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政治文化的要素

政治文化的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政治文化的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政治文化的要素

篇1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篇2

20世纪80年代在系统理论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兴起复杂科学理论,是人类思想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的出现指导着我们按事物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把握对象,要求用系统、复杂的关系和开放式的眼光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要关注整体、重视复杂性。从复杂科学理论的视角来反思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从方法论上得到许多有益启示,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把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使我们能系统地、多途径地、更有意义地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指教育主体围绕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发与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渗透性影响的教育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结构与资源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涵义

复杂科学理论要求我们将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自成系统的、完整的整体,同时又和相关联的系统相互联接,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各子系统及构成要素往往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相互连接。它要求我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能沿着把局部、要素从整体中独立出来,研究其特性,再把它们‘相加’,得出整体的认识这样的道路前进。”而应立足于研究复杂事物整体性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对复杂事物完整统一的认识。

用这样的观点研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可以发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是一个涉及多个子系统、多个要素,且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开放、相互作用、互动统一的复杂系统。具体说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就是以高校党委系统为组织协调的核心,以校内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和校外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为依托,将隐藏于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激发和整合起来而形成的、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作用的复杂的教育系统。校内的行政管理系统、教学系统、后勤服务系统、学生组织系统、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和校外的家庭教育系统和社会文化教育系统等实在的组织与活动系统,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实体和基础,作用于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是从这些子系统的相关要素中被激发和开发出来,没有这些实体系统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存在。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分析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其内在结构及要素进行剖析,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入认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1. 校内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学校处于社会、家庭、学生之间的桥梁位置,联系着这三个方面,某种程度上还制约着社会、家庭对学生施与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从硬件到软件方面的优势,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据高校自身的性质、承担的任务及内部构成和领导机制,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以高校党委为组织和协调的指令系统,协调各隐性教育子系统的隐性教育力量发挥教育作用的多渠道、全方位网络式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间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纵向贯通、横向联系、协调一致,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网络化复杂系统。构成如下:

一是教学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教学系统由高校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要素构成。16号文件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有育人的职责。通过广大教师的言传身教,以他们学识魅力、人格魅力等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方面。任课教师通过深入开发所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

二是行政管理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高校行政管理系统是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它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部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完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的任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它是整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指挥与保障系统,具有协调、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功能。包括了领导体制、法规政策、规章制度、队伍建设、督导检查、考核测评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三是后勤服务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后勤服务系统是整个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后勤服务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主要包括后勤提供的优质服务、科学的管理、和谐的学生园区环境及后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高校后勤只有围绕着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去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四是学生组织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学生组织系统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构成内容的丰富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范围的广泛性、影响的深刻性等独有特征及符合当代大学生注重个性张扬、强调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激发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动力,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着重大作用。其构成要素如下:(图1)

图1 学生组织系统的构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校园文化是高校所独有的、积淀深厚而作用广泛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客观性、自主性、相对稳定性及影响的非强制性和相对持久性等特征。从狭义的层面来讲校园文化建设是指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各个层面所创造、积累并共享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校园文化建设系统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建设布局合理、充满人性、内蕴深厚美学的校园物质环境和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弘扬合乎时代的大学精神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校内各隐性思想教育系统之间联系广泛、密切而复杂,每一个子系统运行都会受到其他系统运行的影响,并会引起其他系统的变化,各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2. 校外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整体”。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强调其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强调该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只有不断地进行自组织运动及与外部环境系统的交换运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有效地运转,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局部简单相加之和。校外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校内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外在环境系统,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构成如下:

一是家庭教育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家庭作为人类代际间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思想道德灌输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家庭教育的环境如何及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子女的成长尤其是品德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隐性教育系统中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家长的生活态度、品德修养、行为习惯及家庭和谐度等要素,对孩子产生源头性、持久性、直接性的影响。

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隐性思想政治要素。社会文化是人们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的结果,即包括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中创造的一切。社会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社会文化系统包含着大量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展现的悠久历史文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各景点的来源、“三下乡”及“四进社区”活动、网络资源等。社会文化系统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环境保障,还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二、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特点

一是潜隐性。这是其最突出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隐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实体子系统中。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直接而公开地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特点相比,它更多是通过各资源实体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无意识的渗透性影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潜隐性的特点能淡化教育的强制性和外来性,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是弥散覆盖性。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为广泛,它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受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在开发利用上的不足,它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既存在于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于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弥散覆盖性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三是自主接受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制性及教育痕迹明显性等特点使其在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的位置,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被动地服从,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等使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自主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蕴涵的教育信息及教育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四是可开发性。只有可以用来满足教育主体教育需要的价值物才能称为资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性使具备了很大的可开发的空间。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教育目的过程。而教育者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可以以自身的需要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资源进行开发、锻造与整合等。当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不是无偿的,必须进行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保证其开发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叶谰.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戴玉英.略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8期.

篇3

一、行政生态学概述

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行政生态学以各国经济、文化、意识、历史等因素对其公共行政及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研究内容,旨在借助相关。行政生态学的要义在于借助其纵向和横向两个研究维度,通过对关联性因素的分析来解读影响公共行政的主体因素,继而探讨此种情况下的公共行政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变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横向视角下以社会这个大系统为考察范围,用里格斯行政生态学观点对诸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解析某个国家的政治、行政现状。

