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命教育研究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篇1

摘 要:在对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生命教育理念出发,重新审视了高校的体育教学现状,认为: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并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了构思,提出: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 :生命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缺憾;实践构思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91-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4144)

学者叶澜于1997年发出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召唤,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认为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教育应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应当向着人的生命本真回归[1]。一些生命教育的研究者,对“生命”的内涵作了概括,即:完整的生命包括生理学角度的自然生命、心理学角度的精神生命、社会学角度的社会生命三个层面;同时也归纳了生命具有有限性、生成性、发展性、独特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完整性等特征[2,3]。在“教育”积极探索回归生命的浪潮下,我们的学校体育也开始了自我的反思与变革。因此,高校体育也应该积极投身于生命教育的大潮中。近年来,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教育,伴随着体育教改的大潮,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当前高校体育所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极有可能导致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割裂,使其体育课程丧失了应有的生命活力和意义。

1 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不足

笔者实地访谈了安徽省16所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的高校,总体来说,这些高校的体育课程现状主要存在四点问题。第一,教学目标制订比较全面,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五个领域的目标均有所涉及。但是,落实效果不尽人意,尤其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用“形同虚设”来形容并不过分;第二,教学内容均为竞技运动项目,个别体育条件好的学校,增设了轮滑、定向运动等新兴内容。然而,具有自身专业、职业特点的,能提高学生职业体能的校本课程完全没有;第三,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多数学校只是口号,个别学校在高喊口号的同时,竟然使体育课堂成为了“放牧场”,错误地成就了“放羊式教学”;第四,教学评价笼统且片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在绝大多数院校只是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基本采用“考核+平时”模式,但是“平时”各校差异显著,多数学校“平时”即为体育课堂中的表现,极少数学校“平时”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课堂表现、课间操出勤率、晨跑出勤率、参与运动会的成绩等等。但是,没有学校将学生学习的进步度融入考核体系中。[4]

2 “生命教育”理念下重审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缺憾

由于体育教学的主体因子是人,“教”和“学”是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因此,完全脱离生命的体育教学是不存在的,不论是传统体育教学还是现代体育教学,都应该是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的。高校教育,作为近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体制,其体育教育在当前教育思想频繁交流与激烈碰撞的时期,由于教学思想的偏差、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及教学实践的操作技巧等等问题,加之高校自身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匮乏等客观因素,更是突显了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内容贫乏,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评价片面的弊端,故而,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地位。

2.1 教学目标的设置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

马卫平教授说过:“学校体育目标应关注‘全人’的发展,关注学校体育与人的成长、发展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关注生命活动的释放、生命情趣的体验和生命的价值取向”[5]。然而,大多数高校在制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系统的整体性和学科结构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从而导致了课程目标没有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出发,课程目标过分偏重于学生的自然生命体质的增强,轻视学生的精神生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社会生命人际交往、组织协作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命亦是如此。生命的独特性,可以理解为个性的独特及遗传素质上的独特。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等等“以学生为主体”及“全人”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单从课程目标制定这一环节来说,鲜有高校能够将学生的个性及遗传素质的差异融入课程目标之内,学生独特的生命发展愿望同样无法融入体育课程目标之内。因此,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表现,总是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2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发展逻辑

人是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体,不断地在追求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学校体育在滋养人的生命、促进人对生命自身的超越、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灵魂以及师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能否充分发挥对于生命体的作用。

目前,高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绝大多数高校秉承着“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念,忽视了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的“职业性”、“技能性”特征,致使教学内容背离了高校学生职后生命发展逻辑,而高校学生也因此成了竞技规范下运动技术、技能的“傀儡”。如,实践教学多以教材化的竞技项目及游戏类内容为主,缺乏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为运动技战术分析,缺少能够适用于学生职后生活需要的运动保健学内容。高校的这种“竞技化”的内容设置,忽略了高校各专业的学生在从业后的工种特点,远离了学生职后的生活实际,消减了体育教育的功能,抑制了体育教育效益的延续性,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无法良好地服务于学生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2.3 教学组织实施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合为一体。学生的生命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激情、超越、失败、成功,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体验是体育运动的第一性[6]。而目前体育课程的实施却“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7],高校体育教学同样如此。

在众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把“增强体质”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体验体育对自然生命的作用,忽视学生体验体育的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价值。因此,体育固有的公平、拼搏、竞争等本原精神,被轻易地淡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得不到应有的生命体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情绪反应、态度特征等缺乏积极的关注,师生间、学生间除了体育知识的交流外,缺乏其它方面(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交流,课堂中的人际交往平淡,学生的社会生命无法体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与多边性。

2.4 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动态生成性

人的生命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此生命具有生成性、超越性。生命教育目标是促进生命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目标是依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而动态达成,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必须将这个“动态生成”列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

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考核评价的多元性、综合性,但在实际的学习评价中却“只见对体能、知识与技能的量化测试与打分,不见对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只见用统一的量化标准去评价全体学生,不见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以及相对性评价,或者说它们没能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绝对性评价很好地相结合[8]。”此外,由于高校多为升格型学校,在扩招的背景下,体育师资年轻化特征明显。许多青年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更是中规中矩地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及“技能指标”,完成评价工作,以至于一些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产生惧怕体育考核的心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的厌烦情绪。究其原因,便是这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进步度、努力度,忽视了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特征。

3 “生命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的构思

学者陈旭远把生命化教学概括为:“生命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使师生双方生命都得以发展,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感悟生命意义,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9]”

3.1 制订关注生命、发展生命的教学目标

如果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体育教学,“体育教学”应该是为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结合高校学生生命发展特征及需求的基础上,制订系统有效且和谐统一的生命化体育课程目标。总体来说,高校在制订体育课程目标时必须关注生命,同时注重目标的可达成性,切忌目标虚大、不切实际。

