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7:34:2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精神心理的治疗方法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6月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年龄≤30岁,为首次病程住院治疗,从发病到住院时间控制在1年内。排除脑器质性、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及躯体(内分泌)疾病伴发精神障碍,ICD-10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精神症状基本控制、处于恢复期并能配合时进行评定。共收集符合条件病例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21±5)岁;初中26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以上9例;平均病程(10±5)个月。诊断按ICD-10标准均符合精神分裂症。家庭结构:核心型35例、大家庭13例、单亲家庭1例、单身1例。平均家庭成员数(4±1)人。对照组为患者入院或门诊带药的正常护送者(排除直系亲属),共50人,评定家庭动力学和父母教养方式。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平均年龄(28+3)岁,文化:初中18人、高中(中专)20人,大专以上12人;两组平均年龄、文化及民族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0,χ2=1.689,χ2=1.179,均P>O.05)。

1.2方法

1.2.1工具①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elf-ratingScale of Systemic Family Dynamics,SSFD):康传媛等编制,共29各条目,含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四个因子,家庭气氛指家庭系统内部交流、沟通的情绪特征,低分倾向于"轻松、愉快",高分倾向于"敌对、沉闷";个性化指家庭成员问情感分化程度,分值越高分化程度越低,分值越低分化程度越高;系统逻辑指家庭成员价值判断的逻辑特征,高分为典型的"非此即彼"二元认知模式,低分为典型的模糊认知模式[3];疾病观念指家庭成员关于患者对疾病过程自我责任的看法,分值低倾向于"完全的行为者",分值高倾向于"完全的受害者";量表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采用1~5五级评分;②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m Uppforstran,EMBU)[51,共6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四级评分,其中父亲含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6个因子;母亲含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5个因子;③精神质量表(Psychoticism,PSY)、病态人格量表(Psychopathic Deviate Scale,Pd),并附加测谎量表(1ie Scale,L)作为效度控制指标,L量表得分>10分作为无效测验剔除。

1.2.2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疗效评定以BPRS减分率为依据,无效为0分(减分率77%)。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及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首发精神分裂症SSFD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首发精神分裂症EMBS得分与对照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

2.3 SSFD与心理的相关家庭气氛与神经质呈正相关(r=0.3847,P

2.4 EMBS与心理的相关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78,0.477,0.2895,P

2.5疗效与精神质、精神质与父母教养方式回归分析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P=0.09,R=0.12,精神质高分可以预测10.2%的疗效不佳。以精神质作为因变量,父母教养方式因子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父亲拒绝否认(t=6.66,P=0.013,R=0.1141)、母亲拒绝否认(=14.56,P

3讨论

结果显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气氛较正常家庭倾向于"敌对、沉闷",情感分化程度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原因可能与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子女关爱的情感表达较少有关。在心理因素中,首发精神分裂症精神质、偏执和病态人格得分高于常模。反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症状缓解之后,仍存在心理的异常。这种异常的心理可能属于分裂症基础性的心理障碍,较高的复发率可能与此有关。相关分析发现,疗效仅与精神质呈负相关,进一步以疗效作为因变量、精神质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精神质高分对疗效不佳的预测率为10.2%,反映精神质高分会对疗效产生不利影响。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及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父母亲较多的拒绝否认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影响,而母亲尤为突出。母亲惩罚严厉也会对精神质形成产生一定影响。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较高,可以降低精神质得分,但却会导致偏执高分;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偏执,但又会导致精神质高分。反映出精神质和偏执在成因上可能具有相对性。偏执与疗效相关不具显著性,反映以偏执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疗效会好于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精神分裂症。本文中以偏执为心理特基础的患者可能只是"选择性"出现了偏向的研究结[4]果也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归因偏差连接着偏执症状和偏执过程。而以精神质为心理基础的患者可能是"兴趣性"和"选择性"因子均减退,故而疗效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温盛霖,陶炯,王厚亮,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障碍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新医学,2008,39:438-440.