二、横向视角下里格斯行政生态环境五要素分析

(一)经济要素。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启用“市场―企业”的经济模式,并成功跻身于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面对资源匮乏与经济发展矛盾不断激化的客观现实,日本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策略。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轴心国成员发动了,旨在通过资源掠夺、政治奴役等侵略手段为其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在亲美政策的指导下从最初的承接产业转移到后来的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资本的快速积累。在政府经济职能方面,政府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而变迁职能,经历了政府替代、政府主导、政府和市场相互结合的发展历程。经济发展与公共行政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经济水平提升推动了政府公共行政的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公共行政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在经济体制方面,日本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企业”经济模式进行良性整合,政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利益维护、企业监管等服务,确保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结构方面,日本实行二元化非同质经济结构。市场经济由垄断地位的大企业和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二者分居主导和辅助的地位,共同支撑日本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注重高科技产业、环保节能产业的推动与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产业转移。

(二)社会要素。从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五要素分析的视角看,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即自然团体和人为团体。自然团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而人为团体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与武士的道德规范及精神有着重要关联,已形成日本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的政治、社会生活影响至深。现阶段之上两种团体在日本社会仍然存在,天皇为核心的皇族及政治世袭家族组成了日本上层社会的自然团体,而以工会、商会、政党等为代表的利益集团组成了日本社会占主流的人为团体。“忠义”、“和为贵”的思想使日本具有强烈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成为日本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在日本一极多党政党制度中自民党这一政治利益集团长期占据着执政党的位置,而松下、Toyota等商业集团亦在日本的市场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三)沟通网络。沟通网络与其他诸因素息息相关,由社会文化水平、语言使用、社会舆论、沟通渠道等构成。日本地缘环境的封闭性使得日本民族文化具有矛盾的内聚性和开放性,一者,“和魂”与“神道”为核心的日本文化催生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民向心力;二者,日本文化极强的吸收性让其能最大程度的接受并转化优势文化形成日本特色的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异质文化、本土文化的良性整合,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对沟通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日本神道精神,是日本民众的精神信仰和伦理准则,深刻影响着日本社会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日本的义务教育截止到中学毕业,9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进入高校深造。整个日本国民的识字率和国民素质都较高,为沟通的顺畅化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神道思想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以天皇为核心的神道教自此产生并成为国民的精神基础。

(四)符号系统。在行政生态环境理论中符号系统因素包含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等内容。日本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推行以议会中心、内阁(首脑)集权、议行相容、议会内阁互相制约为特点的议会内阁制政体。对君主和议会的作用进行换位,明确在民,天皇并不掌握实权,天皇只是整体象征,行政实权掌握在首相手中。日本自古以来推行“万世一系”的天皇崇拜,政治神话色彩鲜明。外加武士道“忠义”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神道教等意识层面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煽动性和迷惑力的天皇权威,成为驱动日本国民盲从、协助侵略战争的历史心理方面的深层因素。在政治典章方面,二战后日本颁布并实行《日本国宪法》,并将其作为日本法律体系中的最高规范。在政党制度方面,日本实行“一极多党”的政党制度。一极指自民党,日本自1996年实行小选区制,对现有的政党制度形成了冲击。

(五)政治构架。里格斯五因素理论中政治架构主要指政治、行政的关联。根据日本内阁制原则规定,议会拥有多数议席或能结盟凑足多数的政党负责执政,议会是政治舞台的中心拥有决策权。行政服从于政治,负责政策的具体执行,由政党组成执行主体。议会只议政表态,实际的问题要政府解决,在行政执行上内阁(首脑)集权。在政治与行政的关联性上,日本内阁制政体的形式是“议行合一”,“议行相容”状态下国会“议”者颇多但“行”则由议会极少数人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芳,杨平.日本行政生态环境及其对日本公共行政的影响[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1-0074-03

一、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上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基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要素、特性、功能的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要素相符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具有时序体、空位态、人事连接体等要素。把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就使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仅具有其中的各个要素,而且是这些要素连接而成的整体。如果仅把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定义为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那么,上述要素之一也是其外部境况,而且只能是环境的要素。

2.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特性相符

环境事物的特性,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特性,不是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就能具有的,而只有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才能同时具有的。从现时特性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的时序性具有现时性,但是它仅具有这一特性,不能具有其他特性。从文化特性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的人事联结体具有文化性特性,但是它没有显示时序性、空间位置,其文化特性只能是抽象的,并不具备鲜明文化性的特性。从互动性来讲,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的人事联结体、时序体、空位态各要素都是可以互动的,但是时序体离开空间和人事联结体,空位态离开时间和人事联结体,人事联结体离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它们各自就很难互动起来。它们只有形成总和整体才能与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从隐蔽性来讲,正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中的各要素在不同时间、空间与人事联结体的组合,才能潜移默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3.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功能相符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功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整体的,是来自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各要素的结构的。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而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就不强调环境的整体了,不强调环境诸要素的联结了,从而也就形成不了环境整体的属性,也就无结构功能可言。从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需求创造功能、聚集功能、影响功能来讲,如果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不是指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那么它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功能。

二、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上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空间既有无限性,又是动态存在,所以难以把握。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又是客观存在,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觉察。而人们又会按照自己觉察到的东西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去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见,如何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就显得很重要了。

1.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因素的境况总和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我们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首先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要素境况的总和上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首先表现为外部诸要素境况的总和。《孙子兵法》的《计》篇在论述关于组织环境特征时,曾提及一般环境的因素有道、天、地、将、法等。“道”,指文化方面的因素;“天”,指时代、机会、机遇、气候等受时空限定的因素;“地”,指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将”,指干部队伍方面的因素;“法”,指法律制度方面因素的总称。这对我们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因素境况的总和也是很有启迪的。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因素境况的总和,是指外部经济、政治、文化、自然诸因素境况的总和;是指时代因素、国际因素、国内因素、社区因素、群体因素境况的总和;是指时序体、空位态、人事联结体诸要素境况的总和。