要把生命的内涵及特征放在首位,分别制订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并把生命的特征融入教学目标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如,在自然生命层面,根据高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制订发展职业体能的教学目标;在精神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就业走向多为蓝领阶层的特点,制订历练学生意志、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的教学目标;在社会生命层面,针对高校学生因职后地位卑微可能产生的自闭、怯懦等心理,制订提高学生社会融入力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与人相处、与物相处、与环境相处的能力。

3.2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实用性教学内容

徐国庆认为,工作逻辑应当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10]。而此,也暗合了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合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宗旨,即“生命化的体育课程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11]”。就高校而言,其教育目标具有显著的职业特征,而这些职业的工作性质多以体力劳动为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能。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职后的现实生活为源泉和基础,以学生生活的时间、空间为线索,设置真实而生动的生活情景和任务型的课程内容,为学生职后的生命发展奠定体能基础。例如,机电专业应针对车工、切削工等工种特点选择发展肩带、上肢力量以及下肢静力性耐力的内容,同时应安排有关局部肌肉的放松、保健按摩等内容。

总之,面对职业工作的高强度和职业病逐渐增多的情况,高校体育必须把实用性课程内容作为其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理念,将职业体能与职业保健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育实践中,大力开发对学生职后生活有指导意义的,能够为学生职后生活服务的,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与完善的校本课程内容。

3.3 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生命间的尊重,关注学生的身心体验

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特征,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确实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管理过严,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教师产生厌恶感;管理过松,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会使体育课堂形同散沙,最终形成了“放羊式教学”。在这种极易偏左、偏右的教学情境中,如何发挥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保证体育教学的张弛有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刘良慧教授曾说过:人性中有个“弱点”,就是经不起尊重。你不断尊重他,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即使是最差的、最调皮的学生也会被你的真诚和尊重打动、折服的。尊重是心灵沟通的“灵丹妙药”[12]。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本着尊重生命的原则对待学生,用自身对待生命的态度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体验到生命间的尊重是相互的。长此以往,不仅优化了课堂氛围,而且提升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验是人的存在方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13],因此体育课程应该使富于感性的学生把身体运动与自我存在与生活世界融为一体,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同时,也要根据价值规律,使学生亲历学习的“情境”,感知运动的快乐与挑战,从而体验体育运动在肢体和精神上的超越。从宏观上来说,生命教育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完成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例如,在精神生命层面,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学生发生错误的时候指出其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而加以纠正,使学生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练就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以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自居,应允许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提出质疑,并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与交流,共同解开疑惑。在这个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的坦诚、求实、谦和等人格魅力会自然而然地浸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给学生的精神生命留下深远的影响。

3.4 关注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构建生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基于教育的生命机制,评价要激扬生命,而不是要控制生命。[14]因此,生命教育语境下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念上必须充分体现人性化,承认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承认生命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主动去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特点,尤其关注那些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评价的反馈促进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的生命发展;在形式上要从结果走向过程,从身体走向心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面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时,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尤其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

此外,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也是体育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15]。基于此,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理念的体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该包括,在教学目标上是否关注学生的完整生命,并且目标是否切实可行;在教学过程上是否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本,将生命的整体性与独特性有机融合,彰显生命的自由性与生成性;在教学效果上,是否具备促进学生职后生命发展的持久性与迁移性,体育教育效益是否能够终身为学生的职业生命服务。

4 结束语

生命教育是关注生命,提升生命的事业,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促进人自由而和谐的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同时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唯一能够在提升学生自然生命质量的基础上,兼顾发展学生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最终目的是发展、完善学生的生命,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审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重构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是在生命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得到的一个全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虽然笔者暂且搁笔,但是,如何进一步完善高校生命化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架构,还有待于众多高校体育工作者共同出谋划策,为高校生命化体育教学改革尽一份本职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6-158.

(3)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16-18.

(4)童锦,刘秀兰。“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项目结题报告[R]。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科处(JG0601),2008.12.

(5)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78-86.

(6)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56-58.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6.

(8)武云飞.赴英国考察体育课程后的思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我们缺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7(7):58-59.

(9)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4):71-74.

(10)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39-42.

(11)张磊。生命视角下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的反思与重构[J]。体育学刊,2008(6):75-79.

(12)刘良慧.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267.

篇2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篇3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则独辟新径,围绕着时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生命教育在不同语境下的一系列新观点,突破了常规选题中的一些命题束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该书尝试性地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反思和批判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现状,尤其是作者从内涵论和外延论两个方面解读生命,浸润着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对生命、生命教育的解读还是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抑或从沉淀数千年的儒家思想中找寻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而到立足现实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塑与建构,每一章节无不倾注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体悟、关爱和润泽。

二、方法新颖,资料翔实,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到论证思路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课题研究的需要,实现了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一是广泛运用文献法,解读生命与生命教育,找寻转型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哲学参照和理论依据;二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三是利用比较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国外及港台地区的先进经验;四是使用个案研究法,探讨高校生命教育运行方式的可行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在第五章研究生态学视野下生命系统的构建时,作者不仅独创了生命主题系统表,而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大学生生命主题调查问卷》,选取所在省十所不同类型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校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现状。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运用这些方法搜集、整理、分析时注重时贯古今、域涉中外,做到了博采众长、主干突出。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和深层次的反思、解读和建构,形成了生命教育研究的独特论证思路,回归了生命本真的意义。

