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57:4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已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已显得日趋重要,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时候,有以下几种途径。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

专门的社会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从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和原则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组织实施,以完成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计划性与针对性,要有效地使教学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向其最近发展区转化,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例如,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多教师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引导幼儿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但又经常忽略引导幼儿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兔子的形象,出示自制的小兔生气的幻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兔的心情。提问:小兔子怎么了?也可以播放视频《心情娃娃》设疑提问:心情娃娃说的话代表的是谁的心情?为什么心情娃娃会用不礼貌的语言与人讲话?通过开展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充分认识、体验、接纳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渗透性的社会教学活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的,从不同的角度将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时,应注意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如进行科学活动时,鼓励幼儿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精神。在进行艺术活动时,引导幼儿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交流的乐趣等。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挖掘各领域所蕴含社会教育内容的能力。

例如,“秋天到了”这一主题常被老师们视作艺术领域课题,教孩子们唱秋天的歌曲,跳秋天的舞蹈。其实,在这一主题中,通过采摘果实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等内容,都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日常生活活动与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不仅仅可以通过社会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更应该重视在日常生活活动与幼儿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例如,在幼儿吃水果这一环节中,教师给每位幼儿分了两块苹果后,还有一块苹果,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问孩子们今天谁没来呀?孩子们回答完后,教师说起儿歌“排排坐,吃苹果,你一个,我一个,谁不在给他留一个”。教师随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学会分享。当然了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吃饭环节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懂得农民伯伯的辛苦等,利用晨检环节鼓励幼儿与同伴、教师友好交往等等。

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最能反映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真实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幼儿在幼儿活动的具体表现,在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转化自己的角色,如作为支持者、引导者、指导者等角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比如,幼儿试图进人其他伙伴已开始的游戏,可能会遭到拒绝,为了成功地进入游戏,幼儿往往会采取一些策略,如提供玩具、提出请求、提出建议等,在这样的尝试中,也发展了他们交往的能力。

家园共育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应在幼儿园内开展,也应与家庭、社区合作,三方共同担负起幼儿社会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教育合力的结果。家园一致会使教育效果大大增强,因此,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离不开家园共育的作用。

如通过家园联系园地,教师看到黑板上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坚持性”这一标题时,觉得很感兴趣,可仔细阅读其具体的内容:(1)家长给幼儿的任务要难度适中。(2)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示范者,自身要有坚持性(3)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语气一定要坚定,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可以随便对待,但也不可总在孩子身边不停的唠叨、催促,甚至训斥打骂。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是个需要耐心教导的过程。在生活中父母还可以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抓住机会培养孩子的坚持性。比如如果孩子喜欢制作一些小玩具,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回收废旧物品,引导孩子如何制作,让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制作的每一个细节,体会制作中的困难与制作完成后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明白:一个产品的制作过程是复杂的,需要有坚持性,耐心地去研究才能把它做得完美。

再如,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一座桥梁,家长委员会委员是园长和教师的得力助手。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由各班家长推选1-2位家长组成,分工协作,在园长指导下进行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总结活动结果,并向家长汇报[2] 。比如,在“父亲节”到来之际,园长组织召开家长委员会,商讨如何利用这一节日对孩子进行“爱爸爸”的教育。

家园共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咨询、电话交谈、家园联系本、家访等等。幼儿园可通过各种方式与家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篇2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影响儿童最大的社会正式机构。学校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向孩子传授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然而,并非每所学校教育的教育效果都一样,学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著名的教育学家麦克尔•拉特认为;“教学效果高效的学校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社会礼仪,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使学生在达到义务教育所规定年龄之后,仍然能接受教育,以确保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学生特征和学校环境相互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某种教学活动对一些学生有影响,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则未必有效。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文化背景考虑在内。在家庭、社会、学校三者教育之中,学校教育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特性,然而这些特性的前提是强制性,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就规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学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或许有人对学校教育的强制性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教育下的学生是书呆子,然而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否认学校教育强制性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带来的不足,有些学生未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可以给予弥补。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三、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对成员进行的教育。它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辅助作用,它具有形式多,内容多,影响广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同样也是终生教育。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辨别。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一直以来,提到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众所周知,狭义教育也即是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的,许多教育任务学校教育无法承担。一些研究结构表明,一些教育任务学校无法完成,即便是在教育经费充裕的情况下。目前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即把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此外还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影响,良好的社会教育则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相教育的一些不良因素则会削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例如,学校的德育的实效性差,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上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利己主义,这些消极因素都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5+2=0”,意思就是说一个星期七天,五天的学校积极教育加上两天的消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效果等于零。虽然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对于青少年思想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无法解决,在学校教育中也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学校教育只能告诉学生如何辨别是非。所以我们应当格外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特性要求我们这么做,此外学校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课堂中来,同时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相结合,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相适应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同时社会教育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党和政府当更多的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依托。正如当前提出的正能量,我们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同时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当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整个社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赫尔巴特像我们一样认为到目前为止,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家里完成的,因家人团聚时孩子对父母有一种依赖感,而父母也能亲近的了解孩子。”

