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标准、90岁老人补贴标准等,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运营等补贴,对提供居家上门服务、嵌入式照护服务、日托服务及助餐服务等的各类机构给予补贴。

(五)鼓励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提出了以构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目标,这对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政府部门要鼓励物业企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而物业企业要积极投身居家养老服务。物业企业要发挥拥有小区设施和活动场所、熟悉住宅小区情况、与居民关系较为密切的优势,主动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居家养老联席会议这个平台,联合街镇、居委会、业委会等社区力量,利用其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对小区会所、活动室、健身场地等设施设备和服务资源进行改造,增设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养老服务场所;整合住宅小区文化教育、医疗家政、房屋维修、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等资源,开展以居民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以物业企业为主,组建由居委干部、社区医生、物业人员、小区志愿者参加的养老服务队伍,推出走访慰问、上门维修、义务劳动、定期体检、文化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启动居家养老信息平台,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GPS定位、SOS紧急呼叫、跌倒报警、电子护栏,全天候守护老年人健康和安全;实施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全方位预约上门服务;由物业企业提供包括房屋维修、生活护理、餐饮配送、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内容的“家庭式”居家养老服务,政府或个人出资购买服务成果,让老年人不出家门便能享受全方位、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浦房集团管辖着197个住宅小区,有居民24万户,涉及70多万人,旗下七家物业企业均开办了职工食堂。如能在保证职工用餐的同时,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形成物业配送、集中就餐的服务体系,就能为辖区20万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如果就餐的老年人能达到总数的50%,用餐规模可超过10万人,加上其经营所得、政府居家养老补贴、税收减免,企业由此获得的经营利润相当可观。

篇3

起源于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1]以家庭为核心,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其在内容上除了具有家庭养老模式中的日间照料、生活料理服务外,还具有机构养老模式中的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内容;在方式上是以社区养老网络为依托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这种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的新型混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出现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养老需求,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社会共识的、在国外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起草组的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1.94亿增长到4.83亿,老龄化水平将由14.3%提高到34.1%,这充分暗示出中国养老的社会化需要的趋势更加明显的迹象。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家庭养老的功能不断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巨大的养老社会化需求之下,以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并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趋势。

从我国的经济和人口结构现状来看,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以其他养老模式为辅。目前来看,单靠居家养老已经满足不了巨大的养老需求,同时,机构养老因其只能解决老年群体的一小部分养老问题而不能够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要。因此,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

一、中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难。

(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差异化不足

部分社区仍是以家庭照顾为主。梅凯在《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一文中指出,[2]湖北省养老服务存在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

(二)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贴、服务收费和社会捐赠。赵素平在《养老产业快步走》一文中,[3]老年学院收取学员低廉的费用,而这一步用只占到老年学院运营费用的五分之一左右。足见养老机构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可持续。另外,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还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寻租行为,如借用国家审批的发展老年产业的土地发展其他产业。[4]

二、现代科技手段在养老机构的运用及其效应:案例分析

一些有潜力有能力的养老机构不断丰富养老服务内容,并在形式上借助互联网科技,不断解决居家养老模式所遇到的障碍,不断为老年群体提供便利。

以金太阳养老服务机构为例,[5]其服务项目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综合养老服务产业链。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面有“一拨通居家呼叫”、“定制手机一键求助”、“GPS主动寻人定位”以及无偿救助服务。其中,“GPS主动寻人定位”鉴于老年人方向感比较差,在户外陌生环境遇到困难,打电话往往讲不清楚自己的位置。金太阳老人机的GPS采用的是主动寻人定位,即即便老人不说一句话,金太阳也能快速地在地图上定位到老人的所在位置。对于走失的失智老人,在子女的要求下,只要老人带着金太阳手机并处于开机状态,手机就能定位到老人的位置,帮助子女迅速找到老人。

与此类似,以老人护理、医疗服务、起居照顾为主要服务项目的香港颐和园护老中心,其推出的游走检测器即在院舍多处设有红外线检测器。例如,院友离开院舍范围,系统便会实时通知护理人员,避免发生老人走失意外。此外,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在社区居家医疗方面,有部分机构有专门针对医疗病情诊断的移动客户端系统,使服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状况。

基于以上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和科技运用的案例,结合目前互联网科技和社区养老结合的相关政策,总结互联网科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提高和优化了养老服务整体水平

例如,“GPS主动寻人定位”和游走检测器,都在不同程度上保证了老年群体走失的意外,优化了老年群体在社会照顾方面的保障服务。而医疗移动互联客户端则是对于老年群体锦上添花的便利服务通道。

(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通过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手段省去一些不必要的人工服务。不容怀疑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是因为所从事的服务内容过多要求所致,而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工,从而让服务人员缩小服务的范围。

三、现代科技对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展望

我国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福利处的副处长孙文灿指出:“互联网+养老”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以及支付、评价等专业保障,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引导企业将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融合,通过更细致的拆分来提高可及性、准确性和普及程度。下一步,政府部门应当扮演好引领者、支持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O2O模式等方式,搭建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坚持免费试用与产业链延伸,上门服务与大数据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发展老年电子商务、老年互联网金融、老年教育等新业态。”[6]这充分体现出将互联网科技与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所需的前提假设以及不同实体配合之后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美好前景。

目前,以上假设前提已经初步得到实现。在2015年7月4日天翼展上,中兴通讯旗下的中兴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电信就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宣布正式达成合作,双方将以湖南为试点,以电信“千兆宽带”为支撑,综合专业化服务、数据平台、云计算等,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运行,其他谋求利益者也会寻求从中分一杯羹,如此,居家养老模式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将会被自然解决。未来,居家养老模式内容、水平以及服务方式等都会得到极大优化和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居家养老模式将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史菁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 桂莉,吴兴,卉张,欣宇,陈梅,王佩,王腾.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6).

[2] 梅凯.对湖北省养老服务机构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4(23).

[3] 赵素平.养老产业快步走[J].城市开发,2013(5).

[4] 爱老网[DB/OL]. http://ailaoweb.

com/html/news/industry.

[5] 金太阳养老服务[DB/OL]. http://

/.

篇4

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我国传统养老模式还存在许多不足,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机制颇为重要。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重视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探索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途径,于2002年9月首创“居家养老院”,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居家养老院”的情况。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日本养老问题专家多次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人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解决了一个世界难题。”民政部领导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具有创意的就业新形式。”

一、居家养老的概况

居家养老,不是指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是特指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紧密联系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人们可以向服务站申请医疗和家政服务,由服务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偿的各种长期服务的养老方式。大连的具体做法是:根据社区老人经济条件和养护员岗位的需求,分为A、B、c、D四个档次。A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3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龄(80岁左右)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的人);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类:每户每月享受的政府养护补贴200元,条件是户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岁、女65岁以上的老人;双亲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内(含1000元)、单亲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内(含6OO元)的;年龄在70岁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下肢瘫痪等重大疾病由医院出具证明),如其子女是本区下岗失业人员,可以作为养护员选用,但必须经过街道、居委会人户调查,情况属实,由居委会张榜公布3天,如无异议,可享受政府补贴。C类:每户每月享受政府养护补贴100元,条件是在享受B类条件以外的社会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业人员且同时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类:居住在本地,经济条件较好,需要此项服务的自费老人。居家养老审批时间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将申报者的户籍、工资、医院证明等相关材料各一式两份(原件、复印件各一套)报送区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审批。

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现有六十岁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辖区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户。通过调查发现,全街道共有47户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顾,有的是孤老户,有的是子女下岗、失业无力赡养户。以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经常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和照顾,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时间不固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另外随着退休职工纳人街道管理,社区干部愈加繁忙,很难长期担负起照顾老人的任务。虽根据“星光计划”要求,在对老人服务上,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为老年人建立了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每个社区都有老年活动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对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仍未解决。同时,街道有许多下岗职工,尤其是大龄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困难,长期在家,靠低保金过日子,生活十分坚苦,而下岗女工都是料理家务能手,加上老人的特点是恋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将这两个弱势群体结合起来,先将下岗女工培训成养护员,再利用社区慈善会所得捐赠支付养护员工资,这样既解决了照顾扶养老人问题,又解决了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开创出一条不设围墙的家庭养老模式。

由于居家养老费用低、服务周到、家庭氛围浓、适合老人生活习惯、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到各层次老人欢迎,居家养老迅速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3户17人发展到现在的77户118人,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沙河口区在全区16个街道推行这一做法,目前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2003年居家养老院获得区长特别奖,目前此项措施已在大连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养老的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沙河口区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步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促进沙区居家养老事业健康、适度、有序的发展,特设立以下机构。

第一,沙河口区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行业审批、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养老人员的审批,把居家养老院纳入社会养老机构重点指导、服务、管理范围。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养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负责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长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担任,副院长由街道办事处社会事务科科长兼任。主要职责是:研究确立家庭养老院的工作计划、措施的实施,人户摸底调查,制定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确定居家养老院的养护对象和养护员;负责签署养护员协议、养护员的调配、管理、考核和培训、发放养护员的工作补贴;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募集慈善资金等。