三、结构严谨,新意迭出,构建了生命教育研究的完整体系框架

《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结构严谨,思路明晰,内容宏富,新意迭出,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概念解读、现状反思和对策梳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生命教育研究体系框架。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从内涵论和外延论的视角对生命及生命教育进行了深透解读与论述,为后续章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第二章通过对几组数据和若干实例的思考与探问,映射出大学生生命的困境并探究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归因。第三章依次从生命教育的归宿、价值以及方法载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生命教育进行反思与批判。第四章从中西两种文化沉淀中提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文化润泽和经验借鉴,尤其是从儒家传统文化中找寻其对话现代生命教育的可能性,并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探讨生命教育的文化依托。第五章从生态学的视角重塑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框架。

四、立足理论,关照现实,实现了大学生生命教育平台的双向建构

篇4

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比较晚,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所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200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工作,并于2005年1月成立生命教育项目研究组。这么多年过去了,一些生命教育项目学校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活动体验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特色,甚至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那这么多年中,农村小学的生命教育到底开展得怎样呢?

一、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

1、生命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笔者所在的新北区共有22所小学,其中从2007年至今申报成功成为市生命教育项目学校的有10所,占全区小学的45%。有8所学校虽然不是生命教育项目学校,但都开设了生命教育课。有4所学校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开设了健康与环境教育以及校本短课。

2、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

全区22所小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大多数以《生命教育读本》为教育内容,同时结合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和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开展生命教育。而没有开设生命教育课的学校除了没有让学生学习《生命教育读本》之外,也都在专题教育、综合实践、班队等活动中开展了生命教育。所以两者在根本上没有太大区别。

二、农村小学生命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没有提高到应有层面,生命教育依然停留在德育层面,停留在学生活动的层面,简单化、说教化、阶段性痕迹较为明显。

二是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不够,目前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制度层面都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如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操作模式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真正渗透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缺乏对生命教育进行科学评估的研究。

三是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

三、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1、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我们要使各位教师明确“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并且热爱生命,那么他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教学中,才能在课堂上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教育的关键,要对任教《生命教育》的科任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搜集、研读、分析、讨论交流,积累理论知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听课评课活动,强调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和提高。鼓励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教育叙事、读书感悟等,让教师在积累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

3、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

从学校实际出发,将生命教育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规划,建立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科学体系,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成效。

篇5

二、研究对象与数据处理

文章采用天津师范大学马编制的《生命教育课程现状调查问卷》,针对华锐学院2014级和2013级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3份,问卷回收率为83%,有效问卷82份,问卷有效率为98.8%。问卷整体α系数为0.851,问卷各题得分与总分相关系数超过0.7,因此我们可以认定此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生命教育课程认知情况1.学生在选择生命教育课程之前,对生命教育的了解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选择生命教育课程之前,1.2%的学生非常不了解生命教育,58.5%的学生不了解生命教育,37.8%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一般,仅有2.4%的学生了解生命教育。由此可见,生命教育对河南省高校大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学生对其了解程度较低,生命教育还有待推广和普及。2.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喜爱情况由研究数据可得,6.1%的学生非常喜欢生命教育课程,51.2%的学生表示喜欢生命教育课程,还有42.7%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喜爱程度一般,没有学生不喜欢生命教育课程。3.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感兴趣情况研究数据表明,1.2%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非常感兴趣,53.7%的学生表示对生命教育课程感兴趣,还有45.1%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一般,没有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不感兴趣。4.学生对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认可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有26.8%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非常必要,68.3%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有必要,4.9%的学生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必要性一般,没有人认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必要。同时希望生命教育课程一直开设下去的学生占96.4%,仅有3.7%的学生不希望生命教育课程一直开设下去。5.学生选择生命教育课程原因情况统计表研究结果显示,70.7%的学生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因是出于好奇,52.4%的学生是为了提升自我,48.8%的学生是为了了解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40.2%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39%的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18.3%的学生是因为简单易学,还有8.5%的学生是出于其他原因选择生命教育课程。其中70.7%的学生由于好奇而选择该课程则表明,对于学生而言,生命教育还是较为陌生的概念,大多数学生不曾了解生命教育,因此教育工作者更加应该加强生命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引导更多的学生了解并走进生命教育的课堂中来。(二)生命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各要素满意度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态度满意度均值高于4,显著高于平均值,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态度很满意,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满意度均值高于3.6,说明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感到满意,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的满意程度最低,均值为3.09,说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教材的建设,争取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学习资料。(三)生命教育课程存在问题与建议的调查结果1.生命教育课程存在问题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认为教材建设不够,57.3%的学生认为学校缺乏相应的资源课程,48.8%的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开展不够,12.2%的学生认为生命教育课程存在其它问题,7.3%的学生认为课时太短,不能满足学习需要,仅有1.2%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由此可见生命教育课程最主要的问题是教材建设不够,此外学校也应该加强相应的资源课程,增加实践活动。2.生命教育课程改进建议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显示,64.6%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教材建设,59.8%的学生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58.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56.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还有6.1%的学生认为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改进。(见表2)