“对孩子来说,就是社会秩序的缩影,父母就是孩子模仿的楷模,家庭成员中的人际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将来他在对待他人将主要以此为依据。”

通过以上两句话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的重要性。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这三种教育方式中,家庭教育是人接触的最早最基础最有效地教育。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家庭产生而产生。家庭教育发生在家庭中,一般意义上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教育者是父母,受教育者是孩子,家庭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教的是什么?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重知识文化修养也不同于社会教育的重技能培训,家庭进行的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则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等。可以说家庭教育实施的是人性的教育。前面说到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在入学前接受一定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对其以后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

2家庭教育的特征

2.1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父子或母女之间特殊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人的一生在家庭中占据大部分,孩子从出生开始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孩子最早接触社会的跳板,所以父母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无法泯灭的影响。

2.2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古语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

2.3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使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而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采取相同的解决方式。

2.4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的启蒙导师,因此要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性。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但是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就可以获得的。

权威的一个极端现象是家庭的绝对权威、专制权威。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没有自由可言,无法自主思考,在家中没有地位,没有尊严,没有人格,卑躬屈膝地服从于父母的绝对权威与专制。虽然“专制教育并不是完全会失败,它培养出了坚定、有能力、有才气、有自我管理能力和举止优雅的人们。”但是家庭的绝对权威造成孩子的两种倾向,一是被权威压的无法喘息,一是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加深。

家庭权威不能专制也不能缺失,缺失给了孩子过分的自由。洛克的“理由一贯正确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无论是否违背社会伦理道德。无可厚非,这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危害。家长专横也许是他的本性,但是孩子的软弱、顺从会加剧家长的蛮横,相反,家长一味的退让、宠溺也会造成孩子的绝对权威。如因为“想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的相处”思想的盛行,家庭的这种“权威性”大大的失宠,权威人物便也随之消失。孩子变成家中的绝对权威,家长对孩子惟命是从,不管孩子的对与错,溺爱、骄纵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没有尊卑观念,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得,人格不健全,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承受不了挫折,困难面前只会逃避等等弊端。

篇4

 

摘要:幼儿社会教育要紧紧抓住“体验”二字,什么样的体验才是有效的体验?我们倡导真实的体验,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强调主动、深刻的体验,从而扩展认知,激感,内化行为,真正让幼儿在体验中得到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性    体验   真实  主动   深刻

 

幼儿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通过社会教育,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社会性发展是社会教育的目标,增进社会认知、激发社会情感、引导社会行为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随着幼教改革的推进,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不少教师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来学习的。体验式教学符合了《指南》的精神。

幼儿只有获得真切的体验,才能增进社会认知,激感,进而将认知与情感内化为自身的社会行为,那么,什么样的体验才是有效体验呢?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一、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题材,倡导体验的真实性。

社会即生活,社会教育强调幼儿在做中学,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学习,真实体现在是幼儿熟悉的、触动心灵的人事物。

1.熟悉的人事物,更能激发参与的热情。

案例一:中班社会活动《城市美容师》

活动目的让孩子了解环卫工人的工作,感受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教师在组织活动教学时问:“环卫工人每天都做什么?”时,幼儿或是没回答,或是简单说扫垃圾、扫树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最后小结:环卫工人很辛苦,应该得到尊敬。

整个活动幼儿话题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原因在于环卫工人每天的工作与幼儿的作息时间差别较大,幼儿没有相关的经验储备,无法引发参与讨论的热情。