第三,社区居委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主任兼任,主要职责是:调查、采集家庭养老需求信息,上报社区需要增加的养护对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见,改进服务;负责养护员的管理、业务学习、考核和业务讲评;为有家庭养老需求的老人选派养护员;负责居家养老院的设施建设与维护;传达部署养老院工作任务。

第四,居家养老院。每个居家养老院由一名养护员和一户被养护对象组成,养护员与老人签订协议书和服务承诺,养护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爱心奉献,热情服务;必须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务,清扫卫生,买菜做饭,和老人谈心,带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会请假,居委会派人接替,养护员每日填写日记和家庭财务收支帐;经求老人意见,居委会月考核、季评议,如果老人不满意可提出更换养护员。

第五,社区医院。社区为每户居家养老院选派家庭医生,为每个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载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每周一次为老人体检并做好记录,为每个老人发放一个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费就诊;定期对养护员进行日常护理培训和老年人常见病例护理以及各种急救常识的培训。

第六,监督员。监督员由街道老龄委、退管站和部分老党员组成,负责养老院各项制度的检查落实,对养护员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征求养护对象意见,及时提出有利于养老院建设和发展的建议。

三、居家养老的发展趋势

居家养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各方面趋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发展。即管理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1.管理规范化。养老事业水平是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居家养老院从创建到现在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居家养老院的发展,市、区政府出台了《大连市家居养老院实施办法》、《关于加快推行社区居家养老院建设实施方案》等三个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目标,即“十五”期间,沙区要建成区、街道、社区三级规范的居家养老院管理机构,确保生活需照料的三无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纳人居家养老院福利服务养老范围,满足社会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提供有偿、低偿的养老服务;各街道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必须具备“9有”,社区建立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合同文本、统一体检、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建立养护员考勤、考核、评议、奖励制度,使居家养老院在管理体制、用人制度、补贴标准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规范。

2.投资主体多元化。目前制约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必然制约、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发展居家养老的资金应建立多元的筹措和运行机制,具体的方法是:政府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沙区政府为每个街道下拨居家养老院开办事业费,对无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区政府每月资助300元养护费,低收人老人每月补助200元,社会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资助1120元。区政府年出资十万元用于养护员公益岗位工资和培训,每年市民政局发行1-2次专为居家养老筹集资金的社会福利彩票,所得资金款项用于居家养老费用。沙河口区成立慈善总会,各街道成立慈善办事处,动员社会力量向海内外募集款项,对捐助额4千元以上的单位、个人可给予一年“冠名权”,长期包户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权”,对为社会福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可授予荣誉称号。

3.运行市场化。居家养老事业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思路发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责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沙区居家养老院已发展到498户,其中享受资助的“三无老人”仅41户,其余全部自费。目前,全市已发展自费户500多户,养护费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区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资助和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发展自费户,未来居家养老市场潜力非常大,不仅适合“独居”、“空巢”老人,而且适合与子女同住的老人,这种方式使双职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顾之忧,晚上同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又可以节省子女去养老院探视的时间,费用适中,因而受到不同层次老人的欢迎。

4.服务方式多样化。目前居家养老院提供的服务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其发展还要满足老人更高层次的需要,根据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断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比如根据老人兴趣、爱好提供服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健康老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社区医院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为老人提供小时服务、单项服务、日托、相谈等服务。中山公园街道还联办了“夕阳红”养护院,为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和针对临终老人的“临终关怀”。

5.养护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新的“银发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劳动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优先在公共服务社及辖区失业人员中培训养护员,逐步建立职业资格和职称序列等级管理制度,提高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沙区中山公园街道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医护理学院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山公园居家养老培训基地,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基地常年开设家庭护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见病防治和急救知识、养护员职业道德规范等课程,请专家教授讲课,建立标准化题库,使养护员培训正规化。市劳动局为居家养老院设立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并逐步建立养护员职业资格和职称评定制度,未来的养护员的工资依职称和服务质量而定。中山公园街道目前已培训253名养护员,184位已走上养老护理岗位,并且和市内各军队干休所达成协议,派出养护员40多名。

6.服务对象公众化。居家养老院在确保国家供养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无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时,为社会老人提供有偿和低偿的居家养老服务,鼓励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费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做大做强“银发产业”,即解决了老人的需求,又解决大量失业人员就业。

四、发展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

篇5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01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末我国总人口数13.678亿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已超2亿。60周岁以上人口2.12亿人占总人口数15.5%,65周岁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总人口数10.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

2010-201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从11.9%上升到13.7%,劳动年龄人口需要抚养老年人数量增多,加重了家庭抚养负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却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已老特征明显。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重要性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空巢、失能老人分e占老年人口总数51.3%、18.3%。经济新常态下,人口老龄化加大经济发展压力,我国人口红利渐逝成为不争事实。发展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具有现实意义。其一就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看,老年人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老龄事业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发展老龄事业能够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缓解就业压力。其次老年人对家庭依赖重,人口流动性强导致越来越多老人不能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法得到子女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居家养老是把服务项目延伸进家庭使老人能够得到服务又满足其精神慰藉需求。最后城镇化和现代化推动下,我国家庭呈现出规模微型化、结构扁平化特征,家庭养老功能急剧下降,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不足以应对高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三、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养老设施不健全,养老服务供需不对称

老人对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关爱、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加,但目前大部分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小、功能少。有些社区只能提供社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用地,没有多余场地建设养老设施。

2.缺乏医养护专业人才,存在医养分离现象

随着养老服务事业逐渐兴起,社会养老领域面临护理与医疗康复专业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虽然有些成功的养老服务试点中逐渐将医疗和养老相结合,但仍然没有普遍实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我国养老存在“看病地方不养老,养老地方不看病”现状,不能有效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资源。

3.缺乏社区养老服务信息交流平台

社区养老中的信息交流主要以社区管理中心为载体,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向社区提出申请并登记,社区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上门服务。社区人手不够或可用资源不足不能及时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或者忽略老人需求造成信息交流不畅通、服务不到位等现象,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

4.政府在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中定位模糊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大部分都是政府负责完成建设,基础服务工作也多由政府工作人员从事,政府定位不明确出现大包大揽、越位等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对养老资源整合的基础作用、积压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市场份额,压抑企业和社会组织活力和积极性。

四、关于完善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1.合理规划用地,建立配套的养老设施增加有效供给

土地征用方面,政府、国土资源局要合理规划土地将养老公益性用地与商业用地区别对待,政府要求开发商在进行住宅规划时,小区内要建立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配套养老设施,确保社区养老能够真正从空间层面上落实。

2.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才,建立医养护相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服务

第一,通过政府补贴对现有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提供不同社区服务人员交流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第二,在高校开设与养老、护理相关课程培育专业人才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加强对专业学生培养,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服务团队人员数量和技能的不足。

3.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联动平台,发展智慧化养老

在大数据时代下打造互联网+居家养老平台,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OTO)可以使老人足不出户享受居家养老带来的一系列便利服务。为社区中需要提供服务的老人安装一键通电话,设置儿女电话、社区电话、急救中心、报警电话、火警中心等快捷键解决子女上班无人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

4.构建“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发挥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构建以政府、市场、非盈利组织/社区、家庭四方联动的“看护四边形”养老方式,加强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合作”与社工、义工、护工“三工联动”的整体效果并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并分清有效需求与潜在需求。通过制定和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评估、监督等方式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有需要但没能力获得服务的老人获得合适服务,改善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现状。

从市场和社会角度看,要发挥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充分挖掘社会闲置资源,将城镇中闲置的土地等资源经过一定程序,加以改造成养老机构、社区养老设施等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量。

篇6

1、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状况

1.1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思路

我国目前处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老龄化日趋严重的阶段,表现为老龄人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未富先老等特点。发展养老地产成为巨大的社会需求,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借鉴国外养老地产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践,政府提出 “初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制定“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照顾养老,3%的老人入驻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由此看出,居家养老是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

1.2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养老地产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居家养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普通住宅适老化程度低,其户型设计、采光通风、室内外环境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行动需求;二是社区养老服务滞后,其基础设施如医务室、图书室、洗衣房、健身房、计算机室、紧急呼叫系统缺乏、服务组织功能单一,职能不完善、服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2、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

2.1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适老化住宅建设

2.1.1发展适老化住宅的必要性

相比我国,发达国家一般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经历了摸索和变革。大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从“医院养老”,到“设施养老”再到“住宅养老”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对老年人居住住宅的设计改造到要求所有居住建筑都进行适老化设计的普适化过程[1]。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得出当前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重点是进行适老化住宅建设。