四、讨论与分析

(一)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了解程度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选修生命教育课程之前,对生命教育课程了解程度的平均值仅为2.41,并且有59.8%的学生表明自己不了解生命教育,这说明生命教育对于河南省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生命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从台湾和香港引入中国内陆,发展时间尚短且教材和各方面体系均不完善,此外目前只有辽宁、江苏、黑龙江、上海等省市颁发了开展生命教育的指导性文件[7],国内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各地区生命教育课程并未得到普及,所以各高校的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了解程度低。总的来说,这个结果与马2012年对天津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结果是基本一致的[4]。(二)生命教育课程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在对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喜爱情况、感兴趣情况和认可情况的研究中发现,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得到了学生普遍的认可和欢迎,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希望能一直开设这门课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前期学生对生命教育的了解不够,并且对于学生选修生命教育课程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分析表明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好奇才选修生命教育课程,另外还有部分学生是为了获得学分、提升自我、了解生命、探寻生命意义和价值,但学生在真正接触到生命教育课程之后,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理解,最终还是认可了生命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生命教育课程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另外由于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也为生命教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教材不满意本研究表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的满意程度最低,均值为3.09,说明学生对生命教育课程的教材不太满意,根据作者调查咨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没有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并且没有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为了能够给学生更好的进行生命教育,加强教材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6-03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7年年底开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1998年,台湾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10年,“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成立。生命教育正式被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项规划没有将幼儿教育包括在内;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开始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行生命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编撰幼儿生命教育教材的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2001年“与生命有约――幼儿生命教育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与会人员以台北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主。会议期间,有研究者对与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试图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回收的140份问卷来看。有高达85%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在幼儿园实施过生命教育;而15%未曾实施过生命教育的教师则将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归结为幼儿阶段不适合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太过抽象、不清楚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涵、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等。虽然这是一项非正式调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规划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教育是什么,这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是近几年台湾幼教工作者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该课题包括生命教育图画书的编绘、生命教育系统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反思等内容。

本文尝试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education”。都是很新的概念。由于文化与社会情境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出入,即使在台湾,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爱”和“尊重”的信念来面对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增进生活智慧。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3)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4)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台湾生命教育的萌芽期。[2]当时。台中市晓明女中将实施多年的伦理教育概念进行扩充,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率先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这一时期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四大理念。生命教育教材由12个单元组成,即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能思会辩、敬业乐业、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欣赏生命、做自己真好、生于忧患、生存教育、人活在关系中等。这些教学活动浅显易懂,广受学生的欢迎,也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四大理念与内涵仍嫌粗略,缺乏完整的理论论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扩展,以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1999~2002年,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百花齐放期。台湾地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书面出版物有200~240种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学者及文教机构纷纷依照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各种类似但也有相当差异的生命教育理念。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不确定,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普及。

不少人把生命教育与预防自杀画上等号,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联想到预防自杀的问题。大约在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造成社会的震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就成为推动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然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自杀,否则其内涵就太过狭窄。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或暴力,其根治的方法在于防患未然,引导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生观。与同伴、家庭及社会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致力于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而非消极地预防自杀。

2002~2004年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整合共识期。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即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目前台湾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9币资及人力培训组以及宣传推广组。各组根据不同的主题,研讨不同的方案,以此作为生命教育委员会研讨生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后。台湾各类教育机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当年7月,政府部门对外公布“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该计划共提出六项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1)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密切结合。(2)生命教育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3)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推行生命教育。(4)重视生命质量的时代来临。(5)学校提供

多元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6)兼具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该计划已实施完毕。但上述六项目标的达标率相当低。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政人员更替频繁,计划执行单位未能落实。虽然中程计划未能达成原定目标,但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持续推进一些生命教育的相关计划,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许多一线幼儿园教师投身于生命教育实践,主要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以自己任教的班级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主题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虽然幼儿园现有的生命教育活动缺乏整体的主题设计,但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仍值得肯定。笔者也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运用图画书作为教学活动、亲子互动、师幼互动的载体。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研究,以期能为台湾幼儿园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台湾民间也有许多以推行生命教育为主要宗旨的团体。这些团体举办了各种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以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为主,以学生夏令营及家长研讨为辅。民间团体的推动虽然对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很有帮助。但是在应对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社会支持度低、师资培育的挑战及教材编写与制作的挑战等)方面,似乎贡献不大。许多民间团体经常举办以校长、教师或家长为主的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但是各团体所秉承的生命教育理念仍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慈济相关机构的生命教育理念着重于生命关怀。对各种伦理思辨主题的讨论较少,而且通常将生命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内容,较少强调生命教育在正式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团体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各个民间团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在其他方面贡献有限。

四、讨论与建议

近十年来。台湾的生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必须加以正视与解决。

1 生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社会支持度低。虽然很多人赞同生命教育的理念。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很少有人知道落实生命教育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物化的功利主义,相当漠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争取台湾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支持及认同,并进而转变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成为推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难的任务。

篇7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观点,认为主要是针对吸毒、艾滋病、自杀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现象而进行的教育。而目前,关于“生命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而在初中生的德育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进而意识到要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以及上升到使生命的意义得以升华。追求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充满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的境界,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之所在。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增强青少年的生活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叛逆时期的道路上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生命教育在我国实施的现状

在我国,青少年处于父母创造的优越环境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的打击,大多数心理素质差。近年来,中学生自杀的比例更是逐年倍增,中学生自虐、暴力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广泛展开,但推行的力度和效果并不显著。

1.我国中学的生命教育大多数采取的是学科渗透的方式,缺少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设置。通过学科教育去渗透生命化的教育,是难以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的。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需要学生亲自实践、讨论、分析,进而从这个过程中真正领悟关于生命教育的真谛。而仅仅通过一种学科的渗透或者融合,是很难彻底完成整个生命教育的工作。

2.我国中学关于生命教育的实施主要是关于逻辑、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生命教育的理论和逻辑是需要老师从宏观上去讲解的,但是只停留于这个层面上,缺少实践,就很难使学生真正地理解生命的意义。从参与到体验,由体验而萌发内心深处的思考,才能真正领悟“生命”两字的内涵。

三、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1.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地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从代课老师和教材的选择上更加专业,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体系,牢牢把握生命教育的使命,认真制订教学的目标、过程、组织形式,充分发挥生命教育的作用。