教师作出调整,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我是美容师”活动,让幼儿参与幼儿园、家里的家务活动,从吃点心、午餐时的擦桌、扫地、摆碗筷等入手,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然后再开展《家庭美容师》《幼儿园美容师》活动,妈妈、奶奶、阿姨每天做的事情幼儿亲眼目睹,是幼儿熟悉的人与事,加上之前有了切身的体会与感悟后,在交流讨论时,幼儿就滔滔不绝,气氛热烈,参与积极。

可见,以生活为本源,以孩子周围事物为教育资源,更容易引发孩子经验的共鸣,产生学习的兴趣。

 2.触动心灵的体验,更能引感的共鸣。

案例二:大班社会活动《做个环保小卫士》

目的是让幼儿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教师扮演森林爷爷邀请幼儿到森林旅行,幼儿扮演各种小动物来到森林,看到树木被砍伐、河水被污染,小动物们做出痛苦的神态。森林爷爷引导小动物们写倡议书,签名做个环保小卫士,讨论保护环境的办法,最后森林恢复原来的美丽,孩子们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活动。

整个活动幼儿参与了,活动了,但真正体验了吗?幼儿看似高涨的情绪是因为真切感受到环境被破坏后的悲伤、痛苦、焦虑吗?还是仅仅因为扮演动物,唱唱歌而愉快呢?幼儿了解了做个环保卫士的办法,但这种社会认知是教师强加与灌输的,能否引发孩子内化做出环保行为呢?这种强加的情感是虚假的情感,说教的体验是虚假的体验,无法真正改善幼儿的社会行为。

拒绝虚假、避免说教,简单的做法就是让孩子真正感知,教师从幼儿身边的事件出发,设计《幼儿园停水了》这一真实事件,没有水,不能洗手、冲厕所,不能洗地板,也无法做饭、吃点心,当幼儿喝着仅剩的一点开水时,就已经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了,当恢复供水后,幼儿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时,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二、创设适宜情境,增强体验的游戏性与主动性。

情境创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爱游戏的天性,让社会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创设有很多种,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文学作品等,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情境教学。

如:中班社会活动《马路上的标志》,渗透规则与安全自我保护意识。整个活动过程,幼儿扮演小老鼠,开着汽车去逛公园,在路途中认识红绿灯、左右转方向、禁止通行等常见标志。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了认知,在愉快的情绪中实践了对交通规则的遵守。

如:中班社会活动《互相帮助真好》,幼儿借助文学作品《我来帮助你》、《懂礼貌的好孩子》、《谁做得对》等,在欣赏中感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快乐。

如:中班社会互动《我会做客和待客》,教师创设“生日聚会”情境,“小主人”与“小客人”一起进行生日聚会活动,通过活动感知做客要有礼貌,待客要热情,幼儿情绪兴奋,在游戏中了解了人际关系及角色身份,学习交往的行为技能。

有效的情境创设优化了教学过程,让体验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幼儿在情境中主动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三、重复实践坚持实践,增强体验的深刻性。

社会教育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长期进行,使之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等各种活动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性发展不是一朝一夕,教师需要细致与坚持。

案例一:国庆节,教师组织幼儿升国旗,画国旗,唱歌跳舞,吃蛋糕,祝福祖国妈妈生日快乐,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

结合节日开展爱国教育是一种非常好的即时社会教育,但仅凭一次的活动幼儿显然体验浅显,情感难于得到升华,需要教师创造机会,将参观活动、调查活动、主题活动等各种活动相结合,从培养爱亲人、爱家乡做起,一步步,一次次反复体验,深刻体验。

即使在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小目标也需要教师创设多次的体验机会,让幼儿的体验更深刻。

案例:中班社会《文明小乘客》

篇5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转贴于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篇6

1.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

1.1 重知识灌输,轻兴趣培养。在我国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中,不少家庭最关心的就是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不闻不问,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书桌前度过,甚至有的家长不让孩子报兴趣班,不让孩子参加喜欢的公益活动,怕影响学习。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一定是孩子上所好大学。这样,家庭教育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呆板的考试机器,而且孩子经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学习就变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护,不能过早的伤害孩子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培养宜早不宜迟,如果农村的家长们能尽早的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学习,并慢慢引入正确的轨道。孩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过早的灌输知识更值得重视。