2.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关系境况的总和上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因素境况的总和,很重要的是外部诸关系境况的总和。因为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定关系之中。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关系,包括外部的经济、政治、文化、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时代、国际、国内、社区、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时序体、空位态、人事联结体之间的关系等。因此,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要从这些关系境况总和上来觉察。

三、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诸关系境况的总和上来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还表现在从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上来进行认识。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要认识它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它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1.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总和是思想政治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总和是思想政治工作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总和允许思想政治工作干什么;二是要认识外部环境的总和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什么;三是要认识外部环境的总和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什么要求等。

2.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输入与输出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与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输入与输出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环境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输出,要从思想政治工作那里进行输入;思想政治工作要向环境进行输出,也要从环境那里进行输入。只有它们两者保持正常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关系,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正常运转。它们两者的输入、输出关系,主要是指信息、能量、物质的输入、输出关系;环境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什么,思想政治工作向环境提供什么;环境满足思想政治工作什么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了环境什么需要等。

3.从思想政治工作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动静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不管是哪一种外部境况,是外部经济境况,还是政治境况,或是文化境况,或是自然境况等,其总和往往都会呈现出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两种性质。如外部自然境况总和会呈现出相对静止,也会呈现出气候的寒暑变化、人造自然的动态变化,而经济境况、政治境况、文化境况等往往呈现出不稳定的性质。思想政治工作要应对这种境况的动态变化是最大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动静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我们不仅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的“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而且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以灵活的结构、非常规的活动、适应性活动、控制性活动等应对外部境况的时候,外部境况所发生相应的变化状态。

4.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环境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用、建设的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人们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为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其环境,建设好环境。我们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用、建设的关系上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一是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上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什么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什么是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以便更好地利用;二是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中不利条件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如何转变、主次关系如何摆正,以便创造优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三是要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总和中对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的满足程度,以改造环境、发展环境、创造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

四、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上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是客观存在的,总是会作用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面前也不是消极被动的,对其作用也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上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1.从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上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作用力性质、作用力强度等方面不一样,通过这些不同的方面,可以考察出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不同类型及其程度。

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作用力有这么几种:激发作用力——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是一种激励、生发的力量;消沉作用力——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活动是一种引向消沉的力量;破坏作用力——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实践活动是一种起着破坏作用的力量。从这些不同性质的作用力中可以觉察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与激发作用力相对应的激励型环境,这种环境可能是存在优厚条件的环境,也可能是物质条件不怎么好,但是精神条件好的环境;与消沉作用力相对应的消极型环境,这种环境是能够诱发人和组织的消极因素,使人们消极地对待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与破坏作用力相对应的恶性型环境,这种环境是对思想政治十分不利的环境,如恶性因子多、对立性强的环境。

2.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反应作用力来考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外部境况的总和对思想政治工作施加作用后,思想政治工作会做出反应,并会产生对外部境况的总和的作用,即产生反应作用力。

思想政治工作对外部境况的总和作用力的反应作用力有这么几种:一是对激发作用力的吸收力。这是指吸收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利的环境作用力。如把环境激发作用力吸收为强大的舆论力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舆论条件;把环境激发作用力吸收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有利的政治条件;把环境激发作用力吸收为强大的竞争力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好的竞争条件;把环境激发作用力吸收为一股群体力量,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群体的心理条件。二是对消沉作用力的消化力。这是指把思想政治工作消沉的环境作用力消化掉,把消沉作用力变成养料,化害为利。如对环境消沉作用力进行理论辨析,抵御环境消沉作用力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把环境消沉作用力转化为效益等。三是对破坏作用力的应力。这是指对环境破坏作用相对抗的力量。如精神力量的对抗,对环境破坏作用力从心理上突破,在理论上剖析,从精神上施压等;发挥策应之力,即发挥对思想政治工作应力起着支持、对环境破坏作用力起着牵制作用的各种力量的作用。我们从思想政治工作对其外部境况作用力的反应作用力中可觉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是属于激励型的环境,还是属于消极型环境,或是属于恶性型环境。

参考文献

[1]帅斌,余仰涛.论思想政治工作结构的研究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3-16.

篇5

1 市场主导—资本    

篇6

一.企业文化的系统构成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般认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

1.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它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理想、企业精神等要素。其中.杨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支配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念.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华.是基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升华与提炼.它规定和支配着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向.是企业发展、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2.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予~定限制的制度规范.它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大要素。企业工艺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经济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都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内容。企业制度文化作为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中.在企业制度文化体系中.企业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

3.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及生活中产生的行为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划分.企业行为中又包括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其中企业家是企业经营的主角,企业模范人物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它们的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也是体现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关键因素。

4.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创造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和种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表层文化是其它文化的外显。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技术设备.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等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内容。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与凝结,技术.设备是企业形成物质文化的保证.企业环境是企业精神风貌的忠实写照。独特的企业文化特征与企业风貌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来展现出来,以产生对外界目光的吸引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自身精神状况需要通过企业物质文化来激发,以产生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如何在应用系统理论建设先进企业文化

科学的系统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系统观,是解决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一个新理论武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实践活动,应当而且也越来越需要系统理论来指导。那么如何应用系统理论指导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昵?