2.增强生命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式。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师先点亮一支蜡烛,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的燃烧,并提出相关问题:“蜡烛燃烧有烟产生吗?你看到火焰有几种颜色?它是单层的吗?”由这种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出知识来,使学生了解火焰的构成,再从火焰引申到灭火,讲述消防人员的事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知识的讲解,更能将整个生活融入课堂中,对学生们增强其信心和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以及生命认知都有着巨大的帮助。

可以看到,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材从编写上就本着以“生命教育”为主题,选择了大量的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相关文章,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理念,增强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真正认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教师应该利用教材,领悟教材的真正意义,改进课堂教学中关于学生进行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思考的教育方式方法和策略。

篇8

一、生命教育的历史及现状分析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一些学者便开始反思人类的行为。阿尔贝特·史怀泽在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他的著作《敬畏生命》认为人的生命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之后,澳大利亚、日本、英国、中国香港、台湾等也相继对生命教育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纵观大陆生命教育十几年的研究发展,有关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理论研究较丰富,实践研究较缺乏

生命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自从生命教育在大陆开展的十几年来,生命教育理论成果不断涌现。叶澜、肖川、冯建军、刘济良等教授对生命教育理论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生命教育也开始在上海、辽宁等地区开始试行,但其发展未成燎原之势。

2、学校教育关注较多,家庭教育较少

根据已有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生命教育对学校教育关注较多,影响面大,生命教育的理念已根植与教师们的心中。各学校也有意识地重视或已经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相对来说,家庭对这方面却缺乏重视,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生命教育意识缺乏,特别在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家庭。

3、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对于不同的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也会有差别。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地域经济发展仍存在差距,对于一些来自偏远农村学生的生命教育以及残疾人的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已有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只是一个未分化的整体,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应当逐渐增强。

4、学界关注多,政府、社会关注少

据已有的研究来看,政府和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并不如学界高,个别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也组织了部分有关生命教育的专家讲座,宣传了生命教育理念,但由于宣传教育不够系统却未深入人心。

二、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生命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适合社会需要的,符合学生心理诉求的,符合人类的教育。它不仅让学生认识生命,懂得尊重与热爱生命,培养良好的人生观、社会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是一种爱的弘扬。因此,生命教育在学校中有效的实施显得非常重要。

1、教材与生动、活泼的教法相结合

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的教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授生命教育课程时,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可以考虑从其他临近学科或与生命教育内容相近的教学主题入手,或借助于学生们感兴趣的游戏或课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生命教育,通过积极向上的引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教育学生开展有关生命价值及意义相关问题的思考。

2、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温馨、有人性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父母也参与到生命教育的课程中来,例如开展亲情游戏活动,通过活动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感受,通过移情,使其他学生也认识到珍惜生命的可贵。在学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其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爱护;家庭中,父母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充满温馨和睦、关爱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让孩子乐于表现自我,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

3、加强对学校中弱势群体的教育

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决定其应是生命教育的重点对象。学校在对弱势群体教育时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挫折,把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在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4、加大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力度

在学界关注生命教育的同时,政府与社会也需加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政府应积极倡导生命教育理念,在行政与制度上确立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对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社会及媒体积极的舆论信息来引导青少年的方向。

三、评析和思考

篇9

1.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开展主题探究。

小学三至六年级都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作为国家必修课,每周有2课时设置,由学校开发课程内容。学校在利用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要充分挖掘生命教育资源,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会方法,在课外指导实践,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

2. 以校班队专题活动为载体,开展体验教育。

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组织的组织优势和班队会活动优势,进行生命教育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又一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在广泛收集、借鉴生命教育理念及内涵的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生命意识发展的现状,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感悟深刻的体验实践的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体验、领悟”,培养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3. 以学科课堂教学为载体,渗透生命教育。

结合本校生命教育内容的规划,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当中。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教师提高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掌握整合教学内容方法,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各学科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根据本地区社会现状和任教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知识水平,灵活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丰富生命教育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二、多种活动方式整合

1. 主题探究。

主题探究是小学生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十分适宜在小学中高年段实施生命教育活动。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步骤为:(1)发现与提出问题;(2)搜集信息与认清问题;(3)实践与探索活动;(4)解决问题与提出报告;(5)展示与分析结论。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适合在小学低年段生命教育活动中采用。角色扮演的一般步骤为:(1)准备阶段;(2)选择参与者;(3)准备扮演;(4)选择观察员;(5)开始扮演;(6)讨论与评估;(7)再扮演;(8)经验的分享。

3. 参观考察。

直观看到的东西对小学生的心灵感受将产生较大的印记作用,参观考察就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去看一看,了解现象的实际,思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的原因。参观访问活动的主要步骤为:(1)计划;(2)准备;(3)实施;(4)交流分享。

4. 实践体验

篇10

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需要重视生命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高职体育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发展历史较短的学科,体育教学缺乏有效理论支持,实际的体育研究更加倾向于其他学科理论,实际的研究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实证研究中,希望通过科学和理性的分析来掌握健康、体育之间的规律,但是却忽视了身体与心理方面的协调性,否定了体育科学生命性特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使我国家庭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溺爱,因此一些学生对人缺乏感恩,严重缺乏生命意识,因此,校园中出现了很多自残或者是伤害他人等事件。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中缺乏生命教育理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对策,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改善学生体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精神生命教育,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高职体育教学完善对策

1.教学目标中加重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理念对提升高职学生生命质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高职学生生命发展特点以及生命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教学大纲来制订生命教育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生命教育、高职体育教学之间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身体素质。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重视生命内涵,结合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等内容,完善培养要求,制订出更加符合体育教学需求的复合性教学目标,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身心体验