1.2 重学科成绩,轻能力培养。在新世纪,教育成为人的终身需求,学习能力也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素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方法不对或不适当,往往适得其反。在大部分农村家庭,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追求孩子的高分成了家长的教育目标,家长把分数作为衡量孩子优劣的标准,忽视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视为心肝宝贝,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只要学习好,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但不制止,反而一味纵容,甚至过于保护孩子,做错了事情也由父母出面解决,没有责任感,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参加集体活动,没有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不能承受生活中的挫折,使孩子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提高,高分低能,很难适应社会。

这些家长可向有关研究机构进行咨询,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矫正。通过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学习能力测试,找出偏差,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视觉或阅读能力、自我控制及身体动作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与年龄不符的基本能力,帮助孩子找到适合个性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上的瓶颈,进而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1.3 重权威意识,轻心灵成长。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在当代的农村,忽视儿童心灵成长是当前农村小学家长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他们往往凭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理解来干预孩子的自然发展,有的家长甚至违背孩子的意愿,以大人的权威企图说服孩子,以期减少他们成长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在功利心的驱动下,家长仅仅是把孩子看成自己实现梦想的工具,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是揠苗助长的愚蠢之事。关爱不是严厉的"禁锢",教育不是简单地"克隆",孩子的未来也绝不是父母理想的延续,家长只强调权威和服从,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看重自己主观方面的单向塑造,忽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孩子的自我心灵成长。

1.4 从众心理严重,人生目标欠缺。家长把大众化的考学、做官、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作为孩子"光宗耀祖"的学习动力,却忽视了其作为独立生命系统个体的存在意义。有些家长从来就不学习甚至不知道家庭教育知识,没有自己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看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长远规划,对孩子的引导不到位,这也是有些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2.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的规避之道

2.1 转变家长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让家长正确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是一个系统工程,缺一不可,共同为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家庭教育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与良好习惯,优秀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身,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因此,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重视家庭教育。

篇7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儒雅的教育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可是现实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当然,社会之大,不可能人人都是道德的模范,犯点小错误也是正常的,“问题学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哪一项的缺失?大家都听过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时时刻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不光有养育职责,更重要的是教育职责。翻开历史让我们看一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有无数将才、无数贤人、无数的“大家”并不都是出自名门,但他们却成为了为国捐躯的英雄,成为了文学的泰斗,成为了知书达理的平民百姓,这些充分说明他们的成长与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开的,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一)一举一动见内涵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也是家庭的未来,提高人的素质全靠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不切合实际的。我认为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还是让我们每一位人父人母重温《孔融让梨》《羊羔跪乳》《岳母刺字》等这些历史小故事吧,用古老的文明滋润孩子那纯洁的心灵,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举止言行都能体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我目睹了这样一件事:今年暑期的一个早晨,我去米线店吃早点,旁边一张桌子坐满了四个人,其中有个七、八岁的女孩一边吃一边说,突然一个喷嚏全部打在了对面的男士的脸上,而女孩却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她妈妈忙拿出纸巾给孩子擦嘴,男士没出声,“啪”的一下放下筷子,站起来气冲冲走了。我想这家人德育教育是欠缺的,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得。因此说家庭道德教育,是道德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句话道出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涵,家庭道德教育奠定了儿童成长的基础。

(二)家长要坚持对孩子说“不!”

面对现在家庭模式,孩子早已成为了家庭中的“小皇帝”,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面对孩子的成长,连一个“不”字都舍不得讲,对孩子百般迁就,过分溺爱。我想如果星星、月亮够得着,就会出现打破头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容易成就孩子骄横、无理、任性、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的个性。不难看出如今那些问题儿童、问题少年,问题就出在爱的太过头了。这种爱事得其反,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有的小孩子为要钱躺在地上打着滚哭,而愈演愈烈,可他捂在眼睛上的小手却留出了一条小缝,不言便知他在观察、他在较量、他在争取,有旁观者说:“不就是几块钱吗?让孩子哭?”,还听到另一种声音:“别难为孩子,再苦也别苦了孩子”,这句话不错,可用错了地方,有的孩子接过父母给的钱偷着跑去了游戏厅,网吧。因玩到了厌学的地步,家长头痛、教师头痛,游戏在研发、玩具在研发,学生的玩瘾何时了?家长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决不能听之任之,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要敢于说“不”字。要正确教育、引导。