发展适老化住宅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适老化住宅是从全寿命的角度考虑的,具通用性和前瞻性。在设计和建设时,提前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将住宅设置成可改造与升级的模式,以供年老时也可使用。这种住宅能满足普通人一生各个阶段的需求。

2.1.2发展适老化住宅的原则

发展适老化住宅应当遵循政策引导、系统规划、以增带存、市场推动原则。

政策引导,即发展适老化住宅,需要政策的引导。适老化住宅建设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长,投资主体获得的利润较少,一般不愿进行尝试。政府应出台推广适老化住宅建设的政策,并给予一定的扶持,培育适老化住宅建设市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保证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并鼓励以多种方式发展适老化住宅。针对新建适老化住宅,在前期,政府保障适老化住宅的土地供应,在建设期,给予一定财政拨款与补贴,在运营管理期进行税收优惠与减免。针对旧有建筑的适老化改造,制定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系统规划,即发展适老化住宅,需要系统规划。通过分析我国老龄化社会实际情况,将住宅适老化建设逐步纳入住房发展规划。首先,制定我国适老化住宅的短期发展目标,确定建设比例和建设速度,有计划的新建,并对现有条件较差的普通住宅进行及时地改造,以满足现阶段居家养老需要。其次,再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状况,对未来前景和趋势进行预测,制定长期发展目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逐步实现适老化住宅普适化。

以增带存,即发展适老化住宅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增量建设,存量改造。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比例增加,老年人住宅市场隐含着巨大刚需。但是,建设大量的专门的养老住宅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也不符合我国老年人传统观念。而在新建房屋时,考虑老年人的特点,进行预留性设计,在未来需要时对住宅进行升级,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由此,选择适老化住宅,长远来看,避免了老年时搬迁以及入住老年住宅时所花费用,有利于成本节约;另一方面,对现有房屋进行适老化改造是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的重要方式。我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设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建筑,对旧有建筑进行改造可以解决一部分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市场推动,发展适老化住宅在初期阶段可以采取政企合作方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为辅的操作模式。起步时,可通过首先开展试点工作,研发适老化住宅技术通过示范工程逐步推广。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积累了一定经验,政府逐渐退出,适老化住宅建设完全进入到市场运行机制中,最终形成适老化住宅产业化。

2.2适老化住宅建设要点

一 多渠道筹集资金。

解决适老化住宅资金的方式有多种。其一,建立适老化住宅的专项存款,除去政府财政拨款外,接受社会捐赠。其二,可以发行老龄产业的股票和债券,。其三,利用金融和保险的作用筹集资金。其四,充分利用和吸引社会资本。呼吁社会各阶层都来关心和重视适老化住宅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开发商来投资兴建和管理适老化住宅。

二 统一设计标准。

在日本,国家制定了统一的设计标准。这项标准具有强制性,即在新建房屋时必须遵循规定,进行适老化住宅设计,为将来的居家养老做准备。通过统一标准可以达到住宅部品标准化、通用化,利于适老化住宅的建设和推广。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利用日本的经验,制定统一标准,可以少走弯路。

三 应用适老化住宅集成技术。

在进行适老化住宅建设时,可采用CSI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CSI住宅具有良好的可更新性和改造性。其核心特点包括支撑体部分与填充体基本分离、卫生间实现同层排水和干式架空、部品模数化与集成化、套内接口标准化、室内布局具有部分可变更性等[2]。适老化住宅的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可采用智构系统,利用云端数据服务器,组成数字生产服务和供应链服务平台。在平台中的建筑工业化构件及部件标识均采用二维码和 RFID 码双重管理模式[3]。

3、结论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我国国情出发,确立了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养老模式。适老化住宅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对实现居家养老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各方面要提高对建设适老化住宅的重要性认识,尤其是在适老化住宅建设的起始阶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措施推动适老化住宅的开发与建设。

参考文献:

篇7

1 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品属性

老人由于收入下降、家庭经济活动或资源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弱势的群体。传统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改变,家庭供养减少,影响到退休后生活质量。此时,单靠市场力量无法纠正偏差须由政府干预,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是第一份引导老年政策和方案的国际性文件。计划强化了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能力,依照老人需求、处理老化问题,使其能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和分担责任。

居家养老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但政府参与意在解决市场失灵。这是因为一方面,养老基本服务应当能使符合资格的老人受益,需满足一定数量的消费,为非排他h};另一方面,当使用量过多时会造成其他人满意程度降低,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得以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经济效率是经济体关于生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一方面为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方面为资源配置能力,反应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效率可以从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探讨。生产效率受投入和产出影响。其中投入的成本包含固定和变动成本,如住宅改造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投入等固定成本和社区服务供给的人力、物力等变动成本;而产出主要为服务的品质和数量。

配置效率为在市场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最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状态,提高社会总价值。在不减少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产量限制下,不可能多生产其他种商品或服务。

受准公共产品属性影响,政府不以追求营利性为目的,而是以追求服务的正外部性和达到服务的配置效率为主要目标。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因此,居家养老经济效率优化应是在确保或促进配置效率的前提下,追求生产效率,即在当前产出水平下投入最小化、或在当前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

2 合同外包的经济限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政府与营利或非营利性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内容等,依照合同进行监督和管理,承包商则获得政府支付的采购费用。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3种模式。其中,委托性购买(公办私营模式)和形式性购买(民办公助模式)都是采用非竞争性购买模式,而契约性购买(公开招标模式)则是采用竞争性购买模式。公办私营模式为政府设立机构,社会组织运营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由政府承担相应费用。由于住宅适老改造服务不是完全经营项目,其特点就决定了这种模式使用的局限性;民办公助模式强调由社会组织自发组织承担服务生产者角色,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经费担保或补贴形式支持社会组织。但是,这种模式下服务生产者对购买者依附关系强,容易使民办公助的目的流于形式,并且在有限利润的约束下,社会资本不愿意自发性主动发起投入改造;公开招标模式则由政府发起,以公开招标形式使企业竞标,符合条件者得标生产公共服务。在北京,政府一直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有些学者将公开招标模式称为北京宣武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公办私营缺乏市场竞争、资源垄断,也避免了民办公助缺乏公开招标的浓厚“雇佣”、“被动”色彩。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形式招标,由具有产出质量优势的社会组织胜出;另一方面招标透明公开,有利于防止腐败,降低政府成本;同时有助于实现产业汰换更新。

篇8

中图分类号:C2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此外,受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影响,目前我国“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模式已基本形成。这两种新情况交织在一起,造成我国养老问题突出。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老年抚养比已经高达13.7%,并且这一比例仍呈快速增长趋势。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单个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日益加大,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还面临着“未富先衰”的问题,妥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以西安市为例,尽力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建议。

一、西安市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统计数据显示,西安市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已超过10%,该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图1)。从2000至2008年, 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26.68万人,平均年增长速度为3.9%。自2010年起,老龄人口急剧增长。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该市人口总数分别为782.73万和815.66万,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分别为106.3万和135.2万。人口总数增长率为4.2%,60岁及其以上人口数量增长率为27%,老年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人口总数增长幅度。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0年来内,老年人口增长速度仍会继续加快,该市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重度老龄化。

(二)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冲击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目前仍然是大多数老人的现实选择。然而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以及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家庭养老所依赖的基础越来越弱化,城市中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峻考验。此外,由于受现代生育观念的影响,新生儿数量降低。“双低”(即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进一步加剧了养老压力,一对独生子女夫妻可能要抚养四到六位老人,同时还要抚养小孩,从而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能继续下去(如图2)。

计划生育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行的基本国策,它所产生的作用日益显现,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西安市自1990至2010年间平均家庭户规模日益小型化。同一时期,西安市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数却不断增加(如表1),这就导致单个家庭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女性已经走出家庭进行工作而不能全身心地伺候老人,进而使家庭养老压力达到不可承受之重。此外,由于子女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越来越难以更好地照料老人,反而需要老人帮助自己带孩子,减轻他们的压力。这对于低龄老人来说暂时尚可,但随着老人由低龄变为高龄,家庭养老困境将会凸显。这对日益小型的家庭而言,必然导致家庭生活水平和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下降。

(三)机构养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因受社会环境影响,机构养老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养老费用较高。机构养老发展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投资,养老又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的行业。许多养老机构为养老服务制定很高的价格,使大多数老人难以承受,往往不愿意入住,从而导致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其次,机构养老缺乏人性关怀。家庭有亲情,老年人更愿意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而机构养老却难以满足这样的情感性需求。最后,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一。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机构养老目前提供的仅仅是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医疗救助。由于缺乏统一养老服务标准,再加上缺乏机构监管,人们对于机构养老的认可度高。