现代化理念影响促使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开放性学习环境,尊重教学特殊性,考虑到学生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质量。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来看,普遍采用“放羊式”的宽松式教学方法,学生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身心体验,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生命意识,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3.更新生命教育理念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需要重视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理念相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需要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结合大学生生活来构建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尽可能满足生命教育实际需求。从目前社会发展来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实际需求会直接影响培养工作目标,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职业体能,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结合学生职业发展特点来设置更加真实的学习场景,尽可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学生的工作压力非常大,高强度活动直接影响生命质量。这就需要坚持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作用,重视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实现职业保健知识与体能训练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完善学生生命发展系统。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生命教育是重点内容,教师需要重视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生命意识,使其更好地理解生命,创造生命价值。总之,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的系统性以及理论性,实现生命教育理念与职业生产之间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结合时展需求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

篇11

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1.研究方法。以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为研究背景,从当前高校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考察、调研、分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和敬畏感现状,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研究、调查实证等方法,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及规律,探寻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状况及其培养模式,并从理论层面上运用归纳演绎、内因外因等辩证思维方法对生命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并提出适合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2.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和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了解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态度和意见。根据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见附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是促使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而老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小,前者占86.5%,老师仅占16.3%。当遇到生命问题时,34.6%的会咨询父母,30.8%的是向朋友咨询,选择向教师咨询的占4.8%,还有17.3%的学生表示没有人可以咨询。由此可见,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任重而道远。(2)76.9%的学生能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尽量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有49.0%的学生认为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还有7.7%的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超过50%的学生生命观还不成熟,这也显示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不小。(3)4.8%的学生在12岁之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9%没有思考过,51.9%在12~18岁之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8.0%在19岁以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经常怀疑生命意义的比例是3.9%,72.1%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以及有知心朋友,62.5%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确定的人生信仰和内心的安宁。这显示大学校园要重视良好氛围的建立,持有积极生活观和幸福观的多数学生可以影响并引领消极的学生。(4)43.3%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63.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2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可以理解的,此外18.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自杀的权力。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69.2%的学生没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9.8%的偶尔有,经常有的占1%。为了获得某种切身利益,5.8%的学生选择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38.5%选择肯定不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5)72.1%的学生表示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有27.9%不确定。这个比例也显示出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些同学,投入更多精力(6)对社会上报道的先进人物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72.1%的认为伟大且值得提倡,36.5%认为伟大、但不值得提倡,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还有13.5%认为不值得。(7)面对突发性生存危机,如地震、火灾、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93.3%的学生表示有些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非常了解的占4.8%,不了解的占1.9%。(8)80.8%认为在对未来迷茫时,会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23.1%的是在感情受挫时,23.1%是在学习压力大时,还有18.3%是在人际关系不好时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9)59.6%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对家庭责任的大小,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占33.7%,选择社会地位高低的占2.9%,选择金钱多少的占7.7%,说不清楚的占19.2%。(10)如何缓解压力问题中,70.2%的选择在心里慢慢消化,40.4%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5.8%找老师交流,2.88%求助心理咨询,1.9%不知所措,76.0%的认为大学生避免走上自杀绝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11)在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上,36.5%的学生听说过生命教育,63.5%的没有听说过,58.7%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9%认为不应该,38.5%的认为无所谓,45.2%认为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合适的方式是定期讲座,37.5%选择选修课方式,还有17.3%认为是必修课方式。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1.实际意义:在国家积极的高校招生政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化为平民教育,这对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培养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突破点,希望找到合适的途径有效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并给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2.理论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更多地仰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行政操作,也就是说,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3.主要创新点:本项目以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为研究背景,结合社会现实和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侧重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敬畏感的培养入手,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形成规律,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敬畏意识融于大学生的生活,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四、结论

1.我国目前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改变这一状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从大学开始补课,已经错过了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生命教育是从小就要重视的。

2.大学生自杀以及犯罪的发生背景、现状及深层次原因都可以追问到生命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方式及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篇12

一、我国警察体育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我国警察体育课程设置中长期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造成在警务实战中公安民警因缺乏生命保护意识而出现大量伤亡的后果。目前,我国民警因公伤亡逐年增多,已成为当前影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6000余人,负伤10万余人。“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是警察生活的真实写照。民警们在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中伤亡人数有增无减,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量的增加,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违法犯罪突出,加上犯罪分子穷凶极恶,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持枪、持械作案,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使执勤民警遭到暴力袭击伤亡的情况不断发生,给基层民警执勤活动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005年8月,公安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院校警察素质教育》的通知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公安院校警察体育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警察体育教育的研究。”由此可见,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与公安实战需要是紧密相连的。基于此,公安机关对民警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强健的体魄和精湛的擒敌技术,还需要具备惩治违法和犯罪的警察技能。因此,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有目的培育,透过教育的机制去体验、培养及践行生命的意义及价值,以求学生能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

(一)警察体育课程内容现状分析

由于把生命教育理论引入警察体育教育领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我们必须对警察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我现以江西警察学院学生的警察体育课程教育现状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如何看待警察体育的课程设置情况” (见附表1)的调查,我发现:有262名学生选择了“所学的这些课程非常有用,有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知识”,占总人数的47.29%,排在所有选项的第一位。此数据说明这部分学生认为警察体育课程的设置对自己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排在第二位的选项是“没有必要学习这么多课程,学了也忘了”,选择的人占总人数的24.18%。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学的东西能够更细化、更专业,以便更好地应对今后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问题,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了无所谓的心态,觉得学什么都一样,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二)警察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特点,因此,在警察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都注重警察实战能力的培训,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这种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确实曾为我国公安民警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现在的社会形势和治安情况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现在社会的暴力犯罪倾向日益突出,特别是恶性案件如持枪抢劫、劫持人质、武装走私、贩毒和恐怖爆炸等有了大幅度上升,使得警察职业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警察需要面对更加凶残的犯人以及更为险恶的斗争环境。新形势不但对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其具有生命意识,能够保护自己,珍爱生命。虽然,我国现在的公安本科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较之过去有了一些变革,但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有新的变化,基本上还未摆脱传统的教学内容,且课程设置不完整,远不能与现代公安工作需求相适应。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警察体育课程结构