篇2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8-000-00

神经症是常见的心理障碍性疾病。1982年全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现:15~59岁的人群中,神经症的患病率为22.21‰,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患者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无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加之社会偏见,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1]众所周知,神经症患者家属是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的特殊人群,尤其是患者父母及妻子,[2]用道家认知疗法对这类人群进行干预,目前尚未见报道。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1995年张亚林教授提出来的,[3]旨在探索一种能够改善神经症患者家属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的预防干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症科住院患者的家属(Ⅰ级亲属)自愿报名后用SCL-90筛查(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者),选用60名试验者,用随机法分为干预组29名和对照组31名。

1.2 方法

干预组随机分为6小组,每组4~5人,以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用中国道家认知疗法(CTCP)的标准程序(ABCDE技术)[4]进行干预,干预时间为8w,qw;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8w后,重测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进行组间对照。

1.3 评定工具和研究指标

(1)SCL-90[5];(2)应付方式问卷[6]。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经比较,有可比性。

2.2 对九十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影响

3 讨论

本文试验对象选择了神经症患者家属,因为他们作为神经症患者的Ⅰ级亲属,承受着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更易出现心理问题。本文以SCL-90总分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这也是当前的常用指标[7],结果表2和表3显示:干预组的SCL-90总分明显下降,且因子分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其他项组间比较P值

许多研究证实:良好的应付方式有助于缓解紧张,从而起到平衡心理,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而不良的应付方式,却会损害精神健康[8]。本研究结果表4显示:干预组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的应付方式采用得较多,而较少采用自责和合理化的应付方式。这与国内肖氏[9]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时的发现(多采用解决问题类应付方式的研究对象,整体健康水平较高,且人际关系也较好;而较多采用自责类应付方式的研究对象,除精神健康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和某些强迫症状)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显示:经干预后,采用退避和幻想类应付方式增多。笔者认为,可能与时代的局限性、道家思想存在着一定消极的方面有关。因此,我们认为它不适宜于在健康人群中普遍推广,特别是年轻人群,但适宜于那些有心理障碍、需要心理治疗的高危人群。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两组间的SCL-90、应付方式的变化进行随访分析,因此无法判断其远期效果。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665~668.

[2] 魏春香.住院神经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1,7(9):35.

[3] 张亚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治疗焦虑障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1):62~63.

[4] 张亚林.中国道家认知疗法:ABCDE技术简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88~190.

[5]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118.

篇3

【关键词】上消化道疾病;精神因素;男女差别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733-02

Mental factors influence the investig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men and women onZHANG Kai-qiang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spirit of the factors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ffect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Methods:Random survey of hospital outpatient gastroscopy patients,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Female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centive for negative emotion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men and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Upper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Mental factors;Gender differences上消化道应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上消化道病变可形成功能性胃肠病、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表明上消化道疾病与精神因素相关,并且此类患者女性受精神因素影响要高于男性[2],本文旨在对我院治疗的20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随机调查,统计分析来比较上消化道疾病的影响在男女中的差别,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1年至2012年在我科进行胃镜检查的200名病人进行随机调查,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0例,年龄18岁-75岁,平均年龄(45.2±11.6)岁。

1.2方法:通过制定胃部疾病调查表,随机选择病人进行填表,根据自身发病情况,如实填写与该病相关联的发病原因,进行汇总,并经胃镜明确诊断。

1.3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在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所有病人均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且排出肝胆等其他疾病导致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对病人进行调查后统计对比,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类型中主要以胃炎为主,具体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类型例数,具体数据,(见表1);女性组患者受不良情绪影响显著高于男性组,具体数据,(见表2)。

表1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类型(例)

上消化道疾病类型女性男性胃炎8078消化性溃疡1116胃癌96总计100100表2男性和女性受不良情绪影响的比较

组别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不良情绪影响率(%)女性组564767.00*男性组163221.00注:是指女性组受不良情绪影响率与男性组比较(x2=42.9383,P

目前慢性胃炎是中国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及消化性溃疡,胃癌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其致病因素非常多,包括不良生活方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药物等,现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对精神因素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研究颇多,本文就精神因素在男女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发病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女性上消化道疾病病人具有不良情绪诱因明显多于男性,由此探讨不同性别病人的治疗方法差异[3]。

上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人们的情绪处于紧张、恐惧、焦虑、愤怒及忧郁等状态时,使胃肠道的分泌,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胃肠疾病,患者常病情反复,缠绵难愈。部分病人常有焦虑,抑郁症状[4],而对男女之间的差异未作明确调查,本调查发现女性病人比男性病人更易受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p<0.01),而忽略性别单纯针对胃炎、溃疡、胃癌三者与精神心理的关系因样本少,差异性尚不明确。由此,在针对女性病人患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中,可以常规进行心理干预以及相应的药物治疗。参考文献

[1]董晓莲,郑英杰,王法弟,等.德清县人群上消化道疾病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8,20(5):28-29.