1.应用系统理论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的集合体。系统的目的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在进行系统分析的时候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建立系统的目的,和分析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那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是什么7它所具有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7理论工作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的目的和要求既是建立系统的依据,也是系统分析的出发点。系统的目的不明确,必然降低系统可靠性。确定系统的目标首先妻考虑整体的要求.即要有全局观念,不能把局部的某以单元的要求上升为对系统的要求确定系统目的还要有长远观念,否则事过境迁,为确定系统目的而进行的模型化最优化等系统分析工作为实现系统功能而进行的系统规划与系统运行.都会前功尽弃;同时,确定系统目的应当分清主次。一个复杂的系统,往往有多种目的要求.但确定系统目的时.应当选一个最主要的要求作为系统的目的。一个系统通常只能有一个目的。如果有多个目的,必然在人、财.物、时间、信息和各方面相互干扰,而达不到优化。如果目的多样主次不分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不利于系统的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明确系统的目的.才能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发挥巨大作用。如海尔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直关注”创新”,海尔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在这样的价值观和使命下,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基础、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使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

2应用系统理论处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要素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它比企业生产调度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产品开发系统、市场营销系统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都要复杂的多。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内的凝聚能力和对外的竞争能力的文化聚合场,是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建设既包括外层建设——建筑厂房,购置车辆、改善技术装备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兴建生活福利设施等又包括内层建设——改革领导体制,完善和落实规章制度、推行民主管理、深化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等等还包括深层建设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弘扬企业精神等。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建设四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不仅如此四者内部的各构成要素也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系统的重要属性之一正是由于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才使一部分要素的功能得到负增长使-I1分要素的功能得到抵消从而最终使系统的功能比之要素的功能有过之无不及.不是得到正增长就是得到负增长,这就是所谓”整体大干部分之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通过相关分析:(1)考察系统中哪些要素完全相关,哪些要素完全不相关,哪些要素不完全相关;(2)考察哪些要素是相关关系中的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3)考察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哪些是正相关哪些是负相关;(4)考察相关关系中哪些是单相关,哪些是复相关。据此根据需要和可能对相关要素进行处理.即予以协调和干预.为系统目的实现铺平道路。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相关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员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几乎全部要素都有程度不等的相关关系。不仅众多的要素都能够作用于员工身上而且员工对诸要素还具有能动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做好人的工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做人的工作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拿企业文化建设来说,较为流行的看法是把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要做人的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作风。在职工中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等等。实际上.这是用企业文化的狭义定义.把企业文化限定在企业精神文化上.提出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套做法来建设企业精神文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自我循环。建设企业文化尤其需要做人的工作但是做人的工作绝不意味着仅仅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在企业文化建设这个系统里.与许多要素相关。比如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知名度.工作和居住条件,人际关系状况.领导者的素质和人格领导者对员工及其家属的态度等等与员工相关的密切程度都是相当高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竞争企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形势已经成为员工关注的焦点。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做人的工作.单靠思想政治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上述相关要素加以协调和干预。

总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做人的工作应当多管齐下.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充分利用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相关要素的作用巧妙地开展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

3应用系统理论改善企业文化建设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行业文化和时代精神、时代风尚等在企业这一特定社区的折射。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功能就是面对环境给予它的不可选择的各种文化输入进行处理从而输出令它满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外界的传播是对各种文化输入的反馈。如图所示:

篇7

一、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意义

首先,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回答“科学发展应怎样、怎样是科学发展”这一理论命题。就理性分析而言,既然科学发展是人类文明史的高峰,就必然囊括了世界各类发展的精华。评价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始社会屈服于自然和生存,奴隶社会敬畏武力和生命,封建社会统治以君(神)权和等级,资本主义社会鼓吹私产和人权,社会主义社会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当然,科学发展理念上的优越性,需要由其具体特征和内在逻辑性证明,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将论证科学发展的科学性,勾勒科学发展的蓝图。

其次,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探讨中国“实现怎样的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这一实践命题。就现实而言,中国需要科学发展,并且已经在实践科学发展。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就是通过――认清自身与世界差距,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确立生产力基础地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坚持解放思想;正视社会现实与矛盾,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当然,改革开放也面临结构、体制、理念诸多方面问题亟需解决,科学发展能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事关重大,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将作为标准,判断中国发展的科学水平。

二、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原则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比较完整地涵盖社会的主要内容,就是能概括或包容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是复杂整体,其中有无数的人、群体、组织,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环境,有极其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事务。纷繁复杂的社会,既是由人们的实践创造,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其认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是人们对一个社会中各种现象和事务的经常或经验分类。科学发展评价体系需要概括或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情况,能够对这四个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全面评估。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能比较准确地把握社会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要揭示并评价社会各环节、各方面间的协调性。社会是有机系统,由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子系统或要素构成,结构复杂。一个社会的所有子系统或构成要素是否相互配合、有序互动,决定社会整体的协调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或子系统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彼此联系及千般万种的相互影响。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体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者的内在联系,并对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判断。

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应该能动态地反映社会发生的重要变化,就是分析和衡量社会各组成部分及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社会是运动机体,各种各样的社会构成在无处不在联系的基础上,还无时无刻地发展变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各种社会构成的变化以及它们有机整合后体现的社会整体的变化,是判断社会发展态势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决定其本身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需要总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并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提出

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提炼整体、系统、运动社会各环节的关键要素,具体而言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方面的基本要件。

篇8

例1.(2012·福建文综卷·25)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这一规定 ( )

A.确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B.方便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C.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D.缩小了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题干中“不得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迫使当事人履行相关行政决定”,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C正确。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并不是教材正文的内容,而是教材上“课堂探究”中的辅助内容。

题例启示:只有全面学习、理解和掌握教材,才能全面应对高考试题。如果只阅读教材正文内容,就会留下知识“死角”。如果对教材辅助栏目中的一些观点、说法或提法不清楚,考试时就可能会丢分。

2.把书读细。如果说“把书读全”是宏观层面的,那么“把书读细”则是微观层面的,即对教材中某些重要观点和内容的表述要做到咬文嚼字、准确把握,能够辨析易混易错知识点。

例2.(2012·浙江文综卷·31)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场景是中国的,但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这告诉我们 ( )