就西安市来说,机构养老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非对称性失衡问题突出。根据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到2015年底,西安市养老机构98家,拥有床位数21245张。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仅0.55张,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比例仅为3%(见表2)。此外,养老机构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合理,在城区中心分布养老机构数量少且规模小。而处于郊区的养老机构由于交通不便,配套设施不完善,人们又不会考虑,这就造成机构养老一方面拥有大量的床位没人入住,另一方面却面临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大的困境。伴随 “白潮”的到来,这种非对称性失衡也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西安市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湛尚行苑治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

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混合式的养老方式,在当今社会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它既和家庭养老有很大不同,也和机构养老有较大差别。当然,社区居家养老更不是简单地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进行简单叠加。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大部分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互联网的主导思想是开放、平等、创新、分享、免费,它是方便人们沟通和互动的网络平台,它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用户需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宗旨相吻合,这样,通过互联网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变得更有现实性。本文所指的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以社区建设为依托,以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等技术为基础,通过社区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心理陪伴等多样化服务的一种方式(如图3)。社区居家养老的推行关键在于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它通过其强大的信息存储、信息分析、数据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借助计算机、服务期、智能设备、传感器等物联网的结合,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个性化和人本化的服务。这一养老模式克服传统养老模式的缺点、借鉴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通过对社区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老人的可获得感,从而破解养老难题。

(二)西安市政府政策保障

在2009年,西安市专门颁布《西安市资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施细则》,这为西安市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政策保障。该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奖励机制,积极鼓励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创新服务内容,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还强调在充分发挥其在提供老年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关爱等方面的基本作用时,针对不同阶段的老龄人特点,尽力满足他们不同的养老需求。2012年,西安市智慧城市建设正式启动,市政府在其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着重指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结合新型养老方式为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提供解决途径,这为社区居家养老发展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2014年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奖励办法》,该办法对于社区居家养老运营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规定,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标准、后期评估等方面的标准,从而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变得更具操作性。2016年西安市政府报告指出,以社区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快速发展。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西安市不仅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各类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有了重大进展,而且已经着手构建西安市大数据服务平台。这一举措促使西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得到了质的飞跃,也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市在将近40%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养老服务热线,部分社区老人家里还安装了呼叫服务系统,这为社区老人在需要帮助时提供了便利。根据西安市调查结果,有156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了老年人信息服务热线,占总数接近四成。此外,西安市采取社区呼叫系统、965668服务热线、健康档案等各种形式,努力为老年人建立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自2005年起,西安市政府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办了12345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向市民提供爱心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其中包含养老服务项目内容。通过这些已有的热线、网站等平台,已经收集了相当多的老年人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大多比较孤立,需要进行系统性整合。

(四)社区居家养老需求市场广阔

2015年,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5.2万,占总人口的15.53%,可以预测的是未来20年,老年人口也必将会达到高峰。巨大的养老需求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则是一次重大机遇。由于家庭养老变得越来难以为继,机构养老发展缓慢,这一切就为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罗文萍教授按照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分为家庭养老、自立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见表3)。同时,她认为选择自立养老的那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最终会选择社区居家养老。而由于家庭规模的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会有一大部分倾向于社区居家养老。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不断拓展

西安市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机构为抓手,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等办法,扩大社区居家养老规模,提升社会养老服务设施水平。2009年以来,通过落实奖励和补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政策,进一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31个。通过在全市建立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餐桌、日间照料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设施,为老年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西安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面、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这为西安市进一步推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可能。

三、进一步推行西安市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制机制

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一部分,政府必须切实履行好保基本、定规划、强监管的职责。一方面,要从顶层设计入手,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政策支撑、社区操作、社会参与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机制。此外,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业务指导、搭建平台、督促评价等手段发挥其在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当前要着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保障机制,组建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委员会,形成职责明确、权责清晰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工作制度;要设置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项工作经费,专职负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监督考核、实施信息收集工作。此外,要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针对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居家养老机构运行情况以及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评估的结果及时反馈,促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

统计,2015年西安市下拨各类养老资金5.6亿元。为了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得到顺利推行,政府必须持续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提高其财政投入比例。此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对所有新建社区强制性规定预留老年服务场所。在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覆盖面同时,逐步加大对内置设备、器械与运营经费的投入,完善服务功能。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

(三)破除信息孤岛,搭建信息平台

社区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政府要从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出发,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协调区域内医疗、法律、教育等政府资源和餐饮、护理、维修等市场资源,将政府和市场收集来的相关信息全部反馈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进行养老供需的无缝对接。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将老年人需求反馈给政府、社会和企业,同时也把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政府和老年人,从而实现老年人、服务机构、企业、社会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效率。另一方面,建议为老年人提供购买智能设备的适当补贴,通过这一措施更好地收集老年人健康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四)推进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主要表现在生活、医疗、精神关爱三方面,尤其在医疗和精神关爱方面更为突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更多。然而目前,专业化人才和志愿者都非常缺乏,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通过高校、企业合作的形式建立职业的培训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培养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提高现有养老服务人员水平。此外,可将社区内低龄老人、青少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努力构建社区自身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此来协助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开展工作。例如,可以实行志愿养老服务工时制,对那些为社区做的工时比较多的志愿者设置相应奖励,可以将这些工时积累,当自己或者家里的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可以用这些工时去充抵,以此来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五)引导社会参与,推进市场化运作

社会化养老是养老事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社区居家养老也必须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促进社会居家养老运行体制市场化。政府需要解放思想,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规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等手段,积极引进和扶持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发挥他们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以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运营。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上,坚持政社分开,指导不包办,引导不干涉,充分尊重中心的经营自。而该中心要优先保证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发展有偿服务来实现效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对于吸引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事业,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

2012(4).

[2]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5(6).

[3]睢h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9).

[4]王雪娅,刘奕.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6(8).

[5]罗亚萍,茹斯羽.我国发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以西安市

社区老年餐桌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6]赵立新.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人口学刊,2009(6).

[7]Yingying Zhou,Liping Hao,Wei Liu.Extencies-based Study on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Home-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J].F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Volume91.2016.

[8]Mu-Hsing Kuo,Shu-Lin Wang,Wei-Tu Chen,Using information and mobile

techonology imparoved elederly home care services[J].Health Policy

篇9

一、居家养老的定义与必要性

中国进入老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的重视以及现实的压力,导致各地对于有特色的养老模式探索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成功的具有复制性的养老模式。而居家养老是作为一种新兴养老方式被提出,其定义在学术界却略有不同。袁缉辉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其区别来自于养老资金的不同。而居家养老和入院养老则在于主要活动场所的不同。(袁缉辉,1996)杨宗传认为居家养老是相对于集中居住的机构养老的一种分散在家庭居住的养老方式。(杨宗传,2000)穆光宗则认为从养老资源的来源看,居家养老完全可以是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穆光宗,1999)综合各大家的观点,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主要场所,资金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福利性养老为辅的一种养老模式,力图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体系。

居家养老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如今的家庭日趋小型化、核心化,“124”的家庭Y构,导致现代青年人养老压力巨大,而社会压力也导致了家庭养老功能的衰落。一般的养老机构,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未能达到广泛普及,因此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居家养老包括经济、生活和精神三方面。其基本内容多以社区提供劳务服务,精神生活则有家庭成员承担。而物质经济方面则由国家、集体、家庭三方面共同承担。

如今居家养老形式多种多样,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包括:建立“老年互助小组”、建立社区老年服务网络,例如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颐养之家等。居家养老作为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之间的一种综合模式,是我国还没有能力发展惠普型的养老设施时的一种选择。是符合我国现在基本国情的选择。

二、T社区建立老年食堂的运营模式分析

(一)老年食堂基本情况

T这区位于老城城中,人口稠密,住房拥挤,居民集中。Z主任利用原居委会办公室作为新的老年食堂,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该室总面积约40O,坐落于居民楼一楼,地理位置优越,惠及面广。由于居委会缺乏资金,其修葺资金,主要来源于商户资助及居民捐赠,共筹的4万余元。在完成了初步修缮之后,该社区主任向上级街道部门,申请拨款5万元,用于运营该食堂。

T社区总共有1203户,3886人,其中60岁以上有626人,占社区人口的16%。通过排查和走访,最终确定了社区缺乏照顾的空巢老人大约有44人。Z主任以这44人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登记和档案管理,根据其医院,最终选择老年食堂就餐的人数约20人左右。

为维持老年食堂的日常运作,T社区聘请了两名工作人员,均为本社区退休居民。同时,社区为了确保老年人的饮食健康,特意聘请了一位营养师,每周营养师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色,合理规划老年人的饮食。

老年食堂实行有偿服务,营业时间是早上11:40-13:00和下午17:40-19:00。每月400元/人,可享受午、晚两餐。另外,社区为了迎合老年人口味,照顾老年人身体,特别为就餐的老年人进行摸底调查,并编辑档案,还特意推出了“因需就餐”的服务。根据老年人意愿,选择就餐地点,还退出“病号餐”、“生日餐”等多样服务,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居委会还提供送餐服务。为筹措资金,非该社区人员可以以每餐10元的价格进行购买。