目前,警察院校的警察体育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形式上的特征,它反映课程内容以何种组织形式呈现。警察体育课程很少出现在在职警察培训中,教学点不多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以警械课、射击课形式出现。通过对参训教官和警员的调查(见附表2),认为现阶段警察体育课程结构急需改进的教师占37.5%,学生占65.16%;认为有待改进的教师占54.17%,学生占29.07%。由此可见,警察体育课程在结构上进行改进任重道远。

二、警察体育教育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警察长期处于高强度、高负荷、高危险的工作状态下,平均寿命仅为50岁左右,因公牺牲警察平均寿命则在30岁左右。2001年有443名警察英勇牺牲,其中在暴力袭击中以及在执行查缉、追捕时牺牲的民警有106名,占牺牲民警总数的23%。2008年7月1日,一名外地来沪男子持刀闯入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用刀连续捅了11人,其中死亡6人,重伤5人。面对民警牺牲和受伤的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的情况,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减少伤亡的方法,减小公安民警在执法时所面临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探索如何在警察体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从而提高警察的生命安全意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

警察体育是警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增强体质,提高惩治违法犯罪的体育技能,掌握警察实战技能,最终实现约束、打击和制服违法犯罪目标的身体运动。它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人民警察精神文明的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提高警察身体体质和警务技能,有效保护警察身心健康是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要责任。广大警察应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下,提高警察能力。我们只有尊重生命的教育,才能促进事业更好的发展,才能让生命本身审视自身的美与魅力,让公安事业更加具有主体意识色彩。因此,我们应该把生命教育与警察体育教育结合起来,突出警察体育教育的生命特色。

(一)有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

警察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强,这是他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原因。这一原因也使得警察院校的学生生存手段比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强,不会轻易轻生。所以,在警察院校实施生命教育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生命教育在警察院校实施也有一定难度,这是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特点导致的,比如警察院校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而忽视通识教育;过分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实现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提升,抑制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只能使学生得到暂时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不符合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我们以生命的视角审视警察体育教育,就会发现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自我生命的实现者,把学生理解为同时具有自我保护生命力与自我完成生命力的实体,加强锻炼,让学生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理想性的需要,还可以实现其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从而为今后公安实战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二)有利于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在警察体育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符合新形势对公安院校警察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即可以体现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要求,关注学生生命现实中体能、健康、精神的需要,并能通过最具体的警察体育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使生命通过警察体育教育而获得自身的透明性,从而体现自身生命质量的完美性和完整性。

(三)有利于熟练掌握警务技能,保护自身安全

警察体育是指人民警察为了能够在执行警务活动时熟练掌握和运用所需的动作技能,以警察学、体育学、军事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能够增强体质、发展体能,从而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等特点的教育和训练过程。生命教育是保障和促进警察体育教育的前提,可对民警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警察在掌握警务技能的同时,增强生命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因此,在警察体育中加入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生命教育是一种视野,它可以把警察体育教育置身于人生命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上,从而促进人,即促进个体生命协调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生命教育还是一种观念,它具有融合的特性,与警察体育教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融警察体育教育于生命教育之中,融个体生命于万物生命之中,融公安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于警察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之中。此外,生命教育还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特点,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学生这个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

三、生命教育在警察体育教育中的课程构建

警察体育应以生命教育、身体健康教育及警察警务技能教育为主体的教育,阐述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探讨以生命教育为手段来推动警察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将生命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指导,对警察自我概念、警民关系、警务技术能力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若干建议,为警察体育规划和警察体育教官的实践作参考。生命教育在实施的形式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1)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如在台湾地区,有一些中学就开设了独立的生命教育课,并规定了相应的课时,聘请了专业的教师。(2)将生命教育作为综合课中的一个单元进行讲授。如我们可以在综合课程里设置生存教育、生命美育、情感教育等教学内容,从而可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生命知识,这样更有易于学生体会和理解生命的意义。(3)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活动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可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融入生命教育,这不仅可以丰富生命教育的资源,还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真可谓一举两得。同时,研究如何在警察体育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构建不同类型的生命教育理念在警察体育教育中的模式,把警察体育教育从认知层面提升到生命层面,以促进警察提高其生命意识。

(一)在教育理念中重塑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理念在教育理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确立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因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指培育人的生活经验与人的生活能力的活动,且教育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生活的经验中,教育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教育的意义绝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具有创造能力,能在创造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然而,多年来,教育没有关注人心灵的成长,没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而只是关注技能的培养,结果只是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能人”“经济人”“政治人”等单面人,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实施生命教育,改变这种错误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教育的根本意义,即实现以人为本,实现对人生命的尊重,使人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既是生命教育的宗旨,也是学校教育必须坚持的永恒主题。所以,警察院校在警察体育教学理念中应当重塑生命教育理念,加强警察生命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警察生命质量。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如果警察自身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就不可能使他们担负起打击犯罪,保证社会安宁的重任。这样,社会的安宁无法得到实现,同时也无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在警察遭受不法侵害、危及自身安全时,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该怎样防卫才属合法”这些问题。这不仅仅是保障警察合法权益的问题,更是警察应该采用怎样安全有效的执法手段来制止犯罪,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这是急待我们解决的问题。生命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因为,生命教育的目标是:(1)预防伤害事件;(2)张扬学生个性和人格;(3)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实施生命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生命教育内容广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在警察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当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及教学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进而能够珍惜自己生命、欣赏自己并关怀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豁达的人生观与自在的生活观,体现生命真正的价值。