①文化符号比文化精神更重要 ②繁荣我国文化应借鉴好莱坞的文化创新理念 ③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电影《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等知识点。①明显错误。繁荣我国文化的关键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且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错误。题干中的“熊猫阿宝怎么看都不像中国的大侠”说明西方国家对我国熊猫文化既有借鉴又有创新,②符合题意。题干中的“《功夫熊猫》的文化元素多半是中国的”说明④正确。本题选B。

题例启示:在复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三点:一是要仔细阅读教材,准确表述知识点;二是要记下易错知识点,整理错题笔记;三是要定期复习,翻看错题集。

3.把书读透。这一点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把教材阅读透彻,真正理解其内容,不能似懂非懂;二是要对教材的内容特别是正文的内容及在叙述中出现的生疏名词和概念,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理解。否则,在考试时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例3.(2012·安徽文综卷·9)“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图2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解析:本题以诗画为背景考查“意识的特征”等有关知识。图2不能反映人们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去反映客观世界,排除A。诗句“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体现了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表现,C正确。B本身错误,因为意识并没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D错误,因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科学预见性。

例4.(2012·北京文综卷·34)近年来,青稞酒、山西老陈醋、新疆沙棘汁等各地名优土特产纷纷出现在北京的“商品大集”上,广受市民青睐。一系列“商品大集”的举办有利于 ( )

①提升北京居民的消费结构 ②加快生产要素向北京聚集 ③满足北京居民的消费需求 ④推动商品的跨地区流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商品大集”的举办为背景,考查发展商品经济的意义,涉及“消费结构”、“消费的作用”、“生产要素”等知识。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试题材料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商品供应充足,不能看出消费结构的提升,排除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教材中出现了,但并没有进行解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表述,生产要素指生产某种商品时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商品大集”上出现的名优土特产是为了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而非生产要素,故③正确,②排除;在北京的“商品大集”上出现的各地名优土特产,推动了商品的跨地区流通,故④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题例启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必须准确,不能想当然;对教材中出现的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解释、阐述的专业名词或概念,如果自己不懂,就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或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其搞清楚。

4.把书读薄。政治高考的内容较多,有必修内容、选修内容,有教材部分、时政部分,在依据教材、考纲点点落实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抓住主要考点构建知识块、知识体系,做到纲举目张,以宏观促微观。这样,答题时就能根据试题的要求,找准问题的角度,迅速定位知识点,有效组织答案。

例5.(2012·北京文综卷·38)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阶段的重大举措。

截至2011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达1.8万多家,遍及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有的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到来怀有疑虑,有的国家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结合材料,针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外遇到的问题,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与“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解答措施类试题要本着“措施从问题中来”的原则,因此第一步要先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制约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对外投资审批环节多,对东道国政治、公共安全和社会民生等信息掌握不够,对外投资企业环保责任意识淡薄,个别国家对中国企业的不了解,东道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等。第二步要将这些影响因素分类,即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类。第三步针对这些问题,分析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材料中没有体现的职能舍去即可。同时要想到,帮助企业“走出去”也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一部分,因此也涉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等相关知识,即既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又要尊重东道国的与正当的国家利益。

题例启示:要理清知识宏观框架,或以某一主体(如政党、政府、企业、公民)为中心,辐射性全面整合相关理论,以便形成知识储备,灵活应对各类形式的试题;或定位经济、政治、文化某一角度(如地位、原因、意义、措施),形成一般性答题语言,以不变应万变,结合材料变通使用;或定位时政语言,与时俱进地归纳整理相关理论,这对应试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5.把书读通。政治学科有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不同模块,而考试时都在一张试卷上,其综合性是必然的,甚至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在不同模块中打通知识关节,做到融会贯通,以应对跨模块的综合题和综合探究题。

例6.(2012·江苏政治卷·37)如今,人们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意识日渐浓厚。然而,更多的人把过传统节日当成普通假日来休闲,过节缺少文化内涵(即通常所说的“文化味”)。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重视弘扬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相比,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令人忧心的问题。

传统节日文化由主题、习俗和仪式等组成,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因素。由于时代变迁,特别是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后,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许多节日文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青年人的文化诉求不相适应。这在根本上形成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冲击。

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感淡漠,更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等。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仪式感到繁琐,对诸如贴春联、中秋赏月等传统习俗的内涵认识模糊,甚至对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主题缺乏了解。

一些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文化的经济价值,对如何度过传统节日缺乏适时的引导、组织和资金支持。以前过节时城乡基层组织还开展文化气氛浓厚的节日文艺演出等活动,现在很少看到这些渗透文化内涵的热闹场景。

当然,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味并不是说要照搬旧时的习俗和仪式。我们要在继承传统节日的核心主题中,变革过节的方式。现在确实也出现了多样化过节方式,比如拜年用电话、短信、视频等表达问候,清明节用植树、献花、赋诗等寄托哀思。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民俗如何才能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承节日的文化意义,让人们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问题:

篇9

2、经济环境: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经济环境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更为直接具体。

3、社会文化环境: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

4、自然环境:企业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森林、河流、海洋、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5、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技术环境影响到企业能否及时调整战略决策,以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篇10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完善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效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集复杂性、多样性、层次性于一体,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同时,将其具体化,从而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试想一个内容要素不完善,结构没有条理性的教育内容结构,如何发挥自身应有的整体功能,又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齐备、结构和谐,必将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功效,也必将是实现目标体系,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

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职能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等均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基本内容。目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方法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等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运行的同时,实现理想与情感、信念与意志的内化与外化;内容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目标体系、方法体系、管理体系、评估体系、职能体系等的载体,没有它,其他体系将无所依附。综上所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即内容齐备、逻辑合理,达到科学性、全面性和最优性的最佳结合。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合理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的强化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拓展其教育功能,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创新的必要条件。从建国前到建国后直至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从过去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发展成今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这无疑是顺应历史、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发展过程充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体系建构是基础,要从新的实际出发把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建一个高角度、多层面、张弛相济、稳中求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效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建设以及学科时代性来看,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研究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基本实质