食堂从2012年7月1日正是开始运作,现如今稳定在老年食堂就餐的老年人保持在15人左右,主要人员采取的是全职+志愿者队伍的方式。

(二)老年食堂优势分析

1.因地制宜

T社区处于城中心地带,虽然住房条件老化,但是交通便利,其居民楼旁即是本地最大的一个菜市场,因此对于获取最新鲜最便宜的食材十分便捷。加上老年食堂座落在居民区的一楼,人口集中,方便老年人之余,同时也可方便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照看。

2.良好的社区环境

T社区是一个很老的社区,老龄化比率高,人际关系密集,因此在居委会公布其计划时,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仅在前期筹资阶段的资助,后期对于老年食堂的运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由很多相对年轻和健康的老年人以及青年人组成的志愿小组,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心理支持。

3.专业知识培训

T社区针对两名工作人员,进行过短期的护理方面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大又身体不便的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护理照顾。并且在针对老年人营养搭配上,采用的专业营养师的意见。这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服务老年人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让老年人得到了更好的社区照料。

4.政府扶持

从老年食堂建设开始,S市政府就相当关注,并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对每年正常开放300天以上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每年拨付1万元运营补助。同时随着省、市福彩公益金补助的力度不断加大,市老龄办为之前落实过补助,有突出特点,但存在资金困难又受老年人欢迎、支持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扶持,助其更加有序健康的开展日常业务,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这一硕果。

(三)老年食堂面临的困难

1.资金不足

陈有华认为养老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当养老的资金问题解决之后,其他问题的紧迫性与难度就会下降。老年食堂是带有一定的福利性的,是以社区为依托,生活照料,社区照顾为主的居家养老活动。其与商业运营相结合,是减轻政府养老资金支出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适应当下老年人生活的新模式。然而即使在这种模式之下,老年食堂依然入不敷出,尤其是针对的人群有限,实际购买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群并不是很多,并不能达到收支平衡。居委会的干部们一直力图从资金方面寻找突破口。

2.场地有限

T社区的老年食堂是以老居委会办公室改造而来,地方狭小,虽然经过修葺,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毛病。而扩大带来的支出是居委会无法承担的,因此限制了老年食堂的发展,对于很多想要享受老年食堂服务的老年人来说,不得不考虑实际问题而放弃。同时由于,场地的问题,导致其他服务无法开展,最终只能放弃。

3.社区力量有限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不少老人反应了除了吃饭以外还包括其他很多问题,大多集中在,医疗、家政服务等方面。而这些同样是居家养老所需要在意的问题,可是由于社区力量有限,人员有限,因为很多时候老年人反应的问题无法得到结局。即使是食堂的口味问题,有时候也因为人手不足只能选择服务多数人,而无法顾忌一些需要特殊食材搭配的老人们。

三、居家养老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区承担的必要养老责任是今后社区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也是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一个升华。老年食堂作为社区养老体系中的一环,反映出现今老年人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

(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资金一直是养老的一个重要问题。居委会并没有专门的资金,一般都是向上级部门申请。然而部分城市并没有设立相关的专项资金,只能从福利彩票或者其他方面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大部门资金需要居委会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得。这样缺乏稳固的资金支持,在居家养老服务没有走上自给自足的商业化模式之前是很难维持其运作的。因此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前期,福利性支持要超过商业性支持,确保其正常发展。缺乏稳定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会导致老年人的不信任以及缺乏安全感。

(二)服务队伍缺乏专业技能

以T社区为例,其老年食堂的建立,并非倚靠专业人才,其基本人员为社区干部+志愿者服务。大部分人只能具象化地解决部分老年人吃饭不便的问题以及由其衍生出的一些简单问题,针对其他深层次的问题并不能很好的发觉或者解决。而社区干部由于平日事务繁忙,无暇顾及老人,甚至会放松对志愿者的要求,志愿人员流动频繁,不少志愿者其实只是空有名字,缺乏长期照看老年人的条件和能力。而切实照顾老年人的工作人员又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照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技能化道路需要与时俱进。

(三)部门间合作困难

T社区作为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其中居委会作为统筹和执行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老年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社区或者是政府的问题,而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助的问题。在T社区创办老年食堂的过程中,不乏看见其他部门的帮助。但是构建社区养老体系不仅仅需要一个部门的合作,而是需要包括医疗、社保等各个部门一同协助的产物。从各个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构建一个完善和丰富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然而现实中,居委会或者社区压力繁重,并不能有效促进和把问题反馈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间关系薄弱,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关系网。

(四)缺乏引进社会组织

如今社会组织的地位日益提升,不论是基金会还是提供服务的NGO,各色的社会组织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中针对老人化所产生的问题尤其看重。T社区在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社会组织的功能。这也是很多社区在展开便民服务时的通病,太过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而忽视了社区之外的民间力量。社区无疑是可以在实践中自我探索,自我修复,最终达到目的。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得其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事倍功半,并且考虑不全面,造成反馈问题滞后。民间力量进不去社区,社区也找不到“帮手”导致资源无法连接的尴尬局面。

四、居家养老体系发展前景展望

(一)居家养老的市场潜力

笔者通过问卷发现,在老年食堂所服务的老人当中,满意度高达90%以上,然而围绕老年人的最大担忧则是稳定性。由于资金链的薄弱,不少老年人担心老年食堂撑不过几年便会关门。由此,不难看出,老年人对于老年食堂这个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看重及渴望。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其资金来源于子女,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养老变得日益薄弱,由此诞生的一批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对养老服务需求迫切。根据杨敏对15个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意愿分析当中,有88.9%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11.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而当年老体弱缺乏自理能时,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上升到了20.7%。由此可见,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老年人选择的理想养老方式。而社区养老则是不改变老年人生活场所的前提下,介入社区工作人员及一定的福利性活动的养老模式,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及市场需求。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性

全面照顾老年人生活,政府曾经提出3+X模式,3指的是,送餐配餐服务、基本医疗器械服务、家政服务。X则指的是社区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的,例如老年娱乐、老年健身中心、老年图书馆等。由此可见,居家养老的核心是食物、医疗、家政三方面。这是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表现。T社区以食堂为依托,解决了老年人吃饭这一重要问题,同时兼顾了老年人健康咨询、日间照料、陪伴等一些列问题。从一个中心点扩散,逐渐延伸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社区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展开以文艺活动、以健康运动、以教学又或是心理辅导为中心的各种特色服务,从而延伸至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商业化发展趋势下的居家养老服务

从T社区老年食堂案例可以看出,完全的福利性养老服务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尤其是各社区各城市发展规模及速度各不相同,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居家养老服务商业化无疑是最好的出路之一。服务商业化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养老责任的商业化,即把社会养老责任转化为商品,由政府将其交于专业性团队,从而为其带来收益。二是服务的商业化,即受益人(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向服务者提供资金以换取服务。三是传统的商业化,把一些普惠推广向市场,形成可营利性的产业,从而赚取收入,如T社区把老年食堂推广向普通群众,以此来维持老年食堂发展。

(四)注重社区的凝聚力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撬动社区行动力的关键,老年人的人际关系较为密集,邻里关系密切,走动频繁。老年人对于社区的依赖性要高于年轻人,且同辈之间的影响力较大,社区宣传往往靠居民之间的走动达到效果。因此,良好的社区凝聚力为居家养老活动助力。而居委作为社区活动的倡导者,社区的管理者,深入且了解居民情况,有责任和义务挖掘社区优势,带动社区积极分子帮助构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社区问题。同时,居委会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居民与政府链接的纽带,无论是福利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又或是市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委会的角色从服务者到监管者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袁缉辉,1996,《养老问题浅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角度进行的思考》,《社会科学》第 6 期。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

[3]杨敏,钱英;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12.第二期

篇10

一、闽侯县养老服务现状

(一)基本现状

1.闽侯县作为作为福州的下辖县,常住人口为66.2万人,其中老年人也占有很大比例,老龄化也成为闽侯县的一大问题。当下闽侯县老年人的养老方式还是家庭子女养老为主,这种靠子女的养老方式在农村还是相当普遍,农村养儿防老是思想根深蒂固,仍然对子女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相对认可。

2.闽侯农村老人的经济主要是退休金(养老保险),还有部分老人仍然有劳动收入,当然子女补贴也是经济来源的一部分。

(二)存在的不足

1.家庭养老功能的降低。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家庭规模变小,更多的独生子女,使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需要照顾两个家庭的老人,再加上小孩,让儿女的经济负担大大增加。很多农村老人需要依靠自己劳动或者政府补贴来解决养老问题,子女所提供的无法完全达到其养老所需。如今更多的子女愿意来城市发展,这也大大增加了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

2.医疗保障不足。如今老人看病挂号难的问题也成了老人养老的一大难题。在农村医疗水平比较低,农村老人大多数也没有职工医疗保险,主要靠农村医疗保障,而农村医保所能报销的费用比较有限,而且小病大多不能报销,所以在农村的老人往往小病不去医院。