(三)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育的宽松与严厉是相对而言的,宽松不能放纵,严格不能暴力,赏识不能避误,正确评价孩子,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有的家长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有出息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不公平的。在这样家庭环境中教育出成绩突出的孩子,有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心胸狭窄,容不下别人超过自己。成年后,一旦碰上不顺心的事,便往往想不开,经受不住挫折。有孩子学习成绩差点,家长一脸怒气,“不行了!完了!”放松了对孩子的鼓励、赏识教育,造成了孩子自暴自弃。因此,要全面正确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踏上自己成功之路。

二、进行阶段性的家庭道德教育

(一)感恩教育

孩子从朦胧中受得了正确的引导,知道了什么是对与错,随着年龄的增长,知道感恩是做人的基本,是对人施爱和善的根源。现实中,有些孩子只知道无限地享受父母的爱,却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长大后虐待父母。感恩是需要教育的,学会感恩,就是让孩子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教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都需要回报。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爱自己的长辈,感谢一切为他付出的人,珍惜别人对他的爱,回报别人对他的爱,对家庭、对社会要有责任感。

(二)荣辱教育

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盼女成L,这些都离不开家庭的荣辱教育。船靠舵正,人靠德行。人生,好比在大海中航船,道德是方向盘,能力是燃料动力,没有正确方向的航船,无论有多么充足的动力,都只能在大海中乱转乱闯,始终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少年是品德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高尚情操的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知荣耻,辨善恶,是做人的基本德性。荣辱观的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积铢累寸的过程,家长要结合事例灌输荣、善、美、好的意义,也要利用反面教材让孩子分辨耻、恶、丑、坏,从而自觉地趋荣避害,分清是非,为善去恶,健康成长。要从小教育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劳动教育

篇8

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而言的。它的显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比较分析出来的。了解其特征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深远性

从教育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上,家庭教育的效用是深远的,甚至有时候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往往伴随着孩子出生就开始了。一些幼教专家更是认为,胎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婴幼儿的启蒙有相当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很有可能从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原始的,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是孩子学习一切知识、本领的基础。这时候的教育可能没有专门的教育形式,父母本身的言行可能就是这种启蒙式家庭教育的起点。这种教育简单但又不被察觉,但对于幼儿来说在他出生前或者刚出生时接受到的世界或是社会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家庭成员给予的。这种信号一般表现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家风、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等,这些都能对婴幼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父母时常吵架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比较缺乏安全感和不够自信。可以说,家教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无不是深远的。

(二)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唯一能否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社会教育也有所倾向,二者都是一种被动的传授。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它以亲情为纽带,教育者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受教育者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这种教育的内涵,并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人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首要性

家庭教育在各种教育形式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一是就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上文已经提到,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腹中婴儿,孕妇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最早的开始。二是从产生的影响上来看,相较于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这种影响来源于母体的天然影响和家族家风的传承,是有极为深刻的文化延续性的。而且从遗传学的角度,本家族中的人也更倾向于有类似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会更容易接受自己家庭的教育。因此,被教育者的接受度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显著。家庭教育在这一点上是明显优于其他教育的。

(四)综合性

家庭教育本身不排斥其他教育,且能和其他教育相结合,在人的多个方面发挥出巨大成效。家庭教育往往是其他教育的基石,同时又高于其他教育。一方面,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时,家长、学生和老师成为了教育的铁三角,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回到家可以由家长监督完成相关作业,重要的是家长会在做人上给予孩子一定教导;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时,人与社会上形形的人来往,在获取了金钱和能力的同时,会接受一些挫折,会感到迷茫,家人在这时会给予关怀和安慰。这两种结合中家庭教育起到是基础的辅助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在其他教育都实效的时候,总能为人寻找出解决的路径,因为家庭教育更多是在情商上给予人动力和勇气,在这一点上看它又优于其他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子女情志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情趣和志向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不需要用学校教育中的那种方法,家长自己的自律本身就是孩子的正面教材。家庭里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可以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方式。家风、家书、家庭习惯和家人本身这些都可以是对子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用引导的方式在子女尚未入学和形成价值观前就带给了他们对这个社会、世界、人的初始判断,正是这个判断对他们今后的兴趣和志向起了关键作用。