构建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就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本质要求,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五大要素为纬,以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为经,把握内容要素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序列性,形成要素完整、层次分明、连续衔接、互动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过程目标的融合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的正常状态、辩证过程和理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实际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有内容的改造,使其达到整体和谐的状态,从而符合“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这两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必须坚持的两大尺度。合目的性是适应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合规律性是正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客观属性、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人们从事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都是经过优化抉择之后,选择最佳途径,希望通过最小的消耗和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和最高效率达到理想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正是这种目标追求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自身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在不懈的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突出真、善、美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永远性和渐进性使其具有不彻底达到性,但每一次优化都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获得阶段性的质的飞跃,因此,在量变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一种状态的表现,更是一种过程和目标的表现。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内容要素的内在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定意义上是追求一种“和谐美”,而这种“和谐美”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和谐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内在和谐,是指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性能,将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其达到比例协调和动态有序的最佳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动态调节和有序发展的状态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前提条件,因为内容要素充分完备、适量优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基础,而内容要素组合得当、有机度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和谐的关键。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要素的排列组合,促进要素之间的有效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关键。从实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要素重新构建和组合的过程,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统一、协调和最佳化的过程,在优化中不断拓展新资源,增添新元素,形成新特点,促使结构更新升级,促进新特点的突现和升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始终保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进步状态。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是系统整体的外在适应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整体,他不能孤立存在,它存在于一个有多个系统组成的大环境中,并与其他系统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系统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于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改进,从而实现耗散最小而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过程。”[1]因此,系统结构的优化不但是追求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也是从系统外部寻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之所以能够良性运行,是基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中吸收新的因子,从而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马克思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顺应时展正是其外适应的宏观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总是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构成依据的指导下,对内容各要素的加工与整合,使理想性与现实性内容,阶级性与大众性内容,本土化与国际性内容,科学性与价值性内容有机协调,相互渗透,实现内容结构优化,教育功能扩大的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优化:

1.把握出发点———理想性内容与现实性内容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性内容在领先性、前瞻性和新颖性的指导下,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又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和社会先进成员思想道德状况。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内容,顾名思义,即在基础性、现实性和普适性的指导下,反映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水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状况。因此,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优化,则要对教育内容准确定位,即将理想性和现实性有机结合,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其一,或是简单的将两者相加。任何一种思想道德的价值体系,都是既具有理想的合理性又具有现实的合理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来说,既有适应的一面,又有超越的一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既应体现理想性,又要体现现实性,既超前引导性与现实规范性的统一。然而要做到统一,首先要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价值导向,用理论武装自己,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作为核心内容,科学生动地宣传理论;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即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个体,根据其之间的差异,开展突显层次性和广泛性的教育,将大家引向更高的目标;最后,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将原则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最终实现长远与现实、主导与多样,整体与层次,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2.突出着眼点———阶级性内容与大众性内容相融合

篇11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内涵  

针对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构成因素,阶段比较模糊,没达成一致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从抽象简化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这一定义,试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一个定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矛盾运动和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若干子运行系统的有机组合。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分析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中相对稳定的构成因素有以下三个。  

2.1.1 教育者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时,有学者认为它是由政工队伍,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要素构成。政工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是领导组织者。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具体实践者。管理队伍是稳定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一特定的教育群体,有他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2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对象,他是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处于对象主体的地位,他对教育者传递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与改造,并通过能动性的认识反作用于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主要指在校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关心祖国的繁荣昌盛,立志振兴中华,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但是作为青少年群体,他们正是处于人生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  

2.1.3 介体  

介体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一个纽带联结的作用,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时的信息内容及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良好互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的阶段分析  

2.2.1 施教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教育者在进行施教之前,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对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缩小一定社会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认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系统,它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对受教育者发生影响,教育者通过大量的信息进行评价筛选,然后作用于受教育者,介体在这里起到一个纽带互动的作用。  

2.2.2 模塑阶段  

模塑“顾名思义也就是模仿塑造,这是主要从受教育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阐述的,是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过程。受教育者只有根据教育者的要求不断通过自身的”模仿“塑造”从而达到一定社会或者阶级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这种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促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特定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品德。二是纠正社会成员偏离特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使其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和阶级所期望的大体一致。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根据教育者提出的要求和自身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不断的进行自身模塑,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四有”新人等对大学生的要求。  

2.2.3 互动反馈阶段  

这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体现。受教育者通过第一阶段在接受到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施加的影响后,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通过模塑阶段的选择,消化,吸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然后把获得的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通过道德行为作用于社会,并通过一定的社会评价反过来作用于教育者,使教育者了解到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教育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针对受教育者偏离教育目标的状况予以“端正”,最终使思想政治品德符合预订的目标。  

3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  

3.1 教育者的构建  

3.1.1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  

在面临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传播媒介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快速,及时,高效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这种高速快捷的信息化时代也导致了各种消极低俗的因素不可避免的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渠道获取的多样性,便捷性,也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总体上接收到的信息大于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这样就会产生“信息差”从而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先知先觉”的权威性丧失。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拓宽自己的视野,设身处地的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他们形成一种相互探讨的氛围,在探讨中引导和沟通,更利于他们接受主流积极的价值信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1.2 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专业道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不断的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工作的对象是有待进一步塑造的人,因此强调教育者对普通文化知识的掌握,普通文化知识本身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涵养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教育者理应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此外作为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这些基本的专业道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心存热爱学生的理念,才能去了解与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热切的期盼,与学生和谐共处,才能深入的去与学生沟通,听到他们的心声,促进与学生的良好发展。  