(三)在校园文化中渲染生命教育

要想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就要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对此,我们应创建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使生命教育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学校的党政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要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提倡、宣传、推动生命教育,在多层次的校园文化中营造生命教育的整体环境。与此同时,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管理人员还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传媒、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生命教育,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生命教育活动中来,真正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此外,学校还应举行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研、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生命活力的舞台和人际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学生享受到人生的快乐和满足,从而点燃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四)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教育

生命之趣乃是会及他人的关心,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而,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仍处于实践的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也还较多地停留在“奔走、呼吁、探讨”的层面,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对于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全方位探索。要想使生命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生命教育的理论,积极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原则、途径、措施、方法等,从而为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因此,在警察院校中实施大学生生命教育,我们必须积极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将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深入开展起来,实现科研和实践两手抓,以科研促进教学。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出去,让每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都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生命教育开始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这是现代社会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增长,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扩大,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人民警察由于其职责分工所具有的职业特殊性,以及社会对警察的关注,决定了其在国家及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警察不但需要有特殊的专业知识来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更需要通过对其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价值以及生命与关怀等方面的教育,让从事警察职业的人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对警察学院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警察自身能力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既符合警察职业需要,能加强警务本领,打击罪犯,又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此,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在警察体育中的教学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刘济良.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5).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但艳芳,刘晓莲.生命教育与体育教学改革[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

[5]王平.论警察体能和警务技能训练的重要性[J].体育学院学报,2003(4).

[6]陈运,刘欣.促进警察体育发展的重要性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2008(9).

基金项目:江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生命教育视域下的警察体育教育研究》(11YB 424)。

篇13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针对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通过探讨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在预防青少年自杀方面起到一定的实际作用,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利用生命教育模式预防青少年自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生命教育

1、当代青少年自杀现状

根据对我国疾病监测点部分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青少年(此处参考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的自杀死亡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均是位居前列的死因,在卫生部提供给WHO的报告中显示近10年自杀是中国15-34岁年龄组青少年中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可见,如何预测与预防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1]

2、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个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都可能引起青少年的自杀行为,但在此处仅简单将原因分为内外两种作对比分析。

2.1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原因

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外部因素有众多,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在此就笔者认为重要的方面作简要归纳。

遗传因素,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有自杀行为的,其子女自杀的概率是对照组的9倍。[2]

家庭因素,有调查发现,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家庭气氛不融洽、缺乏情感交流、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怀有敌意是青少年自杀的重要因素。[3]

模仿,模仿既是特点又是原因,青少年因为受阅历的限制,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对生和死这样抽象的概念缺乏明确认识,容易产生“ 目标性求同心理 ” ,模仿现实生活、文艺作品、电影、电视节目中相似的人物,走向自杀死亡。[4]而一个群体里有人自杀后,也经常能见到青少年模仿自杀事情发生。

2. 2 青少年自杀的内部原因

青少年多数没有形成对生命的敬畏感,对死亡的真正含意没有认识,生与死对他们而言还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首先是性格类型因素,中小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性格不稳当往往是造成自杀冲动的原因。

其次是简单的报复心理,一项关于中学生对自杀行为认识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与高中生对有关自杀的看法差别不大,都认为“自杀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伤”(初中生为78%,高中生为80%),由此可以看出自杀者中出于对父母的报复心理不占少数。[5]

再次是片面的认识所致,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最后是自杀青少年内在普遍缺少精神支柱,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

3、实施生命教育的策略建议

据百度百科介绍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要切实落实生命教育,将预防青少年自杀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日程,笔者有如下实施建议:

3.1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关于生命的知识,让学生认识生命从起源、发展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理解死亡是生命不可抗拒的规律,体悟生命的伟大和顽强;积极应对人生中在所难免的各种挫折,实现人生价值;对他人的生命予以足够的尊重,关心热爱所有有生命的事物;另外,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也是必要的,学生应学会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救自护及救护他人的能力,防患于未然。[6]

3.2倡导体验教学

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授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亲身体验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给人格以陶冶由此提出的体验教学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多多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处于具体的生命情境中,通过分享各种感觉和情绪,探索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意义。

3.3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文化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功能不是课堂教学可以替代的,我们应该在校园文化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让生命教育成为校园环境设计的核心理念,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为灵魂,以物质文化为载体,影响着师生的精神世界。首先在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校刊、校报等来渗透生命教育的思想,其次是校园物质文化方面,校园要布置整洁,错落有致,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师生的心情都会比较愉快,会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同时在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激发其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对生命的热爱。

3.4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和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的能力,是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决定性因素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展研究性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进一步培养教师爱事业、爱学生、爱自己的情感,将无私神圣的师爱撒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全体,宽容地对待不同学生的成长过程,并将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效果纳入评价体系,将其作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指标,教师在造就学生的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激活生命,和学生共同成长,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生命教育体系

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学校社会工作者(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生命价值的引导、生存技能的传授,但绝不能因此而将生命教育仅仅局限在学校中,学校的生命教育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建立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才能奏效。(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先梅. 浅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及社工介入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二期2009(2): 30 .

[2] 贾存显,赵仲堂,高莉洁,等.载脂蛋白 E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 (10) : 1184 - 1185.

[3] 庄勋,朱湘竹,周逸萍,等.南通市高中生自杀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 (5) : 412 4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