(二)对子女情商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智商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在情商的培养上,家庭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情商往往是影响人生活快乐与否的关键。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子女的知识培训,社会教育有利于一个人的情商塑造,但更多在于成年后的培养。家庭教育如同一颗种子,在一个人幼年时播种,越长大作用就越凸显。子女往往是在家人的个人经验、生活心得甚至家族智慧的基础上成长的,高情商或者注重情商培养的家庭出身的小孩在成年后往往能更适应社会。研究发现,幸福、和睦的家庭里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更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家庭教育在情商影响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体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三)对子女职业成就的影响

家庭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成功程度。老话说的好,三岁定终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所营造出来的学习氛围、以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因子越好,孩子在未来就越有学习的能力,就更容易成功。同时,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往往要依据自己的专长。而专长往往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兴趣的先导才能发展下来。

三、如何发挥的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就是家长自身。很多时候家长会苦恼孩子学习不自觉,会对孩子施加压力。殊不知家长自己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自己却在做一些诸如看电视、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话就不再有权威和说服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对于家长要求他们学习就不会认同和理睬。在很多书香门第,家长自己就很会统筹安排生活,而且在学习、看书上就有自己的心得,在生活中就会熏陶到孩子。孩子在幼童时很多是处于好奇的模仿,正是这种模仿使孩子不自觉的把家长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第一个崇拜学习的对象。如同傅雷一家,从傅雷的家书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傅雷及其夫人对傅敏和傅聪的影响。傅雷是翻译家,傅聪在其影响下有了英文的基础,才有可能出国留学,才可能有了外国妻子的结合,在国外开那么多音乐会。因此,家长的自律、家长的个人素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

一个人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实际是影响他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认清楚孩子的基础情况和基本意愿以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从而教育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性的沟通和了解,加上细致的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喜好和长处。要以兴趣为主导。通过发掘孩子的喜好,也就是他的兴趣来选择教育方式。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沟通方式很重要,一些家长就比较擅长沟通。比如他们会在孩子很平静的时候把之前犯的错误拿出来说。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般不能选择孩子吃饭的时候或者当着同龄人面前说教,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育不同,因此沟通内容也需要慎重考虑。如不能总是责怪幼童成绩不够好,而是应该多多鼓励。不能总是要求未成年的孩子牺牲睡觉和业余时间去补习班等等不合理的要求。至少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孩子与家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其次,是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可以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多细致观察孩子,和他的朋友圈建立沟通途径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父母的虚荣心强加到孩子身上。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对什么事物的注意力会比较持久,再加以科学的引导。

(三)氛围营造

父母应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尽可能好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外因的重要性。为爱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包括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邻里关系、父母、亲属、孩子的朋友、甚至邻居的个人素质及教育理念。美国小孩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其实这个就是通过孩子的交友来拓展他的视野,通过外因影响他情志的一个例子。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的一些因子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一些不好的人或事务。

参考文献:

篇9

一、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应融为一体,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校教育是主体,是连接家庭、社会的桥梁,只有通过孩子去转变家庭,才能通过家庭去改变社会,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社会与家庭又会反过来促进学校办学,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但在当前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配合不好的现状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是很重要的,怎样让家长具有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是教育孩子的前提。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快了,家庭之间的差距也拉开了,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尤其需要关注。但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其次是学校教育的困区。

目前看,还有个别教师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够重视德育教育,对学困生缺乏关怀和帮助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再次是社会教育的盲区。

现在社会风气不尽人意,一些不良的东西冲击了孩子,孩子对许多事情没有鉴别力,对一些坏的东西信以为真,对好的东西却将信将疑。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宣扬的价值观、道德观与我们的正面教育是相悖的,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危害之深,有时甚至超过了家庭和学校对孩子的影响。

二、学校、家庭、社会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各自应发挥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展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接受能力强,他们只有在学校有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才能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在德育教育方面,应充分发挥学校主体的作用,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等几方面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个人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2.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传授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社会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青少年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

3.家庭教育的作用。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的独特作用。在德育教育方面,要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青少年心情舒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三、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活动

抓好少年儿童的德育教育是实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础工程,是社会、学校、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要本着先教会学生做人再学知识的原则,积极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系列活动。