3.1.3 重视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行的确定的有目的的系统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教育者本人的品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子就十分重视“以身作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行为规范做起,处处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诸方面真正成为大学生的榜样。现实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教育者的风度,包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教育对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受教育者的构建  

3.2.1 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正是处于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求知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们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多问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旷课,考试敷衍。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正是处于学文化长知识的阶段,在这人生最宝贵的岁月中一定要珍惜时间,不断的用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从文化知识、文化修养层面得到提高。让自己的人生内涵从书本知识中得到丰富。  

此外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加强,不同民族文化和理念发生碰撞,西方文化不断的进人到大学生的生活中。而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的成熟期和心理的断乳期,对各种新事物充满好奇,却没有足够的分析辨别能力,西方文化中一些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进人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冲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最根本的还是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2.2 培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性格、气质、能力,心理素质和道德行为的认识能力。大学生由于阅历不深,经验不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较差,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和偏差。他们有时候是骄傲自大,自命不凡,听不进去别人的不同意见,难免会出现错误的决策行为;有时候又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热情和活力。他们情绪波动与自我认识能力的缺乏和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如何认识自我,正确的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加强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识能力基础之上,它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思想道德标准对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行为的分析判断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受教育者不断的通过自我评价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通过自我评价,使大学生明确自身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从而促使加强自我教育,努力的缩小差距。  

3.3 介体的构建  

3.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单一型向丰富型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比较单一的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学习,如通过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不仅仅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教育,它也应包括一些行为规范教育、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存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围绕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中心任务,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和更新。  

篇12

1.新制度主义功能与结构方面的问题

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制度的连接机制表现比较明显,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拟定相关制度的形式,展现不同微观社会背景下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将相同物质的功能结合到一起。

Alexander Hicks曾经也提出了与其相关的理念,认为新制度主义研究中确实存在不同分析层次以及不同分析视角,这种视角主要表现在理性选择制度和社会学制度这两方面的差异,且差异十分典型。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了各种新制度主义的根本性内在分歧,但是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定论。虽然这部分专家学者已经认清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尚未解决。

新制度主义在分析层次上存在一些分歧点,这些分歧点目前都集中在逻辑适宜性和逻辑结果这两个方面。新制度主义在适宜、后果这两方面的逻辑层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而且在对制度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制度分析与理论构建模式不同,可能会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制约。

选择性理论属于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理论,侧重于工作制度主义内容,产生在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项目当中。虽然和主流的各种新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互违背的地方,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理论进行假设,同时这也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方式,让结果更加满足其偏好。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学研究开始确立,并且在确立之后,其方法论也开始占据优势,因为目前我国在进行相关社会学研究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构建社会要素及相关发展问题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个人行动塑造问题。

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在面对特定形式制度下的人类个人行为时,一般都比较偏向于坚持适宜性逻辑,但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思想却会让个人偏向于选择后果逻辑。不论是瑟伦还是斯坦默,都将该意义当成研究的基本要素,并根据工作开展的情况,分别提出不同层面的政治学内部理性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主义论点等。

2.新制度主义层次分析

(1)将文化路径和新制度主义的计算路径当成主要的路径来对待,同时二者也是新制度主义最关键的特征之一。部分新制度拥护者认为,适宜逻辑比较强调个体总数,并将个人总数论点集中到文化或者是相关的组织路径当中。这种自我利益、个体效益会受到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在进行组织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多关注新制度主义内部的文化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构成因素,结合认同要素,分别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界定。目前我国的历史制度主义一直以来都比较信奉社会发展背景要素,所以研究人员在对理论立场上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2)从文化路径的角度出发,对计算路径加以评论。个体在做出决定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建立效用函数,并按照这个函数,分别对成本与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新制度主义进行研究发现,新制度主义在层次方面的分歧也比较明显。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其工作的本?|是一种能动与直观结构相互关联的处理模式。如果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新制度主义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构建可以和结构、能动相互关联的考察面。以该认知方式为基础,William Roberts Clark按照结构和能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新制度主义划分成了不同的分支,分别为agency-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structure-based institutionalism。该划分方式比较简单易懂,可以从根本上分析出不同动能之间的特点,同时还从侧面体现出这两种要素所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根本分歧点。对待结构与能动、客体性、主观性关系不同的认知问题上,要多考虑社会科学核心要点问题,利用相关论点来回答究竟是个体还是整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取向

篇13

引 言

医院制度文化是实现医院管理的根本保障。规范医疗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体现医院的办院特色、管理特点,把职工个体化的文化变为群体的一致行动,把看不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管理制度、人事制度。

一、医院制度文化和医院管理的作用

(一)、医院制度文化建设为医院科学管理的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在制定医院管理制度时,应与医院的发展方向、管理目标相一致,要把医院医疗活动的质量,人们群众看病难、看病融合在一起;要把医院职工的个体利益与医院发展的整体利益相一致;引进激励机制,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要使医院制度文化教育走上规范化、经常化、系统化轨道,实现科学管理。

(二)、医院制度文化可促进医院管理与发展。医院制度文化的质量直接反映医院的管理水平,影响着医院目标能否实现,已成为现代医院管理者的共识。医院制度文化就是反应医院领导者、管理者的意志、决策过程、组织协调、计划执行、目标实现的过程通过制度保障。为完成医院改革、经营、医疗活动的管理。医院领导者、管理者、经营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医疗市场的特定情况,制定符合本医院、本单位、本科室发展的阶段目标、长远目标、总目标而努力。并通过医院的制度文化统一职工的思想和行动,规范职工的行为,促进医院经营、改革、医疗管理质量的发展。