3.村委会、社区的敬老院设施落后。农村养老相对于城市公共设施往往比较落后、老旧,无法满足老人养老所需。而且村委会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重视。农村落后的养老设施,不能完全给老人提供相对良好的养老环境,使得老人养老区域受到限制。

4.缺少社会公益组织的关怀。随着传统观念的不断改变,许多老人喜欢和儿女子孙安享晚年,但又害怕给子女过多的负担,精神上和物质上总是产生冲突。农村老人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怀,但闽侯农村地区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很少去,很多农村老人其实很需要社会的关怀,需要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关心他们。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的三种模式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将我国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进行以下分类:

(一)形式性购买模式

是指购买方是政府官方,承接方是政府为了该模式的实施成立的社会组织,存在着依赖的关系,它是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政府还是作为实际承担者履行社会全部责任,还没有形成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生产者分离的职责分离模式。形式性购买虽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二)委托性购买模式

是指购买和承接方是两个完全没有关系的个体,不存在依赖关系;在购买的机制中,政府用的是双方都不进行竞争的方式,政府依据大众的反响、政府根据民众的意愿,并对被进入选择的组织进行实际评估,然后选取一个组织进行承担,来给大众提供优秀的,值得信赖的服务。

(三)契约化购买模式

购买和承接方是独立的个体,不存在多方面的依赖关系;在政府选择承接方的过程中,多家社会组织通过竞标的方式来参与选择,由最契合社会组织承接,用较小成本来谋取较大的利益,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他们签署协议,确定服务内容;他们都用自身的作用为社会公众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实现契约化购买模式。

三、闽侯县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实地调研情况

为了了解闽侯地区的养老现状,我们小组首先完成设计养老针对性较强的调查问卷并且发动闽侯县的同学帮我们进行相关调查问卷的分发。在这个期间,我们组织小队前往闽侯县,进行实地考察,在闽侯县下辖的一个街道、八个镇、六个乡中,我们首先选择白沙镇,以为到白沙镇的交通较为方便,并且距离荆溪等镇较近,方便我们接下来的调查。在经过对各县的实地考察,与当地乡政府交流,并且到老人家中与老人交谈,并且填写相关问卷,也有与子女访谈相关情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得出了很多结论。

当地的大部分老人文化水平较低,处于小学及小学以下的老人居多,这致使他们对于我们问卷的内容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我们采用访谈法对老人做了相关了解。根据调查发现,并且由于闽侯县当地年龄段不同的老人对于养老方式有不同的需求想法,也有因为老人一部分是独居或者与配偶居住,还有一部分是与家里的子女居住在一起,也有一些老人还在工作并且在自给自足的闲余还资助儿女,但是毕竟很多都是少数情况,在这里我们反应大部分老人生活状况以及大部分意见情况。

(二)契约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行性分析

1.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闽侯县政府前景发展,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提高了政府的供给能力和行政效率。并且该模式是两个主体,在良好的制度环境下通过公平竞争,相互扶持实现的。政府向管理者、监督者转变,并且利于执政方式的转变。

2.从民间组织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优势。不仅有利于闽侯县政府组织的权力下放,转向服务型。更有利于为闽侯县民g组织提供更好的空间,拓宽了民间组织的发展前景。闽侯的民间组织企业,会在这方面获得发展,不断督促使其提高和突出自身的专业优势,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且促进当地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会带动其他的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现如今闽侯县的经济发展较差,正好弥补当前的劣势。同时增强他们相互的竞争意识,并且竞争会让各个民间企业相互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有助于提供更好地服务,为闽侯县的老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3.从公众的角度出发。该模式的实现,有利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更多的公民体验到政策实施的公共福利。这个模式下的养老,会改善当下闽侯县老人的养老情况及其医疗情况,减轻他们子女的负担,也会减少一些老人自己的负担,政府花更少的钱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并且减缓当下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以及老龄化问题。

当下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老人目前的养老照顾是由配偶及子女来负责,并且很多老人都是属于低保,生活正好可以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比且对于现在的养老情况不太满意。他们觉得在现有的养老基础上增加一些更好的服务,比如解决看病难、有专业的人可以定时定点对老人进行R档恼展说鹊任侍庖约靶枨螅并且在关于他们可承担支付相关照顾服务的费用为500元至800元。并且大部分老人认为政府可以自建养老院,但是可以提供相关私立养老院对等的服务。我们小组在对这次调查的老人数据分析时,发现少有部分老人听说过政府购买服务,但是目前闽侯县的养老情况却没有相关居家型养老的措施。

就此模式众多的优点以及当下闽侯县的现状结合来讲,闽侯县需要契约化模式的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具体措施

当实施一种新的社会公共服务政策时不只是需要政府对政策的,更需要各个角度的共同努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近年来渐渐发展的一种养老服务新型制度,该公共服务的兴起以及发展都是基于更完善的政策措施的制定。

(一)政府对中标组织的监督

政府选择购买服务中合作的组织过程中,存在最核心的问题是,政府对选择各个组织的投标经常存在预定门槛留给指定组织。从而将潜在的竞争组织忽略在竞争行列内。所列的条件越详细,则组织选择导向越明确。除此以外,在服务合同中对其中的条件进行更细致的限制。例如,对达成目标标准方面,可以对意向组织倾斜。以上问题最常出现在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上。

1.规范信息披露。福州市交易中心将与相关的公共管理局共同协商依照法律法规指定出信息披露条例。首先,明确主体的具体责任,并公开制度信息的内容以及时间。最大力度的发挥共享资源交易网站的信息共享主要环节的效用,及时、依法最新的相关资源信息。与此同时,福州市交易中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共享资源交易网站相关信息时,统一向福州市政府官网、福建省工程建设招标信息网站等相关的媒体网站推送信息。最后应郑重声明,只办理在制定媒体网站上推送过的交易项目,除此以外的信息项目皆不予受理。同时政府应确保在制定媒体推送的交易信息内容相同。

2.加强交易现场管理。政府交易中心应该合理并强化的设置服务窗口。加强对开标窗口以及评标窗口的管理进行有效及时的、准确并完整的记录入场人员的信息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对上级汇报请示。政府公共管理局应在交易中设定监督操作流程、开展良好的招标竞选,对现场的安全、公平进行公开督查。

3.提高评标质量。各个参与投标竞选的项目组织、企业、单位等应当遵守投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项目组织可以自行依照相关规定委派具有投标评判认证并且符合市公共管理局下发的评判规定和评审条例的人员。另外,也可以向市交易中心申请委托相关的随机选派专家进行项目的评标。

4.强化招标机构管理。参与投标竞选的项目组织依照相关法规根据自身情况派出投标中介处理招标项目的具体事宜。政府的相关行业主管单位要对投标中介的资质信息进行核实严格管理。市公共管理局要对整体的中介活动的动态行为进行规范监管。另外,是交易中心要对政府采购活动统一管理

5.严格项目备案审查。市公共管理局应加强督促对负责重大的投资项目以及涉及专业复杂的建设项目的项目组织或投标中介的评审。同时,可以将部分专业的技术信息参数和评审方式在官方媒介中公示,征求来自社会的多方建议。通过该竞选方法可以将通过徘徊在技术边缘的项目组织排除在竞选范围之内。

6.加强平台建设。福州市交易中心根据国家同一标准所建设的电子交易服务系统,而建立起的福州市共享资源交易平台。政府应多多推动电子交易系统发展整合、积极更新共享信息促进市场资源广泛共享。其次,除了促进信息更新共享外,更要督促信息分享时的合法原则。

(二)企业应正确从合理合法的角度出发

企业在投标的过程中,应遵循“公正、公开、公平以及诚实信用”。在投标竞选的过程中应该从一而终的坚定这一基本原则。否则,就偏离了投标活动的正常轨道。企业在该活动中应该正确摆正自身所在的位置,最大程度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利益。发挥出最高潜能提高各方的利益。最核心的是保证项目的总体质量。

篇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三位一体 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养老体系缺失的严峻挑战

自从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老龄人口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并在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养老金不足也是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2010年我国是8.4个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及以上老人,目前,只有城市四千多万老人享受社保,依靠全国8亿劳动力来支撑目前的养老体系。养老金的巨额缺口已成为辽宁省地方财政的巨大负担。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相对理想的发展状况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办养老院,承担保障性基本养老服务;有营利性的商业养老机构,满足高端群体的个性化养老需求;还要有更多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和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多元的社会化养老模式,就需要公共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机构、社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等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全面构建与推进。

(二)辽宁省沈阳市养老服务的现状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1月,辽宁省沈阳市老年人口为122.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7.1%。其中,70岁以上68.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5.7%;80岁以上达18.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5%;90岁以上13336人;百岁以上有290人。预计2015年沈阳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64.6万,约占总人口的21.6%。