1.开展社会德育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社会环境是直接影响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大课堂,在社会上我们首先选择了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德育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特别是中高年级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打扫卫生等。另外我们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等,对学生都是良好的德育教育。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到街道捡白色垃圾、义务植树等活动,也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在德育中的作用。

可通过家长学校,告知家长当前学生德育的主题和任务,并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探讨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家长等问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了解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情况,形成学校与家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良性机制,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开好家长会,达成家校教育共识。

教师在会前可通过《家校联系手册》把会议的主题、要讨论的问题通知家长,让家长有备而来。开家长会时,要有策略、有侧重点地分析班级现状,使家长感受到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关心,并且能够及时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班级的整体情况。这种关心孩子教育的热烈气氛还会使原本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受到感染、震动,强烈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才的重要性,达成家校教育的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篇10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学校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文化精华和己经形成了的某种具有深刻影响的观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遗产。它儿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修身养德、自强不息的个人价值文化到安邦治国、统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思想与价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两种主要的思想与价值观点,直到现在我们现代人还是一直在遵守与执行着,并将它们视为真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书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们逐渐渗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从中吸取长处,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略

1.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首先,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校园整洁美观,后勤设备完善,教室宽敞明亮,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订校训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本位”应该是教师,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校教育,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教师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文化修养的老师,当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再次,应该强化课程设置。想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于多接触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在课程设置时,就应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进行经典教育,开设教授古筝、琵琶等古乐器的音乐课,开设软笔书法课,开设国画课等等。

2.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方略,主要体现为:

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环境建设要给予重视,可以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画,书橱内可以摆放一些经典著作。

其次,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书法,孩子当然会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11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学校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文化精华和己经形成了的某种具有深刻影响的观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遗产。它儿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修身养德、自强不息的个人价值文化到安邦治国、统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思想与价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两种主要的思想与价值观点,直到现在我们现代人还是一直在遵守与执行着,并将它们视为真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书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们逐渐渗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从中吸取长处,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略

1.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首先,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校园整洁美观,后勤设备完善,教室宽敞明亮,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订校训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本位”应该是教师,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校教育,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教师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文化修养的老师,当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再次,应该强化课程设置。想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于多接触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在课程设置时,就应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进行经典教育,开设教授古筝、琵琶等古乐器的音乐课,开设软笔书法课,开设国画课等等。

2.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方略,主要体现为:

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环境建设要给予重视,可以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画,书橱内可以摆放一些经典著作。

其次,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书法,孩子当然会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12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三大体系,离开哪一个都不利于一个人的发展。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性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教育主体是家庭中的家长,教育对象就是家庭中的孩子。但是这不仅是三大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将会影响着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展。如今,对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为本文的关键。

一、家庭教育的概述

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或者是家庭中年长者或者父母在生活中对晚辈或者子女有意识教育影响的活动。对于这种影响来说,尤其是儿童阶段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会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还会教会孩子一定的知识和形成一定的人格。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会存在一定的错位现象。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错位现象的主要表现

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错位的表现主要是在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地位、作用的变化等。主要在以下几点上。①在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上。②在家庭教育的目标性上。③在家庭教育的作用上。④在家庭教育的功能上。如今的学校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功能也不断扩大,完全包含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对于孩子来说,过度依赖学校教育,而感受不到家庭教育带来的特殊功能。

三、错位现象产生的原因

对于错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国家一些政策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不但缓解了我国的人口压力,还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也就不断产生了。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家长把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对自己的孩子一般抱有特别高的期望,从小就进行培养,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一般选拔的是高分者,所以对于孩子的评价就是唯分而论,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孩子的分数。

(2)社会变迁产生的一些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不断转变。一般在家庭教育方面还是比较传统的教育,受到外国一些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3)家长自身的一些原因。家庭教育在传统的思想之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期望的目标非常高,所以从小就不顾孩子的反对,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完全忽略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还有就是有的家长为了一些事业、利益,完全忽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完全让孩子去依赖学校的教育等等问题,对于家长自己的定位错误,就很难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了。

四、针对家庭教育错位现象解决的方法

针对错位现象的原因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主要从这几点入手:

(1)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家庭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我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来保护,这对于家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一直到现在才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真正走向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等。对于家庭教育的立法上,要更多的强调家长的责任,要约束家长一些不当的行为,让家长切实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相互协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重要体系,每一个都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发展。

(3)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使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从家庭 教育中真正受益。一般对于家庭教育来说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很少从家长的角度看待家庭教育的问题。一个古语说过“一个好母亲,胜过一百所学校”。

五、结语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效果取决于家长的自身素质及家庭的客观条件,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够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要全面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充分有效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教育中的作用,切实解决好家庭错位问题,使我们的家长担负起家教的责任,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和建花.西方家庭教育研究概述――以法语文献为中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01).