篇4

王学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患心脏病,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

赵先生患有心脏病,最近尤其感觉胸闷、气短、心悸。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给他开了治心脏病的药,服用后效果也不明显。这让赵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更加担心,也感觉到症状似乎更加严重了。他到另一家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时,医生注意到他情绪不太好,显得焦虑不安,就给他开了点抗抑郁药,并嘱咐他心脏病本身并不严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赵先生将信将疑,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胸闷、心悸等症状的确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为何会发生抑郁、焦虑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调查发现,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可同时伴发抑郁、焦虑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年龄增长产生的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独问题的困扰;多有固执、疑病、恐惧、自卑、无助、无用等心理特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老年人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预期的治疗效果,担心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会增加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女性偏多)、睡眠障碍史、社会地位偏低、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低下或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创伤等。特别是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同时发生的风险。

抑郁、焦虑导致心血管疾病“难治”

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或焦虑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心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等不良反应。

抑郁和焦虑还可以表现为患者行为异常和不依从治疗。如果抑郁和焦虑使患者放弃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则会使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敌意愤怒、悲观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虑的迹象有哪些

伴随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时常主诉胸闷、气短、心悸,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改变,或者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持续或严重的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随食欲减退和下降,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症状,出现过度紧张和担心、睡眠障碍、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脸红、心慌、头晕、恶心、手抖、尿频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焦虑的诊疗率还很低,治疗方法和疗程也不十分确定,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在综合医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识别和治疗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患者角度讲,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不妨委婉地向医生提出,或尝试到精神科医生处诊治。

“双心治疗”: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时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患抑郁、焦虑时,既要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加强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又要注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这是近年来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的理由。双心治疗的流程是:

首先,确定是否为适合“双心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经过心血管对症治疗后,如果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患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确焦虑或抑郁的诊断后,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具体来说,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对SSRIs类药物早期不适应,可能会出现药源性焦虑或胃肠道反应,轻者不必治疗,一般3~7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也可以选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发挥作用快,但因为其阻断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可能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类治疗可使患者逐渐改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另外,还可使用行为治疗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运动,这样不但可增加心肌张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症状。

篇5

为了规范和指导临床诊疗及研究,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Ⅰ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急性感染,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尿频,尿急,尿痛,血尿,会阴或小腹胀痛明显等,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升高,血液或,和尿液中的细菌培养阳性,临床少见。Ⅱ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前列腺液白细胞数量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阳性。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生殖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排尿异常和障碍等,前列腺液细菌培养结果阴性。Ⅳ型:无症状性炎症性前列腺炎。无主观症状,因其他疾病行前列腺有关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

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除病原体感染外,还可能包括排尿功能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反应异常、氧化应激,盆腔相关疾病等。调查发现,年龄、吸烟、饮酒、情况、文化程度。民族,情绪等因素与其有关;受凉是Ⅲ型诱发,加重及反复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由具有各自独特病因、临床特点和结局的一组疾病组成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是经验性的,常用的药物为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植物制剂等,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前列腺按摩、热疗、生物反馈等,疗效均不能令人满意,且过度治疗和滥用抗生素的问题比较突出。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由七情内郁,相火妄动,所愿不随,或忍精不射,肾火郁而不散;或外邪滋扰,湿热从精道内侵:或饮食不节,脾胃运化水液失司,酿湿化热,致下焦湿热蕴阻;或久卧湿冷之地,感受寒湿邪气,致使厥阴经脉受阻,久则气血瘀滞,脉络受阻;甚或病久伤及脾肾,脾虚则湿不得化,肾虚则开阖无度。肾阴耗损,可出现阴虚火旺证候;体质偏阳虚者,易见肾阳不足之象。

中医辨证论治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等。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型可分为湿热蕴结证、气滞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寒湿凝滞证,中气不足证、阴虚火旺证和肾阳不足证等。

内治 湿热蕴结证

证候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尿末或大便时偶有白浊,阴囊潮湿,尿后滴沥,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直肠指诊:前列腺饱满,压痛明显,前列腺液较多。

治法 清热利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