目前辽宁省沈阳市主推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居家养老和社区日间照料站是未来发展重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养老服务工作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

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养老服务机构严重不足,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我国养老床位可以入住的老年人数仅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77%,社区日间照料床位仅占全部养老床位的1%(民政部,2010),既低于发达国家的5%-7%,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第二,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缺少有效管理,发展缓慢。大部分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差、档次低,属于自由运行的“小作坊”。同时,民办养老机构市场运行空间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

第三,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数量缺乏严重。2002年原劳动保障部和民政部共同制定颁布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标准,对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定义、培训要求做出了规定,但至今养老护理员培训没有走上规范化道路。

第四,部分地方政府落实发展养老体系的政策乏力,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普遍存在。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落实政策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第五,不能多渠道、多形式地构建与发展养老服务体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长期将发展养老机构作为主体,淡化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功能与作用,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养老机构建设,从而使矛盾更加集中和突出。

第六,缺乏高效的管理机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由民政部门主管,涉及到国土资源、财政规划、住房城建、街道社区、卫生教育等诸多部门,在运行机制上管理缺乏手段,协调缺乏效力,监督缺乏力度,服务缺乏合力。

“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具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居家养老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预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支撑,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前景。

(一)加强建设,强化养老工作管理机构功能

在调查了解中,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政府对老年工作的管理不到位。由于街道和社区没有专门的养老工作部门,致使很多地方的老年人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通常能够参加社区活动的大部分是身体健康、性格活跃或有特长的老年人,社区帮扶对象也只是侧重鳏寡、高龄、独居老人。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来说,并未融入社区组织之中。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加强面向所有老年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需提上日程。

对老年人的组织机构管理应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市、区养老工作实体机构建设,并在街道和社区分别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养老服务工作。二是落实退休老人社区报到制度。

(二)重视居家养老,颂扬孝廉美德

居家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充实的精神慰藉,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问题,因此,要重视居家养老,认真研究当前国外开始重新审视居家养老价值的新形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居家养老模式。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观念,以尊老敬老为荣,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二是完善地方法制建设,以法规或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对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及方式进行规范。

(三)分类别、分档次建设养老机构,增加持续性投入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峻、居家养老功能相对弱化的背景下,机构养老的服务对象已转变为所有老年人。但是由于资金缺乏以及建设和管理经验不足,我国养老机构存在总量偏少、布局不合理以及结构较单一的问题,并出现了部分养老机构供需失衡、服务质量不高、心理抚慰不足等现象。为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养老机构分类别、分档次建设和管理。二是重点建设普通群众能住得起的养老机构。三是社区配建小型养老院。四是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五是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四)有针对性地创造就业机会,引导老年人适当就业

美国一家老年研究机构认为,合适的工作能使老年人减少疾病和疼痛、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和延长寿命。随着平均健康寿命的延长,老年人退休后,身体条件和劳动能力依然很好,工作愿望依然较强。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工作机会,不但能充实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增强他们的精神满足感,还能使这些老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引导老年人适当就业的措施:一是建立老年人才市场,二是开发老年就业岗位。

(五)充分发挥政府保障和主导作用,提高养老金收入

一是稳步提升养老金水平。我国老年人获取收入的途径主要包括养老金、劳动所得、配偶和子女供养、社会救助、其它途径等。其中,养老金是大部分老年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应该在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根据物价指数和经济增长的变化,适时提高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确保老年人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二是保障困难老人的生活水平。政府应加强对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包括定期走访,提供免费居家服务或福利院养老服务。三是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四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五是构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队对辽宁省430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的调查中显示:有老年人的家庭为1183户,占总数的27.5%。其中,空巢老年家庭有479户,占总数的11.1%,占老年家庭的40.7%。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60-69岁间的人员占60.6%,70-79岁的人员占33.4%,80岁及以上的人员占6.0%。利用网络、通讯等信息技术,构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提高服务效率,发挥养老机构作用。

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将社区的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康乐中心、120等资源整合纳入到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中,通过该平台实现对社区老年人的统一、及时管理,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咨询等服务请求。二是加强可视系统的开发研究。三是开发智能日常照料和护理技术。

(七)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管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78亿,大约3000万以上的老人需要不同程度的家庭护理。其中失能老人940万,粗略估计至少需要1000万专职护理人员。在一些社区的养老服务队伍中,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服务内容仅限于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组织一些文体活动等,不能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全方位要求。

对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一是以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依托,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二是逐步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对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进行认证,实现持证上岗;三是制订养老服务工作者的服务和评价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大中专学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

(八)倡导公益服务,发展志愿性养老服务事业

志愿性养老服务是指在不以任何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条件下,为满足和改善社区老人的日常照料和护理需求,帮助老人安享晚年而开展的养老服务。服务的提供者既包括组织,也包括个人。应大力倡导志愿精神,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促进志愿性养老服务发展。

养老服务工作总体应该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充分整合行政、市场、社会、家庭等各种资源的力量,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服务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红亚.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陈雪萍.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长期照顾体系构建设—基于杭州市的实证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柴效武.未来靠啥养老.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4.黄耀明,陈景亮,陈莹.人口老龄化与机构养老模式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5.魏彦彦.中国特色养老模式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6.陈诗达.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7.杨瑞.发展居家社会养老服务的原因及建议.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

8.隗苗苗.浅析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措施.经营管理者,2011(16)

9.张旭升,牟来娣.“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西北人口,2010(6)

10.祁峰.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研究与展望.经济问题探索,2010(11)

11.安尽伟,宋政娟.居家养老中的社区服务浅析.中国科技信息,2011(5)

篇12

如何看待今天中国老年人的需求?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接受了《望东方周刊》专访。

2014年初,全国老龄办了《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吴玉韶强调,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当前老年人现状的基本判断。市场建设和政策引导,也将以此为核心。

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望东方周刊》:现在从市场到社会舆论皆出现“养老热”,养老被称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你如何评价这个市场的情况?

吴玉韶:2013年底,中国老人数量已达到2.02亿,目前还在以每年增加900万的速度增长。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蕴含的消费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从已有的几种预测来看,2015至2050年间,对中国老年人消费潜力的预测最低是在2050年达到19.67万亿元,最高则是5093.56万亿元。预测结果差距很大。

关于老年人的消费潜力,目前的预测普遍采用标准消费人的方法,即把处于劳动年龄的人作为标准消费人,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儿童和老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通过计算标准消费人的平均消费水平,来预测老年群体的消费潜力。

我认为,对这个市场进行预测应综合考虑,细分群体。

以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床位预测为例,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我国老人中的失能比例为5.6%。假设失能比例不变,则可推算出未来的失能老人将由2015年的590万增加到2050年的1893万。

但如果以此推算未来我国城市失能老人所需的床位数是1893万,就是高估了。因为这些老人中,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仅占11.3%。

其实,2010年的这个调查数据显示,10年间,城乡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主流。

对比2000年的首次调查数据,2010年城镇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10年间从18.6%降到11.3%。这个比例下降是正常的---应该还会再下降。

目前来看,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大约占97%,在养老院的不到4%。这样的结构比例,我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如果再考虑收入水平、市场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未来对床位的需求量显然没有那么大。

应该说,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是一段时期内解决中国老年人问题的主要方面。

老龄产业是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消费需求而提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独立产业部门,而是涵盖了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一个具有经济和福利双重属性的特殊产业集群。

总的来说,这个市场前景很好。一是老年群体庞大,并且人们更趋长寿化;二是老人的自有财产越来越多,这块刚需蛋糕必定越来越大。

但现在养老产业有个怪现象,一方面很多产品和服务无人问津,一方面又有相当部分的老人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在市场经济发展30年的其他领域是很少见的。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市场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有效需求了解不够。

对老年人需求存在三大认识误区

《望东方周刊》:按照你的说法,现在大家对于老年人产业和市场,还存在很多不准确的判断?

吴玉韶:对老年人需求有三大认识误区。

一是整体高估了老年群体消费水平。目前我们老人的整体收入水平还不高,2012年我国企业退休职工的月人均养老金为1721元,并且中国老人大部分在农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更低。而且,大部分老人的消费观念也偏于保守。

以养老机构为例,中国到底需要多少养老机构?2010年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入住养老机构意愿:城镇11.3%愿意入住,可承担费用1016元;农村为12.5%,可承担费用172元。这个调查是没有前提的,如果加上前提,一个月5000元、一个月3000元、一个月2000元,再加上区域,比如在城里、在北京是五环以内、还是在五环以外,再加上子女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数字会大幅度降低。

应该摸清真实有效的需求,包括现在我们国家提出的养老机构占4%。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发展和对待。东西部、城镇和农村、不同民族,都是不一样的。全国各地都用一个标准建养老机构,未来可能出问题。

真正养老机构紧张的还是大中型城市、公办养老机构,而不是所有养老机构都紧张。

二是过度关注高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低估了中等收入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目前老龄产业尤其是老龄服务业,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普遍走“高端”路线,市场开发和服务定位以高收入老年群体为主。但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6亿,他们才是未来老年产业发展的主要消费力量。

三是重普需轻刚需。根据全国老龄办“全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基本状况调查”数据,我国民办养老机构中87.1%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仅11.4%以提供护理康复为主,入住的老人中完全自理和半自理的比例达到69.7%,不能自理和临终关怀的老人只占30.3%。

这说明很多刚需没有得到市场足够重视。还有精神障碍、心理服务、法律支持、房产处置、金融理财等,这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需求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老年人的刚需是什么

《望东方周刊》:通过这次调查,老年人的主要需求都是哪些方面的?