[2]杨冰.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与价值取向[J].求知导刊,2015(15).

篇13

一、95后大学生的受教育现状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95后”的生活条件比“8O后”更加优越,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总体上看,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想开放独立,人际交往广泛多元,渴望平等,但受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他们心理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过分追求展现自我,集体归属感不强,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不顾及集体利益,相对缺乏团队精神,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欠缺挫折经历和挫折教育,缺少责任心、义务感。

无论是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三者之中的哪一种教育角度来看,95后受到的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同时在成长中也受到了更多的禁锢。笔者认为,95后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特征绝非偶然,学生出现心理特征的最主要原因除了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外,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也对95后大学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95后大学生的全新高校教育体系,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培养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联系的必要性

(1)学校、家庭、社会是构成大学生学习成长环境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人生的第一场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主体教育,社会教育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学生踏进校园的那一步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结束,相反,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更加需要家庭的教育。尤其当大学生在生活、情感、人际上遇到困惑的时候,与家人交流多。

(2)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重要性。

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之间是需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虽然有一定分工,但其又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教育都可能造成不良后果。要想使孩子全面健康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学校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从而更好的教书育人学生的众多方面,家长若发现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及时反应到辅导员处,有利于学校方面高效快速地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困难,能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3)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责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在校是一名学生,同时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一个社会人。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都是在家庭环境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走进学校时,已经是在一定教育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学校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引申、补充和完善,是连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枢纽。学校应积极地与社会联系,动员社会力量为学校的教育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消除不良的影响。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承担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责任。

三、具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全新教育体系

针对当前大学生家庭教育弱化现象,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协调合作,共同发挥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体系的整体功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全新教育体系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95后大学生在上学这段期问,受到教育是最集中、最系统、最牢固的,它为将来步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青少年教育中心在学校,因为学校教育有很多优势。首先,学校是对孩子进行专门教育的机构。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进行学习,全身心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各种知识的传播。学校有着积极向上的氛围,它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优雅的校园、整齐的校舍、干净的楼道,以及各种教学设施,环境的布置,这些都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校是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成分,学校教育应对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素质过硬、业务精、能力强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力量,成立有辅导员、指导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参加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工作委员会,统一负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组织、指导、协调工作。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的书信、新媒体媒介等途径与家长沟通学校的政策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成绩、生活状况等在校情况。家长如果对学校及开展的各项工作有何意见、建议、设想等通过书信与新媒体等可以直接向学校或辅导员老师反馈。

(2)充分重视家庭的基础教育,做好家庭教育辅导。

众所周知,所谓的“学校教育万能论”导致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够,方法不恰当。但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使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有所作为。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成人是至关重要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注意培养孩子的关怀意识和自立人格,对孩子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责任意识。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性。学生时期时的行为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良好的家庭教育可帮助他们分清对错、善恶、美丑等,会使人终生受益,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克服把家庭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协助老师督促孩子完成学业,而应看成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一个工程。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良好的品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95后大学生家长更应该注重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的表现与行为,通过心交心的沟通让95后大学生从心灵上受到关爱。

(3)政府加大社会教育力度,学校、家庭应主动争取社会教育力量。

马克思就曾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既是多方面的,也是终生的。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的结合,首先我们应做到依靠社会资源,增强教育实践。依靠社会资源,让国防、环保、交通法规教育走进校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增强教育实效。其次,让学生进一步走入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95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组织学生探索社会和走入社会,开展更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要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德育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教育力量参与中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与家庭、社会环境等各种互动关系,动员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95后大学生的德育、学习生活等成长问题,努力在良好的互动关系中满足学生最深刻的成长需要。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连成一体,和谐互动,共同促进95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友情链接