(三)、医院制度文化先进性推进医院管理活动的开展。一是先进的医院管理制度文化可推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医院事业的发展。二是医院制度文化建设中“政治制度是保障,经济制度是基础、管理制度是根本,人事制度是核心”。三是医院制度文化制订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法效性制约医院管理的发展水平。四是医院管理水平是由医院领导、管理者的思想素质、决策能力、组织协调、法规、法制意识、思想观念的更新程度、文化知识结构,以及医院职工的群体素质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五是加强医院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新观念的普及医院制度文化的保障。六是医院管理科学化和医疗服务观念的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能力,与医院制度文化的先进性是相一致的,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四)、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需要。在医院管理发展中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但其中比较关键的因素是管理现代化与改革和发展不协调、不同步,加强医院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在医院管理的实践中学会用制度文化的功能、手段、措施去管理医院,才能不断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

二、医院政治制度文化与医院管理的先进性要突出“以人为本”

1、医院管理要充分发挥政治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医院政治文化制度是一个被人们所重视的医院管理要素,对医院管理各方面起着推动作用,正在不断体现出来。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离不开思想政治制度文化的导向和保障作用。搞好医院工作应当充分发挥二者的共同优势,使之能更好地为医院的发展和建设服务。

2、医院政治制度文化与医院管理有相通之处,目标一致。(1)医院政治制度文化与管理同属上层建筑,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医院管理可为医院政治制度文化提供重要环境,医院制度文化中的许多内容是医院管理赖以开展的基础;先进的医院政治制度文化建设可促进医院管理,保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激发职工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促进医院管理质量和发展文向。(2)认识和探讨医院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与医院管理的内涵特征,发挥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互补的作用,对于推动医院改革与发展,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十分重要的。(3)医院政治文化制度与管理的内涵不可替代。一是着眼点不同。医院政治文化比较侧重于文化性,把培养鲜明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医院精神,提高职工素质,树立医院形象,创造社会效益作为目的。医院管理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的共性,关注医院发展方向上,把制度教育与落实和引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作为目的;二是作用方式不同。医院政治制度文化是以文化渗透为主要方式,而管理工作是制度贯通和落实为主要手段;三是表现方式不用。医院政治文化以树立医院精神,引导价值取向,确立落实行为规范,塑造医院形象,加深文化涵养来实现管理;医院管理是实现制度、法规、评比奖罚,协调等方式促进管理出效益。

3、坚持“以人为本”是医院制度文化管理的核心。一是人是在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中是“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要素;物的要素能否发挥最大的功能,最终取决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培育、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医院人本管理永恒的主题,是医院领导者和职工搞好医院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是一个医院获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二是发挥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是医院管理的目标。医院领导、管理者要在管理的全过程中要尊重职工的劳动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力,且医院职工在创造劳动价值和成果时又有多方的需要和选择,要着力于医院职工权力和效益的双向性的统一。

4、加快医院人才培养是医院政治制度文化建设的目的。一是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于自身学习和继续教育,通过在职教育和脱产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医院职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正确处理好一般人才和重点人才的培养。二是在人才的培养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尽快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国内外的医学信息和动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三是对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专家要大胆使用,不拘一格,并在各方面给予适度政策倾斜,做到政治上关心,大胆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且在生活上提供方便,予以照顾,妥善地解决好住房、子女上学就业、福利待遇等问题。四是要结合医院实际,合理引进人才。对一些优秀的留学人员和国内有名的学子要积极引进,大胆使用。四是加强学科建设。医院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名医名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上,瞄准国家前沿学科向世界水平接近,既能医治一般的常见病,更能解决地区、县、乡镇医院不能医治的疑难杂症病的专科,加大对重点学科人、财、物得投入,不断提高医疗、科研、教学水平,加快一般学科建设。

三、医院制度文化与医院管理具有一致性

(一)、医院制度文化与医院管理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质的区别。计划经济时期医院管理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合理地组织和安排由国家分配的人、财、物等进行医疗服务,以较高的服务效益去完成国家交给医院的各项医疗保健任务,医院的医疗价格由国家统一规定,药品卫生材料由国家统一分配,医院盈亏由国家统一承担,医院不考虑经营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由国家统包,转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医院真正成为了有责任、有利益、有竞争、有激励相统一的自主经营的管理实体。

(二)、医院经营管理的质量需要医院制度文化的保证。医院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的,借助医院内部经营要素与外部经营环境的协调,经过医疗服务,实现医疗服务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而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要求经营管理者协调各项经济活动,动员职工的积极性,同心同德,为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而努力忘我工作,医院经营的目的性、动态性、系统性、有效性、特殊性的特征影响医院经营管理的质量和效果。

(三)、医院制度文化指导医院管理经营活动的健康开展。医院经济制度拟制的理论离不开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指导,它具有科学性、客观实在性。医院经营的主要任务是将较高的劳动效率转化为良好的经营效果,医院经营不仅包括原有的医院管理内容,且还包括原来管理不涉及的领域的医疗市场要素与市场的运作,医院经营活动只是在医院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院制度文化的建设,可促进医院的管理质量和经营效果。

(四)、医院制度文化与医院管理的经营模式影响医院经营质量和效果。医院经营效果、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医疗活动中的经营方式,及医院在社会中声誉和管理水平有关。医院在经营中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性,用社会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就是要以先进的制度文化为指导。

结 语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院要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真正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医院文化建设转化为全体员工自觉的思想行为,并最终形成具有医院特色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陈 洁 医院管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李 东 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研究 南宁:广西大学,2007.

[3] 涂朝晖 以人为本医院文化建设研究 长春:吉林大学,2006.

[4] 黄海标 新形势下医院文化建设初探 现代医院,2005,5(3):94-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