吴玉韶:应该说,我们这次调查的样本,整体文化程度高、经济和健康状况良好。不识字的比例只有7.1%,小学文化程度20%,初中文化程度30%,中专文化26%,大专及以上的有16.3%。空巢老人的比例占51.1%,近九成被访者以退(离)休金为主要经济来源,月均2532.8元。超八成患有慢性疾病,88.5%生活完全自理。

中国老年人口达到2亿,世界最多,但对他们的有效需求要作具体分析---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商品的需求量,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

老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比如老年餐桌,就是刚需,尤其是独居的男性。

市场上餐饮供应一直很成熟,需求和供给的价格差也很微小---老年餐桌自报价格8.47元,期望价格8.51元---但缺乏针对老年人的特需供应,老人需要低盐、清淡、易消化。

餐饮追求高利润,但老人需要的是价格低廉又品质优良,所以老年餐桌一定是具有公益性的。我们鼓励社区成立老年餐桌,也鼓励大的餐饮公司配餐,这样质量和成本都可以兼顾。

比如上海有助医、助浴、助行、助急、助洁、助餐的“六助”服务,其中“助餐”最突出。在普陀区的真如镇社区老年食堂,番茄炒蛋、清炒西兰花、烧大排,再加一碗蛋花汤,二两饭,定价10元。为了照顾糖尿病人,食堂还有少糖无糖类膳食。

现在面向老人的健康讲座也是以公益为主。老人是慢性病的主要群体,需要管理控制的健康常识。现在许多社区和社团、包括一些公司都有在做。

老人对健康的需求是很大的,比如照护和康复服务,在受访者中的需求都超过20%。护理是刚需,尤其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我们2012年统计,我国失能半失能的老人3600万,占老人总量的19%。

北京从2010年开始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政策。按规定,8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可领取100元服务券,可在指定服务商那里购买生活照料、家政、医护、心理慰籍等110多项服务。目前有1.1万家服务商进行为老服务,包括北京青松居家康复机构。以这家机构为例,有了养老服务券,去那里康复的老人从几千人增加到了十几万。

应重视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

《望东方周刊》:如何看老年人需求和可支付能力之间的差异?

吴玉韶:调查显示,在被访者的自报价格与期望价格中,请保姆和维权服务的差价最高。前者是每月2220.80元和1381.48元,后者是每次219.39元和52.82元。这一方面需要提高老年人收入,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让老人有支付能力,消费无后顾之忧。

贫困、疾病、失能是老人面临的三大风险,需要国家制度来保障。长期护理保险是养老里的专门险种,是国家的社会化保险。

当前最主要的是进行养老保险的实际全覆盖,新修订的《老年法》第30条规定已经指出“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上海和青岛都在试点。

比如青岛,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的,患各种严重慢性病且全身瘫痪、偏瘫、截瘫并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参保患者,在定点医院接受医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可报销90%。目前青岛承担这项服务的医疗专护机构达到13个。

调查显示,被访者购买服务的消费理念还没普遍形成,市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比如北京、上海,被访者对由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都超过45%,但成都仅24.2%。这个差异出自哪里?不同城市,对市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接受度会有差异。普遍来说,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的地区越能够接受。

老年人是一个差异性很强的群体,不仅是地域差异,文化水平、经济状况、健康状况、风俗习惯的不同,都会导致老人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偏好不同。所以,老年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

提高老年人支付能力是治本之举。

《望东方周刊》:政府在老龄产业的发展中应如何定位?发挥哪些作用?

吴玉韶: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在老龄产业中,如何提高老年群体收入,引导老人消费,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从政府的角度来讲,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是发展老龄产业的治本之举。

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在广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给付水平,完善低保、高龄津贴等各种养老福利补贴制度,并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让老人们不要为了顾虑未来的风险而不敢花钱。

同时,还要通过扩大宣传、引导消费、体验式服务来逐步提高老人的认识,转变他们的消费观念。

第二个方面,是加大对产业的扶持。目前,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与优惠措施文件,但这些文件都存在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把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的落实与强制企业为非营利性捆绑,这个问题就导致政府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初衷和民间资本的盈利发生本质冲突。

篇13

一、步入老龄化时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5.5%,养老金领取人员超过2亿人。老年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5年将超过3亿人,2040年将达到4亿人。我国正在迅速地走进老龄化时代,养老产业正在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经历了最初几年一哄而上的养老地产开发之后,目前大量民营资本开始了以服务为中心的养老产业布局。

二、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一)前景广阔

养老产业的发展,有助缓解老龄化让中国面临的发展与民生的双重压力。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未富先老”,另一个是人口结构的“畸形”。因此,推动发展老龄产业,缓解未来护理服务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已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思路。

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自从2013年国家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以来,进入养老领域的产业的资本总量超过2000亿元。另有数据表明,90%的老人未来将选择居家养老,7%由政府支持的社区养老,3%则选择机构养老。所以居家养老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市场。

这个领域缺乏能把资源完美整合配置的细分龙头。“养老”是一个横跨金融、地产、休闲服务、医疗卫生、轻工业等行业的新兴的投资方向,现阶段基本以政府为主导,整体业态处于“小而散”的格局。所以,养老产业将经历小微分散、细分龙头、横纵整合、垄断竞争四大阶段,或将随着老年人口规模增速的变化,在2030年左右进入成熟期。

(二)大量民间资本涌入

1.保险企业成养老产业的一大主力。泰康人寿投资20多亿建立了北京泰康之家养老一区项目。除了北京燕园已经开业,在全国已经有8个社区同时在建设,在上海、广州、苏州、杭州、成都、武汉、三亚,总的投资现在已经将近200亿。欧美国家医养结合少一点,因为他有全科医生的体系、家庭医生的体系,医疗体系很发达,所以养老机构不需要自己建设很多的医疗配套,但是泰康之家是在养老机构里边建立了自己的老年全科的诊疗和设备齐全的老年康复医院。

2.医疗和养老结合是养老产业发展重点。天津天同老龄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务为核心,具有丰富实战运营经验,专业从事养老产业投资、开发建设、连锁经营、品牌管理的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其下属的天同医养院围绕自理、介助、介护老人的医、食、住、行、乐五大模块开展工作。突出医养结合特色,重点为失能老人开展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老人们居住的房间都有氧气和输液设施,如同医院病房。完善的医疗配套极为重要,否则社会负担和家庭负担太重,正因如此,医养结合最有吸引力的一点是医疗服务可以报销。

3.养老产业同时吸引了国际资本的关注。IBG与红杉资本联合云锋基金投资75亿元的养老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计划在未来10~20年,将打造一个生活自如、环境优美、医疗照顾以及老年人生活场景的园区。

(三)国内养老产业市场情况

我国目前产业市场的供给主要以养老地产的开发销售为主。主要模式分为三类:

1.产权销售模式。此模式的优点在于资金回笼迅速,模式复制成本较低。

2.“销售加持有”模式。一方面可以使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可以灵活后期运营的持续收入。以万科集团为例:占比80%的住宅为出售产品,其余20%为持有型物业,其中就包括养老型物业。

3.会员制的“综合地产型”模式。其赢利主要依靠会员制收益、综合服务以及增值服务收益,以上海的“亲和源”模式为代表。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鉴于开发企业投入巨大,目前的养老项目多瞄准高端养老客户。

基于养老产业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一线房企(绿地等)以及保险资金(泰康等)已开始涉入养老产业。

(四)我国养老市场目前的主要特点

第一,建设投资额巨大,回报周期较长。

第二,缺乏先进的服务模式。

第三,主要的市场供应集中在中高端住宅销售,中高端养老社区和服务尤其匮乏。

第四,行业缺乏专业的标准和规范。

第五,项目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些大城市。

第六,相关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

第七,项目实际运营不佳。

第八,还没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上尚未形成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养老产业品牌。涉入养老产业的各类企业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还处于基本的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但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景下,预计到2030年,将诞生一批百亿级养老品牌,随着竞争格局形成,各主力品牌市场份额将逐渐趋稳。

(作者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朱晟坤(1997―),男,山东章丘人,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